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产业规划方法8篇

时间:2024-04-04 10:41:05

产业规划方法

产业规划方法篇1

关键词:产业转型 城镇化 乡镇规划 旅游区 方法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6.06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1982年的21.1%提高24.58个百分点 。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部分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的转变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镇规划方法与模式的调整。

近年来,旅游业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旅游业是联动效应很强的推进型产业,有利于促使旅游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在旅游区乡镇由农牧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乡镇规划的影响表现得很为明显,因此,旅游区内乡镇规划方法的探讨就尤为重要。

一、五当召镇区概况:

镇区作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是镇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乡村城镇化集中点,尤其在以农牧业为主的乡镇,镇区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解决旅游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镇区规划,在新时期需要考虑到更多新的因素。

五当召镇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镇域面积60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以牧为主、以农促牧的少数民族聚居镇,镇域常住人口9000左右,90%以上都是以农牧业为生。五当召镇区是镇政府所在地,原名吉忽伦图苏木,目前登记常住人口为1500。

五当召镇得名于藏传佛教内蒙古第一大寺――五当召(本名“巴达嘎尔”庙,蒙古语“五当”,“召”意为“庙宇”),五当召始建于清朝早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藏传佛教圣地。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是以五当召为核心景观的部级4A风景区,是包头市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旅游区建设之前,五当召镇少数村民为游客和香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现今镇区纳入五当召旅游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进行新的规划建设。

五当召镇现状主导产业是农牧业,辅以部分铁矿业以及旅游服务业,三大产业比例为90:3:7。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传统生产方式与市场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前景黯淡。五当召镇的两家铁厂也都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总体生产力水平很低,2005年人均收入4300元,农牧民群众至今仍未脱贫。

二、五当召镇区产业转型的背景及契机

五当召旅游的蓬勃兴起给五当召镇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黄金周期间客流量由2005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2009年的6万多人。但是由于旅游服务业建设不足,巨大客流带来的主要是门票收入,游客在景区人均消费不足5元,这意味着作为旅游服务基地的五当召镇区将有巨大的潜能可挖掘,给原有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提升带来难得的机遇。

石拐区关于五当召镇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出:1、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牧民向旅游业转型;2、牧业转为圈养,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3、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配合五当召景区建设工作,逐步实施镇区人口转移。

随着旅游服务业发展,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将向服务业转移,旅游服务业将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冲击当地传统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五当召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都经受到挑战。

三、产业转型对五当召镇区的影响

随着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建设与发展,游客由单一的宗教文化游转为度假休闲旅游、民俗民风体验游等多种方式,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延长,对各种服务都会有更多的要求,旅游服务业将逐步代替衰落的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其强大的产业联动将会带动交通运输业、民族特色纪念品加工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三产比例顺序将实现“一二三”到“三二一”的理想状态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给五当召镇的人口规模带来变化:

现状城镇居民登记人口3000人,常住人口1500人,自然增长率为4.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吸引外来务工、经商人口,游客也会逐年增长到一个成熟风景旅游区的稳定水平。因此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数量、景区游客数量因素预测五当召镇区的人口规模。

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用地规模及结构的变化:

1、农牧业生产用地减少。

人口向旅游服务业转移,农牧业人口下降;生态保护政策以及十一五发展计划;五当召风景区总体规划对生态保育、景观保护的要求,都将缩减农牧业用地的比例。

2、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用地增加。

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城镇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三级城镇设置,例如风景区管委会、派出所、中小学校、医院、邮电局、银行等;商业功能侧重于住宿、餐饮、娱乐行业,要为旅游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硬件支持。

3、居住用地增加。

人口规模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要求现有居民的居住用地面积以及居住条件改善。

4、工业用地增加。

根据当地宗教特色以及在内蒙古藏传佛教的中心地位,发展宗教及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加工类乡镇企业,因此工业用地将会有所增加。

5、配合景区建设的相关用地比例增加:

加强旅游服务基地与景点的联系,以及所需停车场地,交通广场用地将会增加;提升景区生态水平及景区绿化覆盖率的要求,相应的绿化景观用地也将有所增加。

四、产业转型背景下五当召镇的规划特点

经过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发现,五当召镇区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风景区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五当召至额尔德尼山的轴线关系,大量建筑突兀其中,割断了空间呼应,也影响了五当召入口空间的视觉纯净性,破坏了固有的自然环境和山水格局。

鉴于上述原因,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提出:搬迁五当召镇区至五当召东面的大东沟南北两坡,基于目前镇区的基本人口,建立以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小城镇。

选址:拟定于五当召东南侧的大东沟南北两坡,日照条件良好;距离五当召庙区1公里余,现有县级公路经过,交通条件便利;地下含水层深度浅,取水方便。另外,与五当召之间有一道山梁相隔,形成天然的视线屏障,有利于风景区的风貌保护和镇区自身的建设发展。

功能定位:五当召镇集合了旅游服务基地和经济行政文化中心的双重功能,发展依托旅游的第三产业以及无污染的旅游纪念产品加工业。

用地规模: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综合考虑当地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特点预测人口规模,拟规划用地面积为0.8 km2左右,人口8000人,人均约100m2。其中,保留老镇面积为1.27km2 ,拆迁面积为0.39 km2,新建镇区面积为0.819 km2。

用地布局特点:根据五当召镇与风景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和自身功能要求,规划形成了“一带、两中心、两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构成布局相对紧凑,分区明确,结构完整的用地结构体系。

一带: 以河道和城镇景观大道为乡镇发展和绿色景观轴。

两中心:分别以镇中心广场和旅游商贸中心广场为中心形成居民生活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

两片区:围绕两个中心分为居民生活、旅游商贸两个片区,由绿色发展带贯穿,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

基本道路构架:根据《村镇规划编制规范》的有关要求,将道路分为三级设计,停车场同时考虑风景区和镇区自身需要合理布置。

规划建设要点:五当召镇的建设要体现风景旅游区宗教文化特色,体现更多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街道以双向两车道为主;建筑风格为藏式,高度控制12米以内;滨河大量绿化,散点式布置街头绿园和集中式行道树,创造优美的游憩、生活环境。

五、五当召镇区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提升

五当召镇区将景区规划与乡镇规划相结合,积极根据产业结构转变对用地、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景区和乡镇自身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又为旅游业发展开拓了空间,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旅游业作为镇区经济全新的增长点,给当地产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给镇区直接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为当地的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如农牧产品、传统手工业制品加工等,也会给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旅游地优美的环境和旅游业强大的经济集聚能力,吸引投资商加入城镇建设的行列,与景区实现联动发展和合作共赢。

六、结语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乡镇产业结构的转型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本文通过五当召镇区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规划实例,从产业转型带来的功能、结构、规模、道路等诸方面的规划调整做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对此类乡镇规划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产业规划方法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cro policy requirement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odern logistics park and the demand of logistics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lanning of Inner Mongolia Songshan Logistics Industrial Park, taking the problem as the guida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modern logistics park planning as follows: determining the development goal and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choosing the reasonable spatial scale distance and unit module, and determining the size of the block division; determining the layout pattern; determining the property process of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combined with function, property process, layout mode organiz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ffic flow lines.

