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8篇

时间:2024-04-03 14:35:12

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

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篇1

一、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特性

所谓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校园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活动有机地连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校园安全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其主要作用是对校园安全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使其实现预定目标。它既与学校其他保障系统(如设备、人事、后勤、管理等)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矛盾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包含不同层次的多元子系统。科学、健全的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应具有以下五个共同特性:一是目标性,必须明确校园安全所要达到的标准;二是形成性,必须重视条件的保障和过程的组织管理;三是评价性,必须重视学校外部或学校内部对校园安全的监控和评价;四是相对的封闭性,中小学校园安全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中小学各部门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完成的;五是运作的持续性,中小学校园安全程度的提高依赖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的持续的合作和努力。

二、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现实反思

1.校园安全保障中的法制缺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法制管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是,校园安全一直处于国家立法管理的盲区。目前校园安全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责任划分、事故后期处置等问题,还没有一部正式的立法作为参照依据。由于校园安全的特殊性,它既不能套用社会治安管理的具体法律规定,也不能被教育相关法律所替代。因此,一旦校园内发生危及师生、学校财产安全事件时,司法部门因缺少足够的法律依据,在界定、处理时只能参照其他相关法律,导致判定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在处理结果上,导致学校、家长矛盾激化,使真正受害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2.校园安全保障中的管理失效

受传统应试教育目标的影响,大部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仅重视智育教学成效,忽视学校的整体社会效益,没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作为己任,没有把校园安全放上工作议事日程,使学校的安全保障管理苍白无力。另一方面,受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限制,目前除了大中专院校内建立了专职保卫组织,高、中、小学校园里保卫组织均不健全,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只能由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学校干部、教师、勤杂工担任。他们只能应付简单的门卫、值班工作,而安全隐患的检查、整改,治安秩序的维护或一旦暴力事件发生需要的紧急处置,他们根本无法胜任。

3.校园安全保障中的教育弱化

安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生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防范与处理安全事故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视域下,当安全教育与课程教育发生时空冲突的时候,安全教育的有无和多少只能看应试教育科目的需要或其他目的需要,而绝不会看安全教育本有目的的需要,这直接导致安全教育“量”的不足。即使安全教育在紧张的学校教学中挤占了一席之地,但其内容也常会被变异,即把安全教育等同于安全知识教育,应试教育讲究知识的灌输与片面强化,这导致学校安全教育的唯知识倾向。

4.校园安全保障中的文化缺失

校园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校园安全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创造而叉被大众所利用的,只有全校师生员工安全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才会产生更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随着近年来网络、媒体等文化传播途径的扩展,各学校也逐渐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从实体到网络、从德育到智育,观其内容,虽覆盖理想、知识、信念、规则等方面,但安全文化似乎很难发现。安全文化的渗透、生命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显得那么的模糊。校园安全文化的缺失成为学校师生安全意识淡漠、安全技能缺失的潜在成因。

三、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多维重构

1.校园安全教育体系

(1)安全教育目标体系

安全教育体系是校园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针对《纲要》中提出的安全教育的总体目标,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具体制定各学段安全教育的分级目标,包括不同学段安全教育在学生意识、知识、技能、习惯养成等方面需要达到的标准,这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

(2)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精心设计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通过教育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是安全教育工作的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结合我们的国情,在内容的选择上确定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操作上亦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覆盖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用电安全教育、实验实习及社会实践安全教育、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劳动及日常生活安全教育诸领域,时限跨越任何一个时段l”。

(3)安全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学校安全教育评价形式,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是工作的关键。对学校安全教育的评价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方面,即外部通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对本辖区中小学安全教育成效的整体评估和阶段性考核树立典型,宣传和介绍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的有效做法。学校内部构建按照各学段具体目标体系,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建立相应的学段评价标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将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既包括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安全理论的掌握,也包括安全技能的训练和模拟实战的考验;评价结果的应用性,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下一步安全教育的方向和侧重点。

2.校园安全法制体系

(1)校园安全法律体系

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学生们抵抗住社会的严峻治安形势的冲击,必须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从当前情况看,应抓紧制定学校安全保障法及校园安全法,使学校的日常管理、安全保卫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立法机关应该吸

收和借鉴国际上有关国家相关的校园安全立法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校园安全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探索建立校园警察制度,根据校园警察的工作特性,建立校园警察专门的任职资格和培训制度,提高学校安全保卫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2)校园安全制度体系

安全制度体系是安全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文化载体,它对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服务、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导、约束功能,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实施校园安全的制度管理,要依照国家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以系统理论为支撑,构建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各领域的安全制度管理体系。如:《学校安全预防制度》、《学校消防安全制度》、《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治理制度》、《保安员安全管理制度》、《学生日常活动安全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等等。只有拥有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校园安全管理才会有章可循,才能发挥其强有力的规范、引导、激励和保障功能,维持正常有序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师生的安全和校园的平安和谐。

