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意义8篇

时间:2024-04-10 14:41:52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意义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意义篇1

度关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一、领导重视,部署到位

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我县对“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进行早安排、早组织、早动员、早行动,成立了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xx县2013年“防

灾减灾日”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专人,落实经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宣传周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广泛宣传,氛围浓厚

一是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突出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宣传,宣

传报道全县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情况。

二是集中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户外咨询宣传活动。组织各减灾委成员单位在xx县水镜广场集中开展 “防灾减灾日”户外宣传活动,设置宣传展板和咨询台向群众宣传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通过现场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现场答卷、现场提问等方式集中宣传火灾、地震、洪涝等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险办法。

三是开展“五进”活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xx县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会、进家庭活动。5月6日至12日,全县共开展应急演练

4次,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10场,排查灾害风险隐患260处,开展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3200户,制作防灾减灾宣传展板120块,发放防灾减灾图书8000册,发放防

灾减灾宣传资料30000份,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挂图6000张,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标语32条,参加活动志愿者600人,参加防灾减灾活动15000人(次),活动内容丰富多

彩,形式灵活多样,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效果显著,意义深远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意义篇2

度关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一、领导重视,部署到位

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我县对“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进行早安排、早组织、早动员、早行动,成立了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xx县2013年“防

灾减灾日”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专人,落实经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宣传周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广泛宣传,氛围浓厚

一是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突出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宣传,宣

传报道全县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情况。

二是集中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户外咨询宣传活动。组织各减灾委成员单位在xx县水镜广场集中开展 “防灾减灾日”户外宣传活动,设置宣传展板和咨询台向群众宣传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通过现场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现场答卷、现场提问等方式集中宣传火灾、地震、洪涝等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险办法。

三是开展“五进”活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xx县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会、进家庭活动。5月6日至12日,全县共开展应急演练

4次,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10场,排查灾害风险隐患260处,开展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3200户,制作防灾减灾宣传展板120块,发放防灾减灾图书8000册,发放防

灾减灾宣传资料30000份,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挂图6000张,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标语32条,参加活动志愿者600人,参加防灾减灾活动15000人(次),活动内容丰富多

彩,形式灵活多样,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效果显著,意义深远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意义篇3

关键词:保险;灾害管理;防灾减灾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饱受自然灾害侵扰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的伤痛至今犹在。2000-2010年,我国因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这就是说,平均每年有五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因自然灾害损失而抵消。十二五期间,我国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损失都呈上升趋势,点多面广,风险无时不在,而且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始料未及的。人们除了要尊重自然规律外,更要科学地认识自然,科学管理并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现代保险业是当代社会具有普适意义的专业化风险管理行业,是一种风险共担、风险共济的经济制度安排,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保险可以在国家灾害管理中发挥积极功能和作用。

1保险业是保障灾后生产生活恢复的“稳定器”

通过灾害经济补偿保障民生是现代保险业的重要功能之一。从13世纪出现世界上第一张保险单开始,保险业就扮演着损失分摊与补偿的角色。当前,发达国家保险赔付占灾害直接损失的比例高达50%,一般发达国家也可以达到30%。保险经济补偿有助于灾后生产生活的重建和恢复,减少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冲击,稳定民生。“十一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障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各项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累计达126万亿元,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4%,截止2010年保险业总资产达到505万亿元,在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农业灾害补偿来看,2007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共计向7000多万农户支付保险赔款超过400亿元,户均赔款近600元,占农村人均年收入的10%左右,保险责任涵盖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和各类病虫害,承保品种覆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开办区域上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区,保障程度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保险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航空航天、水利工程和交通建设等保驾护航,为居民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提供全方位的财产和人身保险保障服务。我国保险业发挥着经济补偿功能,全力担当着民生保障“稳定器”的重要角色。

2保险业是减少经济社会灾害风险的“减震器”

通过防灾减灾减少和化解风险是现代保险业的职责所在。保险不仅是一种灾后补偿机制,更是灾前的一种风险预防管理机制。保险业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行业,具有天然的驱动力去挖掘、研究、化解存在于各行业和各领域的风险。同时,保险业由于长期经营风险而具有应对各种灾害问题的丰富经验,可以在灾害防范与损失减少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发达国家不仅通过保险或再保险方式来提前安排灾害损失风险,还专门成立具有防灾业务的保险公司以达到预防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早在19世纪初,美国就出现了以工程技术为主开展防灾防损风险管理服务的保险公司。英国的一些保险公司成立火灾保险科研机构,开展预防火灾的技术研究。德国保险公司有的设立防损工程部,为社会提供防灾防损工程咨询服务,包括灾害风险图的描绘、实地勘查以对灾害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估,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建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保险业就一直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中国人保财险曾建立了重点流域的防汛协作网,开展我国灾害区划和对策研究,开展客户安全检查和灾害预警预报服务,于2010年成立了专业灾害研究机构,加强灾害防御和应对研究,服务于国家减灾事业。“防”胜于“赔”,未来我国保险业将实现从静态风险等量管理到动态风险减量管理转变,动态削减灾害风险因子,改良生态酝灾环境,提高企业、个人等承灾体的抗风险能力,担当着经济社会的灾害风险“减震器”。

3保险业是推动灾害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的“助推器”

