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计算机学院开学8篇

时间:2022-04-17 19:34:04

计算机学院开学

计算机学院开学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一、序言

高职院校中开展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学生掌握好了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课程,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现状

社会不断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各个领域中信息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电子商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使得我们处在一个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工作和生活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能力,这也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条件之一。企业和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应聘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否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必备条件。

但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教学中问题十分突出,形式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大多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来源十分广泛,学习条件和计算机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使得高职院校很难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学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时分配的相对较少,导致训练时间的缺乏,学生很难完全掌握计算机技术。

三是教师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学手段十分落后,课程十分枯燥,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

三、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采用分组教学

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地重要。在对新生开设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之前,我们应该对来自不同地方,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通过摸底考试,可以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摸底考试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让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因此,老师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每个学生都能够从分组中获益,学生的计算技术可以得到快速提升。

(二)改进授课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非常地迅速,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则十分滞后。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应以实用性为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计算机去获取新知识,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而不是为了去研究计算机。所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应该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计算机的应用上面,不过分注重理论的深度。

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理论部分的内容非常多,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先提出概念,然后根据概念的定义去了解这些概念,最后对概念进行举例说明。由于计算机的概念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师在黑板前板书的方法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利用幻灯片对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加强实验教学

高职院校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非常关键。采用实验教学符合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能够很好地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为了适应计算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尝试应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都是按照以自己为主的教学方式去教导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改进考试机制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想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好的考试机制也非常地关键。一个好的考试机制可以使学生更有学习动力,更加主动地去掌握知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试方式最好采用上机考试。上机考试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上的一些计算机等级考试接轨,使学生能更快速地适应这些等级考试。上机考试可以促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它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基础。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学院开学篇2

关键词: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2-5403-02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mputer Experiment Open Teaching Model

YANG Bao-hua ,SHI Shuo, YANG Tao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computer experiments open teaching system reform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 practice poin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pen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key details and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sed perspective, proposed to buil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se, multi-combination, multi-level approach computer experiments open new system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open;computer experiments;teaching model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构建了不同的教学方案[1-3],按照专业设置了计算机课程体系[4-5],其中计算机实验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部分,针对高等农业院校,以安徽农业大学为实践重点,在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现有的实验条件下,建立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6-7],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分阶段、分重点进行实践,逐步完善统一实验教学规范,并纳入安徽省质量工程体系监督和管理,以保障和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创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计算机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

1.1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及体系

1)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室开放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已经成为实验教学改革和当前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实验室开放的内涵和形式是多元、多层次的,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让他们体验计算机实验的快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学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多种途径的计算机开放式实验:计算机开放式实验不仅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而且还包括毕业设计课题、大学生创新基金、各种设计大赛以及其他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些都是开放实验室的方式和途经。计算机实验中心采用“提前预约、门禁派位、电源控制、实验日志”软硬件一体化自动管理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多重开放指导模式。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具有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及智能化管理。2011年上半年,10级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专业开设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验课程中已经运用了“基于Web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该系统在实验课程中测试、更新及应用,并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3)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强化基础,突出应用,培养创新。我校实验中心紧密结合我校“农业”高校的特点,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在使学生经历计算机基础类实验和应用类实验训练及考核通过之后,开设面向全校性的计算机语言类实验课程、应用型实验课程及开发性实验课程,在基本的计算机实验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之间架设了一个过渡桥梁,探索并实践了一个“计算机设计选修课与数字农业中心实验室联动”和“集中实训与分散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基础实验与农业实际,把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实现计算机与农业专业人才的通识教育与精英式教育的有机融合。

2.2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

开放式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包括基于开放模式的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及多元化创新实验课程体系,面向实际应用,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实验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为不同专业的多模式计算机教育提供选择的空间,形成一个贴近专业应用需求、分类指导的农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

