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8篇

时间:2022-04-15 08:08:20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物流企业沙盘;教学改革;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11-02

一、《ITMC物流企业沙盘模拟》课程简介

《ITMC物流企业沙盘模拟》主要是基于北京中教畅享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设计的物流企业经营模拟系统开设的实训课程,其特点主要是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把物流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物流市场预测与开拓、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与运营、财务核算等部分设计为物流沙盘模拟实训的主要内容。同时把物流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学生组成12个相互竞争的物流企业,通过模拟物流企业三年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运营和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了解物流企业的管理规律,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经营物流企业,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既能从战略高度来观察物流企业管理的全貌,也能从执行角度来亲身体验物流管理的主要环节,并在实训过程中学习如何解决实践中会遇到的典型问题。

二、《ITMC物流企业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ITMC物流企业沙盘模拟营造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良好的实训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和合作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竞争对抗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该课程的实训教学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以物流企I运营为主的实训内容

《ITMC物流企业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不同于其他实训课程,该课程由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模拟物流企业的三年运营。在运营过程中,有些学生经营的物流企业可能一年未到就已破产,所以这就要求团队成员认真进行市场规划,采用战略战术,打败对手,利于市场的不败之地。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形成基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物流企业运营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实训课程内容。该课程的实训项目与学时分配安排如表1所示。

(二)运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ITMC物流沙盘模拟》是利用北京中教畅享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设计的物流企业经营软件模拟物流企业的经营运作。每个物流企业由4―6人组成,可组成分成8―12个物流企业,由每个小组组长担任企业总裁,其他组员分别担任财务总监、营销总监、运营总监,小组共同协作完成物流企业模拟经营。

在基于ITMC物流沙盘模拟的实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自主操作与学习的答疑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介绍物流企业沙盘的运营规则和操作流程,并结合沙盘的内容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同时教师在熟悉物流企业真正的运作流程的基础上,将实际运营关键点与物流沙盘运营结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领和指导。在后期,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实际运用,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物流企业沙盘。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充当讲解的角色,而是“教练”的角色,让学生在小组竞争中,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进行能动性、创新性学习,由于学生的特长与思维各不相同,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差异化的指导。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三)建立以对抗演练赛为主的考核体系

《ITMC物流沙盘模拟》是一门以学生实训为主的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以学生的对抗演练赛为主。以往的实训课程大多以学生个人操作成绩为主,而该课程主要是以团队比赛成绩为主,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积极探讨策略,争取最好的成绩。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体系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每人提交一份“ITMC物流沙盘对抗演练总结报告”,让学生通过实训报告的撰写,总结实训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并加强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时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年的经营对抗赛,其中小组经营竞争对抗赛成绩占40%。根据各组模拟经营企业的权益总分排名进行打分。第一名40分,第二名35分,第三名30分,第四名25分,第五名24分,第六名23分,第七名22分,第八名21分。

3.小组平时考勤占20%。小组考核成绩的评定主要通过平时出勤、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平时测验成绩等项目完成,按百分制记分。

三、结束语

《ITMC物流沙盘模拟》的实训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利用ITMC物流沙盘软件的实训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物流企业运营的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趣味性的形式,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下体验到物流企业完整的真实的经营过程,领悟到企业经营思路及管理理念。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够加强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物流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实训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物流企业管理操作、运营管理等专业技能水平,还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以后创新创业能力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泓.高职物流专业沙盘模拟教学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

[2]潘常虹,刘猛,夏天娇.基于ITMC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45-146.

[3]胡].浅谈ITMC物流企业模拟沙盘经营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48-49.

[4]孙凯.ITMC物流沙盘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8):120-121.

[5]宋丽.以赛促教 以教提质[J].中国市场,2016,(12):164-165.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物流企业 绩效评价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全球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绩效评价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有效手段,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往往针对传统物流发展模式而提出,存在忽视企业战略和信息化等不足。因此,构建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的现代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本文认为,我国物流企业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性绩效管理工具,建立起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绩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以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准。

一、平衡计分卡理论

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发表《平衡计分卡:驱动业绩的衡量体系》一文,标志着平衡计分卡正式问世。平衡计分卡自问世以来,迅速风靡全球,成为近百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理论之一。平衡计分卡理论体系全面地阐述了组织获得高绩效的管理框架,即描述战略、衡量战略、管理战略、协同战略以及整合战略(链接战略与运营)。平衡计分卡具有始终以战略为核心、重视协调一致和强调有效平衡的特征,它的设计包括了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和战略指引下的四个层面: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有其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同时也会因组织形态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就平衡计分卡的层面而言,财务层面是对过去业绩的总结和评价,反映了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财务指标能显示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其执行是否正在为最终经营成果的改善做出贡献,主要有利润、现金流量、资本报酬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加值等具体指标。顾客层面的评价主要针对为企业提供长期盈利能力的顾客群,包括现有顾客、潜在顾客。评价时主要衡量企业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与程度。顾客评价指标主要有顾客满意度、顾客保持率、新顾客的获得与顾客营利性等指标。内部业务流程层面的设计重视对顾客满意度和实现组织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那些内部过程,包括长期革新和短期经营。这些过程能够创造企业未来的价值,提高企业未来的财务业绩。主要包括创新流程、生产流程和服务流程,涉及到的指标主要有生产率、合同兑现率与新产品开发速度等。学习与成长层面包括企业投资于员工培训、改进技术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活动。企业的技术改进和学习能力也就是企业的发展能力,它影响到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有三个来源: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主要指标包括培训次数、员工满意度、员工挽留率与技能学习频率等。

平衡计分卡不但强调对财务指标的评价,也注重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它将结果(如利润或现金流量)与原因(如顾客满意度)联系在一起。“财务”是最终目标,“顾客”是关键,“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学习与成长”是核心。因此,平衡计分卡是以因果关系为纽带的战略实施系统,通过这个具有因果关系的链条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散到企业各个层次,勾画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几个子目标,这些子目标是各个部门的目标。根据因果关系,可以继续细分直至形成最终可以指导个人行动的业绩目标。

