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自然保护地建设8篇

时间:2024-02-23 14:45:33

自然保护地建设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1

摘要: 截止2009年底,我国已建成39个、面积为218万hm2的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他们在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草地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以及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取得较快发展,但其也存在发展速度规模较小,管理体制落后、建设资金不足和科研基础薄弱等问题。为此,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保护区空间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运行管理体制,统筹自然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基础研究,最终实现草地类自然保护区长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功能地位;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S 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500(2011)04-0093

-04

面对人类因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而引发的对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世界各国通常采用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地和禁猎区等方式,来保护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典型性的地貌遗迹以及人文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并采取有效建设和保护措施来减少人对各级保护区的干扰和破坏,以达到恢复生态环境、维护物种多样性、提供科研、宣传、教育和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之目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暖化和干旱化的影响以及草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天然草地生态条件与环境的严重破坏,已有草原9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严重退化面积高达480万hm2[1]。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生产力下降,物种多样性减少,草畜矛盾突出,沙尘暴频发,水土流失,病虫鼠害猖獗,阻碍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减弱了我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威胁到草地作为我国主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影响草地作为濒危珍惜物种天然资源基因库的作用,阻隔优秀草原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为

此,在天然草地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建立保护区,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类活动对草地的干扰,保护草地资源及其他重要的自然历史遗产;拯救和储存珍贵、稀有、濒危物种,恢复因人为破坏导致的草地生态平障。本文就我国草地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功能和地位以及当前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回顾,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与范畴

尽管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对其准确的定义仍然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界定。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将其定义为:有相当大的面积;有一个或几个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该区域内动植物物种、地质地貌及其生态环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学和娱乐意义,或者拥有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由国家最高管理机关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面阻止或消除各种占用、开发活动,切实保护其生态、地貌或美学特征;在特定条件下,允许进行精神、教学、文化及娱乐为目的的观赏活动[2]。我国对自然保护区定义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遗传资源的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3]。薛达元等[4]依据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即:(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与海岸等5个生态系统类型;(2)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2个类型;(3)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包括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2个类型。尽管这些类型当中并没有包括草地类自然保护区这一类型,但依据保护对象的范围,结合他人对天然草地保护区的定义,金良等[5,6]认为草地自然保护区是指以草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总称。主要包括以草原和草甸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草原与草甸类保护区,以荒漠草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荒漠生态类保护区,以草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湿地类保护区、以草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野生动植物类保护区、以草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和今后有可能发展到的以人工草地、改良草地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等。按上述概念,将甘肃尕海等鹤类保护区、内蒙古毛乌素沙地臭柏自然保护区、内蒙古甘草自然保护区、陕西洋县朱保护区、巴尔虎草原黄羊自然保护区、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天鹅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都将划归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但考虑到这些野生动植物类保护区和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成为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准则尚未确定,人们对其的认同存在差异,在相关具体统计规范未明确之前,金良等[5]把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暂定为,包括以草原和草甸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草原与草甸类保护区、以荒漠草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荒漠类保护区、以草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湿地类保护区。从这个定义范围可以看出,草原与草甸类自然保护区是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分,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的实际范围远远大于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且随着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所包含的类型不断扩展和延伸。但在本文中为了更为准确和便于利用现有资料说明问题,利用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来说明我国天然草地保护区的发展和分布。

2 中国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分布

1982年我国成立了第1个天然草地保护区―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由此结束了自我国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后20多年没有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的历史。之后在1984年又召开了“全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调查规划会议”,会议通过《我国草原、荒漠和南方草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大纲》,规定了建立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目的,提出了《我国部分省、区拟建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初步方案》。方案中拟在云南、海南、贵州、四川、广东、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黑龙江、陕西等18个省、区建立49处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这次会议为我国之后的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注入发展契机,带来难得机遇。1985年我国先后投资兴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和山西五台山草甸自然保护区。至1990年底,我国已建立草原与草甸类自然保护区12处,总面积为1 267 502 hm2[7]。此后,草地草甸类自然保护区稳步快速发展。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草原草甸类保护区已达39个,保护面积累计2 184 261 hm2,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48%,其中部级4个,省级13个,市级4个,县级18个[8],保护区分布在我国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四川、河北、辽宁、吉林、和山西等几个省区。在39个草原草甸类保护区中,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占有保护区数量最多,分别有21和8个,而辽宁、吉林和山西省均为1个(图1)。就保护区面积来看,内蒙古自治区所占面积最多,为1 809 853 hm2,占全国草原草甸保护区总面积的82.86%(图2)。

图1 我国草原草甸类保护区分布

图2 我国部分省份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面积

Fig.1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and meadow reserves in ChinaFig.2 The area of grassland and meadow reserves in some provinces

