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8篇

时间:2024-02-02 15:00:10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篇1

关键词:营销,战略,营销战略,战略营销

现代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战略营销管理(Strategic Marketing Management,缩写为SMM)范式,即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为基本的营销管理职能。本文通过对营销战略的含义分析、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的探讨和SMM的特点探索,多角度地认识战略营销的性质。

营销战略的定义

营销战略有两种状态:普遍的和特殊的。听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战略”一词被广泛用来描述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如战略性定价,战略性市场进入,战略性广告。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以战略的方式对待传统的营销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具有普遍性。但是,营销战略又是特殊的。因为,人们对营销战略没有一致的定义。恰恰相反,有多少人用营销战略这一术语,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解释。

有人研究指出,营销战略适应于三种不同类型或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宏观层的营销战略,它以对营销组合变量(价格、产品、广告等)的综合运用为核心。根据这一定义,为某个产品制定一个战略涉及为该产品进行定价、设计广告,然后决定分销的方案。中观层次的营销战略指的是营销要素战略,它指用于营销组合中某个要素方式的抉择。处于微观层次的是产品-市场进入战略,它指的是某个具体的营销决定的策略,如厂商力图建立市场份额的战略,收获利润(和份额)的战略等。

有的从管理学中的战略观为营销战略所下的定义而被广为使用。这种观点把营销战略视为一个四步骤过程:(1)界定经营的业务范围,(2)确定经营宗旨,(3)制定营销、生产及其它职能计划,(4)为这些计划制定预算。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更接近企业战略。

作者认为,要澄清营销战略的性质,还得先回答“什么是营销?”以及“什么是战略?”

按照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市场营销意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就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迁为现实交换的活动。由此可见,与市场直接有关、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以及促进交换是市场营销的三个基本特征。而其中促进交换,使得交换有效地发生更是市场营销的本质特征。

那么,战略是什么呢?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当时,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指的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今天,在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和纲领性四大特征。

把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合并,就不难得出营销战略的定义。营销战略是业务单位期望达到它的各种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营销目标指的是关于销售量、市场份额和利润等领域的目标。营销战略描述为实现上述目标而采用的主要营销方法,这包括在搞清楚企业营销的环境和竞争条件之后,对企业营销支出、营销组合和营销分配等决策所构成。

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

对于企业战略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从战略的层次提出的观点被人普遍接受。D·福克纳与C·鲍蔓提出企业战略包括三个层次: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公司战略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组织,该组织是一些相对独立的业务的集合体,这些相对独立的业务有时被称作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 Business Units,简称SBU)。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存在的基本逻辑关系或者基本原因。竞争战略是第二层次,又称为业务层次战略或者SBU战略,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所要阐述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著名战略理论家阿瑟·汤普逊则认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四个层次:公司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和操作战略。公司战略——指的是多元化公司的整体行动计划。业务战略指的是单个业务的行动计划。职能战略是关于业务单位内各个职能部门的行动计划。如人事战略、生产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等。操作战略是关于管理业务单位内的主要组织单位(工厂、销售地区、分销中心)的行动计划,或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操作任务(原材料采购、库存控制、维修、运输、广告运动)的行动计划。

阿瑟·汤普逊的四层次中的前三个层次,与D·福克纳&C·鲍蔓的三层次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个层次,即认为在企业活动中的操作层也存在着战略行为。就市场营销战略来看,无论是三层次论,还是四层次说,它都属于第三层次——职能战略的范围。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前提,根据企业经营目标而制定营销目标,根据竞争战略而确定营销的行动方案。

战略营销的基本特点

传统营销的展开围绕营销的各个组成要素——产品、分销、价格、推广,此四者也就是名闻遐迩的营销组合要素——4P’s。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出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遵循市场导向的战略发展过程,考虑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和不断传送顾客满意的要求。

战略是管理层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订的经营管理行动计划;它反映在由管理层为获得预期结果而设计的行动与行动模式(Pattern),关心组织如何完成使命和实现预期目标。战略的经营管理观念包括五个方面:战略是一个计划(plan),它为一个组织指明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方向,指引行动的路线;战略是一个行动模式(pattern),它强调行动不因时间而改变的相对稳定性。例如有的企业采取名牌战略,选择高档市场,有的企业倾向高风险战略;战略是一种态势(position),占住战场上的某个有利位置以赢得顾客。例如企业开发一种强势产品以攻占某个市场;战略是一种视野(perspective),它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之间找出可行的途径;战略是一种策略或手法(ploy),旨在打击竞争对手。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篇2

【关键词】企业战略;意义和特点;制定和实施;作用和发展;概论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需要具有远见和预见的战略规划,只有具备长远的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从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确立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的策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处理现实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战略管理。

2.战略管理的特点。一是战略管理的显著特点。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战略管理的形成所考察的对象不是单一的,局部的,琐碎的一般管理,而是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和占据主导地位的经营活动制定的,追求的是总体效果和远期目标。二是战略管理的一般特点。具有长远性和前瞻性。战略管理的规划涵盖的时间较长,虽然规划的制定是以当时的客观环境为依据,对近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指导和限制,并且对未来做出判断。但是,战略决策是为了企业未来的管理,企业对未来战略决策要以预测将要发生的情况为基础,具有前瞻性,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占得先机。

二、战略管理的作用

1.成就战略战术的多方位结合。战略管理需要开阔的眼界,不得不把眼光和触角伸向社会,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规划纳入复杂的经济大潮中来考量,把内部管理和变化的环境结合起来,作为战略管理决策的基础。把选择企业合适的经营方向和经营领域纳入战略管理,从而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显露的机会,使企业更加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到高度的统一。

2.持续加强战略管理的执行力。战略管理绝不是闭门造车的纸上谈兵,不只停留在战略分析及战略制定上,如果没有执行力作保证,将一事无成。因为战略管理的前瞻性,不可能是完美的,在执行中必须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而修正和调整,使战略管理本身得到不断的完善。执行—修正—执行—调整,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执行力越发显得重要和突出。

三、战略管理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前期战略管理研究分析。制定规划的前期工作,就是细致的分析企业目前状况。一是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价值,合理的确定企业的方向和目标。这是企业战略制定的依据;二是对市场状况及外部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估,从而确定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强弱,掌握潜在性的威胁和机遇;三是企业自身的特定条件分析。弄清企业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对于行业和市场的适应能力等等。

2.中期的战略管理规划选择。战略选择阶段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是什么样的企业,将走向何方?战略选择尤为重要,在众多的规划方案中选取最有价值的,需要睿智的眼光,可采取以下的方法来实现。(1)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选择。发展趋势代表着企业的实力和后劲,是企业目标的具体体现,不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更具操作性,实用性。(2)根据内部的调研选择。这很重要,熟悉企业的人往往更能洞察到规划的优劣,意见更加的真实客观。

3.长期的战略管理实施。战略管理的实施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将会不断的涉及一些战略性的和技术性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内部资源在部门间和层次间的使用和分配,这是实施的物质保证。在优化合理调配的同时,有效地获得和利用社会资源,为我服务。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适时的对原有组织结构做出调整,正确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博弈。最后是企业文化的管理。这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塑造和文化引导,是战略管理的扬声器。

四、战略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蓬勃发展,市场经济国际流通,竞争空前激烈,空间更加狭小。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必须从全球的角度、大流通的眼光,无行业边际地来考虑经营战略,获取最佳的战略管理效果。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更具有灵活性,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使之具备较强的弹性,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未来的不确定性,逐步的形成企业特有的,不可复制的战略优势。

创造全新的,独立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未来的市场竞争,不仅仅限于同行业、同类型业态的竞争。而是不同群体,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全方位较量。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讲,因循守旧,将失去竞争力,必须创新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战略管理规划,在竞争中寻求一个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地位。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科学,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密不可分。良好的战略规划只是企业管理成功的开端,坚定的遵守和实施才是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理论在于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于不断的追求和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成就大业。

参 考 文 献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契合

在当前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而且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结合了企业战略,这可以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为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降低内部管理成本,还要做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人力资源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时,应做到与质量领先战略、成本节约战略相一致,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互促进,这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得。

