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产管理的建议8篇

时间:2024-03-12 14:37:59

生产管理的建议

生产管理的建议篇1

关键词:安全生产工作;问题;解决建议

登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点击“事故查询”栏,就会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每天都会有一起至几起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些被录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的事故大都是震惊全国、给社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重特大事故,每一起事故的发生轻则导致一人或几人死亡,重则造成十几人或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死亡,事故的发生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失去亲人、在心理和感情上留下了难以抹去、难以愈合的阴影和伤痛。综合分析导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不外乎四个方面:人、机、物、环境。虽然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但大多数的事故还是可以提前预见的、可控的、可以避免发生的,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人的的因素造成的。笔者在基层工作已十余年了,结合切身的工作经历,经分析、总结,认为人的监管工作缺失,特别是基层监管工作的缺失是导致各类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之一。监管工作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的以下几种情况,于此,把它们归纳出来供相关人士参阅,希望能对以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1“文山会海式”的工作理念

近几年,国家对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更显突出,轻者给予行政处罚,重者追究刑事责任。为了能够在事故发生后及时摘掉或减轻责任,以开会和下发文件的方式去落实工作,就成了一种最常见的做法。故而,视频会、协调会、专题会、碰头会、扩大会、精神落实会等连续不断;各种文件、通知更是铺天盖地;开会、发文似乎就是安全工作的全部内容,就能做好安全工作,就能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解决建议: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原则,加大对相关责任部门、领导、人员不作为或不积极作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彻底打消工作上搪塞、应付、不真抓实干的心理和工作态度,督促其丢掉干工作拉大旗做虎皮、摆花架子的想法和做法,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抓好、抓实、抓细。

2“恋人约会式”的检查机制

日常安全检查的目的是要通过检查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从而保障生产安全,同时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目的却变了味、走了样,在接受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检查或考核时,往往都是选择最好的企业作为代表去迎检,并提前通知被检企业火单位做好应有的准备和应该注意的重点事项;在日常检查工作中,检查人员总是提前与企业联系并告知检查内容,要求其做足准备。试想,这种掩耳盗铃的检查还有什么意义呢?解决建议:严格按照“四不两直”的要求,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异地互换检查等方式,不管何种级别、何种性质的检查行动,最好是以暗查、回头查、突击查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企业第一手的、最真实的情况,工作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安全意识,使其时时刻刻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3“敷衍了事式”的检查方法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经营特点,都会有不同的隐患部位,所以,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必须要进行关键部位的检查;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般的检查大多都是查看企业的软件材料,并没有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查看重点的、关键的、容易出现事故的部位,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工作责任心不强;二是检查者抹不开面子过人情关,三是检查人员业务水平低、能力差,或者说根本就不懂业务。这样以来,检查工作也就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没有实质作用了。解决建议:一是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任务,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二是采取检查人员轮岗制度和行业人员交叉检查的方法,坚决避免检查人员与被检查企业“长期合作”的关系。三是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在执法人员中先实施“一精多通”,再实现“多通多精”做法,全面提升检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坚决杜绝“门外汉”执法检查现象的发生。

4“隔靴挠痒式”的处罚方式

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来说,对其进行经济处罚、行政处罚都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它们对安全工作的重视,所以,必要的处罚不能没有,有时还需要更严厉些,否则,不痛不痒的处罚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反而会滋生违法违规企业负责人的应付、侥幸心理。实际工作中,多数的处罚行为却是隔靴挠痒,不能严格执行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人治代替了法治,错综复杂的裙带利益关系,人情关、面子关等。解决建议: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切实有效的安全工作机制,坚决避免执法工作的随意性和以人治取代法治的做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集团利益的保护网,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责任倒查制度;落实工作中的回避制度,从源头切断人情关、面子关难过的现象出现。只有真正加强了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才能让企业真正重视安全工作,真正提升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

作者:谷成印 单位:黑龙江省嫩江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执法监察大队

参考文献

[1]伍建新.加强机制建设深化运输安全专业管理[J].铁道货运.2006(01)

[2]李伟,刘帅,李臻.翟镇煤矿掘进专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J].科技风,2013(19)

[3]夏志勇,陆飞,金刚.做强做大建筑业,提高安全生产水平[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0)

生产管理的建议篇2

1.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另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2.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

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建立行政领导和业务部门双层责任制,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责任,切实把森防责任落实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肩上,促进由部门搞森防向政府有责任、社会齐关心、大家都参与的局面,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通报制度和奖惩制度。基层林业站要积极当好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及时报告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建议将基层林业站参照公务员管理。在机构改革大潮中,要按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站的建没,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森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林业标准站建没,逐步健全并规范测报、检疫、防治信息网络,实现森防工作网络化管理,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4.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逐步形成以部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省级测报点为骨干,基层林业站为最基础的测报网络。做到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定期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建议省、市、县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测报队伍。

5.科研和技术推广并举,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要围绕当前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行科研、生产、管理密切结合,集中力量解决好防治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同时重点推广应用仿生、生物防治技术和先进实用的防治手段,建立推广示范工程,以典型促推广,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二、经济规律管理营林生产

