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统计学优势8篇

时间:2024-04-10 14:41:52

经济统计学优势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1

近日,辽宁调查总队强调要立足民生数据,深入基层,发挥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分析研究水平。

一是立足于民生数据研究,提高分析研究水平。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加强对民生数据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两个价格”、“两个收入”和“三农”问题,充分发挥占有第一手统计调查资料的优势,服务于科学发展。

二是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析研究不能就数论数,要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基层了解统计调查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调查研究如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通过调研,增加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客观性,提出的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统计调查参与决策力。开展分析研究要专业对口,但对重要跨专业、跨行业研究的问题,要共同研究、综合分析、资料共享。要打开处(室)之间的界限,发挥调查队的整体优势,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通过发挥综合优势开展分析研究工作。

四是加强学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牡丹江局构建

统计工作五个体系

日前,牡丹江市统计局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开展“思想大解放、局情再认识、工作再提升”大讨论,提出着力构建五个体系的发展思路。

一是构建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引入国际科学质量控制理念,建立统计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评估为重点的数据质量控制制度,创建涵盖数据采集、加工、分析、评估、全程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通过流程控制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二是构建严密的统计监测体系。以“深挖数据、深度分析”为工作方向,建立反映工业、投资、劳动力变化的监测体系;建立反映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进程,探索建立园区经济、产业带经济、飞地经济、结算经济的监测体系。

三是构建优质的统计服务体系。在已建立的“季度经济分析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打开分析框架,对全国、全省、中等城市等多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更科学、更全面、更详实地进行经济形势分析判断,剖析制约发展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四是构建科学的统计管理体系。以在地统计为前提,推动统计管理科学化。建立区属统计核算制度,成立统计业务受理中心,集中受理统计报表,实施统计流程再造。探索建立权责对等、结构科学、机构健全、协调有力的统计组织体系,逐步实现政府统计的全社会覆盖和统计事权的逐步下移。

五是构建高效的信息化体系。着力推进“数据大集中”和“统计管理精细化”工程。

平凉市委书记:经济分析会统计局先发言

5月8日,甘肃省平凉市委书记马世忠在听取市统计局2009年1-4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汇报后指出,统计部门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市统计局再接再厉,进一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是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作用,建立经济运行的分析平台。每季度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经济分析汇报会,统计局要第一个汇报发言。

二是充分运用统计调查手段,搞好深度调研分析。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六个集中突破”,选择一些重点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召开一些座谈会,弄清存在问题及其根源,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2

1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是近年来形成的,针对物流发展研究的一种经济学研究概念,这种概念是研究物流发展总体趋势以及在经济学上意义的重要手段。

1.1经济批量

“经济批量”economiclotsize,又称“经济订货批量”,指在保证生产或销售需要的前提下,从耗费成本最小这一目标出发所确定的每批材料采购数量或产品投产数量。在确定材料采购或产品投产批量时,既要考虑材料采购费用或产品投产生产准备费用,又要考虑材料、产品保管费用。在实际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利用经济批量进行生产和销售以及仓储计划的规划,进而实现材料消耗最小化,即在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实现生产量的最优化,达到实现最大化效益的目的。在进行经济批量的核算和使用的过程中,经济数学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被用于经济批量的合理计算以及后期的整理核算,还被应用于经济批量的整体规划以及生产、销售等计划的制定和规划中。

1.2经济批量的优劣

经济批量是指假定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优化的一种经济概念。它强调在保证销售量前提下的生产最优化,忽视了产品的自身特性,比如稀缺性的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费用。经济批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销售以及供给情况,从而使得其在进行生产成本最低化考量时必然要优先保证销售的存续,从而避免因过分降低成本而导致的生产短期性提升造成的短视现象。

1.3物流经济批量

将经济批量的概念应用于物流管理,形成最优化状态下的物流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物流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以及物流业总体的发展。物流经济批量要求在最小化的运行成本条件下,合理设置仓库存量,以及进出货物的总量,实现最优化的环节设置。物流批量包含仓库存量、在途货物、进货进化以及出货计划等方面。通过合理配置各环节的货物量,实现运行成本最低化以及运行收益最大化。

2经济数学与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在进行其规划和各环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计算和统计相关信息,进而实现数据化的分析,通过分析预测相关环节的最优化存量,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收益最大化。

