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8篇

时间:2024-02-04 14:43:35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围填海 生态环境 变化趋势 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245-02

围填海是人类海岸带开发利用活动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人类向海洋寻求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张和人口增长压力的增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通过围填海为沿海地区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供求矛盾,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了解填海工程施工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本文根据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在2011年至2012年天津临港工业区二期工程填海施工期间,对工程附近海域海洋环境进行多次跟踪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明确各污染物变化趋势,为研究填海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样品采集与分析

1.1 样品采集

2011年至2012年,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天津临港工业区二期围填海工程共进行了7次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样品采集、贮存、运输均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4-2007)的要求进行。

1.2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水质监测项目为pH、DO、COD、悬浮物、亚硝酸盐、硝酸盐、氨盐、活性磷酸盐、盐度、油类、铅、铜、锌、镉、汞,共15项;沉积物监测项目为有机质、铜、铅、锌、镉、汞、石油类、硫化物,共8项;海洋生物监测项目为叶绿素a、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共4项。以上项目均采用《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中仲裁方法进行实验室分析,并按要求做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1.3 评价方法

1.3.1 超标率统计和污染状况分析

利用国标《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海洋沉积物标准》(18668-2002),对监测海域海水中各项污染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污染状况。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统计各指标污染程度、根据各站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所获样品的生物密度,分别对样品的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Pielou指数)、丰度、优势度(Margalef计算公式)等进行统计学评价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监测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项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图

海水中主要污染物监测因子污染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沉积物中各监测因子污染指数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2.2 海洋生物监测结果

(1)叶绿素a(见表1所示)。

(2)浮游植物(见表2所示)。

(3)浮游动物(见表3所示)。

(4)底栖生物(见表4所示)。

2.3 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2.3.1 水质各项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监测期间pH的污染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基本在“允许”范围内,无站位超标;油类的污染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污染指数在“允许”“影响”范围内,无站位超标;COD的污染指数变化较大,污染指数基本在“影响”范围内。pH、COD、油类在几次监测数值波动较大,但整体平稳,无明显升高或降低趋势;磷酸盐的污染指数变化较大,污染指数在“允许”和“重污染”范围内,整体呈降低趋势。无机氮污染指数较高,监测期间污染指数几乎全部超标,污染严重,2012年3月污染指数高达3.24,在“重污染”状态,整个监测过程中出现两次较大波动,最终趋于平稳;除铅外重金属污染指数都在“允许”和“影响”状态内,2011年12月、2012年3月、10月监测时发现该海域海水中铅浓度较高,污染指数在“重污染”状态。汞污染指数略呈升高趋势。

2.3.2 沉积物各项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石油类标准指数呈略微上升的变化趋势,有机碳的标准指数呈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余各个监测项目的标准指数基本无变化。除铜外,各项目的监测值均处在“允许”范围内,该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符合相应的海洋功能区划要求。

2.3.3 海洋生物变化趋势分析

(1)叶绿素及初级生产力。

监测期间工程附近海域各个站位之间的叶绿素a含量差别不是很大。说明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在各个站位之间分布比较均衡。但2012年3月份该海域的叶绿素a含量较2011年同期有所升高,基本处于“中营养”状态。2012年10月份基本恢复“贫营养”状态。

(2)浮游植物。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近海广温、广盐种为主;多样性指数、丰富度较低,均匀度较高,且种类数较少,群落优势不明显;优势种随时间的变化变化较大。浮游植物的密度随海水中营养盐含量的高低而呈正比变化。

(3)浮游动物。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偏低;种类数偏少;优势种基本为桡足类。种类组成的生态特点是以广温、广盐性的种类为主,符合天津近岸的一般规律。

(4)底栖生物。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种类较少,多样性指数偏低,且生物量分布十分不均匀。该海域生物量主要以软体动物、棘皮动物、鱼类组成。

3 结语

对天津临港工业区二期填海工程跟踪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海水中重金属汞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铅含量上下波动明显,整体看来略有上升趋势;其余监测因子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整体处于波动型稳定状态。

(2)沉积物中石油类标准指数呈略微上升趋势,有机碳标准指数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余监测因子均处于稳定状态。

(3)海域营养状态基本在“中营养”和“贫营养”状态间波动,浮游植物密度随海水中营养盐含量的高低而成正比变化;浮游动物分布符合天津近岸的一般规律;底栖生物各项评价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局.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篇2

化学工程技术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就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得到十分的重视。分析研究当代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不断提高化学工程的技术水平,从而让化学工程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化学工程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60年代开始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进一步的扩展,已经从一些小型化工产品向着研究大型化工设备的方向前进,出现了许多能够生产大量化工产品的大型装置。60年代后,计算机开始应用到化学工程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至此70年代以来各种高新的化学工程技术不断地出现,化工领域的变化也称得上是日新月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化学工程技术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化学工程的迅速发展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级工程学科,在新的世纪呈现与相关的学科交叉结合的趋势。

