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环保产业研究8篇

时间:2024-03-08 14:42:44

环保产业研究

环保产业研究篇1

关键词:节能环保;园区;服务平台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日益加速推进,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最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为更好地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各地政府也相继推出相关指导性意见,加快推进各区域节能环保产业园的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支撑,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但是,笔者研究发现,国内许多节能环保产业园在建设和招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竞争性、重复性、盲目性现象,归纳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园产业定位不清晰,与周边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招商竞争领域过于集中;二是园区内部缺少相关组织机构对节能环保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判断,招商手段低效、招商策略苍白无力,企业看不到入园的切实吸引力和园区能提供的附加值;三是除了常规性的土地和税收优惠之外,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的服务内涵。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节能环保产业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切实推进园区发展,服务园区企业,提升园区品质,通过智慧的前瞻性判断和产业竞争度分析,选取可行的招商领域,增强现行的产业布局,不仅仅对当前的招商引资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产业园区中长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创造和建立一整套全新的节能环保产业园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招商策略,最大限度地将招商引资的范围布局于国内外整个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则显得尤其重要。

一、园区服务平台的内涵

节能环保产业园区服务平台是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特别是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园区,构建为园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研发,中试小试、孵化、产品设计与推广、加工、检测、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等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开放的支持与服务系统,可以为园区内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等园区经济社会活动参与者提供系统、全面、方便、高效的相关公共服务,从而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营造和谐氛围。

二、园区服务平台的作用

节能环保产业园区服务平台是为提升和支持园区内的各相关职能主体的业务活动而提供的全方位、专业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服务载体,这些主体有园区生产企业、管理机构、研究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等,通过发展与园区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信息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新技术交易服务、资金服务、组织创新政策和专业技术培训及其他专业化服务,有效降低园区发展成本、化解发展过程过的未知风险、加快园区科技水平提升、提高园区产业整体功效。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园区各主体与市场之间的资源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三、园区服务平台的类型

由于园区的定位与性质不同,园区服务平台的分类有多种方式,而园区在进行功能划分的时候,也是根据自身园区特色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和设计,从国内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现状分析,园区服务平台从功能上大体可划分以下几类:

(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由于节能环保产业主要是当前最新的科技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应用,所以,在平台建设上,首先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主要是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环境为主要目标。其功能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节能环保科技投融资、产学研政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节能环保情报与信息服务、科研项目申报服务等。目前,典型案例有天津泰达科技集团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宜兴环保产业园各科创载体平台等。

(二)信息化服务平台

对于节能环保产业园而言,信息化服务是提升产业服务的最基本手段,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和网络技术,搭建高水平复合式产业园区信息化基础技术平台和立体式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园区信息化的进程,提高产业园区及入驻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对园区外部,信息化服务平台负责各类信息,对园区内部,信息化服务平台可以搭建企业互通渠道,并整合资源交易功能。国内典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有上海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站网络平台。

(三)投融资服务平台

节能环保产业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要起到对最新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孵化功能,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培养产品和市场,通过投融资服务平台主导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对接,为资金提供方和需求方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实现优质资本与优质企业的高效对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整个园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国内典型案例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融资服务平台――泰达控股等。

(四)园区综合服务平台

对于整个园区而言,综合服务平台集科技研发、信息与交流、金融创新、中介服务等多种智能为一体。其意义在于塑造园区品牌、提升园区对外形象、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优秀产业资源、聚集更高层次人才、增强科技研发能力等方面。当前盐城环保产业园区的“绿巢”公共服务平台和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四中心一办公室”都是园区综合平台的典型。

四、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

园区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园区的战略规划和定位,从园区自身出发,根据园区内外企业需求,搭建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向社会、创新机制,依据市场规律和任务目标确定平台建设和运行规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尤其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定位明确,规划到位,产业分析具体的规模性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立一套全方位的产业服务平台,以最优组合实现平台功能最大化,通过平台开展园区建设,产业招商和后续的园区服务与管理工作,最终实现园区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江苏方洋集团)

参考文献:

[1] 金亚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之路的几点思考.节能与环保,2014,(01).

环保产业研究篇2

【关键词】内蒙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产业;可持续发展

环保产业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由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内蒙古资源型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环保产业发展不仅带动经济产值的增加,提高就业,还可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内蒙古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成绩世人瞩目,但是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内蒙古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此背景下,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内蒙古环保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相对滞后。内蒙古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导向,大众对环保产业的认识也不到位,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与市场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没有形成重点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环保产业体系。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于内蒙古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内蒙古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环保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据内蒙古环保产业协会资料,截至2012年底自治区环保产业协会已拥有会员单位172家,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

(二)产业门类渐趋多元

历经十多年努力,我区环保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门类日渐趋于多元,涉及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生产等领域。

虽然内蒙古环保产业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目前尚处在发展初期,产业相对弱小,产业规模、发展水平与节能环保产业发达的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成了当代企业发展的口号,环保产业顺势而生,可持续发展是环保产业的产物。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法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保障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知识水平,明白人的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长远影响与后果,要求人们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认识自己对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自觉地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三)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应该是全面的。公众和社会团体不但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决策,而且更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

四、实现内蒙古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蒙古选择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蒙古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既对内蒙古的科技、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要增强内蒙古的综合实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因而内蒙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在合作与竞争中求发展

内蒙古环保产业刚刚起步,尚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加以保护,但这种保护必须是开放式的。把开放式保护理念引进环保产业,既可以使内蒙古环保产业在竞争中发展成熟,又可以保证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

