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8篇

时间:2024-01-01 15:42:17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篇1

关键词 公路泥石流;识别;调查;勘察;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1-0176-02

1 公路泥石流灾害的识别

泥石流是指斜坡上或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的固、液相混合流体,是地质不良的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对发展中的泥石流,只需根据其特征和发生历史即可判断。对潜伏泥石流的判识难度较大,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关键。若将非泥石流沟错判为泥石流沟,无疑要增大很多工程量,造成浪费。反之,若将泥石流沟漏判,则将后患无穷,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灾害调查阶段,正确判识泥石流沟,提高抗灾防灾能力,减少隐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泥石流沟评判的主要方法有:泥石流多因素定量打分法,暴雨泥石流沟简易判别法,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法,爆发泥石流的临界雨量法,危险雨晴区法,固体物质聚集量法等。这些方法的野外工作量都较大,且多数还是对较典型泥石流沟的判识。但对似是而非的非典型泥石流沟(即潜伏性泥石流),判断难度较大。

野外勘测调查时,要注意区别非典型性泥石流沟(或潜伏性泥石流沟)与清水沟的判别条件的不同。当然,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某些沟谷从一些特征看,属于泥石流沟,而从另一些特征看,又不属于泥石流沟。当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基本具备,在最不利的自然因素组合下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泥石流沟,但当前并未发生的,在评估时应进行合理的推测,以未来20~30年发生的可能性为着眼点,有备无患,对公路交通更为有利。

2 公路泥石流的调查

2.1 调查步骤

泥石流的调查步骤主要有收集资料、工点踏勘、调查访问。

2.1.1 收集资料

向泥石流地区的有关单位联系,取得既有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和历史文献资料等。听取相关人员介绍有关地质灾害和防、抗、救灾方面的情况。泥石流危害区域内的居民点的分布,公路结构物情况。

2.1.2 工点踏勘

根据在当地了解的情况,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踏勘,查看现场地形、地貌、地质与河势特征,选定形态勘测河段、作业程序和方法,以及落实内容和计划等。

2.1.3 调查访问

在选定勘测河段后,即可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计划访问路线,进行深入细致的访问调查,在访问中,可通过被访问者不断扩大访问范围和深度,掌握更全面深入的资料,指认泥石流的发展情况。

2.2 泥石流洪痕调查

在尽可能调查到的时期内,调查总共发生泥石流的次数,并排列其大小顺序,归纳泥石流发生的节律性规律,发生的最早最晚时间及其涨落过程和运动特征等。对于用作泥石流计算的典型年洪水情况应分别确定其高度、坡度、日期、周期、及其可靠

性等。

泥石流洪痕调查位置,应选在流通区、多年河床冲淤变化不大之处,只有这样的洪痕,才能与现实的河床断面相吻合,计算结果方为可靠。泥石流洪痕调查,应尽可能在沟边村庄附近进行,询问居住久、记忆力强、概念清楚、亲眼看见、关心泥石流爆发和经受泥石流危害的居民。在判断泥石流洪痕的可靠性时,可观察研究其上下游各处是否有与河底纵坡约略相似的斜坡度。

由洪痕确定的泥石流高泥位,对于泥石流发生的年代及其发生率的大小,可结合访问老居民的年龄,分析不同年代的高泥位发生率,或者用附近特大暴雨降落资料来分析,抑或在上下游较远处去了解分析水情,相互比较印证而求得泥石流洪水的大概年份和发生概率。

调查泥石流暴发时间,还可结合垮山崩塌、滑坡、堵河阻水等灾害情况来分析。

2.3 区域泥石流地质调查

根据既有的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泥石流的分布状况和重大泥石流沟的特点,从宏观到微观,从区域到沟谷,具体分析泥石流沟的点、线、面关系以其相互作用和影响范围。归纳泥石流的个性和共性特征,判断泥石流沟的类型特性,概括区域泥石流的活动规律,提出区域性泥石流防治对策和重点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为方案比选,防治建筑物设计提供资料。

