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塑料污染治理措施8篇

时间:2023-12-26 14:41:50

塑料污染治理措施

塑料污染治理措施篇1

[论文摘要]坚决抵制白色污染,对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介绍白色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所谓的“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

城市塑料垃圾的消耗量、废弃量十分惊人。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盒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

一、“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二、对于危害严重的白色污染,世界各国的态度如何

世界各国已经被难缠的“白色污染”困扰多年,对于抵制“白色污染”更是各出奇招。

欧洲的很多国家的超市都采取出售一次性购物袋的办法控制购物袋的使用量,事实证明,运用经济杠杆应对“白色污染”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袋是应对“白色污染”的官方举措。美国的旧金山市是美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限令旧金山的超市、药店等零售商分别在6个月和1年内停止使用化工塑料袋。该法案规定,超市和药店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如果不想被罚款,商家就只能乖乖地放弃使用塑料袋。实施这项禁令后,每年将节省45万加仑的石油,也省却了1400吨垃圾填埋的麻烦。

韩国政府从1999年起要求全国商场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为推行和宣传这项措施,韩国政府当时在全国张贴了10万张宣传画,分发了20万份宣传册和6.5万个环保购物袋。新加坡也从去年开始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

世界上其它国家也酝酿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遏制“白色污染”。法国将从2010年元旦起,在全国范围内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澳大利亚环境、遗产和艺术部长彼得·加勒特宣布,澳大利亚的超级市场将分阶段停止使用塑料购物袋,这项计划将于2008年底前开始实施。

在我国,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呢?有关专家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国家对此末专门立法,广大群众希望有关法规尽快出台。

(2)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准备,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根治污染、减经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3)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4)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5)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抵制“白色污染”的冲锋号已经在全球吹响,公众、商家、政府一个都不能少。

三、结语

随着白色污染问题的不断恶化和人类对其环境的重视,消除白色污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生产成本太高,用途难以进一步扩大,而淀粉基降解塑料在淀粉基降解后,残余的碎片并不能完全降解,其分解产物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尚不明确。如何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强调废旧塑料的回收、分类、加工,使有限的资源循环利用;其次是强调全民行动起来,响应号召,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改用温馨可爱结实耐用可长期使用的布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白色污染物从我们身边永远消失不见……

参考文献

[1]长安,当代环境问题新特点[J].学科教育,1995,(06).

[2]方世南,环境问题: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兼与《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一文商榷[J].学术月刊,2002,(02).

塑料污染治理措施篇2

关键词:白色污染 塑料 防治

所谓的“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

城市塑料垃圾的消耗量、废弃量十分惊人。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盒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

一、“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二、对于危害严重的白色污染,世界各国的态度如何

世界各国已经被难缠的“白色污染”困扰多年,对于抵制“白色污染”更是各出奇招。

欧洲的很多国家的超市都采取出售一次性购物袋的办法控制购物袋的使用量,事实证明,运用经济杠杆应对“白色污染”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袋是应对“白色污染”的官方举措。美国的旧金山市是美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限令旧金山的超市、药店等零售商分别在6个月和1年内停止使用化工塑料袋。该法案规定,超市和药店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如果不想被罚款,商家就只能乖乖地放弃使用塑料袋。实施这项禁令后,每年将节省45万加仑的石油,也省却了1400吨垃圾填埋的麻烦。

韩国政府从1999年起要求全国商场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为推行和宣传这项措施,韩国政府当时在全国张贴了10万张宣传画,分发了20万份宣传册和6.5万个环保购物袋。新加坡也从去年开始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

世界上其它国家也酝酿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遏制“白色污染”。法国将从2010年元旦起,在全国范围内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澳大利亚环境、遗产和艺术部长彼得·加勒特宣布,澳大利亚的超级市场将分阶段停止使用塑料购物袋,这项计划将于2008年底前开始实施。

在我国,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呢?有关专家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国家对此末专门立法,广大群众希望有关法规尽快出台。

(2)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准备,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根治污染、减经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3)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4)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5)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抵制“白色污染”的冲锋号已经在全球吹响,公众、商家、政府一个都不能少。

三、结语

随着白色污染问题的不断恶化和人类对其环境的重视,消除白色污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生产成本太高,用途难以进一步扩大,而淀粉基降解塑料在淀粉基降解后,残余的碎片并不能完全降解,其分解产物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尚不明确。如何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强调废旧塑料的回收、分类、加工,使有限的资源循环利用;其次是强调全民行动起来,响应号召,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改用温馨可爱结实耐用可长期使用的布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白色污染物从我们身边永远消失不见……

参考文献:

[1]长安,当代环境问题新特点[J].学科教育,1995,(06).

[2]方世南,环境问题: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兼与《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一文商榷[J].学术月刊,2002,(02).

塑料污染治理措施篇3

[论文摘要]坚决抵制白色污染,对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介绍白色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所谓的“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

城市塑料垃圾的消耗量、废弃量十分惊人。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盒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

一、“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 旅游 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二、对于危害严重的白色污染,世界各国的态度如何

世界各国已经被难缠的“白色污染”困扰多年,对于抵制“白色污染”更是各出奇招。

欧洲的很多国家的超市都采取出售一次性购物袋的办法控制购物袋的使用量,事实证明,运用 经济 杠杆应对“白色污染”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袋是应对“白色污染”的官方举措。美国的旧金山市是美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限令旧金山的超市、药店等零售商分别在6个月和1年内停止使用化工塑料袋。该法案规定,超市和药店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如果不想被罚款,商家就只能乖乖地放弃使用塑料袋。实施这项禁令后,每年将节省45万加仑的石油,也省却了1400吨垃圾填埋的麻烦。

韩国政府从1999年起要求全国商场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为推行和宣传这项措施,韩国政府当时在全国张贴了10万张宣传画,分发了20万份宣传册和6.5万个环保购物袋。新加坡也从去年开始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