3.校园安全文化体系

(1)实体安全文化体系

文化是学校安全保障的潜在因素,传统的学校安全保障无视校园文化的影响渗透作用。校园文化按其存在形式可以分为实体文化体系和虚拟文化体系。校园安全保障文化的建设也应从上述两方面有针对性地予以营造。如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媒体,向广大教师和学生宣传我国关于校园安全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使校园活动的参与者首先懂法,形成“人人知法、人人学法、人人用法”的文化氛围。同时,可以在各种媒体上开辟专栏,如在校园网中设置“校园安全”专栏,在校报上设置“自我保护”专栏,在寝室和教学楼走廊中设置“消防专栏”等,通过图片、录像、实物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校园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另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如校园安全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报告会等将校园安全教育深入人心。通过承办防火示范演练、自救演练、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演练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2)网络安全文化体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其影响程度空前增强。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广大青少年,打造健康、绿色、积极向上的校园安全网络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网络健康环境的营造需要教育、公安、网络监管等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作为网络管理微观部门的学校网络安全监管责任重大。学校应加强校内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对上网信息进行把关,防止危害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其次,学校应通过国家网络监事会及时了解网络安全状况,杜绝色情、暴力等违背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内容。再次,学校网络管理部门应禁止侵害个人和社会合法权益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使广大学生至少在学校上网时能享受到纯洁干净的网络环境。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动态平台,利用相关安全教育网站、安全教育视频、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校安全的网络教育,使网络安全文化与实体安全文化相结合。

4.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1)领导组织体系

建立学校管理体系是实现校园安全管理有序化、提高安全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审视当前的中小学校,长期以来,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校园安全领导组织体系、责任评价体系、应急处置体系等。很多学校将学校安全工作并属于保卫处或者学生处,甚至后勤处等,这些部门各自为政、各负其责、各管一块,造成了部门之间职能不清、责任不明、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学校管理资源和成本的浪费。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安全保障管理机构,成立机构领导小组,学校主管领导亲自挂帅,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应成为该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该机构负责统筹各部门力量和权利,协调统一各部门行动,形成“全校齐参与、部门总动员”的学校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2)责任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责任评价体系是制度执行的有力保障,是提高项目参与人主观积极性和责任性的客观手段,使学校安全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体现实效的推动因素。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监督机制,对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全程监控,强调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使制度的执行不流于形式。其次,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部门分工和职责要求,通过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情况,对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情况等作出阶段性考核和评价,表彰奖励先进做法和先进个人,树立榜样,形成特色。最后,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先前考核评价情况,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对执行不力的要追究原因,责任到人;对项目完成差或未完成规定要求的负责人给予相应的警告和惩罚,追究其直接责任,严肃校园安全保障的各项进程。

(3)应急处置体系

校园安全具有继发性和突发性等特质,很多危害学生安全的事件有其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校园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急处置体系的构建必不可少。首先,要重点对分管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危机管理”的宣传、教育和训练,兼顾普通师生员工,把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所有的师生员工中;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成立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工作组,由校内安全工作先进人员和有安全保障经验和技能的相关人员组成。学校应从政策、资金、人员、设备等各方面加大投入,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给予保障,使广大师生遇到突发事件时“心中有数、脑中有技、身体有力”。

校园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保证学校安全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责任,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社区组织、公共媒体、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所以,我们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配合,周密部署,采取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等形式,最终形成学校安全保障合力。

参考文献

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是指“高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专题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资与精神两方面。”[1]校园安全文化问题虽然广泛存在于中国各高校,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极为薄弱。时至今日,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2],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3],陈良栋、夏向阳《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4],熊雁兵、翟兆斌、张勇《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讨》[5]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相关地域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到2012年在校学生将超过2500万人。高校扩大招收规模,致使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这不仅体现在盗窃、诈骗等常见安全事件,而且涉及人身安全的也屡见不鲜。开放式的校园,使其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化,这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较好地解决校园安全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在“十二五”科研规划中,将《学校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防范的应用性研究》作为一个重点课题立项研究。研究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有深远意义。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师生个体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校扩招与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开放式的特点,导致校园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化,不安全因素增多。校内主要体现为偷盗、使用违规电器、违规操作实验器材、社会不法分子入校犯案等。同时,校园周边网吧、KTV和其他娱乐场所也是高校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成为安全事故频发地。据笔者调查发现,高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多特点,如突发性、多样性和季节性等,近年来事故发生率逐年递增,使得校园安全受到极大冲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及家庭造成重大打击或影响,而且也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反映,更有甚者,校园环境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祖国未来。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校园安全问题。各种校园安全事故警示我们,应特别重视和保护师生在教学、学习及其在校园周边公共场所的安全与健康,这是新时期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防护体系,高校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影响学校竞争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中,校园安全文化是最关键部分,其建设水平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标尺之一。通过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力量来保障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在新时期已被纳入评价一所高校是否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基本范畴。高校要想提高竞争力,首先要保障基本教学、科研、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避免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但由于校园内外环境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日趋复杂化,校园安全受到极大冲击,因而应站在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高度,努力抓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稳定与和谐提供必要保障。笔者认为要充分注重以下两点:首先,要让校园安全理念与安全价值观在领导的态度和行为中体现出来,并将其落实到学校管理制度中。其次,除把安全管理融入教学实践中之外,还应将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领导与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氛围,以便使提升学校竞争力。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教育、规范和激励功能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自身功能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教育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它不仅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和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的行为,而且在应对其他非安全因素时,也表现出明显的责任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扼杀或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规范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对师生员工能起到规范作用,经过教育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行为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他们会自觉地以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为追求,这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安全行为的出现。第三,激励功能。校园安全文化在支配师生员工行为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起到支配作用,具体表现为他们对各种不安全行为会避而远之或是勇敢地作出反应。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长期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校园安全文化内涵缺乏

