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8篇

时间:2024-03-21 14:40:37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

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城;数字媒体街道;内容;交互;单元;模块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03-03

1、绪 论

1.1 研究目的及方法

为道路导入数字媒体技术,意味着创造出影响物理环境和道路环境的新空间。

在道路中导入数字技术,就是把数字媒体城道路的基本构想建立在传统道路的物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概念基础上加以理解,可将体现数字技术的装置因素理解为物理环境,但是因该装置产生的人类道路活动的变化不应该被置于传统概念的延长线上,而是应该成为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数字空间为人类的空间感受以及个人、社会的沟通带来了革命,而这又需要崭新的构成因素。

在数码时代,道路作为交换信息、彼此接触和文化共享的空间,它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街具这个位于道路中心的物理构成因素的特征和能够对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加以灵活应对的形态构成因素进行研究,以了解有效“设计的可能性”。

1.2 研究范围

本研究以数字媒体城的道路环境为中心,首先从理论上学习从传统的道路环境转变为新概念的数字道路环境所需的功能和物理因素,继而考察能够应对数字网络空间和道路文化之变化的道路的物理构成因素。出现于道路上的人的形态既是催生工具的动机,又是不断改变道路的软件,同时是“道路”这个物理环境承载的内容。从城市街具中导出传统道路体现的特征和新赋予的造型特征,以提供适用于城市街具的标准是本文的研究范围。

2、数字媒体城的特征

2.1 数字媒体城的概念

今天我们的社会由于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居住文化亦随之发生着快速转变。

所谓数码城是适应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需求模式的变化,在配备良好的道路、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的原有住宅区开发方式基础上,构筑更高一层的信息基础设施,使得居民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加简单、便捷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从而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新概念城市。它是通过建立在城市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办公区之间的城市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地下埋设物及主要系统的状况,能够构筑反映人民愿望的优质行政服务以及应对灾害、灾难的综合性的系统,并且在构筑了尖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环境中,能够享受快捷生活的未来型城市。

2.2 数字媒体城环境特征

所谓数码城,就是在城市管理、城市造景、城市行政等领域使用了前沿性尖端数字技术的城市。

城市应该具有能够接受快速发展的尖端技术的柔韧性,技术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于环境技术的尖端化,而是为了给生活于城市的人们提供方便和安乐,应该将立足于使用者为中心立场作为背景性前提。

(1)能够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的灵活性(Flexibility)

数字技术革新速度快,技术周期短,通过物理性固定导入空间,所以需要能够持续利用数字技术变化的方法。

(2)通过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实现的亲合性(familiarity)

数字技术城市使用的技术不是为专家存在的,而是以数字媒体道路为媒介向一般大众提供的技术,从而需要导入类似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ricDesign)、可触摸的媒体(Tangible)、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概念。

(3)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ric Design)

构筑能够让使用者的参与和相互作用顺利进行的系统,向个别使用者提供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信息,同时还能够保障其隐私(Privacy)。

(4)可触摸的媒体(Tangible Media)

应该通过使用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的各种应用软件程序,向各阶层的使用者提供网络化环境。

(5)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应该在主体之间形成各种接触和相互作用,在城市中形成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内容(contents),同时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

3、数字媒体城的道路环境分析

3.1 道路在数字媒体城的意义和功能

3.1.1 道路在城市空间的意义

道路是城市的外部空间,是最简单,且具有诸多目的的空间。道路是构成市区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不但形成市内交通网,还以分割街区的线条形成城市的形态,可以说市民的步行空间――道路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基干结构。道路作为基干结构,从形态上形成城市的骨骼和框架;作为新的空间领域,是决定城市本身的存在形式的重要因素;道路不但从单纯的功能性空间的意义上,而且从物理层面上也是市民意识和行动的动脉,可以说它是城市本身拥有的社会结构的表情。

3.1.2 道路的功能

(1)传统功能

对各年龄阶层而言,道路是杜区生活的一般场所,是实实在在地为人们提供彼此接触和休息的场所。道路是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交流的地方,是发生经济活动的场所,具有活力的道路直接对周边产业产生影响,如果道路充满活力还能够提高地域内相关产业的比重,从而提供专业化和注入活力的契机,进而还可以为道路庆典等周边服务和商业领域注入活力。道路一直被认为是建筑物之外的,具有公共性的,是各种规模的自然构造物和人工构造物可以共存的场所。

(2)被赋予的新的功能

道路与城市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处于建筑物两侧的意义,并不是仅仅用于同行的通道,在这里不断发生着家和道路、室内的人和室外的人、室内的活动和室外的活动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道路在构成城市的物质因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作为形成城市形象的强有力的媒介,需要设施的改善和程序的变化。

在数字时代,具有交换信息的场所、接触的场所、文化共享的场所等功能的道路的作用预计将进一步增大。

数字网络空间和道路文化的变化

虚拟文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为此前一直是社会活动之

主体的道路文化带来变化,在目前道路拥有的逻辑和功能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被数字网络空间所同化或替代,随之道路将承担和原本履行的作用不同的内容。

未来,道路空间的概念不是将内外隔离,而是应该使其能够自然地联成一个拥有同一个主题的空间,构筑内部程序和外部程序成为一个主体的空间,通过移转空间能够彼此连接和探索,从而不但需要虚拟空间,还需要真实开放的道路空间。