2.1统计

在物流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相当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分析物流企业发展规律以及物流运行规律的最要资料。通过分析物流数据进而预测物流发展的趋势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经济数学通过统计分析实现了这一功能。统计即通过对散乱数据进行整理和一定形式的处理,进而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序排列,进而方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提炼。经济数学通过利用数学相关理论实现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信息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物流企业发展预测的准确性,进而降低成本,实现最大化的配置。物流行业的货物吞吐量以及进出货物的季节性、空间性因素往往可以通过对物流企业历年数据以及物流行业的历年数据来体现出来。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实现物流配置的最优化,而这个最优化的实现需要物流分析数据为支撑和依据,也可以说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可能性。经济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和工具在对物流数据进行统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层面的分析,利用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同一数据的差异化分析,实现对于物流数据的整体把控和对于未来数据的正确预测。统计往往与概率以及函数分析综合应用,通过概率以及函数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必要的规律摸索和研究,进而提炼出物流行业发展的规律,实现物流各环节配置的最优化,节省运营成本,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经济批量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这一概念需要统计数据的支撑以及分析数据的提炼。因此,可以说统计是经济批量运行的基础,也是物流经济批量存在的基础,没有准确而翔实的统计数据,经济批量无法实现和运行,统计是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首要工作。

2.2分析

分析指的是利用经济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规律性的总结和汇总。物流行业存在的大量数据经过统计后,形成大量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中蕴含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实现物流合理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的经济批量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炼这些信息需要利用经济数学工具进行必要的分析。利用经济数学工具分析物流数据主要通过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工具实现。函数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在一定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函数总结,进而实现函数形成,总结出相关规律,进行必要预测。函数分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其数据来源于物流数据,分析过程来自于标准的经济数学工具,这些信息保证了整个分析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数学的发展,利用经济学相关函数对于物流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函数,应用于物流配置的最优化对于物流批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推倒,可以使对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的表达更简洁、清晰,经济数学分析确实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富逻辑的严密性、精确性,比形象的图形表达更多的变量,可分析更多复杂的问题。因此,运用经济数学的手段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对于物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合理配置自身运行各节点最大化收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分析手段主要有数理分析、统计分析以及计量分析等,而统计分析则是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统计经济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以统计资料作为论述现实经济变动过程的手段,对经济的变量数值求解,并验证经济理论的真伪,通过对统计资料的搜集、分析、图示,来验证统计结果。

2.3预测

经济预测指的是与未来有关的旨在减少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一种经济分析。它是对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活动。经济预测不是靠经验、凭直觉的预言或猜测,而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靠的资料、精密的计算及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预测是一种分析的程序,它可以重复地连续进行下去,目的是为未来问题的经济决策服务。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由预测提供有关未来的情报,使决策者增加对未来的了解,把不确定性或无知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并有可能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最优决策。物流经济批量中利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预测,实现有计划的规划各环节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运营,减少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收益率。经济数学条件下的预测不是主观的臆测,而是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以及一些其他手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预测。这个预测的整体水平是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经济数学的预测是基于计量经济以及函数基础之上的。利用经济数学的函数统计分析手段得出相应的函数之后,就可以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模拟数据进行函数演算,进而推导出相应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这种趋势推算出各环节的合理配置,进而完成物流的经济批量计划,实现物流最大化收益与最小化投资。在现有的物流企业数据基础上得出的规律性的函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建立在这个函数基础上的,利用固定数据推导的模拟规划其客观性将得到大大提升。预测应注意两点,一是现有数据要尽量翔实和准确,这样得到的函数才能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函数推导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客观事实进行推理,不能夸大或者缩小,避免出现预测失真,进而影响物流企业批量经济的实现。

2.4仓储存量分析

仓储存量分析指的是按照销售情况或者供给情况进行的,基于市场情况设定的,针对仓储存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规律及合理性,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汇总,进而提升仓储存量的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仓储费用。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于降低仓储费用,进而提升收益的纯利。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仓储存量分析,进而推导出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存量与出量的合理比例,实现费用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经济数学手段在物流经济批量中的应用,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进行仓储存量分析,得到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仓储费用最小化。仓储存量分析应注意下列问题:首先是市场需求的经济分析。物流市场的整体形势支配着单个企业的发展。整体仓储存量形势在市场范围内的波动和规律性变化对于物流企业至关重要,把握正确的信息,得到相应的市场形势高低就可以实现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用经济数学手段针对整个市场进行必要的分析,进而得出物流仓储的市场形势,推导出企业应有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策略。物流经济批量要求以最小化的投入和损耗,实现最大化的收益,而经济数学对于市场分析的整体把控能力成为了这一需求的强力工具,使得物流经济批量得以顺利达成。其次是针对企业自身仓储存量进行分析。在进行物流市场整体分析,即进行外部市场分析之后,物流企业有必要针对自身的仓储情况以及自身的历年发展状况和仓储配置量的具体情况,利用经济数学分析工具进行研究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达到仓储存量合理化的目的。企业自身仓储存量分析的关键在于利用有效的数据和经济数学方法,而这些方法的选择是企业对于自身数据了解程度的体现。经济数学方法中的概率分析以及统计理论对于企业内部仓储存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数据的整合和整理,实现数据的有序化和合理化,提炼和总结出企业的真正情况,进而提升企业对于自身仓库存量的了解。物流运行数据的内部分析,可以使其了解以往数据,从而推动其对于自身改造的方向,保持安全而又经济的存量,减少成本而又不影响出量,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3

