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网络新媒体的特点8篇

时间:2023-12-26 14:41:48

网络新媒体的特点

网络新媒体的特点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91-02

一、新媒体崛起的环境背景

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广播和报刊为主的传统媒体而言的网络媒体。新媒体的接收方式主要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化产品来获取信息资料。新媒体的崛起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其信息量逐步扩大,人们通过新媒体来进行信息的获取、生活服务的享受以及娱乐化活动参与,其功能深入到生活的方方而而。其中,作为网络新闻而言,其数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信息是真正意义上的“海量”标准,从而导致每一条新闻都好像一滴海水一样,一般不会激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也造成了在网络新闻编辑中需要花费更多的创意去吸引读者浏览以及参与讨论。网络新闻的载体是网站本身,网站为了获取浏览量来提升网站知名度,需要网络新闻更具有冲击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是网络新闻的对象是青年群体,也有部分中青年群体,总体来说具有较为年轻的特性。这类受众群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具有更快的生活节奏,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一一的阅读每一条新闻,更多的需要通过对标题的阅览来对可阅读的内容做筛选。大多数的新闻推送主要以标题排列为主,读者首先接触到的是标题,而后通过点击才能进入新闻具体内容,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报刊媒体对新闻内容一览无余,只有让读者点击进入内容部分才能提升新闻本身考评价值,因此编辑人员会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新闻标题上。同时由于媒体竞争强烈,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断的多元化,已经不同于过去传统的较为局限的地区渠道。要想与全国各大媒体竞争,甚至是全球媒体竞争,提升新闻媒体关注度,网络新闻媒体自身肩负着更大的压力。因此,网络新闻的生存环境是而对着更多的媒体生存环境,更挑剔的受众,以及自身独特的新闻阅览规则,由此导致了网络新闻对标题制作尤为关注。

二、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特点

(一)吸睛效果

网络新闻标题由于白身需要引导读者点击,因此希望读者从标题上由充分的关注度和兴趣,从而进行新闻内容的点击阅览,提升新闻点击量。而吸睛的方式较为多样化,如常见的夸张、热门关键词、离奇等。如热门词汇中,会更高频次的使用人们关注的名人身份、富二代、奢侈品、第二者等,涉及的内容会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词汇内容与当下的热点话题有密切关系,带有浓重的时展特点。特别是当下网络新闻中更多的关注名人、明星的话题,或者是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社会环境的畸变,如人们对财富、美色的推崇,相关话题也会围绕这些素材进行,如热门词汇是“任性”“给力”“蹭红毯”“代购”“和谐”“水军”“恶搞”“炒作”“中国大妈”等,各热门词汇背后都反应了时展下的各种标签性的时代烙印,具有较大的关注度。而名人明星用词则多与热门人物有关,主要是其身份地位较高,以及粉丝群较广作为新闻标题的使用标准。例如新闻“赌王四姨太带百名员工赴井冈山学爱国教育”,该新闻为了达到吸睛效果,所以将人物的特别身份亮出,如果仅仅提到对象的名字可能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不会有人指导该对象是谁,但是如果提到赌王,同时具体到其四姨太,受众就会清晰的知道报道对象的情况,同时对于富豪信息的关注度引导人们对新闻内容的阅读,特别是赌王四太身份与井冈山两者之间的奇怪的关系更引人注意,而读到内容则发现,其实质上并没有太高的可读性,因此标题成了吸引人们点击,同时提升新闻评估价值的有效方式。而该新闻也代表了时展的特点,特别是当下人们对名人,及名人私生活关系的关注度非常高。而在交通事故中,也通常将两车相撞直接称呼为两车辆的品牌,特别是高档奢侈品轿车相撞中,为了吸引人们对高端产品的关注度,以及标题的新奇说法,由此形成该话题的标题编制,而如果是普通的两车相撞,新闻标题就较为普通,无法抓住人们关注新闻的关键点,越是较大的损失越容易引起人们重视。此外,吸睛做法中还会将标题进行一定的夸张的描述,例如巨额数字、巨大损失,将新闻本身较为具有影响性结果的内容作为标题的主体,让人们因为其异常的结果而关注新闻。其标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煽动性,会激起人们内心的某种情绪,从而进行新闻的点击与关注。

(二)受标题字数控制

网络标题不同于传统报刊媒体,其由于网站版而对标题的显示空间有限,因此一般不会超过20字,更多情况下在15字范围左右,这样才能让标题在网站所设定的推送栏目里较为全而的显示。实质上这是对编辑人员的考验,需要将更为浓缩而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做精炼呈现,不能冗长累赘的出现。在选择其他媒体报道内容时,也会因地制宜的对标题做修改,但是也会进行适当的照搬。但是如果标题过长,一般会对标题进行重新的精炼编辑,而后做网络新闻材料呈现。由于字数控制,因此在语言上更为的精炼,用词需要更多的引人联想,避免冗长语言的运用。同时由于字数限制,会更加倾向于直指核心。

(三)标题语言组成的新颖性

由于网络搜索引擎的特性,更加倾向于选择更新标题内容,标题越新更可能处于更前的排名。所以在网络新闻编辑中,无论是标题还是新闻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要保持新颖度,对原有新闻内容做适当的编辑后再做本网站的。因此可以发现,虽然新闻内容核心意思一致,但是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受单行标题形式限制

