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课程特点8篇

时间:2024-01-06 08:13:57

初中课程特点

初中课程特点篇1

1、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新版英语教科书存在明显的语法知识性错误的拼写。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53页,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话“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薄冰的《高等英语语法》中对主句含有否定词的反意疑问句的注释是:“当陈述句部分中出现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动词时,附加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把书上的句子改为“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she?”再如,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91页,第79课的Workbook上的第三段“飞盘”拼成了frisbee,而笔者历来教授学生的书写是frisby。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上的不规范用语就更是不胜枚举,像inmorning,Susannotagree,inmeetingallday等,倘若是运用在口语中还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在书面表达上,的确需要教师费番口舌。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为例,原教材的词汇量为211个,其中四会词177个,认读词34个,新教材总词汇量为330个(比原教材净增119个),其中四会词为234个(比原教材净增57个),编入常用短语61条;课文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5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由原来的3个增至5??6个,而且对话长度都有所增加;练习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6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练习量由原来的3??4个增至7??8个。如此繁重的教学内容,短短40分钟的课堂,如何能连听带说地操练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我就分成两课来上。但是为了赶进度,又不得不快马加鞭地向前学,所以夹生饭、两极分化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新大纲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学生对语法等知识点的掌握。但从第一册开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语法点、知识点,练习题中也多次出现陌生的语法项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11课,出现了动名词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20课,出现了现在分词looking,到底是先讲什么好,怎样讲好,没有确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8课,出现了过去分词called,而动词的过去时要到本册的第8单元才正式学习,而且也仅仅是动词的过去式罢了。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3课,出现了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式havebeento(去过……),而过去完成时要到初三才学习。

4、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教学则需用上二至三节的课时。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5课几乎就是简单的现在进行时句型地简易操练,几分钟就完成了的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类似的还有这册书的第45课,此课就是接触简单的天气变化内容的预报,很短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也把学习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然而学习本书的第46课,把温度变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练熟悉,一节课就显得讲解不足、仓促有余,蜻蜓点水一般,没有照顾好全体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自然堪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越学越费劲,越学越没信心,最终导致放弃学习。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Ireturnthehistorybooktoyouafewdays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Igivethehistorybookbacktoyouafewdays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2、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real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picturesor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muststopherfromwatching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badforher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aboutthetopicofthepassageforbuildingupinterest/make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answersin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answerswithstudentsofdifferent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communicative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wasteoftime),就不如把句型“So+谓语+主语”与“So+主语+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内部版),2001年9月。

初中课程特点篇2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探索研究,笔者发现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材的编排呈现新特点

1、为学生的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材料,成为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知识。

2、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而“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结构。

3、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

教科书对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作为开始,是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有趣的问题讨论、知识延伸等,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了解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机会。

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发现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制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引入,求根公式的导出与应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推理与应用。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

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实现由强调学习结果到强调学习过程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完成探究活动。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3、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正确对待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教学互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么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怎么办?教师应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分析原因,帮其改正,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1、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一身。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使学生较快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索。

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表述方式灵活多样,有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例如在“等式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天平动态平衡的情境,让学生观看试验过程,得出结论,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灵活自如。

3、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课程特点篇3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思想品德,首先,作为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一般,上课有激情,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学生,欣赏学生优点,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且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正如我们椒园中学八年级四班学生说的:我们之所以觉得思想品德好学,那是因为我们喜欢政治老师,我们之所以学得到语文,那是因为我们佩服语文老师,我们之所以做得到数学,那是因为我们怕数学老师……。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品德学科。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逐渐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善于从实践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如:九年级第四课《伸出你的手》一课的教学,我就先带着学生到当地宣恩县荧屏特殊学校去实践,组织学生与残疾人交流、帮助残疾人做事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关爱他人收获的是幸福,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他人还得讲究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关爱别人,幸福自己”“关爱是金”“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等知识感到疑惑了。现在的政治教学,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只要老师认真利用,精心组织好这些活动,一定会对教学有帮助的。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三、加强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备课、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后巩固也必不可少。学生课堂上听得再好,如果课后不及时消化,效果会大打折扣。接受得快,忘得也快。二七年秋季学期,我就专门做了一个实验。开学前两个星期,我在七年级,每次上完课后都没有给学生安排作业,也没要求学生自己课下去复习。只要求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认真且做好笔记。课堂上,气氛确实很好,学生觉得轻松,感觉课堂上效果也不错。上完一个单元后,组织了一次测试,结果就让大家比较失望了,试题的答案很多口水话,知识零乱。并且,还有一些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做的。考完后,我再去调查,就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平时所学知识运用到答题中去。所以,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再进行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或花上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抢记,趁热打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牢固的掌握好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拓展。只要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让学生知道了本课所学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个知识经常会出现哪种题型,哪个知识应该怎样运用。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课程特点篇4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一)编排上如何取舍