1)大公共课程实验:基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培养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涉及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性和通用性的知识、技能和应用,是信息化社会中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2)小公共课程实验: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对农学、林学、园艺等专业开设《Excel农业统计》,对服装设计专业加强图形、图像处理及动画制作的教学,对管理专业介绍信息管理系统等。为某些大农类专业的共同需要而设置,多专业均可选学。深度上超过大公共课中的相应模块,我校已开设《Photoshop平面设计》、《网页制作技术》、《SQL数据库应用技术》,拟开设《Access数据库基础》、《3DMax设计》、《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些课程的开设主要以学生、老师互动的方式为主,并在实验室中完成授课,以计算机实验为主,摒弃传统的教室上课的方式。

3)系统开发课程实验:基于大学生创新基金及其他实训的要求,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语言设计课程,为日后开发领域小型系统所必修,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

2.3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三结合”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实验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开放实验室,采用自选与统排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放我校计算机基础示范中心的实验室,开发和运用实验提前预约、门禁派位系统,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实验的巩固训练、提高验证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

2)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实验课题的设计上,除了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其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文献查阅、社会调查、实验设计等组织形式,鼓励学生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完成实验探索的条件。2012年上半年我校2011级烟草专业开设的《Excel农业统计》实验课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知网期刊检索系统检索相关论文,查找专业数据,利用Excel统计功能进行烟叶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对烟叶化学成分的方差分析和假设检验,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实验的重要性,更深层次的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

3)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以科研为背景,教师在设计实验课题过程中,将科研课题的分支问题作为实验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实验,尤其是安徽农业大学每年都开展大学生创新基金活动,就是开放式实验计划,鼓励学院交叉、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旨在建立以课题为先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前期训练,并且我校每年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中70%左右和计算机相关。

2.4开放式实验的多方式考核方法

1)机考:上机考核是检验学生实验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仅仅靠一次上机操作考试,是不能检验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情况的。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检查,突出自主动手、自主设计、自主归纳等能力。

2)设计作品:采取实际操作设计和创新设计作品相结合形式,通过作品评价、现场答辩、提交实验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该方式是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2012年上半年已经开展的《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的实验考核方式就是按照不同要求完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实训报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计算机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校内实训,提交实训报告,在实训中互相学习和进步。2012年上半年在对2011级农学专业开展的《Excel农业统计》课程中增加了实训内容,把常规统计软件与农学专业知识结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不仅增长了Excel统计知识,而且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交叉性。

3结束语

该文基于安徽省质量工程“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计算机实验开放式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建设及关键的实施细节问题,并从农业院校基础的角度,提出构建特色鲜明的“多元化、多结合、多层次、多方式”的计算机实验的开放式新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分层次能力培养为目标,具备农业特色的、面向专业应用的,实现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的交叉与融合,强化基础,突出应用,培养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实验模式还在不断改革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夏其表,尹建新,易晓梅,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类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24): 78-80,89.

[2]寸仙娥,蔡润芹,普玉凤.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24):13-15.

[3]张莉.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创新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6):75-77.

[4]樊明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90-92.

[5]金蓉,庄红,黄德生.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 145-148.

计算机学院开学篇3

Web应用系统开发教学初探

文/陈友华

摘要:随着技工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前沿技术进入了技校计算机专业教材。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教学。本文以Web应用系统开发为例,简述“工作坊式教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系统?工作坊

随着技工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已被纳入“公共基础课”的范畴。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多门专业课程的培养,但由于技校学制较短,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并不好,缺乏深度。一旦就业,面对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学生会感到手足无措,迫使企业重新培养训练,这就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为此,笔者学院根据计算机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尝试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努力使学生在校的两年期间掌握计算机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使其成为实际工作所需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本文就以Web应用系统开发为例,探讨“工作坊式教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Web应用系统开发课程的建设

Web应用系统开发是为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将围绕基于PHP脚本语言、B/S结构的应用系统的有关概念,按照系统开发的实际工作过程,遵循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进行系统的实现。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它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课程内容较多,基本覆盖了基于PHP的动态Web系统开发的常见知识、技术和实现方法,这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素质薄弱的技校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教学重要的“实用、够用”的原则,注重实际开发过程,理论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目前网站开发的特点,引入“页面流图”的新概念,并以此为载体进行模块分析与实现,作为网站类开发的设计规范。这样整个教学按照网站开发的一般模式和进程进行,尽量结合企业一线的实际需要,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二、“工作坊式教学”的内涵