[关键词]美国对日本贸易统计数据实证分析经济演化模型经济预测

一、引言

利用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历史统计数据(历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规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美国经济演化的一个计算机仿真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以此模型为基础,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解释这个模型各个参数的经济学意义,从而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调节或变动所导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路径的偏移进行计算机仿真展示,把握住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的某些客观必然趋势,以及对我国与美国和我国与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预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安全保障。

本文研究进行这一工作。

二、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经济演化模型

美国经济在建国200年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借助其科技优势、美元的支配地位等有利因素而高速发展。用计量经济学软件,我们对其1974年1月~2006年2月的对日本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先进行数据截取:19741月年至2006年2月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数据作为模型创建样本;用以预测2008年至2020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主要指标取值。所用数据来自历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指标数据。

2.然后对主要经济指标系例数据作出散点图(图1中的圆圈表示)。

3.据数据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函数形式设定:因为经济系统常态发展具有最大可能值(经济系统的最大负荷)和对负荷的一定的占据速率(经济增长速率),因而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函数形式:

首先确定各参数的粗略估计值。L是曲线最大极限值即经济系统的负荷,b是曲线的增长速率因子即经济系统对其负荷的本征侵占速率,a近似是曲线的缩小因子即经济系统内在的交易费用等耗散因素的作用强度,据这三个参数的意义其估计值可近似由统计数据的演化态势进行估计。我们取为:L=6000,a=7,b=0.8。

在此基础上,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对统计数据回归函数的参数进行优化估计,得出精确的统计数据回归函数完备表达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步骤可能进行多次,以便使残差最小。最后得出的优化参数值是:L=6546,a=6.7,b=0.9899,残差值为151093044。

于是我们得到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的数学模型(百万美元):

图1美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额演化模型(据1974年1月~2006年2月样本数据)

4.据回归曲线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在未来20年~30年(取2008年至2030年作为预测区间)的取值预测(图1中的加号表示)。

5.据回归曲线进行经济系统演化态势分析:由仿真曲线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加速增长期目前已经越过其相变点(仿真曲线的拐点即经济增长相变点);但是,仿真曲线显示,缓慢增长渐渐接近其饱和值还有着巨大的区间(一直延伸到2025年以后);在接近极限点附近(6546百万美元),就是美-日经济结构的变革期。

同样地,美国对日本进口贸易额演化模型为:

残差为:354647648。相应地,美国对日本进口贸易额模型曲线图如图2。

图2美国对进口贸易额演化模型图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美-日贸易作为一个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的经济系统,在美国科技优势、美元支配地位等有利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各种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各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得以充分沟通,科技创新借助于因大量引进各国优秀人材而使美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突飞猛进,制度创新随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而日新月异,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不断趋于最优配置,使得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总体态势在经过高速增长长达20多年后,目前处于渐渐接近饱和值的稳定发展的时期。认清这一基本态势,从各个方面规划和协调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等各方面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高速发展,应该是未来二十年我国对美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

四、结论

美-日经济贸易系统是一个紊乱的、以逻辑斯蒂模型为主线演化的、进出口差额越来越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系统,它的演化值将在不发生世界大战或或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缓慢接近其饱和值14686和6545(百万美元),经过20年左右的稳定期和一个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再进入新一轮的逻辑斯蒂演化。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4

关键词:主导产业;SSM;区位商;产业选择

“十二五”是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各个省市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主导产业的关键时期。江西作为唯一一个与中国三大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西经济区毗邻的省份,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其优势也开始日益显现。但与周边省份相比,江西经济总量偏低,综合实力靠后,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合理的选择工业主导产业和对现有的主导产业进行分析判断,准确选择一个主导产业对于江西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江西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一)江西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西开始逐渐确立和选择工业主导产业,并在之后不断的进行调整。“九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和建材以及食品工业等7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工业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出台的《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明确确立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产业、食品工业以及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产业为六大支柱产业。综合江西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目前江西各工业产业规模。本文分析十大主导工业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发展趋势,从而给出相应的结论建议,为江西工业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二)江西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江西十大主导产业近十年发展迅速,见图1。

以上数据说明,江西的这十大产业在过去的近十年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至2011年,十大产业的总产值占江西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主导产业,其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工业更是增长显著。

二、主导产业发展的进一步SSM和区位商分析

(一)论文分析方法

为进一步分析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分析)进行分析。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区域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二)十大主导工业产业的SSM分析

现选取2006年和2011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十个主导产业作为分析对象,以国家范围内相同的十个产业部门的情况作为参照,对江西十大主导产业做SSM分析。

利用SSM分析得到表1,其中包括十大主导工业产业的产业部门增长量、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及产业部门总偏离分量。

为对十大产业部门进行比较,根据表2所得的数据,对各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作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

分析图2,位于第一象限的产业部门为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物品产业,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都较为明显,这些产业在期初就具备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较其他部门也更具备竞争力,属于较好的产业部门;位于第二象限的为医药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制造业,这两行业具有结构竞争优势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位于第四象限的产业为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具备竞争优势但结构优势不明显;位于第三象限的产业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都不具备。