初中的德育课程由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后,主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并经过广泛的讨论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界目前已经取得了共识,即认为课程应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二)思想性如何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建设的文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怎样进行这种教育,提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要求。”

(三)国家的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关系如何处理

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党和国家对学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要求与学生的身心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人生观如何引导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全方位向世界开放,与世界融为一体,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冲撞、交融将更加突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大大增强,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特点分析

(一)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虽然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这一点,已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所印证。

(二)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完全改换了这种方式,而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

(三)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改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例如,评价“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

初中课程特点篇5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也催生了新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新的备课形式、新的课堂氛围以及新的教学智慧。

1 新的备课形式

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传统的备课形式和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比喻说明教师要有足够多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但新课程备课要求教师不仅要准备一桶水,更要考虑到学生作为独立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的能力和条件。备课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备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只要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备课方式,都可以使用。除了传统的教师备教材外,还可以让学生备课。知识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相联系,让学生自己备课,不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当然,要学生自己备课,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例如,在讲解《消化系统》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提前把教学方案告诉学生。方案就是把人的消化系统看作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区,学生就是这个旅游区的导游,应该熟知这些景点并能向游人介绍。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地了解相关的知识,收集和整理资料。在讲课过程中,出示“旅游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到讲台上向“游客”介绍,并评选出“最佳导游”,当众给予奖励。在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一堂这样的课都十分成功。所以我们备课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依靠课本,还应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不仅教师要准备知识,学生也要准备知识,这样才能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指导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探究与延伸。

2 新的课堂氛围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一堂课是否吸引学生与教师投入的情感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状态不佳,学生反映也会平淡。所以表情呆板、举止轻浮、语言平淡是教师的大忌。而表情丰富、举止大方、语言形象,却是教师的一种特殊魅力。这种魅力往往会激发学生投入课程学习的欲望。

例如,讲解古猿进化的课程时,我把有关的知识编排成一个小故事,课上,我声情并茂地把这个故事表演给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生能够记住故事的大概内容,然后我让学生上台讲述表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增进了师生的感情。直到现在同学们对这些知识还记忆犹新。老师和学生不仅有师生之情,更有朋友之谊。教师投入了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3 新的教学智慧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课程教学中,教师由工具理性的教学上升为智慧层面的教学。

(1)在新课程中,我学会了去除以往束缚学生手脚的种种条条框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允许同学之间交流,宽容学生幼稚、粗糙,甚至错误的想法等。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解“一种动物具有多种运动方式”这一节时,有一道连线题,同学们对野鸭是否具有跳跃这一运动方式产生了强烈的争议,课堂秩序有些乱,这时候教师不要生气,更不应批评,应给与提示,总结适合跳跃动物下肢的骨骼特点,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解决能力。

(2)我们不仅要修饰自己的课堂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例如,在讲解动物运动方式时,说到鱼在游动时,我就给同学们演示游的动作,讲跳跃时,我就真的在讲台上跳了几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强化自己的课堂情感,还培养自己的个人魅力。

(3)新课程理念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工作者要求,在课堂上要多用激励的话语,及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作出评价。如:“很不错”,“你回答的很好!”,“答对了一大半,再仔细考虑一下,把问题答的更完美些。”等,这样的话要经常说。即使是学生回答的完全不对,也要先肯定他(她)回答问题的勇气,然后给出一些提示,再让他(她)回答。决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鼓励时还要注意恰当、适时,不能让学生感到你太故意做作。

