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8篇

时间:2024-03-29 10:04:15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1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1.目标困境:没有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数字经济是指运用数字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能对财务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从基本的数字素养到在云计算、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和数字成本等方面拥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是指使用数字化智能移动办公平台,进行企业或组织的财会、税务、审计、内控等架构搭建、相关财务运营流程设计、工作流协同、财务大数据决策分析、上下游在线化连接,实现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在线化、财务工作数字化的职业技能人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具有独立的知识领域,又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2019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门增加了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包括信息与数字素养、数字内容创作、解决数字难题、数字战略与规划、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数字化思维、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但是目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一是数字化财务、智能化财务尚在探索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费用报销,企业数字化财务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差异明显。二是数字化财务人才胜任能力框架欠缺。三是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然有所调整,增加了部分数字财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实质上还没有完全匹配企业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包括数字化财务组织运营能力、数字化财务领导能力、数字化财务价值实现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应具备数字化财务战略、数字化财务思维、数字化财务执行、数字化财务创新的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因资金、资源等限制,还不能培养出完全与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需求匹配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2.理念困境: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存在量质困局。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试点虽是高职单一人才培养的理念突破,实现了多元人才的培养,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理念践行还不深入。一是“卓越”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培养方案差异性明显、培养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等问题。二是工匠精神植入不深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要具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具有对自身的职业敬畏,对本职工作执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具有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的不充分。三是“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不深入,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养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3.制度困境:限制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纵向协同、横向跨界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客观上要求一贯性、跨界性培养,但是目前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处于试点阶段。首先面临制度困境,一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层次困境。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欠缺,导致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道没有一贯性。二是卓越技术技能教育的横向跨界困境。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操作的技术性要求校企协同培养的跨界性。虽然教育部为保障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缺乏调动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校外单位和相关部门不主动、不积极,跨界协同培养依旧困难。校企合作深度的不同导致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三是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没有真正融通,人才成长立交桥面临升学制度与教育体系的障碍。4.师资困境: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智能财务创新教学团队仍然欠缺,制约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是校内师资智能财务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偏理论性,与专业实践结合度不高;二是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三是师资队伍中缺少行业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部分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又缺少理论研究的能力。四是卓越国际化财务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师不足。五是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卓越师资队伍的培育待加强。5.资源困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财务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欠缺。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是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卓越财务人才的客观需求,但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限制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一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由于数字化财务教学平台昂贵,学校资金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存在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不足不能满足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企业参与度低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流程不对接,实训计划与财务管理业务计划存在差别、实训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对接。三是与德技并修相脱节。实训基地较关注技能训练,往往忽视对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文明素养的要求,存在德技并修脱节的问题。四是因财务数据保密和企业信息安全,学生在实习单位处理复杂性、综合性业务的机会不足。五是数字化财务教材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欠缺也限制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6.标准困境: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缺乏相对应的培养标准和规范。一是培养标准欠缺。卓越计划试点推动相应培养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还做的不够。标准化、规范化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二是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匮乏,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7.资金困境: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不足,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相关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价格昂贵,学校经费欠缺,无法采购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不能正常开展,实践基地设施不足,导致实践基地的教学开展也存在限制,不能持续地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教学改革经费无法持续投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充分保障。8.特色困境:培养模式没有特色,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以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配备符合目标定位的卓越的特色教师、特色实训基地、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特色评价体系等支撑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障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实训基地、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还是偏向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凸显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和特色,培养模式彰显不出培养特色,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目标定位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

二、高职精准培育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1.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财务管理需要管理思维和新技术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以培养学生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逐层递进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以便清晰定位数字时代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培养标准。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框架构建应以财务管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价值观与素养为支撑的框架并根据数字财务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能力框架继续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层次。其次是根据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清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数字化财务发展,并且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等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门型的,比如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根据具体目标不同可以分类为卓越理财人才、卓越战略财务人才、卓越管理型财务人才、卓越经营型财务人才。2.完善政策支持,打破制度困境。完善政策支持,推进卓越财务人才培养的一贯性培养、跨界培养、终身教育。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创设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打通卓越人才培养通道。二是教育部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卓越财务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加强宏观指导,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三是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政府通过政策规定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提升跨界培养的质量。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真正融合,突破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3.打破理念困境,深入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首要的是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加强对“卓越”理念的理解。不同的时代卓越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对卓越的理解,不仅是有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二是深入饯行工匠精神。深化卓越工匠培养机制,项目贯通、导师带徒,实施工匠培育新方法。三是充分融入课程思政,贯彻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技双馨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4.加强卓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符合目标定位的特色卓越教师。一是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二是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理实一体、德技双修的卓越教师;三是依托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四是优化教师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加强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开发。打通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通道,启动“工匠教师”培养项目,加强教师对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依托“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实训基地,实现教师下企业实践常态化;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型教学团队。5.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以“技术高端、管理高效、育训高质”为目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财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按照“1个集约+2个融合+3个全真+4个服务+5个平台”指导思想建立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训基地。1个集约是集约“信息化管理”;2个融合是“校企融合”+“产教融合”;3个全真体现“真实产品”、“真实环境”、“真实项目”;4个服务是服务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5个平台是形成包含“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就业技能训练平台”5位一体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5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财务共享服务、云财务、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等实践教学,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从感知财务数据开始,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数据建模、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最终能管理、应用财务数据。6.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规范培养质量评价。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培养质量评价。一是由教育部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标准,主导改革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敦促培养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面对多层次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分层分类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作好顶层设计,主导明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支撑这个标准的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二是高校以通用标准为指导,行业标准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可行的、可实现的以及可评估的微观标准和实施方案。7.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经费建设,确保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落地。二是确保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经费的持续投入。国家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制定相应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资金投入管理办法,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各方共同投入资金的保障体系。8.突出数字化财务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自主确立符合本校特色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立适应数字化财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二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大数据基础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强化大数据财务、智能财务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产教融合,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建设大数据财务实训基地,专兼融合,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四是充分利用平台教学,平台实时考核评价,凸出数字化财务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闾志俊.技术技能性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75-80.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高职 人才培养

