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放射科医生总结8篇

时间:2023-01-27 02:56:36

放射科医生总结

放射科医生总结篇1

做一棵小草,奉献一片绿色,做一名护士,奉献一片爱心。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2020放射科护士年终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放射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一:一、加强科室管理

科室不断完善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全体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并有严格的奖惩制度。

科室各种资料管理有条有序。资料完整。各项设备仪器均有专人负责保养并定期检查。

二、努力钻研业务

科室全体员工积极参加院内。外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坚持每天早读片的制度,着重讨论疑难片的诊断,不断提高全科人员的诊断水平。

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全科人员努力文明礼貌服务,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不与病人争吵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做到耐心解释,尽量提前给病人发诊断报告,满足病人的需求。全科人员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互学互尊,团结协作,全年无一人收红包。

四、把好质量关,提高经济效益

自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放射科的工作量为摄片检查39795人次。特殊检查369人次,ct检查7178人次,体检透视135574人次。比2004年同期比较摄片,特检,ct检查,体检人次明显增长。增长率为5.83%,101.64%,13.85%,4.94%.2005总收入为532万,其中_线收入为305万,ct227万人均创收为38万比2004年增长18万增长率为3.5%.

面对繁重的工作量,我们没有丝毫放松把好质量关,照片质量和诊断报告达到教学医院标准。这表明,放射科是一支技术精湛,作风顽强的队伍,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全年无一例医疗责任事故发生。

放射科目前的问题

一、书写报告不规范,各写各的,详简不一,没有统一认可的标准,漏症率较高,导致临床不信任放射报告。

二、摄片质量不高,许多体位不够标准,有责任心因素,有技术因素,有暗房及胶片因素。

三、部分医生服务态度较差,随意的趋向较多,显示不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在院长的指导下,放射科党小组和科主任共同研究制定的改革方案如下:

一、规范书写报告,减少漏诊率。

1.采取复签报告形式。

主班医师书写报告,报告形式分描写和印象,描写部分要详细规范,印象部分要准确;由副班医师复签后才发报告,当两医师意见不统一时可由主班先发急诊报告,第二天读片讨论后发正式报告。

2.当发出报告有误,需要修正报告时,必须经过两签报告医师。

3.中午及晚上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单独发报告,第二天早上读片医师审核,有误诊或漏诊时重发正确报告,并由值班医师追回错误报告。

4.复诊拍片对比必须拿到旧片对比,写出对比意见;

旧片未归还,报告一律不发出。

二、强化执行评片制度,提高拍片质量。

1.由科主任主任组织和投照组长负责;

2.每位技术人员摄片后应在申请单上签名;

3.当天写片医师在写片时严格按照标准评出甲乙丙丁片及废片,甲乙丙丁片者应在登记在申请单上,废片则登记在专门的废片登记本上。

_片质量评片标准按科内细则执行。

三、强化执行早晨集体读片制度,疑难片综合会诊制度及课室内部小课业务学习制度。

1.由科主任负责组织和诊断组长负责;

2.读片时间:每天早评片之后。

3.读片内容:1.前日值班的_片,查看有无漏诊。

误诊,以及评定_片质量;2.前日写片医师准备的_片。3.疑难片。

4.读片形式:由科主任和诊断组长组织,前日值班医师做主要发言,其他医师补充发言;

疑难片做好登记,并由诊断组长负责追踪病理,择日病例讨论。

5.小课业务学习每半月一次,由教学秘书负责组织,内容可以是自己心得总结。

当前前沿学科知识或是按系统复习等,可由全体医师轮流,目的是提高各医师复习看书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新技术的学习。

四、建立新的借还片制度。

五、日常排班

1.由科主任负责合理排班,每天上班人次按目前排班不变。

2.在A班医师回来前,D班或P班医师负责签报告,忙时可由CT室医师出来复签报告,A班医师出车回来后参与写报告,和B班医师互签报告。

六、科室内责任落实。监督及惩罚制度

1.成立放射科科室管理会。

2.设定诊断组长和投照组长,指定工作职责。

3.设定张继民为教学秘书。

4.设定张安生为质控与安全生产组长,全面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

5.奖惩制度:准备两本笔记本,一本为废片登记,由写片医师登记废片号,在早评片分析废片后由主任或投照组长登记废片责任人。

另一本为纪律登记本,登记每天迟到。离岗等情况,由主任登记,主任不在时由指定人登记。以上奖惩制度是是1-2月份本科室内的实行改革时期实行的奖惩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可适时加以完善,奖惩由科主任落实,科管会监督。

七、第二阶段设想

1.时间:3月份电脑及打印机落实到放射科开始,到新设备(DR)安装。

2.根据第一阶段效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

3.CT室与放射科合并,放射科部分医师轮入CT室操作,报告形式由复签该为由高级医师审核,CT报告及_光报告一起书写,统一由高级医师审核后发;

4.由高级医师指导读片,负责全科室人员的提高。

2020放射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二:一、思想道德、政治品质方面: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护士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严格遵守医德规范,规范操作。

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了以下本职工作: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的管理工作及医疗文书的整理工作。认真接待每一位病人,把每一位病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经常换位思考别人的苦处。认真做好医疗文书的书写工作,医疗文书的书写需要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头脑清晰。我认真学习科室文件书写规范,认真书写一般护理记录,危重护理记录及抢救记录。遵守规章制度,牢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

护理部为了提高每位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水平,每月进行理论及操作考试,对于自己的工作要高要求严标准,做好护士工作计划,工作态度要端正,“医者父母心”,本人以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的疾苦为己任。我希望所有的患者都能尽快的康复,于是每次当我进入病房时,我都利用有限的时间不遗余力的鼓励他们,耐心的帮他们了解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看到病人康复时,觉得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护理事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我为自己是护士队伍中的一员而自豪。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为人类的护理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即将迎来的 2015年,我会继续发扬我在过去的一年中的精神,做好我自己的工作,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负责,绝对不要发生因为我的原因而使病人的病情恶化,我对自己的工作要做到绝对负责,这才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好护士应该做的最起码的工作。作为一名护士,我时刻的意识到我担子上的重任,我不会为医院抹黑,我只会来激励我更加努力的工作。在生活中我也是会严格要求自己,我相信我会做到!