2.4 泥石流地质条件调查

2.4.1 流通区调查

查明线路跨越沟岸、沟床的稳定性,泥石流物质组成沟床纵坡与断面变化以其冲淤的最不利特点、流通区进退的可能性,评价桥隧工程的地质条件。

查明设置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防治工程位置和类型的建议及意见。

查明沟床内能输移的最大固体物质粒径与颗粒级配分布情况,流体性质与密度变幅与运动特征等。

2.4.2 堆积区调查

泥石流扇常是山区人民开发利用与线路通过的最佳场所。因此,详细查明泥石流扇的形态特征与周边环境是行利除害,选好线路方案,提高抗灾、防灾和减灾能力的关键举措。

查明泥石流扇的堆积条件和周边环境,判别堆积的危害作用;查明泥石流扇的堆积物的形态特征、纵横坡度、散布范围与规模以及沟道的演化情况、堆积物质组成成分、粒径沿程和剖面的沉积特征,最大粒径及其散布特点;查明泥石流扇发育状况与主河的关系,扇缘被主河切割或泥石流扇堵江的可能性;查明泥石流扇上的人文活动和可能利用开发的条件与范围。据以判定泥石流沟的类型性质,拟定防灾、抗灾、救灾和减灾措施,为综合比选经济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篇2

关键词:地质灾害 膨胀土 软土 缓变形地质灾害

Abstract:The approach about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focusing on expansive soil and soft soil to judging if it is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expansive soilsoft soil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近年来工程建设的增多,以及全球气候波动加剧、地壳运动异常增多,地质灾害频发,对地质灾害的勘察和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发了第394号令,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此后,地质灾害评估更是作为用地审批的前置工作之一,成为工程地质建设中的一个必备项目,大规模进入勘察建设行业。

由于地质灾害评估主要自2004年开始展开,时间不长,尚未形成相关的规范,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作为国务院令,对技术细节无法面面俱到,故在操作过程中,包括地质灾害评审专家,不同人对地质灾害的许多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理解,本文主要针对地质灾害类型进行探讨。

在学术上地质灾害的定义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二是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三是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现象);四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按致灾速度可分为突变性和缓变性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按致灾地质作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等;4.矿山和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和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砂土液化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11.水土污染和地球化学异常,如水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泉水干、地下含水层疏干。

国外对地质灾害的也不尽相同,其英文表达为“geological disasters"和“geological hazards",日本和美国的地质灾害概念都包括地震和火山。

而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则规定,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据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

我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以下同)、河流塌岸等突发型地质灾害和冷浸田、水土流失、地方病、膨胀土胀缩变形、软土压缩变形、大堤渗透变形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其中尤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破坏性最强,是本次规划的对象。

另据网上一些公开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材料,如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依法管理和监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依据。《规划》经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审查,由蚌埠市 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一、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致灾特殊土(膨胀土、液化土、软土)变形类缓变性地质灾害和滑坡、采空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

上述规划中提出的特殊性岩土(膨胀土、软土等)等缓变型地质灾害是否属于地质灾害的种类之一呢。

笔者认为,作为广义的地质灾害概念,软土、膨胀土可以作为地质灾害较广义范围内的类型之一,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已有专门的章节对特殊性岩土、不良地质作专门的阐述,但在地质灾害评估及勘察过程中,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精神,不应纳入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原因。

1防治条例罗列项目不包括软土、膨胀土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罗列了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项地质灾害。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山体崩塌、滑坡、危岩、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裂缝等;宁夏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煤田火灾、地面陷落、地裂缝、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疏干和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以及地下水位上升形成的水渍、水浸、水淹等灾害;天津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土壤沙化、土壤污染、建筑基坑变形等;辽宁规定,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塌陷、变形、泥石流、海水入侵和砂土液化等;均未包括软土、膨胀土地质灾害。

2软土膨胀土灾害易防易治

在软土和膨胀土地区,房屋和道路的开裂也并非普遍现象,事实上,按照相应的规范和处理手段,如采用堆载预压、砂井、塑料排水板、掺石灰等处理手段,或是通过合理的基础型式、适当的基础深度的选择,软土和膨胀土对房屋建筑和道路的危害和影响几乎可以全部控制。

