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工业互联网现状8篇

时间:2024-03-01 14:46:31

工业互联网现状

工业互联网现状篇1

关键词:“互联网+”;设备管理;探研

在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设备为生产的主要承载体,设备的运行状况、维护情况、故障状态等是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设备的管理和合理使用也是企业提高产品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此随着现代企业深化发展,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及手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自此,各种行业的发展开始真正地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模式进入研究和摸索的时期。作为现代制造主要承载体的设备,其管理也势必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有所突破。如何将互联网的技术溶入设备管理中,从而提高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水平,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把故障预防水平和设备故障排除率大幅度提高,如何促进设备管理的标准化升级,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当前设备管理的状况

在我国现有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多样化,所以设备的管理水平也是良莠不齐。但从管理方式来看,企业对设备的管理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静态统计式的管理模式,即设备的基本情况、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都需要设备的使用者在设备管理登记册中记录,再上交班组或车间。因此这种静态统计式的管理使得设备的变化信息大大滞后,同时也出现一些人为因素而引起的设备状态不清的情况。

2“互联网+”设备管理模式

建立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设备管理模式是解决传统静态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变静态为动态,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在当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计算机管理、传感技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动态、时时性等特点,将设备管理放置到互联网状态下,实现在生产企业内部设备状况的实时共享。2.1搭建。“互联网+”设备管理的信息平台信息流的实现需要将设备、计算机和使用管理人员联系起来。因此需要构建以设备监控与管理的信息平台,其面向用户,实现设备基本信息,生命周期维护、故障预警和故障维修的综合平台。如图1所示。2.2主要功能构建。(1)设备信息管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对设备建立信息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设备的出产日期,设备的功能属性,设备的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保养周期,设备出现过的故障情况,维修情况,当前的使用状态,并可利用影像记录典型维修过程。使用者通过设备专属条码或编号可以在信息平台中时时查询设备的具体情况。通过GPS定位,即可查询设备所在车间和所占工位。(2)构建设备工作任务卡。设备的工作任务包括:定期保养、正常工作、待机和维修等。在不同的工作任务周期,针对相应的工作内容,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上机处理任务的人员依据工作任务卡完成即定的工作。(3)定期保养提醒。要保证设备能顺利、高效地参与生产活动,设备的预防维护是必要环节。不同的设备,设备中的不同零件,根据使用周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失效,因此系统将全部生产设备的计划保养和常规保养任务纳入设备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根据时间设置,到点提醒,跟踪执行进度以及完成情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划调整或变更。(4)维修管理跟踪。建立故障诊断维修专家系统,将故障点、故障的诊断与识别、解决方案相关联,利用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对设备进行运行监控,根据设备的异常点或故障情况自行初步诊断,发出报警信号,并同时生成初步的维修任务书,直接将报警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的电脑终端或手机终端,实现实时响应,在最短时间里对故障设备进行处理。(5)配件、备件管理。设备使用过程中,一些易损件需要长期有储备,建立配件、备件管理,基于设备运行维护和设备的维修频次,对配件、备件的数量进行跟踪,以及进库、出库管理,库存不足预警,优化采购及库存饱有量,保证配件、备件能及时采购合理补充。(6)任务追踪管理。根据任务情况,自工作任务后自动追踪设备使用、保养、维修时,工作人员的占机时长,任务完成状态等信息,进而优化额定工作时间,核算工人的工时数,并可为同类工作提供参考数据。2.3外延功能构建。(1)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通过图片、文字或影像等信息传输,与设备生产企业互联,对设备出现本企业维修人员无法解决的故障时,启动远程故障诊断机制,让设备生产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故障分析,提出解决方案。(2)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的工作人员提供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自行通过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设备使用技术培训资料等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或讨论,在当前设备更新快,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更新的环境下,及时的提升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能力。

3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行动计划还只在起步阶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在实业中的使用还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比如信息平台的搭建必须是在硬件设计完善的前提下,而对于设备管理来说,传统的设备多是单机工作,对信息特别是使用情况和故障信息的提取必须完成设备的升级改造,为信息的收集提供必要的信号源,这是一项集传感、监测、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综合的技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应用案例,还需要加大力度开发与研究。同时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在企业中专门从事互联网使用和维护的一般为专业的IT人士,而管理和维修人员多数对设备熟悉,对互联网技术比较薄弱,他们基本只懂简单的应用互联网,但并不能将互联网技术与自己的工作完美的结合,最终影响互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上的应用效果。这方面的技术设备的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是有待提高的。

4结束语

不论当前的技术条件是否充足,“互联网+”的模式将是未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研“互联网+”设备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互联网+”的实际应用,为设备管理者和维修人员提供了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思维。

作者:邓岐杏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5-03-06.

[2]方东红,岳鑫隆,王野.高校设备管理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67-270,283.