通过经营改革和管理创新助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是我国保险业的特色之一。中国保险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也承担了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在新的历史转型期内,保险业将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保险业的价值和理念。尤其是在灾害救助和补偿方面,保险业有责任并有能力推动我国灾害管理模式的变革,实现从“单一灾害救助”向“综合防灾减灾”转变,实现从“单纯依靠政府”向“全社会风险共担”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的灾害应对能力和水平。未来,我国灾害管理体制应该不仅仅是举政府和财政之力,而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举市场之力,举全民之力。保险业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将市场机制“投影”并渗透到综合减灾的各个领域,实现一种合作、分担和接替的新机制。具体来说,在公共安全方面,通过保险的价格引导,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设防水平;在应急管理方面,发挥保险的网络优势,联合政府、社会各行各业建立灾情预报和紧急处置机制;在灾害救助方面,发挥保险的业务优势,做好灾后理赔,通过经济补偿帮助灾后恢复和重建,协助政府积极做好灾后安置、灾情统计等工作;在风险防范方面,发挥保险的专业优势,全面参与国家综合灾害风险研究、技术研发和管理体系建设。保险业要通过自身职能创新,实现藏救灾能力于市场,藏重建能力于民,担当起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助推器”功能。

4保险业是国民灾害风险意识和风险知识的“培育器”

通过培育风险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是我国保险业的一项长期任务。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公民风险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1年日本大地震等一系列灾害和风险事件表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备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力越来越重要。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业务的开展本身就是一个全社会风险意识培育和灾害知识普及的过程,具有正向的外部性溢出效能。保险业对于国民意识培育和风险知识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感同身受、深入个体、覆盖面广的特点。普通民众在购买保险、报案理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了解到相关灾害和风险的一些规律和特征,能够直接地了解到一些避险和应急处置的知识,掌握逃生本领。保险业由于自身特点,有动力提高被保险人的风险意识,同时,可以利用经济手段激励社会单位开展防灾减灾,通过保险赔付优化社会救灾资源配置,促进全社会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的提升。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文件)指出:“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努力做到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提高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新的历史时期下,保险业将按照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规划,一方面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提高灾害经济补偿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及水平,促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国民风险意识和风险知识的“培育器”功能,全力提高国民风险和保险意识。

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灾害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保险是应对灾害和管理风险的一种商业机制安排,在主动防范、控制、减少灾害风险和补偿灾害损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险经营的要求和功能定位与国家灾害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保险业可以并能够在国家灾害管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全面融入并推动国家灾害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银成保险正成为我国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力量[J]中国新闻,2012(23):2-3

[2]王和我国巨灾管理应与时俱进[J]中国减灾,2012(06):18-19

[3]中国政府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http://wwwgovcn/, 2011-12-08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意义篇4

一、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进展与2008年推广计划

2007年以来在全国6个省区试点推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财政补贴型保险,即财政补贴部分保费,农户负担部分保费。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在保费方面的补贴支出,并通过大面积的普及推广,将可能出现的农业生产风险部分转移到保险公司和未受灾农户,从而既达到保障农业生产的目的,又适当减轻政府将来因自然灾害可能承担的巨额救灾支出压力。

实践证明这种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的推进较为顺利。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4980.85万(户次)农户,农作物承保面积达到2.31亿亩,承保牲畜5771.39万头,家禽3.25亿羽,保险金额达到1126亿元,保费收入达到51.84亿元,同比增长514.95%。根据无忧会计网(WWW.51.省略)数据显示,全国仅中国人保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承保的农作物面积就已突破7600万亩,是2006年全国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的17倍,实现保费28亿元,保费规模是2006年的12.5倍。据湖南省政府门户网报道,2007年湖南省承保水稻2935万亩,承保面达46.6%;承保棉花150万亩,承保面达65%;承保能繁母猪380万头,承保面100%。三项合计保费收入7.48亿元,其中财政安排保费补贴5.06亿元(中央财政2.43亿元,省级财政1.98亿元,其余由地方财政补贴),已累计支付保险赔偿4.3亿元,受益农户达926万户。

2007年试点推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主要为水稻、棉花等种植物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种植物保险方面,以全国粮棉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岳阳市为例,该市辖内6个县(市)农作物实际投保面积达到351.25万亩,其中临湘市投保率达99.9%。能繁母猪保险相比水稻、棉花综合保险推出稍迟,但投保率普遍较高,对生猪养殖基地之一的岳阳县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投保率为零,2007年实际投保67796万头,投保率达100%。

2008年,国家计划在全国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并计划增加投保品种、扩大投保面、提高投保率。如据湖南省财政厅金融与债务处处长张立东介绍,今年,湖南在2007年的基础上主要新增了油菜保险、奶牛保险。其指出,中央财政提高了保费的财政补贴标准:种植业保费方面,中央财政由过去补贴25%上调到35%,农户负担由40%下降30%;养殖业方面要求做到应保尽保,其中能繁母猪中央财政补贴50%,奶牛补贴30%,省级财政均补贴30%。农民交费水平则相应下降,其最多承担的保费分别为:水稻每季每亩5.04元,棉花每亩7.2元,油菜每亩2.7元,能繁母猪每头12元,奶牛每头80元。

实地调查也了解到,基层均计划进一步扩大投保面、提高投保率。如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岳阳中心支公司反映,其将在成功推广水稻、棉花、能繁母猪保险基础上,逐步推广奶牛、鸡鸭养殖和大棚蔬菜、柑橘、油菜等种植保险,成熟一项推广一项。在全国签下政策性农业保险第一单的平江县,今年将从过去主抓水稻、能繁母猪保险扩展到水稻、棉花、油菜、能繁母猪、奶牛五个品种,计划投保129.95万亩农作物,同比增长29.95%,牲畜投保94450头,同比增长28.85%。

