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8篇

时间:2024-02-26 17:10:35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1

中医药实验室或研究平台要体现中医科研的特点,中医学发展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理论并有效指导临床,是一门典型的经验和实践医学,现今的医学发展需要我们从经验和实践医学向实证、循证医学发展,转化医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维和新途径。因此,在长期的经验和实践医学的基础上,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具备了从临床到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撑条件。中医药实验室或研究平台建设遵循转化医学思维,也是立足国情、与时俱进的表现。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千百年来就是我们用以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中药理论具有鲜明特色,讲究平衡机体(纠正偏性)、系统调节;复方是主次分明(君臣佐使)的化学成分组合群;药物作用模式是多点-多点(系统-系统),运用转化医学,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并获得国际的认可。例如,有关中药复方的一项转化研究表明,复方黄黛片用于治疗粒细胞白血病,其君臣佐使效用分明,其中的硫化砷是君药,促进癌蛋白的降解;丹参酮是臣药,阻滞癌细胞的增殖,此外,还诱导转运蛋白AQP9的表达促进硫化砷进入癌细胞起到使药作用;靛玉红也能诱导转运蛋白AQP9的表达起到佐药的作用。又如,由黄芩、白芍、甘草和大枣组成的黄芩汤,其提取物PHY906可以促进肠道细胞再生,减轻结肠癌化疗胃肠毒性而在美国得到认可,其成功之处在于运用转化医学思维,采用了植物组学质量控制(phytomicsqualitycontrol)的研究模式。

因此,转化医学的兴起,必将推动我国中药创新和国际化进程。我国实行的创新中药计划,就是通过借助和发展相关技术,多学科交叉对中药进行研究,在中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临床有效复方的甄选和评价;复方的配伍关系,复方的药物质量控制,药效学和药动学以及安全性评价;化学成分组合群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阐明,使中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转化医学为实现这一点提供了思路。转化医学强调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沟通,根据临床需求,采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分子网络和信息学研究方法进行基础研究,将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临床。转化医学是实现我国中药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2007和2008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转化医学研究国际研讨会,标志着转化医学研究在国内的启动。2009年,国内首家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成立。同年中南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湖南湘雅医院成立。此后,全国的一些医学院和研究所也陆续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部门。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尽管有了发展,但不容忽略的是,针对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的实验平台建设仍比较薄弱,体现在平台数量少、人才缺乏及流通障碍。有报道称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合作搭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平台,说明以新理念、新思维建设中医药科研平台受到了重视并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转化医学作为医学研究的思维和模式,引入中医药研究实验室建设需要转变观念,目前碰到的突出问题是转化医学人才引入和培养、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利用问题。

2.1转化医学人才引入和培养问题

中医药研究实验室建设要有前沿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源于创新思维和实践。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以转化医学思维为指导,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于临床应用。具有转化医学思维的中医药研究人才和学术队伍的组建和培养面临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熟悉中医药理论和应用、具备转化医学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缺乏;第二,有关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课题相对较少,制约实验室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有课题支撑,实验室才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而实验室的发展将会带动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或锻炼、储备一批研究人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2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利用问题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和其他类型实验室的建设都碰到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资源优势得不到整合和共享,集中表现在科研活动重复性较多、科研设备分散、使用率低下、开放流畅度低、服务社会意识有待提高。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还面临着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临床医疗行为的应用成果,体现其实效性、应用性特点的问题。

3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针对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一些设想和建议,以供讨论。

3.1人才引入、培训及流通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的建立和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是既要熟悉中医药基础理论,又要树立转化医学思想,需要掌握较高的现代医学实验技术,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科研综合素质,能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领头人。各个实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提供经费资助设立转化医学研究项目或采取柔性引进方式以吸引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的实验室往往具有一个作风优良、素质较高的团队。除了领头人才,团队骨干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值得重视。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科研设备和测试技术不断涌现,要跟上先进技术的发展步伐,对团队成员要进行经常性的培训。要不断完善培训制度,通过派出学习、委托培养或邀请同行举行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使实验室所有人员处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之中,适应转化医学科研形势的发展。建立无障碍的人才流通制度。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流通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内涵得到了说明,创新了人才流通的观念,冲破传统意义上“人才固定、部门所有”的观念,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各个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基于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发扬中医药的共同目标,可以考虑互相之间进行人才的合理、有效流动,建立长效机制,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尝试。

3.2建立开放的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

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功能。随着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各种不同类型科研课题的增多,促进了实验室研究工作的进步。整合分散、效率低的实验室资源,使之形成集中、专业的实验室,适合不同类型课题的需要,这对于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的生存和发展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要突出转化研究特色,选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技术、团队分工进行整合。其次,参考国内或国外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设立若干个公共服务实验平台。这些平台既向本单位开放,也向外单位(如制药企业、医院、药用植物栽培基地等)开放。这样,这些平台通过整合后,变得更专业化,在为更多单位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有可能在药物基础与应用研究、临床诊疗新方案、新药开发研制等方面获得研究思路和成果,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

4结语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2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实验室建设 腹腔热灌注化疗 四维放疗 生物治疗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首要疾病,肿瘤综合防治工作亟待更有效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完善。为了更好地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和防治机制,提高肿瘤综合防治研究水平,有必要大力加强肿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是广州市属唯一的肿瘤综合防治研究中心,承担着广州市肿瘤综合防治的艰巨任务,我们以附属肿瘤医院为依托,针对临床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逐步将肿瘤研究所建设成为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专业化肿瘤防治研究机构,以提高广州市乃至全省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水平。

一、肿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以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已日显突出。广东省是恶性肿瘤高发区,消化道、呼吸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很高。鼻咽癌亦称“广东瘤”,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多发地区命名的恶性肿瘤。而广州市又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是全省的肿瘤高发区,男性发病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鼻咽癌、胃癌和结肠癌,女性依次为乳腺癌、肺癌、肝癌、结肠癌和鼻咽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广州市从1999年开展肿瘤登记,2000~2002年肿瘤发病资料显示,广州市恶性肿瘤的粗发病率为227.7/10万。经中国人口标化后为162.3/10万。其标化发病率居全国各主要城市之首。可见,广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恶性肿瘤不仅严重危害广州市居民身体健康,而且还拖累广州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加强肿瘤综合防治研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二、在肿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所具有的优势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肿瘤专科医院,负责广州医学院肿瘤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及临床肿瘤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拥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留学归国人员及博士、硕士毕业生,医院临床医疗实力雄厚,科研力量、人才队伍齐全。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在肿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临床治疗上的优势,通过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针对广州地区肿瘤高况和临床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腹腔热灌注化疗、鼻咽癌精确放疗和肿瘤生物治疗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