1.实现产业规模化

内蒙古的环保产业长期以来企业规模不大,经营分散,竞争力较弱。因此应该选择有一定经济基础、技术实力、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好的重点环保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培育成为具有科技转让能力,有技术、设备、工程应用配套能力的环保产业的主力军,促进形成具有适当规模的,有科研、生产、营销、营运综合能力的环保企业集团。

2.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鉴于内蒙古自治区环保产业规模尚小,属于幼稚产业的范畴,国家应该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投入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如何在它们之间取得生态的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必然抉择。要想有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必须同步进行。通过市场有效竞争机制的引导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完善,相信内蒙古的环保产业将有新的飞跃。

五、发展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符合时代背景,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保证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利益,也是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向。那么,我区应如何正确地指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关注的重点。

(一)环保产业技术政策。环保产业技术政策是为该产业的科技发展而制定的规划和措施,它是技术和经济发展应当遵循的准则。为了实现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应尽快制定系统的环保产业技术政策。

(二)环保产业政策。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台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但是已有很好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环保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它的外部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适时制定产业政策,指导环保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环保产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研究完善优惠政策。一是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二是预算内财政补助政策,三是建立健全专项发展基金(资金),四是技术引进减免关税政策,五是政府绿色采购目录和政策,六是投资信贷优惠政策。

在当今全球保护环境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各国纷纷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环保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我区环保产业也要抓住机遇,紧跟国际步伐,在竞争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环保产业必然会成为国民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成为推动我区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香兰.西部大开发与内蒙古环保产业的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环保产业研究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环境教育;环保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16-02

坐落在长三角洲上的嘉兴,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还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嘉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这期间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坐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嘉兴,在这场环境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如何充分发挥环保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嘉兴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嘉兴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形式主要有: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业、环保技术服务业以及环境友好产品业。从嘉兴市的产业构成看,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仍然比例过低,环保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巨大。“十二五”以来,嘉兴市的环保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嘉兴市市环保相关从业单位共有150家,人数8 000余人,收入总额130.7亿元,固定资产104.2亿元。其中,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企业51家,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有35家,环境服务业44家,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企业20家。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以上企业102家,占比68%。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业、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业及环境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占环保产业总收入的50.39%、11.05%、33.76%和4.8%。

二、嘉兴环保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缺乏

就“铁哥们”环保主题公园而言,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来源于环保艺术作品进行租赁、出售获得的费用,另一部分是嘉兴“铁哥们”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以及开设环保教育班的第二课堂学费的收入。由于受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市场化的环保文化产业融资主体发育缓慢,融资能力较弱。

(二)环保文化创意人才匮乏

嘉兴市的环保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很多环保文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但由于缺乏市场的运作和推广,因而没有实现环保艺术作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环保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嘉兴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

(三)政府支持力度缺乏

以目前嘉兴市环保产业发展最好的“铁哥们”为例,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上,而最主要的手段便是实施减免入驻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就嘉兴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上看,总体上有利于文化创新企业的发展,但还是缺少对环保文化型企业具体的政策支持。

三、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优化结构,畅通融资渠道

编制嘉兴市地区环保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南,建立环保文化产业共同基金,鼓励区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环保文化金融产品支持环保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优势,塑造环保文化产业链结构,确定环保文化特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产业集聚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群,以及深化与台湾、及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升级。完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进行的创新机制,保持区域环保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力求环保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从而吸纳外商入驻。加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优先发展一批环保文化产业主导企业,以其前瞻效应、联动效应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加快环保文化产业纵向经济联合体、横向经济联合体或企业集团的建设步伐,降低边际规模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以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鼓励创新,引进专业人才

一方面,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一批环保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一流环保文化创意人才来嘉兴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在环保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确定科研项目,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依托长三角研究院形成环保研发基地,探索建立高层次的环保文化创意人才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建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协调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高端创意人才信息库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共同开发和利用人才,着力推动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同城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供政策,拓宽发展空间

制定满足环保要求、符合环保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及技术政策,定期产业导向目录。以环保设备制造和产品生产、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业为重点,培育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环保产业协会信息平台进行成果会展、技术交流,推广先进技术和产品。对认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纳入推广目录,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第一,强调环保文化产品面向大众,鼓励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并为广大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这同时也是在培养潜在的消费市场;第二,支持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环保文化艺术门类提供帮助,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大大提高文化项目孵化和市场化率,并且提高对环保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认识,积极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环保产业研究篇4

一、我国环保产业现状

我国的环保产业起步较晚,进几年发展较快,但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我国的环保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因此环保产业呈现出数量多,但缺少大型骨干企业的现象。我国环保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环保企业总数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占86%。其次,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差异化程度较低。尽管我国环保企业较多,但环保产品在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化程度不大,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我国环保产业往往重产品生产而忽视其他方面发展,如环保技术开发、环保咨询信息服务、环保运营服务等方面相对薄弱;另外,产业布局不合理。沿海、沿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环保产业较发达,但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环保产业的发展较慢,有些地区甚至是零,环保企业这种小型、分散的局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二)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0%~1.5%时,可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0%~3.0%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可见,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表1是我国这几年的环境污染投资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这几年的环境污染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变化的幅度并不是很大,而且始终没有跨越1.0%~1.5%这个范围。也就是说我国这几年的环境治理只停留在控制污染恶化阶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环境的成效。这从我国这几年的环境状况变化中也可以看出来:虽然污染气体、工业废水等的处理率有所提高,但是对环境而言,他们的绝对排放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微量递增,环境没有改善,仍在继续恶化中。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三)环保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下表是我国这几年的环保产品贸易状况:

从表中可以看到,我国的环保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且没有逆转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环保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又缺乏差异性,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因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四)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能力薄弱

环保产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但我国的研发投入却严重不足。我国环保产业1999年总产值6931259.9万元,环境科技工作中的科研课题经费为12094.6万元,只占环保产业总产值的0.17%;2004年该比例为0.19%,只提高了0.02%。另外,投入到环保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也很少。目前,在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中,熟练专业人才和技术经营型人才都很少,而高科技环保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环保产业的研发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差不多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五)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外部环境对环保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比如,公众环保意识的强烈程度就会直接影响到环保的需求程度,需求少发展自然会受阻,反之则有促进作用。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市场、政策和社会环境都还不够成熟。在市场环境方面,长期以来,环保建设及设施运行都是政府包打包唱,政府在这方面干涉过多,经济杠杆没有起到调节作用;政策环境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环保机构设置也应更具合理性;社会环境方面,公众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真正治理好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政府与企业的努力,公众的参与也十分重要。

二、加快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共同努力,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加快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步伐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企业

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必须投入额外的人力和物力,需要部分或全部改变生产的工艺流程,这将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将会直接导致其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因此,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一直不是很高。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配合,倘若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不愿意提高产品的绿色标准,没有环保需求,那么环保产业就很难发展成规模经济。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加入环保事业,对一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企业设立较高的环境标准,鼓励其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如改进工艺,寻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等)以及废物利用等手段消解因环境标准提高而产生的成本,甚至从中获利。只有企业的环保意识提高了,需求旺盛了,环保产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

(二)政府

环保产业是一个政策引导型的产业,对国家政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下面从管理、经济、技术、产业等几个角度,简单概括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关的一些参考意见。

1.环境管理政策与措施方面,基本为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环境管理。在管理上应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动摇,在“污染者负担”这点上采取生产者全面负责产品生命周期的环保责任;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在管理部门的设置上可以参考奥地利的设置,要注重层级责任分明,任务分工细致。

2.环境经济政策与措施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等的改进。对于那些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环境基础设施,政府应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免除或减轻其税负,提高环保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在环保投入政策方面,首先应该增加国家财政预算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此外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我国的环保投资市场,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也是其顺利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

3.环境技术政策与措施方面,主要包括防止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开发利用资源、城乡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清洁生产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原则。为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政府可在试点选择一些较好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我国的环保设备与产品从大量引进转变为自行生产、创造,然后再帮助其他企业推进技术。

4.环境产业政策与措施方面,急需优化环保产品生产市场,改善产品、产业结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条件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培育若干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环保优势企业。积极引导中小型环保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和总承包公司提供配套服务,形成大、中、小型配置合理的产业体系。加快各地环保产业园建设,使环保产业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开发区和示范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快调整环保产业的地域布置,由点及面,由面成片,带动更多环保科技产业园的建立,加速中西部环保科技产业基地的建立与发展,从而促进全国环保产业的均衡发展。

此外,政府也应该积极做好环境宣传工作,普遍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做好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的工作;加强国际投资,制定鼓励外国资本参入中国环境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特别政策等。

(三)公众

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可以减少大众对环境的破坏,公众对企业环境治理的监督可以促使企业更多地关注环境的洁净,例如2004年奥地利红牛车队的改建赛道计划就由于市民认为赛道改建工程将带来很多噪音和空气污染而最终流产。中国的国民也应该有保护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意识,其对绿色产品需求的增长显然会刺激企业为满足“上帝”的需求而付诸最为实际的行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有助于各项政策的实施,使环保产业政策的目标得以实现。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与媒体的引导。媒体对环保专项行动的讨论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特别是如今互联网已进入人们生活,通过一些网络手段进行宣传,涉及面广,速度也很快。另外,政府方面,如开通“12369”环保热线等也是对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一种引导。在政府与媒体的双重引导下,全社会参与进行环境保护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

环保产业研究篇5

[关键词] 环保产业;人才需求;趋势;职业教育;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29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47- 02

0 引 言

自“十二五”以来,环保产业化进程日益加速,环保人才供不应求,而在高职教育中,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积极培养环境技术服务型、设备运行管理型等人才,本文在分析目前环保人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探究高职环境工程教学措施。

1 分析目前环保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1.1 环保产业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为高职环境类专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关资料证明,国家对环境类专业投资越多,越有利于环保人才培养脚步的加快,我国众多环保产业均为“潜力股”,由此可以推断未来的几年里环保产业将会成为高职教育环境类专业发展运行的助长点,那么环保产业为什么对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呢?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一是因为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此时环境污染治理专业正在处于萌芽时期,一批批专业化治理企业正在运营与发展中,这势必会对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充满极高的渴望与期待;二是因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模式正在转型,由常规技术演变为高端技术,人才量需求的增加,为高职环境教育专业的发展创造空间。

1.2 环保产业对高素质应用型环境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相关资料记载,在我国数百所高职学校的环境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管理、环境工程技术、环境影响与评价等专业设置点数逐年增加,由此说明,各行业对高职教育中环保人才秉持“宽口径、工程技能型”的需求原则。因此在高职环境类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在我国目前众多环保产业中,清洁产品的生产以及环境保护服务将成为主要内容,并且环保产业近些年的发展可谓是如日中天,绝大多数企业单位在环保从业人员的聘用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那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环保人才,高职教育可以通过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岗位培训与业务提升并存、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普及兼顾的形式打造环保高职教育体制,造成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