关键词:现代物流;空间模距;物业流程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spatial pattern;property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107-04

0 引言

现代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新兴物流集疏方式。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增大、城市功能紊乱等,基于此,政府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在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的主要交通干道附近专辟用地,然后逐步完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并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如此能够吸引并聚集很多大型物流中心,不仅有利于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还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现代物流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运用信息和管理技术将分散物流的各项基本功能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行,不仅优化了服务,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由此可知,现代物流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法。

目前,我国处在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重要阶段,在快速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中,还存在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物流产业园区定位不明确;物流园区功能布局与物流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也不能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物流业态对空间的需求变化;尤其是不同规模物流企业、内部物业流程与区域物流流线、内外交通组织、功能空间布局没有进行有机的结合,因此,本篇论文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内蒙古松山商贸物流产业园区规划,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望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内蒙古松山物流产业园区方案

1.1 发展概况

位于赤峰市松山区与新城区的交界处的内蒙古松山物流产业园,处于京通铁路线的交汇处,东临306国道赤峰段,北临松山区巴林大街,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如图1)。该物流产业园区聚集了很多的物流资源,将现有的各类物流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不仅实现了物流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作用明显。

内蒙古松山物流产业园东到沈通铁路,西临306国道,南起巴林大街,北接规划界限,总用地6.14平方公里,其中2平方公里为一期商贸物流园区用地。

1.2 规划方案

规划结构为“一心、两轴、四区”,“一心”:是指位于区域中心位置的生产服务中心,是全区的核心,具有展示、信息、商务和服务功能,包括商务服务区和公园绿化。“两轴”:南北向产业发展轴和东西向生活服务轴;依托生产服务中心东西向展开,作为物流园区的生产服务轴,以南北向规划的物流大道串联各个功能区,打造物流园区南北向产业发展轴线。“四区”:即生活服务区、储运加工区以及两个商贸物流区(如图2)。

生活服务区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商贸、配套居住生活、综合管理等;储运加工区主要具备联运流通、物流配套加工等物流增值功能;核心商贸物流区的物流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商贸功能区、区域物流区、城市物流区等。

2 物流园区规划方法研究

2.1 物流园区发展定位

在分析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赤峰物流产业现状,确定合适的商贸物流产业园,要求该产业园应满足管理规范、运转高效、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要求,商贸物流基地作为赤峰市新城区商贸物流产业的载体,其服务于蒙冀辽地区,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该产业园逐渐成为了赤峰市中心城区的商贸物流平台,对于蒙东地区的物流行业甚至整个经济都举足轻重。

2.2 “市场+政府”模式作用下的空间模距

2.2.1 物流用地大小影响分析

在物流园区规划中,物流功能决定了物流用地的大小,而物流功能多种多样,这就意味着物流用地组成错综复杂。物流设施对于物流园区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物流设施主要包括批发市场、仓库、交通基础设施、配送中心等,因此,物流用地可以定性为道路广场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的混合,这就要求定性物流用地时应体现其灵活性。

2.2.2 空间模距弹性

有研究表明:以300m*400m的路网格局划分地块,形成道路网密度适中、地块大小为12hm2的空间模距,在细分模距时,应确保每个地块有1-2边临靠道路,如此便于划分出1.5hm2,3hm2,4.5hm2等不同大小的模块,有利于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使地块的价值最大化。(如图3)。

赤峰商贸物流园规划中通过应用空间模距弹性,以300m*400m(12公顷)为空间模矩,这个模矩由150m*100m(1.5公顷)的基本模数而来,可形成1.5公顷、3公顷、6公顷、12公顷的弹性模矩变换系统。

模矩适用范围:

1.5公顷:小型专卖企业使用的规模;3公顷:中小型企业使用的基地规模;6公顷:较大型超市或企业的基地规模;12公顷:一般大型综合性市场及大型企业基地的规模。

2.3 单元模块内布局

赤峰商贸物流园在规划布局上,按模距模式划分不同的组成单元模块(如图4),并在此基础上,按不同功能布局和组织物流园区,规划采用以组团布局模式,组团地块主要通过主要的道路来划分,且为了能够满足更多项目的要求,应使组团地块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总体规划主要考虑沿横向作为主要商业、步行、绿化通道,纵向主要作为货流通道,如此有利于提高物流行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如图5)

2.4 单元模块物业流程

出于商贸物流园长远发展的考虑,对其主要服务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规划,具体如下:

2.4.1 商贸业务流程分析

商贸交易的业务流程包括进货、仓储、简单的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如图6)。商贸物流园紧密联系市场,“外引内联”,建立交易市场,开展商贸交易和物流服务,如此不仅给赤峰市城镇居民带来了便利,也能够有效提高该市物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4.2 专业批发市场业务流程分析

专业批发市场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的业务流程、农副产品市场业务流程。一般情况下,这一类产品需要进行配送服务(如图7)。

赤峰商贸物流园通过分析当地现状,依托自身特色农业,配套农产品市场,降低了物流服务成本,久而久之成为了区域流通型农产品物流中心。物流中心提供的功能服务包括: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农副产品的储存、信息服务等(如图8)。

2.5 交通流线分析

物流园区进行交通组织时需坚持快速集散、有效分流、流线短捷的原则,如此能够有效提高物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各功能区道路、园区道路、功能模块交通流线保持良好的衔接,形成内外一体通畅的物流通道(如图9、10)。

根据整个物流园区道路网规划,依照生活交通和货运交通,把物流园区道路系统进行交通组织,计划在生活区外部形成环路,居住生活区内禁止货运车辆通行,并且能够疏解内部交通,把园区中部的贯通东西的道路作为生活区与城市其它区域联系的主要通道。生活区规划好之后,生活区之外的道路都规划成货运通道,确保货运车辆能够快速通行,确定从东往西主流向进行区域货运交通,并由多条运输线路构成的货物运输组合体,确保物流工作高效运转。

3 结语

该规划根据不同物流的发展阶段,结合市场需求,采用与其相适应物流功能、物业流程、物流业态和组织形式,确定企业规模空间的弹模块,该功能模块能够满足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适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而形成可以满足市场各类需求的平面布局,如此不仅有利于土地的开发和建设,也为开发和管理者决策提供了参考。

按照该规划内容,截至2015年末,园区重点50多家重点物流项目已经落实,80多家物流项目正在推进,相关配套设施已经启动,并有效的指导了该物流园区核心商贸物流园区详细规划设计,形成一个服务中心、两个发展轴、五个专业产业区的空间布局(如图11、12),初步显现出该方法理论指导性及实践性(如图13),并科学引导现代物流园区后续建设,加快赤峰地区物流产业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可为其他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洪再生,丁灵鸽.大型空港物流园区的规划要素分析及设计实践――以天津空港国际物流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04).