2020放射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三:__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里,我在院领导的关怀教育下、在科主任的指导关心下、在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很快适应并进入了医生这个新的角色,很好的完成了这一年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政治、工作、学习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提高。

一、政治思想方面:来到医院的一年多来,医院组织了许多集体政治思想教育活动,我坚持每次大会到位并做学习笔记,在科里,以毛主任为代表的党员们个个以身作则,不仅在工作中给我指导,还在生活中给我帮助,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激励我向党组织靠拢,在放射科党支部的鼓励下,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二、工作勤务方面:一年前,我只是一个有理论知识的医学生,来到放射科,科室同事们非常关心我的成长,给予我很大帮助,使我很快适应了放射科的工作,走上了工作岗位。毛主任坚持每天早交班带领我读片并要求我对疑难杂症及典型病例做好统计工作,让我积累了经验;辛主任亲手指导我做透视、各种造影检查并带我做了两例介入治疗手术,让我掌握了基本影像检查以及影像诊断和治疗技术,基本达到影像诊断医师的要求。医院作为空降兵十五军的保障单位成立了空降医疗队,我作为医院的生力军,参加了去年2个月的空降兵伞降技术训练和今年4个月的空降兵后装“两成一力”演练,安全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为医院争了光。

三、专业学习方面:我在毛主任、辛主任的指导下,对放射诊断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践巩固和加深理论的学习,辛主任还督促我学习《中华放射学杂志》,积累影像资料,并要求我学习钻研影像诊断技术。今年我对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了复习与梳理,报名并参加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以上几点是我这一年来的主要收获,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医疗上,我的放射诊断水平还有待提高,出现过漏诊与误诊的情况,我通过认真分析,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眼勤、嘴勤、手勤——多看、多问、多记”,尽量避免医疗差错,尽职尽责,做好一名放射科的一份子。

2020放射科护士年终总结的人还看了:

1.放射科医生年终总结3篇

2.2020部队军医年终总结

3.放射科年底总结述职

4.医院科室年终总结范文3篇

5.医疗器械年终总结范文3篇

6.120医生年终总结

放射科医生总结篇2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放射科个别误诊现象,给患者治疗和医院声誉带来不良影响。影像诊断中的误诊、漏诊导致的纠纷引起人们关注。这篇文章对于放射诊断工作中的漏诊和误诊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一些避免其差错的方法。

【关键词】放射诊断,漏诊,误诊

【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16-01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进行放射诊断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范围从15岁至85岁,其的平均年龄为45岁,年龄在20岁以下的病患共有16例。

1.2方法

此次将100例病患所得的诊断报告与原始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差距,利于分析放射诊断误诊产生的原因;进而利于提出解决的办法。

2结果

100例患者的诊断报告当中,被确认为误诊的有32例结果与原结果不符,误诊人数的比重占总人数比重的32%。由此说明,放射诊断过程的误诊普遍存在,给患者及医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今后的长期发展。

3讨论

3.2.误诊、漏诊的原因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在医院放射科检查诊断过程中,医师的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起误诊漏诊的发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现象的发生。对于医疗服务这样的高风险行业来说,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影像诊断工作中的误诊是不能绝对避免的,但是做为影像科大夫应尽可能将误诊率降到最低限度,分析各方面原因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并且在工作中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2.1,部分临床大夫先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没有做到向放射科医师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导致放射技术人员不能准确地拍摄病变部位的X线片。如:膈下肋骨外伤后,不能分清申请对膈上助骨还是膈下肋骨的投照。并且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其次,由于经验技能所限,在诊查患者时,往往由于思维听从于主观感觉,不能展开思路,结果没有给放射科医生提供真正要检的部位而造成漏诊。如:腓骨短肌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突然猛烈收而造成骨折,而往往因为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踝部肿痛却忽略跖骨导致漏诊。肋骨外伤后,为排除骨折向放射科申请拍摄肋骨正侧位片,而拍摄肋骨正斜位片对诊断是比较有价值的。

3.2.2影像诊断方面①影像诊断室条件不适当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室内光线不合适:室内亮度过高,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医生眼睛不良刺激大,容易产生视力疲劳,对于微小病变难以发现;由于办公条件有限,室内不安静,分散医生注意力导致诊断不正确。②影像诊断医生对投照条件不合适的平片没有要求重新拍摄,而勉强进行诊断。业务水平有限,对影像变异的认识不充分,将正常变异误诊为病变,将病变误诊为变异。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条理性差,没有充足的逻辑思维分析而评主观判断下结论。每张胶片只经过一位诊断医生观片,结论就被确定,缺少复阅,一旦出现误诊的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

3.3避免误诊、漏诊的措施

3.3.1首先,临床医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技能掌握摄影部位选择的依据,确实有效的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与放射科医生进行交流,协作发展。其次,申请单填写应该提供必要而有价值的个人病史,以便供诊断医生综合分析影像表现得出正确结论。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以有相同的X线征像,即异病同影[3]。还有,影像检查申请单应将被检查者或家属联系方式一同填写,一旦发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能够及时和被检查者家属取得联系,最快时间纠正错误。

3.2.2被检者应仔细阅读所做检项目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充分做好造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3.2.3影像检查技术方面①影像检查技师需要熟练掌握照相技能,并且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选择,从而能够拍摄出对诊断有价值的优质胶片,以最佳方式显示病变部位,时刻以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②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较好的对比度、较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③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提高影像质量。应用CR,DR影像技术获得数字化图像并结合后处理技术为影像诊断服务。

3.2.4影像诊断方面①影像诊断室环境条件:通过调节观片室内的亮度满足大夫观片的光线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为诊断医生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②诊断医生:应对工作和患者具有高度责任心,不断地学习,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总结经验,将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如:不定期邀请临床医生到放射科作学术讲座,经常参加临床科室房、会诊、病例讨论等。新参加的工作人员,到临床科室轮转学习。加强对被检查者的随访,不断总结工作中的失误。全面评价照片投照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在对照片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所示影像的影响,按一定的顺序,全面、系统地进行阅片。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熟悉病史,加照需要的投照或透视下转动方法检查患者,切忌主观盲目下结论,当遇有不明确问题,或异常情况时,可向临床医生提出恰当建议。

通过临床医师放射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的共同努力,误诊、漏诊可以尽可能降到最低。总结并分类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普通放射检查工作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对其避免误诊的措施。医务工作者一起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荣独山.X线诊断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2-153.

[2]张万凯.X线诊断肋骨骨折的注重点[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18(2):100.

[3]赵亚男.临床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7):20-27.