在实际工程过程中,软土及膨胀土地区出现工程问题的,基本上都是由于未严格按规范操作、施工偷工减料(如插板深度不够)、工期不足(堆载预压需要一定的预压时间)等原因造成。

3与勘察报告内容重复

软土、膨胀土作为工程上的常见病害之一,在相关勘查规范中已经有较详细的勘察手段和处理规定,是工程勘察报告的常规和重点部分,只要按照规范进行仔细勘察,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处理,则工程现状上不会受其影响,工程建设也不会对其引发或加剧。

避免软土、膨胀土灾害问题,只需落实相关规范规定,按照地质勘察报告及设计文件要求,严格施工管理即可,在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中,没有必要再次重复相同内容,建议相同的处理方法。

综上,笔者认为,在地质灾害勘察及评估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各地国土资源部门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勘察及评估即可,软土及膨胀土不应作为地质灾害类型之一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11;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2003,12;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篇3

关键词:泥石流 地质灾害 3S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60-01

因气候、地质、人为破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各地尤其是山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其中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危害最为严重,且其具有复杂、频发、影响因素多、规模较大等特点,使得对其防治设计的难度增大。一般对其防治设计的步骤是先测绘、地质勘查、工程勘察、现场调查、后进行计算、方案比选等而实际工作中,测绘、勘察、设计是各专业独立完成,相互之间衔接并不紧密。实践证明,缺少衔接的工作思路无助于设计的完整性,后期出现的问题会导致整个设计的失败,甚至避重就轻,该治理的没治理,重点治理的投入措施不够可靠等。该文以设计工作的思路为主线进行初步探索。

1 工程概况

该文以云南一特大泥石流治理项目为例,大理州宾川县力角镇杨巡箐泥石流发生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力角镇,隶属于力角镇米汤村。该泥石流规模较大,威胁严重,沟口咫尺村屯,威胁居民987人,受灾害影响,威胁资产2 000万元。从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此泥石流周边区域地质灾害渐趋严重,是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2 前期判别

所谓前期判别,即在测绘、勘查之前,对项目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整体环境、周边环境等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最终对泥石流区域进行初步判别,为后期的测绘、勘查,乃至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适合前期判别工作的方法建议采用3S技术,即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方便、快捷、成本较低且有效的判定和初步调查方式。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待治理泥石流区域的简要说明,并到现场采用GPS定位,初步了解灾害的表现形式;

(2)根据GPS定位成果,通过调用该区域遥感卫星图片,并对其初步处理;

(3)通过GIS系统,对卫片进行解译分析,形成直观、形象的数据成果;

(4)通过数据成果,可得到3D地形图,从中可初步量测流域范围、汇水面积、沟道高差、山体坡比等基础数据。

根据得到的数据成果,还可对后期测绘进行指导,根据直观3D影像,可较全面的制定测绘方案,尤其是测绘范围,以保证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

根据得到的数据成果,可对后期勘查提供数据支撑,对于主要沟道的走向、急弯有初步认识,也对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有初步的了解,而指导勘查布置工程量,做到有的放矢,省掉了很多后期补勘等麻烦。

3 现场踏勘

现场踏勘是贯彻设计工作的始终,也是整个设计工作的关键节点,由于上述前期判别提供的基础数据,也为现场踏勘的高效率进行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持。

现场踏勘的关键有以下几方面:

(1)形成区现状,形成区是泥石流发育、发展的源头,通过踏勘,可初步了解地表植被状况,为后期防治提供基本思路;

(2)流通区现状,流通区主要由沟道组成,对流通区走势、两侧山体坡度等有一个初步认知;

(3)堆积区现状,堆积区一般以扇形堆积于沟道尾部,现场调查其规模、堆积物等情况;

(4)水体流向,泥石流治理主要一项就是排水,而将水体排除需要了解其排导方向和位置。

根据现场踏勘成果,也对测绘、勘查工作提出较具体要求,比如堆积区勘探孔位置的确定、预设拦挡设施的详勘和局部地形详测等。

4 防治方案比选

通过前期判别、现场踏勘、测绘、勘查等工作,设计需要的主要数据基本完整,而有效的使用这些数据是设计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准备工作中的方案比选。该工程,可采用多道钢筋混凝土拦挡坝进行拦截泥石流,或者采用谷坊分段堵截;可采用种植植被的方式稳定形成区坡面,或者采用挡土墙、浆砌石护坡的方式。对于上述方式的取舍,其中要考虑到工程投资、单体结构造价、适应性植被、施工方法、材料选取、占用土地等一系列的数据。