[2]De-zhan wang, shi-wei he. Railway Logistics Park (Railway Logistics Park) related features analysis[J]. Journal of Logistics technology,2007(6).

[3]王丽娜.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郑州大学,2006.

[4]方小山,方大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动态研究及规划探析[J].城市规划,2002(10).

产业规划方法篇3

【关键词】 云计算 通信管道 规划 业务需求预测法 需求收集法

一、引言

2010年末,重庆市提出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以数据开发处理、全球笔记本电脑制造两大龙头产业引领,实施“云端计划”,带动形成“2+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云”计划的核心任务,即在重庆市两江新区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集中式布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暨配套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端”计划,即在重庆市先期布局的全球笔记本电脑基地基础上扩展建成云计算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基地。 “云”与“端”的整体布局、互动发展,将成为重庆市云计算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与核心优势。

产业园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水土镇,规划面积11.4km2。其中数据中心用地2.2km2,公服务及配套用地9.2km2。

二、规划思路和方法

2.1 规划思路

通信管道是产业园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驻产业园的通信企业、通数据中心运营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形成能力的基础性资源。为此,对产业园的通信管道规划提出以下思路。

(1)通信管道规划建设应贯彻“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方针,兼顾近期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2)注重可持续发展、集约高效等原则。(3)有效整合产业园内各类企业对通信管道的需求;坚持共建共享,节约资源和投资。

2.2 规划方法

根据产业园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结合两江新区通信管道建设的实际情况,本规划中采用业务需求预测法和需求收集法对产业园通信管道进行规划。

业务需求预测法是根据顶层设计、产业规划等确定的范围、规模,结合用地规划、通信网络组织、光缆网络组织等规划并计算通信管道规模的方法。

需求收集法是根据入驻产业园的各通信运营商和管理网等对通信管道的需求,确定通信管道规模的方法。通信运营商管道规模须经过对各运营企业枢纽楼定位、规模及网络规划等分析、计算后获得;管理网络需求的通信管道规模须对其进行组网分析,经计算获得。

三、业务需求及光缆网络规划

3.1 业务需求预测及通信网络组织

本规划中将2.2平方公里数据中心规划用地称为核心区,其余部分称为配套区。

(1)业务需求预测

根据产业园顶层设计等相关资料,核心区用地面积2.2km2,终期规模15万个机柜,150万台服务器,企业数量(含金融、互联网、IDC、软件及信息服务提供商等6大类)350个。

配套区以研发、金融商业等用户为主,对其区域内的用户以楼栋为单位进行预测。根据产业园用地规划资料测算,实际可用地约4.6km2,可建楼栋数约230栋。

(2)通信网络组织

根据产业规划和顶层设计,产业园通信网络分为在岸通信网络和离岸通信网络两种组织形式。

离岸网络组织为光缆直连至运营商枢纽楼,再通过陆缆至海缆登陆点。

在岸通信网络由入驻地产业园的各通信运营商枢纽楼提供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采用光缆直接连接到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枢纽楼通信设备。入驻企业根据业务类型及保护需求采用星型或者双星性拓扑连接园区内通信运营商。

(3)通信线路组织

根据通信网络组织和通信网络接入技术,产业园光缆接入有以下两种模式:模式一,入驻企业全部采用小芯数光缆直连各通信运营商通信机房。模式二,在每个地块设置光缆接入点,该地块内所有企业连接到光缆接入点,光缆接入点到三大电信运营商机房布放大芯数光缆。

对两种模式建模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如采用模式一进行建设,初期建设量小,但随着业务的增长,管道资源需求较多,且不可控。管孔占用规模、光缆建设规模和投资均可能超过模式二;如采用模式二,占用管孔少,管孔数量可控;终期建设投资可能较模式一少,同时这种模式也是目前各通信运营商常采用的建设模式。为保障通信管道能确实满足产业园通信发展的长远需求,同时节约投资,资源占用合理、可控,因此,本规划按模式二进行。

3.2 光缆网络规划

产业园通信光缆网络的规划布局与业务需求、通信网络组织形式密切相关,根据通信业务网络组织,结合目前的通信技术,产业园内采用全光缆组网架构。

核心区主要以IDC数据中心等业务为主。该区域业务需求除运营商外还有15个地块,目标用户350余户,平均每地块约24个用户。核心区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3个通信运营商的核心机楼,各企业在核心区的通信提供能力、方式、光缆网组网方式和物理路由大致相同,因此,在该区域内以1个运营商枢纽楼为中心进行光缆网络规划,每个光节点接入纤芯为476芯。根据光缆网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及主配收敛比,主干光缆的布放需4次扩容。

配套区距离核心区运营商枢纽楼距离较远(最远达5km),且多为金融、商业用户。根据运营商业务发展预测,配套区需要新增1个接入机房(各通信运营商共用),新建2个光缆环,10个光节点才能满足覆盖需求。配套区内单个运营商通信网络单方向对光缆需求达40条。

四、通信管道规划方案

4.1 管道需求分析

根据顶层设计、产业规划,产业园通信管道主要满足以下通信需求。(1)通信业务发展(含在岸通信业务和离岸通信业务)对通信管道的需求;(2)管理网络对通信管道的需求;(3)有线电视对通信管道的需求;(4)其它通信业务对通信管道的需求;(5)发展预留的通信管道。

4.2 进出口通道规划

根据产业园地理位置、海缆登陆路由、各通信运营商网络及资源现状等情况分析,进出口通道有以下5个:(1)通道1:主城或海缆登陆点通道。枢纽楼―悦来―主城。(2)通道2:空港通道。枢纽楼―空港―主城。(3)通道3:北碚通道。枢纽楼―水土镇―北碚。(4)通道4:高速路通道。枢纽楼―外环高速―主城。(5)通道5:规划主城通道。枢纽楼―水土大桥(规划中)―主城。