1.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

近年来,广州市腹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仍有大量的患者确诊时已有腹腔广泛种植转移或根治性切除术后很快出现腹腔广泛种植转移。研究表明: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消除腹腔恶性肿瘤术后存在的亚临床病灶、治疗恶性腹水具有独特的疗效。虽然腹腔热灌注化疗能有效预防手术后残留的亚临床病灶以及治疗已经发生的腹腔种植转移,但是由于没有高精度腹腔热灌注治疗系统设备,目前文献报道的腹腔热灌注治疗均是依赖人工或控温精度不高的腹腔热灌注治疗设备进行,没有发挥腹腔热灌注治疗安全有效的最大化。近几年来,广州医学院与广州保瑞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已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核心技术的“高精度腹腔热灌注治疗系统”,国家药监局的检测报告控温精度达到±0.2℃,文献检索国内外相关报道表明这项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经通过300例次的腹腔热灌注治疗,建立了规范的技术方法,并在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而且通过了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的产品注册,这必将使腹腔热灌注化疗这项新技术更加科学、规范和安全有效,有利于在相同的技术规范下推广应用,为预防和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腹腔转移和复发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提高腹腔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2.四维放疗(IMRT)和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技术

鼻咽癌是多发于广州市所在的珠三角地区的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放疗为主要治疗方法,针对四维放疗、放疗增敏等精确放疗技术进行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鼻咽癌的疗效,减少放疗引起的热损伤。四维放疗(IMRT)和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将成为新世纪放射治疗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广州医学院放疗中心研究人员研究开发的四维放疗结合跟踪技术必将是未来放疗技术发展的趋势,四维影像定位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四维计划设计和四维治疗实施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这必将给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放疗技术和临床疗效。

3.肿瘤生物治疗技术

肿瘤的生物治疗是指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卫机制或给予机体某些物质来取得抗肿瘤效应的一种治疗手段。通俗讲,就是通过使用一些生物反应调节剂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杀伤和抑制肿瘤的目的。广州医学院生物工程室大力开展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为临床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逐步建立CIK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规范化标准,并确立CEA阳性肿瘤的特异免疫治疗的技术方法和应用标准,能有效增强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力和提高抗肿瘤治疗效,为广州市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奇特疗效。

三、在肿瘤防治研究实验室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防治研究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缓解本地区肿瘤患者就医压力,肿瘤综合防治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广州医学院科研实验室同国内大型医院实验室一样,缺乏规范化科学管理,导致实验室建设进程缓慢。

1.实验室建设发展缓慢,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近年来,广州市的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肿瘤患者不断增多,广大群众对恶性肿瘤的医疗服务期望值也不断提高,现有的医疗条件和肿瘤控制情况已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同时,国内外医疗水平正处速发展的阶段,国际上的一些新的医疗技术在我国广泛的开展应用,国内科技创新的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涌现。广州医学院用在肿瘤研究实验室的建设上的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如何把广州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建设成为广州市综合肿瘤防治的临床科研基地,为肿瘤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有待进一步加强肿瘤研究所的建设,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2.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低下,缺乏统一管理

广州医学院的各大型实验室设备、器材隶属于各相关科室,科研仪器设备闲散,缺乏统一管理。实验室仪器重复购置,资金浪费,仪器使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仪器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仪器缺乏专业人员管理,贵重的精密仪器由于没有负责任的使用者操作,损坏现象比较严重,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广州医学院病理科、生物工程室、药理中心有各自的仪器设备,但没有综合利用、统一管理,导致院内各实验室重复购置仪器设备,科研管理与实验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3.缺乏先进实验设备,低档仪器重复购置

长期以来,广州医学院实验室建设各自为阵,片面强调小而全,加之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各科室争取经费能力不一,实验室建设悬殊极大,造成高档设备数量不足且质量低下。高档次设备(如高效液相质谱仪、超低温冰箱等)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生物资源库建立,临床标本、样品保存都很困难,临床标本乱丢乱放,有的甚至废置很久。同一类型仪器低档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各科室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性能落后在所难免。科研实验过程中相关科研器材不配套,虽然各实验室都有自己的仪器,但配套都不齐全,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很难满足科研实验的需要。

4.缺乏科学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尚未落实到位

受传统条件的影响,广州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实验室数量多,规章制度实施尚未完全到位。首先,肿瘤研究所各实验室分配到各科室,管理松散,有的肿瘤研究所科研人员既管科研也搞临床,人员配置和安排极不科学,实验室的研究水平相差很大,有些实验室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其次,在读研究生做科研没有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带教,任由自己盲目操作,由于不能熟练操作仪器而损坏仪器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实验仪器设备没有专人管理,仪器挪用他处,乱拿乱放现象严重,而且实验仪器设备用后不保养,损坏后无人报修,后续使用人员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再次,现行科研人员缺乏统一管理,研究所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师以及在读研究生之间的实验安排没有合理调配,在研实验课题没有登记在册。闲时无人做实验,忙时人员拥挤,导致相关设备仪器不够使用。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需要采取的改革措施

近年来,国内各大型医院实验室都进行了资源整合和优化改革。为了加快广州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建设步伐,为创建广州市肿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提供良好的硬、软件基础和条件,应在以下四方面作出强有力的整改措施。

1.做好仪器设备清查核对维修工作,科学配置相关仪器设备

广州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实验室大部分仪器购置已久,部分设备已不能正常工作。在仪器设备清查核对过程中,对没有使用价值的仪器设备进行登记,填写报废申请单;对多年未用或不经常使用、仪器性能完好的的实验器材妥善保管,各实验室可“互通有无”,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对于化学试剂做相应登记保存,过期或污染的试剂及时清理;对可以维修再使用的轻度损坏仪器统一填表报修,认真核对账目,摸清家底,做到账物相符,实验仪器规范化管理。在做好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按照实验室的工作量科学添置一定数量的高档和常规仪器,提高仪器设备的更新率,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购置少量高档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室仪器上,合理安排实验操作人员高效使用,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贵重仪器使用效率。