3.2 道路的物理构成因素

导入数字技术意味着创造对物理环境和人类道路活动均带来影响的更高层次的新空间。数字媒体道路是为道路导入数字技术,它的基本构想有必要在传统道路的物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这个概念基础上加以理解。

可以把体现数字技术的装置因素理解为物理环境的范畴,但是因这些装置发生的人类道路活动的变化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概念的延伸,而是应该从崭新的概念进行理解。

数字技术开启的数字空间非但要考虑人类的空间经验,还需要为个人和社会的沟通,思考崭新层面的构成因素。

在人类的道路活动这个传统道路的构成因素中,添加物理环境之外的数字技术而形成的虚拟环境并非只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个构成因素。它在道路活动和物理环境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道路概念中,使虚拟环境和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道路活动彼此相互作用,从而最终创造出”物理环境/虚拟环境,人类的道路活动”之间的复合作用。

数字媒体道路的物理环境是提到道路时想起的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它包括包装、城市街具、招牌、艺术品、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界限、建筑物正面的构成因素、开放空间等,这里还包括信息亭、LBS系统、各种传感器、网络基础设施等安装于道路空间的数字技术装置和个人使用携带的各种终端机等广泛的数字装置。从而可以说,能够支撑人类道路活动和虚拟空间的所有物理设施均为物理环境。

4、数码城的设施设计

4,1数字媒体城的概念分析及形象提取

数字媒体城的核心因素有数字、媒体和道路环境三种。

4.2 核心关键词的基本造型概念

4.2.1 透明性和重复性

基本造型概念:通过材料和形态体现透明性和重复性

透明性:玻璃的透明性,在重复的空间形成的透明感

重复性:直线和直线的重复,直线和圆的重复,圆和圆的重复,玻璃和玻璃的重复,透明和不透明的重复。

4.2.2 系统化和动态结构

基本造型概念:恰当地使用结构和动态概念的系统

系统:如果硬件组合与连接容易,那么网络连接也容易。

通过模块组合硬件

为了收纳各种内容(contents),构筑自身的网络

Move:动态结构及功能的适用

(从提高照明,显示屏/功能性、使用性、形象等角度,体现各种动作方法)

4.2.3 灵活性和变化性

基本造型概念: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灵活性(Flexibility)

(将装修术语计算机房地板(ACCESS FLOOR)的概念适用于步行街,从而提高安装、施工和管理设施的效率。)

灵活性:应对道路环境变化的系统

变化性:增强功能性和使用性的变化结构

应对昼夜的变化

照明的变化

应对技术变化的系统变化

4.3 设施的设计提案

为设计提案选择的城市街具应该是道路原有设施中的那些利用度高,具有大众性,在诸多设施中具有代表性的设施,从而选择了既有效利用了组合式模块系统,又适合道路系统的公交车站、道路报刊亭、隔离墩、垃圾箱、信息亭等设施。

(1)公交车站

材料:金属/玻璃(2)道路报刊亭/隔离墩/垃圾箱

材料:金属/玻璃

5、结 论

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学时分配;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531-02

Discussion o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the Speciality of Computer

ZHANG 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o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cludes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period assignment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Through near three year practice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period distribu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1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从多媒体技术原理和应用的视角,对多媒体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相关技术做了全面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多媒体音频处理技术;计算机动画;多媒体视频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著作工具。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为今后开展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1章多媒体技术概述

重点: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多媒体数据的特性与表现形式,多媒体关键技术。

1) 多媒体的概念 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分类。

2) 多媒体数据的特性与表现形式掌握多媒体数据的特性与表现形式。

3) 多媒体关键技术 理解多媒体关键技术。

第2章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重点: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磁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显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1)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3) 磁存储系统及工作原理掌握磁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磁盘阵列RAID技术。

3) 显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掌握液晶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显卡的工作原理。

第3章多媒体光盘存储系统

重点:光盘的结构与记录信息的原理。难点:光驱读取光盘的方式。

1) 光盘存储系统了解光盘存储系统的特点和分类,掌握光驱读取光盘的方式。

2) 光盘的标准了解常见光盘的标准,掌握VCD和DVD技术的区别。

3) 光存储介质的结构与工作的原理掌握光盘的结构与记录信息的原理。

第4章多媒体音频信息处理

重点:音频文件的格式,MIDI的工作原理,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难点: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1) 音频信号及其概念 了解音频信号的形式,理解声音的三要素。

2) 声音信号的数字化掌握模拟音频信号的数字化过程。

3) 声卡理解声卡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4) 音频文件的格式与处理软件理解声音文件的格式,掌握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

5) 乐器数字接口---MIDI了解MIDI系统的组成,理解MIDI的工作原理。

第5章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重点:图像处理中的色彩学知识,图像文件格式。难点:图像数字化过程,PhotoShop用法。

1)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了解数字图像的概念,理解图像的分类。

2)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3) 图像与图像数字化过程 掌握图像数字化过程及原理