1.营林生产要以林木生长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因为林木生长量才是构成产品产量的因子(森林的间接效益也是如此),一切生产技术措施的效应完全反映在林木生长量上。目前营林生产只是把造林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国家投资也是按照造林面积计算,完成多少造林而积就领取多少国家投资。至于能否成林,生长如何或能生产多少木材和其他产品就已经不和国家投资发生关系了,甚至连主管部门统计数字也只是每年完成造林面积多少,而不去统计成活率、保存率或林木生长量等更能说明营林成效的数据。这是造成造林保存面积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2.要以省或地区(主要考虑自然区划)为单位,把宜林荒山(包括采伐迹地)划分为不同的营林类型,根据不同的营林类型确定相应的林木生长量指标。划分营林类型的依据是宜林程度和森林产品规格(例如用材林有大、中、小径材),比如说,在南方杉木、松木、桉树产区,把宜林荒山划分为若干个营林类型,分别确定林木生长量指标。一个地区造林树种很多,可以用几个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作为林木生长量指标的基数(南方可用杉木、马尾松、桉树等),其他各种树种可以根据其生长速度和经济价值定出和该几个树种中的其中一个相比的指数。这样,国家对林场的营林任务就可以下达造林面积、林木生长量、木材产量及规格、投资等经济指标。全面完成这些经济指标就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营林成效。在此基础上,制定超额完成经济指标和没有完成规定指标的奖罚制度。在不超过投资的前提下,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所得的经济利益可以全部由林场或个人所得。这和工业生产不同,因为国家虽然没得到超额部分森林的直接产品,但在森林间接效益方面仍然可以得利不少。

三、强化对森林抚育,实施综合经营措施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着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设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设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规划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对生态功能弱的禁伐区,以卫生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 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提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林农、林果、林药、休闲等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正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四、采取有利措施不断提高更新造林质量

近年来,随着全国进行林改,林农得到实惠,尝到甜头,造林质量稳步提高。在强化管理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狠抓了造林质量,成活率、保存率大幅提高。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质量、效益上,一是转变思想,加强领导,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造林工作在林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分清责任,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奖惩分明。三是制定措施、求真务实、保质保量完成造林生产任务。四是开展绿化植树活动,美化家园,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产管理的建议篇3

    1.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另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2.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

    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建立行政领导和业务部门双层责任制,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责任,切实把森防责任落实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肩上,促进由部门搞森防向政府有责任、社会齐关心、大家都参与的局面,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通报制度和奖惩制度。基层林业站要积极当好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及时报告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建议将基层林业站参照公务员管理。在机构改革大潮中,要按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站的建没,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森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林业标准站建没,逐步健全并规范测报、检疫、防治信息网络,实现森防工作网络化管理,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4.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逐步形成以部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省级测报点为骨干,基层林业站为最基础的测报网络。做到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定期发布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建议省、市、县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测报队伍。

    5.科研和技术推广并举,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要围绕当前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行科研、生产、管理密切结合,集中力量解决好防治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同时重点推广应用仿生、生物防治技术和先进实用的防治手段,建立推广示范工程,以典型促推广,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二、经济规律管理营林生产

    1.营林生产要以林木生长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因为林木生长量才是构成产品产量的因子(森林的间接效益也是如此),一切生产技术措施的效应完全反映在林木生长量上。目前营林生产只是把造林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国家投资也是按照造林面积计算,完成多少造林而积就领取多少国家投资。至于能否成林,生长如何或能生产多少木材和其他产品就已经不和国家投资发生关系了,甚至连主管部门统计数字也只是每年完成造林面积多少,而不去统计成活率、保存率或林木生长量等更能说明营林成效的数据。这是造成造林保存面积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2.要以省或地区(主要考虑自然区划)为单位,把宜林荒山(包括采伐迹地)划分为不同的营林类型,根据不同的营林类型确定相应的林木生长量指标。划分营林类型的依据是宜林程度和森林产品规格(例如用材林有大、中、小径材),比如说,在南方杉木、松木、桉树产区,把宜林荒山划分为若干个营林类型,分别确定林木生长量指标。一个地区造林树种很多,可以用几个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作为林木生长量指标的基数(南方可用杉木、马尾松、桉树等),其他各种树种可以根据其生长速度和经济价值定出和该几个树种中的其中一个相比的指数。这样,国家对林场的营林任务就可以下达造林面积、林木生长量、木材产量及规格、投资等经济指标。全面完成这些经济指标就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营林成效。在此基础上,制定超额完成经济指标和没有完成规定指标的奖罚制度。在不超过投资的前提下,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所得的经济利益可以全部由林场或个人所得。这和工业生产不同,因为国家虽然没得到超额部分森林的直接产品,但在森林间接效益方面仍然可以得利不少。

