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职业能力优势8篇

时间:2024-03-23 08:18:17

职业能力优势

职业能力优势篇1

一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目前,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叫法很多,如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但无论“职业核心能力”叫法如何,其实质内涵基本一致,它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同性的职业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并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借鉴了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报告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与人交流的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外语应用的能力。

从职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层面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既包括在职业岗位现场直接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又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心等隐性能力。

从职业核心能力活动指向层面分析,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种能力。

二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对于中国各类各级教育都是适用的,都需要达到的目的。而各类各级教育又有它特定范围的培养目标。1995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会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提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演变,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实用人才或适用人才,到应用型人才,再到技术应用性人才和技能性人才,反映了中国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本质认识的不断明确、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肩负起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从事职业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 高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为主线,以实训实习为主要培养途径,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为主要目标。

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后,更主要的是对课程改革模式的构建。在教学实践中,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主要采用的是“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培养策略。这是一种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研究选择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项目,并将其有机的融入到课程内容的一种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是典型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课程模式的设计上,我们是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带动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在课程观、人才观理论方面与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不同,它更重视岗位核心能力结构,整个课程设计将围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展开,把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核心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立足点,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来实施项目。受教育者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最终实现岗位所需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项目的设计则按照“动画工厂”模式构建,集中体现“以校为主、企业为辅、师生参与、项目引入”的教学原则,与此相应,实践教学将依据企业动画创作、制作的组织方式与业务流程,采取“五位一体化”,即工作室与教室一体,实现实训环境“双元化”;教师与师傅一体,体现教学主导“双师化”;学生与学徒一体,使培养主体“员工化”;教学与生产一体,使学习过程“生产化”;作业与产品一体,实现运行方式“市场化”。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钓鱼”的方法,通过培养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实现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职业能力优势篇2

摘要:“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实践取向,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从优势视角出发分析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优势观念、成员资格、赋权、抗逆力、对话与合作等核心信念,探讨优势视角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进而提出优势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建构方向,希冀为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建构路径。

关键词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优势视角

基金项目: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隐性知识建构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马巧娜,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管理;陈丽君,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7-0005-05

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基础职业教育的基石。蒋华和钟桃英(2008)指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但在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却缺乏对初等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1]因此,聚焦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推进中职教师专业性的需要,是促进基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需要。本文将从优势理论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来审视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优势视角内涵分析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它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从这一视角审视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势视角的核心在于发掘个人的优势,所谓优势,是指案主或服务对象本身具有的个人优势或者潜能。优势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个体所有的境遇以及个人的品质、特征都可以被看作是案主的优势。丹尼斯也曾指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由此可见,从本质上来说,优势不等同于优点或不仅仅指优点,还包括优点之外的资源、智慧、知识、力量等。每个人都具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因为先天遗传和个人经验的不同而有其独特性,但是每个人的优势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容易被找到的。一方面,是由于个体对自身拥有的这些潜能的无意识;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的某些消极特质或周围带有压迫感的情境掩盖了这些潜能。

优势视角是在反思问题视角后,探索出的新的思维模式和看待问题的理论视角。其核心内容为:(1)优势视角肯定每个人都有优势,强调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个人及其所在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上,而非聚焦于问题和缺陷。在实际操作中,将发掘个人的特长、爱好、能力而非缺点、缺陷、错误作为工作的切入点。(2)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可以向进步的方向发展,寻求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个体自身的优势,尤其是个人的经验。优势视角所持的基本信念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解决能力,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使他们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个体还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3)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这种尊重人、承认人的价值的积极人性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表现为,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凸显个体的主体地位。

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包括(Dennis saleebey,2004):(1)成员资格,即个体和组织双方身份的平等,以及个体享有与身份相对应的自尊、尊重和责任;(2)赋权,即把个体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帮助个人在其内部或外部寻求优势和扩展资源的过程;(3)抗逆力,即在面对磨难、挫折时个体自己克服苦难的能力;(4)对话与合作,即整合所有对个体有利的优势资源,通过合作促进个体的发展。

近五十年来,优势视角的观点在国外的教育领域崭露头角,已被国外广泛应用于包含社会工作在内的特殊教育、大中小学教育中。[2]但在国内的教育领域,尤其是教师教育和发展领域,优势视角并未被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教育培训采用的都是“问题中心”的思维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关注有余而对其优势重视不足。郭宝仙(2013)基于对国外学习优势教育的研究提出,要“从优势视角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3]因此,在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寻求一种范式的平衡,使得减少问题的努力与增强优势的努力相得益彰,而优势视角正是满足这种平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端。

二、优势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优势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对中职教师优势充分发掘的基础上,所实施的促进专业发展的措施介入。从优势视角出发审视当前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往往聚焦于教师个体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教师的优势和潜能的发挥。同时,把中职教师看作是被动、消极的,把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过程看作是无目的和无意识的行为。

(一)问题标签的蚕食效应,弱化了中职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职业认同

在关注的焦点上,优势视角聚焦于个体的内在能量和优势资源,而非问题和不足。优势视角下,每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只要条件成熟,就有可能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突破。但是,目前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却往往聚焦于教师的问题和困境,即通过调研现有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或期望通过制定相关专业规范和标准来解决现有困境。这种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在实际上暗含了大多数中职教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制定干预方案、实施干预措施等方式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会有意无意地强化教师的缺点和不足。Dennis Saleebey(2004)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指出,这类将个体问题化并贴上无形的问题标签的做法,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之后,甚至可能改变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这种蚕食变化融入了个人的自我认同,使得中职教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抗逆能力等产生悲观的预测和期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从而弱化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职业认同,严重阻碍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消解了中职教师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优势视角在对人性的假设上,把人看作是能动性的、基于自身需求的主动参与的人。认为个体有能力自主决定什么对自己是最好的,并不需要他人来替代自己定义某种东西有益。但是受传统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重外部灌输,轻内部建构”、忽略教师自主发展的主体性以及轻视教师自主理解和意义建构等现实问题(王京华,李玲玲,2013)。[4]这种传统观念将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看作是自上而下、由外向内的过程,把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等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他们常常以专家的身份出现,按照线性单一的流程组织并展开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发现问题——找寻原因——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教师执行。在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中职教师始终处于被帮助消除问题、被动发展的地位,是一种明显的主客体二分关系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从根本上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忽视教师作为能动的个体具有的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忽视了教师自身对发展的需要。正如宋广文,魏淑华(2008)所指出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或政策制订多从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角度出发,……忽视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5]