4.3 主干、次干通信管道规划

主干通信管道是指以满足进出口通道、出局管道和骨干网络物理路由为主的通信管道。如云汉大道、横一路等根据光缆网络规划确定的骨干路由通信管道。

次干通信管道是指以满足网络发展和实际需要为主,兼顾次干通道作为主干通道补充作用的通信管道。如Z3路、一号路等。

4.4 通信管道材料选择

根据重庆市各通信运营商通信管道建设常用材料,结合通信技术以光纤接入为主的发展方向,本规划中通信管道材料按φ110mm蜂窝管为主,φ110mm波纹管为辅的管群组合方式进行规划。由于产业园企业数量较多,光缆数量较多,冗余量相对较多,因此,本规划中通信管孔预留数量按通信需求管孔数量的40%进行预留。

4.5 规划成果

(1)业务需求预测法规划成果

根据产业园通信网络组织和光缆网规划,业务需求预测法规划的管道规模如下:

核心区:主干18-22孔,次干9-12孔。其中管理网占用1-3孔,发展预留2-6孔。

配套区:主干12-15孔,次干9孔。其中管理网占用1-2孔,发展预留1-3孔。

通信管道长度为52管程公里,即680管孔公里。

(2)需求收集法规划成果

经过对各通信运营商枢纽楼的定位、建设规模及网络组织、光缆网规划,测算出各通信运营商的通信管道需求;对产业园管理网进行组网分析后,测算出对通信管网的需求。业务需求预测法规划的管道规模如下:

核心区:主干及出局管道为18-39孔不等(各通信运营商的枢纽楼位置不同,出局管孔需求不同),次干管道15-18孔。其中管理网占用1-3孔,发展预留已包含在各通信运营商所需的管道中,不单独体现。

配套区:主干管道18-21孔,次干管道12-15孔,其中管理网占用1-2孔,发展预留已包含在各通信运营商所需的管道中,不单独体现。

通信管道长度为52管程公里,即990管孔公里。

4.6 规划成果比较

(1)管群规模比较。需求收集法的管群规模均比业务需求预测法获得的大,部分道路管孔数多达17孔。(2)管孔长度比较。需求收集法规划的投资较业务需求预测法的多310管孔公里。(3)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两种方法获得的管群规模差异原因在于业务需求预测法获得的管群规模为产业园11.4 km2需求的通信管道,是在具体入驻地企业需求不明朗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值计算的方法;而需求收集法的成果是根据各通信运营商网络需求和网络能力提供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获得的,它即包含为满足产业园通信发展所需通信管道,又包含超过产业园规划覆盖范围之外各通信运营商所需的通信管道。(4)建议采用规划方案。根据以上结果,结合产业园通信能力提供方为各通信运营商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虽然需求收集法的规划规模及相应投资较业务需求预测法大,但这种方法获得的管群规模在满足产业园通信发展的同时,也能满足各通信运营商通信发展需求,更有利于产业园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需求收集法的规划成果也符合《两江新区通信管道共建合作协议》要求和两江新区其它区域通信管道建设实际情况,因此,建议采用需求收集法获得的规划成果。

五、结论

通信管道是产业园发展重要的、基础性的资源,是通信网络承载的战略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产业园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通信管道的规划方法较多,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通信管道应采用不同的规划方法。

参 考 文 献

产业规划方法篇4

关键词: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体系 产业政策法 内容提要: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与限制某些产业、规范产业组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等制定的政策体系,产业政策法则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它由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产业技术政策法、产业布置政策法、产业国际化政策法、产业循环化政策法几部分组成,属于宏观调控法的范畴 关于产业政策及其法律,经济学界、经济法学界和商法学界都有较多的讨论,笔者虽从总体意见上是支持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与产业政策法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即中国需要产业政策法吗? 产业政策规划被法学界解读为产业政策法的前置,而且希望尽早出台一部专门的产业政策法。笔者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当中,中央的产业政策规划以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或者说法学界所说的产业政策法应该越少越好,我们不应该去制定一部强化产业政策规划或宏观调控措施合法性的产业政策法。之所以这样说,有以下六点理由。 第一,产业政策规划实际上是计划经济在今天的变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曾有过许许多多的规划。笔者在参与制定“十一五”规划与十大产业政策规划讨论的时候就提出过批评意见,认为这样发动全民来讨论,最后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实际上它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也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但是我们制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程序,类似于宪法制定的程序,全民参与、几上几下、最后全国人大通过。但是到今天,制定出的“十一五”规划,又由谁来为不落实“十一五”规划承担责任呢?“十一五”规划落实到每年就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且基本上每年都在变。中央政府制定十大产业政策规划,笔者认为所谓的产业政策规划实际上是一种计划经济的变种,就是利用传统中央政府掌控的资源,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这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道而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计划经济的手段应该运用的越来越少,越少越好。 第二,目前所谓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一些重大产业政策的出台,是没有任何程序规定的。2008年在我们去参加G20峰会之前很短的几天时间内,就达成了一项要增加投资4万亿的决策。这个决策出台以后,所有的部门都去论证这个决策是多么的正确,多么的重要,但为什么是4万亿,而不是3万亿、5万亿呢?这样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吗?我们的产业政策法能够让这样的决策产生正当性么?或者说我们能不能有这么一种法律让我们的4万亿决策不出来?笔者认为,实际上我们一些重要的宏观调控的产业政策决策是做不到程序公正的。目前许多宏观政策没有论证就出台的现象已经有很多年了,所以,学者们关于希望产业政策规划上升为产业政策法,以使政府决策合乎程序的想法似乎过于理想化。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与我们在作出产业政策决策时候的战略性思考的缺乏相关。 第三,在目前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格局下,更多的产业政策规划与法律就是更多地强化国有经济,打压民营经济。我们每一次宏观调控都会有国进民退现象,特别是目前国有经济竞争力在减弱,效率比较差的时候,每一次的产业政策规划,都让那些竞争力不强、应该退出竞争市场、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得到了苟延残喘的机会,而那些应该予以鼓励、扶持的中小民营企业却受到了打压与排挤,“晋煤整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个案。 第四,产业政策规划对公共财政预算有极大的影响。笔者理解现在中央许多产业政策规划与宏观调控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在有些领域要更多的投人,有些领域要退出甚至打压,有些领域要采取一些优惠的措施,主要是税收优惠。我们知道,这种税收减免的优惠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施加于一些国有经济领域,对于在这些领域之外的民营经济,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税收优惠手段的使用,对公民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财政收人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也是对于财政收人支出的一种重新分配。这样一种重新分配、没有经过宪法程序、没有税收基本法的规定,通过所谓的产业政策的手段作出,对公共财政预算与国民财富分配影响比较大。 第五,产业政策规划对竞争结构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产业政策规划实际上是对有些领域、特别是资源垄断性领域进行的强化,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对某些产业、某些企业、某些产品进行重点支持与纳税人的投 人,这对于市场形成一个基于市场资源自动调配产生的竞争结构是非常不利的。产业政策会改变市场的竞争结构,会打压完全依靠创新和富有竞争力的那些市场自发的力量。 第六,产业政策规划实际上是扭曲的责任机制,无人来承担不当的产业政策及投入带来的损失。产业政策规划落实不了或执行时打折扣,也找不到责任主体;大量的政策措施有大量的财政投人,这些投人最后的损失没有人来追究责任。而最大的问题是,产业政策规划与产业政策法即便制定出来也不具有可执行性与可诉性,不能算是一部真正的法律。 基于以上六点理由,笔者认为中央的产业政策规划应该越少越好,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的方式与手段来发展繁荣经济。因此,对于产业政策法需不需要搞,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退一步说,如果一定要制定产业政策法的话,我们也应该换一个思路。一个国家应该有它的产业政策及法律,但是笔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域情不一的国家,产业政策法应该地方化与区域化,所谓的地方化与区域化,就是实施产业政策的主体应该更加往下走,也就是说各地方政府应该用他们自己的财政能力、财政手段来形成一些区域化的特定的产业政策规划,这样做第一可以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与人员就业问题,第二用地方的财政收人、税收来养地方的产业,产业的反哺也可以增加地方的财政收人。用地方化、区域化的产业政策规划可能会更加有利于全国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经济方式的调整,这也是笔者讲的应更多地解决中央产业政策不稳定的问题和地方竞争的问题。 产业政策或者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手段不是靠产业政策法也不是靠所谓的产业政策规划,而是要靠发展竞争机制与市场要素。对于产业发展中的高耗能与环境破坏等问题,也不能幻想制定一部产业政策法来加以解决,如果说我们要考虑产业政策发展的法律机制的话,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该更多地依靠惩罚性赔偿和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耗能、环保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特别是靠像“class action”这种集团诉讼的方式,依靠司法中的惩罚性赔偿与索赔诉讼的方式,即依靠受害者、被侵权者的诉讼,来解决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法律问题。

