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社团管理8篇

时间:2024-01-02 14:59:05

高校社团管理

高校社团管理篇1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社团 管理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带动整个大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然而,在社团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经费缺乏、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的制约,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还存在着种种难题,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科学引导学生社团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1)高校学生社团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提出社团工作在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效开展、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并影响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传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对高校而言,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提高办学能力与社会竞争力。同样,学生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更是无法估量。纵观中外历史上,很多商界、政界、军界的社会精英当年都是学校社团里的骨干力量。社团的舞台有益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

(2)加强社团建设管理既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文件指出了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指明了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的重要性。新的教育形势下,各大高校面临各种各样的改革创新,而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股新动力的学生社团也同样需要科学的管理与引导。加强社团建设管理既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2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身管理不规范。许多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与相应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不健全,社团成员分工不明确,结构松散,所以凝聚力不强。社团中各级负责人的选拨、任用、考评以及培训等环节还不够规范,对社团成员的管理有待加强,开展活动的程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2)缺乏方向引导,发展布局不均衡。目前高校的学生社团名目繁多,类型不同,但大多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存在基础。因此,文化艺术和体育休闲型的社团较多,而理论教育型、学术研究型的社团太少。这造成学生社团结构布局的不均衡。由于缺乏一定的规划与方向引导,社团的发展往往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联,社团文化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品牌意识不强,高品质社团不多。随着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各学生社团的数量与日俱增,大有泛滥之势,数量的过快增长必会导致质量下降。不少社团的存在活动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现象。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学生社团文化精品不足,品质高、影响力大的社团数量比较有限。

(4)活动经费缺乏、场地不足。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社员交纳的会费和少量的社会赞助,虽然不少社团正在尝试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各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学生群众性组织,所收取会员费的额度和筹措社会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普遍还是存在财力不足。另外,社团活动的场地不足、设备短缺,导致某些社团活动受到影响,同样会制约社团的发展建设。

3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对策

(1)社团内部要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组织管理。社团内部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涉及社团章程、负责人选聘制度、会员入会审批制度、考评激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各级组织机构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团结协作,管理方法力求科学规范。

(2)学校合理规划,引导社团发展方向。在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团委、教研室引导、社团联合会指导,突出管理部门的指导性。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一个社团建团建立的宗旨,挖掘社团中发展的预见性、社团宗旨的前瞻性,注意与未来职业、专业教育相联系,与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培养规划意识。可以聘请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任教师参与社团指导,将学生兴趣爱好与提高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引导社团发展方向,突出办学特色。

(3)提高品牌意识,提升社团品质。高质量、高品位的社团活动是学生社团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展示社团形象、增强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鼓励引导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贴近青年、贴近实际;努力将活动的思想性、实践性融为一体,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打造社团品牌。学校应结合学校专业背景,重点扶植有价值、有潜力、有特色的学生社团,促进社团向更高层次发展。

(4)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场地支持。高校社团的管理部门主要是团委,团委应为社团活动设立专项的活动资金,还应制定合理的社会赞助管理规定,在合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吸引社会资金走入学生社团活动。尤其是体现专业特色和学院特色的学生社团,应在政策、资金、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可以探索与学校教学单位以及社会企业共同参与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高校社团管理篇2

关键词:社团 活动 机制 措施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多, 由此加大了学校对学生各项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学生社团活动, 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高校大学生社团, 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群众性组织, 具有活动名目繁多、形式多样、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直接触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 对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完善自我成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 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预习, 大学生社团发起组织的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知识趣味性强的各项活动, 是会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相反, 那些有害的盲目消极的社团活动, 也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 无疑将有力地推动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

一、高校学生社团分类

从目前情况看, 高校学生社团按照组织形式、活动方向、活动内容和活动性质进行分类。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型社团组织。如马列主义研究会、马列读书会、思想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学习小组等。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型社团需要很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学习能力。

二是学术和专业学习实践型社团组织。如我院的文学社、读者协会这样的社团。这类社团目前在高校发展趋势很强, 它们的宗旨是研究专业学习问题, 消化、深化和实践专业知识, 提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 以本专业和相关专业为主体组成, 跨系、跨学科的这类社团在高校的发展也比较快, 这类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三是社会服务型社团组织。这类社团有的与所学专业有一定联系, 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 有的以义务服务的形式, 开展社会援助服务。如青年志愿者协会。

