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4-01-17 16:17:35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乒乓球 运动员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是人的身体、智慧、能力和个性乃至整个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 就谈不上人的发展。素质教育20世纪是80年代后期在我国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摒弃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即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21世纪的主题是人才的竞争,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人才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乒乓球在我国享有“国球”之美誉,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但乒乓球运动的专业性比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动作技术,且动作技术的定型需时间较长,运动周期长,对运动者的身体素质的某些方面要求比较高,另外,在乒乓球的比赛过程中,对运动者心理素质要求要高于其它项目,对临场者的心理压力承受、 心理状态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就现代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而言,对抗拼抢愈加激烈,不仅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战术灵活多变,身体素质突出,同时对运动员意志品质也提出了超强的要求。另外,随着乒乓球规则每局球改为11分制,国际乒乓球也迎来了史无前有的一次大改革,分制的改革导致分数的减少,关键球的机会反而增多,这不单单对运动员的体能、技战术有很大要求,同时也考验了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见,对乒乓球运动员实施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实施素质教育对乒乓球运动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乒乓球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可以大大提高乒乓球运动员创造成就、为国争光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超越现实的种种矛盾,抵御社会不良影响或物质上的诱惑,从而产生实现理想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使运动员更能领略运动的精神和内涵,更能深刻理解项目的规律。文化课的学习能使运动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对动作的领悟力和训练自觉性增强,因此训练和竞赛的效果更好。

(3)有助于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了素质教育作保证,就容易培养乒乓球运动员的成就动机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加速运动技术的形成和提高技战术的熟练程度,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出色的专项认知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优良的个性品质,使其具有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善于动员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为获取优异成绩创造条件。

(4)对激发乒乓球运动员的潜能起着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学会自主地发现自身不足,了解自己,并且能够通过对比他人,看见别人的长处,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一次次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这样就把最初的不敢想转变成了成功,激发自己的潜能。

(5)有利于乒乓球运动员退役以后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从社会的就业形势分析,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运动员如果没有掌握一门扎实的文化专业技能,仅靠运动技能很难在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长久、稳定的立足。

对乒乓球运动员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注重乒乓球运动员的基础教育。一方面要加强运动员政治思想、道德行为的基础教育,同时要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建立运动员基础文化教育保障机制,加强运动员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文化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其次,要树立新的乒乓球教学理念,改革现有的乒乓球教育体制、模式、内容与方法, 大力推进“体教结合”。此外还应注重乒乓球运动员的个性发展以及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 冯妃勇.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教学,2012(6):190-191.

[2] 邱香.试论运动员的素质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142-143.

[3] 王超.浅谈乒乓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培养[J].科技信息,2012(26):286.

[4] 黄文新.加强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和途径[J].科技教育创新,2009(9):226-227.

[5] 符明秋,于志涛.运动员人生价值观的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3-6.

[6] 张锐铧.试论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0(2):25-27.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2

一、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提高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显得更加重要。第一,素质教育的周期长,验证不容易。需要教师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地工作;第二,教学工作基本上是由教师独立进行的,个人的状况常常起决定作用;第三,教学活动是一种意识能动作用高度发挥的活动,教师的自觉程度对教学质量影响极大;第四,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教师要随时处在自觉意识之中,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此外,客观存在的习惯看法,即所谓的应试教育“得人心”的错觉,也会给教育工作向素质教育转轨带来许多实际的阻力。因此,教师如缺少自觉意识和明确的工作目标,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事实上,教师的行为总是要服从于一定的目标的,不是这种目标便是那种目标。只不过是目标不同效果也不同罢了。一位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在知识传授上显露才华,可以在应试指导中大显身手,但不一定会考虑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致力于学生的现状而未必费心于他的未来。结果导致:(1)教师们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短期行为”,只顾学生眼前的成绩、表现;(2)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被学科分割、年级分割,很少有教师去注意或者有能力做到把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来全面考虑;(3)在校是好学生而将来未必有好成就;(4)学生进入社会后才因感一些重要素质已经错过了在校培养的最佳期而感到遗憾等等。