产业规划方法篇5

关键词:破产程序;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实现

中图分类号:DF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1-0153-04

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1月15日颁布了《关于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以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为标的物设定抵押,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即视同已经具有审批权限的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必再另行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审批手续。”通知下发后,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4月对国土资源部的通知进行了转发。这样,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解决了在长期的土地抵押实践中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效力的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抵押权人尤其是银行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特殊性、地方政府利益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原因,破产时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权的实现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障碍。在破产时如何妥善处理好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权的实现问题,涉及到抵押权人(主要是银行)、政府和职工三方的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交易安全和城市经济发展,因此,研究该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破产程序中划拨土地使用权上抵押权实现的障碍

(一)地方政府不规范收储划拨土地使用权

由于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特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0条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因此,企业破产时对划拨土地使用权进行任何处分,事先均须经过人民政府或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批,这是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中对划拨土地使用权处分的主要限制规则和前置程序。从土地管理的角度,设置这样的条款是合理的。但是该条款使得地方政府在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时拥有了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行政管理主体拥有对划拨土地使用权处分的审批权,另一方面作为特殊民事主体对划拨土地使用权拥有所有权和出让金请求权。民事权利背后拥有行政权力的支撑,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强势地位,地方政府便会滥用审批权去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破产企业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已由原登记的工业用地规划为新的商业用地的情况下,两种不同用途的土地价值差异巨大,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一些不规范的收储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破产程序本应是在人民法院主导下的一种特殊的民事强制执行程序,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由人民法院主导拍卖并依法将拍卖价款在各类债权人之间进行分配,将能够更加公平地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自身的经济利益需求,他们会积极主导整个破产程序,不规范地收储划拨土地使用权。一般的做法是,在企业破产宣告后将划拨土地使用权按照企业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时登记的土地用途(工业用地)评估价低价收回,补偿款主要用于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对其他破产债权人包括抵押权人的利益基本上不予考虑。在改变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主体归属后,再将划拨土地使用权按新的规划用途(商业用地)进行拍卖,在此过程中,因土地性质改变和土地用途改变后产生的巨大的增值收益和差价收益被地方政府全部收入囊中并形成所谓的“土地财政”。

在破产案件中,地方政府上述不规范地收储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一般是通过破产管理人实施的。管理人的专业化可以说是《破产法》中的一个重要取向。但是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破产法》第24条规定:管理人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这一“中国特色”的规定使得目前国有企业破产管理人与以前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实践中破产管理人的组成基本上延用了过去的做法,主要是以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为主。由政府部门组成的“清算组”(管理人)既不市场化,也不专业化,基本上沦为地方政府谋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工具,其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大打折扣。

地方政府的不规范收储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使得人民法院不能依照《破产法》主导破产程序,人民法院的审判权执行权受到政府行政权的抑制,司法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抵押权人的抵押权更加无从保护。法院的人事、财政分别为地方人大和政府控制,并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这样的格局及物质保障使得法院实质上从国家的地方法院成为附属于地方的法院,在此情形下,让法院来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独立审判的职能是难以奏效的(张睿,2001)。另外,抽象行政行为的不可诉性,也限制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规制功能,因为很多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其执法依据往往就是以地方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为依据的。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办法》任意扩大列举,将破产列入无偿收回或低价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原因,人民法院对于这类行政规章的规定只有执行。

总之,破产实践中地方政府的不规范收储划拨土地使用权行为损害了司法的独立,也损害了破产企业各债权人的利益,特别是抵押权人的利益,抵押权人在这类破产案件中受偿率很低甚至是零受偿。

(二)《破产法》第132条对抵押权实现的限制

《破产法》第132条(以下简称第132条)规定:“本法施行后,破产人在本公布之日前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依照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清偿后不足以清偿的部分,以本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的特定财产优先于对该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受偿。”该条规定是在维护担保制度和保障社会稳定两个目标之间的一个折衷方案。《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修改情况的报告》第11条对此作过说明。该报告指出:“一种意见认为,为了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对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障费用等应提到有担保的债权之前清偿;另一种意见认为这将会使担保权人担保权落空,动摇担保制度的基础,危害交易安全,也会使困难企业更难得到贷款。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两种意见各有道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首先考虑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又要考虑担保权人的权益,职工在破产企业财产中优先受偿的范围应限于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基本社会保险费用和补偿金。”担保债权和劳动债权的受偿顺序问题一直以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该条规定最终作出了上述折衷的选择。笔者认为,第132条兼顾了担保权人和职工的利益,总体上说,该条规定是合理的。但是,在企业破产财产主要是划拨土地使用权,该划拨土地使用权已全部用于抵押担保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地方政府还按照原登记的工业用地用途低价收回然后再按照新规划的商业用地用途出让划拨土地使用权,这种情况下,仍然适用第132条将会造成严重的不公平。可能的结果是,企业破产了,抵押权人抵押权落空了,地

