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8篇

时间:2024-01-16 16:14:36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篇1

[关键词]运用;心智绘图;支持;主题建构游戏

在主题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由于幼儿游戏的目的性不强,建构技能不足,表现力不够,而影响主题建构游戏的发展。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如何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支持呢?可借助心智绘图的记录、计划、归纳、梳理、扩散思考等功能,在主题建构游戏过程中运用心智绘图支持幼儿的建构游戏,帮助幼儿主动建构有意义经验,促进幼儿主题建构游戏水平的提高。

一、运用记录式心智绘图,增强幼儿建构的目的

“当幼儿的内心具有明确的目的与构想时,其行动就十分认真且有效率。”[1]可见,明确建构主题、明确建构构想是幼儿进行主题建构游戏的前提,有利于幼儿围绕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建构游戏。运用心智绘图的记录、计划等功能,用记录式心智绘图呈现幼儿对主题内容的构想,以图示记录帮助幼儿明确建构内容,对主题建构有全局性思考,增强建构的目的。目的明确后幼儿就能自主参与游戏,并努力实现自己的建构构想,激发游戏兴趣。为此,在主题建构游戏开始的交流讨论主题内容和主题构想环节,改变原来幼儿说、教师小结的单一讨论方式,在讨论过程中运用记录式心智绘图,为幼儿有目的的建构提供支持。随着建构主题“美丽的公园”的产生,“建什么”成为讨论内容,教师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进行建构构想的讨论,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建构意愿,这时候教师不仅是倾听者、引导者,也是记录者,用简单图示把幼儿的想法逐一记录在主题“公园图片”的四周,将想法具体化、形象化,有图可依避免幼儿想法的重复表达,做记录的同时也对幼儿的想法进行类别归纳,如滑滑梯、跷跷板、秋千、小火车、摩天轮、船放在一起;小河、小桥、亭子、回廊放在一起;小花、小草放在一起,等等。帮助幼儿整理凌乱、零散的想法,在说说、画画的双向互动中,记录式心智绘图最终呈现幼儿共同讨论的公园主题建构方案,明确公园可以有游乐园、公园景物、公园绿化等内容,对公园的建构全局进一步清晰。明确“建什么”之后,进一步提出“谁来建”,在建构内容旁边标出“谁来建”的图示,幼儿根据意愿自主选择建构内容,并在“谁来建”位置上贴上自己的号码磁贴,“谁来建”让幼儿做出建构内容的选择,明确自己建构的意愿,增强建构目的性,有利于稳定建筑主题,有利于自主地完成建构作品。从幼儿建构过程我们看到了幼儿的积极主动,努力运用自己的建构经验来实现建构构想,建构目的性增强,建构坚持性随之增强,建构作品也随之丰富。

“当幼儿沉浸在游戏活动中时,一定是他们有明确的活动欲望与课题之时。”[2]只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幼儿就会有建构物体的愿望,就能自主地参与建构游戏。记录式心智绘图把建构主题变得形象、直观,让幼儿明确“建什么”“谁来建”,对主题有个全局思考和认识,更好地根据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建构,不盲目地依自己的喜好建构,不随意放弃自己的建构,有利于主题建构游戏的发展。过程中同时渗透了坚持性、计划性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二、运用分解式心智绘图,提升幼儿建构的技能

在主题建构游戏中,建构技能是幼儿进行建构的必备条件,幼儿要实现自己的建构意愿,推进主题建构游戏的发展,必须依赖建构技能的掌握。因此,根据幼儿的建构表现力,给予适宜的建构技能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运用心智绘图的扩散,用分解式心智绘图呈现对建筑物特征的分解,以图示帮助幼儿了解建构物的基本构成,以图示展示建构物的建构顺序、步骤与方法,帮助幼儿直观了解建构方法,在看图建构中自然习得建构技能,实现建构技能提升,有利于幼儿运用新技能去实现自己的构想。为此,在主题建构游戏的建构技能指导中运用分解式心智绘图,将建构技能指导与学习蕴含在心智绘图之中,为丰富幼儿的建构技能提供支持。

在“美丽的公园”建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建构游乐设施的经验较多,而对亭子、回廊、小桥等建筑物认识不足,缺乏建构经验,建构技能不足而无法支持他们正确地表征,虽然提供各种图片让幼儿欣赏,丰富表象和认识,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幼儿的技能需求,教师制作分解式心智绘图,用各种材料建构出亭子、廊道、小桥,按建构顺序拍照,用照片将亭子、回廊、小桥的建构顺序与方法以心智绘图呈现,并在建构游戏场地展示,用图示引导幼儿学习建构技能,建构新作品,帮助幼儿推进游戏。如小桥的分解式心智绘图是以桥的图片为中心,分解出小桥的结构特征有桥身、桥台两部分并以照片体现,再对这两部分逐一进行细节图分解,桥身体现了桥面和桥墩的建构方法,再到桥面与桥墩的相互连接;桥台主要体现台阶式桥台的建构方法,用照片一步一步展现台阶的建构,并重点体现台阶与台阶之间交叉连接的方法。桥身和桥台分别用步骤图体现,最后用组合方式体现两部分的连接方法,一座特征明显的小桥完成。通过整体—局部,组合—整体的分解图示让幼儿对小桥的结构特征有清晰认识,明确建构方法和步骤,分解式心智绘图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小桥的建构技能,更好地表征小桥的建筑特征。回廊的分解式心智绘图则分别体现用花片、用子弹型积塑两种材料的建构方法,帮助幼儿分解出廊道、回廊柱子、回廊盖顶三个组成部分,明确回廊建构的基本部分,再用照片细节图体现廊道的平行连接方法和转向联结方法、柱子位置、盖顶对应连接方法等,直观展现关键位置和难点位置的建构方法,并用箭头将这些步骤连接,一步一步体现整个回廊的建构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幼儿看图自主建构。在按图建构过程中,幼儿认真看图,辨认建构方法,有的自己建,有的在看图交流中自然组合成小团队合作建构,边建边看图,技能在积极参与中习得,经验在自主建构中积淀,同时在看图习得技能的同时,幼儿的经验在迁移。如在建构桥台时,按照图示幼儿学习先建台阶再用交叉法进行连接的方法,有了经验后,幼儿运用交叉连接的方法建构了另一种台阶。在建亭子时,幼儿看图建构掌握了六边形的交叉连接方法后,拓展此法,底座变大,亭子变大,还在亭子里建构出桌子椅子,比图示的亭子更加复杂。经验迁移让幼儿的建构充满创造性,实现了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分解式心智绘图有效发挥了隐性指导的作用,帮助幼儿学习建筑物特征的分析方法,学习分步建构各结构部件,并将结构部件连接组合,完成一个较复杂的建构作品的方法;帮助幼儿较快了解和掌握结构新技能和结构难点,最终完成结构过程;帮助弥补幼儿在某些方面建构技能的缺失,建构技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升,为幼儿主题建构游戏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技能方面的支持,促进幼儿主题建构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有效地提高幼儿建构游戏的水平。在过程中幼儿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得到培养。

