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8篇

时间:2023-09-19 18:24:13

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

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篇1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成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各主要国家纷纷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取得的创新成果融合于实体经济各个领域,围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展开积极竞合。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篇2

1.1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如下特征。知识是主要资源。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基本所有的经济行为都离不开知识。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信息化是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主要区别。信息化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加剧了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传统的诸如农业经济等经济形态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其竞争的对象也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等重要的资源。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才是首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的产生传播、继承、创新更加离不开人,这就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1.2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时相对于传统出版的一个泛化的概念。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出版的认识,大大的拓宽了出版的领域,对于出版物的种类也是一种丰富,同时还打通了各个出版环节。数字出版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出版过程数字化、内容产生的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出版技术包括数字化编辑技术、数字化复制(印刷)技术等其它与出版相关的其他技术。数字编辑所编辑的对象不仅仅是数字文本,也包括数字图像、数字音频和数字视频。数字文本的编辑在大多数的windows应用程序中都是一致的,需要掌握以下基础:定位插入点、文本选定、字符删除等。对于数字图像的编辑需要掌握图像的裁切、拼合、修整,例如为图像添加文字等。数字化复制(印刷)包括了生产流程数字化、媒体数字化、控制自动化、生产集成化、传输网络化。生产流程数字化是将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多种控制信息纳入计算机管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使得生产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

2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出版对文化建设的影响

2.1消极影响

外来文化的冲击,弱化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已经按照承诺逐步地对外开放了我国相关的文化市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水平。为了能够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国禁止了外商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制品、文艺表演团体、电影进口和发行等等。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数字出版则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通过新的渠道与形式进行传播。通过数字出版使得外国文化在中国的盛行,通过这些文化入侵,西方资本主义国际不断的推销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引起了部分国人对传统民族文化产生怀疑、否定,对一些传统美德视而不见,民族精神被大大的弱化,十分不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传播为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力的提升,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跃进,数字出版虽然对促进知识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却不可避免的为某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数字出版的高速发展,网络出版发展也在不断加速。然而网络却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使得各种涉嫌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的广告科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在网络上充斥着色情及其他的各种低俗信息。整治这些不良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文化的环境的重要举措。

2.2积极影响

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篇3

关键词:文盲率 预测 计量模型

一、前言

关于文盲率的研究,国外学者Mamoru Ishikawa,Daniel Ryan(2002)运用全国成人扫盲调查数据,研究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识字率的影响因素,此外,该研究同时表明多数情况下教育的实质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不同种族间人力资本与证书技能对教育的回归解释力有差异,白人和黑人的年收入对教育的回报率差异较大[1]。Aparna Sundaram,Reeve Vanneman运用印度发展区数据库数据和似然估计技术中的自相关控制方法,采用空间扰动模型,对印度409个地区的研究得到了与人力资本视角不同的结论,认为对于妇女劳动参与率高的地区来说,相比男性的识字率女性识字率更低。原因是,妇女劳动参与率高的地区女童的劳动参与比例也高,高的工作比例压抑了识字和教育。结论认为,识字率上表现出的性别差异是妇女劳动参与不平等的社会表现[2]。Bryan Maddox在巴苏和福斯特(1998)的识字率家庭内部性研究基础上,借鉴孟加拉国的例子,阐述了识字率的外部性并将巴-福模型进行了扩展,指出了家庭内部分享和积累以及社会网络影响的重要性。此外,该文也对女性的识字率进行了研究,表明妇女识字率高低与性别不平等和合作冲突等因素有关[3]。

国内学者对识字率的研究有,邵岑等运用分因素贡献率的方法,针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贵州省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出现上升的现象,对贵州省成人识字率变化作了研究。分析得出贵州省各个地市在总体文盲率升高过程中的贡献及部分性别因素的贡献程度,为日后的教育普及工作的改善提出新的视角和建议[4]。张强等将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作为因素之一,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进行了研究,得出蒙古族、朝鲜族人口素质相对较高,藏族、哈尼族的人口素质相对较差的结果[5]。徐映梅等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区域人力资本指标1990-2000年间的差异及其变化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识字率的影响因素较大,识字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仅次于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并且得出未来识字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将逐步减弱的结论[6]。