1、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重要意义

1.1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一般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为了更好的实现发展战略中提出的目标,需要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可以保证管理者制定出战略目标更快实现。人力资源应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过程,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性。企业应合理规划、开发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充分的发挥出人力资源的效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内容在多个方面相匹配,可以推动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1.2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以及发展战略目标时,应保证二者具有一致性,还要实现相辅相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多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都要做到相适应。只有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目的。在制定管理制度及发展战略时,应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定总目标,使员工向着共同的方向不断努力。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企业战略更快的实现,而企业战略的完成情况,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市场变化情况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在制定管理制度以及战略目标时,应结合市场变化情况,要制定出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目标,还要制定出绩效考核制度。考核激励制度需要满足企业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企业的管理者应留住对企业有着较大的贡献,并且有着较大价值的员工,制定激励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好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制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业绩。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路径

2.1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作,管理者应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具有长远意义的发展规划,这可以保证企业稳定、长远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完成有着促进与保障的作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需要制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另外,管理者应具有长远的眼光,结合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规划策略与发展战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2.2建设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管理者应做到从全局考虑,应以战略需求为优化的原则。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采用分解的方式,将企业战略需求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人力资源胜任能力,做到二者有机的结合,这可以形成具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对这一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其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企业人资管理专员以及部门主管需要合理的利用管理体系,在发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时,需要多个部门配合,部门主管也要发挥出人资管理的职能,人资管理专员与部门主管相互配合,做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合理制定管理的标准,保证企业的员工充分的了解到自身的职责以及工作范围,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3制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绩效、薪资管理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绩效考核与薪资管理等内容,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契合,需要制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绩效、薪资管理体系。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还要定期开展政工工作,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以及思想观念。绩效考核与薪资制度可以保证企业吸引更好的人才,并留住人才,这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薪酬既是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企业激励员工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薪酬体系的构建应当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以此来为员工指明奋斗的方向,这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薪酬的制定必须以公平性为原则,这样才能使激励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2.4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想要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契合度,组织上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凭借自身的工作职能,将企业战略所涵盖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分析整合、优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能够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制度和方法,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多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机会,借此来让他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更加了解,这有助于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

3、结语

由上文可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越来越多,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针对当前形式,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与完善。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应保证其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尽快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只有制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发挥出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价值,保证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参考文献:

[1]魏颖.浅谈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18).

[2]齐亚宁.人力资源战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分析[J].中国商贸,2012,(09).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篇4

【关键词】战略管理 模型 战略 文化 结构

【Abstract】It is a pressing and important how to manage an enterprise from strategic level, facing today’s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era is coming, and the essence of 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is to manage an enterprise from strategic level.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ategy and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ategy and structure. And then it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of the three on the whole. A triangle model basing on strategy, culture and structure is presented out the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l is discussed.

【Key words】strategic management; model; strategy; culture; structure

【文献综述】

1、目的和现实意义

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在西方,战略管理是续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之后的企业管理高级阶段,其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企业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要求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中求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一客观要求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与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不同 ,战略管理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它是一种整合性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了企业中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结合,从而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决策涉及企业整体和长远的管理问题,以期获得整体最优的管理效果。

中国企业走进了与西方企业管理大致相同的三个阶段,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别。可以说战略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引进和实践,对于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也看到,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加之实践时间尚短,在推行战略管理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

(1)重规划,轻实施;战略管理虎头蛇尾;

(2)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

(3)两头重,中间轻,竞争战略陷于中庸状态;

(4)重模仿,“走捷径”;展览思维缺少特色;

(5)“用旧瓶装新酒”,组织结构与战略不匹配;

(6)以不应万变,动态竞争下的战略意识不足。

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战略管理的效果,甚至使战略管理流于形式。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按照相关承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市场开放的步伐必将加快,这虽然使国内企业的竞争空间得以扩大,但更主要的是将国内企业推向一个更大的竞争舞台,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对手。

在此前提下作者以分析探讨的精神构建企业战略模型:战略-文化-结构,以求从全局来系统地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把企业战略管理推上一个更高的高度。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书中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他认为,战略管理与以往经营管理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未来,动态地、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

其间,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著作还有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1979年)虽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但其分析的问题亦是从长期角度看待企业如何适应环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组织应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书中许多思想被视为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比如五种竞争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价值链的分析等。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套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竞争战略》与后来的《竞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成为著名的“波特三部曲”,中国的管理学界以及很多实际工作者对此都不陌生。

总的来说,对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之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之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即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狭义的为企业战略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广义的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所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一个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是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去制定这样的一个战略规划,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该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路;从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

3、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之战略—文化—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一部分讲述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并由此引出战略管理的历史形成及地位;第二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进行讨论;第三部分对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讲述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第五部分从整体上把握战略—文化—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构建模型,诠释模型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文章由广义战略管理与狭义战略管理之分论及战略与文化、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主张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一种延伸。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 。在环境日益多边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我们之里以一种模型来表述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并强调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系统的把握战略、文化和结构的区别和联系,为企业的现实问题提供最优解、根本解。

【正文】

一、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

自20世纪初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围绕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经历了几次管理主题的演变,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以生产管理为中心,转变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以营销管理为中心,再转变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战略管理为中心。

在以生产管理为主题的时代,由于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实行的是内部控制式管理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内部生产效率上。这时,虽然也出现过某种挑战性的问题,但是当时企业管理者并不认为是对企业的威胁,企业还没有谋划未来的需要。只是到了后期,由于各个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使整个市场出现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不得不面向外部、转向市场。随着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状况的加剧,企业仅靠内部控制式管理,已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和实现自己发展的愿望。于是,企业产生了筹谋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行为,采取了推断式的管理方式,如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长远计划等。然而,那时的长远计划是建立在未来可以根据历史推断的假设基础上的,完全依靠历史的推断来确定企业未来的目标和行动,并以此来应付环境的变化。显然,这还不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企业管理的主题只是由生产管理转向营销管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业外部形成了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频繁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使企业经营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此时,企业仅靠推断型的管理,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了,而必须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新的响应,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的某种失误,所导致的不再仅仅是经营成果上的损失,而是要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的,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时代。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之下。企业只有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按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方法管理企业,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才能够管理好企业。不重视战略管理的企业,不仅很难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环境急剧变迁的条件下,企业随时由可能遭到淘汰。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

学术界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斯坦纳。斯坦纳在其1982年出版的《管理政策与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立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企业家兼学者安索夫。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一词,1979年又专门写了《战略管理理论》一书。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

概括起来讲,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指企业战略的管理,而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指企业的战略管理。初看起来,这两种表述只是限定语的不同,而本质上它们的涵义是不同的。狭义概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而广义概念下企业战略管理对象则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主张狭义战略管理概念的学者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制定这样一个战略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想: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其实,战略管理并不是一个什么神秘的概念,它就是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与我们平常认识问题也要有思路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 ,战略管理的思路是一种系统思路,强调应站在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企业管理问题,也不是习惯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片段式思路。我们认识到,企业总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停地在解决问题。然而,旧的问题在不断地得到解决,而新的问题却在不断地出现。尤其是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这种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运用战略性思维来管理企业。一般而言,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可以从以下思路展开:

⑴ 判定战略问题。 这里所谓的战略问题,是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局部性的,有些问题则是全局性的;有些问题可能是暂时性的,有些问题可能产生长远性影响。对于一个战略管理者来而言,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判断其是不是一个战略问题,如果不是,就应该将其过滤掉;如果是,就列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关键是能否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似乎事事必须亲历亲为才可以得到解决。这样做不但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多。战略问题和非战略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会把人弄得晕头转向,心烦意乱,很难还有心思和精力去理出头绪,从战略上把握问题的要领。

⑵ 分析问题结构。 这就是要以解决战略问题为目的,寻求问题形成的结构。问题的结构通常是由相互耦合的多种因果关系环构成,每个因果关系环又由若干因果链组成,而每一个因果链代表一种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可能是实时的,也可能是有时间延迟的。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分析问题,就能寻找到问题的根源,避免就事论事而始终也弄不清楚的现象。这种问题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问题系统,它具有被人们所忽视的反直观特性。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谈到系统思考法则时指出: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愈大;渐糟之前先渐好;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欲速则不达;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没有绝对的内外等。这些都是我们因缺乏系统思考而反复出现的现象,遗憾的是,我们似乎一直也没有意识到原因何在。因此,在明确了战略问题之后,运用系统思考揭示战略问题系统的结构是进行战略管理的关键。