1.化学工程与相关学科的交叉

1.1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交叉。化学工程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交叉的学科工程就是所谓的材料化学工程。这一发展趋势是将工程化学原理应用到材料的制造过程中,把自然资源的粗材料加工成精细的化工材料。这一发展趋势的应用领域十分的广泛,如农业中用的薄膜以及各种新型纤维,汽车器材的制造。 1.3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交叉。化学工程与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交叉学科就是精细化学工程。这一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化肥的生产以及石化企业的石油精细化产品的加工生产。

1.4与环境学的交叉。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不断发展的化学工程技术也要注意到环境的发展,这就是环境化学工程。目前主要应用于一些无公害产品的生产,以及净化环境技术的研究。

1.5与物理、微电子学的交叉。化学工程技术与各种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的结合,有利于各种微电子产品如硅、线路板的生产发展。

2.化学工程与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进一步结合

2.1与数学的结合。当代化学的发展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工具,化学工程中非线性代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明化学工程技术与近代数学的进一步结合。

2.2与物理学的结合。化学工程技术与物理学的进一步结合体现在X光衍射、气相色谱程序以及电镜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利用方面。

2.3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进一步结合。化学工程技术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人力学参数的预测和生物环境的治理上,通过与生物化学学技术的深层次结合,是这两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

三、促进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对策

1.着眼全局提高化学工程技术水平

化学工程科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显地呈现与多学科交叉的现象,要进一步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就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与化学工程交叉的各个领域的情况。要统筹考虑各个领域的运用,做好整体的规划,协调各项科学的开发利用。并且统筹现有领域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使各个学科领域相互促进,最后实现共同发展。

2.提高化学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水平

机械设备是提高一项技术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机械设备能为更高水平的技术研究硬件支持。但是相对而言,目前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应该加强研究力度,向世界化学工程技术研究的机械水平靠近。有了这些高科技水平的机械设备,在化学工程技术领域赶超世界水平指日可待。

3.做好化学工程技术的教育工作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高水平的人才,所以要促进化学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培养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其相关的学科的教育与培训也要加强。不仅仅培训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储备人才。

4.积极开拓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市场

当今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但是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寻找新的市场。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动力,有了市场的需求才会带动产品的生产,也就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篇3

化学工程技术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就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得到十分的重视。分析研究当代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不断提高化学工程的技术水平,从而让化学工程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化学工程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60年代开始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进一步的扩展,已经从一些小型化工产品向着研究大型化工设备的方向前进,出现了许多能够生产大量化工产品的大型装置。60年代后,计算机开始应用到化学工程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至此70年代以来各种高新的化学工程技术不断地出现,化工领域的变化也称得上是日新月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化学工程技术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化学工程的迅速发展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级工程学科,在新的世纪呈现与相关的学科交叉结合的趋势。

1.化学工程与相关学科的交叉

1.1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交叉。化学工程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交叉的学科工程就是所谓的材料化学工程。这一发展趋势是将工程化学原理应用到材料的制造过程中,把自然资源的粗材料加工成精细的化工材料。这一发展趋势的应用领域十分的广泛,如农业中用的薄膜以及各种新型纤维,汽车器材的制造。 1.3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交叉。化学工程与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交叉学科就是精细化学工程。这一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化肥的生产以及石化企业的石油精细化产品的加工生产。

1.4与环境学的交叉。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不断发展的化学工程技术也要注意到环境的发展,这就是环境化学工程。目前主要应用于一些无公害产品的生产,以及净化环境技术的研究。

1.5与物理、微电子学的交叉。化学工程技术与各种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的结合,有利于各种微电子产品如硅、线路板的生产发展。

2.化学工程与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进一步结合

2.1与数学的结合。当代化学的发展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工具,化学工程中非线性代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明化学工程技术与近代数学的进一步结合。

2.2与物理学的结合。化学工程技术与物理学的进一步结合体现在X光衍射、气相色谱程序以及电镜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利用方面。

2.3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进一步结合。化学工程技术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人力学参数的预测和生物环境的治理上,通过与生物化学学技术的深层次结合,是这两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

三、促进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对策

1.着眼全局提高化学工程技术水平

化学工程科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显地呈现与多学科交叉的现象,要进一步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就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与化学工程交叉的各个领域的情况。要统筹考虑各个领域的运用,做好整体的规划,协调各项科学的开发利用。并且统筹现有领域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使各个学科领域相互促进,最后实现共同发展。

2.提高化学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水平

机械设备是提高一项技术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机械设备能为更高水平的技术研究硬件支持。但是相对而言,目前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应该加强研究力度,向世界化学工程技术研究的机械水平靠近。有了这些高科技水平的机械设备,在化学工程技术领域赶超世界水平指日可待。

3.做好化学工程技术的教育工作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高水平的人才,所以要促进化学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培养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其相关的学科的教育与培训也要加强。不仅仅培训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储备人才。

4.积极开拓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市场

当今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但是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寻找新的市场。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动力,有了市场的需求才会带动产品的生产,也就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 日照时数;趋势系数;突变检验;影响因素;山东梁山;1961―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24-03

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对地球可产生深远影响,如引起大气环流、导致气候变化等;同时也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日照时数作为重要的气象要素,可以表征太阳辐射的强弱程度,是太阳辐射最直观的表现。因此,日照时数的长短不仅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对农业、林业生产也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各地高度关注节能减排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科学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目的,利用梁山气象站1961―2010年日照资料,对梁山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研究资料为整编历史资料,并且已经过初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梁山地区气象局1961―2010年逐月日照时数、风速、能见度和水汽压。研究资料中四季是按照气象学方法划分,即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翌年2月。

