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技校团课总结8篇

时间:2022-05-21 15:15:04

技校团课总结

技校团课总结篇1

关键词:SQL数据库技术 基础课程 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83-01

前言

教学基层组织按课程进行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SQL数据库技术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为载体建设教学团队,可以让教学团队成员更好的进行教学技能的沟通,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以及课程结构体系的总体掌控,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具有了独特特色,在培养信息大类专业素质的学生上做出了一定贡献。笔者提出以课程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内容。

一、教学团队设置特色

SQL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在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多年中,教学团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教育中,信息化建设对人才技能,高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根据这些建设要求,开展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建设与实践,课程教学团队自身水平得到提高。课程教学团队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建设小组,并结合学科专业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多渠道师资培养机制。

二、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随着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课程教学团队按照课程内涵,建设国家需要的现代化的人才的需求,通过长期的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创新性的改革。

1.树立先进教学理念,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团队对学生教学是以“厚基础、宽口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社会快速发展需求,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特点,分别制定对应的课程教学计划,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应用课”三个层次的课程类型。

2.灵活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长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课程教学团队在不断的归纳、总结和形成了若干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将学校建设的省级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课程建设的管理经验应用到本课程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课程建设名师全部承担课程的主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定期探讨本课程的新技术及发展动向;由团队带头人主持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订等教学活动;将科研课题引入课程设计和创新实践等实践活动中。课程发展必须紧跟专业发展的步伐,面向区域市场需求、结合各类专业课程发展特点,需要制定新的课程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加大课程基础实践的课时数,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需着重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研究是改革教学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生从课程设计选题、指导教师配备、设计过程,我们需要从课程管理制度上实现了全方位课程考核和监控。

三、实践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1.依托优势资源,强化实践教学

依托我校的SQL数据库技术课程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软件专业重点专业实验室,建立了面向高职学院学生的课程实践体系。课程实践教学中,我们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并建设了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系,并对某些课程建设的专项内容单独设课,突出了SQL数据库技术应用分析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2.结合学生兴趣,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利用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先进软硬件平台,开设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实践,并作为实践活动的必修环节。这些活动不仅向学生提供了接触、学习先进软硬件工具的机会,而且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掌握科研的基本实践技能,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基础;通过高职学生生参与团队成员承担的技术研发与科研项目,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能够涉猎学科前沿。

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学团队上,切实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和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能够良好地实施教学团队建设的课程计划。通过借鉴ISO9001认证体系中的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课程思想,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依托SQL数据库技术课程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软件专业重点实验室、从化市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等实验室,先后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投入,补充和更新了一大批实践设备,使实践条件得到较大的改观,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教学团队有必要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基础,加强校企联合,通过具有高性能设备、技术力量雄厚、指导能力强、长期稳定的校外合作企业。长期稳定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遵从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书进行,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

五、网络教学建设

网络课程教学是网上课堂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同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建立课程的网上课堂及在线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系统让学生学习提高技能。根据课程网络立体化教学环境的建设需求,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公告系统、网上教学、动画演示、在线测试、网上答疑、课程实践、课程设计及论坛多个模块构成,系统的设计思想确定为:以知识点为中心组织教学子系统;利用动画技术设计演示子系统;建立交互式的考核子系统;建立答疑教室,为教学交流提供桥梁。

六、结束语

我校的SQL数据库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实力雄厚,极具影响力的教学科研队伍。该团队很好地把握了当前“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先,注重对国际上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踪和研究。其次,课程建设需注重运用先进信息化技术,通过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程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课程团队活动不能流于形式,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实现了网络化教学,方便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有助于促成教学质量的提高。该团队的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丁钢.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J].教育发展研究,2014,(4)

[2]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13,(5)

[3]刘昱,程玲玲.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12,(6)

[4]赵楠,吴磊.浅谈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13,(2)