工业互联网现状篇2

该调查的对象包括针对从事IT行业、媒体编辑、设计师、计算机工程人员、互联网广告从业员等相关从业者。这些人员长期而频繁地使用计算机工作,他们的身心健康比一般网民更容易受到电脑和互联网的影响。

“每天面对电脑,皮肤明显变差了!”、“长期上网导致大量脱发!”常常听到上班族这样的抱怨。调查显示,只有2%的被调查者表示,从事互联网行业之后,没有发现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变化。其他被调查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视力、免疫力、身体关节以及皮肤问题。其中61%的被调查者因从事互联网行业产生颈椎、手腕疼痛以及腰肌劳损问题;而过半互联网从业者时常感觉体困易倦,免疫力明显下降。

除了生理健康,被调查者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也在调查数据中引人注目。除15%的被调查者认为长期从事互联网工作不会引发心理问题外,性格内向、抑郁、情绪焦躁、感觉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分离感等症状都得到大批被调查者的共鸣。

互联网行业的高压力一直众所周知,从业者除了在于计算机的长期接触中引发各种身体疾病,也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有81%的互联网从业者日常与同事的交流选择使用电子邮件或实时软件,与亲朋好友时常相聚的只占到30%。

专家认为,长期承受电脑辐射、坐姿不正确、缺乏运动等都是引发各种”电脑病“的元凶;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人际交往的机会减少,使得互联网从业者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专家建议长期从事互联网工作者应选择适当地宣泄情绪、增强人际交流、充分安排休息时间、注重身体锻炼,这些都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要素。

工业互联网现状篇3

【关键词】网络状组织;主动关联;价值认同;主体对话

网络状组织特指有一群地位平等的“节点”依靠共同目标或兴趣自发聚合起来的组织,呈现的是一种相互关联而没有中心的特定形态。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的趋势。随着现代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网络状组织普遍存在于企业、媒体、院校等各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体中,在经济转型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文化创意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助推器、粘合剂、增高剂作用。如近年来杭州出现的一批新型综合性社会组织,围绕社会文化发展、行业品牌提升等,整合多方资源,致力于协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网络状组织的发展网络状组织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倡导平等。组织中的每个个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同于“层级组织”,或称“金字塔组织”,网络组织中不存在必然的上级和下属,只有独立的“节点”。各个节点之间通过工作项目的相互穿插,形成相互支撑的动力系统。二是开放创新。网络状组织在各种关联关系中开放工作格局不断进行项目创新、事业格局的拓展。和传统的封闭型组织不同,根据项目发展情况,网络状组织中的“节点”可以随时产生。

一、网络状组织产生的背景

1. 社会事业发展的多样性。随着人们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创新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合性、多样性。整合创新、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而传统的组织运行机制已经很难适应这种新发展,这就加快催促了一批网络状社会组织的兴起,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整合力强、协同效率高、创新优势明显。

2. 社会运行模式的协同性。在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各个传统单位也不断突破原有所在界别,相互延伸,形成优势互补、整合创新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体现出灵活的运行机制、开发的运行姿态,尤其注重在达成共识基础上通过契约来规范、落地,具有较强的协同性。

3. 岗位工作职责的关联性。在一些创新型组织中,随着网络状工作关系的构建,传统的界别鲜明的岗位职责也在不断的模糊、拓展。善于挖掘多种维度、形成工作创新推动格局。岗位与岗位之间的互补、联动非常明显。个人在岗位上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再也不是一个岗位一颗螺丝钉的固定封闭的概念。

4. 个人素质要求的综合性。社会的发展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无论是企业、院校、政府部门、媒体等,随着自身工作的发展,单向度、片面式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网络状组织中的岗位需求。多面手、复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定义。

二、主动关联:网络状组织中主体关系的重塑

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得人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节点功能得到强化、组织灵活性大幅提高,但与传统的“垂直型”组织相比,“网络化”组织的可控性相对较弱。在现实中,往往造成人机关系的无序状态,组织的执行力和功能发挥弱化。 因此,这种新型的组织运行模式要有效、稳定、持续,必须有其独特鲜明的主体联动模式。这种模式以杭州市城市品牌网群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状组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已经形成理念表述――主动关联。“主动关联”是一种生活和工作相融的存在方式,是我与你、你们对话发展的主体间关系哲学的核心,也是复网络状组织的基本运行特征,是组织内部价值认同、目标认同的重要的基础。

在实践工作中,如何界定“主动关联”,如何明确主动关联的有效性前提,这是网络状组织需要面临的一个课题。从概念本身来讲,“主动关联”的成立首先就存在一个“立界”、“划界”的问题。主体间界线不明,混沌一体,则无所谓“关联”一说。换言之,“关联”的前提就是区分。较之于“联系”,“关联”凸显的是一种“相关性”“互动性”。而“主动联系”往往只一个个体走向、趋近、作用于另一主体、群体,呈现为一定的“单向性”。

1.主动关联的价值边界

主动关联的成立,首先就是主体的价值认同,在一个创新型社会组织中,就是组织目标认同。在这里,认同成为网络状组织的一种诚信规则。曼纽尔・卡斯特曾指出,“小我”是个人,“大我”(社会)是网络。网络社会的本质就是小我认同大我,自我认同于社会,个人认同与网络。“认同”正是互联网的主线。 而正是通过组织内部总体性的价值共识的达成,用价值共识激励参与者的行动实践,共同推进复合性事业的整体发展。 如在杭州市城市品牌网群的实践中,这种价值诉求充分地凝聚在“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社会多界联动”、“复合型、生态链”等工作理念中。但组织内这种总体的价值认同,在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界别,会有不同的目标追求,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在考核、管理、奖励、评价等方面会有一定多元化。如高校专家更强调学术增长点、行业企业更注重荣誉和品牌、政府部门更注重工作的整体效应、媒体也更追求新闻价值,此外,年轻人也相对关注通过网群整体事业发展获得个人生活的物质支撑等。但价值认同、目标认同是基础,是来自不同界别的各个主体相互关联合作的基本边界。因此,对于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主动性而言,大家对自己的岗位进行复合、互相配合支持有一个基本的动因,就是价值论的同化。这个就是“大家”的意识、是“我们”的价值。而源于价值认同是主动关联的核心内涵,也是相互之间合作、融合的内在动力。

