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乡村的理解8篇

时间:2024-02-03 16:09:34

数字乡村的理解

数字乡村的理解篇1

一、五项措施强保障

(一)精心组织,周密布署,及时成立领导机构。自9月12日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9月13日召开班子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以大政办发[*]44号文件成立了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以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乡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以中学、中心校、农科站、经管站、统计站、企业办、民政办、广电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统计站,由乡农科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了12名工作人员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以大政办发[*]46号文件拟定了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进行了分工。14个村委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配合数字乡村办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图片的采集和录入,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工作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

(二)从各小组成员单位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业务骨干分成、图片采集、图片编辑、网页制作、文字处理、数字处理和后勤保障4个工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从学校和各站所抽调了数码相机6台、电脑5台、打印机1台、车辆2张投入到此项工程建设中,保障了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进展顺利。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三)及时动员,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对全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布署,要求各村分别按各自所辖自然村分别进行数据采集,并于9月25日前全部上交到数字、文字处理组进行统一审核,图片处理组于9月17日开始按要求到每村进行图片采集。动员会上,乡“数字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对与会人员分别进行了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数字、文字审核等方面技术的培训,使与会人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工作思路。同时,为了保障此项工作的开展,安排了专车用于到各村进行图片采集和技术指导,乡党委、政府在乡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万元经费,用于全乡“数字乡村”工程的培训及设备购置。

(四)、统筹安排,协调设备,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于9月30日止,全乡已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数据采集、审核及录入,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图片采集及录入,共采集数据175份,录入数据175份,采集图片25000张,录入图片16000张。10月1日至7日,网页制作组工作人员对全乡25000张图片进行整理、处理,自10月8日开始进行离线数据录入,至10月16日止,已完成6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的离线数据录入,到10月28日前全部完成离线录入并在网上。

(五)、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自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启动以来,采取会议、广播、标语等形式,对“数字乡村”工程进行广泛宣传,乡级召开专题会议5次,参会人员125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6条,下发简报2期,出黑板报2期,各村共召开会议14次,参会人员203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28条,在全乡营造了良好的舆工程准确无误。

二、四个明确定目标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地开展,9月15日,乡党委政府结合楚雄、玉溪试点单位取得的成绩,组织各村党总支书记、各单位(部门)负责人、“数字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召开了动员大会,结合大桥实际。

(一)明确总体思路,通过“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展示大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反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网站建成服务大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新载体。

(二)确定了14个村委会、161个自然村和乡级机构共14个单位为网页制作基本单位。

(三)明确了工作步骤,把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分为筹备、数据图片采集、审核、录入、校对、汇总上报六个阶段。

(四)明确了工作任务。根据抽调人员特长把工作人员分为4个工作小组,按六个工作阶段分别明确了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

三、三个统一提效率

(一)在筹备阶段成立了组织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完成了数据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统一了指标、口径和采集方法,9月30日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二)在数据采集组采集数据的同时,完成了数据录入工作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离线录入软件的操作,并利用投影仪对图片处理小组进行图片处理软件acdsee演示,统一了图片规格2048×1536和对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图片的处理方法。

(三)制定了数据图片录入、图片处理工作流程,统一了工作步调,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四个把关,保质量

(一)为了确保数据、图片质量,一方面对采集的数据,由质量审核组审核后交由数据录入组录入,凡是因数据采集和质量审核小组把关不严,在进行录入时,每出现一个指标错误,从数据采集和数据审核人员责任制考核中扣除5分,有效地控制了采集数据质量。

(二)对当天采集到的图片,晚上召开图片质量审核专题会议,图片通过投影仪展示,由数字乡村办公室主任及四个组长进行审核验收,总结当天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存在问题,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任务。通过图片把关,在不断提高图片采集组工作人员的拍摄水平的同时,全乡图片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没有出现返工现象。

(三)数据、图片全部录入完成后。由各村委会书记、主任、文书对辖区范围内所有单位的录入数据、文本和图片进行校对审核,及时进行修正补充,确保了网页使用的图片文本信息的真实性。

(四)是乡级网页所有使用的图片和文本信息,经过乡数字乡村领导小组会议逐一讨论通过后才进行数据上传。

五、取得的经验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涉及了全乡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县、乡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大桥乡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乡长亲自抓,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乡农科站电脑设备、数码相机、工作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学校借用了6台电脑,从各站所筹集了6台数码相机,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工作人员,抽调车辆2辆,并从十分紧张的乡财力中提供了2万元工作经费,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县、乡政府及时调集资金购置了数码相机2台、摄像机1台、电脑2台、移动盘2个、打印机1台补足了器材。

(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图片采集工作组采集的图片共计25000余张,全部来自群众生产生活,有的图片采集需要进到农户家中,拍摄反映农民家庭基本生活设施的场景;有的需要爬到农户房顶,拍摄反映村庄全貌的写实图片;有的需要进入厂房内部,拍摄企业生产实际的图片;有的需要进入种养殖大户的种养殖场,拍摄反映农村经济的来源图片;还有的需要拍摄群众在田间劳作、休闲娱乐的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的采集都得到了群众们的热情配合,这也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无私奉献的工作队伍。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数据图片的采集、录入、修改和数据上报工作,和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质量把关,参与工作难点的化解。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了国庆假期,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在分工不同的各个工作小组之间,需要形成一种默契,大家只有相互沟通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盘工作的开展。虽然正值国庆长假期间,各小组成员都比平时上班时间早到半个小时,相互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步调一致。

(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过硬的技术力量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摸索开展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上离线软件的开发的时间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全乡的数据采集录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工作人员中抽调了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业务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当天工作结束以后,针对录入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测试录入图文信息显示、导入导出数据是否规范、完整、准确,及时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了全乡离线数据录入软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为使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技术到位,除了业务人员培训以外,实行“每天一会”、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数据录入、图片处理、图片采集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为了进一步使数字乡村工程发展、管理上一台阶。大桥乡党委政府,11月5日研究决定以大政办[*]52号文件下发成立会泽县大桥乡农业信息服务管理站,由乡农科站站长徐佑忠兼任站长,并抽调农科站2名精通业务人员组成,设办公室于农科站、电脑3台、数码像机2台、摄像机1台、移动硬盘2个、打印机2台,有牌子,明确了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管理规定。

