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网络时代的变化8篇

时间:2024-02-23 14:45:34

网络时代的变化

网络时代的变化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成人学习;矛盾;变迁;化解

作者简介:李丛(1984-),女,江西抚州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成人教育;曾青云(1958-),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项目“当代成人教育文化建设构架与实践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60-05

在“互联网+”的思维大潮下,网络在对社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对成人学习矛盾的变迁有着积极意义。这种意义,不仅在于网络大幅度和大面积的激活了成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广大成人拥有了平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机会,更紧要的是,网络在消解以往成人学习多种矛盾的过程中,又催生了成人学习的一些新矛盾。这些新出现的成人学习矛盾,与以往的成人学习矛盾相比较,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表象和新特点,并与成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化关系密切。在此视野上,如何化解网络时代成人学习的新矛盾,就成为推进我国成人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发展的主路线。

一、网络时代成人学习矛盾的消解

网络时代,一种数字化的关系结构正成为成人学习的主要载体,在数字化交互与方式互联的过程中,所显扬出来的混搭性、跨界性、穿越性等鲜活特征,对消解以往成人学习的种种矛盾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混搭性与“工学”矛盾的解缓

工学矛盾是成人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成人学习的工学矛盾,主要表现为成人在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分配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在行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企业管理创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企业对经济效益的不断强化的状况下而不断突显。为了解决日益严重和工学矛盾,政府、企业和机构做了许多变革性努力,包括倡导组织业余学习而少搞脱产学习的学习形式变化,主张按需学习和学用一致的学习内容的变化,关注提高成人学习思想意识的学习动机变化,加速学习条件更新和学习方式改变的学习行为的变化等等。但受多元社会因素的干扰,上述举措收效甚微,没有起到根本性缓解工学矛盾的作用。然而,进入网络时代,其所张扬的混搭性特色却为成人工学矛盾的有效缓解另辟蹊径。

在网络时代,混搭性不再是一个时尚界专用名词,而是指通过网络将传统上由于地理条件、文化背景、风格属性、品质标准不同而不相组合的自然元素、社会元素、经济元素、文化元素、科技元素、教育元素等进行搭配,生成具有时代个性的新组合体,同志强调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对这种混搭性特色的中国表达。因而,在网络时代,混搭式学习正成为成人学习的主要趋势。每一个成人都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由和自主的学习,学习资源与信息传递的渠道不再是少数群体或某个社会阶层的专利,成人学习不再被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所网罟,每一个成人都能通过有线网、光纤网、无线网,局域网,或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贴子等多样化的在线学习平台,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与多种多样的教育元素和学习资源进行混搭,在最有利于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获得的学习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讯,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与路径,个性化判断学习的经验与效果,不须依附于某种地域性的教育实体,局促于某种规范化的学习安排,遵守一定的学习程序和学习要求,生成一种“超时空”的学习语境,极大缓解以往成人学习与工作之间的时间矛盾、地点矛盾、对象矛盾,化成人的工学矛盾于无形之间。

(二)跨界性与“学用”矛盾的解降

一种张扬跨界理念,带有求真、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等特性的“互联网+思维”已然成为社会主流思潮,它诉求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度思考。以此引伸,人们不仅可以重新审视、改变原有的一些商业习惯,学习如何运用互联网创新性的“价值环”模式,融合跨界整合理念,把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贯穿到极致,完成产业突破性飞跃。更为紧要的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每一个产业越来越深的影响和渗透,职场人士为了适应时代的飞速变化,他们的跨界行为也会越来越多,跨界越多,创新裂变的可能性和概率就更高,甚至可以说,在不远的未来,跨界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成为职场人士的必备武器。

跨界思维必然催生跨界学习,激发成人结合自身学习实际,通过网络进行跨本位、跨行业、跨领域、跨文化甚至是跨时空的外向性学习,在寻求多种职业、教育、文化、科技、技术元素交叉中,获得新的思维与能力,此将大大裨益于成人学用矛盾的降解。一方面,有利于“学了是否用得上?”问题的解读。在很长时期内,成人学是按职业、专业、岗位等等因素的要求,进行相关学校化、课堂化和书本化的学习,所学习的内容大大滞后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学习成果能否跟上时展?能否适应工作要求?”等问题就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而跨界学习能让成人走出学校、课堂和书本的围墙,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职业与行业交织的宽广时空内,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营造出一种“立足一隅、纵横全局”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了能否用得长?”问题的解释。一个时期来,成人囿于“干一行、学一行”的传统观念,以及学习条件的种种掣肘,普遍注重与本职、本岗、本位相关的学习,忽略了能否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岗位流动频繁和从业路径多元的问题,也带来了“学了是否用得长?”的质疑。而跨界学习却借助互联网络对此问题作了新的诠注,它所创建的“传道不论行业、授业不论职业、解惑不论专业”的在线学习平台,为成人进行一岗多能和一身多职的学习带来了可能,“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成人学习憧憬正从理想走向现实。

(三)穿越性与“个群”矛盾的解注

“网络+”思维中的穿越性特征是指通过光纤、海底光缆、信号塔、终端等网络基础通讯架构,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交流,由此构建一个“连接一切”的社会新生态。在这个新生态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将从真实体验走向虚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变的更加便捷。同时,它还大大缩短了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尤其是人们与商品之间的连接从未如此便利,降低了人们购买商品的路程成本和时间成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当然,它更密切了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不仅让有形的自然之物和社会之物连为一体,也紧密了体系、思维、理念、观点、方式等无形之物间的联系。目前,中国国内M2M连接数已经高达7400万,未来物与物的沟通还在进一步发展。

就成人学习而言,网络时代穿越性特征以及现实表象,可经说是解注“个群矛盾”的最好脚注。其一,它拉近了成人学习的“个群距离”。既往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条件的限制,成人学多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窘状,虽然也有一些同学或志同道合者之间的联系,但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差强人意,“求教无门、求索无路”的现象屡有发生,大大折扣了学习的效率与效果。而在网络时代,成人不再局滞于某个狭小空间或某个学习群体之中,可以通过网络组合或参与若干个网上学习群体,最大化的密切自我与他人和群体之间的联系,并在随时与随地的网络交流中,坚定学习信念、获得学习成果、感受学习真谛、增长学习兴趣,不断复印出现代版的“程门立雪”、“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朱张渡”等学习佳话。其二,它缓和了成人学习的“个群矛盾”。受成长经历、学习过程、家庭环境的影响,成人之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存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方式方面反映明显,在一个狭窄性的学习群体中,极易产生诸如“众口难调”、“志不同不相为谋”等多种矛盾。而在网络时代成人学习的互交性可以得到极大拓展,成人可以通过网上连接,穿越行业、职业、校门、厂门和家门,在全社会范围内找到和联络更多的同道与知音,既交流资源、交流经验,又交流情感,共同营建一个“志同道合、执手共进”的学习情境。

二、网络时代成人学习矛盾的变迁

实际上,网络对于成人学习矛盾的作用总是双向性的,既有以各种优势缓解原有学习矛盾的一面,同时又有因本身缺陷助推新学习矛盾产生的一面,如果人们只对其消解学习矛盾的一面感兴趣,而对其助推新学习矛盾产生的一面重视不够,显然这不是对成人学习矛盾认识的科学态度。

(一)浮燥性与“学需”矛盾

进入网络时代,成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学习与需求之间矛盾”正在持续发酵。它可以说是以往“工学”矛盾在网络时代的变异,其重心已由成人的学习与工作时间分配冲突转向学习效果与工作需求的矛盾。它的产生不仅有成人的学习兴趣、网络技术、职业要求和岗位职责等方面的因素,更与网络时代的浮躁性缺陷密不可分。

一是网络的浮躁。一些网络组织、机构或个人无限放大网络混搭的作用与范畴,对网络成人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进行超规律和超常态的混合与混同,无下线的产生大量网络学习资源泡沫,致使网络所涵有的学习信息与资源虽然海量,但却良莠不齐、杂乱无章和掘地难寻,总是以一种隐蔽性、混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形式来显示,常与其他信息或资源混在一起,甚至隐藏在某些无关资源之下,成人要从中发现和寻到能用或可用的学习之材,就存在一个如何发现信息与寻获资源的问题。从调研的个案上看,大多成人无论是在有效学习信息的选取或是可用学习资源的寻获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资源虽多寻无径”的问题日显,这在成人非正式或非正规学习条件下尤为严重,所获学习结果自然难以适应工作要求了。