一、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的冲击

随着“大数据”“云服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伴而生;传统的金融机构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行业也纷纷涉足金融行业,软件行业中用友网络、电商企业中的京东白条、京宝贝等以及如雨后般春笋的P2P网贷及众筹网。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合作,如中证百度百发100指数、南方浪大数据100指数、大数据300指数;保险行业,余额宝正式推出两款保险理财产品甚至电信行业也在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浙江联通与百度及富国基金合作。

传统金融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及机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及职业技能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呈爆发式增长

由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及各类新型的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这些新型金融机构都来自不同经营领域,进入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业务后,就需要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同的岗位,其职责及技能要求,有哪些呢?笔者对希望通过分析人才招聘网站,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以下以国内国内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网站()“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以下是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升温,在无忧网,可以看到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明显上升,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及2014年12月份,分别做过二次搜索,发现12月份搜索的结果相比8月份,有大幅的增加。12月份,输入“互联网金融”关键字,有6467条,相比8月份4452条结果、上升了45%。其中具体的人才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上升。具体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需求最高,从8月份的218条上升到325条,这也说明有很多机构在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筹建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经理、事业部、P2P网贷等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同

1.传统金融机构欲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这时只能从一些电商公司挖人了,如阿里巴巴基本成了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人才库,大量的人才从阿里巴巴流失到金融机构。

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笔者发现,如计划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往往是从互联网公司挖人。如职位具体要求:1.具有互联网公司2年以上的运营经验。2.熟悉金融P2P业务,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知识、投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前程无忧的职位统计显示,证券和基金公司们招聘、挖角电商人才已经超过投资研究者的数量。

2.电商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以阿里小贷、东京白条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从去年2月份开始,阿里金融一直在大规模“招兵买马”。贷款审核、金融分析、技术架构师是阿里金融最感兴趣的人才,具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背景的存贷款人员是阿里最青睐的潜在对象。

3.P2P网贷、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目前调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资金是从传统的制造业、煤炭、房地产分流出来的资金。从前程无忧的招聘启事,主要从某房地产公司、教育传媒机构、制造业等跨界,进入P2P网贷行业,P2P网贷行业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及风险分析员、营销人员。如厦门的某P2P网贷公司,员工100人,招收了80余营销人员,剩余的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后勤人员不到20人。

三、高职、大专层次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

现在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与传统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中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具体的职位、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及具体的招聘公司,便于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在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设置相关的课程时,能提供相关的参考作用。笔者了以大专、高职人才及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展开了搜索。本科及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在这里讨论。

笔者发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才中,适合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岗位的主要有如下职位:P2P销售经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专员、销售经理,具体见表1。

从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出:招聘对象主要集中于以营销型人才、风险控制人员、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员为主要对象。从这份表格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也可以以此来制定互联网金融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核心课程。

(三)目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定位为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高,如XX证券公司,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就是“211+985”高校毕业生;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银行及保险的管理层。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由于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这现象也从以往的毕业生中得到了验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中,2012、2013级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从事于金融营销活动,如在中小担保公司、保险行业,从事营销活动;而伴随这两年P2P的集聚升温,大部分毕业生开始涉及互联网金融行业。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培养

所以,笔者建议:目前高职或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随着人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升温,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加强营销型课程、商务礼仪、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

1.产品营销经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产品沟通能力,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接触、了解客户的资产,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要求进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理财知识及营销知识。如在厦门地区培养合适的P2P营销人次,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厦门的P2P网贷公司中,营销人员严重匮乏,甚至只要有毕业生去面试,就会被录取。

2.风险分析员,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期,这一位置凸显重要性,因为有的客户在网上是见不到面,同时,客户的征信状况了解得又不是非常的彻底。尤其是,最近P2P中,大量的平台倒闭,客户违规等现象,屡屡发生,如著名的P2P公司宜信,亏损8个亿,大量的呆账、坏账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所以,风险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3.数据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数据的分析重要也上升。2014年,一个名字“大数据”始终响彻在金融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如招商银行通过互联网搜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等锁定潜在客户,并借助互联网的行为定向、地域定向和内容定向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招行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出潜在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利用远程银行和云平台实施交叉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此职位的需求,深圳市前海大丰收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其要求是以1年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或者行业研究等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关注细节,对数据敏感,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主要是熟悉SPSS、EXCEL等相关软件。所以,高职金融专业,也应该相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教学及能力培训。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互联网金融挑战各个金融行业的今天,培养人才方面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及创新。结合当地经济,加强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营销型人才培训。坚持“而向市场、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为目标,通过设计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

基金项目: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4年校级课题:“互联网时代厦门市中小银行金融创新”(课题号:KYSK2014-2)。

参考文献

[1]2014年度盘点:被互联网金融颠覆的六大行业.中国新闻网. [N/OL]http:///a/20141211/13348194_1.shtml.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3

从资本市场与企业的业务经营变化来看,商业模式经历了从线下转向线上之后,进入了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深广,对财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重大挑战。尤其是2020年高招过程中,清华大学停招会计学本科专业、安徽大学停招财务管理专业更是引发了社会对财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反思。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浙江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已经新开设了智能财务专业,而其他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开设有关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而国外高校也逐步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理论研究中,学者已经对财务管理智能化、智慧财务、智能财务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但未对专业本身的建设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梳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引发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反思

从英国大学商学院专业设置来看,会计学与金融学作为传统优势商科专业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这也是海外留学的热门专业。但在对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解上,我国与英国存在很大的分歧。随着海外留学人才回国任教人数的增加,这种分歧正在逐渐减少,从而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共识的达成。

1.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1.1.1我国现行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之后,金融人才的培养成为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的重要使命。为此,金融学专业是设置在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课程设计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而展开。而会计学专业作为商科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商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意识到,培养体系缺乏金融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环节。为此,商学院亦通过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方式,与会计学专业一同成为商科主要专业。因此,我国高校商学院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上形成了以下格局:要么在设置会计学专业的同时,由会计系下设财务管理专业;要么仅设置会计学专业。毫无例外的是,在商学院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同时,经济学院或经济系也开设金融学专业。

在这种专业设置的格局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基本上是在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之间游移。当然,这里的金融学专业是指我国以宏观金融为核心而构建的专业培养体系。随着我国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推进,以公司金融和证券投资学为核心的微观金融逐步受到重视,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等成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传统宏观金融课程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高校近年来进行专业学科改革中亦停止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通过开设计算金融或者会计学(智能财务)专业,强化微观金融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现了欧美商学院会计与金融本科专业的特点,提供了传统会计学和流行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除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与鉴证、税收等会计课程之外,亦开设了公司财务(金融)、证券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衍生金融产品、金融工程等必修课程。在培养方向上设定了公司理财和证券投资两个方向,这与英国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培养模式是相通的。