放射科医生总结篇3

近代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是建立在临床放射肿瘤学、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基础上的。最近十多年,随着计算机和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放射治疗设备的更新,放射治疗已经从二维照射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

即使不是医疗行业的同道,即使不是教育行业的同仁,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提到他,总会有很多人颔首。

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李晔雄,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

这些奖励和头衔,代表了他曾经付出的无数的精力和心血,也代表着他需要时时肩负的责任。

而在这些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为中国的放射肿瘤学和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诸多贡献,不论是筚路蓝缕的时代,还是危机重重的时刻,任何时候,他都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他所魂牵梦萦的,始终是作为一名医生和学者的职责和追求。

文化与情感的趋同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放疗科)建立于1958年,是肿瘤医院的标志性临床科室之一,多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在临床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为我国放射治疗事业的普及、成长和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广受国内外同道、社会各界及广大患者的赞誉。

在老前辈吴桓兴院长和谷铣之教授的领导和倡导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日的放射治疗科学科齐全、学术分工明确,人才梯队完善,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学术地位崇高。

自建科起,放射治疗科就形成了一种含蓄不张扬的文化理念,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李晔雄提出的科训“和谐、严谨、创新、进取”已经成了科室的“魂”,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家脚踏实地,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这与李晔雄的性格相得益彰。

科技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知识和技术,因此人才才是一个单位的根本。放射治疗科属于国家放射肿瘤学重点学科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大批全国各地的高端医学人才,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资深专家。现任学科带头人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威望,是放射治疗专业全国主任委员单位,各专业组的负责人在全国均具有较高知名度。科室注重中青年医师培养,中青年医师成长较快,并最早在放射治疗专科中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

科室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81项部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近5年和综述300余篇,SCI论文50余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8.97。现有正式员工1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5人、副高级职称8人,在职博士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在科室人员共同努力下,编辑出版《肿瘤放射治疗学》第1到4版,是全国放射治疗届最重要的参考书。

“我们将会争取每年发表SCI论文5~10篇,论文40~50篇。加强放射生物室的建设力度,引进学术带头人,为转化研究提供物质条件。加强与国际一流的肿瘤治疗中心和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如M.D. Anderson 癌症中心、MSKCC、美国NIH、RTOG/ EORTC、ESTRO、IAEA、UICC等单位的合作,成为RTOG/EORTC成员。陆续开展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继续教育以及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等项目。”李晔雄说。

建立精确放射治疗体系

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好多人对此不解。李晔雄很坦然地说:“在国外,条件虽然好,但是总感觉不是自己家里的事。”就这样,李晔雄回家了,这个家是中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这块沃土,李晔雄把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倾注在了肿瘤医院和中国的放射治疗医学事业上。

近十余年来,李晔雄教授积极倡导科室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与国际放射治疗的发展接轨,推动了放射治疗从二维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率先在国内开展各项放射治疗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某些技术的应用居于国内领先地位:1995年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96年开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001开展调强放射治疗,2006年开展简化调强放射治疗,2007引入图像引导放射治疗,2008年开展术中放射治疗,2010年推行图像引导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目前科室约80%患者接受调强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等先进技术治疗。同时还联合开发和建立基于MOSAIQ网络终端的系统管理,提高了放射治疗科的工作效率。目前拥有8台加速器、2台CT模拟定位机、1台常规模拟定位机以及16套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即将拥有1台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机,并新增加2台直线加速器。每年收治新病人超过5000例。规模居全国首位,达亚洲领先地位。工作基础扎实,高级人才实力雄厚,人员结构合理,形成了先进技术研究,临床验证和全国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

恶性肿瘤的治疗需要手术、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多种手段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李晔雄教授领衔团队,积极推动肺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合理的选择和优化放射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既保留了患者的器官功能,也极大提高了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

通过创建精确的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体系系列研究和工作,他制定了系列国家放射治疗规范;组织举办了全国学术会议,促进放射治疗关键技术和放射治疗新方法全国推广;联合国际顶级肿瘤放射治疗机构,构建高端放射治疗关键技术推广平台。

确立淋巴瘤放射治疗原则

作为放射治疗科淋巴瘤学组的负责人,他努力探索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实施规范化治疗。系统地研究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欧美极少见。既往对其病理和临床特征认识不足。李晔雄项目组对之进行了系列研究,应用MRI及CT图像深入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侵犯特征,首次提出鼻腔、韦氏环和上呼吸道外原发三个亚型,为同一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理论依据;独创性提出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亚分期原则,将Ann Arbor分期中IE期进一步划分为局限IE期和广泛IE期,研究结果发表在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杂志上。

既往国际上早期NK/T细胞淋巴瘤采用单纯化疗或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临床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50%。李晔雄教授项目组在国际上最早应用以放射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5年总生存率达到70%,生存率提高了20~30%,首次确立了放射治疗作为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改变了国际上对该病的治疗原则。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核心肿瘤学杂志上, JCO论著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部分研究中心对于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放射治疗原则是以基于原发肿瘤(GTV)的“小低剂量照射”,局部控制率仅为50%~70%。李晔雄教授项目组通过深入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侵犯特征,明确了肿瘤容易受侵的高危区域,确定了扩大受累野和足量照射”放射治疗原则,肿瘤局部控制率达90%,从而把生存率提高至70%。

通过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系列研究,改变了该疾病的分期和治疗原则,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系列文章结论被纳入NCCN指南制定:2013年NCCN指南首次推荐放射治疗、综合治疗和同步放化疗作为标准治疗手段。李晔雄教授参加国内外数部专著如Radiation Oncology-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和Management of Rare Adult Tumours中有关淋巴瘤章节的编写,并应邀成为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学会常务委员和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成员,参与恶性淋巴瘤治疗策略的制定。

李晔雄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制定了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条件下,头颈部淋巴瘤、纵隔原发B细胞及霍奇金淋巴瘤正常危及器官的限制剂量,运用调强技术提高了临床靶区的涵盖度,消除了3级以上毒副反应的发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发表在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等杂志。马克吐温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李晔雄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专注”和“执著”,在科研创新的世界中收获累累硕果。

培养放射治疗后续力量

李晔雄不仅是一名医生,而且也担负着教学的任务。在完成项目工作的同时,他非常重视对研究生和年轻医师的培养。多年来,他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教育背景制定了详细的个人培养计划,并鼓励和帮助年轻医师到国际著名的医学中心进修学习,目前科室80%以上的中高年资医师已经完成国外进修项目,并发表多篇英文论文。

他每年都会组织多项国内和国际大型的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鼓励年轻医师担任会议组织工作和翻译工作,资助国内多家单位的低年资医师完成国际的继续教育。同时,每年招收国内医院进修医师50名以上,连续进行一年规范化的继续教育临床实践指导和课程讲座,已成为国内最著名的继续教育项目,报名人数每年达150名以上。