二、辽宁省文盲率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一)、文盲率影响因素分析

对文盲人口的影响因素较多并且相互影响。本文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涉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文盲率相对较低,较为贫困的地区文盲人口数量较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一方面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用于科普、教育的资金能够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于精神消费的资金相对充足;再者,产业格局相对现代化,对人口教育水平要求较高。第二,文化因素,中国的教育模式呈现阶梯式,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只有通过基础教育的层层选拔才能成为教育阶梯的“金子塔尖”,大学生的比例综合反映了基础教育水平、教育投入等情况。此外,相对发达的地区有一定文化氛围,社会重视教育,使得辍学率较低。第三,政策因素。体制与政策为教育提供环境支持。如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等。

综上,本文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作为建模的主要指标。

(二)、辽宁省文盲率预测模型的构建

数据的主要来源为辽宁省人口统计年鉴, 2004-2009辽宁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常用数据手册,辽宁各年统计公报等。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理论,综合辽宁省历年文盲人口数以及辽宁省文盲率的影响因素,拟建立的模型如下:

其中,为因变量,代表辽宁省文盲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

(三)、辽宁省文盲率预测模型的检验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参数显著性检验方面,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为0.93,这说明样本回归函数值与样本观测值之间拟合程度较高;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时,F检验统计量为67.49远大于3.68,表明上述两个指标的综合影响是显著的。通过检验。在经济意义检验方面,选取的指标的系数表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与文盲率正相关,城乡收入差异与文盲率呈反比。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上升1%,文盲率就会增长63.06%,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与文盲率呈负相关关系,即万人在校大学生每增加1人,文盲率就会下降0.043%。这与理论分析和现实经验判断相一致。

三、辽宁省2011-2050年文盲率预测

本文认为,辽宁省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将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长,主要由于税费改革使得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辽宁省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以每年0.01%的比例下降,这是由于我省产业调整促使产业升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增加值都将逐步降低。辽宁省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将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原因可以归结为我省对人才的重视和教育的综合发展趋势。综合以上数据,可得到2011-2050年辽宁省文盲率的预测趋势图,如图1.1所示。

四、结论

2011年至2050年,随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的上升以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的提高,辽宁省的文盲率将继续下降(至2%以下),这有利于辽宁省的经济社会向知识密集型发展。而随着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将逐步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平稳。

参考文献:

[1] Mamoru Ishikawa, Daniel Ryan. Schooling, basic skills and economic outcome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ume 21, Issue 3, June 2002, Pages 231-243

[2]Bryan Maddox. WorldsApart? Ethnographic Reflections on “Effective Literacy” and Intrahousehold Externalities[J].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35, Issue 3, March 2007, Pages 532-541

[3] Aparna Sundaram, Reeve Vanneman. Gender Differentials in Literacy in India: The Intriguing Relationship with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J].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36, Issue 1, January 2008, Pages 128-143

[4] 邵岑,陆卫群.分因素贡献率在贵州省成人识字率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OL.18

[5] 张强,孙爱珊,钱建明.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J]现代预防医学。2002,vol.29

[6] 徐映梅,叶峰.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VOL.4

作者简介:姜照华(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

朱建美(1989-),女,河南信阳人,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

丛婉(1987-),女,辽宁大连人,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

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篇4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信息化城市;现代城市政府;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城市建设 

1 引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各国都将信息化提到战略发展地位,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标志之一,谁先实现了信息化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即要建成数字化的城市。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必然面临着信息生态问题,所以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使其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2 数字化城市的基本内涵

数字化城市是随着“数字化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而被人们所认识的。“数字地球”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首先提出的,数字地球是指信息化的地球,是一个完整的地球信息模型。它把有关地球上每一个点的所有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数字城市就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一样,“数字城市”也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将是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人们习惯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和思维方法。

