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创意产业的特点8篇

时间:2024-02-29 14:41:17

创意产业的特点

创意产业的特点篇1

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依靠传统工业质的提高,更要抓住机会,采用有效的对策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行业。新兴产业有很多种,创意产业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对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十分重要。

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产业,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经济实践,包括广告、建筑、艺术与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与电视广播等创意产业在本质上,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的历史积淀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是我国创业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这些年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这直接促进了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成长期

产业发展成长期的特点是产出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整个产业系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国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展现了产业成长的特征。创意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率等指标的变化体现了国内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正处于色速的增长期。从2004~2006年创业企业的销售额来看,收入年年提高,从2410.69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5242.49万元。从利润率的变化来看,创意产业利润率的增长从2004年开始,其增长速度超过了CDP的增长速度,创意产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

2、创意产业的结构逐步完善

中国的创意产业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的区域依托地域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共同组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创意产业群。比如苏锡常动漫产业带、上海设计研发创意集聚区、珠江工业设计创意城市群、成渝创意走廊等。

(二)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意产业内涵的正确理解。对创意企业的发展规律还未掌握,有许多对创意产业的错误认识,特别是有的企业为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并没有进行有意义的创新,而将资源浪费掉。

2、创意产业园区特色不鲜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扶植创意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各自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建立产业园区,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园区的建立,在很多的情况下,并没有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3、创意产业的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西方国家由于创意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再加上人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创意产业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创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4、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关注这个行业,聚集到这个行业,但和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急需提高。

促进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促进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结合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针对我国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我国创意企业的发展。

提高对创意产业的认识。首先,要从创意产业的特点上来认识创意产业,把握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掌握创意产业产品的特点、产业的重点、行业的界定、运营的特色。

创意产业的特点篇2

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依靠传统工业质的提高,更要抓住机会,采用有效的对策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行业。新兴产业有很多种,创意产业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对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十分重要。

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产业,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经济实践,包括广告、建筑、艺术与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与电视广播等创意产业在本质上,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的历史积淀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是我国创业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这些年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这直接促进了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成长期

产业发展成长期的特点是产出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整个产业系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国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展现了产业成长的特征。创意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率等指标的变化体现了国内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正处于色速的增长期。从2004~2006年创业企业的销售额来看,收入年年提高,从2410.69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5242.49万元。从利润率的变化来看,创意产业利润率的增长从2004年开始,其增长速度超过了cdp的增长速度,创意产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

2、创意产业的结构逐步完善

中国的创意产业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的区域依托地域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共同组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创意产业群。比如苏锡常动漫产业带、上海设计研发创意集聚区、珠江工业设计创意城市群、成渝创意走廊等。

(二)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意产业内涵的正确理解。对创意企业的发展规律还未掌握,有许多对创意产业的错误认识,特别是有的企业为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并没有进行有意义的创新,而将资源浪费掉。

2、创意产业园区特色不鲜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扶植创意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各自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建立产业园区,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园区的建立,在很多的情况下,并没有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3、创意产业的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西方国家由于创意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再加上人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创意产业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创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4、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关注这个行业,聚集到这个行业,但和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急需提高。

促进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促进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结合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针对我国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我国创意企业的发展。

提高对创意产业的认识。首先,要从创意产业的特点上来认识创意产业,把握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掌握创意产业产品的特点、产业的重点、行业的界定、运营的特色。

创意产业的特点篇3

〔关键词〕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文化创意

〔中图分类号〕G127.7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119-04

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文化创意是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引擎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09―2012)》。规划指出,成都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园区化、楼宇化为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四片两区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如图1)。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成都市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

然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从下图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市区三环以内,其他地区的园区较少;园区集群类型不完备,产业结构不均衡,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处于初级阶段,发挥价值不够,未能形成有效产业链;对巴蜀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传统和现代融合的文化精品不够〔1〕;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待形成,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明显。〔2〕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的理论分析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为依托,创新为基础的特殊集群。无论是享誉中外的“好莱坞文化”,还是北京的798、南京的创意东八区、上海四行仓库等创意园区的成长和发展都表明,打造集群发展的环境与平台、培育集群内部的自组织机制、触发集群的协同效应,使集群获得竞争优势,进而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集群培育与发展的核心路径。从战略理论上分析,这就是核心能力的培育,它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是组织中累积的学识” 〔3〕。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以及众多事实证明,组织或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对其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4〕〔5〕从本质上看,企业是一个能力的综合体,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6〕。