三、运用归纳式心智绘图,拓展幼儿建构的经验

“经验的共有与快乐的共感,不仅可以加深发现与感动,而且还可以诱发和扩展新的发现与感动。”[3]主题建构游戏的过程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过程,也是幼儿不断自我挑战已有水平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由不同建构经验所表现的各种作品,如果这些零散的建构经验通过归纳和梳理,由个体经验变成幼儿共有的经验,那么就能让幼儿的建构经验得到扩展,从而诱发新的建构经验,促进主题建构游戏的不断发展。教师可运用心智绘图的归纳、梳理功能,用归纳式心智绘图形成由某个建构物为中心的建构方法,用图示从材料、技能、造型等方面进行归纳、梳理,帮助幼儿获得有效经验,让个体经验成为共有经验,实现建构经验的有效拓展。为此,在主题建构游戏指导过程中用归纳式心智绘图,将幼儿作品进行整理,用作品照片直观呈现建构方法和技能,实现经验共享,为幼儿建构经验的拓展提供支持。在“美丽公园”的建构游戏过程,教师把每一次过程中拍下来的幼儿作品照片进行整理,以归纳式心智绘图呈现,帮助幼儿梳理出一个建构物可用不同材料、不同建构技能来表征;一种材料可以建构出不同的建构作品。如小桥的建构,在分解式心智绘图的启发下,幼儿创造性得到发挥,有的用同种材料同种方法建构出多个桥墩的小桥,有的用不同材料建出拱形桥,有的把建回廊的方法用到建桥上,建出弯弯曲曲的桥。教师有意识将幼儿的这些作品进行拍照做成归纳式心智绘图,在建构区中展示分享,实现经验拓展,丰富了建构经验,幼儿的建构就得心应手。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归纳式心智绘图所蕴含的激励作用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增进幼儿自信心,产生构建更完美、更复杂主题的愿望,不断建构不同的作品,在创造过程中建构经验得到丰富与拓展。归纳式心智绘图除了对幼儿作品进行归纳整理外,还用在建构方法和材料拓展上,帮助幼儿归纳用一种建构方法建出不同的作品,一种建构方法用不同材料建构,帮助幼儿学习经验的迁移运用。如学习了回廊的建构方法引导幼儿拓展出建在水上的廊道,火车的轨道等;回廊的建构材料除了分解式心智绘图使用的花片、方形积塑,还可以用管状积塑、子弹型积塑等来建构。学习旋转木马建构方法后,引导幼儿用旋转木马伞型的造型拓展出亭子;学习用塔式中空的方法建构塔后,引导幼儿用这个方法建构亭子。拓展过程幼儿学习了经验的迁移,创造性地进行建构,创造性得到发展。归纳式心智绘图给予幼儿适宜的提示和支持,注重幼儿主体性体验,为幼儿建构水平发展提供支架。同时让幼儿在建构中感受自己的能力,在游戏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幼儿的建构热情。

心智绘图的运用符合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易为幼儿所接受。只要教师根据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中的需要,灵活运用心智绘图适时支持幼儿,满足幼儿游戏需要,就能有效促进幼儿主题建构游戏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篇2

关键词:智慧教育;多媒体;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3-0072-03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 time)、任意地点(Any where),以任意方式(Any way)和任意步调(Any 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 Learning)、投入地(Engaged 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 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

五、结束语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系统的规划,盲目的、填鸭式的建设只会造成对人力、财力的浪费,不利于智慧教学环境的应用;而把普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是对“智慧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滥用,这样不利用智慧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站在教学理论和技术的前沿脚踏实地,不断追求,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s:///services/multimedia/smarter_ planet_zh_cn.pdf.

[2]黄荣怀等.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15.9.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l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5.

[4]黄荣怀等.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8-9.

[5]陈琳,王蔚,李佩佩,李冰冰.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智慧缺失”及建设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6(4):17-24.

[6]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8.

[7]张永和,肖广德,胡永斌,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让学习环境有效服务学习者[J].远程教育杂志2012(2):85-89.

[8]郑旭东,杨现民,岳婷燕.智慧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27-32.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篇3

一、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概念

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是指该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是绿色环保的,它在建筑时不污染和破坏环境。与以往的建筑材料有所不同,智能是指该建筑物可以在不借助电力等资源的情况下完成调节室温和室内光线,安全检测和监督等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它是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是当今工程领域的一种新技术。它与传统建筑工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如: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有效节约建筑用材,能够满足人们的现代化需求等。

二、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特点及功能

智能是指通过使用科学且先进的技术方法为建筑提供了大方面的服务功能,即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高效性。它为人们在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下提供了更高的保障,满足了人们更高的功能需求。绿色则使建筑成本降低,使建筑材料更环保,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生活环境。

1.高度结合的系统从技术的角度看,智能建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信息等集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相互关联的系统,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绿色智能建筑和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区别。

2.节能减排传统建筑中是通过空调,灯光照明等达到调节室内气温和亮度的,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易造成环境污染。如现在的贸易大楼内全营业时间都需要照明,夏季与冬季也需要空调来调节室温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智能建筑则是通过借助自然光和自然风来达到调节室温和室内亮度的目的。

3.节省维修系统的费用据统计,一座大厦从建成到使用寿命结束,它的运营费用和系统维修费用是它建造成本的三倍。可见,传统建筑中系统维修费用之大。而智能建筑技术是完全借助自然光来满足顾客需求,大大降低了成本。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保护了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世界绿色组织和我国绿色组织的发展状况

世界各国的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建筑标准,评估它是否符合绿色智能建筑的方法,在哪些方面评估,评估指标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制度,各有其特色。但基本上,这些国家的目标都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能力,让人们生活更健康舒适。在我国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的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每年建筑项目的增多,我国人民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节能减排必将是以后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世界的其他国家,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在他们所在的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与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保障。同样,在我国要想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发展就需要为其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强人们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重视,从思想上认可。因此,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以发展的依据和保障。

2.加强经济发展技术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基础,所以想要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以发展,我们首先要发展我国的经济,通过发展经济来为技术发展提供条件,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相当雄厚的。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要经济跟得上,技术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3.完善激励机制虽然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不仅会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便利,也会为我们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但很多人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没有想要去了解或居住的欲望。人们对他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环保绿色方面,对它可能为我们的生活制造财富这一点上并没有得到具体而深刻的认识,所以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推广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因此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加强宣传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优点,其对环境的好处,对人类生存环境所达到的舒适程度健康程度,让人们认识到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改变。通过宣传技术知识,将强文化教育,激励人们去接受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增强人们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欲望。

4.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本身的限制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航海航空各个领域的建造技术突飞猛进,但对于新技术以及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还是有所欠缺。我国各地区教育水平不一致,人才分布较不易集中,在技术方面的人才不易寻找,因此集中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有一定的困难,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显著的提高是我们应在技术上实现的突破。

5.缺乏系统的支持及推广机制发达国家在三十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研究,从提出研究到现在已有了大量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也有了对应的推广机制。在我国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提出相对较晚,因此现阶段技术不算成熟,再加上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推广机制。因此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受到制约。

6.能源种类不合理在我国,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能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而且在我国能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一些大公司大厂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浪费也随处可见。