1.2 研究方法

1.2.1 线性趋势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可以采用公式(1)进行预测分析[1]:

公式(1)中:ti为时间(1961―2010年),a1为线性趋势,Yi为气象要素,将a1×10定义为气象要素每10年的趋势系数,其中a1的最小二乘估计用公式(2)计算,ti与Yi之间的相关系数r用公式(3)计算,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a1的符号决定日照时数是呈上升还是下降趋势,即趋势系数为正时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趋势系数为负时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同时,用相关系数r来判断趋势的显著性,一般超过α=0.05显著性水平则认为趋势显著。

1.2.2 三本(Yamamoto)检验法[1]。三本(Yamamoto)检验法[1]主要从2个部分讨论突变问题,即气候噪声和气候信息。对于时间序列x,具有n个样本量,可以人为设置某一时刻为基准点,基准点前后样本量分别为n1和n2的2段子序列,子序列x1和x2的均值分别为x1和x2,标准差分别为S1和S2,定义信噪度比为:

2 结果与分析

2.1 梁山地区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

2.1.1 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梁山地区在1961―2010年期间,年日照时数最多为1965年的2 808.4 h,最少为2003年的1 934.6 h,多年平均值为2 372.4 h,最多和最少年日照时数相差873.8 h,占多年平均值的36.8%,由此可知梁山地区年日照时数变化振幅比较大。在1961―1981年间,梁山地区日照时数偏多,只有1961年、1964年这2年的年日照时数低于多年平均值,其余年份均接近或高于多年平均值。1980年以后,梁山地区日照时数开始大幅降低,1981―2010年这30年期间,除1986年、1997年这2年的日照时数略高于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年份均低于多年平均值(图1)。

从总体上进行分析发现,1961―2010年间,梁山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为显著减少,其趋势系数为-94.88 h/10年,日照时数相关系数r=0.649,表明在α=0.01水平上梁山地区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是显著的(表1)。

2.1.2 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1961―2010年梁山地区日照时数夏季、秋季、冬季3个季节均呈减少趋势,尤其以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只有春季增减趋势不明显。由表1可知,春季日照时数以-1.619 h/10年的趋势减少,但其下降趋势的相关系数未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春季的减少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夏季、秋季、冬季日照时数分别以 -15.765、-6.382、-7.425 h/10年的趋势减少,并且下降趋势的相关系数都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夏季、秋季和冬季的下降趋势显著。减少量以夏季最多,春季最少,分别为-142.20、-0.52 h/10年,可以看出春季日照时数基本无变化,各季节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是以夏季和冬季变化幅度最大,其日照时数最多年份和最少年份分别相差126.3 h和125.7 h,春季、秋季分别相差123.3 h和92.3 h。

2.1.3 日照时数月变化。1961―2010年,除4月出现13.9 h/50年的增加外,其余各月日照时数均为减少,以8月共减少了75.9 h/50年最多,其次是7月共减少了69.3 h/50年,3月减少最缓,共减少了5.2 h/50年,其次是11月,共减少6.0 h/50年。各月日照时数的趋势系数和相关系数见表2。可以看出,4月日照时数以2.641 h/10年的趋势增加,3月、5月变化趋势为减少,但3月、4月、5月的日照时数增加和下降趋势的相关系数都未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这也再次证明春季的减少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6月日照时数以16.8 h/10年的趋势减少,7月日照时数以15.4 h/10年的趋势减少,8月日照时数以18.1 h/10年的趋势减少,而且这3个月的日照时数下降趋势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夏季的下降趋势在统计上显著。9月、10月日照时数下降趋势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即这2个月的减少趋势在统计上为弱显著;11月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为减少,没有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1月、2月、12月日照时数下降趋势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即这3个月的减少趋势在统计上为弱显著。

2.1.4 日照时数的突变分析。由图2可知,在1961―1982年,梁山地区日照时数累积距平曲线呈上升趋势,而在1983―2010年,则呈下降趋势。表明1961―1982年梁山地区年日照时数距平值增加,即这个时间段梁山地区日照时数处于偏多阶段;1983―2010年梁山地区年日照时数距平值减小,即1982年以后梁山地区日照时数处于偏少阶段,年日照时数以负距平占优势。梁山地区1961―2010年日照时数发生突变的时间可以根据该地区日照时数累积距平曲线进行诊断,根据研究资料诊断出的大致时间为1982年。因为1982年之前,累积距平曲线为上升,距平值以正距平占优势;而1982年之后,累积距平曲线为下降,距平值以负距平占优势。

为了检验转折是否达到气候突变的标准,用三本(Yamamoto)法检验[1],经计算1961―1982年梁山地区日照时数平均x1=2 557.8,标准差S1=145,1983―2010年日照时数平均x2=2 226.8,标准差S2=140。根据公式(4)计算,得知1982年梁山地区日照时数转折的信噪比为1.16,该年日照时数信噪比值大于1,可以认为1982年是气候突变年[1]。

