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化语文教学8篇

时间:2023-09-26 15:10:31

数字化语文教学

数字化语文教学篇1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提供感性形象,理解文字概念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 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 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围成”的含义,我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 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附图{图}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 线段没有“围”起来, 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呈现描述载体,总结定律、法则

    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 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 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总结法则,在这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

    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

    (5×4)×2=5×(4×2)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1)都是三个数相乘;(2)左边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右边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3)乘积相等。 把这三个特点稍加组织和整理,就是 书上的“乘法结合律”。若是忽视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不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死记这个结论也会事倍 功半。

    同样,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呈现描述载体也是必需的。在归纳计算法则时,师生可以共同回忆例题的计 算过程,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计算时,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办?……有了具体 的实例和实践过程作描述的载体,学生往往能水到渠成地总结法则。学生抽象概括水平较低的时候,进行上位 学习时要重视下位材料的提供,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三、开展复述训练,理清思维过程

    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教师要重视学 生的复述练习,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化“意会” 为“言传”。

    8 15 7 1 1

    例如:计算─×[─+(─-─)÷─]。完成后要求学生复述:

    9 16 16 4 2

    这道题有小括号、中括号、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

    7 1 1

    ─-─,得到的差再除以─,第三步算中括号中的加法,得出的和去乘

    16 4 2

    8

    ─。这样把计算时审题分析的过程梳理了一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

    ,提高计算正确率,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分析能力,一石三鸟,何乐不为?

    四、生成正确的语感,发掘题意的内涵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 过程”。语文教学非常强调阅读中的语感,数学学科的一些文字题、应用题的文字叙述也同样需要学生生成正 确的语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达到对语言文字和题意的领悟与把握。

    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发电厂现在每天烧煤13.2吨,比原来节约1.2吨,现在烧300天的煤原来只能烧 多少天?”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式:300÷(13.2+1.2)。显然这些学生“读”的功夫不到家,没有正确的 语感,从而曲解题意。题目中的“300”是现在烧煤的天数, 应把“烧300天的煤”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列式 是13.2×300÷(13.2+1.2)。

    数学语言的语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活动经验的结晶。语感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 教师就要在阅读中加以点拨、分析,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受力。

数字化语文教学篇2

“数字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为语文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适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字化资源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为优化语文课堂创造条件并注入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通过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与心理需求,让他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数字化资源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营造氛围,愉悦学习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教学资源相比传统教学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图文并茂,画面真实感和动感十足,能将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无痕的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形象生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引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的认知过程。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学《观潮》一课中,我在学生读完钱塘江大潮的文字之后,发现学生怎么也读不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于是,我播放了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从平静的江面,隆隆的雷声,到越来越近的浪头,翻滚的水墙,直至浪头齐头并进如山崩地裂,将壮观雄伟的钱塘江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被深深的震撼了,发出阵阵惊叹,很快进入了文字描述的情境,对课文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朗读时气势一下子被提升了起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不仅使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帮助感悟,丰富情感

感悟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很难抓到的东西,教师的感悟不能代替学生的感悟,教师丰富的情感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传统的教学资源很难引领学生将文字中的东西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因此在教师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感悟就变成了一个难点,而此时,数字化教学资源则为学生感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教学对联时,对于“雾锁山头山锁雾 水连水尾水连天”中“雾锁山头山锁雾”这句话很难理解,雾和山都是平时所见,但这两种事物如何互相锁起来,学生很难想象这样的画面,无法表述。我就播放了几个这样的画面,大雾弥漫,远处的山峰隐隐约约,山浮在雾中,雾轻轻笼罩着山峰,如诗如画,如入仙境。学生看了以后就急着用自己用语言试着描述,再体会作者所用的“锁”字 明白“锁”的贴切,同时了解对联表达的意境。将意境真实的还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学生与作者的的感受建立起联系,将学生与文字建立沟通,学生才会在心中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三、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数字化资源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四、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拓展 促进积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大语文”观念的普及,传统的纸质课本不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越来越多的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百科资源等一系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都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数字化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数学语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直观感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注重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好数学和问题解决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加强直观感知,理解数学语言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首尾顺次“和“围成”的含义,我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 线段没有“围”起来,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提供描述载体,发展数学语言。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总结法则,在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知识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