2.建立科学的试验室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广州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拟进一步改革创新,搭建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借鉴国内外大型实验室建设经验,对医院肿瘤研究所各实验室统一管理,协调各科室科研需要。成立广州医学院医附属肿瘤医院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等。大型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管理使用制度,每台仪器均设专人专管,做好各种管理的规范化工作,做到制度健全、人员到位、管理规范、执行情况良好,为学科发展提供保障。

建立业绩考核制度,对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表彰先进,建立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在征求所内各实验室和课题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补充和修改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办法。实验室还将建立1~2人的实验仪器管理组,直属实验室管理委员会领导,负责一般维护、使用与管理工作,负责建立仪器的完整档案和安全规则。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控制实验成本的支出,减少重复设置、资源浪费的支出,规范化的设备管理和后勤保障制度有利于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3.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人才

建设一支思想作风好、事业心强、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高的实验队伍是提高科研实验质量、促进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我们就必须加强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提高和拓宽知识面,在职称晋升、待遇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稳定实验队伍。只有在思想稳定、事业有发展的情况下,实验室工作人员才能尽心尽力地为实验室全身心投入,最终使实验室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梯队合理、业务精通、敬业奉献的实验室工作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基本保证。

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能力强的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必要时引进一些医学科研技术人员。重点建设期间拟引进和培养5~10名博士,学术队伍博士学历比例争取达50%,建立和完善层次配套齐全、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结构更合理的专业科技队伍。

4.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广泛开展重大科研课题,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近年来,国际医学界非常重视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即IS015189,以推动全球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实验室条件完善,质量控制水平高的基础上我们要逐步开展细胞水平、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等高起点的科学研究;主动申请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医学重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承担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开展各种特殊项目和新技术项目检测;开展重大专项研究,对院内外开放,接受国内外学者交流,促进相互提高、共同发展,把广州医学院肿瘤防治研究实验室建成广州市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

总之,为了适应新时展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广州市肿瘤综合防治水平,肿瘤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体制改革刻不容缓。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逐步把广州市肿瘤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国际知名的重点实验室,为广州地区人民群众的肿瘤防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瑞莲,李淑元,邵长玲等.重视实验室建设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检验医学教育,2008,15(2).

[2]丑光程.临床实验室建设的探讨.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12).

[3]周白云等.医学检验实验室建设的实施与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08,(2).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3

1.1体制改革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从旧的以教研室为主体的封闭式体制中逐步解脱出来。按照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使用仪器设备相近的原则,在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撤销了原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对基础医学实验室进行了科学优化整合,组建了(除解剖、免疫实验室外)机能中心实验室、形态中心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实验室。初步解决了实验设备低水平重复购置、实验室规模小利用率低等问题。

1.2初步成果

实验中心的建立,初步实现了“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开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如:机能中心开出由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学组合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人体机能实验项目,实现多学科实验内容融合、仪器设备的共用;形态中心在近年学校扩招,实验室容纳面积紧张的情况下,极大地发挥了实验室共用的作用,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效率。实验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建设开放型的综合性实验中心,适应了学科渗透、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如:2006年以来在大学生中开展了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活动,已有上百个项目结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工作的能力。又如:学校省级以上各级别科研项目中标率逐年上升,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近几年就中标近百项。另外,实验中心的建立也有利于实验技术的更新和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下,也有利于形成实验技术队伍的群体优势和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2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实验平台

实验中心的建立虽然为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打开了突破口,但除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开出“人体机能学”课程,真正实行了实验内容课程化,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仪器设备共享外,其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并没有克服学科化的弊端。虽然实验室合并到了实验中心,可是实验教学仍然归属于某一学科,教学的内容还是围绕着学科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中单一学科性的多、跨学科综合性的少;验证性的多,设计性、创新性的少;传统经典的多,现代先进的少;内容分散、重叠和封闭,甚至出现学科间的内容重复[1]。以上问题的解决只有从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的实验平台,以适应高技术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2.1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实验平台,在现代医学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根据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化模式的思路,按照学科及实验手段相近、内容及仪器设备相似的原则,对现在的基础医学院(包括形态、机能中心)的实验室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几个独立的中心实验室:

2.1.1将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和基础医学院‘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整合组成“解剖学中心实验室”。

2.1.2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组成“机能学中心实验室”。

2.1.3将免疫学、生物学(包括遗传学)、生物化学实验室整合组成“分子医学中心实验室”。

2.1.4将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实验室整合组成“形态学中心实验室”。

2.1.5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室整合组成“病原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五个中心实验室构建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

2.2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

高等学校实验室担负着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双重任务。要培育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离不开技术装备先进的实验室这个教学、科研基地。因此,在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过程中,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在高等医学院校显的更为紧迫和重要。

2.2.1科研中心实验室

相近专业以功能为主设置科研中心实验室:内设机能学研究室、形态学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电子显微镜室等;配置先进的分析与检测实验仪器、配备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由学院直接管理,承担研究生的课题和校级以上重大基础医学科研任务。

2.2.2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实验室

配置现代医学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以仪器设备功能、用途设置实验室。这种实验室由学校直接管理(或院、系托管),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实行仪器设备专管专用管理方式。对内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研究生的课题;对外向社会开放,利用高校高技术人才、高精尖设备,解决医疗(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横向联系,攻克基础理论研究难关。

2.2.3专业教研实验中心

建立起介于教学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实验室的“中间科研平台”,即专业科研实验室。主要包括因中心实验室的建立,现已不承担主要实验教学任务的教研室的实验室。当然,这类实验室建设应该是相近专业,根据其功能、用途,重新组合。决不应该是原来教研室实验室的“拷贝”和“翻版”。用于相关教研室:教学教研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实验研究、标本制作等),以及教师、研究生和有创新要求的部分高年级学生的初期科研场所。

2.3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定义不再仅仅是进行实验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场所,而且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的重要基地,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实验室开放的模式包含开放的对象、时间、内容3个方面:

2.3.1实验室开放的对象

一是对内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各类教学型实验室;向大三以上高年级学生开放专业科研实验室;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校研究生开放校、院各级科研实验室(包括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二是对社会开放:如组织中、小学学生参观‘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促进医学科普教育。对医院及科研单位开放,以促进科研项目的合作,增加技术和学术交流,多出科研成果。这样即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收益,增强了实验室发展的后劲。