4) 图像处理中的色彩学知识理解色彩模型、色彩三要素、颜色深度和位平面

5) 位图绘画与编辑理解滤镜、通道、图层、蒙版的概念。

第6章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处理技术

重点:矢量图格式的特点,三维真实感图形的生成技术

1) 计算机图形学概论了解图形的概念,理解图像和图形的区别。

2) 三维真实感图形技术掌握三维真实感图形的生成技术。

3) 矢量图格式与绘图软件理解矢量图格式的特点,了解常见的绘图软件

第7章多媒体视频信息处理

重点:视频的数字化过程,视频文件的类型,YUV模型。难点:premiere的使用。

1) 视频基础知识理解视频的定义、了解视频的分类

2) 广播电视信号及其标准了解广播电视信号制式,理解YUV与RGB彩色模型。

3) 视频的数字化过程掌握视频的数字化过程,理解数字视频的采样格式

4) 视频文件的类型和处理软件理解视频文件的类型,掌握premiere的使用。

第8章计算机动画

重点:计算机动画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1) 计算机动画的概念理解计算机动画的定义。

2) 实现计算机动画的主要技术与方法理解计算机动画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第9章多媒体数据压缩与编码

难点:统计、预测、变换编码的工作原理,JPEG和MPEG压缩编码和算法。

1) 数据压缩编码技术概述理解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理解对称压缩和不对称压缩。

2) 统计编码、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理解统各种编码的思想。

3) 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和运动图像压缩标准MPEG掌握 JPEG和MPEG压缩编码原理。

第10章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与著作工具

重点:理解多媒体著作工具的分类。难点:掌握Authorware的使用。

1) 多媒体著作工具了解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特点,理解多媒体著作工具的分类

2) 常用多媒体著作工具介绍了解常用的多媒体著作工具,掌握Authorware的使用

3) 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4) 实验教学环节

3 结束语

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近三年的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法”为导向,围绕以上教学内容设计了很多视频、音频、图像、动画方面的实用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应用到的,例如在图像处理中制作个人证件照,视频处理中给视频制作字幕配背景音乐等等。在课程结束时,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部分同学还将自己的作品上传优酷等视频网站,有很高的点击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钟玉琢.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辅导与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宗福,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 整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94-01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自主化,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可以说,备课、上课、作业、学生自主学习环节都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协助,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效结合多媒体技术,例如老师能利用办公软件做成PPT对课文内容进行诠释,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是启蒙教育的时期,学生开始进行正规化的学习,但是小学生年龄尚小不具备成熟的自我意识,因此教育的规范化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尤为重要。数学课程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科目,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至关重要,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同时,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判断是非能力差,自制力弱,课堂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利用多媒体的灵活性,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能把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灌输到学生头脑,需要教学过程中多媒体适当参与。小学学习每个时期的任务不一样,多媒体教学的参与度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根据教学任务及时调整多媒体教学方式。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搭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很多认知问题,在小学低年级学习阶段,学生开始进入各个板块的概念学习,如数字运算和几何图形认知等板块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对其概念和形态有基础的了解,这时的数学大多贴近生活,概念容易理解且不需用抽象思维就能掌握知识。

这个阶段的学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搜集图片资料,搜集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数学资料,做成幻灯片在课上讲解,甚至可以播放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时,在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还很充足时,用幻灯片进行概念引入,适当讲述一些简单的概念及数学常识,从生活中的数学出发,同时注重多媒体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有效提升学习的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

低年级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开发智力,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数字的加减及生活常见计量单位。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介绍新概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图片进行介绍,快速大量列举例子让学生熟悉概念。在数字运算和计量单位认知板块,可以用多媒体做成Quiz,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抢答,这样能起到头脑风暴的作用让学生练习运算,还能课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接下来的学习更有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练习效果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习任务比起低年级开始加大,启蒙期结束,趣味性减少,这个阶段开始规范学习,学习内容也由简单的数字加减变为数字乘除及大数字的运算。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有简单数字运算基础,作业量及上课内容增多,学习氛围也由轻松转向紧张,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这个阶段的教学多媒体的参与度也要减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更要求带有教育性,能够被作为学生的有利学习工具。这个阶段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宜以幻灯片为主,用来介绍一些概念。最主要用来搜集大量数字运算练习题,以小测验或者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在上课时练习。例如,在学习数字的乘除时,练习对之前数字加减的掌握,通过数字的加减引出数字乘除,由浅入深,慢慢加大练习量。在学习数字运算时,最重要的就是勤加练习,无论是课外还是课内,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练习,这样能提升学生的数字运算能力。

小学学习中期,除了数字运算,还要求学生对大数字进行认知,还有简单的几何平面图形认知。这个阶段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字列举,从个位数开始逐步向上列举,同时利用生活中的数字概念,能帮助学生理解大数字的范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日益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借助技术优势,可以有效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可靠的、有效的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学习难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也是现在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同时,应意识到任何先进的教育技术都不能完全取代教学活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教师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时,也要注意克服其不足之处。另外,合理分配教师教学、学生练习和多媒体教学占用的时间也很重要,多媒体教学的比重过大很容易造成学生无心学习书面知识,过少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不管通过什么学习方法,必要的练习加思考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篇4

人们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和全球科技革命的推动,加速了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新媒体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新媒体对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有助于转变从业人员的传统观念、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媒体的质量。要采取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新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策略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内涵

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以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电影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一场巨大变革。20世纪末,全球科技革命推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这为新媒体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新媒体得以迅速发展。21世纪,新媒体从边际迈向主流,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广泛渗透并深刻影响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是“新媒体”概念的首创者。1967年,他把“电子录像”称作“NewMedia(新媒体)”,这标志着“新媒体”概念的诞生。[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并探讨新媒体。研究者对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成一家。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宫承波在《新媒体概论》一书中认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都属于新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和者。[2]虽然人们对新媒体的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通过分析上述界定,不难发现,对新媒体概念可以从时间和技术两个维度界定。一方面,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新旧”是相对的。新媒体作为一种工具,其物质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因此要以“今日之新”作为标准来界定新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它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依托而构成的技术平台。