注:1、2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网站

3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地位

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重要的可更新资源,天然草地保护区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陆地生态安全重要的绿色屏障,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9]。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0,11]。其主要的任务和功能体现在: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珍稀濒危物种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地生态系统的庇护所,是客观存在重要的“自然绿色生态工程”和恢复重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参照系统。有天然草地严重破坏,天然植被早已消失,由于缺乏参照模板,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过程,往往存在很大的盲目和随机性,探索适宜恢复途径,尤其是恢复到什么程度,衡量的指标和标准是什么?这些均可以从天然草地保护区中得到借鉴和参考。此外,天然草地保护区是具有无法预测的潜在经济价值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基因资源库。未来的世界里,基因资源将成为国际间争夺的主要资源之一[12],而我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动植物种类约占全球动植物区系的10%[13]。天然草地保护区对加强野生生物资源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巨大贡献。天然草地保护区是发展草原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载体;天然草地既有珍贵的古老孑遗、濒危物种,又有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剖面、冰川遗迹,火山、溶洞、古建筑遗址等,有着极高的美学、科研和生态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完整草地生态系统,涉及到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诸多因子,是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资源。

4 问题和对策

尽管我国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和规模较小,与草地在国土面积所占比重身份严重不符。草原草甸类保护区与森林生态类、湿地类和野生生物类保护区相比,不论从数量还是面积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到2009年底为止,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为2 541个,森林生态类和草原与草甸类自然保护区分别为1 321和39,分别占全国总保护区数的51.99%和1.59%[8]。因此,在现有基础上,按草地、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等因素,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原显得尤为必要和关键。保护区建设力度不够,有些保护区建设和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保护区的发展。大多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经费未列入国家或省级财政规划和预算,也没有专项经费,目前,仅有少数建立较早的自然保护区有人员事业费,多数自然保护区没有相关费用,保护区的基本建设和日常管理经费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补助来维持日常的工作,这种情况已严重的制约保护区的发展。保护区违规开发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一般面积都较大,在保护区开发矿产资源、在核心区发展旅游业等现象还屡见不鲜,这些都直接影响保护区的发展。保护、利用和发展未有机结合。草地生态环境的退化一方面源于内部的草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同时也与外界对其干扰影响息息相关。发展经济、增加财政和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的需求,都与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目的相冲突。因此,天然草地保护区一方面应走公众参与型的发展模式,使当地居民的利益与保护区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居民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区资源中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保护区的规划和日常管理中,充分考虑保护区扰动对保护区产生的影响,使保护区在保护、适度利用中实现全面发展。保护区基础科学研究薄弱;天然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时间较短,加之大都分布在人烟稀少的边远落后地区,进入性差,基础设施落后,受关注程度低,导致一些草地类保护区基本综合科考报告、总体规划、管理条例等材料都较为缺乏。故而,应完善各个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自然景观、保护区设计、动植物种类和区系,濒危物种的现状、生境、分布、数量动态及濒危原因,物候观察、保护区的地理和历史、社会基本情况、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的专题研究;建立生态和物种监测和信息网络;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在内的科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使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监督科学化、指标化。保护区管理体制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尽管保护区管理机构较为健全,而且已完成了大量的管理工作。但是,这些机构过于庞杂、各个部门并未做到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而且这些机构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设备都过于落后,现代化程度不够,工作效率较低,严重阻碍了保护区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严格执法,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完善体制机制,统筹自然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政策研究,最终实现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智山,刘天明. 我国草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对策[J]. 中国草地,2001,23(5):62-66.

[2] IUCN, 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M]. INCN And WCMC,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UK,1994.

[3] 金瑞林.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3-445.

[4] 薛达元,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1994,14(4):246-251.

[5]金良, 姚云峰. 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草原与草坪,2008(3):170-174.

[6] 金良, 姚云峰, 张文娟. 对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思考[J]. 草原与草坪,2008(5):70-72.

[7] 杨爱莲. 我国草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成就[J]. 中国草地,1994(2):57-60.

[8] 中华人们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zrbhq/zrbhq/201012/t20101214198664. htm.

[9] 赵有益, 龙瑞军, 林慧龙,等. 草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 草业学报, 2008,17(2):143-150.

[10] 李新文, 我国草原资源的功能, 属性及其利用战略转变的政策建议[J]. 草原与草坪,2008(5):77-81.

[11] 龙瑞军, 董世魁, 胡自治. 西部草地退化的原因分析与生态恢复措施探讨[J]. 草原与草坪,2005(6) :3-7.

[12] 崔国发,王献溥.世界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任务[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123-125.

[13] 薛达元, 蒋明康.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C]//钱迎倩, 甄仁德.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2-57.

The current status of natural grassland reserve in China

MA Zhong-ye1,ZHANG Ai-ling1,SUN Tao2

(1. Grassland Management Station of Sunan County,Sunan 734000,China; 2.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ibetan Plateau Ecosystem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China)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2

关键词:洛阳市;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洛阳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重要。

1 湿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有约40%的自然湿地被纳入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12年初,国家林业局批准了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生态旅游规划,要求将保护区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的教育基地。

2 洛阳黄河湿地保护区概况

洛阳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位于洛阳市孟津县黄河岸边,景区西起孟津县白鹤镇,东至偃师市与孟津县交界处,全长30km,面积达6206hm2。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在林业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爱鸟护鸟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有的群众退出了河边私开的田地,退耕还湿;有的只管耕种,不问收获,田地成了鸟儿的“口粮田”。1995年8月,孟津县报请河南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孟津县省级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上游为小浪底水库和西霞院水库,下游为黄河刚进入华北平原的黄河河道及两岸滩地,总面积11700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200hm2,实验区9500hm2。孟津黄河湿地水禽云集、天鹅曼舞、鹤声阵阵,辽阔的黄河滩涂上,构成一幅万羽竞翔,鸟唱水吟的天然图画。