四是兴趣爱好型社团。这类社团是社团的传统形式和基础, 如我院的吉他社、话剧社、动漫协会, 以及篮球、足球、乒乓球协会等。此类社团是学生社团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主要的组成形式。

二、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一般有着自主性、松散性和成员广泛性的特点, 如果高校对社团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把握不够, 社团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 社团发展不够均衡, 结构不够合理。有的社团出现"虎头蛇尾"、甚至是"有始无终"的现象, 轰轰烈烈成立之后就不管今后的发展了; 有的社团仅仅热衷娱乐, 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 没有宗旨和目标, 也就不能发挥社团应有的作用, 这类社团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针对学生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昙花一现"和"忽冷忽热"不良现象, 在社团发展中应强化社团的创业文化,引导学生以创新的激情和创业的热情, 求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文化。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生活的生力军,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高校团委要针对社团管理成立专门组织, 我院社团管理是由团体部进行管理。团体部负责制订社团管理规定和对各社团日常工作的考核, 负责协调各社团活动场地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

社团管理制度是各社团主动、积极、有序的开展好社团活动的重要保证, 从社团的组织管理、经费管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社团负责人的管理、社团的奖惩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一个社团的诞生到社团的日常活动都有明细的要求。

四、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

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是社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老师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社团虽然是由志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但是仅仅由学生自己来开展工作, 工作的方向性往往会出现偏差, 在重大问题面前有时会拿不定主意。所以每个学生社团最好能由指导老师来进行指导, 这样不仅在活动的方向上有了指导, 而且在专业上能够将社团的工作做得更上一个层次。

2. 开展活动要有严格要求。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或其他原因, 在开展活动的时候, 社团组织者或社团成员有时会对社团活动不热心, 开展活动不积极。这时在严格按照制度考核的同时还要对社团活动组织者加以鼓励。让社团管理中心为社团活动出谋划策。

3. 加强对社团干部、社团负责人的培养。社团管理干部, 社团负责人是学生社团活动的中坚力量, 平时应加强对社团干部、社团负责人的培养, 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使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把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纳入到团学干部体系, 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重视社团工作及其业绩, 通过他们凝聚更多学生, 使社团凝聚在团组织周围。

参考文献:

[1]盛良元,裴璐.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成长[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 8- 281

[2]袁林鹏.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61

高校社团管理篇3

[关键词] 高校社团 社团文化 社团管理 社团发展

众所周知,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发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形成,直接关系着学生们是否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而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了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价值,以及社团影响、社团品牌和社团前景等主要内容。对高校社团文化的管理一定不可轻视,而且秉承“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理念,也完全有必要把它当作一门重要课题来进行探索与研究,为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丰富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时代性而不断努力。

一、首先,让我们分析很多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与其所存在的相关负面问题。

总体来说,现阶段高校社团类型相对繁多,但大致可归纳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研究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爱心服务类”、“商业经营类”等六大种类型,且呈现出了自主性、创新性、开放性、导向性、娱乐性等一系列特点。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同学提供并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全面开发、认识社会、展现自我、提升素养、体悟生活、强健人格的良好机会和广阔平台,同时也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开通、修筑了一座衔接沟通、互利共赢的重要渠道和桥梁。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文化人,特别是作为一个社团活动的指导与管理老师所不容忽略的。为此,笔者走访、了解省内众多高校,就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个小结,具体如下:

1.社团活动的规模、质量和档次总体不高。大多活动只局限在协会内部进行或者很少有除本社团以外的其他同学参加,且活动内容空泛,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创新性、前瞻性、教育性和启发性,也很难满足同学们对知识、对技能、对文化感知和思想启悟等方面的本质上的或者真正意义上的需求。

2.社团内部的制度、章程和条规不完善。一些社团甚至没有自己的制度、章程,没有自己的宗旨、目标和实施细则。因此便缺乏有效而高质量的管理,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造成了社团纪律松散、成员思想怠慢等不良现象。

3.社团管理人员以及内部骨干成员的纪律要求不严。部分社团干部不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持之以恒的优秀作风,不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不能以身作则、以身试法,且常常出现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的情境。而作为社团,也往往成为了有名称无活动、有活动无影响的糟糕的现实局面。