⑶ 寻求根本解。前面提到,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往往无效或者甚至更糟,也不是力量用得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而是要讲究“巧”,而且特别是要求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系统思考中有一个被称为“杠杆作用”的原理,有人对此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即“辅助舵”,辅助舵是舵上的小舵,其功能是使舵转动更为容易,船也因此而更加灵活。船越大越需要辅助舵,因为船在行使时,舵四周有大量流动的水使舵的转动困难。用辅助舵来比喻杠杆作用的巧妙之处在于:以它极小的体积和对p它极小的操作力却能产生极大的影响——轻松自如地转动以一定的速度行驶的巨轮。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解决问题的这种“杠杆点”也是存在的,并且它常常就是问题的根本解,找出这样的杠杆解以求问题的根本解决正是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

(一)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战略管理中,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处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2、企业文化使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及欲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严格的讲,当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以后,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而且它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当企业制定了新的战略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配合时,企业的原有文化变革速度非常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做出反应,这使企业原有的文化就有可能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阻力,因此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更替和协调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保证。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有四种形式,如图1所示。

1、图中第一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组织要素变化不大,而且这种变化与企业原有文化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高层管理者主要考虑两个问题:

⑴ 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巩固和加强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

⑵ 利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及持续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实施的促进作用。

2、图中第二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企业的原有文化有潜在的一致性。这种情况大多是以往企业的效益就比较好,他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以求得更大的发展,或者他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的主要产品和市场,以求得发展。总之,这种企业处于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地位,他们可以在企业原有文化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新的战略。

在上述情况下,企业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重点是:

⑴ 企业进行重大的变革时,必须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即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高层管理人员在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企业的任务可以发生变化,但这以战略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因而仍然与企业原有文化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⑵ 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由于这些人员保持着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

⑶ 在必须调整企业奖惩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与目前企业的奖励措施相连接。

⑷ 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原有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则。

3、图中象限三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变化不太大,但这些要素的变化却与企业原有的文化不太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在生产经营中,在不影响企业总体文化一致的前提下,对某种经营业务实施不同的文化管理,但同时要注意加强全局性协调。因此,企业要对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变革时,根据文化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别管理是一个重要手段。

4、图中第四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企业原有的文化很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必须考虑采取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⑴ 企业的高层管理层要下定决心进行变革,并向全体员工讲明变革企业文化的意义。

⑵ 为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企业要招聘一批具有新的企业文化意识的人员,或在企业内部提拔一批与新企业文化相符的人员。

⑶ 企业要奖励具有新企业文化意识的分部或个人,以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变。

⑷ 要让全体职工明确新企业文化所需要的行为,要求企业职工按照变革的要求工作。

企业高层管理这应该认识到改变企业文化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原有企业文化持续时间越久,则企业文化变革就越困难;企业规模越大、越复杂,则企业文化的变革就越困难;原有企业文化越深入人心,则企业文化变革就越困难。但不管改变企业文化的难度如何,如果实施的战略与原有的文化不相匹配,就要必须考虑对策,企业高层管理这应该认识到,急剧的、全面的改变企业文化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办到,但逐步的调整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改变企业文化的最方便的办法是更换人员,甚至是更换企业高层管理者,即当企业确有必要实行新的战略,而渐进式的改变企业文化的措施又不能立即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企业只能作重大的人事变动,更换领导人员,聘用新的工作人员,并对他们灌输新的价值观念。对企业职工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使职工理解实施新战略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最终使新战略与职工的价值观念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 四、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

(一)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概述

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Chandler)深入研究了美国100多家公司的发展情况,收集了大量、详尽的史料和案例后,出版了《战略与结构》一书,提出环境决定战略,组织结构适配战略的思想,开创了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关系的研究。此后,组织理论界一大批学者又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钱德勒的理论,并使其系统化、规范化。

战略与组织结构的有效结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成功的企业就在于制定适当的战略以达到其目标,同时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以贯彻其战略。

但是,在目前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战略与组织结构的不协调仍然是限制许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虽然也很重视战略的制订和组织结构的设计,但却往往忽略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使经营陷入困境。

(二)如何实现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有效结合

1、企业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⑴ 企业战略的几个演进阶段

企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不同的经营规模因而也有着不同的结构。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类型、规模、组织结构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起始阶段:企业往往是一些单一的生产厂家或销售者,执行某个单一的职能。这时常见的是直线型的简单结构,其特点是业主直接控制各雇员,并可根据情况随时改变经营策略,结构的变动也很简单。

第二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各单位间的协调及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具有分工协调和技术管理作用的职能组织结构便应运而生。它适用于那些环境稳定、产品和服务单一集中的企业。

第三阶段:企业发展为垂直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此时的企业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多种经营体,组织结构呈半自治状态。在这种结构中,各经营体是一种半独立的分支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这种半独立的分支机构又可分为事业部型、区域型等多种形态。

第四阶段:企业发展表现为多元化,特别是非相关多元化。此时企业往往采取独立经营体与职能部门共存的结构或集团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各经营体除总战略和资金来源及使用方面受控于总部外,完全独立运作。

⑵ 企业战略影响结构的两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管理职务和部门的设计。具体地表现为战略收缩或扩张时企业业务单位或业务部门的增减等等。

第二: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工作的重点改变,从而导致各部门与职务在企业中重要程度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各管理职务以及部门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

2、组织结构对战略的限制作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企业各阶段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战略在两个层次上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组织结构并不是完全由战略决定,跟随战略;反过来,组织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着限制作用。

首先,当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已经确立,人员已经配备,规章已经制定时,企业往往会力图避免过多地更改企业的组织结构;因为它会损失组织效率,分散企业的资源甚至造成企业运行的停顿。因此,企业在制订战略时会或多或少地考虑到组织结构的因素。一个完全与现有组织结构脱节的战略不会是一个好战略。

其次,在一个大企业中,重要的知识和决策能力是分散在整个公司之中的,而并非集中于高层管理人员。一个企业的结构将决定,低层的决策者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顺序,把信息汇集在一起为公司战略决策服务——它(结构)为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设定了一个议程。

最后,企业的结构,还会影响那些到达高层管理人员的,有关战略实施的信息。从而影响高层管理人员对战略实施的评价,进而影响他们(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战略的修正。

3、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有效结合的措施

在对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认真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五条使战略与组织结构有效结合的措施。

⑴ 对于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优缺点进行认真地分析比较,然后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企业发展阶段及战略决策的特点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组织结构类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例如:地区分部结构适合于战略上需要适应不同地区的用户的不同特性与需求。它可以使管理者参与决策制定并改善区域内的协调。所以,业务范围广泛的ABB公司就将其管理结构按欧洲、美洲和亚太三个地域重新进行了设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产品分部结构是需要对特殊产品或服务给予特殊关注时的最有效的战略实施方式。此外,当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很大差异时,这种结构也被广泛应用。所以,这种组织结构就被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宝洁公司所采用。

⑵ 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认真地考察分析。指出在企业战略中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组织单位,并使得这些单位成为企业组织的核心单位,以获得必要的资源、组织影响力及决策影响力,促进企业战略的实施。

⑶ 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考虑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对企业战略实施意义不大的活动和能力,是否应采取外购的方式从企业外部获得。以在降低组织运作成本的同时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和核心战略能力的培养。

⑷ 如果企业的一项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核心业务不能够安排在一个组织单位内完成,那么需要加强分管这项业务不同方面的几个组织单位间的沟通和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需要设立一个战略管理单位,对这几个组织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以促使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⑸ 当企业出现经营管理问题,组织绩效下降,需要制定新战略并改变组织结构与之相适。

五、战略—文化—结构

既然企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就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一种框架来认识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曾提出过多种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从已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而提出来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当然具有其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就不再是一种合适的模型。