三、优势视角核心信念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中职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个人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不足轻优势,重弥补轻建构等问题,以及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需求,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来思考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势视角蕴含的成员资格、赋权、抗逆力、对话与合作等核心信念,对推动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优势观念应贯穿于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优势,强调通过发展个体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发展。Jones-Smith(2011)提出[6],发展优势的重要准则是促进优势,学会利用优势来管理弱势。他明确主张,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弱势上,只能将弱势提高到平均水平,并不能达到优秀水平。此外,将弱势能力提高到平均水平比使优势能力达到优秀水平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优势视角强调“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即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弱势,不如将其投入到优势项目中,让自身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进一步发扬光大。目前,大多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还遵循着问题修复模式的路子,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成本和低成效。因此,需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突出优势发展,全面地了解教师,帮助教师发现和利用自身优势,使优势递增,弱势不弱,进而获得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

(二)明确成员资格是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前提

优势视角强调成员资格,即个体都有希望在一个可靠的团体中成为有价值和受尊重的社会成员的需求,并希望自己和其他成员一样享有自尊、尊严和责任,否则,将有被边缘化、被异化和被压迫的危险。明确成员资格有助于中职教师摆正教师主体性地位,并推动其专业发展。当中职教师感受不到自身在组织中的成员资格时,会缺乏自我认同感和专业归属感。而优势视角对教师专业优势的发掘、发现和发展,有助于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对教师职业的驾驭力和控制感,进而获得归属与尊重的需要,确立自身在团队中的成员资格。通过优势资源的确认和优势能力的发展,学校可以赋予教师受重视的、受尊敬的、主人翁的成员地位。这种成员资格构成了教师在学校的“公民”地位,也意味着教师拥有选择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内容和途径的权力,这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的首要前提。

(三)赋权增能是推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力保障

优势视角中的“赋权”一词又被称为充权、增权、权能激发等。这里的“权”指权力,但权力并不是外界赋予个体的,而是存在于个体身上,它强调的是挖掘和激发个体身上的潜能。优势视角下的赋权增能,一方面,主张把教师看作一个有能力的人,通过提供资源和培养能力,使得中职教师的个体经验能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中职教师的权能不仅仅指实实在在的权力和能力的赋予,更表现为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可以增进教师的自我概念、尊严和重要感等。因此,在对教师赋权时,要从意识、制度、心理等多角度出发,使中职教师不仅具备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而且还在心理上产生“自我肯定”的积极感受。赋权增能所强调的个体主体性、自觉性、自我效能感等对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建构和保障意义。

(四)激发和释放抗逆力是推动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理论的内核,它是指个体在遇到挑战和遭遇困境时,会用以前所积累的经验、能力、知识等与磨难进行抗争。在优势视角看来,尽管中职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制度、组织氛围、专业挑战、自身能力、职业倦怠等(徐圣龙,2012)[7],但所有中职教师都有内在的学习和改变的能力,即中职教师精神世界中包含的不可思议的抗逆力。只是由于外在的某些干扰和自我认知的不足,往往导致这种抗逆力被暂时压抑。因此,为了充分调动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积极性,必须激发和释放出抗逆力,通过困难和挑战的设置,帮助中职教师发掘和发展其内外部的“保护性因素”,即“优势因素”,如教师坚韧的个性品质、积极的自我期望、学习的主动心向等。

(五)对话与合作的建立是中职教师增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优势视角下的“对话与合作”强调通过对话,确认个体的重要性,共同发现个体需求并共同找寻资源去满足这种需求,即整合所有对个体有利的资源来促进个体发展。优势视角理念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等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通常情况下,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容和培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但往往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建议的“水土不服”,不符合中职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境,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优势视角要求承认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专家,教育行政人员和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合作者的关系[8],需要通过真诚的对话与合作,在实际情境中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通过对话与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在求同存异、求优存缺的背景下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四、优势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建构

探究优势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其根本目的在于建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在优势理论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树立人本优势理念——营造良好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环境

优势视角主张人人都有优势,如个人能力、兴趣、知识、资源和环境优势等,优势观念应贯穿于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始终。树立人本优势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优势为本,将个体作为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资源,从人的优势出发去激发每个个体的潜力。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每一位中职教师都有专长和优势。因此,我们需要树立人本优势理念去挖掘教师的优势,去发现、激发、培养和提升优势,充分肯定教师个体内在的学习和成长能力。同时,中职教师的优势又有其独特性,需要关注和发展每位中职教师的个性化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共同成长。

尊重差异是优势视角特别强调的理念。尊重差异是树立人本优势理念,营造良好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所必不可少的。中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树立人本优势理念并不是把人看成十全十美的完人。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朝着完美行进的工作。中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不是完美的人,所以不能用完美的人的标准去苛求。中职教师在学历、职称、素质、理念、个性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要尊重中职教师能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教师由内而外地发挥其潜在的独特能力。人本优势理念把追求人的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当把中职教师个体的自信、优势激发后,他们的理念、行动及其组织网络会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动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环境,让居于其中的人不断地去认识和欣赏个人和团体中的宝贵无形财富,激励和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优势”概念生成的工作机制——发挥学校组织层面的平台作用

