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体育锻炼总结8篇

时间:2022-07-16 09:24:57

体育锻炼总结

体育锻炼总结篇1

【关键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中国的监狱起源于夏代的丛棘,至今已近四千年的历史。监狱在服刑人员心中一直是一个非常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监狱服刑人员是监狱中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推广,社会对于人民参与体育越发关注。监狱也随之响应,不断有监狱组织服刑人员参与体育竞赛,体育运动,进而增加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但是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总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据本次调查显示,每周参与一次体育锻炼和每周一次都没有参加的总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60.4%,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7%。本文将对影响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方面进行论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根据监狱所处的地域和羁押的服刑人员的性别、年龄特征,根据监狱羁押人员的数量,按适当比例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6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有效调查人数为86名,并对这86名监狱服刑人员进行了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演绎法对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影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主观,指人的意识、思想、认识等;是影响一个人做一件事的决定性因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服刑人员的懒惰、身体弱,不宜参加、怕受嘲笑、缺乏体育锻炼意识,调查结果如下:

(一)服刑人员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锻炼意识是服刑人员对参与体育运动这一客观现实在思想上的看法,它对调节服刑人员的体育行为具有方向性作用。服刑人员只有真正的认识了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有了直接的体育锻炼的需求,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男子服刑人员选择缺乏体育锻炼意识的有23人,占总男子服刑人员调查人数的34.8%;女子服刑人员选择缺乏体育锻炼意识的有12人,占女子服刑人员总调查人数的60.0%;男女服刑人员选择缺乏体育锻炼意识的有共35名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占男女总调查服刑人员的40.7%,排在影响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主观因素中的首位,可以得知,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是影响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二)服刑人员身体弱、不宜参加

语录中曾今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要勇往直前、意志坚强,要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但所有这些都必须依托于一个前提条件——要有健康的体魄,只有这样,你才会做好,才会做得更好。但我们往往过多强调了理想与奋斗,而忽略了健康的作用。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男子服刑人员选择身体弱,不宜参加的有19人,占男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28.8%;女子服刑人员选择身体弱,不宜参加的有9人,占女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45.0%;男女选择身体弱,不宜参加的有28人,占男女总调查人数的32.6%。排在影响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主观因素中的第二位。

(三)服刑人员的懒惰

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服刑人员当中有些人的懒惰突出表现在工作、工间操、参与体育锻等生活方面。

调查结果发现,男子服刑人员选择服刑人员的懒惰的有14人,占男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21.2%;女子服刑人员选择服刑人员的懒惰的有7人,占女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35.0%;男女服刑人员选择服刑人员的懒惰共有21人,占男女服刑人员总人数的24.4%,排在影响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主观因素的第三位。

(四)怕受嘲笑

众所周知被人嘲笑的滋味很难受,几乎每个人都被人嘲笑过。有些人对于别人的嘲笑一笑而过,而有些人对于别人的嘲笑却根根于怀,甚至严重为一种病态。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男子服刑人员选择怕受嘲笑的有8人,占男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12.1%;女子服刑人员选择怕受嘲笑的有4人,占女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20.0%;男女服刑人员选择怕受嘲笑的共有12人,占男女服刑人员总人数的13.9%,排在影响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主观因素的最后一位。

三、影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即指事件当事人之外的因素,可以是环境的,也可以是历史遗留的下来的,也或是其他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在对影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调查中,我们设定了五个方面的客观因素:时间不足、体育锻炼形式单一、缺乏竞争趣味、缺乏专业的教练、场地,设备不足。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时间不足

时间是人最大的成本,同样也是每个人的资本和财富。监狱服刑人员时间比较特殊,他们的时间被严格安排,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工作、吃饭、睡觉、自由活动等等,一切都在监狱管理人员的监视下进行的。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男子服刑人员选择时间不足的有30人,占男子服刑人员中人数的45.5%;女子服刑人员选择时间不足的有14人,占女子服刑人员的70.0%;男女服刑人员选择时间不足的有44人,占男女服刑人员总人数的51.2%。排在影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客观因素的首位。

(二)场地,设备不足

场地是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没有场地服刑人员就无法实现体育锻炼,也就达不到体育健身的目的。设备是辅助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工具,有助于服刑人员更好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同时有利于增加服刑人员体育锻炼的效果。

从表2中我们发现,男子服刑人员选择场地,设备不足的有26人,占男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39.4%;女子服刑人员选择场地,设备不足的有12人,占女子服刑人员中人数的60.0%;男女服刑人员选择场地,设备不足的共有38人,占男女服刑人员总人数的44.2%。排在影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客观因素的第二位。

(三)体育锻炼形式的单一

体育锻炼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体育锻炼目标,围绕一定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介,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按照体育锻炼参与人数多少,可分为个人锻炼,分组锻炼,集体锻炼等;按照人与人接触的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接触的体育锻炼形式(篮球、足球、排球等)和间接接触的体育锻炼形式(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

从表2中我们发现,男子服刑人员选择体育锻炼形式单一的有24人,占男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36.4%;女子服刑人员选择体育锻炼形式单一的有10人,占女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50.0%;男女服刑人员选择体育锻炼形式单一的共有34人,占男女服刑人员总人数的39.6%。排在影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客观因素的第三位。

(四)缺乏竞争趣味性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人类一种竞争欲望极强的动物,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随处都可见竞争。在体育锻炼当中同样如此,假如一个体育锻炼缺乏竞争趣味性,这个体育锻炼就将被人冷落,相对于富有竞争趣味的体育锻炼而言,服刑人员则更加愿意参与具有竞争趣味的体育锻炼。

从表2中我们发现,男子服刑人员选择缺乏竞争趣味性的有12人,占男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18.7%;女子服刑人员选择缺乏竞争趣味性的有7人,占女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35.0%;男女服刑人员选择缺乏竞争趣味性的共有19人,占男女服刑人员总人数的22.1%。排在影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客观因素的第四位。