而这些数据的收集都是经过前期几项工作所得的成果,前后工作相互制约、也相互衔接,只有全面考虑才能使设计工作达到预定的要求,使其更加完善。

方案比选确定后,应进行二次补测、补勘,并到现场再次核实。

5 结语

该文根据云南地区较大型泥石流治理项目的设计实践,结合各项前期工作的具体任务,整体考虑其间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

(1)3S技术应用到前期判定具有直观性、可测量等功能性。

(2)前期判别、踏勘、测绘和勘查之间相互提供数据,并相互衔接和提供数据指导,防治方案的比选也反应前期工作的全面性,只有在工作开展前对整体工作思路进行合理安排,才能减少工作过程中不必要的反工,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洪江.土木工程地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篇4

[关键词]崩塌滑坡 泥石流 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10-1

1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具体特征

一般而言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活动在时间顺序上呈现一种和天文以及气象等诸多地质因素相关联的存在一种旋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存在时间不等的周期旋回性,有的地区时间旋回性长,如云南崩塌滑坡泥石流,就属于数万年为周期的超长期旋回特征;(2)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还同时存在着长周期和短周期甚至超短周期泥石流的特征形式,其原因和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旋回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和次级波动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3)有的地区存在着以8到13a为周期的中期旋回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度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地震和降雨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者的旋回变化具有一致的特性,不过从本质上来说,中期旋回和太阳黑子的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4)就是以1a短周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情况也非常明显,比如:每年的6到10月份所发生的泥石流占据全年泥石流数量的九成以上。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每年降水非常充沛的时节,因此说明了降水量的变化也是导致旋回变化的重要原因。

有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具有一定的连发性质,这种特点在于多重地质灾害中,很多首发的地质灾害并不造成严重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伴生灾害却会给社会经济,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连发性灾害的系统研究,对完善次生灾害的防护和预防具有一定的突出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就是一种典型的次生灾害,首先是崩塌、滑坡,然后是泥石流,从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地质工程勘察院的研究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发生了10a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情况发现,后5a发生的泥石流问题要比前5a发生的强度更强,从更长周期的调查来看,中期巡回规律基本相符,不过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景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强度也在不断加剧,这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强度呈现一种逐步上升的趋势。以泥石流灾害发生频发的云南为例,近年来所发生的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要比以往都呈现一种不断增强的趋势,特备是随着该地区的伐木、采矿以及土地开垦等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遇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因此崩塌滑坡泥石流有发生频率增高且发生地域更广的趋势。其中广大农村以及矿山山区的地质灾害尤为明显,而且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也更大,增长速度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3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分析

3.1当前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的进展

总的来说我国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近些年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对于部分地区的频发泥石流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防治,降低了泥石流的发生频率,但是相对于全国范围来说,总体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而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开展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个阶段对泥石流的灾害是属于刚刚研究治理阶段,对国家频繁发生的泥石流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址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勘查,为此后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另外一个阶段就是从1987年以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开始在全国的范围你广泛开展,在地矿部和各省地矿局的计划下,对全国的地址灾害汛期进行了复查工作,同时针对地质灾害频发发生的区域进行了灾害调查活动,并针对这些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工程设计,对解决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工作,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对于部分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问题防治总有效率达到了五成以上,当然也有存在着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大体上也占据了五成左右,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包括技术能力较差,设计水平差以及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3.2完善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于完善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各级政府机关和领导要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要重视起来,要深入调查灾害发生规律,组织专家进行认证调研和有条不紊的进行相应的治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确保工程的质量,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引入第三方的监理机构进行监管,对每道工序和施工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要把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纳入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2)要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并动员群众集体参与到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中,增强全民防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意识,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相结合的模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防灾知识,自觉保护地质环境,一旦发现存在地质灾害的苗头,就要及时通报并避让,实现群防群治,才能够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更为重要的成绩。(3)要定期做好地质环境的评价工作,对城镇以及工程规划过程中,要在立项前期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价,防范一些建筑项目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对于改善当前地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要把防治的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之上,要知道预防所动用的成本要比灾后重建以及对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而言都是最小的,因此重视对于未成灾的地区进行有效的防止,这样就能够呈现投资少,避免成灾后的巨大损失。(5)要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而且这些工程建设同样要遵循科学,符合实际,不能够将防治工程变成一种毁坏工程,要根据工程地质勘查的具体成果,制定相应的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案,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建设,注意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提升防治工程效益,比如一些地区研发出来的V型槽技术,就能够有效的让泥石流的排导纵坡降到25%,而排导效果越好,经济效益自然就越好。