(二)新媒体的特征

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极大地丰富了媒体的形态,使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之所以优于传统媒体,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应用,并广泛渗透于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依托的先进技术。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互动性和个性化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征。

1.数字化。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数字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依托的一种新的信息编码方式。新媒体通过数字技术把大量的信息符号压缩,并以各种数字化载体进行存储和传播,使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所需信息。

2.互动性。

高度的互动性是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突出特点。传统媒体信息传输的过程往往是单向的,不利于信息的反馈和交流。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多样化的媒体形式为信息传递的双方提供对话的平台,参与个体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具有充分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来自主选择信息。

3.个性化。

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新媒体的又一大特色。受科技水平的限制,传统媒体是一种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信息终端在网络中都有一个固定的地址,传播者可以根据地址确定一个或多个用户向其传播特定的信息,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接收和发送完全个性化的信息。

二、新媒体背景下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转变从业人员的观念

继续教育是对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更新传统观念,提升职业技能,是中国继续教育的重要现实需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具有传播速度较慢、传播时效性较差、互动效果不佳、形式单一等缺点,这严重影响了从业人员的学习效率和培养质量。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重要支撑,具有数字化、个性化、交互性、即时性等特征,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运用新媒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有助于转变他们的传统理念。从业人员不只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方式,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博客等新兴的媒体形式进行学习;从业人员的地位由“客体”转变为“主体”,有助于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信息传输由单向的大众传播转变为双向的个体传播;学习可以完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从业人员人人能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

(二)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指具备与新媒体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素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仅是新媒体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传统媒体对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要求不高,主要通过口头语言、纸质文字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新媒体时代,需要使用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媒体终端,处理各种音频、视频、图片等信息,这都要求从业人员更新媒体知识并掌握新媒体技术。继续教育为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人才。通过学习,一方面从业人员可以熟知新媒体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可以加深对网络、计算机、数字音像等技术言语信息的理解,进而提升正确使用PPT、投影仪和幻灯片等设备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媒体的质量

信息社会是展现高度知识创造力的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亦日趋激烈,人们对媒体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能力,使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在更广泛的领域运用新媒体,从而提高了新媒体的质量。同时,传统媒体紧抓时代机遇,以新媒体的发展为契机,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弥补自身的不足,拓展发展的空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大大地提高了媒体的质量。

三、新媒体背景下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策略

(一)增强从业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

正如日本生涯教育学会编撰的《生涯学习事典》所说:“对学习者的要求给予必要的应答,并由学习者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手段与方法,然后再通过其终身的生涯来进行”。[3]学习是基于个体自发的意愿而进行的基本活动。因此,只有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从业人员利用新媒体学习的动力。一是从业人员要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于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从业人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从业人员更要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才能更好地掌握有关新媒体的知识和技术,熟练运用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媒体形式获取信息,进而提升工作能力。二是从业人员要树立专业发展意识。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它是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产生,媒体的形态多种多样、媒体操作程序各异,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树立专业发展意识,积极参与学习,不断获取新的媒体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美国成人教育大师诺尔斯指出:“成人教育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实用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4]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以实用为出发点。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可以接收和发送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因此,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以个体的实际需求为主,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教师提供“菜单”式的教学内容,依照从业人员的具体需求把各种知识信息列成“菜单”,他们像点击电脑菜单一样有针对性地获得所需信息。[5]另一方面,教师提供“模块”式的教学内容,每个模块的学习都以胜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掌握职业技能为目的,通过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设置课程,从业人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需选择不同的专业模块内容,实现学用一致。[6]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继续教育大多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采取“灌输式”、“填鸭式”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从业人员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运用,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仅仅通过口头传授进行知识传递,而是要积极组织和分配教材、媒体、设备等资源,让从业人员各取所需。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以新媒体为主要传播形式的信息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是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进行教学,融合音频、视频、图片、语言、文字,让从业人员更加形象、具体地感知信息;二是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计算机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呈现信息,它能够帮助从业人员运用所学的技术主动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才能;三是通过卫星电视等进行远距离教学,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适用范围较广,且颇具灵活性,充分考虑到从业人员学习的特点;四是实行自定步调的个性化教学。[7]教师根据从业者的能力、学历程度、兴趣爱好、职业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方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继续教育教师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新媒体背景下,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非常有必要,它直接关系着从业人员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是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在继续教育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新媒体背景下,需要定期组织专职教师接受培训。通过开展规范化的培训、鼓励进修学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他们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兼职教师具有流动性较大、来源多样化、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新媒体时代对兼职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全面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兼职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从业人员的需求为出发点,因需施教,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全面提升教学能力。

作者:范晓林 单位: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蒋宏.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54.

[2]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网络传播研究,2008(6):10-12.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80-82.

[4]张维.成人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2.

[5]吕海燕,周立军.信息技术技能实训课程“菜单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7):100-101.