4.社团成员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薄弱。许多成员没有真正融入到社团中来,起初的兴趣和爱好也因时间的过滤而锐减、消失,因此对社团举办的的各种活动参与和关注的程度不够,甚至到最后开始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5.社团与社团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据长期观察发现,个别社团属于“装在套子里”的社团,自己把自己封闭、包裹,很少与校内社团联系。从而导致了信息的无法流通、合作的无法开展、经验的无法共享、安排的无法统一,即所谓的“四无”。

6.社团物资紧张、经费不足。一些非常有创新和现实意义的社团活动因为物资的紧张,以及经费的不足而被取消,因此便造成了社团文化活动的相对减少、社团文化质量的相对走低,以及校园文化丛林的相对落寞。

二、针对以上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予解决

这里笔者进行了反复思考,最后得出了以下几条解决的实际方法和措施,仅供参考。

1.加强社团管理,规范社团活动。做好社团活动的宏观规划、微观分析和具体指导。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要聘请相关专家和老师来进行谨慎分析、悉心指导和严格把关。真正做到活动不流于形式,而更体现在内容和意义上。另外,加大社团活动的对外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张贴海报、悬挂横幅、书写标语、发送传单、报纸刊登、电台广播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

2.加大社团内部建设,特别是制度、章程和条规方面的建设,并增加相应的监督力度,彻底改变涣散不堪的局面,从而把社团成员有秩序、有目的、有成效地组织起来,使其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社团活动中来,投入到自身参与中来,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3.定期组织社团管理人员和内部骨干成员的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纠正不良的工作作风、增强其作为一个领导者、管理者和骨干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并通过不同形式对其偏差行为进行考核、纠正和验收。另外,使其长久树立精品社团意识、优秀社团意识,从而为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校园文化实际的丰富与活跃添枝加叶。

4.增加对社团成员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的教育。对成员的兴趣爱好应时时给予点燃和保鲜。平实要格外注重对社团各成员的交往,做好思想沟通疏导工作,做好理解关心工作,做好敦促激励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制定一些合理的奖惩办法用于实际工作中来。

5.为各社团负责人提供一个适合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对其进行正确而科学的引导,或者适当要求各社团间定期举行联谊活动,以加强各社团成员间的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真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6.每学期开展“优秀社团”、“精品社团”、“优秀会长”、“优秀会员”、“十大社团之星”等评比表彰、对优秀社团工作者和优秀社团干部进行宣传鼓励。

总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分析、不断总结、不断发现和不断创新的重大课题,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予以重视,并付出实际行动为高校社团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贡献自己拥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董 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探析[D].山东大学,2008

高校社团管理篇4

关键词:高职社团干部培养整合资源品牌效应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以实现课堂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招生方式的多元化使得高职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学生工作者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成为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学生社团则成了大家乐于接受的形式。这种复杂背景下产生的社团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者提出了挑战。

1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运行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我系现有七个学生社团,既有兴趣爱好型社团、专业型社团,也有思想教育类社团。学校招生模式多元化,既有国家统一招生、中职对口招生,也有我校自主招生;既有常规三年制教育,也存在两年制和3+2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生源地、招生模式、学制的不同,使得在校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1.1 社团领导者能力有限 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教育性、创新性、超前性,无法满足会员的需求,这些都与社团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有关。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校学社联的主席可以从各会长中选举产生,会长从部长中选举产生。而对于高职院校的三年制、甚至是两年制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逐级遴选,只能是“撑杆跳”或者是“三级跳”。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必然导致学生社团干部锻炼不足,能力有限。

1.2 社团之间各自为营、孤军奋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发展,特别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断增加,各学生社团争相涌现,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形,随之出现了“百团大战”的景象,各社团为了争夺会员而产生的各类形象工程屡屡出现,它们各自为营、孤军奋战,忽略了与兄弟社团和会员的沟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不能满足会员多层次的需求,会员纷纷退会或不愿参加社团活动。

1.3 评优评先机制混乱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社团类别也在逐渐细化,各高校优秀社团、社团骨干的评比标准也参差不齐,各类奖项集中分布,不能惠及中小社团,进而影响到下一阶段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马太效应”频繁出现。

2 创新现代高职院校社团管理理念

2.1 注重学生社团管理干部的培养 社团管理干部,即是各个学生社团的领导者,也是发展校园文化的领头羊,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特长、较强的能力及较宽的知识面,在学生中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对社团干部的培养,是社团中预防庸俗文化、克服消极情绪和悲观心理的前提。