    三、强化对森林抚育,实施综合经营措施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着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设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设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规划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对生态功能弱的禁伐区,以卫生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提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林农、林果、林药、休闲等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正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四、采取有利措施不断提高更新造林质量

    近年来,随着全国进行林改,林农得到实惠,尝到甜头,造林质量稳步提高。在强化管理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狠抓了造林质量,成活率、保存率大幅提高。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质量、效益上,一是转变思想,加强领导,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造林工作在林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分清责任,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奖惩分明。三是制定措施、求真务实、保质保量完成造林生产任务。四是开展绿化植树活动,美化家园,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产管理的建议篇4

安全生产是各级管理者的头等大事,是政治、是大局、是责任。作为机修公司主要领导,安全工作是毫不容辞使命,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把集团公司“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综合治理”方针贯彻到生产的始终,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违章指挥,不违反劳动纪律,进到一名管理者的责任。

一、分析员工的不安全心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1.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几年来我们身边所发生一些事故,有哪起事故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呢?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意识又是人的心理反应。因此,事故与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都会在行动中体现。如果每个人都以正常的心理,在主观意识和思想上重视安全,熟悉本岗位的操作技能,明确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事故危害,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六条禁令”,坚持日常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就能有效地控制、减少、甚至是杜绝事故的发生。

2.人的不安全心理状态是事故发生主要原因之一。

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支持违章作业的主要心理原因。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的,大多数是“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在现场作业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使用专用工具,就近随意取物代替,该办理工作许可证而不办,觉得麻烦,就不用办理了等。抱着这种心理意识工作的,危险性很大。麻痹大意是造成违章和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这种人,在行为上多表现为操作时不认真,马马虎虎,大大咧咧,明知安全工作的重要,但时间久了,安全就只挂在嘴边,而心里却放松了警惕,觉得无所谓。

惰性心理。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想省点事,偷点懒,为了贪图安逸,而忽视了安全。对现场操作中的小缺陷、小隐患视而不见,唯恐让自己去处理,现场检查不认真,纯粹是“走过场”,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最为常见。

逞能心理和从众心理。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往往会头脑发热,不遵守客观规律,不讲科学态度,干一些愚蠢和冒险的事。还有一些人,看见别人违章作业,或者看见别人那样做,明知不对,自己偏要照着做。例如,在防爆区打手机,劳保护具穿戴不齐全,随意穿行工作区域等,这种心理是形成习惯性违章的主要原因之一。

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这种人往往受到社会、家庭、人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么烦躁不安,思想分散,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要么喜悦、兴奋、得意忘形。这两者都会严重影响工作中的注意力和规章制度的执行。

3.控制员工的不安全心理及行为。及时对员工的不安全心理及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能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三违”。

从安全意识和个人修养上加强员工的心理诱导。坚持不懈的开展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岗位安全知识教育、化学危险品知识教育;岗位操作规程、工艺技术规程、安全技术规程的教育;以及关键装置、岗位、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检查教育、事故案例教育、法律法规和标准教育、反事故预案的教育等。

从职业道德事业心和前途上进行心理诱导。对员工而言要做到四懂三会,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应知应会,做到安全操作。用美好的愿望鼓舞员工,用良好的道德培养员工,用先进的机制激发员工,用前途的美景鼓励员工,用安全生产奖励嘉奖员工,使员工自觉的遵守纪律,积极敬业。

在行为的准则上加以诱导、在健全的制度下进行约束。要求管理者到操作每位员工学习法律法规,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工艺技术规程、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签订安全生产合同和HSE承诺书,并经常组织反事故演练和应急预演等。

在工作行为上加以控制。加强检查考核,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检查、日查、月查、季度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同时注意员工情绪在工作上的反应,及时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违规的不良习惯。

二、刚柔并济抓管理,发挥管理层高效

安全管理是一项事关企业全局的大事。每个企业都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和处罚条例,并且在安全工作中起到很大作用。但安全管理不能只刚不柔,或只柔不刚,必须双管齐下,即一方面要靠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严厉考核和奖罚,进行所谓的刚性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情感关怀进行各种思想和心理教育及训练,进行所谓的柔性疏导。多年的安全管理和教育,使大家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方向发展。近几年安全事故的减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但发展的水平不平衡,在某些单位和某些群体发展不平衡,主要反映在是管理和教育,员工的素质和责任感,素质高的接受事物快,认识明确,观念转念的快,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就强。

安全是一种文化,得学习教育。当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达不到某个境界的时候,还得采取行之有效方法,保证生产安全的顺利进行。分析我们安全现状安全管理必须采取:由上至下的一种纵向深入和由外到内的一种递增强化。一级向一级加压传递。最终的落脚点是生产前沿阵地――班组。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也是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班组成员大多数处于生产第一线,接触危险、危害的概率最高,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是第一道防线,就可能从源头上预防甚至切断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为此安全工作必须从基层最小单元―班组抓起,抓出成效。进一步深化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夯实基础工作,规范管理。在班组必须做到“五个字”:安全意识要“强”。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明确教育在班组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执行制度要“硬”。制度是执行规程的保证,抓执行制度要一丝不苟,不讲私情。对违章违纪的员工要严格管理,严厉处罚;考核制度要“严”。安全学习要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对规定制度,操作规程,规范动作,坚决执行,在操作上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对每项工作必须按规定、及时、准确、标准完成;工作方法要“新”。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各种舆论一起上,上下齐动员,形式多样,花样翻新,不能老一套;工作要“ 细”。安全工作涉及到企业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行,所以要把安全生产贯彻与生产的全过程,并且要做细致工作。