2 为适应新形势,高职教育可以采取的有效对策

2.1 加大对环保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力度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类型大多数为环境污染治理,正因如此从事环保产品生产的人员占总行业人员的40%以上,此时从事环境咨询服务的公司与人员相对短缺。咨询服务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政府机构环保政策的编制、大型项目方案的拟定、研究工作的开展。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培养服务业人才是势在必行的任务,学校必须对其重视,设置更多的课时,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与技能。

2.2 认真落实环保职业学历教育与环保系统职业培训工作

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学习应该对教育体制进行重置,建立健全产学联合的教学平台;采购先进的教学设备,将环保高职学校打造成环保人才培养、实训的重要基地;与此同时,教师及时的创新环保职业培训模式,对与培训相关的内容、时间、方法进行适度的调整,以达到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目的,在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提高之时,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便会顺利的实现。总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落实,是目前高职环保专业紧抓的工作,也是培养更多环保人才的主要途径。

3 预测我国环保产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前景

放眼未来,有相关人员预测,“十三五”期间将是我国环保行业高职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这一大好趋势是极为鼓舞人心的,那么我国高职环境工程类教学进程应该紧紧围绕国家环保局的相关指示,对其核心工作与重要举措进行倡导,将提升环保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的宗旨,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民族企业、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与素质。因此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环保产业高职教育就有如下发展面貌:一是环保职业学历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是全面提升环保执业人员综合素养的基础条件,也是最为根本的保障;二是高职学校领导会更加重视环保岗位培训以及专项业务培训等工作,紧扣国家环保局工作目标,落实高素质、技能应用型环保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4 结 语

环保产业作为我国国务院制定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在十几年的奋斗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并在能力上得到全面的创新与提升,将要跻身于国际高端领域。在高职教育中,环保专业技术教育上应该与我国国情紧密的结合,在岗位培训上不断的充实培训内容,联系实际情况,提升职业专业技能水平。总之,高职学校作为环保人才的母体,始终应该不断的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其从业发下扎实的基础,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环保产业研究篇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haz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caused by haze, deeply discuss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haze on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nterprise managers can turn the crisis into the opportunity from the haze crisis and explore the new market opportunities.

【关键词】雾霾;环保产业;影响

【Keywords】 haz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mpact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94-02

1 引言

近年来,“雾霾”成了国内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仅气象学者、医学界、经济学者,甚至普通百姓都在谈论雾霾。如何从谈雾霾色变这场全民危机中寻找市场机会,化“危”为“机”,为企业发展找准突破口,才是务实之举。

2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雾霾状况及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二氧化硫和消耗臭氧层物质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氮氧化物和其他粉尘颗粒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全世界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有很多,但仅在我国就100多个,总体上中国大气环境的质量远远低于全世界的平均值[1]。

美国耶鲁大学的《2016年环境绩效指数报告》通过测度指标得分,对全球将环境问题视为高级优先领域的180个国家表现进行了环境绩效指数(EPI)排名。其中一项关键指标是空气质量。中国的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二,属空气污染的重灾区。

清洁空气创新联盟的《2016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空气质量、颗粒物的污染总体上得到改善,但北京、天津、河北南部、山东非临海地区及河南大范围地区,PM2.5超标情况仍然严重。

上述数据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我国,包括雾霾天气在内的空气污染状况形势不容乐观。

3 雾霾的成因与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3.1 雾霾的成因

造成目前我国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城市规划与机动车使用、环境立法与监督执法不到位等。

3.1.1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显然是造成当前雾霾频发的最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这一问题本身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这里面既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部门中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比重偏高,又有我国自身能源供给结构限制等因素。

我国煤炭、石油等的使用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由此造成以二氧化硫和粉尘为标志的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当然中国的能源结构正在持续改M,2015年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为64%,是历史最低值,但仍是能源消费的主导燃料。一般认为,煤炭燃烧尤其是小锅炉、家庭取暖、餐饮用煤等“散煤”,由于缺乏环保装置脱硫、脱硝、除尘,是造成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主要原因。在这种单一能源独大的能源结构之下,大量燃烧煤炭势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40-50年代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所以从能源结构上看,一定要改变目前以煤炭独大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各种清洁能源。

3.1.2 城市规划与机动车使用不合理

我国很多地区发展与规划不协调,许多大型重工业选址不合理,很多污染严重的工业区接近城市的边缘,客观上给城市增加了雾霾的来源。此外,我国的城市道路与建筑规划也不尽合理,大城市人口密集,公共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出行中的比例偏低,大量私人机动车使城市交通通行效率降低,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增加且难以消散。

3.1.3 环境立法与监督执法不到位

环境立法工作的相对滞后降低了环境污染成本,相当于鼓励了一部分企业和个人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意愿。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区GDP仍然鼓励污染严重企业投资。环境执法部门受执法能力不足和地方政府的压力,对环境违法问题执法监督不到位。[2]

3.2 雾霾与城市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可定义为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雾霾的产生给城市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总体上,城市环保产业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城市环保服务和城市环保设备。城市环保服务服务产业是提供环保相关的设计、研发、咨询、监测、评估等服务企业集合,提供的是环保服务这一无形产品,目前这类企业所服务的市场主要在企业和政府部门;城市环保设备产业则提供各种环境保护的硬件设备,其服务的市场不仅在其他企业和政府部分,个人和家庭消费者由于市场潜力巨大,逐渐成为市场中不可小觑的力量。