能力从来都是与企业或者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相联系的。企业的能力是指将一组资源组合起来使用的方法与技能〔7〕,资源是能力的载体,要强化企业的能力,首先必须获得优质资源〔8〕。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资源及其质量是企业能力的关键和能力的载体。将该种认识运用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核心能力就是其内部各个企业能力的集中表现,各个企业能力的某种协同、整合、优化所形成的能力组合或者集合。这些资源既有分属内部不同企业的资源,又有园区的公共资源,还包括由于内部各个企业资源的有机协调和整合所产生的新资源等。从形式上看包括了其拥有的资产、知识、信息、特点、组织方式等基本的形式。与企业相似,产业园区的资源及其位势也决定了园区能否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取得其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对具有战略作用的园区资源的取得和培育。而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较大从而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这就使得不同的文化创意园区所需资源具有差异。因此,找出各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依托的主要资源,并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的关键。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被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CITF,1998,2001)。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源自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以经营复合性商品为主的,通过按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文化及相关产业范围包括: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等。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于“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认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

从企业资源的角度来说,企业资源根据形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管理活动发生效用的。从培育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识别的资源主要是前两种,即园区拥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依托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的不同,具体可以分成如下的三类(见表1):

第一类园区是指以依靠无形资源为主的,以知识和内容创造为根本的,以信息传播为主要渠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更加侧重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产业”,即主要是以创意为资本的,产品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提供具有文化、艺术或娱乐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提升是该种园区的能力特征。

第二类园区是指依托有形资源,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以文化和休闲服务为主的产业园区,即主要以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园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颇具特色的部分,是指以开发旅游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切文化创意生产与服务活动。该类产业通过对具有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旅游资源的创造与提升,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创造财富。在我国,学术界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此,可以进一步把该类产业园区划分为基于自然资源的和基于人文资源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第三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指以生产和经营文化、知识为载体的实物产品的园区。这类园区内的企业既依托了有形资源,又依托了无形资源,主要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这类园区以商品制造为文化知识的物质载体,通过按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

三、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圈层化培育的设想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培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选点、布局是关键的因素。合理的选点、布局能够使得园区所依托的资源特征与其所在区域的资源特征能够很好地耦合,以利于资源的共享、流动和新资源生长,从而不断提升园区的优势,这对于园区核心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联系成都市不同区位的经济特征分析,成都市经济呈现明显圈层结构状,并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近郊、远郊扩散”的三个圈层,圈层经济特点和资源的禀赋差异明显。为实现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最佳匹配,应该根据各经济圈层的资源特点,在不同的经济圈层重点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一)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

成都市第一圈层为中心城区,这一圈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位优势明显,信息、交通、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非常发达,同时高校、科研机构云集,人员的文化程度和素质较高,因此该区域知识、资金密集,经济体量巨大,同时还拥有很多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企业。这些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提供了丰沛的人力资源、充足的资金和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文化生产的机制、环境,适宜发展依托无形资源的第一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中心城区由于人文底蕴较为深厚,历史的沉淀留下了很多人文旅游资源,如宽窄巷子、文殊坊、锦里等,适宜发展第二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基于人文资源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二)城区近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培育

成都市第二圈层为近郊区,这一圈层经济发展水平居中,地域相对辽阔,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二产业。再加上中心城区企业的外迁,这里拥有大量的制造型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园,大量的劳动力和相对集中的工业园使得该区域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这些都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制造提供了保障。因此,在近郊区应集中发展工业区,形成产业链,培育主要依托混合资源的第三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城区远郊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