优势视角强调赋权,即通过赋予或增加个体的权力和能力,挖掘和激发个体潜能的活动。因此,中职学校要建立有利于“优势”概念生成的工作机制。激发教师生成“优势”概念,激活其人性当中寻求自主改变的积极原动能,让教师发现、实践和展现自己的优势。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所处学校环境。徐尚坤(2012)指出,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能对中职优秀教师的成长、教学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9]因此,中职学校要发挥组织层面的平台作用,为中职教师提供一个平等、轻松的交流发展平台和良好包容的学校人文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发展的方式,如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让教师参与学校重要事宜的决策、赋予专业发展自主权、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等,引导教师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帮助教师把强项做得更强,以点带面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提高个体的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中职学校要增强教师自身的抗逆力,需要了解教师需求,并对教师进行的积极关注。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对方投入积极的关注和热情,可以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一结论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也普遍适用。任何发展阶段的老师在学校的热情关怀、赞赏激励以及期待下都会有所进步,中职学校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每位教师自身的需求和期望是什么,进而通过对教师的积极关注,利用自我期望的力量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另外,优势视角还强调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这些资源往往由于不起眼或缺少发现而被人们忽视。所以,学校需要针对不同需要的教师提供不同的资源,作为资源和教师之间的联系者和提供者,让教师意识到自身所持有的优势资源并加以利用。

(三)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优势视角相信个体可以改变,强调个体发展中的自我责任,主张每个人应该为其自我恢复负责。优势视角下的中职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再是“被参与”“被发展”的主体,而是主动参与,主动寻求发展的主体。中职教师作为主体,在自我专业成长、发展中有自身的角色和责任。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缺少了教师主动参与的教师被动专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是有限的。利伯曼(Lieberman)也曾指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需求、反思和参与者需求驱使的尝试上。”

优势视角相信,个体可以改变重要资源,如来自个体自身的优势尤其是个人的经验。并且强调通过主体间的对话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群体优势补个体不足。除了发挥教师自身参与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之外,还要求教师主动交往并建立教师之间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主体主动构建的结果,有利于教师利用个体经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决定专业发展的内容。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学的任务,也在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生源。因此,理论和实践并举的“双师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一方面,鼓励中职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建构以课程改革为目标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10];另一方面,也要求中职教师和行业、企业中的技能型教师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充分共享专业知识和经验技能,改善教学实践,达到教师间差异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同时,构建教师自我及他人对话的平台,推动教师自省,进而提高中职教师参与和设计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

(四)培养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做一个有效能的中职教师

优势视角认为,个体具有三大基本优势:热望、能力和自信(Rapp,1998),即个体“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程度。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就是个体三大基本优势的集中体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设计中只从教师群体的一般需要出发而忽视教师个人需要的不足,即没有根据教师个体特有的优劣势设计专业发展路子,而培养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让中职教师根据自身优势自主发展。叶澜[11]指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中的内在主观动力,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对自身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和对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良好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到自觉、自为的水平。一个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中职教师,能够对自己现在的专业发展水平、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需要和应该做什么有明确的认知,通过对自身优缺点的明晰自觉制定并调整完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

专业发展是中职教师作为职业人发展的根本诉求,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始终服务于争做一个有效中职教师的基本目标。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个有效的中职教师?有效的中职教师应是能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给学生传播积极正能量的教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张扬群,吕红(2013)在总结西方学者关于有效和无效教师所具备的特质后指出,有效的中职教师应该具有激励性的人格、以成功为导向和专业的品行[12],这样的中职老师能以自身的热情、热心和幽默等积极的态度来影响学生为人处事,以渊博、可靠和有条理的专业知识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一个有效的中职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人生的信念。中职教师应不断培养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品行和专业品性来引导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总而言之,优势视角是一种乐观积极、强调个体主体性、鼓励内源式发展的视角。带着优势的眼光去看待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认同和尊重。运用优势视角的观点看待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而是期待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帮助教师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以此提高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寻求改变的机会。随着对优势视角理论的深入研究,它所蕴含的人本主义关怀和积极主义倾向等在教师教育领域必将得到更普遍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蒋华,钟桃英.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8(2):57-58.

[2]Lopez,S.J.Strengths development:Research and resources[J].Educational Horizons,2006(3):157-160.

[3]郭宝仙.国外学习优势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13(12):19-26.

[4]王京华,李玲玲.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39-42.

[5]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71-74.

[6]Jones-Smith,E.Spotlighting the Strengths of Every Single Student:Why U.S.Schools Need a New,Strengths-Based Approach [M].Santa Barbara:Prae\|

ger,2011:40.

[7]徐圣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75.

[8]王琪,白云海.实践者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理论与“专业发展”——基于一则生活故事的叙事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116-118.

[9]徐尚坤.学校人文环境在中职优秀教师成长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280-281.

[10]游柱然,胡英姿.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规范与新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13(2):102-106.

[1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0.

职业能力优势篇3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分析了“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内涵和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设计了“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并结合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实践,探讨了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37-04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但从现实来看,尽管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好,却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职业品质、职业素质欠佳。如何培养“职业人”的优势品质,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对大学生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近年来,随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一)“职业人”的概念

国内许多学者对“职业人”进行了界定。综合多种论述,“职业人”是指从事社会中特定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直接承担一定的职业责任,受过职业教育,具有从事特定职业的知识、技术、能力、素养等职业资格,并能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而在高职院校提出的“职业人”理念是指其培养目标有明确指向——特定的行业或特定的工作岗位。教育过程就是按照行业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实施教育,从而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毕业就能就业,实现从学校向行业的“零距离”过渡。

(二)“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优势品质培养,是学院对高职教育特点、学生特点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所产生的必然成果,是多年来学院对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育方式和“职业人”规律不断深入探索的结晶,是实现“全时空”塑造、“全方位”转化的系统构想,是一项具有开创新意、富有战略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专业优势品质与专业优势技能培养共同构成“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一体两翼”的纵深发展。

因此,“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优势品质与优势技能并重,并同为“职业人”培养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二是“品质与能力”是对“做人与做事”要求的概括,是“职业人”事业成功的个人素质的两个基本点。职业教育的过程,既要重视人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也要重视人的社会品质、职业品质的培养。三是“职业人”品质,即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道德和素养,是特定行业特定职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而“职业人”优势品质是在基本要求之上的规格更高、层次更高、更具有竞争力的职业素质,是能够使“职业人”提高就业能力、不断进取、达到成功的保障,是“职业人”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因此,“职业人”优势品质是符合人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律的。具体分析如图1。