3 洛阳黄河湿地保护区建设的理念

以保护湿地、保护生态、保护鸟类、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出发点,孟津部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过渡带综合性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水禽为主,湿地面积大,水草茂盛,对水禽的生活、繁殖极为有利,是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物种繁衍、科普宣传及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可持续利用基地。旅游的内涵,在方式、方法上寻求创新,通过高品质的讲解,使游客更好的了解丹顶鹤等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及栖息地、地质变迁、植物群落等自然和历史知识,要严格按照环境容量控制游客数量,做好环境影响监测,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将保护区逐步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的教育基地。

4 洛阳黄河湿地保护区的建设

4.1 从编制规划入手

聘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高起点编制了湿地保护规划,确定了建设规模与布局,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分清重点项目建设与日常管理项目,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并将规划纳入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严格进行组织实施。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湿地保护的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到具体湿地,把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4.2 狠抓落实

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对辖区内现有黄河自然湿地资源采取普遍保护,严厉打击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格控制单位和个人开发占用自然湿地,凡是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以及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湿地,一律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对开垦占用或改变湿地用途的,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4.3 加强湿地管理

凡涉及向自然湿地区域排污或改变湿地自然状态,以及建设项目占用自然湿地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严格审批。依法制止、打击各种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对造成湿地生态严重破坏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4.4 建设成效

这一地区成了鸟类良好的栖息地,常年在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居住的留鸟,有苍鹭、斑嘴鸭等6种;春、秋路过在此歇脚的旅鸟,有豆鸭、银鸥等12种;有夏候鸟白鹭、灰头麦鸡等22种;有冬候鸟灰鹤、白天鹅、黑鹳等32种,每年冬季栖息在保护区内的珍禽达3万只,其中国家一类保护珍禽达十多种。其中世界罕见的丹顶鹤、大鸨、白鹤、黑鹳、白鹳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也频频在这块湿地显露“尊容”。有1a还破天荒地发现了56只大鸨,这种鸟目前全球也只有数百只。许多候鸟带来了大批幼鸟,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小天鹅、灰鹤等水禽中的幼鸟多达40%左右。这标志着这块湿地的生态环境已被这些候鸟认可。

据权威部门最新统计,湿地保护区有鸟类155种,数量5万多只,仅水禽类就有95种之多,是河南省能记录到的水禽种类最多的保护区。自黄河小浪底大坝第3次调水调沙以来,保护区管理人员加强了对各种鸟类的管理和保护,防止遭到恶意捕杀,使湿地滩区群鸟齐风,蔚为大观。阳春3月,万物复苏,在孟津县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内,三五成群的水鸟栖落翻飞于沼泽沙洲,呼朋引伴,成为洛阳北线黄河生态游的一道亮丽景观。

5 今后湿地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建议

5.1 彰显重要性

湿地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公益事业,黄河湿地是我国第2大河流中重要的生态资源,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不仅是政府的职能,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要把湿地保护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5.2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

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加强培养和教育。建立集保护、科研、青少年亲近自然、保护自然、认识自然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5.3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3

关键词:大兴安岭 生态旅游资源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1

1 大兴安岭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果

1.1 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果

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共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28处,其中部级保护区5处,分别为呼中、南瓮河、双河、绰纳河、多布库尔部级保护区,总面积720124 hm2;省级保护区3处,分别为北极村、岭峰、盘中保护区,总面积261000 hm2;地级自然保护区11处,分别为北庆貂熊、大青山、干部河、绣峰、塔林、常青、呼中原麝、嘎啦河、河泥碳藓、额木尔河、呼源钻天柳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5处,分别为金沟、吴家碑尼河、那都里河自然保护小区、倭勒根河、额木尔河入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地4处,分别为哈拉巴奇、门都里河、依西、湖通河自然保护地,总面积758215 hm2。省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981124 hm2,占全区总经营面积的11.75%。初步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1.2 形成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区内原始生态类型齐全,几乎容纳了大兴安岭寒温带原始林区所有的陆生、湿生、水生生物类群的物种。区内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森林湿地景观、寒温带典型水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①湿地景观。在本区宽阔河谷地带,地势下降平缓,流速不大,降水很难排出,加以冻层的普遍存在和分布,使土层透水性极差,故水分大多滞留于地表,故多沼泽化,而使其流域几乎全部形成沼泽,从而形成特有的森林湿地、湖泊湿地等景观。②水域景观。全区内河流山溪密布,水流湍急,河道曲折,湖泊相连,水量适中水体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是理想风景河段。③生物景观。古树名木。呼中自然保护区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未经过采伐作业,区内保存有许多古树,最大的林木径级达100 cm以上,高达30 m以上,古树参天,甚为壮观,这是周边地区乃至东北地区范围内也很少见到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鸟类216种,兽类49种,两栖、爬行和鱼类44种,列入国家保护的Ⅰ、Ⅱ级动物有56种,这些物种多属耐寒动物群落典型代表物种。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环境为这些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断扩大。因此,保护区也是观赏寒温带鸟、兽的理想场所。