(5×4)×2=5×(4×2)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1)都是三个数相乘;(2)左边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右边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3)乘积相等。 把这三个特点稍加组织和整理,就是书上的“乘法结合律”。若是忽视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不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死记这个结论也会事倍功半。

同样,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呈现描述载体也是必需的。在归纳计算法则时,师生可以共同回忆例题的计算过程,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计算时,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办?……有了具体的实例和实践过程作描述的基础,学生往往能水到渠成地总结法则。

三.加强动手操作,强化数学语言。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把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字化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数字资源;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3;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76-01

童话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对教学形式有足够重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可以充分结合数字资源,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教学氛围,以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将数字资源合理应用于童话教学,要求教师将数字资源与童话教学高度融合和运用,直观展示童话故事中的场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为学生带来新的课堂学习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以数字资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图片或朗诵等比较枯燥的方式开展童话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可以以数字资源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且富有感染力的课堂,鼓舞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秋姑娘的信》童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初入校园、对很多事物感到新奇的心理特点,通过设问方式导入新课。首先,请学生说一说什么是秋天,秋天有什么景物,待学生回答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场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然后,教师将“秋姑娘”信中涉及到的景物,如南飞的大雁、可爱的松鼠等向学生展示,并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感受季节的美好;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物或景物图片,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秋姑娘”选择一幅图,发挥想象也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数字资源的合理利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以数字资源为形式,增强课堂的教学氛围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保持“活课堂”,如何让学生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心,是教师在增强课堂学习氛围时需综合考虑的问题。教师可联合使用多媒体设备与黑板教学,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掌握课堂知识。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外,还要求学生深刻体会小鸟与驯鹿之间的美好感情。而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并表达这种感情,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可通过动画展示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讲解。首先展示森林图画;然后让学生观看小鸟在树上行走的动画,从小鸟的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感受小鸟此时的愉悦心情;最后,是小鸟与驯鹿之间的关系表述。这种层层的情感递进,可以加强学生对童话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以数字资源为平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数字资源为平台,为学生布置更真实、温馨的教学课堂,能够为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增添更美好的感受。对于童话故事教学而言,更多的是让学生结合想象,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童话故事的引导下,激发思维潜能,从而在学习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讲解故事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小露珠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由于小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很难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教师则可以以数字资源为平台,播放露珠翻滚时发出的声响,让学生感受趣味性。课堂末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场景,并让学生扮演露珠,滋润向日葵、白杨树及喇叭花等,并代表露珠向这些植物说一句话。结合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热情,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以数字资源为渠道,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数字资源不仅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道具,还可以作为童话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童话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抽象思维来思考及理解教学中出现的景物、场景、故事。由于部分学生的想象力不够,很难快速跟随教师进入教学场景中,因此,教师可以将数字资源作为一种教学渠道,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走进更广阔的童话世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心愿》这一童话时,为了解决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即让学生深刻体会云雀心愿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意义,教师需要做进一步探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展示云雀及云雀妈妈经过的地方。然后,让学生观看沙漠化给大自然带来的危害的场景,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下,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情感。接着,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故事本身,让学生谈谈如果自己是云雀,还会有什么愿望。在学生交流自我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进而升华教学主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优化语文童话教学,教师要合理利用数字资源,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平台及教学的渠道,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数字化语文教学篇5

一、承载渐进性: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发展特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要认识到其作为载体的渐进性过程。数字化学习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是新事物,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也免不了先抵触、再彷徨、最后逐渐接受三个阶段。而在每一阶段,教师的态度决定了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进程。