篇5

关键词:数字绘画;模拟;数字化

新媒体语境可以分解成“新媒体”和“语境”两个关键词,“语境”这个词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使用语言的环境的简称。马林洛夫斯基曾提出,语言和它所存在的环境关系密切,要了解语言就要了解它所产生的环境。这个语言环境简单地说就是言语产生的时间、地点、话题等,再深入则涉及文化、社会、语言等等综合因素。最先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是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彼得卡尔・戈德・马克。他在1967年第一次使用了“新媒体”(new media)―词。[1]从出现到现在,“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一直难以明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这样定义“新媒体”: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今天的网络又是新媒体。[2]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说:“新媒体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服务,传播者和接受者对等交流的媒体。”[3]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动态的,不固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技术的角度看,“新媒体”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移动数据通信技术,还有互联网络技术。从传播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出现将人的交际行为由现实世界延伸到了网络世界,构造了交互性、即时性、大众化的新兴媒介环境,打破了原来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人们交流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语境是相对以往媒体语境而言的,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而慢慢形成的新的语境形态。

新媒体又叫做数字化新媒体,数字化就是把图像、文字、声音、虚拟现实等复杂的信息分解成最基本最简单的数字、数据,再建立数字化模型,然后把这些数字化模型转化成一系列二进制代码,最后用计算机统一处理这些二进制代码,这样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就完成了。数字技术也被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计算机的一切运作都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没有数字化技术就没有计算机技术。在淘宝搜索“数字”,共出来82.91万个数字产品,有玩具、服饰、家用电器、办公器材等等各个领域。在搜索引擎搜索“数字”二字,出来很多名词,有数字电影、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数字城市、数字奥运等等。今天,我们的社交、工作、生活、娱乐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数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在新媒体语境下,数字化涉及各个领域,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受到巨大影响,“艺术的数字化将构成21世纪美术变革的主流发展趋势,数字绘画即是艺术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3]传统视觉表现形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由此产生,那就是数字绘画。新兴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那么简单,要经历和旧事物的磨合期、接受适应期等阶段,数字绘画也经历了由开始的被怀疑、试探到最后慢慢被接受的过程。数字绘画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传统绘画的形式。

虽然“电脑美术无需向哪一个艺术门类靠拢和模仿,而应以其鲜明的文化和时代特征、独特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个相当有活力的不可替代的美术种类”,[4]但是把数字绘画当作一种全新的现代绘画画种,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大合适。

把现实的绘画作品转化成数字、数据存储,使它可以被再现和展示,如我国的“数字敦煌”项目,还有网上的那些世界各大美术展览馆。虽然把这些正在衰变的艺术瑰宝用数字摄影技术或者立体扫描技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但是这些数字图像并不涉及绘画创作的任何因素,只是把艺术作品数字化了,是一种技术性的存储活动。数字绘画创作的相关应用软件目前已经有400多种,其中包括静态效果的应用软件和动态效果的应用软件,这些软件都拥有图形图像的基本编辑功能,可以绘制出与传统绘画相似的艺术效果。例如,painter中的水彩笔、油画棒、粉笔等等自然媒介效果,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字绘画的创作媒介,还是需要借助着这些“绘画”模拟功能,再搭配一些专业的外设,如压感笔、手绘板等来实现。这种对传统绘画艺术效果的模仿功能,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复制,虽然不是具体复制某一个作品,而是模拟了其中的视觉形象特征,这种模拟可以说是把现实中的绘画形式语言数字化了,等于是一种数字化的绘画。

计算机技术虽然能逼真地模仿传统绘画的视觉形式特征,而且拥有传统绘画很难达到的方便快捷,但是这些都很难使创作者进入一种忘我的、愉快的、挥洒自如的创作状态。作为数字绘画的媒介材料,计算机技术鲜少有自己的独特语言特征,因而也难以划分画种门类。有人说数字绘画要细分为数码油画、数码水墨等等,但是这些油画、水墨画除了让人惊叹它的逼真外,难以有更深的体验和共鸣。数字绘画作品会随着电光的消失而消失,即使用印刷技术输出也没有传统绘画的那种生气和韵味。

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数字绘画也许能够打破自身的局限成为一种全新的画种,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利用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方式。数字绘画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媒体是绘画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平台,它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绘画艺术。目前,我国的数字绘画艺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数字绘画的发展还需要大批新型专业人才:既要有传统绘画的传承、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了解新媒体技术、熟悉电脑技术,同时还要抱有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如何将数字技术手段合理而又更好地和传统绘画创作相结合,这已经是当代绘画艺术领域中最受人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对这些改变做进一步的探索实验,这要求绘画艺术创作者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背景。

综上所述,数字绘画现在虽然无法被称为一种全新的画种,但是和传统绘画不同,它具有多维化、动态化、大众化和互动化的特点,它早已经是艺术创作的便捷手段。数字绘画不应该局限于作为模仿传统绘画的视觉语言,而应该在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挥数字技术赋予它的超强的表现力和技术美。

参考文献:

[1] 朱强.新媒体技术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75.

[2] 熊澄宇.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发言[DB/OL] . .2004.

[3] 杨伟光.新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DB/OL] . . 2010.