成都市第三圈层为远郊区,该圈层是成都市的大部分乡村区域,一方面该圈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学历的人员少、主要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另一方面,在第三圈层中有很多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如青城山、九寨沟、天台山等,只是这些景点开发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尚需加大相关产业的培育力度。根据远郊区的这些特点,我们认为可以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策划、规划,对旅游景点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度挖掘和再创造,发展第二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别是基于自然资源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四、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措施及对策建议

成都市提出了“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的全域发展思路,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也应注重圈层的融合发展和资源的共用,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研究,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圈层的协调发展

从成都市的规划中我们了解到,各区县都在积极引进项目,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此,成都市应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借鉴他们发展成功的经验,引导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清晰的产业定位。同时,结合各圈层资源特征的不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圈层的协调发展,在不同的圈层发展不同类型的园区。

2.圈层交融,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在园区的培育过程中,有的园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原因,横跨了几个不同的区域,其内部企业的产业结构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培育时,既要注意在不同的圈层内优先或者重点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又要注意将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实现圈层间的交融发展。同时,结合成都市“北改”和“天府新区”的建设规划和园区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分批次、有重点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规划的不同以及开发时间和程度的差异,各园区的发展规模和园区影响力、辐射力也是不同的。我们在精心论证圈层内园区布局的基础上, 应该分批次、有重点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精品,发挥园区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错位协调发展。

4. 完善政策法规,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法规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都市应该在长期规划的指引下,根据不同类型产业园区的人才需求特征和不同人才的就业特征,建立差别化的引进、培养并能够留住人才的良好机制,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充足的人力资源。

5. 优化发展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造良好的氛围

成都市还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对于环境需求的差异,分别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构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打造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可持续的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的机制等方面,提供差别化、专业化和细分化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治滨,宫瑞秀.成都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3).

〔2〕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09-2012)[EB/OL]http:// /wenjian/detail.jsp?id=QrSkiufBJ8cnYCzgBJyI.

〔3〕Prahalad,C.K. and G.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w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pp.79-90.

〔4〕李品媛.论企业核心竞争力〔D〕.东北财经大学,2002,(2):22-25.

〔5〕吕杰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6):4-6,21-22.

〔6〕福斯,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D〕.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5.

创意产业的特点篇4

创意农业的特点和内涵

创意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的兴起是农业发展历史的必然,是现代农业发展演变的新趋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创意农业具有较强融合性、渗透性

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农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和多种技术交叉、渗透、辐射和融合的产物,因此,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

(二)创意农业具有较高文化品位

创意农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运用知识和技术,产生出新的价值,是创意灵感在农业中的物化表现。它是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创意产品的价值并非局限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还在于它们所衍生的附加价值。通过创意,不断创造出农业和农村的新观念、新技术和其他新的创造性内容,其典型特性是生产者在田间“生产”文化,让广大消费者“消费”文化。

(三)创意农业具有较高附加值

创意农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价值产业。传统农业的产出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而发展创意农业主要“消耗”人的智慧。创意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有利于全面提高产品性能、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社会提供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创意产品和服务,科技和文化知识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农产品和服务。

(四)创意农业具有一定规模

创意农业不仅仅是某个灵感突发,而是农业知识和农村社会文化传播构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形态以及营销运作方式的创新。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和消费的结合、互动和相对集聚,形成创意农业集群化的环境。因此,必须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创意设计占据主导地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但目的是对周边农民就业和农村繁荣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此外,创意农业也需要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整合从研发到营销环节的各种资源,才有可能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更快更好地创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北京郊区发展创意农业应当体现为首都城市功能转型、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的特点。

创意农业种类繁多,涵盖了以现代农业、农村为代表的吃的、用的、玩的、观赏的以及活动形式等,主要有观光农园(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休闲农场(除观光旅游、采摘果蔬、体验农耕外,还可住宿、游乐)、市民农园(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农业主题公园(按公园的思路来经营,结合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还有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特色乡村游以及乡村旅游商品等。

