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8篇

时间:2024-03-07 15:36:24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篇1

关键词:法务会计;市场供需关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2

一、引言

根据经济学供需均衡理论,供给与需求总是向着不断协调的方面相互促进,当一个行业的市场供给能够正好满足其市场需求的状态,就是市场均衡。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现象日益复杂,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及公众个人维权意识不断加强,我国的法务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尽管市场需求前景乐观,有效的市场需求却不大,就我国法务会计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市场供给能力非常有限,加快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法务会计市场供需分析

(一)法务会计需求主体

根据我国目前法务会计在实践应用中的具体情况,法务会计的社会需求主要表现在提供证据信息和司法诉讼中,这些需求主体一般包括:

1.政府机关。为了在经济案件的调查中查明真相、确认相关人员责任,政府各机关部门需要收集关于公职人员贪污受贿与职务犯罪的证据信息,法务会计人员成为政府的需求。

2.司法机关。国家的公、检、法等政府部门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安全、保证市场经济合法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法务会计人员提供司法鉴定者和专家证人服务。

3.律师事务所。诉讼或法庭辩护时,一般的律师往往对专业的财务审计术语、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财务舞弊的手段、方式都不太理解和熟悉,如果有法务会计师参与提供专业性的诉讼支持,则有利于增加经济案件的审理效率和速度。

4.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表述和财务报表形式的合法性检验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查错防弊的审计功能需要专门的法务会计人员。

5.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在寻求法律咨询服务、应对公司内部欺诈舞弊方面具有对法务会计的需求。

6.社会公众。随着我国经济秩序的优化和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在不断的提高。民事赔偿、财产分割、损害赔偿等鉴定责任认定都离不开对法务会计的需求。

(二)法务会计供给主体

按照市场经济供需理论,社会供给提供法务会计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提供法务会计方面服务的机构主要是司法鉴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但这些机构单独提供法务会计服务的能力还不够,通常都是合作完成任务。

1.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和许多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具有了法务会计业务,很多专业人员提供企业重组、反洗钱等法务会计服务。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权威组织机构。经验证明,现阶段我国法务会计行业的发展,特别需要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承担注册法务会计师的培养和认证工作,为市场培养和提供专门化人才。

3.需求方自身的供给。需要法务会计服务的部门,如果自身配备一定的专业人员,则不仅能满足本单位开展工作需要,还能向外部提供专业人员的服务。我国公检法机关、国家审计部门、事务所等机构对法务会计服务有大量的需求,因此,这些部门选择自身配备或培养专职法务会计人员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双重效益。

4.国内高校。通过高等教育培养法学与会计学相融合的法务会计复合人才,以满足社会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已有法务会计本科、硕士层次的人才培养。

(三)法务会计市场供需关系

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法律问题,社会组织及公众个人对法务会计产生了许多直接或间接的需求。为了解法务会计市场供需现状及其关系,笔者对广西区法务会计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分别从调查对象的情况、法务会计认知度、公众法律意识、广西区法务会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状况等方面设计了20个问题,通过发放和回收问卷,进行问卷数据统计,获得了较为有用的参考数据。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广西法务会计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需要有相应的社会供给资源,提供法务会计服务,但很明显,其市场的供给能力却非常有限,因此,法务会计供需市场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失衡现象。

(四)供需失衡的调查结果检验

根据问卷统计数据,取市场供需双方的重要因素进行交叉分析,以检验法务会计市场供需之间关系的失衡状况。检验结果表2的p值等于0.455,大于0.05,检验结果不显著,表明公司遇到法务会计有关业务的需求与公司从事法务会计服务的人员供给之间关系不显著,市场供需关系被检验为失衡状况;检验结果表4的p值等于0.709,大于0.05,检验结果不显著,表明公司从事法务会计服务的人员供给与有进行法律诉讼的需求之间不相关,市场供需关系也被检验为失衡状况。如表1-表4所示。

三、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法务会计涉及学科领域广,法务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非常宽泛,至少需要掌握会计学、审计学、证据学、法律、侦查技术等知识,这给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根据上述法务会计行业市场供需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应通过学历学位教育和在职教育双管齐下的培养式方式,加快培养法务会计专门人才。

(一)推进法务会计学历学位教育模式

法务会计的学历学位教育可以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分别进行培养。首先从本科教育阶段开始夯实基础,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的本科阶段学历学位教育既可采用四年制法务会计专业本科的培养模式,也可采用双学位培养模式。由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要求较高,本科层次培养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高校在本科层次培养日趋成熟的情况下,要积极开展研究生层次教育,研究生阶段更要注重培养更多的法务会计师资力量,为其他高校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提供人才。到目前为止,我国一些高校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通过高校示范教学和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方式逐步推广人才培养经验。

(二)建立法务会计在职教育模式

虽然学历和学位教育是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需要的时间较长,毕业时学生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能力。事实上,我国目前的法务会计业务实践中,当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业务涉及很复杂的法律知识或侦查技术时,律师事务所或司法鉴定机构就派人参与进来,一起研究解决问题,大大节约工作时间和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亦然。这种相关职业人员通过后续在职教育,并参加法务会计师从业资格认证的培养模式,能够缩短法务会计人员的培养时间,快速缓解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匮乏状况。

总之,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实务界、政府等方面的重视和投入,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培养这类高素质的人才。通过法务会计行业的市场供需现状及其关系的分析,结合司法实践运用的情况,可以看出,法务会计市场供给方面的矛盾比需求方面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加快法务会计人才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和经济环境,尽快实现法务会计行业发展的市场供需均衡状态,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郑琼,周志平.构建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2008(6).