二、物流企业引入平衡计分卡可以迅速提升其绩效管理水平

1.现代物流企业的特征

现代物流企业除了有物流服务是派生需求、物流服务属于即时、物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物流业的经营规模零散等传统特征,还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背景下呈现除了一些新特征。本文将这些新特征归纳为如下三点。其一,坚持顾客满意导向。上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经济信息化、多元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因此,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应运而生。物流需求也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高频次、订货周期变短、时间性增强的新特征。而物流活动应满足顾客所要求的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通过适当的服务形式得到适当商品的要求。其二,信息化要求加剧。信息在实现物流系统化和物流作业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物流通过信息将各项物流功能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信息的实时把握,控制物流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物流提供了企业减少非增值的物流活动,提高物流效率的必要支撑。其三,物流一体化进程加速。物流是生产商服务顾客的重要能力,直接影响顾客选择商品的结果,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的内部作业流程来看,自接受顾客订单开始,采购、生产、库存及配送等活动都是其内部物流一体化的过程。此外,企业还要与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商高效配合,实现物流活动的统一和协调。因此,现代经营环境既要求企业内部物流的一体化运作,又要实现外部物流一体化。

2.物流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新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目标之后,我国物流企业在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等方面成效显著。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工作是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路径。而采用何种绩效管理工具,有效避免传统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困境是绩效评价的突破口。平衡计分卡是战略性绩效管理工具,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一方面,随着我国物流行业井喷式发展,传统运输、仓储和货运等企业不断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物流企业更加需要通过提高自身长期的竞争力在竞争中获取更高的绩效水平。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使用的传统财务衡量手段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如单一的财务衡量指标致使物流企业只看重短期的结果,忽略了对长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非财务指标。物流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从而实现较高程度的自我管理,可以克服我国物流企业在传统命令与控制管理模式下所面临的难题。同时,将员工的行动与战略保持一致,实现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物流企业引入平衡计分卡的优势

在物流企业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可以形成三方面的管理优势。第一,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平衡计分卡不仅能反映出过去的经营情况,还反映出与财务绩效相关因素的业绩水平。而且,四个层面相互影响,实现最终战略目标,这是单一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所无法实现的。通过应用平衡计分卡,我国物流企业可以避免传统绩效评价方式带来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绩效评价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实施战略管理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二,促进战略实施。无论是作为新型的绩效评价系统,还是战略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平衡计分卡理论将战略加以描述、传播和沟通,通过目标设定、业务规划和战略预算,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和衡量指标,并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最后通过定期的评价来检验战略实施效果及战略的有效性。平衡计分卡对战略施以动态管理,既是我国物流企业所需,也是其价值所在。第三,链接管理实践。物流企业通常有大量的一线员工,他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物流企业帮助一线员工建立自己的平衡计分卡,鼓励员工设立同组织战略一致的个人长期目标,将组织战略转化为一线员工的具体行动。企业通过培训、建立信息系统、塑造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等内部服务来支持一线员工,实现自我管理。

三、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平衡计分卡应用

1.平衡计分卡应用的原则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工作的核心。只有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原则指导下,才能设计出科学的评价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综合目标管理(MBO)及关键绩效指标(KPI)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上,总结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第一,全面性。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评价物流运营各个环节的绩效情况,并把影响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都纳入评价范围,不能孤立对待其中的某一环节。第二,战略性。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通过绩效评价,能促进物流企业战略的实施。第三,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繁简适中,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含义应该清楚明了,尽量避免产生歧异和误解。同时,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要易于采集,尽量与现有资料兼容。第四,责任性。绩效评价的结果可用于物流企业相关部门绩效的改善、相关责任人的降职或晋升。因此,设计绩效评价系统时应明确绩效评价结果的责任归属。

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随着交互性更强的供应链网络体系的形成,信息流的传递和处理速度大大加快,而资金流和熵流的流通速度受物流的流通速度制约,物流的流通速度决定了供应链的效率。为了提高物流的运转效率,企业纷纷寻找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商,专业的物流服务商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从仓储到运输的传统物流服务,而且还可以提供物流设计和信息服务等客户订制服务。基于此,本文结合平衡计分卡理论和物流企业自身顾客导向、信息化和一体化的特点,我们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对物流企业的绩效做出评价(如表1)。

财务层面。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显示了物流企业的战略及其执行对于股东利益的影响。企业的主要财务目标涉及盈利、股东价值实现和增长。平衡计分法将其财务目标表示为净资产收益率等具体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的净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资产周转率:综合评价物流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100%。物流成本率:物流成本包括存货成本、运输成本、供应成本、客户服务成本等。这是物流企业绩效较为直接的反映。物流成本率=评价期支付的物流成本/评价期产品服务总量×100%。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流动比率:反映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流动比率=物流企业报告期内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利润增长率=本期利润/上期利润×100%-1。

顾客层面。顾客层面的绩效评价是对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绩效进行衡量,是企业进行客户开发的绩效和对从客户处的获利能力的测量。平衡计分法将物流企业这一层面的指标具体设计为客户满意度等六个。客户满意度=(物流企业总服务次数-客户抱怨数)/物流企业总服务次数×100%。客户保持率=(企业当期客户或业务量-企业当期新增客户或业务量)/企业当期客户或业务量×100%。客户获得率=当期新增客户或业务量/上期客户或业务量×100%。准时交货率=准时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100%。市场占有率=本期物流企业的营业额/本期物流市场的总营业额×100%。客户利润率=该客户利润额/企业总利润额×100%。