(4)我们的学生已经是初中生了,在生物教学中,幻灯片上出示的那些内容我们的学生一般都认识的,通过教改我发现我们不需要逐字逐句念给学生听,如果必需要念的话,那就念几个具有关键性的字或词。例如,食物链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间有复杂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其中这些加粗的字就是重点指出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初中课程特点篇6

[关键词] 思品课堂 教学法 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生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政治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案形式,而学会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对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有效展开的策划。人教版初中思品课程的教材呈现了如下具体特点: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性。教材的这些特点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特色。既为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实行的准则依据。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特色内容不失真,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优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首先,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第一,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活学”。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即学习。新教材的每一个观点体现都都借助了活动,不仅使课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利于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特点与熟悉教学内容,开展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教学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

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乐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的“乐学”功能体现的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新教材以图片、故事、心理测试等方式创设了学习的情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平台。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创设具有活力、有空间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生活化”。即让教学设计具有“生活学”与“学生活”相结合的功能。

新教材的内容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感受中总结提高,感悟升华的。所以,教学设计要具有使学生通过在课堂中体验感受“身临其境”而“躬身自省”的功能,不能离开生活,特别是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

第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思维过程化。新教材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方式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在过程中注重形成概念、观点、结论,鼓励学生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还体现了主题探究活动,突出了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感悟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思想”层次的功能。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所在。缺少了这一点,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意义已经缺失。

其次,要确保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即保证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与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

1、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目标具体、层次清楚,切合不同学生目标完整、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教学设计要突出保证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教学目标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设定的,因此,它带有“规范性”。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凭借自身经验与体验对它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的“意义”的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资源的广袤性,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这就是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很好地将教学目标预设性和生成性统一起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2、有效处理教材。能够体现教师处理教材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包括:①灵活运用教材。如调整进度、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交叉整合等;②教学内容不以“定论”方式呈现。如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内容等;③对于教辅、教具课间等能根据自主开发;④能开创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适合自己教师个人、班级教学需要的特色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的有效性: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特点、学生特点与教师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方法多样灵活且优化组合,利于学生学习自主创新与个性发展。

初中课程特点篇7

关键词:政治中招,启示,课堂教学

 

从2005到2006年,为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快速顺利地开展下去,我省(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中招命题,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旧教材知识为基础,以时事热点为载体,以人为本,灵活、开放,完全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全新的“素质评价” 考试。

事实证明,这种“考试革新”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一方面,中招命题作为升学“指导棒”,它促使还在使用旧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进行质的飞跃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大胆的革新举措和创新精神,必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前进路上的一面鲜亮的旗帜,引领着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教学革新阔步前进。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如果能把握好这两年“考试评价”的新特点及其导向,作为一线教师,又能够进一步具体分析自己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典型性问题;如果能够带着这些思考和启示,重新审视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素质教学,一定会有诸多收获。考试的导向作用也正在于此。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日常教学感悟,所得的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新课程“中招考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笔者通过对近两年河南中招政治试卷的探究思考,发现有如下亮点:

1、多姿多彩的命题呈现形式。与传统考试命题多是纯粹的文字表述不同,近两年的中招命题呈现出变化多样的形式:例如:诗歌、谚语、对联、漫画、图表、人、物的照片等均可作为材料被选入试题。

就2006年的中招政治试题看,就有对联、漫画、地图、名人照片等多种呈现形式,完全可以与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本相比美,秉承了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活动教学要求,非常适合青少年的视觉感受。相比传统考卷严肃又生硬的命题,在“课改考试”多姿多彩的卷面面前,考生不再有紧张和压抑感,代之而来的是轻松愉悦之情。在如此恰切的氛围中做考试题,自然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充分发挥。

2、富有时代气息的命题内容:命题抓住政治学科的特点,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使试卷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纵览两年来试卷内容,要么以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要么不忘体现河南家乡本土的发展变化。

2006年中招试题就凸显了时政热点问题的地位。例如从选择题中文化遗产日、和谐世界纯粹时政的考察,到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宁西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中部崛起(中原崛起)等重大国内时政、热点为载体,贯穿在概括体、辨析体、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各类题型中,让师生有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与时代感。