[2]章爱文.基于广西区域的法务会计现状及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分析[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篇2

计划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早已存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计划管理如何搞,是个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间题,笔者就此间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1企业计划管理的必要性

计划管理,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运用综合平衡的方法,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思想、方针和目标,科学地制定未来行动的方案,用来组织、协调、监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活动,以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a.加强企业计划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调基产品结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灵活的能及时反映市场要求的企业计划管理系统。使根据市场调整的企业计划能及时传达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和管理环节。b.加聋企业计划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生产过程复杂,生产社会化程度高,劳动生产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各工序都使用现代技术设备进行生产,并且要求具有一定的比侧关系。同时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又是成千上万劳动者共同劳动的过程,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除了直接的生产工作外,还有技术、劳动、供应、销售、财务等不可缺少的苍理工作。企业把成千上万的劳动者的活动和生产各环节的活动,有机地、合理地、科学地组织起来,按照统一的准则,进行均衡有节奏的生产,就必须制订和执行统一的计划,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不然,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就会失调,企业管理就会混乱,生产经营就无法进行。c.加强企业计划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计划管理是一切管理工作的“龙头”,是对其它各项管理工作起指导性作用的管理,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占用尽可能少的资金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需要的产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需有一个严密的企业计划协调各个环节及各项经营活动。如果企业没有计划来协调和指导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活动就会失去平衡,就会给企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计划管理

2.1要克服两个误区a.有人认为:既然是市场经济企业就没有计划管理的必要。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其实不然,在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内部也有很严密的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因此,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计划,也必须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b.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对宏观经济而言,企业管理是微观经济,市场对企业计划管理没有影响。这种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探,依然抱着过去的老观念不放沂撇显然,这种观点不符合市场经济规棒的带要布现代企业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很大奋徽观经济必须符合宏观政策。

2.2要实现三个转渔计划和市场虽然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但是,手段与方法不向,对企业计划管理的要求也不同,企业计划管理必须实现以下转变。a.由生产型计划转变为与市场紧密相连的生产经营型计划。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企业计划管理,是生产型的计划管理模式,企业的什划也是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来制订企业的内部计划衬主要内容是以完戒指令性计划的生产计划为主。产品是否能满足人们的带要、销不销得出去,企业不管,由国家统购统梢。企业效益不好,也可由国家补贴;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市场紧紧连在二起,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首先就要转变企业的计划管理模式,变生产型计划管理为与市场紧密相连的生产经营型计划管理。b.由静态计划转变为动态计划。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计划一年到头没有什么变化,产品也是几十年一贯制,基本是上一个静态的计划。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供需情况瞬息万变,新产品、新款式也层出不穷。因此,为了不至使市场淘汰企业,我们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变静态计划为动态计划,使企业的计划始终能跟上市场变化的需要,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乘风破浪,日益壮大发展。。.由封闭式的执行型计划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的决策型计划管理。在旧的计捌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产品由国家绕销,企业所需的原材料由国家统一供应,企业没有经营管理自,企业计划成了照抄照转的执行计划。企亚的计划管理是一种封闭式的执行型计划管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奇徽料等都要企业自己到市场上去采购,产品要企业自己到市场上去推销,两头都在外,因此也要求我们的计划管理是开放式的,要及时根据市场的物资供应状况,调整采购策婚,要根据市场对企业产品需要情况,及时决策,调整营销策略.

2.3要树立五个观念计划和市场虽然都是调节的手段,但是,手段与方法不同,对人们的观念要求也不同,要求人们根据市场经济衍要求‘树立新的计划管理观念。a.要树立市场竞争规念。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密切注视市场,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和全体员工都要树立市场观念,我们的一切计划和工作都要根据市场这个“晴雨表”来进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力成了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要牢固树立市场竞争观,根据市场需求制订企业计划。b.‘要树立经济效益观念。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占用尽可能少的资金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需要的产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效益,企业就只能被兼并或破产,因此,制订企业计划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协调各环节的关系,实现小投入、高产出。。.要树立时间观念。时间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它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不可逆性,即一去不复返。时间观念在制定企业的计划时,也无处不在,如:生产与检修的时间衔接、网络计划的关键工序、采购物资的最佳进货时间、资金的时间效益等等。因此,我们在安排计划时,必须树立时间观念,使企业的计划一环扣一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d.要树立信息观念。当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步入信息高速公路,谁拥有信息,谁就会掌握主动。信息是企业的灵魂,是管理的基础,是决策的依据,是管理控制的工具,信息还是资源和财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情况瞬息万变,更应该树立信息观念。e.要树立系统观念。现代企业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各工序都是一环扣一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一个工序或环节出现了间题,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我们在制订计划时,一定要树立系统观念,搞好综合平衡。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篇3

一、我国审计市场供求关系现状

(一)我国审计市场需求现状。从我国目前来看,审计服务需求群体还未真正形成。目前,我国的审计市场需求现状为:

1、公司管理者及少数大股东低质量的独立审计服务需求。在资本市场上,投资主体中国家占据了绝对比例。国家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区别在于国有股权的非人格化,权责关系无法落实到具体个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自然不会太高。国家投资者的另一特点是其股权的非流通性,这样,即便它关注了企业信息,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会计信息乃至审计服务的需求。另外,我国上市公司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改制而来,总体上业绩不佳,在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事实上成为公司内部控制人的情况下,他们不需要通过高质量独立审计服务获悉企业真实财务信息,而是要借助于独立审计的工作结果“取悦”于政府管制机构,从而取得上市资格、提高新股发行价格、获得配股资格等。

2、社会公众缺乏对高质量独立审计服务需求。从资本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来看,他们对审计服务同样存在着需求不足,这主要归因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高度投机性以及投资者个人的不甚成熟。对新股上市,我国长期采用“额度管理、计划控制”,使上市额度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对新股发行采用而非市场定价的方法,使得一级市场证券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所以社会公众股股东无暇关心是谁审计了该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社会公众股股东投资的目的是通过股价的波动获取短期利益,因此,他们对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的内幕消息的关注远远大于对经过高质量独立审计服务得出的财务信息的关注。

(二)独立审计供给现状。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已完成了脱钩改制,从形式上为独立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还存在“明脱暗不脱”等违规现象。现阶段,从组织独立性的角度来衡量,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是处于形式上独立而实质上未独立的状态。具体表现在: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自身资金积累有限,抵御风险能力差,造成其与从前的挂靠单位有一定的依赖关系;挂靠单位也利用此种关系将其视为创收的渠道,事务所也唯恐失去挂靠单位而减少客户来源。这种明脱暗不脱的关系经常会形成暗箱操作,毋庸置疑,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关系的不独立,充其量只能成为所挂靠行业或地域部门的一个控制机构。