网络新闻标题不同于传统媒体标题,一般网络新闻没有主标题下的副标题设置,主要是由于版而设置的局限性所致。因此,网络新闻标题多为一句话精炼完成。但是对于较长的内容,还是会在文章中使用二级标题。但是在网页上显示,一般只会看到一句话式的网络新闻标题。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标题就是阅读新闻,新闻标题已经将内容完全的展现,让人们可以快速的掌握整个版而新闻的大体情况,从而再进行筛选阅读。因此,在用语上更加的趋于简单直白化,不会有太多的解释,甚至会故意设置标题悬念来吸引读者点击阅读。而传统副标题可能将内容做进一步的阐释,但是网络新闻标题则不会如此,更多的需要通过读者阅读单行标题来激发其阅读全文的兴趣。因此标题语言设置中要留有悬念,同时又要提出更为精彩的部分吸引人们阅读。

网络新媒体的特点篇2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新闻;标题语言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91-02

一、新媒体崛起的环境背景

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广播和报刊为主的传统媒体而言的网络媒体。新媒体的接收方式主要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化产品来获取信息资料。新媒体的崛起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其信息量逐步扩大,人们通过新媒体来进行信息的获取、生活服务的享受以及娱乐化活动参与,其功能深入到生活的方方而而。其中,作为网络新闻而言,其数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信息是真正意义上的“海量”标准,从而导致每一条新闻都好像一滴海水一样,一般不会激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也造成了在网络新闻编辑中需要花费更多的创意去吸引读者浏览以及参与讨论。网络新闻的载体是网站本身,网站为了获取浏览量来提升网站知名度,需要网络新闻更具有冲击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是网络新闻的对象是青年群体,也有部分中青年群体,总体来说具有较为年轻的特性。这类受众群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具有更快的生活节奏,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一一的阅读每一条新闻,更多的需要通过对标题的阅览来对可阅读的内容做筛选。大多数的新闻推送主要以标题排列为主,读者首先接触到的是标题,而后通过点击才能进入新闻具体内容,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报刊媒体对新闻内容一览无余,只有让读者点击进入内容部分才能提升新闻本身考评价值,因此编辑人员会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新闻标题上。同时由于媒体竞争强烈,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断的多元化,已经不同于过去传统的较为局限的地区渠道。要想与全国各大媒体竞争,甚至是全球媒体竞争,提升新闻媒体关注度,网络新闻媒体自身肩负着更大的压力。因此,网络新闻的生存环境是而对着更多的媒体生存环境,更挑剔的受众,以及自身独特的新闻阅览规则,由此导致了网络新闻对标题制作尤为关注。

二、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特点

(一)吸睛效果

网络新闻标题由于白身需要引导读者点击,因此希望读者从标题上由充分的关注度和兴趣,从而进行新闻内容的点击阅览,提升新闻点击量。而吸睛的方式较为多样化,如常见的夸张、热门关键词、离奇等。如热门词汇中,会更高频次的使用人们关注的名人身份、富二代、奢侈品、第二者等,涉及的内容会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词汇内容与当下的热点话题有密切关系,带有浓重的时展特点。特别是当下网络新闻中更多的关注名人、明星的话题,或者是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社会环境的畸变,如人们对财富、美色的推崇,相关话题也会围绕这些素材进行,如热门词汇是“任性”“给力”“蹭红毯”“代购”“和谐”“水军”“恶搞”“炒作”“中国大妈”等,各热门词汇背后都反应了时展下的各种标签性的时代烙印,具有较大的关注度。而名人明星用词则多与热门人物有关,主要是其身份地位较高,以及粉丝群较广作为新闻标题的使用标准。例如新闻“赌王四姨太带百名员工赴井冈山学爱国教育”,该新闻为了达到吸睛效果,所以将人物的特别身份亮出,如果仅仅提到对象的名字可能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不会有人指导该对象是谁,但是如果提到赌王,同时具体到其四姨太,受众就会清晰的知道报道对象的情况,同时对于富豪信息的关注度引导人们对新闻内容的阅读,特别是赌王四太身份与井冈山两者之间的奇怪的关系更引人注意,而读到内容则发现,其实质上并没有太高的可读性,因此标题成了吸引人们点击,同时提升新闻评估价值的有效方式。而该新闻也代表了时展的特点,特别是当下人们对名人,及名人私生活关系的关注度非常高。而在交通事故中,也通常将两车相撞直接称呼为两车辆的品牌,特别是高档奢侈品轿车相撞中,为了吸引人们对高端产品的关注度,以及标题的新奇说法,由此形成该话题的标题编制,而如果是普通的两车相撞,新闻标题就较为普通,无法抓住人们关注新闻的关键点,越是较大的损失越容易引起人们重视。此外,吸睛做法中还会将标题进行一定的夸张的描述,例如巨额数字、巨大损失,将新闻本身较为具有影响性结果的内容作为标题的主体,让人们因为其异常的结果而关注新闻。其标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煽动性,会激起人们内心的某种情绪,从而进行新闻的点击与关注。

(二)受标题字数控制

网络标题不同于传统报刊媒体,其由于网站版而对标题的显示空间有限,因此一般不会超过20字,更多情况下在15字范围左右,这样才能让标题在网站所设定的推送栏目里较为全而的显示。实质上这是对编辑人员的考验,需要将更为浓缩而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做精炼呈现,不能冗长累赘的出现。在选择其他媒体报道内容时,也会因地制宜的对标题做修改,但是也会进行适当的照搬。但是如果标题过长,一般会对标题进行重新的精炼编辑,而后做网络新闻材料呈现。由于字数控制,因此在语言上更为的精炼,用词需要更多的引人联想,避免冗长语言的运用。同时由于字数限制,会更加倾向于直指核心。

(三)标题语言组成的新颖性

由于网络搜索引擎的特性,更加倾向于选择更新标题内容,标题越新更可能处于更前的排名。所以在网络新闻编辑中,无论是标题还是新闻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要保持新颖度,对原有新闻内容做适当的编辑后再做本网站的。因此可以发现,虽然新闻内容核心意思一致,但是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受单行标题形式限制