要提高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增强素质教育意识,首先要组织专题学习,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让全体教师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等等。其次要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素质教育的内涵规定它不可能是短期见效的东西,甚至看不出某种素质水平是哪一个人的劳动起了作用。素质教育不是教师个人成功的阶梯,它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要求教师以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对人民的负责、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来工作,这是高尚的师德的体现。另外,素质教育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者本身的各种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言传身教,双管齐下更有效。素质教育的实现,不是哪一个教师可以单独去完成的,它牵涉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制度、评价标准等影响全局的问题,需要全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大动作才能解决。因此,我们对教师要求也不能过高过急,还要支持他们做好家长的工作,争取社会的支持配合。

二、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注意“有”与“无”的关系,从“无”中发现“有”,在“有”中注意“无”。教师既要善于从没有专设的课程中去“开设”素质教育的天地,即从“无”中发现“有”;又要注意在“有”中注意“无”,即从各种有形的教育活动中注意隐藏着的无形的不良素质。比如说,一个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学生却不愿意帮助同学,怕别人超越自己;又如一些聪颖过人、智商较高的学生,一遇到挫折便要死要活,悲观失望;再如有些学生人前人后的表现两个样,等等。作为教师应该看到这些现象的背后有什么不好的思想苗头在滋长,及时加以防止、抑制和帮助。

(二)把握量与质的变化,从量中想到质,在质中注意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把握它的渐进性,做到心中有数。素质教育应该是稳定的成型的东西,不是朝夕可得,但又靠朝夕培养。不急不等于不管,未成不等于没有。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经常“看”到自己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东西在他身上起良好作用,从而设法每天积累,做量变的工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不要放弃点滴的努力。而当学生某方面潜质有显露的苗头或是有明显的进步时,教师则应该为他创造机会,提供台阶以强化影响。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耐力素质 体育教学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掌握着社会新技术、新思想,是国家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其体质健康状况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2005年和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调研结果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19至22岁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进一步下降。因此应当对现阶段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予以高度关注。

自1995年以来,青少年学生耐力素质下降,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悉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是锻炼时间减少,运动强度过小;学生们大都不愿意参加长跑运动,尤其城市学生生活好,交通也方便,反而影响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形成了养尊处优的懒动行为。耐力素质的下降,不仅直接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心肺功能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而且严重地引发成年后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据医学专家对患有精神紧张、头晕、失眠、记忆下降,以及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用彩色多普勒,对患者进行脑血流MCA、ACA/VP(Cm/S)的两项指标统计,发现脑血流高于或低于正常值的人数,年龄分布在13—29岁占48.65%,这证明心脑血管患者正加速向年青化转移,包括肥胖儿和青春期高血压的人数增多,这正是反映我国青少年学生心肺功能下降的趋势,自然会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在上高中时“重文轻武”,一切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考“大学”这个理想的奋斗目标。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家长要求高,体能锻炼少,考上大学后就已经“积劳成疾”。二是科学卫生保健知识普及教育欠缺,大学生的身体保健意识淡薄,他们有现代人的文化素养,有现代人的成就,但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体育意识和保健策略。三是没有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保健体系和大学生健康监控机制,社会大环境保健氛围不够。四是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过分溺爱,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公益劳动。五是学校体育教学计划性和约束性太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热情和兴趣。我们现有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受学生的欢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主体性和娱乐性。

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健康状况,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中共中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如果学生测试不合格就不能毕业。”这是教育部长周济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讲的一番话。他提醒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耐力素质指的是人体长时间工作,对抗疲劳的能力,是反映人体机能的重要的生理指标。大学期间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时如果及时进行身体锻炼,对健康以及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影响很大。提高耐力素质对个体体能的发展和克服疲劳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耐力素质的发展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目前,大学生的耐力水平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相差很远。与其它项目相比也不是同步发展,耐力素质已成为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给教学和学习都带来了困难。我们认为,耐力素质的提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提高耐力素质对心血管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心率变化,二是可以加强心肌力量。心率是反映心脏功能强弱的标志。人体运动时,循环功能的主要变化是心输出量的增加,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重新分配,特别是骨骼肌的血流量迅速增加,以满足其代谢增强时能量的供给。心脏具有一定的储备力,平日心输出量大约只有最大输出量的1/4。发展耐力素质可增大心肌力量,进而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提高人体活动能力。