二、基层各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反映和看法

(一)基层普遍肯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成效明显、意义深远

一是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稳定农村社会。调查中湘阴县、临湘市农办的负责人均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是一项很好的惠农政策,对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也具重要意义。调查显示,已投保地区受灾农作物多已获赔,如2007年春夏之际湖南遭遇罕见旱灾,其中岳阳市10个县(市、区)的118个乡镇受旱,受旱耕地面积达131万亩,农作物受损严重。得益于农业保险投保,岳阳市全辖在2007年旱灾中共获赔4413.33万元。临湘市部分受访的获赔农户向调查组反映,正是因为听从政府宣传而投了保,否则2007年大旱将血本无归,其表示今后年年都将投保。调查中当地一些乡镇村干部反映,2007年虽然普遭大旱,但农村社会稳定状况明显好于过去,农业生产得到有效保障。而据湖南门户网报导,今年初湖南因冰冻天气影响,能繁母猪死亡数万头,投保农户均获得的保险理赔已达2500多万元,有效降低了农民损失,提高了生猪养殖积极性。

二是有助于降低农业贷款风险,畅通信贷支农渠道。2007年湖南省虽遭罕见旱灾、2008年初遭遇罕见冰冻灾害,但因投保农户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农信社没有出现自然灾害后不良资产激增的情况,资产质量好于同期。对此,岳阳市多个县市农信社负责人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能有效化解小额农贷的信贷风险,并将促使其增加“三农”的有效信贷投放。如岳阳县农作物获赔1335.66万元,能繁母猪获赔15.43万元,2007年4月-2008年4月不良贷款余额逐渐下降,不良贷款率下降2个百分点。

(二)基层要求改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呼声较为强烈

基础各界对今年来保险公司扩大保险品种表示欢迎,认为这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但其认为除了品种扩大外,仍有多个问题需要解决,否则进一步推广普及会遭遇阻力。

1.农户普遍反映保险金额过低,希望适当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的是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农村稳定,这其中的重点就是通过保险使农户受灾时减产不减收。但目前的情况是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金额过低,不能很好覆盖农业风险损失。如2007年开展的湘鄂赣22个地市中晚稻种植成本抽样调查显示,22个地市中晚稻种植成本均值达到每季每亩448.1元,而目前水稻综合保险金额仅从每季每亩240元上升到250元。平江县三市镇永安村负责人反映,水稻种植保险金额提高才能真正达到减产不减收的目的。能繁母猪保险方面,岳阳县枫树湾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尹五光反映,一头能繁母猪价值在4000-10000元之间,但保险金额仅为1000元,明显偏低,当前养猪户最担心瘟疫横行,宁愿保险公司提高保费以增加保险金额。

2.部分地区反映自愿投保成强制安排,部分农户质疑统一性投保要求,希望有自主选择权。一方面,自愿投保成强制投保,基层为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措施。或先行垫款,再行收取;或从粮补、能繁母猪补贴中抵扣;或由财政与保险公司商定后统保,理赔资金财政自主安排。如平江县三市镇永安村负责人反映:镇政府给该村分配指标复种面积1500亩,每亩单季交保险费5元,两季合计金额1.5万元,全部由村上用现金(村上先行借款)垫交到镇政府,镇政府再统一交到县里。于2008年2月由镇政府退回村上垫交本金1.5万元。

另一方面,无论是灾害频发区还是灾害偶发区,均按照统一标准投保,灾害偶发区农户感觉不公平,不愿投保。要求有自主选择权,或者调整保险费率。如岳阳市属于山地、丘陵、平原共生地带,灾害发生频率、强度都不相同,但全部按照同一投保标准进行,保险公司没有设计针对不同情况的保险品种。

3.基层政府、农口部门及保险公司普遍反映查勘定损困难,希望简化有关手续。农业是自然再生产行业,分布广,品种多,生产周期不一,查勘定损本就较为困难,而且由于人力资源、技术等问题,不可能精准核定,其过程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风险。如中华联合岳阳市中心支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由于上述原因查勘定损不能精准核定的理赔案件占20%左右。同时,也有保险公司、农口部门反映,正是由于查勘定损不可能全面,也使得道德风险不可避免。一些农户索赔时,将没有投保的农作物也一并计算在内要求保险公司赔付。

4.部分农户反映投保理赔不同步,责任划分不明确。基层反映,目前投保主要有以乡镇、村为单位的统保统赔和农户直接投保赔付两种方式。其中大多数县市采取便于管理的统保统赔模式,如岳阳市平江县27个乡镇780个村选择统保统赔,占比97.5%。对于统保统赔的,中间存在人(乡镇、农技站等)的问题。根据保险公司要求,人按亩数35%的比例将辖区内的保费收齐后才能签订承保协议。而投保农户认为,将保费交纳给人后,即应享受承保权力,至于人保费是否收齐后到保险公司投保,与农户无关系,在此期间的保险责任应由保险公司承担。显然,这里存在责任明确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易导致保险纠纷。

