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设计策略8篇

时间:2022-05-23 06:40:03

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篇1

二、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浯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3.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可以表现在阅读实践类活动(例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涛文比赛等)、口语交际类活动(例如短新闻会、热门话题讨论会、故事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听说训练类活动(例如听故事后复述、听广播后想像作文、听录音辨别正误、听记比赛等)、书面表达类活动(例如班级日记接力、故事接龙、写观察日记、小小编辑部、红领巾信箱、采写广播稿等)、游戏表演类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书法绘画类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参观书法展、参加写字比赛、为课文绘插图、根据文意作画、制作小书签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例如参观调查、没计广告词、写贴春联等)。

4.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可以表现在:引导学生悟“文”(例如鼓励学生议论、对课文有多元理解、用个性化语言发表意见等)、引导学生悟“法”(例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而用相同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引导学生悟“情”(例如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中的词韵美、对称美、意境美、整体美等)以及引导学生悟“新”。

体验学习即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考察之,最终认识之、掌握之。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看似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但因为它同时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因此可以说是个体整个身心过程的全面激活。

例如一年级就可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体验“写话”的乐趣:

(1)结合课文练习说话,让学生先说后写;

(2)循序渐进练习仿写;

(3)联系实际生活,寻找写作内容;

(4)五分钟“每日一评”与个别面批;

现在语文新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体现了以下特色:从偏重语言忽视形象,从字的形音义人手,字词句篇地逐层分析,转向强调形象的感染和学生独特的体验;从偏重浅白的时文,转向注重文言名篇;从偏重课文的例子作用,转向注重阅读数量;从偏重分析转向强凋感悟;从偏重理解转向注重背诵积累;选材从狭窄转向丰富多样;从偏重写实到鼓励想像;从偏重单一理解转向强调多元化和儿童视角;从偏重语言应用的技术性训练,转向强调精神理念的提升。以上转变较多地反映在语文的“体验性”中。

(二)以问题为中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要实现这一思想,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思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问题边探索答案,有时问在前、读在后,有时读在前、问在后,有时变换角度问读,让学生循疑而读,依读而进。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文转化为问题(例如在课题处设疑、在矛盾处设疑、在重复处设疑、在结尾处设疑等),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2.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爱因斯坦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疑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前者是就学习中的某一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属商榷型、完善型的学习活动;后者是依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综合,经类比、推广、概括或抽象,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属创造型的学习研究活动。语文教学中,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例如教会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或易错处求疑,教会学生提出疏通性问题、深究性问题、鉴赏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教会学生以“是什么”为形式的直问、以“为什么”为形式的深问、以“怎么是”为形式的曲问或以比较形式出现的品问等)、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解疑(例如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自己解疑等)。

现在一些专家指出: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这些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因此,语文学科应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综合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利用一切时空,甚至是超时空的学习资源,整合一切力量,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研究和整体建构,从而获取知识、丰富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知识,获取知识,张扬个性,形成风格。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操作演示、实验推理等),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究知识的奥妙。例如以问题为导引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商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3. 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中应强调的组织形式。合作性学习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而且能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信息共享,智力互补。一般来说,合作性学习的有效进行需要达到五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积极互动。学生必须认识到要对自己以及学习伙伴的学习负责;二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必须有机会相互陈述各自正在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三是个人担负责任。每个学生必须对掌握教师布置的任务承担责任;四是掌握社交技能。每个学生必须尊重组员,合作解决矛盾,并能同其他组交流;五是小组合作加工。

4.开放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是全息的、开放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提倡组块学习。例如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等;二是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提倡课外学习。例如倡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后写日记、随笔,结合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结合社会热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泡”图书馆等;三是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提倡跨领域学习。首先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链,其次要立足语文学科,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与其他学科结合,可以扩大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实践领域,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开阔视野。

5.创新性学习

在人的所有发展性能力中,创新性学习是一个核心。创新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策略。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得的语文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环境与行为策略。活动中应多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会和氛围,要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时间,使学生养成勤于质疑、勇于求异、敢于批判的学习习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三是情感与思维策略。活动中,应强调再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动手收集信息、动手实践,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其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文化体验过程。良好的文化体验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温床,同时,学习活动中的困难或实际问题也迫使学生不停地变换着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能动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飞翔,不断地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

设计策略篇2

第二节 教学策略设计

二、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浯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3.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可以表现在阅读实践类活动(例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涛文比赛等)、口语交际类活动(例如短新闻会、热门话题讨论会、故事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听说训练类活动(例如听故事后复述、听广播后想像作文、听录音辨别正误、听记比赛等)、书面表达类活动(例如班级日记接力、故事接龙、写观察日记、小小编辑部、红领巾信箱、采写广播稿等)、游戏表演类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书法绘画类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参观书法展、参加写字比赛、为课文绘插图、根据文意作画、制作小书签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例如参观调查、没计广告词、写贴春联等)。