[5]李淑芳.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技校团课总结篇2

[关键词]教学科研团队 措施 成效

一、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为突出我校安全科技特色,2005年3月,华北科技学院成立了第一个二级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的倡导下,全国各个高校都积极组建创新教学科研团队,认真研究高效创新团队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对于我校安全工程学院来说,既承担着我校全校公共必修课《安全科技概论》和学院自身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又承担着我校近50%的科研工作,创建符合学院自身实际的教学科研团队,对提高我院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快专业、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措施

安全工程学院现有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和地质工程三个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73人。安全工程、采矿工程专业是华北科技学院办学时间最长的两个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地质工程专业虽然处于起步建设阶段,但师资力量强,建设步伐快,已经形成了一支较强的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师资队伍。

表1:安全工程学院教师职称结构

(一)教学科研团队的组建

(1)明确教学科研攻关方向

我校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惟一直属普通高校,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始终坚持我校倡导的以安全科技为特色,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方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安全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以安全科技为特色的的教学科研目标、教学科研层次和模式。在矿井瓦斯、矿井水害、矿井火灾及矿井通风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相继成立了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研究所、矿井水害防治研究所和矿井火灾防治研究所,以安全人机工程重点实验室、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瓦斯、水、火灾害防治三个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

(2)选聘团队领导人及成员

团队领导人即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特聘周世宁院士为总带头人,以国内知名矿井水害防治专家尹尚先教授等中、青年博士群体为各个方向的带头人,注重团队成员年龄、职称学历及专业结构的合理搭配,注重成员的协作精神,将老、中、青骨干力量相结合。坚持开放、动态的发展理念,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吸收校内外教学的新思想和科研的新技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吸收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团队中来。

(二)教学科研团队的运行及保障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注重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总结经验,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开展科研的观点,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团队的各项工作,全力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2)加强团队运行机制建设

强化教学主体地位,由团队带头人主抓教学工作,并安排一名团队教学骨干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坚持团队成员互相听课与团队领导人听课制度,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1]。积极鼓励团队教师参加、观摩华北科技学院年轻教师授课技能大赛,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制定团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每半年开展一次教学科研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任务信息卡制度,各团队分别对成员个人进行记录考评,按考核分数及完成任务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优及奖励,做到要有规划、有措施、有评价、有总结、有奖惩。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师资队伍适应教学和科研要求。为提高团队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在现场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团队教学科研工作进行评价指导,促进团队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3)加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不懈地探索,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强调团队成员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分析教学,更新教学手段,积极研发教学课件,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重视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网站建设,及时更新信息[2]。

(4)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提升产学研结合水平,在强调教学科研并重的同时,必须明确科研服从于行业发展和服务于行业发展,科研必须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和促进剂,成为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坚实保障[3]。要让科研成果进课堂、进书本,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设备,在课堂教学、实验室建设、毕业设计、质量工程、学生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5)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

加强对年轻教师培养一直以来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团队积极落实年轻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4-5],要求新进年轻教师积极随老教师听课、助课、批改作业、准备实验等,学习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与讲课创优工程,积极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全面提高团队年轻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成果

(1)教学成果

近年来经过团队教师的共同努力,先后出版了《安全法规》、《采矿新技术》、《采矿CAD》、《采矿设计指导》、《矿山生产管理》、《安全科技概论》、《煤矿法律法规》等10余部教材,其中《采矿新技术》获院优秀教材一等奖,《矿山生产管理》获得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二等奖。《安全科技概论》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采矿新技术》、《采矿通论》和《矿山地质》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安全法规》为院级网络课程,《事故案例分析》为校级优秀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先后承担了17个教研项目,发表教研论文25篇,对团队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如开设“安全新技术”、“采矿新技术”等课程,团队教师对科研成果经过提炼总结,把专业前沿知识不断补充到教材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向学生及时传递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专业知识。这些课程采用多名教师集体授课的办法,每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教授不同的章节,形式新颖,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升了我院学生的知名度,带动了学风建设,也提高了学生考研录取率与就业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在教学科研团队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院大学生近两年在各种考试和竞赛中成绩良好,共获奖19项。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共获奖11项,并有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考研氛围浓厚,考研录取率连续三年平均录取率近30%。采矿、安全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近五年安全工程专业平均就业率为82.5%,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平均就业率为94%。