六、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的理解篇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整体现状根据样本在各维度的均值与满分的差距可以看出,幼儿在视—动转换、细微差异识别、空间知觉、前阅读技能上面表现较好;在听—动转换、汉字结构意识方面的表现次之;在故事理解以及图画理解与讲述方面的表现最差。(见图1)听—动转换任务(听指令做动作)要求幼儿按照所听到的指令做出相应的手部和上肢动作,以考查幼儿将听觉信息转化为肢体动作的能力。理解指令并能按指令行事是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也是幼儿入学适应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是幼儿入学适应重要的预测性指标之一。从心理过程来看,听指令做动作是听—动转换过程;从语言发展角度来看,是幼儿言语倾听和言语理解能力的表现。在本研究中,多数幼儿能够听懂指令,但一半以上的幼儿控制手部动作的能力较弱。细微差异识别任务(形近字识别—找字)考查幼儿对汉字字形结构细微差异的识别能力。笔划、部件、方位等的细微差异形成了汉字之间在字形结构上的细微差异。能够感知汉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细微差异是幼儿识字、写字的重要心理基础。该任务不要求幼儿能认读汉字,只要求幼儿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差异。在本研究中,70%以上的幼儿都能正确识别,表明多数幼儿能够注意到汉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细微差异。汉字结构意识任务(识别缺失部件—补字)是向幼儿呈现不同结构(包括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包围结构、既有左中右又有上下结构)的汉字,要求幼儿通过比较找到指定汉字的缺失部分。汉字的特点是每个字都具有自身的字形结构。该任务只要求幼儿能够感知和识别汉字的字形结构,不要求认读汉字。在本研究中,约有60%的幼儿能够正确感知和识别汉字的字形结构。故事理解任务(听故事回答问题)要求幼儿在听完一个小故事后回答问题,以考查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听力理解是幼儿口头言语能力的成分之一,是幼儿语言能力测验或入学语言准备测验的重要维度。在本研究中,有70%多的幼儿能够回答只需要简单推理的问题,但只有一半幼儿能够根据故事中的线索进行间接推理。空间知觉任务(听指令画图)是要求幼儿按照指令在特定位置画出某种形状,考查幼儿的听力理解和精细动作能力。精细动作能力是读写准备能力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在本研究中,80%的幼儿能够画出正确的形状,但只有30%的幼儿能够在正确的位置画出要求的形状,表明幼儿在理解较复杂的方位语言时存在一定困难。视—动转换任务(记图画图)是要求幼儿先观看图案,然后凭记忆画出看到的图案。对图形的记忆与加工是汉字书写的心理学基础。汉字的特点是写字比识字难,原因在于识字是图形再认的过程,写字是图形识记和再现的过程。本研究将视—动转换(图形识记和再现)作为幼儿入学语言准备的测查维度之一。在本研究中,约70%多的幼儿能够正确画出所看到的图案的结构和形状。排图讲述任务(排图讲故事)要求幼儿将可以任意排列的3张图片进行排序并讲述故事,从句子、讲述的连贯性和讲述的生动性等三个方面以考查幼儿图画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本研究中,有17.2%的幼儿不会主动讲述;45.8%的幼儿仅能罗列一些个别对象,讲述线索断续、不衔接;只有1.5%的幼儿能够生动、富有想象力地讲述一个完整故事;19.6%的幼儿在讲述中能够加入人物之间的对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前阅读技能任务(翻看图书)是要求幼儿会正确拿书、识别书的封面、知道书的书名、会翻到指定的页码;知道阅读顺序等。在本研究中,多数幼儿都能正确判断书名和页码,了解阅读的顺序,但仅有半数幼儿知道封面。相比较其他方面,幼儿对封面的认知较弱。(二)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的城乡差异1.总体差异按幼儿的测验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得分高低进行排序,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幼儿的得分呈依次降低趋势。城市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总分均值为19.65,县城幼儿为17.88,乡镇幼儿为15.34,农村幼儿为12.42。其中,城市幼儿语言总分均值几乎比农村幼儿高出一半。这种随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依次呈递减的趋势存在于每个测查维度上。(见表4)以幼儿园所在地为自变量,以城乡不同地区学前一年幼儿语言总分及各维度均值为因变量,对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园或学前班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学前一年幼儿在测验总分以及各具体维度上,市、县、乡、村两两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1)。2.具体差异为进一步了解城乡幼儿在入学语言准备上的具体差异,对城乡幼儿在各题目上的得分进行分差分析(见表5),研究结果如下。(1)听—动转换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幼儿在听—动转换任务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两两比较发现,城市与县城幼儿、县城与乡镇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随着行政级别的降低,市与乡、村之间,县与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表4可见城乡不同地区幼儿园幼儿均值介于1.22~0.74之间。市辖区幼儿园幼儿均分显著高于县城、乡镇和村幼儿园幼儿。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幼儿得分低于总体平均值。农村有较高比例的幼儿在顺序、部位和数量上存在错误,不能按照指令做出正确的动作。(2)细微差异识别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学前一年幼儿在细微差异识别任务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由表4可见城乡不同地区幼儿园幼儿均值介于1.79~1.36之间。其中,市辖区幼儿园幼儿均分显著高于县城、乡镇和村幼儿园幼儿,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幼儿在该维度得分都低于总体平均值。但两两比较发现,乡镇与农村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县城都有80%多的幼儿能够正确识别,但乡镇和农村幼儿中有70%多能正确找出简单的独体字“天”字,能够正确识别较复杂的“部”字的幼儿不足70%。(3)汉字结构意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之间在不同结构汉字的识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幼儿的得分均值介于1.43~0.96,其中近70%的城市幼儿能够正确识别,但能够完成任务的农村幼儿比例不足半数。(4)故事理解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幼儿两两之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城乡不同地区幼儿园幼儿的均值介于4.56~2.79之间,城市幼儿的得分近乎是农村幼儿的两倍。在第一问“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城市幼儿完全答对4个小动物的频数比例为44.4%,但接近一半的农村幼儿最多只能答对两个小动物。第三问和第四问考察幼儿对整个故事的理解程度,城市和县城超过一半的幼儿都能正确回答出来,但是乡镇和农村的人数比例都不超过50%。可见,随着问题难度的上升,城乡之间的差异渐趋显著。(5)空间知觉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县城和乡镇、乡镇和农村幼儿在这个任务上的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城乡幼儿的均值得分介于1.01~0.74。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幼儿中能够按照语言提示找到正确位置的人数比例依次为47%、22.7%、21.2%、9.1%,能够正确画出所要求的圆形的人数比例依次为39.5%、22.0%、26.6%、12.0%。(6)视—动转换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城乡幼儿的得分均值介于1.54~1.14,其中,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中能够完全正确画出图案的人数比例依次是46.3%、22.0%、22.0%、9.6%,城市幼儿的人数约是农村幼儿人数的5倍。(7)排图讲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句子和讲述的生动性上,仅城市和县城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在讲述的连贯性方面,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幼儿的均值介于5~2.82,其中城市幼儿得分几乎是农村幼儿的两倍,幼儿在所有子维度上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均是城市、县城、乡镇、农村。(8)前阅读技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之间在识别封面、找到书名、找到页码、了解阅读顺序四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幼儿的得分均值介于3.11~1.88,城市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在这四个方面均有80%多的城市幼儿能够正确完成任务,但只有约1/3的农村幼儿能够完成任务。