4.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可以表现在:引导学生悟“文”(例如鼓励学生议论、对课文有多元理解、用个性化语言发表意见等)、引导学生悟“法”(例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而用相同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引导学生悟“情”(例如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中的词韵美、对称美、意境美、整体美等)以及引导学生悟“新”。

体验学习即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考察之,最终认识之、掌握之。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看似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但因为它同时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因此可以说是个体整个身心过程的全面激活。

例如一年级就可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体验“写话”的乐趣:

(1)结合课文练习说话,让学生先说后写;

(2)循序渐进练习仿写;

(3)联系实际生活,寻找写作内容;

(4)五分钟“每日一评”与个别面批;

(5)编辑“微型日记选”等。

现在语文新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体现了以下特色:从偏重语言忽视形象,从字的形音义人手,字词句篇地逐层分析,转向强调形象的感染和学生独特的体验;从偏重浅白的时文,转向注重文言名篇;从偏重课文的例子作用,转向注重阅读数量;从偏重分析转向强凋感悟;从偏重理解转向注重背诵积累;选材从狭窄转向丰富多样;从偏重写实到鼓励想像;从偏重单一理解转向强调多元化和儿童视角;从偏重语言应用的技术性训练,转向强调精神理念的提升。以上转变较多地反映在语文的“体验性”中。

(二)以问题为中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要实现这一思想,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思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问题边探索答案,有时问在前、读在后,有时读在前、问在后,有时变换角度问读,让学生循疑而读,依读而进。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文转化为问题(例如在课题处设疑、在矛盾处设疑、在重复处设疑、在结尾处设疑等),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2.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爱因斯坦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疑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前者是就学习中的某一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属商榷型、完善型的学习活动;后者是依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综合,经类比、推广、概括或抽象,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属创造型的学习研究活动。语文教学中,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例如教会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或易错处求疑,教会学生提出疏通性问题、深究性问题、鉴赏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教会学生以“是什么”为形式的直问、以“为什么”为形式的深问、以“怎么是”为形式的曲问或以比较形式出现的品问等)、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解疑(例如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自己解疑等)。

现在一些专家指出: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这些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因此,语文学科应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综合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利用一切时空,甚至是超时空的学习资源,整合一切力量,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研究和整体建构,从而获取知识、丰富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知识,获取知识,张扬个性,形成风格。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操作演示、实验推理等),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究知识的奥妙。例如以问题为导引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商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3. 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中应强调的组织形式。合作性学习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而且能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信息共享,智力互补。一般来说,合作性学习的有效进行需要达到五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积极互动。学生必须认识到要对自己以及学习伙伴的学习负责;二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必须有机会相互陈述各自正在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三是个人担负责任。每个学生必须对掌握教师布置的任务承担责任;四是掌握社交技能。每个学生必须尊重组员,合作解决矛盾,并能同其他组交流;五是小组合作加工。

4.开放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是全息的、开放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提倡组块学习。例如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等;二是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提倡课外学习。例如倡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后写日记、随笔,结合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结合社会热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泡”图书馆等;三是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提倡跨领域学习。首先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链,其次要立足语文学科,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与其他学科结合,可以扩大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实践领域,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开阔视野。

设计策略篇3

关键词:设计策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策略即谋略和手段,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在产品设计环节中,设计策略是产品设计开始前设计者和管理者共同对产品各方面因素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下的准备工作,围绕解决如何让企业目标落实在产品上的问题。设计概念的范畴要分两种情况,广义的设计是对设构想及设计过程的总策划,而狭义的设计更偏重于对产品的设计。设计策略中的设计同样包括了这两个内容,下表从策略目的和策略制定路径两个方面对研究者们所做设计策略的定义进行罗列:

由此可见,设计策略的主体是企业,制定策略是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包括消费者、技术等因素,以使其产品得到长远的生存,策略内容是通过分析内外环境得到的、统一协调组织行动的方案,其本质是计划。

策略的制定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被计划和控制,那么对策略制定的管理究竟包括什么内容?设计管理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设计师 Michael Ferry提出,既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这个定义接近对设计管理最浅显的定义,即对设计项目的管理。

在《美国设计管理高级教程》(凯瑟琳・贝斯特著)一书中,作者将设计管理其分为“设计策略管理”、“设计过程管理”以及“设计执行进程管理”三个管理部分。设计管理是对设计的应用,管理的重点是理解战略目标,了解设计对推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并采用各种手段、工具、人员来规划需求,有效运用设计来实现目标。

杨磊在其论文中把设计管理的内容有企业设计战略管理、设计目标的管理、设计程序管理、企业设计系统的管理、设计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的管理等方面。

杨先艺认为设计管理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间设计的协调一致。其论文中所说的设计策划与设计策略是同义词,即针对设计对象搜集各种相关信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为设计行为提供正确的决策指导,使设计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设计策划中势必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客观因素和人的因素制约,它追求的是一种产品、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结构功能、材料工艺、表面装饰及色彩等方面,考虑它们所受到的相互制约与影响。

