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8篇

时间:2024-05-09 17:04:32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篇1

一、裴斯泰洛齐的生平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Jon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贫苦儿童的教育事业,对当时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实践家。他留给后世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论教学方法》等。

裴斯泰洛齐从小丧父,由母亲及女仆抚养成人。母亲和女仆辛勤劳动的模范行为促使裴斯泰洛齐从小就形成了人道主义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正因为从小亲身体验了穷苦的生活,因此“通过教育消除贫困”后来就成为裴斯泰洛齐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中学毕业后,裴斯泰洛齐到加罗林学院深造,最初的愿望是想毕业以后从事宗教工作。而他之所以会走上教育改革的征途,是因为他在对自己儿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在困惑迷茫之中想到了卢梭的《爱弥尔》,于是他按照卢梭培养爱弥尔的那套方法来教育他的儿子,还对这一教育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记录。正是这种活动,使他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进行教育试验。从那以后,无论多么艰难的条件,裴斯泰洛齐都始终坚持拯救贫民的国民教育。

裴斯泰洛齐先后进行了三次教育试验,教育的对象多是贫民儿童。第一次是1768年办的一个示范农场,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走致富之路,但没过多久因经营不善而难以为继。第二次是1774年开办了一所孤儿院,历时6年。主要招收一批年龄在6~18岁的最贫穷孩子——乞丐、孤儿、流浪儿,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效果很好,但命运却和第一次试验殊途同归。

实验的失败和孤儿院的破产并没有动摇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信念,他反而开始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笃德》,这部书实际是裴斯泰洛齐以文学的形式叙述一位农村母亲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第三次是1800年他与友人一起建立的“伊佛东学院”,历时24年,该学院曾在当时的欧洲盛极一时,许多国家都派教育家来此学习。正是在这所学校,裴斯泰洛齐撰写了著称于世的《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系统地提出来了一整套初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走过了二十几年的鼎盛时期以后,学院终因内部意见不统一而停办。

这次失败给裴斯泰洛齐的打击很大,失落而疲惫的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开始潜心著述。1827年2月17日,裴斯泰洛齐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1岁。在他逝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碑上写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All for others, nothing for himself)”等字句。这正是裴斯泰洛齐一生的精神写照。

二、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最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首次提出初等教育的问题,并系统的提出了一套初等教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中,其中很多思想和观点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观是基于他的儿童观的:首先,他认为“儿童生来是可教的”。其次,他认为教育具有阶级性。最后,他坚持“人的天性无善恶”的观点。基于他对于儿童的认识,裴斯泰洛齐对初等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初等教育的目的

裴斯泰洛齐提出,初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德、智、体、劳诸方面的全面能力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个性。他曾说:“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原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他们的完全平衡。”他所说的“自然”是指儿童与生俱来的本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的力量和能力,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和谐的。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他也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初等教育的内容

为了实现儿童的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初等教育应该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即德育、智育、体育及劳动教育。

(1)德 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儿童对人们的爱。他把自然宗教当作最高尚的道德。裴斯泰洛齐把儿童对母亲的爱看作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指出,在母亲胸怀里发展起来的爱,应该逐步地扩展到家人、邻人以至全人类。

(2)智 育

基于他的要素教育观,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最简单的要素就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他用了极大的精力探究了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他说:“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心理根源,”他的结论是:“使感觉得来的一切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为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三种能力:①按照外形来认识不同的物休,并认清它们的内涵的能力;②说出这些事物的数目,指出它们是一个还是多个的能力;③用语言表达物体,表达它们的数目和形状,并在记忆里保持它们的能力。

(3)体 育

体育的目的是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能力,即身体的力量和技巧。由于体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各关节的运动能力,所以体育应着重对儿童的各种关节进行训练。儿童关节活动的能力是一种自然禀赋,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体育锻炼的基础。从简单的关节活动的练习逐步发展到复杂的、全身心的活动,使身体得到健美匀称的发展。

(4)劳动教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和谐发展,培养劳动精神、技能和习惯,以便自力更生;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发展智力,获得知识。相应地,劳动教育的内容就是鼓励和教育儿童在学校里从事纺织、种地和养护动物。

2.初等教育的方法

(1)要素教育法

裴斯泰洛齐终生都在追求初等教育中简化的教学方法,以便使每一个母亲都可以用它来教育孩子。最终,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的理论,所谓“要素教育”就是要简化教育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可以找出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以便更好地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使儿童的能力均衡和谐地发展起来。他的要素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到了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中。例如,他认为道德教育的要素是母爱,体育的要素是人体的关节活动,算术能力的要素是数目,语言的要素是词,而各种形状、绘画、写字的要素都是直线或曲线等等。但他着重探讨的是智育或教学的要素方法,即数、形、词的教学方法。

(2)实物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主张尽量进行实物教学法,他建议或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向儿童出示有关的图形,以帮助儿童更好的认识事务的特征。至于裴斯泰洛齐为什么会产生实物教学法的灵感,还是缘于一位学生的启示。据说有一天,当裴斯泰洛齐拿着“窗”的图片讲课时,一个学生询问他道:“从真正的窗子上不是能更好地学到窗的属性吗?”这一问使他恍然大悟,他自言自语地说:“正是如此,你说得很对……。”从此,他就直接让学生观察实物。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同时,裴斯泰洛齐也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他认为劳动能“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帮助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合理组织的劳动能促使儿童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作者大量地描述了葛笃德在家庭中带领孩子们一边纺纱一边念儿歌、认生字、唱歌曲,气氛愉快而轻松,孩子们既能学会简单的文化知识,还能从小就掌握一种将来谋生的技能,也能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一举多得。

(4)以爱的形式开展德育

裴斯泰洛齐主张从儿童对母亲的爱开始入手培养他的道德意识,先培养他对母亲的爱,然后逐渐地培养他对周围人的爱。所以,教师应当父亲般地爱儿童。在培养儿童道德的具体过程中,裴斯泰洛齐认为,教给儿童伦理规范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只能强迫儿童遵守表面的、形式的规则,而无法培养儿童崇高的品德。必须先唤醒儿童内在的伦理情感,以此为出发点,才能进一步使他们对外在的事物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于是他主张利用典型的实际生活,对儿童进行品质教育。