讨论与建议

(一)学前一年幼儿入学语言准备存在着发展不同步现象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县城、乡镇、农村的幼儿,在细微差异识别能力、前阅读技能、汉字结构意识、听—动转换等维度上的发展水平都优于其他维度,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发展水平最差。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相符。[12-13]这种不同步、不均衡现象表明,虽然由于教育环境不同,城乡幼儿在每个维度上的均值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都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表现出一致的发展顺序。与其他几个维度相比,幼儿在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发展相对较缓。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特征的影响,也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作用。本课题组在对城乡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的评价研究中发现,总体上,许多幼儿园班级为幼儿提供的图书不足;教师较少与幼儿进行个别交流,但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较少注意倾听幼儿的谈话;教师较少给幼儿阅读图书或讲故事,在阅读和讲故事过程中不注意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推理,因此,不利于幼儿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转变语言教育理念,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图书材料,在一日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重视幼儿的独立阅读及成人参与的共同阅读,以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早期阅读能力。(二)学前一年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本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在入学语言准备测查各维度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乡镇和农村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和县城学前一年幼儿。国内有研究发现,87.6%的城市幼儿入学准备状况处于优秀或中上水平,87.7%的农村幼儿入学准备状况处于中、下水平,城乡幼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城乡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的差距是导致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国外关于托幼机构教育环境质量和幼儿发展结果(包括入学语言准备)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使幼儿入学语言准备状态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14-15]本课题组关于城乡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的比较研究发现,就总体水平而言,城市幼儿园的语言课程质量优于县城、乡镇和农村。城市幼儿园能提供一些供幼儿阅读的图书,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能注意倾听幼儿并鼓励幼儿表达,并会每周给幼儿讲1~2次故事。但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在图书提供、倾听与表达、早期读写等方面都表现较差。“缩小在入学前就已经存在的学习和发展上的差距涉及到后续的义务教育效益、阻断贫困在代际间的恶性循环、种族平等及社会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16]。我国政府应该优先有质量地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推动城乡学前一年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地缩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城乡差距,缩小学前幼儿在入学语言准备水平上的城乡差距,以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本文作者:刘焱秦金亮潘月娟石晓波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数字乡村的理解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意见》(云政办发〔*〕134号)和《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意见》(昭政发〔*〕38号)和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结合实际,经县人民政府54次常务会议研究,现就我县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省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和“数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数字乡村”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四种表现形式,全面、真实、直观地展现乡村风貌、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农村经济、特色产业、人口卫生、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政务公开、存在问题和发展重点等现状。“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及时了解农村基层的基本情况,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科学决策;有利于及时向农民提供政策法规、科技知识、市场供求等有关信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乡风文明,加强民主管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较为滞后,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信息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实际应用水平低、涉农信息资源分散、信息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就显得非常迫切。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协调服务,努力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县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政府牵头,市场运作。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推动“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同时,要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鼓励合作与竞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坚持统一标准,依托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结合国家实施的“金农工程”等项目,整合各部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要建立分工负责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强化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合力,加快项目建设。

3.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要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坚持统一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数字乡村”工程的系统操作要简便易行、方便使用,信息要贴近实际需要,及时更新补充。要加强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4.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村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试点,以试点先行,做到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功能、先易后难、逐步推广,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三)建设目标

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全面开展建设,到今年10月底前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连接县、乡、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服务。

三、建设内容

(一)抓好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

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规范栏目,加强信息资源采集、开发利用,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乡村概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监测防治、林业、水利、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通过文字、数据、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和反映全县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具体要求是通过数据采集和图片采集,全面反映乡镇、村委会和自然村的基本情况(按附件1—5的要求和内容进行采集)。

(二)抓好“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我县“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以全省统一的“数字乡村”工程信息网为依托,项目建设与“金农工程”等项目有机结合,利用电脑、电视、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对乡镇、村委会、自然村三级子网进行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栏目的设置,既要考虑科学合理,又要做到易懂、实用(具体设置按附表6的要求进行)。结合实际,我县目前的村级网络终端建设首期安排在白鹤滩镇的莲塘、库着、黎明、七里、北门、可福、迤博7个村委会和其它乡镇政府所在地的15个村委会,其余村委会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建设。网络建成后,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推动涉农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共享,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要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实用性、实效性,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抓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又好、又省、又快为方向,整合现有资源,抓好综合利用,进一步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延伸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全县,连接乡、村,涉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经营大户,集采集、分析、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四)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

“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建成后,在有条件的地方,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智能生产管理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方面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造林绿化、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作物栽培管理、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疫病监测预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管理等服务系统,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的新思路,加快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建设、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促进农村管理服务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步伐。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数字乡村”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来抓,把“数字乡村”工程纳入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建立责任制度,强化督促检查,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领导、措施、责任“三到位”,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确保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县人民政府已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抓好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制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组织项目实施等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及时做好相关协调工作,确保“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二)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1.坚持部门负责制,严把数据质量关。数据质量是“数字乡村”工程的生命。“数字乡村”工程的采集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等方方面面,要把好众多领域、众多数据的质量关是任何一家部门都难以做到的。因此,为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县直各有关部门都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对乡镇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把关(具体把关任务分解见附表7)。未经把关的数据不能输入信息网络平台;已经把关但把关不严致使“数字乡村”工程在接受省、市验收中出现问题的,要按照谁把关、谁签字的原则,追究谁的责任。各乡镇在数据采集中要坚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提供的数据绝对不能想当然和凭空捏造,一定要据实填报和客观采集。若弄虚作假,一经发现,要按照《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肃处理。