管理“人是关键,人最重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无时无刻不贯穿着现代安全管理的始终。现代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满足于保证吃饱穿暖物质要求,同时还要求企业对自己要有尊重、理解、信任,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主人。这就要求企业对员工要及时的进行情感投资,让员工从心里感受到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对正确的安全行为要给予大力支持,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从正面激活员工的安全意识,让员工在愉快的情绪中强化安全意识,自觉遵章守纪,做好安全。如举行各种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生产运动会、安全演讲等等活动,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员工对安全工作的参与热情。对发现安全重大隐患,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员工要进行重奖,以调动员工认真巡检,增强安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对stop卡填写和合理化建议有价值地加奖,对阻止重大事故发生者重奖。

生产管理的建议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我国建筑业的事故发生率仅次于矿山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已经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了有效遏制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施工企业要全面贯彻国家、 行业和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法律意识,使其明白“安全才能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道理,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基于对安全的认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 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制

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制,全面贯彻《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已有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八字方针,以法制的权威来规范建筑市场。通过教育逐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意识,激发安全责任感,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明确安全责任,严格政府安全监察,加强保护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约束不重视安全生产的行为,惩办忽视安全生产,导致安全事故的失职人员。

二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要搞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施工企业必须设定包括为制定、实施、审核和确保“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和安全管理目标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体现高效精干,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又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有较强的责任心。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能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负责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亲自抓安全生产工作。项目安全生产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配备专职安全员,承担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同时,还要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列为干部考核、职工奖惩、评比竞赛、经济承包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

三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要符合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内容要齐全、针对性强,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指导企业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能让全体人员体会并理解透彻,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安全生产责任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专职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建筑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的具体体现。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规定了企业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做的工作及应负的责任。施工企业要坚持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安全教育制度

安全教育是预防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安全教育一般包括对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管理人员重在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安全意识。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操作技能和预防事故的实际能力的教育培训。对企业全体员工应建立企业、项目、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必须坚持不懈、经常不断地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激发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热情,促使员工重视和真正实现安全生产。

3.安全检查制度

安全检查是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落实整改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及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检查能发现企业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地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各级安全生产组织必须配置较强的力量,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各方位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特别是要深入生产现场,主要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条件、生产设备及相应的安全卫生设施和员工的操作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进行检查,决不能敷衍走过场。通过查制度、查思想、查管理、查现场、查隐患、查整改、查事故处理使安全管理自始自终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4.安全监察制度

安全监察制度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职业安全监察,以政府的名义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单位在履行职业安全卫生职责和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和惩戒制度。执法监督管理机构要强化法律观念,转变思想,改革细化安全管理监督程序,全面落实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安全监督检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施工企业落实各项安全法规、治理事故隐患、降低伤亡事故,重视安全生产。另外,安全监督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丰富自身的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条例,要认真落实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安全生产,积极探索,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正常进行,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生产管理的建议篇6

【关键词】公路项目;安全现状;管理对策

公路施工项目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及项目经理工作的实际体会,对目前公路施工项目生产安全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浅要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一、安全生产主要问题的分析透视

1、安全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隐患整改不够细致全面

项目部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多数停留在项目管理层面,未真正贯彻落实到现场一线施工操作人员手上,大多数施工操作人员不了解或不熟悉,容易造成违章作业和冒险施工。施工现场一旦发生违章作业、冒险施工或安全事故,需要进行检查纠正或经济行政处罚时,矛盾意见很大,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制度规定的执行力度大为减弱。

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责任风险不相配套

公路施工项目由于情况特殊,生产形式呈现线条状,沿线长达数公里,涉及地方道路、河流、田地、民房、管线等较多,现场容易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个别项目部或施工班组为了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安全投入缺乏针对性和主动性,能省则省,能少则少,有的甚至不惜挪用专项安全经费。另外,个别项目部或施工班组的生产经营形式多样化,利益与风险虽有条款约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客观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双方很难界定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扯皮现象严重。

3、现场专职安全员缺乏,管理工作顾此失彼

个别施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专职安全员或安全负责人无法满足国家规定的比例配备。而且调整变更、挂靠兼职较多,有的甚至严重缺位个别施工项目专职安全员或安全负责人的经济待遇较其他管理岗位相对偏低,再加之平时工作压力大,批评多,责任重,容易得罪人,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安全管理岗位缺乏竞争性。因此,施工现场的专职安全员或安全负责人业务技能普遍偏低,安全工作缺乏主动性,能简则简,顾此失彼,违章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纠正。