数字化学习初露端倪时,传统语文教学设施条件的弊端已经显露出来一资金不足,基本设施跟不上,网络信息技术难与其整合,数字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苍白无力;同时,一线教师对其理解与认识处于朦胧状态,甚至懒于学习新的技能,不知如何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所有问题都改变不了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必然趋势,而各地蜂拥而起的探索性研究也加快了其整合的进程,促使语文教学的变革逐渐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接受二者整合的必然性,熟练地将数字化学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承载双向性: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交互特性

数字化学习之于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由性与灵活性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语文教材加粉笔、黑板,凭教师一张嘴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现在,数字化学习为语文教学变革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它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引入视听教学,有文、有图、有声、有表、有像,通过打开、关闭、拆散、组合、链接等方式,给人一种审美的立体感、形象感和色彩分明感。

同时,数字化学习下的语文课堂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网络兼容了更多的知识,课堂互动,师生随机交流对话,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知识的仓库”与灵活自由展示的平台。例如,在进行苏教版课文《祝福》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其创作背景、图片资料以及关于主题的一些看法,以“网络阅读”的形式,图文并茂,阅读感悟,发散思维,立体化展现出《祝福》的细节;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筛选网络上的有效资源,自由探讨封建礼教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带来的压迫和毒害。

在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进程中,教师还可以考虑如何使语文学习更加方便快捷而又全面。网络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频繁,数字化学习平台可以生成或兼容“网络图书馆”或“网络知识库”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及时查找时文阅读,或查找一些相关资料,玩转数字化学习平台,提高学习时效。同时,数字化学习平台双向交互的特性,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反馈和评价,教师可借助网络虚拟空间的评价机制,及时有效地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又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自主、自觉。

另外,在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师生应该避免其交互性产生的消极作用。一是要避免语文学习的网络知识“海量化”带来的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以致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二是要避免数字化学习平台所呈现的直观形象,带给学生感性认识的片面性。三是要避免网络上不健康内容误导学生走入歧途。

三、载体共生性: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存在特性

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标志,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互动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数字化学习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全新的平台,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二者具有一定的共生性。数字化学习必须为师生所接受,促进语文学习的简约高效化,才能让数字化学习在语文教学的阵地上一展身手;而且,数字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能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营造生动、形象、直观、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寓教于乐,更展现出新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魅力。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在飘缈轻柔的音乐和文情并茂的朗诵中,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朦胧素淡、如诗如画的美景:“曲曲折折”的荷塘、“蓊蓊郁郁”的树、“田田”的荷叶、“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轻雾……让学生在对课文感知的基础上,与教师一起细细品味作者那在淡淡的喜悦中夹有淡淡的忧愁的复杂心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可以让他们在画与音的感染中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的复杂心情。

但课堂若仅停留在这一步,即便一般的多媒体也能将它呈现出来,这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数字化学习的强大魅力。在本节课中,令人惊喜的场面出现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直接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出了“在淡淡的喜悦中夹有淡淡的忧愁的复杂心情”的质疑点:“淡淡的喜悦”可以理解,但怎样能体现出那种“淡淡的忧愁”呢?其实,就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一系列背景材料供学生筛选,以辅助他们理解这一问题。学生利用手中的平板电脑搜索自己需要的材料,并在线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讨论,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数字化平台的因人而异、参差共生的特点,弥补了一般课堂不能兼顾各层次学生理解能力的不足之处。

数字化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数字化;小学语文;单元教育;信息化教学

在21世纪,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与传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是在数字教学的理念下实行的一系列先进的,具有创新高效的教育方法,它所培养的新一代人才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降临。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全新的教学体制。

一、数字化环境对教育的意义

1.做好备课

传统式的教学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信息,并未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而数字化的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采用新颖的数字化教学,将问题提炼出来,转化为两三个层次的问题,并且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可以对此产生兴趣,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是数字化教学的关键中心,文本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等等都包含在其中,网络就是教学实施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需要对各种数字化的技术和资料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的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下,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自觉地获取网络上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帮助学生在网络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整合起来,进行集中答解,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对语文单元的认识,进行作品演示。让学生确定主题,并且对有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进行取舍,提炼精华。再做成PPT,让全校学生对此成果进行共享。