(三)我国审计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审计市场供给方的“恶性竞争”和市场需求方对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需求缺乏,使我国的审计供求关系畸形。这种畸形的审计供求关系最直接的后果是越坚持独立审计原则和职业道德的会计师事务所,越容易失去客户。在一定条件下,注册会计师预期未来从某一客户获取的收入越高,如果客户不聘或终止聘约,注册会计师遭受的损失越大。这样一来,在审计过程中其报告已发现错误的可能性则越小。这种与审计的独立性相背离的审计市场环境,往往使注册会计师以牺牲审计独立性为代价换取客户、换取审计市场、换取其未来的经济收益。审计市场是无情的,使处于供需关系劣势一方的审计人员,为了维持市场占有率,提高所在事务所的竞争力,减少来自同行竞争的威胁,便会退而求其次选择低质量寻求价值补偿。这就说明,在我国这种失衡的审计供求关系下,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是以牺牲市场份额为代价的。而会计师事务所是营利性的机构,付出这种代价在市场经济下是不可能的,所以牺牲审计独立性也是无奈之举。

二、建立我国审计市场正确供求关系的几点意见

针对我国审计市场现状,我们应加强审计市场的建设,使其能够充分发地发挥市场功能,进行自我调节。我们应从制度、软件、硬件上为审计市场的建设提供外部环境。为此,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支持审计市场的形成。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产权分散化基础上的权力制衡,因此建立以法人股为主体的多元化产权结构可以从制度上支持审计市场的形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制度未彻底改革的情况下,证监会应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健全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比如,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兼任;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使之真正独立;通过建立一个独立于管理当局的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使其负责任命和监督审计师,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审计师和管理层的关系。

(二)政府干涉行为的限制,为审计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从环境上促进会计师保持独立性,必须加大会计市场的综合治理力度。首先应改革政府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方式,逐步取消一切形式的行政审批办法,企业能否上市、新股发行价格等完全依据市场需求确定;上市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不是以政策需求为第一导向,而应是以市场自发需要为第一导向,逐步改变我国证券会计市场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局面。

(三)引导审计的有效需求,为审计市场建设提供内部动力支持。前面所述,解决国有股“缺位”的措施对引导有效需求起到很大影响。另外,规范市场、加强监督包括市场制度规范的建设和法制建设。这样才能规范投资者操纵市场的行为,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按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进行,为高质量会计信息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引导广大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也对增加有效需求起到很大的作用。建立自愿需求“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审计环境,就是要让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自愿保持并提高独立性的内在经济动机。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篇4

关键词: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目标定位

一、引言

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厄里斯特・J・帕罗科等,其主要代表文献有井尻雄士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主要观点为: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承担合理有效的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方承担了如实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的义务;受托方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即最大限度的保持并提高企业所处社会的良好环境,有效利用并培养人力资源等。

决策有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伯特・N・安东尼、罗伯特・T・斯普罗斯等。他们的主张得到了美国会计学会(AAA)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强力支持,并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得以阐述。其主要观点为:财务会计的目标与财务报告的目标具有趋同性。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而最终向外部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财务报表。财务会计的目标与财务报表的目标是相互影响的,财务报表的目标直接影响财务会计采纳的一系列程序与方法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利于现有的、潜在的投资者进行合理投资、信贷决策的有用信息;财务报告应有助于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评估来自股利或利息及其来自销售、偿付到期债券或借款的实得收入和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相关的不确定性信息;财务报告应该能够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采纳权责发生制基础所得出的企业利润方面的信息,作为一个说明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现实和持久能力的指标,比单纯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更加有用。

二、“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比较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建立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之上,其逻辑前提都是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均注重会计信息为企业的外部使用者服务,而忽视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服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都有一个侧重点,在使用过程中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然而,两学派的观点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差异分析见(表1)。

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评价

(一)“受托责任观”的评价

“受托责任观”的合理性:首先它注重人们利用会计的目的――用来评价和解除受托责任;其次认识到会计在认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中的作用,较好的完成了立足会计自身实际,满足委托方和受托方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任务;再次简单、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引性。“受托责任观”的局限性:首先其逻辑前提是两权分离,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委托――受托关系。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既存在两权合一的企业,又存在着非直接的委托――受托关系。尤其是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直接的委托关系变的模糊’众多投资者关注的是投资的风险与收益,而不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受托责任观”没有全面的反映客观经济现实,已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其次它没有很好的着眼于需求,只注重资源委托者的信息需求,而忽视了其他使用者的需求。尽管其对责任进行了扩展,但会计并不单是为了评价和解除各种责任而服务,其功能也并非只在于此。

(二)“决策有用观”的评价

“决策有用观”的合理性:“决策有用观”是对“受托责任观”的扬弃,相对于“受托责任观”是一个进步。首先对客观经济现实的认识更加全面,充分考虑到非直接委托――受托关系的存在。其次对会计信息使用群体的认识更加清楚,强调会计信息不仅要为资源的委托者和受托者服务,而且还要为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服务。从其主要内容上看,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受托责任观”的内容,是对“受托责任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首先,对“有用性”的评价过于主观,可操作性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着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使用者在不同时期对有用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加上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等方面各不相同,必然对信息的有用性有不同的评价。其次“决策有用”与审计的目标不协调。为了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要求对公开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鉴证。审计介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会计目标的实现。然而,如果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审计就有可能达不到目的。从审计产生的背景看,它产生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从审计的实践操作看,它首先关注的是报表的合法性而不是决策有用性。但以“决策有用观”的观点,公允的会计信息较合法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更加有用,即“决策有用观”特别强调的是报表的公允性,而审计则强调的是其合法性。因此,作为会计鉴证的审计不一定有助于实现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再次,“决策有用观”追求的是一种“实质公平”,即重视各种活动结果的公平性,而不是活动程序的公平性。FASB曾明确指出:编制财务报表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可见“决策有用观”强调的是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即会计报表结果的有用性,而不是编制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的整体有效性。但众所周知,强调结果的公平性并不能保证有公平的结果,因为相同的结果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结果公正或正确与否是人们主观难以评价与衡量的。正如约翰,罗尔斯所讲,存在着有关形成结果的程序公平性标准,但不存在任何有关结果公平性的独立标准。正因为如此,只要这种公平的程序能得到人们恰当的遵守和实际的执行,那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果,都会被认为是正确和正当的。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达到决策有用的公平程序,但是“决策有用观”并不在意这些,它忽视了会计准则等来自制度的反应。最后,“决策有用观”是面向未来的,而财务会计是面向历史的。有时它混淆了“有助于预测未来的信息”与“预测未来的信息”之间的界限,试图使会计提供未来的信息。须知会计是反映性的,它不可能提供未来信息,而只能是历史信息;它只能通过提供持续的历史信息,揭示出某些规律,让历史告诉未来。