1.1.2英国会计与金融专业模式

从国外来看,会计学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英国会计学专业设置极具特点。从《泰晤士报》(TheTimes)和《卫报》(Guardian)公布的2020年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排名前10的大学名单来看,除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斯大学、华威大学、拉夫堡大学、思克莱德大学这6所大学均入榜之外,根据《卫报》和《金融时报》的评价标准,8所大学出现了较大波动,仅进入其中一份榜单。入围两份榜单前10的这14所大学中,仅思克莱德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设置了会计学专业(accounting),其他12所大学的商学院均设置会计与金融专业(accountingandfinance)(思克莱德大学亦同时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大学和华威大学商学院只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没有其他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设置。即使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克大学设置了多个金融方向的专业,但与会计学有关的专业仅有会计与金融专业。与英国会计与金融学专业设置相比较来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际上类似英国流行的商科专业———会计与金融,在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目标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产生了影响,企业中传统的大量重复性的日常业务会被智能系统所替代,对日常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会减少。甚至企业将日常财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由其利用财务信息技术进行集约化管理。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凸显了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发挥着财务信息与其他企业信息的归集与分析中枢的角色,尤其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财务管理人才提供的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就要求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具备对实时、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其他数据的挖掘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掌握金融学、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价值创造、财务决策、风险管理等领域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数理工具运用的能力。

为此,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的复合型专业,应当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晓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学位建设上进行了改革。

2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商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已经加入了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甚至设置了专门的智能财务专业。2.1我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利用其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教学科研优势,鼓励财务管理等商科专业选修信息技术类课程,甚至作为必选课程,这在理工类大学商学院得到了积极回应。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智能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设置了大量开放式选修课程,例如《Excel高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与智能财务》《商业智能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大数据供应链成本管理》《IT审计》等。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与智能财务决策》《Python数据分析》核心课程,并加强《智能会计概论》《智能会计信息系统》《智能财务共享》《智能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等智能会计系列教材的建设。而作为面向内地提供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会计与金融中的文本分析》《会计分析中的数据挖掘》《会计数据库和数据可视化》《计算机科技导论:程式设计方法》《计算机实验》《数据分析导论》《数据挖掘技术》等,并且部分课程是与金融学专业共享的。

2.2智能财务专业的开设

除了智能会计专业之外,浙江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在智能财务专业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于2019年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财务专业,鲜明地体现了“公司财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深度学习理论及应用》《智能机器人原理与技术》《数据编程》《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数据建模与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相较而言,浙江大学智能财务专业更重视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计算机、数学等交叉课程,而这一做法在英国亦是普遍做法。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开设了财务管理(智能化)专业,开设课程包括《程序语言(Python)》《SQL数据库基础》《智能财务前沿专题(区块链、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智能方向),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则更侧重大数据分析及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设立智能财务或者智能会计专业,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例如,云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以成立智能财务与大数据研究院或会计智能化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等形式,推进财务数智化人才的培养。

2.3英国大学的做法: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模式

英国商学院在应对信息技术对商科教学体系的挑战时,主要采取了两种教学改革模式:一是在会计与金融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增加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二是开设计算机与商科交叉类专业。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或提供双学位教育。英国商学院提供双学位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例是课程的数量不多,这也是为鼓励甚至要求学生接受双学位教育的前提条件。会计与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上基本上包括4门,即《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投资学》,其他课程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初级和高级课程,以及专题课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选修课程组上提供了信息系统课程模块,开设了创新数字系统与服务、信息系统发展与管理、信息交流技术、数字创新研究项目、软件工程等课程。利兹大学、华威大学、杜伦大学、巴斯大学、爱丁堡大学均开设了计算科学与商学专业(ComputerScienceandBusiness)。在接受数据科学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基础上,选择商科类课程等。整体而言,英国商学院在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数量上并不多,但难度也不低。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提供的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介绍来看,斯蒂芬·罗斯等的《公司金融》、理查德·布雷利等的《公司金融原理》、伯克等的《公司金融》、滋维·博迪等的《投资学》成为资产定价、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课程的指定教材。这几本经典教材采取了“搭积木”的内容模式,可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和学分选择不同的内容。这意味着,在核心专业课程之外,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甚至是双学位课程。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4

对于传统金融而言,互联网化是什么?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互联网周刊》采访了易宝支付CEO唐彬,以及众安保险总经理陈劲,两位在金融行业不同领域的资深金融家和企业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出人意料的一致:对于金融而言,互联网化是“一”的哲学。

进入数字时代,在二进制的语义中,“0”和“1”变成了含义丰富的两个数字。毫不夸张的说,互联网纷繁复杂的内容和进化皆源自于这两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从这个角度来看,“0”和“1”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唐彬与陈劲所言“一”的哲学,即是此“1”与彼“一”的殊途同归。

在陈劲看来,金融的本质是对信息的处理,经营的又是数字资产,无论是数字化、信息化还是如今的互联网化,金融对“1”的诠释理应与金融的本质最为贴合。过去,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多半是利用互联网作为工具,实现金融业务的时空连接。即便只是这个层面,也取得了诸如网络银行、网络证券、银联跨行交易等了不起的成就。

而现在,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从工具式的应用,已经逐渐向融合的业务层面过渡,无论是支付、借贷,还是资产管理,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都在向互联网,甚至是移动互联网迁移。

在谈到互联网化对金融带来的改变时,唐彬和陈劲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去中心化和去中间层。去中心化和去中间层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革特征,对于金融行业而言,这种改变具体在:省略了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物之间层层的交易环节,交易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且使得基层的、大众的金融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所以陈劲相信,未来的金融,可能就是终极形态的P2P。

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无论被动还是主动,已无法抗拒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化大潮,作为一个时代的趋势,互联网化正裹挟着这个时代的一切向前迈进,从“0”和“1”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正在把每个行业向着互联网的方向拉扯,金融业身在其中,只能顺势而为。