郊区应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发展创意农业即在促使农业显现其丰富的资源禀赋,并使北京郊区成为市民注重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创意农业的发展融合了内在与外在的文化创新观点,它可以从技术、环境及产品等方面表现出来。以创意农业的形式来展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郊区特色产业的形成、开拓新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还可以让消费者更深层的了解农业的人文、科技内涵,体会到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连结,进而关心、珍惜首都郊区的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环境,提高消费者购买乡村旅游商品、创意农产品的意愿,带动创意农产品的消费,并藉由农业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使消费者除了在购物上有新体验外,从中并可追求深度的文化经验和享受。

通过开展创意、设计的新生活体验,展现文化设计与地方特色结合的体验经济,诱发更多的农业创意设计灵感和行动,进而带动北京农业结构和农业技术的升级,活跃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展就业机会,开拓出适应个性化市场需求的、更加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空间。

北京郊区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2006年北京市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北京文化、科技、教育基础雄厚并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郊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有着潜在优势。几年来,北京郊区以创意为理念、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发创意农业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果,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怀柔桥梓农业公园、密云鱼街、门头沟樱桃园、大兴古桑园,平谷桃木工艺品、大兴玻璃西瓜、延庆豆塑画、门头沟麦秸画等极具特色和活力的农业新产业、新产品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亮点。

(一)创意农业形式各异

北京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不是产量的增加,而在于质量、品种、特色与品牌,在于将创意理念与农业资源的结合与整合。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将生态循环农业的设计创意做成一个年产值几亿元的大产业;怀柔区中天瀚海的设施茶,向品茶一族提供了足不出京就能品尝亲手炒制的“北京龙井和毛峰”;昌平区小汤山农业园区利用科学技术将南方生长的水果引种到北京,呈现给北京市民北京产的香蕉、火龙果;平谷区通过科技手段将桃树培育成盆景装点居室等等。一个个新的农业产业闪亮登场,创造出了超出传统农业几倍、几十倍的价值。北京郊区的乡村旅游业更是红火,延庆县柳沟村利用传统的豆腐加工技术,迎合市民追求安全、养生的需求,创意出远近闻名的豆腐盛宴---“火盆锅”,一年迎接八方来客近40万人;顺义区万科农业园将土地租给城里的市民,圆了城里人“乡下有我一分田”的农夫梦,农民也实现了从生产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二)创意农产品开发

通州区的熏蚊草、平谷区的桃木工艺品、延庆县豆塑画、大兴区的玻璃西瓜和彩色甘薯、门头沟区的蝶翅画等依托北京当地农业资源而创意设计的农业旅游产品成为国内外观光游客的挚爱,更成为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夺目名片。

(三)创意农业品牌打造

一些区县依托资源优势,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创意为理念,通过打造品牌,将资源的特色、优势尽情发挥,成为消费者心中不可替代的区域农业品牌,引得消费者竞相追逐。如:怀柔板栗、门头沟樱桃、大兴西瓜、平谷鲜桃、通州花卉、昌平苹果、房山磨盘柿等。许多产品经过广告策划设计人员的精心打扮,成为人们馈赠的绝佳礼品,如:乐平太空西瓜、樱桃园的樱桃、德清源的双黄鸡蛋、昌平的富士苹果、平谷的生日鲜桃等等已经创造了远远超过产品仅供食用的价值。北京三元公司、百年栗园公司、德清源公司、天翼草莓园等企业已经成为极具市场知名度的宠儿,他们的成功,同样来源于一个个成功的创意。

总之,通过创新思维、创意设计,这些农业农村资源被注入新的产业元素,成为郊区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郊区发展创意农业的建议

(一)政府应鼓励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政府在创意农业发展中将更多扮演“助燃”的角色。主要表现为制定创意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政策导向,搭建平台,为创意农业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物质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要使创意农业成为推动郊区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功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之一。在创意农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郊区创意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要搭建平台,推动创意农产品与消费市场有效对接,如:经常举办创意农业会、主办休闲农业创意大赛等。发展创意农业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将创意融入农业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之中。要鼓励农民充分利用既有农业资源,发挥独特创意、创新,开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内涵并富含地方特色的创意产品,藉以提升农业产品的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业经济,创造优质的消费市场和就业机会。