2.坚持“三统一、一集中”,严把整理录入关。根据所建网站栏目设置对文字、数据、图片的要求,为了使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和图片资料统一规范,便于收集、处理、编辑、录入,在技术上采取“三统一、一集中”的方法进行规范操作。“三统一”是指《巧家县“数字乡村”建设情况调查表》统一、《照片收集标准》统一、《文字处理模板》统一;“一集中”是指文字、图片编辑录入集中。各乡镇要严格按照“三统一、一集中”的要求进行操作,县直挂钩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及时解决,以确保“三统一、一集中”技术措施实施到位。

3.坚持转段验收制,严把阶段质量关。为了把好各阶段的工作质量,确保“数字乡村”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各阶段的工作从第二阶段开始要实行转段验收制。即,本阶段的工作完成后,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向县领导组办公室写出自查报告和验收申请,经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验收后,方能转入下一阶段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在审核中必须尽职尽责,坚持即到即审,绝不允许推诿扯皮和拖沓延误,一般要求在接到乡镇的验收申请后,在3天内要作出答复。

(三)明确职责,协调配合。

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行“政府领导、部门指导、乡镇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和乡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并处理领导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搞好工作指导,提供技术支撑;通信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各通信企业,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改部门负责将“数字乡村”工程纳入重大投资计划,并审定相关投资项目;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县委党史研究室、县统计局、交通局、公安局、城管局、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民政局、民宗局、扶贫办、教育局、卫生局、经贸局、气象局、人力办、文体局、供电公司、合管办、交警大队等部门要负责相关信息的核实、整理、交换,以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服务;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村地理、农村地籍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广和服务;宣传、通信、广电等部门负责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等基础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宣传工作。各乡镇负责数据采集、照片拍摄、图片收集处理、文字编辑录入等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逐级细化工作目标,层层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按时完成“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

(四)突出培训,建设队伍。

县农业局必须对县直部门抽调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和各乡镇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通过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乡镇的业务骨干接受培训后,要对本乡镇所有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数据、图片采集、分析、整理、文字图片编辑和录入工作能力,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五)加大投入,全力保障。

为确保“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县政府根据各乡镇的工作量,决定拨给一定工作经费(具体安排见附表8),并配备一台电脑和一台数码相机(所配设备必须用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绝不能挪作它用,并要落实专人管理,如发生人为损坏,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涉及到的文本材料、图表等由领导组办公室统一印制后下发各乡镇。各乡镇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形式充实设备(可以考虑租赁等),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同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投入,不断拓宽建设筹资渠道。

(六)政府主导,齐抓共管。

为了加强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的指导,形成县乡齐抓共建的局面,我县的“数字乡村”工程实行县“四家班子”领导联系责任制和部门挂钩制。县“四家班子”领导负责指导、检查、督促所挂钩联系乡镇的“乡村数字”工程建设(挂钩联系乡镇按照《中共巧家县委关于调整县四家班子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和帮扶贫困村的通知》(巧通〔2006〕25号)执行);县领导组成员单位要建立挂钩负责制度(具体挂钩安排见附表9),尽全力帮助挂钩乡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与乡镇共同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全面实施。各乡镇也要实行乡镇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把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合力。

(七)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县里已在金塘乡进行了试点,金塘乡的试点经验各乡镇要认真学习。各乡镇也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就信息采集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后全面推开,达到少走弯路、稳步推进的目的,确保整个“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八)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宣传,积极展示建设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关心和支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九)及时更新,永续利用。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其目的是全方位地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为领导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信息的更新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乡村”工程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而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及时对数据、图片、文字等进行更新,以保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农业部门和各乡镇要建立制度、形成机制,确保该项工作能正常开展。

五、工作步骤

按照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会议精神和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我县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年7月1日至8月20日)。主要是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开展县级试点,制定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为“数字乡村”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信息采集阶段(*年8月21日至9月30日)。其中,8月21日—25日,各乡镇要制定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8月26日—31日,各乡镇要完成试点村的数据采集工作,并报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9月1日—20日,各乡镇要完成所有村的数据采集工作;9月21日—30日,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完成对所有数据的审核工作。县直部门对数据的审核工作,可结合实际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各乡镇报县领导组办公室,再由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审核;二是由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组成审核组到各乡镇进行审核。9月1日—30日,各乡镇完成图片的采集工作(采集图片的质量由领导组办公室负责把关)。

第三阶段:信息平台建设阶段(*年10月1日至31日)。完成所需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的整理、编录、处理及基本网页制作并上网运行。

数字乡村的理解篇4

一、发展水利开发与乡村旅游的优势

乡村旅游实则是低碳经济下,借助生态资源的优势,重温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产业方式,是一种非资源消耗性产业,是朝阳产业。说到生态资源,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由水资源还延伸出湿地、灌区、桥梁景观,以及水利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在顺应自然、科学合理开发后,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与振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开展水利旅游也有多重意义,其一,亲水是一种传统。探究人类文明史,人们是逐水而居,依水发展绵延生息。古往今来,名人骚客写下无数咏水诗篇,他们寄情山水,托水寓义,以山水抒发多种情怀,可以说水利资源旅游自古有之,现在推广只是它的延续和发展。其二,可以更好地让大家了解水利。一座大桥、一座大坝的兴建,无不讲述着当时的经济发展、执政理念、工程施工水平,是一个水利工程发展史,游客的实地观看,可以强烈感受到浩大的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其三,游憩功能。水是流动的,水是包容的,有水涵养,动植物和谐相处,一派田园风光。人们到了这里,身心得到舒缓,疲惫、焦虑、压力抛之脑后,这些地方既是天然氧吧,也是疗养胜地。其四,带动相关产业。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衍生出休闲、美食体验、冲浪、沙地城堡、踏浪滑沙等多种行业,既可以完善产业链、调整水产业结构,又能增加乡村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其五,抓好保护工作。开发水利资源,离不开保护这个词,要高举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帜,围绕水生态修复、水源区保护、水工程维护,抓好水资源管理和运营。在此过程中,结合防洪、河道疏浚、生态修复、资源整治等工作,以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涵养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数字传媒技术助力水利旅游经济