推动国内放射治疗发展

作为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会主任委员,李晔雄始终认为国内放射治疗事业的整体进步才是放射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普及推广放射治疗先进技术,李晔雄还参与编写了国内放射治疗界最权威的参考书籍《肿瘤放射治疗学》,完成了多种常见肿瘤的放射治疗规范和指南。通过举办全国放射治疗年会、放射治疗新技术培训班、学术研讨、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全国推广放射治疗关键技术和治疗新策略。推广到全国50家以省级医院为主的应用单位,培训放射治疗医师、放射治疗技术人员3000余名,受益患者50余万名。

梦想和方向,是生命的支点。为医者,他妙手仁心;为师者,他谆谆慈心;做学问,他谦虚谨慎。这十年的时间,李晔雄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换来的是在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可,患者对于放射治疗的安全感。卸下昨天的荣耀,李晔雄脚踏实地,把目光投向肿瘤放射治疗更远的未来。

专家简介:

李晔雄,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放射科医生总结篇4

关键词:核医学;医疗机构;放射防护;个人剂量

随着现代核医学发展,核医学诊疗人次不断增加,患者和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等遭受辐射危害的风险也增加[1-2]。有研究认为,核医学的发展增加了公众的潜在辐射照射及环境污染风险[3],规范核医学科放射性药品的使用和排污管理是今后医用辐射管理的关注重点,了解核医学卫生服务情况对提升核医学卫生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于2018年对广州市开展核医学诊疗的医院进行调查,为提升核医学诊疗服务质量,合理配置核医学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广州市所有开展核医学诊疗的医院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4]、《放射诊疗管理规定》[5]、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6]和《广东省医疗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工作方案》设计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调查,收集医院基本情况、核医学科场所设置情况、核医学诊疗设备及核素使用状况、核医学诊疗年人次和放射防护管理落实情况等资料。核医学诊断年频率(人次/千人口)=(核医学年诊断总人次/2018年广州市常住人口数)×1000;核医学治疗频率(人次/千人口)=(核医学年治疗总人次/2018年广州市常住人口数)×1000。2018年广州市常住人口数资料来源于广州市统计局(1490.44万)[7]。参照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8]标准:核医学诊断年频率≥22.1人次/千人口为Ⅰ类医疗保健水平,年频率≥1.0人次/千人口为Ⅱ类医疗保健水平,年频率≥0.02人次/千人口为Ⅲ类医疗保健水平;核医学治疗年频率≥0.47人次/千人口为Ⅰ类医疗保健水平,年频率≥0.043人次/千人口为Ⅱ类医疗保健水平,年频率≥0.0043人次/千人口为Ⅲ类医疗保健水平。

1.2.2场所表面污染监测依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9],采用LB123污染监测仪及其β/γ探测器在非工作状态下现场监测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情况,采用厚度为0.3cm的铝板作为遮挡板,排除场所表面污染测量中γ射线的干扰[10]。监测场所包括99mTc注射室、18F合成室、分装室、注射室、休息室、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设备(SPECT)机房、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设备(PET)机房、131I分装室、131I治疗病房、洗手池、卫生间和放射性废物桶等。β放射性物质(如18F、131I)在控制区(如回旋加速器机房、放射性药物注射室)<40Bq/cm2,监督区(如回旋加速器控制室、PET/CT操作室)<4Bq/cm2即为合格。

1.2.3个人剂量监测依据GBZ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1],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发放、监督佩戴和回收个人剂量计,采用FJ427A型个人剂量检测仪测量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为3个月,全年分4个周期,以4个周期个人剂量当量之和为年个人剂量当量。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当量≥20mSv/年判定为超标。

2结果

2.1开展核医学诊治疗医院基本情况

广州市共23家医院开展临床核医学诊治工作,均为三甲公办机构。省直管医院5家,市直管医院2家,区直管医院1家,高校直属附属医院15家。开展医学诊断20家,占86.96%;开展核医学治疗17家,占73.91%;同时开展核医学诊断和治疗14家,占60.87%。从事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313人。拥有核医学设备70台,其中SPECT设备(包含SPECT/CT)26台,占37.14%;PET设备(包含PET/CT)12台,占17.14%;回旋加速器5台,占7.14%;其他核医学设备(如甲状腺功能仪、骨密度仪等)27台,占38.57%。

2.2核医学诊疗项目开展情况

核医学诊疗项目以SPECT影像诊断为主,20家占86.96%;PET影像诊断10家,占43.48%;放射性药物治疗8家,占34.78%;敷贴治疗5家,占21.74%;粒籽植入治疗2家,占8.70%。使用放射性核素为99mTc20家,占86.96%;使用18F11家,占47.83%;使用131I8家,占34.78%;使用32P3家,占13.04%;使用89Sr和125I各2家,各占8.70%。

2.3核医学诊断和治疗频率

2018年广州市医院核医学诊断165498人次,年频率为11.10人次/千人口,达到Ⅱ类医疗保健水平;核医学治疗18326人次,年频率为1.23人次/千人口,达到Ⅰ类医疗保健水平。

2.4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和管理情况

23家医院均配备至少1台活度计和(或)表面污染监测仪。12家医院5种个人防护用品(铅围裙、铅帽、铅颈套、铅手套和铅眼镜)配备不齐全,占52.17%,其中未配备铅手套10家。23家医院均成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和明确人员职责;20家制订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占86.96%;11家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占47.83%;21家制订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占91.30%。

2.5场所表面污染情况

共监测医院核医学场所816点次,不合格16点次,占1.96%;其中131I治疗病房8点次,放射性废物桶6点次,PET机房地面2点次,均为控制区。

2.6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

313名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个人剂量当量为(0.83±0.12)mSv,其中年个人剂量当量<1mSv259人,占82.75%;1~<5mSv53人,占16.93%;5~<10mSv仅1人。无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当量超标。