五、结语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篇4

论文关键词: 知识产权/利益平衡/信息分配 内容提要: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分配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在信息的生产、专有和使用之间达成平衡,是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益平衡因而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等。知识产权制度本是一种确认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垄断权的制度,但通过其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围绕知识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得到了均衡,从而保障了这种制度宗旨的实现。 (一) “平衡”也可以理解成均衡。所谓均衡,用法律经济学的观点看,是指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最大目标而趋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形式。 在知识产权理论上,平衡涉及到在信息的生产、专有与信息的接近之间达成平衡。知识产权可以看成是一定的信息,从信息产权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可以被看成是一定的信息财产、信息产权。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信息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信息量内,信息的专有和公有具有彼此消涨的关系。专有的成分太多,势必会给信息接近造成障碍,从而影响到公众对信息的获取以及信息的自由流动,最终将妨碍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的实现;公有的成分太多,则会形成知识产权的弱保护,可能导致对信息的生产的原动力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信息的稀缺,最终也不利于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知识产权制度应当在信息的生产、信息专有和信息的接近之间达成一个适当的平衡。平衡论特别是强调利益平衡的平衡论就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权,或称之为垄断权。这种垄断权的授予无论是从智力创造的劳动学说、还是从智力产品的人格属性或者激励主义层面上都具有充分的正当性。然而,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或称为智力产品)具有无形性、继承性的特点,从而使之也具有公共商品的属性。换言之,社会公众对其也有合法的需求。知识产权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实现创造性表达的最大化。该法律通过创造者对其劳动果实的权利和未来的创造者自由表达的权利之间探寻一个适当的平衡,并试图实现这样的目标。缺少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减少对于创造的激励;而创制垄断权的过度的保护会超过创造性表达的原材料。这样一来,立法者在进行知识产权立法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第一,立法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激励创造者并在多大的程度上使公众获得利益;第二,在多大的程度上垄断权的授予会损害公众。这种垄断权的授予,在适当的条件下,赋予了公众一个利益,该利益超过了临时的垄断带来的弊端。例如,著作权法就提供了两种机制,通过这两种机制著作权所有人的权利可以获得保护,而不会损害公众接近信息。这些设计的第一个方面是,在具有著作权性的表达与不具有著作权性的思想与事实之间做了明显的区分。一方面,作品中的思想不具有著作权性,主张保护思想会因为阻碍了信息的传播而减缓社会效用。另一方面,思想的表达受著作权保护,通过这种保护,著作权法为作者的权利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第二个方面是确保公众需要利用信息和作者对于原创物的垄断之间的一个适当的平衡的手段。 知识产权制度中的知识产权人对智力产品的垄断和社会公众对其的合法需求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这种矛盾始终存在,知识产权制度从设计(立法)到实施都体现了这种矛盾的彼此消涨。为了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功能,确立平衡原则具有关键的意义。否则,要么是知识产权权利的权利过大,损害了公众接近和利用智力产品的权利和利益,从而使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通过对智力产品提供充分的保护,激励对社会有益的创造性智力产品的生产,同时有利于广泛传播这种知识产品,从而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无从实现。或者要么是损害知识产权权的利益,使智力产品生产的原动力不足,同样使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不能实现。 从国外几百年来知识产权立法的轨迹看,一方面,知识产权人的权利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在不断的扩张,另一方面则是公众信息自由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围绕着立法设计和实施,在背后作为一个根本的指导原则在起作用的实际上是利益平衡的原则。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一般的法律中同样存在这种原则,甚至它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解释方法论。 然而,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利益平衡之特色较之其他的部门法可能要强得多。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致的:(1)对于一种权利明确被法律赋予专有权,这在其他法律中不多见;并且,在知识产权法中,必须解决好这种专有 权的范围、限度——法律上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时间性和地域性等,以及公众可以自由或有限地接近的领域和程度;(2)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其立法设计必须围绕专有权的分配和公有领域的设定、专有权和公众权利的合理、公平配置展开;(3)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专有权在不断的膨胀,而社会公众对智力产品的合理需求同样在不断扩大,两者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之中,需要不断修改立法来加以完善;(4)在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利益平衡原则被用于指导司法实践。 利益平衡论围绕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社会对智力产品的合法需求这对矛盾,探讨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及通过剖析知识产权中所涉及的各种权利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试图提出一个以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应当说,这一思路和理论构建在知识产权法理论意义上是值得充分重视的。这里先从信息的生产、控制与信息自由、对信息的接近之间的关系初步阐述这种平衡论的思想,然后再提炼这种思想的一些实质性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利益平衡确实可以作为认知知识产权制度的一种方法论。 (二) 对个人所有权建立以“自由”为基础的权利将会创造有形物中的财产基础。然而,对财产权的以自由为基础的讨论,则可能会得出反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结论,因为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垄断权妨碍了其他人以某种方式占有智力财产的自由,知识产权制度限制了思想的自由流动和个人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主张知识产权存在道德上的障碍,它妨碍了个人自由,故应该被废除。这些权利限制了涉及到合法占有财产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行为的全部范围。与有形财产权仅仅排除其他人对于该物的控制相比,知识产权是排除了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 从表面看,“自由”和知识产权似乎是不匹配的,因为有形客体中的财产对行为的限制只是及于特定的商品,而观念客体的财产限制涉及到没有空间和时间界限的全部范围的限制,涉及到除了被国家授予垄断权以外的人的所有合法占有的智力财产。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在限制自由方面与其他财产权的限制不同。有形客体中的财产权根本就不限制自由——它们只是限制行为。以拥有一个苹果为例。甲拥有一个苹果的实质是,在他希望时他可以随意地处置它,而这要求其他人在任何时候需要时却不能拥有它。但这不等于说,除非甲允许,否则其他任何人不能拥有一个苹果。但知识产权则不同,它不只是如对有形财产的所有权控制一样——排除他人对于该物质的控制,而是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很多领域,甚至涉及到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 知识产权则确实限制自由。如前所述,有人正是从知识产权限制个人自由的角度认为知识产权由被授予特权的那些人限制了“涉及到合法占有财产的在时间和地点上不受限制的行为的全部”而主张知识产权存在道德上的障碍。这种被限制的自由从信息产权的角度讲,实际上是信息的接近和利用的自由,或者简称为信息自由。知识产权和信息自由是否为完全对立的关系呢?是否确实因为知识产权“是抑制自由的特权” 而应该否定这种制度呢?这里得借助于利益平衡论的观点解决这个疑团: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平衡机制。利益平衡机制的构建兼顾了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和社会公众的自由接近信息的利益,最终使得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信息接近的有限的抑制,扩张了信息的总量,为更大程度的信息自由提供了保障。从权利的自由度看,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社会在权利界定与分配上实行的是“专有区域”与“自由区域”的分野。所谓专有区域,是指知识产品创造者独占的领域,在专有领域中,他人使用知识产品一般既要征得权利人的同意也要向其付酬,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如法定许可、强制许可),虽然不需要征得许可,但是要向权利人付酬。所谓自由区域,是指对知识产品的使用,既不需要征得许可,也不需要向权利人付酬。著作权制度中的合理使用原则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专有区域的设立,可以为智力创造者从事智力产品生产提供足够的激励,在经济学上讲是有效益的。自由区域的设立则在不损害智力创造者的利益的前提下促进的信息的传播和利用也是有效益的。这种专有区域与自由区域的分配,实际上反映了知识产权人和知识产品的使用人利益的平衡问题。 