世界上其它国家也酝酿出台相关的 法律 法规,遏制“白色污染”。法国将从2010年元旦起,在全国范围内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澳大利亚环境、遗产和 艺术 部长彼得·加勒特宣布,澳大利亚的超级市场将分阶段停止使用塑料购物袋,这项计划将于2008年底前开始实施。

在我国,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呢?有关专家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国家对此末专门立法,广大群众希望有关法规尽快出台。

(2)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准备,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根治污染、减经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3)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 科学 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4)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5)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抵制“白色污染”的冲锋号已经在全球吹响,公众、商家、政府一个都不能少。

三、结语

随着白色污染问题的不断恶化和人类对其环境的重视,消除白色污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生产成本太高,用途难以进一步扩大,而淀粉基降解塑料在淀粉基降解后,残余的碎片并不能完全降解,其分解产物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尚不明确。如何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强调废旧塑料的回收、分类、加工,使有限的资源循环利用;其次是强调全民行动起来,响应号召,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改用温馨可爱结实耐用可长期使用的布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白色污染物从我们身边永远消失不见……

参考 文献 :

[1]长安,当代环境问题新特点[j].学科 教育 ,1995,(06).

[2]方世南,环境问题: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兼与《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一文商榷[j].学术月刊,2002,(02).

塑料污染治理措施篇4

[关键词]纽扣企业;污染调查;环境问题;防治对策

一、概述

永嘉县桥头镇位于温州西部,总面积90.6km2,辖5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该镇有钮扣企业300多家,产值高达二十亿元,钮扣销量占全国85%,被誉为“东方第一钮扣市场”,“中国钮扣之都”。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环境问题,钮扣生产过程会产生的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永嘉县桥头镇钮扣行业曾被列为温州市环境污染“严管区”。因此,开展纽扣行业污染整治,提出相关污染防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钮扣行业污染调查分析

1、生产工艺

桥头镇钮扣分为树脂钮扣和塑料钮扣,其生产工艺如下:

(1)树脂钮扣生产工艺:将完全混合的不饱和树脂,经特制的摆动器流入上了蜡的铝管内,待胶浆成软胶状拉出铝管中的胶棍马上切片。然后在80℃的热水中10h,完全反应后胚粒呈硬胚。通过自动车钮机车面、车底及打孔,最后经表面抛光、清洗后即可成品。

(2)塑料钮扣制造工艺流程:塑料粒子经注塑、整理、抛光灯工序,即可成品。

2、主要污染因素、排放系数及污染物产生量

钮扣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等。

钮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为钮扣抛光时产生的抛光废水以及棒料机、板料机排放的废水。据调查,每只抛光桶一天抛光2次,排放废水约为1.2t/d。棒料机、板料机排放废水量约2.0t/d。桥头镇钮扣行业共有抛光桶5956只,板料机和棒料机共有679台,经估算污水产生量约为8500t/d,年污水产生量约为255万吨。根据环境监测站对钮扣企业的监测数据可知,废水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Cr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10mg/l、644mg/l,经计算,各污染物产生量分别为CODCr 4106t/a,SS1642t/a。

废气主要为制扣过程产生的粉尘,浇板、浇棒过程产生的有机废气等,排放形式属无组织排放。

钮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主要为树脂边角料和塑料边角料,生产过程中约有20%的原料成为边角料,估算该镇目前日产纽扣边角料约60吨以上。此外,在生产废水处理过程中会生产一定量的污泥,经估算出桥头镇钮扣行业污泥产生量约为7800t/a。

三、存在的环境问题

(1)桥头镇纽扣企业分布散,排污管网不完善,废水难以集中治理,当企业设施运行不正常时造成不达标废水直接排放菇溪河,对水环境造成压力。

(2)纽扣企业历史早,布局不合理,部分企业分布在村居中,产生的有机废气和粉尘的收集系统和除尘措施不完善,对居民空气环境产生影响。

(3)纽扣废料产生量大,目前难以找到合适的处置途径加以综合利用。纽扣废料是像面粉一样细小的白色粉末,风一吹,粉尘飞扬污染空气环境,成为“白色污染”。若采用燃烧处置或“土法炼油”则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因此,纽扣废料处置成为桥头镇治污的一大难题。

四、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研究

1、废水治理措施

(1)雨污彻底分流,明沟收集,防止偷排;(2)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能满足要求,确保废水稳定达标排放;(3)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生产废水先经初沉池沉淀,由真空过滤除去大部分污泥后,集中至调节池,再由污水泵提升至反应池,调节pH,加凝聚剂,进行凝聚反应,之后再进入斜板沉降池,下浊液再经真空过滤,上清液直接排放或回用,废渣填埋或者回收炼油综合利用。

2、废气防治措施

钮扣行业在切片、打边、钻孔等生产过程会产生粉尘。在切片、打边、钻孔等产尘工段上方安装集气罩,车间必须安装粉尘处理装置,排放筒高度不低于15m,并高于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建筑5m以上。

在浇板、浇棒操作过程会产生少量的有机废气。根据对一些树脂钮扣企业的调查,当将有机废气收集引至屋顶高空排放,并加强车间通风时,有机废气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3、固废防治措施

钮扣企业固废主要为边角料、粉尘和污泥,边角料主要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脂边角料和塑料边角料,粉尘主要为除尘设备收集的树脂和塑料粉尘,污泥主要为废水处理设施处理废水产生的。

(1)钮扣企业必须对污泥进行压滤机脱水处理,处理后污泥含水率一般不大于80%。

(2)钮扣企业必须设置规范的污泥堆场,堆场必须进行防渗防雨处理。

(3)必须妥善处置污泥、边角料、粉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脂边角料和废气处理后收集的粉尘外运处置或者进行综合利用如炼油。