内部业务流程层面。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绩效来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即如何保持持久的市场领先地位、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技术与策略、营销方针等。此层面最能反映物流企业的行业和企业特色,需结合物流企业特点和客户需求共同确定。具体评价指标的设计包括产品破损率等五个。产品破损率=物流过程货损货差数/产品总量×100%。库存准确率:反映库存管理规范程度。库存准确率=评价期内盘点帐实相符数量/评价期内盘点总数量×100%。车(船)满载率:反映运输管理规范化程度。车(船)满载率=车(船)实际装载能力/车(船)装载能力×100%。系统纠错处理时间:物流系统出错(如客户收到订货的时间被延迟,货物交付到不正确地点等)后恢复运行的时间,反映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研究开发投入率: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能力。研究开发投入率=企业研究与开发的经费/销售收入×100%。

学习与成长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强调了物流企业不断创新并保持其竞争能力与未来的发展势头。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都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推出新的物流产品和服务,且迅速占领市场。这一层面的指标可以具体设计员工满意度等四个。员工满意度:反映员工士气以及员工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可以通过意见调查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员工保持率:通常用关键员工流失率来衡量。员工生产率:可通过薪资报酬率来衡量。薪资报酬率=员工产出/员工薪资×100%。员工持续学习能力。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企业发展的推动者。物流企业员工的素质与整体水平关系着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员工具有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企业又提供了这种创新的机制,则企业获得了持续的竞争源与发展动力。可以通过测评企业培训与交流的效果等方法来获得。

平衡计分卡专注内部与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短期与长期、领先与滞后等各类指标的平衡,努力将现代物流企业的顾客导向、信息化和一体化等突出特征的指标构建出来,引导现代物流企业在其战略下高效协调的运转。但是,物流企业在采用平衡计分卡时,应该注意需要取得物流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培育高绩效物流企业文化,在平衡计分卡实施中加强沟通、宣传与培训,与激励机制的挂钩等问题。

参考文献

[1]Robert・S. Kaplan, David・P. Norton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12)

[2]方振邦.战略性绩效管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86-04

我国物流企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

物流业在我国发展迅猛,相伴而生的物流经济也越来越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2008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为89.9万亿元,国内物流增加值为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6.6%。2012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8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国内物流增加值为1.6万元,占上半年GDP的7.2%。国内物流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增大凸显出物流业发展对做大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物流领域中,涉外物流的发展尤为显著。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 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同时,伴随我国物流业的涉外业务的发展以及国外物流企业的进入,作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英语,其应用与发展无疑成为物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以重庆市西永综合保税区为例,作为目前我国规划面积最大的综合保税区,它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功能于一身;驻区企业已增至百余家,进出口物流业务频繁,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据统计,2011年西永综合保税区共计新招聘员工200万左右,其中物流相关岗位招聘中的高职生比例达到13.4%。据我校毕业学生进驻园区企业工作数月后的反馈情况来看,高职物流毕业生在熟悉新环境,掌握设备操作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岗位上发展较快。但随着在岗时间推移,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无法适应企业物流运营具体需求,呈现出后劲不足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熟练填写企业物流运营中的外文单据;(2)不能及时处理企业的涉外物流业务;(3)不能很好地与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日常业务交流。

这些表象的原因可归结为两点,首先是学生在校学习时没有掌握必备的物流专业英语知识;其次则是学生没有通过在校学习掌握物流专业英语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对于这类高职学生而言,企业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相应培训,既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目标,也影响了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的职业发展前景。

综上,随着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大,其自身发展的速度也会提高,物流企业对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员工的英语技能要求将会逐步提高。此外,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必须根据中国当前物流领域的发展,及企业在发展中对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物流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其中,专业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结合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对双语教学的条件和方法进行改革研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高职物流专业中许多课程,如《进出口报关实务》、《进出口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这些课程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及单证绝大多数都是用英文书写的,制单、审单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均是英文表述,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法规原文也是英文,并且在相关业务环节中需要用英语对外交流。

其次,从学情分析,大多数高职物流学生具备了双语学习基础。近几年,我院招生分数线都在三本或以上,物流专业的本科生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的合格率为60%~70%,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专业学生具备较好的双语学习基础。

再次,实施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素质。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可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并且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符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学习特点

通过对我校物流专业全体学生行双语学习问卷调查,得到学生双语学习特点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结果可以发现,当下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教学存在以下特点:(1)双语教学学习积极性不高;(2)对双语教学作用的认识不充分,强调中文教学,通常只期望顺利通过考试;(3)对双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存在较高要求,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学习;(4)对双语教学的考核偏向于传统方式。

结合上节所述的企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可认为表1中所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学习特点的成因有以下方面。

首先,从全国来看,近年来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招生保持在三本分数线以上,因此在生源基本素质上要于本科院校。以我校为例,近年来物流专业新生的进校英语水平测试5%左右为优秀,75%左右为合格,大约20%的新生成绩位于及格线以下。这表明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学习的一个特点是基础薄弱,起点较低。

其次,学生双语学习主动性不高,不重视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畏难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前的双语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使引入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往往都是对理论教学方法的补充。高职学生对于理论教学普遍缺乏积极性,对以英语为载体的理论教学缺少学习动力。

再次,对课程理论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不能很好地把握。由于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另外,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策略,并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加以体现。但由于存在企业需求定位与学生学习特点匹配不到位,不能正确预估企业需求,以及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知识点等方面存在障碍,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考查方式存在瑕疵。最终导致学生主要根据考试要求把握课程理论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忽视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应结合高职教育办学方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企业的需求对物流专业双语教学在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综合上述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现状和企业需求、学生学习特点,针对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在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

(一)加强双语教学多媒体硬件和软件建设

多媒体英语教学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省时多效、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创造具有真实性、交际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环境等特点。传统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只是将多媒体用作纯粹教学硬件如“白板”和“放映机”,一味以文字或者视频为主,忽视了其与课堂理论教学、情境讨论等方式的结合,往往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后没有及时总结归纳,或者只对多媒体的形式和表面内容感兴趣,忽视了知识点的把握。另外,许多多媒体教学内容没有经过整理和总结,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同时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点。因此,我校从硬件和软件上对物流专业的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在软件建设上,首先,将企业生产、服务的知识需求转化为课程知识点,将各个知识点转化为独立的模块,并根据企业各个具体流程将知识点进行重组。知识点分为概念性知识点和操作性知识点。其次,在双语教学时以英语进行概念知识点的教学,例如物流领域中货运的各个参与方的名称、定义、特点。然后,概念知识点以操作性知识点进行连接,组成企业的具体流程。例如,在货运参与方基础上进行信用证的开设、通知、流转和结汇等流程讲授。在这一步中则以中英文教学结合为主,在学生把握企业流程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最后,在课程结束时以中文教学复习归纳所学习的英语知识点,并在下节课开课时进行提问。