我认为逯新辉在论文中对设计管理的描述是比较全面详尽的,其内容如下:最浅层面含义来看,它意味着管理设计项目,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细则:一是设计政策层次(即企业战略)的管理,包括设立目标、制定策略、制定和维护设计标准、进行设计检查以及评价设计结果等。二是和设计项目层次的管理,包括计划和管理项目、招聘设计师、管理项目设计小组、评估每个完成的设计结果等。

由以上定义可见,设计策略的框架和内容由于策略制定的偏重点以及客户需求的不同而有差异,影响策略的变量是需要制定者针对设计对象的特性而寻找。因此具体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制定设计策略的步骤和框架有内在的一致性,回顾策略定义,策略是根据对内外环境的分析而定的,制定设计策略也就是要通过分析现有条件而决定出企业设计由哪些因素影响,进而确定哪些因素。

设计管理可以说是设计学、管理学与文化产业的交叉点,而设计管理者是设计师、企业其他人员和市场三者之间的桥梁。

设计策略的制定要经过系统的步骤进行,步骤之间呈现逻辑上的承接关系,具体的策略是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而选择出的。

刘瑞芳认为设计策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设计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二是比竟争对手更支持现有市场的需要。她给出的设计策略框架是根据市场竞争因素的四个部分架构的,这四个变量是:产品差异化特质、产品开发方向、设计经济成本、设计组织。

Mozota指出设计有三种基本策略:1.设计以降低成本,在于运用成本优势作为公司的主要竞争力2.设计以建立形象,在于用运良好形象作为公司竞争的利基3.设计为使用者,在于藉由成为单一市场中的专业者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Keely归纳出确实导致产品成功的策略因子共有十二个,分别为功能、品牌、销售、通路、系统、服务、策略联盟、法律、标准、开发、材料与制造。因应不同的产品和开发环境,会有不同因子的搭配,可做成多种的组合。

吴碧波就品牌设计策略管理这一议题提出设计是为实现品牌增值服务的,具体的说,作为品牌价值中的设计,就是在品牌意识观念下,将品牌体系下的包括管理、营销、产品、文化、形象、服务、认同、情感等一切要素揉合在一起,成为经济实体上的载体。

凯瑟琳・贝斯特则认为设计策略管理部分主要是将设计理念充分运用到组织策略、确认设计机会中的,解释组织和客户的需求,并整体着眼于设计对商业的贡献。她认为应从把握设计机遇、了解顾客和市场、诠释顾客需求、审核设计应用、确立设计策略、推销设计策略、为长期增长作规划等方面来进行设计策略管理。

Walsh认为设计策略不是单一的而是交叉复合性的,可将策略分为长期、中期与短期策略。长期策略在于扩张产品系列、产品即时上市、改良或发展新产品等;中期策略则多用在改善制造技术、进行重组或降低成本等活动;短期策略则属市场策略,主要用于扩张现有市场与发掘新市场,以提升产品销售量。

邓成连则设计策略应从分析5W(who、what、how、why、when)中得出。

冯炜在认为设计策略的分类依据可依照范围、组织阶层、企业资源、目的与机能及个人等方法予以分别,还可以将策略的系统分为企业策略、经营策略以及功能策略。

综上所述,对设计策略管理我们应该清楚以下几个基础问题:

1.设计策略管理在企业中的角色:提供设计咨询和管理咨询。

2.设计策略管理的层级:企业层,业务层,职能层。

3.设计策略制定框架和内容:把握设计机遇、了解顾客和市场、诠释顾客需求、审核设计应用、确立设计策略、推销设计策略、为长期增长作规划。

4.策略背景:外部环境,内部环境。

5.策略因子:5W(who、what、how、why、when)、功能、品牌、销售、通路、系统、服务、策略联盟、法律、标准、开发、材料制造等。

设计策略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设计;设计方法

前言

目前,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也取得不断发展,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绿色设计的要求越来高。建筑绿色设计不仅能够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而且还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建筑绿色设计必将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不断增加。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城市都在快速的发展高层建筑。一些小城市也兴起了建设高层建筑的热潮。高层建筑闲置率较高的话,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如果对高层建筑不进行合理的设计,其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相当严重的。虽然现在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已经建立起了相关的标准。然而,在高层建筑中,如何确保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能源的浪费最低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层建筑中如果引入绿色技术,进行绿色设计,会使得能源浪费现象得到很大的改观。绿色设计应该贯穿于高层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对于高层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总结为能源有效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绿色设计策略的内容

绿色设计策略是当下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策略,是针对传统建筑设计资源与能耗 增加的实际而产生的新型设计思想,绿色设计策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场地和环境的绿色设计,重点通过周边环境控制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绿色设计策略还注 重建筑室内的环境协调,通过节能材料、阶层措施的应用,提升建筑室内的舒适 度和节能性,在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对建筑室内空间与环境的有效调整;绿色设 计策略还关注建筑材料的选择,通过自然材料、高分子材料、节能绿色材料的应用来控制建筑物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能耗,在完善室内外环境和空间的前提下,限制能源和资源的使用;绿色设计策略还注重智能设备的配置和应用,通过变频设备、自动化装置的应用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同时做到对能耗的有效控制。