(4)建造统一的钮扣污泥处置中心,对桥头镇所有的钮扣污泥实行统一处置。

4、环保长效管理对策

从目前桥头镇钮扣行业整体来看,技术、装备水平低,有待于提高;从钮扣产业布局来看,较为分散且环境问题相对突出;从污染治理水平来看,废水、废气治理效果明显,但是固废处置仍是难题;从人民群众的愿望来看,离满意程度尚有一定差距。为了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与固废的综合利用,确保区域环境达到功能区要求,实现环境、发展双赢目标,在长效管理方面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实行污染总量控制。严格环保评估制度,打击非法生产企业,鼓励现有企业进行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并实行总量控制。对连续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或转产。

二是加强纽扣企业环保监管,督促企业制定与完善环保管理计划。对各企业废水排放口实行不定期、高频次的定期监督性监测,一旦出现超标排污,应按法规要求进行从严处罚。各钮扣生产企业应配备专职专人负责企业的环保管理工作。公司日常环保管理由车间负责,重点落实污水的预处理,形成健全的档案管理、运行记录登记、治理设施操作规程等制度,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

三是实施集中园区生产。扎实推进桥头钮扣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情况下,积极鼓励钮扣企业整合重组、搬迁入园,实现集中生产、集中治污、集中供热。

四是进一步完善企业生产管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危害。从而切实提高钮扣产品科技含量,加大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钮扣产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塑料污染治理措施篇5

关键词:塑料包装 污染 治理

一、背景

战略环评制度产生于美国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该法案提出“在人类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每一项建议或立法建议报告和其他重大联邦行动中,均应由负责官员提供关于该行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说明。”

在2002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已经作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从此,世界各国开始全面提出“环境友好”的理念,随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相继产生。

2003年9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使环境问题从源头和过程控制的实现具备了基本的保障。

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文化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单位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仪式暨中国环境文化节开幕式”于2005年11月30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此举拉开了“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帷幕。

2006年12月9日,“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揭晓。

二、问题

当我们为这些受人尊敬的“绿色中国人物”感动不已的时候,除了感动,难道就没有感觉到我们该负的责任?没有感觉到我们肩上的压力在日益加重?

环境保护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主要就塑料包装袋的污染问题进行探讨。

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要使用塑料包装袋。您想过没有,一个中等规模的家庭一年需要使用多少个塑料包装袋?如果按每周两次购物、每次使用两个来计算,一个家庭一年需要208个(因为,很少有人用包装袋再次购物),那么,全国每年大约使用821.6亿个,10年使用8,216亿个,50年使用410,800亿个,……。而且,实际上,很多家庭每周购物的次数要超过两次,有时一次购物所使用的塑料袋也要超过两个。那就是说,刚才的估算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另外,除了塑料包装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大量地使用着其他一次性的塑料包装,如塑料餐盒、杯子等等,加在一起,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由此造成的污染及污染的处理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三、各方贡献盘点

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探讨一个长效机制、寻找一套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众望所归。在治理包装污染的工作中,学者、政府、公众、企业都有所作为,但贡献程度各不相同。在探讨长效机制、解决方案之前需要对我们国家在治理包装污染工作中各界力量的贡献作一次大盘点,以便于我们整理思路、查找不足,用系统的方法建立一套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案。

(一)学者的探究

关于包装与环境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一些学者在关于绿色营销的探讨中有所涉猎,但是,比较深入的研究是从2002年开始的。就具体内容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些研究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包装税

刘安民在题为“包装污染税的分析与构想”的文章中对包装污染税的概念、包装污染税设计的基本原则、包装污染税的内容及包装污染税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同一作者在题为“试析我国开征包装污染税的经济学意义”的文章中对包装污染税的经济学意义进行了阐述,提出开征包装污染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它能更好地解决包装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所带来的外部效应,能规范人们对包装污染物的排放行为,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而且也体现税负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黄春景在题为“期待‘环境税制’铲除‘白色污染’”一文中提出,应该把环境成本复归到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之上,因此,要提高产品的价格。同时,应当对那些环保产品的生产者实行税收优惠甚至财政补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它们的价格。

2、关于生态供应链和绿色包装

邓绩、陈杰在“构筑生态供应链铸造绿色质量”一文中提出生态供应链的概念,指出,“生态供应链是在系统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把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凝固在设计阶段,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确保供应链内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小,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目的是达到人类、自然和社会的‘三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绿色设计是生态供应链的核心和精髓;绿色制造是生态供应链的重要保障;绿色营销是生态供应链的必要组成部分;绿色消费是生态供应链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并指出,为了保证生态供应链的顺利运作,必须构筑融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保障网络。

安冬风在“对发展我国绿色包装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提出,“绿色包装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包装也是我国包装业再加入WTO后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绿色包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阻碍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挡箭牌、‘绿色壁垒’。”文章同时也描述了绿色包装在我国的现状:诸如,我国绿色包装法规不健全,而世界发达国家均制定了绿色包装法规,明确提出“制造污染者付费”及“推行包装技术进步”的原则,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包装数量、改进包装质量、限制有毒金属及重金属的含量,制定对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指标;我国绿色包装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一般来说绿色包装的生产成本较高,企业普遍缺乏资金投入。

张辉、王萍在“实施绿色包装建立绿色经济跨越绿色壁垒”一文中提出,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及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限制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为进口商品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指标,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主要包括:绿色关税和市场进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等等。

陈莹、罗薇、连高鹏在“关于产品绿色包装的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发展绿色包装、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包装界的共识。研究绿色包装对贸易的影响,消除“绿色壁垒”,削弱由绿色包装而引起的贸易保护,对于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同时指出,立法管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立法来管理包装的生

产、流通和使用,以法律法规来促进绿色包装的发展。他们还对当前各国立法主要采取的两种类型即单项的包装立法或法规和综合性的包装立法或法规进行了介绍。

鲁选民、王德东、白晓丽在“关于绿色包装与积极包装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实现绿色包装的途径有:大力推广使用和鼓励研发绿色材料;注重包装材料回收、再用和再生;进行绿色工程教育,培养公民环保意识等等。