2.1.1 定期对社团干部进行思想武装。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每学期将会举办两次学社联干部培训班,主要针对学社联的干部及各学生社团的管理者。而此部分社团骨干经过培训,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典型的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和规范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方法;提高社团领导核心的综合素质,提高社团活动的主观影响力。

2.1.2 加强社团干部之间及干部与会员之间的交流。高校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社团多打破年级、院系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思想交流成了不可或缺的条件。高职院校社团的管理者要实现人性化管理,就要加大感情投入,以感情留人。社团干部之间的个人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团的人文氛围和社团的凝聚力。以我校旅游管理系为例,该系各社团之间均会定期召开例会,例会内容除了前期工作通报和后期工作安排以外,剩余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社团各部门之间及内部的沟通交流问题,各部门部长会提出当前其所在部门干事的思想动向,以此为突破口,掌握社团会员的主流想法,比如想退会的原因、不参加社团活动的原因、对社团活动缺乏兴趣的原因等等,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2.1.3 建立合理的干部遴选机制。一个社团的发展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社团干部,社团干部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社团未来的发展。既然我系的生源情况决定了社团干部必须经历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过程,就需要各学社联分会部门、各社团注重平时对会员的观察和锻炼,全面撒网,重点培养,已达到会员能从干事升为部长、会长,甚至是学社联的主席、理事的目的。

2.1.4 充分认识到社团会员的兴趣爱好。以我校人力资源与开发管理协会为例,该协会以人力资源专业为依托,全面考虑我校九大院系、不同生源地、不同招生类别学生的特点,以就业为最终导向,在每次活动时,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干事的能力。例如,外语系、旅游管理系、工商管理系的文科同学交流能力比较强,此部分同学则从事策划、外联、内部协调等工作;建筑工程系、机电系的同学理性思维比较强,则从事事件梳理工作;财经系的同学从事物资管理工作等。发挥各自特长,各司其职,从而达到提高会员兴趣爱好的目的。

2.2 加强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百花齐放”的现状,决定了协调学生社团的发展成了社团管理者的要务。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我系七个学生社团来说,他们一起走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每个社团都存在其他社团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各社团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均会邀请兄弟社团的会长或者部长作为嘉宾出席,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发现对方不足的过程,我会定期召开各社团会长会议和学社联旅游管理系分会各部门部长会议,以研讨会的形式就近期开展的社团活动展开讨论,提出优点供大家学习;寻找不足,使大家在今后的活动中以此为戒;就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不仅适用于党政国事,同样也能指导学生社团的发展。“各自为营、孤军奋战”的发展模式不能很好的吸收、利用兄弟社团的优势资源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各社团之间的沟通交流,整合资源,避免“短板效应”,多层次满足会员需求。例如,礼仪协会可在各社团开展活动时提供礼仪服务,使自身会员得到锻炼,也提高了活动开展的档次;社会工作协会可利用各社团的人力资源做各类社工宣传和志愿者招募;人力资源与开发协会可以帮助各协会做人力资源培训,提高社团综合能力。

2.3 树立品牌效应,积淀社团文化 在这个“百团大战”的年代,社团的发展体现在活动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通过社团活动来体现。但现在部分社团片面的追求声势、影响力和活动数量,忽略了活动质量的提高。提高社团自身素质,要以开创一系列的精品活动、各项品牌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在校园中树立形象,扩大影响,有效的凝聚广大会员。

一个品牌活动的创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过日积月累,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创新活动形式,以现代流行形式开展老活动,变以往的要会员参加为会员要参加。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每一位会员的努力,更要求社团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我系社会工作协会,从2005年成立至今,在专业教师和各届会长的带领下,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协会,发展为我校优秀学生社团,这里不乏每一位会员的辛劳。他们结合每年的社工服务理念、社会公益项目、志愿者日等各项不同工作要点,联系我校学生实际,组织开展了社区宣传服务、残障人士帮扶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特别是社会公益调查,全面调动了参与者的社会公益心。活动形式通过分组讨论、竞标的形式产生,使得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深受会员的喜欢。

但是,任何一个近乎完美的策划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是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社团存在新老更替,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三年甚至两年的学生生活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师弟师妹,在社团干事缺乏锻炼就要升职的前提下,社团活动资料汇编、活动档案就成了社团文化的积淀和社团精神传承的纽带,而每次活动后的经验总结和意见整改也成了活动汇编中最重要的内容。