(5)体育中渗透意志教育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裴斯泰洛齐不忘渗透意志教育。比如他在伊佛东进行教育实验时,为儿童们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其安排与众不同,特别注重儿童的锻炼问题。如他给学生规定:起床后预习一小时,然后进行冷水浴,再穿上汗衫跑步到运河边,即使严冬,也依然如故。据说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怕冷戴了一顶帽子来校锻炼,结果被大家狠狠地嘲笑了一番,最后以至于帽子都被大家丢到河里去了。很显然,裴斯泰洛齐把学生的体育锻炼和意志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冷水浴,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三、启 示

虽然时隔两百多年,但是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小学教育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1.过于强调应试教育

当代的小学教育中,尽管一再强调和呼吁素质教育,但基于升学压力,许多老师还是把学生的考试分数置于第一位,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老师家长甚至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以成绩的高低来给孩子们定了性,有的孩子一辈子都翻不了身,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其实,小学教育还应该培养一些对孩子一生都有好处的事情,诸如强健的体魄,优雅的气质,良好的教养,温文尔雅的举止,以及乐观的态度。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应该首先帮助和教育儿童学会生存,获得生存的技能,这是最基本的。

2.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现在的小学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不科学,小学虽然开设了品德课程,但或者流于理论说教,或者形同虚设,被语文、数学、英语的老师们给挪用了。其实早在裴斯泰洛齐,他就已经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一系列方法。他指出,道德教育应该着力于情感体验,由此自发地产生道德行为。

3.忽视培养动手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人们依然认为要想出人头地,考学是最好的出路,对于农村而言更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老师、家长、孩子盯住的都是分数,而不顾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便养成了许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这些孩子甚至有的在考上大学以后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得不让家长陪读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而裴斯泰洛齐是非常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的。他主张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孩子们一边进行纺纱等生产劳动,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并且鼓励学生们从小就学会一种手工技能以备将来谋生之用。

4.因材施教做得不够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篇2

关键词:裴斯泰洛奇;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情怀

一、艰苦的教育实践

裴斯泰洛奇自幼接近并了解贫苦农民,他深受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769大学毕业后他便开始解救帮助农民的行动,购买荒地建立起模范农产“新庄”(Neuhof),可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成功。1775年,在“新庄”之上又开办了“贫儿之家”,收容贫苦儿童,对其进行文化知识、农艺及道德教育,由于经费的问题,七年后“贫儿之家”停办。1798年,裴斯泰洛奇受瑞士新政府委托在斯坦兹城建立一所孤儿院来收养战争遗孤,提出了著名的“3H”教育,对儿童要进行“心――脑――手”全面协调的教育,仅6个月后,因为院址他用孤儿院被迫关闭。1800年受政府朋友的邀约,裴斯泰洛奇在布格多夫城主办一所小学。继续他的教育实验,全力开展对初等教育的改革探索,“要素教育理论”、“简化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心理学化”都是在这里提出和发展的,获得巨大成功,该小学被视为欧洲近代初等学校的正是诞生。四年后校址被收回,学校停办。1805年,裴斯泰洛奇带部分老师和学生开办了伊佛东学校。较之前扩大了规模,继续采用原来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全欧赢得巨大声望,成为了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1825年伊佛东学校停办。

裴斯泰洛奇先后5次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进行长达数十年的教育实践,直到生命的最后。最初的尝试中,经济负担极重,但他却宁肯自己每天仅以一块黑面包充饥,也要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为了几十个小乞丐能焕然一新,他却成了老乞丐;爱妻安娜和儿子也先后病重不起,所有的一切都使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实践难以为继,可是他矢志不渝,为贫民儿童教育和国家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就裴斯泰洛奇而言,抛开他那些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理论,仅是这一次次不屈不挠的教育实践经历也值得后人万世敬仰。

二、闪光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奇曾撰写过多部著作来阐释他的教育理想,总结他的教育经验,主要的教育思想理论集中在其著作《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这本书被誉为19世纪初等教育的“圣经”。葛笃德就是“讲述”裴斯泰洛奇主要教育思想的重要人物,她贤良淑德,教化村民,是一个集母亲、教师、教育改革者于一身的妇女典型,而且在笔者看来,葛笃德其实是裴斯泰洛奇心中母亲、巴贝丽、妻子和自己多个人物的一个合体形象,有着多重的优质品德。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研究了要素教育理论,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

简化教育是裴斯泰洛奇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就是把简化了的内容以简化的方式教给学生,这是对传统宗教教育的改革和颠覆,裴斯泰洛奇一直致力于探索最简单实用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其基本原则就是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人类的发展,裴斯泰洛奇所强调的遵循自然法则虽然是受到卢梭的影响,然而却又与卢梭有所不同,他主张教育不能消极的模仿自然,而是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实施矫正和帮助。其实笔者认为裴斯泰洛奇提倡的自然法则其实是他后来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论源头,而简化教育的集中具体体现就是要素教育。要素教育理论是裴斯泰洛奇对初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论述,也是初等教育史上熠熠生辉的宝藏。他认为初等教育要让每个孩子在德、智、体多方面都受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体育意在发展儿身体的力量和技巧,其要素是关节的活动。其次,智育最简单的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算术、测量和语言三种能力。最后,德育是其教育体系的精神核心,基本要素是爱。裴斯泰洛奇通过要素教育原理确立了小学各科的教学法。所谓的“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必须符合人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二是通过直观的感官感受使模糊的感觉印象上升到清晰的概念,提出了直观性原则。根据儿童的心理能力的特点来确定发展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方法,是其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内容。

三项理论之间彼此相对独立,但却相辅相成,要素教育理论是将教学内容心理学化的的产物,循序渐进遵循自然法则的原则是对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要素理论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按照直观性的原则进行。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他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将儿童的发展和儿童本身放在首位的高尚教育情怀,而且对后世的教育科学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伟大的教育情怀

裴斯泰洛奇的一生都在传播着教育大爱,慈母一样的关怀儿童,严师般的教育儿童,以自我牺牲的精神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教育如何不能收到美好的反馈。相较于现下那些令人发指的教师失德现象,一个教师不但不能做到全身心的爱儿童教育儿童,甚至还要从精神到肉体多重的去伤害儿童,裴斯泰洛奇的一生不仅伟大而且高贵。重新解读裴斯泰洛奇对于当前改善教师职业倦怠感,提升教育责任感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现今师德重塑和师德建设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808年,德国教育家洪堡曾对派遣到伊佛东学校学习的17名教育人士说:“你们要特别注意那种使你们感觉温暖的、燃烧在裴斯泰洛齐心中的火焰,这种火焰是充满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和爱心。裴斯泰洛齐功绩虽大,然而和他们所企望达到的高尚理想境界仍是距离极为遥远的。他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和这种崇高的目标及理想相比较,仍是最为次要的末节。”①洪堡的话一阵见血的说明了,对于裴斯泰洛奇我们最应当看重的是什么,是爱,对他儿童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裴斯泰洛奇的著作和理论并没有完整的系统,他也不是一位思想缜密的教育理论思想家,他在论述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重复甚至脱离中心思想,但是这都不能妨碍他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因为他凭着一腔热血和一颗善良而坚忍的心,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执着的践行着他那艰难但却伟大的平民教育理想,像一只洁白而美丽的白天鹅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教育之歌。仅凭这一点,裴斯泰洛奇就可以带给我们无限的启发和警示。