根据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对一个企业实施战略管理,需要以整个企业为管理对象,是对一个企业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我们认为,不论企业大小,也不论问题多少,都可以围绕战略、文化、结构三个方面去认识一个企业。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提供咨询报告而写成的《企业必须面向未来》一书中所强调指出的:“对于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尤如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有可能就迷失方向。即使飞机有幸不坠落,也有耗尽燃料之险。如果对于将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方向,对本企业的未来形式没有一个指导方针,不管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地位有多稳固,都将在这场革命性的大变革中失去其生存条件。”

企业文化反映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决定着企业内在的凝聚力的大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力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经济的、非技术的因素导致了一些杰出企业的成功。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在广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个企业要在国际上站住脚,就必须做大。然而,这种“大”是要建立在“强”的基础上的,只有“强”才能保证企业在“大”的过程中不出问题。而使企业强大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企业文化,这应该是一种价值观正确、全体员工都认同的粘合剂,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内在基础。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 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是,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这说明,资本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在有了正确的战略的前提下,除了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保证外,还必须有健康运行的企业结构。在这里,企业结构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的结构,是企业内部所有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着企业的运行效率。具体说来,企业结构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流程结构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企业治理结构体现企业中的决策权力制衡关系,这一关系的合理性决定着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水平;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决策的执行载体,这一关系的合理性决定着企业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企业业务流程是指存在于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等流动规程,通过它们将企业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企业系统呈现出动态的特性,其畅通性是企业结构关系合理性的综合体现。

在上述模型中,企业战略位于三角形的顶部,寓意产生向上发展的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位于三角形底部的两个顶点,表示对企业战略起着支撑作用,并产生推动力。一般地,企业战略是针对环境而制定的,其基本出发点是充分利用环境的机会和回避环境的威胁,以寻求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为中心。由于环境是企业所不能控制的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也就是需要按照战略的要求确定在企业内部应营造什么样的文化和建立什么样的结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战略实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虽然环境是企业不可控的,但对外环境的选择却会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战略的选择。再从企业文化与企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企业结构受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因为企业结构关系到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关系又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结构也会影响到企业文化,因为毕竟企业文化是在特定的结构关系中逐步形成的。

我们可以把一个企业类比为一个人,那么企业战略体现为企业的智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而企业结构就是企业的肌肤,三者共同构成一个高级生命体。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或者没有好的战略,即智商不高,纵然有美好的灵魂和强健的肌体,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因经常迷失方向而耗尽心力和体力;虽然企业的智商很高,能制定好的战略,也有强健的肌体,但如果没有美好的灵魂,那么企业将会由于人心涣散而得不到发展;同样地,企业的智商很高,也有美好的灵魂,但如果没有强健的肌体,也难达成自己的心愿。因此,三者必须互相适应和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现代管理理论自诞生以来,似乎一直在追踪管理实践的热点。从把人当成“经济人”的科学管理理论。到把人当成“社会人”的行为理论,再到重视人的作用的“复杂人”的组织文化理论等,都在强调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某一所谓重要方面。毫无疑问,管理理论的这些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如果真正回到管理的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其实都是需要的,都在发挥着作用。在实践中,并不因为提出了行为科学理论而不承认科学管理理论的作用,也不因为提出了组织文化理论而忽视行为科学理论的作用,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和组合而已。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框架,将这些理论统一在这样的框架中。

这里所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在这一框架中,我们把企业管理问题视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面对现代管理理论所关注的战略、文化等问题,也要面对传统管理理论所论及的人、财、物运用效率等问题。后者不会因为前者的出现而消失,只是退为相对次要的地位。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退位”并不是绝对和永久性的,对于一个特定企业而言,在一定的条件下,次要矛盾完全有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因此,只有把它们纳入到一个同样的框架之下来管理,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动态和统领问题的全局。

这一尝试对于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一个企业中的基本问题及其联系,为我们研究和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体系。模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不管存在什么问题和存在多少问题,首先都可以归结为战略、文化和结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把问题分别归为这三个方面之后,在把握三个方面的联系的基础上,再分别去寻求各个方面问题之间的联系,最终求得问题的根本解。

结束语

企业战略管理应该是一种称之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是针对整个企业所进行的战略管理,从战略、文化及结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以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把握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对于管理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M]. 上海三联书店,1998

[2] 芮明杰、余光胜.产业致胜-产业视角下的企业战略[M].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3] 王方华、吕巍. 企业战略管理[M].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4] 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5] 刘光明.企业文化[M].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6]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企业管理》编写组. 企业管理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7] 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 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M].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9] 李国津.战略联盟[M].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10] 蒋运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11] 安德鲁?坎贝尔等编. 严勇等译.核心能力战略[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2] 王迎军.战略杠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篇5

1.1战略管理会计的涵义

第一,是将管理会计定义为运用合适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题的过去、未来的相关数据来帮助管理当局制定的适当经济目标,同时以实现这些目标作出合适的决策为目的;第二,则将其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计划、评价及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分析和报告的过程。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为用于构建与企业间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有关信息提供与分析。也有人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强调比较重大的战略问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层所关注的那种管理会计方法,通过运用财务的信息来发展具有远见的战略,以图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1.2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能够通过对环境的审视、对竞争者的分析以及能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其内部的信息,它的战略方法和手段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还可以为企业的财务战略提供一些会计信息和技术支持。

2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我国证券公司的必要性

资本市场的动荡给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曙光,证券公司的收益来源主要是证券经纪业务,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却又陷入低迷的阶段,有很大一部分的投资者均损失惨重,这严重打击了一些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当投资者的热情开始较低,那么开户者也将大大减少,直接导致证券公司的经济业务的收入大幅度的降低,给证券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损失惨重。所以,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需要引进全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结合自身的劣势情况来制定明确战略。但由于我国证券公司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大量问题,第一,业务的内部结构不够完善,对于行情的依赖程度很大,忽视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使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变得极其缓慢;第二,有些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松散,管理人员经不住市场诱惑,导致其自身理念产生很大变化,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方式;第三,对于员工工作的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业绩不突出,公司无法及时了解到下面的经营状况,导致公司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必须要对证券公司进行改革,最好是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来管理公司的发展,最好是制定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这有利于保持公司的稳定收益,同时能够加强公司对于内部的有利控制,因此,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我国证券公司是必然的选择。

3证券公司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措施

3.1整顿内部结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打好基础

公司内部理论框架的构建是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基础,所以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应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认识公司本身优劣势,然后将战略管理会计慢慢应用到证券公司的管理以及金融业的发展上,深刻的把握战略管理会计的涵义和内容,将其所包含的理念与证券公司的实际发展理念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完善和健全的理论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真正的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

3.2营造管理环境,树立战略管理意识

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战略管理会计非常适合我国证券公司的引用和发展,其发展前景日益广阔。不过,在公司的运用和推广过程中,应对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运行构建出一个适宜的管理环境,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这样有利于战略管理会计理念的运行和传播。另外,还应当使公司内部的员工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引导员工改善传统的工作理念,积极促进各个部门间配合,将大胆创新的意识植入到员工的心中,使战略管理会计及其管理的理念转变为公司专门的管理体制。

3.3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

优秀的战略会计人才能够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能引进先进的发展管理理念,所以证券公司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同时,企业还应以战略的眼光纵观全局,转变其自身的传统观念,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合证券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体系,结合公司的实际,将其完善,并认真加以实施,这样就能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从而促进证券公司的良性发展。

4结语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篇6

【关键词】战略管理模型战略文化结构

【Abstract】Itisapressingandimportanthowtomanageanenterprisefromstrategiclevel,facingtoday’scomplicatedandchangeableenvironment.Inthispaper,itispointedoutthatthestrategicmanagementeraiscoming,andtheessenceofbusinessstrategicmanagementistomanageanenterprisefromstrategiclevel.Itanalyzestherelationbetweenstrategyandculture,andtherelationbetweenstrategyandstructure.Andthenitresearchontherelationofthethreeonthewhole.Atrianglemodelbasingonstrategy,cultureandstructureispresentedoutthen,andthesignificanceofthemodelisdiscussed.