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对“职业人”品质的形成、变化、发展进行研究,把握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培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第二,是行业、企业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不仅注重其是否具有该行业、企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注重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该行业、企业的职业品质与职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品质的培养。

第三,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明确提出本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融入长三角,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换言之,通过三年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过硬的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职业人”优势品质设计

为把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落在实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由学工部门牵头,各专业教研室配合,学院的每一专业制定了“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并结合四门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与“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相互呼应,共同服务于“职业人”优势品质和技能的培养。

(一)优势品质的提炼

优势品质的提炼是职业人素质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从笼统到精确的概括和归纳的过程。优势品质必须是2—3个精确的、凝练的、核心的形容词,必须要经过层层推敲和细细斟酌,才能确保其准确性和科学性。

首先,人员安排和调配。根据各分院、系德育教研室的成员构成和学工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对工作年限、经验、任职、所带班级的专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以专业为单位统一分组。其次,广泛搜集材料。各小组对本专业的行业背景、发展前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搜集,征求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意见,对本专业的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员工素质进行基本的概括。第三,问卷调查征集。面向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阶层进行问卷调查和意见征集,确定最终作为专业优势品质的备用词。第四,专家审核确定。学院成立专家组对各德育教研室编制而成的各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中提炼的优势品质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并最终进行审核和确定。至此,优势品质提炼完成。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汇总如下页表1所示。

(二)“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的设计

“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形成历经从提出到雏形、从初稿到定稿、从简单到成熟的过程。在多年实践中,制定出25个专业的“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以岗位工作的职业品质作为逻辑起点,开发了以四门活动课程为实现载体的社会活动课程来实现“职业人”优势品质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个性化和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活动课程被纳入规定的教育计划,与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起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四大板块。

“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由培养目标、优势品质、培养途径和培养进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掌握相关行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并涵盖初次岗位定位和发展岗位定位。二是优势品质。各专业的优势品质几经调查、斟酌、修改、完善提炼而成,每一个专业品质都结合了行业、岗位要求和学院“职业人”培养理念与精神。如市场营销的专业优势品质为“诚信、敏锐、耐挫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优势品质为“求真、求精、耐心”、物业管理专业的优势品质为“吃苦耐劳、踏实严谨、爱岗敬业、热心服务”。三是培养途径。即各优势品质实现的载体,包括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四类活动课程。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要求有社会活动课程的设置,该课程以学生活动形式为主。四是培养进程。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所处阶段的不同开展针对性教育,根据“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进程逐步深入、递进,从入学第一学期至离校前的第四学期,每一学期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途径如图2所示。

“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途径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四门活动课程进行。

(一)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针对性

实施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基于“职业人”培养的班集体建设。主题班会既是“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具体途径,也是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的重要内容。

第一,主题班会的主题方向性与丰富性的辩证统一,贴近性与导向性的巧妙融合,使主题班会成为寓教于乐的有效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和提高认识。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教育手段。主题班会的广泛参与性、集体性,更有利于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使主题班会成为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主题班会的内容与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的自主性教育。

第二,主题班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程的实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合格“职业人”培养。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职业观念和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主题班会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边活动,既要体现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交流,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其内容既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又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其形式应根据主题班会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可以是知识竞赛、技能比赛、交流会、讨论会、艺术欣赏、郊游、演讲、辩论、小品、表演等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实施社会实践课程是“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一环。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有力抓手。特别是学院将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社会活动课程板块,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实践课程对优势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暑期以“三下乡”为主、寒假以“专业实践”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特长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开展以社会调查、时事宣讲、文化宣传、支教扫盲、法律普及、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了解社会、走近百姓、获取知识、强化技能。

(三)以公益服务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实践性

公益服务活动以“立足校园、服务社区、走向社会”为目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活动宗旨。学生通过帮助他人感受幸福,通过奉献社会实现自我,通过专业实践体验成长,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人”的人生品味和境界。

(四)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多元性

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活动是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基本载体,是培养“职业人”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活动从单纯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发展为“职业人”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学院成立了二级社团和社团联合会,社团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进入“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教育系统。学院提出了社团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社会活动课程板块四大课程之一,并成为考核课程,要求大一、大二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率达到100%。进入社团文化月的活动要进行项目申报并进行答辩,同时评选优秀社团活动和指导教师。同时,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整合,使社团活动规模化、项目化、专题化,更能服务于“职业人”培养的需要。学院以社团文化月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学生优势品质培养和个体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职业能力优势篇4

关键词:SWOT分析 中职生 职业规划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44-02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其中,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是内部因素,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是外部因素,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最初用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即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在职业规划中,借鉴并运用SWOT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客观地分析所处职业环境现有与潜在的机会与威胁,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需要避开或提高的方面,客观地评估自己,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从而为职业生涯决策做出正确选择。

1 职业规划中运用SWOT分析法的步骤

1.1 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职业规划中,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激发自我潜能,发挥特长,突出优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及不断努力探索,最终形成深耕学业、选对行业、拓展专业、开创事业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是,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审视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结合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和目标。SWOT分析法是职业决策中实用而有效的方法,通过 SWOT分析,可以发现自身优势,并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形成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力支撑。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既没有学历上的优势,也没有经验上的优势,缺乏对职业和自身理性的人是和定位,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能力不足,对未来职业发展缺少前瞻性的思考,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中职生对于自己的短处,可以努力去改正自己常犯的错误,提高自己的技能,放弃那些对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运用SWOT分析就是要清楚:自己性格的弱点,经验或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知识结构所欠缺的要素,未来职业发展的空间,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等。自我认识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能规避缺点和短处,力争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自我分析才更准确可靠。