参考文献:

[1]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 齐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亓爱君.重倡裴斯泰洛奇精神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山东教育科研[J].2002.7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篇3

关键词: 夸美纽斯 《母育学校》 学前教育

一、夸美纽斯及《母育学校》简介

(一)夸美纽斯

杨・阿姆斯・夸美纽斯(Johann,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著有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等。他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夸美纽斯的教育论著中存在许多宗教痕迹,即使是在母育学校中,他对幼儿教育的论述也包含了要教导幼儿认识上帝、敬畏上帝、感谢上帝,从而形成认识观和世界观,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尽管生活的后期,他的生活境况很差,但是他依然虔诚地信仰上帝,依然对人类的命运充满美好幻想,依然能积极地进行教育实践,力求使理想变为现实,力求使更多的人受到良好教育,并通过教育达到救赎人类、改造社会,建立自由、平等、和谐世界的目的[1]。因此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宗教色彩,他认为应该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且要教导儿童去认识上帝、相信上帝[2]。

(二)《母育学校》简介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母育学校》一书,在人类史上首次制定了6岁以下儿童详细的教育大纲,这是他的伟大功绩之一。夸美纽斯认为,父母是儿童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儿童是一面镜子,使我们不忘谦逊、和蔼、仁慈、协调等美德。在《母育学校》里,夸美纽斯遵循儿童的自然性原则,认为教育内容应由简到繁,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并注重看、听、知觉方面的发展,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他对儿童的道德培养极为重视,内容有12项之多,由饮食起居一直到宗教礼仪,要求合理得当。《母育学校》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著作都是为了让旧的学校的崩溃与新的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因此,夸美纽斯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伟大的教育改革家[3]。

二、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父母是儿童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儿童六岁之前,应该在家庭教育之中获得一个健康的体魄,并且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一)尊重和关爱儿童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成员,教育好儿童可以使国家富强,社会得到改造。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将儿童比作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上帝的灵魂”[4]。并警告那些欺负儿童的人,要他们像尊敬基督那样尊敬幼儿,要严厉谴责、惩处那些虐待儿童的人。其次,他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把儿童比作种子、嫩芽等,认为如果要将儿童培养成为有用的人,就必须在他身心形成的最早阶段就开始教育。他说:“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5]他借用自然界动植物成长的规律比喻说:“一棵老树的枝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倾向),从其生长之初期就必须使之这样来形成……”[6]所以,“人在其身心最早形成的阶段中,就应该这样来塑造a”[7]。为此,夸美纽斯呼吁成人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他指出,人比其他动物更高尚,成人不仅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更要注意儿童精神和心智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既养又教,充分展现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学前教育需要重拾对儿童的爱与尊重,刻不容缓。如果幼儿教师内心缺乏对儿童基本的爱与尊重,只剩下“教学任务”和“教学成绩”,那么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教育者就不是真正合格的教育者,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注重幼儿体质的健康

在体育方面,夸美纽斯对儿童的饮食、卫生保健、生活和活动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观点和看法。夸美纽斯引用一位作家的忠告:“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8]夸美纽斯还提出孕妇在怀孕期间要注意饮食和身体健康,并认为要让儿童的身体健康、体格强壮,怀孕的妇女就必须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注意节制和饮食,在妇女怀孕期间必须防止过度之事[9]。提醒父母们从胎儿时期就要多加关注身体健康问题。胎儿降生后,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锻炼和娱乐,主张不要让儿童习惯于用药。其次,要求母亲亲自哺乳,喂养孩子,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密切亲子关系。最后,要使他们生活有规律并保持愉快的心情。他认为,儿童心情愉快可以振奋他们的心灵。他引用几句格言说:“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的健康”,“精神快乐是人的生命的泉源”[10]。回想当今社会,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南京4岁男孩何宜德在美国暴雪天气中裸跑迎接新年的视频爆红网络,“鹰爸”何烈胜的极限教育方式引来广泛议论。4岁孩子尚处于幼儿阶段,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按正常生长发育,并不适合进行过度的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但过高强度的训练则可能会对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三)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

智育是夸美纽斯幼儿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最全面的一部分。他强调指出:智慧是一切事物的开端。他要求儿童接受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夸美纽斯认为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观察力及获得各类知识,同时发展语言、思维,为他们以后在初等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做准备。

夸美纽斯为母育学校制订的智育计划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他在《大教学论》的母育学校中强调:“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11]夸美纽斯相信,通过这种启蒙性质的教育,就可以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最初级的基础。他还认为,感觉是知识获得的主要源泉。夸美纽斯指出:“在这种年龄的时候,施行教导的主要媒介应当是感官的知觉,而视觉又是感觉里面最主要的一个”[12]。他非常重视幼儿的视觉观察力发展,建议父母给幼儿看图画、房子、花草等,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高儿童的观察力,同时,为了扩大幼儿视野,还要带他们到户外如河边或田野等观察大自然。通过这些观察,丰富儿童的课外知识。夸美纽斯还很重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他提倡父母应当经常与儿童交谈,鼓励儿童与小伙伴们交往,这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才能达到最好。所以他还主张让儿童在娱乐中学习,鼓励父母通过故事和寓言发展儿童的智力。同时,他对儿童的活动方式提出了看法,鼓励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儿童得到锻炼。

(四)注重幼儿德行的培养

夸美纽斯引用圣经上的一句话“成年时还未受到管教的,到老年就会没有德行。”[13]来说明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强调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要奠定他们的每种好德行的基础。他认为德行应该在邪恶未占据心灵之前早早就教,他强烈谴责了不对儿童进行道德训练的父母或成人。

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夸美纽斯强调儿童应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包括:节制、整洁、礼节、尊敬长辈、诚实、不损害别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爱劳动等。在上述一系列的品质中,夸美纽斯特别重视节俭和勤劳等优良品质的培养。他认为节俭和俭朴是健康和生活的基础,是其他一切品德的根本。[14]

