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战略管理导论8篇

时间:2024-02-20 14:41:08

战略管理导论

战略管理导论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商业道德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企业以损坏别人的利益为前提,虽然可以得到一时的赢利,但是终究是不长久,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要获得生存的空间,进而长久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商业道德观,并把这道德观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指导着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评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

关键词:商业道德战略管理社会责任

商业道德是商业从业人员在商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组成。商业道德是维系着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纽带,指导着整个战略管理活动。

一、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制定

1.必须要用商业道德观念来指导确定企业愿景和使命

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未来将成什么样子、任务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企业愿景和使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什么的企业愿景和使命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驾驭在商业道德之上,做一个有商业道德的企业,否则终被社会抛弃。

企业确立愿景和使命不仅要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企业相关者的利益。除了要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外,还需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同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富有竞争力。

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期望?怎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杆衡量标称,这杆标称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各个利益参与方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底线,任何一方都不能逾越和破坏,否则将遭到惩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否则企业在起跑线上走错方向注定企业必然失败。

2.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基础上

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上,任何战略目标都必须坚持这原则。因为战略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企业愿景和使命是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战略目标的终点,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让企业愿景和使命实现。企业愿景和使命是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目标也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

3.从商业道德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

战略目标实现有许多途径会产生多种方案,如何评价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是战略制定阶段最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实施手段。

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方案,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企业愿景和使命。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满足企业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只能用商业道德这杆标称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各利益相关方最满意的备选战略作为最佳战略!从短期和表面上看,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受损,但从长远大局看,社会更和谐稳定,这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收益更大。用商业道德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二、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实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去保证。如何才能确保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1.企业职能部门在制定策略时要恪守商业道德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靠职能部门去执行实现的,职能部门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最低层的职能部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职能部门在制定战略目标策略时必须恪守商业道德,不能因为职能部门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小部分,个别职能部门为了追求近利不惜放弃商业道德原则,这种做法会伤害到企业的信誉,破坏企业的形象,对企业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职能部门制定策略时要坚持与企业愿景和使命一致的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方向,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策略。

2.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守商业道德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基业常青”,必须有一种核心价值观指导,这种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商业道德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领导风格、责权体系等,然后再把这些商业道德观念及商业道德标准转化为行为,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不同的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因此,战略实施者必须在商业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对企业战略进行完整的全过程动态权变管理。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要培养一种商业道德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企业有了好的战略方案后,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贯彻实施。这就需要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去激发员工热情、积极性使得目标得以实现。怎样企业文化才有凝聚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可并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能获得企业成员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必须有道德的,任何没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得不到社会公众认可的。

三、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战略的好坏应该有一个标准来评判,这个标准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确立到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实施和控制整个过程中商业道德都起到指导决定性的作用。

商业道德是战略评估的评判标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决定企业必须做一个讲商业道德、有社会公德心的企业;战略目标也必须是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在战略制定与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在满足自身利益同时最大满足各相关方利益力求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能做任何违背商业道德的事情从而使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导论篇2

关键词:战略;企业;管理;预算;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2-0053-02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经营成本及生产成本。而预算管理只有依靠企业的战略规划,才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而预算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也是分不开的,因此,选择了怎样的战略,就决定了怎样的预算方向。

1 企业战略与全面预算管理

①企业战略定义。企业战略指的是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涉及到企业经营、生产、发展、运行的各个方面。企业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战略目标,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使之快速的适应竞争。

②全面预算管理定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对资金的预算和控制,从而达到节约资金、控制资金的目的。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预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管理者对各个部门的活动、计划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对预算支出和实际支出进行差异对比。从而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要以市场的科学预测为基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中心,依靠企业平时的管理经营状况,然后逐步的分解到企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去,这样就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使企业更加快速、稳健的发展。

③全面预算管理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首先,预算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又决定了预算的目标。另外,预算目标还能够对企业的管理方针和政策进行描述。因此,如果企业的预算没有根据企业的战略来制定,那么就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预算管理还必须和企业战略是一致的,企业战略就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方针。没有预算支撑的企业战略不具备可行性,没有战略导向为基础的预算又不具有科学性。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实施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最后,企业的战略对自身全面预算管理还具有导向作用。企业的战略能够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方向。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战略导向来制定预算计划,这样就能够满足预算的目标和要求。