1.2 找出存在的机会与威胁

对机会和威胁进行客观分析将有助于认清形势,做出正确的职业抉择。有必要对学习环境、专业前景、以及就业形势等外部因素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估其机会和威胁。机会和威胁均来自于外部环境,来自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所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在本行业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所面对的市场状况及职业中的人际关系等。有的是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机缘,有的则是障碍,要善于寻找机缘,规避危机,找出这些外界因素对成功地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机遇,可能还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威胁,这是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但是可以弱化它的影响,是可能遇到的挑战,通过努力把挑战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避免不利影响,在困境中脱颖而出,寻求发展和成功。

1.3 列出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

运用SWOT分析进行职业定位,使职业生涯规划更适合自己的需求,并做到有章可循,更加科学。仔细地对自己做一个SWOT分析评估,列出今后最可能的3~4个职业生涯目标,以及为实现每一个职业生涯目标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以及机遇和威胁,必须竭尽所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使之与行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完满匹配,进而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定位。

1.4 做好职业生涯的动态调整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与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由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个人知识、兴趣和阅历的不断增加,个人的职业选择、价值观、人生观和才能等都会随之改变。此时,职业生涯定位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即职业生涯定位的动态调适。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也许一生中从事多种职业,但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相对稳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定位改变的因素很多,很多情况有时是无法预知的,这就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以及自身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变化随时进行职业生涯定位的调整、修改和完善。

2 职业规划运用SWOT分析法的可行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职学生就业前,会面临着一系列的职业决策。如何进行职业定向、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路径,确定在学校期间的目标、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实现目标,以及毕业时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选择职业,选择何种行业、何种职业,如何才能保证自我的个性特征与所选职业之间的高度匹配等,这都是需要分析和思考并最终做出决策的问题。

职业规划时,如果能借鉴和利用SWOT分析,无疑是促进和优化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发现自身优势与劣势,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做好人生职业规划的有效方法。虽然SWOT分析法最初是企业用于战略分析、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同样这个方法可用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决策。SWOT分析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分析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竞争因素的系统方法,旨在对个人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问题进行结构性分析,为竞争策略和竞争方式的制定提供基础性的分析资料。职业生涯决策是个人在多项选择之间权衡利弊,以达成最大价值的历程,职业生涯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

从SWOT的方法理念来看,职业生涯决策中使用SWOT技术也是切实可行的。原本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在职业生涯决策的过程中就可以转换为个体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而所谓的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分析和威胁分析,则相当于对职业环境因素以及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分析。运用此方法,个人可以准确地对自我进行评估,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生涯机会,从而对就业市场的状况和个人的情况做出最佳的决策。

3 SWOT分析法在职业规划的运用

3.1 职业生涯决策案例

张威是一名职业院校三年级的学生,学的是电气维修专业。毕业在即,他开始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张威希望能早点工作,为家里分担经济压力。在校三年来他一直学习很认真,基本功扎实,相信自己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但是张威的父母则认为,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有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学历将提高自己未来就业竞争力,因此鼓励张威考取高职,继续学习。而最近,张威的两个好朋友找到他谈了很久,希望能说服张威参加他们的创业团队,准备自主创业,经营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用电器维修店。

中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决策时,需要个人对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把握,更需要对自我的系统认识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准确定位和正确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2 SWOT分析与评估

中职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及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全面进行自我分析是非常必要的。SWOT分析法中所指的优势和劣势从属于个人本身,而机会和威胁则更可能来自于外部,包括组织内部环境、社会环境。

内外部环境分析。

S:优势(优点):乐观、积极、待人耐心;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做事认真负责;动手能力强,技术熟练;开朗乐观、志向高远、生活态度积极、长于发现事物的积极面;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W:劣势(缺点):不善于与人沟通,比较害羞,缺少人际协调能力;社会经验不足、知识范围过窄,缺少理性思维能力;不太善于学习书本知识;思维比较程式化,不够灵活和变通。

外部环境分析。

O:机遇(机会):有一笔资金和几个打算创业的好朋友;自己的专业目前找到工作不算太难;电器维修市场在不断扩大。

T:威胁(挑战):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竞争激烈;学历偏低;家里经济负担比较重;就业压力很大,即使继续读高职,今后的工作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现在能找到的工作社会地位不高,比较繁重。

张威正在考虑的三个职业决策目标是就业、创业和继续升学。从这个矩阵模型中,张威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从而能够制定出恰当的生涯目标,同时还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外在的威胁,从而为提升自己提供良好的现实依据。

3.3 职业生涯决策与选择

张威根据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发展机会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后,认为自己现在毕业后就直接就业是更加合理的选择。而且他打算先工作几年,对社会和家电维修行业了解更加清楚、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后再考虑创业。

结语:进行职业规划时,如果能有效运用SWOT分析,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估与决策,则会少走弯路,明确人生的方向,使职业规划行之有效。进行SWOT分析,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实现个人分析的客观化和科学化,从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蒙俊健.SWOT分析法在中职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J].情商,2013(5):107.

[2] 金津.SWOT分析法在大学生职业决策模型构建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下),2012(8):215-217.

[3] 赵京芳,李繁.基于SWOT分析法的大学生职业决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81):190-191.

职业能力优势篇5

关键词:目标;职业优势;平台;结合

引言:

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要求个人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有方向性的行为,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行为。换句话说,每个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才有可能与企业目标共同发展。在既定的职业生涯阶段中,是否能尽快实现共同目标,就要看其职业优势的发挥程度有多大。说起优势,我们可以将起源追溯到彼得・德鲁克于1966年所著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他在书中写到:“优秀的管理者以优势为基础---不管是自身的优势,还是上级、同事以及下属的优势…”。但并没有以优势理论为现时代的年轻人指明方向。职业优势是个人在某个企业平台上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及保障。