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因此.“数字化城市”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城市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员流动、物质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交通流动的通畅,协调和高速运行。数字化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检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城市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数字化城市”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数字地形模型、城市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商业、农业、林业、工矿企业.渔业、水利、金融、通讯、电力等等与我们所关心的和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城市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等。

“数字化城市”为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数字化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的综合体现和整体目标。

3 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现有城市的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在与发达地区城市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主要表现如下。

3.1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因为受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在交通、电讯、水暖等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城市因为面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而进行“赶超性”建设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局限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没有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律进行卓有成效的规划和实施,导致花费巨资赶建的所谓现代化城市设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欠发达地区城市在多项环节上的区位劣势,使得基建需求与财经能力之间矛盾相当突出,进而造成财政信用和城市整体运行效率下降。

3.2 人力资源相对短缺

人力资源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资源无法比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一般拥有相对丰厚的自然资源,但人力资源比较短缺。造成人力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传统体制的惯性影响,导致欠发达地区对人才价值的认同相对滞后,缺乏吸引和留用人才的良好机制,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人才大量移师东南沿海城市,更加剧了其人力资源危机。二是人才培养系统不完善。在相当长时期内,欠发达地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甚明确,国家宏观调控的人才目标与地区微观发展的人才需求之间不够协调,培养的人才品质与本地产业结构相对脱节。三是人才引进绩效不佳。由于天然的区位劣势,欠发达地区城市缺乏吸引人才的软硬设施和环境条件,在引进人才上很难做到像发达城市那样得心应手。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人力资源强势支撑的城市必然缺乏竞争力。

3.3 政府管理相对乏力

欠发达地区城市绝大部分处于所谓“边缘地区”,远离沿海开放地区或政治中心都市,中央政府的政治辐射或信息影响常常在这里发生衰减,因而这些城市的政府管理中存在相对多样的负面现象,进而影响了这些城市的政府管理绩效。如官僚主义、机构臃肿、裙带关系、工作低效等现象在不少城市的政府管理中可谓司空见惯。那些行为不够规范、监管缺乏力度,甚至承诺口头化、服务商品化的地方,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城市的形象与信誉。相对不利的软硬环境大大提高了城市与外界的交流成本,降低了城市的竞争力。

4 欠发达地区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措施

4.1 科学技术管理要与人为管理相结合

尽管“数字城市”的提出带有很浓厚的技术色彩,但这种技术管理仅仅是代替人为管理中动态的、常规的、定式的管理,它并不是万能的,而且,这种技术需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管理中要以人为本,面向广大的客户和市民。这就要求整个系统以问题为导向,紧贴人民群众。因此,“数字城市”规划建设时除考虑技术层面因素之外,还应深入研究影响“数字城市”建设的人文因素,引入和借鉴“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将其贯穿于“数字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

4.2 加强城市管理者队伍信息素质建设

数字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程的概念,而是一个集技术、管理、人文、经济于一体的范畴,是信息发展模式在城市运转中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它更重要的是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对现有的政廊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加高效地运作,因此,信息素质建设被提到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城市管理者要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善于按照信息化要求组织和协调管理;信息技术工作者要更多地了解业务工作,善于应用信息技术支撑城市管理,使两者得到更加协调﹑有机的结舍。

4.3 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

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普遍存在着“硬件建设速度快,信息资源建设速度慢”的状况,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受行政管理体制以及信息资源权属、标准规范、市场机制问题等制约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的行业信息化建设速度快,区域信息化面临信息资源横向融合困难,整体推进速度慢的问题。因此应加强信息资源的规划,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使信息资源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问达到均衡,满足社会大众的各种信息需求。

4.4 加强信息标准化、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设

数字城市所涉及的数据量大,覆盖面广,类型各异。加强标准化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因此,必须改变目前数字城市相关数据标准的研究制定落后于城市信息化实际进程的状况。通过数据标准化工作提高城市信息共享的水平和层次,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5 注重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数字化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人本主义结合起来,培养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社会文化需求、适应数字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提高人们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发展信息产业,形成支持数字化社会发展的信息环境。在全球信息化大潮的影响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城市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加强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而在数字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将数字化建设与信息生态结合起来,使数字城市与信息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 数字城市的建设建议