2 目前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没有明确的认识。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都不够全面,所以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预算编制大部分还是以财务部门为主,部门之间配合得不好,管理人员也没有及时的进行监督,这样就削弱了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同时也使得预算工作在企业中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②执行力度不够。很多的企业虽然执行和开展了全面预算工作,但是执行的力度仍然不够,因为管理者没有严格的进行监督和控制。这也导致了员工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不按照预算编制的计划来操作,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企业内部如一盘散沙。

③预算编制不合理。一部分企业在编制预算计划的时候,没有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和实际战略来进行,编制的预算计划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此外,也没有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与考核,使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与预算编制脱节。

3 如何实现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

3.1 确立战略规划

确立战略规划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第一步,首先企业要设置一个合理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可实现性,而且能够对企业起到提升的作用。而且这个战略目标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平衡积分卡来将自身的战略目标分为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学习培训等几个方面。为了让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现有的战略目标之上设置一个浮动比例,这样就能使战略目标适应企业外部、内部的变化了。

3.2 根据战略规划对预算进行编制

3.2.1 预算的编制

明确了战略目标,就要对企业进行预算编制了。编制的过程中必须围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进行。然后要考虑如何减少消耗,增加生产量,最后还要将对员工的投入纳进预算的范围内。对员工的投入包括了员工福利、学习培训等。整个战略预算都包括企业的各个方面,比如人力资源的投入量、生产和管理的投资、技术开发的投资等。

平衡计分卡可以将企业的战略分解为多个指标,比如,在制定收入增加战略和生产效率提高战略的同时,可以对这两个战略指标进行分解,分解成配送体系、产品质量、成本费用、员工技术等多个要素。然后便可以根据企业设置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可行的战略措施。制定这个战略措施的时候,可以对实际需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进行大概的核算。在制定了这个措施以后,战略预算才可被推行和使用。

3.2.2 对经营预算进行编制

经营预算指的是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预算,在编制收入预算的时候,可以根据企业之前的财务、收入情况来进行。而编制费用预算,则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来进行,因为费用预算指的是企业自身运营的费用预算。编制费用预算的时候,要依据费用的分配、总额,另外还要找出成本动因、预算动因,从而对费用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

在编制预算的过程当中,还要编制一个表格,这样才可以使预算的内容明确而规范。可以采取预算项目分拆、组织单位分解两种办法,将所有的费用标准都填入表格当中,再用相关的表格按照勾稽关系相互连接,这样便可制成一个合理的预算表格。

3.2.3 全面执行预算方案

在制定了预算编制以后,就要执行预算方案了。企业可以将批准的预算方案传给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并且将各项预算指标细化到具体项目和用款的范围,让员工们根据这个预算方案来对财务进行控制,同时也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支出的可靠依据。不仅如此,还要让员工的预算执行情况与其本身的薪酬、福利、奖金挂钩,既要有奖励,也要有惩罚,这样才更加具有鼓动性。企业管理者与财务部门还要随时进行查看预算执行情况,此外,还要及时的将执行情况反馈给上一级的领导干部,以提高执行力。

3.2.4 对预算中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为了使全面预算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下去,管理者还要进行随时的监督,按照授权制度来进行分级控制。企业根据批准的预算,对支出项目按照使用性质来进行控制,并且对各个部门进行横向的管理,分级落实到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实现双向的监管。这样就能使预算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

对于预算之内的支出,首先要制定使用计划,制定了之后要对这个计划进行审查。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将支出严格的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预算编制必须明确,这样才能使员工们有明确的目标,对这个目标进行过程监管,从而促使整个全面预算工作顺利的进行。另外,进行严格的监管能够杜绝和防止员工的不合理操作、违规操作。

3.3 对整个预算工作进行考察和评价

企业还要对整个预算工作进行考察和评价,要考察的方面包括预算编制情况、预算调整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企业管理者要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合理而公正的评价。考察和评价可以分为年度和季度。另外还要在企业内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比,根据评比的结果对员工实施奖励和惩罚。

在预算管理实施的整个过程当中,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这样才能使预算管理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另外,在执行的过程中,管理者还要不断的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4 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

①以市场为基准和依据。市场是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根本主导,因此,战略目标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而企业在编制预算计划的时候,也要根据市场的情况来进行。当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出现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同时也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支出,提高效益,同时这也是企业的经营目的。企业必须将这个观念灌输给员工,紧跟先进,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这样才能够让所有的员工明白,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就是为自身创造收益。

③实行全面的经济控制。在落实企业的预算管理时,必须要紧靠财务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经济控制。同时还要将财务指标纳入预算考核当中,从而强化资金管理,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最基础的管理工作。

④跟上社会的发展。如今,社会水平得到了大力的提高,科技也在随着而发展。很多企业都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了,而预算管理也更是采用了电算化的手段,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可靠性。电算化通过将企业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加工整合,这样就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同时,还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使企业朝着战略性的方向前进。

5 结 语

预算管理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但是企业的预算管理必须以自身的战略为导向,也就是说,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让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相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不断的前进,最终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颖,刘远.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探析[J].消费导刊,2012,(7):96-96.