(2)科研成果

经过团队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年引入科研项目数量质量规模不断提高,科研课题正从数量向质量方向转变、从小而散向大型实用方向转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周院士的带领下,产学研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煤层瓦斯压力测定装置研发成功,先后有100多套产品已经应用于淮南矿区、开滦矿区、峰峰矿区等地,解决了多年来瓦斯压力实测不准确的难题,为瓦斯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在地质构造、水害探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两年来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矿区为生产一线探查水害隐患多处。与开滦、潞安、神华、平朔等煤炭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的共同发展,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安排了学生就业,为企业输送了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每年有近20%的学生参加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教师在科研指导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了从传统教育到创新教育的重大突破。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锻炼和提高,在毕业求职时得到了企业的青睐。有的学生在上班一年后就被提拔为副队长或主管技术员,受到单位领导的好评。

依托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21项,企业技术合作117项,科研合同总经费4400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请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出版著作8部,39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2篇。

四、结语

我校安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将再接再厉,在目前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教学科研目标,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建成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争取在教学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在矿井瓦斯、水、火灾防治研究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基金项目: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规划类)《我校教学科研型团队建设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笑涛.本科教学团队的界定及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3-46.

[2]生延超.高校教学科研团队的组建及运行保障[J].教学研究,2008,31(3):215-218.

[3]李红枝,黄榕波,王丽京,李国营,陈伟强,柯桌娃.注重科研与教学互相转化,促进教学团队建设[J].医药教育,2009,16(14):128-129.

[4]杨君.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J].广州化工,2008,36(4):61-63.

技校团课总结篇3

关键词:社团课程 领导力 行动研究

校长要具有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领导力,能够合理运用国内外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本文从校长领导实践,社团课程发展和社团课程的成果几方面进行分析,介绍了北湖学校开展社团课程的经验和不足,借以引起广大教师对社团课程的重视。

一、校长总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领导力实践

结合自身的认识与实践,笔者谈一谈校长总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应具备哪些领导力。

1.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领悟能力

笔者的观点是: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对课程与教学的有效领导是一名优秀校长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校长能够总领构建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对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能力

笔者的思想是: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植于国家和地方课程,立足于常规课堂教学,通过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对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

3.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调研能力

笔者的结论是:通过深入学习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深度考察省内外名校,深化整合学校教师、学生、条件等资源要素,只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学校的课程文化,就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力、学生的学习力和学校的发展力。

4.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创新能力

笔者的做法是:利用学校自身资源优势,以学科社团为组织形式,践行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堂,每周安排2课时,定位为校本课程并纳入课程表,开展学科社团拓展教学,实现对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边研究边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5.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规划能力

笔者的行动是:在学习调研的前提下,我校于2010年9月启动了学科社团拓展教学;经过半年的探索实践,于

2010年12月,制订了《学科社团拓展教学规划》;经过一年教学实践,于2011年10月,我校《学科社团拓展教学研究》通过大庆市教科所推荐申报省级重点课题,于2012年4月,得到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并顺利开题;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于2012年9月,按照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把我校31个社团课程设置为9个模块,列入学校课程表中,使教学时间和组织形式得到保证;形成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研究解决方案。

二、我校学科社团课程的行动研究与发展过程

就发展路径和过程等方面,谈一下我校学科社团课程的行动研究。

1.发展路径

我校创新开设学科社团拓展教学校本课程,其发展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一是本课程发展路径正确,边干、边研究、边总结、边创新,方便操作,可持续性强,能够启发课程建设思路;二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创作,形成学校校本课程,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拓展;三是学生参与度高,具有普遍意义,价值关乎学生终生素质培养和发展能力提升。