数字传媒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及声光电等技术,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及图形等媒体信息,将抽象的信息具象化,变成能管理、可感知和能交互的技术。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通过微信、微博,利用抖音、快手、火山等小视频、小程序,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一张图片、一个信息,可以吸引几十万的网民围观,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都是广告宣传所急需的。该书指出,数字传媒技术能够为观光客提供多元而丰富的信息,向游人提供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人们旅游获取信息和交流已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共享。该书作者也提醒水利旅游开发者,要重视数字传媒技术的运用。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路径要与视频、动漫、投影、网络及计算机等数字传媒技术结合,通过现代设计艺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将数字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规划机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管理等领域,数字传媒技术与水利旅游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融合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水利资源与运营中,要利用大众喜爱的自媒体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媒介,向人们提供各种积极向上的娱乐空间。将一栋栋极具水乡特色的民居场景,清澈的鱼塘边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嬉戏,周末和节假日,游人到水乡小镇赏花、看果、品果、拍照等图像广而告之,让潜在的目标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水乡美景,激发游客的内生动力。乡村水旅游的愉悦感、满足感、舒适感,身处其中的参与和互动情趣,微分享悠然自得和妙趣横生,使旅游生活更加有趣和生动。当然,数字传媒还能提供加强的模拟功能,能够精准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利用三维立体和平面设计等技术设计出水乡旖旎绚丽的世界,创造出许多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蓝图。总之,可以借鉴数字传媒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出版及信息传递、电子商务、虚拟现实及创意设计等领域中的成熟技术和独创手法,为水利资源旅游与开发助力。

三、数字传媒技术在水利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数字乡村的理解篇5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古建筑保护; 虚拟现实; 信息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20-03

Discussion about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conservation of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Jin Chengyu, Wang Qin

(1. Zhejiang 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13, China; 2. Zhejiang Topche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bstract: It is meaningful to study on how to apply digital technology in protecting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value and methods of applying digital technology in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virtual reality;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0 引言

古建筑一般是指建于民国以前,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和格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古建筑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无声的历史载体。浙江省具有众多的古建筑,散落在全省各地农村的古老村落里,这些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古老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具体的细节表现出江浙农村的典型地区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是,经过岁月的剥蚀和人为的损坏,许多古村落的建筑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的拆旧建新也使得乡村的古建筑逐渐减少,古老的记忆正在消失,中华文化的基础日益薄弱。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保护好这些艺术瑰宝,则是当前我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 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意义

古建筑中木构件的木质地很脆弱,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发生变化;此外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以及遭受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江浙一带乡间的古建筑有一些是石头结构的,但多数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极易遭受各种侵害。乡村古建筑是一个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具有工艺考究的特点,而目前掌握精湛工艺的匠人越来越少,古建筑所包含的工艺元素没有得到发现与研究,而是渐渐失传。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需要让我们能依照历史记载为依据,并能参考当地其他古建筑中类似东西的图案进行复原设计,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以保证地方特征不至流失,体现出地方建筑的多样性。

传统使用纸质文献来记录古建筑的构造、工艺、相关历史等信息资料,这些原始的纸张、书籍等纸质材料笨重又占空间,易损坏,一旦毁坏就难以复原,不方便查阅,而且图片资源不准确、不完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摄影摄像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遗迹信息的记录能以录像和相片的形式保存,但这些资料同样存在难以长久保存且不够准确的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开拓了一个新途径,为古建筑的长期保存和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数字化古建筑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在信息保存方面就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再加上其具有高精度和高逼真度等优势,能帮助我们更有效更全面地记录乡村古建筑上传达的各种信息。多种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在尊重历史古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复原、重建、信息资料保存等工作,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当今较为成熟的数字化保存技术,可以对各类信息进行高精度和高真实度的保存,可将各类信息转化为计算机数据提供给不同领域用于研究,同时又不会对原始建筑造成破坏。

2 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信息数字化技术涉及到数字的转换、存取、处理、传输、控制等一系列高技术。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数字、文字、图象、语音,包括虚拟现实,以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信息数字化技术实际上是由一群高技术综合发展而实现的。

数字化保护技术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新型实用化辅助系统或手段,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与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为古建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有了数字化技术,可对与古建筑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提供数字化保存、组织、存储与查询检索等手段,并进一步建立数字化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馆,为古建筑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服务。

当前,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乡村古建筑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2.1 数字化保存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更高精度的图形图像技术设备相继产生,更精确真实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技术也随之诞生。与数字化摄影相结合,激光扫描可以捕捉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比如说建筑表面的裂纹。通过记录激光从发出到被物体反射或者折射回来的时间,用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就可以了解物体的角度、位置乃至材质,最后形成三维图像。数字化保存主要是利用先进的二维三维扫描、数字摄影、三维建模与图像处理等技术,实现文物图形结构与纹理等信息的高精度获取与保存。目的是在计算机里建立相关的数字模型,为文物的信息保护、修复、研究、参观和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

2.2 虚拟博物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构筑虚拟数字博物馆,打破实体博物馆局限性,大大扩展了博物馆的延伸空间,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博物馆功能。借助于计算机,人们可以更好地再现历史,通过各种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现实的场景,达到图像、声音等方面的高度拟真,在不动一砖一瓦的情况下,人们同样能够身临其境地领略到历史古迹的魅力,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这不仅节省了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把历史建筑中无形的遗产延续和传播了下来。在数字博物馆里,传统博物馆中的展品如今只需点一下鼠标就可以清晰且内容详尽地呈现在阅览者面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们更能在虚拟博物馆中漫游,足不出户就能浏览难得一见的建筑古迹。这是数字时代古建筑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体现,更是古建筑保护的时代特征。

2.3 虚拟修复与复原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信息领域最新发展技术,结合传统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可以形成古建筑科学保护的理念和程序。根据已保存下来的各种乡村古建筑文物相关的数字化信息数据,结合艺术家、保护专家等的研究和经验知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对同一风格的古建筑的损坏部分进行虚拟修复与复原,还其原貌。

2.4 数字化辅助设计

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可以进行对平面图案的数字化辅助设计,对三维实体的造型进行数字化辅助设计。通过数字化图案、三维实体辅助设计系统,可以对已有的典型图案、三维实体进行创新设计,有助于乡村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5 数字化监管

图像之间的比对技术是图像处理技术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利用图像的颜色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对图像进行比较,根据这些统计特征,对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做出评价。在乡村古建筑数字化保存的基础上,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对古建筑进行复查,利用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匹配或图像融合等技术,通过将最新采集的图像数据与已存储的图像数据进行比对,结合人工筛选和专家鉴定,来发现建筑的某些构件风化、腐烂、损坏以及缺失等详细信息。