2.主动关联的岗位职责边界

岗位职责是主动关联的内容边界。主动关联的实质是个人岗位职责的延伸、拓展。脱离个人岗位职责,在工作、项目中就无法定位个体的工作边界,主动关联也就失去了依托,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在网络状组织运行中,主动关联就是个人(部门)基于个人岗位职责的工作创新、拓展,以及与其他岗位之间形成的一种互补型工作互动。如果离开岗位职责这个“界”,关联就失去了依托,主动就迷失了方向,一是“越界”导致工作执行度下降,二是关联“泛化”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当然,在网络状组织中,有不同界别的专业参与,如高校、机关、企业等,在复合关系构建中承担着组织之间不同的链接或渗透功能。而作为“个人”来说,复合就表现在不同的社会角色的相互关系上。这与传统的单位不同,并非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彼此支撑、相互转换、特色互补的关系,如牵头人、负责人与协作人等角色,并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不同的工作、项目中互补、转换。岗位的角色也是这样,包括策划与执行、项目和日常工作等,不同岗位都既有专业特长,又能形成彼此互补的关系。这种岗位可以流动,但其流动、转换的依据是个体、部门的特色专长。无论是擅长研究的、策划的、活动的、综合事务的,都是以自己的特色架构起自身的岗位职责,并以此为根据不断主动关联到别的岗位、别的部门、别的项目中去,形成组织内部相互支撑的事业格局。

3.主动关联的能力边界

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主动关联的广度、深度、高度。一般而言,个人、部门的主动性、工作能力、协调能力越强,工作的边界就越大,事业的半径就更大,可关联的项目、工作、资源、平台也就越多。所以,个人的能力素质就构成了“主动关联”第三道边界。

这种能力素质,首先表现在一定的专业性上。比如杭州城市品牌网群调查中心,这个部门的一个重要专业就是调查研究,也是部门工作的基本特色,除了完成生活品质调查系列工作外,该部门也以自己的专业特色不断关联到其他部门、项目中去,比如开展体验日、生活现象点评、生活与发展国际论坛等网群标志性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调查;也可以关联到社会项目中去,如帮助下城区妇联开展女性价值观评价标准调查等等。而恰恰在这种主动关联中,调查中心也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不断形成专业特色。或者说,部门、个人工作的专业性是在“主动关联”和特色互补中才能真正形成的。反过来,工作能力、专业性的提升也在不断扩大着主动关联的范围,不断形成事业发展向社会各领域的延伸、拓展。

2.主动关联的制度边界

3.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目标,以及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行的岗位、架构、机制等方面的设计。无论是一定的利益机制,还是荣誉机制;无论是对成果的认定,还是分配机制等,都为个人、部门之间的主动关联设置了一定的制度边界。如果组织各方面的工作设置符合个人成长的预期,符合个人的发展规划,就容易形成主动关联的内在驱动力。反之,就会疏远关联性,走向封闭。此外,群体的认可、群体的评价通过制度化形成一种对个人、部门的平台性的肯定,也是主动关联的重要边界。

在杭州城市品牌网群的工作实践中,根据网群复合组织架构和复合运行的基本特点,从目标工作安排到目标完成考核评议等各相关环节的设计、构建重点关注了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网群各环节、各工作层面的关联性,确保网群主动关联、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理念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则保持和提升各项工作的专业性,要通过完善各种制度、机制及有关政策,推动专业性的发展。也就是说,网群的制度设计是促进关联性、整合运行的重要支撑,是网群专业间协同与整合重要抓手。

三、网络状组织主体主动关联的路径

随着组织成长、事业发展,个人、部门对外联动的面越来越广,联动的方法、手段也越来越多。个人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的工作因“关联”而互为手段、互成因果。尤其在组织价值驱动下,通过特色互补的岗位职责的确定,有机互补的评价制度的设计,会让组织成员自发形成“主动关联”。这一方面确保组织整体目标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又可无限扩大工作领域,实现事业复合效应。从“主动关联”的路径看,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主动、相关、联动。

1.主动与受动:确立工作关系的互动转换模式

主动与受动转换,是主动关联的基本形态。在主动关联中,首先表现相关方的相互尊重,对彼此工作、付出的自觉肯定。主动性从价值来说就叫尊重,一个人总是希望别人尊重。但尊重并不一定是要支配他人,尊重实际上是一种主动和受动的双向交互过程。如果尊重演化为单向地“支配”他人,那就变成典型的传统单位的特点,如在机关里,对上你是绝对的被动,对下是绝对的主动。这是一种古老的“主仆”关系,就是主人跟奴婢。而在网络状组织中,不同个体、部门之间表现为主动和被动的一种互相转换。比如交流是一种互动,就是你讲的时候我是被动的,我讲的时候你是被动的,这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交流中大家形成一种共识。因此,主动关联实际上是一种工作品格,主动成为一种个人生活的诉求,也是实现工作、项目“主动关联”的第一个路径。