2.发展过程

三年的学科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研究,经历了尝试期、发展期、扩张期、转型期和品质期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11个社团,11名教师,158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31个社团,35名教师,481名学生。一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设置、管理、实施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需求;二是选题要客观实际,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务必受到学生欢迎,务必取得成效,务必实现知识+能力+创新的目的。

3.五问社团

一问“叫什么”。每个社团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如青鸟陶艺工作室;二问“凭什么”。凭教师专长,凭资源优势,凭社会认可度;三问“学什么”。学拓展知识和再生成性知识;四问“怎么学”。即课前延伸探究、课中组内交流、课后全班展示和大家点评”,进行“三题式”教学模式;五问“学什么样”。每年进行二次教学成果大展示,接受专家、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和新闻媒体的鉴赏点评。

三、我校学科社团课程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愿景

我校学科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的行动研究,根植于教学,理念先进,生命力强,成果显著,内涵丰富,发展愿景美好。

课程设置成果。我校按照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设置9个社团课程模块,即创意创新模块,手工工艺模块,数学思维模块,自然科学模块,汉语文学模块,外国语言模块,竞技运动模块,艺术表现模块,内省反思模块。

校本教材成果。我校成功研发了《创意技术》《栽培技术》《军乐训练技术》《中小学陶艺》等校本教材。

教学模式成果。我校总结了15种社团课程拓展教学创新做法,形成了“三题式”社团拓展教学基本模式。

人才发展成果。我校35名社团教师的专长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培养面达到93%,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

教学发展成果。我校社团课程拓展教学内容不断丰满,内涵不断丰富,面向家长及各界人士进行教学成果大展示活动5次,取得了广泛认可;参加省市创意航模、车模、机器人、艺术、动漫等各级各类比赛,获得单位奖项6个,团体奖项8个,教师获奖38人次,学生获奖139人次。

学校发展成果。我校2010年7月,获得“中国创新型学校”荣誉称号;2012年4月,评为大庆市首批“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12年11月,评为黑龙江省“艺术基点校”。

技校团课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部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技校团课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部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统一教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技校团课总结篇6

弹指一挥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追忆往昔,这一年来的工作自己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但是,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年的工作。展望未来,为了总结过去,扬长避短,使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好,寄望明天的工作更为进步,以下是2009年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一、思想方面

我在思想上严以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与老师团结合作,能够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尊敬老教师,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

二、教学方面

我是学校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这学年担任了学校一、三、四年级共12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到:做好教学工作计划,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认真教学、课后细细反思,并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本期重点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计算机画图、三年级指法练习及文字录入内容的教学等,所教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利用计算机画图软件独立画出一幅完整的图,能在规定时间内录入一定数量的文字,同时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在本学年中,我校开展了平阳县小首届教学节暨平阳县小教育共同体“轻负高质”品质课堂团队赛课活动,我担任我们学校22支团队里其中一支信息技术组的组长, 我们组由我校四位信息技术老师及共同体麻步一小周飞仙,南雁镇小董文杰两位组成一个小团队。我带领我们团队教师一起讨论、一起探究我们组研究点应该确定什么,才能让我们信息技术课更轻负担,更高质量。通过为期一个月时间进行四维磨课。我们组提出了这样的研究点:“任务设计”对“轻负高质”品质课堂的教学影响。通过上网搜索资料,确定主题到定课题最后到备课,通过四维磨课我们组推出由周飞仙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让幻灯片变得更美》。通过我们组全体组员团结合作,还有专家的指导,最后我们取得不错的成绩,获得四星级奖项及优秀教学设计奖。

四.成绩方面

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中心,而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教师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一年来我重抓常规让教学保质保量,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不断反思,这一年在教育科研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另外,在参加县第二届骨干教师评比中荣获县骨干教师称号。平阳县第十二届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四、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技校团课总结篇7

为推进教育组团内涵发展,坚持“骨干交流,教研共建,特色互补,文化互渗”十六字办学方针不动摇,让集团四所学校的师生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继续为区域教育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作贡献。