由于数字城市的建设,城市的概念和结构等将发生重大变化:城市人口、产业布局、经济模式等将发生根本的变革,资源利用率也会得到提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污染也会相应降低。数字城市的建设将推动全球实现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型,推动数字地球战略的最终实现,最终提供给人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信息生活空间。

数字城市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简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产品的堆积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需要认真研究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产业链模式,通过政策、法规和调控的手段,保证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而各类企业应当在数字化城市的产业链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努力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可持续推动力。

虽然我国有关“数字城市”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就世界范围来看,以“数字城市” 为长远目标、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如果说中国软件业有机会跨阶段地与美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空间信息管理平台,那么“数字城市” 将是这种竞争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国有可能在这场信息技术跨世纪的较量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在“数字城市”的发展上赢得胜利,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走出民族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罗建宾. 谈谈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j]. 中国城市经济, 2006,(02).

[2]沈兰. 杭州数字化城市管理的9条经验[j]. 中国信息界, 2007,(02).

[3]黄华强.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j]. 特区经济, 2006,(12).

[4]汪光焘. 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j]. 城建档案, 2005,(06).

[5]刘玉. 深圳:数字化城市管理之旅[j]. 中国建设信息, 2007,(06).

[6]仇保兴. 运用先进技术 创新管理体制 大力推广数字城市新模式[j]. 信息化建设, 2005,(08).

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篇5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信息化城市;现代城市政府;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P27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59-02

1 引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各国都将信息化提到战略发展地位,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标志之一,谁先实现了信息化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即要建成数字化的城市。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必然面临着信息生态问题,所以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使其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2 数字化城市的基本内涵

数字化城市是随着“数字化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而被人们所认识的。“数字地球”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首先提出的,数字地球是指信息化的地球,是一个完整的地球信息模型。它把有关地球上每一个点的所有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数字城市就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一样,“数字城市”也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将是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人们习惯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和思维方法。

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因此.“数字化城市”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城市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员流动、物质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交通流动的通畅,协调和高速运行。数字化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检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城市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数字化城市”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数字地形模型、城市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商业、农业、林业、工矿企业.渔业、水利、金融、通讯、电力等等与我们所关心的和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城市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等。

“数字化城市”为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数字化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的综合体现和整体目标。

3 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现有城市的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在与发达地区城市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主要表现如下。

3.1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因为受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在交通、电讯、水暖等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城市因为面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而进行“赶超性”建设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局限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没有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律进行卓有成效的规划和实施,导致花费巨资赶建的所谓现代化城市设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欠发达地区城市在多项环节上的区位劣势,使得基建需求与财经能力之间矛盾相当突出,进而造成财政信用和城市整体运行效率下降。

3.2 人力资源相对短缺

人力资源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资源无法比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一般拥有相对丰厚的自然资源,但人力资源比较短缺。造成人力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传统体制的惯性影响,导致欠发达地区对人才价值的认同相对滞后,缺乏吸引和留用人才的良好机制,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人才大量移师东南沿海城市,更加剧了其人力资源危机。二是人才培养系统不完善。在相当长时期内,欠发达地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甚明确,国家宏观调控的人才目标与地区微观发展的人才需求之间不够协调,培养的人才品质与本地产业结构相对脱节。三是人才引进绩效不佳。由于天然的区位劣势,欠发达地区城市缺乏吸引人才的软硬设施和环境条件,在引进人才上很难做到像发达城市那样得心应手。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人力资源强势支撑的城市必然缺乏竞争力。