(五)缺乏专业的教练

大部分人应该还保持以前的思维,认为服刑人员就是去监狱进行劳动改造的,让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已经不错了,难道还要配备专业的教练吗?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监狱的性质已经不再单单是对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了,更多的是对服刑人员心灵的改造。体育也是一门特长,既然服刑人员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何不配备一些专业的教练,一来可以使服刑人员能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来也能够让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一下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他们走出社会就业。

从表2中发现,男子服刑人员选择缺乏专业的教练有9人,占男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13.6%;女子服刑人员选择缺乏专业的教练的有5人,占女子服刑人员总人数的25.0%;男女服刑人员选择缺乏专业的教练的共有14人,占男女服刑人员总人数的16.3%。排在影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客观因素的最后一位。

四、结语

(一)结论

1. 服刑人员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服刑人员的懒惰是影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主观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2. 时间不足是影响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客观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3. 场地,设备不足导致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不能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

4. 江西省监狱服刑人员不能认识到缺乏专业教练对他们科学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建议

1. 首先应该从理论教育的手段,帮助服刑人员建立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帮助服刑人员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其次应该克服服刑人员的懒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自己没有锻炼意识;第二就是由于工作太累,所以懒惰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监狱应该适当减轻服刑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强度。

2.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监狱已经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已劳动改造为主要手段,更多的是从思想上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监狱应该适当减少服刑人员工作的时间,增加服刑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3. 监狱经费中除了扩建监狱之外,应该适当的为监狱服刑人员添加一些体育锻炼的场地、设备,方便服刑人员参与更多的体育锻炼项目。

4. 专业的体育教练是体育锻炼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是服刑人员能够更好的、科学的进行体育运动,监狱有必要引进一些专业的体育教练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 赵晓哲.华北地区公安警校学生体质状况及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 邢云妹.服刑人员身体锻炼与自我和谐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杨寿.云南省四所监狱在押服刑人员体育锻炼现状及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体育锻炼总结篇2

关键词:锻炼现状调查 锻炼因素 结果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modes students from the exercise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exercis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exercise and teaching, the students of our school sports exercise present situation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at the result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our school student physical exercise to do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reason, ou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hysical exercise characteristic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o exercise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exercise factors results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的运动量基本适中;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为锻炼的方式单一乏味。

1、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1、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动机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映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想法和愿望。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推动个体参加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掌握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是了解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必要前提。本文对我校1040名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动机进行了有效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分别占总人数的 17.25%和44.53%,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冷淡和厌恶的分别占总人数37.11%和1.19%。若将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归为喜欢锻炼者,若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为冷淡和厌恶的学生归为不喜欢锻炼者,那么喜欢锻炼者将占总人数的 61.78%,不喜欢锻炼者将占总人数的38.22%。从总的情况看,61.78%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这说明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较明显的认识,体育锻炼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喜欢体育的学生的比例还不算大,需要加强引导,毕竟有38.22%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这必将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表1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一览表

非常喜欢 比较喜欢 较冷淡 厌恶

百分比 17.25 44.53 37.11 1.19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见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达标、促进健康、使自己更强壮更健美、使自己更加有活力、使自己开心自信、缓解压力、已养成的运动习惯、减肥、展示自我、人际交往、空余时间多,其中,70.6%的学生将达标作为体育锻炼的动机,这说明体育课对学生影响较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明确。69.1%的学生将促进健康作为体育锻炼的原因,这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的认识较深刻。同时,使自己更强壮更健美、使自己更加有活力、使自己开心自信也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

表2我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一览表

1、2、我校学生体育锻炼频率与持续时间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评定体育锻炼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3),在被调查的1040名学生中,因身体或其它原因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共有5名,占总人数的0.5%;16名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1.5%;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72人,占总人数的6.9%;每周参加二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52人,占总人数的14.6%;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97人,占总人数的18.9%;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人598,占总人数的57.5%。

表3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次数一览表

表4显示的是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除去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和从不锻炼的学生,剩下1019名学生为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6可以看出,每次锻炼的时间不足30分钟的学生共有276名,占锻炼总人数的26.5%;743名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占锻炼学生总人数的73.5%。

表4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

1、3、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

本文中的体育锻炼方式是以锻炼时人数的多少来界定的,即锻炼者以单独的形式进行锻炼还是以团体形式进行锻炼。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见表5。表5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1019名学生中,经常单独一人锻炼的学生有163名,占锻炼总人数的15.99%;经常与同伴一起锻炼的学生有780名,占锻炼总人数的76.55%;还有76名学生以其它的方式锻炼,既有时单独一人锻炼,有时与同伴一起锻炼,并且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大致相同,以这种方式锻炼的学生占锻炼总人数的7.46%。

表5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一览表

1、4、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

Mahler(1994)指出:锻炼或日常活动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主观方面的反应,健康个体活动中的主观负荷对于运动者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长期案头工作者开始并坚持锻炼活动则可能是决定性因素。由于在运动中锻炼者很难用生理学指标监控锻炼强度,因此锻炼个体对运动员负荷的主观评价显得尤其实用。本研究对体育锻炼运动量大小的界定正是建立在这些观点上的,既锻炼者的运动量根据体表特征和主观感觉来界定,如将“出大量的汗或感觉很累,自认为运动量较大”确定为运动量较大,而将“身体微微发热或感觉一点都不累,自认为运动量很小”确定为运动量很小。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见表6。表6显示,在参加锻炼的1019名学生中,有375学生运动量较大,占锻炼总人数的36.76%,以中等运动量锻炼的学生共有534人,占锻炼总人数的52.44%,以小运动量锻炼的学生共有110人,占锻炼总人数的10.80%。

表6我校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一览表

2、影响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方式单一乏味、疲劳、没有时间、缺乏专人指导、没有兴趣、没有场所、没有恒心、害怕受伤等,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64.2%、48.2%、31%、30.3%、29.1%、27%、21.6%、10.4%。

表7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一览表

从表7可以看出,我校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方式单一乏味”(占64.2%)、“疲劳”(占48.7%)、“没有时间”(占31%)、“缺乏专人指导”(占30.3%)、“没有兴趣”(占29.1%)“没有场所”(占27.0%)。