2.2 影响梁山地区日照时数的主要气象因子

云量和大气透明度都是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重要因子,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子可以影响日照时数的变化。考虑到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以及大气气溶胶含量等因子可以对大气透明度产生影响[2],因此笔者选择分析风速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分析能见度、水汽压(水汽含量)对日照时数的影响。

2.2.1 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雾霾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风速减少,不能吹散空气污染物,如大气中的水汽、气溶胶颗粒物、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这些污染物漂浮在空气中会给人类产生许多不利影响。首先这些污染物会对水平视程产生影响,使人类水平能见距离缩短;其次它们会影响地面的太阳辐射量,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3-4],从而缩短日照时数。由图3可知,梁山地区风速变化与年日照时数变化(图1)趋势相似,1982年以前以正距平为主,1982年以后均为负距平,但基本上呈逐渐减少趋势。

2.2.2 能见度对日照时数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工业化发展加速的大背景下,伴随着风速越来越低的趋势,水汽、浮尘颗粒、气溶胶颗粒等污染物在大气中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些因素使水平能见度也呈现减小的趋势,甚至还进一步影响到日照时数,导致其也呈现减少的趋势[5-7]。分析1961―1982年8:00大于10 km能见度的出现频次变化,得出能见度的变化趋势为:1982年以前以正距平为主,但基本上呈逐渐减少趋势,1982年以后均为负距平,与年日照时数变化相似。说明1982年以前梁山地区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呈现逐年逐多的趋势,导致水平能见度和日照时数也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1982年以后梁山地区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继续增多,导致水平能见度和日照时数继续呈现减少的趋势。

2.2.3 水汽压(水汽含量)对日照时数的影响。大气中的水汽压可以影响大气的透明度,对梁山地区1961―1982年的水汽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梁山地区水汽压的变化趋势为:1982年以前以负距平为主,1982年以后均为正距平,但基本上呈逐渐增加趋势,这一趋势与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正好呈负相关。

3 结论

经过分析资料发现,1961―2010年梁山地区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按照季节划分,其中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显著,减少量最少,而夏季、秋季和冬季显著减少,尤以夏季减少量最多;按照月份划分,8月日照时数减少量最多,6月、7月、9月、10月、12月、1月、2月日照时数显著减少,3月、5月、11月减少不显著,只有4月略有增加(不显著)。根据梁山地区日照时数累积距平曲线诊断出1982年是日照时数减少突变的时间点,1982年以前累积距平曲线呈上升趋势,距平值在正距平范围内呈下降趋势;1982年以后累积距平曲线呈下降趋势,距平值在负距平范围内呈显著下降趋势。而且1982年是日照时数由正距平占优势转为负距平占优势的转折点,因此1982年是梁山地区日照时数突变转折点。

梁山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与许多气象因子有关,年日照时数与水汽压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风速、能见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季日照时数与水汽压呈显著的负相关。梁山地区年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年能见度的减少有正相关;夏季、秋季、冬季日照时数的显著减少主要是由水汽压增加和风速的减少造成的;梁山地区春季风速一年中最大,空气干燥,春季风速虽然也在减少,但平均风速为3.5 m/s,大气中水汽、浮尘颗粒、气溶胶颗粒等污染物依北风吹散,因此春季日照时数减少不显著。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工业化发展加速的大背景下,伴随着风速越来越低的趋势,水汽、浮尘颗粒、气溶胶颗粒等污染物在大气中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些因素使水平能见度也呈现减小的趋势,甚至还进一步影响到日照时数,导致其也呈现减少的趋势[8]。分析发现,风速和8:00大于10 km能见度出现频次与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相似,1982年以前以正距平为主,但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1982以后以负距平为主,继续呈减小的趋势。

4 参考文献

[1]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李跃清.近40年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及日较差的分析[J].高原气象,2002,21(3):327-332.

[3] 王少彬,苏维翰.气溶胶污染对地面太阳紫外辐射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93,13(4):498-502.

[4] 张武,张蕾,张婕,等.兰州城区太阳紫外辐射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5):100-105.

[5] 范晓辉,郝智文,王孟本.山西省近50年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3):605-609.

[6] 虞海燕,刘树华,赵娜,等.我国近59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风速、降水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3):389-398.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检测 仪器分析方法 未来趋势

农产品是人们懒以生存的必备食物,但是近年来由于农药残留等影响农产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农产品安全检测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从农作物的种子培育到栽种,再到生长发育,最后到农产品产出,每一个步骤都已经浸透了各种现代化的技术,这些现代化技术使得农产品生产过程简便,耗费劳动力少,产量增加,但是同时,也给农产品安全问题带来了未知或者已知的威胁。其中,过量化肥以及农药的使用是已知的影响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所以农产品安全检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安全隐患检测需要,所以在目前农产品安全检测方法中,最为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本文主要探析农产品安全检测仪器分析方法及未来趋势。

一、仪器分析方法

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仪器分析方法具有灵敏性强、检测速度快以及准确性高等特点,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成为最常用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方法。目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将多种仪器以及多种仪器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更精准更快速的检测目的。其中,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主要有:光谱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荧光仪器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以及红外光谱仪器分析法等)、色谱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色谱质谱仪器联用分析技术、气相色谱仪器分析方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分析方法等)、生物传感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仪器分析法以及氨基酸自动仪器分析法等。