三、有关建议

调查显示,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试点阶段进展较为顺利,其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效果已为基层所认可,其推广价值和意义也为基层所肯定,从各方面来看,其全面推广普及都显必要。但是,其不完善之处也引来基层各界质疑,使得其实际被认可度并不高,这为进一步推广普及带来了阻力。为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后加以改进,确保这项惠农政策真正为基层所接受并发挥应有作用。

(一)组成专家组合理测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各品种保险金额

过低,农户不愿投保,也难以达到减产不减收的目的;过高,保险公司难以承受。此外,统一性投保标准对于不同地区的投保农户显得不公平。由于全国各地农作物地区差异明显,建议按照地区类型测定保险金额,可根据各地历史灾情,划分出灾害频发区、灾害易发区、灾害偶发区等多种类型,然后测算设定各个类型地区的保险金额。建议保险金额根据成本测定,保险费根据不同类型地区设定。

(二)设计并推行“简式查勘定损理赔”操作规则

建议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公司总公司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会同有关农口主管部门,设计并推行以村组为单位的“简式查勘定损理赔”操作规则,对农户理赔实行批量操作。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意义篇5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自然灾害受灾补助申请书怎么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年学校受灾补助申请书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年学校受灾补助申请书尊敬的区教育局及中心学校领导:

20__年_月18日下午_点30分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夹杂着冰雹的暴风雨袭击了我镇,当时风力达到9-10级,只见树倒枝折、瓦片横飞。我校受灾特别严重。我校领导当即向教育局和中心学校领导电话汇报了灾情。并组织学校行政人员进行了安全排查,对危险区域进行了暂时警示处理。

_月19日上午,局领导到我校查看了受灾情况。

经初步统计;有教学楼,储藏用房,厨房,厕所大约500平方米的屋面受损。

学校至少50米围墙受雨水冲刷,已经明显倾斜,摇摇欲坠

学校铁门、不锈钢旗杆被狂风刮倒,都已经断裂变形。

以上设施如不及时修缮,将危及师生的生命安全。要得到修缮,需要维修资金30000余元,我校无力解决。

特写此报告,希望上级领导解决我校的实际困难。

此致

敬礼!

申请人:申请书模板

__年__月__日

常见的自然灾害1、洪涝

洪涝是由屡降暴雨或大雨,引起江河决堤、山洪暴发、淹没田地、毁坏建筑、人员伤亡的水灾。在我国洪涝频发,强度大,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辽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4 ~ 9 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 1991 年夏,江淮地区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500 亿元。

2、台风

台风是一种源于热带洋面的低气压大气涡旋,按其中心附近风力大小分成四级:风力 6 ~ 7 级为热带低压, 8 ~ 9 级为热带风暴, 10 ~ 11级为强热带风暴, 12 级及其以上为台风。在热带西太平洋洋面每年有 30 个台风生成(占全球 38 %), 7 ~ 8月是台风活动盛期,在热带洋面生成后,便向西北方向移动,每年平均有 7 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

台风带来的是狂风、暴雨(我国近海 15 个省最高雨量记录中, 80 %是台风造成的)、巨浪和潮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很多洪涝灾害都是由于台风登陆,深人内陆移速减慢、停滞、低压维持不消带来特大暴雨而造成的。

3、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地壳的现代活动而产生,一般分为构造地震(占 95%)、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地区,与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地壳现代活动剧烈有关。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各省都发生过6 级以上地震。

1556 年 1 月 23 日 陕西华县 8级地震,“是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或裂泉涌,或城廊房屋陷人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二万……”(《嘉靖实录》)是我国历史上最大地震之一。1976 年 7 月 28 日 唐山 7 .8 地震,上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顷刻间成为一片废墟,是本世纪全球 10 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首。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地震预报尚属世界难题。我国在中、长期预测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但能作准确预报的还只占少数,对这个具高难度的临震预报还需做出艰苦的努力。

4、火灾

俗话说: “ 贼偷一半,火烧全光 ”,火灾是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灾难性问题。它给人类社会造成过不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加,火灾损失上升及火灾危害范围扩大的总趋势是客观规律。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发生火灾约4万起,死2000多人,伤3000—4000人,每年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10多亿元,尤其是造成几十人、几百人死亡的特大恶性火灾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峻的现实证明,火灾是当今世界上多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灾害,也是时空跨度最大的一种灾害。

5、海啸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 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海滩上一片狼藉。

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措施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战略措施7: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战略措施8: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灾救灾能力也各不相同。灾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灾区自组织能力都是影响区域自救能力和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能力强,速度快,但其损失也就越大;不发达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当致灾因子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相结合,灾害风险也随着增加。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意义篇6

关键词 牧区; 农业保险; 参保现状; 建议。

农业生产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极大,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来减轻农民损失。农业保险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分散农业自然风险和经济补偿,除此之外,它还具有资金融通、储蓄、防灾防损等派生功能,同时也具备一些社会管理的功能[1]。

因此,从宏观上讲,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国家的财政支出,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从微观上讲,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效用水平,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农民迅速恢复再生产,这必然会为农业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机制。特别是对民族牧区来说,将大大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保证民族牧区农民快速恢复生产,稳定经济增长。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保险政策尚有不足,农业保险相关体制不够健全,农民的参保意愿薄弱等问题尤为突出。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对牧区农业保险参保现状进行概括,调查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同和接受心理,分析农民参保状况不佳的原因,了解农民参保的困难,为完善我国牧区农业保险体系提出建议。