作为信息选择的工具,知识产权通过专有权的保护,对信息的有价值的交换带来了便利,并且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获得福利。另一方面,信息的使用者以不损害信息的交换价值的方式利用信息,这会相应地刺激信息的交换。在信息的生产、交换、流动过程中,从知识 产权的角度看,信息的最佳分配关注的是怎样构建一种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制度,使其最大限度地分配相关的信息给那些最需要使用信息的人,而不是怎样地被公正地分配的问题。这样一来,知识产权制度必须考虑一下一个平衡问题——知识产权法有效地促进信息的选择和分配,而不会损害信息提供者扩散信息的积极性。 知识产权对信息和思想的自由流动的限制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也确保了思想和信息总流量的增加、确保了思想和信息的公开、确保了信息的专有只是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时期内,从而促进了信息的有效选择和分配,协调了专有权利与公众对信息接近的权利的矛盾,最终实现了对知识产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均衡保护。 从信息产权的角度看,增加智力公有物容量的最佳的办法是通过分配信息的和更广泛的知识产权增加对产生新信息的激励。思想和信息的有效的公开,自然是思想与信息自由流动和传播进而促进信息的分配的必要条件。在促进思想和信息的公开方面,特别是通过产权激励促进信息的公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思想的使用和传播。除了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比较特殊外,专利、商标制度对于权利的获得、保护都有公开的要求。特别是专利制度,技术公开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专利法律赋予发明者以专利垄断权,排除他人对其发明的某种使用,以换取其发明向社会公开。这种直接激励公开的产权模式甚至被演绎为专利制度的一种重要理论——契约论。即国家以授予发明者专利权为代价,换取发明者将其发明向社会公开,国家和发明者之间就好像是在订立一个契约一样。当代的著作权制度虽然一般没有公开的要求,著作权人要实现其权利也必须公开其作品,否则著作权只是处在一个期待权利状态。由于人们学习知识离不开对他人思想成分的吸收,思想与信息向公众公开对满足公众的需要就是不可缺少的。当智力创造者把他们的思想公开时,专利和著作权将会增强而不是限制思想的自由流动,虽然它们仍然限制了思想的广泛使用和自由的传播。 再有是,知识产权制度对权利的授予不是绝对的;相应地,其对信息和思想的接近的限制只是相对的。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的权利限制。如那些反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学者如果看一看权利限制的一面,他们就可能发现他们的主张与知识产权制度的本意不相适应。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确立的如合理使用、权利穷竭、侵权例外、强制许可等限制形式确保了在相当多的场合接近信息不受限制,特别是为个人使用、非赢利性目的和教育目的来使用专利或者著作权作品。如果限制自由对于知识产权有消极的后果,那么可以包括更多的对于所有权的限制。 (三) 知识产权理论上的利益平衡论,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则: 1.对创造者从事智力创造的激励与对智力创造物的传播的激励的平衡 人类通过智力上的努力,创造了作品、技术、产品,形成了智力上的财产和信息资源,这些财产与资源通过进入市场流转被社会公众所利用而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这些智力财产在市场中的流通显示了其经济价值,在所有权被确认的范围内,它们被称为知识产权。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说,这些智力财产的实现取决于智力产品的创造成本、潜在使用的需要、市场结构,以及允许其所有人控制其使用的法律权利。其中后一点尤为重要,它既涉及到智力产品所有人即知识产权人权利的实现和对智力产品生产的激励,也涉及到对智力产品在市场中的流转的效用,用信息产权的语言来说即是信息扩散的效用和程度,也就是对智力创造物的传播。 因此,在完整的平衡意义上,仅仅对于信息、智力创造物的创造激励还是不够的,信息的传播、智力创造物的使用同样重要。一种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可能使智力创造的激励达到最大化,但如果没有对传播的相应的激励机制,这种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社会效用就难以称得上是最佳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人财产权,成本与利益共存表明它在观念上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创造的东西。但这种权利的背后支持的是对智力产品扩散和接近的需要。在建立知识产权的规则时,社会必须建立这样一种平衡:知识产权人控制其智力产品的需要以及使用者使用的需要,如个人对智力产品的必要利用、进行后续发明、智力创作的需要等。 换言之,这种制度应当在创造和传播知识产权方面创造一种适当的平衡。一种不让革新成果不被广泛使用的制度可能比较少强调创造但确保新思想和创造性作品广泛传播的制度得益要少些。例如,许多专利因为没有找到商业市场而从来没有被商业 上的使用,此时商业化的刺激就与对创造的刺激同等重要。在这点上,该制度通过以下几方面为刺激创造与激励传播提供了重要保障:(1)准许以市场为基础的促进创造的刺激;(2)尽量使创造活动的成本最小化;(3)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目标,及时规定发明与创造的公开与合理的公正使用制度;(4)通过与其他规则或经济制度相互衔接,像反垄断政策、影响知识产权价值的贸易与政策等。 虽然知识产权中的不同的制度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不相同,它们却都试图在为开发新技术、信息产品和艺术创造中提供充分的激励,并且确保在智力产品的有效分配进入经济中达成平衡。从政策工具和市场运作机制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制度对于解决市场中开发和信息流转的失败,是一个极佳的手段,因为对智力创造的刺激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实际上,在当代的知识产权制度中,它被建构为既保护作者和发明者的努力,同时尽可能广泛地传播信息。 从我国的几部知识产权专门立法来看,对激励智力创造与激励智力创造物即智力产品的传播都被看重,可以认为比较好地实现了这种对创造与传播的平衡。以《专利法》为例。在我国第一部《专利法》即1984年《专利法》的起草过程中,对是否应当建立中国的专利制度曾存在激烈的争论,反对者的主要意见是,专利法通过专有权的授予会产生对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影响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这种意见实际上把专利的专有与发明创造的传播对立起来。《专利法》实施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专利法》在起到鼓励发明创造作用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制度构建使发明创造被广泛地推广应用。这些制度构建表现为专利的公开制度、许可和转让制度、权利限制制度、有限的保护期制度等。 再以《著作权法》为例。我国《著作权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保护作者等著作权人的利益与保护邻接权人的利益并举,以达到既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又促进作品的广泛传播的目的。处理好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的利益关系,始终是《著作权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原因是,作品创作和作品的传播是一种源和流的关系。没有“源”当然谈上“流”,作品的传播自然是建立在作品的创作的基础之上。但是,作品的传播对于实现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利益也具有关键意义。没有有效的传播机制,作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很难实现。如果再考虑到社会公众对作品的需要和利用,作品的传播的意义就更大。正是基于此,我国《著作权法》在确立以保护作者权益为核心的同时,注重协调著作权和邻接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注意均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践证明,这较好地实现了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 应当说,在促进智力创造与传播上,商业秘密法律有其特殊性。尽管商业秘密法律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促进智力创造的公开和传播,因为它以保密作为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整个制度的层面上,商业秘密制度最终是促进了智力上的努力。所以,以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否认激励创造与传播的平衡这一特点是不可取的 2.创造者从事智力创造的激励与使用者对智力创造物的需求、使用之间的平衡 从“利益”的角度看,在智力产品中,智力创造者和其他对该智力创造物享有权利的知识产权人以及社会公众都有合法的利益。创造者的合法利益的根基是基于其智力创造的事实行为,而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的根基则在于智力产品的社会性、继承性、人类自身发展对知识共有物的合法的需求。只要有一个不断增长的思想的公有,它能够被每个人不受限制地使用,那么每个人至少与在荒野中第一个占有资源的人一样,有机会去占有思想。在那些通过私有化从公有中移除的那些思想与社会主要依靠的那些思想之间,有一个平衡。这有点类似于罗尔斯的关于不同时代之间对待公正的问题的观点。罗尔斯认为,不同时代之间一个固定比例的留存准许每一个时代有同样的收获并在未来做同样的投资。 这可很好地印证知识产权。像在一个思想的银行投资一样,思想的公有增加了。在一个特定的智力创造物中,存在着智力创造者或者其他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潜在使用者的利益需求。使用者的使用可能是作为“公有”的思想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作为“专有”的部分。专有的部分之所以也能够被作为使用的对象,是因为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中已经限制了这部分专有的权利,以便利公众的接近。这种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则是创造者对智力产品的专有和社会公众对其合法的、正当的需求的平衡。实际上,试图阻止个人性地使用他人的发明或者创作物可能会严重地威 胁到他的个人主权。作者创作和发明者进行发明的意义和尊严也要求他人来使用创作物或发明以促进智力产品的公开和流转。但问题是,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和知识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者的立场和出发点是不同的:知识产品的生产者追求垄断利润的最大化,可能会忽视社会对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合法的最大化的需求;知识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则从知识产品的公共商品的特性出发,他们会追求怎样使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大关注是否会损害知识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从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信息和非竞争性商品的角度看,为允许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息,知识产权法在实现最佳社会效用目标中存在一个信息分配的问题。