在硬件建设上,要求物流专业的双语教学课件必须具备多种表达形式,如文字、图片、动画等。根据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结果和学习规律,要求电子教学课件中文字的比例不得超过一定标准。由于PPT篇幅限制,中英文教学内容可以分开,并且着重点可不同。但在针对企业需求的知识点讲授上必须有相对应的中英文内容。此外,以流程图辅助文字表述的步骤说明,以动画解释文字阐释的企业物流运营。在节省教学时间的前提下,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二)强化“校企合作”,完善双语教学条件和方法

高职学院应把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作为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在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中,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各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现场教学。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调研组的调研数据,全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办学历史大部分不超过7年,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而言,应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把握双语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点、双语教学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以及企业对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效果的反馈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我校物流专业已经和重庆市西永保税物流园区的多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除了定期和企业物流工作人员开展讨论以及进行员工培训外,还通过让学生参加物流业务实习及时掌握知识,发现问题,巩固双语教学成果。并且根据参与学生和企业的意见反馈,对相应课程的双语知识进行调整。至2012年10月,我校物流专业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中有20%左右进入西永保税物流园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企业物流部门进行工作,而从事物流岗位工作的学生比例达到84%。其中,约25%的学生反映自己从物流专业双语教学中所学知识帮助自己快速适应环境和工作需求,并希望进一步在双语教学中增加实践知识的案例情境教学。而上述接纳实习学生的企业中有66%的企业建议学校还应加强在物流单据、企业公文和产品流通等过程中的外语教学比重,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国际物流发展趋势和知识。针对这些要求,我校物流专业对已有课程知识进行了相应调整,在实践教学中应广泛采取现场、情境、案例、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其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的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传统的物流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一直在转换,致使经营者和所有者忽视了企业的硬件升级。新上马的物流企业往往受资金的影响,无法对基础设施、网络技术、物流设备进行规模投入,物流企业层级提升缓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能力的要求。因此对于高职物流专业而言,企业一定要在人才实训上进行配合,保税物流园区由于其业务具有国际性,如果能与高职物流专业开展合作,一则有利于物流园区内各企业的人才培养,二则有利于物流园区自己选拔管理人才。

(三)改革物流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考试只着重于期终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物流专业学生上课时“第一次课”和“最后一课”到勤率最高,出现了学生双语笔试合格,而一旦进入企业后若与外方进行日常交流则表现不佳的问题。另外,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也从填报单据、熟悉流程、器械操作等操作能力基础上向着熟悉进口器械操作,开发涉外物流业务,开展国际物流合作等学习能力产生转变。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掌握传统物流双语教学知识基础上,培养物流双语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因此,我校物流专业对双语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如下改革。

首先,一改以往期终考试决定成绩的考核形式,转为对每个物流单项项目进行考核,最终的期末考核只占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每个项目的考核分为双语笔试口试和双语知识实践操作。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单据填写和业务流程等知识的双语掌握能力,口试则通过聘请企业物流员工的外籍人员与学生开展业务衔接交流以及让学生根据外语说明书指出设备的操作步骤等考察学生对物流知识的双语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最后,通过让学生在工厂中通过阅读外语设备说明和外语业务合同等进行实践操作考核。

其次,在日常双语教学中,将知识点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划分。一般知识点通过双语课堂教学完成讲授,通过日常作业和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水平。重点知识点则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课前共同探讨学习,上课时随机选取小组进行双语资料演示和讲解,并回答教师和学生提问,根据课堂讲解和提交的双语资料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再次,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企业需求不定期课后作业。其中,既含有单据填写、流程业务、器械操作等客观知识的双语题目,也包括让学生自己就企业物流业务中的难点问题——如库存水平与服务质量,合作企业选择与维系等话题——展开阐述,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国际最新的物流知识和操作设备进行回答,并要求在阐述中含有用外语描述的目标、方法、步骤等内容。这样,在培养学生双语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向物流管理领域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秀丽.基于业务流程的《进出口单证实务》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8):69-70.

[2]刘红.多媒体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1):85-86.

[3]朱占峰.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J].价值工程,2011(21):177-178.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陶杰.谈学生自主创业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课程之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44-145.

[6]康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6):137-138.

[7]王萍利.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29):252-253.

[8]徐丽,李梅,王冬梅.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0(32):421-422.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物流专业;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96-0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互为推进的两种教学形式。随着企业产能的提升,对学校如何开设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也提出更高要求。为加强物流专业的校企融合,真正了解本地区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某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方便原则的抽样方法,随意抽取重庆市主城四区的相关物流企业发放220份问卷,实际收回200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一、调查结果

1.企业主要提供的物流岗位。由调查结果所得,在企业所需要的物流岗位中物流综合管理需求最多,占25%,仓储管理占20%,运输调度占16%,配送管理占15%,物流信息占13%,另外物流营销跟物流规划各自只占了9%。以此可见,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能适合物流相关岗位的综合性人才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2.企业对物流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重庆地区物流企业最需要物流专业学生具备的是很强的个人综合素质,需求高达29.62%;其他方面:18.52%的企业要求学生具有信息系统处理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物流营销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运输、仓储、配送的管理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运输、仓储、配送的基本操作能力,只有3.7%的企业要求有英语运用能力。总的来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提高自我综合素质,这是以忠诚度和敬业精神的职业综合素质为基础的。