篇6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 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20年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 SIGGRAPH”会议所发表论文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2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

2.1 为国内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3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3.1 利于构建更加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数字插画教育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均比较薄弱。当前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承担,但在培养方式上往往注重技巧训练、追求画面的外在效果,较为忽视绘画创作的文化艺术性,不利于数字插画人才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等国,数字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基本出自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系统学习解剖、架上绘画、艺术史、数字图形图像学等课程,企业培训只是培养实践经验的手段,学院教育才是主流。构建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完善教材建设、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3.2 利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力提升

自从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很多项目开始借鉴国外同行业经验,更加注重前期的概念设计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游戏作品。例如,腾讯游戏开发的网络游戏《斗战神》。该作的前期概念设定由国内一线的游戏美术师合力完成,人物造型夸张玄奇却不失中国神话人物的特征,场景华丽宏大,且充满东方色彩,充分展现出数字插画的视觉创造力和奇幻文化的魅力。然而,对于中国创意产业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概念设计师仍然数量稀少,数字插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拙劣的模仿和照抄,贫弱的造型与滥俗画风依旧充斥着中国的动漫游戏市场。建立数字插画艺术理论体系,特别是文化研究和批评研究,有助于指导插画师的创作,推动当前数字绘画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自发追求,转变成自觉的要求。

4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 (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 (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 (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 (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 (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篇7

关键词:文字图形设计;数字媒体;运用;实现;对策

0 前言

在当今的艺术领域中,文字图形设计作为其中的一项构成内容,在世界开展设计活动的过程中,面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何将其运用于文字图形设计领域中,以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实现设计方式的变革,是当前文字图形设计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而将数字媒体技术完善运用于文字图形设计中,是当前进一步提升文字图形设计水平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够为提升设计的效率奠定基础,所以针对如何实现数字媒体在文字图形设计领域中运用进行研究,现实意义凸显。

1 文字图形设计与数字媒体概述

1.1 文字图形设计

所谓的文字图形设计指的是一种以文字为基本元素并融入设计者的想象力来形成各种不同图形的艺术设计,对于受众而言,看到的是具体化的图形,但是,图形本质上依旧是文字。因此,对于设计者而言,在实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留文字元素与促使相应的文字图形设计能够具备自身的完整性,并传达出相应的内涵。

1.2 数字媒体概述

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诞生为数字媒体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所谓数字媒体可谓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性产物,其是以数字为存在形式的,并借助数字化的形式,将相应的信息进行传递。在此过程中,屏幕则就成为了这一信息传递的载体,进而营造出相应的视觉效果,同时,借助传媒技术的支撑,实现了现代化媒体艺术理论的缔造。从目前来看,主要存在的数字媒体形式为网络媒体、数字影视以及电子报刊读物等。

在数字媒体中,其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网络、计算机、电视以及手机等屏幕为媒介,将相应的信息内容传递给受众。而在所传递的信息中,包括了多种信息形式如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在传递的过程中,信息内容丰富多样且还具备了动态化、实时化的更新,进而满足当前受众对信息所提出的需求与要求。

基于数字媒体下,呈现出的突出特点为数字化、信息化以及双向传播性等,而当今社会中,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促使数字媒体逐渐成为媒体中的主流发展趋势。而也正是因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字图形设计这一艺术领域随之向数字化时代过渡,并展现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2 在文字图形设计中实现数字媒体运用的途径

2.1 借助相应数字媒体软件的运用来实现设计

当前,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下,数字媒体技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则是以相应软硬件来构成数字化系统,如当前较为常见的分布式系统、Windows系统等,借助这些系统的处理方式,对数字媒体运行的方法途径进行分析后,可得出:在数字图形设计领域中,需要借助相应软件的运用为支撑,而Appocation software作为一款专门用于文字图形设计中的软件,其原理和日常所用的Photoshop CS等软件相同,都是用于处理图形图像的软件。

而从现阶段用于处理图形图像的软件上看,较为常见的为Painter/CoreIDraw/Illustrator/Photo-shop等软件,而这几款用于文字图形设计的软件都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其中,Painter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针对透明分层构建设计给予支撑,在相应笔刷的设计上,不仅丰富多样且灵活多变,在使用这一软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着极高的仿真度,因此,所设计出的文字图形作品的质量也相对较高;而借助Photo-shop软件的运用,在进行图形设计的过程中,其所提供的图形处理工具种类丰富,且相应的色彩搭配样式较多,且还具备着羽化的功能。

而在实际借助这些软件来完成文字图形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则可以以多种软件结合运用的方式,充分汲取不同软件的优势,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比如,在针对所设计的文字图形进行后期修饰与渲染的过程中,则可借助Photoshop软件的运用来实现;而在文字图形的矢量设计上,则可借助Illustrator软件的运用来实现;在进行综合设计中,使用CoreIDraw软件的效果更好。因此,在进行文字图形设计的过程中,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需要以相应软件的选择与使用为支撑,进而才能够为实现数字媒体技术在文字图形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提供基础性保障。

2.2 实现设计方法与数字媒体的融合

在实际开展文字图形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仿生设计、概念设计等方法来实现设计工作的开展,而相应实现数字媒体技术在这一设计工作中的运用,则就需要将现有的文字图形设计方法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融合与运用,进而实现文字图形设计方法的创新,并为提升相应设计作品的效果、提高设计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

在文字图形的设计中,采用仿生设计这一设计方法,则是以科学与艺术思想相结合的方式,将设计者所持有的生态观融入设计理念思想中,通过生态原理的融入来展现出设计作品中蕴含的人性化、人文化价值理念。而究其本质,仿生设计则是通过对生物肌理以及质量等的模拟性创造,强化文字图形的视觉效果,促使人们在看到这一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而在文字图形设计中,还经常使用到的一种设计方法是概念设计,在运用这一设计方法的过程中,则需要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促使相应的设计理念与成品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之需。在实际设计中,需要借助的融入与支撑来实现作品由粗到细的设计,最终呈现出完整与全面的设计作品。