(三)进一步区位商分析

为了对这些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引入区位商这一指标,区位商是指一个区域某一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指标在本地区的比重与全国同一产业在全国的比重之比,是测度一个地区比较优势的十分有效的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LQi=■;其中,LQi代表第i产业的区位商,pi代表区域第i产业的工业总产值,g为区域工业总产值,相应的,Pi代表全国对应的i产业的工业总产值,G为全国工业总产值。区位商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三、结语

综上,十大主导产业虽然在江西工业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比全国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很大一部分产业不具备竞争优势,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也为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如何做好主导产业过渡,实现现有的主导产业实现向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和产业转型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力求江西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在加强其结构调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支柱、重点行业的竞争力;对传统支柱产业(如有色金属、非金属)进行技术改造,改变现存的低附加值、低加工度的弊端,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延长产业链;培育一批优秀的大中型企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资金联系,侧重对机械、电子等产业的投入,这些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加工链长、附加值高等特点,且在江西工业体系中所占份额逐年提高,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应该继续加强这种优势,培育成优势明显的产业;另外,产业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工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动态、长远的发展眼光,需要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在现有的优势上积极培育如新能源(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最终实现工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最后,现今工业都存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之下,应当要积极寻求突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军以,苏维词.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02).

[2]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3]卢中辉.江西工业结构的偏离份额与投入产出对比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9).

[4]刘飞仁,栾贵勤,刘火群.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于六大主导产业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02).

[5]杨伟,凌琦.基于SSM的泉州市工业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3(04).

[6]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7]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王青.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06).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5

关键词:统计工作;信息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统计工作的任务不仅有繁重的统计工作任务,还面临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的挑战。统计人员不仅要把统计工作做好、做扎实,完成各项统计报表的填报工作,还要思考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统计业务工作。 统计创新既要结合我国国情,更要从统计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统计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以努力拓展统计职能为重点,坚持深化统计体制改革,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以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人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归纳从如下:

一、创新统计工作中方法措施

1、拓展统计工作职能。

目前统计的主要功能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监测、分析,而在这三大功能中,监测功能相对较重,分析和预警功能却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要加强统计创新,就必须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深层次地分析研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各项综合指标特别是先行指标进行密切的跟踪、监测,及时发现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发展趋势,及时向各级党政领导反映,为各级党政领导及时、果断和有效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确保数据质量,完善统计指标体系。 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实上报统计报表,做到不虚报、不瞒报、不拒蟆⒉怀俦ā⒉槐嘣齑鄹耐臣剖据。各单位在报送统计报表之前,要对本级和下一级的主要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科学分析和监控。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大统计指标改革力度。一是要对现有统计指标进行全面评估分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调整,同时尽可能地增设一些反映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以更好地满足党政领导和宏观决策部门的需要。二是要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设计一系列新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全面、客观、真实的展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3、改进统计方法制度,强化依法统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工作所研究和服务的对象也在日益发生变化。为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体系也要不断创新。用原有的统计报表制度来反映经济社会的瞬息变化已凸显出很多的弊端,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制度,使统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要综合运用普查、抽样调查、快速调查、经常调查、专门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且使各种调查方法要优势互补,以确保统计数据的科学、准确、及时、全面。要努力完善以必要的定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有限的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为加快统计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强化依法统计,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依法统计有双重含义,一是要求全社会依法配合支持统计工作;二是要求统计工作自身必须严格依法做好统计工作,确保统计质量。为此,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坚决做到应统尽统,核实瞒报、虚报,查处迟报、拒报,敢于负责,排除干扰,最终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4、加快统计信息建设。统计信息化是统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来提高我国的统计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统计数据采集、加工和信息管理、提供、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要充分开发利用网上信息功能,开拓网络环境下统计业务的应用功能,提升统计数据采集、加工、的质量、水平和速度,以“快、精、准”的统计信息为各级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社会公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强化时效性,及时准确报送统计数据,统计人员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与其他统计部门衔接和沟通,报送数据要及时,报表数据客观准确,提高公信力。

二、创新统计工作中人员措施

1、选用高质量的统计人员。统计工作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工作,要求一个合格的统计人员要同时要具备统计、会计、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现在统计人员达到这一水平的为数不多,要全面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既懂统计、会计、经营管理,又能熟练利用计算机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统计队伍。为产出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提供人员保证。

2、优质服务,发挥统计工作的效能。一是服务好中心工作。不断深化强化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提高统计工作的前瞻性、可行性、及时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统计部门在思宏观、谋全局上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与时俱进地为党政领导、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强化运行监测。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的跟踪监测和分析,密切关注重要统计指标的位次变化、速度升降、结构变动等情况,把握经济发展的态势,及时反映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态势,做到数据真实、情况准确、反映及时。三是提高统计服务的敏锐性。加强对经济社会热点、重点问题和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监测,分析问题要有客观性,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有预见性,对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畅通部门沟通联系机制,整合数据资源,做到快速反应、准确研判、正确应对。