以往的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都将重心放在强调学生单纯的操作能力的培养上,而“工作坊式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训课,它强调“科研实践”,即不仅是实践能力,更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转化与拓展。这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从技校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单纯的理论或单纯的技能都不是一名优秀的技能型人才的标准。现在我们培养的技校生最缺乏的不是基本理论,也不是实操能力,而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关键能力”。因此通过“工作坊式教学”,在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组织、有分工、有团队的科研实践教育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专业上的进步,更是经历了正规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从而培养了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Web应用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

“Web应用系统开发”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难度大、更新快等特点,现在主流的“动态Web技术”类的课程大多都是基于一个开发工具。开发工具固然是趋势,但是从技校生学习以及今后就业的角度来看,在系统层面上对网站开发流程、模块设计和脚本编写、测试与运行等,也应该知其所以然。为此,我们针对以上情况,结合技校生的特殊学情,围绕学生都熟悉的“网上选课”这一实例,精心设计服务器配置模块、数据库设计模块、制作访问者计数器模块、随机显示课程信息模块、查询模块、登录模块、添加/修改/删除课程信息模块、选课模块等八个相对独立又承前启后的模块,以“工作坊”的形式学习有关PHP编程的技术,包括语法、数据类型、函数、流程控制等基本概念,掌握实现具有实际功能的网络模块开发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从实际案例(工作情境)转移到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学习情境)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向教师求教。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保持互动,调动各种能力解决难题。同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一个实际案例的开发,把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整合。这样就使学生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地将已学的各课程的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为知识向能力的转换打下基础。

四、小结

计算机学院开学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ccupation college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Classroom Teaching -- the teaching mode of open channel. And around the open micro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for example, introduced our school comput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open micro effect achieved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the advantages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as the center of the clas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open micro lesson; teaching mode; classroom efficiency

1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传统意识下的由“教”到“学”,由“示范操作”到“模仿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自主性丧失,长期被动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当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海量知识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

2)学生原有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学习兴趣不同,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目前的教学重共性不重个性,重“教法”不重“学法”,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由于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本身的应用多样化和瞬息万变的特点,传统的常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求;

4)课堂教学中人机交流多、师生交流少,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全部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如何推动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已成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 开放式微课教学课堂模式

开放式微课课堂教学模式由学习者、教学者、微课平台三个主体构成,内部要素包含了学习者和教学者,前者是中心因素,后者是关键条件,而外在的微课平台集微课教学视频和与该课堂主题相关的教学准备、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教学资源于一体,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根基性和保障性要素,同时也是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作用于教学效果的体现。

开放式微课教学课堂模式,强调其主体学生的作用,构建出“学”的课堂:学生可以自定进度自主学习,大量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自选式学习,学习效果可实时展现,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同伴从而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通过分析确定下一步教学策略,通过及时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课堂扩展到的课前、课后,使得教学的“时空”得到有效延伸。

3 我校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

现在学校的学生都是“90后”, 这一群孩子是伴随着数码产品长大的一代, “人手一机”,或是一人多机的现象屡见不鲜,此是实施开放式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保障性条件。另外, 各校基本都已实现无线网络的校园无缝覆盖, 且费用低廉。网易公开课等在线学习平台,QQ空间、QQ群均可作为开放式微课学习平台,有的学校更是定制了自己的微课学习系统,也为开展基于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创建提供了便利。

我校计算机专业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为试点,在大约两个学期的时间里,开展以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变革,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一些变化:

1)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有准备的。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老师针对性的讲解,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增强,能够积极思考问题,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任务,能够相互帮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师生的互动多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由于老师通过开放式教学平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遇到的问题鼓励会的学生来解决,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多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3)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了,老师上课积极性也高了

计算机应用基础最难上,因为2/3的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吃不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老师备课上课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现在,因为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参与度高了,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了,老师们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4)构建教学资源库,减轻老师的重复性教学压力