在德育方法上,他认为幼儿时期的学习主要是靠模仿得来的,所以十分强调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注意运用教导、师范、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他要求家庭成员的行为应该为儿童树立良好榜样,还要营造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家庭环境。当儿童愿意模仿良好行为,但又做得不恰当时,应给予及时引导。同时,他指出,儿童的任性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缺乏理智,而是父母和成人愚蠢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夸美纽斯十分反对溺爱和放纵孩子。尤其当今社会,孩子从小就受“众星捧月”式的呵护,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长此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因此,他要求自幼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纪律观念,但又不要过于严厉。

三、结语

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提出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比较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其论述处处体现了他打破旧的封建教育传统,革新学前教育内容,探索学前教育新方法的创新精神。夸美纽斯的儿童观,对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他的伟大贡献。但由于夸美纽斯处在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受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他所拟定的学前儿童教育纲要,除了有符合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外,还有宗教思想成分,我们应当用批判的态度看待他的理论和观点。

参考文献:

[1]成媛.夸美纽斯“泛智论”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1):70-74.

[2][3]叶鸿武,王路.浅谈夸美纽斯《母育学校》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122-123.

[4][5][6][7][8][9][10][12][13]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24,24,24,29,29,36,38,53.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篇4

关键词:少年儿童组织;认同;时代困境;整体德育

长期以来,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一直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全国各地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产生了不少的经验,有的地方还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模式。但总体而言,轰轰烈烈的活动与丰富多彩的形式背后,是学校管理者的迷茫与少年儿童的困惑。通过对这些年来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的总结与回顾,我们发现,当前学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并作出进一步探索。

一、少年儿童组织教育面临的时代困境

当前,因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任何时候,使得每一个群体及个人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情境。这些变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乃至社会行为的影响都极为深刻,甚至是颠覆性的。通过观察与调查,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部分少年儿童对少年儿童组织缺乏认同感,对学校德育有抵触情绪。

组织认同包含对组织的意义认知、情感归依、组织评价与组织行为四个方面,这是一个源于管理理论的概念。少年儿童的组织认同主要包括少年儿童对少年儿童组织的意义认知、组织归属、活动的参与激情与积极地组织活动四个方面,集中起来即表现为少先队员的角色意识。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缺乏明显的组织认同,没有强烈的归属感。我们所看到的情形常常是,每一个适龄小学生都带着具有象征意义的红领巾,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却并没有将自己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相当多的人基本上不理解少先队工作的意义和少先队组织应该发挥的作用,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以及应具有的主人翁意识。

与此相关,这些年来,学校德育同样倍受重视,各学校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近几年对学校的调查与访问看,几乎没有一所学校不重视德育,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儿童道德发展、教师专业伦理与道德、校本德育教材的开发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同样,这些努力也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效果。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对学校德育产生了一种潜在的抵触心理,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

第二,少先队活动与学校德育重复交叉。

这一问题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的。我们发现,各地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教育者并不清楚少先队活动与学校德育的区别与联系,往往把少先队活动、课程设计与学校德育混为一体。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少年儿童组织活动与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特殊性,结果造成了这样的尴尬:尽管两者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一个是团委,一个是教委,却做着同一件事情,这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是,活动时间安排的冲突;另一个问题是活动内容的重复:由于都在从事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都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一旦不能达成一致,就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如共青团要求的每周一课时的活动,往往会与班会活动及其他主题活动相冲突。

第三,少年儿童组织缺乏退出机制,导致激励感减弱与荣誉感降低。

现今的少年儿童组织与过去稍有不同,其性质由当初的少年儿童先锋队转变为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其参与形式是适龄儿童全员入队,以充分体现少年儿童组织的普及性与群众性。不能说这样的改变没有道理,这或许是时代的需要,是出于对少年儿童情感的尊重,不歧视每一个儿童。可是,从理论和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改变可能带来的负面或者说消极影响,是少年儿童组织神圣感的弱化!由于没有退出机制,少年儿童入队时并没有初步的道德甚至政治上的预期,这就使得少年儿童入队时难以产生内在成就感与荣誉感,心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渴望。由此,我们不得不在少年儿童组织中重构新的活动来体现其曾经拥有的“先锋性与先进性”,如开展“中国少年雏鹰行动”“雏鹰争章”“雏鹰假日小队”等活动。这些活动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激励先进的效果,却不能实现通过少年儿童组织全面地为培养与发展儿童思想意识奠基的作用。

第四,少年儿童组织与管理者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认识模糊。

这与前面所说的教育者将少年儿童组织工作与学校德育混为一谈相似。不少管理者认为,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就是对少年进行德育。如果不从理论上深究,仅就学校教育而言,这样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从理论上研究,便会产生疑问。这种疑问首先指向两者的本质,也就是如何理解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果我们将两者视为一体,就面临为什么要开展单独的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疑问;而假如认为两者是各自不同的方面,又怎么区别两者之间的差异呢?这些疑问如果不弄清楚,学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与学校德育就会产生混乱,从而造成教育效果的低下甚至因为相互冲突而失效。现实中就不乏这样的案例。

二、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时代困境的归因分析

上面所陈述的只是学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中遭遇的主要现实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学校德育长期存在的忽视理论探究的传统,导致中小学“德育活动化”“德育片断化”。

“德育活踊”是指,在中小学,教育者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就是开展一系列有关少年儿童道德发展与思想品德形成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各种报告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而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多以各种活动为主,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便很自然地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纳入各种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之中,以至于有时候自己都无法分清楚,究竟是在进行学校德育,还是在进行少年儿童组织教育。

“德育片断化”是指,中小学德育实践中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状况。这与前述“德育活动化”密切相关,教育者将德育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活动,各自有着独立的主题。如此,教育者虽然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些活动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持续地发挥作用,其结果便是,活动开始时激动,活动结束后平静。

第二,忽视了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内涵的深入研究,未能体现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重点与特色。

毫无疑问,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具有非常o密的联系,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前所述,由于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的缺乏,人们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的研究较为薄弱,这从这些年来在相关教育理论研究文献中所发表的相关论文中便可以看出。在为数众多的关于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理论研究文献中,我们较少看到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文童,多数文章都是介绍学校少年儿童组织工作的实践以及较为表面化的操作性内容。这样说,并不是要贬低研究者们的研究,只是想说明,作为研究者,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思考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理论研究,或者说,更多的研究者将此纳入到学校德育或者儿童思想道德发展教育研究中去了。如此,就造成了今天这样的研究局面:一是研究内容深度不够;二是研究文章理论水平不高。