四、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一)会计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会计目标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性、空间性。“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会计目标的变迁是一个历史进程。在一定时期内,会计目标会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从长远来看,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此外由于国情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会计主体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加之各国的会计观

念、会计技术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没有哪个国家的会计目标与其他国家完全相同。二是激励性、可实现性。会计目标指明了会计工作应达到的水平以及会计人员努力的方向,反映了会计活动预期完成的结果。它是外部客观环境状况的综合要求,对会计主体具有激励作用。同时,它也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应是会计人员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和实现的。三是主观性、客观性。会计目标体现了会计信息需求者的愿望,是会计行为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要求,具有主观性。同时,会计目标又受制于客观环境和会计本质的制约,因此又具有客观性。

(二)会计目标定位的约束条件

会计目标的定位具有一定的约束条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经济环境的制约。经济环境是决定会计目标定位的主要因素。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做出的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定,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治和法律因素是影响会计目标存在的因素,而经济因素是影响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不同的目标定位是与特定的经济环境相连的。同时,经济环境的状况又决定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状况。二是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诚然使用和提供会计信息都需要付出代价,使用者希望使用会计信息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同样,提供者也具有相同的心理。因此,无论是使用信息还是提供信息都需要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都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三是受重要性原则制约。多个相关利益主体的目标存在着有机制约关系,会计目标不可能满足全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只能满足大部分利益主体的需要。只有明确核心目标,并建立起其它目标与核心目标的相关性,会计目标才是可实现的。

(三)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探讨

基于以上思路,对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必须从当前的经济环境出发,结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状况,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情况下,确立合出最为合理的会计目标。

(1)经济环境特征。国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命脉,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微观经济组织仍然是国有企业,如制造业、能源、交通等重要行业以及大型、重点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在公司制企业中占主导地位,国家是最大的所有者。即使是上市公司,国家股、法人股也占大部分,且不能上市流通;而且它们中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并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这一宏观经济背景决定了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是国家通过银行直接向其注入资本,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长期依赖于银行贷款。上述原因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不发达状态,其导向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但资本市场是企、[k筹资的重要场所,其不完善使企业不能很快的进入市场,而潜在的投资者又不能通过资本市场自由的选择投资企业。另外,大部分分散的投资者将证券市场作为其投机而非投资场所,“大盘走势图”、“K线图”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很少有人注重会计报表的使用,使财务报告对决策的影响作用减弱,决策有用目标的实施条件受到限制。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企业规模有限,现代化程度低;法制体系还不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尚未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若以决策有用作为会计目标,很难达到其要求。

(2)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状况。一是投资者状况。首先由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所决定,国家是企业最大的投资者。其最关心的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需要的是如实反映企业资产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以期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考核和评价。二是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仍在成长之中。它们作为新生事物,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专业素质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加之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使会计信息成为许多机构投资者操纵股价的手段,他们很少关心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三是中小投资者占资本市场的绝大多数。由于其专业知识有限,对信息的解读与接受能力较差,加之我国股市的政策性强、财务信息不可信,其投资主要靠分析政策和跟市而很少依靠会计信息,从而难以实现对会计信息真正有效的需求。债权人状况。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状况,银行借贷资本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占有绝对的比重,银行是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表现出强烈需求。而投资者是通过银行与企业间接地产生关系,因此,并不十分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银行则成为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决定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优先满足银行的需求,从各方面考虑首先保护银行的利益。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篇5

1前言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已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部分。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投资过多、房价涨幅过快、房屋空置较多等,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对房地产市场缺乏了解,盲目投资导致的结果。因此,政府部门和房地产开发商需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科学预测,了解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以便做出科学的开发投资预测。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几年,西安市政府大力推进的“大西安”规划,使得都市圈不断扩大,逐步要将西安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1,2]。在这一背景下,西安市国民经济发展持续保持稳步回升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加,房地产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房地产成交量价也不断攀升,整个房地产市场呈现良好发展的势头[3]。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西安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房地产资金链紧张、缺口较大,房地产供需结构失衡,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4]。那么,未来西安市房地产市场走势如何?房地产开发投资力度怎样?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状况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灰色预测模型GM(1,1)为预测技术手段,以西安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为突破口,从房地产开发投资预测、房地产开发施工房屋面积预测、房地产开发竣工房屋面积预测为具体预测方向,对西安市房地产市场在未来几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预测,以了解未来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为政府部门宏观引导和房地产企业合理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为促进西安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奠定基础。1西安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作为二线城市,西安市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自20世纪末,西安市房地产市场才逐步得以发展。从2003年起,西安市房地产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房屋施竣工面积、房屋销售面积出现全面提升[5]。根据统计数据,2000年西安市房屋平均销售价格为1509元/m2,2010年为4341元/m2,比2000年翻了近3倍;对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000年为52.48亿元,到了2010年增长到842.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2%。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受到较大影响,在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下,房地产行业发展减速明显。在此环境下,西安市场销量同样表现为下滑,但房价仍然保持了小幅增长的发展态势。2009年以来,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西安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2011年2月26日西安市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的出台,使得西安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和销售价格迅速降温,房地产市场逐步趋于合理。可见,西安市房地产市场在经过了一个超常发展之后,正在朝着一个理性的位置回归。但是,在“十二五”期间,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在城市化迅速扩张的前提下,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2西安市房地产市场预测内容和方法