一、目前职业人员的现状

现在的年轻人恨不得在职业探索期就想功成名就。拼命地工作、拼命地加班,为的是能有更多的薪水,渴望自己越爬越高,却忘记了自己最终目标是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产生懈怠和厌倦,因为没有定位的职业发展不会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职业优势。消极抱怨、离职辞退是现在年轻人身上经常发生的事。即便换了岗位,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离职3-4次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一个企业是由不同层次、水平的员工组成的。每个员工都在为企业创造价值,只是贡献的方式及程度不同而已。企业关注的是你的价值,能否通过对你的聘用实现企业既定价值,这才是企业关心的。对很多不能达到满意发展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能力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是在目前职位上不懂得灵活运用现有的工作平台。

在企业中除了那些20%的人员在发挥自身优势外,大部分人都把精力投入到那些不知道、不能做或不会做的事情上,总以为能克服就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提薪升职,但往往结果不是那么理想。遇到失败,组织中会出现这样两类职员:一是以失败为动力的职员,如古训中告诉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二是消极逃避的职员,当遇到困难时,会发现考虑的总是事情做不成的原因,尽量编个理由推辞或者马虎对待,一旦没有好的结果就会对工作失去信心,下次再遇到就自动放弃。

但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失败学到的只能是失败的特征,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就要学习了解成功的特征。每个人身上都是有闪光点,那么是把这些闪光点放大的容易,还是去除全身的“细菌”更容易些?很多实践表明,人们在自己有兴趣、有信心的事情上会更专注,完成得更出色。

二、确立个人目标、发现职业优势

1.明确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便不是在你所希望的领域,只要你的目标明确,可以通过你所在的平台来实现你的目标。在这里职业优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建立优势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如果你的思维没有改变,就无从谈起优势的存在。要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成功。我们发现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这种情况的持续会带来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及时我们休息的时候都会在期待去工作。而当我们在工作中时,又会觉得这种挑战正式我们期待的,在我们的工作范围之内却又有那么一点点超出范围,在我们的掌控之内却又不是事事顺心。而当我们离开时,我们却又感觉很充实,很满足,很有成就感。建立优势为基础的思维模式,养成正确的习惯,让自己更多地接触喜欢做的事情。

3.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我们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自身的优劣情况。在选定的企业平台中,我可以做是什么,擅长什么;我不能做什么,规避什么?假如我会一门外语,虽然不是很精通,但别人做不到的我可以做到,而且我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我的外语水平。如果我不善言谈,在交际方面不如别人,我可以选择尽量少说话,多做事的方法来让别人注意到我,让周围的人知道,我擅长什么。就是说,优势在于那些我能处理好并且强烈渴望的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之中。

4.在自己的优势中选择最为擅长的技能

其实人的每个行为或特点都能带来职业上的优势,但其能不能成功地利用在职业上,还是另一回事。所以我们要选择最有效率的优势来引导我们走向目标。这里我们可以运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这种方法虽然是为企业而设置的,但其原理可以用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阶段中。

我们在我们的工作中选择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在主要工作中哪些工作值得我们去发挥,哪些工作则是辅的工作。选择其核心能力,即我们既擅长又能带来价值的优势。使其不断成长,达到专业程度。优秀团队的成员每天75%以上的实践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要想达到这种水平也并不需要丢弃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而去追寻理想中的完美工作,而且这种完美的工作也并不存在。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那今后你就感觉不出自己是在工作了。”

5.规避弱势

不是说让你放手不做,而是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方式来规避你的弱势。没有一个人是百分之百完美的,不能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方方面面,这时只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或减少其不能做到的工作,才能更完整的来发挥你的优势。这就需要与领导的沟通以及改变对你工作的看法。因为有可能会认为你在逃避,把不擅长的刺手的工作推给同事,觉得你没有责任感。但要记住的是,你不是在逃避,你是在你知道或擅长的领域上扩展你的实力,而并不是局限于某个简单的部分。有了必胜的信念才会拥有更大的勇气挑战各方面的工作,其成绩必然高于你未知的情况下下一番苦心所获得的成绩。

三、运用现有平台、发挥职业优势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法,我们就要实施我们的行为,不付出代价的梦想是空想,且永远达不到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则越来越远。但不必担心,认识到了、观念转变了、你的内心自然会冒出一股强烈的与兴奋剂一样的冲劲。因为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了自己的目标和优势,就不会那么迷茫、不知所措。

当然,其中也会有很多影响因素,企业是否会激励你去那么做;你自身在怀疑,这样做是否正确。但你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不会成功。因为未来的事情是没有答案的,成功与否就看你的行为表现。麦当劳接待员-现时代青年刘嘉怡,就很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自幼喜欢跳舞):在接待员这个岗位上,教孩子们跳舞,让孩子们在小小活动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最终使她获得了伦敦志愿者的荣誉。

之所以,社会上的成功者是少数,因为他们都是熬出来的,即坚持不懈才是成功之路。科学家分析出:人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的最辉煌时期是41-50岁,所以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不必操之过急,因为我们还处在探索期,还未到立业期。那些年轻有为的成功者是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步入职业生涯之前就知道如何去寻找优势、发挥优势、巩固优势、缩短每个阶段的周期时间。

那么已步入到立业期的不要灰心,从现在开始发现你的优势也来得及,因为之前所积累的经验不是白费的,你可以总结经验,将自身优势融入到经验中,你的稳定阶段会更加辉煌。

四、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实现企业共同目标

只有将你的目标和企业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你所在企业平台上持续发展。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学家施恩(E・H・Schein)根据其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组织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的匹配模型,寻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点---共同目标。个人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自我适应评价、设计未来职务、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自我启发成长。组织则为了有效活用人才,把握人才需求动向、实现量才实用目标、计划性人才培养。使得个人不断成长,组织也随着不断成长。

但一旦偏离了共同目标,你将失去你的平台。没有发挥你自身优势的平台,就无从说起职业优势。所以,建议进入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之后,首先要了解其环境及企业目标,是否适合你的职业发展。否则即便工作了5-10年,也不如刚进企业1-2年的新人。

找到了与组织目标的结合点,就可以大胆地展示你的优势,为你的目标发挥你的能力。你会发现不仅是在你所知道的领域如鱼得水,在你未知的领域中你也可以展现其能力,因为你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资源。你的目标达到了,自然企业组织的目标也会实现,最终你所希望的薪水也会不断地增加,这不是值得兴奋的事吗?