3讨论

广州市核医学发展迅速,同1998年调查结果[12]相比,2018年开展核医学诊疗的医院数量增加了4.54%,放射工作人员数增长了71.03%,SPECT设备数量增加了36.84%,PET设备数量增加了500.00%,其他核医学设备数量减少了68.97%,核医学设备总数量减少了35.18%。核医学设备总数减少可能与γ照相机等旧式核医学设备逐渐被新型核医学设备替代有关。核医学诊疗项目方面,2018年广州市使用放射性核素为99mTc的医院数量最多,且99mTc已成为核医学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与崔凡等[3]研究结果一致。放射卫生防护和管理方面,23家医院均成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在制订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和制订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等方面落实得较好,但部分医疗机构个人防护用品配备不齐全。2018年广州市医院核医学诊断年频率为11.10人次/千人口,达到Ⅱ类医疗保健水平,高于1998年广州市调查结果(5.74人次/千人口)[12]、2009年广东省调查结果(9.72人次/千人口)[13]和2017年石家庄市调查结果(2.96人次/千人口)[14]。2018年广州市核医学治疗的年频率为1.23人次/千人口,达到Ⅰ类医疗保健水平,高于1998年广州市调查结果(1.22人次/千人口)[12]、2009年广东省调查结果(0.38人次/千人口)[13]和2017年石家庄市调查结果(0.76人次/千人口)[14]。提示越来越多的居民接受核医学诊疗服务,可能与广州市新型核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或其他地区来广州市就诊患者数量增加有关。2018年广州市医院核医学治疗年频率与1998年差距不大,可能因为核医学治疗应用范围相对受限,也可能因为随着放疗技术和其他肿瘤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某些疾病由采用核医学治疗转变为采用其他方法治疗[15]。场所表面污染监测结果显示,1.96%的点次不合格,不合格点次主要来自131Ⅰ治疗病房、放射性废物桶和PET机房地面,与其他研究结果[15-16]一致。

放射科医生总结篇5

【关键词】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现状及原因;建议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44-02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期望不断提高,在就诊时对医院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在医疗技术、环境设备、医疗质量等方面提出了高标准,而且对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也非常关注。以往,社会和患者主要关注的是临床医生、护理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服务态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群众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患者对放射科等医技科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放射科等医技科室的医患沟通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医患和谐。笔者通过对放射科如何加强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以期分析放射科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对策。

1 目前医疗机构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的医患关系目趋紧张, 医患矛盾日渐突出, 患者或患者家属向医务人员施暴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1] ,2013年10月浙江温岭的“杀医”事件更是把医患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概括当前医患关系恶化的主要表现为: ①医疗冲突不断,且呈多发趋势,恶性、极端事件不断出现; ②医疗纠纷的赔偿款数额不断刷新, 医院运营风险逐年增大;③医疗纠纷中由医疗过失纠纷为主变为非医疗过失纠纷,“ 医闹” 现象不断出现; ④舆论监督为医患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正常医疗秩序经常受到威胁;⑥医患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医患信任亟待重建,增加了沟通的障碍和难度 [2] 。

2 放射科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沟通简单化,患者对就诊环境陌生,不安全感较为明显。

放射科的就诊环境相对医生诊室、输液室、检验科等科室环境相对封闭、独立,科室里大型仪器设备占据的空间大,患者处在这样的陌生、幽闭环境中容易产生不安情绪。同时,由于目前放射科检查一般都比较忙,加上习惯使然,放射科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语言及肢体等沟通也很少,一般仅询问姓名,交代注意事项等简单的沟通,缺少对患者病情及感受等的详细询问,缺少检查前情绪安抚。放射科的环境因素和沟通的欠缺,往往使患者在放射科检查过程中产生不安全感。

2.2 检查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患者隐私保护欠缺,患者的自尊心易受到伤害。

放射科接待批量健康体检时,经常会出现集中排队等候、健康体检与门诊患者混杂的情况,而候检区与检查区经常是互通开放的,放射科检查一般都需要患者暴露检查部位,同时某些应检者的衣饰上有亮片、金属等物品时还需要更换衣物;因此,患者或接受检查人员部分身体会暴露在陌生人面前,会使其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自尊心易受到隐性伤害,从而会对医生或医疗机构产生不满。

2.3 放射科医技人员业务水平或工作经验不足引起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放射科医技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有的操作不够规范,选择投照条件不当,从而造成图像质量达不到诊断要求[3];有的医生诊断报告书写不详细,不规范,诊断结论不准确;有的医生该提出进一步复查或随访检查的未提出;以上因素都容易造成误诊、漏诊,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3 放射科如何注重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优化服务态度。

放射科医务人员换位思考顾及患者的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对待患者;严格按章办事,规范操作 ;对患者一视同仁,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语言、行为、心理技巧沟通交流,主动赢得患者的信任。

3.2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诊疗水平。

放射科的医务人员要加强业务能力的提升,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了解并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在诊疗活动中要敬畏患者的生命权、 健康权、 康复权、 知情权,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尽量减少或不发生漏诊、误治。同时,也要对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也要加强学习。

3.3 以人为本 ,恰当运用沟通技巧 。

医患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两大方面,在诊疗中,放射科医务人员应学习恰当运用这两种沟通技巧。第一医患双方都要注意沟通的态度和语言[ 4 ] 。有学者总结我国医患沟通中的主要不良表现为三个“ 太少”[ 5 ] ,即医师不愿意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或者不主动解说与疾病相关的问题,表现出“说的太少”;医师没有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时的“ 问得太少”以及医师不认真、不仔细倾听患者的陈述时的“ 听得太少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医患之间要注意沟通态度,医患双方尤其是医务人员要表现出沟通的愿望和态度,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真诚; 在沟通时, 医患双方尽量选择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 医务人员要学会“ 医学专业性术语的通俗化说法”,尽量慎用“ 肯定、 绝对、 绝不、 一定” 等词语。二是放射科医务人员在目光、表情、身体姿势等方面要善于运用一些技巧,如微笑面对患者,搀扶行动不便的患者,帮助患者调整合适的就诊位置,做完检查后帮助患者整理好衣服等。这些技巧的运用,会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增进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3.4 加强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

放射科医务人员应该主动加强技与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检查申请单不明确有疑问的,要及时、主动联系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明确诊断需求。对诊断结果有疑问或者结果不合适直接告知患者的情况,要主动联系临床医生商量告知方案及进一步治疗建议。同时,医疗机构要制订定期召开放射科等临床医技科室座谈会等措施,在申请单开单、医疗技术、等待时限、检查范围、报告制度、服务流程、沟通方式等方面深入探讨,尽最大可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从而解决患者在检查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邱秀蓉,张素珍.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J ]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29):397-398.

[2] 张品南,郑炎焱,谢臻.医患沟通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J ] .医院管理论坛,2012,29 (4):13-15.

[3] 胡耀斌,王美萍.放射科医疗纠纷防范对策的探讨[ J ].医院管理,2009, 22(2):234.