在陈劲和唐彬看来,互联网让“联接”变得更便捷,人们对自由与平等的要求空前强烈,人性的需要才是推动互联网化的内在驱动。反应在金融行业就是人们对个人的、小微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对金融服务的形式和范围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大。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催生了金融互联网化“一”的出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形态或许是“二”,在未来,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还将有“三”和“万物”,一切才刚刚开始。

问题只有一个:人才

金融行业互联网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唐彬和陈劲异口同声回答:“人才”。

在过去,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多半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角,利用互联网工具解决一些业务流程中的环节问题。而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加入,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大量互联网企业开始涉足金融业务,为金融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思路。然而,新的思路、新的业务、新的形式就意味着没有人是资深的行家里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陈劲承认,金融是一个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经验都有较高的行业标准,特别是涉及风险投资的金融服务,对相关人员的要求就更高了。而当金融与互联网结合展开新的业务时,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的不仅是高标准的金融素养,还要有一定的互联网技能和认知。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产品多是互联网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的产物,真正涉及金融操作的部分还是由金融机构来完成,这与金融领域较高的行业壁垒和人员要求是分不开的。

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在近两年内骤然加快,同时具备金融与互联网专业素养的人才却非常稀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各种金融领域、互联网领域的人才缺口大、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无序流动、人才成本急剧攀升和缺乏领军人才等问题将会日益凸显。

尽管在互联网金融的领域里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至今让唐彬最骄傲的还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团队,言谈之中对人才的怜惜和渴求溢于言表。而陈劲认为,能够兼有互联网和金融专业素养的人才,只能在实践中进行培养,可能在三、五年后,才会被真正培养出来。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是近两年来用以定义金融行业互联网化的两种业态:一个重点在于互联网企业强势插入金融服务领域,另一个则重点描述传统金融业对互联网的主动结合。陈劲认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金融行业互联网化的两个不同层面,二者分别从自身擅长的业务开始,同时探索不同层面的金融互联网化道路。

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过程,是将互联网高效率的工作流程、自由无限的创新精神、与生俱来的平台优势,与金融行业稳定的业务流程、可靠的信誉保障、强大的资本和雄厚的客户基础融合在一起的过程。而在融合之前,这一切都要先经过痛苦的打破。

互联网与金融行业有着太多的不同,甚至在很多方面存在冲突和矛盾,经历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陈劲对此感慨颇多。这些不同之处可能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互联网强调“接地气”,而金融行业则难以摆脱“高富帅”的形象;互联网讲究轻快好省,而金融行业则大多要求稳定和长线;互联网企业将互联网视作一种思维、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金融机构则更多地将互联网视作一种工具或策略。这些不同使得近两年来金融机构无法进入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开发,而互联网企业则对那些无法通过新技术降低成本和风险,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敬而远之。

就拿如今红火非常的理财“宝宝”来说,互联网系的“宝宝”在稳定收益方面拼不过银行系的“宝宝”,但却在短期内开发了大量的附加功能。两个派系的“宝宝”各有千秋,却又无法深入到对方的优势领域,P2P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电商小贷、网上银行,莫不如此。但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就是将双方优势进行撮合的过程,未来的理财“宝宝”将可能在拥有长线稳定高收益的同时,还能保持市场新鲜感。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人才 金融企业 能力 广州

一、引言

金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金融领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金融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金融从业人员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金融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本文研究的金融人才是指广州金融企业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人才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加快金融人才发展,是提高我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金融人才发展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目前国内学者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金融人才培养机制、课堂(实践)教学、实践课程与金融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为如何更好地培养金融人才和使用金融人才提供了借鉴,为了更好地使企业招聘到合格的金融人才及合理地使用人才,研究金融业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和企业中金融人才综合能力的现实表现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针对一个城市的金融企业的研究更少,而且金融人才的能力直接关乎到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败,故本文将具体分析广州金融企业广金毕业生综合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二、金融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为了深入了解广州金融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及现实表现,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广州金融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298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卡方检验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金融业人才综合能力情况。

1.必须具备的能力

从重要和非常重要两个方面判断的综合考虑,有94.6%的企业认为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发展(学习与适应)能力、业务实施能力(93%)、语言表达能力(92.6%)、理解判断能力(92.1%)、组织协调能力(90.8%)和人际关系能力(89.8%)(见表1),分别高出平均值16、15、14、14、12、11个百分点。

2.应具备的一般能力

从表1知,企业认为一般重要的各种能力中比例最大的是英语水平、占52.8%,其次是领导能力(42.1%)和粤语水平(41.3),再次是决策能力(27.8%)和动手能力(17.2%)。

三、广金毕业员工综合能力分析

1.总体评价

从表1可知,只有9.1%的企业对员工各种能力非常满意,满意比例占63.3%,二者合占72.4%,也就是只有近3/4的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能力评价是满意的。评价认为一般的比例占26.8%,评价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占0.8%,说明企业整体上对员工的各种能力的满意度还是可以的,但还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2.满意分析

从满意和非常满意两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来看,企业对员工满意的能力是发展(学习与适应)能力(85.9%)、人际关系能力(83.0%)、动手(熟练操作办公软件)能力(81.8%)、理解判断能力(80.8%),其次是业务实施能力(79.5%)、文字表达能力(78.6%)、粤语水平(77.4%),最后是语言表达能力(76.4%)、组织协调能力(74.1%)(见表1)。

3.不满意分析

从表1可知,最不满意的能力是英语水平、比例为2.6%。其次是自我提升(开拓创新)能力,比例都是1.5%。再次是粤语水平比例为1.1%。

四、广金毕业员工综合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能力方面的差异分析

企业认为员工应该具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比例占28.2%,高出非常满意所占百分比(9.1%)19个百分点,前者是后者的约3倍,说明了员工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满意的比例高出重要比例13%,满意度一般的比一般重要的比例高出8个百分点,即企业认为一般重要的能力,员工的一般满意度较高,说明了员工的能力表现与企业的要求不一致。

2.具体能力差异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梳理,得出表2结果。运用表2的结果,通过企业对员工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与员工在企业中的能力表现,即通过企业对能力重要性的判断和企业对员工能力表现的评价,来分析二者的差异,也就是找出企业的需要与现实员工所具备能力的差异所在。