二、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人体不断地从自然界吸入氧气,又不断地把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就是呼吸。执行呼吸任务的器官就是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大小支气管和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只有肺,其他部分是气体的通道,不能进行气体的交换。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4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也理应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均衡发展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了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1.现代学校教育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管在课堂还是课外,“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枯燥教条的“技术教学”、“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树立“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愉快,以展示体育竞技之美和力量之美,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克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从而心违”的现象,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发号施令,学生也未必为令是从,教师既可以是学生的导师,又可以是学生的伙伴,还可以是学生的听众。这样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师的主导性得到最好的体现。

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并区别对待。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鼓励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完成具体任务,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要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独特资源,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合理开发,此时学生在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由易到难,让学生都能分享到成功和快乐。

二、体育教师要转变角色

1.体育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极为重要。没有合作的教学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身体、心灵都走下讲台,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活动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2.体育教师应是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所以,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发展智力、接受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必须从课堂教学质量抓起。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1.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一些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注意到了兴趣的问题,但很少有创造性的变化。很多学生喜欢跑步,但他们喜欢在追逐性的游戏中尽情地跑,而不喜欢竞技运动味道的索然无味的跑。因此,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兴趣性应该站在学生立场上来考虑,当然不是说竞技性的田径项目对学生而言兴趣性相对不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这些教学内容教“活”,使学生喜欢和参与这些运动项目,并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

2.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我们应该考虑他们的需求。然而客观现实是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需求。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多是成人化、竞技性较强的内容,这样就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特别是低年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现在多面对的是初中学生,很多时候不能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满足学生,并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去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3.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此体育教师想方设法发挥传统的特色项目,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就是指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效。例如:跳高是一种发展弹跳的教学内容,然而,无论是从组织教学、练习密度还是从场地器材的角度来看,跳高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发展学生弹跳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四、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试行,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这迫切需要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加以解决。

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变化很大,特别是一些学生有孤僻和羞怯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研究来探索学生的心灵,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把新课程的思想贯穿到教学实践当中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体育的乐趣。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历史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在国内基本普及,大学也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成为大众教育。然而对比国外而言,我国教育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教育重视实用技能和高考应试科目,忽略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观察身边不难发现,面对着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这样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渐渐显示出意志薄弱、素质低下的弊端,这其中就有忽略历史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地位的原因。

一、历史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中考不考历史,高考理科方向无视历史的教育传统。可以说,真正系统化学习过历史的学生也仅限于高二的文科班,由于我国高校文科招生人数远远低于理科,进入大学后更是只有历史专业学科的大学生才学习历史,这使得我国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几乎没受过系统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也成了成了一门“小儿科”。推行素质教育以后,这种状况不但没有被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历史专业甚至被认为是没有出路的专业,在我国高校中,目前也仅有人大、北大等少数几个学校将历史列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普遍不认为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什么关系。素质教育要求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独没有“历史”应有的空间。

二、历史教育在国外素质教育中的现状

相比在国内面临的窘境,历史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并且这种地位仍存在着持续上升的状态。纵观世界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经历过我国这种重视专业技术而忽略人文历史教育的阶段,只是对此他们做出了及早的纠正。