3.3 政府管理相对乏力

欠发达地区城市绝大部分处于所谓“边缘地区”,远离沿海开放地区或政治中心都市,中央政府的政治辐射或信息影响常常在这里发生衰减,因而这些城市的政府管理中存在相对多样的负面现象,进而影响了这些城市的政府管理绩效。如、机构臃肿、裙带关系、工作低效等现象在不少城市的政府管理中可谓司空见惯。那些行为不够规范、监管缺乏力度,甚至承诺口头化、服务商品化的地方,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城市的形象与信誉。相对不利的软硬环境大大提高了城市与外界的交流成本,降低了城市的竞争力。

4 欠发达地区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措施

4.1 科学技术管理要与人为管理相结合

尽管“数字城市”的提出带有很浓厚的技术色彩,但这种技术管理仅仅是代替人为管理中动态的、常规的、定式的管理,它并不是万能的,而且,这种技术需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管理中要以人为本,面向广大的客户和市民。这就要求整个系统以问题为导向,紧贴人民群众。因此,“数字城市”规划建设时除考虑技术层面因素之外,还应深入研究影响“数字城市”建设的人文因素,引入和借鉴“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将其贯穿于“数字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

4.2 加强城市管理者队伍信息素质建设

数字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程的概念,而是一个集技术、管理、人文、经济于一体的范畴,是信息发展模式在城市运转中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它更重要的是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对现有的政廊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加高效地运作,因此,信息素质建设被提到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城市管理者要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善于按照信息化要求组织和协调管理;信息技术工作者要更多地了解业务工作,善于应用信息技术支撑城市管理,使两者得到更加协调有机的结舍。

4.3 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

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普遍存在着“硬件建设速度快,信息资源建设速度慢”的状况,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受行政管理体制以及信息资源权属、标准规范、市场机制问题等制约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的行业信息化建设速度快,区域信息化面临信息资源横向融合困难,整体推进速度慢的问题。因此应加强信息资源的规划,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使信息资源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问达到均衡,满足社会大众的各种信息需求。

4.4 加强信息标准化、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设

数字城市所涉及的数据量大,覆盖面广,类型各异。加强标准化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因此,必须改变目前数字城市相关数据标准的研究制定落后于城市信息化实际进程的状况。通过数据标准化工作提高城市信息共享的水平和层次,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5 注重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数字化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人本主义结合起来,培养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社会文化需求、适应数字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提高人们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发展信息产业,形成支持数字化社会发展的信息环境。在全球信息化大潮的影响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城市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加强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而在数字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将数字化建设与信息生态结合起来,使数字城市与信息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 数字城市的建设建议

由于数字城市的建设,城市的概念和结构等将发生重大变化:城市人口、产业布局、经济模式等将发生根本的变革,资源利用率也会得到提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污染也会相应降低。数字城市的建设将推动全球实现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型,推动数字地球战略的最终实现,最终提供给人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信息生活空间。

数字城市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简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产品的堆积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需要认真研究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产业链模式,通过政策、法规和调控的手段,保证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而各类企业应当在数字化城市的产业链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努力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可持续推动力。

虽然我国有关“数字城市”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就世界范围来看,以“数字城市” 为长远目标、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如果说中国软件业有机会跨阶段地与美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空间信息管理平台,那么“数字城市” 将是这种竞争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国有可能在这场信息技术跨世纪的较量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在“数字城市”的发展上赢得胜利,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走出民族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罗建宾. 谈谈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J]. 中国城市经济, 2006,(02).

[2]沈兰. 杭州数字化城市管理的9条经验[J]. 中国信息界, 2007,(02).

[3]黄华强.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J]. 特区经济, 2006,(12).

[4]汪光焘. 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J]. 城建档案, 2005,(06).

[5]刘玉. 深圳:数字化城市管理之旅[J]. 中国建设信息, 2007,(06).

[6]仇保兴. 运用先进技术 创新管理体制 大力推广数字城市新模式[J]. 信息化建设, 2005,(08).

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篇6

[关键词] 系统观 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 规划模式 环境分析

[分类号] G250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Sun JianjunKe QingCheng 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ST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provide a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plan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In the model, the pla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 environment analysis, function judgement and strategy formation.