[2] 马洁.基于战略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2,(6):100-101.

[3] 李波,翟云萱,党小松.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2,(9):75-76.

[4] 邰丽娜.试论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J].商业会计,2012,(7):76-77.

战略管理导论篇3

关键词:战略导向 商业银行 费用预算管理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费用预算管理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没有树立正确的费用预算管理理念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没有引入成本效益理念。商业银行的一些相关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成本效益理念,也没有向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基层人员传递成本效益思想,银行工作人员在费用预算管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造成不计成本盲目扩张现象和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发生。

(二)没有形成费用预算管理与战略的对接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费用主要包括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两个部分。对于变动费用银行以费率为主要指标进行控制,对固定费用银行则通过总额控制的方法进行控制。只有一小部分银行引入了专项费用,并且专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较小,缺乏实效性,难以形成费用预算管理与战略相对接。

(三)没有明确费用预算管理目标

目前一些银行并没有明确费用预算管理目标,没有将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放在经营的首位,也没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EVA等价值管理指标,这样就会出现一些分支机构为完成短期业绩不顾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而造成长期经营风险的发生。

(四)费用预算管理模式有待改善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商业银行在费用的配置、预算控制以及评价制度等方面出现了不符合自身发展现状情况。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分支行利润中心模式业务条线费用使用自主性较弱,难以符合银行实际业务发展需求。同时,还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在确定业务条线费用资源时参照分支机构费用情况进行进一步确定,但是并未引入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及分业务条线综合效益,没有明确权责,难以起到激励与约束的作用。

(五)费用预算执行力量有待加强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费用预算执行力度有待加强。由于预算执行力度弱,没有安排足够的费用预算让相关工作人员来执行和监督费用预算管理工作,一些银行经常出现囤积实物、设置小金库等人为地把持预算以及费用使用不讲成效的现象,费用预算形式大于实质,预算控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对于战略导向下商业银行的费用预算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费用预算管理理念

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成本效益理念是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对此,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应当积极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可以采取开会、讲座等形式加强对成本效益理念的宣传,将成本管理与银行经营理念充分结合并向各个环节进行拓展,以引起商业银行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对成本投入和回报的重视,同时,银行还应当进一步完善费用支出制度,通过与系统内同业间的比较建立健全内部硬约束机制,从而进一步强化费用预算管理意识。

(二)对费用预算的全过程管理进行强化

商业银行的费用预算管理应当建立在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基础上,通过对预算进行分析比较对费用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银行应当对费用预算的全过程管理进行强化,不但需要制定有效的费用管理办法、核算细则以及操作流程,而且还应当采取适当的激励和惩罚措施进一步规范制度的执行情况,从而达到对费用预算的全过程管理进行强化的目的。

(三)实行分条块的预算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分机构的预算以及评价模式上都较为粗放,难以很好地实现内部激励约束以及财务资源配置机制,对此,商业银行可以实行分条块的预算管理制度对费用指标进行分解,实现全要素、多维度的预算管理,明确每一个部门的责任,实现精细化管理。

(四)完善费用集中核算体制

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完善费用集中核算体制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费用预算管理。首先,由较高层级的分支机构集中核算营业费用等财务支出项目,分离核算主体与被核算主体,以促进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其次,采取统一审核、付款、记账以及监督标准与流程的方式对财务费用进行全方位控制,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对财务资金流向的检测提高资金的使用质量,而且还能够促进财务资源优化配置。最后,建立健全费用预算管理信息数据系统,集中采集营业费用开支数据,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各层级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五)加强费用预算执行力量

我国商业银行还应当加强对费用预算管理的执行力量,建立费用预算管理监督部门并安排足够的费用预算相关工作人员来开展费用预算管理工作并明确岗位责任,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落实到个人,杜绝一些银行囤积实物、设置小金库等人为地把持预算以及费用使用不讲成效现象的发生,促进战略导向下商业银行的费用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导论篇4