工作不是我们的负担,工作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乐趣,至少它是为我们创造财富的。我们普遍的感觉则是工作是我们展现很好的能力的最佳地方。

五、结论

不同的环境创造着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家庭环境培育出不同性格及习性的个人,但毕竟有一个基本原理支撑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并不能说没有良好的背景或良好的资历就不能从事高职位的工作,而是以基本贯通的原理来发现自身的优势来取代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偏见,寻求更强大的能力在企业生存、发展。优势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需要不断地经营;在一件事、一段关系上的投入多少,决定你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能坚持多长时间。要想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能持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库斯・白金汉(美).《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叶娴娟.《发现你的职业优势》.职业指导・顾问期刊2009年.

职业能力优势篇6

摘 要 工会组织作为联系企业、领导以及职工群众的桥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探析了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工会组织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为我国

关键词 工会组织 企业文化 作用

工会组织作为联系职工群众和企业领导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自身具有显著的载体优势、动员优势、组织优势以及创新优势等,在丰富企业文化、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以及提高企业文化宣传力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具有显著的载体优势,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工会组织掌握着企业活动和宣传的阵地和载体,充分的利用这些活动阵地以及宣传载体进行企业文化创建,可以更好的发挥调节、引导、宣传以及教育的智能,对企业文化内容进行优化和丰富。工会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加深和职工群众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有效的激发职工群众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具有明显的动员优势,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工会组织已经成为“职工之家”,在协调员工和员工、职工和领导以及职工和企业之间关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会组织通过开展职工代表和领导座谈会、职工代表大会等,让职工群众和企业领导进行沟通和协商,实现企业职工和领导的彼此信任与支持。

(三)具有良好的组织优势,提高企业文化宣传力度。我国工会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企业工会组织人员比重已经超过企业职工总数的90%,并且工会组织成员来自于不同领域、行业以及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工会组织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进一步的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尤其是将职工生活、企业经营活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让所有职工都能够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思想,为企业的健康、长足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强劲的动力。

(四)具有创新优势,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现阶段,企业的经营环境以及模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企业文化只有根据环境以及经营模式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变化,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遗余力的为企业做贡献。工会组织通过对企业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帮助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提高职工群众认识、接受新理念、新事物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

二、工会组织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民主管理。首先,采用集体签订合同、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真正的落实和保障职工群众的监督权、决策权、参与权以及知情权等,实现从事后补救向源头维护的方向转变,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其次,工会组织应该深入到职工群众的工作、生活以及家庭,和广大职工群众密切沟通和联系,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工作以及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被动维护向主动维护的转变。再者,工会组织应该强化对职工群众的维权教育,组织职工群众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让职工群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组织维护向自我维护的方向转变。

(二)强化宣传。工会组织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载体优势、组织优势加强宣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体竞赛活动,这样既能够提高职工群众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意识,还能够显著的提高团队凝聚力,多样化的文体竞赛活动能够让更多的职工主动的参与其中,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企业文化宣传,通^创建“主席信箱”、“职工论坛”、“企业微信群”、“QQ群”等,实现职工群众和企业领导的无障碍沟通和交流,同时不断的扩大企业文化宣传范围和提高渗透性。(3)工会组织应该积极开展典型教育、榜样教育,如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争当知识型职工”、“岗位练兵”、“岗位创新”等教育活动,树立典型的模范人物,尽可能用职工群众身边的人物和事例进行宣传,要求所有的职工群众学习榜样,这样能够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显著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载体优势、动员优势、组织优势以及创新优势,充分的利用工会组织的各种优势,能够不断的丰富企业文化,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提高企业文化宣传力度以及创新企业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不断强化民主管理和加强宣传,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健康、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职业能力优势篇7

(一)领导认识不到位很多福利企业的领导只抓经济指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干部职工的奖惩单纯以经济指标为考量标准,未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考核范围。从办厂宗旨来看,福利企业的重要目的在于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党和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视及对残疾人的关心。也就是说,社会福利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充分发挥残疾职工的潜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二)政工队伍不得力我市现有福利企业89家,安置残疾人就业3386人,专职政工干部寥寥无几,有的企业虽然有政工干部,但是大多为兼职,主要精力集中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无力顾及政工工作。相当一部分政工干部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经验,不能适应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再加上与残疾职工的沟通要比与正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很多政工干部出现畏难情绪,对残疾职工出现的思想问题不愿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三)工作视角有偏差福利企业政工干部大多把残疾职工看做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过于强调其脆弱性,突出他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而忽视了其自身潜在的独特优势。这一视角带来的认知偏差,使残疾职工认为自己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的照顾,很难依靠自己的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无法充分有效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优势视角下福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一)帮助残疾职工重新认识自己传统的残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将残疾职工定位于弱势群体,本着关爱、帮助弱势群体的思路,这种传统的工作方法强调如何更好地在政策上、制度上向残疾职工倾斜。尽管这一工作方法同样体现了对残疾职工的关爱,但是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以“残疾”、“弱势”等标签化的方法对残疾职工进行管理,使残疾职工的心灵受到伤害,极易使残疾职工的自卑感加强,认为自己是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负担。其实,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从“优势视角”出发,政工干部就会以积极正面的态度看待残疾职工群体,而残疾职工本身也会以阳光的心态认识自己,在企业和个人两方面正能量的作用下,残疾职工的个人和社会资源以及社会网络就能够得到很好的重构。“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才智,那么福利企业中的残疾职工对于企业的贡献将丝毫不亚于正常职工的作用。“优势视角”也会使企业开始重新认识残疾职工,给予其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