4结论

总而言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在我国经过数十年的改善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泥石流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威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应对,总结经验,以本文提到的五点建议为指导,进而实现全面的解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篇5

关键词:矿山 环境地质 灾害 问题 勘查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13-02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随着宜昌市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增大,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渐突出,而采矿和选矿作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对矿山地质灾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宜昌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小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特别是宜昌市七八十年代受“有水快流”思想和粗放型开采影响,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虽规范开采,但随着各种矿产开发利用强度增大,各种矿山地质灾害明显上升,该文研究者结合在宜昌市多年矿山勘查的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矿山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产生、危害和防治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勘查方法。

1 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1.1 疏干排水

采矿时对地下水必须进行疏干排水,甚至要深降强排,由此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问题。首先是矿井突水事故不断发生。许多煤矿的上覆和下伏地层为含水丰富的石灰岩,特别是北方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不仅煤系内部有含水性强的地层,其下伏为巨厚的奥陶纪灰岩。这些矿床随着开采的延伸,地下水经深降强排,产生了巨大的水头差,使煤层受到来自下部灰岩地下水高水压的威胁,在一些构造破碎带和隔水薄层的地段发生突水事故,严重地威胁着矿井和职工生命的安全。

1.2 其他因素

矿山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很多,有些是开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如开采深度的增加,使得地应力相应增大引起冒顶、片帮、脱盘甚至岩爆的严重地压灾害;有的是开采中忽视预防或开采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导致的,如采空区不及时充填、废渣废水随意排放、水文地质及构造不了解、巷道偏离、盲目指挥、违章作业、私挖乱采等,非稳定因素积聚到一定限度引发各种灾害;有的矿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为摆脱一时的经营危机,摈弃常规,如采富弃贫、求近避远,结果为后期发展埋下灾害隐患;曾一度泛滥的民采风潮掠夺式的开采活动也对部分国有大中型矿山造成严重干扰和资源、环境破坏。

2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和治理措施

2.1 泥石流

泥石流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但人们并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泥石流灾害,而是通过科学研究,不断认识其成灾机理和成灾规律,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强防御建设,与泥石流灾害进行斗争。矿山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并加速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露天开采及坑采剥离废石速度较快,产生大量废土,是泥石流源地的主要形成原因。(2)增大了水体补给量。矿山废石堵沟成湖,蓄积了大量的水体;有时在掘进坑道的过程中,掘开了地下水的主要通道,形成地下水突涌,使水体补给量增大。(3)矿山建设改变了地形条件,增强动力条件。

泥石流的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1)工程措施的治理目的是减少灾害的发生频度,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一般是拦挡、排导和支护措施。(2)生物措施:生物措施的治理目的一是治理水土流失;二是吸收有害物质,净化土壤。(3)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金属矿围岩一般为较硬的岩石,开采过程中开采堆积物除了上覆土层和风化岩石外,均为较大块的难风化的块状堆积物,易形成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

2.2 塌陷

当地下矿层被采出之后,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其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层岩层的抗拉强度极限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和破碎并相继冒落。接着是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和离层。随着采矿工作面的向前推进,受到采动影响的岩层范围不断扩大。当矿层开采的范围扩大到某一时刻,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塌陷盆地,从而危及地表的各种建筑物和农田等。对矿山采空区塌陷的治理方案很多,但较常用的方法是充填复垦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矿区附近的煤矸石、粉煤灰、露天矿剥离物等可供利用的充填材料充填采空塌陷地复田。这种方法多用于有足够的充填材料且充填材料无污染,可经济有效防护治理的地区,因其既解决了塌陷地复垦问题,又解决了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所以经济效益最佳。