这样也提出了在激励信息的创造与信息的接近之间建立一个理想的平衡的问题。该问题的实质是对智力创造的激励与公众对智力创造的使用与需求的平衡。 3.知识产权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知识产权中的私人利益是不言而喻的。知识产权中的私人利益表现为通过被赋予专有权,知识产权人可以凭着对智力创造的独占而获得精神和经济上的利益。现代各国的知识产权法无不对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作出尽量周全的规定。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保护知识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并且,近些年来,这种专有权有不断扩张的趋势。以我国新修改的几部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商标法》为例,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强化了对权利的保护。这种强化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人的私人利益。不过,在自我利益市场知识产权私人利益的可能的膨胀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担忧。例如,《知识产权哲学》一书的作者 Peter Drahos 在该书第六章《财产、机会与自我利益》中即认为在市场中自我利益行为者的行为在知识产权膨胀中的危险:“在抽象物中的财产权给那些所有人在市场中的战略性的机会。这些行为是给他们一个警钟。即要认真考虑适合他们的这些权利的行使和重新设计。结果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分开了。”他认为在自我利益的竞争性市场上,知识产权人会进行有限制的竞争,因为他会自然地开发限制模仿的战略。 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只是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机制的一端——知识产权这种私权中还存在着公共利益。知识产权中私人利益的过度膨胀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使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共目标无从实现。从利益平衡论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制度也试图在激励功能和知识产权法的分配之间,在公共和私人利益之间确立一个精妙的平衡。科尼斯(Cornish)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商业价值的思想和信息的适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政治与法律的活动主张强化对思想保护类型。但没有国家对思想的创造授予长期的财产权。这种特权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含义是值得注意的。关键的是通过这种保护获得的平衡适合于国家经济的需要。对不同的标的法律给予的保护不同。不同的标的运行的规则也不同,这是因为它们需要在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达成不同的平衡,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个人利益则是确保对于其智力上的努力或者是资本投资或者劳动能够有一个公平的价值。 行为人过多地占有信息自然会导致不平衡,相应地应受到公共利益的约束。 从利益平衡论的角度看,知识产权中的公共利益也是值得充分重视的。这样一来,就牵涉到知识产权中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首先从关于财产的利益学说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加以理解。这里以西方最著名的庞德的社会利益说为例略加阐述。 庞德是上个世纪社会法学派的代表任务、美国法学家。在他的观念中,利益是“人们个别地或者通过集团、联合或关系,企求满足的一种要求、愿望或期待;因而利益也就是通过政治组织社会的武力对人们关心进行调整和对人们的行为加以安排所必须考虑到的东西。” 他提出,二十世纪不再争论法的本质、权利、制度的出发点等问题,而是转移到人们的利益、要求,并重视调和各种关系。此时人们更多地关注实在的利益分配。但是,这种实在的利益分配离不开法律的社会控制手段。他认为法律是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根本上必须在合作本能和利己本能之间维持均衡。社会控制的任务就在于我们有可能建立和保持这种均衡,而在一个发达的社会中法就是社会控制的最有效的工具”。 庞德的社会法学理论,“以承认个人生活的社会利益为基点”。 有学者认为,庞德的真正的学术上的贡献是找到了社会利益的平衡点。 笔者深为赞同。确实,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角度看待知识产权的正当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知识产权中的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有相契合的地方。知识产权中的公共领域涉及到资源共享的问 题。在当代,人们注意到,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受经济利益驱动不断地升级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呼声日高并存的两种趋势。在调和这两重利益方面,维护创造者的权利与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的平衡作为知识产权法的一个重要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知识产权立法虽然立足于保护知识所有人的知识产权,但同时又注重构成这种产权的知识的充分公开和利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重视个人的经济权益和人身权益时,也要充分重视社会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才能实现繁荣和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目的。 进一步说,知识产权法尽管在总体上属于“私法”性质,但都有公共利益目标,只是在不同的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中有所不同而已。如在著作权法中表现为,增进知识的学习、促进文化和科学的进步,以及方便接近信息和信息的流动。在专利法中表现为,信息的交流和接近技术与信息,最终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没有对公共利益的保障,知识产权的立法宗旨将无从实现。因此,在知识产权中,主要的公共利益也是应该受到鼓励的。建立在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上的对创造者和传播者的保护将是实现知识产权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主要机制。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认为利益平衡论是解读知识产权制度的一种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式。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多数法律制度采用功利主义的态度,认为知识产权追求发明和创造之间的平衡。知识产权是更平等主义的——知识产权具有有限的保护期并且能够被任何人所获得,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酬报,[12] 一种授权的手段。知识产权通常是被称为有天份的财产——它倾向于达成某种平衡。 (四) 知识产权法是一种激励知识创造,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法律制度。社会的发展需要丰富多样的知识产品。赋予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是激励知识产品生产的重要法律机制。然而,知识产权法这种产权制度的运行是有代价的,这表现为专有权的授予限制了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为此,需要在知识专有权和知识共享权之间进行利益平衡,以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在几百年的知识产权立法设计和司法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利益平衡原则作为一项根本的指导原则起着实质性的作用。从国外知识产权立法与司法实践来看,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通过司法实践得到了发展,回过头来又明确地用于指导司法实践和立法的修改与完善。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与机制越来越达成共识。在知识产权法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利益平衡始终是知识产权法发展的主旋律。知识产权在历史上总的趋势是不断扩张,这种扩张的背后也是利益平衡机制在起作用。在当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中,利益平衡依然是知识产权法的重心。正是基于此,笔者视利益平衡为知识产权制度之理论基础。 注释: 参看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学者提出了利益衡量论的法律解释方法。 实现这种动态的平衡,这恐怕是当代各国知识产权法被频繁修改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著作权领域的合理使用制度中,对“家庭录制”的限制就是一个例子。 一般性参看笔者文:《我国著作权法对作品权益分配的均衡思想探析》,《知识产权》1996年第4期。 J. Rawls, Theory of Justice,204-93 (1971)。 W. R. Cornish,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Copyright, Trade Marks and Allied Rights, London: Sweet Maxwell, 1996,Third Edition, 4-6. 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91页。 引自罗·庞德:《法律的任务》,童世忠译、杨昌裕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引自庞德:《法律史解释》,曹玉堂、杨知译、邓正来校,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页。 参看易继明、李辉风:《财产权及其哲学基础》,《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 [12] 知识 产权之所以被视为应当被限制的、有才干的暴发户,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知识产权只是在相当多的财政投资后才能产生。有学者指出,如果历史表明许多专利和的持有人至少具有中产阶级背景,这是不足为奇的。人们不能称这段历史为纯粹的无产阶级斗争。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篇5