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乡村古建筑保护的实现方法

由于乡村古建筑是不可移动的,因此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挽救和重现将要消失的古建筑或古构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乡村古建筑数字化,是指对乡村古建筑通过映像采集重组的数字化技术,以信息收集和复原为主要手段,建立起数字化展览馆,全方面开展对外展示和宣传以及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技术达到对乡村古建筑保护的目的。

3.1 信息采集与处理

⑴ 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对数据进行采集录入、传输交换、存储管理、加工处理以及展示提供等处理过程中有效地管理, 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

⑵ 信息资料数字化是乡村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的基础。古建筑的信息采集需要到现场进行大量的采集工作,经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处理,最终实现古建筑资料的数字化。数字化的成果主要分为三部分:数字化的文献资料;实体信息成像,分别对应建筑平面图中的各视点;数字化的测绘图以及在测绘图上整理得到的各种分析图和细节图样,这些数字化的测绘图将成为虚拟模型建构的基本依据。从实体信息成像到数码成像是通过感光器件来实现从实物到图像的转换过程,即通过数码成像技术实现古建筑实体信息的初步数字化。其数码技术产品最常见的有扫描仪、数码相机、家用摄录一体机等。数码相机和摄录机可以直接将古建筑实物转化为图片,DV等数字信息。而为了保证古建筑的精确度,数字化研究中,对于古建筑的各种规划设计图、测绘图、照片以及模型等的数字化则采用成像质量高的扫描仪。数字化的测绘图技术是用扫描技术把建筑的实物信息转化为某一阶段的数字信息。

⑶ 文献数据数字化,把与古建筑相关的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并可以利用声音录制等方式作为对数字复原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补充。

⑷ 通过各种方法采集的图像数据,通过相应软件的处理,得到的图片可以作为数字化的一部分成果加以保存和研究,如色彩和形式等方面。但是对于古建筑的很多信息,只有数字图片是不够的,如建筑的平立剖面尺寸、构件大小等。要想在数据上科学地反映古建筑的实物信息,就必须借助一定的绘图软件技术才能达到,如AutoCAD技术。

3.2 虚拟模型建构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3]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技术研究领域。它是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汇集,包括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接口技术、人工智能、多传感器技术以及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利用计算机数字测图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例如结合MultiGenCreator和3DSMAX等建模软件)等[4,5],对古建筑所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层次和类别加工处理,可以建立起对象的三维数字模型,以便利用计算机在各种载体上进行古建筑的多方位、多层面、客观、形象地再现。构建的模型应该尽量真实地反映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在虚拟过程中应遵循自然直观性、兼容性、异构性、可扩展性、灵活性等特点。

3.3 信息集成

信息集成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和用户的信息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编码,实现全系统信息共享。标准化是信息集成的基础,主要包含协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网络标准化、文档标准化和图形标准化等。集成平台是信息集成的有力工具,要确保乡村古建筑管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需要在进行数据采集之前,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标准与技术规范, 应用面向对象的开放式集成技术,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常用的信息集成及其实现方式多以数字化模型为核心,集成对象包括图像、文档、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数字媒体。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乡村古建筑数字信息常以多媒体为载体,通过建立网上虚拟展览馆等方式并借助互联网,可实现高效传播,同时可得到多渠道的动态反馈,通过不断的信息扩充、更新,最终实现数字化乡村古建筑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4 乡村古建筑数据库

为了更好地对乡村古建筑进行保护,有必要建设省级乡村古建筑数据库。乡村古建筑数据库的建成能够加强对乡村古建筑的管理,使古建筑在有利于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被利用的价值:为政府部门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与行业研究机构和博物馆进行数据交换、面向全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向特定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等。数据库的建成,能在技术层面为实现对乡村古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监管打下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古建筑数据库的作用。

4 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为乡村的古建筑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技术,为古建筑保存和复原带来了诸多新的可能,为现代建筑师在古建筑基础上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本文基于现有的数字化技术,从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以及网络等多方面阐释了数字化技术对开展乡村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探讨了开展数字化乡村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方式等,希望能为我省的数字化乡村古建保护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数字化技术是手段,要真正能挽救濒临消失的乡村古建筑,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数字化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力量来帮助我们应对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古建筑保护这一课题,还需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2:18-21

[2] 范张伟,邢昱.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古建筑保护研究[J].北京测绘,2010.3.

[3] 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09.1.

数字乡村的理解篇6

【关键词】数字电视;农村乡镇;维护;对策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之一。2000年后,我国对有线电视进行了数字化的改造,有线模拟电视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并且有线数字电视在农村居民生活中得到逐渐普及。另外,我国推进数字电视的普及过程已经结束了局部试点的普及状态,数字电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普及起来。近年来,数字电视从城市到乡镇的推广目标正逐渐实现。但同时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问题也成为了阻碍我国农村乡镇数字化电视的推动和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农村乡镇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乡镇数字电视是目前在乡镇中最有用的传达方式,伴随着数字电视业的发展,数字电视用户逐年递加。然而在农村乡镇中,现有的数字电视网络信号传输质量差,信号的稳定性欠好,信号传输网络安全性较差,投诉意见增多,维修强度加大。数字电视中频道的次数已不能达到用户的满意需求,若对数字电视缺少正常的维修保护,将影响居民的正常收视。因而,在面临向农村乡镇普及数字电视的施行中,其间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如何处置这些难题,对数字电视技术人员分析数字电视故障原因与扫除的能力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字电视维护中的典型故障成因分析

(一)音频故障

音频故障主要包括:交流声干扰及无声音。

交流声干扰主要表现在液晶电视机上,一般因用户内部接地线工艺不规范引起,出现这种故障时,可通过增加厂方提供的滤波器或拆除用户面板内的接地线加以解决。

无声音是数字电视常见的一种故障现象,一般由以下原因造成:

a.音频插孔坏。

b.音视频线损坏。

c.用户收看的声道选择错误。

(二)图像故障――无图像

无图像是数字电视最常见故障,一般由以下原因造成:

a.用户线插错或未插。有线电视输出信号需连接到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有线输人”插孔,如用户线插错或未插会时会显示“信号中断或无信号”。

b.音视频接线插错或音视频插孔损坏。数字电视机顶盒的音视频线应正确连接到电视机的音视频输人插孔,否则电视画面将出现蓝屏或黑屏。

c.用户不会开或开错视频信号。收看数字电视时,应将电视机调到准确的AV或HDMI状态。如果调到TV或其他AV、HDMI状态,电视画面将显示雪花或蓝屏。

d.用户接收端信号电平太低或无信号。在载噪比,误码率正常的情况下,机顶盒输人电平在45一75dB范围内,才可正常收看数字电视节目。

(三)图像故障――马赛克

马赛克现象是数字电视特有的故障现象,一般由以下原因造成:

a.输入信号故障。输人信号电平低于40dB或者高于80dB,均会出现马赛克现象。

b.室内排线故障。室内排线不良,会引起线路阻抗失配,这种情况大多因各电视接口的线路没有用分支器分配直接并线造成。质量伪劣的分配器或F头制作工艺粗糙,也会引起马赛克现象。

c.用户线故障。当用户选用的用户线为伪劣产品时,由于其屏蔽性及抗干扰能力差,就会引发马赛克现象。另外,如果用户头制作不规范,未按标准施工,也会出现马赛克现象。

d.机顶盒故障。当输人信号电平、误码率、载噪比均正常时,如果数字电视出现马赛克现象,一般由机顶盒故障引起,应及时送厂方维修。

(四)其他故障

数字电视的其他故障主要包括:

a.死机或分屏。主要是由于用户机顶盒处于常开状态,只要将机顶盒电源关闭后再打开即可。

b.声音太小,图像不清嘟网纹、噪点等)。当机顶盒出现质量问题时,就会出现这些问题。

c.机顶盒电源闪烁或者无电源显示。一般由于机顶盒电源损坏造成。

d.遥控器无法遥控数字电视。如果是遥控器出现问题应更换遥控器,如果是机顶盒的故障,应维修机顶盒。

除了以上故障之外,光链路、主干网、分配网等各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引起数字电视的收看故障。

三、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存在的难题

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修难题也成为了农村乡镇有线数字电视推行和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而纵观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维修的现状,也存在着不少难题亟待解决。

(一)数字电视维护后续资金不足

数字电视是一个技术含量高、投入资金多,但收效慢的工业。网络触及面广,涵盖了规模大。可是,其后台的前端机房、路由交流设备、机顶盒和光缆杆线以及光纤接纳等设备的完善都需求投入巨额资金,特别是将光缆从城市衔接到城镇,然后从城镇衔接到农村乡镇,然后由村完成各个组的衔接,都需求许多资金的投入,而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也存在许多相对杂乱的难题,维护起来也不那么简单,不论是数字电视体系的任何一项出了毛病都需求消耗相当的人力和财力。而资金投入的力度不足也致使了数字电视维护必定存在艰难和空白。

(二)有关方针与法规亟需完善

关于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维护的后期费用难题和有关职责难题都没有清晰的有关规则。作为新生事物的数字电视,其发展与推行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可是有关方针与法规的拟定和公布却没有跟上农村乡镇数字电视发展展的脚步,致使在农村乡镇电视出现故障需求维护时存在许多漏洞和问题。

(三)中国广电网络人才稀缺

伴随着中国广电工作的发展强大,由于薪酬难题以及农村乡镇生活,很难引入专业人才,致使县级以下无法装备必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网络计划和网络管理以及光缆资本等高档专业人才稀缺。农村乡镇地区通常经济、科技都不发达,关于新式的数字电视故障维护缺少专业的人才,呈现有关毛病维护难题时,很难找到适宜的维护人员及时处置的难题。

四、减轻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难题的主张

(一)加大资金投入

就政府而言,应当加大对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维护的资金投入,让广大农村乡镇在享用数字电视带来的五光十色的节目时也可以享用到出色的故障维护服务。在农村乡镇居民安装数字电视后,也能保证其后期养护中及时完美,降低数字电视故障出现的几率,降低因数字电视故障不能及时维护给农村乡镇居民带来的不便利。在遇到数字电视毛病时可以及时的进行维护而不被资金不足而困惑。

(二)完善相关职责制度

应当依据实际状况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清晰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的职责和义务,便于在出现故障时可以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置,防止各有关单位之间彼此推卸职责,,让农村乡镇居民吃亏。这样一来,在数字电视出现故障时,农村乡镇居民也晓得可以找谁处置难题了。

(三)引入更多维修人才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推行高新科技的数字电视就有必要培育有关的人才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难题,并及时处置难题。就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来看,有必要加大对数字电视故障维护人才的培育。对相关人才进行有关的培训辅导活动,培养有关维护人员,以便应对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难题。

结论

有线电视的前驱光线传输,无方向传输,目标好、可靠性好,运用也便利,且服务有保证。新科技快速发展前进,电子测量、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替代了维修人员许多的繁琐工作,而且仅仅依靠通过实践,检修积累经验等传统方法已不能满足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的需求。本文针对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更一步发展科技,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的优势,丰富广大农村乡镇居民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欧凌辉.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信号保障问题[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3).

[2]费国权.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管理[J].中国有线电视.2011(08).

[3]陈正岳.乡镇有线电视网络维护探讨[J].科技资讯.2009(03).

数字乡村的理解篇7

1.1 农村数字电影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自“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各级部门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而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事实上,在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农村电影在农村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它除了能够让村民们体验到文化的大餐,还能从中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识,由此可见,农村电影是一项既简单又灵活的社会文化活动。随着我国政府开始将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其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我国的各级政府也开始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因此,如何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好就是当前各级政府所需解决的问题,截止去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342条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并拥有65341套数字放映设备,假如根据我国当前44000个乡镇来说,每个镇至少拥有一套数字放映设备,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一套全国性的农村电影数字放映体系,目前,放映任务也在不断地推进当中。

1.2 放映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基本上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还无法满足农民对电影的巨大需求,因此,在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中存在着些许问题,主要有以下4方面:(1)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2)数字电影尽管已经普及,但是放映人员的选配工作仍不明确;(3)乡镇在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的角色定位;(4)农村放映员的基本保障。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到了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降低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总体效率,尽管当前我国对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的发展和现阶段的变化趋势并不相符。

2、加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伍管理的建议

由于当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落实我国提出的“2131”工程,确保数字电影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做好以下3方面的建设工作:

2.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员大多是临近退休的中老年人,在农村的放映队伍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3点,分别是:(1)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报酬过低,难以维持青年人的生活需求;(2)由于放映员大多需要下乡去放映电影,因此他们的工作环境往往非常艰苦;(3)放映员并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放映员的工作无法得到保障。基于此,我们可从这三方面来改善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分别是:(1)不断地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环境,同时增加放映员的工资报酬;(2)大力地宣传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让知识型的农民加入到放映队伍中;(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放映员的社保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放映员的后顾之忧,从而保证农村电影放映的总体效率。