(1)重要和满意

从表2可知,这两个方面能力的项目差距还是较大的,六项中只有四项相同,一致性仅为66.6%,即企业认为重要的能力项目与企业对广金员工评价满意的项目是不大一致,说明了能力供需比较不合理。同时,各项能力重要性判断与满意度评价的百分比差距还是较大的,即重要程度平均数是92%,满意度平均数为82%,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说明了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能力项目相同,但各种能力重要性和满意度的顺序是不一致,也说明了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企业认为组织协调、语言表达能力是重要的,而满意评价中却没有此项能力,进一步说明了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2)不重要与不满意

从表2可知,企业认为不重要的能力项目与企业对员工评价不满意的项目差别不大,不满意评价项目和不重要的能力项目,二者交叉的仅三项,说明了企业对员工不满意的能力还比较多。

各项能力重要性判断与满意度评价的百分比差距还是存在的,即不重要程度平均数是4.7%,不满意度平均数为1.5%,理论上讲后者应该低于前者才是合理的,说明了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

2. 括号内数字为百分数,表示企业对该项(判断和评价)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百分比,且都大于对该项(判断和评价)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平均百分比。

总之,重要的能力项目与满意评价项目不一致性较大;重要的六项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还较大,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差距很大。

五、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对策

1.准确定位,明确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凸显应用型特色,为广东金融强省建设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即立足行业,面向广东,突出“大金融”人才特色,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2.构建合理课程体系,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须改革理论课程体系。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比例过大,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过少;重知识传授课程,轻能力培养课程;重理论课程,轻实践性课程等弊端。因此,在确定了培养目标之后,首先应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

3.校企联合培养,促进 “双师”成长

“双师型”教师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科教育与能力培养互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条件。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给学生讲授学科理论、专业知识,还要善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实践能力,只会“纸上谈兵”,那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多种方式结合,拓宽实践渠道

实践教学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场景和了解实际操作规程,对学生了解实际生产、社会工作以及工作的管理方式等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开设学生科研项目;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建立实训环境等。

5.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交往表达能力,应设置领导管理能力的课程(如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学、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监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等)、产品开发能力的课程(如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等)、公共服务能力的课程(如公司金融、会计、电脑、法律、社会、公关等方面的课程)和交往能力的课程(如外语、写作等)。

综上所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依靠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学科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和品德教育,并使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场地建设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应用型行业性人才,是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是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一行三会.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EB].2011(1):5

[2]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8(6):60-61

[3]崔寅.论高等教育对金融人才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1(3):109-111

[4]危慧惠.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1):91-95

[5]刘欣.论地方财经院校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27-128

[6]王刚贞.构建教学型大学的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高职研究,2009(4):165-166

[7]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2011(8):36-38

[8]吴云勇.基于1234模式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6):66-70

[9]李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科技,2011(3):129-131

[10]何伟.论西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启示[J].现代商业,2011(3):20-21

[11]马良书.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财政金融,2011(10):9

[12]周肇光.建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新机制[J].人才开发,2003(3):8-9

[13]杨宜.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加强应用性金融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7):78-79

[14]孙桂芳.金融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7(12):395-396

[15]吕颖毅.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市场论坛,2011(1):93-94

[16]胡晓艳.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J].金融经济,2010(6):99-100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研究性学习;校企合作;多学科融合

近年来,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内涵、外延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计算机在不同领域中的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已经成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也逐渐呈现学科融合的趋势,人才国际化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针对这些变化,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基础和在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锐意改革,建立了以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为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多年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利用自身的学科研究特色,针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整合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 4个专业的资源,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精品课程推动课程群建设,并以课程建设为基础[1-2],构建了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3]、多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在计算机类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4]。

1建立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产学研合作为平台,积极探索教学科研互动、校企互动、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建立了基础实践、工程方法实践和创新体验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引导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综合型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

在本科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课程设计(俗称大作业Project),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从科研中提炼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内容,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们已在80% 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设置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在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操作系统”――Linux系统分析、“软件工程”――典型金融软件设计、“程序设计基础”――趣味游戏设计。在实施课程大作业十

作者简介:陈刚(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何钦铭(1965-),男,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陈越(1967-),女,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陈丽(1970-),女,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套涵盖13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2) 加强校企合作,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方法实践能力。

我们与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与知名企业合作,包括:共建专业方向和模块课程、聘请企业教师授课、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共建工程训练教学基地等,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若干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作正式的技术报告,将项目实践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化、工程化。让学生在接触学科前沿、体验新技术的同时,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有9门课程获教育部-微软(IBM、Intel、SUN)精品课程,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并行计算与多核程序设计3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

我校已经与浙大网新和美国道富银行共建了金融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与阿里巴巴公司共建了电子服务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等。开设项目实训课程10个左右,同时与Intel、微软、IBM、网易、网新、道富等著名国内外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30多家。

3) 以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为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实践意识。

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探索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科研训练和创新俱乐部(社团)活动等。

一年一度的“浙江大学学生电脑节”已举办,每一届电脑节直接参与学生人数均达到2000余人次,成为浙大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活动之一。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国际竞赛,包括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顶级设计大赛等,并频频获奖。近5年共有100多位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其中国际大奖50多项;利用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和自主设立支持的SRTP项目,使SRTP的学生参与面达90%;先后创建了IBM技术俱乐部、Intel技术俱乐部、腾讯创新俱乐部等近10个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创新型学术俱乐部,成员超过500人。

4) 以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大项目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研究能力。

我校将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结合近年承担的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工程技术性项目,吸引一批高年级的本科生进入工程技术型研究基地和课题组,从事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工作。

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道富技术中心(金融软件)、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等,每年吸收本科生150位以上。其中,道富技术中心几乎参与了美国道富银行所有的核心金融系统研发项目,成为国际化金融信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大户。

2建设全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以双语课程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全英语教学,通过营造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师资等方式,构建多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

1) 推进双语教学,营造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培养国际化交流基础。

大力推动双语教学,开展全英文教学,为本校学生和国际生源创造必要的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

目前,我们有46门本科专业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并实施双语教学,开设了全英文双语教学课程共27门,其中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获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另外我们还聘请外籍英语教师为学生开设高级英文写作、高级英语口语等实用语言课程。

2)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探索国际合作教学的新模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海外高校短期交流、中加双学位项目等,加强学生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海外师资队伍的聘任和教师国际交流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