2.3 滑坡

滑坡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雨季。而软硬相间岩层,由于差异风化,坚硬岩体突出,由结构面切割或重力蠕变,坚硬岩体就会产生崩塌、落石。地质构造发育使完整岩石被分割成割裂体,割裂体在诱发因素下失稳而形成崩场,因此构造越发育,岩体越破碎,越易产生崩塌、落石。人为影响主要是开挖坡脚、改变应力场,使坡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造成应力重新分布,岩体产生卸荷裂隙,它们多张开且平行于边坡面并使原有裂隙扩展和张开,由其所切割的岩体,可能失稳而形成崩塌滑坡。目前露天煤矿、铁矿、采石场所发生的滑坡,大多数是由于违反开采顺序,乱采滥挖而造成的。为了使露天采掘、剥离作业正常进行,采场边坡岩体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工作台阶采掘到最边界时,便形成最终边坡;当最终边坡角过陡时,稳定性差,易滑坡,危及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导致停产闭坑;当其过缓时,会降低采矿经济效益。

抗滑工程是防止山体滑坡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事关生命、财产安全的矿区坡体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抗滑工程包括抗滑挡墙、加筋挡墙、锚定板挡墙、预应力锚索挡墙、锚杆挡墙。抗滑桩大截面积排式抗滑单桩、抗滑链、钢管桩、承台式抗滑桩、抗洪桩、桩基挡墙、椅式挡墙、排架式抗滑桩、抗滑刚架桩、板桩抗滑桩和锚固桩。土质改良注浆、微型桩。

3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研究

3.1 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

遥感技术(RS)主要是针对大面积区域宏观解释,可形成不同比例尺所需要的航卫片解译结果。利用航、卫片进行解译,具有直观、真实、准确、实效性强等特点,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GPS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和高精度的优良性能,而且其用户设备无源工作,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使用方便和价格低廉,因此,GP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矿山环境野外调查中,可采用GPS定位仪进行矿山环境三维坐标数据的现场采集工作。矿山地质灾害的许多问题都是由多种空间域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GIS本身又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操作功能和多源多因素信息复合叠加技术,因此GIS完全可以实现对矿山环境和灾害问题进行动态模拟与评价的目的。

3.2 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方法

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类型很多,是矿山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调查成果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均需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而获得。在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水文地质试验主要包括水质测试、淋滤试验、浸泡试验、含水层吸附试验、含水层顶板渗透性试验、采矿引起周围地层渗透性变化试验、矿石及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元素测试试验、土壤污染试验、溶质迁移与富集规律试验等;岩土力学试验主要包括室外原位力学试验和室内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等。

3.3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岩土体导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一类物探方法,该方法一次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既可研究深度方向的电性变化,也可研究水平方向的电性变化,通过参数换算取得更多突出的有效异常的比值参数,利于潜在灾害的埋深、范围等的推断解释。它对不太深的采空区、地下水系、岩石风化层等的勘查十分有效。浅层地震法是由人工手段激发地震波,再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以查明地下地质小构造及获取地层岩性信息的一种物探方法。其中的浅层反射法,不仅能直观地反映地层界面的起伏变化,而且还能探测地下隐伏断层、空洞、陷落柱以及各种异常物体,是滑坡、断裂面、采空区等潜在地质灾害的有效勘查方法之一。

4 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

愈演愈烈的矿山灾害、大量潜伏的灾害隐患、日渐恶化的矿山环境说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上升到政府监管的高度。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矿山环境与灾害源的监管与治理力度,防止新的隐患发生。矿山企业要规范开采行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将防灾减灾工作始于矿山设计并延续到闭坑之后。注重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将其列入矿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把矿山灾害、环保、安全生产统一起来。灾害研究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高新技术,研究灾害的发生机制,建立灾害的监测、预报和评估信息系统。