2.3.2实验室开放的时间

一是全天开放:如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陈列在学院‘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及中心实验室走廊的大体标本,在进一步做好展板、电视演播及多媒体演示厅建设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学校教学安排的情况下,适宜采用全天开放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可以随时到这些实验室参观学习。科研中心(包括精密贵重仪器及各专业)实验室在专管共用的原则上实行全天开放。二是定时开放:如组织学、病理学、人体寄生虫学的玻片标本,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中没有理解和消化;需进一步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复习的,适宜采用定时开放学习模式,相关课程利用课外及休息日定时开放。三是预约开放:机能实验室、分子医学实验室及微生物实验室,适宜采用预约开放的模式。学生可根据实验室列出的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条件,向相关实验室提出申请,由实验室安排。

2.3.3实验室开放的内容

根据实验大纲及实验室条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一是必修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实验大纲要求的内容为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二是选修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实验大纲以外的内容和综合性实验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三是自选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为主,注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性)实验平台

的建立使实验室的建设迈向科学、规范、高层次发展的轨道能够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课程化,克服现行的实验教学归属于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围绕着学科理论进行的弊端。把原依附于学科的实验课独立出来建立一门独立设置的实验技术课程,逐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如“机能实验学”、“形态实验学”、“病原生物实验学”“分子医学实验学”等实验课程,使实验教学的内容建立在新的水平上,按照课程目标的综合技能需要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由单学科、低水平向多学科、整体性、高平台转变,实现基本技能与新技术以及与科研项目的有机结合[2]。基础医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教育得以加强,有利于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多学科实验室整合为一个基础医学实验平台,使我们重新认识和构建验证性实验、技能训练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大模块。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现行的实验项目中,为理解和验证相应的理论而设置的验证性项目较多,这不仅在时间上大量的占用了实验空间,而且所开的实验项目大都陈旧过时。实际上,对已经定论的理论再进行单纯的实验性验证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完全可以在各类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加以证明。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训练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拓宽了知识面和综合设计性实验范围,比如,将生理、病理生理和药理三个学科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认识人体机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拓宽了知识面和综合设计性实验范围,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更快地适应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发展更新的步伐。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分子医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及病原生物学等基础医学主干学科的各个领域;实验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动物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主要技术:包括提取分离技术、观察测量技术、测定分析技术等;在分子医学的技术平台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界限都已经变的模糊[3],各种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快速引入,也都使得医学实验技术的进步正在从单一学科、单一技术向跨学科、多学科和综合技术发展。通过实验室的重组整合、实验内容的交叉重组,才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和方法,适应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发展更新的步伐。实验室的开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式”实验为“主动探索式”学习。部分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病理学等,主要是以认知性内容为主,学生在课内往往很难将所学知识当场消化,课后复习若无实物,仅凭书本的描述很抽象,效率也不高。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对照大体和切片标本的再学习,进一步了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际上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延续。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启迪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学生自主摄取知识的热情。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4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张宏颖(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整合循环系统、病理学、医学形态学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癌细胞系建立及药物治疗E-mail:irisliupai@163.com;邹原(1968—),男,辽宁大连,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理学.E-mail:zy.dl@163.com;

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1],2006—2009年,教育部共批准了近50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3]。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获批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它标志着我校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进一步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共享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组建历程

大连医科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47年的关东医学院,1950年改称大连医学院,1994年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

1993年,我校将生理、病生、药理3个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构建了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机能实验学,并于1998年正式组建了机能学实验室。此改革规划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此项实验室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的改革为我校其他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01年,学校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3个学科的实验教学部分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建立了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提出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微生态学等实验教学合并成立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设想。2004年7月形态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学4个实验室正式组建,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的管理及运行模式正式建立。2008年10月,为进一步强化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形态学和机能学5个综合性实验室。2009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校实验教学中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由校、院两级管理,基础医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兼任实验中心主任,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主持中心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负责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发展计划,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执行和落实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统筹中心仪器设备的计划、购置、管理、维护,组织申报实验教学研究项目,推动实验教学改革。每个实验室设主任1人,具体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组织实验教学和教学研究,落实实验室相关实验课程建设,参与制订和修订基础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各实验室配备1名专职实验教学秘书,协助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教辅工作和实验室管理事务。

实验中心现在拥有一支近150人的实验课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8人,实验技术人员27人,授课教师115人;为全校21个专业的五年制、七年制、卫校、高职、成人教育、留学生及研究生开设23门基础医学实验课。每年实验中心接纳学生约7500余人,年均总实验人时数近50万人时。

3仪器设备配置与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3.1先进齐全的仪器设备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1.2万m2,主要仪器设备近2200台(件)。各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配置齐全,通过合理选购和精心维护,使得设备完好率达到98%。近5年经费投入总计1700万元,使80%以上的在用设备得到了更新,并新增了部分先进仪器设备,更好地满足了实验教学需要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

例如解剖学实验室新增多媒体教学设备14套、低温解剖操作台14台以及数字人解剖系统网络版和解剖学教学互动系统;形态学实验室新增数字扫描切片学习系统。数字人解剖系统和数字扫描切片学习系统是基础医学院4A(anybody,anything,anywhere,any-time)数字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4]。机能学实验室新增倒置显微镜、二氧化碳孵箱、PCR仪等设备,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也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科研平台。

3.2创新型智能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5]和2012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大连医科大学启动了“卓越医生人才培养计划”,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型智能化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投入资金购买必要的教学与实验设备,提升整体实验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平台。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拥有13个常规实验室、1个人体断面影像解剖学实验室,实验准备室14间,总使用面积达1400余m2;另有1个300m2标本学习室。每个常规实验室配有6个全自动低温解剖操作台、瓶装标本2套、游离人体标本1套、人体标本模型100余件。实验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解剖互动系统,均能登录校园网进行数字人解剖系统的自主学习[4]。中央互动系统控制室可全程监控实验情况,统一或单独控制播放教学录像。各实验室均配备空气消毒机,以降低室内福尔马林浓度。实验室开设人体系统解剖学、人体局部解剖学、人体断面影像解剖学、麻醉解剖学和神经科学等5门实验课程,共计156个实验项目,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的微机化、网络化、师生互动、人机互动[6]。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7个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室、暗室、准备室、细胞培养室、细菌培养室、库房和资料室,仪器设备200余台(件)。较大型仪器设备有高速冷冻离心机、PCR仪、酶标仪、凝胶成像系统、二氧化碳孵箱、倒置显微镜等。目前开设有本科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共33个实验项目。

(3)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是由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微生态学的教学实验室组合而成,共有8个学生实验室(含2个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3个实验准备室、1个标本陈列室,拥有生物显微镜、倒置显微镜、PCR仪、酶标仪等仪器设备。实验室为全校专科、本科生和留学生、研究生开设微生物学实验、免疫学实验和寄生虫学实验共44个实验项目。