网络新闻标题不同于传统媒体标题,一般网络新闻没有主标题下的副标题设置,主要是由于版而设置的局限性所致。因此,网络新闻标题多为一句话精炼完成。但是对于较长的内容,还是会在文章中使用二级标题。但是在网页上显示,一般只会看到一句话式的网络新闻标题。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标题就是阅读新闻,新闻标题已经将内容完全的展现,让人们可以快速的掌握整个版而新闻的大体情况,从而再进行筛选阅读。因此,在用语上更加的趋于简单直白化,不会有太多的解释,甚至会故意设置标题悬念来吸引读者点击阅读。而传统副标题可能将内容做进一步的阐释,但是网络新闻标题则不会如此,更多的需要通过读者阅读单行标题来激发其阅读全文的兴趣。因此标题语言设置中要留有悬念,同时又要提出更为精彩的部分吸引人们阅读。

三、结束语

网络新闻由于受到的监管更少,网络编辑人员更为年轻,因此他们所使用的新闻标题语言更为的活跃,不会存在较为呆板的状态,其有较大程度的关注受众意识,主要针对受众需求来设置新闻标题,充分的调动新闻标题的吸睛作用。他们充分的了解网络新闻读者,知晓其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点,因此在语言使用上有效的区别传统媒体,形成网络媒体自身的一种风格。海量的新闻信息中,能够让自身的新闻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网络的特别推广,同时也需要新闻标题以及内容本身获取读者的青睐,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促进网站和新闻本身的关注度和发展。而这种发展状态还会进一步的持续下去,有效的迎合了受众的需求,但是也需要媒体自身做好舆论的引导,坚持积极正确的新闻导向。

参考文献:

[1]赵翊羽浅析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167-168

[2]邓.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与构思[J]新闻与写作,2015 (1):93-95.

[3]刘宁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07.

[4]顾宝平.从报纸到网络――看新闻标题制作的演变[J]城市党报研究,2011(06):121-123.

网络新媒体的特点篇3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舆情 大学生 行为特点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28-02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预示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出现传播范围广和速度快的特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3日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尤其是10岁~19岁网民网上发言积极性最高,有50.2%的比例;其次是20岁~29岁的网民群体,有46.6%的比例。”这表明,舆情本身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可能仅仅只是事物的表象,“人”的行为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了解大学生在舆情参与中的行为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甚为关键。

1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舆情和网络舆情的研究较早,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引导方法与管理机制两个方面。文国琴,谷文陶(2010)提出柔性化引导、规范性引导以及技术性引导三方面的引导途径以及求同存异法、事实法、权威访谈法、网络新闻评论法以及议程设置法五方面的引导方法;吴磊(2011)认为可以从预警、监测、研判、上报、阅评、处置和反馈七大方面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高德毅(2013)提出了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式变革的主动性、主导性、预测性、道德性、阻断性以及技术性共六大策略。在经验研究领域,尽管数量较少,但仍然有学者得到了富有价值的结论。彭泰中,廖冰,廖文梅,叶小华(2013)的研究表明性别、性格、政治面貌、上网时间、专业类型、事件话题热度均会影响了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行为;李宗琦,徐顺锋(2012)借助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通过分析结果从辅导员自身素质、工作思路与引导机制三方面阐述了对高校舆情引导中辅导员工作的建议。

综上,本研究认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经验研究则少有人问津;而在经验研究方面,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行为特点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该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发展各阶段中的行为特点,同时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合理的建议。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行为特点的问卷调查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获取数据,问卷设计与调查均在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的指导下开展。

2.2 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针对四川大学在读学生,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开展,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1份,剔除无效问卷29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62份,问卷发放整体有效率约为87.33%。

2.3 研究结论与建议

2.3.1 大学生群体在舆情参与上更倾向选择新媒体

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中,获悉舆情的参与或传播途径对于舆情的预防非常关键。若能在舆情的参与或传播途径中正确引导或及时塞堵,就可能将舆情的爆发消灭在源头阶段。

从表1可看出,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获得舆情的相关信息或参与舆情的讨论。门户网站与社交平台是互联网作为舆情获取主渠道的两条主要分支,从调查的结论来看,两者的使用人数相当,分别占82.06%与76.34%,门户网站则略低于社交平台5.72%。

由表2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用户规模的社交网络平台来获取舆情信息,例如QQ、微信与微博。此现象表明了伴随新媒体发展而崛起的社交平台在网络舆情的发源与传播中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已经有较大规模效应与用户黏性的大型社交平台。因此,高校舆情工作者有必要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2.3.2 大学生在舆情行为上兼有内敛性与求实欲

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网络舆情的讨论,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克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了一定的自制力。问卷显示:在遇到自身所感兴趣的话题时,70.99%的被调查者占都选择不参与讨论,仅仅关注与浏览;在参与方式上,79.01%的大学生都选择仅与周围人谈论,并不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或者积极与他人分享舆情信息;在处理舆情讨论中的相左意见时,72.90%的大学生都选择仅仅关注相左看法但是不尝试说服他人,选择尝试说服他人的仅为24.81%。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大学生在网络舆情的讨论中具有内敛性,他们极力避免自身在舆情的讨论过程中过于明显,仅低调地参与讨论或者不参与讨论。

然而,大学生对舆情真相的态度或其求实欲同样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希望或者较希望了解某一件事实的真相,见表3。同时,对比舆情潜伏期与舆情爆发期中关注舆情的原因,选择“增长见闻”或者“出于好奇”的人数在舆情爆发期在比例上分别增加了12.98%和18.70%,这说明随着舆情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就了解事实真相的欲望会显著增强。