二是学习者的浮躁。成人在网络便捷和学习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下,往往不自觉的陷入一种“微机替代大脑、鼠标替代思考”的无节操的快速化学习语境之中,而在网络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还常处于一种“似是而非、似精还粗、似有却无”的形态下,难得有现成的学习答案或对口的知识系统供成人学习利用,以至在很多时候,尽管成人在网上好容易搜寻到了不少学习材料,可如何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如何与相关学习程序相对接却成了问题,由此产生的“捧着金碗去讨饭”的案列不在少数,所获得学习资源多为七拼八凑之物,不可能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所产生的应付性或敷衍性学习结果不可能跟上工作要求。

(二)功利性与“人机”矛盾

在网络时代,成人学习的“个群矛盾”往往变迁为“人机矛盾”,此类矛盾的关键是成人学习中的个人与群体、集体、他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正在变迁为学习者个人或群体与网络以及网络开发服务商等利益集团的矛盾与碰撞,它的出现与网络时代的功利性问题不无关系。

其一,是成人学习者的功利。在网络学习中,网络无法提供诸如传统教育严格管理那样强大的学习约束力,在没有竞争者和没有督促者的学习状况下,成人学习者容易下意识地注重个人学习需求,习惯性地从自身的利益点或兴趣点出发,去进行一些目的性较强或功利性明显的学习,致使“有需要时就学,无需要时就不学”,“学什么利益大就学什么,学什么无利益就不学什么”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不仅会导致成人学习由必然性学习退化为偶然性学习,由功能性学习异化为逐利性学习,更糟糕的是,固化的功利性学习还会造成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弱化成人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甚至导致了一些成人的人文精神失落。

其二,是网络运营者的功利。网络开发服务商等多种利益集团与成人学习之间并非是单纯的公益或互惠互利的关系,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利益或控制关系。网络开发与运营机构,往往会利用网络技术的垄断优势,通过网络运行基础条件的提供或建立,利用成人学习者对网络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的依赖和期许,来制订许多有利于自己的网络运行规则,并以各种霸王条款、捆绑服务、机器留窗口等多种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尤其是开发商与机构合办一些高价网络学习项目和学习资料横行网上。这种功利性无疑使成人学习者成为网络的利益对象,网络扩张的资源,而不是网络学习的主体,这必然极大的压缩成人学习空间,大大折扣了成人在线学习的意义,

(三)失衡性与“平等”矛盾的蔓化

在网络时代,成人学习是自由和自主的,但并不一定是公平与平等的,存在着较明显的“平等矛盾”。在某种角度上看,这也是“学用矛盾”在网络时代的另类表现,主要反映在“平台平等而空间不平等,人格平等而身份不平等”等方面,把过那种“学习成果是否被认可”的矛盾,演化为“学习身份是否被认可”的问题。当然,这种矛盾的出现与网格时代的失衡性不无关联。

一是网络身份的失衡。成人学习者在作为一个极为庞大的网络人群,是由不同类型的网络学习群体所组成的,而这些不同类型的网络学习群体在网络当中处于不同位置。有的成人网络学习群体人数虽少,却拥有丰富的网络学习信息和资源,掌握了先进和成熟的网络学习技术,且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网络学习,成为居于优势地位甚至是强势地位的成人网络学习群体,拥有极大的网络学习话语权。而大多数的成人网络学习群体,尽管人数众多,却既不掌握先进和网络学习技术,又缺乏网络学习资源,只能处在一种“静默学习者”或“盲从学习者”的弱势网络学习群体地位。以至许多成人面对这种网络的隐性不平等,对自我学习前景悲观失落,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

二是成人学习者的失衡。在网络学习中,成人多以个体学习或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所具有的学习起点高,学习难度大,学习指导不及时等特点,在进一步拉大了成人学习者之间的职业、岗位、专业、技能之间能力差异的同时,还多方位的暴露出成人学习者之间思维、理想、信仰、信心、精神等的思想差距。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差异或差距得不到有效的校正与平衡,面对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学习环境,不仅会造成成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优劣的两极分化,极可能会让更多的成人或产生“束手无策”的畏难情绪,或引发“欲速不达”急躁心态,或出现“眼高手低”的信心丧失,在很大范围内消解网络推进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自信学习的初衷。

三、网络时代成人学习矛盾的化解

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化解各种成人学习矛盾化积极作用,并尽力消除网络助推成人学习各类新矛盾的不利影响,规范和营造成人网络学习新环境当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其中,树立责任性成人学习意识、建立大数据学习资源体系和公益性在线学习系统,无疑是最为紧要的环节。

(一)树立责任性成人网络学习意识

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指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获取方式,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此意义上,成人网络学习也不再是学习方式的变化,而是当代成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职业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嬗变,树立一种“慎独与慎微”为主题的责任性成人网络学习意识,也就成为实现这种转变的前提出与基础。

树立“慎独”的学习观念是核心。直面网络带来的移动式、碎片式、媒体式,翻转式等快餐式学习方式的涌现,以及微博、博客、论坛、聊天、搜索、游戏、网购等干扰与诱惑,成人树立坚定的“慎独”学习意识,去正确理解网络时代“独立而自由学习”的本质与形态显得十分关键,它诉求成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抱负,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坚持在独立的学习情境中孕育一种谨慎不苟的自律精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御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诱惑和误导,舍得放弃那些有悖学习目标的诱惑、有违学习要求的干扰,有损学习程序的牵绊,去获得预期的学习成果,让“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成为网络学习成人学习的铭片。

树立“慎微”的学习意识的保障。面对网络时代知识爆炸和信息超载的冲击,以及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的碎片化和隐性化问题,要求成人学习者依据“铸大业者,无不始于慎微”的认识,批判性的审视以往的那些需要性学习、兴趣性学习和随意性学习倾向,树立一种“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慎微”学习意识,在学习中认真重视和正确处置每一个细小的学习环节、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不仅善于因学而异,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阶段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善于以微见著,从细微之处发现新的学习路径、学习资源、学习对象和学习问题,让“学习之成必作于细”成为网络时代成人学习的名刻。

(二)建立大数据网络学习资源体系

英国学者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以此引思,在网络时代要最大化降解成人学习的各种矛盾,在“总体思维、关联思维,容错思维”的引导下,建立大数据化的网络学习资源体系势在必行。

以大数据“注重关系”思维解决网络学习资源泛化问题是要害。根据成人网上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不断变化,以及网络学习技术快速更新和各种学习新媒体介入的新形势,在大数据“注重关系”思维的导向下,不过于关注网络学习资源的来龙去脉,而注重学习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构建以知识点为核心的知识元,把散见于各种门户网站、学习网站和学习平台中的各类学习资源进行优化与重组。换而言之,就是要与某种知识点相关的文本、图片、微视频、演示文稿等各类资源挂接在某种学习资源系统之下,构成一个针对性和集约性明显的知识集合体,便于成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习好、认知风格,从中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学习资源,大幅提升学习结果的有效性。

与之相应,借助大数据的“注重总体”思维解决网络学习导航问题是要津。充分注意网络学习资源变化的多样性和非规律性,从普遍联系的视角反映出不同学习资源之间的内在关系,改变以往那种网络学习资源多呈现为分类型、按章节纵向摆放的形态,以及“样本=总体”的学习资源集合方式,以“知识坐标”的形态对已有知识点进行重组与排序,可视化的将知识点之间的上下位、从属、包含、并列等逻辑关系立体的表现出来,更清晰的揭示学习资源,尤其是各类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不仅让成人学习者在确定自己的知识起点后,展开循序渐进的自修性学习,降低自主学习的盲目性。还能使成人学习者通过完整的知识链,进一步阐发联想、思考与顿悟,发现和掌握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归入自我知识框架,在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和对接过程中,丰满和完善已有的思维体系。

(三)设立公益性网络在线学习系统

可以说,建立社会化的公益性在线学习平台是解决网络时代种种新矛盾的有力举措。它倡导在成人学习过程中社会、政府、机构、个人都应表现出一种责任、奉献、志愿和爱心和公益精神,在全社会化范围内,尤其是要促使和引导那些商业性的网络营运商、网络开发服务机构和网络学习机构,共同搭建一个纯粹而开放的公益性成人学习资源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努力形成一种多赢共益的网络在线学习系统,并不断扩大它在全网中所占的比例与份额。