目前,我校所有班级都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平行教学班级形成的重复性教学工作量较大,再加上专业教师除了常规教学以外还承担着课程开发、带技能训练队等工作,给老师带来不少压力。老师们分工合作,设计和开发微课资源,逐步构建课程资源库,虽然前阶段会辛苦一些,但以后资源共享,老师们将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问题的指导、学习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中,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4 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4.1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都有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有一定的操作基础,但学生的操作水平、信息素养差异比较大,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以“统一教学内容和同一教学步调”实施的教学,使得这种层次差距进一步加大。在教学中虽然我们也十分强调分层教学,但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实施这种教学的手段的课堂依然十分有限。其结局还是“贫富不均”,学习能力强地“吃不饱”,消化能力差的学生“吃不消”。

而在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中,教师预先制作“学习任务单”给学生的,录制微课视频,制作学习帮助文档,准备学习素材和练习测试,并将这些课前预习资料上传到班级微课平台(长期保存)。职业院校学生主动学习性差,而“学习任务单”能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然后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现有基础制订学习计划,进行自定进度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边看边动手甚至跳过,而“吃不消”的学生则可以不断重播甚至后退观看,保证了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学生的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可以观看平台中的微课视频、参考学习帮助文档,更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实施集体教学,那样的课堂模式下,所有学生都得紧绷神经,优等生担心遗漏什么了,或是时刻准备展现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紧张因为自己分心可能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差等生则担心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丑而滥竽充数。而在开放式微课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通过上传的微课视频既可“查漏补缺”, 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实现课堂翻转,攻破了时空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 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使传统课堂得到延伸和扩展

“90后”职业院校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一种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这样的认知习惯的特点表现在学习是时而想学时而厌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得让他们想学时就能学,厌学时还不能漏学知识。在这种情势下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是使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想学就能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了便利。现在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中间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的无缝覆盖,移动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流行,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推崇。微课学习体现了“微”的特色,虽微而大,虽然短暂但效率高。当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遇到疑惑的时候,再不必低三下四地求教于人,随时随地都可以登录微课平台查找资料、观看微课视频以及同任课教师或同学在线交流、解决疑问。即使学生每次只接受很少的新知识,但这样小而易吸收,长此以往,会“集腋成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透彻,甚至得到扩展和延伸。同时也较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4.3 教学过程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通常由老师“示范操作”到学生“模仿操作”,一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够照“葫芦画瓢”,但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差。

素质教育主张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广泛地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借助开放式微课的学习视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大活动形式:探究―反馈―提升―巩固,学生先对照课前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再进行自我摸索,遇到难点。将依靠微课学习平台中的各种助学材料,完成探究任务;并完成结果在平台中展示、交。,通过平台对自己成果的评价,完成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并及时反馈学习的情况;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对学生显现出的问题或疑难点进行讲解、分析,提炼知识要点、提升知识理解;通过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进一步落实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难懂的知识点。“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但教师要对探究的深度、探究的评价有很好的把握。

4.4 增强了师生间的交互,有利于开展针对性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放式微课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选择“课中学习、课中交流、课后评价、课堂评论、作品互评”等项目模块和任课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将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老师和同伴,从而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实时地显现给老师,教师通过分析确定下一步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为学生量身订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展针对性教学,并通过及时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改进学习方法。

5 实施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微课的设计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需,激发学生能动性学习的意识、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设计引导能力,才能让学生有动力、有能力去开展自主学习,要能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较强的总结提炼能力、启发互动能力,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管理、控制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深入地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探究出满意的结果,提升思想碰撞的最大效益,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

3)要改革考核评价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形式仅注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而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种单一的课堂评价模式势必会打击某些后进生的自信心。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内需,激发他们主动性学习的意识、兴趣,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的进步和成功,促使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同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课堂评价发展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计算机学院开学篇5

关键词: 师范院校 计算机专业 软件开发能力

1.提高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在高等院校中发展最快、在校人数最多的计算机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然并不乐观,尤其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形成这种局势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关键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