(4)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形态学实验室由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法医学3个教研室的教学实验室合并而成,现有4个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6个多媒体网络光学显微镜实验室,2个大体标本实验室、1个大体标本陈列室、2个细胞培养室,以及实验准备室、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模型等。较大型仪器设备有高速冷冻离心机、PCR仪、凝胶成像系统、二氧化碳孵箱,倒置显微镜等。拥有数字切片扫描与应用系统,建立了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4A数字切片系统网络教学平台[4]。形态学实验室为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开设医学形态学的理论与实验课程,为临床医学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开设综合性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为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法医学3个教研室开设的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课程教学共计104个实验项目。

(5)机能学实验教学平台。机能学实验室由生理、病生、药理3个教学实验室整合而成,是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现有8个教学实验室、3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实验室和3个实验准备室。教学实验室配有较先进的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等实验仪器设备;大学生创新实践实验室配有能满足学生自主创新、进行设计性实验的仪器设备。机能学实验室承担七年制、五年制学生和留学生的机能学实验教学,开设机能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自主设计或创新性实验等共计53项。

4教学理念和教改思路

大连医科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为工作核心,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构建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突出系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设计性。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教学与科研、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通过经典验证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实验和大学生科研平台,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5课程特色与成果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锐意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建立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均有所创新。

5.1实施分级实验教学体系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全面进行了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调整,将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阶段。实验教学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强调形态、结构变化(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生理功能、代谢变化(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生)、致病因素(病原生物学)、药物治疗(药理学)的内在机制及其联系。

(1)基础性实验。以经典实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入门性、规范性特点,教师示范、学生做规范化操作训练。

(2)综合性实验。提高将“三基”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打破专业界限,将各学科分散但密切相关的内容融会贯通,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3)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从教学实验过渡到科学研究。设计性实验需要选题、设计、实施、总结等系列科研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5.2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创新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将原分别教学但关系十分密切的相关学科有机结合,建立综合性或整合性的实验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进行独立考核、独立计算学分。建立了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实验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核办法及实验教学质量监管制度。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实验模式,减少了验证性和单一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病案分析”等实验教学方法,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并加深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

(1)生物化学实验。自2004年起,“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独立设课(56学时,1.5学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科学设置实验项目,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整合和创新,建立起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突出生物化学教学及研究中涉及的3个主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和核酸,将每个生物大分子的实验内容进行综合设计、系统操作;突出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7]。

(2)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以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为中心,围绕病原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及病原的诊断,将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医学免疫学融合为一体,创建了综合性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52学时,1.5学分),其中基本性实验4项16学时,综合性实验9项36学时。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及横向联系,使学生得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科研创新能力的锻炼[8]。

(3)医学形态学实验。形态学实验室本着“以器官为中心,以疾病为主导,以病例为主线”的原则,将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3门学科的部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引入设计性实验和医学研究前沿课题讲座,形成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48学时,1.5学分),其中包括:1以器官为中心的综合性实验;2以尸检病例分析为主的应用性实验;3以细胞培养、动物实验为基础的设计性实验;4医学科学前沿问题讲座。在教育模式上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入PBL,建立形成性的考核方法,构建科研化的实践教学[9]。

(4)机能实验学实验。机能实验学课程共104学时、3学分,其中基础实验36学时,综合实验68学时。基础实验是经典的生理学实验;综合实验是以消化、循环、呼吸和泌尿系统为主线,有机融合了各系统的生理、药理、病理生理的内容。经过机能实验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理解机能综合实验中相关学科知识融合的目的和原理。机能实验室每年举办1~2次机能学实验竞赛类文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机能学实验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0]。

5.3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安排不同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设不同的实验内容,其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也有所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1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9]。基础性实验主要是由教师授课和指导实验;经典性实验主要是学生自学、小组协作完成;综合性实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学习;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通过五年制学生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和七年制学生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活动,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创新性的层层递进、不断提高的合理教学模式。

5.4系统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专业医学人才—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金字塔式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五年制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对优秀的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对七年制学生普遍加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人人完成自主设计性实验。遵循精英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人才培养”试点班中开设“创新课程”。理论授课8学时,包括科研方法、文献查阅、实验设计等内容;实践部分64学时,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论文撰写。

5.5教学成果

近5年来,中心人员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0余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实验教材、专著及讲义近30部。大学生科研活动发表文章30余篇;“挑战杯”竞赛获奖50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辽宁省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

5.6示范作用

(1)建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http://home.dmu.edu.cn/jcsyzx/)和基础医学院4A网络教学平台(http://210.47.246.130/),创建了申报材料、中心介绍、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教学计划、实验项目、教学资源、教学研究和开放交流9个专栏,深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出版了《机能实验学》、《医学形态实验学》、《医学微生物实验学》、《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与参考》、《机能综合实验CAI课件》等实验教材并面向全国发行。建立起适合我校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国内较早地编写出版了英文机能学实验教材。

(3)实验中心先后举办了3届全国机能学学习班,使我校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和经验得到推广,在国内起到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4)解剖实验室配合多学科专业医师的培训,组织美容专业医学整形解剖培训班,规范美容医师行业技能。“生物塑化断层标本应用于断层解剖学教学的研究”等3项教学改革课题成果应用于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赞扬。

(5)建立了人体标本陈列馆“人体世界”,对中、小学生及社会市民开放,普及基础医学知识。

(6)开展遗体捐献接受工作,设立遗体告别厅,对有要求的遗属开放追思,每年以清明追思会为契机,组织学生感恩“无语体师”,参加大连市红十字会的墓园追思,向遗体捐献志愿者致敬。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6目标规划与展望

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卓越医生培养”为主要目标,从课程设置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平台构建等方面,继续探索和实践实验教学的改革,建立一种满足我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及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今后将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

6.1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心将加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性实验体系构建,兼顾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培养,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整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最终形成一整套面向全校的多层次、多专业、满足不同需求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6.2构建基础医学数字化网络实验教学平台

进一步丰富4A数字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建立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的终端使用。该平台主要包括数字人解剖系统、形态学数字扫描切片学习系统、虚拟仿真机能实验室以及数字资源的建设。

6.3建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平台,兼顾社会需求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创新课程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课,要求所有临床专业医学生必须完成“创新课程”的学习。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中心资源将面向社会开放,满足社会部分人群对人体大体标本、组织正常与异常标本、临床医院对基础医学知识的需求。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5