在此系统中,在平等、人文的理念下,所有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层次、身份资格、职业岗位、经济实力等差异将被最大化的忽略,持有一种无特权和无等差的普通网络学习者的身份,无论是在正规(系统)学习、按需(碎片)学习,还是在学习资源获得,作业答疑、课件点播、课程论坛、文章案例、图书导读、对点交互等等学习环节中,无障碍和个性化的在线学习服务成为一种新常态。其中,政府不仅要承担主导者、组织者、投入者、实施者的责任,还要担负起督导者和保障者的职能,从法制建设的层面上,为这种公益性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立法建制,保驾护航。

与之对接,成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必将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国家和政府职能部门、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开发者和使用者的共同努力,部门、行业、学校、机构和成人学习者之间的各种壁垒被有力贯通,网络学习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走向全面化和常态化。这个系统所拥有的初级学习资源、结构化学习资源和体验式学习资源,不仅支持成人学习者的随时调用与传递,还允许学习者补充新的学习资源、删除知识点;成人学习者亦可利用拥有的知识元,“组装”、“拼接”个性化的知识地图,并分享给其他学习者,使成人学习者不再是单纯的共享学习资源的享受者,也加入到了学习资源建设者的行列。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

网络时代的变化篇2

一、网络时代为审计工作提出了不能回避的挑战和变革

网络时代整个社会经济的产生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改变,整个社会经济成为了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经济。这种全球化的、高速度、低成本、虚拟化的,不断创新的经济模型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会计模式,与其紧密相连的审计在网络时代的创新也就成为了必然。传统审计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公允性、真实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和鉴证的活动,其目的在于确定或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务管理系统逐渐由手工模式向网络自动模式发展,在自动化、无纸化、数据化的电子商务和高度信息化的网络财务系统下,传统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二、审计的内容、对象发生了变化

传统审计是在企业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进行的。由经济业务产生纸性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期末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企业从原始凭证到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整套账务系统都有纸介质保存,以便审阅。在传统经营条件下,企业资产和经营的安全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得以保证,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本单位实际情况所制定的会计政策中,明文规定内控制度,并可由审计人员通过盘询、模拟等方法进行内控制度的评审。

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可以从网上了解商品、询问价格、签订合同、发送订单,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确认交易、出口报关、发送商品(仅限于信息产品)、传递发货单,划账结汇等。经济业务产生的原始凭证以电磁信息的形式在网上传递并存储于磁性介质中,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执行。因此审计人员面对的是企业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网络账务系统,企业的账务系统以程序语言的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肉眼难以对会计处理流程及内控制度形成全面的感性认识。网络审计面对的企业内部环境是一整套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它的合理有效性、安全程度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审计风险、难度的难以控制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传统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评审被审单位内控制度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此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由于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完善性在传统会计系统中有据可查,较易检测。

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岗位职责被打破,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更与转移,安全已不是企业内部所能完全控制的。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实时审计发展使审计风险中包含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日益复杂化。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都可以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通过网络威胁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网络审计的固有风险增大;由于在计算机中可以人为篡改数据且不留痕迹,企业在电子商务中要面对如何确认没有白纸黑字和签字盖章的电子订单交易,网上信息传递的保密等问题,控制风险更难确定,检查风险增大。且由于电子商务实行无纸化贸易,如果账务系统设计时考虑不周,可能到审计时才发现只留下业务处理的结果而不能追溯其来源,缺少审计线索。主要的审计证据来自于系统网络,属间接证据,其可靠性依赖于网络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审计人员仅仅通过常规的审计测试程序,难以确定企业有多少重大错报或漏报,会计报表的部分或全部认定是否真实、公允,审计风险难以控制。

四、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传统审计的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等重要的审计工作,必须由有丰富财会知识和经验的审计人员完成,而这些工作在网络化条件下将失去意义,因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种账簿、会计报表等只是系统中同一个数据库,甚至是同一个数据表的数据按不同方式的输出,这些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首先确定于计算机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因此网络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出很高要求。

目前国内的审计人员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仍有较大不足,审计人员老龄化现象突出,部分审计人员虽在财会审计领域经验丰富,但对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了解不多,这造成审计人员因为不懂网络经营与网络财会的特点,缺少应有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控制知识,而不能识别审查和评价企业的风险与内控制度,难以对复杂的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的评审,难以应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而计算机专家可能不懂审计,审计人员之外的辅助人员越多,越依赖于他们,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公正受到威胁。因此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据相关部门预测,电子商务在整个商务中占的比重将迅速增加,甚至在未来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方式。目前,世界上还没制定出一部有关电子商务税收完善的法规。但是电子商务发展所引发的税款大量流失的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各大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建议:

1.根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情况,进一步推进网络监管、电子商务的立法工作,出台符合实际需要、操控性强的法律法规,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

网络时代的变化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经济社会变化;机遇;挑战

当今社会在整个数字网络化的社会大浪潮不断地在向前推进,全球的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也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不断推进,并且在这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和阻碍。在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以互联网为引擎的数字文明时代,我们要正确看待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并采取措施来推动网络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变化的良好发展。

一、网络化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变化的机遇

1.网络化使经济个体社会化,销售渠道多样化,同时也带动多产业融合发展

网络化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们能用比较低廉的成本和相对高效的方式与社会进行实时的有效联系,个体的社会化特征也通过网络在经济领域得以彰显,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建立自我营销网络化平台。如很多商家都利用淘宝网店、天猫等网络平台销售商品,或者像华为、小米等一些大企业通过自己的官网建立销售平台卖自己的商品。第二、消费者购买商品更加便捷化。生产经营者网上销售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拓宽了自己的销售渠道,消费者订货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网上付款就可以购买到自己所需的商品。仅以陕西地区京东双十一大数据为例,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间,陕西地区用户在双11期间的整体消费金额和参与用户数均有大幅增长。陕西地区用户的整体消费金额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37%;陕西地区参与双11购物的用户增长更为迅猛,2016年用户数量达到2012年同期的25倍。第三、银行业务的增加。当消费者决定购买商品,进行交易时所生成的电子订单,需要消费者运用网上银行来进行支付,这样无形中也为银行增加了业务,让银行借助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东风来增加客户和业务种类达到增加营业额扩大盈利的目的。

2.促进就业及物流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营收为4005亿元,同比增长了44.6%,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22.97万亿元,同比增长25.5%。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5.3万亿元,同比增长39.1%,生活服务电商交易额9700亿元。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05万人,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就业人数已超过2240万人。

二、网络化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变化的挑战

1.网络化背景下的商业行为存在诚信缺失,消费者维权难

一些网上经营者在为了追求获得更高的利益时,丧失诚信,虚假宣传产品,充斥在网络上的虚假商业宣传,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消费者权益也随之受到侵害。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在收到网购商品,发现与其宣传不一致,会选择沉默,因为有时候商品本身价值不是很大,维权证据的收集、保全和认定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和困难,网店所在地的填写往往是弄虚作假,让工商部门无从查起。这样下来的维权成本远远高于网购产品本身的价值,因而大多数受侵害的消费者无奈放弃维权。

2.网络化商业中不正当竞争侵权行为猖獗

近几年,互联网进行不正当商业竞争猖獗。一些商家要么传播虚假信息攻击竞争对手,要么搞网络营销包装炒作自己的商品,甚至出现有的商家雇佣一些了“网络水军”、“网络公关公司”通过虚假的发帖删帖给自己公司或者商品造势以牟利。这些需要有关部门对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做出界定,网络市场和现实市场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资源配置的手段仍然是市场主体通过交易进行的,能改变的只是技术问题。

三、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扯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建设,汇聚网络人才,开发新的网络技术,为网络意识形态新阵地建设提供保障;政府要完善网络化内容监管的相应规范制度,市场执法监管机构要通过技术监管平台,有效阻止非法网络文化产品在上网隐蔽非法传播。逐步探索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参与,舆论监督”的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网络经营者应当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网络经营者要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要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人民思想引导的有效性,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引导网民和网络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参考文献

[1]唐魁玉.网络化的后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赵泽良.依法治网,全面践行网络安全观[J]中国信息安全,2014,10:9