放射科医生总结篇6

尽管刘惠亮教授十分繁忙,但在这次会议间隙,本刊记者仍就心脏介入医生如何有效进行放射防护、本次大会的举办背景和会议情况,以及研究型医院的学科建设等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多学科融合,多领域联合采访一开始,刘惠亮教授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本次大会的背景。他说:多年以来,在众多新老朋友和医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中国研究型医院心脏大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心血管病领域的学术盛会。今年是大会十周年。今年的大会邀请了国内近200 名专家参与授课, 参会代表突破了1000人。大会继续以精准、创新、转化为主题,以健康心脏,美好生活为目的,秉承既往重基础、学基础、用基础的会议精神,持续深入地进行多学科融合、多领域联合,内容涉及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并发症、糖尿病、脑卒中、心肾相关疾病、社区医疗、心理健康、急诊医学、护理技术、心电图学、心脏影像学和临床科研等热点。同时,会议继续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一对多的交流模式,为每位参会者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

刘惠亮教授进一步介绍说,9月2 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李明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刘希华、占有明、霍勇、狄森、李宗浩、郭积勇、吕鹏、郭建平、姚军、丁升、王亨、黄岚、陈绍良、王斌、徐亚伟、刘现亮、张伟华、张福春、李运田、张建军、季福绥、唐熠达、郭军、马东星等业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病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北京医师协会郭积勇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希华教授、武警总医院占有明政委分别致开幕辞。

会中,霍勇教授带来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现状与未来》的精彩演讲。霍勇教授强调:因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人口老龄化等原因, 我国在未来15 年内将额外增加7500 万例心肌梗死患者,这是目前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在过去10 年间,我国STEMI 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却无明显变化,因此救治效率亟待改进。北京安贞医院的周玉杰教授就《左主干病变经桡动脉治疗策略》这一课题做了精彩阐述。周玉杰教授认为:左主干病变作为一类较为严重的冠脉疾病,在治疗时需要仔细评价患者病变情况并作出最优的治疗策略。目前尚需更多关于左主干病变的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确定最佳血运重建的方案,且指南中关于心肌血运重建策略的循证医学证据大多集中在第一代DES 临床研究中。预计未来随着更多新型支架产品的问世和介入技术的进步,将会极大地促进对于复杂严重冠脉病变的治疗效果的提升。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徐亚伟教授以《生物可降解支架国内研究进展》为题做了详细的工作报告。徐亚伟教在报告中主要关注了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安全性,并以前瞻性,单组,开放性研究为关键词,简要介绍了囊括512 例患者的生物可降解支架临床研究情况。距离、时间、屏蔽,放射防护一个不能少在这次大会上,刘惠亮教授作__了题为《心脏介入医生放射防护重要吗? 》的专场总结报告。这场报告的内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与赞赏。

谈及这方面的话题,刘惠亮教授首先说: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中, 无论是术者还是患者,常常要接受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并且这种辐射剂量的增加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重要影响。但是,心血管病介入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放射防护方面的培训,工作中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其剂量水平是常规X 线诊断工作人员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我国心血管病介入事业的发展和从业人员的增加,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辐射防护问题,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后,刘惠亮教授首先分析了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术者的辐射风险。他指出,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术者接受的辐射主要是散射辐射,多数是由放射线在患者皮肤入射处散射而来, 小部分来源于X 线球管和影像增强器或者平板探测器。其产生的辐射效应主要以随机效应为主;随机效应的产生与累积效应相关,不存在阈值剂量,分多次接受相同剂量的电离辐射可减少确定效应, 但不能减少随机效应。在介入操作中,术者的头部和四肢很少受到保护,因此常常接受高剂量的辐射。虽然在介入操作时,术者一般不会直接暴露在有用射线下, 因此一般不会出现确定性损伤。然而,随着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 手术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所需的辐射时间也大大延长。关于介入工作人员因严重辐射造成手部皮肤损伤和眼晶状体白内障发生的案例已有报道,因此必须受到广大同行的高度重视。

谈及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术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时,刘惠亮教授认为, 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相比,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因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不需要卧床,患者痛苦小,已经越来越被国内广大介入医生所采用,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绝大多数也都是经桡动脉途径完成的。但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由于其操作路径的解剖变异可导致透视时间延长,以及更加靠近射线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该入路具有导致术者放射剂量增加的潜在可能性,这也引起了国内外介入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刘惠亮教授还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影响术者辐射剂量的因素,例如造影机曝光参数、患者解剖变异、手术复杂程度以及术者经验等。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术者,其接受的辐射剂量在不同术者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性。这就提示不同术者间采取的辐射防护策略不同对术者间辐射剂量的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另外,采取一些专门用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辐射防护的专用防护器材,对术者剂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外报道可减少大约30%的术者剂量;同时,近期报道发现正确使用铅屏进行防护可以减少至少80%的术者剂量。因此, 采用优化的辐射防护措施后,经桡动脉途径较经股动脉途径是否仍然增加术者剂量,已经成为大家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刘惠亮教授表示,采用拟人模体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则可以避免上述对术者剂量的各种影响,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由武警总医院心内科进行的一项关于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时对术者放射剂量影响的模体研究发现,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时使用经桡动脉途径专用防护装置可显著减少术者放射剂量, 尽管采用了优化的放射防护措施,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较经股动脉仍然显著增加术者放射剂量。该研究还提示:在临床实践中, 术者应当根据具体的投射角度采取不同的放射防护策略,以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

关于心脏介入治疗术者辐射防护问题, 刘惠亮教授首先说,出于对职业照射放射防护问题的关注,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曾要求所有介入相关人员必须进行放射防护培训,并提出了放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正当性、最优化和剂量限值 的应用。其中,最优化原则 为放射防护体系的核心。正当性原则,即任何改变照射情况的决定都应当是利大于弊。最优化原则,即遭受照射的可能性、受照人员数量以及个人所受剂量的大小均需控制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剂量限值的应用, 即除了患者的医疗照射外,任何个人受到照射的剂量总和不应超过放射防护委员会确定的相应限值。多数患者一生中只经历几次心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而心血管介入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受辐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与术者剂量密切相关,因此把患者辐射剂量减少到最小,是减少术者剂量的根本。