方政府却因低价收回高价出让在破产中获益。

二、破产程序中划拨土地使用权上抵押权实现的对策

(一)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储备行为

2007年11月19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土地储备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第2条规定可以纳入土地储备范围的包括:(1)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2)收购的土地;(3)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4)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的土地;(5)其他依法取得的土地。这些规定过于原则,给地方政府不规范储备土地提供了空间,企业破产过程中地方政府强势低价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认为,为了规范地方政府对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储备行为,建议因储备目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果是为了公共利益,地方政府可以采用收回方式,如果不是,就应该采用收购方式。破产企业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是企业财产权的一种,同样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只有这样,划拨土地使用权上的抵押权人才有可能得到公平补偿,划拨土地使用权上的抵押权才有可能实现。

为此,首先,要界定地方政府的土地储备行为是否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在一个法治社会,只有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才拥有最终认定什么是公共利益的权力,而不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得动辄就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由,去否定或者限制民事主体的自由,去剥夺私人的财产权利(王轶,2007)。因此,政府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是否为了公共利益,应当由人民法院裁决。其次,要规范两种不同的土地储备方式下的具体操作行为。政府收回破产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行为本质上是行政征收行为,基于民事法律行为不能对抗强行法的原理,抵押权人利益只能依靠规范行政征收行为来实现。即地方政府必须遵循《物权法》中关于财产征收的有关规定,对破产企业予以补偿,这样,抵押权人可就补偿款行使物上代位权优先受偿。关键的问题是补偿标准如何设定,由于没有统一立法,不同地方执行标准各异。一些地方政府制订的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办法中设定的标准是按现状补偿,该标准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因为对“现状”的不同理解会导致补偿标准差异很大。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很多情况下是工业用地,而在处分划拨土地使用权时或之前已由规划部门作出新的规划,其用途已规划为商住用地或其他性质的用地。在破产企业未按新的规划变更登记土地用途的情况下,其拥有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登记用途和规划用途不一致。“现状”补偿时的评估是按照原登记用途,还是按照新规划的商业用途?两种标准下的评估值差异巨大,地方政府多数会按照原登记用途进行评估。笔者认为,尽管登记用途尚未改变,在性质上还是工业用地,但其实际的市场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工业用地,此时土地的价值可分为两块,一块是工业用地价值,一块是商业用地预期增长价值。因此,应当兼顾地方政府和抵押权人双方的利益,在设定补偿标准时综合考虑两种用途,从而尽可能实现公平。

收购破产企业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民事行为,地方政府应以平等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该方式下,收购价格的确定应是一个协商的过程,但是与收回补偿方式一样,收购是按照原登记工业用地用途,还是按照新规划的商业用地?同样的道理,笔者认为,应当兼顾两种用途。由于抵押是物权行为,根据“物权优于债权”的原理,抵押权得对抗地方政府收购行为,地方政府应与抵押权人协商先解除抵押,然后才能收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土地使用权抵押权能否就工业用地规划变更为商业用地的增值部分受偿?现行法律同样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抵押权的效力应当及于因规划变更而产生的预期增值。从法律角度分析,《担保法》第51条规定:“抵押人的行为足以使抵押物价值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为。抵押物价值减少时,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恢复抵押物的价值,或者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当的担保。”在土地使用权规划用途变更的情况下,抵押财产的价值上升了,如果不承认抵押权人对预期增值的优先受偿权,抵押权人就不能援引物权法的规定保护自己,却可能因抵押财产的预期增值而受到损害,这样明显不合理。

因此,必须要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储备行为,通过进一步完善立法明确上述几个方面的核心问题:(1)怎样界定公共利益;(2)地方政府收回破产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时补偿标准如何设定;(3)地方政府收购破产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时收购价格如何确定;(4)破产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权能否就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的预期增值受偿。

(二)完善《破产法》第132条

《破产法》第132条的折衷方案,让一部分劳动债权先于抵押权受偿,其立法背景主要是为了在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适当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因为如果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破产,劳动债权得不到清偿,地方稳定将受到影响,地方政府社会责任必然加大,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任务将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这样势必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是如上所述,如果在企业破产时地方政府还能从破产企业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中利用自身的强势获取巨大的收益,那么该条款便有可能蜕变为保护地方政府侵害抵押权人利益的工具,地方政府的补偿款在优先安置职工后往往所剩无几甚至不够安置,抵押权是无法实现的。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地方政府的强势格局仍将继续,第132条本来就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条款,建议就该条款作出一个例外规定,即:在破产财产主要是划拨土地使用权,该划拨土地使用权已由原登记的工业用地规划为商业用地的情况下,如果地方政府按照原登记的工业用途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偿款应当由抵押权人优先受偿,地方政府再按照新规划的商业用地出让后,拍卖所得应优先安置职工,余款则由抵押权人和地方政府根据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两种用途等协商分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好抵押权人(主要是银行)、政府和职工三方的利益关系,较好地体现出法律的公平,从而部分地实现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并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产业规划方法篇6

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保障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是指企业国有产权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之间的无偿转移。

国有独资公司作为划入或划出一方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授权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统称所出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适用本办法。

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无偿划转,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

(二)符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划转双方协商一致。

第五条被划转企业国有产权的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存在权属纠纷的企业国有产权不得进行无偿划转。被设置为担保物权的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股权的划转,还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的程序

第六条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应当做好可行性研究。无偿划转可行性论证报告一般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被划转企业所处行业情况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规定;

(二)被划转企业主业情况及与划入、划出方企业主业和发展规划的关系;

(三)被划转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或有负债情况;

(四)被划转企业的人员情况;

(五)划入方对被划转企业的重组方案,包括投入计划、资金来源、效益预测及风险对策等;

(六)其他需说明的情况。

第七条划转双方应当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

划入方(划出方)为国有独资企业的,应当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已设立董事会的,由董事会审议。划入方(划出方)为国有独资公司的,应当由董事会审议;尚未设立董事会的,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所涉及的职工分流安置事项,应当经被划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第八条划出方应当就无偿划转事项通知本企业(单位)债权人,并制订相应的债务处置方案。

第九条划转双方应当组织被划转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审计或清产核资,以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或经划出方国资监管机构批准的清产核资结果作为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的依据。

第十条划转双方协商一致后,应当签订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协议。划转协议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划入划出双方的名称与住所;

(二)被划转企业的基本情况;

(三)被划转企业国有产权数额及划转基准日;

(四)被划转企业涉及的职工分流安置方案;

(五)被划转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包括拖欠职工债务)以及或有负债的处理方案;

(六)划转双方的违约责任;

(七)纠纷的解决方式;