(1)近几年国内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十多年来,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生源的扩招,使得计算机教育队伍逐年壮大,而计算机老师的需求量却在逐年减少。近些年,城市中小学计算机老师几乎饱和;而在农村,由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尚未正式纳入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的范围,社会各界对中学计算机课程不重视,许多学校甚至尚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开课,也不聘请专门的计算机老师进行授课。

(2)与工科院校相比,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因此降低了就业竞争力。受已有的培养方案的限制,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单纯地培养面向中等学校计算机教育师资,所开设的部分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软件开发经验不足,无法胜任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工作[1],这显然加大了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解决的方法除了加强社会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外,师范院校还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可以到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去应聘。

2.影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原因

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主要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学习计算机先进的设计、开发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软件开发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的技能[2]。而师范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软件开发能力普遍偏弱,当然产生这种结果是有多种原因的。

(1)培养方案过时。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最初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中等学校培养计算机师资,所以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安排了很多与计算机教育教学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学教材分析、计算机教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占去了学生很多的学习时间,另外,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去中小学教育实习几个月,可是最后几乎95%的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去当老师;培养方案中严重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语言类课程没有安排与之配套的课程设计,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没能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到最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软件开发,又何来软件开发能力呢?近几年来,部分师范院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在计算机专业中设置了非师类专业,然而,培养方案改革并不彻底,依然残留师范式教育的影子。

(2)教师的软件开发水平不高。教师的软件开发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软件开发水平普遍偏低,尤其在计算机专业,一般热爱软件开发及开发能力强的人毕业后多半去软件公司,很大一部分不热衷于软件开发的人进入高校当计算机老师,所以目前不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软件开发经验,甚至很多教师从来就没有参与过一个完整的项目研发过程,就连上课都不能现场编程,只能纸上谈兵,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自然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不高,必然不会重视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3)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程序语言细节讲解,忽视实际案例分析,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软件开发的意义、框架、方法、思想都难以整体把握,大量平淡枯燥的代码迅速削弱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兴趣。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的机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实验课一般完成的多是验证性实验,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当然谈不上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对软件开发产生浓厚的兴趣。

(4)考核方式教条。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方式深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很多院校语言类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笔试成绩”,只是所占比例有些区别,而实验成绩无法评价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试成绩更是多半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重视考试,忽视应用,运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较弱。

3.培养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建议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问题。第一,要修订培养方案,将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作为首要考虑的培养目标,不但要增加学生实践的课时安排,还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比如安排课程设计,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等。第二,要加强教师自身对软件开发的重视,同时要提高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实用的软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软件开发的意义和成就。第三,要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目标驱动教学,比如每门课程都有教学任务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软件系统设计和实现的目标,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每次课的实验任务就是让学生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去完成本系统的一部分,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可以收获到一个自己亲手设计和实现的软件系统。第四,要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不只是有笔试一种,可以采用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

总之,要想提高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就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时行动起来,确定明确的目标,加强软件开发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意义,加深软件开发的意识,参与软件开发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学院开学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放式教学;构建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87-01

高职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重在突出实用性。高职教育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实际操作,早已显现出与传统教学模式更明显的优越性。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自身特点,符合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构建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理念

(一)通过开放式教学理论来完成知识指导。开放式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途径比较死板。学生学习的知识取决于教师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范围。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无法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开放式教学尤其重要,开放式教学把知识融入学生的实践中,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能够释放压力,使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预期效果。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意境、情景、会话、合作等方式,让计算机知识用实践总结出理论。

(二)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满足职业需要。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偏重工作实践,在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明确学生的职业需要,把知识设计放在如何让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素质、必要知识、综合能力上,在课程上,注重能力培养,把能力培养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当前,政府和现代企业急需知识水平、组织能力、公关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这些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得到充分学习。高职院校要对这些必须的能力进行整合,把能力本位思想贯穿于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整个过程。

(三)确立实践教学为主体,以教带学。传统的高校教学讲究教师“教”的作用,一段时期里,甚至夸大“教”的作用。用教师教授水平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很劳累,学生很疲惫。没有达到教学双优的效果。构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知识教授完毕之后,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对知识进行体验和检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实践作为教学的主体,强化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计算机知识的生动和丰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结构