对于包装与污染问题,我国学者除了理论探讨之外,这一时期还做了一些他国经验的介绍。

3、关于国外经验的介绍

肖冬梅在“超市领军向白色污染说‘不’”中介绍,爱尔兰对每只塑料袋征收15欧分的税款,此举使该国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90%;1991年,德国颁布的《包装条例》规定:“污染制造者必须承担清理、消除污染对环境影响的费用”,要求包装材料的生产和经营者负责对废弃物的回收并履行相应的消除污染的义务,清污费用可加载售价中转嫁给用户。以及德国麦德龙超市推行使用环保布袋,等等。

梁燕君在“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包装风头正劲”一文中指出,美国20世纪60年代,一些州政府采用法律措施强制回收包装废弃物,掀起“保护美国和美丽”的生态保护运动。80年代末,美联邦政府制定包装与环保总政策:包括包装材料的减量使用、回收、再利用和焚烧。90年代,原材料和包装制品中至少25%可回收利用。

佛罗里达州《废弃物处理预收费法》(ADF),为了鼓励该法在包装容器生产上的实施,ADF规定,只要达到一定的回收再利用水平企业即可申请免除包装废弃物的税收。

德国1986年颁布《垃圾法》,其目的在于消除和减少垃圾的产生,提高废弃物韵再利用率。环境部于1991年6月颁布《包装法规》,该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规定由生产者和包装货物的厂商承担废弃物的收集分选和处理费用的法规。制定和实施该法的中心目标是减少包装废弃物的生产和使用量。

日本在1992―1993年期间开始实施的《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强调须生产可回收的包装产品和有选择地收集可回收的包装废弃物。并且在1995年4月以“污染者付款”原则为基础提出: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市政府负责收集已分类的包装废弃物,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可以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

冬辉在“发达国家减轻包装污染的新思路”一文中对发达国家减轻包装污染的做法进行了介绍,包括:选择易于处理的包装材料并积极开发新型包装材料,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开发可食性包装;在包装设计上考虑环境保护要求,尽量使用同一种材料或可分离的材料;设计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的包装;尽量简化包装做到适度包装;做好包装物的回收利用工作;等等。

柴歆烨在“超市白色污染问题的解决”一文中指出,国际上流行一种绿色包装概念“3R-D”(reduce,reuse,re-cycle,degradable),即包装要达到减量化、重复使用、再生使用和可降解。他建议,在居民区设立固定的换购站,或与各废品收购点联系,指定专人收购;超市还可以定期举行一些类似“集购物袋换奖券”活动,等等。

(二)政府的作为

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对包括塑料包装在内的“包装污染”的治理提出了要求:

1995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5年,铁道部组织了233万人次到铁路沿线清理废旧餐盒、塑料袋等“白色垃圾”;

1996年7月1日,铁道部要求所有站、车均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打响了“禁白”第一枪;

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6号令,规定到2000年12月31日,将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餐具,改用环保型纸浆模塑淀粉植物纤维餐具,以消除“白色污染”;

1999年2月,铁道部再次重申:1999年9月1日是所有站、车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最后封杀期;

1999年8月28日,宁波市通告:从1999年11月1日起,禁止生产、销售和在餐饮业中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者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销售者没收所有产品,并处以500元以上罚款;使用者没收所有产品,处以100元以上罚款;

1999年10月10日,大连市94号文件:自2000年元月1日起,禁止使用和销售一次性塑料餐具、口杯和食盘;

1999年12月4日,上海成立了国内首家防止“白色污染”专业委员会;

2000年6月上海市政府第84号令暨《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管理部门向一次性塑料饭盒生产厂家按每只3分钱收取污染治理费,作为回收利用的经费。

2000年1月3日青岛市《青岛市防治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塑料包装袋污染环境管理规定》;

海南省于2000年3月2日发出《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消除白色污染的决定》;

福建省计委、省环保局2002年4月,在《福建省“十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加强‘白色污染’防治的环境立法”;

2002年5月黑龙江日报和哈尔滨市环保局联合主办“消除白色污染,创建绿色家园”活动;

2002年12月2日青岛市《青岛市防治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塑料包装袋污染环境管理规定2002年修正本》;

2005年5月,天水市环保局、团市委等单位在全市中小学倡导开展“消除白色污染,创建绿色家园”活动月和评选“环保小卫士”、“绿色小天使”活动全面开始;

2006年5月福建省确定《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了治理“白色污染”措施。

2007年1月27日(京华时报2007年1月28日报道),为倡导市民自带购物袋购物,海淀区计划对超市塑料袋实施收费。

(三)公众的关注

我们知道,解决由于塑料包装所带来的白色污染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尽量降低塑料包装的使用量和生产量。他国经验表明,塑料包装的有偿使用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减少其使用量,但是,我国采取塑料包装有偿使用措施的商家却寥寥无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商家担心,有偿使用塑料包装袋会增加消费者的支出或者使消费者便利购物的权益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商家自身的利益。那么,商家的担心是否必要?如何减少和避免商家所担心的结果的发生?显然,公众即消费者的态度和反应是决定该项措施是否能够得到推行和推行效果的关键。

北京超伦科技开发总公司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于2005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北京美廉美超市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超市对

塑料袋收费”问题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一半以上顾客同意超市对塑料袋收费,而且54%的人同意问卷中所建议的超市塑料袋收费为每个一角钱;同时,近99%的被调查者认为,为了减少白色污染人们应该减少使用塑料袋;有65%以上的人同意政府采取措施,对塑料袋的使用收费或征税。

上海环境热线对于“超市是否应该停止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袋?”的网上调查数据(2007年1月30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总人数为31,350人,回答“是”的人数为24,147人,占77%;回答“否”的人数为7,203人,占23%。