二、农产品安全检测仪器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探析几种常见的农产品安全检测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色谱仪器分析方法以及光谱仪器分析方法。

1.光谱仪器分析方法

光谱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荧光仪器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以及红外光谱仪器分析法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该方法是利用电子仪器使农产品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农产品在吸收电磁辐射波(波长要在两百纳米到七百五十纳米之间)后产生的光谱。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农产品中含有的铁、锌、铜以及铅金属矿物离子等是否超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是利用离子发射光谱仪发射等离子体,使用等离子体最为激光发射源,分析检测农产品的原子吸收光谱,检测其中含有的铜锌等金属离子,以及锗、锶以及硒等稀有元素。

红外光谱仪器分析法:该方法能够检测农产品中含有的水分、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氨基酸以及灰分含量,还能够检测出农产品中含有的保鲜剂以及防腐剂成分,而且还能够检测农产品经过加工后的质量等。

荧光仪器分析法: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农产品中的铅离子。

2.色谱仪器分析方法

色谱仪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色谱质谱仪器联用分析方法、色谱核磁共振仪器联用分析方法、气相色谱仪器分析方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分析方法等。

色谱质谱仪器联用分析方法:质谱仪的原理是利用一束电子流攻击被检测物体,然后将形成的正离子碎片图谱记录下来,产生定量质谱图。该方法是利用质谱图对农产品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在对农药残留的检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色谱核磁共振仪器联用分析方法:核磁共振成像形成共振波谱,能够显示农产品中含有的不同类型氢原子的情况,这就可以从中看出农产品中含有影响安全的物质。

气相色谱仪器分析方法:是一定温度条件下,该方法可以将农产品中含有的部分化学物质气化、快速分离并检测出来,适用于检测农产品中含有的兽药残留、农药残留以及氨基酸等化学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分析方法:该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快速高效等特点,主要是利用液相色谱仪检测农产品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毒素、添加剂、污染物、农药残留以及兽药残留等。据了解,有约80%的化合物可以通过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检测。

三、农产品安全检测仪器分析方法的未来趋势探析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安全检测仪器分析方法也越来越先进,其未来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检测仪器更加灵敏,检测仪器体型更小、智能化加强,所需的检测环境趋近常态等。

检测仪器更加灵敏:据目前仪器分析方法中使用的检测仪器发展趋势来看,检测仪器将越来越精密、灵敏性越来越强,选择性将越来越高,并且可能将会不断推出具有特殊用途的检测仪器。

检测仪器体型更小、智能化加强:这是未来检测仪器的核心发展趋势,检测仪器将会趋向微型智能化发展,并且其使用程度也会越来越普及,方便携带、使用简单,技术化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使用高新技术,非传统仪器技术(例如非破坏、非侵入、在线、多维、多参数、原位以及高通量等分析仪器)将被更广泛使用。

所需的检测环境趋近常态:目前仍存在一些检测仪器需要在一定温度或者一定压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同时人们也研制出了新的不需要特殊环境的检测仪器,在未来,能够在常温常压检测农产品安全是仪器分析方法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四、结论

随着农产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安全监测仪器分析方法开始被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析了农产品安全检测仪器分析方法以及其未来趋势,农产品检测仪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色谱仪器分析方法、光谱仪器分析方法以及其他仪器分析方法。其未来趋势主要包括:检测仪器更加灵敏,检测仪器体型更小、智能化加强,所需的检测环境趋近常态等。

参考文献

[1]李亮辉,叶健强,程勇,等.现代仪器分析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4:225.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篇6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移动电子商务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主要包含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以及和物流四个基本要素,其中物流的有着重要的作用,涉及商品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转换。在移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通过上网点击购物,获得商品的所有权,然后通过物流运输到达消费者的手中,然后意味着整个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完成。移动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商品交换的商务活动,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商业贸易活动。对此,本文主要对大数据时代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移动电子商务 发展探究

移拥缱由涛袷腔于买卖双方互相沟通达成贸易交易,通过电子货币进行交易,具有一定的便捷性,打破了传统商务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推进产品的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浅析大数据时代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概述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它由电子商务(E-Commerce)的概念衍生出来,电子商务以PC机为主要界面,是有线的电子商务;而移动电子商务,则是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这些可以装在口袋里的终端与我们谋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开始。

移动电子商务是在现阶段的商务活动中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商务活动,在一般状况下主要通过消费者的网络浏览、购物、线上交易以及在线电子支付的各种商务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商业运营模式。尽管在不同的领域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有所区别,但是其主要特点都是基于电子终端以及网络技术开展的商业模式。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对产品信息、市场行情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信息对产品进行调整与完善,适应市场发展趋势与消费趋势。移动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载体,将相关产品信息进行宣传以到达交易的目的。现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主要包含了商品的交易与物流配送等附带服务。通过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移动电子商务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普遍性。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交易模式,为生产企业、物流企业以及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各个领域均可以尝试此种模式,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二,方便性。在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中,人们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完成货物的买卖。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账户资金的转账与查询,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质量。

第三,整体性。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对自身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的处理,将其集合成无法分割的整体,有效的提高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使用率,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严密性。

