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8篇

时间:2024-02-19 15:13:00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篇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坚持正确、科学的教育目的观的指导和引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思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践,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样一个现实,即素质教育作为人们用以抵制、消解应试教育行为弊端的一种新的教育行为和模式,在实践、实施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合目的性问题通常被人们所遗忘,一些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及其探索实践,其合理性或合目的性同样受到人们的质疑。概而言之,教育主体在教育目的观上的模糊与偏误,是导致素质教育推进滞缓甚至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观问题。 

一、 对素质教育合目的性的认识与反思 

素质教育,自从这一概念的提出一直到它作为一种教育政策、目标、理念的贯彻实施,就一直饱受争议。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还在围绕着“什么是素质教育”这一基本问题展开深入讨论①。在关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的研究方面,应该说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即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痼疾和弊端而提出、设计的一种新的教育政策、理念和实践体系。但是,应试教育作为主导、影响中国基础教育几十年的一种负面的教育行为倾向,其根本问题和主要弊端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说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全国统一的高考指挥棒,也有人说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其片面的知识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和淘汰式、选拔式教育。然而,这些说法终究还是没有抓住应试教育的根本要害。一方面,片面、过度地追求知识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和淘汰式、选拔式教育固然有失偏颇,但无论如何,知识教育和淘汰式、选拔式的教育都是为教育和社会所必要、必需的;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固然是在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但这些年高考制度改革的种种探索实践表明,高考制度和模式的变换,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解弥漫在我国社会各阶层的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态势。 

那么,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端究竟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影响极为广泛的教育实践行为模式,其根本弊端即在于它的反教育目的性,亦即应试教育与教育的根本宗旨、目的的悖反。学者在分析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废止的时代动因时指出:“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 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 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传统的科举制度与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宗旨相违背、相冲突,是这一教育及人才选拔制度最终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至于说,科举制度对读书人身心的桎梏和戕害,人们更是进行了多层面的揭露、剖析。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理解为是为社会和个体的人的发展服务,那么,科举制度则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应然的目的和宗旨。惟其如此,这种教育制度的废止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当下中国的应试教育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固然不是同一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现象,但二者却有着许多共同、相通之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二者都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应然的宗旨和目标,具有明显的反教育目的性。在上文中我们提及,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端并不在于它对知识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和淘汰式、选拔式教育的追求,因为这样一些教育的倾向和行为都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合目的性。而应试教育的本质,则是把有效的应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育原本应该追求、遵循的一些目标理念统统抛至脑后,并因此使得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异化了的教育行为;这种应试教育的行为及其后果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目的、诉求相背离、相冲突,这才是应试教育为人们所诟病的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作为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实践批判,它应高举教育合目的性的旗帜,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契合于教育的应然的目标与宗旨。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这一论述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从根本上阐明、强调了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宗旨。然而,反思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践进程,人们通常只是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并因此而忽视了这一教育改革实验背后的应然的目的和动因。研究者指出:“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改革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须克服以下四种错误认识:其一,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为一种取消考试的教育;其二,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为一种以技能培养取向为主的才艺教育;其三,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为一种急功近利的工具性教育;其四,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为一种无约束的自由教育。”[3]这些关于素质教育认识的偏误,其实也是当下素质教育实践的偏差;而素质教育认识与实践中的这些偏差、偏误,皆源于人们对素质教育目的、宗旨理解和认识的局限与偏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这是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从根本上契合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同时基础教育课程也使素质教育的目标理念有了一个推进实施的载体和路径。但是,综观近年来各地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包括一些被人们推崇为“模式”“典型”的试验样板,大多都只是在学校教学的相关环节上进行的方法、花样的翻新,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原则毫无关系,甚至是渐行渐远。人们这样对课程改革进行评说:“课改就是‘改课’吗?也许课改包括了改课,但两者在内涵与外延上却不能画上等号。我们期待着那些有能力真正站在育人高度、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立意课改、规划课改、践行课改,真正把‘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富有深意的口号落到实处的课改。对于课改的成功与否,不应让考试作为评价的分量回归本位,而应让育人的评价分量得到彰显,也许这才是‘典型’课改的应有之意。” [4] 这样的论述可谓一语中的。