2.个体与我们:确立主体间对话交流模式

在网络状组织中,各部门、各岗位工作都是在统一价值共识、发展目标下的一个个工作主体,是一种“我们”的关系。而“这种‘我们’的关系不是‘人种相似’,不是‘血缘相亲’,不是‘邻里相处’,不是‘单位共事’,不是‘市场相交’。因为‘我’与‘你’是处于同一水平人格,只是在共同生活的不同位置上相遇而已,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身份。” 因此,无论是主动方,还是受动方,都是一个个平等的工作主体。相互之间都是基于对话精神而开展工作、实现联动。主动关联,必须要学会倾听相关方的需求、分析相关方的资源优势、研究相互之间的结合点、联动点。换言之,就是主体间对话交流模式的确立。在主动关联中,不存在指令、服从等单向作用,而只存在基于对话的意义认同、价值共识、责任共担,真正实现彼此支撑、互补发展。

3.特色延伸与专业成长:确立主动关联的动力模式

在相互关联实践中,个人通过联动不同工作,也在不断寻找、形成个体工作专长。从结果倒推,主动关联不断放大个人工作领域,不断开阔事业发展视野,个人也有很多接触不同岗位工作的机会,在不同岗位的互动实践中,立足某个岗位,通过自己的主体不断融入,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实现特色延伸,承担更多职能,形成“复合”素质,这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艺术。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特色,主动关联实现多样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专”跟“多”是一体两面,没有“多”,“专”也表现不出来。如调查工作,是指各个方面的调查,有配合活动的调查,配合典型案例的调查等,要立足网群特色,深入到行业、区块等各个领域中去。因此,特色延伸就是主动关联的表现形式,专业提升也是主动关联的必然结果,两者共同构成主动关联的内容路径。

注释:

①王国平主编:《培育社会复合主体研究与实践》,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② 姜奇平:《新文明概略》,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35页.

工业互联网现状篇4

Talking about 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 Service Cloud Construction

郭宾、雷濛、朱奕辉

(杭州木链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余杭 311100)

摘要

本文基于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调研结果,梳理了工业互联网安全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四个安全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云的概念,旨于满足企业端和监管单位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中提出的安全新需求。同时,深入探讨了安全服务云的五个发展方向,为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 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 and the four security issues it faces, and creatively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 service cloud, which aims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regulatory uni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Internet New security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fiv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the security service cloud are discussed in depth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

关键字:态势感知;工业互联网安全;云服务

Key words:NSSA;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Cloud services

一、前言

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可以提供共性的基础设施和能力。我国已经将工业互联网作为重要基础设施,为工业智能化提供支撑。然而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各种网络安全事件日益频发,高危系统安全漏洞威胁不断。网络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工业互联网安全现状

在工业互联网总体框架下,安全既是一套独立功能体系,又渗透融合在网络和平台建设使用的全过程,为网络、平台提供安全保障。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全系统、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互联互通,但打破传统工业相对封闭可信的生产环境的同时也导致被攻击机会的增加。

目前工业互联网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安全责任界定和安全监管难度大。工业互联网业务和数据在工控系统层、业务监管层、云平台层、工业应用层等多个层级间流转,安全责任主体涉及工业企业、设备供应商、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工业应用提供商等。

(2)平台结构复杂,问题涉及面广。海量设备和系统的接入、云及虚拟化平台自身的安全脆弱性、API接口利用、云环境下安全风险跨域传播的级联效应、集团网络安全顶层设计缺失都会带来新的风险与挑战。

(3)终端安全形势严峻。传统工业环境中海量工业软硬件在生产设计时并未过多地考虑安全问题,可能存在大量安全漏洞;大部分核心设备以国外设备为主;重要工业设备日常运维和设备维修严重依赖国外厂商,存在远程操控的风险。

(4)数据本质安全得不到保障。通过工业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对生产进行降本增效是目前的主流思路,但数据来源涉及各个网络层级和业务环节,导致数据存在的范围和边界发生了根本变化,给数据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三、安全服务云建设需求分析

基于上述现状,本文提出互联网安全服务云的概念,积极构建一个面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立体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持续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防御能力、感知能力、管控能力、处置能力和威慑能力,提高企业抗网络安全威胁风险能力,设计需求主要来自企业和监管部门两方面。

企业端:

(1)现阶段主流的安全产品以单兵作战为主,只能对区域的流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于未知威胁的处理能力则非常弱。需要有效利用云端威胁情报数据,从同类企业数据中进行发掘和分析攻击线索,极大提升未知威胁和APT攻击的检出效率。

(2)传统安全防御体系的重要思想是防御,处于攻击最前沿的网端是安全建设的重点。但随着APT攻击的发展,这样的防御思路已逐渐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通过引入威胁情报和规则链技术,提升企业积极防御的能力。

(3)传统安全防护设备进行监测时一般使用通用规则,这种规则库对于与企业业务关联性较强的个性化安全异常识别能力较弱。需要结合场景化威胁检测技术,基于企业用户的业务环境构建威胁检测和响应模型,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的业务安全风险。

监管部门:

(1)工业互联网安全法规陆续,监管部门存在网络监管的刚性要求,需要对所辖企业中的威胁事件、重要网络资产和终端三个维度的结合,输出各个层面的统计分析结果,实现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协助企业信息部门看清业务与网络安全的关系。

(2)利用数据采集、数据流检测、威胁情报等技术手段,分析和发现攻击行为、流量异常等安全威胁,可以综合判断安全态势,弥补单一企业用户在信息安全数据整合能力、威胁行为预判能力上存在的短板。

(3)需要建立研究成果、威胁情报、漏洞等最新安全信息推送机制。监管单位一般建有完善的安全知识库,推送机制有助于知识库发挥最大功效,帮助企业运维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素养,增强企业安全工业互联网防护。