新京报2005年7月28日报道,2005年7月27日《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建议书》在北京,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就环保规划公开征集公众意见和建议。400多万公民参加了调查问卷活动,其中77.1%的公众认为超市、商场不应该提供免费的塑料袋。

2005年9月,广州方舟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受广州日报委托,就塑料袋收费问题对广州市500位市民进行了电话访问,调查显示,22.5%的广州市民表示“值得提倡”,近80%的消费者不支持收费这一方式,其中,有22.5%的市民表示也非常支持环保,但却表示“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有13.0%的市民觉得“这是超市借环保的幌子赚钱”;有20.8%的市民“怀疑超市有其他用意”;而20%市民表示“赠送购物塑料袋是超市的服务,否则服务就被打折扣了”。对于“一旦超市塑料袋实施收费”的反应是,42.5%的市民表示“将不再用塑料袋,自己带篮子或布袋子装”,30%的市民说“将尽量少用塑料袋”,但是也有10%的人表示“无所谓,将仍然购买塑料袋来使用”。对于每个塑料袋应该收多少钱,调查显示,26%的人认为1角最为合适,而6%的消费者认为每个袋子卖2角合适,而认为3角、5角、8角的分别占到9%、8%和11%,而认为1元以上的只有1%。

(四)企业的举措

在一些商家的商场或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提倡“绿色消费”、“少用一个塑料袋”等宣传标语,除此之外,商家为此而采取的相关行为和措施却很少能够看到。将理念和倡导正在变为行动的企业中麦德龙、家乐福、宜家等走在了前头。

麦德龙中国公司网站上“常见问题解答”栏目中有“为什么麦德龙不免费提供购物袋?”这样的问题,相应的回答是“我们有两种塑料袋,中号的售价人民币0.3元,大号的售价人民币0.5元。麦德龙鼓励我们的顾客为了环保重复使用这些高质量的购物袋。”

家乐福也在一些门店开通了“绿色”付费通道,使购买环保购物袋的顾客可以使用专用“绿色”通道结账而节省排队等候的时间。

宜家中国北京的公司网站上有“蓝色购物袋,商场经理好推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更多商家、更具体、更有效的举措。但,事实上,很难让我们看到。四、企业行为缺失或部分缺失。为什么?怎么办?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措施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以技术为基础,法律、制度和公众意愿为依据,管理为落实的手段。笔者认为,治理包装污染也需要技术、制度、管理三足鼎立。同时,包装污染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体应该是由政府、企业、公众(包括学者)组成的三位一体。而本文上一个问题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治理包装污染工作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三者中企业行为缺乏或部分缺失。那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让企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呢?

下面,从学者的探讨中我们可以部分地得到答案。

早在1972年,William N.Gun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题为“包装者和环境的挑战”(Packagers and theenvironmental challenge)一文的开篇就指出:“高成本、政府环境标准的不一致以及技术的不确定,使得包装问题解决的进程步履维艰,但是,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企业界的态度。”文章还指出:“对于商家而言,现代化的包装意味着销售额;而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包装意味着的却是街道上和公园里的垃圾、成堆的固体废弃物以及它对环境的威胁。”关于企业该有的作为,文章指出,“商界领袖面对的包装问题有哪些?他们计划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固体垃圾处理技术有哪些变化?商界领袖在包装问题上能做些什么?他们是否把包装问题列为与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市场营销目标以及企业对公众利益的关注同样地位的问题?”针对当时美国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一些企业已经有了出色的表现,但从总体上考察,企业的作为还差得很远。”关于解决的途径,作者认为:“包装问题的解决与其说依赖于技术革新不如说依赖于组织和管理的革新”;“解决问题最大的障碍也许是人们心理上的问题,如人们对垃圾的态度。”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强调:“商界人士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包装废弃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污染物是关乎公众健康的严肃问题,商界必须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我们不仅是包装和产品的生产者,我们还是态度的生产者。这是我们必须和能够改变的,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的事情”。

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这些年来,环境问题已经变为一个

影响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企业高管人员将1990年代称为‘环境的十年’。许多企业的产品设计变得更加体现对环境的友好,许多企业开始使用对环境更为友好的包装材料。同时,环境问题影响着物流的众多决策,包括整个价值链上的原材料的获取,内部物流以及外部物流。关于原材料的获Murphy、Paul R.Poist和Ichard F.从来自美国、欧盟和加拿大物流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企业中随机抽取450家企业(包括制造业和商业企业),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28%。研究表明,在回应调查的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已经从战略的高度实施原材料的循环和降耗,有75%的企业已经从战略的高度实施原材料的再利用。

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资源压力,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经济影响的代价过高,环境污染的破坏过于严重。我们不能不说企业在其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企业生产成本中环境成本不完全,将负担转嫁给公众和政府,企业也因此缺乏保护环境的压力和动力。取的问题,有些组织明确要求供应商必须满足某种环境限制条件,如ISO14000已经广泛被应用。

研究表明,因为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RL)能够降低产品成本,能够使包装和产品中有毒和无毒的垃圾得到降解,并且能够加强库存管理,改善成本控制,增加收益、改善客户服务,改善公众形象。因而,众多的公司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它是整体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现在,许多公司,如施乐、柯达、美孚、惠普、西尔斯等,正采取一种前瞻性的寻求价值的方法(value-seeking approach)开发RL项目。20世纪90年代末

塑料污染治理措施篇6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制品、包装品使用后被遗弃于环境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造成污染的品种主要有塑料包装袋、泡沫塑料餐盒、一次性饮料杯、农用塑料薄膜及其他塑料包装用品等。中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一般是不可降解的,这些塑料以发泡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其分子量在两万以上,只有分子量降到:2000以下时,才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所利用,被降解为水、二氧化碳和其他简单无机物质,而这一过程至少需要200年。