历史教育在英、美、法、德等国家曾经是服务于王宫权贵、政企大家的 “贵族教育”,未得到大众化普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国家都选择重视并提升这一学科的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将历史作为培养学生国家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而不断提升将历史教育的地位,历史课程被规定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五门核心课程之一;法国一向非常重视历史教育视为“觉醒教育”来培养公民国家建设的热情;德国为了培养公民的爱国情绪和开拓的眼界,也很重视中小学的历史教育,并且在中小学阶段就很系统化的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培养;英国虽然奉行“教育自由”的理念,但我们仔细对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文件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历史教育也是其基础教育课程,1999年的英语国家课程标准更是将历史教育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三、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杨叔子就曾经说过:“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教育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倾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德与智,轻德重智;专业与基础,重专业轻基础。” 这种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都是“拔苗助长”的,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着综合素质不高、人格缺失的风险和各种各样的不可估量的缺陷。如现在社会常出现的各种令人匪夷所思又痛心疾首的案例:清华大学学生盐酸伤熊、博士生给室友投毒、硕士生兼职女、甚至不少教授和副教授沉迷无法自拔等等,这些人虽然有着过于常人的“智”,却因其“德”的偏离和缺失,又怎么能称得上人才呢?这样的“人才”对社会的危害远远大于普通人。

(一)历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爱国主义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感情。一个人若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不了解,又何谈热爱呢?也就更谈不上什么责任与义务了。一个人纵然拥有再高的才华,缺乏了爱国之情,他也极可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不但谈不上什么风险,更有可能成为危险的社会“毒虫”。

(二)历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重视道德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开篇 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国素质教育也将“德”放在了首位,把道德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我们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时间的学习,能够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就认为从历史中不仅能学到教训,还能得到许多正面的教育材料,灌输给人们好的品质。可见历史教育确实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一个法宝。

(三)历史教育为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观和方法论。物理学和历史学史是公认的、能够影响到人类社会观和方法论的两门学科。物理学揭示自然的面貌和基本规律,是人们获取事物本质的方法;历史学则总结出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使人们对人类社会有了更多的把握,并提供给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参考。因此,忽略了历史学必然会影响人的社会观和方法论的。

(四)历史教育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把历史教育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并不是历史教育家的自吹自擂,马克思和培根这两位非历史学家就不约而同的认为历史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门真正的科学。这句话的深入理解即是: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都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准确的认识某一事物,就需要历史的去了解它,这一过程是离不开历史科学的。这就是说,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应当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一旦脱离历史环境,就会成为脱离实际的幻想。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6

一、历史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中考不考历史,高考理科方向无视历史的教育传统。可以说,真正系统化学习过历史的学生也仅限于高二的文科班,由于我国高校文科招生人数远远低于理科,进入大学后更是只有历史专业学科的大学生才学习历史,这使得我国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几乎没受过系统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也成了成了一门“小儿科”。推行素质教育以后,这种状况不但没有被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历史专业甚至被认为是没有出路的专业,在我国高校中,目前也仅有人大、北大等少数几个学校将历史列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普遍不认为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什么关系。素质教育要求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独没有“历史”应有的空间。

二、历史教育在国外素质教育中的现状

相比在国内面临的窘境,历史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并且这种地位仍存在着持续上升的状态。纵观世界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经历过我国这种重视专业技术而忽略人文历史教育的阶段,只是对此他们做出了及早的纠正。

历史教育在英、美、法、德等国家曾经是服务于王宫权贵、政企大家的 “贵族教育”,未得到大众化普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国家都选择重视并提升这一学科的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将历史作为培养学生国家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而不断提升将历史教育的地位,历史课程被规定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五门核心课程之一;法国一向非常重视历史教育视为“觉醒教育”来培养公民国家建设的热情;德国为了培养公民的爱国情绪和开拓的眼界,也很重视中小学的历史教育,并且在中小学阶段就很系统化的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培养;英国虽然奉行“教育自由”的理念,但我们仔细对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文件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历史教育也是其基础教育课程,1999年的英语国家课程标准更是将历史教育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三、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杨叔子就曾经说过:“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教育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倾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德与智,轻德重智;专业与基础,重专业轻基础。” 这种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都是“拔苗助长”的,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着综合素质不高、人格缺失的风险和各种各样的不可估量的缺陷。如现在社会常出现的各种令人匪夷所思又痛心疾首的案例:清华大学学生盐酸伤熊、博士生给室友投毒、硕士生兼职三陪女、甚至不少教授和副教授沉迷邪教无法自拔等等,这些人虽然有着过于常人的“智”,却因其“德”的偏离和缺失,又怎么能称得上人才呢?这样的“人才”对社会的危害远远大于普通人。