[3]赵铮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2

网络时代的变化篇4

关键词:网络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数字化

持续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使资本经济逐渐转变为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制定、经贸交易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面貌都在不断接受着网络时代的数字化变革。现代市场营销将不可避免地与网络经济时代的各种活跃因素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在网络时代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时代经济特征的变化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首先,网络时代最大的特征应该是信息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传统营销环境下的数据逐渐变得微不足道,一般情况下,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储存在计算机的存储单元中,而随着现代存储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库的建设使信息的存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些数据对市场营销的各项决策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另外,信息传输的方式得到进一步扩展,数字化信息利用各种现代传输媒介以不同的方式通过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传播。正是网络的这一特点,克服了物质信息的时空局限,进一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成为“地球村”。

其次,在信息数字化的过程中,结算方式的数字化对于市场营销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用一串经过加密处理的数字来代替现金,将使网络交易变得很容易。通过信誉良好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作为中介,完成数字货币的身份验证和信息问题,证实顾客的身份,同时顾客也能够确认供应商会交付质量可靠的货物。随着各种电子支付技术的完善,数字货币或者虚拟货币的广泛使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传统市场营销中非常让人头疼的结算问题,在网络上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作为传统市场营销中的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个结算渠道,但是通过数字化结算方式的应用,渠道所承担的职责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再次,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强调,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因此,在网络时代中人不再被物所役,而是物为人所用。在科技的应用上,人再度回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各种智能化工具的应用将给人类的个性化进程带来基本的物质基础。市场营销中一直强调的个性化目标也将成为可能。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理论和方法也将因为这些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最后,网络时代促进了直接经济的回归,人类经过了农业经济(直接经济,简单的物质交换和很少的交易环节)、工业经济(迂回经济,需要更多的环节,更多方式的物质交换),又回到了直接经济的时代。通过网络的信息交换平台,更多的交易可以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直接进行,甚至通过C2C(个人与个人之间)模式,双方直接完成物物交易,满足各自的消费需求。这种直接经济的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营销的产品生产、包装运输、渠道管理、促销宣传的决策带来巨大的变革。

二、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环境的数字化变迁

传统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宏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一般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地理环境和竞争环境;微观环境一般分为营销渠道中的企业、顾客、公众。在现代网络条件下,宏观与微观环境因素因为信息的充分交流,两类因素互相之间的调节作用日趋明显,甚至有些概念已经变得不再清晰。

(一)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因素之间的影响更加明显

由于每个个体掌握信息获得信息的机会更加平等和充分,以前企业间接接触、非直接相关的因素,现在变得更加不易控制和适应。一部与企业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只是在它正式出台后才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很多时候,是在该文件在提议、起草、征求意见的时候就对顾客和公众产生了影响。企业曾经面对的顾客或者顾客群的意见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影响变得不可估量。另外,由于企业在网络社会中面对的顾客空间上的限制逐渐变得不再重要,相应的对市场营销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分析,纯粹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就难以找到合适的立足点。

(二)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影响也超过以往

宏观方面,由于技术环境的变化,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直接导致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调整,可能会使经济环境的分析变得不可捉摸,可能会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夜间产生巨大的差距。曾经风靡一时的克隆技术,作为技术要素应该说非常成功,但是它同时带来了很多的社会伦理问题,很多国家和地区坚决抵制。这样一个技术要素,由于信息的可获得性和传播的快捷性,很快就会对其他宏观环境要素产生影响。同样,由于网络交流平台超乎想象的传播效率,一件很偶然的顾客抱怨就会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公众信任危机,甚至对营销渠道中的供应商、中间商、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整个营销链条的崩溃。

(三)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困难和便利度同时增加

一方面,由于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利用很多手段,掌握更多的基本分析数据和材料,给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带来了便捷和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繁杂和不确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得有用信息的难度也在明显提高。而且,所有的竞争对手在信息的获取上也会站在同样的平台上,甚至采用了同样的基础数据和类似的分析方法,谁能从中获得先机?谁就能在营销的竞争取得优势?

三、网络时代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扭曲和逆转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一般分为确认需要、搜集信息、评价选择、购买决定和售后行为等环节。但是在网络时代,由于很多新型的数字化产品的出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产生了一些扭曲,甚至逆转。

(一)数字化消费领域出现了需求层次的逆向扩展

由于数字化产品本身的特性以及相关的配套环节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在实施数字化消费时,并不一定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从低到高的基本规律,恰恰相反,不少时候,消费者从较高层次的需求开始自己的数字化消费行为,比如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购买软件、游戏、音乐等文化精神消费品开始,逐步过渡到预定机票、旅游住宿,再到购买服装和食品等。这种逆向扩展虽然是一种特殊消费环境下的特殊消费行为,但是对于企业的营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说,的确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数字化消费领域消费过程的扭曲现象

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丰富,消费者偶然接触到这些信息的机会更多,消费者首次购买的随意性比以往更加表现突出。不少时候,对于网络和数字产品,消费者可能从购买决定这个流程开始,尤其对于小额、变换成本低的数字化产品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较高。等购买完成、开始使用后,才真正开始了解这种产品,开始比较这类产品,开始评价这种产品,然后决定是否继续购买、使用,是否向朋友推荐。这种消费过程的扭曲现象在互联网数字化服务消费领域比较常见。如果能够把握好消费者的这种尝试性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企业在这一类产品、服务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四、网络时代营销组合体系的数字化内涵

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促使企业营销的重心由“推销产品”转变为“满足需求”;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遵循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对于市场营销理论中的两个最经典体系: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和4c(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必然要吸纳更多的数字化内涵,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学发展的要求。

(一)从“4P”来看

一是营销产品策略发生变化。产品从基本形式上可分为:e化产品(或称数字化产品)和非e化产品。e化产品的开发、包装、产品线设计必须遵照自身的规律来运作,比如软件、音乐、游戏、电子书等e化产品,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全部的营销流程。而非e化产品的路线图却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在传统产品的营销中引入更多的e化元素来适应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是否需要与已经e化的产品线进行协作和配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营销网络,促进传统产品的销售,实现网上销售、网下交易的目标。另外,产品策略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由大量销售产品转向定制销售产品,转向个性化的“一对一”营销。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产品定制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合理,实现个性化生产、销售没有太多障碍。但是从企业经营来说,如何在成本控制与个性化营销中求得平衡却是个不小的挑战。

二是价格策略也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变得更加复杂。由于网络信息平台对市场供需具有强大的匹配能力以及市场信息充分公开,尤其现在已经出现大量的自动比价软件和自动比价采购网络,使竞争者之间的价格更加裸,致使企业之间的价格更加白热化。一个企业的价格方案的稳定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产品的原始价格体系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企业必须要及时关注可以查获的价格信息,合理调整价格策略。另外,由于一些数字化产品的特性,像IT领域著名的摩尔定律,在价格调整时,特别要防止出现价格设计中的倒挂情况,避免性价比不相称的价格组合。

三是由于产品的e化程度不同,是采取单道法还是采取双道法,就需要进行渠道的组合匹配。一般来说,e化程度高的产品可以通过更加e化的渠道进行,非e化的产品也需要进行渠道的e化改造。产品通过网络直销可以改变了传统的迂回模式,实现零库存、无分销商的高效运作。但是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引入数字化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渠道冲突的可能。

四是由于网络这种第五媒体的出现,更多的知识阶层和白领一族开始习惯于从互联网上获得产品信息。网络展示和网络推广逐渐成为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建立企业网络名片、网络广告、进行网络搜索竞价排名、e-mail营销、病毒式营销,这些手段现在正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作为企业营销的促销策略制定必须要考虑数字化促销的方案,并且适当调整在各种媒体间的预算分配。从目前来看,市场营销的促销策略数字化特征比其他三个策略显得更加明显和充分。

(二)从“4C”来看

一是网络时代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传统营销中的按照地理因素进行客户划分的基本原则需要加入更多的考虑因素。市场营销所面对的客户至少要考虑到这两大类:网络客户和非网络客户。企业在客户策略方面需要做到充分了解网络客户的非数字化需求和非网络客户的数字化需求,这两种非纯粹的网络消费需要企业提供不同的营销手段帮助他们完成消费。