究其原因可能是:1)由于我校学生体育课要求中长跑是必测项目,对学生体能要求高,学生体育课的及格压力较大,经常要参加长跑锻炼,因此学生感到锻炼方式单一乏味,造成学生身心疲劳;2)由于目前就业压力等原因,使很多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准备考研究生、学习外语、辅修第二专业等方面,从而没有时间参加锻炼。3)由于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比较持久的过程,加上有的项目比较枯燥乏味,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意志力,这就可能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恒心去长期坚持体育锻炼。4)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还有:学生对锻炼积极主动的态度、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情况;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要求,而且除了体育课以外,学生主动通过书本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还很欠缺,需要给予专门指导,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加强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的宣传,如在体育场馆周围悬挂如何科学的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量等,让学生很方便就能在运动过程中懂得怎样去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3、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的运动量基本适中;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为锻炼的方式单一乏味。

4、参考文献

[1]方敏,江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强度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3)

体育锻炼总结篇3

关键词 恩玲中学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调查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作为研究对象,以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高一到高三年级学生中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6%。

1.2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全面搜集查阅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综合分析和评价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调查结果。

(2)问卷调查法:严格按照科学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确保调查内容的科学性、实效性,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情况,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情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情况,还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情况。

(3)访谈法:通过走访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相关体育老师以及随机抽取学生并与学生进行面谈。

(4)数据分析法:利用Excel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结合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的理论知识对统计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结果1,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由于兴趣爱好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18.8%,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减肥健身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2.4%,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缓解学习压力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掌握锻炼方法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3.5%,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考试达标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0.3%。我们通过调查的数据可知,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减肥健身、缓解学习压力和考试达标的百分比相对较高,说明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对体育的认识较高。但结合访谈结果可知,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作为榆中县的重点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需要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缓解学习压力,舒缓大脑,提高学习效率。

结果2,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篮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7.1%,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排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2%,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3.5%,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羽毛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9%,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健身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3.0%,选择其他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3%。从结果2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出,篮球和羽毛球十分受学生们的欢迎,走访调查恩玲高级中学校园得知,主操场的硬件设施十分完善,相比较其他体育器材,篮球架的数量较多,并且打篮球的学生中男生居多,打羽毛球的学生中女生居多。

结果3,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选择的时间段大多集中在早上和晚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早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1.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中午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5%,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晚上的人数占总人数33.9%。根据访谈调查的学生得知,学生们认为仅仅依靠一周两节体育课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同学会利用早上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方式为慢跑;有些同学会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主要锻炼的方式为打篮球,羽毛球等;有些同学选择晚上自习的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来达到减肥健身的目的。

结果4,参与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小于30分钟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3.8%,参与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在30分钟到60分钟之间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3.9%,参与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大于60分钟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2.4%。由以上数据可知,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小于30分钟的人数占的比重较多,仅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能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从学生的生长发育阶段来看,处在中学生阶段,学生每天应该有一定量的活动量,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大多数学生因为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因素导致他们基本放弃了参加体育锻炼,很多学生坦言他们能够参加的体育锻炼也就只有课间休息时间的短暂活动,如果有长一点的课件活动时间也可能被一些任课老师的作业留住,而不能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根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确保中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显然恩玲高级中学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不够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缓解学习压力、减肥健身和考试达标;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主要集中在早上和晚上;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小于60分钟。

3.2建h

政府、学校相关部门增加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增加除篮球场地之外其他体育设施建设,定期指派学校相关负责人对各个体育设施进行维护,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加课间活动时间,保证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总结篇4

[关键词] 青少年;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关于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Byrne,1986)。它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个性发展的中心,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自觉幸福感密切相关。身体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评价,作为多维度自我概念的一个方面,是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它可能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个体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前因(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效益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相对整体自我概念的其他成分研究显得非常薄弱,针对身体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不多,其中绝大多数研究只是从单一方向研究身体锻炼对个体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而反向研究的非常少,如果身体自我概念能对个体的身体锻炼情况有显著影响,身体自我概念水平的变化将成为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为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全面健康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根据Harter能力动机理论与Fox提出参与身体活动的心理模式,从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对体育锻炼存在显著影响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实证性研究考查我国部分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概念水平与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提供一条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湖南、山东等5所中学进行调查,随机抽取班级。从班级中随机取样(见表1),共发放1682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379份,其中男生817人.女生562人,年龄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15岁。问卷有效率为82.0%。

1.2 研究工具

1.2.1 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hymcal Self-Descnpuon Ques-tlonnalre,简称PSDQ) 此问卷由Marsh编制,包括70个题目,11个维度,适用于12岁以上的被试。这些维度分别为①身体健康;②身体力量;③身体耐力;④身体灵活性;⑤身体肥胖;⑥身体活动;⑦身体外表;⑨身体协调性;⑨身体运动能力;⑩整体身体;11自尊。杨剑(2002年)对进行了修订和信效度检验,结果为:①全量表的稳定性系数大部分0.60~0.85之间,重测信度大部分在0.65~0.80之间;②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抽取11个因素,累计贡献率达63%;③在11个分量表的相关距阵中,大多数都在0.40以下,④各个分量表内的题目与分量表总分的相关都很高。总之,杨剑对PSDQ进行的信效度检验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理论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可以成为可靠而有效的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工具。

1.2.2 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自编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调查表,共7项内容,包括锻炼的时间(每次锻炼时间)、频率(每周锻炼次数)、强度、体育成绩、坚持性(锻炼年限)等。其中锻炼强度用主观运动强度感觉测定表(RPE)测定。在2007年3月首测间隔1个月后再测,两次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且相关系数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01).表明两次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测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从而说明该调查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查阅了国内外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相关资料。

1.3.2 问卷调查 使用经过杨剑修订的Marsh的“身体自我概念量表(PSDQ)”和自编的“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

1.3.3 数理统计 本研究采用描述统计、Blvarmte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使用SPSS 12.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处理。

1.3.4 个人访谈 在身体自我概念水平较高和较低的两组被试中随机抽取志愿者进行个人访谈,以定性方法验证身体自我概念对个体锻炼参与的影响情况。

2 结果

2.1 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与性别差异

2.1.1 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情况及性别差异 将不同性别中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各个维度得分及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在身体自我概念量表的所有维度上,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健康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协调、身体肥胖、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自尊、身体自我概念总分等方面的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2.1.2 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及性别差异 通过描述性统计得知:①72.9%的中的中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2次或以上,即拥有锻炼习惯;②约85.5%的中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或以上;⑧本研究的锻炼强度采用主观运动强度感觉测定表(RPE),有15个主观感觉等级,感觉运动强度在12~15之间的占到64.6%,说明大部分中学生的运动强度是中等强度,有24.7%的中学生的运动强度比较大,只有10.7%的人群运动强度较小。以上统计表明,中学生的运动多以中、大强度进行锻炼。符合年青人的身心特点.