(一)设计多重发展目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注重快速使用方法的学习。教学中要明确人才就业目标。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员,发展方向包括文秘、文职人员、网络管理、计算机维修等多种职业取向。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岗位操作能力超强的人才,所以在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要把学生课程设置成直观、周期短的知识体系,容易学习并且容易操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能够短时间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趋势,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并且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优势就是人才适应的多面性。

(二)知识体系的立体式设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开放性实践教学把计算机课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实践。实践课程是检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最好的方式,计算机教育应该以实践为中心环节,把三个教学方面紧密联系起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设计的渗透,既要有侧重点,又要照顾全面,计算机技术具有关联性,对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也要遵循关联的原则,化解教学中的矛盾,把计算机教学设计成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分层次进行教学,完全实现培养的人才的时效性。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计算机教学注重实际操作,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实地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难点时,学校邀请专家进行讲解,教师应该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跟专家进行交流,讨论出成绩,学生可以根据专家的建议和意见改善学习中的错误方法。

三、实现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

(一)实行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教师是一直我国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素质决定了传授知识的程度和水平。提高教师素质是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计算机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更要具有指导能力,计算机知识是比较复杂、难度较高的科目,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授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方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关键。同时,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学生在学校要德育智育全面发展。

(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实行监测和考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教师教学过程应该经过适时监测,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监督。同时,建立教学效果考评机制。教学效果是衡量知识传授程度的标准,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认真的学习和训练,是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中的盲目行为。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科学设计课程,整合知识体系。课程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课程和教学方式要想达到完美统一,就要逐步建立实用性和应用性的教学平台。利用校内与校外的共同资源,建立计算机专业的模拟实验室,做好训练计划和训练考核。把训练学生活动办得高效、和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操作能力和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是职院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会逐步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智祥等.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

计算机学院开学篇7

关键字: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08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而医学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教学对于他们有其独特性。然而对比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其特殊需求,计算机教学并未完全切合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因而文章从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现状、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提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1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1医学院学生在入校前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是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计算机并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些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教学课,因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但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甚至能够独立使用计算机。然而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经济因素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并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从而导致学生之间计算机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1.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与医学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仍然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因而医学院校所采用的教材未考虑到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多为教育局统编或规划教材,教材内容多为计算机发展历程、office基本操作等计算机基本知识,医学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很少或并未涉及。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与医学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1.3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医学院校所采取的是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安排是一比一的结构。而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应多操作练习,因而医学院校应调整其课程结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行医疗信息技术练习。同时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为公共必须课,但其考查方式为考查课,因而学生在心理上并不重视计算机这门课程,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实施困难。

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

2.1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我国的医学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理工科基础薄弱的问题,因而在计算机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医学院校学生入学前在计算机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医学院校大部分学生计算机方面的学习意识淡薄,认为计算机并非专业课,只需要考试过关即可,且学习兴趣多停留在上网、看影视、玩游戏及聊天中。学习的积极性低。加大了医院院校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困难程度。

2.2医学院校教师的特殊性

医学院校计算机老师多为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工科专业教师,知识体系单一,医学方面知识匮乏,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医疗信息化结合不紧密,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甚了解,教学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不知学为何用,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了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顺利进行。

2.3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的特殊性

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在涉及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涉及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所需要用的医学方面的计算机知识;其次,由于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不可过难,要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切身需要在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医学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因而医学院校在选择计算机教学的教材时就需要考虑到其特殊性。

2.4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且以理论为主的计算机教学不是很适合。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二进制算法、Office软件等计算机理论知识是不够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在学习好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相应的增加实验练习,让学生多进行医疗信息化实际操作练习。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避免“一刀切”、“满堂灌”,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课堂演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3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建议

3.1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未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学习层次分类教学

结合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现状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医学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一刀切,将所有学生放在同等的知识水平上进行教学,然而有很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且能够独立使用计算机,对他们再进行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教学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增加课程分类。在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必修课的基础上,可开设医学统计软件、医学信息学、远程医学等选修课程。从而能够保证学生在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了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以后工作学习的需要。