2.1预测内容本文对于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预测,主要是对房地产的供给与需求进行预测。具体来说,可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施工房屋面积和房地产销售面积三方面进行预测[6]。(1)房地产开发投资预测房地产开发投资,是指房地产投资者将资本投入到房地产业,以期在可预见的未来获取预期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7]。房地产开发投资预测,就是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者为获取收益而向房地产行业投放资本的总量走势的一种预测。房地产行业投资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会造成房地产企业的盲目投资,房地产企业发展过快,不利于政府部门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管控;投资过低,则会影响房地产行业以及其所带动的一系列行业的发展,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既是投资决策者根据市场需求状况确定的结果,也是反映房地产市场供给的有效标准。因此,这里通过对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预测,以全面了解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状况,能够为政府部门管控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提供依据,也能为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2)房地产开发施工房屋面积预测房地产施工房屋面积是指在一定期限内施工的全部房屋的建筑面积[8]。通过预测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屋施工面积,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未来一段时期内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状况,为房地产企业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把握提供依据,为消费者选择购房时机提供心理预期。(3)房地产开发销售房屋面积预测房屋销售面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房地产市场成交的各类房屋面积的总和。这一指标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当地房地产市场的成交状况,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这一时期内房地产的热衷及需求状况,因此,对房地产开发销售房屋面积的预测,可以了解未来一段时期内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为政府部门宏观把握房地产市场状况,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供求提供依据,为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量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2.2预测方法对未来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准确把握未来西安房地产市场走势,有利于政府部门、开发商和消费者理性把握市场动态,避免市场发展的大起大落带来的房地产市场震荡。从近几年来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西安市房地产在保持了一定规律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针对西安房地产市场这一特征,可采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来对西安市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该方法可较好的反映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特征。灰色预测模型出自于灰色系统理论[9]。灰色系统理论(GreyTheory)是由我国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新型理论,是现代控制论中的一个新领域,是关于研究灰色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理论[10]。灰色预测模型的特点是可适用于一般灰色经济系统的预测,即只需具备少量数据就可进行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预测。灰色预测模型解决了由于数据量少、数据信息不确定等原因而导致的无法研究的问题,现在已经普遍运用于工程、管理科学及社会经济等许多领域,并在房地产投资开发领域,取得了较好的运用[11,12]。灰色预测模型GM(1,l)的建立过程如下[13]:(1)模型建立设有一组原始序列:x(0)=(x(0)(1),x(0)(2),…,x(0)(n))对原始序列作一阶累加生成.

3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房地产预测分析

本文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西安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进行预测,所需数据来自于《中国房地产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和《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房地产数据(预测原根据上面数据,我们首先对西安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建立灰色预测模型GM(1,1),结果见表3。根据结果可得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灰色预测模型参数如下:标准差比C=S2/S1=0.0849<0.35,小误差概率P=1>0.95,所建模型精度等级较好,可以用来预测。所以,房地产开发投资灰色预测模型为:标准差比C=S2/S1=0.19995<0.35,小误差概率P=1>0.95,所建模型精度等级较好,可以用来预测。所以,房地产来发销售房屋面积灰色预测模型为:则2011~2015年西安市房地产市场预测值见表4。图1为西安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对比图,从图形可以看出,两者相差不大,预测数据可以作为未来几年西安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状况的参考数据。同理,可以得到西安市房地产施工房屋面积和销售房屋面积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对比图,可以看到,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预测数据可以作为未来几年西安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参考数据。

4结论及讨论

根据西安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房地产数据的获得情况,我们采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西安市房地产市场中的开发投资情况、房地产开发房屋竣工情况、房地产开发房屋销售情况进行了预测,通过模型检验,预测精度符合要求,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能较好的反映未来几年西安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

4.1未来西安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情况通过预测分析可见,2011~2015年西安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额将持续增加,2011年开发投资额预测值为1208.95亿元,到2015年,开发投资额将达到3607.27亿元,为2011年的3倍。然而,由近两年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来看,国家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贷款利率,采取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使得房地产企业融资将会更难。中小开发商面对国家严格的调控政策,将逐步退出房地产市场,市场上保留的将是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因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也将不会按照现有的预测迅速增加,而是总额有所增加,但是增速将会放缓。或者说是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会朝着理性回归。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篇6