“白色污染”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不良刺激、影响环境的美感。同时,“白色污染”还具有潜在的危害:1 严重危害动物(人)的身体健康。目前市场上使用的超薄塑料袋温度达到65℃时,塑料袋中所含的双酚类等有毒物就会析出,渗入到食物中,同时聚苯乙烯类物质有强烈刺激性,浓度高时有麻醉作用,对人和动物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2 使土壤环境恶化。造成农作物减产。3 焚烧后产生有毒气体,造成二次污染。4 给垃圾填埋带来困难,产生潜在危害。在城市生活垃圾中,白色污染物所占的质量百分比很小,但体积百分比却非常大。5 对海洋和水利工程造成危害废弃塑料对海洋的污染已经成为国际性问题。目前,长江上游顺江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不仅严重污染水面,也给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的顺利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调查内容及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对呼和浩特市年龄在20-60岁的100名购物者进行了调查;其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文化程度从初中到研究生及以上不等,以大学文化程度的人为主,占到了58%,其次为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5%。调查基本反映出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人对白色污染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被调查者有89%都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只有1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这反映出呼和浩特市市民对于白色污染绝大多数还是了解的。对于2008年6月1日以后“限塑令”的实施,有98%的被调查者都知道这样的规定,只有2%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这一规定。可见,“限塑令”在呼和浩特市的各大小超市得到了普遍实施。

有79%的被调查者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会给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有21%的被调查者不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会给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正是因为近8成的人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会给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才会有8成的人支持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做法。对于不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会给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的21%的被调查者,其中有人表示尽管不知道有什么危害,但是国家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肯定有其必要,因此,有8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必要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从而减少白色污染。

对于一般人们会使用何种塑料袋的问题,46%的被调查者回答是一般型的,也就是通常我们在菜市上用的薄型不可降解塑料袋:有35%的被调查者一般会使用可降解型的塑料袋:有19%的被调查者对此无所谓,表示没有注意使用的是何种类型的塑料袋。可见,在呼和浩特市对于一般不可降解塑料袋在菜市场、小菜店及日用小店等还是控制力度不够,以至于一般不可降解的非环保塑料袋仍然广泛存在。

对于平均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有76%的被调查者每天的塑料袋使用量达到了1~3个,另有15%的被调查者每天的塑料袋使用量达到了4~6个,另有9%的被调查者表示每天使用量为0.76%的人每天使用1~3个看似不多,可是如果仅按照2个计算,呼和浩特市城区人口143.41万,那么143.41万人中的76%每天要使用218万个塑料袋,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有64%的被调查者表示适应限制发放免费塑料袋的这种情况,2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适应,另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对于是否适应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做法,80%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支持,14%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尽管只有64%被调查者表示适应塑料袋的免费发放,但是对于这种做法支持的人却达80%,说明尽管表示不适应的占26%,但是这部分被调查者中的大部分人还是选择支持这种做法,也反映出将来这部分人会逐渐适应这种做法的趋势。

对于是否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问题,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总是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有23%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会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有时会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被调查者占到了50%,这三部分人群相加占到了85%,只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从不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看来将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养成人们的一种经常行为,变成习惯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已经有85%的人会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尽管还有大部分人是偶然行为),相信随着限塑令的持续实施,大多数人养成习惯的可能是很大的。

对于是否购买有偿塑料袋,只有18%的被调查者表示总是购买,有时会购买的占43%,偶尔购买的占32%,从不购买的占7%。限塑令本身是一种法律手段,可降解型塑料袋的有偿使用也是一种经济手段。这个数据显示,人们已经由过去在超市普遍免费使用塑料袋变成了只有18%的人们会总是购买使用塑料袋了。这个转变是巨大的。由于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行为还没有变成大多数人们的习惯,所以有时和偶尔购买有偿塑料袋的人相加达75%。可喜的是,有7%的被调查者从不购买有偿塑料袋,相信随着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行为习惯的养成,这部分人群必将增加,

对于不发放免费塑料袋的做法是否感到不方便,回答不方便的被调查者占64%,稍觉不方便的占24%,有12%的被调查者没有感到不方便。对于感到不方便和稍觉不方便的被调查者约70%表示不方便是自己忘带购物袋或塑料袋,20%认为不方便是花钱购买塑料袋价格比较高,只有约10%认为不方便在于皮包装不下。这组数据再次显示,绝大部分人已经在观念上接受了“限塑令”的规定,只是由于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行为习惯还没有跟上,所以会对限制免费发放塑料袋的做法感觉到不方便或有些不方便,随着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这种不方便必定会消失。

对于是否会主动少使用塑料袋的问题,78%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主动少用塑料袋,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主动少用塑料袋,另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此无所谓。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在思想意识上是支持“限塑令”的实施,并在行动上也做出了努力。对于占到22%的表示不会主动少用塑料袋和对此无所谓的被调查者,是我们遏制白色污染需要重点宣传的对象,从而进一步增强这部分人群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在行动上积极支持“限塑令”,生活中主动少

用或不用塑料袋。

关于遏制“白色污染”的建议,认为需要综合采取措施的占61%,在综合措施中建议尽量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占到了近一半。选择单项治理的占38%,尤以建议经常携带环保购物袋和推广使用可替代的环保新产品为主。遏制白色污染的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综合治理。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呼和浩特市白色污染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呼和浩特市治理白色污染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笔者针对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多数人对白色污染有所了解和认识,并能够接受“限塑令”的实施,但是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时间

由于大多数人知道白色污染并了解一次性塑料袋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反映了呼和浩特市一般人对白色污染的认识还是比较高的,但是通过人们使用塑料袋的调查表明,人们对于杜绝白色污染在行动上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从而将人们不经常的偶然行为(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行为)变成一种生活不可缺少的习惯,将大多数人每天使用塑料袋1―3个变得更少甚至是0个。