(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医学院维医药实验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维吾尔医药科研实验室是深入研究维医药的科学实验平台,对提高维医药科学性、现代化科研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特色鲜明的维医药科研实验室是维医药发展及其现代化事业的时代要求。故本文从维医药科研实验室建设的实践出发,就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维医药科研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维吾尔医药;科研实验室;建设;特色

维吾尔医学(简称维医)是祖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对人类病症的内外条件、原因、性质、疗效、护理等不同的理解、治疗方法及直接医疗实践、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在维吾尔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日益完善,最终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临床有效性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1]。几千年来维吾尔族人民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植物、动物、矿物防病与治病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术,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维吾尔民族文化特色的药物学。然而,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理念和氛围融入到科研工作和管理中去,充分利用到维医药本身文化特色与优势是建设出具有特色的科研实验的必要条件。科研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建设水平不仅能够代表一所大学办学能力以及科研水平的的高低,也担负着博士、硕士研究生等各类高级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加强维医药特色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对提高维医药科学性、现代化科研水平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就如何从我中心的科研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适应自身发展与特色的科研实验室提出几点个人思考:

1 建设特色鲜明的维医药科研实验室

维医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独特的理论内涵。她认为,正常体液(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黑胆质)在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中不断地消耗和补充,保持一定比例的平衡状态,从而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若以正常体液质的比例发生变化就会产生异常体液,从而发生病理变化,并发展成疾病,尤其是异常黑胆质的增加是体液发生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即异常黑胆质是哮喘、肿瘤、抑郁症、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等复杂性疾病的病理性产物。维医对哮喘、肿瘤、抑郁症、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等复杂性疾病具有独特的认识和有效的疗法,防治上述疾病的良药(方药和单味药)繁多,疗效显著。近年来,哈木拉提·吾甫尔教授带头的维医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根据维医药基本理论,将“异常黑胆质论”为重点,应用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使维吾尔医学以其鲜明特色与现代医学科学实现完美接轨,研究维吾尔医疾病、证候及方药的科学内涵,为维医病证研究、气质体液诊断、临床用药提供了的科学依据,同时为进一步开发安全、可控、有效的现代维药奠定了基础 。因此,以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性特色维医药科研实验室为目标,依托学科优势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科研实验平台,根据维医药基本理论,采用现代科研研究方法或手段,打造病证结合实验研究平台,构建维医药特色科学研究与技术实验中心,从而全面提升维吾尔医药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水平,为维吾尔医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2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培训制度、考核制度

随着各项科研技术水平突的高速发展,实验室设备、实验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与进实验室进行科研事业的实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无论是实验技术人员,研究生还是博士生都被要求知识蓝图要不断拓展,不仅仅要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懂得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因此,应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技能培训的同时,为每一次进出实验室做实验的人员定期组织培训班、使得使用实验设备与仪器的人员充分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进行。可通过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不误时节地将学术界最先进的科研技术与设备介绍给实验人员,开阔他们的视野。年轻的实验技术人员也应该加强对自身的要求,积极学习进修,用前沿的科学知识,先进的科技分析手段武装自己,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力量,使中青年实验技术人员成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中流砥柱,这一系列措施将对发展出新的科研思路与手段有很大的帮助。而对实验队伍的考核制度就体现在是否能正确合理的运用维吾尔医药基础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研发工作当中。

3 合理的人才梯度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实验队伍、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实验室环境、文件档案、资料信息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和最关键的是实验队伍的建设[3]。实验技术人员技能的娴熟度与综合素质是整个实验队伍是否能成功协作的关键。因此,实验队伍中的人才梯度的建设与培养就显得刻不容缓。实验队伍不仅仅代表科研人员,从广义上讲也包含着其他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实验室管理者与进行实验性论文的研究生,博士生等人员。因此,应当建立一个从知识经验与年龄层次相匹配的框架性队伍,注重“前辈带新人”的工作模式,以丰富的经验与知识蓝图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安全,有效率的进行。尽可能多的使中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前沿性的技术讲座与培训,使他们成为实验室发展的骨干力量。

4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组织建立实验室工作档案(包括实验室档案、实验项目、实验讲义档案、实验设备档案、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日志等),组织上报实验室各种报表、材料等。其中,对各类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应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一览表,内容包括:购进日期、品名、型号、技术指标、制造厂名、保管人等内容此外还需建立仪器的使用档案,包括验收清单,验收记录和图谱,定期检定的检定书或记录,为该仪器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使用完的使用登记本(内容可包括日期、开机时间、使用人、仪器状态等项),登记本用完,归入仪器档案保存备查。出现故障的处理和维修情况,维修后性能测试结果,更换备件数量登记,仪器降级或报废测定数据,报告和批准件等。仪器应有专人管理,负责仪器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不爱护仪器和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提出批评与适当的处罚。对外单位来实验室要求使用仪器测试样品的,应先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

5 建设资源及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实验室在自身容纳能力许可的条件下,向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开放,提供完成研究工作和学位论文所需的条件。实验室可根据进入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所用的试剂和实验耗材的数量、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实验时间、仪器使用时间、样品量等确定收费预算,由此对于拥有课题支持、有一定科研经费支持的教师,可以收取少量的使用费用;而对于没有经费的人员,以要牢固树立为全校科研教学服务的责任意识,做到既要热情服务,又要有序管理为原则进行登记制,从而提高实验设施和仪器的使用率,促进实验室科研事业的多样化与技术的完善。与此同时,还可对校外提供技术服务,在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的同时也可最大限度的为实验室做宣传,使得实验室的各项科研业务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信心与活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4]。

6 结束语

建设具有特色的维医药科研实验室不仅能提高维医药科研水平,且在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促进维医药事业的现代化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科研实力的大氛围里,维医药科研实验室的建立与发展俨然已成为主流趋势,不就将来维医药学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吴晓丽,开放进取的维吾尔医学[J].科技导报,2013,31(19):80.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6

科学研究的核心离不开“创新”,这也是是高校科研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由于现代科学研究在发展中不断融合交叉及渗透,因此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组成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利用校内外相关学科的领军人士组成科研团队,搜集各类新型科技资源与民间偏方,以创新为要求,可以达到创造出更多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这不仅了推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也使得民族特色药物的开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重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同时使得这个平台开放共享,通过制定合理的措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利用科研创新平台,从而不仅实现维医药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创造出更多新鲜科研成果的目标,也使维医走出区域限制,被全世界所认识。