以空气净化行业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由雾霾催生的新兴的产业。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空气净化器行业的零售量和零售额分别达到320万台和70亿元,同比增速均接近80%。调查还发现,空气净化器的高关注度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2014年,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空气净化器零售额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25%和27%。类似的由雾霾带来发展机会的城市环保产业的例子还有很多。

4 雾霾对环保产业的影响

雾霾天气对环保产业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正面影响,这些影响表现为:

4.1 雾霾将促进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化发展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仅在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就约为1.2万亿元,拉动的环保产业产值约为1.32万亿元,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3415亿元。可以预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未来环保环保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4.2 雾霾将促使我国城市环保产业技术革新,增强行业竞争

雾霾的出现催生了城市空气污染防治与空气洁净产品等的需求,包括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化改造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脱硫脱硝技术等与空气污染直接相关的环境技术研发必须进行技术革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3]。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势必会加大技术投入。行业竞争加强的结果是企业以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价格为社会提供大气污染防治产品。

4.3 雾霾将倒逼城市产业结构改革和能源消费结构改革

雾霾的产生也必将倒逼一些城市进行产业结构改革,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现城市主导产业的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雾霾也在倒逼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改革,煤炭直接和间接消费比重需要下降,清洁能源比重需要增加。

4.4 雾霾天气将促进城市环保相关立法

雾霾给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利用方式敲响了警钟,也形成了全社会动员起来共同治理大气污染的共识。2015年修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其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大气污染防治和其他环境相关的立法必然会越来越健全。

5 结论

雾霾的出现确实给保障公众健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是应该看到雾霾的出现也给全社会在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上给予了足够的警醒。换个视角,雾霾的出现给城市环保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艳勤.我国雾霾天气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J].市场研究,2015(6):6-9.

环保产业研究篇7

[关键词]产业转型;环境保护;江西

[中图分类号]F26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1―0056―06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加强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倒逼”产业升级转型,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产业活动作为联系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其组合类型、强度的变化在显著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环境治理效果越来越受到局限,资源的供给越来越紧缺,环境的自净能力越来越低下,我国产业发展逐渐打破原来“先发展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正逐步由“重工业,轻环保”向“重环保,促发展”转化,意识到环境和经济系统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高度阐述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即利用“绿色、循环、低碳”环保手段促产业转型升级,利用产业升级进行转型发展,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二、文献综述

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思维的启发,Grossman GM,Krueger AB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当人均收入增加时,污染指数也随之增加,当人均收入继续增加剑一定水平后,污染指数又随人均收入增加而下降。于是,他们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概念,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先是逐渐恶化后又逐渐好转,呈现倒“U”形关系。自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念提出以后,学者采用理论及实证研究方法,主要从两个维度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进一步探析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另一方面,分析二者互动的影响因素。

对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陆箐认为,国际环境规制可以促进及倒逼型产业技术升级。宋丹瑛、张天柱认为,在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以节能环保为目标,通过实施环境一体化产业政策,强化环境治理、科技研发等综合手段,促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环境依存度较低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2)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角度分析资源环境要素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节能环保优化产业升级。Yanlzny认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转型就是要在加快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将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从产业转型升级及环境保护的互动机制方面。Stern认为,低水平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较低,但随着发展加速,土地开发、资源利用及废物产生量大大增加,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然而随着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变化,制度完善、技术提升及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恶化将逐步得到抑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必须嵌入到发展的过程当中,而不是让二者独立运行,需实行生态与环境双赢。

综上所述,环境和经济系统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为因果,二者存在正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是环境保护的经济原因,环境保护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和原因,环境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有文献对产业类型、产业基础、政府规制、技术、法律及制度等各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说还比较零散,而系统研究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为此,如何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选择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因子分析及神经网络的方法,评估当前江西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影响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制约及促进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一

三、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测量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中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测量指标,建立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测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问卷题项,明确调研对象,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一)测量指标

由于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零散,因此测量指标体系建设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质化研究,从江两省产业、企业、政府制度、公众等层面着手,笔者初步设计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测量指标体系”调查表(见表1)。然后,对调查表进行多次反馈讨论论与修改,最终形成了由27个指标组成的调查问卷。

另外,为了测量被调查者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绩效现状的认同程度,我们设计了两个指标,用于了解被调查者认同“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绩效的现状。

(二)样本数据的收集

1.问卷设计。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被调查者基本情况介绍,二是29个调查指标。其中,在评价29个调查指标的过程中,每个指标都是以5分制Liketer量表测量。

2.调查样本分析。本轮共发放问卷1千多份,回收调查问卷701份,有效样本661份,有效率为94.3%,达到预期效果。在661份有效问卷中,南昌市获得196份企业的调查样本,赣州市160份,萍乡市106份,景德镇市82份,九江市70份,上饶市47份,见图1。

另外,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说,有67位漏填年龄,在594位调查者中,平均年龄37.56岁,年龄总体分布接近正态分布(见图2)。