针对这两个特点,在舆情爆发时,高校舆情管理者应该尽早澄清事实真相或对情况做出详细说明,尝试掩盖事实或者对舆情发展不管不问只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2.3.3 大学生在舆情选择上具有分散性和随意性

对潜在舆情的尽早判别对舆情的控制同样至关重要,这其中,对哪些方面是舆情产生的“重灾区”的识别是关键中的关键。如表4所示,大学生对舆情的关注点较为分散和随意。

关注点涉及了时事新闻、娱乐、生活、政策、财经、科技等各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关注,但从数量特征上来看,时事新闻、生活、娱乐则是关注点相对较集中的三个方面。

同时,许多大学生都认为更多地是出于自身兴趣(69.08%),打发闲暇时间(24.81%)或是好奇心(30.92%)来关注某话题。由此可见,舆情的产生与否受到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往往不是刻意地去关注或者参与某一个舆情,其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大学生对舆情关注的分散性与随机性的行为特点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舆情会在突然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事件或者较少人关注的事件忽然爆发成为一个校园舆情热点。这启示了校园舆情监管者在新媒体时期应建立更为广泛的,综合的舆情监测分析与预警机制,以应对舆情监测难度的加大,多方位多角度地预防舆情的大爆发。

2.3.4 大学生在舆情关注上具有高频率和低持续性

大学生对舆情关注的频率和持续性影响了舆情的产生与发展。当大学生对某个话题关注度较高时,相应地,某个话题发展为较大舆情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同样,当大学生都能持续关注舆情时,舆情的强度与持续性也将相应地提高。

如表5所示,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使得大学生以较高的频率关注舆情讨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每天都会多次关注舆情,这就使得舆情产生的概率较以往大大提高。而另一方面,在舆情的爆发阶段,86.26%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对某一舆情的关注时间限于一周内,如此短暂的时间,使得舆情持续“发酵”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舆情的平均强度可能会随之下降。

大学生的该项行为特点改变了高校舆情引导的传统观点。多批次低强度的舆情要求高校舆情管理者重视日常舆情监测,当舆情爆发时,充分利用大学生对舆情关注持续性较弱这一事实,采取例如及时澄清、会等果断措施,降低舆情强度促使其及早结束。

2.3.5 大学生群体在舆情态度上兼有理性与从众性

有关大学生在舆情讨论中的理性程度的调查显示,在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自身在参与过的舆情讨论中表现是较为理智或者理智的,见表6。并且对于官方的舆情引导,87.03%的被调查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在对舆情源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进行判别时,大部分人都选择相信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机构或者学校;在对网络舆情中大学生言行受影响程度的调查结论表明:72.52%的大学生占比认为自身偶尔会在舆情的讨论中受到影响,20.23%的人表示经常会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总会受到影响的则微乎其微,只有1.53%。以上结论说明了大学生群体在参与舆情的过程是有理性思考的能力的,能够对事实做出基本合理的判断。

然而,大学生又具有一定的从众性。调查中,在发现话题有人关注时,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会选择在参与人数较多或者非常多的时候参与舆情,见表7。并且在假定舆情消退期出现舆情再次被热议时,62.21%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参与舆情的讨论。这些从众性的行为对于舆情的平息显然是不利的。

大学生的这一个特点要求高校的舆情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于大学生理性思考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看待问题的客观态度,使他们在舆情的讨论中能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结论,而非不加思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或想法。

3 结语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中的行为特点进行了分阶段研究,共得到了5点基本结论:(1)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与传播舆情的重要途径;(2)在舆情选择上,大学生具有随分散性与随意性;(3)在舆情关注上,大学生具有高频率与低持续性;(4)在舆情态度中,大学生兼有理性与从众性;(5)在舆情行为上,大学生具有内敛性与求实欲。基于这些行为特点,该文认为高校在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中应重视:首先,舆情的监测应该聚焦于线上,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大型社交平台;其次,对舆情的监管应该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兼顾舆情可能产生的各个方面;再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在舆情的爆发时期,高校舆情管理者务必及时事实报告以降低舆情的强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 文国琴,谷文陶.论高校舆情引导的途径与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85-188.

[3] 吴磊.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54-56.

[4] 高德毅.微时代危应对:高校舆情引导的变革之道[J].思想教育研究,2013(7):8-10.

[5] 彭泰中,廖冰,廖文梅,叶小华.高校网络舆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高校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577-582.

[6] 李宗琦,徐顺锋.高校辅导员舆情引导工作实证研究――以西安市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5):121-124.

[7] 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8-104.

[8] 陈永福,陈少平,魏金明.高校危机管理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37-40.

网络新媒体的特点篇4

[关键词]网络媒介事件传播特性新闻编辑编辑能力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公共空间对专业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使得网民拥有了快捷、公开、平等和自由的新闻话语权,他们可以快速传播新闻、参与话题的讨论。在一个能够自由对话、公开交往和自由表达意见的“网络公共空间”[1],参与新闻传播与话题讨论的受众,具有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许多社会热点事件都是通过这些网络公共空间再进入公众和专业媒体的视野。尤其是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专业媒体或多或少受到网络舆论空间的影响。在新闻的发现、捕捉、跟踪报道等方面,专业媒体的新闻反映往往步网络媒体的后尘。面对网络公共空间对新闻传播权的抢夺,专业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新闻编辑该如何转变思维,把握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提高新闻传播的选题策划能力,提高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增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性,对提升新闻编辑的能力提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一、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