三、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特点

1.绿色节能环保

在高层建筑中引入绿色设计的概念,符合当前我国绿色节能环理念。绿色策略构建了高层建筑的区域生态绿化,提高了绿化面积,营造了绿色的氛围。关于环保方面,对高层建筑进行绿色设计类似于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设计,能够减小门窗、墙体的导热系数。夏季时,绿叶可遮挡窗墙体,将传递给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大幅度减少;冬季时,植被的存在相当于增加了墙体的厚度,减少了室内高温与室内低温的能力交换。环保,即环境保护,在高层建筑实施绿色策略设计,能够改善气候剧烈变化、地区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极地臭氧层空洞,净化空气等。

2.实现建筑物的自我调节

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不应仅局限于地面的绿化,高层建筑也是构建城市生态的主体,城市的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将其视为一个生命体,设计时要表现出建筑生命的特征,实现一定的自我调节。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建筑物自我净化,如净化空气、隔音降噪等;另一方面是实现建筑通风、温度、湿度、采光等的自我调节;三是实现建筑的自我节能,对调整室内外的温度差等。

3.实现生活舒适化

高层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居住、购物、娱乐的综合场所,舒适性是人类在其中活动的必须点。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策略的应用,使高层建筑的舒适度大幅度提高。但实现高层建筑的整体舒适化水平,在采用绿色、舒适、节能的建筑材料和现代科技帮助下的同时,还要考虑环境的友好程度,如隔音设计、进光量设计、热辐射设计、温度和湿度设计、近光时长设计等。

四、高层建筑进行绿色设计的要点

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是将生态策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采取相应的技术,使得建筑的形态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高层建筑的绿色特设计应该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和环境与建筑地的环境相协调。建筑的设计应该依据今天所面临的挑战而进行,这个挑战就是各种资源日益趋紧。

五、绿色设计策略应用于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方法

1.做好高层建筑的选址设计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始阶段应该重点做好选址工作,要将高层建筑选择 在宜居的环境和空间,使高层建筑与自然景观和地貌地物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既能够发挥自然环境的调节功能提高高层建筑的舒适度,同时也能做到对能源和资源的有效节约。

2.做好高层建筑的朝向设计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朝向问题,应该要按照太阳的高度角进行设计,以保证保证在冬季的时候,南向的窗户可以接收到面积较大的阳光照射,这样可以增加室内的温度,减少照明的使用。

3.做好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

高层建筑顶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绿色设计理念和节能思想,采用隐蔽手法,修建女儿墙,等措施来增加节能效果和提升视觉质量,使高层建筑顶部体和主体立面 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实现建筑顶部遮阳、降温和节能等目标。

4.做好高层建筑的空间组织

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的节能降耗方面需求,可以在设计大量采用透光性较好的玻璃和高分子透光材料,使得高层建筑室内的温度得到有效地控制,降低室内采暖需求而出现的能源消耗。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利用高层 建筑的地下空间,修建停车场等,可以大大缓解地上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5.扩大新技术在设计的应用范围

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该选用太阳能电池板、中水循环利用等新型技术,使用的新型材料还有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无机环保装修材料等。这些新技术符合绿色设计的理念,能够降低能耗,对人们的健康也有裨益。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文章主要就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总而言之,高层建筑的绿化策略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项目。它既满足了人们节能环保的要求,有节省了资源利用率,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优化了效率和效益。 它是逻辑学和美学的有机统一, 是技术进步和城市发展的表现。 以目前来看, 绿色环保战略在建筑行业的运用前景还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许海龙.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策略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

[2]宋益淦 ,王玉初 .探究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

[3]赖智勇.低碳设计理念在 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

设计策略篇5

〔关键词〕品牌策略形象字体设计

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影响一个企业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实施品牌策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手段。品牌是商品价值或服务价值的综合体现,品牌以特定的形象符号作为标记,它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与品牌口号。文字是品牌构成与传播的基本要素,在品牌传播中字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字体设计与品牌策略的关系

文字是品牌传播的载体与工具,同时也是品牌设计的基本元素。品牌策略必须通过科学的字体设计方能得到实现,使用什么风格样式的字体,直接关系到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效果,因此,字体设计是品牌策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品牌对字体的创造应用存在巨大差异。如麦当劳直接以首字母“M”作为母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形,使之简洁、美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来服饰品牌通过在汉字“大来”上加衣服褶皱来进行变形,从而把企业名称和产品属性直接传递给了消费者。随着文化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对于个性化与时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为了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字体设计上也不断求新、求变,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企业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化、多元化。

二、字体设计对品牌传播的影响

字体作为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对品牌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好的设计字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因此,字体设计作为品牌策略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起到强化品牌形象、增加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影响力的作用。