现阶段,我国小学课堂对数字化教学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没有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目前,有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其中有许多过时的或者繁杂的信息。人们很难直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被垃圾信息堵塞了心灵。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学习者快速的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丰富资源信息,并且快速选择与利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创新的地方。所以有序地建设与利用数字化都是必须的。现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创者,仅仅注重技术的革新,而对使用者的体验没有过多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活动规律来变化,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都是多年的老资历,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学习能力的不足,促使他们对新的事物不能做到步步紧跟,很难很好地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的推广率不高,使得小学课程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运用单课时教育,内容分散,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使得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应该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数字化的优点,正确、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来教学。

二、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目前学校课本使用的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再也不用每篇文章都去归纳主题思想,我们只需要侧重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只要找出文章中所侧重的不同就可以了。教学的方式要随着课本的编排而变化,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不能再是每篇文章都去总结主题思想。而是要好好利用课程资源,按照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学生先预设目标,再为目标而进行数字化的探索,换句话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上,学生是主题,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所以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便成为现代教学思考的重要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新课标的目标。使得课堂教学可以“提速”,同时也可以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学生得以厚积薄发,不仅让普通的学习生活走进课堂,而且让学生把学习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依据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规律,前提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使得课内外阅读拓展开来,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提高。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兼顾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环境,小组教学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学习者本质上各有不同能力水平与兴趣,思想的碰撞火花,不仅有利于思考的激荡也使得团队更有凝聚力。人类智能包含语文、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及自然探索等八项智能,单元整体教学符合人类本质,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人类多元智慧的发展。

我们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为了改变传统语文学习低效率的特点,让学生拥有文化底蕴,使得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让小学的语文课堂不再乏味无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对能力的培养没有加深,对课内传授侧重,但是轻视课外的实践。面对现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单元整体式教学,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在使知识外延,丰富的课外知识被了解,在生活中可以真正地利用。其次,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新课标,语文的连贯性被加强,“全盘考虑”的意识十分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内容及策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完美地体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单篇孤立的教育模式,使语文内在的联系被切割,僵化了语文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单元整体教学,这是一个独特的平台来发挥教师创造性。单元整体教学,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发现问题、实践体验、探究问题、建构认识等能力得以提升,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海舟.主题单元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小学教学设计,2006(10).

[2]喻景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1.

[3]朱洁如,高鸣鸿.建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运行系统.新语文学习,2008(1).

数字化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数字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01-01

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的进行改革,情境教学法被广泛的应用。新时代下的情境教学方式需要配合应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各种优势,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应用分析

情境教学模式已经被初中老师广泛的应用到课堂中,成为关键的教学理论之一。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广泛。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课程改革的落实应用,情境教学的应用更加广泛。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课程结合的基础上,很多的语文老师选择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情境的创设。所谓情境教学不但依靠几张图片或某一段视频,需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借助老师语言描绘,提升情境的鲜明性,起到导向型的作用,带动学生更好的进入到情境中。

2.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基本的媒介,利用数字化处理后的教学材料保证在网路环境下运行,包括多媒体、网站、视频、音频、投影、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多种。和传统的教学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别,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融合,构建出信息量高、内容丰富、连贯、直观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

3.应用优势

3.1 活跃教学氛围。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影响和限制,情绪不稳定,同学不愿意加入到课程互动中,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互动较少。数字化教学资源由于信息量高、直观性好、演示性高等优势,构建优良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3.2 提高教学效率。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教学情境,学生会形成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借助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时代背景、人物特点、教学情节的兴趣,带动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分析、理解,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3.3 激发主体兴趣。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的构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激感、培养语言感受,深入的创新。人类已经步入到信息时代,学生们接受到不同信息的途径更加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境教学法和数字化资源的配合,在触觉、听觉、视觉上带动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兴趣程度。

4.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情境形式化。情境构建过程中需要保证和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认识到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过程。情境设计中需要考虑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避免形式化严重问题。

4.2 问题情境无用化。情境教学建立后老师会配合提出一些问题,问题内容保证有效性,避免形式化,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感受到真情实感,避免情境的空洞。