2 自然保护存在的问题

(1)是资金不足;旅游基础设施老旧;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保护意识淡漠等等。山地范围内违法开垦、排放湿地水资源、挖沟筑坝、擅自采沙、取土、放牧等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导致植被破坏现象严重。(2)是地方法规不健全,管理机构不健全,从事湿地保护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国家也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中提出,为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将设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新设的专项资金将以推进林区产业转型和吸纳就业再就业为主要目标。事实上,光投入钱还远远不够。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研究员李渤生曾指出,要学会利用高品位的森林资源。现有人才中,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更是凤毛麟角。(3)是全区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分布、动植物资源状况、利用现状等资源数据还没有详细的资料和档案,更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保护工作盲目性大,不能实现统一部署、综合管理。

3 改进措施

3.1 积极划建保护区,保护区域不断扩大

进一步提升保护区的保护功能,加快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步伐。对已划建的保护区从更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和提高保护区功能上考虑,本着有利于保护区建设和科学管护的原则,对部分保护区进一步区划调整;对于一些濒危物种的重点分布区域、典型的寒温带湿地和生态脆弱区域,通过划建保护区、保护小区、保护地等措施,增加保护面积,构建布局合理、特征显著、结构完整的自然保护网络。

3.2 保护区管理机构要不断健全,管理体制逐步理顺

新晋升的双河部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多布库尔、绰纳河、盘中、岭峰、北极村)健全了管理机构,理顺了管理体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区林业系统已建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28处,总面积173.93万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编制了《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合理规划保护布局。按总体规划要求,到2010年,自然保护面积达到1,650,000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19.8%;到2030年,自然保护面积达到2,450,000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29.3%,形成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更加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

3.3 保护区立法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保护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加大依法治区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了保护区清山、清沟和清除狩猎窝点等项工作,依法加大了对保护区内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4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呼中自然保护区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北方林生态定位监测站,开展数据采集和传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南瓮河部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建立了湿地资源“生态定站”。开展了《嫩江源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示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破坏的湿地进行了有效保护和功能恢复示范。

3.5 森林可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功能充分发挥

由于划建保护区,使近2100万 m3的可采森林资源不能利用,占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可采森林资源的近37%。

3.6 未来要积极争取保护工程项目

要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为载体,科学规划保护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对于一些濒危物种的重点分布区域、典型的寒温带湿地和生态脆弱区域,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要在改善保护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好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工作,编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高保护区的自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洪星,张菡.大兴安岭旅游与文化系列丛书尽览魄宝[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5).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4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建设; 自然资源; 管护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部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主要保护对象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因而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就地保护方面作用更为显著。

1 管护设施建设

1.1 保护管理站。护管理站数量及其管理范围应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控制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到达保护区内主要人为活动区域。保护管理站的设置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保护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为活动特别是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确定。保护管理站应当建立在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及人员和车(船)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或其他要塞处。配备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在进出保护区的重要路口和要塞处可设立保护管理点、哨卡和检查站等,保护管理站的设置应考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1.2 界碑界桩。自然保护区应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以及主要道路相交处、转向点设置界碑界桩,充分发挥指示、警告、宣传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应设置完善的边界范围及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的界桩、界碑。具体制作按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执行。自然保护区及不同功能区的四周边界上必须树立界桩,标明"核心区界"、"缓冲区界"和"保护区界"。水域应通过在地图、海图、航道图等标注自然保护区应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以及主要道路相交处、转向点设置界碑界桩,充分发挥指示、警告、宣传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应设置完善的边界范围及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的界桩、界碑。具体制作按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执行。自然保护区及不同功能区的四周边界上必须树立界桩,标明"核心区界"、"缓冲区界"和"保护区界"。水域应通过在地图、海图、航道图等标注。

1.3 交通设施。自然保护区应建设路网、码头等必要的交通设施,能够满足保护区巡护、防火、监测和日常管理的需要。不得以管护为名铺设旅游道路,破坏生态环境。路网包括干道、便道和巡护步道。干道用于连结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或地方交通干线,路面等级应满足晴雨通车要求。便道用于连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保护管理站、瞭望塔台、监测点和居民点等,标准应达到通车或人员便利通行要求。自然保护区还可根据巡护需要,依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作为巡护步道。海洋和内陆水域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立码头。

1.4 巡护执法设备。自然保护区应配备必要的巡护、执法、取证设备,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执法装备等。巡护和执法设备应能够满足巡护、执法和应急反应的需要。

1.5 防火设施设备。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瞭望塔、防火道和防火隔离带,配备灭火设备,以满足预防和及时扑灭火灾的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制高点及易发生火灾地区,应设置瞭望塔,瞭望半径应覆盖高火险地区,数量能够满足防火需要。瞭望塔内应配备瞭望、监控、报警和通讯设备。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或草原植被较多、人为活动频繁、火险等级较高的区域,宜设置防火隔离带,阻止火灾蔓延。

1.6 野生生物保护设施。因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可以建设生态廊道、动物通道、人工洞穴、巢箱、人工鱼礁等设施,配备动物救护、病虫害检疫防治等设备。