(八)协议生效条件;

(九)划转双方认为必要的其他条款。

无偿划转事项按照本办法规定程序批准后,划转协议生效。划转协议生效以前,划转双方不得履行或者部分履行。

第十一条划转双方应当依据相关批复文件及划转协议,进行账务调整,按规定办理产权登记等手续。

第三章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的批准

第十二条企业国有产权在同一国资监管机构所出资企业之间无偿划转的,由所出资企业共同报国资监管机构批准。

企业国有产权在不同国资监管机构所出资企业之间无偿划转的,依据划转双方的产权归属关系,由所出资企业分别报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批准。

第十三条实施政企分开的企业,其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所出资企业或其子企业持有的,由同级国资监管机构和主管部门分别批准。

第十四条下级政府国资监管机构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上级政府国资监管机构所出资企业或其子企业持有的,由下级政府和上级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分别批准。

第十五条企业国有产权在所出资企业内部无偿划转的,由所出资企业批准并抄报同级国资监管机构。

第十六条批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事项,应当审查下列书面材料:

(一)无偿划转的申请文件;

(二)总经理办公会议或董事会有关无偿划转的决议;

(三)划转双方及被划转企业的产权登记证;

(四)无偿划转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五)划转双方签订的无偿划转协议;

(六)中介机构出具的被划转企业划转基准日的审计报告或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清产核资结果批复文件;

(七)划出方债务处置方案;

(八)被划转企业职代会通过的职工分流安置方案;

(九)其他有关文件。

第十七条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事项经批准后,划出方和划入方调整产权划转比例或者划转协议有重大变化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实施无偿划转:

(一)被划转企业主业不符合划入方主业及发展规划的;

(二)中介机构对被划转企业划转基准日的财务报告出具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

(三)无偿划转涉及的职工分流安置事项未经被划转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

(四)被划转企业或有负债未有妥善解决方案的;

(五)划出方债务未有妥善处置方案的。

第十九条下列无偿划转事项,依据中介机构出具的被划转企业上一年度(或最近一次)的审计报告或经国资监管机构批准的清产核资结果,直接进行账务调整,并按规定办理产权登记等手续。

(一)由政府决定的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本级国资监管机构其他所出资企业的;

(二)由上级政府决定的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在上、下级政府国资监管机构之间的无偿划转;

(三)由划入、划出方政府决定的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在互不隶属的政府的国资监管机构之间的无偿划转;

(四)由政府决定的实施政企分开的企业,其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国资监管机构持有的;

(五)其他由政府或国资监管机构根据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重组需要决定的无偿划转事项。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条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向境外划转及境外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办法另行制定。

产业规划方法篇7

【关键词】村镇;发展;规划

0.引言

在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探索中,我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仅是为了繁荣农村的经济,还关系着我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建成。因此,为了统筹城镇经济发展与村镇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快速稳定的发展村镇经济建设,国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为主要内容的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巨大的城乡差异和低下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支撑能力都将是阻碍村镇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怎样规划经济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最迫切的问题。

1.依照法规,合理规划

1982年国家建委及农委颁布了《村镇规划原则》,我国开始了“从只抓农房建设发展到对村镇进行综合规划建设”的新阶段。1993年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同年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1995年《建制镇规划管理办法》。各个地方政府也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及标准,至1996年底,全国78%的镇, 59%的集镇,18%的村庄对规划进行了修编或调整完善。在1996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98%的县(市)和67%的镇(乡)设立了村镇建设管理机构。2007年《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8年实施了《城乡规划法》,使城乡规划进入了完整规划体系的新时期。

2008年新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已明确,城乡规划中的村镇规划也要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现阶段规划中,市(含县政府所在镇)的规划相对来说按城市规划的要求编制实施进展较好,村镇规划包含的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发展相对滞后。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布局。镇(乡)制定规划时,也要规划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指导村庄制定规划。镇(乡)规划的具体要求可按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规定执行,村庄规划在新的村庄规划标准实施之前应参照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要求编制。

2.根据实际,理性规划

根据我国村镇规划编制要求的发展来看,村镇规划已从原来最基本的要求,即满足村镇体系现状图,村镇体系规划图,规划区用地现状图,规划区用地规划图,规划区工程管网规划图和规划说明书的“五图一书”,调整为现状资料分析,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各市政工程规划、防灾减灾、环境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一整套内容,所采用的标准也基本与城市规划的要求接轨。而且,规划法要求在制定调整规划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城乡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推进,审美观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村镇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将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完善。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村镇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2.1产业分析,准确定位

产业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村镇规划的依据。因而我们要注重产业定位研究,做好产业分析,找到产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及重点。村镇在产业定位研究时,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非农产业也应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产业定位研究的过程。产业定位研究通常由产业规划师进行专题的产业研究,根据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相关典型的成功案例的研究借鉴,产业的SWOT分析,确定产业定位,确定总体发展思路的规划产业、指导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产业定位研究中必需进行产业的详细分析,应从产业发展机遇与区位优势,发展现状,及与其他区产业的对比,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总结中理清产业发展的脉络。通过产业扫描,产业筛选,提出产业定位建议,确定村镇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

确定产业定位之后,就可以为村镇规划中确定村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如确定村镇的类型,是区域条件分类的城郊型和乡村型,还是主导产业及资源分类的产业型、养殖型、旅游型、保护型、交通型等。村镇类型确定后也就容易确定村镇的发展方向,产业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镇发展之路。

2.2城乡结合,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村镇规划时,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需要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层面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将基本农田、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地区,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建设活动,切实加强对重要水源涵养地、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农田的保护;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在城市层面划定蓝线(水系控制线)、绿线(绿地控制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黄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和红线(道路、用地控制线),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乡统筹政策的落实与推进,也就使村镇纳入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使城乡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产业规划方法篇8

关键词:物流产业;动态规划;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Dynamic programming is the way to 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logistics resourc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key to solve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logistics resources for the industry supply chain and enterprise cost and efficiency. This paper classified the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programming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nto several types and did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area from two perspectives: one is the macro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other is the designated link in the process. In addition, an review was given on the research contents,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after consulting a large quantity of related literature with the hope to facilitate the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dynamic programming; resource optimization

0 引 言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1],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物流业是融合仓储、配送、运输、货代、信息等的复合型服务业,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物流业也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动态规划是运筹学中一种研究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理论和方法[2],无论是对于物流行业中供应链的优化,还是对于企业内部物流成本和效率的优化,这种理论和方法都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支持。因此,动态规划理论和应用研究成为当前物流领域解决供应链效率低下、保障资源有效配置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动态规划在我国物流产业的应用研究现状,为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探索提供便利。

1 国内外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概况

近年来,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本文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整理。