高校在长期建设和实践中,校园安全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但时至今日,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开放式的校园,决定了校园内除学生之外必然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员流动,从而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难度。相关领导虽已看到这一事实并也想努力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校园,但部分管理者做的却只是一些日常工作,不仅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而且他们不能从学校长期实践经验与安全管理特征中,提炼出可以代表本校安全文化内涵的文化用语。第二,高校虽然投入大量经费购买诸多安全器材,但缺乏利用这些安全器材宣传、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因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其应有之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纵观各地高校均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将安全理念向学生灌输,但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对其并不认可。因为它不仅缺乏事例分析,而且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这就显得比较枯燥、无力,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此外,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安全事故相对较少的校园里,因而在思想上还未对安全问题形成一种警惕感,在这种思想模式下,安全教育的效果必定非常有限。第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教学内容未把安全文化纳入其中,同时,也无需通过考试或采用其他方式考察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因而“一旦文化本身无法依靠自身强大的教育感化功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则这种安全文化很可能会流于形式。”[6]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支持力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能只靠学校本身努力,而应积极争取外界支持,外界支持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展与成效。但是国家与社会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第一,经费不足。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更加重视,但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背景下,国家用于高校建设的经费有限,因此,现阶段用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经费相对于实际需求来说,仍然存在严重不足,尤其在安全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第二,缺乏社会支持。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任务,社会为其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都将对其产生积极作用,但事实上社会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不仅影响建设进程,而且效果也不明显。

三、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全面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制,狠抓高校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与心理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多渠道宣传,培育校园安全文化精神。

(一)全面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制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领导支持与带动,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从行政管理层面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保证,而班主任、辅导员等则是教学管理层面的主要责任人。

第一,在行政管理体系中,校、院两级领导干部是安全教育工作的负责人。首先,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应兼任学校安全教育领导组组长,成为全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其他校级分管领导应兼任副组长,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直接负责者。其次,学校与各学院之间通过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明确各学院党政“一把手”为所属院系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力抓手,形成一种层层负责制。校、院两级主管领导既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计划,也要亲自抓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以便在全校形成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机制。

第二,在教学管理体系中,各院系分管领导、班主任等都是安全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首先,各院系应积极与保卫部门建立起长效协作机制,将安全教育以不同形式深入课堂、班级和宿舍,从而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其次,高校应划分片区,并指定各片区安全文化建设责任人,如果高校存在多个校区,还应在各个校区设立安全员,以便协助校区负责人抓好安全管理工作。总之,只有将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才能营造出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责任文化。

(二)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重点抓好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必须加强人身安全与心理安全教育,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一,高校应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教育。首先,高校应健全以保卫处为主导的专职保安队伍,完善相应救助服务体系。校园保安或校警是保障校园安全的中坚力量,在创建平安校园中扮演主要角色,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徒步式巡逻,这种方式虽有其必要性,可在新时期已不能满足校园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应构建由校园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和徒步组成的“三位一体”巡逻巡更体系,以便提高见警率。通过提高见警率,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安全问题,从而达到人身安全教育的目的。其次,组建一支由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安全协管队伍,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防护体系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信息员、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宣传、示范的带动作用,利用这种辐射功能对其他学生宣传安全知识,进而形成对安全知识文化的认同。最后,学校或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安全知识征文活动、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等,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相关安全知识的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文化。

第二,高校应普及心理安全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在学校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在各学院也相应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站,通过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进而提供各种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其次,学校应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专家或专科医生到校讲学,以便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最后,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组织观看相关电影等,这对建立心理咨询评估制度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宣传,普及安全文化知识