[Keywords] system theory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plan model environment Analysis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逐渐被重视,其依据战略管理的系统特性,明确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旨在建立一个开放、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制度、人及利益相关者、信息渠道。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环境因素和一般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竞争对手、供应商、行业政策等,一般环境因素指社会、文化、科技、政治、法律。这些环境因素都具有相关性,他们相互作用。通过系统地对战略环境因素分析,形成科学的战略,这便是系统观思想在战略规划中的应用[1]。

1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是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中的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谋划。它是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讨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管理问题,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目标,建立和扩大竞争优势,而对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生产要素(包括数字技术、数字资源和数字信息管理体制等)及其功能所作的总体谋划。数字信息资源对组织、国家来讲承担了双重角色,既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资源,又具有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因此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更需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研究[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关键是对环境的分析,对于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来讲,外部环境为一国之外的全球环境,内部环境则指的是一国内部的条件。环境分析即为对全球的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PEST方法。

1.1 PEST方法基本思想

PEST方法是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些影响组织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具体的衡量因子见表1[3]:

PEST方法将所有与组织发展相关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这四类,对每一类又细分了其具体影响因子,对这些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是PEST方法的核心思想。PEST方法是一种定性的评价外部环境的方法,其优点是能做到科学全面、具体细致的识别环境的条件和变化因素,且简单可操作性强,因此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也将其应用到内部环境的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

1.2 PEST方法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外部环境分析中的改进

如果直接将PEST方法应用于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会发现有许多子指标并不适用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活动中,例如,数字信息资源受技术的影响较大而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衡量技术环境的子指标只有两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分析的需要,经济环境指标却又显得过多。所以若要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必须对现有的PEST方法结合数字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改进。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具体内涵。2003年,美国南康涅狄格州大学通信、信息和图书学院学者和他的学生调查了开展“数字图书馆”项目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要思考以下问题[4]:

1)数字化时选择那种原材料作为数字化收藏对象。

2)数字化实践采用哪些标准、规则和指南。

3)数字化中有哪些与版权和产权相关的信息政策法规。

4)数字化实践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哪些。

5)数字化实施中,在硬软件开发、系统设计和人力资本方面,图书馆的技术市场定位的发展趋势和兴趣所在。

根据国内外在数字信息资源研究方面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国家层次的中的PEST方法包含如下分析要素(表2):

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

基于系统观的基本思想,笔者提出国家层次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如图1*。

在进行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之前必须做的工作是战略背景研究,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概状进行分析,得出规划的理念和规划方法。规划的理念是在正式的战略功能定位之前对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要实现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的初步构想,即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功能是具体而明确的,规划理念则是较为抽象和假设性质的,可能借鉴的是其他行业的思想,可能引用的是经典的哲学理论,但在后续的战略规划过程中能起到指示和引导的作用。规划方法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通常一个数字信息战略的形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规划方法。我们提出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将数字信息资源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因此可以称为是一种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模式。这一战略规划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1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总体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环境分析是为了掌握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力量,以便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回避风险,识别危险和机遇,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优化长期或短期的规划。数字信息资源的环境分析即为识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宏观环境和内部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得战略规划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5]。

我们将这些因素分为全球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总体环境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内部条件,采用的是前面提及的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政治维是指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相关的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维是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全球经济环境。技术维指数字信息技术,如当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其中许多技术都对数字信息资源产生影响。社会文化维是从社会人文角度来考虑的一个尺度。通过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因素划分为这四维,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识别外部的环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内部能力的分析,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组织内部数字信息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规律,组织内现有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组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政策导向等。目的是识别组织开展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资源能力,亦即进行可行性条件分析,需要在组织内部开展充分的调研。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构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即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发展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

2.2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定位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前文提到,由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多重角色,决定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的多元性。这一阶段要明确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和战略使命陈述。

①战略愿景(Vision)