表3表明:在体育锻炼情况的各个指标锻炼年限、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兴趣和体育成绩方面。均是男生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女生。

2.2 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情况的相关分析对身体自我概念11个维度得分及总分与锻炼情况调查的6项内容进行两两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①没有显著相关的组:肥胖*锻炼兴趣(0.071),肥胖*锻炼强度(0.084),肥胖*锻炼年限(0.207),性别*健康(0.245),健康*锻炼强度(0.277);②其他各组均显著相关或非常显著相关。

2.3 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各指标间的多元回归分析以锻炼情况各指标为因变量,身体自我概念量表的各个维度得分及总分为自变量。使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到标准方程如下:锻炼年限=0.463*运动能力+0.321*耐力;每周锻炼次数=0.320*身体活动+0.217*耐力+0.179*运动能力;每次锻炼时间=0.327*运动能力l锻炼强度=0.239*身体活动+0.201*运动能力;锻炼兴趣=0.458*运动能力+0.203*自尊+0.201*灵活-0.158*外

表;体育成绩=0.546*运动能力+0.192*灵活。

3 讨论

3.1 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在性别上的差异 Fox以PSPP为研究工具,结果显示,不论在身体自我价值、运动、条件、身体或力量的得分,男性都高于女性。Marsh以PSDQ为研究工具,以青少年为对象进行身体自我概念性别间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在PSDQ的身体肥胖、身体活动、身体耐力、身体力量、运动能力、身体协调、外表、身体灵活、整体身体与自尊的得分上,男性均高于女性,即只有健康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国外的研究表明:整个青春期男生降低了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女生则增加了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国内黄建等人进行的研究也表明。总体上男生在身体自我各量表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身体自我概念量表的所有维度上。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健康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身体协调、身体肥胖、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自尊、身体自我概念总分等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Marsh的研究结果是完全一致的。与其他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原因可能是;①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身体自我概念的在时间调适上男女有差距。青春期身体的巨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能立刻完全接受身体的变化,因而不易形成恰当的身体概念。一般男性身体变化进程中由于肌肉群的增加而趋向于正性情感体验。青春期的女性有的因为脂肪堆积而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女性比男性对身体感到更加不满意,因而女青少年对身体自我概念在时间调适上较男性差。②社会文化导向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体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受社会文化导向作用影响,并急切地想要改变或消除那些身体上不符标准或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女性特别受文化观念中苗条身体的影响,青春期的女性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身体自我概念。

3.2 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Gruber在1986做的一项元分析表明,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儿童有更高的自尊。Sa-10kun以12~18岁的青少年为受试对象,探讨篮球、曲棍球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结果发现,透过体育运动训练对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本研究是探讨身体自我概念的各维度对体育锻炼情况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身体锻炼的各指标,即锻炼年限、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兴趣、体育成绩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由身体自我概念的运动能力维度来预测;运动能力和耐力两个维度进入了锻炼年限的回归方程,它们与锻炼年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预测锻炼年限;身体活动、耐力和运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预测每周锻炼的次数,运动能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每次锻炼的时间;身体活动和运动能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锻炼的强度;运动能力、自尊、灵活和外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锻炼的兴趣;运动能力和灵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体育成绩。由前述的回归方程还可以看出,体育锻炼的各个指标,即锻炼年限、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兴趣和体育成绩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由身体自我概念的运动能力维度来预测。这与国内谢琴使用PSPP对大学生所做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她的研究表明:运动能力的得分可作为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预测指标。

4 结论

4.1 我国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锻炼情况明显好于女生。

4.2 男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除了的健康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4.3 体育锻炼的各个指标,即锻炼年限、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兴趣、体育成绩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由身体自我概念的运动能力维度来预测。

体育锻炼总结篇5

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学生每天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段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在下午进行锻炼,也是学校每天下午开展课外活动课的结果,同时也保证学生了进行锻炼的基本时间,这也可以看出-午也是学校开展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时间段。对于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的调查发现,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一般,少于3次的约占总人数的36%;而3到4次的约占总人数的38%,且笔者发现,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较多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提高中考的体育成绩;每天都运动的约占总人数的17%,这部分的学生人多都是男学生,这些学生都主要是以篮球扣为主,因为他们都是很喜欢篮球运动;几乎不运动约占总人数的9%,这部分的学生人多数是女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有8.29%的学生每次锻炼在1小时以上,42.29%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为30-60分钟,这些学生长锻炼时长上得到了基本的保证,另外还有49.42%的学生每次的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每次锻炼的时间偏少。调查发现,在课余体育锻炼的周参与次数以及时间方面,性别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女学生在几乎不运动和运动少于30分钟的比例要高出男学生一倍左右。学校在今后的体育锻炼管理丁作中,应该适当延长这部分学生的活动时间,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并致力于让更多的女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