2.4 创建激励机制,树立榜样作用 强化社团评精、评优导向,减少甚至杜绝“马太效应”的出现,使得建立合理的评选标准成为了完善激励机制的根本。我系优秀学生社团和社团骨干的评选主要参考评选时的述职和平时的活动完成情况。各学生社团在评比前要陈述本年度的主要活动及活动进展情况,考评员根据述职情况及参考平时活动情况对各社团进行评价。为防止奖项“垄断”,我系还设置了单项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社团、有进步的中小社团及社团领导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激励机制不仅能树立优秀社团的榜样作用,激励中小社团的发展,而且可以加强对社团管理者的考评,做到社团评比的“公平、公开、公正”。

3 结语

综上所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社团主观因素的培养。社团领导核心的综合素质、社团间的资源整合、品牌活动的开展是学生社团内在涵养的表现,而合理的激励机制则能促使社团主观因素向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慧.“90后”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问题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

[2]乔寿阁.基于愿景管理的高职院校社团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01).

[3]郑吉峰,李清泉.论高校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高校社团管理篇5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团队建设理论 学生社团管理

现代化大生产向专业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的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建设团队,铸造团队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也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并能够融入团队。但高校学生社团因其自身的群众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容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心理学中关于团队和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对于开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简介

一般意义上讲,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保持着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共享共同的成果,一种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目标没有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是无法完成的。当团队形成之后,其成员必须很快发展出合适的能力组合来完成团队目标。

团队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均具备这样的特征,学生社团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组成,他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成为社团的一员,他们是四种基本团队类型(功能团队、问题解决团队、交叉团队和自我管理)中典型的自我管理团队。相对于高校对于学生社团传统的管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运用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更符合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团的内部建设和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以拓展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建立的同时使学生社团管理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2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去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2.1 社团管理方法单一,阻碍社团的发展

现实中各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社团类型多样,学校管理部门对其管理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管理过程集中在审批活动项目、联系活动场地、收集活动报告的基础性工作当中。正是由于类似管理重心的偏移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从团队建设理论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社团始终处在团队的形成和震荡阶段,学生社团的成员无法在参加的社团中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出现了大一加入社团时踌躇满志,大二对社团的活动心灰意冷,大三大呼上当而不告而别的社团发展恶性循环。

2.2 社团活动单一,阻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目前,虽然社团类型众多,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较为单一,通常是举办讲座,组织座谈等,缺乏新意与影响力。团队精神的塑造需要能够使社团成员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一体感的社团品牌活动,需要活动的开展能够给成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单一的社团活动明显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加入社团的最初愿望,成员与社团之间形成不了共存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情感。基于此,我们的大学生在社团中接触不到团队精神的理念,更感受不到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所能够带来的安全感和凝聚力,为他们走出校门时无法认同团队精神和无法与工作伙伴和谐相处、良好沟通埋下了隐患。

2.3 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成为真空地带

为什么要成立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现在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的主阵地。但现实的社团建设过程中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如何确立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社团发展方向,对自己创建和参与的社团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社团核心成员忽视传统的承袭和新老成员衔接,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成绩,而不关心社团整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造成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社团负责人的意识不够甚至是缺失的集中体现。

从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在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由于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的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存在和运作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心理需求,不能实现学生社团本应具备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功能,同时也导致了社团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在这样的社会和现实背景下,将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建设中是迫在眉睫的,也是我们不断探索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 学校层面铸造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在众多学生社团的基础上设立社团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机构对学生社团的整体活动进行管理,如何在各种类型的社团之间寻找互补,通过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协作取长补短,在社团联合会内铸造团队精神,进而在学校的层面帮助各独立社团克服社团活动单一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高校学生社团中高阶位的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优化。

3.2 学生社团层面注入团队精神

在学生社团中有效的注入团队精神,使社团成员能够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参与到社团的自我管理中,每个人在社团中能够感受到相互协作过程中带来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感受到社团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高度一致,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就将社团与其成员结合成了一个高度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在潜移默化就实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

3.3 运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来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良性互动

团队和团队建设理论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一个兼顾个人与团队,培养团队精神与个人发展相互促进的管理氛围,通过在团队中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愿望,运用教育的手段推行一系列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融化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引导他们产生团队协作行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都将有利于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去实践,只有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的管理过程相结合,将理论具体化,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才能使我们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高校社团管理篇6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团队建设理论 学生社团管理