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的观点,愿景就是解决企业要成为什么(what do we want to become) 这个基本问题。例如我国联想集团的战略愿景就是“未来的联想应该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6]。许多企业家理解愿景就是是企业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更多的是企业家的一种追求,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通过愿景的确立,能起到激动人心的作用,因为愿景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需要超乎常人想象的信心与毅力才能实现。

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即为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朝哪个方向发展,表达了战略规划的宏观愿望。例如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战略愿景是“为所有的新西兰人创造一个数字化未来。数字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民主化进程、为新的机遇打开了大门。我们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将公众和与之息息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表现出我们的创造能力,发扬独有的毛利文化(the culture of Māore),增强和南太平洋邻邦的交流”[7]。

②战略的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

在企业战略研究中,使命陈述是解决企业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这个基本问题,和愿景相比,企业使命是在企业愿景基础上,具体的定义到回答企业在全社会里经济领域经营活动的这个范围或层次。企业使命是比愿景内容更具体、更符合实际的概念。

按照戴维的研究,使命应包括以下九个要素:顾客、产品或服务、市场、技术、对生存,发展和利润的关注、理念、核心竞争力、公众形象以及对员工的关心。这九个方面也成为评价一个企业战略使命是否合理的标准[8]。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也要求能准确的定位战略的使命。同样的在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其中内容战略的使命陈述是为新西兰公众提供无缝的、便捷的信息访问渠道,使公众获取与之生活、工作、文化相关的重要信息。具体的使命为:到2006年12月,制定和国家内容战略;开发在线文化门户;实施国家数字资产档案项目“Te Ara-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和毛利语言信息项目“the Maori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gramme”;通过合作伙伴资金来开展现有内容数字化以及新的数字内容的创作。

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的确立对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德鲁克曾说过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愿景和使命是战略家的首要责任[8]。愿景能对群体产生激励、导向作用,让这些群体产生长期的期望和现实的行动,在企业使命得以履行和实现的同时,自身的利益得到保证和实现。凯勒对前人研究上归纳出使命陈述的价值是:一有助于战略规划与组织文化相契合,使战略规划的实施获得坚实的组织文化支撑。二是合理建构的使命陈述具有重要的外部影响力。因为使命陈述表述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甚至能施加影响的边缘群体的利益。同时,使命陈述也表述了存在于组织与受众之间的“契约”[9]。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进程中,国家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已逐渐清晰,我国的国家使命是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我国的国家愿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能够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是2020年左右实现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期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些都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形成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

2.3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形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前面两个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后,需要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略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重在管理,一个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为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因此应根据战略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执法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数字信息资源标准规范的建立是从源头上做好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管理工作的基础,战略的其它内容都要贯穿和体现这些标准规范。现有的许多标准规范如内容描述标准DC,唯一标识符标准,开放档案信息参考模型OAIS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创新是指积极探讨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商业模式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增加资金收入的行动,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募集资金,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相关产业的经济利润。组织机构是指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合作的组织机构,各部门自觉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接受统一的监督,共同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最后,还要在实践中积极探讨可行的实施模式,寻找最佳实践方案。经过这三个阶段,便完成了一个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过程,下一步便转入战略实施阶段。

3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既考虑到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环境又考虑到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的内部条件,采用系统综合的思想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综合的战略分析基础。(2)运用了PEST环境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模型。PEST方法将外部环境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四个维度来衡量,使得抽象的战略规划过程变为科学的、具体的、可行的分析过程。SWOT方法则根据环境分析结果得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从而构造了清晰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分析框架,进一步促动战略的形成。(3)将战略功能定位作为一个单独的战略规划阶段,显示了战略功能定位判断的重要性,明确了战略功能定位在战略规划的作用。它是整个战略规划工作的主导思想。(4)最后,提出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这六者。

参考文献:

1董小焕.论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观.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0):1

2Orna, Elizabeth. Information Strategy in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ilogy, 2005,56(14):1556-1557

3欧斐生.台湾生技产业经营环境与经营分析模式之应用探讨.台北:国立成功大学管理学院, 2002:26-28

4Liu Yanquan. Impacts and Perspectives of Digitization Practice in the US Libraries. Digital Library Forum, 2005, (11):1-9