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电子交易手段使交易直接进行、减少交易环节而使交易费用大为降低,使消费者直接受益。企业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方法,更加有效地控制库存,减少甚至取消库存,从而可以减少库存占用资金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消费者的负担。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运输物流、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最终体现在消费者消费成本的降低。三是发挥网络时代信息交流的便利,为消费者带来各个环节的方便。从消费者获得信息开始,可以使用各种现代的信息传播手段,是消费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得所需信息,完成产品的定购、结算、验收、退换货、售后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消费者的消费劳动量。四是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无缝沟通的桥梁。企业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消费者也需要知道企业现在的生产情况和产品的实现能力。这在以往的营销实践中实现起来成本很高、效率很低。现在通过公司的网站、企业内部论坛、主题产品网上俱乐部、电子邮件、在线表单等现代信息交流手段,消费者可以向企业直接提交自己的消费要求,企业也可以在线征求消费者的意见,进行网上调查,不断完善产品。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融洽。

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基础和更多的先进手段,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现代信息处理工具,学会在营销实践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美)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正选,巩春生.市场营销学[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明侠,李盾.网络营销[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方华.营销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网络时代的变化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数字化

持续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使资本经济逐渐转变为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制定、经贸交易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面貌都在不断接受着网络时代的数字化变革。现代市场营销将不可避免地与网络经济时代的各种活跃因素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在网络时代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时代经济特征的变化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首先,网络时代最大的特征应该是信息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传统营销环境下的数据逐渐变得微不足道,一般情况下,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储存在计算机的存储单元中,而随着现代存储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库的建设使信息的存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些数据对市场营销的各项决策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另外,信息传输的方式得到进一步扩展,数字化信息利用各种现代传输媒介以不同的方式通过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传播。正是网络的这一特点,克服了物质信息的时空局限,进一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成为“地球村”。

其次,在信息数字化的过程中,结算方式的数字化对于市场营销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用一串经过加密处理的数字来代替现金,将使网络交易变得很容易。通过信誉良好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作为中介,完成数字货币的身份验证和信息问题,证实顾客的身份,同时顾客也能够确认供应商会交付质量可靠的货物。随着各种电子支付技术的完善,数字货币或者虚拟货币的广泛使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传统市场营销中非常让人头疼的结算问题,在网络上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作为传统市场营销中的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个结算渠道,但是通过数字化结算方式的应用,渠道所承担的职责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再次,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强调,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因此,在网络时代中人不再被物所役,而是物为人所用。在科技的应用上,人再度回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各种智能化工具的应用将给人类的个性化进程带来基本的物质基础。市场营销中一直强调的个性化目标也将成为可能。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理论和方法也将因为这些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最后,网络时代促进了直接经济的回归,人类经过了农业经济(直接经济,简单的物质交换和很少的交易环节)、工业经济(迂回经济,需要更多的环节,更多方式的物质交换),又回到了直接经济的时代。通过网络的信息交换平台,更多的交易可以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直接进行,甚至通过C2C(个人与个人之间)模式,双方直接完成物物交易,满足各自的消费需求。这种直接经济的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营销的产品生产、包装运输、渠道管理、促销宣传的决策带来巨大的变革。

二、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环境的数字化变迁

传统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宏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一般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地理环境和竞争环境;微观环境一般分为营销渠道中的企业、顾客、公众。在现代网络条件下,宏观与微观环境因素因为信息的充分交流,两类因素互相之间的调节作用日趋明显,甚至有些概念已经变得不再清晰。

(一)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因素之间的影响更加明显

由于每个个体掌握信息获得信息的机会更加平等和充分,以前企业间接接触、非直接相关的因素,现在变得更加不易控制和适应。一部与企业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只是在它正式出台后才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很多时候,是在该文件在提议、起草、征求意见的时候就对顾客和公众产生了影响。企业曾经面对的顾客或者顾客群的意见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影响变得不可估量。另外,由于企业在网络社会中面对的顾客空间上的限制逐渐变得不再重要,相应的对市场营销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分析,纯粹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就难以找到合适的立足点。

(二)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影响也超过以往

宏观方面,由于技术环境的变化,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直接导致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调整,可能会使经济环境的分析变得不可捉摸,可能会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夜间产生巨大的差距。曾经风靡一时的克隆技术,作为技术要素应该说非常成功,但是它同时带来了很多的社会伦理问题,很多国家和地区坚决抵制。这样一个技术要素,由于信息的可获得性和传播的快捷性,很快就会对其他宏观环境要素产生影响。同样,由于网络交流平台超乎想象的传播效率,一件很偶然的顾客抱怨就会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公众信任危机,甚至对营销渠道中的供应商、中间商、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整个营销链条的崩溃。

(三)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困难和便利度同时增加

一方面,由于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利用很多手段,掌握更多的基本分析数据和材料,给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带来了便捷和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繁杂和不确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得有用信息的难度也在明显提高。而且,所有的竞争对手在信息的获取上也会站在同样的平台上,甚至采用了同样的基础数据和类似的分析方法,谁能从中获得先机?谁就能在营销的竞争取得优势?

三、网络时代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扭曲和逆转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一般分为确认需要、搜集信息、评价选择、购买决定和售后行为等环节。但是在网络时代,由于很多新型的数字化产品的出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产生了一些扭曲,甚至逆转。

(一)数字化消费领域出现了需求层次的逆向扩展

由于数字化产品本身的特性以及相关的配套环节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在实施数字化消费时,并不一定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从低到高的基本规律,恰恰相反,不少时候,消费者从较高层次的需求开始自己的数字化消费行为,比如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购买软件、游戏、音乐等文化精神消费品开始,逐步过渡到预定机票、旅游住宿,再到购买服装和食品等。这种逆向扩展虽然是一种特殊消费环境下的特殊消费行为,但是对于企业的营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说,的确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数字化消费领域消费过程的扭曲现象

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丰富,消费者偶然接触到这些信息的机会更多,消费者首次购买的随意性比以往更加表现突出。不少时候,对于网络和数字产品,消费者可能从购买决定这个流程开始,尤其对于小额、变换成本低的数字化产品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较高。等购买完成、开始使用后,才真正开始了解这种产品,开始比较这类产品,开始评价这种产品,然后决定是否继续购买、使用,是否向朋友推荐。这种消费过程的扭曲现象在互联网数字化服务消费领域比较常见。如果能够把握好消费者的这种尝试性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企业在这一类产品、服务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四、网络时代营销组合体系的数字化内涵

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促使企业营销的重心由“推销产品”转变为“满足需求”;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遵循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对于市场营销理论中的两个最经典体系: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和4c(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必然要吸纳更多的数字化内涵,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学发展的要求。 (一)从“4P”来看

一是营销产品策略发生变化。产品从基本形式上可分为:e化产品(或称数字化产品)和非e化产品。e化产品的开发、包装、产品线设计必须遵照自身的规律来运作,比如软件、音乐、游戏、电子书等e化产品,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全部的营销流程。而非e化产品的路线图却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在传统产品的营销中引入更多的e化元素来适应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是否需要与已经e化的产品线进行协作和配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营销网络,促进传统产品的销售,实现网上销售、网下交易的目标。另外,产品策略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由大量销售产品转向定制销售产品,转向个性化的“一对一”营销。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产品定制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合理,实现个性化生产、销售没有太多障碍。但是从企业经营来说,如何在成本控制与个性化营销中求得平衡却是个不小的挑战。

二是价格策略也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变得更加复杂。由于网络信息平台对市场供需具有强大的匹配能力以及市场信息充分公开,尤其现在已经出现大量的自动比价软件和自动比价采购网络,使竞争者之间的价格更加赤裸裸,致使企业之间的价格更加白热化。一个企业的价格方案的稳定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产品的原始价格体系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企业必须要及时关注可以查获的价格信息,合理调整价格策略。另外,由于一些数字化产品的特性,像IT领域著名的摩尔定律,在价格调整时,特别要防止出现价格设计中的倒挂情况,避免性价比不相称的价格组合。

三是由于产品的e化程度不同,是采取单道法还是采取双道法,就需要进行渠道的组合匹配。一般来说,e化程度高的产品可以通过更加e化的渠道进行,非e化的产品也需要进行渠道的e化改造。产品通过网络直销可以改变了传统的迂回模式,实现零库存、无分销商的高效运作。但是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引入数字化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渠道冲突的可能。

四是由于网络这种第五媒体的出现,更多的知识阶层和白领一族开始习惯于从互联网上获得产品信息。网络展示和网络推广逐渐成为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建立企业网络名片、网络广告、进行网络搜索竞价排名、e-mail营销、病毒式营销,这些手段现在正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作为企业营销的促销策略制定必须要考虑数字化促销的方案,并且适当调整在各种媒体间的预算分配。从目前来看,市场营销的促销策略数字化特征比其他三个策略显得更加明显和充分。