3、沟通协调,形成统计工作的合力。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作为法定的统计数据单位,必须牢固树立统计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基础性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协调,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统筹性。要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坚持依法统计,加大统计执法监督力度,优化统计工作环境,维护统计工作的权威。要健全数据协调评估工作机制,加强与工信、交通、电力、建设、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经济社会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加强统计数据会商会审工作,增强统计数据之间的协调性、匹配性和支撑性,确保客观真实地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注重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协调,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指导和业务培训,促进统计工作规范化,避免统计指标、统计项目等重复、交叉、矛盾和数出多门的现象,切实提供真实、可靠、优质的统计信息。

三、总结

在新形势下创新企业统计工作,还需要创新方法全面对统计信息进行整合、具备创新精神等,只有创新统计工作给企业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增强企业统计工作实效性,才能够促进企业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6

关键词:统计工作 创新 经济 推动作用 发挥

统计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显示器、预警器,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天平。特别是在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踏步跨进“十二五”发展快车道的今天,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形势要求统计工作必须要创新理念、思路和方法,正确处理统计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以新《统计法》的视野来看待统计工作,更加注重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效性,提高对经济运行状态的监测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功能,及时校正经济发展过程中偏离航向行为的发生,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及时采集各类经济发展信息,进而形成一定的经济发展指标,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状态与状况,反馈给领导决策层,有利于宏观掌握经济发展态势,科学判断经济发展形势,对经济发展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便于科学准确地制定相关经济发展决策与部署,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搞好统计工作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与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分不开,更与经济部门依法统计、科学统计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准确详实的统计信息,为经济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矛盾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统计工作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各级统计部门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更加科学的分析来为经济发展助力。各级统计部门除了要在经济普查、人口抽样等常规性的调查统计中发挥作用,更要注重在对统计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利用,及时整理出统计数据的规律,查找统计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次规律,为地方经济发展准确把脉,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准确定位,优势整合,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搞好统计工作是应对挑战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面临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和多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迫切需要统计部门提供科学的统计数据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制定经济政策,合理安排经济工作提供依据和智力支持,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高效的统计工作可以为地方政府及各级决策机构提供宏观的经济决策指导,正确研判经济形势,科学有效地指导领导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时代的发展进步给统计工作的发展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各级统计部门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统计工作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3、搞好统计工作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

统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深入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把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状态以数据和可视的形式反映到决策层,影响和引导决策层科学决策与思考。各级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情民意调查工作,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对相关情况的搜集与整理,及时向决策层反馈事关民生的实际问题,发挥统计工作在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风险和矛盾,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提高社会和谐运行的水平。

二、创新统计方式方法,推动统计工作创新发展

新的形势要求统计工作要进一步创新思路、理念和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统计工作,以探索的精神推动统计工作创新发展,更上一层楼。

1、积极拓展统计服务

传统的统计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监测和分析这三大功能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统计工作的对经济社会的运行监测功能发挥比较明显,而相对而言,统计工作的分析功能还不十分科学和突出,预警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突出表现在统计工作分析的前瞻性和预警的针对性和及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因此,应当积极拓展统计工作服务的领域,突出统计工作创新,积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认真开展调研,加大对深层次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与研究,提高经济形势预测的科学性。要积极倡树“领导的需要就是统计工作的开始,经济发展的需要就是统计工作的服务的目的地”的理念,及时跟踪经济形势变化,科学研判经济发展趋势,为各级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参谋服务。

2、健全统计指标体系

科学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是确保统计工作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统计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以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促进统计工作的科学开展。要坚持统计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科学设置和调整相关统计指标,以更好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7

关键词:区位熵;纳尔逊指数;协调;格局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与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研究”(编号:2016B004)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8日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取得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并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的优化,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南省18个市作为研究单元,从区域专业性、突出性、强势性等方面对19个行业进行分析,明确区域内的经济优势,研究区域间相互协调的整体布局。

二、河南省区域经济行业专业化分析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Qij=■。式中,Qij表示i地区的j行业在全地区的区位熵;e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ej表示i地区的从业人员总量;Ej表示全地区j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E表示全地区总的从业人员数量。一般来说,区位熵的值越高,表明该地区某产业的集聚水平就越高。当Qij>1时,说明i地区的j行业在全地区来说具有优势;当Qij

基于数据的客观性和可得性,本文依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5》(下同),利用区位熵计算公式对河南省18个市19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19个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I1,采矿业I2,制造业I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I4,建筑业I5,批发和零售业I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I7,住宿和餐饮业I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9,金融业I10,房地产业I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I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I1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I1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I15,教育I16,卫生和社会工作I1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I18,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I19(下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区位熵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行业在各地区的地位和具有的不同优势。分地区来看,首先,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是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租赁和商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等共16个行业的区位熵数值大于1,占分析行业的84%,显示了郑州在多个行业上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其次,鹤壁在采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及房地产业等14个行业具有专业优势。洛阳、焦作和三门峡地区有12个行业具有专业优势;最后,其他地区具有优势的行业都小于10个,最低的商丘在省域范围内没有具有优势的行业。(表1)