(一)历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爱国主义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感情。一个人若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不了解,又何谈热爱呢?也就更谈不上什么责任与义务了。一个人纵然拥有再高的才华,缺乏了爱国之情,他也极可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不但谈不上什么风险,更有可能成为危险的社会“毒虫”。

(二)历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重视道德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开篇 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国素质教育也将“德”放在了首位,把道德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我们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时间的学习,能够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就认为从历史中不仅能学到教训,还能得到许多正面的教育材料,灌输给人们好的品质。可见历史教育确实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一个法宝。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7

一、重养轻教――溺爱型

1、 独生子女在家庭当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学生性格孤僻骄横

我们在许多漫画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爷爷管爸爸,爸爸管儿子,儿子管爷爷,爷爷再教训爸爸。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确实如此。有爷爷奶奶的无知的保护和过度的宠爱,说一不二,要什么就必须给买什么,稍不随意就大发脾气,全家从爷爷、奶奶、姥姥到爸爸、妈妈全体齐动,直忙到孩子不闹为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件事;孩子跟妈妈要五元钱,妈妈兜里只有2元多一点,孩子接过钱一看钱不够,二话没说,当场将钱撕得粉碎,妈妈伤心的掉下了眼泪,但最后还是将五元钱递到孩子的手里。孩子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孩子这样无礼貌、这样专横与韧性,难道与家长毫无关系吗?这能体现出当前的素质教育吗?孩子过度任性会导致他不与人密切来往,对任何人都专横,那么如何与人合作与交流,如何成人成才,所以说家长也应注重素质教育,积极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从孩子全面成长的角度去教育他,不能惯之成性。

2、生活上过多地关心爱护,使学生缺乏自理能力。

独生子女吃的是全家最好的,家长生怕亏了自己的孩子,宁肯自己不吃,也要让孩子吃上最好的。独生子女穿的也是全家最好的,家长宁肯自己穿旧一点,也要让孩子穿上最好的,而且是只要孩子想要买什么,那就必须得给买什么。价钱问题不是第一位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学生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我们高中二年级学生有90%多的学生在家没有做过饭,有77%的学生不洗衣服,甚至有60%多的学生早晨起床后被子还要靠父母操劳。这正与素质教育相悖离,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家长一味的包办代替,对子女成长是一大严重的阻碍,他们失去了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失去了创造的机会,若家长在此不包干,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这样对他们会大有裨益的。

3、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下降。

优越宠溺的生活环境,孩子孤僻骄横的个性心理,使得学校的教育工作越来越艰难。从学生的思想品德上看,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别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明知自己做错了事,就是不肯承认错误,也不检讨自己,反而把错误和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也有因为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离家出走或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60%的学生知心的话不跟父母、老师讲,有20%的学生有知心的话跟谁也不说。从学习上看,学生厌学,胸无大志,不能吃苦耐劳,经常知难而退,所以学习成绩不见长进,却讲究消费花钱大方,玩游戏机成僻,或导致半途而废、成为问题学生。

素质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生理到心理,从学习到适应社会,要求每个学生有抗挫折能力,勇于承担错误,知错就改,同时要做好自我调节和控制,不能滥无节制,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意志品质。