这种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新教材学习目标之一,所谓的“理论学习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通过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平时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地方时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关心身边生活的责任感,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统一。

3、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了对考生的理解与尊重。

“课改考试”从内容到形式,始终以人为本,突出了考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考生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关爱体现在语言上,比如,命题会在试卷上及时标出富有亲和力的提示语言,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考生自主能力的尊重上,例如:某些题型给出了选作题,有利于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个性化的选择,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展示搭建了平台。另外,这种关爱更深的体现在主观性试题的设问中,不管试题选材背景范围多么宽广,命题的设问始终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关注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多角度设问、多元化的答案,充分调动了考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考生开放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最后,这种关爱还体现在人性化的评分标准上:“课改考试”背景材料的时代性、生活化,使得其命题角度、设问思路环环相扣、灵活多变,那么试题答案自然也是多元开放的。因此,在评分标准上,都是在给出诸多方面的参考答案之后,紧接着就会有类似表述“学生能回答以上答案中的两条就可给全分”等。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宽泛的评分标准,反映了一种以人为本、倡导创新、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通过笔试来考察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总之,近两年的“思想品德”考试评价,是政治学科实施开卷考试以来又一次全面的革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对新课改精神的忠实演绎;同时,也为我们课堂教学指明了航向,因为两年来我省政治学科用的还是“重知识、重理论、轻能力”的思想政治旧教材,尝试的是“重实践、重能力、求发展”的新课程要求命题,在这种“穿旧鞋,走新路”的现实面前,这种导向明确的新课程评价考试,为我们一线教师进一步深入地进行素质教学吃了定心丸,它使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和谐统一的曙光。

二、学生“课改考试”成绩中表现出的问题

05届和06届毕业生虽然用的政治课本是旧教材,但我们这两届毕业班的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紧跟中招命题的新思路来进行素质教学,因此我校05和06届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中招考试成绩优异。但是,细细分析,问题还是存在的,从中招成绩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主要有如下表现:

1、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牢靠,重点知识、易混知识有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

2、审题能力差,看不清题目要求,读不出题中的有效信息;答题技巧欠缺。

3、不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思维狭窄。

4、对时政理解不够,不能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时政及学生生活内容紧密联系。

看来,问题还真不少,那么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的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家知道,政治学科实施的是开卷考,这使得个别学生和家长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考试时翻翻课本,资料就可以了,并因此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青少年理解能力有限,自然就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命题所灵活设问的实际问题了,更谈不上对开放性试题的创新要求了。所以答题中出现知识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还有很多考生基本知识掌握不错,但对于开放性试题却茫无头绪、不知所措,常常在试卷上出现一大堆“正确”的废话,却抓不住要领的情况。这里有学生即时调遣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因素,也与学生思维方法、审题能力、答题技巧的训练不够有直接关系。

时政知识欠缺,可能与教师平时只重视课本的学习,对运用具体知识分析探究实际问题的延伸学习要求重视不够有关。有不少政治教师仅仅在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时政复习盘点,且局限于时政小册子的机械学习,眼界狭隘,没有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要求,不能引导学生将日常知识学习与时政大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能力训练。

三、由“课改考试”到思想品德课教学

认识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改评价考试”,再看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今天,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市07届学生已经全部使用新教材,如果能从引领课程改革方向的中招“新课改考试”中直接得到启示,这对我们政治课教学必将有立竿见影之作用。以下是我们两年来的探究及反思。论文参考。

1、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的精神。

07届学生实施新教材以后,师生们特别关注中招政治会怎么考?会不会影响到日常的素质教学。现在我们可以放心了,经过几年的历练,中招考试新评价由尝试探索已经走向成熟,如今的“中招”命题充分秉承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彰显学科特点,关注三维目标,注重能力考察,贴近实际、尊重学生、倡导创新,是新课程教学的直接延续和综合演练。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精神。

2、把握学科优势:把时政、热点教学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时政、热点问题是政治学科大纲要求的必学内容。针对政治学时少、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实际矛盾。教师要及时做好日常重大时政内容的梳理,做好这方面的札记,并及时联系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时政延伸学习。也可以将时政搜集工作分派给对时政感兴趣的学生轮流来做,师生集中点评。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积累了许多重要时政知识,没有负担,在期末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意知识整合、加强新课程命题考试的训练。