二、骨干交流与指导工作

1、*总校派遣第三批支教教师(四名)到分校担任一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分校等数额、对应学科派遣跟教教师到总校担任各年段的教育教学工作。

2、为支教教师、跟教教师创设专业发展平台,鼓励交流的教师、和四校的区级骨干、校级骨干参加块内、区内公开教学,积极探索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3、为深入骨干教师交流工作,分校和总校教导处对两校交流的教师建立业务档案,阶段性检查教育教学情况,为交流老师的原学校提供反馈意见。定期召开交流教师的工作座谈会,总结工作经验,收集交流教师教育教学案例,继续展示班主任工作经验与成果。

三、教研共建、特色互补、文化互渗工作

1、每月召开一次集团理事会,要求集团各成员单位在新的学期均要围绕教研共建、特色互补、文化互渗三方面领受工作任务,分项目组织集团师生开展有效的活动,充分发挥好各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优势项目,促进各校的和谐发展。

2、3月下旬,科研室、*教育集团联手,举办集团成员单位凤城小学的集邮文化与素质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研讨会,深化教材建设深化课堂教学研讨——科技创新与集邮文化整合的课堂教学观摩。展出学生邮票设计作品等。

3、集团成员单位二联小学继续邀请特级教师周忠梁老师每周一次辅导科技教育,培养科技骨干教师,实行跨校联聘。为迎接*市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集团四校联手准备参赛项目,力争取得好成绩。

4、集团成员单位*分校信息技术教育处于领先,本学期在上学期的展示基础上再上台阶,深化内涵,扩大数字化教育教学试验班。为了启动新三年信息技术发展方案,集团将充分发挥*分校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带动各成员单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共同提高。

5、集团成员单位二联小学新三年学校发展规划已经启动,他们依托高校,优化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这一办学成果将引领各成员单位科学规划学校的新一轮发展。

6、集团四校联手,共同组织策划“润泽灿烂心——庆六一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借此推进集团各校的艺术教育上个新台阶。

7、继续开展学校常态教育教学互学共进活动,诸如:学科教学交流、教研组建设、教学流程管理、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工作情况介绍、广播体操比赛、品德与社会学科、科学与技术学科、数学兴趣课校本教材教学实验以及少先队月主题活动的开展等。若需要也可以在集团内部交流各年级各学科的单元知识点验收试卷,尤其是考察学科教育质量的验收。进一步扩大学科联组教研活动,诸如:体育学科、美术学科、音乐学科、品德与社会学科、科学与技术学科、数学学科等,学中难点,统一阶段性教学质量的验收基本标准。

8、继续开展各成员单位特级教师、特色教师跨校走教、带教活动,各成员单位交流校本拓展型课程建设成果,交流信息教育三年行动方案,交流科技创新教育、交流学生创新绘画、集邮作品、电脑会标作品等。

技校团课总结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33-02

当前,新疆正处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新疆经济工作会议对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为兵团经济社会建设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兵团要提升和把握这次机遇,实现兵团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必须有坚强的人才后盾作为基础。但是,兵团经济产业整体技术素质不高,中高级技术人才短缺,企业技术改造、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阻碍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客观上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因此,研究兵团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已经成为兵团区域经济实现飞速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的迫切要求。

一、兵团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新疆兵团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实力。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统计指标首推国内生产总值,我国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正式采用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采用GDP、人均GDP、GDP增长速度等指标来揭示兵团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从表1可以看出,自21世纪以来,兵团经济的总体实力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176.4亿增长到770.6亿。尤其是2005年后,国内生产总值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兵团经济增长实现了近年来的新高,达到了770.6亿。新疆工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兵团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兵团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的势头。

2.兵团经济产业结构状况分析。21世纪以来,兵团的三次产业结构没有较大的变化,由2000年的40.6:27.5:31.9调整到2010年的36.2:34.1:29.7。兵团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9.4%下降到2010年的36.2%,仅下降了3.2%;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25.2上升到2010年的34.1%,上升了8.9%;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35.4降到2010年的29.7,下降了5.7%;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可以看出,兵团的三次产业结构没有得到较大的调整和优化,兵团仍处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符合全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从2005年到2010年,兵团第一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9.3%,兵团第二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20.5%;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兵团第三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10.4%(表2)。