创业计划书提要 创业计划书要求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并分析其投资可行性、市场潜力、可操作性。 创业计划可允许一次创业(虚拟一个新的企业来支持产品或服务)和二次创业(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帮助企业设计二次创业),涉及领域不限,所有行业如商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均可。 对创业计划书的最主要要求是计划书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一.内容要求: 1. 计划摘要 计划摘要列在创业计划的最前面,它是浓缩了创业计划书的精华。计划摘要涵盖了计划的要点,以求一目了然,以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评审计划并做出判断。 计划摘要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公司介绍;主要产品和业务范围;市场概貌;营销策略;销售计划;生产管理计划;管理者及其组织;财务计划;资金需求状况等。 在介绍企业时,首先要说明创办新企业的思路,新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其次,介绍一下风险企业家自己的背景、经历、经验和特长等。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的成绩往往起关键性的作用。在这里,企业家应尽量突出自己的优点并表示自己强烈的进取精神,以给投资者留下一个好印象。 在计划摘要中,企业还必须要回答下列问题:(1)企业界所处的行业,企业经营的性质和范围;(2)企业主要产品的内容;(3)企业的市场在那里,谁是企业的顾客,他们有那些需求。 摘要要尽量简明、生动。特别要详细说明自身企业的不同之处以及企业获取成功的市场因素。 2. 产品(服务)介绍 产品介绍应以下内容:产品的概念、性能及特性;主要产品介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过程;发展新产品的计划和成本分析;产品的市场前景预测;产品的品牌和专利。 在产品(服务)介绍部分,企业家要对产品(服务)作出详细的说明,说明要准确,也要通俗易懂,使不是专业人员的投资者也能明白。一般地,产品介绍必须要回答以下问题: (1) 顾客希望企业的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顾客能从企业的产品中获得什么好处? (2)企业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有那些优缺点,顾客为什么会选择本企业的产品? (3)企业为自己的产品应采取何种保护措施,企业拥有那些专利、许可证。 (4)为什么企业的产品定价可以使企业生产足够的利润,为什么用户会大批量地购买企业的产品? 3、人员及组织结构 有了产品之后,创业者第二步做的就是组成一支有战斗力的管理队伍。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良好的组织结构则是管理好企业的重要保证。因此,风险投资家会特别 注重对管理队伍的评估。 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互补型的,而且要具有团队精神。一个企业必须要具备负责产品设计与开发、市场营销、生产作业管理、企业理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此外,在这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还应对公司对公司结构做一简要介绍,包括:公司的组织机构图;各部门的功能与责任;各部门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公司的报酬体系;公司的股东名单,包括认股权、比例和特权;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各位董事的背景资料。 4、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首先要对需求进行预测;市场是否存在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需求的程度是否可以给企业带来所期待的利益?新的市场规模有多大?需求发展的未来趋向及其状态如何?影响需求都有哪些因素?其次,市场预测还要包括对市场竞争的情况——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市场中主要的竞争者有哪些?是否存在有利于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空挡?本企业预计的时常占有率是多少?本企业进入市场回引起竞争者怎样的反应,这些反应对企业会有什么影响?等等。 在创业计划书中,市场预测应包括以下内容:市场现状综述;竞争厂商概览;目标顾客与目标市场;本企业的市场地位;市场区格和特征等等。 风险企业对市场的预测应建立在严密、科学的市场调基础上。风险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本来就有更加变幻不定的、难以捉摸的特点。因此,风险企业应尽量扩大收集信息的范围,重视环境的预测和采用科学的预测手段和方法。风险企业家应牢记的是,市场预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对市场错误的认识是企业经营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5、营销策略 营销是企业经营中最富挑战性的环节,影响营销策略的主要因素有: (1)消费者的特点;(2)产品的特性;(3)企业的自身状况;(4)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最终影响营销策略的则是营销成本和营销效益因素。 在创业计划书中,营销策略应包括以下内容:(1)市场机构和营销渠道的选择;(2)营销队伍和管理;(3)促销计划和广告策略;(4)价格决策。 对创业企业来说,由于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低,很难进入其他企业已经稳定的销售渠道中去,因此,企业不得不暂时采取高成本低效率的营销战略,如上门推销,大打商业广告,向批发商和零售商让利,或交给任何愿意经销的企业销售。 6、制定计划 创业计划书中的生产制造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产品制造和技术设备现状;新产品投产计划;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的要求;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计划。 7、财务规划 财务规划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来做具体分析,其中就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的制备。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企业在初创时,对流动资金需要有预先周详的计划。损益表反映的是企业的赢利状况,它是企业在一段时间运作后的经营结果;资产负债表则反映在某一时刻的企业状况,投资者可以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得到的比率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已经可能的投资回报率。 财务规划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1)创业计划书的条件假设;(2)预计的资产负债表;预计的损益表;现金收支分析;资金的来源和使用。 着眼于一项新技术或创新产品的创业企业不可能参考有市场的数据、价格和营销方式。因此,它要自己预测所进入市场的成长速度和可能获得纯利,并把它的设想、管理队伍和财务模型推销给投资者。而准备进入一个已有市场的风险企业则可以很容易地说明整个市场地规模和改进方式。风险企业可以在获得目标市场的信息基础上,对企业头一年的销售规模进行规划。 企业的财务规划应保证和创业计划书的假设一致。事实上,财务规划和企业的生产计划、人力资源计划、营销计划等等都是密不可分的。要完成财务规划,必须明确下列问题: (1)产品在每一个期间的发出量有多大? (2)什么时候开始产品线扩张? (3)每件产品的生产费用是多少? (4)每件产品的定价是多少? (5)使用什么分销渠道,所预期的成本和利润是多少? (6)需要雇佣哪几种类型的人? (7)雇佣何时开始,工资预算时多少? 8、投资回收方式 9、机遇与风险 二、整体要求 1、创业计划书是否显示出你具有管理公司的经验。 2、创业计划书是否显示了你有能力偿还借款。 3、创业计划书是否显示出你已经进行过完整的市场分析。 4、创业计划书是否容易被投资者所领会。 5、创业计划书中是否有计划摘要并放在了最前面,计划摘要相当于公司创业计划书的封面,投资者首先会看它。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兴趣,计划摘要应写得引人入胜。 6、创业计划书是否能在文法上全部正确。 7、创业计划书能否打消投资者对产品/服务的疑虑。 注:提要的内容内涵盖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参赛者按创业的所在行业之需,选择相应内容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篇7

    房地产市场统计调查,就是以房地产为特定的商品对象,对相关的市场信息进行系统的统计收集、整理、记录和分析,进而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研究与预测。由于土地和房屋位置的固定性(不动产),房地产市场统计调查也烙有很深的地域特征。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切入,也习惯依据地域形态,由单个楼盘到区域市场。再由区域市场到宏观环境,然后再从宏观环境回到单个楼盘、区域市场。不断的循环往复,融会贯通,才可真正把握市场的脉搏。

    一、市场统计调查的意义

    1、狭义的统计调查

    狭义的市场统计调查就是指以商品本身的消费者为对象,用科学方法收集消费者购买以及使用商品的事实、意见、动机等有关资料,并予以分析研究的手段。

    对于房地产市场,例行而重要的市场调查就是公开的个案现场做调查,并收集资料进行销售及售后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所谓“消费者购买以及使用商品的事实”是指调查房屋的销售率,购买客户的来源分布、购买时间、规划偏好以及面积偏好等事实资料。