【Keywords】strategicmanagement;model;strategy;culture;structure

【文献综述】

1、目的和现实意义

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在西方,战略管理是续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之后的企业管理高级阶段,其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企业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要求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中求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一客观要求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与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不同,战略管理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它是一种整合性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了企业中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结合,从而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决策涉及企业整体和长远的管理问题,以期获得整体最优的管理效果。

中国企业走进了与西方企业管理大致相同的三个阶段,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别。可以说战略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引进和实践,对于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也看到,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加之实践时间尚短,在推行战略管理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

(1)重规划,轻实施;战略管理虎头蛇尾;

(2)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

(3)两头重,中间轻,竞争战略陷于中庸状态;

(4)重模仿,“走捷径”;展览思维缺少特色;

(5)“用旧瓶装新酒”,组织结构与战略不匹配;

(6)以不应万变,动态竞争下的战略意识不足。

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战略管理的效果,甚至使战略管理流于形式。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按照相关承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市场开放的步伐必将加快,这虽然使国内企业的竞争空间得以扩大,但更主要的是将国内企业推向一个更大的竞争舞台,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对手。

在此前提下作者以分析探讨的精神构建企业战略模型:战略-文化-结构,以求从全局来系统地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把企业战略管理推上一个更高的高度。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书中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他认为,战略管理与以往经营管理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未来,动态地、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

其间,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著作还有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1979年)虽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但其分析的问题亦是从长期角度看待企业如何适应环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组织应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书中许多思想被视为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比如五种竞争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价值链的分析等。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套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竞争战略》与后来的《竞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成为著名的“波特三部曲”,中国的管理学界以及很多实际工作者对此都不陌生。

总的来说,对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之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之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即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狭义的为企业战略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广义的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所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一个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是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去制定这样的一个战略规划,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该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路;从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

3、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之战略—文化—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一部分讲述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并由此引出战略管理的历史形成及地位;第二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进行讨论;第三部分对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讲述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第五部分从整体上把握战略—文化—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构建模型,诠释模型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文章由广义战略管理与狭义战略管理之分论及战略与文化、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主张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一种延伸。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环境日益多边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我们之里以一种模型来表述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并强调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系统的把握战略、文化和结构的区别和联系,为企业的现实问题提供最优解、根本解。

【正文】

一、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

自20世纪初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围绕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经历了几次管理主题的演变,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以生产管理为中心,转变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以营销管理为中心,再转变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战略管理为中心。

在以生产管理为主题的时代,由于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实行的是内部控制式管理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内部生产效率上。这时,虽然也出现过某种挑战性的问题,但是当时企业管理者并不认为是对企业的威胁,企业还没有谋划未来的需要。只是到了后期,由于各个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使整个市场出现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不得不面向外部、转向市场。随着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状况的加剧,企业仅靠内部控制式管理,已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和实现自己发展的愿望。于是,企业产生了筹谋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行为,采取了推断式的管理方式,如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长远计划等。然而,那时的长远计划是建立在未来可以根据历史推断的假设基础上的,完全依靠历史的推断来确定企业未来的目标和行动,并以此来应付环境的变化。显然,这还不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企业管理的主题只是由生产管理转向营销管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业外部形成了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频繁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使企业经营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此时,企业仅靠推断型的管理,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了,而必须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新的响应,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的某种失误,所导致的不再仅仅是经营成果上的损失,而是要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的,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时代。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之下。企业只有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按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方法管理企业,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才能够管理好企业。不重视战略管理的企业,不仅很难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环境急剧变迁的条件下,企业随时由可能遭到淘汰。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

学术界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斯坦纳。斯坦纳在其1982年出版的《管理政策与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立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企业家兼学者安索夫。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一词,1979年又专门写了《战略管理理论》一书。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

概括起来讲,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指企业战略的管理,而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指企业的战略管理。初看起来,这两种表述只是限定语的不同,而本质上它们的涵义是不同的。狭义概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而广义概念下企业战略管理对象则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主张狭义战略管理概念的学者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制定这样一个战略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想: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其实,战略管理并不是一个什么神秘的概念,它就是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与我们平常认识问题也要有思路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战略管理的思路是一种系统思路,强调应站在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企业管理问题,也不是习惯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片段式思路。我们认识到,企业总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停地在解决问题。然而,旧的问题在不断地得到解决,而新的问题却在不断地出现。尤其是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这种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运用战略性思维来管理企业。一般而言,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可以从以下思路展开:

⑴判定战略问题。这里所谓的战略问题,是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局部性的,有些问题则是全局性的;有些问题可能是暂时性的,有些问题可能产生长远性影响。对于一个战略管理者来而言,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判断其是不是一个战略问题,如果不是,就应该将其过滤掉;如果是,就列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关键是能否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似乎事事必须亲历亲为才可以得到解决。这样做不但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多。战略问题和非战略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会把人弄得晕头转向,心烦意乱,很难还有心思和精力去理出头绪,从战略上把握问题的要领。

⑵分析问题结构。这就是要以解决战略问题为目的,寻求问题形成的结构。问题的结构通常是由相互耦合的多种因果关系环构成,每个因果关系环又由若干因果链组成,而每一个因果链代表一种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可能是实时的,也可能是有时间延迟的。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分析问题,就能寻找到问题的根源,避免就事论事而始终也弄不清楚的现象。这种问题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问题系统,它具有被人们所忽视的反直观特性。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谈到系统思考法则时指出: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愈大;渐糟之前先渐好;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欲速则不达;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没有绝对的内外等。这些都是我们因缺乏系统思考而反复出现的现象,遗憾的是,我们似乎一直也没有意识到原因何在。因此,在明确了战略问题之后,运用系统思考揭示战略问题系统的结构是进行战略管理的关键。

⑶寻求根本解。前面提到,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往往无效或者甚至更糟,也不是力量用得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而是要讲究“巧”,而且特别是要求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系统思考中有一个被称为“杠杆作用”的原理,有人对此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即“辅助舵”,辅助舵是舵上的小舵,其功能是使舵转动更为容易,船也因此而更加灵活。船越大越需要辅助舵,因为船在行使时,舵四周有大量流动的水使舵的转动困难。用辅助舵来比喻杠杆作用的巧妙之处在于:以它极小的体积和对p它极小的操作力却能产生极大的影响——轻松自如地转动以一定的速度行驶的巨轮。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解决问题的这种“杠杆点”也是存在的,并且它常常就是问题的根本解,找出这样的杠杆解以求问题的根本解决正是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

(一)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战略管理中,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处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2、企业文化使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及欲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严格的讲,当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以后,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而且它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当企业制定了新的战略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配合时,企业的原有文化变革速度非常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做出反应,这使企业原有的文化就有可能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阻力,因此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更替和协调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保证。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有四种形式,如图1所示。

1、图中第一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组织要素变化不大,而且这种变化与企业原有文化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高层管理者主要考虑两个问题:

⑴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巩固和加强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

⑵利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及持续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实施的促进作用。

2、图中第二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企业的原有文化有潜在的一致性。这种情况大多是以往企业的效益就比较好,他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以求得更大的发展,或者他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的主要产品和市场,以求得发展。总之,这种企业处于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地位,他们可以在企业原有文化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新的战略。

在上述情况下,企业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重点是:

⑴企业进行重大的变革时,必须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即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高层管理人员在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企业的任务可以发生变化,但这以战略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因而仍然与企业原有文化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⑵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由于这些人员保持着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

⑶在必须调整企业奖惩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与目前企业的奖励措施相连接。

⑷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原有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则。

3、图中象限三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变化不太大,但这些要素的变化却与企业原有的文化不太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在生产经营中,在不影响企业总体文化一致的前提下,对某种经营业务实施不同的文化管理,但同时要注意加强全局性协调。因此,企业要对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变革时,根据文化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别管理是一个重要手段。

4、图中第四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企业原有的文化很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必须考虑采取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⑴企业的高层管理层要下定决心进行变革,并向全体员工讲明变革企业文化的意义。

⑵为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企业要招聘一批具有新的企业文化意识的人员,或在企业内部提拔一批与新企业文化相符的人员。