5 结语

宜昌市矿山种类较多、分布广、户数多、规模小、基础差,由于技术、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响,资源开发中的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地表塌陷、山体崩塌、矿山边坡滑坡、废石场泥石流、尾矿库垮塌、采场冒顶、巷道坍塌、矿山地震、岩爆、采空区大面积地压、井下突水、深井高温等灾害,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经分析采矿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大都是由于采用不科学的采矿方法造成的,当人们注意到了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解决资源需求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矛盾时,科学的采矿方法将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因为现有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避免矿山开采引发的不良地质灾害的产生。在矿山开采问题上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复垦,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管理。只有解决好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采矿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羽,冯五一.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J].金属矿山,2009(10).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篇6

关键词:大堂路 地质灾害 泥石流 易发程度 评分0、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暴雨特征

大堂路位于北京房山区,该公路连接白草畔风景区和史家营乡政府,此次评估区域处于中、低山区,海拔在530~1650m之间,地势总体呈中间高,东西两侧低,南低北高。

调查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季漫长、春秋季短暂、夏季炎热多余、气候类型多样、多灾害性天气。根据房山区霞云岭站1956~2009年逐年降水量资料,年平均降水量645.2mm;最大年降水量1085.0mm(1956年),最小年降水量315.8mm(1965年);降水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近85%,24小时最大降水量449.5mm(1956年8月3日);1小时最大降雨量38.6mm;10分钟最大降雨量20.2mm。年平均降水日:北坡为79天、南坡为73天。

1、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评估区出露的地层岩性有:①全新统人工堆积物、残坡积物、冲洪积物、滑坡堆积物和崩塌堆积物,其承载能力低,可作为一般路基的持力层,但需处理。这些松散堆积层往往容易发生浅层滑坡、滑塌和崩塌灾害,也是泥石流沟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②上更新统的冲洪积物;③侏罗系的凝灰岩、砂岩、夹煤层砂岩、页岩和玄武岩,三叠系的砂岩、砾岩;④二叠系的石英砂岩、碳质泥岩,石炭系的砂岩和煤层,其中煤层等极软岩可作为软弱控滑面;⑤奥陶系的灰岩。

评估区范围内无历史破坏性强震发生记录,主要受到周边地区地震影响。该区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为第一组。

2、泥石流灾害评估

根据评估地区降水量条件和国土资源部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附录B暴雨强度指标R及表B.1可能发生泥石流的界限值,判别泥石流发生几率。

根据房山区1956~2009年逐年降水量资料,计算评估区泥石流发生概率(表1)。

表1 暴雨强度指标R计算及泥石流发生几率表

由表1中的计算结果得出,房山区的泥石流发生几率大于0.8,为泥石流的易发区。

依据泥石流勘查规范中附录G,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可对主要沟谷进行打分评估,确定泥石流易发程度,然后根据泥石流危害程度确定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等级。下面分别对评估区内潜在的2条泥石流沟分别进行易发程度划分和危险性等级确定。

2.1高家沟泥石流(L1)

高家沟长3.52km,宽20~40m,深50~150m,纵坡20°~40°,沟底纵坡为21.4%,汇水面积1.49 km2,沟谷类型为“V”型,植被覆盖率为82%。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计算评价表(见表2),L2泥石流沟易发程度量化值为99分,属于易发等级,威胁史秋公路的安全,现状评估危险性中等。

2.2 K10+550沟泥石流(L2)

L3泥石流属于坡面泥石流,沟长192 m,宽25~60m,深50~60m,纵坡30°~40°,沟底纵坡为53%,汇水面积0.074km3,沟谷类型为“V”型,植被覆盖率为90%。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计算评价表(见表2),L2泥石流沟易发程度量化值为99分,属于易发等级,威胁史秋公路的安全,现状评估危险性中等。

表2 泥石流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

注:总分87~115为易发。

3、泥石流防治建议

泥石流治理工程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泥石流对村庄、道路的危害。为此,防治工程方案要结合泥石流类型、规模及活动规律等采取拦、排等综合工程措施。