    所谓“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动机以及使用商品的意见”是指调查、了解购房者购买该房屋的原因是居住、还是投资,对该房屋的满意程度如何,包括价格、建材、格局、地点以及环境等的反应资料。

    2、广义的市场调查

    广义的市场调查,其调查对象,除了消费者,还包括所有一切市场上的营销活动。即以科学的方法收集商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间的一切与市场营销有关的问题资料,并予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对于房地产市场,除了进行公开个案市场的调查、研究之外,还包括公司营销手段的具体执行情况,目标市场状况,消费者购买动机、倾向、决策等心理过程的分析,以及广告策略在目标市场中的反应和收效如何。

    收集并充分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就能够知道公司营销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公司的经营业绩。这样,就能够随时纠正营销过程中的偏差,保证公司在正常的市场轨道中顺利地运转下去。

    二.市场统计调查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

    1、前期

    这一阶段的统计调查结果主要应用于公司的投资方向决策。此阶段涉及的统计调查方向相对比较宏观,主要有:

    (1)宏观经济信息——包括政策法规、房地产经济指数、城市规划、区域人口特征、基础设施等基本状况等。通过对宏观市场信息的分析,了解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及动态。

    相关市场信息——包括金融市场、业界动态等与房地产有直接与潜在关系的信息,以推论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

    (2)房地产产品统计调查

    在售楼盘资料统计——包括本地所有的房地产项目数据库资料,可进行市场供应量、价格、户型特点、装修情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情况等各方面的统计分析。

    区域市场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库资料对特定区域市场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典型个案,对区域市场特点进行分析。楼盘汇总分析——阶段性对楼盘进行统计分析,追踪市场发展方向。

    (3)消费需求趋势统计调查

    主要针对消费者对某类房地产的总需求量以及房地产需求的发展趋势研究。主要包括需求动机、购买行为以及需求影响因素的统计调查,这些调查结果将作为开发商把握需求动态的依据,并以此开发出新的产品,并不针对于某一个特定楼盘项目。

    2、中期

    开发商在购置土地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项目开发。此阶段开发商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具体的项目定位、项目规划与设计、项目的建设、项目的推广与销售。

    (1)项目定位统计调查

    考虑具体楼盘项目所处的区域,通过对消费者置业消费需求的统计调查,结合周边竞争项目和区位特征的调查,对特定区域内的将建楼盘进行准确的定位。

    (2)消费需求统计调查

    通过统计调查了解消费者对特定区域楼盘的需求细节、消费动机、消费行为与习惯、决策过程、媒体消费习惯,结合其家庭背景资料、置业阶段与用途、家庭的生活形态以及事业发展形态进行市场细分,并确定各细分市场的规模。

    (3)竞争楼盘统计调查

    了解特定区域内竞争楼盘,尤其是明星楼盘的销售状况、主要卖点、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为特定将建楼盘的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4)产品测试统计调查

    在项目定位之后,目标消费人群趋于明朗,该阶段的市场统计调查应当侧重于项目细节方面的研究,针对特定将建楼盘,依据设计结果对楼盘的各指标分别进行。具体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社区配套设施与功能需求测试;2、建筑类型与容积率之间的匹配关系;3、房屋格局/面积与各功能区的使用习惯;4、对装修的意见与个性化实施;5、朝向/采光与居室功能之间的关系;6、特定需求的价格定位研究等等。

    3、后期

    (1)楼盘媒体宣传统计分析

    对本地在售项目进行主要媒体的广告投放量统计,可进行楼盘卖点、营销策划活动等市场营销方面的资料收集,可根据资料进行媒体投放及营销方式分析,同时作为竞争研究的有力补充。

    (2)销售现场统计调查

    主要实现市场推广手段效果的评价研究。在楼盘的预售与公开发售阶段,将会有数量众多的、不同性质的消费者到销售现场关注开发商的产品。通过对现场的了解、意向购房人群的调查、对销售阶段的媒体策略、销售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其中主要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特定楼盘信息的来源以及最主要的影响渠道;2、看房者所处购房的阶段,以及看房行为与习惯;3、楼盘评价以及与竞争产品对比;4、对销售中心以及人员的评价;5、看房满意度调查等等。

    (3)销售监测统计调查

    随时对销售现场的潜在消费者,以及来电咨询的消费者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定期进行必要的回访,同时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开发商将能准确地掌握客户的反馈信息,销售成功状况、销售周期等重要数据,通过纠正不理想的工作内容,减少客户的流失。

    (4)业主满意度统计调查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篇8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根本变化,这就要求区分会计准则本身目标与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现有的《会计法》制定于我国经济刚刚转型时期,现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会计法》某些内容已经滞后,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吸收多方利益团体的参与,尤其是有关证券市场方面会计准则的制定,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应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关键词:证券市场 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

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指出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是近期的根本任务。发展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市场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尤其是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一个证券市场的成功是与高水平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密不可分的。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总会计师迈克尔·萨顿曾说过“美国资本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美国上市公司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基础,可见会计准则对于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我国加入wto将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快,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会计准则需要更多地参考国际经验,向国际标准靠拢。本文从世界范围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准则建立、成熟的影响角度谈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 

一、证券市场发展是会计准则发展的根本动力

会计准则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美国是世界上会计准则建立最完善的国家,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适应证券市场发展需要,是在为证券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在1900-1933年间,美国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的企业日渐增多,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上市企业更多地重视市场的筹资功能,市场监管也相对宽松,缺乏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致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控制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会计的目的更多地是满足内部管理者的需要。这种状况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引起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广泛不满。

1929年发生经济大危机时,许多财务帐面状况良好的企业纷纷倒闭,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社会各界意识到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为改善公众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疑虑,加強上市公司监管,美国1934年成立了证券管理委员会(sec),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审计程序进行监督,领导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引导企业财务会计和报告实务的发展方向。美国会计师协会(aia,1957年改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aicpa)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着手共同研究解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问题,进行可操作性会计准则的制定。从1938年到1958年,共颁布了51项会计研究公告,在sec的支持下,成为美国当时唯一公认的会计准则。