3.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未结合学生需求,不能满足医学院校学生学习需要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多为教育局统编或规划教材,教材内容为计算机发展历程、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等基本知识,并未结合医学院校学生需求的特殊性。

在教材选择方面应结合医学院校的特殊需求选择教材,然而医学方向计算机专门的书籍较少,因而应加大科研力度,针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进行编辑教材,从而能够跟上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要,切合医学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和医疗信息技术的需求。在教材编辑时教材内容应在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偏向医学信息化。且结合目前医院所需医学生掌握的计算机信息知识,相应增加教材内容。

3.3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医学方面知识匮乏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师多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老师,教师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教师医学方面的知识匮乏。因而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跟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同时还应聘请医学专业专家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了解医学方面的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其次可以让计算机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学习需求。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医学教育密不可分。然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不是很完善。根据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现状和其特殊性,积极探索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继而推动医学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祥生,吕晓燕,张海,焦瑞.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42-49.

[2] 周洪建.医学信息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5(6):27-29.

计算机学院开学篇8

【关键词】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由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两个系组成,其中艺术设计系包含了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动画设计三个方向,而计算机教学贯穿了艺术设计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到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建立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能更好的开展有美术学院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从而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美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师资较为欠缺。同一门课程往往由不同专业教师担任教学,还包括不少兼职教师和在职研究生。并且部分艺术专业教师对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并不熟练擅长,也对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利于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也不利于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在教学管理上较松散混乱,任课教师间缺乏交流,同一门课程往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各不相同,并且最终的考核方式、评分标准上也都没能形成统一标准。这导致目前学院学生对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存在较大的意见。

(3)从2010-2011学年开始,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增加了Photoshop的教学要求,同时该课程也是美院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这必将导致教学内容上的冲突。因此在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的教学上需要展开思考教研,注重教学的相互结合,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贯性。

(4)学院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科研领域很是空白,目前相关任课教师不愿把精力和重心放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因此没有很好的开展科研教改工作,这对美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很是不利。

二、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的构建和实施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是美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验机构,主要承担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和上机实验任务。结合美术学院的各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使计算机教学更好的与艺术设计课程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实验中心的硬件组成:目前学院有12间计算机机房,学生实验用微机共计约600台。(其中包含苹果机房1间,60台苹果电脑)已能基本保证学院师生的教学实验要求,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部分电脑硬件逐步升级,以更好的满足计算机教学实验需要。

教学实验中心的师资组成:计划由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师、计算机课程实验员和熟悉计算机软件教学的艺术教师共同构成,各系部可在课程开课前推荐擅长计算机软件教学的教师,实验中心将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协调组织教师展开教学工作。

三、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的主要任务

(1)逐步改变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师资欠缺的现状,以计算机教师和艺术教师共同组织建立较为稳定的教学团队,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展开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软件操作技能和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在计算机应用知识外掌握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结构,如色彩、构成、辅助设计、影象处理等。注重扩展自身知识领域,不断学习和提高,展开跨专业知识交流。

(2)提高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开课前就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的制定,使教师对每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更清晰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把控每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召开教研会加强教师间沟通交流。在课程结束前制定统一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使学生能更好的完成课程学习并有更加统一量化的成绩来体现学习水平。

(3)针对计算机应用方向展开科研教改工作。准确地把握住美术学院中各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掌握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向。结合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探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软件—艺术设计三者之间的更好融合,通过论文、专著、教材编写等形式展开科研,并争取教改科研立项工作。促进学院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4)注重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连贯性,结合计算机基础中增加了Photoshop等软件教学的情况,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保持教学的整体连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好的开展跨专业的计算机选修课程,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5)逐步健全完善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的软硬件条件,更好的维护管理学院硬件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精心设置实验项目,为学院师生提供更好更稳定的计算机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环境。

在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强调动手能力,促进理论和实验的更好结合,这是现阶段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会以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开展计算机课程的教研教改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探索,从而大幅提高学院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