2维医药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内涵建设

2.1鲜明的学科研究特点

新疆解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制定政策措施,重视、保护、抢救、传承、扶持、提高、发展民族医药,使新疆的民族医药事业有了当前的大好局面,已形成医疗、科研、教育、新药开发基本配套和中医药、维吾尔医药、蒙医药、哈萨克医药互相促进发展的格局。维医药的开发研究离不开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科研服务,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所做学科研究的方向与主要特色。只有鲜明的特色下才能在研发当中获得优势,谋取长久稳定的发展。维医药科研实验室的开放性建设也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没有特色的实验室条件,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使研究成果推广到开发或者临床应用当中。

2.2管理方式的探讨

我们所讨论的实验室开放并不等于把实验室打开,让使用者随便出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简单。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条例,对开放内容、时间和相应保障措施作出明确的规定等能够促进更好地利用共享的资源。实验室开放要有序、逐步进行,必须有满足它开放所需要的必要基本条件,包括管理机制、软硬件条件、维持经费及相配套的保障措施等[2]。开放实验室应实施预约制,可根据实验室自身条件与设备是否与预约者的实验方案相匹配来进行预约登记。再以提交开题报告的形式使实验室科研人员清楚的了解所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和设计,以此来判断是否适合在本实验室进行开展。在科研人员的允许与指导下进行实验,并随时可向技术人员咨询技术服务与指导,寻求实验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完结。

2.3结合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研究特色,指导不同的开放实验内容

科研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后,根据本实验室仪器设备及科研人员的专长,必须先对实验预约者进行实验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培训,使实验者深入了解后,方可开始实验。一些贵重仪器有危险性的实验药品使用等,必须在有科研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在实验室接受的开放型实验项目一般来源于校内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实验课题等都是需要科研人员的参与与指导。因此,倡导把所进行实验的特点与科研人员知识层面与研究特色相结合起来,非常有利于实验的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2.4探索开放实验室经费新来源与考核办法

科研实验室的开放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不仅使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加倍,实验室所需的试剂和实验耗材数量的增加,仪器设备的损坏和老化也增多。因此,可根据所进行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实验时间、仪器使用时间、样品量等确定收费预算,向有一定科研经费支持的教师,收取少量的使用费用,以此作为实验室开展更多科研项目的基金。也可通过不同渠道筹措资金,比如申请学校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资金,根据各实验室开出实验情况,予以经费支持;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通过立项方式给予开放实验室经费资助。与此同时,也可开展对校外的技术服务工作,为维医药科研开放实验室做一个全面的宣传,使实验室的各项科研业务能力有所提高。而对实验室各项工作与科研人员的考核就应该体现在是否能在工作当初明确本学科研究的特点,是否能熟练掌握维吾尔医药知识与现代科学研究技术的紧密结合。

2.5制定合理的实验室人才培养制度,鼓励更多教师进入实验室指导

维医药科研实验室的特点强调的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应该把传统的维吾尔医药学知识与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等公共研究课程相结合,利用国内外的先进科学研究手段与技术进行研发。因此,在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就被要求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蓝图。实验队伍的建设不光只是实验室技术人员,而应该吸纳学校在读硕士、博士和各学科教师都参与进来,根据每个人对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建设和完善一个合理的人才梯度[3]。实验室科研队伍的合理性对于研发工作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规划和建设好这个系统工程,就得利用各科研人员的自身特点,以互相学习进步为前提,尽量使科研人员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交流会议,以此来提高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

2.6利用网络创造宣传

根据实验室的自身特色,在网络资源中建设关于开放实验室的技术平台,内容可包括平台简介,显微成像平台,动物行为平台,生化平台,收费标准,平台预约系统等。进行实验者也可通过网络提交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咨询实验室科研人员或其他教师的指导与检查。在这样的网络共享资源平台的支持下,可最大限度的为科研开放实验室做宣传,在增加实验室知名度的同时也可提高技术水平,创造出更多与其他优秀团队合作研究的契机。

3结语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7

[关键词]医学高等 院校实验室 社会服务 资源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27-02

一、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目前状态及提高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意义[2]

(一)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目前状态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原来医学院校实验室只是完成学校规定的相关课程和课题,到现在医学实验室对全校师生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教育部通过教育教学评估,对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实验室工作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实验教学工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医学实验室管理也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二)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发展依然受旧的管理体制的制约

多年来,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如下问题:其一,医学实验室建设处于无政府状态既无目的性也无长远的发展规划,实验室建设都各自“为正”,视自己的需要而定,无全局观念和共享观念,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其二,长久以来,医学实验室建设只重视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而无长远的运行规划和服务计划,只重视科研课题立项而轻视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其三,多年来医学实验室实验课的作用也只是“验证”理论知识的结果,实验课的最终效果无法达到提高医学生们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医学实验室没有真正开放于社会

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始终与社会相脱节,实验室“禁锢”的管理方式,似乎是保护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实际上是将实验室“封闭”起来,降低了实验设备的使用,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的进程。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就必须跳出传统的管理模式,拓展医学实验室服务范围、扩展服务职能,建立起一个实验教学、社会服务两不误的新型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在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同时,也将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科研服务实体。

(四) 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提高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意义

多年来,医学高等院校的工作重心始终是教学、科研,因此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也就成为医学高等院校教师的职责和最终目标;医学实验室里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也只是以论文的形式公布出来,科学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纸上,存在着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无法进行正确的定位弊病,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更无从谈起。随着社会对医学院校大学毕业生要求的提高,医学高等院校应改变重“教”轻“研”习惯,同时将科研成果有偿转化给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实验设备维护经费不足问题;同时也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医学高等院校科研工作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对社会进行有偿服务,是实验室改革必要手段,既解决企业研发问题,又将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盘活”得到相应的回报,使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我们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医学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向社会输送优秀医学人才,还应该成为国家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因此强化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改善和企业及社会的关系,使医学高等院校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医学高等院校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二、医学院校实验室服务于社会的应对方法

(一)规范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为医学实验室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对现有的医学院校实验室资源进行规范管理: 以教学和科研为基础建立的实验室为“一般”实验室,实验设备配备以中低档设备为主,主要从事以本科生和在校研究生为主的实验教学活动;既要符合学校重点学科的需要、也要适应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建立的实验室为高“起点”实验室[3],实验设备配备以一些高端设备为主,主要从事校内重大科学研究及校外服务项目等。