⑶企业要奖励具有新企业文化意识的分部或个人,以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变。

⑷要让全体职工明确新企业文化所需要的行为,要求企业职工按照变革的要求工作。

企业高层管理这应该认识到改变企业文化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原有企业文化持续时间越久,则企业文化变革就越困难;企业规模越大、越复杂,则企业文化的变革就越困难;原有企业文化越深入人心,则企业文化变革就越困难。但不管改变企业文化的难度如何,如果实施的战略与原有的文化不相匹配,就要必须考虑对策,企业高层管理这应该认识到,急剧的、全面的改变企业文化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办到,但逐步的调整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改变企业文化的最方便的办法是更换人员,甚至是更换企业高层管理者,即当企业确有必要实行新的战略,而渐进式的改变企业文化的措施又不能立即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企业只能作重大的人事变动,更换领导人员,聘用新的工作人员,并对他们灌输新的价值观念。对企业职工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使职工理解实施新战略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最终使新战略与职工的价值观念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

四、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

(一)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概述

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Chandler)深入研究了美国100多家公司的发展情况,收集了大量、详尽的史料和案例后,出版了《战略与结构》一书,提出环境决定战略,组织结构适配战略的思想,开创了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关系的研究。此后,组织理论界一大批学者又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钱德勒的理论,并使其系统化、规范化。

战略与组织结构的有效结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成功的企业就在于制定适当的战略以达到其目标,同时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以贯彻其战略。

但是,在目前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战略与组织结构的不协调仍然是限制许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虽然也很重视战略的制订和组织结构的设计,但却往往忽略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使经营陷入困境。

(二)如何实现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有效结合

1、企业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⑴企业战略的几个演进阶段

企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不同的经营规模因而也有着不同的结构。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类型、规模、组织结构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起始阶段:企业往往是一些单一的生产厂家或销售者,执行某个单一的职能。这时常见的是直线型的简单结构,其特点是业主直接控制各雇员,并可根据情况随时改变经营策略,结构的变动也很简单。

第二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各单位间的协调及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具有分工协调和技术管理作用的职能组织结构便应运而生。它适用于那些环境稳定、产品和服务单一集中的企业。

第三阶段:企业发展为垂直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此时的企业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多种经营体,组织结构呈半自治状态。在这种结构中,各经营体是一种半独立的分支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自。这种半独立的分支机构又可分为事业部型、区域型等多种形态。

第四阶段:企业发展表现为多元化,特别是非相关多元化。此时企业往往采取独立经营体与职能部门共存的结构或集团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各经营体除总战略和资金来源及使用方面受控于总部外,完全独立运作。

⑵企业战略影响结构的两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管理职务和部门的设计。具体地表现为战略收缩或扩张时企业业务单位或业务部门的增减等等。

第二: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工作的重点改变,从而导致各部门与职务在企业中重要程度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各管理职务以及部门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

2、组织结构对战略的限制作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企业各阶段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战略在两个层次上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组织结构并不是完全由战略决定,跟随战略;反过来,组织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着限制作用。

首先,当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已经确立,人员已经配备,规章已经制定时,企业往往会力图避免过多地更改企业的组织结构;因为它会损失组织效率,分散企业的资源甚至造成企业运行的停顿。因此,企业在制订战略时会或多或少地考虑到组织结构的因素。一个完全与现有组织结构脱节的战略不会是一个好战略。

其次,在一个大企业中,重要的知识和决策能力是分散在整个公司之中的,而并非集中于高层管理人员。一个企业的结构将决定,低层的决策者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顺序,把信息汇集在一起为公司战略决策服务——它(结构)为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设定了一个议程。

最后,企业的结构,还会影响那些到达高层管理人员的,有关战略实施的信息。从而影响高层管理人员对战略实施的评价,进而影响他们(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战略的修正。

3、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有效结合的措施

在对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认真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五条使战略与组织结构有效结合的措施。

⑴对于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优缺点进行认真地分析比较,然后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企业发展阶段及战略决策的特点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组织结构类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例如:地区分部结构适合于战略上需要适应不同地区的用户的不同特性与需求。它可以使管理者参与决策制定并改善区域内的协调。所以,业务范围广泛的ABB公司就将其管理结构按欧洲、美洲和亚太三个地域重新进行了设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产品分部结构是需要对特殊产品或服务给予特殊关注时的最有效的战略实施方式。此外,当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很大差异时,这种结构也被广泛应用。所以,这种组织结构就被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宝洁公司所采用。

⑵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认真地考察分析。指出在企业战略中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组织单位,并使得这些单位成为企业组织的核心单位,以获得必要的资源、组织影响力及决策影响力,促进企业战略的实施。

⑶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考虑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对企业战略实施意义不大的活动和能力,是否应采取外购的方式从企业外部获得。以在降低组织运作成本的同时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和核心战略能力的培养。

⑷如果企业的一项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核心业务不能够安排在一个组织单位内完成,那么需要加强分管这项业务不同方面的几个组织单位间的沟通和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需要设立一个战略管理单位,对这几个组织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以促使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⑸当企业出现经营管理问题,组织绩效下降,需要制定新战略并改变组织结构与之相适。

五、战略—文化—结构

既然企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就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一种框架来认识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曾提出过多种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从已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而提出来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当然具有其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就不再是一种合适的模型。

根据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对一个企业实施战略管理,需要以整个企业为管理对象,是对一个企业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我们认为,不论企业大小,也不论问题多少,都可以围绕战略、文化、结构三个方面去认识一个企业。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提供咨询报告而写成的《企业必须面向未来》一书中所强调指出的:“对于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尤如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有可能就迷失方向。即使飞机有幸不坠落,也有耗尽燃料之险。如果对于将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方向,对本企业的未来形式没有一个指导方针,不管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地位有多稳固,都将在这场革命性的大变革中失去其生存条件。”

企业文化反映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决定着企业内在的凝聚力的大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力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经济的、非技术的因素导致了一些杰出企业的成功。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在广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个企业要在国际上站住脚,就必须做大。然而,这种“大”是要建立在“强”的基础上的,只有“强”才能保证企业在“大”的过程中不出问题。而使企业强大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企业文化,这应该是一种价值观正确、全体员工都认同的粘合剂,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内在基础。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是,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这说明,资本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在有了正确的战略的前提下,除了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保证外,还必须有健康运行的企业结构。在这里,企业结构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的结构,是企业内部所有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着企业的运行效率。具体说来,企业结构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流程结构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企业治理结构体现企业中的决策权力制衡关系,这一关系的合理性决定着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水平;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决策的执行载体,这一关系的合理性决定着企业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企业业务流程是指存在于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等流动规程,通过它们将企业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企业系统呈现出动态的特性,其畅通性是企业结构关系合理性的综合体现。

在上述模型中,企业战略位于三角形的顶部,寓意产生向上发展的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位于三角形底部的两个顶点,表示对企业战略起着支撑作用,并产生推动力。一般地,企业战略是针对环境而制定的,其基本出发点是充分利用环境的机会和回避环境的威胁,以寻求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为中心。由于环境是企业所不能控制的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也就是需要按照战略的要求确定在企业内部应营造什么样的文化和建立什么样的结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战略实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虽然环境是企业不可控的,但对外环境的选择却会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战略的选择。再从企业文化与企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企业结构受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因为企业结构关系到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关系又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结构也会影响到企业文化,因为毕竟企业文化是在特定的结构关系中逐步形成的。

我们可以把一个企业类比为一个人,那么企业战略体现为企业的智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而企业结构就是企业的肌肤,三者共同构成一个高级生命体。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或者没有好的战略,即智商不高,纵然有美好的灵魂和强健的肌体,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因经常迷失方向而耗尽心力和体力;虽然企业的智商很高,能制定好的战略,也有强健的肌体,但如果没有美好的灵魂,那么企业将会由于人心涣散而得不到发展;同样地,企业的智商很高,也有美好的灵魂,但如果没有强健的肌体,也难达成自己的心愿。因此,三者必须互相适应和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现代管理理论自诞生以来,似乎一直在追踪管理实践的热点。从把人当成“经济人”的科学管理理论。到把人当成“社会人”的行为理论,再到重视人的作用的“复杂人”的组织文化理论等,都在强调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某一所谓重要方面。毫无疑问,管理理论的这些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如果真正回到管理的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其实都是需要的,都在发挥着作用。在实践中,并不因为提出了行为科学理论而不承认科学管理理论的作用,也不因为提出了组织文化理论而忽视行为科学理论的作用,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和组合而已。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框架,将这些理论统一在这样的框架中。