2 科研监测设施建设

2.1 科研中心和站。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与监测基础的部级自然保护区,可建科研中心和站。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应尽量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合作开展。可包括实验室、科技资料室,并配备各种调查、试验、科研辅助设备。

2.2 定位监测站和点。部级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置定位监测站和点,以监测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的动态变化。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资源、环境等定位监测站和点的布设,应根据监测、研究的对象、目的及其技术要求选址,应与保护管理站和点的选址统筹安排。配备相应定位的观测设备。

2.3 固定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自然保护区必须建设适当数量的固定样地、固定样线或站位断面,配备相应的野外调查设备及动物监控设备,满足保护区常规监测的需要。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应根据主要保护对象调查和监测的需要设置。

3 宣传教育设施建设

3.1 宣教场馆。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参观人数、宣教需要建立宣教场馆,满足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活动要求。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5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中心,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1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馆,其他自然保护区可在管理局内设置宣教室,宣教场馆可设置陈列展览室、多媒体放映室、图书资料室等,并配备宣教、通风、除湿、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

3.2 宣传牌。自然保护区应在道路出入口、居民点等人为活动频繁处,或根据管理需要,设立宣传牌,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注意事项,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名称、范围、主要保护对象、保护意义、保护要求等内容。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5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西部; 生态文明; 建设前景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03-02

生态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优劣好坏直接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爱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永恒主题。然而,根据世界各国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及文明程度的不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亦各有差异,总体上呈现出随文明程度的高低依次降低的态势。其中:西方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起步早、投入多、效果好,而对发展中国家乃至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言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相对较弱。当然,立地条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客观制约因素之一。尽管生态文明建设有诸多渠道,笔者认为:在我国西部由于立地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环保意识不高等因素制约,有针对性地建立类型各异的自然保护区,强制就地保护并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失为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渠道之一。

一、大秦岭保护现状

秦岭是亘横于我国中部的著名山脉,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呈东西走向,长约1500公里,宽约100至150公里。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它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华北、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和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成份的交汇地。这里蕴藏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林麝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具有世界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姿多态的自然景观、良好的气候以及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使秦岭充满无限魅力。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地形险要、交通闭塞,人为活动较少,除海拔1000米以下的中、浅山区有农耕活动外,其余大山深处大都保持原始状态,森林茂盛、鸟语花香、动物喜戏、水源充沛、气候宜人的景象比比皆是,生态环境良好、舒适宜人,当你漫步林中,倍感惬意。然而,自1960年开始,国家对秦岭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仅陕西省先后在秦岭自西向东建立了辛家山林场、马头滩林场、汉西林业局、太白林业局、龙草坪林业局、长青林业局、楼观台实验林场、宁西林业局、宁东林业局、火地塘林场等国有森工单位,秦岭林区各县政府也相继建立了多个经营林场。这些森工单位生产的木材及林副产品曾经为国家建筑业、工业、商业等行业建设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国家上缴了数量可观的税费。然而,就生态环境而言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为明显的表现当属森林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功能的降低,诸如:1982年、1988年、2002年在秦岭地区相继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尽管发生洪灾是多种因素所致,但森林资源的大强度采伐恐怕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自1998年10月省政府颁布禁止采伐天然林命令以来,秦岭林区的所有森工单位由采伐林木转向森林资源保护及公益林建设上来,森工人由“砍树人”变为“护林人”,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陕西省宁西林业局始建于1966年,是秦岭众多森工单位之一,建局至省政府颁布“禁伐令”期间共生产商品材170多万立方米,上缴国家利税7000余万元,拥有国有资产1.09亿,属国家100家最大木材生产企业,也是全省森工唯一大型企业。1998年实现禁伐后,全局设立了4个保护林场、15个管护站、5个检查站,使111267公顷森林资源得到全面管护。同时,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66228亩,封山育林665682亩,森林抚育155546亩。有效恢复、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林分质量,加快了森林修养生息进程。

除这些森工单位以外,近十年来,我省还加大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尤其是大熊猫保护区。据统计,在秦岭陕西段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0余处,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10个。陕西天华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正是10个部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中段南坡上部、蒲河上游,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02′~108°14′、北纬33°30′~33°44′之间,东西宽约17.3公里,南北长约24.5公里,总面积25485公顷。辖区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森林茂密,良好的森林环境和气候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和食物基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保护区分布有野生种子植物137科,618属,1528种;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云豹、金雕和林麝等。

天华山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腹地,不仅是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还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同时又是我省引汉济渭工程的直接主要供水地区,更是秦岭大熊猫种群之一天华山大熊猫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其保护价值尤其是生态区位、生态保护价值十分重要。保护区建立以来,先后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了保护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制度,完成了划界立标工作,开展了本底资源调查,完成了综合科学考察,编制了总体规划,出版发行了《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初见规模。积极开展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大型宣传牌、解说牌、印发宣传册等。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加、种群不断扩大,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现状得到了有效改善,天华山种群有效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栖息地质量明显优化,区内林政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已经显现。伴随自然保护区建立,使秦岭林区80%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大秦岭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有效恢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秦岭论坛》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前提下,“自然保护区”无疑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在我国西部,由于种种原因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脆弱区过多。我国西部由于地理区位特点明显,尤以风沙大、降雨量小、荒漠多、植被少、气候干燥、气温低、生物种类单调且生长期短等为其显著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给环境治理带来诸多困难和障碍。大西北除少数地区局域生态环境较好外大多地区属生态脆弱区,是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热点生态地区之一,也是我们今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下大力气整治的焦点地区。