网络媒介事件是指因网络媒体传播而使事件影响力迅速扩大,网民积极参与事件报道、评论,并与传统专业媒体进行互动甚至组织网下行动,引发热烈讨论后,形成社会热点与现象的事件,它具有极大的聚合能力和社会效果。一般媒介事件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媒体界。当时电影院纷纷开办,人们发现报刊、广播、电视以及新闻电影等对同一新闻的报道有着很强的聚合效应,这种聚合效应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提高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2]。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专业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强,网络媒介事件时有出现,参与网络媒介事件的新闻披露、追踪报道,反映公众评论、媒体评说的媒体有天涯社区、凯迪论坛、强国论坛、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等公共舆论的社区空间,也有新浪、网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专业媒体的新闻频道,还有众多的广播、电视新闻频道以及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热点事件的传播交融着专业媒体与非专业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

笔者曾以“新浪新闻频道”和“新浪博客”为例,对几个典型的网络媒介事件的文本内容和议程变化进行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网络媒介事件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周期性和阶段性

网络媒介事件往往是爆发式的,聚集了网络媒体、新媒体、专业媒体的互动效能,在短时间内爆发,形成社会热点现象;但是往往来得快去得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网络媒介事件根据事件本身的客观特性、事件发生的密度和前后的间隔时间,其传播周期有数天、数周到数月不等。此外,事件传播还具有阶段性。在传播周期内大致可以分为初始爆发期、顶峰期和衰退延续期三个阶段。初始爆发期是指事件发生后,关注文章发表数量激增。初始爆发期时间短,几小时、几天不等,一般在一周内。爆发期之后就进入顶峰期,顶峰期往往由专业媒体介入,对该事件进行深度报告、评论等,使得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顶峰期也很短,一般只有数天时间。顶峰期后,一般就进入了衰退延续期。该时期主要的特点是网络媒体关注的文章数量减少,且出现先急速锐减再缓慢递减两个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一些事件回顾、综合评论等回溯综述和观点汇集类文章。例外的是,因为部分媒介事件的议题具有两可性,受众有支持和反对不同的态度,评价有正反两面的不同舆论;或者前面的事件又牵连附带出后面的事件,这样的媒介事件就会呈现出多个顶峰期。

2.钟型与S型两种基本周期模式

我们选择了2010-2011年度前20名的网络媒介事件[3],以博客和网站新闻频道为例进行统计,绘制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周期图,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见图1和图2)

可以看出,网络媒介事件具有钟型和S型两种最基本的传播周期模式。正好符合法国学者丹尼尔・戴扬(D.Dayan)和美国学者伊莱休・卡茨(E.Katz)提出的媒介事件的两大基本类型特点的理论[4]。这两位著名学者早在1992年就提出媒介事件可以分成两类:即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仪式事件,认为两者的区别是,“重大新闻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重大仪式事件则崇尚秩序及其恢复”。当时丹尼尔等是基于电视媒介对媒介事件传播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网络媒介事件的类型与特点则更加丰富。不管是钟型传播模式还是S型传播模式,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具有爆发性、短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以下差异:

(1)议题类型与价值取向的差别。钟型周期图的媒介事件往往在议题类型上具有社会公认性和一致性。公众对此类事件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比较一致。例如“李刚校园撞人事件”、“郭美美门炫富事件”、“瘦肉精事件”、“乔布斯去世事件”等;或者是重大的社会活动和仪式,例如“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神舟八号发射升空”等,公众对此类事件的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S型周期的媒介事件,在议题类型上具有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有赞成也有反对,有同情也有谴责。例如“唐骏学历门事件”、“宜黄强拆自焚案事件”等。或者是因为前面的媒介事件而牵连出其他相关的事件,如“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故宫失窃+文物安全事件”等。

(2)议题出现时间与高峰数的差异。钟型周期媒介事件议题大都出现在爆发期,一般只有一个高峰,议题比较集中。而S型周期媒介事件议题往往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出现,而是前后或连续出现,会产生两个或者多个高峰,所以呈现S型的周期变化。

(3)民众等参与的差异。相比较而言,钟形周期事件的民众参与议题设置的门槛低,事件发生后,民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挖掘出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互动围观,产生聚合效应,如因某名人言论而引起的网络媒介事件,多表现出钟形传播模式。S型传播事件一般由专业编辑和媒体记者进行议题设置,发掘新闻线索,引起广泛关注吸引公众视线。如社会公共安全类的网络媒介事件,呈现S型传播较多。

3.互动互促效应

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过程中,专业新闻编辑主导的专业媒体和由网民自主管理的网络公共空间――自媒体(如博客等),两者对媒介事件传播具有大致相同的周期曲线。我们对新浪新闻频道和新浪博客的事件关注强度进行分析,发现皮尔森指数(反映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均大于0.9,为显著相关。显然,两者之间具有互动和互促效应。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

(1)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峰点,事件关注点基本相同。

(2)议程设置呈现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双向影响的特征,民众独立设置的议程可能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报道议程,对事件影响力扩大作用明显。这一特征在李刚门事件中体现最为突出。在10月20日晚网友发起“我爸是李刚”造句活动之前,新浪新闻中的主要报道集中于对车祸发生过程和警方处理两方面,关注点基本集中在车祸本身,但随着造句活动在各大自媒体中扩散后,专业媒体的关注重心也由事故本身转移到对民众所持态度的反映和对肇事者敢于发出如此叫嚣的深层次剖析,对肇事者行为原因评论等议题成为之后一段时间专业媒体的主要关注点。