(二)创意农业必须形成规模效应

应该把载体建设作为发展创意农业的一个重点,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建设、创意农产品开发,使创意农业成为首都城市功能的一个新亮点。各区县在发展自己创意农业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协调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改变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品牌的落后观念,努力培育有自己特色和创意的区域创意农业品牌。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创造财富的新机会。要认真研究如何把创意转换成经济价值并形成规模。

(三)创意农业的关键是构筑产业链

发展创意农业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农业的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农业的产业效益。目前郊区创意农业缺乏的是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创意农业产业链,因此,必须提高创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使创意农业对推动郊区经济发展、增强农村创新活力、提升城市消费和文化产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和创意农产品的开发

如:利用花卉种苗基地等等产业基础,筹建“创意花卉园”, 在观赏花卉的同时,对其他特性如食用、药用、做香料等方面进行开发和研究。要赢得广阔的市场就需要注入新的创意。向广大群众传播花卉文化,提升人们的花卉消费意识和花卉欣赏品位,也应作为花卉产业的题中之意。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应的讲座、现场表演、各类评比,都能深挖花卉的文化内涵,提升花卉产品的艺术附加值。

(五)培养专业创意开发团队

创意产业的特点篇5

关键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级提升;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3;F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7003109

作者简介:王慧敏,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创意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020)

集聚区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历经了自然集聚、开发集聚、规划集聚的规模扩张之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了动态升级的发展态势,逐渐步入融合联动的品牌化发展新阶段。在新世纪的第2个十年伊始,上海制定了新的5年发展规划——《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成为国际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这一目标既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海重点服务业的产业目标,也突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城市转型中的功能和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面临从形态到业态,从集聚到辐射,从功能到品牌、从生产到消费、从产业政策到环境营造等多维度的综合升级和转型。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与城市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有机融合,以政府主导为主要推进模式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其转型升级的新发展不仅要承担和融入上海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就业扩大、本土文化传承、区域品牌塑造等功能,还依赖于有效的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体系创新。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产业业态,综观世界各地的实践和发展,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遵循着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再向创意社会发展的演进轨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即一些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创意企业通常倾向于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便低成本地获得外部性。集聚既是创意产业起步阶段的普遍发展模式,也是一个多维度动态演进的过程,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创新发展模式的理论认识,根据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实践和趋势特征,可概括总结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30演进模型。空间维度的演进轨迹是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城区;产业维度的演进轨迹是重点产业——融合型产业——衍生型产业;政策维度的演进轨迹是产业扶持政策——经济系统政策——社会环境政策。根据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类:起步阶段以要素集聚为主要特征的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起飞阶段以融合渗透为主要特征的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成熟阶段以辐射联动为主要特征的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在上海发展的集聚区中,从10到30各个不同阶段的集聚区并存,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扎堆集聚

10创意集聚区的典型特征是文化创意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扎堆式集聚,区内以个体和中小型企业为主,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松散,具有产业综合体的初级形态。10产业型创意集聚区的主要功能是集聚创意要素,培育创意生产力,服务创意者的生产需求,孵化新型创意企业,目的是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创意产出,形成规模化的创意产能。从上海的实践来看,2006年前上海文化创意集聚区大多属于10产业型集聚区,相对封闭性的物理空间,主题特色不清晰的产业内容,单一的产业扶持政策,政府的规划引导不足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空间维度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形态上被赋予了更多的美学意义。当时,一批著名的创意大师和创意人才,如陈逸飞、尔东强、登琨艳等人在田子坊、苏州河、黄浦江等老厂房和老仓库入驻,他们用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开发和改造了这些沉闷和破旧的工业建筑,使其焕发了文化活力,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80%以上是由废弃的旧厂房、旧仓库改建而成,市中心工业区变身创意产业园区,拉开了上海后工业时代的对城市空间艺术化塑造的帷幕,园区内建筑物和道路在色彩、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为工业化的城市景观增添了艺术化的柔性空间,成为上海城市的靓丽风景。比如, M50、八号桥、田子坊等知名度较高、开发较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上海的热门旅游景点。