概而言之,针对应试教育反教育目的的根本性弊端以及素质教育实践的局限和偏差,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必须自觉地坚持教育合目的性原则,自觉地坚持以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衡量和评价各种教育探索实践的价值标准和原则,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把素质教育引入正确、健康的发展轨道。 

二、 践行科学教育目的观,推动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当下,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坚持合目的性的原则,需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要注意素质教育多重目的、目标之间的张力与和谐,防止多元教育目的、功能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僭越,防止素质教育实践的片面性;第二,各个层次和类别的教育,要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功能以及自身特有的属性和功能出发,积极探索、不断明确自身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其特征和规律,以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考察那些素质教育出现偏差的实践案例,有时似乎还难以仅用合目的性的原则加以评价、考量;这是因为当下的教育目的和功能越来越具有多元化的属性和特征,而一些有失偏颇的教育实践案例其根本要害,则在于它们仅仅只是凸显了教育的某一个方面的宗旨、目的和功能,教育实践及其效果具有极大的片面性。这里需要人们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如何适应当下教育多元价值目标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实践体系内在价值的张力与均衡。笔者在讨论教育民生论问题时曾经强调,教育民生论有别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和教育价值观,但也绝不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促进个体的人的发展的教育目的和价值理论。这是因为,第一,教育民生论重点关注的是与普通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的日常生计相关的教育问题,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讨论、研究人的发展。第二,教育民生论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虽然最终也要落脚在作为个体的学生教育发展问题上,但是,这一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则关涉到普通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的家庭生计。换言之,教育民生论是从普通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的生计问题着眼去研究教育的一种理论和观念。这就意味着对于当代中国教育,还需要从民生论的教育价值观角度进行考量、权衡。 

当代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多元化特征和趋势日益凸显,同时教育的多元价值目标又是一个富有张力的结构体系,多元价值目标之间既相互作用、影响,又相互冲突、掣肘,因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地加以应对,努力建构起一个能够全面、和谐地反映教育多元价值目标的教育实践体系。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对当代教育实践的一个新的重要挑战;各级各类教育只有面对并努力适应教育多元价值目标要求,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和谐的教育观念体系和实践体系。反思近年来素质教育实践,人们经常偏执地为教育的某一个方面的价值、功能所驱,进而使得这种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走向一种偏狭的境地,造成许多理论与实践的误区,这正是当下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势对素质教育新的挑战的具体体现。为此,推进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建立起与教育的多元目的和价值相适应的观念体系和目标体系。适应教育目的多元化的趋势,素质教育的目标理念必须建立在教育多元目的和价值的基础之上,这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说“什么是素质教育”依然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那么,我们必须在面对教育的多元价值目标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及其教育工作者要把适应教育目的多元化的要求,作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理念和原则,努力创设一种有效践行、充分体现多元价值目标的全面、和谐的教育实践体系和环境。 

当代教育多元价值目标是一个由多重目标要素构成的结构体系,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并在实践中加以践行,使之得以充分体现。但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其内部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对于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形态而言,实现、践行教育多元价值目标,应该充分体现自身的职能和特质。换言之,教育的多元价值目标需要通过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以多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内涵加以体现、实践;而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反映、体现教育多元价值目标的要求,则应当基于各自的职能和特质,努力形成既充分契合教育的终极目标,又鲜明地体现了自身教育职能与特质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实践模式。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基本形态,这些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在实现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所面临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不尽相同,如何努力形成与自身教育职能相吻合的教育目标、理念和实践模式,这是当下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又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一方面,基于践行和实现教育多元价值目标的需要,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形态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肩负的任务以及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不尽相同,各级各类学校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不断明确、清晰自身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要从自身的教育属性和功能出发,积极探索契合教育多元目的和功能,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实践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多元价值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理念以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是引导和推进素质教育实践的三个重要的认识维度,惟有坚持从这样的思想理念和认识维度出发,才有可能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认识保障。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树立正确教育观 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要任务。以上三种表述都是从词义上把素质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统一起来。从实际探索素质教育的经验来看,已经远远超过了词组含义的理解,构成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思潮。