3.企业对专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调查中得知,企业希望物流专业学生能够取得相关证书。其中33%的企业要求考取物流员资格证书,22%的企业要求考取中级物流师,14%的企业要求考取助理物流师证书,13%的企业要求考取高级物流师。另外,各企业对员工的其他相关证书也有所要求,且高达18%。所以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物流专业学生有必要考取包括叉车证、仓库保管员在内的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4.企业对学校的教学建议。①人才培养方面:能根据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和要求进行定向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与工作的区别;要提供实习生的简历、体检情况、思想品德情况等;需要学生学会尊重领导,听从指挥。③合作与交流的建议:要加强沟通,社会实践要系统化;勇于面对,加强与企业要求的对接;要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1.学生专业兴趣的引导――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参观使学生对物流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物流综合管理、仓储管理、运输调度、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等重庆物流企业需求的岗位。学生通过亲临现场来感触工作环境,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对专业学习充满信心。认知实习若要达到好的效果,则需要指导教师作好事前功夫。在参观前,指导老师需提前了解企业,与相关负责人明确参观的时间和路线,设计好参观时要求学生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企业。在参观后,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一起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和归纳总结。总结是提升认知实习质量的关键,若没有准确把控,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实践。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好坏由很多因素综合“集成”,包括人际交往、处世耐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工作责任感等。这些技能在学校中往往学不到,或学到的东西与社会大环境脱节。在前期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重庆的物流企业排在第一位需求的,并非专业能力很强的学生而是个人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体系设置,要求物流专业学生利用假期或空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可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更好就业。为达到“社会实践”育人的目的,系部可为学生拟出“社会实践”方向,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与生产劳动、“三下乡”、科技发明、挂职锻炼等,做好前期宣传和相关培训(实践安全知识、应急医疗救助、社会实践的选题、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等),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完成“社会实践”目标。

3.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校内实训。要加强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校外实践基地不够、师资又不充足的情况下,可通过建校内实训室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实训,提升专业技能。为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可在课程中融入相关内容,通过仿真、实际操作训练,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前,指导教师应当提前一周将实训项目通知学生,并布置预习任务;实训时,指导教师要讲解实训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的操作演示;实训中,指导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检查学生操作情况,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实训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的各种现象。

4.基于校企对接的设想。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业务处理的特殊性,解决重庆市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问题的途径为:①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互利互惠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②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物流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管理软件,实时监控、采集物流运输信息;通过实时跟踪和信息分析,实现物流运输组织、运输业务筹划等企业物流运输业务的生产性实训。③在仓储配送业务实训室建设中,依托大型物流公司,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的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这需要各高职院校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方向,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为重点,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重庆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不断改革创新,从物流实践教学定位、实习实训场所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探索一条既适应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特点,又满足物流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赵志文,陈安生,罗荣凤.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129-130.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53-57.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技工院校物流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是学校与企业以发展的共同目标为基础,以知识、技术、效率为契合点,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场所和资源,培养适合物流业生产管理一线实用型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模式。浙江公路技师学院自2002年开设物流专业十年以来,与多家物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本文试图把这些合作模式的经验、教训以及效果评价进行总结,对我国技工教育丰富与发展提供一些实践材料。

1 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

1.1 “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是指物流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向学校提供信息,学校根据企业用人“订单”组织教学培训,企业在人才标准、知识技能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人才评价等方面进行验收。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变化确定教育培训规模,调整专业目标,实施灵活的教学培训。

1.2 “冠名班”培养: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所办班级冠企业名称。在校内灌输企业文化和制度,企业提供实训基地,企业为冠名班学生提供奖助学金等,企业优先录用冠名班学生。

1.3 校企联合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入场地和设备,引进企业运作模式,采用临时实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校企联合培训,在校内或者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或顶岗实习的岗位。

1.4 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根据国家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安排一个月左右时间到企业实训调研,熟悉当前企业的工作流程。

2 当前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

学院以服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实现企业所需人才的对口输送,但在实践中,通过企业走访和学生调查后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足。

2.1 学生的职业稳定性较低,跳槽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毕业生都是90后,信息量大,眼界开阔,但动手能力差,存在心高气傲,寻求安逸,不能安心工作的问题,特别是在实习的中前期跳槽的情况比较严重。企业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生存竞争意识教育。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工作单调乏味,技术含量低,学到东西少,提升空间不大。这反映出一对矛盾,即企业在用人过程中的培养教育与学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2.2 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下降,表现为缺乏相关职场常识和基本职业能力等,根据调查了解,物流专业的一些基础学科内容较多,而商务、公关、法律等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学科设置少,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不高,适应社会能能力比较低。此外,部分学生在外出实习后由于心理因素不够稳定出现不适应,学校应加强就业心理等方面的课程指导,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调整个人心态,符合社会需求。

2.3 学校忽视技能训练,偏重物流理论教学。受学校资源条件的限制,学校的主要教学地点都在课室,即使学校投入大量的场地设备,由于没有实际的货物,难以开展情况多变的仿真实训或开展起来成本较大,这使得企业抱怨学校忽视技能教学。尤其是一些与具体际业务和实际操作相关的技能,教师在向学生进行介绍后,学生仍难以掌握,这样就更难胜任实习期间的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加深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实习实训基地的应用。

2.4 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容易停留在简单用工上。目前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很多都难以长期合作,从反馈结果来看,一方面,企业忙于应对飞速增长的业务,很难有精力系统思考适合本企业物流人才的知识和技术标准,因而企业也无法向学校提供更多培养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部分的物流企业认为各校毕业生非常多,招人容易,一个学校的物流专业学生如果不好用可以找别的学校,也造成了合作时间短的情况。校企之间如果能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就需要企业更大程度的参与到学校教学当中来,发表对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使学生的所学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3 物流专业校企深入合作的对策