创意产业的特点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地域集聚;中心城市;环境要素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仅仅归结为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实际上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为重要,因此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完整的资本形式应当包括物质资本和与其相对应的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物质资本指的是物质要素的投入,而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观点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经常被人们引用。从当今社会诸要素来看,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作为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尤其如此,其创意活动体现了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和运用,因而属于典型的人力资本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既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和依托,又是知识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在现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人才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决定着文化创意活动的性质、市场目标和最终结果。本文从环境要素理论入手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现象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人才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以个体的创造力、智慧和才能等智力因素形成的创意活动广泛涉及设计、时尚、建筑、家居用品、消费电子产品、装饰艺术、表演艺术、广告、艺术品、文化遗产展示、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出版、文化服务等众多领域和门类。可以说,创意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也是无边界的,创意活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凡是与人类创造活动、创新活动和科技研发有关并产生了经济价值的,都可以被看作是创意产业,构成相应的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在于运用人的智慧和智力因素而形成创意产品以及相应的服务,这些创意产品和服务由于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形成的创造性工作,因而又具有文化创意的性质,由文化创意形成的具有产业属性的经济活动被看作是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它包括如下几点特点:①创意产业是使用创意与智力资本为初始投入的产品与服务创作、制造和销售的循环过程;②创意产业由一系列以知识为基础的活动构成,不仅侧重于艺术,也从贸易与知识产权中创造潜在收入;③创意产业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拥有创意内容、经济价值和市场目标的智力与艺术服务;④创意产业处于手工艺、服务和产业部门之间的交界处。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是当代社会知识经济的产物,它通过知识和智慧去创造财富,实现经济价值。所谓创意,指的就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它是运用知识的结果。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又属于典型的知识形态的产业,是人类知识成果向财富过程的转化。

(2)文化创意人才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特殊性。创意人才不同于一般劳动力的特点在于,一般劳动力主要是体力的付出依赖的是身体资源,而创意人才主要是依据脑力劳动,靠的是智力资源。这种智力资源又是长期的文化积累和教育培养的结果,因而创意人才属于一种高端的人力资源,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创造的潜能和作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创造性成果,实现财富的增长,对社会做出贡献。

创意人才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现代社会,创意人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资源,它通过知识生产形成价值创造,带来财富的持续增长。知识生产可以通过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转换,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文化创意活动正体现了知识生产的特点,它通过创意人才的才能和智慧的发挥,并把才能和智慧运用到生产领域中,实现创造财富的过程。文化创意人才依赖的是知识资源,它是一种精神性要素,属于每个创意个体的无形资本,通过创意活动,不仅能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还能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在这个高速变化的全球化时代,大多数人都承认创意和创新在推动着新的经济发展。拥有创造力的组织甚至经济区域都可以创造高收入,并且为未来带来更大的稳定性。由于创意经济是基于思想而非有形资本,它的独特性在于依赖于人类的创造性这种无限的全球资源,由此可见,创意人才与人类创造性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作用于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赋,促使创意经济的出现。由这种创造力表现出的新思想和新追求,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变化的风向标。

二、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现象

文化创意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形成一种社会分层现象,出现许多专门从事创意工作的人群,这些人群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智力资源去创造财富,实现其社会价值。有的学者认为,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属于创意阶层,这个阶层包括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建筑、设计、教育、音乐、文学艺术、娱乐业等人士。这个阶层既包括那些个体职业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设计师等拥有创造精神的人,也包括一群广义上拥有商业、金融和法律方面知识的专家,他们通过个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是创意阶层的特点。

创意阶层的突出特征在于它的地域集聚性,也就是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集聚的特点。这种地域上的集聚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呈现为相对分散状态下人群的一种聚集,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在更大范围的地理空间中自由流动,可以不依附城市而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甚至可以远离城市。而创意阶层从事的创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却要紧密依赖城市的作用,因为只有城市尤其是那些中心城市和大都市才可能为他们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提供最基本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信息交流、通信设施、基础条件、资金市场、政策环境、制度保障、教育培训、就业渠道、消费人群、消费市场等等。我们看到,当今全球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往往也是创意人才集聚度最高、最密集的,创意人才表现出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集聚的特点,而且出现不同的层级和地理圈层的变化。例如我国的文化创意人才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这些城市也是中国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体现出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的共同特征。