 

四、           安全服务云发展方向

(1) 强化核心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态势监测能力建设

对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改造升级,采取技术手段健全对漏洞嗅探、攻击侵入、病毒传播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防范措施;实现对网络管理对象的全面纳管和实时监测,建立统一的网络安全运行状态监测记录、操作日志、应用性能和流量数据采集机制。

(2) 强化网络安全威胁信息通报能力建设

对关键信息化基础设施、传输网络和信息应用进行统计和梳理,建立健全备案登记制度,明确网络安全主责单位和责任人。依托对国家权威部门及市网信办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系统,建立统一的网络安全威胁情报、系统漏洞和恶意软件收集、评估和分发工作平台。

(3)强化网络安全隐患分析预判能力建设

在实时采集网络运行状态监测记录,全面收集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统一的网络安全态势实时分析和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分布式实时计算框架对全网全量安全基础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及时发现已知安全威胁,确定安全事件的攻击阶段、攻击路线与影响范围,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预测网络安全未知隐患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有效强化技术威慑与主动防御能力。

(3) 强化网络安全攻击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按照事件发生后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级,并规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攻击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平台和技术手段,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能够立即启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快速组织应急响应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安全攻击阶段进行精准评估,对网络安全来源进行快速研判,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危害扩大,并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上报。

(4) 强化网络安全事件留存取证能力建设

在落实《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基础上,对系统采集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和业务应用安全运行状态监测记录、操作日志和流量数据进行全量留存,建立网络安全数据检索和关联查询平台。支持在发生涉及违法违规网络安全事件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对重要应用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定期容灾备份和统一归档存储;支持在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进行系统恢复,减少可能的数据丢失风险和损失。

(5) 强化网络安全服务能力建设

围绕企业安全能力提升各环节将面临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服务。通过安全咨询切入,帮助企业了解安全相关的政策要求;通过风险评估帮助企业梳理清晰安全现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建设对现有问题进行整改;通过渗透测试对建设后的安全防护能力进行准确评估;通过提供安全运维和漏洞扫描服务,协助企业开展日常网络安全工作;通过应急演练提高企业人员安全技能;通过安全培训提高企业人员整体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五、           结语

为切实保障工业互联网建设稳步推进,提高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在充分调研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现状和需求后,发现普遍存在“数据采不上、状态看不到、建设成本高、安全服务少,安全隐患多”等典型问题,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难以开展。

本文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云概念,可以整合区域内工业企业共性需求,改变传统一个单位建立一套态势感知平台的模式,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共享特性,将区域内的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每个企业作为一个节点,通过部署多维探针设备,监测并汇总数据后由监管单位进行统一态势感知分析,提升整个区域内的安全态势感知水平。通过与国家监测预警网络、应急资源库、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通报平台进行技术对接,协同企业开展工业信息安全治理工作,实现信息的安全、可靠、及时共享,形成快速高效、各方联动的信息通报预警体系。

 

[1]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R]. 北京: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2016

[2]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

工业互联网现状篇5

Talking about 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 Service Cloud Construction

郭宾、雷濛、朱奕辉

(杭州木链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余杭 311100)

摘要

本文基于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调研结果,梳理了工业互联网安全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四个安全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云的概念,旨于满足企业端和监管单位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中提出的安全新需求。同时,深入探讨了安全服务云的五个发展方向,为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 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 and the four security issues it faces, and creatively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 service cloud, which aims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regulatory uni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Internet New security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fiv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the security service cloud are discussed in depth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

关键字:态势感知;工业互联网安全;云服务

Key words:NSSA;Industrial Internet Security;Cloud services

一、前言

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可以提供共性的基础设施和能力。我国已经将工业互联网作为重要基础设施,为工业智能化提供支撑。然而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各种网络安全事件日益频发,高危系统安全漏洞威胁不断。网络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工业互联网安全现状

在工业互联网总体框架下,安全既是一套独立功能体系,又渗透融合在网络和平台建设使用的全过程,为网络、平台提供安全保障。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全系统、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互联互通,但打破传统工业相对封闭可信的生产环境的同时也导致被攻击机会的增加。

目前工业互联网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安全责任界定和安全监管难度大。工业互联网业务和数据在工控系统层、业务监管层、云平台层、工业应用层等多个层级间流转,安全责任主体涉及工业企业、设备供应商、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工业应用提供商等。

(2)平台结构复杂,问题涉及面广。海量设备和系统的接入、云及虚拟化平台自身的安全脆弱性、API接口利用、云环境下安全风险跨域传播的级联效应、集团网络安全顶层设计缺失都会带来新的风险与挑战。

(3)终端安全形势严峻。传统工业环境中海量工业软硬件在生产设计时并未过多地考虑安全问题,可能存在大量安全漏洞;大部分核心设备以国外设备为主;重要工业设备日常运维和设备维修严重依赖国外厂商,存在远程操控的风险。

(4)数据本质安全得不到保障。通过工业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对生产进行降本增效是目前的主流思路,但数据来源涉及各个网络层级和业务环节,导致数据存在的范围和边界发生了根本变化,给数据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三、安全服务云建设需求分析

基于上述现状,本文提出互联网安全服务云的概念,积极构建一个面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立体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持续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防御能力、感知能力、管控能力、处置能力和威慑能力,提高企业抗网络安全威胁风险能力,设计需求主要来自企业和监管部门两方面。

企业端:

(1)现阶段主流的安全产品以单兵作战为主,只能对区域的流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于未知威胁的处理能力则非常弱。需要有效利用云端威胁情报数据,从同类企业数据中进行发掘和分析攻击线索,极大提升未知威胁和APT攻击的检出效率。

(2)传统安全防御体系的重要思想是防御,处于攻击最前沿的网端是安全建设的重点。但随着APT攻击的发展,这样的防御思路已逐渐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通过引入威胁情报和规则链技术,提升企业积极防御的能力。

(3)传统安全防护设备进行监测时一般使用通用规则,这种规则库对于与企业业务关联性较强的个性化安全异常识别能力较弱。需要结合场景化威胁检测技术,基于企业用户的业务环境构建威胁检测和响应模型,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的业务安全风险。

监管部门:

(1)工业互联网安全法规陆续,监管部门存在网络监管的刚性要求,需要对所辖企业中的威胁事件、重要网络资产和终端三个维度的结合,输出各个层面的统计分析结果,实现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协助企业信息部门看清业务与网络安全的关系。

(2)利用数据采集、数据流检测、威胁情报等技术手段,分析和发现攻击行为、流量异常等安全威胁,可以综合判断安全态势,弥补单一企业用户在信息安全数据整合能力、威胁行为预判能力上存在的短板。

(3)需要建立研究成果、威胁情报、漏洞等最新安全信息推送机制。监管单位一般建有完善的安全知识库,推送机制有助于知识库发挥最大功效,帮助企业运维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素养,增强企业安全工业互联网防护。

 

四、           安全服务云发展方向

(1) 强化核心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态势监测能力建设

对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改造升级,采取技术手段健全对漏洞嗅探、攻击侵入、病毒传播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防范措施;实现对网络管理对象的全面纳管和实时监测,建立统一的网络安全运行状态监测记录、操作日志、应用性能和流量数据采集机制。

(2) 强化网络安全威胁信息通报能力建设

对关键信息化基础设施、传输网络和信息应用进行统计和梳理,建立健全备案登记制度,明确网络安全主责单位和责任人。依托对国家权威部门及市网信办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系统,建立统一的网络安全威胁情报、系统漏洞和恶意软件收集、评估和分发工作平台。

(3)强化网络安全隐患分析预判能力建设

在实时采集网络运行状态监测记录,全面收集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统一的网络安全态势实时分析和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分布式实时计算框架对全网全量安全基础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及时发现已知安全威胁,确定安全事件的攻击阶段、攻击路线与影响范围,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预测网络安全未知隐患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有效强化技术威慑与主动防御能力。

(3) 强化网络安全攻击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按照事件发生后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级,并规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攻击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平台和技术手段,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能够立即启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快速组织应急响应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安全攻击阶段进行精准评估,对网络安全来源进行快速研判,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危害扩大,并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上报。

(4) 强化网络安全事件留存取证能力建设

在落实《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基础上,对系统采集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和业务应用安全运行状态监测记录、操作日志和流量数据进行全量留存,建立网络安全数据检索和关联查询平台。支持在发生涉及违法违规网络安全事件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对重要应用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定期容灾备份和统一归档存储;支持在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进行系统恢复,减少可能的数据丢失风险和损失。

(5) 强化网络安全服务能力建设

围绕企业安全能力提升各环节将面临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服务。通过安全咨询切入,帮助企业了解安全相关的政策要求;通过风险评估帮助企业梳理清晰安全现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建设对现有问题进行整改;通过渗透测试对建设后的安全防护能力进行准确评估;通过提供安全运维和漏洞扫描服务,协助企业开展日常网络安全工作;通过应急演练提高企业人员安全技能;通过安全培训提高企业人员整体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五、           结语

为切实保障工业互联网建设稳步推进,提高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在充分调研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现状和需求后,发现普遍存在“数据采不上、状态看不到、建设成本高、安全服务少,安全隐患多”等典型问题,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难以开展。

本文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云概念,可以整合区域内工业企业共性需求,改变传统一个单位建立一套态势感知平台的模式,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共享特性,将区域内的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每个企业作为一个节点,通过部署多维探针设备,监测并汇总数据后由监管单位进行统一态势感知分析,提升整个区域内的安全态势感知水平。通过与国家监测预警网络、应急资源库、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通报平台进行技术对接,协同企业开展工业信息安全治理工作,实现信息的安全、可靠、及时共享,形成快速高效、各方联动的信息通报预警体系。

 

[1]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R]. 北京: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2016

[2]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

工业互联网现状篇6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制约因素;策略

1研究背景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带领农民实现增产创收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可以全面加强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弥补传统农业发展弊端和不足,实现传统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加强现代化农业建设。在“互联网+农业”的实际发展中,存在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不佳、品牌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为了加强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有效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农业”现状的调查,综合考虑各地区农业发展速度和生产实际状况,不断调整农业发展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从而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为了让“互联网+农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在实际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培养新型农业主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培养职业农民,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2制约“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因素

2.1缺乏农业投入

“互联网+”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盲目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优势,因而在“互联网+农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各地区根据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1]。通过对不同区域的规划,全面提高“互联网+农业”的工作质量,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但是,在现阶段“互联网+农业”实际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地区盲目发展,忽略了各地区的实际状况,随意投资与建设,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还使部分地区进入了发展误区,使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滞缓。