(一)强化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一般包括文字和图像两种手段。文字和图像都具有表意功能,但图像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需要消费者对产品信息展开联想;而文字则具有直接表意性,它能给消费者传达确切的信息。例如:玉兰油护肤品的广告和产品的瓶子、包装的设计即使都很独特,但如果没有“OLAY”这几个字母,消费者还是没法识别玉兰油这个品牌;飘柔洗发露字体的设计,文字结构严谨,字面舒张,字体造型上平下齐,带给使用者舒适、美好的心情,但如果包装上面没有“飘柔”的变形文字,我们也就无法识别出该品牌。

此外,字体作为品牌的构成要素,对品牌的定位与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企业采取将品牌名称进行字体变形创造的方式来突出品牌个性,以区别于其它的品牌。如广东电视台的台标直接以汉字“广”作为设计主体,“广”字的笔划分别变形为字母“T、V”和“红口”的外形,强烈表达出“广东电视台”这一主题,整个台标图案呈三角形结构,象征广东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地域特征。“广”字上的圆点似东方升起的旭日,寓意广东电视台在党的领导下,为改革开放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构成“广”字的线条自然、流畅,洋溢着岭南文化自然清秀、秀丽的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大强化了广东电视台的品牌形象。

(二)增强品牌内涵。文字作为传播思想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象形含义,特别是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化,时至今日仍然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与联想。如,我们看到“水”,就能想到清凉、流动与源泉;看到“山”,我们就能联想到高耸、稳重与力量。中国的汉字大部分是象形字,是对具体物质的信息浓缩。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也是根据汉字的这一特点,挖掘汉字的内涵,再对文字进行从结构到外形的变化设计,使之具有独特的审美造型。消费者通过变形的文字读懂文字内涵的同时,也达到认知企业品牌的目的。

英文由字母组成,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企业品牌缩写字母的变形设计来传达企业品牌的名称与性质。如肯德基的标志是一个花白胡须、头戴黑色眼镜的老人和“KFC”三个字母。“KFC”这三个字母就是第一家肯德基店名称KentuckyFriedChicken的缩写。这三个字母既让我们想到肯德基的发展史,也清楚明了地把肯德基的主营食品展现出来,增加了肯德基这个品牌的内涵。

(三)提高品牌影响力。品牌策略的目标是提高品牌的影响力,作为品牌策略内容之一的字体设计必须为提高品牌形象服务。各大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也在字体设计上大做文章。他们通过运用变形、夸张、笔划变形与对比等手法重构字形,增加了文字图像化特征,丰富了品牌文字的文化内涵,增加了视觉冲击力。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文字有助于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独特的字体设计能引起消费者的好感,并产生购买产品的欲望。消费者之间的口碑传播和人际传播,可以提高产品品牌的影响力。

三、品牌策略下字体设计的要求

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区别于一般的书法字体与装饰字体。书法字体是一门造型艺术,属于纯粹的艺术创作活动。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与品牌传播效果直接挂钩,它的目的性更为直接,更强调文字的传播目的、视觉效果和市场效应。因此,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视觉性。品牌策略下的字体作为品牌塑造的手段之一,它必须具有视觉直观性。一般的书面文字只具有表达思想感情、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不能长久吸引读者的目光。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就是要使文字区别于一般的文字,通过对文字外形的变形、加工以及内部结构的改造、调整,从而让文字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视觉冲击力,进而能长久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具有视觉性的字体更醒目,更容易被记住,在消费者记忆中停留的时间也更长。有学者做过相关调查,发现具有独特外形的字体比普通字体更容易被记住。

(二)市场性。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品牌,打造品牌形象。而品牌形象的传播效果最终要经过市场的验证。产品在市场上的消费份额越大,说明产品的品牌认知度越高,形象越好。因此,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必须关注市场的认知,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定位、塑造品牌个性与其相适应的字体。只有突出产品品牌的字体才是适宜的字体,能够赢得市场认可、消费者肯定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

(三)信息性。文字的存在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它可以传达图像无法表达的内容,品牌策略下的字体设计必须突出文字的这种信息性。通过这些字体,消费者能了解到有关产品和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信息。如李宁的标志,变形的“L”。“L”是“李”字的首字母,直接让人联想到李宁,从而传达李宁这个品牌信息。

(四)经典性。一个企业的品牌标志往往要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变。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对品牌标志的识别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基本文化不会改变。品牌字体必须具备经典性,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会因企业的扩大和业务的拓展而变得不相适用。如,肯德基从一家小小的快餐店到世界性的连锁店,而标志一直未做较大的变化。

四、品牌策略下字体设计的方法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品牌竞争中各大企业都在字体设计上不断创新。设计样式简洁,方法多元。品牌字体主要包括四种:品牌标志字体、企业标准字体、产品名称字体、产品宣传字体。下面结合这四种品牌字体的设计,分析字体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直接引用法。字体设计的目的是给消费者传达特定产品信息,扩大品牌影响力,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因此,传达信息是字体设计的终极目标。在品牌宣传中,涉及到的文字信息比较多,设计者不可能对每个文字都进行变形,通常采用的是直接引用法;即引用基本通用字体,而只是对字体大小、颜色、明暗进行调整。这种方法重在传播信息,建立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度。