针对考前复习内容多,学生毫无头绪的事实,教师要注意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演练,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加强对经典试题的解析练习,对学生的审题习惯、答题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同一道题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设问、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回答问题,最终使学生对新的素质评价考题产生认同感,从而能灵活、从容地解答各类开放性试题。

综上所述,新的考试评价举措对我们政治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也是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市07届(郑州市全面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届)中招来临,“课改考试” 评价的引领作用将会更加引人注目,让我们在它的启示下,沐浴着课程改革的煦风,锐意创新,更快更好地把素质教学推向前进。

参考资料:① 两年来河南省政治中招考试试卷;

② 两年来郑州市政治中招考试成绩统计及其考试分析。

初中课程特点篇8

[关键词]人文课程;政治化;专门化

Abstract:The discipline of human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P.R.C,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humanity is finally embodied in curriculu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humanistic discipline, on one hand, embodies in changing common curriculum into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broad and thick cultivating model into the narrow and special model. The transformation weakens the integral strength and academic base of discipline of humanity.

Key words:humanistic curriculum; political tendency; specialization

课程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高等教育的变革最终要落实在课程的变革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文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变革的重中之重,其课程的变革在公修课和专业课两个方面都有集中而鲜明的表现。本文试图对人文课程在这两个方面的变革过程作一详尽的考察和分析,以探求人文学科在这一时期的基本发展态势。

一、公修课改革:政治课取代通识课

华北地区政治课教学改革早于其它地区。1949年10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公布了《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其中对文学、哲学、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法律7个文科系的公共必修政治课的科目与时间作了如下规定:“一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第一学期学完,每周3小时);二是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第二学期学完,每周3小时)。三是政治经济学(第二学年起,每周3小时,一年学完)。”[1](P128-129)华北地区各大学文科系在这一规定的指导下普遍开设了政治课。 1949年9月至1950年1月开设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课程,为了指导其教学工作,还专门成立了华北地区唯物论教学委员会,负责编写唯物论讲义大纲。在各大学也成立了包括教授、讲师、助教、学生代表及党团代表在内的唯物论教学委员会。1950年2月至7月开设新民主主义论,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华北地区新民主主义论教学总委员会。1950年7月召开了全国大学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来自全国的大学政治课教师12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归纳了一年来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四点问题,明确了今后政治课教学的“三个重点”和“三项原则”。同时,会议还要求各大学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或政治课教学研究指导组。

在全国大学政治课教学讨论会的推动下,1950~1951学年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政治课教学改革大踏步向前。其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改革进展很大。1951年7月和9月教育部分别发出了《对各大行政区分别召开暑期高等学校政治科目讨论会的指示》和《关于华北地区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科目教学工作中的指示》,其中重要的变化是,要求政治课应由专门教师担任,政治课应作为业务课之一,取消“政治课”这一名称,让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分别成为独立的学科。这是对政治课性质的新规定,即把政治课从公修课程上升为专门学科。可是,这一指示并没有付诸行动。1952年院系调整结束后,教育部立刻发出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对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进行了统一的规定。

以上政治课的导入过程(见表1),显示了如下趋势:一是政治课的内容逐步稳定下来,最终由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唯物论三门组成;二是每门课的教学时间逐步延长,从最初的每门课半年延长为一年;三是政治课教学从部分院系走向所有院系,从最初的文科系走向所有的系科;四是政治课教学由部分地区的部分高校走向全国所有高校;五是学校层次越高,政治课的科目越多,政治课总的教学时数越长;六是形成了完整的政治课教育教学组织机构,即“教育部——区市教学委员会——课程教学委员会——校教学研究组”这样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网络。这六个趋势的共同特点是政治课作为大学公修课的地位不断增强,重要性不断增加。从此,政治课作为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大学扎下了根。

改革后的大学公修课与新中国成立前的公修课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下面对1944年和1950年文法学院和理学院公修课的内容进行比较。