让安全文化知识在全校内普及,是搞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要想使安全知识得到最大化普及,关键在于宣传。第一,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首先,学校要敢于打破将全校学生集于一个大礼堂听安全教育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应采用以学院为单位的小班制安全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更具针对性,效果更明显。其次,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师应把高校学生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相关防范方法与避害技巧,进而增强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第二,播放安全教育专题片,这是宣传安全知识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通过组织观看影片向学生宣传一系列安全常识,从而起到一种安全警示作用,让安全意识及其避害技巧在每个学生头脑中留下烙印。第三,学校应制作安全教育小册子,集中印制安全知识的同时,适当附带相关典型事例,这可以让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加注意安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微博等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向学生介绍和宣传各种安全信息与知识。

总之,随着校园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化,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面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应对措施,通过构建校园安全防护网络,将各种校园安全隐患扼杀在源头。

参考文献:

[1]胡源春,刘江华.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实践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J].现代情报,2002(8):116.

[3]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8(2).

[4]陈良栋,夏向阳.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篇3

俗话说得好:“平安就是福。”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营造更安全、更文明、更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安全教育活动是势在必行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同样的道理,安全稳定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校园建设就必须保持校园的安定有序。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是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没有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就会失去安定祥和,失去赖以生存的校园基础。那么,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共创和谐校园呢?

一、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

秩序和规矩是保证安全所不可缺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无小事,警钟需长鸣。只有落实规范化、制度化的安全管理机制,开展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我们才能每天平平安安到校,高高兴兴回家,我们的校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安全的港湾、成长的乐园。

制度立足于预防,在制度建立之前科学研究校园安全应对机制,全面考虑威胁学生安全的校舍、消防、交通、饮食、传染性疾病以及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等因素,建立如安全应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食堂卫生制度、门卫制度、消防制度、实验室制度、考勤制度等。依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形成校园安全的制度文化。用制度来约束,可以使师生们的行为远离危险。

每学期我们都要相关人员签订《安全责任状》,并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追踪评估,对相关责任进行考核,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为创建和谐校园打好基础

以建设校园安全文化为目标,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文明素质。先抓舆论宣传,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向师生宣传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常利用典型案例和学生身边的事情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意识,在校园中减少和杜绝违法事件的发生,确保校园安全。

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学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对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以维护安全稳定工作为中心,学校向学生发出倡议: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课间活动时要文明,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追逐打闹;集体活动讲文明,做游戏讲秩序;入校后不得随意出校门;上学、放学途中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一停二看三通过;上体育课及课外活动时要注意与他人合作,防止器械伤人等。讲究卫生,不随便吃三无食品等。号召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创建安全校园作贡献。

各班出好黑板报,利用班会时间,组织演讲比赛、观看安全教育视频、自编自演小节目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避险能力。为普及安全教育知识,校园内设立法制教育宣传栏,宣传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及自防自救等知识,从而使安全责任意识和平安和谐观念在全校师生中深深扎根。

三、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注重实践体验,掌握生存技能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辨析为主。”因此,校园安全教育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大型的安全演练定期举行,无论是消防演练,还是地震演练,都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掌握逃生自救的本领。在活动、实践中指导学生形成技能,保证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中小学生应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学会处理常见的突发事件

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篇4

一.农村小学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校园内部设施陈旧老化

在日常的体育运动或者户外活动中,学校内部设施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然而在如今的小学校园中,篮球架、单杠、双杠等学生经常游戏的体育器材却存在着陈旧、老化、易倒塌等危险,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近些年,发生过多起学生在攀爬篮球架等体育设施的过程中设施坍塌的事件,校园内部设施的维护整修问题应得到校方的高度重视。

(二)自然灾害与火灾的发生

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的发生也对学生的校园安全造成威胁。在正常的教学期间,校园是人员极为密集的场所,一旦突发自然灾害,学生的疏散和安顿将是学校面临的重要工作。学生对于教学楼内部的逃生路线还欠缺了解,学校一方也缺乏定期的逃生演习,人为与自然因素都给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安全隐患

(三)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校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和心里落差,造成社会中某些人的心理扭曲,将对生活和社会的不满情绪用暴力的手段报复给校园。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小学校园曾经发生过社会人员持刀砍杀、砍伤小学生的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二.影响校园安全的多方因素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应当关注的大事,安全的校园环境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努力,而影响校园安全也存在多方面的因素

(一)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职责落实不彻底

安全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杂,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目前,农村小学存在着对工作职责的落实不彻底,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农村小学仍然将教学工作作为主要的任务,对于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仍然不够甚至会有疏忽。农村小学对于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到位,没有设计安全便捷的教学楼逃生路线,也没有安排定期的逃生演习以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传递足够的安全内容,学生的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差。