5.结合的方式

5.1 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中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力集中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过分强制性的要求学生,避免引起学生的厌烦和疲劳。老师潜移默化的调动学生注意力,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借助学生的无意注意调动主动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

5.2 发挥数字化资源的形象性。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中,很多的内容是具有重复性的,学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厌烦心理,特别是写作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低。老师应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营造出实际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适度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带动学生跟随设计好的教学环节逐步进行。

5.3 利用多样性。老师借助不同的数字化资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打破常规的形态,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利用数字化资源设计微课内容,微课制作保证精炼性,美观性和使用性。微课语言通俗易懂,和学生认识水平保持一致性。资源内容要包含声音,利用文字,符号,图片,颜色,动画多方面合理的搭配。设计要结合书本知识的重点,画面要简单大方,无关的内容不应出现,总体环境背景应该安静。

6.数字化资源选择的依据

选择教学资源应该满足预期教学目标的需求标准,情境创设之前对于教学目标有全面透彻的了解。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部分抽象性较高、理论性知识多的课程,应用音响、投影、多媒体课件帮助建立情境,对于过程和现场进行充分的模拟,将原文的语文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内容;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的状况下,老师应该选择动画、电影、视频等具有新奇性、趣味性、动态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探究性意义的课程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引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将视频作为主体,学生应用软件工具,学习相关内容,课堂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解答自学过程中发现疑点,相互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应用的优势。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老师须提高重视程度,在语文教学课程积极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优质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数字化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本;特点;语言文字多元化系统

人们往往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思想,交流心得体会。对于教师来说,具有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授课成功的重要保证。善于运用课堂艺术教学语言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笔者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在文章中对数学文本特点以及对数学教学的多元化系统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文本的特点

综观小学数学教材文本,处处都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它具有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以及贴近生活等诸多特点,数学文本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文本通过众多素材精心设计问题,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解决问题,并且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这种新理念下,教师必须精心解读数学文本,然后科学地应用数学文本进行生活化教学,解决突出教学问题,设置足够的空间,基于文本精心设计问题,体现数学问题的灵活性,实施多种算法。梳理好新知识点,解读好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并明确例题的地位作用,抓住每个课时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从而为数学教学语言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小学数学的语言文字多元化系统训练

小学时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笔者认为,在数学语言文字多元化的训练包括听数学、说数学,读数学、写数学,唱数学,编口诀等,目的是为了将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形式让学生描述出来,通过回顾、整理,把本节课的知识整理起来,知识就自然地系统化,而整个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系统化的训练。

1.“听”数学

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巧,善于倾听的学生往往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更高。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作认真状听课就是达到了教学目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听课的效率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导致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仔细听教师的讲解和看法。当然,学生之间的见解也要认真倾听,当自己与其他人的观点不同时,要认真分析他人的观点,再参考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倾听的意识和能力。

2.“说”数学

训练数学语言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思维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说”不仅是指说出数学法则及定义,而是要说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和易混淆的地方,应用题则要说明解题的思路,图形题要善于看图说出推理过程等等。比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把两个完全―样的梯形拼成―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就应该逐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叙述推导的过程,即两个完全―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读”数学

数学课本是小学生收获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比较有限,书上的很多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涩难懂的,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引导阅读。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敢于提出质疑,同时要抓住阅读中问题的关键词,例如,“植树问题”中的两端种树还是不种树等,这样才能清晰地理解和归纳问题的类型、入手点。同时,读题是了解问题内容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推敲,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仔细思考题目中字、词、句的意思,找到问题的疑点,理解题意及术语的含义。如“倍数”,应用题中“倍”的含义,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而行”“向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能理解题意,进而影响数量关系的确立。题目读懂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4.“写”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说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课堂笔记和课下作业都是学习的必要步骤,在这里就不多阐述,而数学日记则是数学语言训练的创新形式,写日记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学生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数学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同时,总结学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自我总结评价的习惯,并增加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多元化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锻炼其分析整理和总结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教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再那么神秘和抽象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