(二)通过努力更好地改变自己在“问题视角”下,残疾职工身体或者智力上的缺陷与障碍会被无限地放大,“其理想追求、生活目标、人生价值等各种因素往往被掩盖、淹没乃至泯灭,代之以‘机体残疾’、‘社会负担’等社会偏见”。政工干部往往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残疾职工的工作能力各方面比不上正常职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残疾职工会有一些身体亦或智力上的障碍,但他们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智慧、优势与潜能。“优势视角”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甄别残疾职工优势和能力的全新视角。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我们可以发现残疾职工身上所具有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顽强的意志、非凡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完全具有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处境,提升自我的能力。

职业能力优势篇8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核心竞争力概念和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环境,设计了学习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模型,继而提出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并进行了案例证实分析。同时,指出培育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服务终身职业教育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扎根行业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核心竞争力 终身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思考的关键课题。提供职业教育,并为在职人员提供终身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根本办学使命。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塑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应该致力于职业教育能力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模型

C.K.Prahalad和G.Hamel在分析日本企业如何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超过美国企业时,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如果将企业比做一棵大树,核心竞争力则是树的根基,发挥着提供养分和支撑全树的作用;由核心技术所制造的核心部件如同树干树枝;用来满足目标顾客需要的各种最终产品正是依赖核心部件所生产的,如同树叶、果实和花朵。

基于以上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我们可以设计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模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教育优势,能同时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技术型人才对终身教育的需求。这种核心竞争力保证培养的人才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行业中有更多发展机会,并且这是一种其他院校很难模仿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这棵大树,树叶、果实和花朵就是被学校培养出的满足企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人才;树枝就是学校用来培养学生的软件和硬件,包括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和紧密合作的企业等,这些都是人才培养的直接条件和内涵所在;树干则是确保学校有效运营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能力和制度保障;根基就是使学校各项办学资源能被有效整合和运用的独特能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差异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性表现为行业背景和特色,体现的是依托于某一行业的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差异性越高。这是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复制的独特优势。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学校与行业中龙头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互惠双赢而积累起来的联系,是经过漫长的过程而逐步建立和形成的独特能力。

第二,整合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能力显示,而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学校对不同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不同专业和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后,在综合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能力。它体现了一种整合性,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效整合,有机结合。

第三,扩展性。从系统论的视角看,高职院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应该具有前瞻意识,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的变化,适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和发展,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转换,并且能够不断向横向、纵向延伸,扩展到学校的科研、教学、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上,促使高校不断与时俱进,调整与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第四,价值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为学校的办学使命服务,即培养出为企业所认可和重视的技能型人才,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以满足职业技能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投资高等教育回报率的期望。这种价值是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办学职能和办学目标来实现让渡,并且是经过学生和社会的检验予以认可的。

二、高职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依托行业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必须依托行业,这是与普通高校相区别的关键。高职院校以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为背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各种办学资源,将行业中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融入学校事业的各个方面,形成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专业、课程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抓手。专业和课程是体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专业优势与课程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核心。高职院校要从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结合本校的办学历史与发展成就,利用自身资源,着力培育自己的特色专业,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和优秀实训基地。

办学声誉是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塑造声誉的过程,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力争使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在为行业服务的过程中赢得良好的声誉,由此带动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3.“双师”队伍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双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学校培育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原动力。高职院校应以教学梯队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企业背景为重点,完善学校吸引、遴选、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首先要着力于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提高其职业教育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其次要着力于企业技术专家的引进,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外聘教师的比例,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再次要着力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师德制度,把师德作为任用、考核、奖惩与晋升的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学习型高职院校具有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以应对经济社会需求变化的品质,因此,善于学习是高职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备素质。学校的学习不只限于教职工个体的学习,而是学校层面的学习。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既能保证教职工的个体学习有效转化为学校的学习,也可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才有可能成为学校的核心能力,共享型信息能够带来高附加值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每一所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特点,所掌握的信息尤其是默会信息很难被其他院校所模仿。教职工知识信息专业化方向与程度的差异,以及信息与教职工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各高职院校最终集聚信息的差异性。同时,高职院校竞争性合作战略思想的形成,使学校与外部组织的竞争性合作显得必要且可能。尤其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结成各种松散程度不同的网络组织,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借助与联盟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相互传递技术,锻炼教师能力,共同完成项目。

5.价值观管理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必须善于将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校企合作优势等进行整合,使各类资源要素发生功能上的耦合、裂变,形成系统化的、强化的、异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而有效整合离不开和谐的文化氛围,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价值观管理,是学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学校内部形成全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要素。开展学校价值观管理,首先,要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需要通过各层次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来提炼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将文化变革转变为人才培养态度、人才培养活动和人才培养任务的改变。再次,要让所有教师致力于持续学习、不断改进、定期检查价值观和使新成员融入这种文化。

6.服务、创新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动力。高职院校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如产业结构调整会对某些专业的学生数量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学校间的竞争会对生源质量和数量形成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而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所拥有和控制的资源,抓住各种市场机会进行教育服务,并在服务中持续创新。服务终身教育和持续教育创新是高职院校维持和创造竞争优势的动力。作为培养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自身必须是技术领域创新的源头。唯有致力于优良的服务和持续的创新,才能创造和保持学校竞争优势。

三、结论

1.培养核心竞争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提供者,面临着来自生源、用人单位、同类院校等现有竞争者的制约。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培训等的发展,学生获得教育机会的渠道越来越广,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使企业有了更多的挑选余地,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潜在竞争者的角度看,《2007企业大学白皮书》公布的对企业大学主要功能的调查,87%的企业大学选择为企业培养人才,58%选择了企业文化传承,47%选择推动企业变革,13%选择了整合产业链,19%选择企业品牌营销,只有4%选择将企业大学作为集团利润来源之一。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政策的推行,企业大学对高等职业教育将会形成极大的潜在威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集中有限的资源,致力于塑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

2.服务行业和终身教育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并不局限于学历教育领域,而更多的是接受行业新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借助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满足人的终身教育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推荐期刊
  • 职业
    刊号:11-4601/D
    级别:部级期刊
  • 职业时空
    刊号:13-1349/C
    级别:省级期刊
  • 职业技术
    刊号:23-1509/TU
    级别:省级期刊
  • 职业圈
    刊号:11-4103/G0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