(3)自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强度明显受专业媒体影响,网络媒介事件议题的倾向性强弱直接影响专业媒体与民众所持观点的一致程度。如果网络媒介事件在道德或情感上不存在极端不合理的情况,公众除了了解、体会专业新闻媒体的议程和观点外,还会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表示是否认同专业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在唐骏学历门的6项主要议题中,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只有一个议题相关,专业媒体聚焦事件变化的关键节点和对否定唐骏的评论,而民众却对专业媒体支持方舟子打假行动,否定唐骏,提出异议。可见自媒体具有更多的话语自,如果不进行干预引导,将会产生另一个议题高峰和事件关注点。

(4)专业媒体在媒介事件传播的衰退延续期中关注度急剧下降,甚至出现“零”关注现象。这可能是因为专业媒体的提出议题的人数有限(专业媒体编辑人数有限)和传播任务造成的(可能要传播其他新闻)。但在自媒体中的表现却具有“长尾效应”,这也是因为自媒体的人数造成的(博客自媒体人数众多)。

因此,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者多元并进,且民众参与程度高,不仅事件的源头多出自网络新媒体,而且事件的传播者也不再由专业新闻媒体独揽,传播多呈现“自下而上”的过程,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天涯论坛、腾讯微博等自媒体积极参与传播,它们的反应速度、传播强度甚至优于专业新闻媒体。而在态度形成方面,专业媒体的意见也不再绝对权威。例如7・23动车事件的传播中,微博在新闻传播中起到议题主导作用,专业媒体反而沦落为自媒体的解说工具了,为微博议题寻找理由、解释原因。虽然专业媒体在报道评论中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倾向,但在自媒体上,充当意见领袖角色的学者、企业主管等社会精英积极阐述自家观点,并与普通民众循环互动,逐渐形成或赞同专业媒体或反对专业媒体的多种观点,有些观点的形成甚至动摇了专业媒体的先前态度。可以说,自网络公共空间的存在为媒体迎来了多元化的传媒时代,考量着传统媒体、专业媒体,也考量着新闻编辑的素质、能力。

二、网络媒介事件传播特征对新闻编辑的启示

面对网络媒介事件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是积极争取主动,掌握新闻话语权,还是步自媒体的后尘,拾人牙慧,成为他人的随从?这是新传媒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挑战,考量着专业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因此,努力提高新闻编辑在网络时代的新闻话语权的掌控能力、提升专业媒体议程设置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笔者认为根据网络媒介事件的阶段性传播特征,专业媒体新闻编辑应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积极应对,提高专业媒体的效能,增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

具体阐述如下:

1.事件初始爆发期,应以“快”、“广”为原则,做好“测”的工作。

初始爆发期时间短,专业媒体要关注议题,及时跟进。所谓“快”是要求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与潜在的热点度,跟进事件的报道。“广”是要考虑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者的多元性,追踪信源、查证事件真实性、把握新闻价值。做好预测工作,一般有主动查询、网络调研和依据网络监测平台等手段。主动查询指专业媒体的记者可以定期主动搜索网站、博客、微博等提供的热门话题排名,结合对话题中网民发文以及对与事件相关情况的核实,判断事件的报道价值。网络调研是指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问卷调查,定量了解网民对某一事件的了解情况和态度,从而为判断事件报道价值提供依据。而依据网络监测平台,一般指较大的专业媒体机构会建有自己的舆情监测平台,专业编辑只要对其词频等信息进行分析,就能初步了解当时什么。

2.事件高峰期,应以“融”、“诚”为原则,做好“听”和“评”的工作。

在事件的高峰期,事件议题呈现出多样性,在网络自媒体中会出现挖苦、讽刺、影射、泄愤、谩骂等行为,专业媒体要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分析网民的观点,深入分析事件的社会原因,从媒体的社会责任出发加强舆论引导。所谓“融”既指兼容多种自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声音,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情绪发泄、网络谣言等杂音,客观把握民众观点;也指兼顾不同民众的声音,包括有专业背景的学者和专业人士、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以及普通民众,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民众提出的各种观点。而“诚”是指放下专业媒体的架子,诚心营造多元意见的倾诉空间,谨慎评论,以倾听而非急于抢夺话语权的态度去全面掌握民众的观点。网络媒介事件的顶峰期是专业媒体与民众充分互动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专业媒体应增强“首发力”,对事件新出现的关键节点进行及时报道;另一方面,专业媒体应加强互动机制,设立媒体官方博客、微博等,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互动,提高媒体的亲和力,引导民众以理性的视角观察事件,减少负面情绪或谣言等不良信息的传播。

3.衰退延续期,应以“客观”为原则,做好“留”和“谏”的工作。

所谓“客观”主要针对网络媒介事件中常杂糅情绪性信息和不实传闻,这些信息或是真实中参合有主观臆想,或是纯粹的子虚乌有,若不加以过滤,将会被其引入歧途。在高峰期,由于事件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明朗,因此那时的评论只能针对某一节点进行,专业媒体重点应更多集中在与民众交流,全面把握民众观点态度上。而在事件进入衰退延续期时专业媒体不要迅速转移注意力,甚至整周“零关注”。“留”就是要“留意”,要继续关注事件,甚至要拓展议题,进行“谏”。要强化专业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向社会或相关管理部门谏言的作用,提升传播效果,弘扬主旋律。

综上所述,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善于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把握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和变化的特点,针对媒介事件传播不同阶段的特征积极应对,牢牢掌握主流媒体在事件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这样才能真正树立专业媒体的权威,不仅不辱专业媒体的社会使命,而且在媒介激烈竞争中能处于不败之地。

注释:

[1]宁晓晓.从哈氏“公共领域”到网络公共空间.法制与社会,2009(2下).

[2]祝华,新单学,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1-12-23). .