1 调查样本情况。

1. 1 研究区概况。

1. 1. 1 兴安盟农牧业概况。兴安盟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全盟总人口近167 万,农村牧区人口 113 万,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由蒙、汉、满、朝鲜、回等 22 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68 万,占 47%,是全区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

兴安盟农牧业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养牛带”和“玉米黄金种植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3 ~467 mm。无霜期为95 ~145 d。畜牧业,草原面积303.4 万 hm2,其中可利用草场261.2 万 hm2,年产牧草 31 亿 kg 以上。牲畜总头数保持在 700 万头( 只)以上,2008 年达到 789 万头( 只) 。其中,大小牲畜 669 万头( 只) ; 生猪年饲养量 240 万头; 牲畜出栏 451.3 万头( 只) ; 畜产品产量达到肉类 14.9 万 t,鲜奶 23 万 t,毛绒 1. 17 万 t,禽蛋 1.87 万 t。全盟建有生猪养殖小区 85 个,奶牛养殖小区21 个,肉牛养殖小区 9 个,肉羊养殖小区 87 个,禽类养殖小区 135 个。全盟畜牧业增加值占农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 2% ,是内蒙古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2]。

1. 1. 2 兴安盟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007 年,兴安盟首次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由自治区政府指定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独家负责,业务涉及到全盟 6 个旗县市 ( 局) 的 56 个乡苏木镇,10 个国营农牧场,450 个行政村,受益农户达14.25万户。参保作物主要为玉米和大豆,承保面积为 23. 67 万hm2,是全年播种面积的 32%。签单保费共计达 6 402 万元。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为 25%,自治区财政补贴比例为 50%,保险公司承担比例为 15%,地方财政和农户自筹 10%( 农户每公顷交纳保费 30 元) 。

2008 年兴安盟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顺利完成,兴安盟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面积达 45. 69 万 hm2,占各类农作物已播面积的56.3%,涉及到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籽、葵花籽等5 大作物; 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是能繁母猪和奶牛,覆盖全盟的 6 个旗县市和农场局。2009 年兴安盟种植业保险参保面积达 76.83 万 hm2; 财政补贴资金达 1. 41 亿元,总保费达2.34 亿元。全盟参保农作物理赔面积达 47. 65 万 hm2,占参保农作物的 62%。2010 年兴安盟种植业保险工作做到了应保尽保,各类农作物参保面积达到了 73.69 万 hm2,占全盟农作物总播面积的70.18%,参保农户达190 575 户[2]。

1. 2 数据来源 此次农业保险参保现状研究的对象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参保农户,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的重点是宝门镇及其所辖的若干行政村。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问卷在保险公司的营业部门现场随机选择顾客进行调查,每一位愿意接受调查的顾客被要求在现场独立填写标准问卷,还有一部分问卷到各村做农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问卷294 份,其中因为信息不全或身份不符问卷 21 份,有效问卷 273 份,有效率达到92. 86% ,其中少数民族比例达到 38. 5% 。

2 调查结果分析。

2. 1 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见表 1。由表1 可知,样本区的农民收入不高,对于农业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同时大部分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受此影响,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有限,这也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农业保险的参保程度。

 

问卷调查发现,在种植业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中,82.1%的农户选择干旱,2. 6%的农户认为是风灾,12. 5% 的农户选择了病虫害,19.8%的农户选择了洪水。在养殖业面临主要风险中,20.3%的农户选择自然灾害,57.3%的农户选择价格波动,33.8%的农户选择疾病风险。调查还发现,近 5 年有97% 的农户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农业风险损失,可见该地区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不稳定的地区,农业风险类型多样,特别是水旱灾害频发,给农户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

在不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户中,认为风险很低没有必要进行保险的占 20. 3%,认为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化解风险的占32. 4% ,表示依靠国家灾害救济的占 36. 5% ,表示对风险漠不关心的占1.4%,不相信保险的占1.5%。在农业保险的认知调查中,只有大约 6. 2% 的人对农业保险很了解,大约53. 1% 的人选择了解一点,还有大约 40. 7% 的人对农业保险的相关内容一点不了解。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落后,大部分人对农业保险的了解不多,并且由于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对风险有着天然的顺从心理,认为农业生产存在风险是正常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考虑过如何降低风险的问题。

在对当地的险种分布的调查中发现,农作物的保险所占的份额最大,达到 82. 1%,养殖畜牧业 15. 7%,其他作物6. 2% ,并且 96. 7% 的农户认为在目前推行的险种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农业险种的设计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户的切实需要。由于目前在该地区推行的农业保险政策中保费的构成中,政府占绝大多数,农户只要承担一小部分就可以在风险发生后享受赔偿,94. 0% 的参保户对这一保费的构成表示满意。

 

由表 2 可知,农户对目前的农业保险推广情况比较满意。在对不满意的那部分投保户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农户认为在保险的理赔过程和受损额度的确定方面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和落实农业保险的执行过程,全面提高农户的满意度是目前影响农户再参保意愿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如何才能使农户更加信任农业保险、设计了农户对农业保险信任度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 3 可知,农户对设立专业的维权机构要求最强烈,其次是政府的担保,说明保险公司应提高保险维权的便捷度,并尽量取得政府的担保,以确保农民安心投保。