【关键词】绿色;节能减排;智能建筑;新技术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各具特色的大大小小建筑也正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被建立起来。在我国现阶段,无论经济发达的城市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都在建立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新颖建筑。但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需要我国采用一种有利于环境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即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逐渐得到国家重视。

一、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概念

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是指该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是绿色环保的,它在建筑时不污染和破坏环境。与以往的建筑材料有所不同,智能是指该建筑物可以在不借助电力等资源的情况下完成调节室温和室内光线,安全检测和监督等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它是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是当今工程领域的一种新技术。它与传统建筑工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如: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有效节约建筑用材,能够满足人们的现代化需求等。

二、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特点及功能

智能是指通过使用科学且先进的技术方法为建筑提供了大方面的服务功能,即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高效性。它为人们在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下提供了更高的保障,满足了人们更高的功能需求。绿色则使建筑成本降低,使建筑材料更环保,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生活环境。

1. 高度结合的系统

从技术的角度看,智能建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信息等集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相互关联的系统,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绿色智能建筑和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区别。

2. 节能减排

传统建筑中是通过空调,灯光照明等达到调节室内气温和亮度的,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易造成环境污染。如现在的贸易大楼内全营业时间都需要照明,夏季与冬季也需要空调来调节室温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智能建筑则是通过借助自然光和自然风来达到调节室温和室内亮度的目的。

3. 节省维修系统的费用

据统计,一座大厦从建成到使用寿命结束,它的运营费用和系统维修费用是它建造成本的三倍。可见,传统建筑中系统维修费用之大。而智能建筑技术是完全借助自然光来满足顾客需求,大大降低了成本。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保护了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世界绿色组织和我国绿色组织的发展状况

世界各国的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建筑标准,评估它是否符合绿色智能建筑的方法,在哪些方面评估,评估指标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制度,各有其特色。但基本上,这些国家的目标都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能力,让人们生活更健康舒适。在我国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的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每年建筑项目的增多,我国人民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节能减排必将是以后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措施

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世界的其他国家,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在他们所在的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与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保障。同样,在我国要想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发展就需要为其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强人们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重视,从思想上认可。因此,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以发展的依据和保障。

2. 加强经济发展

技术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基础,所以想要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以发展,我们首先要发展我国的经济,通过发展经济来为技术发展提供条件,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相当雄厚的。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要经济跟得上,技术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3. 完善激励机制

虽然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不仅会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便利,也会为我们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但很多人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没有想要去了解或居住的欲望。人们对他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环保绿色方面,对它可能为我们的生活制造财富这一点上并没有得到具体而深刻的认识,所以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推广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因此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加强宣传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优点,其对环境的好处,对人类生存环境所达到的舒适程度健康程度,让人们认识到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改变。通过宣传技术知识,将强文化教育,激励人们去接受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增强人们对绿色智能建

筑新技术的欲望。

4. 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本身的限制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航海航空各个领域的建造技术突飞猛进,但对于新技术以及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还是有所欠缺。我国各地区教育水平不一致,人才分布较不易集中,在技术方面的人才不易寻找,因此集中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有一定的困难,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显著的提高是我们应在技术上实现的突破。

5. 缺乏系统的支持及推广机制

发达国家在三十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了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研究,从提出研究到现在已有了大量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也有了对应的推广机制。在我国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提出相对较晚,因此现阶段技术不算成熟,再加上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推广机制。因此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受到制约。

6. 能源种类不合理

在我国,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能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而且在我国能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一些大公司大厂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浪费也随处可见。

五、结语

我国在举办奥运会时建立的鸟巢,水立方等新颖建筑物都利用到了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而这些建筑物也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随着绿色智能建筑心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它的重要之处,也会有更多的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该技术得以发展成熟,并将它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申唐 , 毛贤君 , 张天宏 . 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发展应用 [J].江苏建材 ,2009(1):54-56.

[2] 张国兴 . 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发展应用的探讨 [J]. 中外企业家 ,2015(6):117+119.

[3] 房启林 , 薛庆峰 , 王恒帅 . 分析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发展应用[J]. 界 ,2015(3):209-210.

[4]王建平.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发展应用[J].硅谷,2013(17):8-9+7.

[5] 刘洋 . 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探析 [J]. 硅谷 ,2014(18):3+19.

[6] 方富丽 . 绿色智能建筑评价标准及其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 [J]. 科技与企业 ,2013(14):196+198.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篇6

同志们:

在年终岁尾,我们抽出一天时间召开全市重点工业项目暨智能化改造推进会,说明这项工作非常重要、非常急迫。从今天上午开始,大家实地观摩了夏邑县、睢县的几家实施智能化改造的企业。刚才,对智能制造成效突出的睢县、民权县和阿诗丹顿、嘉鸿鞋业进行了表彰奖励。各县(区)都作了很好的发言,介绍了建立机构、完善机制、引进人才、设置发展资金、对接设备供应商等做法。玉民同志总结了我市2018年的智能化改造工作,对下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从实地观摩和发言的情况看,大家已经体会到智能化改造带来的好处,看到了智能化改造的前景,形成了智能化改造的共识,坚定了智能化改造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今天参会的企业更会深受启发,也会有更多新的设想。可以说,这次观摩和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必将为我们开展好明年的智能化改造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年来,各县(区)都能够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抓住工业智能化改造这个龙头,强力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工作,尽管工作推进不尽平衡,但是都起了步、开了局,探索了一些有益做法,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下一步,希望大家以先进县、先进企业为榜样,落实好各项工作部署安排,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做好明年的工作,重在谋划要实、措施要准、内生动力要活。尤其是与会的企业和单位要认识到,推进工业智能化改造主要靠的是企业内生动力,政府发挥的是引导作用。我们要通过工业智能化改造,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长期健康发展、政府税收增加和稳定就业,达到多赢的目的。下面,就做好智能化改造工作,我再强调以下三点。