(二)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

在农村的大部分家庭中,安全教育是少之又少的。家长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自身的安全意识就比较薄弱,学生受到家长或者监护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安全意识也会减弱。同时,农村小学的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在外打工,孩子则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与父母相比,祖父母的照顾较为溺爱,当孩子进行危险游戏或者有不安全行为时,常常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三)社会层面对于校园安全的关注欠缺

校园的安全教育不是靠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社会的关注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政府部门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经济发展和增加收入上,而忽视对教育,特别是安全教育的发展。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经常会选择学校这种人员密集,并且抵抗力较弱的场所进行破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安全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加强农村小学校园安全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学校对校园安全的重视度和应对能力

安全教育,重在落实。学校必须真正地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落实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做好对于校园内部设施的维修和保护工作,成立校园安全应急小组,制定系统的校园安全教育方案,设计最方便快捷的逃生路线,安排定期的逃生演习和校园安全讲座等活动,使得校园安全教育系统化、制度化,真正地把安全教育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保证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提高家庭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影响力

学校的安全教育需要每个家庭的积极配合。家长或者学生的监护人应当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安全知识,为孩子营造和谐安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言传身教。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除学习成绩外还应当关系孩子的学习环境和课余生活。学校可以安排家长会或者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集中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可以有效地接收学校所传达的安全教育宗旨,积极合作,共同维护孩子的成长。

(三)提高社会对于校园安全的支持力度

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篇5

一、安全管理理念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审思学校安全工作,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而不同的创新精神、谨小慎微的严谨态度,全面梳理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环节,形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理念。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深入开展“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反欺凌法治知识,充分认识开展学校反欺凌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对校园欺凌危害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和全体学生“反校园欺凌”的意识,构建平安友善,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二、安全管理模式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即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责任分解,明确到人。近年来我校安全工作坚持认真贯彻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落实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创新完善学校安全动态监管机制,积极推进“一岗双责”和安全首遇制,不断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安全工作各项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我校持续、健康、平安、和谐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督查和隐患排查,加强和创新安全教育与体验,努力实现学校平安办学的教育目标。

学校健全“反校园欺凌”管理体系,加强法治教育,发挥法治副校长和道法老师的作用,注重心理咨询工作正常开展,每一个班级设立学生安全委员,各科任教师明确教育分工,班主任及时沟通掌握情况,特别关注少数人群,学校定期召开相关学生会议,有效疏导并及时处理问题。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优秀教师在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

横向到边是以创建和巩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契机,即涉及师生安全的消防安全、周边环境、饮食安全、教育教学安全、活动安全、交通出行、卫生防疫等全部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管理范围,形成全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

三、构建学校安全文化

1、目标:将安全管理提升到安全文化的高度,并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2、校园安全文化

⑴观念文化: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我校微信平台、校会、班会、宣传语、板报、网络宣讲法律知识、显示屏、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形成“反校园欺凌”震慑力,营造安全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安全观念,使其入脑、入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⑵管理文化:

①健全“反校园欺凌”管理体系,加强法治教育,发挥法治副校长和道法老师的作用,注重心理咨询工作正常开展,每一个班级设立学生安全委员,各科任教师明确教育分工,班主任及时沟通掌握情况,特别关注少数人群,学校定期召开相关学生会议,有效疏导并及时处理问题。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优秀教师在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

②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针对每个教育教学场景和环节,制定和完善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预案,使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加强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确保师生集体活动的安全,对开学期间的新冠病毒应急处理做好预案、做好演练,对大型会议、集会均做好预案,对大型运动会外出比赛活动等提前购买意外伤害险,在校生要购买校方责任险。

⑶安全行为文化

①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载体进行安全教育、法治教育、文明素养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明礼,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持续规范学生安全行为。学校聘任大坞派出所李波同志担任我校法治副校长,学校多次邀请公安系统同志到校送法到课堂,以案释法,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法律的尊严。开学以来继续加强法治教育,邀请法治副校长、公安民警进校园、进课堂,联合公安局、派出所、交警大队、巡警大队等单位开展好各种法治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全国法治网络大赛、禁毒教育知识大赛、学宪法、讲宪法争做“宪法小卫士”知识大赛。

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搞高我校安全工作整体水平。学校多次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到滕州二中、至善中学等学校参加安全现场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

③借力权威部门,联合外单位举行系列安全活动。学校多次联合大坞派出所、交警大队大坞中队对校园周边进行安全检查,为学校师生保驾护航。开学以来继续加强安全管理,下发防侵凌安全教育致家长的一封信,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我们做到宣传到位、坚决禁止和杜绝校园侵凌。开学后继续开展安全演练工作,切实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消防大队等单位进行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地震安全方面的演练,及时总结经验提升防控水平。

④加强校园保卫安全管理,严格进出门管理,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防范期间,要把好门口第一关,做到严防输入,应急处置,合理分流,错时入校。