从职业特征来看,文化创意人才更具有自主创业的特点,因此他们流动性相对较大,就业比较自由灵活,不受体制的限制。在中国内地,许多文化创意人才不仅表现出对城市的很强的依附性,而且表现出在不同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的特点,如文化艺术人才大量聚集在北京而形成的“北漂”现象等等。据有关资料统计,聚集在北京的“北漂”人数有数十万之多,他们中很多属于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这些文化创意人才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生存状况并不好,处于城市的边缘群体,但仍然吸引着许多人的涌入。因为这些城市的文化设施、自由氛围、宽容精神和开放度为个人的创造性工作带来各种发展机会,而那些小城市和城镇却没有这种机会。

文化创意人才大量集聚在一些大城市,这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表现出它的共性,也是形成创意产业的基础。那么,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人才会形成在大都市圈集聚的现象呢?很多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一种看法是,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从事的是相对独立的工作,或者从事自由职业,他们会自主地选择他们居住的地区和城市,因为这些人的职业流动性非常大,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他们会自主选择在什么地方居住、在什么地方工作,因此这些艺术家和文化职业者在各个城市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那些较大城市表现出集中度比较高,而在那些较小城市集中度比较低的特点。也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力工作与地方具有密切关系,创造力工作需要一些特殊的视觉环境、密集的社会文化活动。一个地方的环境和传统对这个地方是否能够创造新的原创产品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要素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影响

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特点与其环境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主要取决于四项关键的环境要素:一是生产要素,二是需求条件,三是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四是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其中生产要素居于环境要素中的首要位置,因为它不仅包括物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即人力资本。

生产要素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基本生产条件,它构成一种竞争优势。生产要素中又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员工与半技术员工、融资等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讯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及大学等研究机构。根据各要素的专业化程度还可以将其划分为一般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前者包括交通、融资环境、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上进心强的员工等,后者则指在技术型人才、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定义更明确且针对单一产业的因素。这些作为环境要素大都表现出地域上的集中性特点,因此产业竞争也会出现地域的集中性,它可以有效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大量涌入,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一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必然有其环境要素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对环境要素具有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也要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本要素,缺少这两方面的要素,文化创意产业都很难发展起来。从全球来看,文化创意人才为什么会出现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聚集的特点呢?这是因为,这些中心城市或大都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基本条件,也就是说,相应的环境要素更为完备,如资源、知识、技术、金融、交通、通讯、设施条件等。

文化创意人才集中聚集的城市通常都是一些大城市或大都市圈,它们作为城市的环境要素更加完备,所以形成创意人才聚集的中心,而这些地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由环境要素可以看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具备相应的环境要素条件,环境要素越充分、越优越,越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形成发展上的制约。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发达,是因为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应的环境要素,因而得以聚集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形成了环境要素与产业发展和创意人才之间的互动。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要素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常重要,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那些中小城市之所以很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在于很难聚集文化创意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难以聚集的原因是环境要素不具备,对创意人才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完善环境要素,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当前形势下加快文

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创意产业的特点篇7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从分析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入手,探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提出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要通过文化元素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从文化创意、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渠道建设和个性化等多方面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优美产业,推动生态建设、创意农业、观光体验同步发展。

1.分圈层差异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按照城市、近郊、远郊3个圈层来差异化发展。城市圈层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氛围为主,在适宜区域发展景观创意农业。近郊圈层以休闲农场、乡村庄园、市民农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发展社会生活功能型创意农业;远郊圈层以设施农业、精细农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兼顾创意生活功能。近郊和远郊在发展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时,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有所不同,如近郊首先要解决交通和停车问题,而远郊则更关注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差异。但不管哪个圈层,都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突出体验性、娱乐性,做到精致化、生态化。

2.分区域功能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时必须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哪些是当地原住民的保留区域,如核心生活区域,游客不得前往,也没有前往的兴趣;哪些是游客的专有区域,主要进行乡村文化体验、娱乐;哪些是原住民和游客的共有区域(分享区域),既能为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服务体验,又能为原住民所用,甚至参与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只有增强原住民的认同感,原住民的参与也才会有持久的动力,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