二、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因素有学生想锻炼身体,缓解压力等;客观因素主要有学生学业压力大、课余时间少以及场地环境等。调查还发现,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也分多种形式,部分学生还会有个人的锻炼计划,进行科学锻炼。调查得知,吸引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缓解压力,占总体的55.65%,可见学生学习压力都比较大且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缓解,而学生更愿意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去缓解压力。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要因素是学生个人的爱好兴趣。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有28. 49%的学生是为了应付体育中考考试,有12.7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被迫参加体育锻炼的。那么,教师要针对这部分学生做思想工作,使他们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从而更加主动地、自发地去参与体育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每天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会比一整天呆在教室学习更有效率。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没能认识到实际情况,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依然争分夺秒地呆在教室学习,这样只会使自己的压力变得更大,紧绷的神经得不到充分的放松。日复一日地重复这样的学习方式,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成绩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学校以及教师都应把学生适当地“请”出教室,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放松。

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不够以及学业繁重,这说明如今在升学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学校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就会淡化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意识,减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另外在运动场地问题上,有39.47%的男生觉得学校提供的锻炼场地不足,达不到更好的锻炼效果。而女生则较多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或无锻炼习惯。由此可见,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比男生低很多。

学生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大多是由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理念以及对体育运动的看法所决定的,而这也是学校能否顺利开展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学校要把正确的体育锻炼知识以及终身体育的观念及意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人才。有95.52%的学生同意体育运动有益身心,在思想上也清楚认识体育锻炼是可以给自己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却没有全部落实到行动上。怕苦怕累的思想也在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不劳而获的思想,并不能清楚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是由自己去掌握的,只有在行动上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每天都参与体育锻炼,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结论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中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一般,且女生比男生的参与积极性要低,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学生中,大多数男生喜欢进行大球类的运动,而女生则较多选择了田径类的跑步以及小球类的运动,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下午来进行体育锻炼。

2. 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自评的优劣有着一定的关系,多进行锻炼的学生身体素质都很好,反之则认为自己身体素质较差,这也使得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陷入了不参加或少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恶性循环中。

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大多是为了缓解压力或出于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而制约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则是课余时间不够和学业繁重。另外,学校提供的运动硬件设施不齐全,也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和积极性。

四、改善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建议

1. 提高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且针对男女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米进行辅导。对于平时不愿参加锻炼的女生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引导她们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

2. 学校开设有关体育锻炼改善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讲座或者相关课程,让学生明白劳逸结台才是最有效率的办法,并对经常不运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体育锻炼的熏陶。

体育锻炼总结篇6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体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近年,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大,清晰地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学的参考,更成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总结了许多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些研究较一致地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近年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结果。

李娜(2001)采用筛选了抑郁倾向高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有利于改善抑郁状况和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1]。张兰君等(2002)对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情绪稳定性均显著改善[2]。曹国民等(2002)让实验组大学生参加了为期6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后,发现其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5个分量表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上均与对照组组有显著差异,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3]。袁玉涛等(2004)的研究指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有9%的人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则为28%[4]。张勇等(2006)调查发现,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5]。沈辉(2008)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团体体育锻炼干预活动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体育锻炼的深入而有所提高[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文献已较好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本文仅对此作较简单的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7]。

2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关注了体育锻炼在不同层面上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这些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为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参考。

2.1锻炼主体因素

影响体育锻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主体因素有许多,本文仅介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几个因素,包括锻炼者的性别、锻炼兴趣、锻炼态度和坚持性。

2.1.1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性别是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如贺亮锋(2007)研究表明,各种运动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体育锻炼对POMS的各项指标的影响中,男女生在紧张、愤怒、疲劳和自尊上差异显著[8]。朱伟等(2008)研究发现,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9]。这些提示,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2.1.2锻炼兴趣

锻炼兴趣是影响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潘国斌(2003)探讨了体育活动兴趣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与效应,结果发现对体育有明显兴趣的学生较对照组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负荷效应、身体素质有显著性差异[10]。邱新宇等(2006)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11]。这提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兴趣是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2.1.3锻炼态度与坚持性

刘萍等(2003)指出,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有低的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有中等的显著负相关。体育态度对心理健康总症状、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偏执回归效应显著[12]。邱远(2004)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1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13]。何仲恺等(2007)通过POMS、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考察了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证明,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及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而坚持性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14]。这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坚持性也制约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2.2体育锻炼活动的特征

2.2.1体育活动类型

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邱新宇等(2006)指出,娱乐性、竞争性及类型不确定的三种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他们比较了进行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11]。

集体运动与个人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影响。如何秋华等(2002)的研究表明,采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效果优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15]。邱新宇等(2006)比较了参加集体锻炼、个人锻炼和混合锻炼三种不同锻炼形式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不同形式组学生的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差异非常显著,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11]。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上也有不同表现。如North等(1990)一项关于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但Petruzzello等(1991)却提出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16]。

哪一种活动类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呢?Berger(1988)提出,有氧运动、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更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事实是否真的这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更清晰的回答。

2.2.2运动量

我国学者蒋碧艳等(1997)发现,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更好地心理健康效应[17]。马嵘等(2007)指出,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18]。朱伟等(2008)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如范军(2008)认为大运动量对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总体上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中等运动量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运动量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者的函数,许多研究者单独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吸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如李林等(1999)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20]。

(2)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者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应为20-30min,60-90min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方敏等(2005)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锻炼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应[21]。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3)运动频率。朱淦芳等(2004)的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22]。方敏等(2005)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21]。宋子良(2008)的研究也表明,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23]。

2.2.3体育活动项目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李宜南(1999)对不会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学生的测试表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卢晓文(2004)将通过SCL-90筛选出4组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大学生按照其喜好,分别安排在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5个选项班中进行一系列锻炼。结果表明,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25]。贺亮锋(2007)的实验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境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篮球运动对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排球运动对除紧张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健美操运动对除愤怒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8]。方秀宠等(2008)的研究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效果最为显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因此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小结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干预实验.体育学刊,2001,8(4):32-36.

[2]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478-479.

[3]曹国民,曹晖.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131-146.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69-70.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56-58.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35-37+17.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48-52.

[8]贺亮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81-488.

[9]朱伟,李洪强.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27-131.

[10]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44-146.

[11]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122-124.

[12]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35-636.

[13]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41.

[14]何仲恺,钱铭怡,杨寅等.运动态度和锻炼坚持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科学,2007,27(6):39-44.