5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是把双刃剑,通过空中课堂学生学业上受益良多,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更应该教育学生主动抵制网络中不健康的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遵纪守法,文明上网。

⑷安全物质文化

安全物质文化既是安全保障的物质基础,又是宣传安全文化的无声载体,对校园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配备一键报警设备一部,保卫科足量配备安保器械8种,校园全覆盖摄像头,录像保存时间30天以上,学校喷划校内外交通标示线和网格线,设有设置隔离栏防冲撞设施。继续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让师生近距离体验消防处置流程,灭火器等使用方法,定期排查校园、教学楼的消防设施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保证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收获学校安全硕果

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创建网络

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维护校园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为切实加强对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平安校园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综治平安建设集中宣传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谢磊同志担任,校安办主任邓建军同志任副组长,校务会成员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领导组成员分工明确,保证了学校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学校细化了分工,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校安办和各班主任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常规安全检查和交通、防水、防火、防盗、防电等安全教育。教务处主要负责教育教学安全检查和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学生活动场所、课堂教学的安全检查。总务处主要负责检查学校设施设备安全状况、电路及各种开关、插座、各种用电设备完好情况,消防设施质量及性能,楼道、楼梯、扶手、照明等安全情况。学校把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起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二、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平安意识

1.开展平安建设宣传,提高师生思想认识。

学校通过政治学习、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及校园广播、电子屏、校园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教育,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综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全校师生维护学校稳定,创建平安校园的自觉性。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教育管理意识,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2.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学校以“法治进学校”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规范办学,依法治校。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了民主监督,切实维护了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形成良好的教学育人环境。二是采取专题讲座、创办主题手抄报、黑板报、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和途径,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了以“法制伴我行”等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学校法制副校长为全体师生举行了法制教育专题讲座。三是学校通过主题班会、电子屏、校园公众平台、手抄报等途径和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贵州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了普法教育,增强了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利用政治学习、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组织教职工参加法宣在线平台的法制学习,促进教职工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教职工依法执教的自觉性。

3.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一是学校坚持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季节特点进行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样的行为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引导学生加强防范意识。二是班主任利用班会和队会以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电教片,带领学生检查校园设施安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预案的演练,召开安全教育演讲会,指导学生排查身边的安全隐患等。三是通过学校宣传栏、班级学习园地、校园广播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掀起创建“平安校园”的高潮,营造创建平安校园的良好氛围。在学期初开展了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期中举办防震、消防安全紧急疏散演练,夏季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教育。

4.持续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

学校坚持把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作为“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持续不断地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严防“三股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根据省、州、县综治办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广大师生中集中开展了“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使广大师生彻底认清了“三股势力”的险恶用心和罪恶本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中央和省党委的指示要求上来,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师生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筑起了维护安全稳定、反对分裂破坏的钢铁长城。同时,我们坚持把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与反邪教宣传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警示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了解了邪教的本质和特征,认清了邪教的社会危害,提高了识别邪教、防反邪教、拒绝邪教、反对邪教和用先进文化抵御邪教渗透的能力。

5.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在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活动期间,学校围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这一主题,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举行了民族团结手抄报比赛、民族团结主题讲座、民族团结演讲比赛等活动,并且利用广播、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三、加强治安管理,营造良好秩序

1.加强日常管理,促进平安建设。

学校加强了教师值周和学生值日力度,确保校园无一片垃圾、教室无一点污迹、设备无一处隐患,学生课桌对齐一条线,卫生工具摆放一条线,也保护了学生课间活动的人生安全。同时,值周教师和值日学生上午大课间、午休、下午活动课三个时间段在楼道里对各班的纪律进行巡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值周检查记录,即查即治,不留隐患。学校保安利用校园监控系统全天进行校园安全值勤。在学生上下学人员密集时段,学校护校队队员、班主任、保安共同负责疏导人流和交通,确保学生安全。

2.加强门卫管理,维护校园秩序。

建立健全了门卫管理巡查制度,为门卫人员配备了盾牌、头盔、警棍等防卫器械,加强了对进入校园人员的管理。对外来人员要问清情况,并一律登记,否则拒绝进入。在校期间学生出校门坚持班主任审批,并且要提前通知家长在校门口接学生,门岗保卫人员检查出门单后方可离校。严格控制机动车辆进出校门,学生在校期间,禁止一切外单位和学生家长的机动车辆进入校园。

3.落实一岗双责,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提出每一名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安全稳定的责任人。班主任对本班学生治安管理负责,教师对课堂治安管理负责,形成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学生治安管理体系,彻底遏制学生不文明行为,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四、落实防范措施,促进平安建设

1.加强教职工思想教育,促进平安校园建设。

学校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教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准确掌握教职工思想动态,并通过谈心等方式解决个别教职工的思想波动。坚持通过教职工大会、党员大会组织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教职工队伍稳定。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平安校园建设。