(二)“限塑令”的实施范围有限,查处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笔者走访了超市、菜市场、小菜店和临街小店,发现呼和浩特市的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的现象已经杜绝,但是在菜市场、小菜店和临街小店免费塑料袋仍然在普遍使用。尽管菜市场、小菜店和临街小店的店主也都了解“限塑令”的规定,并且也会接受工商局的检查,但是由于检查力度不够,这部分商家还是有渠道购买到一般型不可降解的非环保塑料袋并照常使用。工商局的检查力度不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限塑令”实施的普遍性,使这一规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向工商局反映这一情况,促使其加强执法的力度。

(三)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促成人们养成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习惯

尽管支持“限塑令”的被调查者占到了80%,但是养成总是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被调查者只有12%,即使加上23%表示经常会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被调查者,也只有35%。可见,如果要促成大多数人养成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习惯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例如,一些商家在促销中会发放环保购物袋的做法就值得进一步提倡:电视节目中征集环保购物袋设计方案的做法也激发了人们使用环保购物袋的热情。总之,人人包里装一个环保购物袋,那么少用的塑料袋就能达几个、几百个甚至更多。

塑料污染治理措施篇7

[关键词] 白色污染 治理 资源化 垃圾分类 对策

塑料自问世以来,以其质量轻、强度高、耐磨性好、隔热、防水、绝缘、经济实惠、易生产等特性,受到人们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使用量与日俱增。由于用后被随意丢弃,形成所谓的 “白色污染”。

一、“白色污染”的危害

1.影响人、畜健康塑料废弃物对人的危害早的定论[1]。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研究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存的氯乙烯单体能使人产生“肢端骨溶解症”,长期接触氯乙烯单体后,会出现皮肤硬化症,还有人出现脾肿大、胃及食道脂肪瘤、肝损伤、门静脉压亢进等病变。废塑料也会危及动物健康。动物误食塑料后,会引起胃部不适、行动异常、生殖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引起动物的死亡。

2.影响环境卫生在城市居民区、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五颜六色的废塑料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造成“视觉污染”。废塑料与其他废物混杂在一起,也易导致细菌、病原菌、蚊蝇等的大量繁殖,影响公众健康。

3.污染土壤、影响生物生长废塑料进入土壤中长期不降解,会对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养分的迁移转化、土壤微生物的类型和活性等理化性质产生深刻的影响,降低土壤肥力。土壤中残留的塑料阻碍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影响植物对水、肥的吸收;也会影响植物发芽、出苗,降低产量及作物品质。对土壤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影响航运及水力设施的正常运转废塑料进入水体,随水流漂移,一方面会影响水的流动,堵塞涵洞,降低防洪、泄洪能力;另一方面水中大量的废塑料会缠绕在水力设施如轮船、水力发电机等的转动部位并致其损坏,引发事故。

二、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

1.塑料用途广,使用量剧增

(1)农用塑料地膜的使用由于农用塑料增产效益高,导致其使用量剧增。塑料薄膜的应用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全国仅塑料包装业的年总用量就达5 000万t;农用塑料年总用量在2 000万t以上,其中在666.7万hm2耕地50余种农作物上应用地膜近1000万t,农产品保鲜膜、营养钵塑料等的使用量亦达1000万t左右。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000万t塑料残余物遗留土壤,单位耕地面积塑膜残留量达3kg/667m2[2]。由于废地膜不易分解,积留在农田不易清除,导致农田土壤污染。

(2)商品的生产与包装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一系列其他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包装过程,被用作包装袋、包装盒、防震泡沫塑料、隔层板及塑料产品等,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他包装材料,1990-2000 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8.9%[3]。

(3)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方式也由“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量都在大幅度增加。我国的泡沫餐具的生产和使用量极大,食品包装、购物买菜的塑料袋使用数量也是惊人的。据调查[4], 全国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消费已达100亿只,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购物袋消耗要超过万亿只。

2.人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城市居民的环保观念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还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用后随手抛弃、乱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为随处可见,这是导致“白色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3.垃圾的袋装化为方便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在一些地区提倡垃圾袋装化。城市居民也习惯于将生活垃圾装进塑料袋内抛弃,给垃圾的分类、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加剧了“白色污染”的程度。

三、目前的治理现状

1.填埋填埋法是我国治理“白色污染”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由于简单易行,勿需繁琐的操作工艺,是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一种主要方法。但由于我国垃圾的产量大,并夹杂了大量废塑料,使其体积庞大,降低了填埋场的处理能力。再加上废塑料非常稳定,难以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可在土壤中200年不降解,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因此,填埋法并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2.焚烧焚烧虽然可以销毁塑料袋并可以获取一定的热能,但在焚烧过程中,塑料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气体,导致环境的二次污染,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同时,建一个垃圾焚烧厂需要较高的投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不适宜大范围推广。

3.禁用为了治理“白色污染”,国家经贸委及国务院办公厅先后相继出台了相关“禁白令”。199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法》明确规定对固废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化原则,对地膜、一次性包装塑料制品的使用也作了有关限制。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6号令,规定到2000年12月31日,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2001年4月23日、5月29日连续下发了《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关于餐饮企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禁白令”,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收效甚微,“白色污染”形势依旧严峻。究其原因,一是塑料的诞生被誉为一场“白色革命”,已渗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为使用管理不当带来污染而禁止使用,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老百姓很难接受,这也是禁白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二是国家针对治理“白色污染”的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性的措施,给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上带来了一定困难,政府执法不严,执法多数是“一阵风”;三是“禁白令”配套措施没跟上,缺乏一套好的管理方法和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由此可见,治理“白色污染”,只靠单一的行政命令是很难行得通的。

4.替代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同时,人们在寻求其他替代物来减轻“白色污染”。一是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使塑料包装物的稳定性下降,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与一次性塑料制品相比,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可降解塑料在性能和价格上都没有优势,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尽管可降解塑料可被微生物降解,但总还是存在一个降解周期,用后如果不重视回收利用,同样可以造成环境污染。二是提倡以纸代塑。认为废纸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可以解决所谓的“潜在危害”,但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首先,造纸需要大量的木材,这会给我国并不富裕的森林资源带来压力;其次造纸过程中会带来水污染,并不环保。另外,纸不具防水性,在隔热、抗拉强度等性能尚无法与塑料相比。“以纸代塑”值得商榷。