(二)从“4C”来看

一是网络时代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传统营销中的按照地理因素进行客户划分的基本原则需要加入更多的考虑因素。市场营销所面对的客户至少要考虑到这两大类:网络客户和非网络客户。企业在客户策略方面需要做到充分了解网络客户的非数字化需求和非网络客户的数字化需求,这两种非纯粹的网络消费需要企业提供不同的营销手段帮助他们完成消费。

网络时代的变化篇6

【关键词】家庭场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

传媒技术的变迁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生活空间的迁移。家庭场域作为个人最重要的私有空间,其固有的关系网络和建构模式正受到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场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与家庭场域的重构

根据2016年1月的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0.1%。数字表明手机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我国网民最主要的媒介使用形式。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络满足日常工作生活各种需求,“从基础的娱乐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移动网民的日常生活”①。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加剧了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挤占,家庭场域空间作为最重要的私人空间随之发生重构,在特定时空领域蜕变为媒介中枢。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家庭居民在自己的住所时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在卧室的接触率高达26%,在客厅的接触率为22.6%②。作为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新兴的媒介中枢,家庭场域的媒介使用频率激增,移动互联网络的频繁使用割裂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卧室和客厅的媒介争夺成就了疏远的陪伴,家庭场域的关系网络组成和作用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随着家庭场域的重构,以家庭场域为载体的家庭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二、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

(一)家庭教育中教与受的角色不断转换。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长作为权威性的存在,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知识、规范和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孩子则因为年龄、身份、阅历、经济等方面的弱势,更多扮演着受传者的角色。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分享取代了单向度的教授。谁更擅长应用电子产品和移动社交网络获取信息,谁就扮演教授者的角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教和受的角色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的占有量决定某个时刻的教受关系,某个新知的分享权。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趋于碎片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长面对面教授的方式,完成内容的整体传达。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原本单一的信息源变得复杂,浩繁的移动网络应用工具带来信息的洪流,这些信息一方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无序性。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整合碎片化信息无疑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缜密的思维和精准判断力,而家庭中符合这一标准的受教育者寥寥无几。调查数据显示③,我国网民有75.1%年龄在10-29岁,10岁以下低龄群体占到了2.9%,学历层次集中在中等教育程度,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弱势加深了家庭教育信息内容甄别和整合的难度。

(三)家庭教育的媒介实现多元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的媒介主要是面对面人际传播。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手机、平板、网络电视等多元化网络终端成为家庭教育的惯用媒介。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取信息,同时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媒介与孩子、教师和专家沟通,而孩子可以通过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站社区等媒介接触行为自行从他人处获取信息。家庭教育媒介的多元化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但同时也削弱了信息的拔罐,一些恶意传播的信息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失范,对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知识结构的养成都是致命的伤害。

三、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巨变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家庭教育参与者的媒介素养。提高家庭教育中教受双方的媒介素养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培养教受双方使用媒介的能力,二是培养教受双方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提高硬件配备,普及移动网络终端,提升手机等移动网络载体的使用效率,推广网络应用工具软件,使家长和孩子保持同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使用习惯。同时,培养家长和孩子批判思维,提高媒介接触和使用的主动性,有选择性的接触有用信息,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二)加强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监管。自行生产内容的网络平台,要加大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把关力度,通过网友上传产生内容的平台,要加强对网友上传内容的把关力度,一些知名度高的兴趣知识共享类社区,如知乎、B站、果壳网等,应提高驻站答手的水平,保障内容输出的质量。

(三)重视在线教育,发展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使用在线教育应用的达到11014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6%,④在线教育大有可为。一方面,大力发展适合家庭场域登陆的网校和MOOC课堂,推动家庭教育通过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连接;另一方面,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带入家庭教育体系,在家长、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关系链条。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39-40.

②喻国明、李慧娟.《家庭场域的数字化重构――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空间的功能异化研究》.[J]现代传播,2016(3).

③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42-43.

④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52.

参考文献

[1](美)雷尼,(美)威尔曼著,杨柏淑,高崇等译.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5).

[2](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喻国明,李慧娟.家庭场域的数字化重构――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空间的功能异化研究[J].现代传播,2016(3).

网络时代的变化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市场营销;变革

计算机网络将世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理念、营销环境、营销方式等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也对市场营销工作造成极大的冲击。为了能够加快市场营销发展步伐,让企业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动向,必须对计算机网络背景下市场营销各种变化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基于此,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时代下市场营销变革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计算机网络化时代下市场营销背景

第一,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个国家都在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甚至有些国家国际市场贸易的总额要远远高于国内经济贸易总额。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企业生存再说至关重要。第二,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在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线上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个国家线上市场已经基本成型。我国京东、淘宝、天猫等网络也十分的成熟。消费者通过线上交易,然后通过物流将产品送到消费者受众,将网络市场与虚拟市场结合起来。计算机网络给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型的市场也逐渐向无形转变,企业则需要顺应时代变化,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第三,在计算机网络背景下,市场营销环境不断变化,市场的激烈程度也不断提升,并滋生出新的特点。网络市场消除了空间束缚,企业在网络环境中的起点是一样的,同时也让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提升。同时计算机网络市场具有多样化、虚拟化的特点,竞争方面也不单单体现在产品,如果企业想要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改变自身的营销策略。

2、计算机网络化时代下市场营销各方面转变

2.1营销环境发生变化

计算机网络时代下,传统的营销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网络经济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消费者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企业库存量也随之减少,市场产品周期减少,为企业、消费者双方都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消费者获得的服务也是更加全面的、优质的。消费者理念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消费者的对消费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从以往的数量、质量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为特色消费、个性消费。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企业自动化水平不断加深,在短时间内就会被其他企业模仿,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促进了更多新的营销方式,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购物平台等,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并通过线上支付,对产品交易率也具有很多的提升效果。

2.2营销理念发生变化

计算机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相关的网络平台中获取商品的信息,企业必须做出有效的调整,按照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不断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现阶段市场环境来说,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刺激消费者产生需求,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消费者通过网络参与到市场营销中,通过阿里旺旺等软件与企业消费人员基尼系那个直接沟通,能够将自己的需求传达给企业,企业根据这些需求进行产品升级、调整等。网络市场中具有丰富的产品种类,消费者个性化消费观念也不断增多,通过网络消费比实体店消费更加方便、灵活,更能够满足客户挑剔的需求。这种营销理念的改变,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先机。

2.3营销策略的变化

营销环境与理念的转变,是为了营销策略能够更好的转变,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开展营销活动。传统市场模式下,由于信息来源不足等因素,导致企业不能把握住先机,市场营销策略的长远性发展不足。而计算机网络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能够运用信息资源,对市场发展走向进行预测,然后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同时,现阶段同行企业之间的产品相似度太大,企业竞争也正逐渐向着服务内容方向发展,改变服务理念才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所在。同时,在营销策略上,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现代化营销过程中,企业通过构建有效的网络营销平台系统,让消费者能够直接与企业进行沟通,同时注重技术更新等,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3、计算机网络化时代市场营销发展趋势及策略

3.1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第一,在市场营销理念不断改变过程中,一是要改变市场营销的结构,二是其正向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三是不断的完善企业营销模式。第二,计算机网络化时代下,消费者的网络消费观念不断完善,在商品选择过程中消费者更加的独立,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更加趋于透明化,企业营销手段更加多样化,消费者需求也不断增多。第三,产品的传播方式趋于多元化、信息化方向,信息的传播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选择,而产品信息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分类更加具体化。

3.2计算机网络化时代下市场营销策略

第一,必须对市场信息进行多方面的收集,并进行准确的判断,结合营销对象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构建合理的组织框架;第二,应该让消费者与企业都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帮助市场形成良性的竞争,确保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第三,建立品牌信誉,发挥品牌的效应;第四,通过网络化的高效营销手段,借助于计算机大数据等,提出有效的营销策略。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计算机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理念、模式以及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考虑,然后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也促进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12(8):211-212.

[2]张连起.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变革[J].企业导报.2015,32(12):99-100.

[3]王楠.基于网络时代市场营销方法探讨[J].市场观察.215,21(13):52-54.