拟建公路可能会遭受2处泥石流沟的潜在威胁,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包括:设置桥梁或涵洞工程,加大过水断面;禁止在冲沟上游方向堆置弃渣,并清理沟底弃渣,减少固体物质来源;在上游方向设置拦砂坝等工程,削弱泥石流下泄总量;营造森林、保护草坡,稳定山区坡面,保持水土、制止泥石流发育;加强监测,及时疏通沟道。其中L2泥石流为坡面石流,沟坡降大,应重点清除沟道中的弃渣。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泥石流的评估评分的方法及过程,通过评分对泥石流进行量化评估,并提出了防治意见,可给相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学

一、关于地质工程学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4.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1.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1.1.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1.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3.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1.3.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1.3.3避让措施

1.3.3.1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1.3.3.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四、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篇8

关键词:矿山开采;地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力的不断增强,上世纪末期各类矿山无序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表塌陷、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及国道、省道及高速公路两侧各种建材厂及矿山的开采形成大量高陡掌子面,基岩直接,无植被覆盖,而其周边植被发育正常,从而导致掌子面基岩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宛如一个个伤疤分布在青山绿水中,整体形象极不和谐,严重影响视觉效果。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⑴、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由于传统矿山开采很少进行矿坑回填,造成地质塌陷等情况极易发生。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快慢,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突变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另一类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沙漠化、荒漠化、地面沉降等。由于矿山开采对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和水位的下降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岩层出现松动,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以前的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已造成边坡的不稳定,在外力的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

⑵、矿山废弃物问题

矿山废弃物的治理是地质环境治理的基础,矿山废渣、废石、弃土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废弃物的堆积造成矿山周边压占土地、破坏植被,影响了原有地貌景观及周围水环境。另外有的矿山废弃物长期受阳光照射、雨水淋滤、空气的风化,废弃物中存有的重金属对矿山周边环境会造成污染。因此,要加强对废弃物的治理。

2、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方法

⑴、矿坑回填

合理利用废弃矿渣进行矿坑回填,可以极大地降低矿坑回填资金的使用。通过废弃矿石与沙石的合理配比进行回填,一方面减少了回填使用材料带来的资金与物质浪费,另一方面也对废弃矿渣有了很好的处理。

⑵、水资源治理

矿山环境治理中水的治理非常重要。应加快矿山选矿过程中水处理设备的投入,选矿水重复利用,将污水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同时,加快矿山植被的恢复,通过树木种植、草皮移植等方法恢复矿山植被,防治滑坡、泥石流的发生。由于矿山生产过程中地下水资源的疏排,造成水资源的减少,甚至会造成地表河流及泉水的干涸、植被的消失。另外矿山由于排水,疏干了附近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得不到补充恢复,影响植物生长,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最终使矿区土地石化和沙化。这种情况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水资源治理、植被治理,逐渐恢复矿山周边土壤水分以及植被,恢复土地含水量是治理矿山土地荒漠化的唯一方式。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的意义

矿业的开采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加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复合治理方式,拦、排、护、整、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我国矿山环境与保护,这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⑴、加强矿业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国土资源部下达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44号国土资源部令;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数期学习班,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讲解与学习。

⑵、加快我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矿山环境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问题,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人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⑶、加快矿业“三废”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三废”的回收、利用,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对于加快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⑷、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护的分析。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防护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加强区内地质环境监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治理区内环境。保护环境的成功经验说明,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矿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业”。加强对矿山开采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防御和治理的研究。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项目的体会

⑴、亟待建立灾害治理项目预算标准体系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项目工艺复杂,采取治理措施形式较多,本人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过程中发现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只能借鉴参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发改委、建设部)等相关标准。不同单位、不同项目采用标准不一,亟待有关单位出台统一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及施工、监理等相关收费标准,对地质灾害治理行业收费进行规范。

⑵、要深入研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要通过采取地质调查、工程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球化学勘探等多种手段,查明形成的机理、根源及影响和控制要素。

⑶、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

所有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根源要依靠勘查工作去查明,作为设计工作的基础,勘查工作要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及其所处地质环境等条件采取不同的勘查手段。要充分研究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针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治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计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既要经济合理,又要科学可行。

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相结合

在灾害治理施工中要充分考虑施工措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样也要考虑到施工措施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要做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