四、回收利用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

废物具有二重性,弃之不用即为垃圾,污染环境;回收利用即可变为资源,可重新造福于人类。废塑料是一种资源,清洁的废旧塑料可以被重复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炼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因此,加强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是治理“白色污染”的关键。造成“白色污染”的责任不在塑料本身,而在人类不恰当的行为。对于如何进行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宣传教育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方式,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多种渠道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了解对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在“白色污染”治理中的重大意义。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投身到“白色污染”的治理工作中来。

2.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促进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制度是解决垃圾污染,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有效手段。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实行了有关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如美国的《资源保护与回收法》,日本的“绿化地球百年行动计划”,德国、韩国制定了《包装条例》等,把回收、利用、处置的义务,分解落实到商品及其包装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细微环节,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的全国性的专门法规。因此,制订、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制度,是有效治理“白色污染”的前提。

3.制订促进废塑料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能仅靠行政命令,而要给回收、加工、利用塑料制品的企业以优惠政策,以经济杠杆调动积极性。建议有关职能部门或地方政府,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动超市、大卖场以及连锁店的力量,通过他们的工作,尽可能多地把使用过的废弃塑料购物袋回收、集中起来,免费或低价提供给从事塑料再生利用的企业,解开塑料购物袋回收利用工作中,长期以来因回收成本高而无法运作的“死结” [5]。 使众多的集体或个人积极地投入到废塑料的回收、加工利用中来,彻底根治“白色污染”。

4.加强废塑料的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废弃塑料经回收后,经过加工处理进行再生利用,制造成各种产品,才算完成了一个循环周期。目前,尽管废塑料已经有了多种用途,但在回收、分选、处理的技术上还不是很完善,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研制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及综合利用技术,以使废塑料的再利用达到无害化及有效利用的要求,缓解环境污染。

结语

“白色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引导人们对塑料产品从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等进行全程管理,重视回收、再利用环节,“白色污染”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参考文献:

[1]杨福馨侯林青:杨连登编著.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与城市环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210

[2]崔峰:浅谈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6,2:8

塑料污染治理措施篇8

指导思想

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为指导,以切实解决区外塑料造粒、湿皮加工、废布褪色及“十五小”、“新五小”污染企业向我县转移,保障良好生态环境为目的,以“打击为主、教育为辅、部门联动、县乡联合”为原则,整合执法资源,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清理取缔辖区内此类排污企业,杜绝反复转移、反复生产现象。

整治目标

本次专项行动,按“谁主管,谁负责”及“属地管理”的原则。在2012年6月30日前,全面清查取缔全乡塑料造粒、湿皮加工、废布褪色及“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污染转移现象基本得到遏制,辖区内现已被污染的水系、农田基本得到清理,生态逐步恢复;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整理塑料造粒、湿皮加工、废布褪色及“十五小”、“新五小”污染企业的局面,初步建立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

重点和要求

(一)排查摸底阶段(5月1日—5月30日)

各村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塑料造粒、湿皮加工、废布褪色及“十五小”、“新五小”违法企业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完整的违法企业名单。

(二)全面清查和整治阶段(6月1日—6月30日)

1、全面完成塑料造粒、湿皮加工、废布褪色及“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清查取缔工作。各村和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排查名单,依法开展取缔行动。整治工程中,交界村务必要加强联系协作,及时通报活动进展情况,防止污染企业游击转移。

2、国土、工商、电力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切实负起工作职责,采取相应的行政执法强制措施,依法从重处罚,严厉打击,从根本上取缔此类污染企业。

3、以村为单位,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动员全民监督,控制源头,防止旧污染反弹,防止新污染源生产。

(三)督察验收阶段(7月1日—7月30日)

乡打击区外污染转移企业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立督察验收组,按相关要求,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各村村委会和各有关部门进行督察验收,根据督察验收结果给予奖惩。

组织机构

为确保此次污染整治工作顺利开展,成立柏洋乡打击区外污染转移企业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由乡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监察、公安、工商、国土、电力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政府。

部门分工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押扣、没收无照经营塑料造粒、湿皮加工、废布褪色及“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的设施或产品。

(二)国土资源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清查无审批手续、在农村耕地、林地违法搭盖的非法排污企业,依法清除地面附着物并恢复原状。

(三)供电部门依据专项整治工作提供的环境违法企业名单采取停电、限电等强制措施,禁止企业排污。

(四)监察部门依法开展环保违法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对在此次行动中因村委会、职能部门未认真履行职责而造成清查不力、整治不到位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各村委会负责日常性监督管理,密切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加强对村民的环境保护宣传,动员公众广泛参与,全面监督举报。

(六)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

各村及相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湿皮加工等“十五小”“新五小”污染企业整治工作做为杜绝污染转移,保护柏洋良好生态环境,树立政府形象的一件大事来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成员单位要相互协作,狠抓落实,切实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行动,工作广泛参与,杜绝辖区外高污染企业转移我乡生产。

2、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制度

各部门要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限期完成“十五小”、“新五小”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监察机关要加强行政监察,对整治工作开展不到位的隔热和单位依法追究责任,对给此类污染企业供电的供电单位负责人一经发现立即报告其上级部门处理;对引进此类污染企业的村支部书记先免职后处理,村民主任依法定程序予以罢免,并追究相关责任。

3、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

清查正式开展后,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和跟踪报道,不断形成宣传高潮,营造专项整治的良好氛围。

推荐期刊
  • 塑料制造
    刊号:44-1256/TQ
    级别:省级期刊
  • 塑料科技
    刊号:21-1145/TQ
    级别:北大期刊
  • 塑料
    刊号:11-2205/TQ
    级别:北大期刊
  • 上海塑料
    刊号:31-1770/TQ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