学校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同时,学校还大力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从小接受一定的传统经典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和谐”的民族精神。

五、健全防控体系,确保校园平安

1.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学校—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纵向到底的平安建设管理网络,形成了学校—治安巡逻大队—辖区派出所—学生家长的横向联系配合的平安建设协作网络,确保校园财产安全和师生生命安全。

2.加强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成立了预防和控制工作领导小组, 教育师生坚持做到勤洗手、多通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加强了课堂安全管理,建立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学生课安全。尤其体育、劳技、实验课,要求谁的课堂谁负责学生安全,严格执行各类课堂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安全。

4.加强对食堂的管理,完善了食堂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定期对食堂卫生、食堂记录进行检查,确保师生在校的生命安全。

六、建立长效机制,丰富创建内涵

1.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把“天天讲安全,事事能防范”的安全工作理念向全校师生宣讲,强化了安全意识,形成人人讲安全的良好局面。

2.平安校园携手共建。

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学习的安全常识回家教给家长。同时结合安全教育月活动,学校坚持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告学生家长书》以及《安全教育温馨提示》,在提醒家长们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的同时,发挥学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监督。

3.“人、技、物”联动防治。

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专门为学校保安配备了头盔、警棍、盾牌等防护设备,建立了校园电子监控系统,在校门口设置了警示牌,在走廊安装了应急灯,并完善了各种安全出口标志。在“设施防”、“技术防”的同时,我们还增强人防力量。加强对值班人员的管理,假期及重大节假日安排双岗,并由学校领导担任带班领导。学校领导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查岗,发现治安隐患,限期进行整改,真正做到“三防”并重。

4. 周边环境治理有力。

学校针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变化,联系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治理工作。

5.文化引领彰显效成效。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

总之,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以来,在上级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与配合下,我们始终把学校及师生安全稳定工作当作大事来抓,从不懈怠。多年来,我校师生无一违法犯罪,守法率达100%,未出现安全事故,学校及师生财产未受到损失,学校教职工队伍稳定,学生行为习惯良好,教育教学秩序井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狠抓落实,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建立平安校园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把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同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索教育方法、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建设和谐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篇7

一、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

1. 安全教育没有系统性。目前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都是“应急式”、“运动式”的,且不说这样的安全教育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即便是这样“运动式”的安全教育绝大多数也是走走过场,很难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现在的公共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安全提醒等浅层次教育上,而对如何应对安全事故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很少;不同地域的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在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上没有体现差异性,存在着教学对象不同,而教育内容相似、教育内容重复等问题。

2. 安全教育模式单一。中小学最常见的安全教育方式是教师讲解与说教,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晨会课或班会课上阅读安全规则、叮嘱安全事项、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等,而缺少学生喜欢的影视观看、参观安全展览、实践演练和专业人员讲座等教育形式。单调枯燥的教育模式令学生厌倦,起不到实际效果。

3. 安全教育师资不强。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老师常常束手无策。作为教师,自己的安全知识储备都不够,安全教育不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吗?那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又何从谈起。

二、“六个一”加强学生公共安全教育

1. 建设体验性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作为方法和技能的教育,需要多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公共安全教育设施。要加大投入,在校内外兴建体验性公共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体验,为开展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创造。在安全基地内,要装备一些可以让学生接受现场安全体验的设备,如可以设置模拟火灾现场、仿真灾害视频现场感受、各种逃生体验、灾害应急能力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学生们可以了解消防、交通、高层建筑居住等十类安全知识以及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知识,在人机互动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安全基地内还可以设置安全课堂,聘请专业人士传授安全知识,让学生学习自护自救的技能和面对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掌握避灾自救的方法。

2. 铺设层级式校园安全教育网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方针,要构建“局-校-班”安全教育三级网络。校园安全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层面要由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科室具体抓,统筹安排全市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制定各项安全制度规范;在校级层面要由校长任第一责任人,设立安管处,具体实施学校的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班级层面要由班主任负主责,因班制宜开展多样化安全教育,并设立安全监督员2~4名,经常性提醒同学注意安全,并负责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突发安全事件。为使这张安全教育网络运行顺畅,还应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台账,内含制度、应急预案、常用安全知识日志等,学校的安全日志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可由校长带领有关人员检查并记载,每周第一个工作日可由由分管校长带领有关人员检查并记载,其它工作日可由安管处长记载,这样明确了记载责任,确保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责任到人。

3. 建立预警制校园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学生的安全教育,重在防范,因此,建立一套校园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是强化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必要保障。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安全风险的确定、评估、预警防范的有效管理,强化师生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校园安全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建设。

首先,要确定校园安全风险内容。安全风险内容的确定是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的基础。校园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教育设施设备安全风险、交通安全风险、消防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教学活动安全风险等。我们应根据风险特点与防范需要,具体细化风险内容。