这里所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在这一框架中,我们把企业管理问题视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面对现代管理理论所关注的战略、文化等问题,也要面对传统管理理论所论及的人、财、物运用效率等问题。后者不会因为前者的出现而消失,只是退为相对次要的地位。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退位”并不是绝对和永久性的,对于一个特定企业而言,在一定的条件下,次要矛盾完全有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因此,只有把它们纳入到一个同样的框架之下来管理,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动态和统领问题的全局。

这一尝试对于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一个企业中的基本问题及其联系,为我们研究和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体系。模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不管存在什么问题和存在多少问题,首先都可以归结为战略、文化和结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把问题分别归为这三个方面之后,在把握三个方面的联系的基础上,再分别去寻求各个方面问题之间的联系,最终求得问题的根本解。

结束语

企业战略管理应该是一种称之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是针对整个企业所进行的战略管理,从战略、文化及结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以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把握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对于管理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芮明杰、余光胜.产业致胜-产业视角下的企业战略[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6]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企业管理》编写组.企业管理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7]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9]李国津.战略联盟[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10]蒋运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11]安德鲁?坎贝尔等编.严勇等译.核心能力战略[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支架式探究;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76-02

在提倡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建构主义学习观逐渐受到高校教师及学者的关注,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也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习的高阶段课程,是研究关乎企业生存及发展方向的一门高度综合性课程。由于战略管理的周期长,决策因素涵盖的变数较多,无法简化成简单的函数或模型,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战略思考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这种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很难融入到教学课程里面,教学效果也不明显,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本文在研究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探索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希望对于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及战略管理课程的特点

1.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基础

在研究建构主义学习观时,首先应该回顾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对建构主义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首推皮亚杰及维果茨基。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认知的过程中提出了同化和顺化的理论要点,所谓同化就是吸收外部环境的信息并融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顺化是如果现有的认知不能同化外界环境信息,平衡状态被打破,那么认知结构被重组或调整,认知过程就会创造或修改新图式达到新的平衡。另一位学者维果茨基的刺激反应理论对建构主义影响较大。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高级心理机能与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人和动物为生存和发展共同的拥有的,包含感觉、直觉、直观的动作,冲动的意志等;高级心理机能是受意识支配的并且为人所特有的,是“指观察(有目的的知觉)、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等”。具有主动性、随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高级心理机能对于高级知识学习尤为重要,因为后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

从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摄像,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图示达到认知平衡。二是知识的接受是探究的过程,任何的认知都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每个人运用认知过程接近答案的过程。三是学习主体是带着一定经验参加学习过程,新知识获得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因此,主动性、情境性成为教学过程的主旋律。

2.战略管理课程的特点

战略管理课程是研究企业未达到特定的目标和完成企业的使命,锁定目标顾客,利用竞争优势,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长远性规划过程的一门学科。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正好为战略管理课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战略具有总体性和高层性,因为战略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往往作出战略决策的是高层管理者,因此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很难得到实习的机会,甚至与实践者交流吸取间接经验的机会也不多。但是战略管理课程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弥补实践的不足,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下全真模拟进行战略决策,具有情景模拟的实验课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形式。二是战略具有综合性,进行战略决策需要掌握到经济管理类各门学科的知识,同时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到导向作用,指导各部门的决策和运作。因此学生对于整个工商管理各门课程的认知及整体构架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战略具有长远性。企业战略考虑的使企业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问题,企业既要考虑长远利益,也要兼顾短期利益,因此学生战略思考能力显得很重要,也为探究式接近问题的答案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支架式探究教学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个概念是为学生理解探究一定的问题所必需的,因此需要将课程的纷繁复杂学习内容进行分解,逐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概念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观贡献者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因此教学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而是建立一个支架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

战略管理课程支架式教学可以如下演示:(1)搭脚手架――围绕战略管理课程主题,建立概念框架。首先让学生理解战略管理所研究的四大问题:我是谁,到哪里去,怎样去,如何测定实现目标。这实际就构成这门课程的框架。企业定位―企业目标与使命―企业的战略―战略控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围绕着一个点,比如“我是谁”的问题,引入案例,进入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分析企业定位,就要研究企业外环境,内环境和竞争对手。(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例如还是接着情景中的问题,探索内容包括:外部宏微观环境如何影响企业,构成要素有哪些,用那些方法进行分析,怎样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企业,如何分析,竞争对手如何分析等。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围绕着情境中问题,小组共同来谋划,作出战略决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2.战略管理课程实验室ERP情景模拟

战略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到导向的作用,指导各职能部门的决策和运作。因此通过实验室的真实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战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战略管理的认知。实验过程可以进行如下操作:(1)实验前准备。将学生分组,并把情境企业的整体资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状况,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企业资产,企业人员,企业综合能力及市场发展动向,构建学习情境,创建问题,使学习者进入情境中,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为学生提出发展目标和相关实验参数。(2)实验过程参与。首先是计算机软件支持,ERP实验软件包括由企业计划管理子系统企业生产制造子系统,市场营销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物流管理子系统、系统的运行以网络管理系统为技术支持,能够演示某个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便于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同时这种软件提供企业实际运作模拟决策系统。它可以提供若干个决策环境,用户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扮演企业主要决策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运作一个企业,制定满意决策。其次是角色分工,实验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企业中不同岗位的角色,如CEO、营销总监、生产主管、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物流主管等等,小组成员对外部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作出年度计划,并统一作出战略决策。例如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就要尽可能多拿订单,促进生产线的更新。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作出不同的战略来实现企业的发展。(3)实验后交流。实验结束后,每一小组对自身运营企业的状况进行总结,分享经验和教训,调整和修改学生的认知,从而提升对战略管理课程的整体认知。

3.教师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师观与学生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具有权威性;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这种单向线性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忽视,甚至压抑、压制,学生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思想、情感、个性等不能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主体势必不能产生双向流动。教与学双方具体、生动的关系得不到体现,而且使得教学成为按照某种套路进行的功利性活动。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之外,还应该扮演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习中的重点是把接收的信息同化到原有的经验图示中,同时通过教授探索性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变化,从而调整或修改图示帮助学生达到新的认知平衡。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应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包括错误观念,参与学生开放性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也就是参与学生对现实的建构与此相应学习活动则在于产生情境性的文化的理解与教师和同伴一道积极参与开放性的探究并对共同建构的意义进行反思即在物质和社会活动中创造现实。

三、结语

本文在对建构主义的理论探究和理解战略管理课程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如何改革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支架探究学习,实验室情境模拟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利用信息资源来帮助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构建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战略管理的课程中提升认知能力,提高应用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恩全,李作奎.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9,(6).

[2]魏萍.维果斯基与凯利人格建构思想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篇8

【关键词】企业 战略管理 运用 问题 现状

从古至今,“战略”这个词就一直被人们所运用着。古时候在战场上战略决定着战争的输赢以及人们的生死问题。在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战争能够取得所谓的胜利是因为战略的正确使用,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挥。这样的事列很多,不计其数。走进现代史来说,曾说过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性的东西,中国人民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也与战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现在战略管理只单方面对企业发展比较重要,那我们的理解就太过单一了。战略管理我们可以理解为方法管理,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注重方法和效率,小到平时的生意方法,大到国际上的那些外交战略等等,所以策略是一直存在的一种思想理念,而且与生活中的事物处处都有著密切的关联。

在全球经济化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同时各国之间的各个竞争也在逐渐凸显出来。从最早战争中战略的使用现象看来,我们可以得出战略起源于竞争。

一、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

在当下我们大多数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仅限于是企业的管理方法单方面的理解,然而企业战略管理到底是什么呢?企业战略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企业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方面的意图和目标以及相关发展内容而规定的政策,也可以说是企业高层着对未来的一个规划意愿。如果从比较狭窄的意义上来说,企业战略就是指一个企业在实行一系列目标与计划的具体方法。战略可以有很多种定义,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太的定义,战略作为一种计划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战略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战略作为一个计策来讲的话,我们能够认为战略是企业竞争的意图;战略作为一种模式存在着,我们可认为战略是企业的而发展历程;战略作为一种定位,我们可以说战略是从生产层次的角度考虑;战略作为一种观念,我们可以说战略是从企业层次方面考虑。由此可见,战略的含义多种多样,它对企业的各方各面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最先来自西方国家,早在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首先使用了战略这一概念,之后1962年以及1965年在美国学者的努力下企业战略初步框架基本形成,西方国家企业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战略管理发展快速,堪称为战略管理时代。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企业战略的发展进入了成熟和完善,主要表现为加强强调以及推广企业战略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加快促进企业系统化分析管理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提倡发展企业文化等,在此其期间美国诸多学者曾发表过著名战略方面的作品,例如:《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以及《美国文化》、《美国精神》等。因此西方国家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理念进行的比较早些,各方面结构进行的也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合理的进行借鉴,做到取长补短。