3.人均GDP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兵团人均GDP从2005年到2010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表3)。人均GDP是国际上划分工业化阶段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指标。根据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关于人均GDP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的研究,通过折算2005年到2010年兵团人均GDP后发现,目前,兵团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

4.兵团经济所有制结构分析。21世纪以来,兵团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及优化。“十一五”期间,兵团公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的比例从32.0:58.0:6.0调整为12.6:74.9:5.9。公有制经济下降了62.3%,股份制经济上升了30%,个体经济变化不大(表4)。公有制经济在兵团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减少,股份制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说明兵团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强。

二、兵团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从上述新疆兵团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今后兵团经济完全靠农业的屯恳戍边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从传统的农业屯恳,走向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发挥城市产业科技文化集聚功能,与时俱进的丰富屯垦内涵转变屯垦方式。2009年,兵团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方式转变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发展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工等六大产业。兵团经济发展正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底附加值转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兵团3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查和访谈,当前劳动力市场聘用技能型人才优先考虑的因素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社会能力”、“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往往是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首要要求。此外,在访谈中还发现,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国有企业相对注重团队意识和工作态度,民营企业相对注重沟通能力和岗位技能,外资企业则相对注重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1.学历和文化基础。要求以中等文化水平为主。企业对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学历要求总体不高,中等文化水平即可。对企业管理层技能人才的学历和文化基础要求在逐步提高,一般要求达到高职教育水平。

2.社会能力。要求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企业对沟通能力更为看重。现代制造业强调在劳动中促进员工个性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这样,就需要其具有协同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3.专业技能。要求技能熟练。企业认为作为技能型人才,至少要达到专业技能可以应用的程度,最好能够达到熟练掌握和娴熟运用。当然,岗位技术含量不同,对专业技能熟练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样。

4.职业道德要求。要求诚实、信守承诺,具备一定组织忠诚度和社会公德。企业对一般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比较看重,认为作为一线员工必须诚实,做到自己承诺做到的任务,不损害企业的利益,立足本职工作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

三、讨论与建议

1.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根据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等要素的多样化组合。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几个关键环节加以分析。

(1)准确进行培养定位。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方面以较为扎实、够用为度,技能方面达到熟练强化,紧贴企业需求,以岗位需要为原则。

(2)建立和完善由通识教育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调整,将学生更大比例的时间用于实践和实习。

(3)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共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管理、服务一致,加强实践训练;逐步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实践考核;健全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调动优秀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2.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不同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上各具优势,需要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单纯在职业院校的3年时间,很难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尤其难以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引导。

(1)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应充分发挥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加快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逐步建立一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入才队伍,建立一批示范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2)培养预备技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广泛动员企业支持,促进校企结合、联合培养,共同评价技能人才。职业院校难以一步到位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先培养预备技师,经过在企业真实岗位的磨练之后成长为技师。

(3)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企业参与技能人才的评价,将企业纳入职业技能评审委员会,在考题设计和考官组成上都给予企业参与权。

3.加强双证书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相契合。职业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是把企业对新员工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评测、业绩评价、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的要求通过教学过程和考试环节来实现,促进职业院校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结合,并且实现教学成本低、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的目的,其核心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规范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课程结构、教学师资、教学指导以及教学活动分析过程,形成一个以任务履行为主体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4.注重基本素养的塑造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后劲的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非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本专业的思想,达成职业承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其次,要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其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竞争性职场的要求。

5.加强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意识主要是指学生的就业意识,它包括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体会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职业院校还必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

6.加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更是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良好出路。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联合办学,采取“3+3”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3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院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举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职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区域内,三种形式可以结合运用,实现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

[基金项目:兵团软课题《兵团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基金编号(2011BB032)。]

参考文献:

陈佳贵,黄群慧等.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