按照产业划分标准来看,第一产业具有优势的地区,即区位熵值大于1的包括开封、平顶山、安阳、濮阳、漯河、三门峡、南阳、信阳、周口和驻马店,地区较多,显示了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基础,但没有明显的突出地区,区位熵数值普遍较小。

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区位熵在1以上的地区有郑州、平顶山、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和济源,其中三门峡、鹤壁和平顶山三个地区较为突出;制造业中区位熵大于1的有9个地区,且整体水平较为接近,其中前二位的是焦作和济源;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平顶山和濮阳较为突出;建筑业中有8个地区的区位熵大于1。综合来看,第二产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得到了各地的重视,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除采矿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有部分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外,其他行业都缺乏显著的区域优势。

第三产业中,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区位熵值大于1的有郑州、许昌、三门峡、南阳及济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区位熵在1以上的有郑州、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三门峡、信阳、济源。综合来看,郑州、三门峡和济源三地在流通领域具有相对的区域优势。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住宿和餐饮业中洛有明显的优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郑州、洛阳、安阳、焦作、信阳、周口、驻马店;金融业中郑州、三门峡具有明显区域优势;房地产业中郑州、许昌有明显区域优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郑州具有显著的区域优势。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有郑州、洛阳、安阳三地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郑州、洛阳、安阳、鹤壁、新乡、许昌、三门峡、南阳与济源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有郑州、洛阳、平顶山、鹤壁、新乡、焦作、漯河、三门峡与济源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各区域表现基本相对,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行业突出性分析

区位熵计算简单方便,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分析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从区位熵的计算上看,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即某地区的行业区位熵最大并不一定就代表该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是最高的。原因在于其对区域或行业的规模和数量比较敏感,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因此,为了弥补区位熵的缺点,同时对各地区优势行业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借助纳尔逊统计分析方法对区域的突出和强势行业进行分析,进一步厘清河南省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

后来,纳尔逊统计分析方法经过学者的研究和验证,认为采用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的标准是相当高的,导致^多地区不能凸显其主导职能。因而,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为便于分析,本文采取如下标准:若0.5

从计算的结果看,郑州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中有突出优势。在批发和零售业、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具有强势优势;洛阳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突出优势,住宿和餐饮业为强势优势行业;平顶山的农林牧渔业为突出行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强势行业;安阳的建筑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为突出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强势行业;鹤壁的房地产业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具有突出优势;新乡的建筑业为强势行业;焦作的制造业和金融业为突出行业;濮阳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强势行业;许昌的房地产业具有突出优势;三门峡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为突出行业,采矿业和金融业为强势行业;南阳的农林牧渔业和商丘的批发和零售业具有区域突出优势;信阳的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教育为突出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为强势行业;周口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有突出优势;驻马店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强势行业;济源的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具有突出优势。

四、结论及建议

综合区位熵和纳尔逊统计分析的结果,在整体格局上,郑州作为河南省的核心地区,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未来,围绕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进一步加快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强与西部的开封、商丘等地的交通和产业对接,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优势互补。构建洛阳、焦作、鹤壁、济源、新乡、平顶山和许昌的省内核心经济发展圈,要进一步发挥其在各自区域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经济发展带,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除了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优势外,多个行业的区域优势并不突出,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对于农林牧渔业,河南省目前没有哪个地区具有强势的优势,平顶山和南阳两地具有突出性的区域优势,各地发展水平较为均衡。未来,在区域发展上应以平顶山和南阳为突破口,突出第一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地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逐步建立具有优势的轻工业体系。同时,对于开封、安阳、濮阳、漯河、三门峡、信阳、周口和驻马店等具有专业化优势的地区,加强引导,积极探索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打造近郊都市高效农业区和生态绿色特色高效农产品优势区,提高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水平。

第二产业中,采矿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地区矿产资源优势,围绕三门峡、鹤壁和平顶山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探索建设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示范区。制造业围绕焦作和济源地区,在郑州、开封、洛阳、鹤壁、新乡、许昌和漯河进行科学布局,在明确定位、凸显优势的前提下,突出优势发展和错位发展,并坚持开放理念,推动区域组团发展,形成不同层次的功能互补、分工协同的制造业发展组团,推进各组团间、组团内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和集聚。

第三产业中,要积极促进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郑州的区位优势,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郑州为中心,打造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信阳、三门峡和济源为核心节点,着力于建设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协同完善内连外通的交通与物流体系。住宿和餐饮业中洛有明显的优势,其他地区要积极借鉴其发展模式,深挖本地特色资源,积极打造旅游的新业态、新产品及新线路,推动产业的发展。信息服务与科技服务业以洛阳为主,并积极推动其与郑州、信阳、周口、安阳、驻马店地区企业构建产业联盟,建立专业产业园区、基地,引导园内企业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专业化协作的分工体系,强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商务服务业与金融业中郑州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域优势,今后需着力推动郑州金融商业服务集聚区建设,对外加强开放通过优惠政策吸引行业领先企业进入设立区域性总部,对内加快区域联动建立区域级的金融与商业服务结构,不断开拓产业集聚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孟令勇.县域城镇体系发展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2011,

[2]谭建华.四川省城市体系结构特征及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76.