刘惠亮教授认为,减少术者剂量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尽量减少X 线曝光时间, 辐射剂量与个人和射线接触时间成正比。接触辐射源的时间越短,接受的总剂量就越少。在满足临床需要的情况下,把透视次数、透视时间和电影时间减到最少,这对于时间较长的介入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增加患者和术者与射线源的距离。距离防护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防护措施。距放射源的距离和剂量率的关系遵循平方反比定律。把到放射源的距离增加2 倍能使剂量率减少4倍。一般要求患者皮肤与放射源之间的最小距离是38 cm,不直接参加手术的人员应站在距射线管至少2 m 以外。三是合理应用屏蔽措施。根据射线的类型和用途选择适当的屏蔽具有重要意义。屏蔽措施主要包括铅屏、铅衣、铅围脖、铅眼镜、铅帽以及移动式铅屏等。导管室中必须配备必要的防护器具。同时还应熟悉这些防护器具的使用,正确使用这些防护器具以达到最佳防护效果。另外有研究表明,介入人员的辐射剂量主要是由未防护器官如甲状腺,部分活跃的骨髓等的剂量决定的。因此,防护服的屏蔽系数和有效剂量之间无线性关系,而增加甲状腺保护围脖则可使有效剂量减少3 倍。

总之,随着介入治疗医学的发展和介入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介入工作人员应增强辐射风险及防护意识,时刻牢记辐射防护。切记,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就是保护患者。在结束这个话题时,刘惠亮教授归结说。研究型医院更要建立研究型胸痛中心采访前记者了解到,武警总医院作为近年来新崛起的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刘惠亮教授的带领下, 于2013 年正式成立并于2014 年通过了中华医学会认证的胸痛中心。谈及该中心的学科建设情况,刘惠亮教授首先说:建设研究型医院,更要建立研究型的胸痛中心。

随后他进一步介绍说,武警总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以后开展了多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他们首先完善和落实了各项胸痛中心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包括急救体系(120 和999)、急诊科、医院管理机关以及心内科、心外科等相关科室的联席会议。在原有基础上,急诊胸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模式更加成熟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 入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2B)进一步缩短, 目前可以达到70 分钟左右,FMC-B 时间130 分钟左右,极大改进急救效率和效果。其次加强和EMS 以及区域内非PCI医院协作,争取更多病例可以采取绕行急诊方式。目前绕行急诊的比例为40% 左右, 显著改进了治疗效果;同时也采取一定措施,保证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包括培训急救医生和家属谈话、导管室护士和技师全员培训、术者到位后再次和病人家属交待病情等方式。最后全面改进胸痛中心建设,尤其是开发倍肯远程医疗系统并投入使用,建立了完善的胸痛数据库。胸痛数据库不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也包括一般的胸痛病例。加强所涉及区域医院和社区的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理解胸痛治疗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同时开展多次医护人员的全员培训,贯彻和落实最新的指南和治疗策略实。同时,武警总医院胸痛中心也和其他医院胸痛中心协作, 争取构成多个胸痛中心的协同模式,进一步改进治疗效率。

可以这么说,在通过中华医学会认证后,我们医院的胸痛中心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中发展壮大。刘惠亮教授坦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胸痛中心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医疗资源紧张、人员配置不足,很多医护人员身兼数职, 面临繁重的医疗工作和压力,下一步可能会在人员配置和协作上进一步优化。而且,我们的胸痛中心数据库还有改进的空间,主要是各个关键时间节点的记录和统计分析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区域协同的医院还需要加强合作,保证转诊病例顺利交接。未来,我们会在建设研究型胸痛中心的路子上,继续努力,争取越做越好,不辜负广大患者的殷切信任采访临结束时,刘惠亮教授的话题又回到了这次大会上,他寄语所有的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愿金秋的北京能够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也衷心希望参会代表们能够学有所得。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心血管病学的发展,努力呵护与实现健康心脏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景!

放射科医生总结篇7

【关键词】 放射工作人员; 外周血指标;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R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009-03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放射诊断、临床核医学、放射治疗及介入放射学等电离辐射技术的应用,接受医疗照射的受检者日益增多,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也日益加重。人体的造血系统对电离辐射比较敏感,机体受到小计量的照射,造血系统可出现一定损害表现为WBC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数增加,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微核率畸变等[1-3]。对本院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指标进行分析,以了解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情况,以进一步做好放射人员的放射防护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放射接触的医务人员90名(观察组)和非放射接触的医务人员85名(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2012年度健康体检外周血的检测资料。

1.2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年龄20~53岁,观察组男性占37.77%,女性占62.22%,对照组男性占41.17%,女性占58.82%,观察组与对照组男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抽取的研究对象在性别构成上有较好的可比性。相关数据见表1。观察组各科室男女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各科室性别在构成上有较好的可比性。相关数据见表2。

2.2 两组男女血象指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男、女性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常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R、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糖GLU、甘油三酯TRIC、胆固醇CHOL)等11项指标进行比较,其中男性组淋巴细胞构成、血小板、肌酐和胆固醇等四项指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调查对象性别构成情况 例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数增加情况比较

2.4 接触放射人员各科室间四项指标结果比较

按照科室分,各接触射线的医务人员的微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微核细胞数和微核细胞转化率的比较,内科、介入科、医学影像学科、核医学科和放疗科各间医务人员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核细胞数和微核细胞转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7 接触放射各科室的医务人员外周血相关结果情况

进一步对微核细胞数和微核细胞转化率进行各组两两比较,放疗科与医学影像学科、介入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微核细胞转化率的各科室两两比较放疗科与介入科、医学影像学科和核医学科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8 接触放射各科室医务人员微核细胞/数科室间两两比较情况

2.5 接触放射的医务人员不同工作年限的各项指标情况比较

按照接触放射的工作年限分15年四个组,对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微核细胞数和微核细胞数转换率等四个指标进行比较,各工作年限间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项指标的差异与工作年限无关。见表10。

表10 接触放射的医务人员不同工作年限的各项指标情况比较

3 讨论

男性组淋巴细胞数、血小板、肌酐和胆固醇等四项指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表明现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同样也在放射工作人员间存在,如脂肪肝、高血压及心电图异常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要注意加强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女性组的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等两项指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但淋巴细胞数的异常数与对照组统计无差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提醒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和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射工作人员长期低剂量职业照射后,眼晶体、指甲和甲状腺异常比例增加[4],可使人体白细胞下降,抵抗力降低,淋巴细胞相对数增加,微核率升高等,所以专门针对这几项指标做了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的个别人员白细胞降低和淋巴细胞数增加,但与同期的非射线接触的人员做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说明个别放射工作人员的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数增加有异常。

微核细胞转化率、人体微量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两项指标除了可以作为急性放射损伤的生物计量指标外,亦可作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的常规检测及慢性损伤评价的重要指标[5-6]。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开展大规模研究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体内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细胞的远期危害无法预测,有必要对长期小剂量的接触者进行追踪研究和资料积累,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严格控制放射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计量和时间,加强和完善个人防护措施,定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筛查和体检。长期接触放射线的,给予适当的休息、疗养,损伤严重者调离放射岗位,以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杨爱初,刘移民,杜柳涛,等.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4):22.