四、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分析

综合上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降维思维,利用SPSS17.0软件对27个指标进行分析,探索关键影响因子及其重要性,并进一步应用BP神经网络分析,深入研究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中关键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一)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利用软件SPSS17.0对2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发现KMO值为0.741,Sig=0.000,说明这些指标数据适合于主成分分析。如果某个指标在两个主因子上的相关系数超过0.5,或在每个主因子上的相关系数都低于0.4,则删除该指标。另外,如果没有相互联系的若干指标组成一个主成分时,则需要删除和其他指标没有关系的指标。根据这两个原则,本文先后一共删除了5个指标。然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重新选择主成分的个数,运用斜交旋转的方法得出了6个主成分(见表2),它们共同解释了样本总体信息的57.341%。

其中,第一个主成分包括:X1、X2、X3、X4、X5等5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18.383%。第二个主成分包括:X6、X7、X8、X9与X10等5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二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政府体制机制(f2)”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11.799%。第三个主成分包括:X11、X12、X13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三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政府支持力度(f3)”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8.419%。第四个主成分包括:X14、X15、X16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四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企业环保成本(f4)”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7.194%,第五个主成分包括:X17、X18、X19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五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5)”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6.095%。第六个主成分包括:X20、X21、X22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六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5.452%。

显然,在这六个主成分中,“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政府体制机制(f2)”,“企业环保成本(f4)”三个因素依然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问的良性互动,而“政府支持力度(f3)”、“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5)”和“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三个因素对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

根据6个主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除了自身之间的关系,“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与“政府体制机制(f2)”,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但是也只有0.430,这说明6个主成分之间相关程度较小,因此不能相互替代(见表3)。

(二)影响因素重要性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因素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本文进一步应用BP神经网络进行分析

本文把6个主成分数据作为输入层数据,而把“江西工业化与环境质量关系现状(y1)”与“江西产业转型与环境质量关系现状(y2)”两个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的因子分析得到的数据作为输出层数据处理,这样就可以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反映影响因素与“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

本文使用的BP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输入层、隐藏层以及输出层。其中,输入层包括6个输入变量,即“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政府体制机制(f2)”、“政府支持力度(13)”、“企业环保成本(f4)”、“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15)”与“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等6个主成分;输出层包括1个输出变量,即y1与y2结合而成的“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现状(y)”;隐藏层包括13个结点输出层与隐藏层的激活函数都采用双正切函数(见表4):

本文有效地把640个分析样本中的308个样本应用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占整个样本比例的48.1%,203个样本应用神经网络模型测试,以防止模型过度训练,占整个样本比例的31.7%,129个样本(保持样本)应用于神经网络的评价,以评价训练后的模型的预测能力,占整个样本比例的20.2%。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优化算法采用了调整的共轭梯度法。

对于标准化的输入与输出数据来说,一般认为,相对错误值小于1时则表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拟合结果良好。从训练、测试与坚持的三个方面来说,平均整体相对错误都小于1,其中,训练样本的相对错误为0.787,测试样本的相对错误为0.783,保持样本的相对错误为0.755,因此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达到良好结果。

另外,从预测的效果来看,如果预测值与实际值所组成的平面点集中在对角连线上的点越多,则表示拟合效果就会越好,同时,反映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越好。从图3来看,大部分平面点确实集中在对角线的附近,因此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但是,当y的实际值较小时,预测值一般存在偏大的情况,当y的实际值较大时,预测值一般存在偏小的情况。另外,从拟合的残差图看,大部分点在中线附近,因此拟合效果较好(见图4)。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模型的敏感度分析,计算每个因素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的重要性。结果发现,6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等级(见图5)。首先,“政府体制机制(f2)”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最大,标准化的相对重要程度为100%,为影响程度的第一个等级;其次,“企业环保成本(f4)”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非常大,标准化的相对重要程度为64%,为影响程度的第二个等级;最后,“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5)”与“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政府支持力度(f3)”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标准化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35.4%、33.6%、29%与19.3%,为影响程度的第三个等级。如果结合影响因素的正反作用特点,可以发现: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明显超过促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局面就难以形成,这就会造成“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的局面就可能越来越被动。因此,关注并消除“政府体制机制(12)”与“企业环保成本(f4)”在“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中的不利影响,应该是当务之急。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第一,从影响因素看。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主要影响因素为: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政府体制机制、政府支持力度、企业环保成本、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媒体与公众影响力等六个因素。其中,受制约最大的因素为政府体制机制及企业环保成本,其次为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媒体与公众影响力、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这就表明,政府受自身体制、绩效考核、部门归属等约束,对产业转型升级或环境保护单一指标的政策导向是有效的,而政策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及环境保护二者同时产生整体政策正溢出效益比较难。同时,由于目前企业受环保成本及环保门槛的限制,因此通过产业环保纵向一体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第二,从产业角度看。江西省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明显制约着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这表明江西工业规模小,总量不足,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为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产业转型主要是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导致环境保护压力大,转型升级困难。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虽然对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有正面促进作用,但江西省产业入园率、集群化及高级化水平较低,产业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

第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环保资金的投入不足、排放权交易机制缺乏等限制资源优化升级,导致产业的低端锁定。虽然公众环保意识和政府支持有益于环保工作的推进,但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表明政府虽然一直在推进环保教育与宣传,但公众仅仅起事后的监督作用,对于整体的产业推进及系统的环境保护参与权不够,节能减排项目研发资金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但支持力度不够。总体来看,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水平比较低,未能摆脱做大经济总量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青山绿水相互矛盾的不利局面。