(二)变形使用法。变形使用法是在原来的文字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加工与装饰,使之更醒目独特,更具视觉冲击力。企业的品牌标志字体往往采用这种方法。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增减笔划或“改造”形态等技法,使字体具有新的个性特征和含义,来传递商品的信息和文化信息。此外,还可以将文字与绘画、剪纸、书法艺术融合,使汉字既赋有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又能增加产品品牌的内涵。这种经过变形的文字,因为跟企业文化有内在关联,形成独特的企业视觉文化,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参考文献:

[1].岳晓泉.标志设计与汉字应用[J].装饰,2004(8).

[2].朱健强.品牌形象识别与传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3].马丹.字体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设计策略篇6

差异化策略,也叫做USP,代表商品独特的销售主张,独特的销售主张或称为“独特的卖点”。“USP”是美国TedBates广告公司(即达彼思广告)的罗斯•里弗斯(RosserReeves)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创的,里弗斯认为,独特的销售主张是消费者从产品自身中得到的信息,而不是广告设计人员硬性赋予产品的信息。广告人员必须从产品出发找到产品的卖点,只有消费者认同的产品才是一款成功的产品。在包装设计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创意定位策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产品未动,策略先行”。策略可以说是一款产品的生命线,是产品设计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因素。定位策略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目的性、功利性的特点。而检验定位策略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是产品的市场反馈。只有受市场认可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差异化策略在产品性能上的运用,包装创意设计的重点所在就是找出竞品所不具有的本品独特性,确保你的价值信息是与众不同并且优于竞争对手的。构建有说服力的价值主张,形成消费者的记忆结构,是非常基础的一项工作。研究好产品的功能性能是塑造品牌、走向市场、走向消费者的第一前提。

2.苏打水包装设计中的差异化策略运用

笔者在设计一款苏打水产品的时候,就把差异化的策略运用其中,将设计的创作过程用文字形式描述下来,作为一个样本来论述包装设计的差异化策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产品及竞品分析

本款苏打水产自河南焦作,采用云台山深层水源,富含钠、硒等微量元素,PH值为8.0±0.5,弱碱无气无糖,功能特性与市场上其他品牌苏打水无异。竞品方面:高端产品有屈臣氏、崂山、怡泉等,屈臣氏为香港和记黄埔旗下产品,易拉罐装,渠道多为在自营店及大型超市销售,在全国特别是华南市场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作为一个护肤品连锁企业出身的苏打水品牌,其目标消费者多为女性群体;崂山则为易拉罐装,主要在华北市场商超销售;怡泉为外资品牌,主要产品为500mlpet瓶装,但品牌印象还不明显,受众的品牌认知度不够高。本地域品牌有明仁、小趣、中沃、活泉、淼雨等,大多规格在310ml和330ml瓶装,这些产品零售价大多在两元一瓶,销售渠道大多在河南、山东、苏北、东北一带商超及便利店。另外还有燕京至简、世罕泉、舒达源等新品牌的进入使得苏打水市场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经过竞品分析、市场分析,不难看出,苏打水目前呈现以下特点:(1)品牌虽然众多,但没有占绝对优势份额的领导品牌。(2)经过众多品牌对苏打水这一饮料品类的宣传,加上碳酸饮料的负面报道对受众的影响,苏打水作为健康饮品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受众的认可。苏打水受众群体广泛,涵盖男女老幼。(3)高端品牌苏打水广告费用投入有限,号召力没有达到自身品牌的高度。中端品牌在这一方面更是不足。(4)介于高中端品牌之间的新品牌刚刚进入苏打水市场,品牌给受众的印象尚不明确。(5)各品牌苏打水一般都宣称无气无糖弱碱等理性诉求,没有太突出的卖点。

2.2产品策略制定过程

笔者创作过程中,通过收集的资料惊喜地看到:郦道元(约470—527,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在举世名著《水经注》中曾写道,“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据水利部门考证,郦道元所指的水源地正是现在的河南修武县云台山。另据生产厂家资料显示,本品水源为云台山深层岩水,系小分子团水(水中的水分子以分子链团的形式存在,水分子间以氢键缔结在一起,小分子团水区别于大分子团水,由5-6个水分子缔结而成)。小分子团水大多依附碱性水制水机存在。美国、日本相关科研机构研究显示,小分子团水更易被人体所吸收,有着很高的健康价值。但同水源地的相关竞品都没有提出这一概念,在本品中提出这一概念并将其视觉化、形象化,正是包装设计差异化策略的直接体现。《水经注》记载,本品水源有1500多年历史可考。水源地河南省修武县是中国老年学协会在2013年命名的“中国长寿之乡”;同时,云台山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地质公园”以及部级5A级旅游景区;水源地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生态良好,谓之“天生”;深层活性小分子团水呈天然弱碱性,含有钠、硒等众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谓之“活水”。经过上述分析,为本款苏打水设定了“天生活水”这一概念。