3.1 国家应落实对合作企业的优惠。我国鼓励职业院校效仿德国“双元制”教学,但“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德国之所以能够完善的推进“双元制”模式,其中政府“立法”保障功不可没。[1]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应落实合作企业税收或是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在校生到企业中实习实训。如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可以根据给学生提供岗位的数量和时间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定税收优惠,或者设立基金支持校企合作;社会或是媒体应当对这些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企业获得更大声誉,只有社会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关注,企业才能有更积极参与的动力。

3.2 物流企业和技工院校应当用合同明确规定校企合作中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可以探索订单合作、教学合作、产学研合作及建立职教集团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双方合作要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培养方式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合作权益应当有保障,校企双方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合作协议来规范双方合作行为,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保障校企合作的稳步推进。学校应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实现资源互补,互利互惠,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咨询委员会。尝试学校和企业股份合作办学模式。物流企业以场地、设备、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入股,学校以土地、师资、技术等入股,校企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稳定、长期的一个新的股份制职教集团的模式。

3.3 校企应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技能指导。实训实习主要分为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在技工院校校内主要进行基本技能技能实训,企业可以为院校提供适用的实训设施设备。在企业主要进行顶岗实习。物流企业应当制定关于安全生产管理、实习场地设施使用等相关规定,配备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在物流操作岗位上的“传、帮、带”,强化训练技能操作。同时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意识、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向物流合作企业征求物流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实习方式和实习时间的安排上,解决实习时间与教学计划的冲突。学校还应增加物流合作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邀请物流企业专家来学校讲座,及时搜集整理企业对物流技能人才需求变化信息,进而对学生开展职业岗位教学。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多元化培养制度。技工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制学生,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展非全日制、学分制、弹性学制及模块化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允许学员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

3.4 提升技工院校教师队伍技能水平。通过与企业合作,加强物流专业教师的一线实践能力的培训,目前许多物流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进技校,物流企业的一线实践经验严重缺乏,新任物流专业教师应当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在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挂职实习,熟悉物流企业各岗位工作内容和实际操作规程。[2]尤其是安排学生岗位实习的物流企业,专业老师更应该提前实习熟悉岗位,为今后的物流专业学生实习提供指导做准备。学校应当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业物流实习指导老师跟班一同实习。实习指导老师可由任课老师轮流承担,实习过程中不承担或少承担在校课堂教学任务,专注于指导学生岗位实践。在学生实习期间,物流实习指导老师也可以把理论课堂搬进企业,使学生在实习工作之余能不间断学习。实习老师还应当对物流实习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和必要的疏导,处理解决学生食宿、情感等各方面遇到的突发状况,监督实习生在工作期间的言行举止,维护学校形象,促进校企合作持久发展。

3.5 物流企业可以充分依托技工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技工院校可以探索对物流企业在职职工工实行“双证制”培养,如到企业或者在学校举办职工短期业余培训班。受物流企业的委托,技工院校还可探索开办半工半读的学历班,招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在职职工,业余授课,学分制管理,使学员接受学历教育,通过授课和职业技能鉴定,学员可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技工院校的高级技工毕业证书。通过为企业在职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让企业真正体会到校企合作的益处。

总之、物流企业应当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根据市场需求,在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技能水平和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技工院校应当关注企业需求变化,确定培养培训规模,转变教育培训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素养,改进学生评价标准,激励学生成长。物流企业和技工院校逐步深入合作,实现从近期合作向长远合作转变,从满足企业暂时性、松散性合作关系转为稳定性和紧密性关系。实现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虽然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在发展中遇到一些瓶颈,但多年实践已经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方向对于物流技工教育是可行也是必行之路,其发展需要长期不断探索,需要国家各级部门、社会、学校、企业等多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指把学校中获取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单位中的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这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在对于高职物流管理教育中,也同样应该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们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采用这样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未来寻求工作的道路中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成为高职物流管理的人才。

一、调整优化,重构教学体系

为了打破传统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过程,完善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把握市场人才的需求为教学核心,以企业用人标准为目标来调整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同时,在高职教育中我们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物流管理工作有着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在日积月累的高职教育中贯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念,从而能够使得高职学生在毕业之际“零距离”的走进企业,真正的贯彻落实与企业单位“对接”。在调整优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同样应该根据所培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为高职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用性”、“工艺性”、“实践性”这三个特点,从而在老师热情的教学过程中极大的培养高职物流管理精英。操作物流软件的主要程序过程有“仓储,运输,配送”的基本过程,还有销售方面的具体物流过程能让学生熟悉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分组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物流管理中扮演具体的物流角色,通过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沟通交流,理解物流管理的具体过程,模拟一个物流公司的具体的经营过程。通过这样的具体教学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互相体谅和互相帮助,加深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系,同样也在实践过程中把网络式复杂化的教学内容变的具体化,清晰化,还能够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研发能力。在社会强大的就业竞争中,让高职学生能够经过“工学结合”的教学之后能够拓展关于物流管理的知识,并且能够真正的理解物流管理这个行业的运行机制。

二、建立机制,完善教学条件

改进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完善物流管理教育的实验设备,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物流设备对于学生的突出,比如我们可以在物流管理实验中让学生实际操作物流软件,了解并且掌握物流管理运行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够极大的加深学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并且累积工作经验。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对遇到的物流问题进行思考,再根据问题运用理论知识来有效解决,最后总结工作过程获得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我们还应该在学校建立一个企业工作环境氛围,利用校园资源和企业提供的工作资源两者相辅相成的提升高职物流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建立“工学结合”的模式主要是要建立企业的利益机制,学校与企业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签署合同或者共同建立教育集团,进一步把学校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另外当地政府也应该颁布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动,共同解决高职学生的教育和就业问题。例如,高职学校可以和顺丰快递合作,同时高职学校给顺丰快递一定的费用让顺丰快递提供实习机会,并且从中择优录取实习生。但在招聘时优先考虑本校的毕业生,顺丰快递也要提供一些具有物流管理从业经验的人员定期给学生传授经验,并且设立公司开放日,让学生参观物流公司理解自己的就业前景和现在物流的就业形势。学校与顺丰快递签订合同,共同设置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也可以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对一些优秀学生筛选培养深造,作为企业高层后备培养。