网络时代的变化篇8

中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不过16年的时间。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及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多媒体、移动通信等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而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刻。互联网为青少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如果说70后是“电视一代”,而80后特别是90后则是“网络一代”,他们的学习、就业和日常生活,无不与网络紧密相联。

“网络一代”具有信息和技术优势。首先,“网络一代”是互联网产业的领军者和主力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访问印度时,曾去了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他在那里考察世界知名软件企业印孚瑟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时,该公司的中国及澳大利亚区总裁基特向他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2万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其实,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大多为20多岁是个普遍现象,我国的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腾讯是世界第三的互联网企业,它的一万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也不过26.8岁。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创办者和管理层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说,互联网是真正由“网络一代”所掌握的产业。其次,从代际比较来看,“网络一代”的信息技术优势更是明显。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成人具有明显的体力优势和社会经验优势。而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和新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相比体力和经验更为重要的资源和力量,成人的经验和体力优势在青少年的信息和技术优势面前,其比较优势弱化甚至丧失了。相对于父辈,青少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水平普遍更高。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只有18.2%的青少年认为父母老师比自己的水平高,而且有不少青少年网民的父母是不会使用互联网的。

“网络一代”更具有影响社会的力量。青少年能够更为娴熟地掌握新技术和使用网络,使得他们通过网络具有更强的影响社会的力量。在传统社会中,青少年无法实现的目标,在网络社会中可以实现。青少年可以借助信息和技术优势,发出有力的声音,组织动员,共同行动。在近些年的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青少年都显示了自己的力量。离现在较近的有“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凤凰少女跳楼事件”、“李刚门”等,青少年网民在其中的作用明显。比如,“李刚门”之所以迅速传播,并成为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源于在现场的该校大学生把事件迅速反映到了网上。在该事件中,还在事发现场,开车撞人的肇事者刚被拦下时,第一批现场照片已经出现在互联网上。其中在互联网上迅速点燃这一事件的是名为“河大义工”的网友在天涯上发的一则帖子。“天涯”的注册用户达到四千四百余万,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论坛之一,对“李刚门”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些青少年经常使用的网站论坛上被顶起来的帖子很快就会被几十万、几百万人看到,并迅速向整个互联网传播开来。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其他手持电子设备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上网,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声音、表明态度,并汇聚成强大的公共意见。

正因为“网络一代”具有上述这样一些特点,因此,研究他们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趣味,对于当下文学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链接】

“80后”与“90后”:

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的流变与生成

田忠辉

“80后”与“90后”的青春成长期与网络相伴而生,在与网络互动中,网络思维方式已然嵌入这一代人,可以说“80后”与“90后”是真正的网络一代。而网络作为目前社会发展、价值构建与艺术生成的时代动力,其“平等共享”、“虚拟真实”、“狂欢互动”等精神引发了“80后”与“90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冲击,提供了逃离或偏移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其审美趣味宣告出文化断裂的声音,并以独特的代际新质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以他们为创作和消费主体的艺术形态,正在表征出“网络一代”的艺术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的变化。可是,因为“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表象纷繁,其代际指称又刚刚被主流媒体接受,学术界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一代的艺术景观正在悄然生成、迅猛发展并蔚为大观。在当下新媒体研究逐渐丰富并成为热点的同时,针对网络一代审美趣味与当代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必要充分地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的现场景观,及时地估计网络一代艺术诉求的转型意义和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的价值。

一、“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对当代艺术转型具有推动价值

自2007年以来,国内在“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关系、“80后”与“90后”传播方式,特别是“80后”与“90后”社会影响事件等方面有了一批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80后”新生代诸种文化现象研究方面给与了关注和支持,比如2008年的“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关系研究”、2009年的“‘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传播方式研究”和“80后新生代价值观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研究覆盖了文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学术潜力。但是,因为是刚刚起步,所以对以“80后”与“90后”为主体、以网络为空间出现的大量富有冲击力的审美事件和艺术实践尚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性关注,描述这些蕴含着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现象,体味一代人崭新的审美趣味,从而透视网络一代的文化诉求,洞察中国当代艺术生成的现象整理还寥寥无几,理论探索尚不深入。学术界面对新的“80后”与“90后”是关涉到未来艺术向何处去这样的学术目标,没能意识到这一研究的意义重大且具有新颖性、前沿性。

有鉴于此,本文特别关注“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的审美趣味与当代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文要谈到的核心话题。这一话题的价值在于通过梳理新的艺术景观,通过对网络一代审美趣味流变的现象描述,可以发掘网络一代的艺术取向对拉动当代艺术转型的重大意义,是对中国未来艺术图景的远景预测和理论生成。所以,这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第一,研究网络一代的审美行为就意味着研究中国艺术的未来,富有前瞻意义。网络一代的审美趣味迥异于传统,其审美实践孕育着未来艺术发展的胚芽。如央视春晚近几年节目内容越来越多的网络色彩、青春声音和边缘文化的亮相,其间透射出网络一代影响中国当下艺术传播环境、拉动艺术发展进程和促进艺术面貌快速变化的某种微妙信号。第二,通过大量艺术实践事实的研究,我们将发现“80后”与“90后”网络群体和新的艺术现场,充满发现意义,发现“80后”与“90后”群体及其在特定网络“历史语境”中生长出来的审美现场。从艺术发展史序列角度看,以虚拟真实、交往互动、狂欢表达等关键词呈现出他们的LOGO(标志),其背后隐含着文化断裂的群体、崭新的价值诉求与新质的艺术景观等多方面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第三,“80后”与“90后”的艺术实践意味着某种新的东西将会出现,预示生成意义,“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具有艺术转型的划时代意义和未来艺术理论建构的生成意义。艺术的生动感需要在对审美现场的触摸中来理解和体验,艺术转型涉及到认识、教化、审美、娱乐、心理等多功能价值,在艺术走势的多向度发展和艺术理论多意义阐释中,“80后”与“90后”新质的艺术景观,预示着中国的艺术未来。

二、网络空间中的“80后”与“90后”趣味流变及其理论价值

网络时代锐不可当,带给了世界全新的变化,网络时代和网络一代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网络传播方式造就全新文化空间,推进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引发了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据2010年公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量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31.8%;其中文学网民有1.88亿人,应用率达44.8%;手机网民更倾向于娱乐终端,规模达2.77亿人;博客、微博、MSN、QQ等已经成为青年人信息传播和审美趣味表达的主要方式。作为得其时的“80后”与“90后”,作为网络一代的代际特征已经成型,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主体。“80后”与“90后”是在网络浸润中成长的,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80后”与“90后”合计占所有网民的60.4%,成为最大网民群体,使中国人“代际差异”凸显,因网络所造就的“后喻社会”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现实。在代际艺术表达中,“80后”与“90后”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他们有自己的艺术网站,比较有影响的如“80后文学社区”、“我是90后”、“8090kk”、“OHYE90”等,这些网站突破了传统艺术空间的限制,“80后”与“90后”们在其中可以不顾及既定的艺术规则和艺术话语权,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实践着自己的艺术行为和艺术探索,其间蕴藉着艺术生成的新质。

事实上,“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的流变和审美行为方式的变化有一个不断更迭的过程,其审美现场主要表现出了以下两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迅捷更迭的审美趣味隐含着“80后”与“90后”艺术期待的多变选择。“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其青春成长历程相伴而生,1995年,80年生人满15岁,刚好处于世界观形成期,此时网络游戏传入并影响了中国;1996年,起始于1994年的哈日、哈韩文化大行其时,青少年“哈日族”、“哈韩族”开始出现,影响至今;1999年,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为代表兴起青春文学,“80后”喊出“自己写自己读”的口号,郭敬明的小说拉动了文学市场,青春阅读成为一道景观;2002年,“90后”13岁,“火星文”出现,“火星文”虽然不是“90后”的初创,却是“90后”的标志,它标志着网络造就了独立的虚拟空间,“90后”有了自己的话语——且是拒绝“主流”的一种标志性“话语”,“非主流”为年轻人所青睐;2004年,网络歌曲成为年轻人“慰藉心灵”的最爱,其歌曲主旨开始偏离政治化的意识心态;2005年,“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风靡全国,娱乐化在颠覆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008年,“宅男宅女”现象成为话题,一代年轻人选择了与网络有着密切关联的生活方式,其特征是:一方面躯体“宅”在家里,另一方面“思想”活跃在网上;2009年,青春偶像剧等“快餐文化”消费开始流行,迎合青年一代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塑造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2010年,“开心农场”受到追捧,“种菜”引起了种种社会话题;同年,手机“微博”成为时尚,其影响力至今处于巅峰状态。第二个特征是“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方式多样、网络事件纷繁。网络空间带来全新的审美行为方式,在博客、微博、BBS、QQ等网络形式中“80后”与“90后”展现出审美趣味的广泛性,“99艺术网”和“中国艺术批评”等很多网站有专门的“80后”与“90后”讨论阵地,从影视、动漫、网络歌曲、网络绘画、网络视频直至网络文学,在互动性创作和阅读传播中形成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这些事件的媒质要素,仿佛仅仅是传播渠道的变化或者是传播空间的更新,事实上,网络事件背后隐藏着对正统“话语”的逃逸、异质价值观的抒泄和新人类群体的凝聚等诸多话题,其深层含蕴和意义还在于网络一代通过网络空间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按照社会学家的观点,网络延续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2009年9月25日,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与中文在线17K文学网主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作为网络影响当代艺术生成的标志性事件,其意味深长。十年来,网络文学的海量信息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不可小视。