第四,安全性。安全性是移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自身的安全性,例如,加密、签名、防火墙以及防病毒保护等手段。

第五,协调性。在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需要客户与公司内部、生产企业、物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进行系统的协调。在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中,对于银行、物流、以及技术服务等部门的合作是较为严格的,移动电子商务活动是一项系统的活动。

2.浅析大数据时代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式探究

2.1构建企业核心能力,提供一体化的物流

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就是企业的创造能力,企业对于自身特色的开发与研究。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特色优势,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独特的营销手段提高自身的核心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提供完善的、系统的、全面的物流服务;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视,通过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观念,营造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化的物流企业。要通过对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构建,整合市场资源,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进而有效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2.2进行资产重组,构建合作区域联盟

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策略与实际的市场状况不断的完善自身。要通过资产重组,整合资源,构建一个区域联盟,形成区域内的资源互补,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全面促进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构建区域联盟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还可以有效的降低资本投入;同时,要整合市场发展趋势,完善企业经营策略。

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要过于盲目,要进行市场调查,整合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及时的提高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与发展趋势,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3引进现代管理理念

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手段与技术,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与规范自身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要通过全面规划,通过对整个物流系统的全面管理,对不同的领域、部门以及顾客进行合理定位,要根据物流服务的市场价值提供相关服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借鉴国际第三方物流发展管理理念,取之精华,充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只有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才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在大数据时代,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整体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物流交易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物流与商务进行了有效的分离,利用网络技术与其连接,保障物流活动的全面开展。在移动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物流的一体化、专业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提供专业的物流人才也成未来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实际状况不断的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鹤,张振宇.大数据时代移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初探[J].现代商业,2016,(36):60-61.

[2]许青.大数据时代下湖南移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移动电子商务,2015,(11):8-9.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14-01

当前,计算机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也从单一化领域逐步发展到多元化领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以使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1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要追溯到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研制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这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这样的机器当时是为军方研制的,后通过多次的技术改造,这台计算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应用的领域拓宽。但该台计算机的程序设备还是外加式的,运行速度较快,但存储容量较小,与现代计算机还存在较大差距。直到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了重大突破,在1946年完成了《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这一设计成果引发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制造,英国率先完成了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美国相继完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计算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了迅速发展期。

20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也有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发展到集硬件、软件和固件等为一体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此系统的性能大大提升。同时这一时期,计算机类型开始分化,如通用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等类型,此外还有一些专用的计算机如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20世纪后期,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的性能也获得了提升。不管是家庭、还是企业、机关,计算机都广泛地发挥着作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决定了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其设备如音响系统、操作系统等技术性很强,涉及到电子学、光学、机械学等多种学科,同时又要受到电子加工工艺水平、精密机械工艺水平的影响。

2 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硅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硅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为了解决物理性对硅芯片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制新技术,计算机领域将会出现一些新技术,给计算机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虽然这些新型计算机技术还在发展中,但不久这些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2.1 量子计算机

这种计算机是根据量子效应设计出来的,借助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实现开关状态,分子状态变化借助于激光脉冲改变,使相关的信息跟着聚合物转变,然后实现运算。量子计算机是立足于力学规律之上进行运算及存储信息的,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是非常大的,不仅能高速地处理数据,还有着安全的保密体系。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科学界一直追逐的梦想,现在还只是利用了量子点操纵、超导量子干涉等方面,此领域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必会给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新机遇。

2.2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也就是全光数字计算机,就是用光子代替电子,用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联,光硬件代替电子硬件,从而实现光运算代替电子运算。光与电子相比,其传播速度非常快,它的能力超过了现有电话电缆的很多倍,同时光子计算机在一般室温下就可以使用,不易出现错误,和人脑具有类似的容错性。这些优势必会提高计算机的效能,使光子计算机获得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2.3 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也即是分子计算机,其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生物计算机的转换开关是由酶来担当的,要更好地显现出酶,就需要酶和蛋白质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技术制作的生物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存储量大,还能运行在生化环境或者有机体中,比较适合应用于医疗诊治及生物工程等。

2.4 纳米计算机

纳米属于计量单位,大概是氢原子直径的十倍。纳米技术从开始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也是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科学家们一直深入研究。现在纳米技术应用领域还局限于微电子机械系统,还没有真正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在微电子机械系统中应用纳米技术知识,是在一个芯片上同时放传感器和各种处理器,这样所占的空间较小。纳米技术如果能应用到计算机上,必会大大节省资源,提高计算机性能。

3 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无线化趋势

计算机实现无线化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这与当前笔记本实现的无线是不同的,未来计算机无线化是指网络与设备间的无线连接,如果无线化得到了实现,未来在家中使用台式电脑比用笔记本还方便,因为显示器与主机不用再连线。也就是说实现无线显示器,这种技术被称为UWB技术,属于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为无线局域网和个人局域网提供方便,带来低功耗、高带宽的优势。

3.2 网络化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各种家用电器也开始走向智能化,未来有可能实现家电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调控家电的运作,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新的家电应用程序,从而提高家电的性能。同时利用互联网也可以远程遥控家中的家电,在办公室就能让家中的电器工作,为生活提供便利。