[15]何秋华,刘夫力.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体育学刊,2002,9(5):59-61.

[16]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42-47.

[17]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20(3):235-238+287.

[18]马嵘,黄春梅.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52-55.

[19]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114-116.

[20]李林,季浏.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体育科技,1999,35(5):25-28.

[21]方敏,孙影.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00-101.

[22]朱淦芳,魏纯镭.体育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4,23(6):57-59.

[23]宋子良.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948-950.

[24]李宜南.游泳、健美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86-89.

体育锻炼总结篇7

【关键词】 围绝经期; 锻炼; 经常参与率

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部分女性提早进入围绝经期,由此形成一个值得医学界关注的社会问题\[1\]。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改善肥胖、癌症、心血管疾病及性机能障碍等生理疾患,而且能够降低焦虑水平、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2\]。进行规律体育锻炼对于女性顺利渡过围绝经期时期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对身体无任何毒副作用而又简便易行的方法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对围绝经期女性锻炼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相关因素进行测量分析,为促进围绝经期女性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6月~2010年12月。以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下属两个社区卫生站所辖围绝经期女性1413人,纳入标准 :①年龄40~60岁。其中40~45岁351例,46~50岁392例,51~55岁365 例,56~60岁305例,平均(46.57±3.52)岁 ;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329例 ,高中713例 ,大专及以上371例;已绝经482 名,未绝经931名。②未绝经者近六个月内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增加等症状。③有读写能力 ,能独立完成问卷 ,精神健康,自愿参加此研究者。排除标准:严重视、听力障碍, 严重下肢疾患和心肺疾患,不能理解内容者。

1.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编制的社区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由经专业培训调查人员对既定人群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月收入等;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包括参加锻炼的次数、强度及时间、锻炼的目的、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原因、认识锻炼的必要性等,并对体育锻炼经常参与率人群特征进行分析。

1.3统计法

全部资料经收集和整理后输入计算机数据库,按系统分类统计各种异常检查结果,用SPSS10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

2.1.1体育锻炼经常参与率本次调查两个社区40~60岁围绝经期女性居民1413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471人,占总人数的33.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定义为:每周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3次或以上,每次持续至少30分钟。每周锻炼少于3次的占总人数的53.5% ,13.2%从不参与锻炼运动。

2.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围绝经期女性中,有59.4 %的女性表示自己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维护健康,48.5%的女性是为了增加社会交往,35.6%的女性认为锻炼保持身材健美从而提高自信,10.7%的女性认为锻炼可以调节精神,提高适应能力。

2.1.3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本次调查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围绝经期女性有45.7%认为工作压力大和家务繁多,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有规律的参加体育锻炼,其他客观原因依次排序如下:缺乏专业教练指导(21.4%)、缺乏锻炼场地及设施(17.7%)、缺乏锻炼相关知识(12.3%)、经济条件不允许(2.9%)。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原因中57.9%认为锻炼没必要,19.1%不喜欢运动锻炼,17.1%认为自己不适合锻炼。

2.2体育锻炼经常参与率人群特征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围绝经期女性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群体,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锻炼行为不理想,能进行规律锻炼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3.3%,每周锻炼少于3次的占总人数的53.5%,13.2%围绝经期女性从不参与锻炼运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围绝经期女性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压力,家庭事务繁多、工作压力大是绝大部分围绝经期女性运动不足的客观原因。导致运动不足的主观原因主要是缺乏参与锻炼的动机 ,认为锻炼对健康状况不会产生影响。医护人员应帮助女性认识到规律锻炼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科学的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有利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情舒畅,有益于身体心理健康,认识的改变形成态度和信念的基础,从而产生进行规律锻炼的主观愿望,激发参与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锻炼行为把增强体质维护健康作为体育锻炼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是增加社会交往及保持身材健美,可见参与规律锻炼围绝经期女性对锻炼身体的目标认知已经比较明确。医护人员应帮助女性提高规律锻炼健身意识,尤其使其认识到健康是高效率工作的保障,是高质量生活的前提,对改善人的生理机能、心理活动、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帮助更多的围绝经期女性有计划有组织的经常性的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围绝经期女性规律锻炼经常参与率。

在调查者中,56~60岁年龄段锻炼行为较其他年龄段增高显著,可能因为56~60岁年龄段的女性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更需要与朋友沟通 ,她们对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运动显示出更大的热情,也更加注重锻炼的社会交往功能,愿意以锻炼身体为途径,增加人际交往范围,互相沟通交流 ,使情绪得到有效宣泄,维护心理平衡的同时在锻炼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满足一种成就感。教育程度高者体育锻炼动机水平较高,可能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更懂得参加体育锻炼对自己身体的意义,自我保健意识强,她们一般具有较好的职业,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更愿意参与到运动锻炼中来。

有研究表明\[3\]运动锻炼能缓解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紧张、焦虑等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睡眠,产生积极心理效应,激发积极生理应答及社会适应力,以达到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的目的。但是良好的锻炼习惯养成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医护人员需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指导女性根据自身的能力尽早选择制定合理、安全、有效的锻炼方式,每天适当参加有效锻炼,适当维持体内激素水平,改善围绝经期症状\[4\],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围绝经期女性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妫.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状的心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702-704.

\[2\]Penedo.Frank J.Dahn,et al.Exercise and well-being:a review of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Behavioural Medicine.2005,18(2):189-193.

\[3\]谢月霞, 郭惠仙.有氧健身操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及激素水平的影响.护理学报,2009,16(23):47-49.