管理思想演变的逻辑延伸

整个20世纪,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经历了三个典型的阶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其中,从“生产观念”到“推销观念”是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的量变,从“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的质变和飞跃。20世纪70年代至今,针对市场营销观念的缺陷,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例如社会营销观念、生态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等,但是都没有取得理论界和企业家的一致认可,其根本原因是它们没有解决市场营销观念的本质缺陷: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

战略营销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以往所有经营管理指导思想的优势,根据现代社会环境的要求,建立了自己独特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思维逻辑框架。它的最突出优势是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的出发点,即由原来“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转变为“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这是对以“市场营销观念”为代表的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的“扬弃”,是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的又一次质变和飞跃,是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演变的逻辑延伸。

每一种新观念及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无不与当时企业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联,甚至可以说这些观念及其理论就是当时企业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这样,战略营销观念产生和发展依然是这样。可以断言,昨天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和理论必将也必须被新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和理论所取代。

不懈探索的科学结论

首先对战略营销问题进行探索和讨论的是利维尔特S.利盎(Leverett S. Lyon)。利盎在1926年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明确提出了营销活动同市场的动态适应性,奠定了战略营销的基础。之后,理论界根据战略管理发展提出了战略营销分析的一般框架:战略营销机会分析、战略营销目标、战略营销计划、战略营销组织结构、战略营销控制等,并且还提出了市场细分战略、市场定位战略等一系列战略营销概念。西方学者们20世纪80年代对战略营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萨伯汉西C.简(Subhash C.Jain)的《战略营销进化论》(The Evolution of Strategic Marketing)一文,该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战略营销这一命题的起源、特征、实施过程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并且把战略营销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战略营销观念(Strategic Marketing Concept)的是沃尔任J.肯甘,在其1989年出版的《全球营销管理》(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解释了战略营销观念。他认为战略营销观念的提出和应用是市场营销管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首先表现为战略营销从原来把市场营销管理的着眼点从顾客或产品转移到企业外部环境,即使对顾客了解得再全面也是不够的,一个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把顾客或产品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去理解,这个环境包括竞争者、(政府)政策与管理、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外部力量;另外还表现为战略营销观念的市场营销目标从单纯的赢利转向风险承担者的利益(这里的风险承担者是指那些与企业行为具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组织,主要包括管理者、顾客、社会和政府)。肯甘还认为企业这时仍然要注重经济效益,因为它是企业投资发展、维护风险承担者利益的基础,但这时经济利益已不是终点,其最终目的是为各种风险承担者创造一种价值,尤其是为顾客。

随着战略营销问题研究的深入和战略营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的日显突出,1992年,英国创办了世界第一本战略营销研究方面的专业刊物《战略营销杂志》(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为战略营销研究提供了专门的阵地。

在我国,虽然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战略营销观念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一直没成熟,但是,在20世纪市场营销理论界就有不少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且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战略营销观念是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的必然选择已成为共识。

环境应变的基本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企业因经营需要而必须面对的社会公众越来越多,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它们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状况,乃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也从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转向以追求企业自身长期利益和社会整体长远利益同时最大化为双重目标。

另外,企业发展层次的变化。根据历史和可预见未来企业价值观和经营行为的特点,可以把企业的发展层次分为两个阶段五个层次,分别是:追求企业基本生存条件、追求企业经营稳定和发展、追求企业经营意识和理念创新、追求企业形象传播维护和完善、追求企业价值实现,如图1所示。前三个层次,企业的关注点在内部,主要是通过价格、技术、管理等进行竞争。之后,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增加、社会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社会对企业不断提高的要求,要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稳定,必须同时满足企业自身和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

这些变化的基本点就是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必须是以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为出发点。进入21世纪以后,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满足这一要求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就是“战略营销观念”。

战略营销管理的灵魂

从战略营销问题的提出,到战略营销观念的形成,再到21世纪的今天,经过企业家的不懈实践和理论界的不断总结探索,战略营销观念指导下的战略营销管理正在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尽管不同学者研究视角不同,观点有所区别,但是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下面介绍一种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

战略营销观念。如同市场营销观念是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一样,战略营销观念是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的其他内容均是以此为指导和引申。战略营销观念的本质是“整体企业形象导向”。“战略营销观念”与“整体企业形象导向”是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

目标社会公众理论。通过对内外营销环境分析,确定目标社会公众,这是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关键,它在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的目标社会公众就是“主要利益相关者”。

企业形象理论。企业形象理论是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基石,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战略营销观念下企业营销活动的客体是整体企业形象,企业必须在“战略营销观念”的指导下设计、塑造、传播和完善总体企业形象。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有效地贯彻和实施战略营销管理理论,实现战略营销目标。