目前,我院已与加拿大、法国、爱尔兰、荷兰、新加坡、日本、德国、瑞士、瑞典、澳大利亚等地的19所高校实施本科学生交流。全部项目每年涉及本科生约100余名,达到单届学生总人数的25%。

2005年开始我院与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简称SFU)合作,启动了中外学生共同参加的双向“2+2”计算机本科双学位项目,不仅在培养方案上融合两所优秀高校的特色,而且在双方教师的互派、两国学生的融合教育方面创立了新的模式。接下去,将继续探索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发挥两校优势,积极组建国际化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

3) 引进国际师资,拓展国际生源,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人才培养环境。

我院聘请了一批国际知名大学的学者和国际著名IT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积极拓展国际生源,形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近五年来,我院邀请了24位外籍专家学者讲授本科专业课程32门次,接受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留学本科生89人(其中2009年接受22人),分别在我院进行课程学习、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专业训练,其中33人为攻读本科学位的全日制学生。

3创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根据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我院发挥学科研究优势,以计算机技术课程为核心,课程叉为基础,创建了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在专业建设中,我院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催生了新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好互动。

1) 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建立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模块化课程群。

围绕“宽、专、交”的目标,我院整合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媒体、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4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群和交叉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核心技术为基础融合了软件工程方法、金融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电子服务工程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计算机核心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等;工业设计专业(信息产品设计方向)[5]以设计方法与技术为基础融合概念创新设计和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围绕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培养目标,融合数字媒体、金融信息技术、人机交互设计等多个应用领域方向。

目前,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建设完成12个课程群,所有课程群均涉及2个以上专业,如图1所示。2门学科交叉型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信息产品)整合与创新设计。

图1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

2) 发挥学科研究优势,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催生学科研究新方向。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国内唯一一家设立于计算机学科内部的该专业,已形成了“工业设计+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一批信息产品创新设计人才并形成了富有优势的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专业则依托学科在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在金融信息学培养方向上具有很强的特色,形成了金融软件系统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我校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设立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目前所有3个拓展专业都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其中工业设计专业被评为第一类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开发技术、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方向被评为第二类特色专业(方向)和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数字媒体技术被评为第二类特色专业,同时也已成为部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3) 综合多学科知识,实践创新体验,建立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目前我们已有2个教育基地成为浙江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分别是浙江大学―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浙江大学―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与金融等专业的学科交叉,注重计算机软件、金融学、工程训练以及外语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研究生的国际化科研实践基地,实战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不仅可以让研究生掌握产业动态,融入全球理念并拓展其研究视野和实践领域,还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研究与国际商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每年选拔的基地研究生不仅可获得3个月的海外研究和实践机会,而且有经验丰富的企业科研人员作为实践导师并制定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实践计划。同时,合作企业网新国际还将为出访学生提供与国际专家的合作科研项目,以真实的银行金融历史数据为基础,从事金融数据分析与挖掘方面的研究。

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以“工业设计+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为创新模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与形式化的视觉表达相结合,通过功能创新、行为方式等创新模式整合多学科知识,将“设计+技术+商业+用户”紧密整合在一起,由内而外,真正地将概念设计转化成生产力,为我国传统产业的提升作出贡献。在教学上,引入研究型、应用型课题到专业课教学,推行学科间互动,构建围绕学科发展的开放式创新教学平台,建立国际化互动的指导教师团队,以及建立国际竞赛和知识产权成果推进平台。

4结语

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与政策

保证。学院十多年前就开始建设以课程群为基础的课程小组,并以院级教改项目为驱动,教师评价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目前,已建立了14个本科课程小组(含12个课程群)和9个研究生课程小组,每年投入教学经费近100万元,同时设立了教学骨干教师岗位,以确保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

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有力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的学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中广受好评。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在99%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毕业当年起薪保持全校第一。50%以上的就业学生到全球500强企业、国际一流企业工作。2008年48%的本科生出国深造或国内读研究生,其中出国深造比例13%。近年毕业生中,涌现了许多耀眼的“新星”,如浙江省十大“创业之星”、“手机备备”的发明人方毅,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核心设计师章俊,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TopCoder程序设计竞赛“大赢家”并据此要重新评估中国软件工业水平的吴嘉之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干红华,何钦铭,陈德人,等. 工程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3):30-34.

[4] 陈根才,何钦铭,陈越,等. 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8(13):26-29.

[5] 孙守迁,应放天,罗仕鉴,等. 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8(13):35-37.

Engineering and Compound Oriented Internationalized Computing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HEN Gang, HE Qin-ming, CHEN Yue, CHEN L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7

财经类大学的专业构成

我们国家的财经类大学的主要学科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具体涉及到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工商管理学。这里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并不是具体的专业,而是一级学科。我国几家主要的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都已经取得了这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意味着学校可以自主地设立此一级学科下的硕士专业,不需经教育部审批,只需到教育部备案,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在该学科的实力。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是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保险学、统计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所以,将财经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

主要专业的就业分析

(1)经济学。因为该专业侧重理论的研究,所以在就业上显现出明显的劣势。除了北京大学的ccer的经济学双学位(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本科)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他的院校此专业就业问题严重。因此如果你不打算读研究生,也不喜欢理论研究,单从就业的角度出发,不建议选择此专业。

(2)金融学-保险学金融专业一直都是各财经大学的门面专业,加之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就业前景乐观。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单位的占很大比例。如果你能力确实很强,进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也是有机会的。

(3)金融工程新专业。以2007届毕业生来看,就业中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与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基本一致。

(4)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知识很广却不专,虽然基本涉及了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所有知识,但是没有独树一帜的东西。主要培养人待人处事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招聘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无奈:综合素质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出开的,而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又不专业。新浪的报考专业的排名上,工商管理名列前五。就业率在90%左右,主要面向企业,岗位主要是管理、财务、营销。

(5)会计学-财务管理是现在热度最高的专业,是进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捷径。工作相当好找,并且薪水不低,工作环境好。如果你是一个男生并且学习说的过去,那么你根本不用为工作发愁,但是要进外资企业的话,还需要努力一把的。

(6)人力资源管理就业状况好。现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当重视,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大。但是现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很难跳出人事劳资管理的圈子,所以在工作中你会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算工资、算保险的人员,与理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小的差距。