第三,少年儿童组织的群众性质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先锋意识启蒙,导致了少年儿童参与少年儿童组织活动时被动甚至消极态度。

心理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活动对于思想意识形成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强调儿童早期的行为训练,并特别强调从这种训练中培养其团体意识。古人所说的“三岁看长,七岁看老”,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团体意识可以说是儿童成人后产生社会组织认同的基础,对于儿童的未来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的少年儿童组织缺乏选拔与淘汰机制,使得少年儿童既失去了加入少年儿童组织的内在激励,也失去了退出少年儿童组织时所产生的内疚感与挫折感。全员入队表面上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实际上却降低了儿童的成就感。两相比较,后者造成的负面效应更大,影响也更深远。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需要深入研究。

三.运用创新思维,把握时代机遇。走出时代困境

以上是对学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所作的简要分析。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如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强化理论研究意识,探索新时期少年儿童组织工作的规律,实现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惯性思维一一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当作简单的、表面化的工作。不少人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视为政治工作,并因为对政治的敏感与回避而采取简单的方式应付了事。如今,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我们更应该采取理性的方式对待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应该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本质与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其自身的特殊性,确定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力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认识现代社会的特点,深刻认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确定科学的目标定位,实现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与常态化。

第二,深入研究与理解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实质,切实把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特点。

此处所讨论的学校德育是如今普遍流行的所谓大德育概念,即学校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律与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与教育。在此意义上,其教育与学校德育具有紧密的、无法分割的联系。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少年儿童组织,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重点应与学校德育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应该首先体现在它的组织性上,即对少年儿童进行初步的政治意识培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教育者好像不再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讲政治、谈政治了,似乎一谈到政治教育就显得保守与落后。这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情绪,甚至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表现。要知道,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政治。因此,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讲政治,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基本政治素养。当然,这种培养需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需要尊重儿童对政治的理解能力。只有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才能真正使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早期的政治意识培养与训练可以为儿童更早地实现理性思维奠基,进而为今后进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当前少年儿童组织的全员性与群众性的基础之上,整体设计学校德育框架,实现以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活动统领学校德育的基本架构,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儿童的基本政治素养包括对组织的认同,对规则的服从,具有团队意识与集体意识,具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等。由于每一个儿童都是少年儿童组织的成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校德育的所有活动无外乎两种:作为少先队员的个人活动与作为少年儿童组织的集体活动。红领巾是儿童作为少年儿童组织成员的身份标志。有了初步的政治意识,儿童就会在日常活动中将自己的个人与集体活动同少年儿童组织联系起来,通过所具有的政治素养,自觉调节自身行为,这种内在的自我调节比其它形式的德育活动具有更为直接与深远的影响。学校德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强化儿童的组织形式,强调他们对学校规则的认同与服从,进而理解并服从社会规则,真正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基。由此,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校德育的持续效果,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深入挖掘少年儿童组织教育资源,探索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新路径,力争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教育方法与途径的创新。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篇5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着重强调了体育和德育的培养,把体育放在优先的地位,他赞同人的幸福在于“身体精神都健康”的说法,并把健康的身体看作是“能工作”、“能忍耐劳苦”的先决条件;他特别重视德育,把德行排在各种品行的第一位,认为知识与德行相比居于次要地位。在知识学习和教育方法上,洛克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他强调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儿童的兴趣,照顾儿童的实际能力,主张多鼓励、诱导。

(一)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把体育放在优先的地位,他在开篇就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很有远见的,他特别指出,我们要工作和幸福,必须先要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要先有强健的体格。洛克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专心研究过医学,很重视健康教育的细节。他反对娇生惯养,主张儿童从初生起就应开始锻炼。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将健康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二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洛克又根据当时的具体生活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睡硬板床,要早起;衣着要适体;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他强调要给儿童以原则性的指导,使他们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洛克认为:“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就愈容易”。从洛克在《教育漫话》的论述中不难看到,他首先强调,成人应引导儿童的欲望顺从理性,反对溺爱和纵容;重视幼儿应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总是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或他人的影响,欲望就会随之出现,但关键是我们如何使自己的欲望遵从理性的指导。他说,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这也是他重视德行的原因。其次,在形成道德的教育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重自我克制,及早进行管教,慎用奖励与惩罚,虽然儿童因幼小而无理智,成人应当依据理智去约束儿童,不可放纵溺爱;重视儿童的兴趣,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去诱导他们,不能靠规则,而要靠练习;重视使儿童心里有礼貌,而不必过早计较举止上的礼貌,要避免不良伴侣的不良影响,同时注意榜样的正面作用。洛克在该书中还论述了诚实、智慧、勇敢、仁爱等美德,但他尤其重视“礼仪”,他认为,这些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朋友,也能更好地锻炼一个人的能力,同时,还能让一个人获得多方面的学识。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社会领域中很多方面的要求一致,对我们当前幼儿教育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洛克在《教育漫话》里也强调,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家庭教育环境,要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起,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

(三)知识教育应注重基础性与实用性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将智育放在体育和德育之后论述,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德行和智慧比学问要重要得多,但有才无德却是万万要不得的,这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洛克主张儿童学习两种知识:一是基本的文化知识;二是实用的技能知识。洛克批评当时人们对教育内容只流于一两种文字的认识时强调: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而有用的广泛知识。这两点可谓是洛克的醒世之言[。洛克反对把读书当作任务强迫儿童去学,他主张: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给他们的课本要选容易、有趣而又适合他们能力的书,书中的乐趣就可促使他们前进;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及早在约束最少的时候去了解儿童的气质,重视孩子的兴趣;学习在于日积月累,一次不能贪多。

二、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反观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能达到《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的要求。基本的体育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也少有配备,一些幼儿园把户外活动变成了室内活动,更有一些幼儿园把本来的体育和游戏活动也变成了易于操作和管理的室内自由游戏。我们常常听到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安全”似乎成了体育或健康教育问题的挡箭牌。《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好像每个人都很清楚,但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是体育课或活动课在学校里根本得不到重视。此外,社会观念的影响也让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味追求幼儿的文化知识的掌握,忽视幼儿身心的健康,以至于近视、营养不良和肥胖愈趋低龄化报道屡见不鲜。只偏重某一方面的教育不是科学和真正的教育,我们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要求,还有适合幼儿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的教育。