名牌企业战略理论。企业品牌是一种有形的且能包容企业形象各种信息内容的物质载体,并可以直观地检验战略营销观念下企业对其整体形象的“设计、传播、维护和完善”的效果。

整合信息传播理论。以传播、维护和完善构成整体企业形象的各种信息为中心,以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各种促销策略为基础,通过对它们整合,进行以连续性、统一性和长期性为特征的整合信息传播是以战略营销观念为指导思想的企业主导信息传播方式。

从上述理论体系可以看出,“战略营销观念”处于整个理论体系的灵魂地位,其他理论系统是它的延伸和具体化。

经验的总结

在中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既有企业在战略营销观念指导下的战略营销管理的成功实践经验,也有企业忽视战略营销观念指导的失败教训,不管是经验总结还是教训吸取,它们都从正反两个方面一再证明,战略营销观念是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成功从“生产观念”过渡到“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目前正在全面实施“战略营销观念”而取得成功的企业是海尔集团。海尔集团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取得是它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创造性地运用相应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结果,或者说这是海尔在经营管理指导思想上从“生产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再走向“战略营销观念”的结果。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最初在“生产观念”指导下,海尔集团对营销客体的认识很自然,也很简单,那就是把每一件产品做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成熟,海尔着手从理念上、制度上、全员意识上和生产经营全过程中采取措施,力争在经营观念上有所突破。到1997年提出“卖信誉,不卖产品”的口号起,海尔集团终于实现了营销客体从“有形的具体产品”向“无形的企业形象”的根本转变,这正是战略营销观念的基本要求。

第二,海尔集团对品牌战略认识从“名牌产品战略”逐步走向“名牌企业战略”是实施战略营销观念的物质基础。在“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海尔的产品名称与企业名称一直不统一。1993年,海尔企业整体形象的物质载体──企业品牌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建立了自己独立的企业品牌战略系统。企业品牌已成为海尔集团的象征、海尔产品品质的象征、海尔文化的象征、海尔信誉的象征。至此,海尔集团终于从产品品牌走向了企业品牌,在名牌战略上也从名牌产品战略过渡到了名牌企业战略。

第三,海尔集团营销对象认识从“目标市场”逐步向“目标社会公众”转变是实施战略营销观念的市场基础。在“生产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等经营管理思想指导下,最初海尔集团把营销对象主要定位于目标消费者。但是,随着海尔集团战略营销观念的形成,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尔集团开始把营销对象的选择从目标消费者扩大到目标社会公众,即“各种利益相关者”。比如,海尔集团陆续投入近千万元,为139个县的农民送映1万场电影等。

第四,海尔集团制定并且实施SBU战略。该战略管理手段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可以说是战略营销观念的战略方法之一,21世纪海尔集团正在探索它的应用。

战略管理导论篇5

一、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财务战略”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虽然财务战略涉及到企业战略和财务管理两大领域已达成共识,研究者已按战略目标、战略计划、战略行为等财务战略展开研究,分别从财务战略环境、企业价值系统、价值创造、战略的长远性、导向性等角度对财务战略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但是在财务战略的目的、范畴、依据乃至具体含义上仍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共识,特别是在财务战略与企业性质以及财务战略参数结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美国会计学家DavidAllen对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可以称其为研究财务战略管理的先驱。DavidAllen撰写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应用》是第一部对财务战略管理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他跳出会计与财务的圈子,强调了财务与市场的关系、财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此后财务战略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财务的实践中也越来越受重视。在国外,研究者对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上,以及如何实现由会计职能向战略财务管理的转变上,对财务战略的研究已经超脱财务核算的职能,能站在战略决策的长远视角,结合企业战略关系,研究财务战略的制定、控制、实施和评价。

我国有关财务战略的研究相对国外要多一些,尤其在结合财务战略参数、企业性质等内容上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第一,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研究企业财务战略;第二,结合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研究企业财务战略;第三,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性质类型研究企业财务战略;第四、对企业财务战略体系的构建,包括财务战略内容、范畴,财务战略理论依据,财务战略的制定、控制、实施和评价。如陆正飞(1999)提出不同类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财务战略问题,其中包括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魏明海(2001)重点阐述了周期性因素对财务战略产生的影响。王满(2007)以竞争为主线,将财务战略与企业竞争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跳出了“就财务论财务”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模式,按照财务战略管理的实践环节,成功地构建了财务战略决策的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的财务战略管理框架。