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结构。一个企业在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就会有着比较长远的目标,目光远大的公司在未来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目标发展方向的定义会比较精确,企业的宗旨和使命决定着本企业的生存状态和规模大小,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领域。对于企业的经营结构发展来说,需要合理的分配各种能源和能力方面的安排。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核心价值观,没有正确的战略管理就没有成功的企业。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和特点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适合自己本身发展需要的战略管理理念,同时一个企业的口碑也相当重要。企业走向成功的道路需要正确的企业战略管理和良好的口碑,企业未来的发展口碑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对于不正确的战略管理则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因此,每个企业的战略管理都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企业发展需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和特点,使企业发展越走越远。合理的利用企业的各方面资源,从人力、财务、产品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来达到企业的优势化管理,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和特点进行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和特点可以总结为五大方面:整体性、长期性、权威性、环境适应性、社会性。

(一)整体性

企业战略管理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方面可以将企业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对待,一个过程需要完整化来管理;第二方面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大整体,它是不可分割的。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凝聚力,它不是个人的发展,也不是由单个的部门或是单个某某就可以完成。在一个企业里会分为很多部门,如:总经办、技术部、研发部、市场部、售后服务部、生产部以及办公室等等,企业的发展是需要这些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来完成的,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有的部门比较重要,有的部门不重要,这种观念是极大地偏面,是错误的思想。各个部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部门之间不分这个重要或那个不重要的说法,准确的来说部门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它们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共同生存。而企业战略管理理念中所提出的整体性也是对各部门存在的解释和要求。

(二)长期性

企业战略管理的长期性最主要的是指如何能让企业的发展比较长期、稳定和高速。所有的企业都是从小公司慢慢发展壮大的,这个发展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问题所在之处,使得企业一步步发展起来。企业的发展过程需要考虑到长久性和稳定性,对于企业未来目标方面需要有长久的计划,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的经验沉淀,只有很好的规划企业的发展道路,正确的使用企业战略管理理念企业整体才会发展长远。

(三)权威性

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权威性的实施起着影响企业各个部门发展进度的作用。企业领导者在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解决的过程是需要权威性的。这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打个比方来说企业领导所说的一些话或一些指示如果没有了权威性,那么还会有多少员工去执行命令,去完成任务呢,这样下去难道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吗?答案是必然的,企业战略管理的权威性是不容直视的,如果一个企业缺少了权威,对于领导的指示那就成了空谈之说,员工会出现工作不积极,工作任务不能准确及时的完成,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甚至会出现因为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影响企业的名声。因此权威性就可以说是企业的执行力度。

(四)环境适应性

企业中所谓的环境适应性可以简单地说,企业发展能够适应个个环境下所面临的比较苛刻的问题,并能在不同环境下长久稳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企业与社会是一个共同存在的组合体,正确利用环境才能更好的使企业的到发展。

(五)社会性

企业无论是做什么行业的只要企业是处于运营状态的就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简称CSR,早在18世纪末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化,它不仅对企业中存在的一切需要负责,还要对社会方方面面负责。在现在的社会状态下企业的存在不只是简单地对盈利方面的负责,还对员工的生存负责,要对社会环境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了企业发展对人的价值体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为什么会说企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系呢?就一个简单地例子,如果一个天然气公司制造的燃气设备因为没有严格的检验,就会出现燃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或是爆炸,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它对人们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会给人们造成不敢想象的灾难,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方面同样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说企业的存在是具有社会性的,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凸显社会责任意思,发展企业的同时更好的发展社会。

三、企业战略管理实际运用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法

企业战略管理的起源我们在上文中以经过阐述,也是在18时期开始企业战略管理被世界各地的企业广泛使用,企业战略管理进入了全球化。虽然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快速,但在我国很多企业对战略管理的理念还是没有深入运用,甚至很多中小型企业只是一味注重发展经济,对于企业本身的制度管理不太重视,这也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失败的原因所在之处。由于企业对战略管理的缺乏,企业领导人对战略管理的不在意,导致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企业永远只能处于比较低端落后的位置。

目前我国企业发展中战略管理所面临的现状存在着问题有甚多,比如说:企业本身对将来发展方向的规划是不清晰的,以及没有明确企业的宗旨和需要实现的目标,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混乱,企业风气不端正,对于企业金钱控制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没有及时对企业的发展做出评估以及不注重考虑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不懂得如何让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化并得到控制等等。

通过对企业目前现状和问题的了解,我们可以的总结出以下解决方法:

A: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B:明_科学的决策机制,对战略提出合理性要求;

C:对市场和竞争环境进行客观分析;

D:明确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注重实施结果;

E:注重企业平时的经营状态与计划控制的提出,对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在一起。

四、企业战略管理所实施的意义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一一说明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以及现在我国各个企业中对战略管理实施的现状和问题的现象。经过对上文的阅读,大家应该对企业战略管理有了大概的了解,企业战略管理能在18世纪末期就开始被各国的人们所运用着,这足以体现出它存在的重要性。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进行阐述:

(一)企业战略管理重视外部环境问题的分析,正确的分析极大减小了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失

外部环境的问题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生产,它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就足轻重的作用。在外部环境中对一个企业来说存在着机会和威胁,如果能够敏锐的研究外在环境问题,把握时代的机遇,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也许会使企业的发展迈上更高的一层台阶。精确分析外在环境问题中存在的一些对企业发展有影响的威胁,妥善处理问题,会帮助企业化险为夷。所以说企业需要对外在环境有强大的适应性,企业战略管理对外在环境的重视也恰到好处。

(二)企业战略管理侧重点放在管理方法实施上,战略实施的重视有助于明确企业核心价值,使得企业长久发展

一个企业有了很好的管理战略,但是如果没有得到明确的实施,那也只是纸上谈兵的行为。企业不注重战略管理的实施只会使企业一步步走向失败的道路。企业管理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认识企业的宗旨和企业发展所需的专有性,通过对企业发展领域的确定,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这样一来企业就会在对于其他企业各方面的竞争上存在诸多的优势,还会使企业达到稳定发展。因此企业战略管理中战略的实施需要的到落实的效果,绝对不是空口之谈。

(三)企业战略管理注重中层领导管理能力的发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企业执行力,加大企业文化的发展

任何事没有了伟大的领导人,那事情做起来就会出现乱成一团的现象。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需要有很好的领导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领导的执行能力必须强,不能拖拖拉拉,企业遇到问题能第一时间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使得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化。对于人事资源管理方面做到合理配合,加强企业的团结意识,企业内部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企业多组织员工的集体活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建立企业特有的文化发展。所以企业战略管理在本质上加强了领导者的能力,加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发展了企业文化。

(四)企业战略管理在战略评估和更新问题上比较重视,合理的把握战略控制的分寸,加快经济发展和稳固企业发展

战略管理是讲究方式方法的,而且战略的评估和更新对企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只是一味的解决问题,而不善于总结问题的原因,那只会导致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没有在本质上得到认识和解决。所以企业需要及时总结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对战略管理的可行性对进行分析,如果战略不可行,及时提出并解决,做到结合时展的步伐及时更新各个战略管理的方法,促进企业的进步。

五、总结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管理理念,但是想要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则需要完善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对企业生存的意义重大,战略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种思想标准,是一种计划目标,是一种对未来的规划。战略管理对企业的利大于弊,不仅能够明确企业发展前景,而且还能确保企业长久发展的状态。所以企业需要重视战略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旗.战略管理的关键性因素研究:企业中各级人员的作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5.

[2]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04).

[3]喻开陆.企业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J].内江科技.2004(02).

[4]高传富,陈传明.关于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4(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