2. 2 农户参保意愿经济学分析。

2. 2. 1 农户是风险规避者。由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就显得尤其迫切。但是农业生产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通过农业保险的形式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从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此次调查为例,在内蒙古兴安盟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是种植业,由于当地耕地资源丰富,许多农户往往承包了很大面积的土地,这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农业灾害的损失程度。加之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不稳定,提高了农业风险的发生频率。因此,理论上讲,作为风险规避者的农户在这种条件下便会及积极地寻找合适的风险转移途径。但调查发现,农户却普遍缺少风险规避意识,72.2%的农户没有考虑过转嫁风险的问题,这一部分群体中大部分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在他们的观念中还存在着靠天吃饭的观念,风险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农业保险在推行过程中的阻力加大。在走访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一部分农民认为一般的灾害损失发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对其投保,即使发生了大的灾害损失,自然会有国家救济。但是应该明确,灾害救济是政府对遇险后的农业经营者提供一种事后、免费的道义救济,这与农业保险的预防性、有偿性截然不同,极易对政府财政的稳定性产生挑战。同时,在灾后的民政救济中,由于灾害发生的突发性。 地方情况的复杂性,民政救济渠道往往不畅通,导致相当数量的社会有效资源没有被合理应用,造成大量浪费。此外,也易养成农民的侥幸与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在农业风险管理中,以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济为辅,寓救济于保险之中,从而将震荡起伏的灾害救济财政消融在连年相对稳定持续的保险补贴支出中,既能高效利用赔付金额,迅速组织生产自救,又能消解灾害发生带来的农村社区紧张、不和谐影响。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另外,风险规避者的家庭收入对其规避行为也有重要影响。所在家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更强; 家庭收人水平越低的农户,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愿也更强。笔者认为,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家庭相比较其他家庭,其面临农业生产风险更大,其规避风险的意愿更强; 高收人家庭,其自身存在着实施自我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经济基础和能力,低收人家庭,其自身规避生产风险的经济的能力比较差。农户防范农业风险主要包括如图 1 所示的几种途径。

图1 农户防范农业风险的方式。

2. 2. 2 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成本和收益。从调查结果可知,农户农业保险方面的投入成本并不高。以宝门镇为例,当地的参保农户只需要 150 元/hm2的标准缴纳保金,其余的部分由当地政府补贴。因此当地参保农户都有支付保费的能力。在灾害发生后,当地的保险公司会首先和当地基层村委会取得联系,按照投保户实际投保标的和受损情况进行补偿。在这一过程中,农户基本上不用通过太繁琐的过程就可以获得理赔,且国内推广农业保险的地区同样采取这种模式。但是即便如此,很多农户仍然不愿意投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 3 农户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

2. 3. 1 农民对保险机构及其产品缺乏了解和信任。一般而言,理性人的决策行为主要是基于自身所获取的有关决策对象各方面信息而做出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农业保险及其作用的了解是会影响到农户的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决策行为,如果决策对象从一般性上讲是有利于决策者的,那么只要决策者掌握的信息较为充分,一般会倾向于接受该项决策[3]。由于农业保险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只要农户对农业保险及其作用了解足够充分,那么农户会选择购买农业保险。

由于农村缺少网络、报纸、广告牌等平面宣传媒体,目前农民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渠道还主要局限于电视、面对面告知等形式。农民缺少主动了解农业保险产品的渠道,势必会对农民的农业保险需求产生影响。对于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个盈利能力较弱的险种。因此,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益期望值比较低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很难对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进行大量的投入。

同时,保险作为一种无形的服务产品,依靠专门的精算技术确定出来的保费和保额以及其复杂的保单条款使得农民对保险产品的性能和价格难以进行直观的评估,因而在缴费和理赔时容易产生误解,发生纠纷。

另外,农业风险存在基本不确定性,人们的主观预期倾向于不购买保险。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某些风险的种类也是无法预知的( 例如农民在尝试新作物、新养殖对象时) ,个体农户难以对遭遇某种自然灾害的概率进行评估,当这种情形出现时,人们通常倾向于认为关于这种不确定性的不利于自己,即认为出现灾害的概率并没有那么高。向农户提供保险实际上是提供一种方案,并且需要农户支付保费,因此农户可能对保险的作用持相当大的怀疑态度,不利于保险的推广和市场的形成。此外,农户对保险的赔付可能性也存在怀疑。

2. 3. 2 政策性保险的保障程度偏低,区域分配不合理。由于保险公司在承接农业保险业务时面临着社会保障和自身盈利的矛盾冲突,因此实际在理赔的过程中普遍采取“广覆盖、低保障”的原则确定保险保障水平。以所调查的宝门镇为例,保险公司原则上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为主,以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点,实行低保额的初始成本保险,即农业保险并不是承保农业的全部产值和收入,而是保障和维持其简单再生产的成本,农作物一旦遇到灾害,以保住生产和经营成本为限。这种保障水平偏低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散的农户更倾向于通过政府救济、向亲友求助、民间借贷等方式分散风险,而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

农作物保险费率普遍存在省内“一刀切”的做法,使其经营公平性受到广泛质疑,有些地区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可是却承担和灾害少发区农户同样的保险费率,这让很少遭受农业风险的农户内心不平衡,所以拒绝参保。同时这也激化了保险公司与农户的紧张关系。在调研中也发现,这种保险公司与农户缺乏直接沟通机制的操作流程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每个村都有不同的地理征。譬如,有些村在地理上呈现狭长地带分布,使得地区处在风口地段,较社区中其他土地易遭遇风灾; 有些社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态,部分土地较周边地区经常遭遇雹灾等等。这些出现在一个社区中的不同程度的受灾,却只能得到单一低比例的赔偿。村民的多样化、多层次赔付要求得不到有效回应。保险公司简单、粗暴的查勘定损行为不但可能激发投保户的不满情绪,而且还会导致大量道德风险的积累,这种经济行为由于游离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之外,村级组织不便涉及。