三、丰富形式,培养就业能力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够使高职物流学生对于物流专业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中我们把在校间接传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工作单位的直接实际运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运用“学生进尝厂式”、“企业进校式”、“实际基地式”这三个主要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充分的调动高职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的方式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提高面临随机的工作时遇到物流管理方面问题及时的应变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让高职学生半学习,半工作,真正的实现“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这样新型的教学模式中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在工厂工作的作息生活,模拟今后就业遇到的工作问题,让学生能够及时改善在校的生活作息并且调整自我的生活习惯。对于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以“学生进厂式”和“企业进校式”这两个基础教学方式对比总结他们的教学优点。比如,“学生进厂式”的主要实现方法是通过在学校教室配备与企业相关的工作车间,同时设立基础的物流管理设备,让高职学生从“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这四个方面来全面提升他们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样能够让物流管理精英不断的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对于“企业进校式”则是通过把企业中的管理条例,技师人员,指导课程融入校园课堂中,用物流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来指导在校学生并在相关技术方面的课堂上进行授课。同时在高职教育中老师也应该时常的倡导学生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师的循循善诱中,能够使学生真正的领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运用,并结合已知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知识更迅速的融入社会实践之中。总而言之,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直接影响高职物流管理学生的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紧密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教育实情,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研究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得高职人才与企业要求真正实现打开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门,并且达成了人才适销对路的目标。所以,根据本文的所有具体分析,对于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走工学结合这条新兴的探索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广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多维路径探析——基于工学结合的视阈[J].职教论坛,2016,(2):236-239.

[2]王志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2):58-64.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

在教育部倡导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之际,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校内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在内容与组织过程方面的有效衔接机制,探索并实施了以“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为主要特征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也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实施概况

(一)工学交替概述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也称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所谓工学交替,是将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工学交替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该模式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出发,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运用型专门人才。工学交替有4个基本特点: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企业参与了育人的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与员工);具有两个教学场所。

(二)顶岗实习依托企业及起始时间

在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际,广东省机械进出口仓储运输有限公司(GMG)动产质押监管这一新型的物流业务量的迅速增长,形成了对动产质押监管员的大量需求,这为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在学院和GMG就学生顶岗实习合作事宜进行多次协商并达成共识后,双方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从2007年5月1日开始,GMG全年留出一定数量的相关工作岗位(包括:动产质押监管员、仓管员、文员等),作为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长期固定的轮训岗位,校企合作实施以“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为主要特征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工作学期到GMG安排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践,按质完成公司分配的工作任务,公司为学生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

(三)顶岗实习进程安排及实施方式

从2005级学生开始,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各教学班(共分为4个教学班)的第2学年分为3个学期,其中1个学期为工作学期(3个月左右),各教学班学生分批在工作学期轮流到GMG进行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为保证企业业务的连续正常开展,每相邻两批顶岗实习学生安排有3天的工作交接时间,同时有两个教学班的顶岗实习时间延伸到寒、暑假。物流管理专业生产顶岗实习进程如表1所示。

(四)顶岗实习考核

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学期学生工作鉴定表》中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做出评定,评定成绩占实习成绩的50%;校内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生产顶岗实习报告完成情况评定学生实习情况,评定成绩占实习成绩的50%。实习综合成绩排名在前10%的学生被评为实践标兵,颁发顶岗实习实践标兵荣誉证书。通过实践标兵的评比活动,一方面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顶岗实习的学习、工作活动中,另一方面也为在顶岗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积累就业素材,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二、“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实施保证

自学院和GMG达成共识并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后,为保证“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及企业业务和校内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将学生的生产顶岗实习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为此,修订了顶岗实习年级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每级学生实习之前,制定了详尽的生产实习计划,明确了实习的目的、实习安排(班级人数、时间、地点、岗前培训)、实习组织工作、实习纪律、实习资料要求和实习成绩考核等内容;为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进行,学院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工学模式操作流程,明确了生产顶岗实习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学生、工学协调员、系、企业和学院综合办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为了对学生的生产顶岗实习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价,编撰了工作学期学生工作鉴定表(企业主管或师傅填写)、企业顶岗实践证书和实践标兵荣誉证书;为保证学生能够在生产实习岗位上尽快熟悉并安全、高质量地完成公司安排的各项业务工作,对每批实习学生均进行岗前培训工作,GMG岗前培训的具体内容见表2;为确保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性,实习前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实习安全、纪律教育并组织学生统一购买了保险。

三、“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的管理

该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学院长、系主任和企业领导、人力资源部经理组成的联合协调小组,小组每学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校企双方均设立了专门的工学结合协调员,对口联合安排和协调顶岗实习的岗位确认、学生岗位落实、实习指导教师指派、行政后勤保障和安全等事宜。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考虑到学生顶岗实习地点的分散性,学生到达公司生产实习岗位后,由公司指定师傅或主管担任实习学生的指导老师。企业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日常工作并监督检查学生的工作表现,填写工作学期学生工作鉴定表。二是实习期间,学校工学协调员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专业系和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以便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三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物流管理系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延伸到企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共同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表现和绩效完成情况。

四、“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实施效果

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从2007年5月1日开始至2008年9月1日结束,共有6批学生先后轮流到GMG的相关工作岗位上参加了生产顶岗实习活动。总体来说,6批学生的顶岗实习组织工作经过校企双方的密切配合,能够有序地进行,也体现出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性――在保证企业服务质量和业务正常运作的情况下,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操作技能、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就业竞争能力。学生顶岗实习训练情况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大大增强

在与专业相关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后都能熟练地进行货物出库及入库的组织管理工作、盘点工作、质押监管业务电子平台的使用、监管业务报表填写及监管账务处理等工作。

(二)社会能力得到培养

作为动产质押监管员,工作中需要协调银行和质押贷款企业的关系、承担责任、工作中与其他同事和谐相处,在实际工作中训练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素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与能力。