2.2 加强体制建设,理顺隶属关系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在具体实施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分别是:(1)某些乡镇没有重视电影放映工作,他们认为放映工作只是广电部门的事,并不在他们管辖的范围内;(2)个别的村干部在审批放映工作时并不予以配合,有的还故意刁难,使得放映工作难以展开。事实上,地方的电影公司并不属于文化部门机构,其中,广电部门在乡镇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站所,因此,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在基层中并不属于乡镇的管辖范围,很多人将其作为一个自由性的民间组织,近年来,我国的各级乡镇开始重视起电影放映工作,各级的电影公司也设置了相应的放映员管理制度,然而,一直以来,这支游离在体制之外的队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而电影公司由于资金有限,往往也没有将其纳入正式编制内,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农村放映人员的情绪起到了一个消极的影响。

2.3 加强政府扶持,制定保障体系

一直以来,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是电影公司负责的,然而,电影公司却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风险,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开始实行数字化放映之后,设备的采购费、维修费和使用费都比传统的胶片电影高,这就增加了一定的放映成本,因此,笔者建议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制体系,通过明确电影公司的定位,同时赋予其一定的管理职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放映员的社保问题。

数字乡村的理解篇8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困境具体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就贵州乡镇财政如何走出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乡镇政府的财政困境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政府管理和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实施至今日,农民的负担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但基层乡镇却普遍存在财政困难,财政收入较税费改革前大大减少了。贵州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的乡镇,其下属乡镇的财政收入税费改革前主要靠农业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的税外收费的途径没有了,直接减少了乡镇的财政收入。

农村税费改革后贵州乡镇财政现状

而在财政支出方面却有增无减,使得财政更加难以平衡,主要表现为:

(一)财政赤字现象突出

随着贵州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减负力度的逐年加大,乡镇财政平衡不断地被打破,乡镇尤其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其财政增收压力逐年增加。而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使得乡镇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这是因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取消了“三提五统”,实行“一事一议”的制度,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收入增加的困难和支出逐年加大,使得财政赤字现象突出(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乡镇财政收支差额在逐年加大,2003年财政赤字1.94亿元,2004年财政赤字1.26亿元,2005年财政赤字7.73亿元,2006年财政赤字8.57亿元,2007年财政赤字22.96亿元,2008年财政赤字29.73亿元。

(二)债务负担沉重

由于出现年复一年的财政赤字,乡镇政府不得不靠举债来维持乡镇的运转,主要通过向银行、信用社、单位和个人贷款。近年来,有些乡镇的债务到了还款高峰期,大部分债务已成为“呆账”、“死账”,难以解决债务到期归还的问题。根据对贵州乡镇债务的现状分析,本文认为乡镇债务主要呈现三个特征,第一,隐蔽性强,透明度差。对于乡镇债务的规模很难估算,不像企业那样有清晰的财务数据。第二,违约率高。乡镇政府属于政府部门,在企业与商家之间属于强势的一方,因此乡镇政府利用强势进行违约的可能性很大,严重损害乡镇政府形象。第三,缺乏完善的债务管理体制。乡镇不具备上级政府那样完善的债务统计和预算制度,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

农村税费改革后贵州乡镇财政困境原因分析

(一)取消农业税后税源减少

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前,贵州乡镇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各种税收,主要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以及工商税;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其中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大。从2002-2005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分别占据当年乡镇财政收入的39.5%、30.4%、24.6%和21%,2006年除烟叶税外农业税全面取消了,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政策彻底结束。另外一方面,由于贵州属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经济的落后是乡镇财政困难的基础原因。贵州的乡镇不像沿海发达城市的乡镇,没有发达的工业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幅并不大,所以导致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外的税收收入增收困难。在农业税是乡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取消农业税而其他税收收入增幅并不大的情况下,取消农业税会对乡镇财政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乡镇政府很难从正规的税收收入中增加资金来源。

(二)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

税费改革后,由于乡镇财政收支缺口不断增大,取消农业税后更是困难,因此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弥补乡镇财政缺口就很重要。然而,由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导致转移支付资金被挪用、占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当乡镇财政发生困难时,许多转移资金根本无法到达乡镇,使得乡镇财政更紧张。另外,通过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不能有效地发挥弥补农村财政缺口、均衡财政能力的作用。

(三)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且财政开支过大

目前来看,我国已有的农村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是围绕税费改革来进行的,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因此在农村乡镇机构改革方面,主要从减少人员、减少项目、减少开支来着手。截至2004我国乡镇数量为36952个,民政部预计,到2010年全国乡镇数量将保持在3万个左右。目前大多数乡镇人口在3万以下。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贵州共有1543个乡(镇、行政办事处),共有行政、事业编制人员41万名,包括中小学校教职工,实际在编人员近39万人。乡镇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支出,加大了财政开支压力。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对策

(一)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由于转移支付制度是弥补乡镇财政缺口的重要方法,乡镇政府要解决财政困难仅依靠自身是很难实现的,这时就需要中央的转移支付制度,给予乡镇适当的财力支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要明确转移支付的原则和目标。转移支付的原则必须统一规范、公正合理和公开透明。转移支付目标是要解决地区间的纵向平衡和均等化和横向公平。其次,为转移支付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合理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上一级政府在接受来自中央的专业支付资金外,还可以选择将其重要税种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的一部分作为对乡镇的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统计乡镇各项经费开支需求,合理划拨转移支付资金数额。另外,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资金截留和挪用,要增强转移支付的透明度,尽量减少转移支付的中间环节,直接转移支付给乡镇财政。

(二)推动农村税费改革深入开展

乡镇机构臃肿庞大,人员严重超编,乡镇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行政和事业性支出,这是现今乡镇机构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大乡镇机构改革力度,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行政区划,合并乡镇,精简乡镇机构编制。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的数量,减少新增人员。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贵州毕节地区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的工作方法。毕节地区为加强对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坚持全区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从2005年起就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开展了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和巩固了确保全区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的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化解乡镇债务

首先要增强乡镇自身的财政能力,提高化解债务的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取消农业税的时代背景下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规划模式。其次加强领导,分类化解债务,防止新债发生。政府要积极研究债务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改变“新官不理旧事”的现状。在化解债务方面上级政府应给予乡镇政府支持,加大对乡镇的资金援助。在防止新债方面要集中本乡镇的自身财力,加强财务管理,强化收入管理和严格支出管理,合理预算。

参考文献:

1.庄丽杰.论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几个难点问题[J].农业经济,20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