经济统计学优势篇8

关键词:技术后发优势;技术差距;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D23, K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23-003

中国近3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往往把持续高速增长归因于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但是,改革开放为什么会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呢?我们认为,这种高速增长的最终动因是“后发优势”,而改革开放的作用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把这种潜在的后发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了。

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如何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获得快速、持续的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经济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话题。经验证据表明,虽然美国各州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了人均收入水平的收敛(Barro and Sala-i-Martin,1992),但是,绝大多数欠发达国并没有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 Romer,1994)。并且,自工业革命后的20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地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

技术后发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并已被美国、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地区的崛起所证明。通过技术模仿的方式利用技术后发优势是一种普遍现象,落后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模仿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与自主创新相比,技术后发优势的发挥渠道--技术引进、模仿有自己的特点,如可降低技术获得成本、缩短技术开发周期、降低技术开发风险等。正是因为这些优点,中国三十年的技术引进与模仿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利用技术后发优势就没有今天的经济繁荣,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将是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赶超的重要渠道。

一、技术后发优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计量模型的设定

根据内生增长的理论模型,我们设定以下计量模型:

LGDPt=0+1LLt+2LKt+3LHGt+4LRDt+5HIMt + 6HFDIt+t ①

其中,GDP代表经济增长,用人均GDP衡量;L代表就业人数;K代表物质资本投资;H代表人力资本;G代表相对技术水平,用中国与美国真实人均GDP之比衡量;HG为人力资本和相对技术水平的交互项,用来代表模仿;RD代表自主创新,用全国R&D经费支出衡量;t为误差项。遵循Lee(1995)、Segerstrom , Anant and Dinopoulos (1990),Rivera-Batiz and Romer (1991) 以及沈坤荣(2000)的研究,以HIM(人力资本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交互项)和HFDI(人力资本和FDI的交互项),分别代表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和FDI两条途径对国外技术进行模仿; t为误差项; 0代表截距项

2.数据来源与处理

专利申请受理量、GDP、就业人数、全国R&D经费支出、高新技术进口和FDI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相关各期,以及中国科技统计网省略.cn,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我们将R&D经费用CPI指数缩减(78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表征我国经济增长,并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进行平减,用于消除价格因素。并对各个变量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历年资本存量K需要用“永续盘存法”来测算,使用公式为:Ki,t=(1-a)Ki,t-1+Ii,t ,Ki,t为各省第t年的资本存量,Ki,t-1为各省第t-1年的资本存量,Ii,t为各省第t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额,α为固定资产折旧率,假定为5%。对于基年1978年的资本存量估计,我们直接采用张军(2002)推算的2001-2006年的资本存量,并将其折算成1978年的价格。H代表人力资本,衡量了我国核心研发资源的供给,1987-2007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网省略.cn,1978-1986年以“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数”为替代指标。中美两国真实人均GDP(90年不变价)由各国真实GDP除以年中总人口数得到。其中,中国人均GDP按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换算成美元

3.计量结果及分析

为了避免伪回归,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然后进行协整检验,如果协整检验能够通过,则可对模型直接进行回归。我们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各变量均为I(1)序列。因此,在对模型直接回归前,我们采用EG两步法对变量LIN、LH、HK、LK、LRD、IHK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LGDP= - 109.066 + 0.011t + 21.462LL+ 5.074HK +28.118LK + 0.208LRD+4.3217HIM ②

(-2.67) (0.23) (2.75)(2.82)(2.82)(0.36) (2.5132)

R2-adj=0.9898,s.e.=0.076,T=18,(1987-2004)

若上述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由②式计算的残差 应具有平稳性。用 做如下回归,并进行平稳性检验:

ut= -1.428ut-1+0.371ut-1 ③

(-3.85) (1.37)

R2-adj=0.5131,DW=1.5358,s.e.=0.058,T=16,(1989-2004)

DW=1.5358,说明③式的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而AEG检验值-3.8505小于1%临界值-2.7411,所以上述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基于协整检验结论,我们使用OLS对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LGDP= -107.534+21.124LL+4.980HK+27.589LK+0.299LRD+0.019HIM ④

(-2.78) (2.88) (2.96) (2.96) (0.73)(3.28)