现代化大生产向专业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的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建设团队,铸造团队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也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并能够融入团队。但高校学生社团因其自身的群众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容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心理学中关于团队和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对于开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简介

一般意义上讲,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保持着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共享共同的成果,一种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目标没有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是无法完成的。当团队形成之后,其成员必须很快发展出合适的能力组合来完成团队目标。

团队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均具备这样的特征,学生社团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组成,他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成为社团的一员,他们是四种基本团队类型(功能团队、问题解决团队、交叉团队和自我管理)中典型的自我管理团队。相对于高校对于学生社团传统的管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运用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更符合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团的内部建设和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以拓展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建立的同时使学生社团管理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2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去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2.1 社团管理方法单一,阻碍社团的发展

现实中各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社团类型多样,学校管理部门对其管理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管理过程集中在审批活动项目、联系活动场地、收集活动报告的基础性工作当中。正是由于类似管理重心的偏移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从团队建设理论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社团始终处在团队的形成和震荡阶段,学生社团的成员无法在参加的社团中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出现了大一加入社团时踌躇满志,大二对社团的活动心灰意冷,大三大呼上当而不告而别的社团发展恶性循环。

2.2 社团活动单一,阻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目前,虽然社团类型众多,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较为单一,通常是举办讲座,组织座谈等,缺乏新意与影响力。团队精神的塑造需要能够使社团成员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一体感的社团品牌活动,需要活动的开展能够给成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单一的社团活动明显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加入社团的最初愿望,成员与社团之间形成不了共存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情感。基于此,我们的大学生在社团中接触不到团队精神的理念,更感受不到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所能够带来的安全感和凝聚力,为他们走出校门时无法认同团队精神和无法与工作伙伴和谐相处、良好沟通埋下了隐患。

2.3 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成为真空地带

为什么要成立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现在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的主阵地。但现实的社团建设过程中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如何确立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社团发展方向,对自己创建和参与的社团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社团核心成员忽视传统的承袭和新老成员衔接,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成绩,而不关心社团整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造成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社团负责人的意识不够甚至是缺失的集中体现。

从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在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由于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的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存在和运作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心理需求,不能实现学生社团本应具备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功能,同时也导致了社团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在这样的社会和现实背景下,将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建设中是迫在眉睫的,也是我们不断探索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 学校层面铸造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在众多学生社团的基础上设立社团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机构对学生社团的整体活动进行管理,如何在各种类型的社团之间寻找互补,通过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协作取长补短,在社团联合会内铸造团队精神,进而在学校的层面帮助各独立社团克服社团活动单一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高校学生社团中高阶位的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优化。

3.2 学生社团层面注入团队精神

在学生社团中有效的注入团队精神,使社团成员能够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参与到社团的自我管理中,每个人在社团中能够感受到相互协作过程中带来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感受到社团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高度一致,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就将社团与其成员结合成了一个高度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在潜移默化就实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

3.3 运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来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良性互动

团队和团队建设理论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一个兼顾个人与团队,培养团队精神与个人发展相互促进的管理氛围,通过在团队中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愿望,运用教育的手段推行一系列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融化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引导他们产生团队协作行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都将有利于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去实践,只有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的管理过程相结合,将理论具体化,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才能使我们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高校社团管理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社团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本科院校的崛起,大学生社团已经呈现出蓬勃地发展趋势。但民办高校的发展基础、管理水平以及学生特点,致使民办高校大学生社团管理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及问题

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一般为设立由大学生组成的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内设主席和副主席,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根据社团发展需求设置相应部,由主席、副主席对下设部门、社团进行分管指导,部门对下属社团进行管理与服务。一般高校都会建立相关章程或制度来对社团管理模式来协助管理,如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规范等。通常,民办高校会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从事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目前,民办高校有理论学习类、公益服务类、自然科学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体育健身类等类型的学生社团,其“社团组建的自发性、社团运转的自主性、社团会员的群众性、社团参与的目的性、社团活动的多样性”等特点吸引着众多学子的积极参与,民办高校也借助学生社团这个平台积极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滞后,管理水平低下。多数民办高校对学生社团缺乏引导和有效监管,社团组织松散,成立与解散的随意性大,大部分社团没有章程学生社团的类型多而杂,文化艺术和体育休闲类的社团较多,而理论教育型、学术研究型的社团太少。