体育锻炼总结篇8

【关键词】安庆皖河中学生 体育习惯 体育意识 调查分析

前言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参与)体育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对体育实践,体育运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现在国家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为了使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所以要培养中学生至少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因此了解目前中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意识的现状等,对在体育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选题依据

现在大多数中学都以重视文化课为主,对体育科目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也缺乏体育方面的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对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方针造成了障碍,所以应加强中学生的体育意识,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所以学校体育肩负着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的重任,但是要把它真正变成实际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意识薄弱,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根据目前中学普遍存在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自觉性较差的现象,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第一步要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大观区皖河中学在校中学生,总计120人,其中初中学生74人,高中学生46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制定《中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意识现状问卷》,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0%。

(2)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的数据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综合采用了Excel等软件进行了相应统计处理和相关分析,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表格绘制和图表制作。

(3)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大量资料。认真研读了体育期刊中关于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行为等方面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查阅了与本论文有关的的专著,涉及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分析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体育习惯的现状

(1)中学生对体育活动喜欢程度

由表1可见,初中男生27.5%喜欢体育活动,3.4%不喜欢,初中女生13.7%喜欢体育活动,17.6%不喜欢,高中男生17.2%喜欢,高中女生17.2%喜欢,3.4%不喜欢,总体来看,男生44.7%喜欢体育活动,3.4%不喜欢;女生30.9%喜欢体育活动,21%不喜欢;总共75.6%的中学生喜欢体育活动,24.4%不喜欢。此表还显示出,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活动。表明了大部分中学生对体育活动都是喜欢的。

(2)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

由表2可见,除体育课外,初中男生3.4%每周没有锻炼,10.7%每周锻炼一次,6.8%每周锻炼两次,10.3%每周锻炼三次以上;初中女生13.7%每周没有锻炼,10.7%每周锻炼一次,3.4%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高中男生6.8%每周锻炼两次,10.3%每周锻炼三次以上;高中女生3.4%每周没有锻炼,6.9%每周锻炼一次,6.8%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总体来看,男生3.4%每周没有锻炼,10.7%每周锻炼一次,13.6%每周锻炼两次,20.6%每周锻炼三次以上;女生17.1%每周没有锻炼,17.6%每周锻炼一次,10.2%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3.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总共20.5%的中学生每周没有锻炼,28.3%每周锻炼一次,23.8%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2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而且男生的锻炼次数大于女生,高中生的锻炼次数大于初中生。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每周都有不同次数的锻炼,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锻炼次数也相应加。

(3)中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

由表3可见,初中男生20.6%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6.8%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6.9%经常参与的是跑步;初中女生17.2%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3.4%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6.9%经常参与的是跑步,3.4%经常参与的是跳绳;高中男生6.8%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10.3%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高中女生3.4%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10.3%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4.2%经常参与的是跑步;。总体来看,男生27.4%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6.8%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10.3%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6.9%经常参与的是跑步;女生3.4%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27.5%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3.4%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11.1%经常参与的是跑步,3.4%经常参与的是跳绳;总共有30.8%的中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34.3%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13.7%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17.8%经常参与的是跑步3.4%经常参与的是跳绳;因此,篮足排和羽毛、乒乓球是中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运动。表明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主要倾向于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

(4)中学生对锻炼身体科学性的注意程度

由表4可见,初中男生6.8%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24.1%不注意;初中女生10.3%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20.6%不注意;高中男生10.6%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6.8%不注意;高中女生3.6%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17.2%不注意,总体来看,男生17.4%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30.9%不注意;女生13.9%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37.8%不注意;总共31.3%的中学生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68.7%不注意。表明大部分学生在体育锻炼的时候都不是很注意方法是否科学。

(5)中学生在体育活动或比赛中遇到困难时的反应

由表5可见,初中男生13.7%会坚持到底17.2%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初中女生6.8%会坚持到底17.4%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高中男生6.8%会坚持到底3.6%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高中女生10.3%会坚持到底10.6%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总体来看,男生20.5%会坚持到底19.8%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女生17.1%会坚持到底18%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总共有37.6%的中学生会坚持到底,有48.8%的中学生认为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有13.6%的中学生会直接放弃,表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是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6)中学生在同伴失误造成落后的反应

由表6可见,初中男生3.4%会大声指责,3.4%会放弃比赛,24.1%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初中女生3.4%会大声指责,27.6%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高中男生3.4%会放弃比赛,13.9%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高中女生20.8%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总体来看,男生3.4%会大声指责,6.8%会放弃比赛,38%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女生3.4%会大声指责,48.4%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总共有6.8%的中学生会大声指责,有6.8%的中学生会放弃比赛,有86.4%的中学生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2.中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

(1)中学生节假日是否主动参加体育运动

由表7可见,初中男生6.8%经常去,24.1%偶尔去,初中女生13.9%偶尔去17.2%从不去,高中男生6.8%经常去,10.5%偶尔去,高中女生3.4%经常去,13.9%偶尔去3.4%从不去,总体来看,男生13.6%经常去,34.6%偶尔去;女生3.4%经常去,27.8%偶尔去,20.6%从不去;总共有17%的中学生经常去,62.4%的中学生偶尔去,20.6%的中学生从不去,显示出,大部分学生都是偶尔去参加体育运动。表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是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但缺乏持之以恒。

(2)中学生对锻炼方法科学性的重要程度的认识

由表8可见,初中男生20.6%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10.3%认为不重要,初中女生31.3%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高中男生17.2%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高中女生20.6%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总体来看,37.8%的男生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10.3%认为不重要,51.9%的女生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总共89.7%的中学生认为重要,10.3%认为不重要,表明有小部分中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认识不够。

(3)中学生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

由表9可见,初中男生17.2%听说过,13.6%从没听说过。初中女生10.3%知道但不了解,10%听说过,10.3%从没听说过。高中男生4.4%知道并了解,6.8%听说过,6.8%知道但不了解,高中女生10.3%知道但不了解,10.3%从没听说过。总体来看,男生4.4%知道并了解,6.8%知道但不了解,24%听说过,13.6%从没听说过。女生20.6%知道但不了解,10%听说过,20.6%从没听说过。总共有4.4%的中学生知道并了解,有27.4%的中学生知道但不了解,有34%的中学生只是听说过,剩下34.2%的中学生是从没听说过。显示出,高中生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大于初中生,男生的了解程度大于女生。表明中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女生更为薄弱。