一、智能化改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按照智能化标准和要求,促进高质量的工业企业落地。中央出台这样的重大政策,是具有引领性的政策,也是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判断作出的重大决策。因此,无论是我们的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深刻理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要求。今年,我市出台了工业项目落地的标准和条件,明确要求未来新上工业项目必须是智能化工厂、智能化车间、智能化生产线。现有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现有企业只有通过智能化改造,才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智能化改造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必须推进智能化改造。今天大家已经看到,足力健为什么销售的这么火?金振源为什么在苹果手机市场下滑的严峻形势下能够稳住产量?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加大投入,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甚至引领了市场消费,拓展了市场空间,为企业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刚才,睢县曹广阔同志讲到,今年金振源公司在税收政策优惠的情况下,上缴税收仍超过1亿元,我觉得他们的发展质量更高了。二是智能化改造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抓?怎么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改造成符合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产品?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保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实际上就是生产侧,需求侧就是消费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就是改生产侧。生产侧怎么改?就是抓智能化改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让企业生产的产品适应市场需要,甚至是引领市场消费。比如,金振源公司为什么一天能够生产出2.7万余套科技含量很高的功能性手机外壳?就是因为他们的产品适销对路,能够推动产品逐步向高端化迈进,甚至他们生产的玻璃外壳、陶瓷外壳、航空铝材外壳、纳米注塑外壳等,不仅适应消费需求,还引领了消费和市场发展。三是智能化改造是企业拓展市场的外在需要。市场需要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如果不实施智能化改造,就会被市场淘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加税收、增加就业就是一句空话。

二、智能化改造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党的和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什么叫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最基本的是要有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生产车间。今天观摩的金振源公司已具有一定的智能化生产水平,为我们进行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样本。几年前,我去日本学习参观了全智能化生产的工厂,看到了日本全智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我国智能制造推进很快,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科技改革、减费降税等一系列调整政策,对实体经济进行精准扶持。比如,今后要求国家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力度,甚至要求地方性银行要拿出更多的贷款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且银监会对此要进行考核。这一政策将大大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但是这些贷款将放给什么样的企业呢?将放给那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企业、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企业,目的是激励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不搞重复的低水平建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存款余额近3000亿元,贷款余额1600多亿元,存贷比仍然较低。这不全是银行等金融部门的责任。银行在放贷时一定会考虑风险和盈利,会放贷给那些生命力较强、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而不会给那些搞重复生产、产品可能被市场淘汰、没有还款能力的企业。近日,省领导到我市考察工业生产,明确提出要看符合高质量发展的企业。这也为我们明确了发展的导向。我们要适应政策形势的变化,适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我们还要认识到,智能化改造是产业集聚区进行“二次创业”的重要标志。现有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和引进智能化企业落地是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的两个重要抓手。我们要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化企业引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集聚区税收翻番和主营业务收入翻番的目标。围绕这“两个翻番”的目标,市发改委要对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进行摸底考核,考核结果要在明年的工业大会上进行通报。要把智能化改造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主要看大家有没有进行智能化改造,主要看企业智能化改造进度和智能化生产水平。

三、落实智能化改造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是政府的必然责任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篇7

《汽车纵横》:您在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驱动力”,原因是什么?

付炳锋:首先是宏观战略机遇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为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国家实施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为汽车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创造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前不久,《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也把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汽车强国的突破口。目前国家意志形成了政策带动市场,市场拉动企业,企业和行业共同技术进步的局面,这是制度自信的表现,而制度自信也是我们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

而从企业的社会责任来看,也对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低碳化”为主题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升级阶段。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乃至“十三五”的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在节能和新能源方面,尤其是新能源方面和智能网联方面,应该说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是,中国汽车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同比在全球也是最高的,数字也比较惊人。这也给我们在智慧城市、智能汽车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的突出问题,也是全球一线城市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行业竞争地位上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中国汽车企业与全球各大企业已经是同台参与、共同进步。在技术法规方面,世界的一些组织提出来与中国协调发展,在技术上要相融,要创造一个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30年,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的新格局。这之前,我们是以技术引进为主,总被说成是“引进了技术,丢掉了市场”。今天,大家可以非常欣慰地看到,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到来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和全球知名的企业走到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发展。

当然,产业生态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时代技术革命,给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也创造了许多新的机遇。从供给侧结构改革来看,产品技术不断在提升。同时,给汽车制造业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智能智造将彻底打破以前大批量生a的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定制。实际上真正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大家知道,过去几十年,西方的汽车行业的产业价格很低,购买的客户也不是很多。而真正挣钱的是个性选择的配置。今天,在智能网联的大环境下,汽车产业如何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是一个亟待需要跟上的课题。

同时,共享出行,为汽车产业向服务型转变,也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过去我们做OEM是以制造、销售为主题,未来逐渐将以使用、服务、出行为主题。汽车产业过去的传统方式是以造车和卖车为主,这已经不是未来我们所要走的道路。未来,汽车一定是一个跟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产业,汽车行业将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服务。

《汽车纵横》:要发展“智能网联”有哪些关键要素?

付炳锋:法规标准的完善,受到国际的高度关注,中国在标准法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和国外的协同发展。除了车辆本身涉及到的控制预警,还有信息识别、互联等的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跨行业的相关标准的体系建设,这里包括通讯、定位、智能城市以及法律的保护、社会的安全、个人的安全、信息安全等。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智能网联方面一些标准在形成,专业层面在积极探讨。我们也知道,发改委最近也对智能网联的长期战略做了部署,要统筹协调,要给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此外是基础设施的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离不开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及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快速处理和互相的传递。由超算技术支撑的智慧城市的生态系统,也可以保证城市的交通安全高效的运转。

从空间覆盖上来看,大家能够看到更加精确的定位和足够带宽的网络覆盖,这将给汽车在出行过程中传递出更加丰富的一般性信息。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建设、实时的传递智导服务,使得汽车可以感知到无限的外延空间。现在在汽车行业大家做得最多的是,给汽车开发它的感知系统。开发这些系统的极限目标都是希望做到汽车和驾驶者(坐在车上的人)一样的聪明,一样的反应敏捷,这仅仅是在车这一端技术上的要求。但大家也知道,我们在道路上行使时,三米以外的事情我们也不一定知道,当我们在走到一个路口的时候,不一定知道前面是怎么分线的,当我们进入一个隧道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这个隧道是否拥堵,我们就扎进去了。

未来,在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时代,人们的感知空间将得到无限扩展。所以我们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看得到的空间,而是能想得到的空间。驾驶者要想了解什么,我们的智慧城市、互联汽车就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所以为实现智能交通和打造智慧城市,也必将要进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通讯设施的建设,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当然,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也非常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未来,我们的车究竟要复杂到什么程度?车上的智能电脑能不能达到人的敏捷判断程度?要实现这种判断,我们所付出的成本是多少?所以,我们感觉未来的交通,我们应该是建立在高度文明的交通秩序下的。如果忽然前面的车上飞下来一块木板,这个事情就非常复杂了。所以应该是一个高度文明的交通秩序,而不是现在出现的混乱现象。

《汽车纵横》:就是说,汽车的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发展也相关?