4、劳动用工不够规范,安全教育不够到位

由于公路施工项目多数是短、平、快,劳动强度大,人员进出频繁,多数作业人员无法及时、全面、系统的接受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另外,随着用工难度的逐步严重,目前实际从事项目一线施工作业的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年纪偏大,文化知识不高,农闲外出的临时打工人员,其人员的身体状况,安全意识,职业技能参差不齐。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要有效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隐患的检查治理

1、项目部要及时收集或更新国家、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并根据项目实际,补充完善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措施。安全制度和保障措施要及时张贴或悬挂在办公、作业场所,通过会议签到等各种形式,进行宣讲和交底,确保制度规定的有效实施。

2、开展经常性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安全职能部门应当坚持每天一次的巡查,项目部应当坚持每周一次的专项检查。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应当带头并组织参加,安全隐患要定人、定时、定措施整改,现场作业负责人应当签字确认。

3、落实现场安全评价与风险告知制度。项目在施工前应当:进行项目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估;拟定整治方案。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当:经常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排查;确定重大危险源;落实治理方案;向所属施工班组(个人)发出预警通知,提示作业人员注意防范;在现场出入口设牌告示,提示过往车辆、行人引起重视,注意避让。

4、积极开展项目部的安全文明标化建设。为施工作业和施工管理提供一个良好作业场所和工作环境。

(二)、坚持安全生产责、权、利统一,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1、国务院在《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明确指出:“各级领导人员在管理生产的同时,必须负责管理安全工作”。 安全寓于生产中,并对生产有促进与保证作用。项目部应当建立包括项目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所属部门、工区、施工班组参加的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并根据人员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管理体系的责任人应当上墙告示,接受员工监督。

2、明确安全生产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关系,促进安全与生产的统一。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必须停止生产活动,“安全第一”的提法无非是把安全摆到生产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因此,项目部与施工班组、作业人员在落实生产工作任务时,应当以安全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施工区域内有其它单位同时进行交叉施工作业的,双方也应当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和注意事项。

3、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项目部应当实行安全生产的统一管理,定期进行安全考核,奖优罚劣。对安全工作业绩显著的施工班组、个人应当予以奖励。对事故(事件)或严重违章的相关责任人要予以经济处罚。安全管理的奖罚,可以试行先奖励,后处罚制度,即当月若无违章或安全事故的,在基本工资报酬外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若发生违章或安全事故的取消奖励并给予一定额度的处罚,以此激励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

4、注重安全与效益的兼顾。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投入要适度适当,做到精打细算、统筹安排,既要保证安全生产,又要经济合理。单纯为了省钱而忽视安全生产,单纯追求高标准不惜合理资金使用,都是不可取的。目前公路建设项目基本上实行安全经费单独立项核实制度,项目部应当建立安全经费的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台帐进行登记。

5、强化安全与风险并存意识教育。安全与风险在同一事物的运动中是相互对立的,相互依赖而存在的。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安全与风险每时每刻都有在变化着。因此,项目部应当采取多种措施,以预防为主,保持生产的安全状态,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三)、狠抓安全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安全工作积极性

1、根据建设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的有关规定,项目部应当按照项目工程造价比例配备专职安全员,并持证(安全C证)上岗。施工队(班组)配备现场专(兼)职安全员,负责本施工队(班组)及施工区域的安全管理工作。

2、努力解决施工一线专职安全员数量缺位较多,经济待遇过低的问题。项目部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在鼓励提高专职安全员的业务素质的同时,应当关心或呼吁项目专职安全员的经济待遇,尽量稳定专职安全员队伍组织。另一方面要适时进行安全工作总结,肯定成绩,提高专职安全员的工作成就感和荣誉感。

3、树立安全生产的全员责任意识。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人员,应当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在分管或履行本职工作时,积极配合专职安全员开展工作,共同检查和纠正违章作业、冒险施工的行为。

(四)、建立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

1、严格专业、劳务队伍的优胜劣汰和评价选择制度。项目部在选择专业或劳务作业班组时,应当查验其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资质、施工能力、资金设备和诚信名誉等基本情况。

2、完善劳务作业人员的进场验证、考勤和工资发放等管理制度。项目部在选择劳务作业人员时,应当查验其身体、年龄、工作经验、上岗资格等基本信息,并做好实名登记。进场后及时签订用工协议,明确彼此的责任义务。

3、开展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仅能增强人的安全生产意识,而且能有效的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的麻疲失误。项目部应当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要讲求实效。通过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作业人员树立安全观念,坚持安全行为,养成安全习惯,注重安全施工。

4、创造条件建立民工学校。项目部在规划筹建时,应当考虑建立民工学校基本用房,保证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基本需要。项目部的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应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定期组织施工或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教育,各类人员(包括新员工、特种作业人员、变换工种、使用“四新”技术、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等)的安全培训教育时间不得少于国家的有关管理规定,被教育者签字确认。

5、安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安全职责,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生产措施要点、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和维护;作业场所的危险因素;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事故案例等。