一.素质教育是实现末来时展的教育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教育事业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学生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到本世纪正好肩负着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所以,党中央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不但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我们如何实现未来时展的素质教育,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且长期坚持科学发展呢?我认为实现素质教育不能挂在口头上,也不只是去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体系。我们为什么要实现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是民族发展的需求,不发展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时代人才,没有人才就不能实现强国。实现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教育观

1、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学练目标,鼓励学生利用校外体育资源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学会科学的自我锻炼的方法,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练效果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那就是: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专业素质、提高人文素质、提高道德素质和语言素质等。教师的终身学习不但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对每个教师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指导者、帮助者。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此外,还要注重在学习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不断进行改革。

2、正确的现代社会主义教育观首先是要着眼于世界的发展,再者就是要着眼于国家的发展,其次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关起门来办教育是不行的,人是流动的,信息是流动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因此教育要随着世界的发展、信息的流动发展教育。关起门来办教育,不了解世界的发展,不了解国家的发展需要,办教育是不会培育出人才的。其实办教育不要沉浸于历史之中。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横向的开放和流动,而且也是纵向的开放和流动。不要因为在历史上某个时段教育办得好,就照搬过来;也不要因为其它国家教育办得好,就照搬过来,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实现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的。也就是国际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就实现什么,国际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人民发展的需要,民族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就要向国际学习,学习其它国家的教育经验,同国际融入一体,进行交流。就要充分吸收历史文明成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树立现代社会主义的教育观,树立符合国情、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教育观。

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人类社会已步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已迫在眉睫。为此,全社会要共同关注教育,共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国家没有人才就不能实现强国,国家没有好的教育就不会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曾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说:“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那么我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教育中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即: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智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人格完善中起着重要作用。

党中央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二十一世纪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适应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篇3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教育现状;对策

素质教育在如今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了,它早在1982年即被提出,党和国家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新课程改革应当知难而进。“素质教育”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长久以来,素质教育较之应试教育的优势,一直成为素质教育拥护者们最强有力的武器,不断支撑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然而其发展状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却并未像其优势来得那样显而易见、光明磊落。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与其对抗的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一路坎坷、很不乐观。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P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再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工作的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学校可运用例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教师管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计划,逐步提高教师素质。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体的说,就是不能单纯重视尖子生等少数学生,不能忽略后进生的转化,要相辅相成,全面开花。既要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还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篇4

关键词:医学院 人文素质教育 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11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医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成为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方式,已经朝着医学教育领域发展。因此,评价体系中主要研究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评级活动,其中的科学性直接关系着教育评价目的的实现以及对于评价结果的认证。但是在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中仍然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体系以及实践的研究,因此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要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总结相关的实践性、科学性。

1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及其表现

在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中,它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及受教育者人文素质的发展变化及其内部包含的众多因素进行的价值判断。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必须进行有序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研究,并且要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作出比较科学的价值判断。

在医学院中,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影响着医疗保健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中,它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管理、指导学院的工作、提高办学的效益以及办学的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医学院以及教育工作者进行自身检查、反思、改造教育,并且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这种教育评价体系是评价目标的分解,是评价目标具体化以及行为化的具体表现。这种教育评价机制能够推动医学院教育观念的转变 ,能够提高医学院教育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水平,能够改善医学院教育评价的制度,提高教育的质量以及教育的效果。