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一是从教学分量来看,1952年的公修课学分少于1944年,减少了近一半,其中理学院减少得最多。二是从教学内容来看,1944年的公修课以通识教育为特色,1950年公修课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44年的公修课除了理科基础理论、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外,以经典人文学科文史哲知识为主。如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有12个学分,哲学概论、逻辑学有7个学分,语文占6个学分。三门小计25个学分,占公修课总学分的一半。而1950年的公修课以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论为主,侧重于意识形态的灌输。其历史部分只有中国近代史,语文与写作显然有突出语文的应用性淡化其文学性之倾向,哲学在公修课中几乎丧失殆尽。总之,1944年的公修课是文理相通的大通识课程,而1950年的公共必修课是文理不通的专门政治课程。

二、 1949~1952年:人文学科专业课的精简

1950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对当时高等学校课程状况的描述是:“相当大的部分不是新民主主义的,即还不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还不能符合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对进一步改革高校课程的指示是:“废除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藉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达到理论与实际的一致。一面克服‘为学术而学术’的空洞的教条主义的偏向,力求与国家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现有高等学校主要的努力方向;另一面防止忽视理论学习的狭隘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2](P395)。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与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时期相比,这个时期的课程规定都是相当具体的,不仅规定了课程科目、开设时间、学分数,还规定了个别主要科目的具体教学内容。在这些规定指导下,各大学就校内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去除旧课程和反动课程,增加了新课程。在此,以重庆大学的改革情况(见表4)进行说明。

由上表可知:一是从院内各系课程变动来看,文学院中国语言系变动最大,法学院法律系变化最为明显,商学院银行保险系变化最为明显。二是从各院系之间比较来看,医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各系课程的变化很小,如工学院主要是各系名称的改变而非内容的改变。停办的课程几乎没有。三是从文学院课程科目变动来看,停办57种,新设84种,保留28种。保留的只占停办的一半,即只保留了原来课程的三分之一。新设课程84种与原有课程总数85相近。这表明,文学院课程精简和变更幅度是最大的。

三、1952以后:人文学科专业课设置的专门化

1952年院系调整后实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以专业设置为中心而开展的:专业是大学教学制度的核心,大学按专业招生,专门人才按专业培养。政府根据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种类制定专业,大学设置专业必须经过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与这一指导思想相一致,各大学纷纷进行了专业课程的改革。

在各校进行专业设置调整的基础上,全国性的综合大学专业调整于1953年开始,标志是该年9月召开全国综合大学会议,提出了《关于综合大学1954年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问题的报告》,制定了综合大学专业调整的原则及具体方法:“专业的目标表示国家建设对这类人才要求的规格。凡目标过狭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不能成一完整体系的专业,拟暂不设立;目标过宽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虽已可分为几个体系,但为条件所限未能立即分设的专业,将来再分设几个专门性的专业。”[2](P407)根据这个报告,1953年综合大学里社会科学的专业设置现状与调整方案如下(见表5):

从上表可知,在13所综合大学中,哲学学科减少最多,只有北京大学一个学校开设。历史学和中文在各个大学均有开办。社会科学的减少也相当严重,法律学只在东北人民大学一所学校开办,心理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开办,但还没得到教育部的认可。

1954年11月高等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它把高校课程设置的专业化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该《目录》共有专业257种,其中工科类专业147种,占一半以上。1956年5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指示“高等学校根据高等教育部批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工作”,对大学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将在改革基础上建立的新的大学制度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下来。1957年以后,各大学按照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制度依然沿袭下去。

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其过度专门化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服务于新中国的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这对于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其原因在于:它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实力;人文学科减少过多;学科发展所需要的无形的历史积淀在院校合并中流失了;强调高度的集中统一,学校主动权太少。马叙伦在1953年的一次关于综合大学的报告中谈到:“在某些地方调整时未能照顾到某些大学的原有的优点与系科特长及其本身的需要,或者移重就轻,使其多年积累起来的能代表该校特点的教学基础失掉应有的作用,或者把某些重要系科连根拨掉,使该校其他相关系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受到很大影响。”[1](P213)因此可以说,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削弱了综合大学的系科设置,实际上削弱了综合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与科研实力,使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更大了。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