生产管理的建议篇7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市场价格

    1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1.1 内部原因

    (1)自身特点。首先,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是由其基础产品价格变动引起的,因此比较传统金融工具对价格变动更敏感,风险更大。其次,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成本比较低,潜在亏损很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要求的初始净投资额很少,参与者只需少量保证金就能进行巨额交易。这种交易机制极大地放大了交易风险,一旦失利则损失惨重,甚至造成致命的打击。最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是一种未来交易,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很难准确判断基础工具价格走势。

    (2)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执行情况。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在这里,我们主要指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会计监管与审计监督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以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银行为例,银行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动态纠错的过程和机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头寸不断变化,不能及时在银行的会计报表里得到反映,要监督防范这些风险,并及时分析风险的成因就必须尽力完善切实可行的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有效的手段建立风险的监测、监控和评价的系统达到稳健经营的目的。并且根据测定的风险、战略规划和政策,应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纳入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管理。通过管理、控制目标等手段及时有效地处置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问题。

    1.2 外部原因

    (1)外部监管不力。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过程来看,涉及证券监管部门、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外汇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以及交易所等。各个部门若从各自的部门利益出发,从而政策取向不一致,可能导致过度监管或监管不足,相对加大风险。

    从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来看,在国际上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体包括金融机构、企业以及私人投资者,而我国将跨境交易的主体局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少数国有企业。自1995年以来,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有:1995年《人民银行法》(2003年修正)、《商业银行法》(2003年修正)、《票据法》、《保险法》(2002年修正),1997年《刑法》(涉及金融犯罪),1998年《证券法》,2001年《信托法》,2003年的《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但是这些法律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和监管几乎没有作出规定,由于其巨大的风险,有些条文甚至限制其发展。

    (2)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和审计问题研究滞后。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角度来看,按照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和会计核算模式,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的经济业务一直不能纳入会计报表之中。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控制也只限于会计报表附注加以说明,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较差,交易风险不能够直观把握,难以做到事前控制。

    (3)缺乏专业人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其价格非常复杂,缺乏熟悉财经金融理论与实务专业人才。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交易营运风险。优秀的衍生金融工具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产品知识、计量统计技术、理解规则和监管、理解企业所面临的宏观与产业调控对行业景气供需、金融衍生工具价格起伏风险的知识等。要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良好的前瞻决策判断力,能够在良好的风险决策基础上确立观点、依据,能够问合适的问题以完全理解产品内在风险、外在风险的因果关系等。如果缺乏这些基本素质就很难判断这些潜在的风险,从而可能以技术消息面盲从炒作、赌错方向,导致金融危机中兆亿元资金损失。另外,擅长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也比较缺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2 完善风险管理的体系的建议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如果因为其本身的风险性就限制它的发展,恐怕会阻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和国际市场的接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市场价格风险、制度风险、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营运风险等。

    2.1 改善定价方法,量化预警市场价格风险

    如果能够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可靠定价,自然能够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预警。目前使用的主要方法和模型主要有:

    (1)蒙地卡罗方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蒙地卡罗方法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工具,利用电脑模拟成千上万种潜在的状况,进行单一的仿真,计算出可能的投资结果。蒙地卡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所有可能结果发生的概率,定义出一个概率密度函数。将此概率密度函数累加成累积概率函数,调整其值最大值为1,此称为归一化(Normalization)。这也将正确反映出所有事件出现的总概率为1的概率特性,这也为随机数取样与实际问题仿真建立起联结。也就是说我们将计算机所产生均匀分布于[0,1]之间的随机数,通过仿真的过程具有的概率分布函数,仿真出实际问题最可能结果。蒙地卡罗模拟法要求使用一些合理的假设、预期投资回报和通货膨胀率,但如果输入脱离现实的数据,得到的也只能是脱离现实的结果。

    (2)统计模型。目前专门针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建立预警模型的研究较少,一般选取静态财务指标建立统计模型,来预测公司未来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此模型有一个缺陷,就是统计模型往往建立在严格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但忽视现实宏观调控与产业经济供需及许多不确定因素对价格影响,例如经济结构、信用制度、特殊事件、国家风险以及不同经济区域风险的传递效应等,大多不可精确计量,但是如果忽略这些因素的影响,预测结果可能与现实背离,丧失预警的意义。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事件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2.2 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和监管制度,减少制度风险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首先,严格执行授权批准制度。在进行衍生工具的交易时,必须执行分级授权的管理制度,任何重大的交易或新业务都应该得到董事会的批准,或者得到由董事会指定的高级管理层的同意。保证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不能够越权交易和违规操作。同时也应执行不同岗位的分权制度。还应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将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或风险管理人员的工资与衍生金融工具的赢利简单挂钩,以免导致交易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片面扩大风险。巴林银行就是将日经指数交易的赢利与交易员里森的薪酬联系在一起,使得里森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忌风险,造成巨额损失。另外,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人员可以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轮岗的制度,及时发现操作人员的舞弊或违规行为,防范风险。