对于学生社团管理的不规范,无论从社团分类,制度建设,人员选拔,都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原本学生社团,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但由于社团数量多,缺乏明确分工,造成规范性不够,活动组织混乱,档案不系统,社团自管会内部管理体制激励与奖惩机制不够健全,致使民办高校学生社团水平低下。

2.指导老师缺失,管理不到位。指导教师在社团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协调,但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哪一类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各高校都要求社团必须有指导教师,但这种要求大多只停留在书面上,事实上许多社团没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缺少专业知识,对社团活动缺少实际的指导与帮助。另外,高校对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管理中,普遍缺乏选聘制度、权利义务明细,导致社团管理水平较低。

3.活动经费、时间和空间受限,社团活动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没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民办高校尤甚,目前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三方面:学校拨发的学生活动经费,合法渠道获得的社会赞助,社团内部收缴的会费。

许多高校实行自由选课制度,高职院校还有实训项目的安排,社团成员的上课时间不一致,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空闲时间,集中开展活动的难度增大。另外,高校扩招也使得教育教学资源日益紧张,许多学校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严重不足,社团活动缺乏足够合适的场地,而且活动时间与场地的矛盾必将随着社团组织的进一步成熟而更加突出。

4.社团活动质量不高,层次和品位有待提升。当前,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但质量不高;同性质活动频繁,但吸引力不够;社团数量多,但专业特色社团少;娱乐性活动多,但主题活动缺失,科学性较弱;校内活动多,校外活动少另外,社团活动开展创新性缺乏重形式轻内容,需要建立健全社团干部培养机制,增强活动的创新性,引导和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

在社团活动中,许多社团热衷于开展各种时尚娱乐性的活动,而对学术性、政治性、思想性的项目较为淡漠,较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这点在民办高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社团活动形式单调,千团一面,层次和品位都有待提高。

三、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提升对策

1.注重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支持。现今,大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的蓬勃发展对学校育人工作有着促进作用。学生社团的管理是一个教育、服务、规范和引导的过程。因此,要及时关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社团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做到能积极引导和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促进社团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建设适合大学生社团发展需求的管理体系。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还是由共青团领导下的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来具体负责。统一管理、协调和统筹全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社长定期例会制度,及时了解社团发展动态,对社团成立审核、审批经费及场地使用等做出严格规定,还应定期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进行调研和分析。此外,加大社团指导老师对社团的协调、管理和引导。及时关注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保证社团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不偏离,同时解决社团遇到的棘手问题。

3.增强社团组织建设能力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团活动要从培养社员能力为出发点,从实际出发,从社员兴趣出发,增强社团活动的知识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创新,提升质量,增强吸引力。要让社员有“社团人”这样的使命感,培养社团成员的集体荣誉和使命感。

第二,明确社团活动理念,提升社团活动质量。明确社团服务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活动需求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社团活动目标,严格规范社员的组织行为等方面入手。既要明白社团互动宗旨,又要符合社团发展规划。提升活动质量,使学生社团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加大对社团干部队伍的培养,加强社团的内外交流。社团干部是学生社团成员的核心,与学生会干部在本质上还是存在区别的,社团干部的思维模式是合作、服务式,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第四,加强社团内部管理的规范性。目前,大学生社团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加强学生社团内部的规范管理,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社员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三是严格实行财务监督。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刘正峰.论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高校社团文化引领的制度路径’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分析视野[J].扬州大学学报,2011,(10).

高校社团管理篇8

摘要:高校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搭建大学生展现自我平台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团的不断发展,社团资金的管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高校社团财务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提升高校社团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高校社团的良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高校;社团;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的自发的团体组织。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学习文化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引领着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的方向。市场经济在当下阶段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社团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怎样进行社团内部资金的有效管理,使资金能够达到最大的使用价值,关系到整个社团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社团财务管理现状

1.社团内部未设财务部门,对资金的管理没有条理,这就使得大学生社团对于内部财务的管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些社团为了能够得到经费,对刚刚入团的新人收取高额的费用,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经费的流量和走向根本无法把控,记账时间不准确,记账的项目不健全,有的甚至没有记录在账本之中,只是口头约定,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根本没有规范。一些社团根本就没有对经费进行规划和预算,许多可有可无的经费也进行支出。有些人为了能够将社团费用落入自己的口袋,都是将之加以经费之名。这些假公济私的行为都严重影响了社团财务管理的秩序,严重阻碍了社团的发展。