虽然,国内外有关财务战略理论与实务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企业对财务战略制定的必要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控制和评价,财务战略影响参数以及各参数的权数的确定,实证性研究和动态研究不够。相对于成熟的财务管理而言,有关财务战略的界定、战略理论依据、战略思想、核心内容的确定都起步较晚,还有待研究、深化和提升。为适应现代企业走向市场、赢得竞争,有必要深入、系统地研究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现状,探讨其研究发展方向,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的财务战略理论体系,为指导企业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帮助,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以及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趋势

明确财务战略研究现状,重新审视财务战略管理,包括财务战略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和范畴、研究方法,拓展财务战略管理新领域。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向发展:

其一,财务战略理论框架将趋于完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对与此应运而生的财务战略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国内研究的时间也不过二十多年,同时,战略理论本身很复杂,对财务战略基础理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比较零散且滞后于实践发展,不能很好地指导和预测实践的发展,财务战略实务中出现的问题也对财务战略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战略理论框架是对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后建立的该领域的理论组织形式,有助于推动该领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为了指导和推动我国财务战略管理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的发展,对现有的财务战略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深化,形成统一而又严密的理论框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财务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财务战略体系框架,将有助于更深层次发现和把握财务战略的本质特征,也为财务战略管理实践进行科学的导航,更好地运用财务战略管理。同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建立和完善战略基础理论,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财务战略理论框架。随着财务战略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对财务战略的本质范畴,内容和目的,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乃至研究方法、手段等将会逐渐达成共识。

其二,“信息高速公路”将会拓展财务战略研究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财务战略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平台来扩展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范围。在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企业比重的比率达99%以上,而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是民营企业,产权和集权高度统一,管理不规范,缺少数据平台。这势必造成对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数据取证难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小企业逐渐通过建立EDI、网站等数据平台,甚至运用电子商务形成大量的数据交换信息,推动企业财务信息的全球化、规范化和信息快速交换得以逐步实现。因此,“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发展将为扩展财务战略研究提供数据保证,并将财务战略的研究引向纵深。

其三,持续、动态和实证的财务战略理论研究将得到加强。传统的财务战略理论由于缺乏数据平台、战略意识以及自身复杂性等影响,对其持续、动态和实证研究关注不够。目前,财务战略理论研究还没有上升到学科的高度来加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许多从事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者还停留在经验管理上,学者又停留在单纯的理论上,二者没有形成合力。尤其是财务战略研究对象和企业财务战略内外环境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必须以动态的眼光研究与探索可持续的财务理论,动态分析当前环境下影响财务战略的各种因素。对财务战略而言,战略环境影响因素分析非同一般,对它的分析不是针对过去和现在,而是结合企业各战略影响因素面向未来的分析,因此应强调环境因素的持续、动态和实证趋势分析。如将生命周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等用到财务战略管理实践中的持续、动态和实证研究将会流行起来。因此,简单的理论描述已经不能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对比总结,用动态、持续的财务战略理论指导财务战略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即通过对企业的持续、动态和实证研究来完善财务战略理论体系将是今后的研究趋势。

其四,财务战略意识将不断提升。当前,财务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渗透到各行业以及各单位甚至到各职能部门。企业必须认识到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核心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开展的职能层面上的战略,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金保障。财务战略管理意识要求企业上下必须围绕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处理好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关系,充分认识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及财务战略的重要地位。财务战略不仅为企业战略目标和各种竞争战略的实现提供资金上的保证,与其他职能战略共同支撑企业战略,它还通过资金链及综合的财务信息将企业各个层次的战略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成为协调企业各层面上战略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企业还应充分认识到树立牢固战略意识是实施财务战略的前提,用战略意识来指导企业长远、健康、持续发展。企业通过树立财务战略意识,加强财务战略研究,从战略的方位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融资,进行可行性投资,合理分配。因此,随着战略管理的普遍推行,以及对财务战略本身的职能属性和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认识,财务战略意识将会不断提升。

其五,研究方法将更注重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是人们解决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一些基本手段、途径和规则,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对于学术规范的形成和完善有很重要的意义。任何一项理论研究,都要寻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这种科学性从某一角度看是方法的恰当性。当然,要寻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可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是一个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过程。目前财务战略理论的研究大多数采用的是“理论导向型”研究,一般包括文献查阅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这种“理论导向型”研究方法是以企业战略理论发展逻辑来分析研究财务战略的,使得研究思路单一,缺乏实证性,无法使研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可能出现对同一财务战略问题由于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而实证研究方法要求有严密的实证论证过程和对结论的检验,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解释。因此,在今后财务战略的研究中将更多地注重实证研究,它的价值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对财务战略理论问题进行探索。这主要原因是就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实证研究所需的基本条件,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其全球信息一体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信息的可能。最终通过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能在更大程度上对企业财务战略理论发挥指导作用。