3.规划先行,过程管理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要先进行整体规划,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和利益冲突问题事先解决,尤其是大量游客到来之后不能给原住民带来生产和生活上的不便,在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管理上的平衡,使游客和原住民的幸福感都得到保障。然后,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将创意设计、广告营销、零售流通、管理培训等前瞻性地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产生的每一个环节。

4.注重新媒体营销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注重渠道建设,包括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等。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乡村的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景观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和品牌创意都要通过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向外传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获取旅游信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将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营销宣传的新阵地,通过社交媒体将乡村优美的意境和养心养美的场景传递给游客,是一种情感营销。总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走一条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发展之路,发动民众的创新力量,形成叠加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30-3433.

[3]张硕,吴上上,陈跃雪.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3):83-86.

[4]李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J].科技咨询,2014(2):220,240.

[5]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6]王璇璇.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4):28-29.

[7]于莉.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0(26):156-157.

[8]金虹.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建设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6(8):32-34.

[9]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136-140.

[10]罗光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1):231-236.

创意产业的特点篇8

一、海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产业发展态势迅猛,2007—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2%。二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文化艺术中心、省歌舞剧院、海南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成,文昌航天文化主题公园、陵水海洋文化主题公园、三亚海棠湾梦幻娱乐不夜城、海南国际创意港、三亚创意新城、长影海南世纪城等项目进展顺利。三是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培育建设以中国南海博物馆为依托的海洋文化产业园区、以文昌航天主题公园为依托的海南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海南影视基地、三亚动漫产业基地、“印象·海南岛”演艺中心等。四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海南“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等。

海南文化创意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发展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事业底子薄、文化设施欠账多、文化产业规模小和层次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缺乏骨干型企业和影响力品牌。二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匮乏,难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高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需求。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等要素市场建设滞后,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支撑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海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

海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国际旅游岛建设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品牌相结合、培育龙头企业与发挥集聚效应相结合原则,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做大做强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创意产业集聚区,逐步完善文化创意相关人才、信息、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市场,加快建成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显著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软实力,为海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构建创意产业支撑平台

一是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技术平台。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和应用,为原创产品研发、创新技术应用提供便捷、有效、低成本的公共技术服务,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的整体研发能力。二是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加强市场推广、资源共享和产业化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文化会展等高端文化活动,为文化企业提供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产品展示及交易机会。三是健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鼓励金融产品创新,畅通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

(二)重点扶持特色优势行业领域

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科技”发展特色,加快形成海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领域。一是创意设计。重点发展广告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城市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工艺品设计等行业,建立健全创意设计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设计品牌企业。二是动漫游戏。以海南省动漫产业基地研发中心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原创动漫游戏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以动漫游戏内容开发的衍生产品和服务等,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三是文化软件。突破数字内容的生成、处理、检索与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面向“三网融合”、数字视听、数字出版、动漫研发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和公共技术平台。四是数字传媒。重点发展以“三网融合”为运作平台的数字化传媒产业和文化内容服务,加快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五是出版发行。促进出版产业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重点发展教育类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纸质有声读物、手机出版物等新业态。六是影视制作。加快推进海南影视基地建设,打造集影视动漫制作、研发、教学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在琼北建设集影视拍摄、影视博览、游览观光、探秘体验为一体的影视文化主题公园。七是文化旅游。将航天主题公园、海洋主题公园、长影海南世纪影城主题公园、海棠湾国家海岸旅游度假区等16个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成为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八是文艺演出。精心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积极培育海口“娱乐之都”文化内涵的演艺市场、三亚“浪漫天涯”文化内涵的演艺市场、琼海“红色经典”文化内涵的演艺市场以及兴隆“东南亚风情”文化内涵的演艺市场,初步形成海口—琼海—万宁—三亚等重点旅游演艺黄金市场。九是文化会展。以博鳌亚洲论坛为龙头,以海口、三亚为重要基地,健全会展业规范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国际会展品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