3.3 人性化趋势

计算机的普及必会要求计算机更好地为人服务,这就需要计算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人性化,这样人们才会真正使用计算机。要实现这个目标,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将会走向多样化,可以通过书写控制,也可以通过语言控制、眼镜控制等。随着智能化的提升,计算机可以自动选择操作流程,使用起来较为简单,有可能达到与家用电器操作一样简单,使用者不需要专门学习就能操作。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目前,一些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一些领域,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会超出人们的预想。

参考文献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协调性分析;灰色协调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2;F224;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888-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3.068

如何调控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的方向和流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经济学、环境学与管理学研究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物质流分析方法”,它主要针对区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分析。其基本观点是基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从经济系统进入环境的废弃物质的数量与质量[1]。目前在国家和区域层面上有关物质输入输出量的研究已有报道[1-12],但对于区域层面上物质流量的内在关联报道较少。本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运用物质流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13]方法,尝试对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协调性分析,剖析区域物质流量的内部关系,以期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闵行区位于上海市腹地、中心城区偏南,与徐汇、长宁、普陀、浦东、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8个区相邻,区域面积37 168 hm2。闵行区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并重,不断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尽管闵行区在近几年的生态经济建设中,逐步引入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并正在逐渐形成循环经济体系,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依然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2 资料与方法

2.1 物质类型划分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划分方法及调研资料[1,3,14],将进入闵行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自然物质分为:①生物物质,包括林木、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等第一性、第二性生产量;②气体,包括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中所消耗的气体;③能源,包括矿石燃料和其他燃料等;④水,指从环境中提取的天然水。将排出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分为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3类。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数据的限制,进出口物质资源和隐藏流未被纳入统计的范畴。

2.2 资料收集及数据统计

输入端的生物物质包括林木、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等,数据取自《闵行区统计年鉴》。水的输入量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能源包括天然气、原煤、原油、热力、电力和其他燃料等,数据均由《闵行开发区环境公报》换算得到。输入的气体主要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数据均由《闵行开发区环境公报》和《闵行区统计年鉴》换算得到,计算方法参照相关文献[1,3,15],在此不再赘述。

输出端固体废弃物部分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数据取自《闵行区统计年鉴》。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数据取自《闵行区统计年鉴》。废气主要是工业废气和二氧化碳,数据取自《闵行区统计年鉴》和《闵行开发区环境公报》。

2.3 数据分析方法

由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具有高度开放性,受经济、资源和环境各种因素影响,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呈非线性结构,可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灰色关系。因此,本研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量的协调程度。其中,区域物质流量协调意味着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以合理的生产、生活关系为纽带,实现区域经济、资源和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13]。

分析思路[13]具体如下:①为反映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量的协调度,确定主导系统S协调发展的序参量dj=(dj1,dj2,…,djn)(n≥2)。②设定序参量dji在特定研究时段放入阈值aji,aji可以根据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趋势或规划目标选择未来某规划年的预测值或规划值。③应用灰色关联有序度计算方法:设dji=(dji1,dji2,…,djit)为系统在t时段(以起始年作为第1时期)的序参量实际系列,djix(1≤x≤t)为第x时期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子系统Sj的序参量dji的实际值,aji为t时段子系统Sj的序参量dji的阈值。依据灰色理论,首先按式(1)对系列dji和aji进行无量纲化,然后按式(2)计算两个系列中各对应值绝对差的最大和最小值:

d■■=■,a■■=■, 1≤x≤t (1)

?驻min=min{|d■■-a■■|},?驻max=max{|d■■-a■■|},1≤x≤t(2)

由灰色关联分析方法,djix和aji在t时段的灰色关联系数为:

f■=■,1≤x≤t (3)

式(3)中,?籽(0

应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w■,协调度系数f■表示为:

f■=■■f■w■ (4)

3 结果与分析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对闵行区生态经济系统2007-2012年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计算。由于水输入量与输出量分别占物质输入总量与输出总量的95%以上,为了便于比较,分别讨论不包括水的物质系统和用水系统的协调性。

3.1 不包括水的物质系统协调性分析

应用公式(1)~(4)得到图1、图2。图1表明在不考虑水的情况下,物质系统协调度在2007-2012年间呈波动增长趋势,变化幅度为44.71%。协调度从2007年的0.691 1增加到2012年的1.000 0,说明闵行区不含水的物质系统总体上发展较为协调,但2010年协调度最低,说明在2010年闵行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较低。

从物质输入的时间动态分析,能源输入量和气体输入量呈现单调增加趋势,且能源输入量的递增速率大于气体输入量的递增速率。其中,能源输入量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从2007年至2012年增长率为13.72%。虽然2007-2012年闵行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且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但由于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能源消费效率趋于上升。气体输入量呈现较为缓慢的增长趋势,从2007年至2012年增长率为7.29%。生物量在近年来变化较大,2007年至2009年呈增长趋势,增长率为30.70%,然后一直呈现递减趋势,递减率为7.44%。这可能与生物质为生产原料的产业发展较不稳定有关。综合以上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输入量呈增长趋势,主要表现在能源保持着较快增长的势头,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带来较大压力。闵行区延续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速度,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成为制约闵行区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物质输出的时间动态分析,固废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即从2007年的305.9万t下降到2012年的225.8万t,下降幅度为26.19%。这与闵行区逐步具有一定规模的静脉企业有关,这些企业可以在该产业中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如果继续扩大这些企业的规模,有利于固废利用率提高。废气总量呈现增长趋势,年增长率为2.38%。虽然近年来闵行区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淘汰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污染型建设项目,但废气排放总量的增长趋势与能源等物质输入变化趋势有关。综上可见,废气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3.2 用水系统的协调性分析