2.自然保护区数量较少。大西北幅员辽阔、地域宽广、人烟稀少。已建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占辖区总面积比重太小,大部分生态脆弱区域亟待建立类型各异的自然保护区。

3.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待加强。根据我国目前保护区管理模式,国家仅对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安排部分投资外,省级以下保护区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而大西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吃紧几乎无力投资或投资不足,势必造成相当部分保护区名存实亡,换言之“批而不建”的现象依然存在。另外,有些地区对保护区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保护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虚设、保护人员不足、野外巡护装备欠缺的现象也不少见。严重制约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4.思想观念陈旧、保护意识淡薄。根据大西北的地理区位及立地条件,站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需要重点加以保护的区域的确不少,许多地方都亟待建立自然保护区。然而,往往因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保护意识淡薄,尤其受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及短期利益的驱动,长期以来只注重开发利用而忽视环境保护观念依然存在,更有甚者还抵触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为经济开发人为调整已建保护区面积、位置及三区划分界限等。致使大西北还有许多生态脆弱地区至今仍失去保护。由此,我们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诸如:沙尘暴频发、雾霾天剧增、洪灾肆虐、飓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频频发生。对此,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三、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展望

党的十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第八部分单独论述,开创了我党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之先河,同时也指明了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与目标要求。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倍感鼓舞与自豪,也深感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尤其面对生态脆弱且经济欠发达的大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无疑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要有信心和决心勇敢地面对挑战。根据西部地区立地条件、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现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生态保护工作实践经验就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前景谈几点认识,仅供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1.面对现实,提高认识。尽管大西北地理区位、立地条件等客观因素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它、认识它、分析它、改造它。首先要提高认识。各级政府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树立大局意识,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有限资源与永续利用的关系。正如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其次要转变观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本着保护优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发生杀鸡取卵式的掠夺自然资源现象重演。再次要积极行动。生态环境改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及广大人们群众通力协作才能实现。对此,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各界共携手、全民齐努力,加快推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2.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规范保护管理行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所谓保护区是指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和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将自然资源和自然、文化历史遗产保护起来的场所,包括陆地、水域、海岸和海洋在内。这种场所是一个活的自然博物馆,也是自然资源库,它为观察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保护和管理稀有、珍贵的生物资源以及受威胁的物种,引种驯化和繁殖有发展潜力的物种,进行生态系统以及与工农业生产发展有关的科学研究、环境监测,开展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教学和生态旅游等提供良好的基础。西部地区虽然生态脆弱、气候条件差,但是,珍稀物种多、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遗迹多、文明古迹多,在这里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是要加快自然保护区数量建设。凡是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必须尽快立项建设。大秦岭其所以在大规模实施森林采伐的基础上还能将植被保护到现在的程度全得益于建立了30个自然保护区,正是这些自然保护区严格的科学管理才会使秦岭依然美丽。试想如果在秦岭没建立这些自然保护区,其后果真不堪设想;二是要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对已经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要统筹规划,分批、分期建设,尤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包括:保护工程、宣教设施、科研设施等内容,尽快改变批而不建或建设缓慢的做法;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实现科学保护。首先要做好规划,各省(区)要以山系、盆地、植被类型、生态系统为规划单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按保护类别、级别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其次要理顺管理体制,对同一级别的保护区要依照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要求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均列入全额事业单位,实行科学规范管理,改变目前同是部级保护区而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企业单位的混乱管理体制;再次要落实保护经费,无论是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等都应该按事业单位落实保护经费,确保各项保护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以取得良好的保护成效,真正发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能。

3.加强联保联防,建立联合保护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广义可以涵盖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从狭义可以是某一保护区、山系、盆地到区域(如:东北、华南、西北等)。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划分,其最终保护目标是一致的。就自然保护区而言,不仅要保护好保护区内部的生态环境,而且保护区之间、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山系与山系之间、平原与平原之间、盆地与盆地之间都要建立联合保护体系和共管组织,加强联保联防,充分发挥保护区群、山系、盆地间的联保成效。

4.积极开展宣教工作,增强全民环保意识。针对保护区及大西北地区的立地条件和区位环境,采取制作宣传片、宣传牌,印发宣传册、宣传画、演讲等形式,广泛宣传大西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参与式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健康良性发展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6

广西水产畜牧局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农业部“水生生物资源与水域生态保护国家行动计划”,针对广西大蜕栖息地破坏严重,资源枯竭,野生大蜕巫待保护的现状,依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突出山区特色产业的方针,在组织力量,完成必要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拟申报省级广西泅涧山大鱿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为了完善项目总体规划的编制,项目组一行5人赴广东河源桂山大统自然保护区对口考察学习,期间,得到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管理处、广东省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河源市农业局、惠东港口海龟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等单位大力支持,热情接待和惠赠资讯资料,使我们对广西加快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广西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