付炳锋:车与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融合的课题,也值得我们探讨。我们感觉不可能把每一台车都装上一个像人脑这么智慧灵活快捷的反应周边事物的电脑,那样的话,我们车将非常复杂。所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设,一定是和智能汽车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技术结合节点,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些观点。

实际上,谷歌在开始探讨智能驾驶的时候,是在车上放一个感知器,他希望能感知周围的一切,然后在车里面处理,处理之后再做出迅速的反应。而我感觉,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应该有一个可以使人的感知无限扩大的、整个城市的快速大脑,所以,在未来,超算可能会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的技术支撑。大家知道超算技术在中国发展得特别快,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超算“太湖之光”,已经达到了比当今美国最快计算机还要快两倍的速度。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智慧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超算电脑,可以准确地定位每一台车,可以实时、准确输出城市的情况。那么,我们的车也不用做得那么复杂,我们不用出那么多的成本。

所以,应用示范的推广,在智能汽车发展过程中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在国家积极倡导,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智能汽车应用示范的活动在全国各个地方都广泛开展起来了。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示范测试,这是智能网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一个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据说英国在智慧城市的应用示范方面更加开放,我想,也应该借助国外的一些开放制度,促进我们智能交通的建设。

《汽车纵横》: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一汽在“智能网联”方面发展的规划。

付炳锋:一汽在2015年了“挚途”战略,明确了发展的目标,标志着一汽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技术路线和规划。作为老牌的传统企业,一汽也非常重视企业的转型方向,我们将深耕智能网联技术,积极创新服务出行。未来,我们致力于成为优秀的汽车智能和移动出行服务的提供商,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和相关产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跨境融合方面,我们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在构建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机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攻克智能网联汽车的内脑、感知、学习等一些技术。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共同创新,着力解决智能汽车核心部件和重要基础设施的一些关键点,打造国内智能汽车产业生态。

此外,我们也在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基于大数据挖掘个性化需求,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众创众包平台,提供个性定制产品和服务,建立服务型的经营模式――这一点实际上对传统制造I影响非常大,过去我们汽车企业能给用户的是非常有限的。未来,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加快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沟通,加快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沟通,整车企业将为用户不断提供他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同时也可以在用户使用汽车产业的生命周期内,对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甚至,我们也在探索开发,可装修、可翻新的一些技术。

可以这么说,未来的“个性化定制”一定不是今天汽车产业的这种模式,也不是今天汽车开发的模式,它一定是在最大限度从设计上创造了所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同时这也将带来汽车“四大工艺”的革命性变革。我们不大可能再用“四大工艺”大批量生产,然后把这个车交给经销商,经销商再送给客户。可以说,“智能网联”也涉及到老牌企业在制造领域将来的深刻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汽愿与行业中的所有参与者携手共进,共同迎接新的产业生态的到来。

链接:

2015年4月20日,中国一汽“挚途”互联智能技术战略,明确指出中国一汽将在2025年实现智能商业服务平台运营。战略的标志着一汽成为国内首批完整互联智能战略的车企之一。面对汽车行业“互联网+”的浪潮,中国一汽表示,将把“挚途”打造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互联智能技术。

中国一汽用“挚途”二字作为互联智能技术战略名,有着深刻的含义:“挚”常指“亲密、诚恳”,代表了中国一汽对包含客户在内的“挚友”们的尊重,“挚”也意味着“心手相牵”,是“互联网+”与汽车行业紧密融合的生动写照;“途”是战略路径,也是“蓝途”的延续,中国一汽将在“蓝途”战略平台基础上,全面实施“挚途”战略,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技术创新平台。

面对汽车行业“互联网+”的浪潮,中国一汽致力于把“挚途”打造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互联智能技术,希望“挚途”能成为:客户默契的互联、信赖的驾驶、亲密的服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一汽依托于强大的自主创新实力,已形成了包含:“基于互联网+的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技术平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与底盘机电一体化技术平台;整车和总成电子控制嵌入式软件技术平台;汽车智能移动技术平台;D-Partner+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在内的五大技术支持平台。

在未来的十年内,一汽“挚途”将从当前的“挚途”1.0发展为“挚途”4.0。为此,中国一汽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发展规划――目前,“挚途”1.0已应用到红旗轿车上,具备ACC、AEBS、LDW等驾驶辅助功能,为客户提供“辅助驾驶”(ADAS)。

2018年实现“挚途”2.0,这是中国一汽互联技术应用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将红旗品牌互联智能乘用车和解放品牌互联智能商用车,具备单任务短时智能托管、D-Partner2.0的车辆智能服务功能,完成智能互联生态圈布局。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

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Vigorously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ccelerat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ct judgments, recognition and stick to the mechan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is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Review of the China's machinery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it is a theoretical issue, but also a practical subject,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chanical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chinery auto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O3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不断地提高,对于日常生活和环境等各种需求也越来越高。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对于各种方便和快捷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日常生活用具的自动化、通讯工具的自动化和机械设备自动化等等。有许多工作如果采用人工控制则较难完成,既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合理利用各种设备,既节省能源又方便快捷。因此,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中是不可或缺的,对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自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简单来讲,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就是指通过使用机械控制设备,使被控对象自动地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自行运作的一种方式。它是以数学的系统理论为基础,利用反馈原理自动地影响动态系统,使其输出值接近或达到人们的预定值。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的机械自动控制业已经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绝大多数都是采用的都是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向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仍然得到不断地发展,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机械制造系统,例如:智能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等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以及产品总量都在逐年提高。在我国,由于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不高,很多制造工艺都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对机械制造产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能促进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更好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也不断地发展,第一代机械控制技术源于150多年前。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智能控制这种自动控制技术产生了,它是一种由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之后进行控制的方式。要求由机器用类似于人的思维和经验来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智能控制的核心在于高层控制,高层控制是通过对实际情境或过程进行操作而实现的。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方法有专家系统、模糊逻辑、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随着科学的发展,智能技术正逐步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 工程建设中影响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几点因素

2.1工程建设中的智能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控制和通信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系统也越来越智能化。简单地说各种智能化系统在工程建设中是一种各种服务的传输、处理和信息采集的工具。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作为信息载体的智能卡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程建设智能化也应该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智能化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把这些技术作为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目前,可以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并以此为工程建设和参与建设的人们提供过去需要多个系统提供的服务,经过整合后的新一代信息平台及其相应的服务可以从一栋建筑扩展到整个社区乃至整个城市。按照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路线来看,这种社会化信息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工程建设智能化系统,而建筑智能化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将成为这个信息平台的一种服务功能。因此,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以往根据不同服务功能构成的不同系统体系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改变,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投资重复造成的浪费,还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

2.2国家管理制度的变革对消除工程建设智能化系统发展的影响

原有的管理制度不适应工程建设智能化系统成为一个整体统一的系统,工程建设智能化工程涉及到建设、消防、公安和广电等行政主管部门。多部门管理、层层审批的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着工程建设的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种阻碍已经得到了明显地改变。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一个部门只能负责管理一件事,例如:产品质量管理按照《产品质量法》和国家质监总局的相关文件规定,由国家质监总局管理、工程设计和施工安装资质管理按照《建筑法》和《建筑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建设部负责而与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的业务如通信、消防、安防等则分别由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消防局、公安部技防办等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把工程建设智能化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的系统来实施,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将促进工程建设智能化系统各项业务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