图2表明,区域用水子系统协调度在2007-2012年间呈波动增长趋势,从2007年的0.562 9增加到2009年的1.000 0,然后下降为2012年的0.895 2,整体增长幅度为39.75%,说明闵行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用水子系统发展较为协调。

在量的变化上,水输入量在2007-2012年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增长率为8.69%。虽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水资源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水资源消费年增长率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水资源消费效率也呈现上升态势。废水有序度呈递增趋势,是由于随着经济和市政建设的发展,闵行区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日益完善,目前已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收集管网的全覆盖。该区现有污水处理厂3座,其中,闵行水质净化厂处理能力5.0万t/日,闵行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4.5万t/日,程桥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0.5万t/日。

4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项非线性系统,其行为较难预测,物质流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研究此系统的新颖而简洁的研究手段。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2007-2012年间的物质流量协调性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结论:一是物质输入输出系统发展较为协调;二是能源消耗量与用水量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带来较大压力。闵行延续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速度,能源需求与用水需求等均将持续增长,成为制约闵行区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4.2 政策建议

4.2.1 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 近期,闵行区主要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发展四大重点产业:一是依托航天科技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太阳能、GPS卫星定位系统等项目发展航天产业;二是依托莘庄工业区的上广电NEC液晶显示器项目等发展光电子产业;三是依托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以及紫竹科学园区一批高科技企业发展微电子产业;四是依托闵行市级工业基地、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四大金刚”、阿尔斯通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发电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车辆为重点的现代装备产业。这些重点产业不仅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可观,而且对环境的破坏比较小、对资源的消耗相对不大。

在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闵行区应结合自身区位特点,积极发挥距离中心城区比较近、外来劳动力资源丰富、出口加工型产业发展基础比较好等优势,努力克服基础性资源少、土地资源有限、环境容量约束等特殊困难,进一步塑造区域特色,适当保留都市型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无竞争优势和无规模经济的小工业,大力发展新兴高技术产业,真正使航天产业、光电子产业、微电子产业和轨道交通等现代装备部门成为闵行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此外,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闵行区还应大力发展研发产业,并努力使之与上述4个先进制造业部门相互依托,逐步形成融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在传统产业调整方面,闵行区应加紧对吴泾化工和电力生产基地的技术升级,加速绿色化工区和绿色电力基地的建设步伐。

闵行区的农业将向设施农业、都市特色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的方向升级,并逐步成为生态涵养的空间;静脉产业也将适应循环经济建设的要求逐步成长。各产业相互耦合,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

4.2.2 建设资源节约体系 在能源节约方面,首先要做好工业节能工作: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近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制执行国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洁净煤技术应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三是加强能源管理,推广热电联产和分布式供能系统,加强电网改造和管理,鼓励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其次,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通过财政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推进节能改造,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再次,应加强交通节能,建立低碳交通运输政策标准体系,加快低碳交通技术研发与推广,建立低碳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在水资源节约方面,首先要做好农业节水:一是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节水示范工程,将浦江生态农业区作为闵行区在农业领域水资源节约的示范工程,努力建设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区;二是加强农业节水的宣传教育;三是研发和应用农业节水先进技术;四是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技术。其次,加强工业节水力度,建立工业节水投融资机制,建立循环经济建设财政补贴政策,加强用水定额管理为基础的工业用水全过程管理。再次,在生活节水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展居民生活节水的宣传教育活动,实施农村地区居民生活集约化供水,开展居民小区节水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加强用水产品的市场监管。

参考文献:

[1] 黄和平,毕 军,李祥妹,等.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6,26(8):2578-2586.

[2] BI J.Circular economy: an industrial ecology practice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Poster for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2004, Industrial Ecology: Major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 Oxford, UK, August 1-6,2004.

[3] 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等.中国经济系统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4):538-547.

[4] BI J. Perspectives on green buildings: China experiences, workshop for nsf self-sustaining hish-rise building project.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N J,USA,January 13-14,2005.

[5] CHEN X Q, QIAO L J. A preliminary material input analysis of China [J].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1, 23(1):117-126.

[6] 李 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4(11):11-18.

[7] 刘敬智,王 青,顾晓薇,等.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1):46-51.

[8] 徐 明,张天柱.中国经济系统中化石燃料的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9):1166-1170.

[9] 陈 跃,邓南圣.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环境管理工程――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3):1-5.

[10] 徐 明,张天柱.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投入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3):324-328.

[11] 夏传勇.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J].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3):415-421.

[12] 段 宁.城市物质代谢及其调控[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5):75-77.

[13] 陈 静,杨 凯,张 勇,等.灰色协调度模型在产业用水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5):694-698.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