借助创新设计方法,是当前文字图形设计中的一种主流思想与手段,实施上,对于设计工作者而言,创新就是设计的灵魂所在,如果取法创新,那么相应的设计作品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艺术感,无法满足受众的实际审美需求。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创新设计方法的融入,促使文字图形设计不断实现突破创新与发展,在展现出设计者设计理念的同时,赋予设计作品以灵魂。

而在如上三种常用的文字图形设计方法中,在实际设计中,可借助多种设计方法相融合的方式,并积极将数字媒体技术运用于其中,作为文字图形设计实现创新的突破口,同时也为提升设计作品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3 结语

在文字图形设计领域中,将数字媒体进行运用,能够以数字技术的融入为支撑,促使设计者借助相应数字化软件的运用,并积极与设计方法相融合,为实现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创新并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效果提供了出路,对于当前的文字图形设计工作者而言,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入与广泛运用开启了该设计领域的新章程。

参考文献:

[1] 王小宏.文字图形设计的数字媒体化实现[J].西部广播电视,2015(20):209.

[2] 孙为.数字媒体中的动态文字设计[J].装饰,2008(05):81-83.

篇8

数字内容产业链迎合当今全球低碳经济时展趋势。新媒体艺术的数字虚拟资源彻底消解了以自然实体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煤电与机械等传统能源模式,虚拟能源旨在通过创新、智力资源筹建与低损耗特质,继而触发产业多元化,构建再循环体系,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绿色生态文明,是现代经济持续性发展与生态环境改进双赢的一种新型产业经济链模式。

新媒体艺术中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在其主导的价值链、企业链与供需链等关联性中,其资源的纯粹性与产业的多元化始终贯穿其间:基于移动媒体网络、在线实时通讯、超级链接、楼宇多媒体、触摸媒介、数字动画、数字杂志等媒介技术,创立以拟像、交互和共享为标志的新经济模式,构建起创意产业,信息产业,传媒产业,娱乐产业,旅游产业等经济产业链,其全面渗入的领域包括数字动漫,平面设计,网络游戏,展览展示,广告,咨询业,旅游业,远程教育等整个社会公众媒介系统。

一、时基传输与眼球经济

2001年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眼球经济”,其阐述的重点着重于后工业时代,资金、信息、知识、资本和劳力的供应都已十分充足,而一种潜在的稀缺资源正浮现水面,这就是注意力经济中的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其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稀缺资源的配置与有效利用已成为当今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时基媒介”基于光纤光缆传输,超越了传统时间与空间的划分,在其时间的革新中促成了“时间即事件”概念的形成,同时也成为“眼球经济”可能性的平台基础。

时基媒介以跨越时空界限而聚合信息,时间成为其媒介采样、传输与回放的唯一价值参照,由时间引发的媒体自身之内、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实时同步,其中的数据流层则蕴含了极其庞大的服务层,因为在面对多个媒体数据流,通过相应的时间同步方案,保证各个媒体信息能够按照规定的次序出现持续性的传递给用户,进而有效删减了中间繁琐的应用环节来聚合大众的初始感受力。信息已成为一种“景观”(居伊・德波Guy Debord),它裂变了生产方式与消费意识形态,商品已成为一种景观性的意识形态之消费。

由时基传输带来的信息实时共享,一方面瞬息万变的信息不再受时间性的限制,使得大量的影像、咨询、声像、动画等由服务器向客户终端实时性、持续性传送,用户可以于第一时间内网罗来自全球众多的共传、共享资讯。另一方面就是对空间概念的革新,实时共享使得现代都市生活成为一个重叠的“U”型世界,因为其链接与传输方式已完全“扁平化”了,中间繁琐的交替应用环节被彻底消解,由广褒地域空间所引发的时效性秩序也不复存在,启动与到达成百倍的缩短,使得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内爆”(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而这正是由媒体本身所引发的各领域之间之界限丧失,价值爆于媒介自身。

因此,眼球经济不再受传统经济模式中关于主动与被动,即主客体之间的限制,并已潜入当下人们普通经济生活之合理授权。资本利益价值将最大化的集中在时基媒介之中,如今天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微博、手机频道等代表数字媒体上的所有资产,其中包涵了物质性实体产品与创意衍生性虚拟产品,进而达成注意力经济之受体与资产提供之主体之间合理换。而其时基传输价值链源头将引发企业链的链锁反应,如平面设计与创意规划生成的广告创收;由网络和其他数字平台运营成为生成的服务性消费创收;由中介、导引环节发展生成的信息交流创收;庞大的物流费用;由软件开发以及知识产权投资生成的一系列创收等,“眼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反作用于原创设计、艺术、传媒、程序编写等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机构的增多,人才传输与专业教育领域的附属产业链的扩张与繁荣,有效增多竞聘岗位,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所以,以时基传输、实时共享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潜藏着构建新型世界文化产业经济结构与运作模式的强大价值体系。