5Wende,Zhang. Enterprise Strategy’s Studying of pate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4,23(1):108-111

6经盛管理咨询.中国企业文化战略:愿景引航.省略/manager/200605/476.html.2006-05-26

7Minis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The Digital Strategy: creating our digital future. digitalstrategy.govt.nz/.2006-9-10

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篇7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乃至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手段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国土……无疑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的选择。数字国土的提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从国家的层次整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共享,发展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的机遇。

数字国土是国土信息化、系统化、虚拟化、可视化的复杂信息系统工程。通过数字国土战略的实施能够大大促进数字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与相应的产业发展,使区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现代科学技术为实现数字地球、数字国土提供了的科学技术手段,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地球观测技术组成的地球观测系统,它提供了对整个地球系统进行长期的、立体的监测能力,为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球系统变化的海量数据提供了工具。

二、 数字系统内涵

国土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时期 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加强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构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地运行。RS、GIS、GPS为国土资 源的监测、规划、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3S技术在土地、水文、矿产 林业等国土资源领域应用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土资源监测与管理不仅涉及范围大、领域广、部门多,而且内容包括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声音、实地录像等,只 有站在数字地球的高度,建立数字国土系统才能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的现实需要。

数字国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一个以空间地理位置为主线,将各类国土资源与环境信息组织起来并对其进行动态描述复杂的综合信息系统。数字国土是数字地球的体现和延伸,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国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和为社会服务的广泛性,将已有国土资源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并将其数字化;建成基于GIS平台具有信息管理、综合分析和 评价功能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图形图件库;实现实施过程和调查结果的数字化和网 络化;建立资料汇总、交流和共享制度;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国土资源的基础资料和相关信息。 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数字化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形式。数字国土为 国家管理资源、发展经济充当参谋,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 手段。

数字国土系统结构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系统整体。数字国土的功能是数字国土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它可在数字国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数字国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应对数字系统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三、 建立数字国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使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央做出了抓好国土开发整治的重大决策。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并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计划中设立“数字国土”工程,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 护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实现对国土资源科学管理与规划,实施国土资源动态监测。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就是数字国土与卫星遥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执行情况也依靠数字国土和遥感来监测。

简单地说,“数字国土”就是把国土方面的有关信息数字化,其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球”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和实现。它以国土资源为研究对象,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融合多源、多分辨率数据,并可用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对成果进行表达,具有空间化、数字化、时间化、网络化和可 视化的技术特点。

建立区域数字国土系统,并使其长期运行,要受到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应用、人才、组织管理、宏观与微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缺一不可。其中应用处于核心地位。系统所用计算机大都为通用产品,因此其技术集中于软件。这几个因素相互影响,不能只重视技术而忽视应用目标、数据收集、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非技术问题,否则就无法使系统长期稳定的发挥作用。建立本区域的数字国土系统,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实力,有目的有重点的实施,不能脱离现实环境,应做好总体战略规划及分布实施的系统计划。它应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各种技术为工具、以多种理论为指导、以信息为生命线、以实际应用为根本目的的复杂巨系统,而不单单是一个技术手段。

四、 数字国土系统的层次结构

数字国土包含着众多的层次不一的各类信息系统,组成系统的要素也是一类系统(子系统),系统的信息环境和结构又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如各类地籍信息(如某一地区所有宗地的名称、位置、面积、界址、权属等信息)结合组成某地区地籍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系统、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系统、土地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系统等。土地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组成了数字国土信息系统。

由于土地具有一定的时空结 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权能属性,可以综合运用现代遥感(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以空间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对土 地资源信息进行存储、整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土地资源管理的模式,建 立相关模型,完成查询、统计、分析、评价、制图等自动化功能,辅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决策。存储,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增删、修改、更新,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查询、检 索、分析、评价、预测和规划决策服务的一种信息系统。因此,土地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是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最为关键的特征。

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篇8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