(二)调动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具有共享机制的实验室设备管理

医学高等院校实验教学任务随着高等院校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改变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充分调动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完成正常的科研和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把精力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来, 为今后医学院校实验室面向社会创造条件。[4]

(三)提高医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室服务于社会的效果,同时将合理的竞争引入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使得医学实验室每一位工作人员将提高自己的实验素养和管理水平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为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提供了人员上的保障。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是实验室面向社会的主体,因此医学院校的管理者应将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在提高医学实验室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待遇,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服务于社会的方式

第一,为保障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正常运行,首先应建立健全一套医学院校实验室对社会开放管理制度、损坏赔偿、仪器使用制度等细则,为医学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做好准备。

第二,医学院校实验室与企业建立具有共享机制的实验室,建立由医学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技术支持,企业提供经费这样一种长期合作机制,使企业和医学高等院校为科技创新发挥各自优势。

第三,利用医学实验室资源和企业的设备资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员工和医学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理论及技术培训的机会,将资源优势充分整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第四,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服务于社会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首先,以提高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水平为契机谋求医学实验室的发展。

医学高等院校要提高对社会服务意识的认知度,主动放下“身段”走进社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医学实验室应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在强化自己的优势的前提下,为企业及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和资源支持;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同时为企业及社会培训优秀的技术能手,已诚信的态度面对企业及社会的需求;坚持面向社会开放、以提高医学院校实验室的社会价值,谋求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快速发展。

其次,建立更加全面的医学高等院校网络信息交流平台。[5]

依托医学高等院校互联网络平台与社会及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是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的前提和保障;互联网络的建立,使得医学实验室与企业更加方便的沟通及交流,信息得以及时正确的传递,有利于双方的交流,推动了医学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的进程。

四、结束语

挖掘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自身的潜能,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同时,拓宽应用领域服务于社会,提高利用价值是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医学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资源在高等教育中的高额投入,也需要我们打破旧的实验教学框框,提高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未来发展开拓一条新途径。[6]

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社会化是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改革的趋势,广泛联系社会,使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在为社会不同种类、不同阶层的人群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的同时,也能成为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场所,不仅提高了对社会服务能力,也为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实验教学资源及高等院校优秀的人才资源充分利用提供可靠的保证。诚然,利用医学高等院校优质的实验仪器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不能仅仅停留在美好的设想中,在付诸实践的同时还应在其深度、效果和效益上下工夫,医学院校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刑相勤,徐岩.建设节约型校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J].中国高等教育,2007,(8):18-19.

[2] 蔡景红.浅析如何加强高校实验室的社会服务[J].成功(教育),2011,(11):195-196.

[3] 张丽君,段万春.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6):176-178.

[4] 张庆莉.运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创建国家一流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6(1):81-83.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8

 

实验教学是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虽然中医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与中医理论教学和现代医学的实验教学相比仍然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其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1)中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相适应;(2)中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不少师生把实验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3)中医实验室规模较小,管理体制不科学,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所在教研室,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致使实验内容重复;(4)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近年来,中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且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其质量评价标准,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为适应高校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解决中医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1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1.1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中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

 

我校中医系成立于1999年,建系16年来,坚持继承创新,强化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培养体系,侧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现代中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建系之初,由于尚未设置中医学专业实验室,部分实验课程只能借用西医学科的实验室开展,存在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特色仪器较少,实验课程由教研室独立负责及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中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针灸推拿学实验室、外科骨伤学实验室、中药方剂学实验室、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中医综合实验室5个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的中医本科教学实验室,并且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强化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落实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其中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实验室管理上由“大一统”代替“小而全”,实现对实验室用房的集中调配,控制各学科实验室的盲目扩张,对仪器设备实现统管共用,对实验技术人员统一培训和对各科目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明显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效率和效益。(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依据实验内容的类同性、仪器的通用性、手段的相关性,构建优化的实验教学模块,建立跨学科、跨方向的综合性中医基础与临床课实验室。比如设置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统筹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和中医儿科学等实验、实训课程,按学科功能进行调整、归并和重组,实现仪器设备资源优化利用。(3)教研并重,建立本科教学和研究生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为此在本次实验室改革中,我们成立了中医综合实验室,满足本科动物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和部分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设立专门实验场地,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1.2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中医学实验室健康、良好的运行,还需要构建中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我们构建以专业课程群组为主体,以手法操作、基础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内涵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为手法技能操作课,该层次实验针对《针灸学》《推拿学》《刺法学》《骨伤学》等科目,这些科目主要以手法技能实训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规范的手法基本技能和临床操作思维。第二层次为基础性实验,该层次实验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中医学》《温病学》和《方剂学》等科目,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属于指导性实验,该层次实验主要在一些中医基础科目中设置,在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深化。第三层次是研究型实验,主要针对本科创新工程、“挑战杯”项目等设置的实验,该类实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开展相关科研实验活动,重在科研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3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实验教学信息化程度不足,因此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我系在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上,依托综合性大学专业和学科资源优势,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和完善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自我构建、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我系积极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精品课程、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网络课程及专题学习网站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以来先后建立了中医四诊专题学习网站、《推拿学》网上优质示范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网络课程等16个网络开放平台,为学生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实训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库。通过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并根据自身学习计划,进行网上预约和选择实验教学项目;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实验设备介绍、实验操作流程教学视频、实验课程考核标准及试题库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空间由实验室延伸到宿舍,由上课时间延伸到业余时间,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消化和提升,更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创新性。

 

2中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未来突破口

 

2.1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国际化标准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国际化、信息化和学科交叉渗透的大背景下,中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引入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医专业特色,深化中医学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革。目前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实验教学将以专业课程群的交叉实验为基础,并有机整合成若干模块式实验课程,发挥同类实验技术和相近实验方法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2建立规范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实现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机结合

 

建立全新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探索和实践规范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弊端,因此作为一个教学体系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的关系,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统一。目前国家和各省市都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建了很多本科学生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和开展相关实验,取的很多满意的成果,其中很多课题的来源是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从课程学习中延伸出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更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未来中医学专业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在推进中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实现有机结合,做到医学教育和科研素养共同培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研究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

 

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核心内容。虽然近年来本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本科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已形成广泛共识,但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其实验教学体系起步较晚,在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建设、课程运行体系建设和考核机制方面与西医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仍存在差距,这需要我们中医专业的师生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将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逐渐丰富和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地创新型人才。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