(二)启示

第一,改革完善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以改革政府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建立横向职能分工、纵向层级通畅的产业及环境协调管理组织协调体系,突破两大系统的耦合限制,围绕绿色GDP试点、功能分区分类考核体制、建立科学的政绩观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改革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技术政策,形成有利于“环保产业化、产业环保化”的政策体系,建立开放的信息与反馈制度,完善排放交易机制、引入公众监督机制,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

环保产业研究篇8

关键词: 环保科技园; 静脉产业园; 循环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1-0068-03

Comparison Study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Park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MA Rui-chen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and over development on the expense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our earth is facing severe problems wi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source shortage.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re both aware of the mentioned problems and are dealing with it by drafting various policies and also planning circular economy parks. This paper i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re formulating in the plans of constructing circular economy parks.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parks; venous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引言

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问题逐步得到政府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环保相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构建环保产业园区,政府给予相关的扶持有助于此行业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台湾的环保科技园区的概念在于促进产业间投入与产出面之间关联性,进而扩展至都市主要生活圈之连接,远程目标为将产业发展融入自然生态之循环体系中[1]。

台湾建设环保科技园区期望能透过质量、能量平衡及循环再利用的观点,连结园区内各产业的运作以强化生产机能,并配合低污染排放目标规划,开创与自然共生的高品质生活空间,进一步促进区域性生态化理想,创造兼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生活愿景与远景。因此,设置生态化即循环型的环保科技园区,除可促进废弃物的资源转换再生利用外,也可带动民间投资设厂,解决工业区闲置土地与失业率问题,并带动新兴环保产业,解决当前产业发展困境,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知名厂商来台设厂,藉技术交流合作来提升台湾环保产业的技术能力。

台湾在应各界对环保科技园区的需求基础上,加之台湾“环保署”认为扩大计划对各主办县市有激励作用,经“行政院”于2004年3月11日同意制定园区建立计划[2]。园区总面积123公顷,总经费约62亿元台币,从2004年至2011年,由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单一园区面积需达到20公顷以上,包含量产实证区、研究发展区、支援设施区、管理中心及教育展示区,引进园区的产业以环保及能源产业为范畴,可以归为以下6大类:与清洁生产技术相关联、回收再生资源以创造生态化、应用再生资源以转换成再生产品、开创具有新兴与策略性的环保技术、再生能源产品与系统制造及关键性环境保护相关产业。

大陆在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 275-2006)。其中定义静脉产业[3](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从试行标准确定的指标来看,静脉产业园区具有生态工业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区别于传统的生态工业园区。其主要特征为:(1)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2)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3)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4)技术与制度相整合。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虽然名称叫法不一,但台湾的环保科技园和大陆的静脉产业园的实际本质和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环保科技园区与静脉产业园区中各方承担的权责

台湾的环保科技园区的推动是通过“环保署”、县市政府与民间厂商共同努力来完成的。“环保署”、主办机构(县市政府)与厂商及研究机构等三方面负责配合的权责大体如下:

(一)“环保署”权责

“环保署”主要权责为政策的拟定,提供主办单位与进驻厂商经济上的协助与诱因,协助主办单位规划引进产业的整体方向。故“环保署”先设置委员会并拟定环保科技园区推动计划、作业及管理要点与补助款执行要点等,作为将来园区营运监督查核与对主办机构绩效考评的依据。“环保署”也协助主办单位拟定招商文件范例,诱导主办单位在正确的方向上考量适当的招商范围与对象。此外,“环保署”协助主办单位提业分析资料、招商名录、办理国内外招商说明会及主动拜访有意向厂商并进行说明等。

(二)县市政府权责

主办机构(县市政府)主要权责为提供土地作为园区的建设,设置专责管理单位,负责园区规划与兴建、规划具有区域性特质的产业群落,积极招商,并积极进行园区行政作业一元化的规划与作业办法流程的建立。以此作为改善行政效率以及将来营运与对入区厂商、研究机构绩效考评的依据。使环保科技园区在既定的方向上推动,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三)入区厂商及研究机构权责

厂商及研究机构主要负责企业以及研究计划的生态化规划、建厂、试车、量产以及研究计划的执行、工厂的营运并接受监督与辅导等。

在大陆的部分,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园区管理中发挥作用。宏观方面,政府制定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为静脉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便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园区管理机构对园区的正确管理和宏观调控。同时,政府提供适当的扶持政策如资金补助、研发支持、土地特批、税收优惠等以调动企业进园的积极性。微观方面,园区委员会作为直接隶属政府的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园区的日常管理,企业处于被动参与的角色。总体来说,在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方面,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但在有效管理和监控方面还存在不足和疏漏。

三、对入园企业的优惠扶持措施

(一)台湾“环保署”提供了多项鼓励优惠措施[4]

1. 土地租金补助费:依入区厂商实际承租或购地的土地面积,补助20%土地租金。

2. 生产补助费:以补助每厂初设资本额10%为原则,以2500万元台币为上限。

3. 研究补助费:入区厂商、研究机构于每年9月提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经核定后,每案以补助申请经费50%为原则。属先期研发者每案补助以500万台币为上限,每年补助研发案10案为原则;属于属试量产者以每案补助1000万台币为上限,每年补助试量产案5案为原则。

4. 其他的一些优惠措施。依照相关的法规办理,如依据“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的相关财税优惠、优惠贷款等措施。此外,园区推动行政管理一元化,将协助园区厂商取得各项优惠奖励以及可大幅缩短行政作业所需时间等。

(二)大陆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以河北省为例)