R2-adj=0.9906 F=361.21P=0.0000

(括号内为t检验值,除LRD外,其它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为5%)

采用一般回归元序列相关检验方法,得到ρ=-0.273,t=-0.68,p=0.512,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异方差性Breusch-Pagan检验的LM统计量为6.82,p=0.23,表明不存在异方差。

回归模型④式表明,由相对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的交互相(HK)代表的国外模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显著为正,通过高新产品进口模仿国外技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显著为正,而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显著,这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以模仿国外技术为主。这一点也正如联合国发展项目(UNDP) 2001 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以技术采用和模仿为主的国家。

为了进一步检验经济增长与技术后发优势的相互影响作用,我们就此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首先,我们采用Johansen提出的方法检验变量LGDP、HK、HIM之间的协整关系。基于无约束VAR模型残差的无自相关和正态分布检验,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为3,据此,我们确定Johansen协整检验的滞后阶为2。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变量LGDP、HK、HIM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其中一个为:

Vt=LGDPt+0.349HKt+1.869HIMt+17.868

(0.033) (0.093)

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对v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ADF统计量-3.2997小于1%临界值-2.7275,表明协整序列已是平稳序列。

基于此协整关系式,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从中可看出各变量间的短期因果关系。

从表3可知,这表明模仿(HK)是经济增长的因,即我国目前非物化的技术模仿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模仿(HIM)也是经济增长的因,说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有利于我国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总之,基于中国时间序列数据(1978-2007年)的实证检验证明:技术后发优势显著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技术后发优势是我国现阶段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

二、我国进一步实现技术后发优势的措施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和实施技术后发优势战略的发展,我国经济在近20年里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综合国力仍然不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法国等相差巨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20,还属于低收入国家。因此,充分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实现技术后发优势仍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战略。

1.继续完善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主的技术引进战略

第一,促进更多外资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加大其竞争溢出效应。在外资进入的高新技术行业,竞争不够充分,市场结构处于垄断竞争性质。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垄断市场,严重的阻碍了技术的扩散和溢出。因此,我国应该通过严格的反垄断法,反对不公平竞争,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吸收更多的该行业其他外资进入,加大行业的竞争,充分利用竞争因素为自己服务。

第二,引导外资进入瓶颈和支柱产业。政府应引入FDI必须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并使直接投资的资本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等达到综合协调。引导FDI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

2.加强我国的技术消化能力建设

第一,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R&D投资是实现技术后发优势的基础,意味着一国从技术成果的引进到技术创新的转化,是技术消化吸收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日韩国家创新系统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进行卓有成效的人力资本积累。这些国家通过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形成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人力资本积累达到了较高水平,为国家创新系统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3.实现技术后发优势渠道要灵活多样

实现技术后发优势渠道的有多种,并且其特征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主导技术后发优势渠道方式代表了不同的引进水平,并将导致不同的后果。我国的技术引进不能仅成套设备引进(硬件引进),还要注意软件技术引进,这主要指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等方式的引进,也可称之为纯技术引进。

实现技术后发优势渠道要灵活多样,如可以通过合作生产,这是把外商利益和我方利益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新技术的方式,双方都互相需要对方的资源和技术,其产品的开发越频繁,技术转移越容易。国际技术经济合作,于合作双方都有利。人才引进和交流。人才引进是各种引进方式中综合效果最好的方式而被称为“活件”引进。

三、结论

为什么我国经济能实现近30年的高速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结构调整的逐步完善和要素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使得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开发条件下,技术进步可通过自主创新和利用技术后发优势实现。

但是基于中国时间序列数据(1978-2007年)的实证检验证明:技术后发优势显著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技术后发优势是我国现阶段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这说经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在于后发优势的有效发挥,因此,对于进一步发挥技术后发优势,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提出了包括继续完善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主的技术引进战略、加强我国的技术消化能力建设以及实现技术后发优势渠道要灵活多样等对策。

参考文献:

[1]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新华出版社,1998

[2]林毅夫.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可能成为陷阱. 沪港经济, 2005,(12):11

[3]Lin, Justin Yifu and Guofu Tan.Policy Burdens, Accountability,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recian Economic Review : Papers and Proceedings,1999, 89(2): 426-431

[4]Lin, Justin Yifu.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the Inaugural D. Gale Johnson Lecture,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1,(14):339-346

[5]Lin, Justin Yifu, Cai, Fang, and Li, Zhou.The Lessons of Chin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Cato Journal, vol 16 (fall 1996). (a):422-431

[6]Lin, Justin Yifu, Cai, Fang, and Li, Zhou.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Shanghai: People's Press and Sanlian Press, 1994; and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6 (English edition). (b):321-332

[7]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 经济研究, 2003,(5):21-28

[8]赵亿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之争. 望新闻周刊, 2003,(27):14-17

[9]汪蕾.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途径及相关因素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浙江:浙江大学, 2004,11

[10].技术进步战略模式的选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53-57

[11]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第一版.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