[3]师曾志.网络媒介事件及其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国际新闻界,2010(6).

[4][法]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邱林川. 新媒体事件与网络社会之转型. 传媒透视,2009,12(2).

[2]庞丹丹.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青年记者,2010 (5) .

[3]朱颖华.试论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新闻爱好者,2010(22) .

[4]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青年记者,2008(5) .

网络新媒体的特点篇5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网络新媒体的特点篇6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网络新媒体的特点篇7

关键词: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机遇;挑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一、网络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新媒体。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网络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然也有一定的机遇,具体如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时代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1)传播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

与网络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受到了传播速度、时间和内容等的限制。新媒体信息量巨大,不受时间等的限制,并且访问网络中的媒体信息和内容容量是难以衡量的。此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媒体的信息能及时和更新,因而具有更全面的信息覆盖率,可以将信息瞬间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媒体的运作也将更加专业化,进而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由于受到这一挑战,网络媒体就会对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正是因为网络媒体所具备的时效性、目的性、先进性和服务性等特点,网络媒体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领域将具有更大的实用性,这必然导致媒体体系中现有受众的分化。

(2)信息双向交互,个性化突显

网络媒体的信息呈现双向交互的特点,而传统媒体的信息流动性则明显受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下,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选择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二是观众的反馈及时反馈给传统媒体的有效渠道严重缺乏。而网络新媒体则可以通过论坛、电子邮件和电子公告等方式实现信息的交互功能,为观众参与社交和获取新闻来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网络媒体的双向互动性可以让观众及时掌握和控制信息,也能让观众参与信息传输过程,充分突出个性化特征。

(3)传播功能综合,具有可选择性

传统媒体传播功能单一,如电视只能读取声音和图片信息。网络媒体对这些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行了整合,通过语音、文本和图像为观众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而观众可以无论何时何地的选择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甚至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下载和存储。同时网络媒体广告业的迅速发展也对传统媒体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由于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电子商务活动的日益扩展,更多广告商开始关注网络媒体的发展,这让依托广告收入为主的传统媒体也受到了威胁。

(二)传统媒体面临的机遇

(1)网络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发展空间

网络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传播经验,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提供了更加广阔平台。在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术,传统媒体将发挥自己原有的专业优势,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传统媒体的网络推广,进而推动传统媒体进行发展新阶段。

(2)网络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信息

网络的海量资源可以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方便了传统媒体的数据采集和信息收集,可以更好实现在线新闻采访,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实现了信息采集的灵活性进而可以提高传统媒体的普遍性、多样性和时效性。

(3)网络媒体促进传统媒体的改革和发展

在网络媒体的面前,传统媒体为了维护自身发展的平衡需要不断进行改革,这有利于传统媒体寻求自我发展的新方式,形成新的传统媒体工作网络,进行促进传统媒体加强内部改革,并寻找更为具体和明确的产业定位,突出各自的特点。

二、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充分挖掘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

充分挖掘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需要结合传统媒体的自身特点,加强对媒体信息的创新和整合,充分挖掘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缩短信息处理质量,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而通过提高新闻和信息的质量来赢得观众的支持。针对我国电视、报纸和广播三大传统媒体对社会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可以充分传播领域的优势,发挥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的更好发展。同时,虽然传统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如报纸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便于携带,阅读成本低等特点,而广播具有传播面广,收听人群大,固定方便等特点,电视媒体具有传播面广,可以实现多媒体通信等。在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应根据自身的优势,整合传播内容,改进通信模式,通过扬长避短的途径,突出新闻交互性。比如缺乏对传统媒体优势的发挥也是香港亚视退出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应该发挥自身特色,在媒体发展可选择性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媒体自身所具有的良好声誉优势,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好自身领域的自律,相比之下,比如湖南卫视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发展高清晰度电视,以清晰的节目定位为支撑,发展特色栏目和娱乐节目,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巩固传统媒体已有公信力

社会公信力没有收到网络媒体的冲击是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最大优势。在传统媒体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编辑团队,并且在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加上其完善的管理体系,其新闻信息生产操作过程也非常规范化,这可以确保传统媒体信息的权威。特别是针对重大新闻事件,人们更倾向于认为传统媒体的评论,很少有人会怀疑传统媒体的真实性。所以可以说社会公信力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在网络媒体公信力有待提高的情况下,传统媒体要加强自身公信力保持和建设,传统媒体不仅要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对信息编辑过程中的每一个消息进行严格审核,杜绝假新闻和信息的输出和释放。同时传统媒体也应该借鉴网络媒体的发展途径,探索自身优势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加强对消息新闻的互动,实现媒体发展的个性化。针对当前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特点,传统媒体也应满足受众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版面和专栏,兼顾个性化传播。比如湖南卫视为了实现分众化的传播,普遍采用了频道专门化的做法,这样可以更加具体满足一些特定观众的需要。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应该形成融合式的发展,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融合,进而可以形成媒体发展的协同效应,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媒体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媒体发展的双赢目标。比如传统媒体中的电视,电视节目和网络集成相互融合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发挥通过电视已经成熟和完善的生产体系,可以为网络媒体和网站电视提供有力支持,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电视传播渠道,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高电视的影响。电视和网络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中国传媒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电视和网络媒体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发挥电视媒体和网络平台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让观众观看节目不受时间限制,并通过在线聊天室、博客、留言板等其他沟通方式进行互动沟通。面对网络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需要借助网络进行媒体传播方式的创新,对自身固有优势和网络特质进行充分整合来拓展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说,传统媒体要面对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自身改革和创新,才能促进传媒产业的高效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让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多元互动等特点,但是这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结合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提出了加强传统媒体发展的措施,所以传统媒体要结合网络媒体的具体特点,并针对自身发展优势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充分挖掘传统媒体的优势特点,进一步巩固传统媒体已有公信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才能促进传统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佘文斌.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生存与发展[J].唯实,2002(06).