(7)市场营销就业好但是不建议报考。现在学此专业的人在高考时被调配过来的居多。现在此专业的需求量大,是因为企业对营销的重视,而重视是因为现在的产品难卖、竞争激烈。所以做营销的工作压力大,工资由于有提成的存在很不稳定,况且此类工作门槛低,各种学历的人都争相从事。所以如果你没有对营销的特别偏爱,报考时建议回避此专业。

上面分析的专业,就业状况都不错,但是这是客观的。因为这些专业是财经大学的核心专业,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就业状况年年都很稳定,前景良好。但是财经大学的中文、英语、计算机、广告、公共管理类专业,就很尴尬,因为他们并不是财经大学的强势专业。因此在报考时要在正确的院校学习正确的专业,才能有以后更好的就业前景。

全国财经类大学巡礼

上海财经大学历史悠久,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1997年,同志亲笔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学校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在全国财经院校中,学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国家首批),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学校设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统计学系、应用数学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MBA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学校还设有财经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等20多个科研机构。

数字校园: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3个部级基地;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本科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部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设有26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部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部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数字校园:12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31个本科专业。

东北财经大学地处部级风景区――大连市星海公园西侧。

东北财经大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和全日制普通教育、非全日制普通教育两种办学形式。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中,学校均具有教授职称评审权;在已设立的博士点中,学校均具有博士生导师遴选权。

东北财经大学下设研究生部、MBA学院、MPAcc教育中心、MPA教育中心、JM教育中心、财政税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金广建设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富虹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自学考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统计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等29个教学机构,此外,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设有一个独立学院――津桥商学院。

在学校工作中,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十年来,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在行政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先后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的有数十人,走上市、厅级领导岗位的有数百人。在中央与各省(市)的财政、金融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均有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数字校园:59个硕士点(含自主设立16个)、35个博士点(含自主设立13个)、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部级、省级重点学科。70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54个本科专业。

山东财政学院是由财政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始建于1986年,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现有39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专业可选为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士学位,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企业管理为省级重点强化建设学科。已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等六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学科结构。

学校以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大力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依法治校”战略,积极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被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和著名公司录用,大批学生考取名牌高校研究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在高考招生中,学校普通本科文、理录取分数线连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近几年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居山东省高校前列。

数字校园: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院,39个本科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经济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学校现已成为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学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设有16个教学学院,44个本科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拥有企业管理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6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企业财务管理等10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8门课程为省级重点建设基础学科课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就业率高,二是就业去向好。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被财政部、海关总署等单位录用为国家公务员,部分优秀毕业生被录用为山东省各级政府公务员和被选拔为选调生,大批优秀毕业生被财税、金融、电力、电信、邮政等系统录用;各地大中型企业、知名企业也主动与学校建立联系,要求录用我校毕业生。学校的毕业生以其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数字校园:16个教学学院,4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升级重点学科,10们省级精品课程,8们省级重点建设基础学科。

天津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是一所以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兼有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等七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最早设立国际贸易、企业管理、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硕士点和会计学、统计学博士点的院校之一,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可以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院校,拥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学校现设有商学院、经济学院、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旅游系、体训部、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研究生部等12个教学系部,并设有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房地产研究所、金融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数学经济研究中心、法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学科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工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33个本科专业;统计学为天津市13个重中之重发展学科之一,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博士点、24个硕士点和工商管理(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硕士点,形成了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职生教育,以及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从业资格培训等在内完善的人才培养序列,是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8

[关键词] 创新 金融BPO 人才培养模式 外包服务基地

一、 我国金融BPO发展现状

1.金融BPO的含义

在《金融业务中的外包》(巴塞尔委员会,2004)中,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被界定为“被监管者将部分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本应由自己从事的业务利用第三方(既可以是被监管者集团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 BPO的业务包括信息技术(如应用开发,编程及译码)、专业运作(如某些金融、会计领域、后台业务及处理、管理活动)、执行合约功能(如客服中心)。 BPO可以为金融机构创造以下价值:降低经营成本、突出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战略目标。金融BPO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

2.我国金融BPO刚起步

我国金融业已经完成文档影像化和数据的大集中,开始进入后台大集中、建立共享中心阶段,在一些非核心领域尝试在岸外包,如信用卡发卡和收单业务、保单数据录入业务以及数据处理。离岸外包业务主要是日韩的呼叫中心服务。

除了华道数据、炎兴科技、华拓等极少数专门从事金融BPO的公司,大部分的外包公司,如神州数码、东南融通、大连华信、博彦科技、宇信易诚等,金融BPO的业务量很小。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存在众多只有数百员工的小公司。

2005年中国IT人才缺少42.5万人。在人才结构上,缺乏软件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人才缺乏、规模较小成为制约我国金融BPO公司承接国外大订单的瓶颈。

二、我国发展金融BPO机不可失、刻不容缓

1.金融BPO的强国印度面临“中年危机”

印度依靠低廉的成本、大量专业人才、英语优势和政府强力推动,成功开拓全球外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市场占有率,如,呼叫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是90%。经过20年发展,印度已经面临危机:后续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人员流动率高;BPO从业人员的工资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风险分散原则和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瓜分印度的市场份额;不少欧美企业不太适应与相隔遥远、文化差异极大的印度公司进行商业往来。

2.发包国寻找“印度备份”,中国的综合吸引力指数仅次于印度

为了分散业务过于集中在印度的风险,发包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第二目的地。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了近年离岸外包国家综合吸引力指数(如下表所示),印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国位居第二,但是无明显优势,亚洲其他国家和中东欧地区将成为中国发展金融BPO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

资料来源: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

3.外国的外包公司已经进入中国,争抢人才与市场

美国大多数从事外包的IT企业,如毕博管理咨询、优集系统公司等已经进入中国开拓市场。2000年建立的GE大连服务中心是跨国公司内部外包的典型案例,也是跨国公司采用离岸外包的通常手法――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开设分支机构进行离岸外包,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在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得到保障。

印度的外包企业从2002年起陆续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著名的TATA公司在杭州开设分公司,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和Wipro则进入上海和北京,并计划几年内各自把员工人数从几百人增加到5000-6000人。

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的为数不多的BPO业务也是交给了国外知名公司,如HP、Unisys。