厘清以上审美行为方式和网络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趣味流变,思考其话语言说背后的多重原因,研究其对于当代艺术生成的深层作用,对于认识中国未来艺术走向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中蕴藉的艺术新质反映出了诸多区别于此前的特征,标志着艺术正在更新,对这些新质的审理研究,将有助于看清当代艺术现场的种种异象,如透视与网络相伴的“交互共享精神”和“狂欢化”概念,可以发现“80后”与“90后”“新意见阶层”的话语表达指向、价值期待和文化诉求等代际特征;从“戏仿”、“反讽”、“无厘头”等表达方式入手,可以发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的面貌;从分析“虚拟空间”、“交互中心”、“角色扮演”等艺术感知、艺术体验方式,可以见出网络一代的艺术类型、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的生成状况。另一方面,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从“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话语中,发掘和生成新质的艺术理论。具体如结合“80后”与“90后”青春期与中国网络同步发展的对应关系,从其审美趣味流变中发现他们为当代艺术现场带来的新命题、新形态及观念上的根本性变革;从现象、流变、文化诉求逐层追问“80后”与“90后”艺术图景的新质,可以揭示其审美理想、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的生成轨迹和未来前景;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现象描述和理论探索中,可以生成基于艺术现场的未来艺术理论成果。

三、研究“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研究“80后”与“90后”的意义在于发现中国未来艺术生成的深层原因并提供基于艺术现场的理论性资源,它需要我们对“80后”与“90后”一代的审美事件进行描述,对网络艺术形态的认识给予细化,更要对他们新质的审美观念进行审理。特别是在方法上,应将“指述语言”与“分析语言”相结合,运用“社会学图示语言”祛除先在假定,力图从审美实践“居间生成”网络一代的艺术“新质”,并在多向互动关系中,从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文艺学等多种理论视角,考察“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当代艺术生成的关系,阐述具体包含的多方意义以及具有延伸性的理论启示。具体要研究审美文本,从中描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及其流变,注重他们与传统审美行为的区别;采用案例分析,以典型案例分析“80后”与“90后”与网络互动的艺术行为和审美事件,重在发现它们与当代艺术生成的关联;引入社会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注重以定量分析支撑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史料考证性研究;对“80后”与“90后”和艺术类网站进行问卷调查,配合个人深度专访,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研究中,注意重点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现象史;说明网络一代审美行为与未来审美观念、艺术形态及传播模式的内在关联性,比如从“80后”青春文学发展事实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文学审查”机制的悄然更迭,原本的期刊编辑审查机制在网络文学中,丧失了其权威话语的地位,文学公之于众的机会大大提高了,青春们在这样的变化中才可以喊出“自己写自己读”的口号。由“80后”青春写作的呈现事实中,可以透析出新质的艺术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对未来艺术理论建构的微妙的生成意义。虽然如此,研究“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依然有诸种难度:同样是网民,“80后”、“90后”与前辈有何不同?“80后”与“90后”之间又有何异同?其审美趣味流变为网络时代艺术形态带来了哪些新命题?“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网络时代艺术生成是否必然具有因果关系?是否已经具有价值观和艺术形态上的新质?面对研究对象的未完成性,如何在数据调研、统计和评析方面确立效度和信度?如何确认网络传播方式和表现形态的审美意义?

如上所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在新媒体新人类理论框架下,对“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进行学术清理,详叙现状,深究特质,洞悉影响,描述网络一代的艺术诉求图景,展示其审美实践对中国、世界、文化、传统的特殊贡献,在对审美事件和趣味流变的分析中,找到具有网络时代新质的艺术生成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合理性与全面评价的可能性。它将是首部“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描述史,它也将是首次全面洞察“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网络时代文学艺术生成的关系,并首次通过文学、网络、社会文化的综合互动研究,对“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与未来艺术生成关系予以全面论述。对“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的研究,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史,将可以发现中国未来艺术生成的深层原因,提供基于艺术现场的理论性资源。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以事实指出,网络一代将为我们提供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当代艺术生成的“新质”,为21世纪艺术带来发展机遇,为“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艺术理论建构提供现象资源。

“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

江 冰

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为“80后”青年群体寻找和建构自己的身份提供了一个虚拟又现实、模糊又安全的平台,不但培养了新一代的消费方式,同样也养成了他们的文化趣味和审美习惯。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迅速繁殖和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几种类型有:恶搞文化、山寨文化、迷文化、文化等等,表达出一种非主流文化趋向。

恶搞文化,又称为Kuso(恶意搞笑之意)文化,是指经由过程戏仿、拼贴、夸张等后现代伎俩对被主流文化视为经典、权威的人士、事物和艺术作品等进行讽谕、解构、重组乃至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如在网络中出现的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伟胜兄弟俩的《恶搞西游记》《四六级恶搞》《我爸是李刚》等等。

山寨文化是指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现象。随着市面上模仿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网络中也出现了相类似的文化类型,例如山寨明星、山寨视频、山寨电视剧等等。山寨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是一种侵权行为,侵害了原创文化的形象等各方面权益,但由于山寨文化具有更适应大众化口味的特点,在网络中依旧盛行。

迷文化是偶像文化在网络中的一种变化发展。由最初的青年群体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迷恋慢慢扩展为迷恋偶像明星之外的更多对象——某一事物或产品、国际品牌、游戏、动漫、服装等等,并沉浸在一种非理性的喜好和世界当中。在这一文化领域,青年群体容易表现出疯狂的痴迷,一旦迷上某一种事物,在看到或听到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时,都会表现出十分的关注和渴望,甚至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达到获取它的目的。

网络的出现,使得文化流通并泛滥,这也许是整个社会真正实现了对性的解放过程,但也是一个容易造成横流的污染的过程。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分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界限,除了上面的几种较为典型、影响力比较大和熟悉程度比较高的类型外,还存在着其他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如网络语言、网络文学、影视音频、酷文化、跟帖、人肉搜索、晒客、御宅族等。非主流文化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网络上非主流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签,类似非主流图片、非主流音乐、非主流空间、非主流个性签名、非主流头像等等,不胜枚举。

什么是非主流的文化趣味呢?也许,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抵抗、风格、收编。所有的亚文化对主流社会都有一种抵抗,我要把牛仔裤搞破就是一种抵抗,抵抗整洁庄重的传统;第二,要形成我独特的风格——无论是衣饰装扮还是行为方式,无风格勿宁死,这就是亚文化的生命和标志;第三是收编,是指商品社会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把个人的风格转化为商品,为大众享用,把个人的主张变为主流的一个部分,无形中化解你的独特性。富有意味的是,在今天这个收编的过程比从前缩短了很多,其原因在我看来还是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

从前亚文化的参与者比较少,支持者人群也比较少,而到了今天这个网络的时代,出现了“网络一代”,他们成长于网络,网络是他们名副其实的“第二生存空间”。于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的这一代人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念、相近的认知方式、相近的知识结构和相近的文化趣味,并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和扩散,由小而大,由弱变强。进入现实社会,当年轻的一代普遍拥有这种观念和文化趣味的时候,启发是普遍的,力量是普遍的,影响也是普遍的。当他们开始成为主要消费者的时候,商家的反应更加迅疾。因此,这个收编的过程被大大缩短了。进而言之,亚文化的气氛和非主流文化趣味的形成不仅仅是依赖一小群人,而是依赖网络改变的整整一代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