(二)道德教育在幼儿园及家庭中都不能有效落实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的社会急剧变化,我国幼儿教育也随之出现很多新的情况,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独生子女过多,溺爱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我国独有的“留守儿童”现象的大量存在,很多在“关键期”需要父母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的时候,家庭教育却缺失了,甚至儿童连最起码的安全、卫生、自我保护等常识都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的幼儿道德教育问题就更加凸显了,这正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之一。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论述的“礼仪”等美德,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还存在很多困难,虽然幼儿德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集中表述,具体内容也在《纲要》等文件中出现,但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对人才考核机制的影响,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我们的幼儿园中,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要么是德育内容离儿童现实生活太远,要么是方法上更多地是对幼儿进行滔滔不绝的道德说教。

(三)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过度成人化倾向

当下,成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的需要和愿望代替了孩子的兴趣。现在的幼儿一方面每天遵从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一项又一项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完成各种培训,甚至周末往返于各种培训班接受训练,这是对幼儿身心的摧残,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很多关心教育的人们一边在叹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一边又默视着学生在幼儿阶段完成成人布置的各项任务。笔者在指导学生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中,观察到更多的现实情况是,教师给幼儿布置的习字和算术作业比小学生的还要多;命令代替了一切,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老师所给的标准答案一致时才会得到表扬,否则就会被忽视,甚至被批评或轻视;本来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教育却变成了家长的习惯代替了幼儿的兴趣,家长的“理性”盖过了幼儿的正常发展。

三、洛克《教育漫话》的启示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篇6

关键词: 洛克 《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一、《教育漫话》的产生

1.洛克介绍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的主要著作都是在1688年以后发表的,如《政府论》(1689)、《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论基督教的合理性》(1695)等。

2.产生的背景

在当时,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暴君查理一世虽然已被送上了断头台,但是,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学校教育的内容依然充斥着以往的那些陈旧的文法、修辞、道德哲学等传统课程。洛克对此极为厌恶,而对当时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培根、笛卡儿、牛顿等人的著作颇感兴趣。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所流露出的对学校教育的蔑视和绅士教育思想的形成,显然与他的这段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二、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

1.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

在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上,洛克坚持“白板论”,认为儿童的天性就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涂写和塑造。人之差异,来自后天的经验与教育,“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使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而且对于国家的幸福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教育便是使儿童成长为绅士,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什么是绅士?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这四种品质。在绅士培养的途径上,洛克坚决主张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而只能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进行。洛克极力主张凡是有经济能力请得起家庭教师的家庭,都应不惜重金聘请具有良好品格,具有丰富的社会实际经验和良好的文化素养的人来做家庭教师,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体育、德育、智育

洛克将绅士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并把着眼于实际的锻炼法贯彻在三育之中。

(1)体育。在《教育漫话》一书的开头,洛克就提出了身体健康问题:“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洛克把一个绅士能否“忍耐劳苦”、“出人头地”同身体强健与否直接联系起来。

(2)德育。洛克把良好的道德品质视作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在《教育漫话》中,他给予绅士的道德教育以极大的注意。在洛克看来,德行构成了绅士思想品质的核心:“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今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第一,及早实践。洛克认为,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仅靠死记硬背规则的办法,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指规则等)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因此,小时候,就应该严加管束,通过对道德规则的不断实践使之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习惯于遵循道德的要求。

第二,及早管教。洛克认为,对儿童不能采取放纵不管的溺爱态度,儿童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且可塑性很强,因此,从儿童年幼时就要早早加以管教,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幼时养成儿童服从父母意志的习惯,那么,长大后自我克制能力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管教必须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对儿童要求过严,事无巨细,使儿童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儿童必然会精神抑郁,心情沮丧,形成怯懦的奴隶性格,这便背离了绅士教育的人格理想。

第三,榜样示范。在教育儿童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榜样所起到的吸引或阻止儿童去模仿的教育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要大而深刻,要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其依从规则,不如根据榜样”,“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

第四,以理说服。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的绅士而不是奴隶,因此,决不可以用权力或命令去强行制服儿童。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对儿童进行说理时,要态度温和,不可气势汹汹,大声呵斥。说理要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应用词明白,简单易懂,切忌“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富有哲学意味的辩难”。说理还可以与一些规则的提出相结合,以使儿童有章可循。但所定规则不宜过多,且应重在使规则成为人的行为习惯。

第五,奖惩得宜。奖励和惩罚是教育儿童的又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奖惩是否适当。奖励是必要的,但应重在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刺激。尊重、赞扬是一种很好的奖励,而那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甘美的食物和漂亮的服饰来奖励儿童的做法,只会使儿童形成追逐物欲、贪婪等心理品质,因而是错误的。在多种奖励中,荣誉感是一种最好的奖励方式。儿童对称誉和赞扬是很敏感的,对儿童好的行为及时当众给以赞扬,就会使儿童更会尊重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保持下去。

惩罚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而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惩罚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往往会使儿童形成奴隶式的性格,不利于使儿童成为聪明、贤良和光明磊落的人。但是,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犯有“顽梗”或“反抗”过失的儿童,又必须予以鞭笞,必须鞭笞到使儿童“知道自己不该犯错,并且融化在真挚的悲悔里面,方才可以停止”。

(3)智育。《教育漫话》的后半部,着重论述了对儿童进行智育的问题。智育包括学问、知识及技能技艺课业等方面的学习问题。在洛克看来,绅士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因而,智育之于儿童是重要的。但是,学问同德行相比却居于次要地位,德育必在智育之上。洛克说:“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三、绅士教育理论的影响

洛克在教育方法上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与见解在当时来讲,是有进步性的,是对当时那种脱离实际,扼杀儿童主动思维和不重视培养儿童求知方法的教学的一种否定。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资产阶级各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都有极大的影响。虽然它只是为英国资产阶级――贵族统治者所提的教育理论,反映的是统治者的利益,但洛克对智育、德育、体育等的内容与方法作了细微论述,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理论价值。

洛克不仅明确了教育的目标,阐明了德育、智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还就每一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尽管这一教育思想属于家庭教育理论,但由于它是在反封建教会教育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将后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因此在该书问世三个多世纪,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不绝。l8世纪,它曾在英国被奉为新型学校的办学,直到今天,无论是在英国学校品德教育的课程PSHE(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中、家庭的餐桌礼仪教育和爱心教育中还是公学为贵族子弟有意创造的艰苦环境中,我们都能见到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深深烙印。