2.2缺乏互联网设施建设

在“互联网+农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有配套的农业智慧设施作为基础。而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缺乏互联网意识,缺少后期培训,导致大部分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在“互联网+农业”的应用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增加了“互联网+农业”的推广难度。受到各地区不同经济状况的影响,部分较为落后的地区缺乏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稳定的网络及设备作为保障。同时,在“互联网+农业”的实际推广过程中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化效应,难以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导致大部分数据资源被浪费,增加了农业发展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的难度。

2.3缺乏完善的工作体系

在开展“互联网+农业”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农民素质偏低,缺乏信息素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在实际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大部分农户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正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农产品衡量指标,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难度。由于缺乏完善的工作体系,使得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得不到有效的保障[2]。

3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策略

3.1加大资金投入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全面加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工作,需要借助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创新农业发展的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有效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及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全面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调控工作,使农业生产能够向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其发展质量。在“互联网+农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各地区结合实际状况,确定发展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互联网+农业”能够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3]。同时,建立相应的平台,加强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实际应用,通过智能生产、规模化管理、产品质量监测、联产联销等形式建立智能化生产体系。为了形成精确的生产系统,还需要加强田地监测设备的投入,借助自动化机械加强田地产能监测工作。结合各地区的实际生产和互联网应用状况,优化农业生产决策系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不断优化农业生产体系,促进智能自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2完善基础设施

在“互联网+农业”的实际发展中,要结合市场的动态变化,调整发展规模和形式,全面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了有效解决部分偏远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农民缺乏互联网意识等问题,需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生产状况,全面加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有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各地区农民的思想认识,使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响应国家政府政策的号召,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互联网+农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构建以消费市场为导向的产业体系,为农民的购买、生产和销售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4]。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产销的高效对接,使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等环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管理,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智慧农业设施,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从而带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建立相应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农产品的提质增收[5-6]。

3.3健全工作体系

为了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借助互联网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监管工作,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就需要各地区结合实际发展目标,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借助无线射频识别、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全面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使农业体系能够完全对接,保障消费者的基本权益[7]。在健全工作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加强成本管理,借助完善健全的农产品安全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有专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支撑,积极学习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8]。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村“互联网+农业”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用水节水数据平台,借助智能的工作方式,加强农业用水总量的控制工作。通过建立农资产销和试药跟踪监测平台,全面加强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智能控制工作,建立全国性的环境承载评估系统和废弃物监测系统,为实现农业经济循环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农药污染、地膜回收、秸秆焚烧等问题,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9-10]。在智慧农村信息服务的建设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文化、教育、卫生均衡化发展,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11-12]。

工业互联网现状篇7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苏宁易购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发展趋势及最新动态,从终端、应用、平台、管道、云、流量等关键要素的角度对移动互联网进行了系统的内涵和趋势分析,并基于这些要素考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新特征。同时,《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各部分都结合国内外移动互联网产业现状及实践案例进行了适度的剖析和对比。

《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适合于移动互联网产业领域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及内容提供商的战略策划、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及运营管理工作相关人员,以及关注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阅读。《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也可作为移动互联网相关企业的培训用书,还可作为关心移动互联网行业读者的入门读本。

目录

第1章 移动互联网:全新的游戏规则

1.1 互联网的移动化

1.2 移动互联网的乘法效应

1.3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1.4 移动互联网的方向--SoLoMo模式

第2章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驱动要素

2.1 终端:用户价值实现的引擎

2.2 应用:持续激发用户需求

2.3 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助力

2.4 管道: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

第3章 终端:移动互联网的突破口和推动力

3.1 终端市场及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2 "终端+服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商业模式

3.3 跨界竞争趋势

3.4 运营商终端引领模式的构建

第4章 重点应用--应用商店

4.1 应用商店发展现状及趋势

4.2 产业链及商业模式

4.3 典型应用商店运营案例分析

4.4 移动应用开发者概况

第5章 重点应用--社交应用

5.1 社交化的移动互联网世界

5.2 移动社交应用发展趋势

5.3 移动社交应用的商业化路径

5.4 社交应用典型商业模式

第6章 重点应用--位置服务

6.1 位置服务概念及分类

6.2 位置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6.3 产业链及商业模式

6.4 典型位置信息服务案例分析

第7章 重点应用--移动支付

7.1 移动支付概述

7.2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趋势

7.3 移动支付价值链及商业模式

7.4 典型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分析

第8章 平台:开放与合作的基础

8.1 从围墙花园到平台花园

8.2 开放平台案例

8.3 多样化能力集生态系统

第9章 管道:智慧的力量

9.1 智能管道提出的背景

9.2 智能管道的内涵

9.3 建设智能管道的4大策略

9.4 国际运营商的智能管道探索

第10章 云:不再缥缈

10.1 云计算模式及关键技术

10.2 云计算对产业的影响

10.3 云计算发展现状

10.4 移动云计算

第11章 流量经营:关注两个转化

11.1 基于两个转化的流量经营CTR模型

11.2 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变现挑战

11.3 流量转化典型案例

11.4 电信运营商的流量经营

工业互联网现状篇8

1互联网产业经济的概念 

互联网产业是现阶段新型的产业,主要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资源的采集于共享,开发并传递营销商配,是实现阶段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综合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的互联网产业经济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1数字化 

互联网产业背景下的信息传递已经从纸张的文字传递转变为了数字化的介质传递,首先介质可以通过光以及电磁信号等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介质快速传播。 

1.2表现形式多样 

互联网产业中的信息交流表现多样,主要体现在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文本,视频,音频等的内容,涉及的类型相对多样,可以涵盖经济,文学,等的相关内容。 