二、要求过严――干涉、否定型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为了孩子的学习成材,费尽心血。学习成绩好,父母双双尽开颜,如果考试成绩不好,不分青红皂白,轻则训来喝去,不依不饶;重则拳脚相加,皮开肉绽。为了孩子能把学习成绩提上来,家长们无情地剥夺了孩子的一切活动时间:不准看电视,不准看课外书,不准和外界通信结交朋友等等。总之不准孩子有自由活动,一切都在家长的监督之下。为了能将孩子的学习抓上去,将孩子钉在板凳上,尽管孩子在学校钉了一天,家里还要再钉到深夜。似乎只要能把孩子钉住,他们的前途就一定会金碧辉煌。在调查中我们了还了解到,有85%的学生放学回家后还要再读到深夜,而这些学生多数是被家长逼迫的。调查统计,有95%的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100分,有92%的学生家长盼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古语就是用来感叹父母之“爱”,父母之“望”。这个“爱”字和“望”字的背后潜含着多少孩子哀怨的目光。金华的悲剧应让人们深思,应让家长们觉醒。管教过于严厉,要求过于严格,实在是拔苗助长,使孩子经常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孩子社会道德的养成。也是孩子学习不努力,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毅力的原因,最终的受害者就是家长们最心爱的人――孩子。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过多要求子女。人的成长有一定的生理规律,十岁的孩子不能做成人们做的事,他们的承受能力也不允许。所以,家长们应适当让学生得以休息,要重视素质教育中的愉快教育,子女们身心活跃了,精力充沛了,全身心投入学习或工作才会有成果的。适当减轻子女的心理精神负担,从多方面要求与影响,对其成长才会有利,并且他们也会懂得成才的道理,努力成长,积极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

三、只养不教――放任型

家庭是孩子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家长要以身立教,给孩子起榜样作用。所谓境教就是运用环境教育孩子,精神环境里主要是家风教育,虽然它是无形的但却有深刻的内涵、巨大的能量。有些家长不注意家风建设,对孩子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家长文化水平低,受教育少,却又不研究如何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调查统计可以看到,高中二年级学生家长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6%,专科以上占15%,高中学历的只占30%,高中以下的学历却占50%。这样的学生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没有文化又不懂教育,不管孩子思想如何?品德如何?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就行。孩子犯了错误视而不见,老师找到家长,或百般推辞或替孩子袒护包癖。更有甚者对老师不满,找老师茬动手打骂老师。这样的家庭环境教育是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会使学生产生自私心理,不再仁慈,不再会去关心他人,事事时时以自我为中心,不利其成长,与素质教育相违。

第二、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是孩子的活科教书,是无声的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最初认识社会的桥梁,只要父母才是孩子健康心理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家教无小节,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甚至胜过学校老师的几年教育。有个故事讲,一个孩子在树上偷苹果,管理员说:“下来,不然我告诉你爸爸去” !孩子说:“甭告诉了。”伸手一指,原来他爸爸在另一棵树上偷苹果呢。孩子之所以能这样做,和爸爸身教有直接关系,而且,孩子发展下去一定会超过爸爸。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学生学习不好,却经常组织同学玩扑克和麻将,经批评教育才知道,他的牌技是父母教给他的,家里玩牌三缺一时,就叫孩子上场凑数,长此以往,孩子玩牌成癖。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得出,有35%的学生家长经常组织人在家玩扑克玩麻将,更有甚者忘了给孩子做饭,孩子放学回来没有饭吃,家长随手拿出赢来的钱让孩子自己去买点零食吃。给孩子心里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三:父母之间关系紧张,感情恶化,父母离异容易给孩子心灵上造成重创。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是民主型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去教育孩子,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调查我们了解到,有近10%的学生家庭父母之间经常闹矛盾、吵架、离婚。而问题学生中父母感情破裂、离婚的比例约占80%左右。这就更加说明家庭和睦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先决条件。

家长们的情绪波动不应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是无形的,变化很快但不易发觉,这就要求家长们要细心观察,养不教父之过。未成年儿女们的心理非常脆弱,承受力很小,经受不起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此时父母若再给子女增加心理压力,他会彻底崩溃,走下坡路,父母关系紧张,社会会产生舆论,孩子心理会有一定压力,进而对家庭和社会形成逆反心理。在这种心态下,无法接受社会的正常教育,那么何谈素质教育,何谈子女成才呢?所以家长应给子女创造良好情境,使学生拥有正常最佳的教育。

四、 民主型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民族语言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民族语言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即遗传民族语言素质。《辞海》写道:民族语言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民族语言素质、智力民族语言素质、身体民族语言素质、审美民族语言素质、劳动技能民族语言素质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广义民族语言素质。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二、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而以往所说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民族语言素质和专业民族语言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语言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民族语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民族语言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民族语言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