其次,要进行校园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校园安全风险有高有低,要根据危险程度不同,把校园安全风险等级分Ⅰ级、Ⅱ级、Ⅲ级。Ⅰ级安全风险是指风险程度较高,极易危害师生生命安全,或因长期运行(存在),容易引发群体性伤亡事故的风险;Ⅱ级安全风险是指风险程度中等,容易造成较重伤害事故的风险;Ⅲ级安全风险是指安全风险一般,容易造成一般性伤害事故的风险。

第三,要实行校园安全风险预警。根据校园安全风险等级要求,采取不同举措加强预警管理,校园安全预警分为阶段性预警与应急式预警两类。阶段性预警是指学校根据季节更替、阶段性工作特点采取的常态性预警;应急式预警是指学校面对突况或他校出现突发事件所采取的紧急预警。学校应根据校园安全风险等级内容,加强防范管理。分类落实责任,明确安全任务;分工落实措施,加强隐患整改;分批完善制度,规范工作要求。

第四,要建立安全风险排查机制。为确保安全风险防范工程落实到位,学校还应定期进行校园安全风险排查,如确定每年3月、6月、9月、12月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月,围绕安全教育与培训、设施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安全管理落实等方面展开,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动员全体师生采用“地毯式”、“立体式”排查,发现一起,整改一起。

4. 培养专家型安全教育师资力量。加强校园安全教育,需要有专业性的师资保障。抓好“源头工程”,要在高等院校相关学科中设立“公共安全”专业,毕业生可以进入中小学校,成为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专职教师。抓好联动保障工程,可以组建由公安、消防、安监、交通、市场监管、食品卫生监督、地震等专家组成的安全知识教育专家师资队伍,为各学校教师培训公共安全知识,提供专业性安全教育师资保障。

中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压实安全责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系统,坚持社会共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从安全价值、安全伦理、安全认同、安全意愿、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以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为抓手,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校园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强化风险防范、安全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实现校园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学校教职工安全技能提升、学生安全知识提高,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坚持带动全社会参与,达到学校安全教育总体目标。

二、宣传重点

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推进安全宣传进校园工作在服务教育系统发展、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宣传工作:

1.思想理论教育方面。重点做好安全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总体思路。

2.安全发展意识方面。重点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和自然灾害防治形势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科学理性认识灾害事故,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升自救自护能力。

3.安全管理工作思路方面。一是重点做好安全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工作举措的宣传教育,推进工作理念、制度机制、方法手段创新运用,强化安全自觉,深化共治理念;二是重点做好相关制度标准、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的宣传教育,积极宣传教育行政部门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学校落实主体责任。落实好学校教职工安全责任以及安全权利、义务,做到层层推进,不留死角。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安全法治意识、法治水平和法治素养;三是重点做好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与广大师生息息相关的风险防范、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和自救自护等安全常识,营造良好安全舆论氛围,夯实学校安全基础。

三、任务措施

进一步推动安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将安全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实现安全教育人员、教材、课时、培训、演练五落实。加强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落实安全教育内容,强化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教育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推动建立学校与相关部门的共建协作,普及生活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使广大师生做到能应急、懂避险、能自救、会互救。

1.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积极开发学校安全教育资源,不断推广典型教育活动,推动安全宣传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要保证学生每学期接受不少于8课时安全教育,鼓励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安全选修课或知识讲座。

2.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改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检查。指导学校建立事故灾害处置预案和部门协调机制,健全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按照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每月开展一次、幼儿园每学期开展一次以防火灾、防地震、防踩踏为背景的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使用校车的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校车应急疏散演练,寄宿制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夜间住宿生应急疏散演练。积极将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坚持常抓不懈。

3.发挥好校园安全教育平台作用。全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结合季节特点,春秋两季重点开展防火安全教育、夏季重点开展防溺水、防食物中毒安全教育、冬季重点开展防交通事故安全教育,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禁毒教育日”和“消防安全教育日”等节点,开展专题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积极利用校园宣传栏、电子屏幕、校刊校报、黑板报、校园网和“两微一端”等平台设立安全专栏,积极发挥校园安全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强化广大师生安全意识。

4.持续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继续丰富校园安全教育“第二课堂”,结合实际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专题活动。利用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知识竞赛、安全讲座等方式,创新安全教育模式;不定期组织开展“小手牵大手”“把安全带回家”“致家长一封信”等活动,组织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安全常识的学习中去,积极做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总体目标。

5.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加大与社区、企业、部队和社会机构的联系,共享安全教育资源,利用好安全教育体验基地,不断拓展校外教育校外实践领域,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安全能力。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充分认识安全宣传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行动。做好各项工作保障,确保工作落实,增强安全宣传进校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