1.3互联网传播媒介 

互联网产业的媒介是互联网,互联网中的相关要点在互联网产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人们直接从网上得到相关的信息,方便,并且具有共享的特点。 

1.4传播方式具有动态性 

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的传递过程相对较为迅速,现阶段的信息传递过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表现在互联网环境中,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快速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信息,在几秒内就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互联网产业中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财富,现阶段在互联网产业中,发展逐步趋于成熟,但是现状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随着人们知识和经验的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创造的潜力也就越大,我们对互联网产业中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 

2.1人力资源培养现状 

现阶段以互联网产业为导向的企业相对较多,互联网企业中的员工往往具有较为专业的素质和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企业采用各种方式挖掘高端互联网技术人才,但是有些企业对于终端的人才缺乏有效的培养,没有将员工配置在相匹配的岗位上,从而严重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发挥。另外,企业的员工往往有着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不愿意在公司呆较长的时间,流动意识较强,如果在企业中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为了追求个人价值而辞职,有时甚至带走了企业的技术资源及核心人力资源,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 

2.2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互联网产业背景下,人力资源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线上(互联网)平台进行工作沟通交流,因此,企业对员工很难实现高效的监管,员工的工作效果相对来说很难被充分体现出来,互联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工作能力很难有效衡量,绩效考核也相对较难进行,企业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不够灵活。 

3互联网产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特点 

3.1总量不断增长 

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产业下的人才资源愈加丰富,人们更希望于借助互联网平台发挥自己,另外,互联网的相关工作往往门槛较低,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擅长的职业。 

3.2创新与变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缺乏一定的管理思路,需要企业与管理人员自行探索,尤其是在互联网企业运营方面,商业模式和企业的运营相对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因此,互联网行业与传统的行业差别巨大,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呈现多樣化的特点。 

3.3行业交叉 

互联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本就具有各行各业交叉影响的特性,首先,互联网并非单独存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其行业有机结合,密不可分。因此,在具体的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互联网行业呈现出了统一性的特点,表现在行业人力资源的交叉。 

3.4人才留存率较低 

受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影响,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及核心人才的市场短缺,互联网企业之间对于优质人才的恶性竞争,导致互联网行业工资水平水涨船高,市场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工作诱惑与机会,人才更希望通过不断跳槽来实现个人收入的增值,导致企业人才的留存率偏低,严重影响了互联网产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长期发展。 

4人力资源在互联网产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人才,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互联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教育,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产业不断地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为互联网产业提过思想文化的支持,为互联网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5合理配置互联网产业内人力资源的对策 

5.1注重候选人甄选,提高员工留存率 

相对来说,互联网产业经常进行结构的调整,现阶段的员工往往具有流动性强的特征。人力资源部几乎全年都在进行大量招聘工作,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工作的快速有效运行。因此,在开展招聘甄选工作前,公司首先需要根据岗位胜任力模型,科学建立任职资格标准,必须仔细进行简历的筛选工作。笔试和面试工作不仅要检验候选人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检验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及与企业本土文化的匹配度,同时允许候选人在正式入职前充分体验企业文化与办公风格,在充分体验的前提下,双向认可后作出选择,这样可以明显的缩短候选人的试用期间的企业适应时长,从某种程度上可有效提高新员工的留存率,减少重复招聘的次数。

    5.2提供多元企业环境,助力员工发展 

现阶段的互联网产业中,人才的成长环境相对不容乐观,进行互联网工作的人才往往年齡较低,工作的经历相对较少,但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加快,需要丰富的职业经验适应互联网产业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充分的了解,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使员工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企业在培训时,帮助新员工更好的了解公司的情况,使新员工可以更好的融入公司集体,更好的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很好的进步与发展。 

企业需要定期更新制度,大力培养企业中所需要的中高级的管理人才,具体可以对人才进行破格提拔等,提供较好的人才培训机会,另外,可以组织进行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例如可以进行拓展素质训练,为员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工作环境,提高人员斗志,企业还可以举行职业规划活动,合理规划管理员工职业生涯,鼓励员工更加努力的投身到企业发展建设中去,可以使员工切身感受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好的将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5.3创新人才薪酬机制,维持员工稳定 

互联网产业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职能变化相对较为灵活,有的职工可能会根据企业的需要经常性的调换工作岗位,有的员工即使一直在一个较为固定的职位,但是相对工作性质变化较快,现阶段,有些公司在不同阶段所从事的职业相对来说变化较大,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之下,传统的薪酬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工作结构变化,互联网的岗位设置相对来说较为多变,很难从固定的职位判断对应价值,因此,在薪酬发放问题上,企业可以考虑综合考评员工的个人技能和综合能力,从而判断出岗位价值的高低,如果在后期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是能力没有发生变化,薪酬水平可以持续稳定的保持。 

5.4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体现员工价值 

信息化建设根本就是沟通,信息化使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便利快捷高效,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者可以线上完成对员工的目标设定,绩效过程跟进追踪及全方位的绩效结果考评,对员工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真实即时的评价。管理者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对员工的典型行为进行详细的记录,根据信息反馈,实时掌握员工工作动态,可在线与员工即时交流沟通,建立有效互联网绩效管理体系。员工可以得到即时绩效改善反馈,领悟企业使命,并通过绩效改善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达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配置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扮演着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相互关系,互联网产业建设才会更加健康高效长远,企业通过提高人才的选拔效度,创新人才薪酬机制,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互联网产业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汪芳.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研究—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7(02):44-4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