二次大战后,美国证券市场得到了空前发展,新的融資工具不断出现,新的交易手段层出不穷,会计准则的作用更加重要。为适应这种状况,促进公认会计准则的发展,1959年aicpa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随着证券市场深入到美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各个方面,相关利益团体要求参加到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来的呼声渐高,会计准则的独立性、客观性更加得到重视,公认会计准则演变成了一项公共事业。为此,aicpa在1972年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广泛吸收相关利益团体参与准则的制定,并确保相关利益团体的意见能够被吸收考虑。fasb与有关利益集团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会计原则的发展。由于fasb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确立了其准则的权威性,满足了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的需要。自1973年到2001年7月底,fasb共颁布了14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7个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维护美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七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跨国融資与投资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97年底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83家公司中,国外企业达到526家,而交易量占所有交易市值的69%。同年在美国,纽交所的国外上市公司在全部上市公司中的比例也超过10%,外国公司仅一年时间就从美国资本市场上筹集到280亿美元资金。美国居民持有的非美国证券在1997年达到10,000亿美元。资金的国际流动使相关国家认识到对世界各国会计规范进行协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采用一套普遍适用的国际会计准则,降低全球投融资的成本,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竞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自1973年成立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到2000年1月,已成为拥有104个国家143个会计组织的庞大组织。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同样引起了wto的关注,1996年12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明确提出鼓励iasc制定国际会计准则。iasc得到了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鼎力支持。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广泛吸收参与者,除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信息的审核者外,还有财务信息的编制者和使用者代表参与,最明显的是突出资本市场代表的影响力;放弃了以注册会计师为导向的制定体制,代之以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为导向,突出了财务信息以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首要目的。目标是建立全球通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iasc的核心准则就是指应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之约,针对跨国证券发行和股票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表所需而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这些核心准则为会计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它们的高质量导致会计信息的高透明度、良好的可比性,保证了信息的充分披露。经过iosoc的认可和推荐,国际会计准则在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会计准则的基准。

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初期,由于证券市场还很弱小,准则的制定者基本上未考虑到证券市场的需求。但事实上证券市场的突飞猛进迫使会计准则不得不适应市场的新情况、新要求,被动地出台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收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这些准则都是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而颁布的。这一系列具体准则和基本会计准则共同形成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衔接的会计准则框架体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动力。

二、证券市场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根本变化

会计信息具有众多的使用者,不同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和用途。证券市场的发展使上市公司面对着许多公众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他们需要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并据此作出相应决策。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和债权人是企业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与企业具有最重要、直接和密切的经济联系,因此,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要至关重要。美国fasb明确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同时,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一般也能满足其他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准则的出发点是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服务。作为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他们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去发现证券的价格。财务报告应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评估股利或利息的现金收入,以及证券或信用销售、即期或远期收益金额计算、时间选择与不确定性分析等。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对可能影响证券价格的会计信息进行连续性披露和前瞻性披露。尽管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纯粹的会计技术的改变对企业价值没有根本的、长期的影响,资本投资及由此所决定的经营活动才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根本因素,但会计政策、会计技术会有利于或有害于企业价值的形成。

我国会计准则的目的比较复杂,《企业会计准则》认为会计信息首先“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其次是“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強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准则的用户首先是政府,而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居于很次要的地位。这与国际上通行的有较大差别,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目的则是通过财务资料“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特殊需要不在会计准则主要服务范围之内,“各级政府可以為实现各自的目标,明确规定不同的和例外的要求。但这些要求不应该影响为了其他用户的利益而公布的财务报表,除非它们也能满足那些用户的需要” ;“管理部门可以决定额外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摘自汤云为的《对基本会计准则的初步评价》一文),但这些信息的报告不在会计准则框架范围内。

事实上,我国会计准则确定的三类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别较大。政府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需要的是较笼统的统计数据、汇总数据;国家税收的需要与会计目标有很多区别,为应付税收而设计的会计体系是满足不了其他使用者的需要的。企业管理当局需要的会计信息千差万别,主要是为内部考核服务;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投资、借贷的需要,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揭示企业的投资价值和经营风险。根据前两类用户制定的会计体系明显有别于根据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会计体系。而我们在根据这些复合目的制定会计准则时,未充分了解每类用户的需求差异,尤其是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而仅仅是将其他国家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设计的会计概念和会计体系借鉴过来,形成了现在会计准则多重目标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由此造成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协调,满足不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

准则服务对象的确定毫无疑问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准则制定者的价值判断。服务对象的确定是准则制定的基本前提,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九十年代初刚开始制定会计准则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根本的不同。在2001年六月底,我国国内上市公司达超过1100家,总市值占到国民产值的50%,二级市场投资者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机构,更有多达6000万个人的投资场所,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现有的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尤其是不适应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多的是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政府做为企业投资者同样是会计信息的主要用户,而作为市场管理者的政府信息需要相对简单笼统,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完全能满足政府的需要。

随着加入wto组织的到来,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速度加快,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数量日渐增多,外国投资者也日益关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接轨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区分会计准则目标与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即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三、以我国证券市场为核心建立国际化的会计准则

从90年代开始,我国对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遵循“向国际惯例靠拢”的方针,于1992年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公布了具体准则的征询意见稿,在此基础上,迄今已陆续推出了13个具体准则:《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建造合同》、《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在所有企业施行,投资、无形资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只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这些准则的颁布推行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证券市场的良好运行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会计准则的制定相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是滞后的。

我国会计准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计划性资源配置向市场方向转变的经济转轨时期,与发达国家的会计环境存在较大区别。会计准则的制定沿袭了会计制度的方法,由国家财政部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具有明显的政府色彩,出发点更多地考虑政府利益和国家管理的便利性,是基于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会计准则行为主体的条件下制定的。由于会计通常是经济活动的反映,政府倾向于使会计体系服从政府政策,尤其是当会计选择与税收相关时更是如此。但会计目标与政府政策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政府政策是多种目标的混合体,而会计则是为了促进资源分配的效率。政府对会计管理的绝对垄断,势必影响会计的独立性。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