4.外包服务的层次不断提高,而我国处于外包价值链的低端

在金融BPO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知识处理外包( 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KPO)。KPO是银行将业务中的知识创新、研发环节外包给外部服务商来完成。2003年,印度实现的BPO和KPO业务约为35亿美元,到2010年可达到300亿美元,就业人口为82万人。处于价值链高端的KPO正成为印度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目前承接的主要是软件外包(ITO)和单据处理、呼叫服务等,处于外包服务价值链的低端。

三、发展金融BPO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1.注重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关键

印度的情况已经说明,承包商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难以持续长久,竞争力来自服务的质量、外包商和承包商之间的融合程度。

我国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应着力培养与发展金融BPO相关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除了掌握金融、会计、IT、法律、外语、国际商务规则等知识以外,培养交流沟通和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理解发包商的文化也同样重要。

2.整合国内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需要金字塔形的人才梯队

整合目前规模小、分散的BPO市场是我国发展金融BPO的必经之路。BPO向KPO发展,拓展了我国发展外包服务的“蓝海领域”。建立金字塔型的人才梯队,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大量从事具体操作的业务人员,如,呼叫中心服务、单据处理等。处于中层的包括:(1)BPO公司的管理人员;(2)进行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3)专业的BPO经纪公司。位于顶端的是代表中国品牌服务质量和核心业务的金融BPO领军人物,能整合国内BPO资源,并开拓国际市场。

3.国内竞争采取差异化策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国内不少城市成立了软件园和外包服务基地,应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明确各自定位,制定与各地核心业务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日韩两国的呼叫中心均建在大连,大连在对日、韩两国的外包上有语言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应重点发展对日韩的离岸业务外包。上海应突出国内最好的金融生态、外资金融机构众多、海内外人才集中、中国第一家金融BPO示范基地等优势,抓住美国有意识地分流印度业务的机遇,尝试发展高层次的外包服务,如,在核心业务领域开展金融BPO,涉足KPO中的投资研发等。

4.需要建立人力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机制

由于存在时差、工作环境差、业务单调重复、健康受损、报酬较低等因素影响,呼叫中心工作人员的离职率在印度和我国均较高。在其他业务中,如后台服务中的数据录入等,也存在类似问题。

教育部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413万人,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这是我国发展金融BPO所需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但是,毕业生和高等院校,甚至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对金融BPO的了解,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上没有予以相应的重视。人才流失已初现端倪,不少优秀毕业生被跨国企业录用从事BPO业务。

四、我国目前金融BPO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金融BPO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正规院校学历教育、民办培训机构提供培训项目、金融BPO企业直接让学员接受外包开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及实际的外包项目训练。

随着金融BPO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以BPO项目为导向的学院。例如,东软科技在大连建立了东软IT学院,以日语和韩语为主,课程设置上以项目为导向,为公司发展培养IT人才。上海建立了张江创新学院,也是以项目为导向、培养从事BPO的专业人才。

上述几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由于我国金融BPO刚起步,社会对其了解不多,在大学的课程设置、技能培训上还没有体现出金融BPO的特点

2.缺乏针对开拓市场的人才的培训

提供金融BPO中介服务的机构很少,难以沟通外包的供需双方。外包公司被动地等客户上门,人力资源和客户资源的开发远远不够,制约了我国外包服务公司在国际市场树立形象。

3.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

目前的培训模式主要是完成企业订单式的培训,强调操作与实用,没能从完善金融BPO市场的结构、提高外包层次和人才储备的角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也没有体现金融BPO自身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动态要求。

4.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

目前的培训主要针对操作性的业务和人员。对培养领军企业的管理人员、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等,国内缺乏相应的师资和适当的模式。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无磨合期的国内留学模式

“无磨合期的国内留学”培养模式以金融BPO市场变化为导向,高度衔接金融BPO向纵深发展的趋势、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培训方案,高度模拟国际商务环境,强调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培训机构、外包企业和金融业行业协会的资源,减少培训学员和外包商之间的磨合期,满足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要求。国内留学则注重外语的培训环境与沟通能力,了解多国文化。

1.“无磨合期的国内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知识学习+技能培训+企业研训

(1)知识学习:由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组成。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金融、外语、计算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专业知识主要是业务操作、电子商务、税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部分由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确定课程,也可以根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设置。

(2)技能培训:情景模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利用培训机构拥有的模拟银行、操作软件和实践基地等资源,安排学员在学习知识模块的同时,有步骤地接触实践。也可以请外包业务人员安排与真实情况接近的环境,制定任务,学员去执行,外包业务人员进行指导和总结。

(3)企业研训: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进入外包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和团队合作的实训。学员有机会接触项目,积累实践经验,零距离地接触企业文化与管理流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外包商选择合适人才。

2.“无磨合期的国内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注重国际化,培训机构建立全封闭的外语教学环境和模拟国际商务环境,培养掌握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了解多国文化、外语沟通能力强、操作与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2)以各地的外包服务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2006年,商务部的“千百十工程”催生了各地的外包服务基地。大连是日本和韩国的呼叫中心所在地,沈阳欲打造东北的金融BPO中心,深圳是香港开展金融BPO的首选地。天津滨海、上海浦东有综合配套试点改革的政策优势,也都以发展金融BPO为目标。武汉、西安、长沙、成都等也着手发展服务外包基地。外包服务基地体现来自实务界的发展变化,为课程设置方案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动态的需求信息和训练平台。

(3)满足对高层次人员培养的要求。这一模式联合国际著名院校办学,可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培训资源,满足培养精英的高层次要求。

(4)拓展人力资源的营销渠道。依托外包服务基地和集中高等院校、外包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资源的培训模式,有利于及时沟通外包供需双方的信息,满足企业发展对合格、多层次人才的动态的需要,促进就业。同时,各地发展外包服务有不同的定位,形成竞争合作的格局,也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先进经验的传播。

六、“无磨合期的国内留学”模式在上海的尝试

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操作中心的功能正逐步向上海转移,金融BPO由操作简单、标准化程度高的业务向电话理财、银行卡收单业务、商户营销业务发展。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外包服务示范基地,信息卡产业园、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研究机构联手建立了战略联盟,并准备与美国某金融系统专业学院联合创立外语授课的“封闭式的BPO国际商务学院”,培养从事金融BPO的专业人才队伍。战略联盟从机制上保障了人员培训所需要的实践和实训的平台,在培训方案设计上密切联系BPO业务发展需要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文彬:《服务外包在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9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