战略管理导论篇6

一、科学管理的先驱:法约尔和泰罗对企业计划的贡献

法国工程师、管理先驱者之一法约尔总结50年的管理工作经验,在他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指出了管理的五个职能,并将计划职能放在首位;另一位先驱者泰罗提出了将计划职能和作业职能进行分离,在组织机构中单独设立计划部门。[2]

二、长期规划时代

长期规划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雏形,这一时期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持续到60年代初,这时的主要特点是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社会和顾客等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和限制。这些变化使企业管理人员扩大传统的管理感念并寻求新的管理技术,这就是长期规划。[3]

三、战略规划时代

这一时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持续到70年代初,它由长期规划转变而来。它作为一种管理技术或系统,首先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寻找出发展的趋势,发现对企业发展构成的威胁核心的发展机会,以使潜在的利润最大化。它的目的是寻求外部环境和企业的最佳结合,侧重点是制定企业的战略或者规划企业的行动方案。

四、战略管理时代

战略管理时代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持续到今天。它是全面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管理的动态过程,因为企业所处的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它的诞生和发展。它开始于长期规划理论的雏形,演进到战略规划,最后发展成既包括战略决策和制定,又包括战略实施的全面、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科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进过程,在战略管理实践方面,美国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战略管理时代,日本宣称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进入了战略经营时代,而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客观形势要求企业将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外部环境的迅猛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对企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得多。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许多企业管理实践者已经在用战略管理的理念、思想和方法等来管理企业,并在组织结构中设有诸如“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所”、“企业发展策划部”等机构。沸腾的战略管理实践正在丰富着战略管理理论,而战略管理实践更需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以减少或避免企业发展重大决策的失误和企业破产倒闭。尽管我国在90年代初开始进入了战略管理的门户,比起发达国家的企业战略管理时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企业领导体制的差别。企业战略实施要求领导与战略相匹配。因为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无论是战略的制定和选择还是战略实施,都离不开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不同类型的战略对企业最高领导者的素质、领导风格和行为的要求也不相同。一个成功的领导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领导的能力。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领导者,从福特二世开始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首席执行官掌管福特公司。无论是后来的卡得威尔,还是彼得森,还是现在的波林。他们的领导风格虽有不同,但他们的领导模式与福特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他们的管理模式是民主的,重视管理人员的才能。他们在做出变革的决策以及决策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管理人员的智谋。但在主要问题的决策上,几乎全部依靠自己的分析判断力和实践能力

我国企业领导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领导的主要差别在于领导体制的区别。因为我国企业领导体制还没有进入规范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其一,我国企业总经理还不能承担企业战略管理的首席执行官(CEO)。原因是我国企业改革正在深化的过程中,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企业领导体制的“老三会”与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后的“新三会”还尚未协调。其二,我国企业总经理的技能和行为与战略相匹配的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总经理的能力与战略类型不相匹配;或者企业经理班子中每个人的能力互相不匹配。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每一个公司战略,都要求总经理具有一套独特的才能。总经理的具体条件要适应特定的战略。在我国,各个大型企业的总经理几乎都是由政府任命的,属国家官员(或公务员),他并非属企业家。因此,他的职能和能力均不适应企业已定战略。

战略管理导论篇7

【关键词】 战略; 成本; 管理

一、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一)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

现代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历史上,管理会计之所以取代成本会计,是因为成本会计的理论对经营决策缺乏相关性,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的增强,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则从更高的起点重新界定了管理会计的内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方向、把握契机,使战略管理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及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长期、持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提供内外部综合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包括:通过统计的、会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数据和资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以帮助企业做好战略决策工作。

(四)战略管理会计假设

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会计计量假设。会计分期和会计计量假设有其特殊性。在会计分期上,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不能将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为一段段相等的较短期间。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获得长期的、持续的经济效益增长,战略管理会计分期的年限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5年或10年规划,这5年或10年的年限就可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会计期间。在会计计量上,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不能单纯地利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还必须广泛使用实物量、相对量和其它计量形式,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效果进行记录和计算。

(五)战略管理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活动的科学规范,是对会计实践普遍规律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会计工作的一般性指导规范或基本指导思想。相应地,在战略管理会计领域也应制定原则来规范和指导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战略管理会计原则应包括真实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性原则、横向协调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二、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