2.3依据差异化策略转化的可视化设计过程

“天生”概念人文气息浓重,“活水”则一别其他品牌苏打水的无糖弱碱等理性概念,产品诉求点差异化明显,又有很强的资料论据支撑,传达给受众的产品可信度很高。笔者根据以上分析,为以上论点论据设计了一系列图形。首先,笔者依据河北涿州郦道元标准造像手绘了郦道元头像,并把《水经注》中对云台山的描述简化为:“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今云台山)”,郦道元画像图形恰如为本品寻找到一位优质品牌代言人,与产品概念高度契合,节约了企业成本。提升了产品文化内涵。第二,依据深层活性小分子团水这一产品属性创作了山形活水的分子状图标,将深层活性、小分子团水、富含钠、硒这一系列概念用可视化的图形表现出来。最后,创作出含有产品品名的产品主视觉图形,图形上半部分为高山轮廓形状,树、飞鸟环绕群山其间,中间为设计的专属“苏打水饮料”中文字体以及英文“sodawater”字样,底部则为一滴清泉从高山深处渗透而出,形象地传达出了活水源自云台山深层岩水这一品牌概念。产品造型设计上,依据“天生活水”这一产品概念,设计了瓶体上带有山形轮廓形状纹路的pet材质的瓶体,与其他品牌苏打水瓶体在视觉上区别明显,山形轮廓加深了水源源自云台山深层活性小分子团水这一概念,重复了“天生活水”这一品牌核心概念。产品外箱设计上,经过调查发现其他苏打水多为彩箱或者白牛皮纸材质。本品人文气息浓重,特采用了黄褐色牛皮纸材质,牛皮纸材质属于环保纸张,符合本品人文历史气质,色泽稳重内敛、外观朴实,与其他品牌苏打水外箱包装差异明显。目前,本款苏打水已在部分地区商超及便利店上架,售卖情况良好,众多经销商纷纷增加订货;市场反馈受众对本品印象深刻,对本品传达出的人文历史气息也颇有认同感,很多消费者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上晒图,初步形成了消费者对本品的记忆结构;“天生活水”概念以及根据产品概念设计的瓶身和外箱等系列包装元素为本品在竞品众多的苏打水品类里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策略包装与市场销售结合的康庄大道。

3.结语

设计策略篇7

动漫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IT行业的新经济增长点。2003年世界动画片及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为2000亿~5000亿美元。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门类,动画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动漫产业在我国经历了一段低迷期后,终于因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相比之下,欧美、日韩等国由于较早的市场开拓,现在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动漫市场。美国动漫业的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传统电影市场。日本动漫经济产值甚至超过了某些传统重工业,由动漫衍生出的角色玩具、游戏和服装等周边产品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日本文化代言产业,加快了日本动画走向世界的步伐。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原创的动漫形象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阻碍我国动漫市场产业化的关键因素。要突破国产动漫发展的瓶颈,最重要的就是创造精品动画,打造动漫明星,将中国的原创动漫品牌推向世界。动漫品牌的建立首先应该从动漫形象的设计着手,好的动漫形象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吸引受众关注,形成稳定的动漫衍生品消费群,产生巨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为了促进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笔者提出一套动漫角色设计的策略,以辅助设计师探索原创动漫形象,更好地发扬中国动漫文化。

二、动漫角色设计策略分析

通常,动漫角色设计是根据故事梗概和剧本设定要求,结合适当的风格进行的。受众通过观看动漫形象,可以体验到角色的喜怒哀乐、性格特征等人性化要素,从而对角色表演和影片情节发展产生进一步理解。角色形象设计一般包括角色造型、色彩搭配,以及动作、表情、服装配饰、道具等方面的设计。除此之外,设计者还要依据剧本或概念设计完善角色的人物背景、性格特征、喜爱偏好等人格化属性。经过上述设计环节,才能让角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纳和信服。在具体的创作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角色的设计与观者的体验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过大时会导致动漫作品的传播受到阻碍和影响。因此研究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商业需求和艺术水准并重的动漫角色设计策略,能让广大动画角色设计工作者事半功倍,同时也更利于动漫作品的商业化推广。