[2]仲志鸿,韩方岸,宋生.387例放射人员淋巴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1247.

[3]韩方岸,胡云,朱庆安,等.辐射工作人员受照计量与淋巴细胞微核的相关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260-1263.

[4]郑建英.上海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资料分析[D].复旦大学,2010.

[5]李伟均,郑巧玲.医用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0):12-13.

放射科医生总结篇8

在患者口中广为传颂的他,真的有那么神吗?带着一份好奇和期许,记者走进302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探访了该中心学科带头人李玉主任,领略了他把先进的设备与精湛技艺完美结合,用仁心、仁术守护患者生命的动人事迹。

患者以生命相托 医者以心血相报

为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和诊疗水平,2011年,302医院耗资6000多万元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全亚洲首台立体定位肿瘤放射治疗平台——第四代射波刀,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肿瘤放射治疗中心。

筑巢不易,引凤更难。在学科带头人的选拔问题上,302医院党委“一班人”提出:有了高精尖的“武器”并不等于有了“战斗力”,只有把高科技设备与对工作有高度事业心、对患者有高度责任心的科室带头人完美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高疗效。于是,302医院在军队和地方医院招贤纳士,经过遴选、打擂,当时为总医院主任医师李玉最终脱颖而出,由此成为302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的首位主任,同时也成为了全亚洲首台“第四代射波刀”的首位“掌刀人”。

被誉为“摧毁肿瘤无形利刃”的“第四代射波刀”,是世界上唯一整合了机器人、加速器、影像引导、自动修正照射方向的放射外科系统。它能跟随肿瘤的移动进行实时精准定位,从超过1900个角度中选择100~250个最佳入射方向,对肿瘤进行全方位照射治疗,并可治疗多个肿瘤,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确保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细胞及重要器官少受辐射损伤,有效减少了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学习效仿,如何尽快达到先进的技术设备与人的完美结合,解除广大肿瘤患者的病痛,成为李玉上任后遇到的首要问题。他说:“高技术装备固然是造福患者的物质基础,但能驾驭新技术的医生更重要,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没有医生的大爱仁心和高超技术,再好的设备也是废铜烂铁。患者以生命相托,医生要以心血相报。”长期的经验积淀、高超的医疗技术、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等软实力,与第四代射波刀硬件设备的完美结合,让李玉如虎添翼,在临床上很快取得一系列突破,肝癌、胰腺癌、颅内肿瘤、肺癌、宫颈癌等疾病的治疗,肿瘤控制率达到95%以上,特别是对早期肝癌、肺癌的治愈率达到100%。

62岁的李女士是接受第四代射波刀治疗的亚洲第一人,由于身患宫颈癌并且盆腔转移,她被多家医院告知已没有救治的希望,李女士和全家人沉浸在无助和悲伤之中。当时绝望的李女士,听说302医院新引进了一台治疗癌症的“神奇设备”, 便和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医院。李玉为她精心制订了治疗方案,经过第四代射波刀的3次治疗后,李女士的病情明显好转。近两年复查,并无恶性发展。她紧紧握着李玉的手,泣不成声地说:“我在鬼门关转悠了好久,感谢您把我拉了回来!”

花最少的钱 取得最好的疗效

随着第四代射波刀临床应用频率的不断增多、疗效的逐步显现,全国各地的癌症患者纷纷慕名而来,都希望这台“神奇设备”能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然而,李玉发现来302医院诊疗的许多患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癌细胞扩散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他们当中多数拥有辗转过多家医院后,“家底”快被掏空的类似遭遇。第四代射波刀放射治疗同手术一样,是一种针对局部肿瘤的治疗手段,对于局部病灶和早期癌症的控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是要想像“导弹”一样将扩散的癌细胞全部摧毁,单靠第四代射波刀治疗其经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让大多数患者无法承受。

“尽量能让患者以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疗效。”经过论证,李玉决定在第四代射波刀治疗肿瘤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肿瘤疾病的特点开展综合治疗,换句话说,就是将应用成熟的常规疗法与高精尖技术相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一般治疗与特殊治疗相结合,这样既为患者节省了经费,又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针对肝脏癌细胞容易转移和扩散的特点,李玉决定先对肝癌患者采取射波刀放射、微创介入结合现代化疗的协同治疗,创新了肝脏肿瘤治疗模式。

62岁的山西患者纪荣花就是这种创新治疗模式的受益者。2011年初,她的肝癌占据了整个肝脏的1/10,手术切除风险比较大。经人介绍,来到302医院,经检查后,李玉按照肝脏肿瘤治疗模式,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先介入治疗,从肿瘤内部对供血动脉进行栓塞注药,起到“断粮断水”作用,为开展第四代射波刀治疗做准备;经过精密测算后,在病灶附近植入四枚金标,进行射波刀照射治疗,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直接摧毁病灶。最后,李主任又对患者进行了全身化疗,彻底杀死了潜在隐患。2011年10月,纪荣花的检查报告显示,体内的癌细胞彻底消失,治疗费用比单纯使用射波刀治疗节省了60%。

在前不久举行的“亚太区肝脏肿瘤射波刀治疗示范中心成立”暨肝脏肿瘤综合治疗研讨会上,国内外肿瘤放射界的专家对302医院这种“高科技”与“小米加步枪”相结合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截至目前,302医院肿 瘤放射治疗中心还先后开展了“第四代射波刀”结合化疗粒子植入、化学消融、溶瘤药物注入等多种综合技术治疗肿瘤的创新方法,应用临床后,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尊重生命 播撒温暖

302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门前,矗立着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的肖像,上面镌刻着他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李玉非常欣赏和赞同爱德华·特鲁多的这句话,并把它作为科室医德医风建设的座右铭。

李玉常常告诫医护人员医本仁术。医学的本质是“仁”与“术”的统一。在“仁”与“术”的关系上,“仁”是宗旨,“术”是前提,“术”是实现“仁”的手段,二者共生互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李玉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每天查房,他总是握着患者的手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出门诊时,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明病情和治疗方案;遇到反复咨询的患者家属,他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给予解释,直到弄明白为止。只要不出差,每天晚上,李玉都会到病区转一转,和患者拉拉家常、说说话。李玉说:“医护人员的职责就是抢救生命,抛却悲凉;尊重生命,播撒温暖。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对病人来说,都是生命的阳光,都是生活的希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