[2]王淼.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才智,2012(22).

[3]钟劲松.网络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0).

网络新媒体的特点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电视新闻;改革模式

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网络新闻作为第四媒体迅速崛起。网络新闻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由网络这一媒介的存在,网络新闻也具有传播速度快、存储内容大、检索方式简单、互动性好、具有多媒体的表现形式等特征。其中网络视频新闻的方便快捷、非线性传播的特性使得网络新闻受到广大网络用户的热烈欢迎。

中央电视台网站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向网络领域迈出了历史的步伐。目前几乎所有的电视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而且大型的网站也都建立起了视频新闻频道,加上现在的微博、微信都增添了视频播放功能,可以说视频新闻已经在互联网上全面绽放,展示出了巨大的魅力。

一、网络视频新闻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视频新闻的采集和编辑工作可以由网络用户来进行,通过视频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它的新闻碎片化形式的传播和大众点评的互动功能,是网络视频新闻与电视新闻最大的区别。它的传播特性表现如下:

1.全球范围传播性和非线性化传播手段。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媒介是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介表现方式的综合。它同时具有了报纸媒体的页面非线性浏览特点,又具有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线性信息流的特点。

2.交互式传播方式和实时的传播内容。在网络社会的传播中,人既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媒体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传播内容,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信息更新速度大大加快。

3.传播受众的小众化与主动化。传统的媒体受到数量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媒体的接受者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聚集在某一传统媒体之下的媒体接受者的数量比较多。而网络媒体网站数目众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用户可以随意进行新闻的搜索。可以对新近的新闻进行阅读,也可以搜索出以往的旧新闻阅读。因此媒体接受者的选择范围非常广,形成一种媒体小众化传播的形式。同时,网名对新闻阅读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评论,或者转发新闻视频,所以媒体接受者又称为新闻媒体主动传播者。

二、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的传播特性比较

传统电视媒介存在时间较长,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很高,受到各个年龄段和各个身份的人的普遍欢迎。这两种形式的新闻媒介都具有内容丰富、形态多样、传播及时的特点,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两种信息传播工具。

1.较网络新闻而言,电视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更高。电视媒介存在的历史较长,并且新闻的采纳、编辑、播放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可信度和权威性都非常高;而网络新闻是近期新型的一种新闻形式,过于注重娱乐文化,编辑、审稿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网络新闻追求快速的速度,对于新闻真实性审查不严。并且网络用户都有一定的交互权,可以在网上发表一些自己的言论。这都导致了网络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降低。

2.民众对于电视新闻的认可度较高。据调查得知,六成以上的观众对于电视新闻形式比较认可,他们认为电视新闻比较符合自己的新闻获取习惯。所以到目前为止,电视新闻还是社会新闻的传播主流。

3.电视媒体的普及程度相对较高。因为因特网适于需要用户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于好多老年人,或者是偏远农村用户来说不是很适用。而电视媒体已经普及到了每一个家庭,覆盖了全国范围。所以从规模和受众人数来说,网络媒体与同级别的传统媒体无法抗衡。

三、网络视频时代电视新闻的改进策略

网络新闻的出现,给传统电视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视新闻可以参考一下几个策略,对自己的发展战略做出及时的调整,以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1.充分发挥专业编辑记者的作用,保持电视新闻媒体的高度权威性和专业性。网络视频新闻无序化、碎片化和守门人缺失的特点,这既是网络视频新闻的优点,同时也是它致命的弱点。电视新闻媒体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继续加强自己队伍的建设,通过专业采编队伍,经过专业化的处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体现出正确地舆论导向,以保持自己在受众心中的权威地位。

2.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新闻的内容,挖掘出其中的价值进一步跟踪报道。网络视频新闻的内容具有用户生成的特点,这使得电视新闻记者能够不用亲身走入社会,就能听到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声音,所以说网络视频新闻就为电视新闻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电视媒体记者可以进行精细筛选,深入跟踪报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精心采访,进行深入的挖掘,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电视新闻的基础就是采访,因此,采访也是做好深度报道的一个必备条件。作为新闻记者,要亲自到现场进行观察与核实,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让整个新闻报道具有深度和思想。在新闻报道选题上,应该从老百姓的视角着手,多报道百姓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配合党与政府的工作重点,避免硬性材料的介绍,寻找出百姓的思维模式,另辟蹊径,让报道达到真实可信的效果。

3.创新报道形式,尝试杂志化新闻风格。电视传统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积极吸取网络视频新闻的优点,进行形式、和风格的改进。可以邀请专家或者评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点评,让观众更深层次的了解新闻的内容。此外,要使宣传报道有一定的深度,就必须提高宣传艺术水平。而宣传艺术绝不是单纯指新闻写作的水平和拍摄技巧,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可视性问题。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新闻宣传艺术是指通过新闻手段,对各种复杂矛盾的把握、驾驭和调节,使新闻宣传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面对比过去更为复杂的情况,如果仍然单一地采用简单化的、说教式的宣传方式,把电视观众放在受教育的地位,显然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的。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传媒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促使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发生了转变,为了积极迎合网络时代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改变传统新闻报道方式,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提升报道的广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冉荣,卢存. 媒介融合视野下广西高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探究[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2]赵云,王馨苒,张铎. 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特征与发展趋势[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4) .

[3]张筱筠,吕元.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创新――以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为例[J]. 青年记者. 2015(21) .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