建设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广东渔业部门环保意识强,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思想解放、具有前瞻性,因地制宜,讲科学,重实效,把自然保护区作为渔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核心。到2004年2月,广东海洋与渔业部门建设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到41个,还有不少拟建保护区正在考察论证和申报评审中,规划到2010年,建设150个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广东各地自发划建保护区、营造“蓝色文明”的热情高涨,保护区建设呈良好发展态势。广东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经历起步、缓慢发展、提速发展几个阶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依靠省人大、省政府、部门领导重视和大力支持,依据省人大“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和省政府出台的有关保护区建设的一系列地方法规指导,开创了水域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到2003年,广西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0余处,分别隶属于林业、国土、海洋、环保部门,尚无一个由水产部门管辖的自然保护区,水产部门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滞后的局面,应引起行业领导及所有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应以广东同行为榜样,求真务实找差距、寻找思路和出路,迎头跟进,全面推动蓝色生态体系建设,以兴建自然保护区为契机,构筑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平台。

二、广西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期待突破

长期以来,广西各地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原因,酷渔滥捕得不到有效地遏制,水生野生动植物的濒危种类越来越多,且在逐年增加;由于无序无度的开发,许多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以惊人的速度萎缩或消失;由于水工建筑的泛滥和水域污染,方兴未艾的拦河筑坝水电枢纽工程及沿海经济开发大会战还将对渔业环境造成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有识之士面对渔业生态环境遭致破坏的严峻局面,期待广西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零的突破,快速发展。

广西应该学习广东在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经验: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站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研究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历程,分析自然保护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保护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抢救性地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有效保护野生物种及其栖息地”指导思想,使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无论在划建数量、覆盖面积,还是机构编制,资金投人,发展思路上都有其独特的亮点,为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东的具体做法是:

1.做好科研宣教工作,使环境保护的理念深人人心,调动公众积极参与、出谋献策。

2.做好政府的参谋和顾问,提出具体建议和做法;沟通人大、政协参政议政渠道,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引起各部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争取大力支持。

3.完善法制建设,健全相关的地方法令、法规和政策,使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权属、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有法可依,管理上有章可循。

4.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人,使保护区能持续有效运转。

5.解放思想找出路,公益事业大胆去做,抢救性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

广西应该关注和重视“蓝色生态建设”,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自治区、市、县部门联动,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做好“人大议案,政府实施”工作,做好保护区科学考察、总体规划的人员培训和前期准备工作,下定决心,迅即规划,落实行动,调动力量、筹措资金、积极开展。

可以期待,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广西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将会实现零的突破,产生质的飞跃,踏上一个新的台阶,树立渔业部门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中的良好形象。

三、广西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近期规划目标

有思路,才有出路。我们已充分认识到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时俱进,应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统一认识,根据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第一”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尽快实质运转,“抢救性”对自然保护区提速建设,制定近期和中长期保护区建设规划目标。

将保护放在首位。当前,广西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应尽快建设1一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带动一批市、县级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先难后易,应该抓紧完成的工作是:

1.省级洒涧山大貌自然保护区建设;

2.省级三娘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建设;

3.解决合浦儒良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

4.2004年开始培训人员、抢救性建设一批市、县级渔业自然保护区:

l)北部湾大螃自然保护区;

2)左江佛耳丽蚌及赤虹自然保护区;

3)石龙三江口中华鲜产卵场自然保护

4)平果右江唇绞(没六鱼)自然保护

5)桂平东塔鱼类产卵场自然保护区;

6)合浦绒赘蟹自然保护区;

7)田林金线屺自然保护区;

8)凌云鸭嘴金线塑自然保护区;

9)元风洞桂林金线妃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7

林业部门具体推进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

1956年9月,秉志等5位科学家在全国人大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92号提案,对此,国务院请原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和当时的森林工业部研究办理。林业部于当年10月提交了《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对象、划定办法和划定地区。根据这个草案的要求,全国各地开始划定自然保护区,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浙江天目山、海南尖峰岭、广东鼎湖山、福建万木林、云南西双版纳等我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陆续建立起来。

1962年国务院《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在珍稀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和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要求各地迅速将这一工作划归林业部门管理,加强有关管理机构建设。1963年5月,国务院颁布《森林保护条例》,进一步提出要保护珍稀树木、禁猎区及自然保护区的森林。1973年8月,农林部在总结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为制定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奠定了基础。

1979年底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等8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通知》,对规范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出要求。1983年林业部在新疆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保护区工作会议,审定了全国保护区区划方案。198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对划定保护区作出了专门规定。198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林业部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行政法规。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0]63号),明确指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有效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手段。

中央领导同志对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十分关心。1978年,邓小平同志专门作出批示,要求“福建省委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武夷山生物资源,并由此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2001年,为保护“中华水塔”,国家划建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同志亲笔题写了区名。2004年,同志明确指示,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到位。2014年以来,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大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以实际行动遏止破坏生态文明的问题蔓延扩散。

林业自然保护区

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体

60年来,我国各级林业部门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提升保护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始终是推动这项事业发展的主体。