四、绅士教育思想的启示

1.重视健康教育对个体发展

洛克在《教育漫话》开头就强调健康的身体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实际建议,其核心是力求从小培养人的健康体魄及吃苦耐劳精抻。不仅如此,在阐述德行的培养时,洛克还强调个体自我克制能力、理智感的重要性,这些论述在我国现阶段值得深思。学生因心理压力导致心理疾病;每年因病退学、休学和自杀的学生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洛克所提的关于让儿童多做户外活动,避免娇生惯养,过有规律的生活等教育方法可以让我们有所借鉴。在心理健康方面,洛克关于德行的培养同样给我们启发。例如,他的关于及早培养儿童的自我克制能力,使之能用理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事物的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情商中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谋而合。尽早使儿童养成自制习惯,无疑为他以后更好适应社会现实打下了好的基础。

2.注意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

在培养德行时,洛克主张采用奖励和惩罚的办法,但在使用的时候,要考虑到奖励与惩罚的目的:奖励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不可仅仅将之作为鼓励儿童做事的条件;惩罚不可乱用,主要用于形成羞耻之心。但一些家长奖给孩子的是昂贵的玩具,是做一次家务如洗碗多少钱;学校,教师,罚款、罚站、罚抄作业几十甚至上百遍,甚至罚学生互打耳光。在做出这种种奖励与惩罚的举措时,没有人思考奖励的目的是什么,惩罚的目的是什么,它们会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洛克提醒我们:“人们一旦领略到尊重与耻辱的含义,尊重与耻辱对于他们的心灵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一个具备了荣誉感和羞耻心的人,会用整个社会的共同原则来要求自己,从而走上正道。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做出各种决定之前,应该考虑:一切教育措施是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不是为了让长辈与教师发泄一时的愤怒,也不是要使儿童形成物质欲望,更不是为了验证权威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式颖等.外国教育史简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博伊德埃德蒙・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详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篇7

《课程教学研究》2012年第8期刊发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任杜德栎教授的《我国当代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元素与启示——基于四位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摘要如下:魏书生、窦桂梅、李镇西、崔其生等当代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分别是: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优异成绩;以教学大赛为突破口,精于教学;以教学改革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整体改革。而爱心是根、育人为首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科研是本、精于教研是发展的标志,教学是生命、成效显著是名师发展实践价值的体现,酷爱读书、乐于反思是发展的基本方法。这说明名师专业发展以“提升专业性”为核心,以高尚的人格修养为基础,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提升品德课教师专业素质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4期刊发河北省教科所杨今宁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强化的路径探索》,提出要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摘编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以其综合的教学内容,德育、社会化多元的教育功能,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课程观念上,要求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性质、把握课程标准,从综合的角度对待其中从属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教师从原来只会处理单一学科局部知识,发展到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处理,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此外,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还在以下几方面对任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淳厚的个人修养。小学生正处于情绪感受性最敏感的时期,是道德情感形成的最佳期,他们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言谈举止,均有特殊的敏感性。对于德育教师来说更要求其自身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二是广博的知识。品德与社会(生活)是综合课程,涉及的课程领域众多。任课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否则教学中容易出现驾驭不了教学内容或出现知识性错误之类的教学事故。三是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品德与社会(生活)是小学课程体系中对社会生活反映最敏锐的课程。新闻、时事等社会事物需要及时体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中,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动态。

创新整合性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年第3期刊发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的《聚焦与创新整合性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一文。文章指出: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悄然来临,但是,其质量评价的新问题也快速地凸显出来。检视国际儿童发展事业,2011年出版的两份文献格外引人注目。一份是儿童发展研究学会(SREC)出版的专题社会报告《全球幼儿教育质量》,另一份是国际儿童教育协会的《全球指导性评估量表》(第三版),这两份文献昭示我们,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强烈诉求,创新整合性幼儿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已经成为有效推进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新型方式。

国际儿童教育协会集合了许多国家的顶尖学前教育专家的智慧,经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验证与修订,开发出了全球适用的整合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工具——《全球指导性评估量表》。其整合性主要体现在内容领域的系统性、指标结构的层次性和实施策略的整体性三个方面。首先,它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内容领域,包含并区分出“环境与空间”“课程内容与教育方法”“幼儿教师与保育人员”“家庭—园所—社区伙伴关系”和“关爱特殊需要儿童”五个维度。其次,它形成了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由从概括到具体的三个层次组成。一级指标按照前述五个维度建构了五大内容领域,二级指标包含且区分出了“激发儿童发展的环境”“课程内容”“个人与专业品格”“家庭与社区参与”以及“服务的便捷性和公平性”等20个子类内容,三级指标一共76个项目,并采用可感性词语对幼儿园教育的优质标准进行了描述性规定,也就是76个具体的题目。最后,它研制出了整体性的实施策略。这些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制了简单明了的评估操作手册,让学前教育者自主评估与专家外部评估有机结合;二是研制了等级选择及其实例描述评估方法,让量化评估与质量评估有机结合;三是建立了家庭—园所—社区伙伴关系机制,让“家园互动评估”与“园社互动评估”有机结合;四是凸显了特殊儿童关爱机制,让评估有效促进全纳学前教育。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篇8

(一)倡导将体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天鹅之歌》的内容里,裴斯泰洛齐就提出在生活中受教育的重要思想。在“伊佛东”的学校里,裴斯泰洛齐特别重视体育,把各种体操训练发展到师生生活当中,为了全面锻炼机体,编排体操,体操能有节奏、有顺序地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在家庭和学校应该都进行体育活动。家庭里的生活劳作产生的动作,也是体育的一部分,例如生活中的做饭、行走等日常活动。学校里进行常规的体育锻炼活动,例如运动会、体操、游泳等。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里,特别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因此,当前的体育课程,需要思考如何教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生活体育精神,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生活体育活动项目。例如,体育教师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讲解动作、说明动作、注意安全等,让学生能对体育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把此项活动布置成家庭体育功课,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地要求练习次数。这样,就能把体育融入生活里,让生活里充满体育活动。