2.社团资金的收支完全是由内部支配,缺乏一套完善的系统来对社团经费进行管理,只做了简单的几条规定草草了事,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团经费的管理问题。

有些学校建立了一定的标准,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大多数学校都存在乱收费、超额收费的问题。有些社团更是无视学校的规定,自己随意开办培训班,收取高额的资料费用,有些社团更加过分,他们借由发放顾问费、劳务费、咨询费等理由,将社团的团体经费转到个人的手中,所以,高校管理者应重视对社团经费的规范化管理。

二、高校社团财务管理问题根源

1.没有完善的解决措施。若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就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怎样合理、合法的进行社团经费的收缴,并且建立一套完整的报销程序。现在高校社团对经费的筹集五花八门,随意的进行收费,正是因为目前缺少财务管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些学校的社团能够进行预算化管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其结果只能是空谈预算,使社团的经费利用率降低。另外,社团没有详细的预算表,学校无法对社团经费的使用进行审批。严格地入账制度会达到控制支出、监督资金实用的目的,一些人抓住社团入账制度的缺失,随意谎报经费,使社团的资金受到损失,也无从对违规人员进行惩罚。

2.学校缺乏对社团的监督机制。社团毕竟是一个小的团体,经费有限,学校对其管理上存在着明显的疏漏。管理权限的随意性使社团经费十分的混乱,导致违规违法行为泛滥。学校直接管理是为了能够给社团建立更好的经费环境,形成良性的循环,但是如果学校放松对社团的管理,就会造成社团经费利用不合理,严重制约高校社团的发展。

3.学校对社团的支持力度不够。各个高校的社团数量非常多,每年学校拨付社团的经费数量十分有限,分摊到每个社团的头上就微乎其微,社团想要举办一次较为大型的活动几乎就花光全部经费。如果只靠学校拨给的经费去经营社团一定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三、提升高校社团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有的高校为了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建立了社管会、社团联等对所有社团进行统一管理的管理机构。这样,学校就能够通过社管会对下设的社团进行管理,学校只要保证社管会内部的机制健康,社管会就会管理好相应的社团。我们可以通过在社团内部设立财务部门,严格程序,将职权分散,同一个人不能同时担任财务部长和社团主席,通过这些措施来达到治理社团的目的。

2.对表现好的社团进行鼓励,想要进行较全面的发展,就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应该对于表现好的、有发展潜力的社团进行鼓励,对于成绩优秀的社团和个人,可以进行资金的鼓励和精神鼓励。

3.内外部财务管理同时进行。社团对资金的管理应该贯穿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校方应对社团进行定期检查,以防有些人在其中投机取巧。一个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提高社团内部财务管理的质量,社团内部也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经费的使用要建立严格的审查程序,使经费的使用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

4.校方加大支持力度。社团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有了经济的基础,社团才能够开展活动。学校要每年提出一个百分点的经费用来支持社团的发展。经费的使用权由社团享受,分配权掌握在社管会手中。这样就能够保证经费使用的合理、有效,同时要定期对外公布经费使用情况,打击滥用经费的现象。优先考虑对学校建设作用较大、拥有活力的社团和个人。同时,学校也应该将社会对学校的捐赠和资助当中的部分资金用来建设社团,将资金的利用率提高到最大。

5.加强专业指导,完善人才培育机制。(1)社团管理的好坏,关键要看社团的领导者和专职老师。如果能够给社团配备专门的老师,建设一只有能力,有素质的队伍,就能够发挥社团更大的作用。学校可以对于那些在学校影响力大的社团,给予专门的人员配备,让老师能够一心一意的进行引导,这可以使社团的水平得到大幅的提升,同时建立社团评比制度,将各个社团进行横向比较,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2)高效社团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培养优秀社团的必备条件。我们需要对社团内有能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他们能够带领社团朝着对的发展方向快速稳健的发展。将那些有较高的素养,有较高的领导能力的学生,培养为团队的核心。在注重他们的领导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品德上的和思想深度上的提升。在保证他们学习的情况下,加大对他们进行自身素质和品行的提升,让他们成为团队的核心,将分散的水滴凝聚,汇成波涛汹涌的海洋。

参考文献:

[1]胡敏.大学生社团之现状及思考[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年6 月第2 期.

[2]李文阁.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19-21.

[3]张陟遥.浅议高校学生社团如何面对商业赞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97.

[4]张德、吴剑平主编,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7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