    (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预警风险。首先,企业应该更新风险管理的理念。应该强化风险的防御功能,强调事前的防御和风险预警。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确保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已经清楚地了解该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特点和风险状况。从而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就要考虑银行或企业可以接受的风险是多大,怎样才能有效控制这些风险。可以聘请着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财务公司等,帮助其建立内部控制的制度框架,制定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要做好风险评估。董事会应定期对现行的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进行评价,确保其与机构的资本实力、管理水平一致。

    还要加强风险检查,建立风险反应机制、报告制度以及风险应对机制。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的风险进行检查监督,在市场条件变化或出现亏损可能时,要及时报告高级管理层和监管机构,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或损失降低到最小。

    (3)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①会计确认、计量与财务报告。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必须拓展传统会计要素的范畴,因为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一种契约权利或义务,是一种未来的事项,需要涵盖于新的要素下,才能进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初始投资时不需要或者仅仅要求很少的保证金,并且价格变化很大,需要依赖于公允价值。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报告,则要考虑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问题,确定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提供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②会计信息披露。为弥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报表披露的不足,我们要规范和完善表外披露的信息,帮助报表使用者评价企业各种的财务风险。IAS32和IAS39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表外披露的信息应至少包含以下方面: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范围和性质的资料,包括金额、时间以及一些重要条款;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用的计量方法和重要假定;初始确认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这些资产被处置之前是否计入当期净利润(或亏损),或直接在权益中确认;描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包括其对主要的预期交易进行套期的政策。

    (4)加强审计监督,做好风险审计与防范。①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监督主要包括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监督两个层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

生产管理的建议篇8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市场价格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070-03

1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1.1 内部原因

(1)自身特点。首先,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是由其基础产品价格变动引起的,因此比较传统金融工具对价格变动更敏感,风险更大。其次,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成本比较低,潜在亏损很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要求的初始净投资额很少,参与者只需少量保证金就能进行巨额交易。这种交易机制极大地放大了交易风险,一旦失利则损失惨重,甚至造成致命的打击。最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是一种未来交易,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很难准确判断基础工具价格走势。

(2)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执行情况。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在这里,我们主要指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会计监管与审计监督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以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银行为例,银行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动态纠错的过程和机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头寸不断变化,不能及时在银行的会计报表里得到反映,要监督防范这些风险,并及时分析风险的成因就必须尽力完善切实可行的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有效的手段建立风险的监测、监控和评价的系统达到稳健经营的目的。并且根据测定的风险、战略规划和政策,应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纳入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管理。通过管理、控制目标等手段及时有效地处置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问题。

1.2 外部原因

(1)外部监管不力。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过程来看,涉及证券监管部门、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外汇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以及交易所等。各个部门若从各自的部门利益出发,从而政策取向不一致,可能导致过度监管或监管不足,相对加大风险。

从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来看,在国际上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体包括金融机构、企业以及私人投资者,而我国将跨境交易的主体局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少数国有企业。自1995年以来,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有:1995年《人民银行法》(2003年修正)、《商业银行法》(2003年修正)、《票据法》、《保险法》(2002年修正),1997年《刑法》(涉及金融犯罪),1998年《证券法》,2001年《信托法》,2003年的《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但是这些法律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和监管几乎没有作出规定,由于其巨大的风险,有些条文甚至限制其发展。

(2)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和审计问题研究滞后。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角度来看,按照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和会计核算模式,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的经济业务一直不能纳入会计报表之中。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控制也只限于会计报表附注加以说明,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较差,交易风险不能够直观把握,难以做到事前控制。

(3)缺乏专业人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其价格非常复杂,缺乏熟悉财经金融理论与实务专业人才。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交易营运风险。优秀的衍生金融工具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产品知识、计量统计技术、理解规则和监管、理解企业所面临的宏观与产业调控对行业景气供需、金融衍生工具价格起伏风险的知识等。要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良好的前瞻决策判断力,能够在良好的风险决策基础上确立观点、依据,能够问合适的问题以完全理解产品内在风险、外在风险的因果关系等。如果缺乏这些基本素质就很难判断这些潜在的风险,从而可能以技术消息面盲从炒作、赌错方向,导致金融危机中兆亿元资金损失。另外,擅长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也比较缺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2 完善风险管理的体系的建议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如果因为其本身的风险性就限制它的发展,恐怕会阻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和国际市场的接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市场价格风险、制度风险、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营运风险等。

2.1 改善定价方法,量化预警市场价格风险

如果能够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可靠定价,自然能够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预警。目前使用的主要方法和模型主要有:

(1)蒙地卡罗方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蒙地卡罗方法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工具,利用电脑模拟成千上万种潜在的状况,进行单一的仿真,计算出可能的投资结果。蒙地卡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所有可能结果发生的概率,定义出一个概率密度函数。将此概率密度函数累加成累积概率函数,调整其值最大值为1,此称为归一化(normalization)。这也将正确反映出所有事件出现的总概率为1的概率特性,这也为随机数取样与实际问题仿真建立起联结。也就是说我们将计算机所产生均匀分布于[0,1]之间的随机数,通过仿真的过程具有的概率分布函数,仿真出实际问题最可能结果。蒙地卡罗模拟法要求使用一些合理的假设、预期投资回报和通货膨胀率,但如果输入脱离现实的数据,得到的也只能是脱离现实的结果。

(2)统计模型。目前专门针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建立预警模型的研究较少,一般选取静态财务指标建立统计模型,来预测公司未来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此模型有一个缺陷,就是统计模型往往建立在严格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但忽视现实宏观调控与产业经济供需及许多不确定因素对价格影响,例如经济结构、信用制度、特殊事件、国家风险以及不同经济区域风险的传递效应等,大多不可精确计量,但是如果忽略这些因素的影响,预测结果可能与现实背离,丧失预警的意义。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事件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2.2 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和监管制度,减少制度风险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首先,严格执行授权批准制度。在进行衍生工具的交易时,必须执行分级授权的管理制度,任何重大的交易或新业务都应该得到董事会的批准,或者得到由董事会指定的高级管理层的同意。保证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不能够越权交易和违规操作。同时也应执行不同岗位的分权制度。还应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将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或风险管理人员的工资与衍生金融工具的赢利简单挂钩,以免导致交易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片面扩大风险。巴林银行就是将日经指数交易的赢利与交易员里森的薪酬联系在一起,使得里森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忌风险,造成巨额损失。另外,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人员可以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轮岗的制度,及时发现操作人员的舞弊或违规行为,防范风险。

(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预警风险。首先,企业应该更新风险管理的理念。应该强化风险的防御功能,强调事前的防御和风险预警。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确保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已经清楚地了解该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特点和风险状况。从而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就要考虑银行或企业可以接受的风险是多大,怎样才能有效控制这些风险。可以聘请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财务公司等,帮助其建立内部控制的制度框架,制定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要做好风险评估。董事会应定期对现行的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进行评价,确保其与机构的资本实力、管理水平一致。

还要加强风险检查,建立风险反应机制、报告制度以及风险应对机制。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的风险进行检查监督,在市场条件变化或出现亏损可能时,要及时报告高级管理层和监管机构,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或损失降低到最小。

(3)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①会计确认、计量与财务报告。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必须拓展传统会计要素的范畴,因为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一种契约权利或义务,是一种未来的事项,需要涵盖于新的要素下,才能进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初始投资时不需要或者仅仅要求很少的保证金,并且价格变化很大,需要依赖于公允价值。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报告,则要考虑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问题,确定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提供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②会计信息披露。为弥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报表披露的不足,我们要规范和完善表外披露的信息,帮助报表使用者评价企业各种的财务风险。ias32和ias39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表外披露的信息应至少包含以下方面: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范围和性质的资料,包括金额、时间以及一些重要条款;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用的计量方法和重要假定;初始确认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这些资产被处置之前是否计入当期净利润(或亏损),或直接在权益中确认;描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包括其对主要的预期交易进行套期的政策。

(4)加强审计监督,做好风险审计与防范。①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监督主要包括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监督两个层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美国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法案》规定,审计委员会应当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且至少一人是金融专家。也要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维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遵守职业操守,并对违法违规的高管进行严厉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审计的独立性,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检查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状况,出具内部审计报告或风险报告。②发挥公众审计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进行培训,以适应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审计人员首先要对企业涉及的衍生金融工具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和手段,才能识别其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准则应该以风险控制为导向,借鉴国际先进的准则方法,结合现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建立我国的合理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进行积极思考。

结合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点,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要先做好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执行情况的调查,包括衍生工具交易是否经过审批授权、内部分工职责是否明晰、是否制定风险控制规章制度等。在符合性测试阶段,要判断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价值的评价方法是否适当、信息披露是否充分等。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要考虑采用怎样合适的审计技术、运用怎样的审计方法和策略,发现衍生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存在的问题。

2.3 提高风险监测能力,防范外部性风险

对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缺乏足够的监测能力是积聚风险隐患的重要原因。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者应该建立相对敏捷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制定新的合理指标,当指标出现异常时,及时预警。尤其对一些影响市场秩序的投机行为、严重扭曲市场价格的违规操作行为加强监测,提高市场价格信息的有用性。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外部效应的发生。银行则可以采取“逐日盯市”原则对衍生产品敞口头寸进行市值重估,并建立衍生产品市值重估准备金。对在流动性不强的市场(如柜台交易市场)上创造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更要对市值重估的频率和质量进行检查。

2.4 培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人才,降低营运风险

我国能够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人才非常缺乏,我们要参与国际金融是市场的竞争,就要培养一大批熟悉国内国际交易标准和惯例,懂得国内国际资本市场规则和制度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培训教材和主要课程,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学习体系,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设立相关的可操作的实践性课程,积累实战交易经验。同时也不能忽略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霞.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析[j].经济师,2008(8).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