2 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理论及其基本特征

2.1 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理论

从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来看,教育评价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客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院校评价、专业评价以及单项评价。其中院校评价是把整个院校作为一个对象进行评价,专业评价是以专业学科为单位进行评价,在评价的体系中,院校评价和专业评价都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而单项评价是为了规范以及加强某一项教育展开的评价,这其中包含:实验室的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等。综上所述,为了研究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医学院校主要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是单项评价,这就要规范医学院校的整体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评价的机制中,其基本的思想是:以教育为主要的目标。对教育的整个过程以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要根据制定的教育评价理论进行,保障其中理论进行的系统性。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主要的体系都是根据教育的质量进行具体控制的,其中对于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的产品,对于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质量分析;质量的产生过程。对于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标准应该分为本质质量标准和过程质量标准两个方面,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标准进行。根据质量的评价,可以分为的理论层次有三个方面:结构――过程――结果。这种理论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根据这种模式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反应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状况。

2.2 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特征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中包含着许多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要以教育的全部领域作为对象,其中要以学生为重点,来进行全面的人文发展,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育评价的机制中,不仅要全面地评价办学的理念、办学的水平,而且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质量。对于学校的评价,要根据学校的课程以及学校办学的条件、校园的各项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教育中既要重视对显性的课程教育评价,也要重视对学校的人文教育环境、校园的文化建设的评价,根据学生的社会活动以及教育基地的建设进行评价。既要对教学的工作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学的管理、教学的保障措施进行评价,根据各方面的评价来提高医学院的整体水平。

3 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

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教育内容具有基础性、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教育的目标具有全面性,因此可以看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重视总结性的评价以及过程性的评价,要重视个人的评价也要重视他人的评价,要重视个性的评价也要重视共性的评价,以及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这种多形式的评价方法中,要重视对评价的机制进行引导,由于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完善教育的管理,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教育评价的机制中,这种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社会性的特征,要根据评价机制进行具体的研究,最终的目的是根据评价的结果,能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改进,以顺利地达到教育评价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使用教育的资源。

4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基本框架及其原则

在人文教育评价的框架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建立目标的导向性原则,要根据评价的指标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评价的全面性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应该全面地认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能够全面地反应教育质量的体系;教育的科学性的原则,就是要根据评价的机制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够保持与目标一致性的特征;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评价能够实现对教育质量的总结,而且能够有助于评价过程的实施。

在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机制中,对于评价的原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4.1 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在医学院校实施的教育价值观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服务的。因此在教育评价的机制中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思想,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够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重要的教育基地。

4.2 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由于知识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也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做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够不断完善教育评价的理论以及相关的体系,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调控作用,引导医学院校的全体师生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3 要坚持医学院校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发展,对于医学理论与新技术的发展,能够结合分子生物学和脑科学以及相关的医学工程进行不断的突破。保证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要不断的改变,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要改革教育评价的机制以及教育评价的思想。

4.4 要坚持人文素质教育与教育管理的一致性

对于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是一种手段,但是教育管理就是一个环节。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从而结合管理手段进行研究,总结出教育评价的结果,向学校的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为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能够促进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不断变化,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评价标准,规范、标准地改善教学,将评与建相结合,最终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地完善评价的体系以及评价的机制。

5 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体系以及评价的机制,促进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具体地指出医学院在教育管理中体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学院校的整体水平和相关的教育质量,为发展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提高有力的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曹文娟.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2).

[2]周增恒,李四海,郭兆江.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32).

[3]李春燕,邓瑞娇.护理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护理,2011,(16).

[4]曹红娟,江安利.高等护理教育质量标准的内涵分析与思考[J].护理进修,2012,(31).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篇5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与其对抗的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一路坎坷、很不乐观。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P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再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工作的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篇6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和个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发展智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抓好下面几个方面。

1.确立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观念

过去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重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轻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运动技能的掌握,轻体育健身方法的实际应用;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倡特色教育和个性教育,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形成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观念。

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有效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专业建设人才。为此,应使学生掌握几种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原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加强思想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根据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健身,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且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运动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终身体育,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意志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这些教学新观念,是指导我们搞好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才能使体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不断前进。