2. 3. 3 政府救济降低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牧区农业基础较弱,因而寻求政策性支持的意愿更强。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有旱灾、沙尘暴、冰雹、暴发性病虫害等,有时连续几年或同一年内几种自然灾害同时或交替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破坏性极大。每到灾年,政府主要采取“政府财政补贴 + 社会捐助”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这种模式使得一部分人在面临灾害损失时持有依赖思想。通过保险来分担风险,需要自己出钱买保险,部分农民存在侥幸心理,不愿花钱买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一种非必需的服务产品,农民购买保险是为了在发生风险时获得经济补偿,而政府救济一定程度上使农民难以主动意识到保险对其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意义。也就不会积极地去了解和购买农业保险。是目前影响着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访谈中的一个典型的说法就是“有了国家的救灾补贴,还买什么农业保险”。

3 提高牧区农民农业保险参保意愿的政策建议———以兴安盟为例。

3. 1 提高农民的保险支付能力,建立保障服务机制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时刻承担着自然灾害损失的风险,农户本是风险规避者,而农民本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农民是渴望参与农业保险的。前文提过,收入是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市场需求与消费支付能力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就必须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推行中实施的较为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法国的《农业保险法》、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

等。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不能覆盖农业保险的,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了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存在随意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推动相关农业法律、政策法规等的修改、完善工作,尽快出台符合国情的灵活的《农业保险组织实施办法》,针对农业保险本身、农户、保险公司、政府等各利益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政府主导农业保险的相关法律,以立法形式明确农业保险中相关群体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3. 2 探索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模式,满足牧区农民需求 现阶段国内外可供选择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框架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互助合作形式、政府组织实施、保险公司模式、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政府补贴农业风险发生的保费以及组建新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由政府筹集或参与筹集初始资本和准备金[4]。而若单一采取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财政资金、保险资金的投入、筹集及运用上存在较大难度。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政府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制度模式是现实选择。该模式的制度建立成本较低、风险较,而且,政府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调整政策也比较灵活。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各地可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农民的接受程度、组织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开展业务的便利性等,集政府、企业、农民 3 方之力,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多比例赔付,选择符合地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可以尝试在农村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协会,通过协会实现既方便小规模农户投保,又满足不同受灾保户多样性赔付要求的目标[5]。

3. 3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沟通协调,推动牧区农业保险的发展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能有效地提高对农民的救济能力,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业再生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每户农名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6]。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行需要政府的的行政强制力量。因此,首先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作。其次要赋予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农业保险工作职责。建议设置有工作经费的专人负责基层农业保险的工作。最后政府和农业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地方政府网站等,加强农业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要注意面向重点农牧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的宣传,树立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此外,要深化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知,只有使广大农民全面认识和真正了解国家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在民族地区推广的意图,让农民学会学习运用“保险”这一经济手段转移风险,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保险,保障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孟春。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内蒙古兴安盟及兴安盟农牧业发展概况[eb/ol]。 (2009 -06 -25)

[3]王敏俊。 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3) :38 -44.

[4]陶乐明,王晓天。 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几点建议[j]。安徽农学报,2009(5) :23 -24,19.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意义篇7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increase of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it not only brought the convenience to people's work, study and life, but also brought the lightning disaster. Therefore, the current management work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is facing the great challeng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do the social management work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well.

关键词: 防雷减灾;社会管理;驻马店

Key words: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social management;Zhumadian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311-02

0 引言

驻马店市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具有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双重气候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冬半年常出现大雾、大风、寒潮、暴雪等灾害性天气;夏半年常出现暴雨、雷电、冰雹、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据多年的气象资料显示,驻马店市年平均雷暴日33天,最多46天,最少18天。高层建筑、电子电器设备、野外劳作人员等最容易遭受雷击,全市几乎每年都有1-3人因雷击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驻马店市城镇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加之当前防雷减灾工作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防雷减灾管理制度和工作落实不到位等,使驻马店市雷电灾害呈增加趋势,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逐年扩大,防雷减灾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因此对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工作进行探索意义重大。

1 驻马店防雷减灾的现状

1.1 防雷安全管理的现状 驻马店市政府多次根据国家相关防雷法律法规出台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文件。一是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驻马店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办法》(驻政办〔2012〕70号文件),促进了雷击风险评估在驻马店市的全面实施;二是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建立工业项目快捷审批机制的意见》(驻办〔2012〕22号),把“防雷装置施工图并联审查”、“雷击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驻马店市工业项目快捷审批机制的前置审批条件。三是市政府安委会下发《关于对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进行跟踪督办的通知》,转发《安全河南创建防雷工作实施意见》。四是市政府下发文件,把“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各县、区人民政府2012年度责任目标;随后,又下发了《驻马店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的通知》(驻政办〔2012〕69号)文件对目标考核进行了细化,将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有效推动气象部门履行防雷社会管理职能。