(二)倡导将体育教育融入生产劳动当中

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教育理念里,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在结合劳动来帮助贫苦农民,让贫苦农民通过学习提高劳动技能,进一步改变贫苦状态,而且把德、智、体的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联系,这种理念对现代社会的体育教育有积极意义。裴斯泰洛齐提出的“劳动教育”,训练内容包括:训练各种身体器官,职业、生活能力等的训练,也包括一切实践内容。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的起初阶段和最基本开始是劳动教育,且体育活动中最简单的要素就是关节活动。人类关节活动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能力,它能让人类的各种体力得到发展,也是体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关节活动是体力活动的要素,也是体育教学的要素。体力活动是最基本的劳动,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也就是关节活动。体力发展是培养各种劳动的技能、习惯、教育和训练的基础。裴斯泰洛齐在儿童开始就主张学习一些劳动技能,他通过各种关节活动发展加入到劳动技能当中,例如手抓、走动、脚蹬等关节活动,通过这些力量和技巧来发展儿童身体。裴斯泰洛齐通过制定“技能入门”,用于帮助实际劳动,也作为体力发展的内容,像一些身体体操内容中有推、拿、挥动、掷等简单体操项目。通过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学习,能够全面促进儿童体力发展,同时把劳动技能掌握。这就是裴斯泰洛齐主张的家庭和学校同时开展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

(三)强调体育教育应与其他教育活动协调开展

裴斯泰洛齐强调打击、拉转、震动、投掷、压等的基本要素学习以及体力训练,必须要在体育活动中掌握。为了实现教育人,要使人的各种机能发挥完全,包括脑、手、心、智、体、德等。这样才能实现健康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同时进步。例如儿童体育活动可以使旺盛的精神体力得以宣泄,能使压力舒缓,也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体育活动开放才能形成人际互动,促进儿童培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能在活动中提高欣赏能力。体育运动对全面体能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和其他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把体育中的技能、认知、情意等落到实处,使体育教育与各类教育并重。

(四)体育教育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本能

裴斯泰洛齐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增长认识,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和研究,体会其中的知识和方法。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具有这样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习者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更要让继承者在体育文化的基础上,能对体育文化进行创新,让体育学习者逐渐把体育生活充实,能够发现和思考体育动作以及体育的每个环节,并能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发现新内容和新方法,这样不仅能满足自我实现的情感,还能促进体育发展。例如体育教育课中的创作课程,老师可以利用教导者的立场引导孩子的体育心灵,促进孩子创作能力的发展,并与他们互动相处,完成体育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心每个孩子的体育意识,根据不同孩子用不同教育方法来施教,帮助孩子的潜能表现,鼓励孩子从各类体育活动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能够快乐地享受体育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体育教学实现最好效果,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

(五)体育教育工作应逐步增进

教育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人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德、智、体的教育协调,这三者彼此之间协调发展才能使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裴斯泰洛齐就对整体教学过程存在的最简单教学因素,也是教育要素,做出强调,教育要从这些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让儿童从最简单的开始接受教育,然后逐渐增加复杂的要素。裴斯泰洛齐这个理论全面实施到儿童的初等教育体系当中,让初等教育能够使德、智、体等的教育和谐地在教学中展开,并能均衡地发展德、智、体的教育。体育活动中最简单的要素,裴斯泰洛齐认为是关节活动。关节活动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动作,生活当中处处包含着它,如撞、拉、跳、压等,把这些基本的关节活动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体育活动也应该从简单因素开始,等这些简单动作熟练掌握,再进一步训练复杂动作,根据人的体质和年龄的增高而逐步加强训练。这样逐渐地由简到难的动作练习,就可以使儿童力量和技巧逐渐发展。

二、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强调健康是体育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

体育作为人类获得健康的最有效方法和手段,裴斯泰洛齐在19世纪时就已经提出了体育的价值,认为体育活动对人类、国家以及社会活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将健康视为人类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根本目的,这为以后体育课程的有效建立奠定了基础。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运用与发挥。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才逐渐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与研究分析,并从作者深刻的体育思想中得到了更深的含义。

(二)孕育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中,早已孕育了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联系,而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思想的来源离不开这位伟人的体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有着高度一致性。首先,就素质教育的含义而言,狭义上是针对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与在裴斯泰洛齐的“头、手、心”的思想较为对应;其次,素质教育的三个素质层次,正好对应到作者认为人发展的三状态中,即自然、道德、社会的素质与状态。在素质教育理念中,裴斯泰洛齐还把思想深入到青少年的更深层次的教育中,在相应的初等教学中,认为不仅要使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而且还具有三方面教育获得平衡发展的能力。通过上述思想,可以将教育的各类要素进行划分:智育所要表达的最基本元素是直觉的有效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类与智力相关的能力;德育表达的基本元素为情感的互通性,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自我行为的情感与爱的能力;体育要表达的基本元素则是身体的活动性,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青少年身体的健康成长与发育。

(三)体育教育要从幼儿开始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要从婴幼儿开始,而且作为母亲以及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婴幼儿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体育教育与活动,我国并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而且母亲的教育方法也比较欠缺,体育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必须通过国家和家庭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来开发幼儿体育教育。通过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启发,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未来的体育教育中,要进一步开展幼儿体育教学。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幼儿体育项目与活动的开发研究。只有以研究的相应成果为基础,才能逐步积累的经验实施到我国幼儿体育的具体教育中。其次,要培养幼儿体育教育性专业人才。专业性人才是进一步发展幼儿体能的引导者,各个高校应该设立相关课程培养适应性人才。同时也要加强院校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才能广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在幼儿中的开展。再次,编制适应幼儿体育教育的配套性教材,这也是普及体育教育方法与知识的一个强有力手段,对于我国母亲了解幼儿身体成长与发展,采取合适的体育活动锻炼幼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体育活动要与儿童的运动天性相符合,遵循其发展规律

裴斯泰洛齐所论述的要素理论,要我们在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这一原则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儿童与生俱来的性格就是运动,也是自然的一种本能,但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体育课不喜欢,而对体育活动特别喜欢的现象,这也恰恰显示出孩子的自然属性,我们的体育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还有很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师资水平和安排的实际教学等,存在的问题都很严重,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儿童的教育有别于成人,他们自然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如果不重视儿童先天的规律,不在儿童的兴趣爱好发展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教育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那么对儿童实施的教育发展必然会遇到阻碍,也限制了体育发展。如果也不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不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给儿童教学,最后的教育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有些教材内容距离儿童很远,而且有很大的难度,不能有效地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实施,这就让小学的体育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选取方面,要用一些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运动项目,让儿童喜欢体育运动,选择合适的竞技类体育运动,让教学内容满足儿童的需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上,要与儿童生活中的简单动作进行结合,让儿童的体育教学与日常行为活动联系起来,有效的促进儿童体育学习。

三、结束语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