2.制定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

根据《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若干身体条件相接近的小组,各组都制定有适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个体要求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地统一起来。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适宜的目标,只要努力,就能达到这个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者。学生在学习时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就更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习的乐趣,就会激发他们的自觉积极性,对体育教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如果教学目标太高,经过学生的努力不能达到,使学生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绩得不到肯定,便会使学生对教学目标失去信心,不再去努力,甚至对体育教学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这样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运动技术,技能和基础体育知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竞争和习惯;开发学生智力,体验良好情感,体会运动乐趣,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3.确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大学教学的特点,实施素质的教学内容应强调的健身性、实用性及竞技运动与娱乐健身相结合。其特点是:(1)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2)运动原理容易理解掌握;(3)能发展和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帮助学生掌握现在和将来乃至终身需要的健康知识、健身技术和技能;(4)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能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担任一般裁判工作)的内容。过去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练习内容和方法,统一要求,使“尖子生”因运动量小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较差学生因运动量过大而消化不了,照顾不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运动,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需求,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

4.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二是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三是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四是要改善体育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加强教师职业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

教师要热爱学生,学生要尊重教师。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人格地位平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重视情感、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和谐关系,为学生创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如果体罚学生,就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使学生反感教师,反感体育课,更谈不上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5.制定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到身体素质的训练与情感教育等,都应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和评价。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非智力水平;不仅要学会学生怎样做人,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自身功能。

对于少数尖子学生,不能过多地围着他们转,也不能人为地压抑他们的体育特长与个性发展;对于少数较差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学习成绩的评定,要侧重评价自身提高幅度和努力的程度。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教师既要统一要求,又要有不同的评价尺度,设立一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应强调多样性,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这样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素质,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全面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管水法等.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六要.中国学校体育,2000-5-14.

[2]兰自力等.落实素质教育的五个关键.中国学校体育,2000-5-16.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39-02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学作为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落实素质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搞好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赋予物理教学新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培养目标[1] [2]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和适用较为广泛的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典范模式。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审美、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教”和“学”的结合[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是一个 “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怎样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都很喜欢做物理实验,都喜欢动手操作。显然,实验就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科学。

“教”与“学”的结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内容上的结合,也可以是特点上的结合,还可以是模式上的结合。总之,只要能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关心和利用。可见,注重“教”、“学”结合,找到并利用好其结合点,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素质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4]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最适合开展“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课程。因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落到“实”处,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事例,这样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才利于学生进行反思和设想,构思和设计更多、更优的解决方案。

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文凭—水平”、“知识—能力”的转变。要解决传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只会学习不会做事,只有知识没有能力的弊端,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多在“实际”上下工夫。

(三)注重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变这一弊端就要注重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现代教育模式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的思考,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加强学法指导,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有目的的自学、讨论、交流,课后针对个别人作相应的辅导等。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节课程进度和难度,可以给学生介绍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爱上学习,进而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四)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结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具备特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个性化发展则是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和国外的大学生相比,最突出的不足之处就是“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感交流来引导和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取向上有正确的定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5]

(一)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物理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全面性和针对性。其中,知识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要有内在的统一性,认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紧紧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并努力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社会需求、教学目标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在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将教师自身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适合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和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首先要明确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次是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应明确,教学内容、教师指导活动及学生活动安排要合理,体现启发性和“双主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汲取各科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校物理学科实际的、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创设逼真的物理教学情境的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四)优化教学手段

要注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的教学媒体同先进的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要重视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实物、挂图及幻灯、录像等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对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物理教学情境形象、逼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选择教学手段时,既要重视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又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网络媒体和教学手段,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总结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等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和把握好物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运用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和“学”、“理论”和“实际”、“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

[2]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 何德.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物理教学,2001(6).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篇8