(4)中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的了解程度

由表10可见,初中男生24.1%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6.8%几乎不知道。初中女生13.7%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17.2%几乎不知道。高中男生17.2%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高中女生3.6%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17.4%知道一些,总体来看,男生41.3%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6.8%几乎不知道。女生3.6%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31.1%知道一些,17.2%几乎不知道;总共有3.6%的中学生是知道,72.4%的中学生是知道一些,有24%的中学生几乎不知道。大部分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都只是知道一些,而且高中生的了解程度大于初中生,男生了解程度大于女生。表明中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了解不够,掌握不够。

(5)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由表11可见,初中男生3.4%自己不感兴趣,23.6%学业负担太重,3.4%其他原因。初中女生17.2%自己不感兴趣,10.1%学业负担太重,6.6%其他原因。高中男生3.4%自己不感兴趣,6.2%学业负担太重,6.4%其他原因。高中女生3.4%自己不感兴趣,13.1%学业负担太重,3.2%其他原因。总体来看,男生6.8%自己不感兴趣,29.8%学业负担太重,9.8%其他原因。总共有27.4%的同学认为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自己不感兴趣,有53%的中学生认为是学业负担太重,没时间,有19.6%的中学生是其他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影响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学业负担太重。

(6)中学生关于体育运动对提高学习效率的认识

由表12可见,初中男生13.7%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17.8%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初中女生17.2%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13.7%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高中男生10.3%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6.8%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女生13.7%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6.8%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总体来看,男生14%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24.6%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女生20.9%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20.5%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总共54.9%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45.1%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其中高中生认为能的大于初中生。表明有部分初中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的不够到位,也表明了他们的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7)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

由表13可见,初中男生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20.6%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初中女生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5.8%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高中男生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高中女生17.2%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总体来看,男生20.6%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2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女生27.5%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9.2%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总共有48.1%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3.3%认为是娱乐,6%认为是交流12.6%认为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和娱乐,其中,初中生大部分认为是娱乐,高中生大部分认为是健身。说明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趋向于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8)中学生对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的认识

由表14可见,初中男生24.1%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6.9%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初中女生27.5%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3.7%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高中男生13.7%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3.5%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高中女生20.6%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总体来看男生37.8%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10.4%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女生48.1%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3.7%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总共85.9%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14.1%的中学生认为不能。表明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比较到位,体育意识水平比较高。

3.中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意识现状的分析

(1)中学生体育习惯现状的分析

本调查结果表明,75.6%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运动,24.4%不喜欢体育运动;除体育课外,20.5%的中学生每周没有锻炼,28.3%每周锻炼一次,23.8%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2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中学生一般参加的运动项目是篮足排和羽毛、乒乓球,其中男生大部分是篮足排,女生大部分是羽毛、乒乓球;运动时,31.3%的中学生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68.7%不注意。在体育运动或比赛中遇到困难时,有37.6%的中学生会坚持到底,有48.8%的中学生认为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有13.6%的中学生会直接放弃,在体育比赛或游戏时,如果同伴的失误造成落后,6.8%的中学生会大声指责,有6.8%的中学生会放弃比赛,有86.4%的中学生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

(2)中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分析

本调查结果表明,在节假日,有17%的中学生经常主动去参加体育锻炼,62.4%的中学生偶尔去,20.6%的中学生从不去,有89.7%的中学生认为锻炼方法的科学性很重要,10.3%认为不重要,通过对中学生关于“终身体育”了解程度的调查得出,有4.4%的中学生知道并了解,有27.4%的中学生知道但不了解,有34%的中学生只是听说过,剩下34.2%的中学生是从没听说过。在关于中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了解程度的调查得出,有3.6%的中学生是知道,72.4%的中学生是知道一些,有24%的中学生几乎不知道。有27.4%的同学认为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自己不感兴趣,有53%的中学生认为是学业负担太重,没时间,有19.6%的中学生是其他原因。有54.9%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45.1%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对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调查中得出,有48.1%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3.3%认为是娱乐,6%认为是交流12.6%认为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85.9%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14.1%的中学生认为不能。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偏向于带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除体育课外,大部分中学生每周都会不同次数的参加体育运动,但缺乏持之以恒,而且在运动过程中不太注意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在遇到困难时,大部分中学生会坚持,但缺乏坚定的信念。

(2)大部分中学生在节假日会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但大部分是偶尔去,缺乏持之以恒,大部分中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的意义认识很明确,但对“终身体育”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较不够,掌握不够,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之间的凝聚力,表明他们对体育意识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大部分中学生都是因为学业负担太重,没时间,从而影响体育锻炼。

2.建议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要改善中学生的体育习惯,提高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加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体育法》的第三章,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同时,第十七条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要健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改善体育场地和设备,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

(2)要加强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知识与健康意识,改善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增强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激发其体育锻炼的动机,培养其体育锻炼的兴趣,促使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加体育锻炼。

(3)多开设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强,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中学生掌握一门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培养和完善健康体育教育队伍,有计划地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体育教师的培训,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键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5)以学生为主体,多注意和采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要求来改善学校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王清忠. 对北京高校体育学研究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1月(P28).

[2] 梁莉. 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以酒泉市城区高中学生为例[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11月(P41).

[3] 赵燕. 对沈阳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年4月(P3-P4).

[4] 耿晓. 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对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2月(P10-P12).

[5] 孙玲玲. 不同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影响的对比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6月(P34).

[6] 马为民. 中美(三所)大学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社会学分析——兼论大学生体育意识[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1月(P7-P9).

[7] 李鸿. 终身体育思想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浅析[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5月(P8).

[8] 刘娟. 对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探讨[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6月(P3).

[9] 胡群英. 试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6月(P2-P3).

[10] 何锦辉.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做好中学体育教学工作[J]. 宁夏教育,2006年07月(P100-P101).

[11] 史鲜玲. 谈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2008,2(P53-P54).

[12] 王天毅.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0,6(P89、P94).

[13] 翟元、杜长亮、崔建. 确立健康第一思想,培养终身体育习惯[J]. 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P77-P78).

[14] 丁亚军. 体育习惯的培养[J]. 体育师友,2005年2月(P2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