到2015年底,林业部门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228处,总面积达12477.29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99%,约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81%、面积的85%,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面积上看,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都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体。这些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3500多万公顷天然林和约2000万公顷天然湿地,保护着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65%的高等植物群落、50.3%的自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最重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景观最优美的自然区域,保护着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种和1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种,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h境不断得到改善,种群不断恢复增长。例如,大熊猫、朱q、藏羚羊、亚洲象、扬子鳄、苏铁等物种都得到了保护和恢复。野生大熊猫已经达到1864只;野外朱q种群数量由最初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1000多只;亚洲象从1985年的180头增长到目前约300头;海南长臂猿由1984年2群9只已经增加到20只左右。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业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机构建设、保护管理、执法监管和国际交流

在机构建设上,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已有1173个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全部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省级自然保护区有477个建立了管理机构。林业自然保护区专职管理人员约4.5万人,加上兼职管护人员,林业各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达5万人左右。林业部门委托了700多个有条件的部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行使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执法权,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了森林公安机构。有70余个部级保护区单独颁布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条例),一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也制定了管理规定。山西、甘肃等省份积极落实《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要求,将大部分部级自然保护区归由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广东省、云南省积极协调人大、省政府解决保护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等问题,在全国树立了样板。

在保护管理工作上,自2001年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来,林业新建自然保护区数量比工程实施前增长145%,保护对象和范围大为扩展,中央累计投资40多亿元支持部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7亿元左右支持部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保护设施明显改善,保护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林业自然保护区把巡护管理、生态监测、生态教育、社区共管共建和社会公共服务作为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的最重要任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还主动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积极吸收当地群众参与保护管理工作,并把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作为重要工作。

多年来,国家林业局还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使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在执法监管上,我国经济社会近几十年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然资源、自然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通过加强监管、严格执法,防止了很多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发生,近期湖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综合执法权试点,取得突破。2015年,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部级自然保护区专项监督检查“绿剑行动”,在全国范围进行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活动的全面检查、重点整治,对一些情况严重的自然保护区重点督查、通报整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正组织各地针对省级及其以下级别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督查,进一步巩固“绿剑行动”成效。

在国际合作交流上,我国林业部门与美国、韩国等国林业部门建立了长期双边合作机制,有些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也与国外和境外自然保护组织建立了定期交流机制;有23处部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34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重要湿地,18处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组成部分,内蒙古达赉湖等一批部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网络”,安徽升金湖等一批部级自然保护区列入“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四川唐家河等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批绿色保护地名录。

力争2020年

林业自然保护区达到2240处

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60年的历史,是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经历了艰苦的发展历程发展起来的。我国自然保护区除了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严格保护,整体上从来都不是“纯保护”的管理方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除了开展巡护、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科研监测,还开展生态教育、生态旅游,以及开展与当地社区共管共建工作。

当前这项事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体制机制和资金问题总体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多处于偏远山区、林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护管理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仍然比较艰苦,保护管理手段仍然比较落后。三是自然保o区建设管理工作仍然亟待加强。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近15%,但是实际上仅西北5省的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就已经占国土面积的10%。内地的保护区面积仍然较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很大。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8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有效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手段。多年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自然保护区频繁进行调整或被非法侵占,部分物种的栖息地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为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发展。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状况调查和评价,并在各部门相关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中东部地区自然保护区发展,在继续完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的同时,将河湖、海洋和草原生态系统及地质遗迹、小种群物种的保护作为新建自然保护区的重点。按照自然地理单元和物种的天然分布对已建自然保护区进行整合,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增强自然保护区间的联通性。对范围和功能分区尚不明确的自然保护区要进行核查和确认。设立其他类型保护区域,原则上不得与自然保护区范围交叉重叠;已经存在交叉重叠的,对交叉重叠区域要从严管理。

二、强化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范围和功能分区,不得随意撤销已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批准建立或调整之日起,原则上五年内不得进行调整。确因国家立项核准的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必须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整的,应在确保自然保护区功能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从严控制缩小自然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缓冲区的范围。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由其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环境保护部和相关部门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制定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的管理规定。

三、严格限制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自然保护区属禁止开发区域,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展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得影响其功能,不得破坏其自然资源或景观。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管理,限期对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探矿和采矿活动予以清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旅游活动的监管。

四、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管理。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和保护对象的影响作出预测,提出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项目实施期间的监管,督促建设单位落实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对于未按规定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和建设单位。暂停审批其新的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罚。

五、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和海域管理。将自然保护区涉及的土地、海域纳入土地利用、草地和林地保护等相关规划以及海洋功能区划统筹考虑。加强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和海域权属管理,依法确定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海域使用权。对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所有土地,可采取签订委托管理协议等方式妥善解决管理问题。依法使用自然保护区内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扩大使用面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

六、强化监督检查。根据功能定位和主要保护对象的特点,对自然保护区实施分类管理。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和管理评估,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对管理不善、保护不力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环境和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再符合条件或失去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原批准机关要给予降级或撤销处理。对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自然保护区降级或撤销的,要依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自然保护区评估标准,有关部门可根据所管理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标准。

七、加大资金投入。部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由发展改革委在现有投资渠道中统筹安排,能力建设投资由财政部以专项资金形式给予补助,日常管理经费纳人其所在地省级财政预算。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经费参照部级自然保护区予以保障。要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和土地权属等特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当地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对周边居民造成损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给予补偿。规范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的补偿措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