三、动漫角色设计策略制订

从设计师、动漫角色与受众群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可以引入交互设计的分析方法,制订行之有效的动漫角色设计策略。交互设计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的期望,通过对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归纳,找到产品和客户之间的平衡点。在动漫角色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师自身的局限性,通常被自己的设计经验、色彩偏好、造型风格所牵绊。如果明确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可以使他们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受众群体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更多市场对于动漫产品的诉求。如,设计一位中国古代传统人物形象时,可以通过提供角色概念化分类特征的调查问卷,收集目标群体对这类人物形象的预期诉求。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中,设定受众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傅业焘的《基于感性意象的动漫角色形象评价》这篇文章中,通过对16~28岁的受众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经六位专家的分析和研究,再提出符合动漫设计的解决方案。根据上述分析和案例研究,笔者建立了一套动画角色设计策略流程。笔者将动漫角色设计所需考虑的要素归纳为6个主要方面:形象分类、能力特长、个性魅力、角色要素、情境设计、造型设计。通过这6个方面的设计可以探寻受众群体与设计师之间的情感链接。这些特征包含了设计元素和设计规则。以封神榜人物二郎神为例,角色是非凡的天神,拥有超强的法术能力、铠甲、三尖两刃刀和哮天犬,活动于人神交界的地域;其造型为阴柔型的美男子,有着丹凤眼、结实的臂膀;等等。根据以上6个方面,结合历史资料查询、用户情感体验,角色设计师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完成角色设计的初稿方案。然后在初稿方案的基础上听取专家、用户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最终完成终稿。显然,这种以受众为目标的设计策略更容易被目标群体所接纳,同时也避免了动漫企业由于闭门造车最终被市场所抛弃的被动局面。对设计师来说,这种设计策略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市场的反响逐步修正自己的设计缺陷和设计理念。当然,由于前期的调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所以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很难体现成效,但是从国内整体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唯有尊重受众的感受才能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四、结语

设计策略篇8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健全的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必争之地。上海市场业绩好坏,直接反映出企业成功与否。所以企业都争相倾其所能,大展拳脚,取得一席之地。纵观此局,策略型设计的应用也趋向于企业对现代营销意识的转变,对产品形象的注重。

走进火爆的保健品市场,由于产品的高利润使得企业无论实力如何,只要有钱赚就争相去做,弄得硝烟滚滚,战国百家,产品形象也参差不齐,真叫人眼花缭乱。毫无创意,近似雷同,土气低俗的外观形象,大有人在,既感觉不到赏心悦目,又看不出与产品定位、营销方式有何关联,实在是让人莫名其妙,还有甚者,过分强调产品的功效,在产品的外观上直接图解式的表现,连起码的美学原则都顾不上了,毫无形象可言,看了真让人可悲,想想这样的产品怎么有信心做好市场,企业到底有没有考虑过产品的美誉度?当然,也有一部分企业就表现的不错,其中恒寿堂就值得一提,其在上海市场算得上是颇有实力的一家保健品企业,旗下的产品有近10种,以金乳钙、深海鲨鱼肝油、深海金枪鱼油为主力产品来带动其它产品的销售。形成系列化的产品模式,广告宣传上也是侧重三大主力产品,其余产品顺带而过,在这样的一个营销思路下,企业是如何进行产品形象定位及推广的呢?鉴于系列产品的情况,则确定产品形象的系统化,在相同的风格里寻找各自的差异个性,如同兄弟姐妹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分别是鲜明的个体,这样的规划使产品种类多而不乱,利于企业营销管理,不同的产品分别赋予一个象征产品特性的图形LOGO,便于消费者购买识别。由于系统化的特点,使知名主打产品带动了次要产品的认知度,为企业大大节省了广告经费。鉴于产品的消费人群定位在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家庭上,所以在包装的设计需要体现较高品位,加强产品的信赖度,产生物有所值的消费心理。根据不同的消费时节,设计出日常装和节日装,以适应平日服用与节日送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购买方式。在广告宣传中,平面及其他媒体表现上都以各产品所特有的图形Logo来代表产品本身形象,使产品有了凝聚点,个性鲜明,广告效果独特。整体设计与营销策划相吻合,这就是策略型设计的系统性体现。

再来看化妆品方面,可采眼贴膜可谓是时下上海最为风光的产品之一了,她的出现掀起了女性养眼的风暴,“可采养眼法”成为时尚女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可采眼贴膜成为女性必不可少的时尚随身品。可采的成功,其中策略型设计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几年前,可采并不是这样,产品形象的问题困扰着销售,打造时尚的营销思路无论如何也不能提高产品的销售,为什么?难道是营销策略的错误吗?经过反复验证,终于找到了答案,是形象太糟糕,设计根本体现不出一丁点儿时尚的感觉。尽管策划再好,也无能为力。可采决心全新设计,以策略型的角度重塑产品形象。彻底颠覆原有的包装形象,以清新时尚、女人味的元素重新打造,纯洁的白底映衬出宝兰色基调的各种纯天然中草药图谱,隽秀的“可采”二字凸显在蓝色不规则宝石形上,异常醒目,而且气质不凡,十足一幅现代与古典完美结合的好作品,产品广告,促销等相关的宣传品一律统一在这个主题内,使新一轮产品营销过程进展得异常顺畅,事半功倍,销售业绩飞升,现已成为上海地区眼贴膜产品的引领品牌,这是企业所料不及的,充分显示出策略型设计的实效性特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