(三)促成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在真实的工作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抱负水平、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职业习惯等心理品质。

五、“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和学生在实习时间的长短问题上存在争议

在“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实习计划安排每批学生的实习时间为3个月左右。企业认为3个月的实习时间太短,希望每批学生的实习时间能延长至半年,这样可减少频繁的上岗培训、工作交接及“永远的新员工”对企业业务造成的影响;而学生则认为实习时间太长了,希望实习时间能缩短为1个月左右,因为学生认为1个月时间已经可以熟悉并胜任顶岗实习岗位上的工作,熟练掌握相应技能,掌握了技能之后就应该回校参加校内教学活动。显然,这一矛盾是因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和学生追求的目标不同造成的,企业追求的是业务的正常、高质进行和成本的节约,而学生追求的是实践技能的增强。

(二)顶岗实习工作专业对口性问题

GMG考虑到实习女生到动产质押监管点工作的安全性问题,将参加顶岗实习的绝大多数女生分配到了总部文员等和物流专业对口性不强的工作岗位,从事前台接待、办公室文员、出入车辆牌号登记等方面的工作。这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工作过于简单、和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3个月实习从所学专业角度考虑收获不大,对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意见较大。

(三)相邻两批顶岗实习学生工作交接的及时性问题

在生产实习计划中明确规定了每相邻两批顶岗实习学生有3天的工作交接时间,但由于企业业务开展的需要,有时不能按计划安排学生及时进行工作交接,造成同一批返校的学生不能同时返校,校内教学安排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男女生的需求比例问题

该院物流管理专业男女学生比例基本为1:1,而企业对男女生的需求比例约为5:1,男生不足、女生过剩的现象十分突出。对于过剩的女生问题,物流管理系采取了以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为主、统一安排为辅的方式进行解决,但针对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一个在校生中途出去找一份3个月的实习工作又谈何容易!

六、下一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总体来说,1年多来的“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实施道路上喜忧参半,这一实践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及校内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有效衔接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面对“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将从以下方面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做进一步的改革:一是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学结合和预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安排在第2学年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运用型物流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充分利用阶段性的特殊物流业务(如会展物流等)形成的对短期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灵活开展阶段性的顶岗实习工作。三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自主寻找相关物流企业进行假期顶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和体验,增强实践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王少岩.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4(1).

物流企业实习个人总结篇8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教学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更加详细和明确。市场营销是企业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通过市场促进交换,为社会带来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主要是企业营销人员针对目标市场开展的市场调查、预测、市场细分、销售等活动。2000年,管理学家JameHoyt和FaizulHuq首次把市场营销理念应用在物流研究上。他们认为,供应链关系中的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相当重要,因为其直接影响了对第三方物流的“购”和“买”的决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外对于物流企业营销的研究主要从深度营销的角度出发,集中在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客户需求、技术需求及整合客户关系上。

二、物流市场营销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已制定了物流市场营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定位方面,有的将物流市场营销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有的将其作为重点课程;在设计思路方面,有的从物流营销岗位职责入手确定课程内容,有的从物流营销工作流程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方面,都主张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市场营销岗位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在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分配上,大多是根据物流市场营销实际工作内容和流程来确定教学内容,并分配相应的学时。也有部分课程标准按照市场营销理论的4P或6P理论来确定教学内容。从国内物流市场营销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能够结合物流营销岗位的工作要求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和流程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初步实现了工学结合,但总体上来看,许多课程标准的制定没有紧密联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深入剖析物流市场营销岗位与普通营销岗位的区别,没有制定出具有物流行业企业特色的课程标准。因此,建议在深入分析物流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特点后,比较物流市场营销岗位与普通营销岗位的异同点,以物流市场营销岗位实际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制定基于物流市场营销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使其不同于普通的市场营销课程标准,具备物流企业特色和物流市场营销岗位工作的特点。

三、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物流市场营销》课程标准设计

1.课程定位

“物流市场营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职高专学生特点,结合本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系统学习,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细分和选择物流目标市场、制定物流营销策略和营销战略方案等实战技能。本课程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设计指导思想

对物流企业的营销策划员、揽货员、业务员等岗位进行调研,了解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由物流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负责人共同分析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技术技能,按照技术和素质的要求,结合岗位应完成的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学习领域,并结合物流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细分学习情境,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三者的统一。课程的学习领域分为营销基础认知、物流市场分析、目标市场选择、营销手段策略制定、营销战略策划等五大模块。在课程教学中,学生扮演物流营销岗位工作人员,教师通过情境教学、项目教学,利用各种营销工具和方法,让学生在物流营销各个学习情境中进行实战演练,从而锻炼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此外,本课程将建立网络学习互动平台,平台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电子课件和教材、能力训练区、互动答疑、实训视频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和互动交流。这些体现了课程开发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营销基础认知、物流市场分析、目标市场选择、营销手段策略制定等模块的系统学习,掌握物流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了解营销对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2)能力目标。一是会使用物流市场营销各种实战工具和工作技巧;二是能应用物流市场营销分析方法;三是会制定物流市场营销调研方案;四是能制定物流市场营销4P方案。(3)素质目标。一是能自主进行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二是能较好地进行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三是具备物流营销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四是通过团队合作锻炼,能够迅速融入集体,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实施建议

鉴于物流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建议在教学中根据现代物流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依据物流市场营销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教学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实地调研法等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为引导开展课程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边操作、边讲解、边指导,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5.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课程的学习目标,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将能力和素质考核放在首位,同时辅以知识考核,力求能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具体考核时,从项目考核和期末考试两个方面进行,项目考核总分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汇总得出本课程的整体成绩。项目考核从5个能力训练项目开展,其中各个项目的分值分别为:营销基础认知10%,物流市场分析调查与预测20%,目标市场选择策略20%,物流营销手段策略20%,综合性项目30%。每个项目通过学生平时在项目实训情况和课堂表现来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根据每次提交的实训报告或作业完成质量来评分。

6.教学设计特色与创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