2007年下半年,我开始有计划地到全省各市进行调研座谈,与各地教育行政干部,高中、初中、小学校长代表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征求人们对切实推进全省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研究中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素质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最本质的体现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我国这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既享受到了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实惠,也因为违背科学发展观,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使我们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道理。不发展就没有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但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民能够享有幸福的生活,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路径。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素质教育是什么?总书记在2006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改革的主题。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战线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本质的体现。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实现教育的优先发展。这是由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决定的。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教育承担着为实现社会公平、民族振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奠基的历史使命。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同时提升我国教育自身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的首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教育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教育事业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教育事业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归根结底,它是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更没有学生的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谋生的能力,造就学生终身幸福生活的能力。只有素质教育最能体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最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影响我国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障碍,在于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功利主义、教育方法上的工具主义、教育方式的反科学精神。素质教育则是对教育功利主义的反动、是对教育工具主义的反动、是对教育反科学精神的反动。正因为如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走向内涵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是教育走向科学发展方式的标志。

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解

回顾素质教育提出以来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三要义”说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素质教育有“三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2.“四有”说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全面发展”说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如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一直强调: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在进行时。

4.“培养模式”说

2005年12月26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就素质教育问题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是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教育领域的最核心的一个变革。”

5.“生命”说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终极追求,不是对单一的模式的寻找。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比建立一个模式不知要艰难多少。她认为,素质教育最根本目的是要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6.“发展”说

从实践层面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另一种则认为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教育。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笔者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至少可以有以下5个维度。

1.素质教育具有规范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有所遵循的。一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二是国家教育方针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三是国家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四是国家课程方案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五是教育科学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

2.素质教育具有基准性

我认为,素质教育首先要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我在调研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参加座谈的校长们的课程意识比较差。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校长们的眼里,所谓全面贯

彻课程方案,就是要全面开齐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至于新课程特别强调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等课程,并没有被他们当做真正的课程来对待。有一位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她说: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很高,这首先得益于学校坚持开齐开全课程。我就问她:你们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了吗?她说:开设了。我又问她:每周开设几课时?她说: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都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显然,这位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把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同于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了。我想,这样的校长在全省恐怕不在少数。二是在调研中,有不少校长乃至教研人员都谈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在谈到学校课程开发的成果时,大家往往都会谈到自己的学校或者所在地区已经开发了多少门类教材。在这里,他们大都把学校课程的开发等同于教材的编写。这又是大家对学校课程理解的一个误区。说到底,学校课程的开发不应以编写教材为目的。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生成为基本特征的。因此我们反对为学校课程编写教材,只主张编写教师用课程实施指导用书。在教师指导用书中,可以规定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实施规划、课程实施应该利用的资源,以及如何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等等。

为什么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中?一是国家课程规定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规定了教育的目标;二是国家课程通过完整的课程结构确定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内容;三是国家课程通过规定教材内容,确定了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四是国家课程规定了评价与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等等。

3.素质教育具有多元性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多元性。一是可以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界定素质教育;二是可以从教育内容入手来界定素质教育,如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可以从现实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来界定素质教育,比如把素质教育界定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其本质特性而言,是具有多元性的,人们可以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人们对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不同,往往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和功能认识的不同。但是,不管人们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真正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都必须把这些目标具体体现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正因为如此,我在调研中,每当校长们谈起自己的教育主张,我总要问大家:你通过什么课程来保障你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你用多少课时来开设你所主张的课程,等等。也正基于此,我们在推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典型时,学校层面我只主张选择整体性的、真正从课程改革入手的各种改革,而不主张选择那些教师个体的教学改革层面的经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认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是课程改革,最薄弱的也是课程改革。我一再强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当前没有真正的课程改革,只有教学改革。

4.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具有相对性

在素质教育调研过程中,不少同志认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还不具备。其依据是从整体上看,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仪器设施的配备等等,都还不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不否认良好的条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各种条件都是相对的。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在山沟里也能办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陶行知那时的办学条件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现在相比。2003年7月,我到菏泽巨野一个农村小学调研。那所小学办学条件很差,根本谈不上有多少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但我在那所小学院子里看到有一根躺在地上的电线杆子,原来这根杆子是学生锻炼身体时练习平衡用的。这让我颇受启发:再好的条件,如果观念不转变,那么同样会搞“应试教育”;条件虽然不好,但只要观念转变到位,照样可以开展素质教育。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