大陆对于进入园区厂商在所得税、土地用地、信贷等方面都有优惠扶持政策,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各地区不同。河北对再戈再生静脉产业园区提供的优惠政策包括[5]:

1. 第一年、第二年免征园区一切管理费,只按国家规定缴纳税金;第三年按50%收取静脉产业园区管理费,按国家规定缴纳税金;第四年按80%收取静脉产业园区管理费,按国家规定缴纳税金;第五年按100%收取静脉产业园区管理费,按国家规定缴纳税。

2. 缴纳国家税金享受国家鼓励低碳经济、静脉产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

3. 租赁费第一年免征,第二年按照标准缴纳。

总体来说,尽管大陆制定了一系列财政信贷优惠政策,但很多并没有都落到实处,效果也不明显,缺乏直接性的财政补贴。静脉产业目前仍是本大利微的产业,有些项目可以盈利,有些项目必定亏损,需要经常性的财政补贴。

四、园区招商宣传措施

台湾为提升园区的绿色产业发展,以及宣扬循环城乡建设的理念,并使一般大众、学术、环保团体及相关产业厂商从认识开始,了解到耳熟能详的阶段,行销手法占相当重要的角色。园区整体的宣传大致分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宣导策略,前者针对社会大众、学术、环保团体及相关产业厂商等不同对象,实施不同的宣导方法。针对社会大众方面,规划一系列的报纸广告及相关岛内及岛外宣传品。为扩张宣传成效,利用平面及电子媒体进行专题报导,辅以广告强力推广园区,甚至举办亲民活动,让民众进一步了解环保科技园区的目的及规划。

总而言之,园区招商宣传工具可以分为: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刊登、制作并电子报、制作中英文手册及宣传品。

大陆对于静脉产业的宣传并没有成为体系,主要是各园区自己举行一些宣传活动,包括印制张贴海报和发放分类宣传手册资料到居民小区;社区利用黑板报、循环讲座开展日常宣传;举办一些知识问答和签名活动等。但总体来说宣传力度不够,对静脉产业没有普及认识,大众的理解多数停留在废品回收的水平上,无法达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程度。

五、大陆静脉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台湾环保科技园区的开发与地方建设相配合,以创造“永续生态共同生活圈”,采取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合作的策略:由“环保署”提供土地使用与引进产业的诱因,县市政府提供设置园区的土地,并负起兴建、招商及营运责任;另为奖励县市政府提供土地与招商工作,补助经费辅导其建立循环性永续生态城乡计划,促进辖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建设符合永续发展的远景,进而降低总体排放量,并创造优良生活环境技能。园区建设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园区建构,二是为循环型永续生态城乡建设,各项建设均以营建和生态法的理念从事建设工作,而大陆各地的静脉发展产业园区在策划和逐步推进过程中建设实施进度明显滞后。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园区建设途径中存在利益冲突、多部门协调不畅的问题。静脉产业园区在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大多数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由一个或几个企业来主导策划、运作。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市、区、乡镇以及多部门利益冲突和多环节协调问题,企业无法较好地协调土地、规划、环保、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关系,由于土地、环评等问题造成项目实施滞后。

2. 土地性质和总量受到城市规划、不同级别政府领导战略思路不同的制约。目前,国内的静脉产业园区往往是依托已有的固废处理设施向外拓展形成。但由于固废设施数量较多而占地面积较大,而土地可能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已定为其他类型用地,要改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需要经过不同级别政府部门的论证。在土地置换、土地性质改变和土地权属改变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同政府部门战略思路差异的制约。

3. 尚未完善静脉产业园区的管理机制。大陆各城市的静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产业的规模,主要靠政府强制实施,推动其发展。其他发展的主体例如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的责任与义务界定不清,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管理,不能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没有形成市场导向机制,没有充分的调动企业参与、推动的积极性,企业未能真正成为实施静脉产业的主体。

(二)对大陆建设发展静脉产业和建设静脉产业园区的建议

1. 明确政府、园区管委会、入园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政府适当放权,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引导等方式主导园区运行;园区管委会更多地负起静脉产业园的具体管理工作,发挥市场的拉动作用,逐渐建立起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发展运行模式。

2.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静脉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立法框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来共同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完善静脉产业有关法规,制定、保障并促进与静脉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依法明确各责任主体之间责任、权利关系。

3. 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静脉产业发展的初期,其产生的效益不能完全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政府需要对一些园区发展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对静脉产业发展实行优惠政策。

4. 加强宣传,形成社会氛围。发展静脉产业,不仅仅是政府与企业的事,每个公民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宣传引导,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消费模式。

六、结语

静脉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预估到2020年,全世界再生资源产业的年产值可以达到6000亿美元,这当中我国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但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可以达到400亿美元[6]。一般情况下,单个再生资源加工企业无力建设高效且覆盖面广的回收系统来充分保障企业生产所需的废物原料,而建设静脉产业园可以对各类废物回收、拆解和资源加工利用企业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整合,保障废物的正确回收、资源再利用及环境管理常态化。因此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地建设静脉产业园区,不论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减少自然资源的开采,还是保障环境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台湾“行政院环保署”.零废弃政策研订――专案计划书[Z].2004:I-23.

[2] 台湾“行政院环保署”电子报[J/OL].(2004)[2011-11-25].http://epa.gov.tw.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S].2006.

[4] 陈重信.废弃物管理三十年纪实[M].台湾“行政院环保署”出版,2007:III-8-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