通过ELSEVIER公司的Science Direct数据库,使用“Dynamic programming of goods”、“Logistics dynamic programming”和“Transportation dynamic programming”三个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情况见表1。

使用清华同方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利用“物流动态规划”、“运输动态规划”、“货物动态规划”、“物流资源优化”、“交通运输优化”和“货物仓储优化”六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情况见表2。

由表1、表2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对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要多于国外,这与当前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从以上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可以将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研究;二是针对物流过程中某个环节,如库存采购、物流配送、仓库选址过程中的物流资源进行配置优化研究。

2 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应用研究

针对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企业物流资源研究、行业物流资源研究、特定背景物流资源研究三个方面。

(1)企业物流资源研究。天津大学的赵双记[3]以宝硕化工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从采购、库存、生产三个方面入手,解决宝硕化工现存生产与库存之间的矛盾问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潘珩[4]对企业生产物流进行了研究,运用动态规划的方法,针对企业的生产物流和多种产品,提供了优化的分析和运算方法。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刘虹等人[5]根据企业的物流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新的矩阵运算的动态规划算法,更好地解决了企业对单个用户的供应链优化。

(2)行业物流资源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的边展[6]通过分析海运行业港口集装箱堆场的相关操作事宜,以提高装卸效率为目标优化了集装箱的装船顺序。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孝忠、周慧兰,北京交通大学的董祥俊等[7]针对铁路行业的物资管理的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动态规划模型来变更存储设施选址的方法,降低了铁路施工企业物资运输和其他相关成本。华中科技大学的马士华等[8]通过考察公路运输行业中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的多项指标,对达到最优物流能力的最小物流成本进行了研究。

(3)特定背景物流资源研究。物流行业的特定背景非常多样,本文针对其中的应急物流、回收物流和不同生命周期物流进行简要总结。

北京交通大学的英升贺等人[9]针对应急物流的物资配送特征,建立了受灾地区接收点和非受灾地区发送点之间的配送网络。武汉理工大学的余浩然[10]利用多周期动态规划理论对再制造物流的设施选址和流量分配进行了着重研究,实现了节约和环保的生产理念。上海交通大学的佘小川等人[11]分析了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情况下采取的不同市场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对物流成本最小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这些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来看,对于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研究呈现了以下特征:一是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对物流产业进行理论研究探索;二是侧重于定量分析,运用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划方法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来建立优化模型。随着计算机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个特征日益突出。

3 动态规划在物流环节的应用研究

对物流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动态规划研究主要是通过库存采购环节、物流配送环节和仓库选址环节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库存采购环节。长春理工大学的王景恒[12]建立了配送中心的货物装卸搬运模型,利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并通过实例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施新平[13]通过分析汽车动态库存服务方法,构造了以时间为函数的动态物流库存管理模型,促进了企业库存管理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曲阜师范大学的徐健腾[14]利用组合最优化理论分别对单一产品多断点、单断点和易腐产品的经济批量问题进行研究。

(2)物流配送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周森[15]利用自然数序列来编码,以遗传算法为依托来解决车辆的路径优化问题,得到了低于案例成本的方案。山东经济学院的袁杰[16]提出了先分配车辆后指派车辆的处理思路,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和蚁群算法为目标分配车辆,实现了将最短车辆路径问题向最优客户问题的转化。重庆大学的陶波[17]通过研究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建立整数规划的最短路径模型,并利用动态规划法为理论求解并得到质量较高的解。重庆邮电大学的任志霞[18]利用运筹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别对0-1规划问题、背包问题和路线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为配送环节提供帮助。

(3)仓库选址环节。南昌大学的胡章云[19]通过考虑供应商的供应量、客户的需求量及配送时间等因素,建立了不确定环境下配送中心的动态选址模型,利用动态规划思想来支持长期的动态选址决策。武汉理工大学的徐利民等人[20]针对不考虑时间因素的静态选址,提出了运用动态规划求解的思想,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加入时间变量后企业如何做出选址决策。东北大学的陈冰冰[21]利用一个企业的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建立了双层规划和动态规划相结合的物流中心选址模型。浙江师范大学的卓婧婧等人[22]基于树型动态规划来简化配送网络,提出较之传统动态规划、层次分析法等更有优势的选址算法。

以上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各有特点:库存采购环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库存管理能力、装卸搬运方法和经济批量等问题的优化;物流配送环节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最短路径的优化和计算;仓库选址环节的研究则集中于在考虑不同因素情况下对最佳选址模型的建立。这些研究主要采用动态规划和其他辅助方法来建立模型或者求解,部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或者以实例验证。理论指导性较强,但实践指导性较弱。

4 国内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对国内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研究既有理论方法的探索、配置模型的构建,也有与特定背景结合的探讨,研究态势多元化。本文认为,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

(1)结合我国供应链体系,将动态规划运用到生产、仓储、销售、配送等整个供应链中,以供应链整体优化为目标,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优化。

(2)结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动态规划整合。

(3)结合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按照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在战略层面对我国物流环境进行规划研究。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应用是现代物流管理研究的重点,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本文对动态规划在我国物流产业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分析,能够为我国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提供帮助,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Z]. 2014.

[2] 黄立君. 动态规划在企业运输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09(3):98-100.

[3] 赵双记. 基于动态供应链管理的宝硕化工流程分析与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潘珩. 动态规划方法在企业生产物流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技术,2004(4):72-73.

[5] 刘虹,孙金梅,陈德运. 一种基于供应链的动态规划算法[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3(2):122-124.

[6] 边展. 基于混合动态规划的集装箱装船顺序优化[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张孝忠,周慧兰,董祥俊,等. 动态选址在铁路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2007(7):49-51.

[8] 马士华,申文. 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计划模型与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7(8):83-88.

[9] 英升贺,李毅鑫. 动态规划和整数规划在应急物流物资配送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技术,2009(8):80-83.

[10] 余浩然. 再制造物流网络多周期动态规划模型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 佘小川,季建华.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物流系统动态规划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102-104.

[12] 王景恒. 物流中心货物最优配装问题的动态规划解法[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3):9-11.

[13] 施新平. 基于动态汽车库存管理的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分析[J]. 物流技术,2014(5):316-318.

[14] 徐健腾. 组合最优化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 周森. 基于遗传算法的物流运输中的车辆路径研究[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 袁杰.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车场车辆路径问题研究[D]. 济南: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 陶波. 基于最短路径算法的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的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 任志霞. 物流配送系统中的运筹学问题及方法研究[J]. 物流科技,2007(3):10-12.

[19] 胡章云. 不确定环境下的城市配送中心动态选址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 徐利民,马良成,方芳. 仓储中心的动态规划选址及应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4):256-25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