战略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多为政府部门及外资企业所使用。进入90年代后,国内企业才涉及运用战略管理,但大多数为一些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意识较先进的优秀企业,如长虹、海尔等。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战略意识仍然是比较薄弱的,更不用说学习和掌握战略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经营目光的短浅、狭隘的经营意识也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一个原因,资源的重复配置、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比比皆是。在缺乏战略意识、战略思维的企业里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二)缺乏战略管理会计的内部环境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在财务会计上。尽管传统的会计体系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但是在国内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仍然是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无论在会计机构的设置还是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大多数企业仍是把会计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将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现状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实践的内部环境,人员得不到实践锻炼,战略管理会计很难开展。

(三)缺乏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还没什么认识,缺乏超前意识,也就无法开展广泛的研究。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除会计学外,还要涉及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及企业文化等,这就对会计人员或其它要从事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依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及其它管理人员的素质来看,还不能适应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其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设想

(一)树立战略管理会计观念

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许多传统的会计观念必将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的会计概念、原则、方法都要从新的角度加以认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分支,无论是其理论基础,还是其对象、内容和方法都与传统会计大相径庭。因此,研究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摆脱传统会计的旧框框,用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新生事物。在建立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宣传战略管理会计的先进性、优越性,强调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对明确它在会计的发展、企业行为的调整、会计的转轨变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必须在企业界广泛开展战略管理的学习和讨论,使企业经营者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

(二)创设战略管理会计环境

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而在实务中,在某些领域已涉及到了战略管理会计,这种理论研究滞后的状况将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成立一些专门机构来负责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比如,可设想成立“战略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吸收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参加,对一些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三)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更加强调知识对其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企业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应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不确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展望未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必将有长足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导论篇8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

一、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一)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

现代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历史上,管理会计之所以取代成本会计,是因为成本会计的理论对经营决策缺乏相关性,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的增强,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则从更高的起点重新界定了管理会计的内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方向、把握契机,使战略管理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及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长期、持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提供内外部综合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包括:通过统计的、会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数据和资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以帮助企业做好战略决策工作。

(四)战略管理会计假设

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会计计量假设。会计分期和会计计量假设有其特殊性。在会计分期上,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不能将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为一段段相等的较短期间。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获得长期的、持续的经济效益增长,战略管理会计分期的年限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5年或10年规划,这5年或10年的年限就可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会计期间。在会计计量上,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不能单纯地利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还必须广泛使用实物量、相对量和其它计量形式,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效果进行记录和计算。

(五)战略管理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活动的科学规范,是对会计实践普遍规律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会计工作的一般性指导规范或基本指导思想。相应地,在战略管理会计领域也应制定原则来规范和指导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战略管理会计原则应包括真实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性原则、横向协调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二、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

战略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多为政府部门及外资企业所使用。进入90年代后,国内企业才涉及运用战略管理,但大多数为一些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意识较先进的优秀企业,如长虹、海尔等。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战略意识仍然是比较薄弱的,更不用说学习和掌握战略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经营目光的短浅、狭隘的经营意识也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一个原因,资源的重复配置、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比比皆是。在缺乏战略意识、战略思维的企业里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二)缺乏战略管理会计的内部环境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在财务会计上。尽管传统的会计体系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但是在国内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仍然是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无论在会计机构的设置还是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大多数企业仍是把会计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将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现状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实践的内部环境,人员得不到实践锻炼,战略管理会计很难开展。

(三)缺乏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还没什么认识,缺乏超前意识,也就无法开展广泛的研究。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除会计学外,还要涉及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及企业文化等,这就对会计人员或其它要从事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依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及其它管理人员的素质来看,还不能适应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其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设想

(一)树立战略管理会计观念

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许多传统的会计观念必将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的会计概念、原则、方法都要从新的角度加以认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分支,无论是其理论基础,还是其对象、内容和方法都与传统会计大相径庭。因此,研究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摆脱传统会计的旧框框,用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新生事物。在建立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宣传战略管理会计的先进性、优越性,强调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对明确它在会计的发展、企业行为的调整、会计的转轨变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必须在企业界广泛开展战略管理的学习和讨论,使企业经营者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

(二)创设战略管理会计环境

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而在实务中,在某些领域已涉及到了战略管理会计,这种理论研究滞后的状况将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成立一些专门机构来负责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比如,可设想成立“战略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吸收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参加,对一些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三)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更加强调知识对其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企业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应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不确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展望未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必将有长足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