二、数字动漫的虚拟沉浸

20世纪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其“拟像(simulacres)”概念中着重阐述了基于媒介革新,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正向拟像、仿真社会加速转变,这并非简单停留在“仿造”层面,而是:缺席已还原为存在,暂存已成为一种常态,虚拟已为一种真实的“在场”,摹本已没有了原本,因为原本已成为了一种“拟像”。新媒体艺术中的虚拟沉浸效能正使得人们生存于某种“拟像”世界当中。“虚拟现实”已成为一种现实。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沉浸通过对人类综合感知系统的重新整合与调配,创建包围式叙述,虚拟模型创建,时空穿越,边缘体验搜索等技术概念化,构建起如奈西塞斯式的“梦想”(异想的可行性)存储数据库,在创造身体生理到心理感知全新包围式体验,实现深沉梦幻沉浸与交互完美体验同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实现人与外部客体的深度的交互融合。

那么以虚拟沉浸与交互体验技术为主要“变现”渠道的数字动漫产业,凸显了以媒介自身技术革新促成新型产业经济链的典型案例,同时在国际竞争中已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输出的新兴支柱经济力量。数字动漫产业可以极大的发挥智力创意性价值链,借助各区域各地域的文化属性,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借助区域市场的区间专业化分工、协调以及多维性需求,以虚拟沉浸为体验的头脑风暴、眼球风暴创意为核心,以大众传媒机制载体为合作形式,带动一系列周边产品开发的供需链而成的产业链架构。

就当前动漫产业链案例而言,日本ACG产业链的高端技术与成熟市场确实有目共睹,成为日本的文化输出主要渠道和第二大支柱型产业。虚拟沉浸技术新媒体产业链的构建将如同原子裂变一样引发潜在的巨大经济链锁反应:处于价值链源头的原创设计、形象创作、技术研发、项目策划,作为智力创意能源在建立其形象品牌的同时本身蕴含了源源不断的衍生能力;继而到品牌传播、市场运营、虚拟销售等与大众传媒合作形式,以电视电影、报刊杂志、舞台出版为拉动效应的载体合作,又将引发下面一些列延伸性产业,如公仔玩具、包装装饰、文具书刊、餐饮、邮电、主题服饰、主题公园、产品体验馆等周边产业。英国,法国企业借助虚拟沉浸技术的数字魔力而创作的“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等形象品牌在全球掀起上亿的电影票房同时,与其相关的书籍销售、DVD影像、画册、服饰、食品、网络游戏以及主题旅游产业更是蕴含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利润。

三、交融性的公众渠道

日本艺术家八谷和彦Hachiya kazuhiko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了人机交互实验作品:“ Inter Discommunication ”,在其作品中八谷和彦设置了两位参与者互带着数据头盔,从数据头盔的显示屏中显示的却是以对方视角所观察到的物象。艺术家借用新媒体技术对图像、声音、频道等交叉叙述与对活动(静止)物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互与替换,从语言、风格、形式以及立场等方面提出了影像与空间、环境、视角的融合性问题,并有意于哲理层面对传统上“自我”与“他者”概念进行了交换。

因此,新媒体艺术的交融性概念通过将受众(客户自身)直接纳入到网络化和地域性多媒体虚拟数据库,建立交互性公众产业渠道,如为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建筑空间以及广告创意、产品设计甚至跨领域学科如自动化办公等提供技术与美学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增加了传播渠道的衍生性,如将户外移动媒体、楼宇多媒体、公共客服终端等公共空间声像交互“链接”为一个严密体系,使得城市移动人口生存在这个由多种新媒体平台所焊接的虚拟数据通道(数字社会)之中。因此在产品的宣传与传播过程中,供应商不再以单纯的广告植入而消解消费者理解与接纳之权利,而是通过交互对话的意义发掘;基于交融性中的身份界限的消解,从而使受众作为巨大的需方市场同时也转变为间接的供方市场,彻底改变过去单向度的供需关系进入一种循环互经济的运作体系;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即人们在体验与理解中就已经开始“消费”了:“技术即产品”。从这条价值链中又进入对如销售咨询(传播途径)、信息广告(传播内容)、电子制造业(传播技术)、交通(数据共享)、教育(新媒体应用与教学)、旅游产业(都市文化)等多层企业链的有效推动与发展。

在这样一种新型经济网络结构中,没有严格纲目,不再有特权与从属之分,平等的环节与共存关系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与行政边界,融合了从投资、生产到销售链条中的每一环节,促成其间之“共谋互利”:投资方通过概念创意刺激资本市场的活跃;技术开发商和设备生产商通过“技术即产品”而获取巨大的市场空间;传播运营商可跨越行业壁垒来扩大经营内容;而内容提供商则可寻求更多的产品分销渠道、扩大公众的议价能力。

新媒体艺术虽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与观念上的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与区域性经济体结合过程中将会出现的一些难题,尤其在国内,新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媒介在针对具体应用问题划分与方法论确立方面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创新内容与原创品牌的稀缺,对外来形象与手法的盲目复制;以鲜明的东方形象简单附着西方风格最终沦为不中不洋缺乏民族创意的作品,“华侨文化”制作迹象普遍存在等等,技术的优势与智力概念的劣势强烈反差与尴尬处境使得数字内容产业优势没有尽致发挥。同时由于新媒体艺术与传播渠道磨合的实验性,导致相当部分的创意产品被其他传统传播渠道习惯性的同化,导致后期销售渠道边界模糊,遍布于城市中的新媒体载体并没有发挥其功效,使得数字内容价值无法转换为等效利益,因此与其相联的企业链与供需链诱导出初始性脆弱与相对闭合状态,没有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与衍生。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产业链经济发展探索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许江、吴美纯合著:《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熊澄宇著:《新媒介与创新思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加拿大)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论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