驻马店市气象局根据法律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责成立了气象行政执法大队,对驻马店辖区内的防雷减灾、氢气球释放、气象信息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同时,积极与市政府协调气象行政许可工作,派专人进驻市政府行政服务大厅,办理国务院412号令规定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气象行政许可事项,防雷社会管理职能在驻马店市得到较好落实。

1.2 社会公众对雷电灾害认识现状 由于在社会上人们接触到的雷电等科普知识较少,不了解雷电的危害,防雷意识淡薄,甚至很多人存在侥幸心理,不主动配合气象部门工作,仅仅是敷衍了事。还有的认为有避雷针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仅能够防直击雷,而不能够防雷击电磁脉冲,因此,很多单位虽有避雷针但是仍旧产生了雷电事故。很多单位仅仅是张贴法规、建立制度而没有真正有效的落实,加之人员流动大,因此,防雷培训效果不够理想。

1.3 驻马店市防雷设施现状 目前的防雷装置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很多必须安装防雷设施的建(构)筑物还没有安装,而设置在城市楼顶上的无线电发射装置和安装在郊区民房屋顶上自制的电视接收天线,要么没有接地系统,要么安装不符合要求,一旦遭遇雷击就有可能导致区域性、大面积的雷电灾害。二是避雷设施经过风吹雨打日晒,腐蚀断裂现象普遍。三是防雷管理部门检测后不合格的设施本应整改,但在检查中存在不重视、未采取相应措施或逾期不改现象。根据驻马店市防雷中心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驻马店城区十年来已建的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年度检测中,居民住宅防雷设施的检测率还不到60%,合格率初步统计达不到70%。新的建设工程中存在:无防雷设计、不按规范设计、先开工后设计、有设计无施工、不按设计施工等现象,造成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大部分单位防雷安全责任制基本建立,还有少部分单位未建立落实;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各单位均在建立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还较少;易燃易爆、加油加气站、炸药库、有毒、有害化学危险场所等防雷年检工作开展得比较好,都按规定积极申报年检,接受了市防雷中心的检测,并取得有效防雷合格证件,但有的单位不积极申报普通建筑、计算机网络防雷安全年检,这些项目取得合格证件较少,存在一定隐患。

1.4 防雷减灾的专职人员自身素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市(县)防雷减灾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于雷电的知识掌握不够,新入编人员没有从事防雷减灾工作的经验,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性。二是人才匮乏,我市虽然补充进了一些防雷技术人员,但高素质的科技服务管理人才仍然不足。

1.5 防雷减灾技术手段落后,方法少。目前防雷减灾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的防雷减灾设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预测雷电的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防雷方法。

2 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举措

2.1 做好雷电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要重视雷电知识的普及工作,如为了让学生从小就了解雷电知识以及具有防雷减灾的意识,在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普及课程;为了提高公众的防雷意识以及掌握雷电规律和特征,在社会上开展雷电知识讲座等。

2.2 形成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防雷安全工作属于系统性工程,气象主管机构要与安监局、住建局、消防等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并完善“政府领导、气象牵头、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2.3 加大依法监督检查力度。要加强防雷安全专项执法检查,依法维护防雷减灾生产秩序,加强防雷安全责任制落实以及防雷装置整改落实等情况的检查。建立健全雷击事故追究责任制,依法追究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或防雷应急处置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相关人员的相关责任。

2.4 强化防雷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建设防雷工作机构和相应的队伍。在气象部门的人才战略规划中加入防雷队伍建设人才的需求,适当引进防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2.5 为了扩展防雷服务的新领域,应当加强雷电风险评估业务。在建设项目时为了避免或减少项目因防雷设计不当而造成的损失,应当加强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业务,这是选择雷电防护水平的关键环节。

2.6 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基础就是具有先进的科技和设备,因此,政府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

3 结语

由于雷电灾害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影响到社会经济以及秩序的正常进行,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宣传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做好预警,加上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一定能做好防雷减灾的社会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意义篇8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周的通知》(x政办发明电〔2017〕x号)文件精神,5月8日至5月14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浏览次数:0 【字体:[大][中][小]】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事业单位,各旅游企业: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周的通知》(x政办发明电〔2017〕x号)文件精神,5月8日至5月14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为进一步增强游客的公共安全意识,普及公众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本次宣传周活动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二、 活动时间

集中宣传活动时间为2017年5月8日至2017年5月14日。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普及防灾减灾基本技能。

(二)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应急预案。

(三)宣传介绍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办法及措施。

(四)根据自然灾害与应急救援的主要特点,结合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做好景区、饭店、旅行社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减少各类事故灾害的发生。

四、活动形式

(一)充分利用电视台及日报、局网站、微信、微博、景区大型显示屏等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二)星级饭店、景区、旅行社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采取防灾知识讲座、召开防灾主题班会、观看公众应急知识动漫片、出宣传板报,举行消防应急演练等形式,扩大宣传面,提高从业人员与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推动旅游企业普及防灾减灾教育。

(三)5.12活动当天,全局各景区管理所要与乡镇应急办协调组织在各景区游客密集区域进行集中宣传,各饭店、旅行社要在本单位设立集中宣传点,采取设立宣传展版、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公众应急知识动漫片、组织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应急知识集中宣传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本次活动的组织领导。要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二)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全局各科室、各景区管理所、星级饭店、旅行社要把握重点,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精心组织。

(三)各旅游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做好5.12防灾减灾宣传部署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形成总结材料(附加图片)于5月16日前报局行业管理科(QQ:xx)。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