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2-03-27 01:22:17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 图书馆 多元文化 价值观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均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多元化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中国文化一方面主动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主动创新发展自身,多元化态势明显。文化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的价值判别标准多样化,人们陷入了一种价值判断困境。有学者指出,现在至少存在着三种价值判断体系:原有的、不定的、新生的[1]。原有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挑战,不定的价值观尚未受到普遍承认,新生的价值观又未被广为人知,文化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多元化。

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和社会共同一致的认识和行为准则[2],价值观多元化格局令这些认识和行为准则变得模糊,给图书馆管理带来了困难。曾有学者对图书馆价值观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基于传统社会背景下,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研究较少。本文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价值观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行图书馆价值观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价值观建设对策。

1 相关理论

1.1 图书馆价值观的含义

有什么样的需要论也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论,价值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需要来解决[3]。价值是指事物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图书馆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其典藏的书籍文献、档案及其他类型的数据信息和图书馆员所拥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立场、态度、行为与观点,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人们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是价值观所持有的内容 [4]。图书馆价值观反映人们对图书馆的信念、希望与追求,即人们对图书馆价值的观念和定位[5]。图书馆价值观既可以是图书馆人所拥有的,也可以是对社会大众而言的,最理想的情况是双方的图书馆价值观相吻合,图书馆价值观决定了图书馆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人们自由、平等、便利地利用信息和知识服务”应该成为当代图书馆的主流价值观[6]。

本文认为图书馆价值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于图书馆和馆员,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职能、使命的理念和观点;第二,对于社会大众,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所应具有的作用。

1.2 多元文化的含义及其对图书馆价值观的挑战

文化包括有形和无形两方面,有形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音乐、艺术、语言文字、文献等,无形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人种特征和社会制度。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指导着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人的思想和活动则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价值观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从地域和空间维度来看,多元文化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民族或部落的所有文化;从时间维度来看,多元文化是指文化在同一社会中所经历过的变迁。多元文化强调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平等对待。从我国漫长的历史来看,各民族文化、各区域文化相互辉映,互不可取代;从我国现今社会来看,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存在且将长期存在,加之外国文化的渗透,我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愈加复杂。

多元文化给图书馆价值观带来了挑战。在单一价值观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只遵循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观念,社会价值永远放在第一位,人们的需求相对简单。从馆员角度来看,由于他们没有过多的个人要求,往往习惯于机械地遵照着图书馆制度行事;从读者角度来看,传统的图书馆只需做好单一性的读者借阅工作即可,即使服务质量较差、服务种类单调,人们也未必意识到问题所在。在多元文化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取代了过去单一性价值观,客观的重要性变得较弱,每个人都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需求变得多元化。多元化的需求会令人们陷入价值取向的困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图书馆管理问题。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图书馆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2.1 价值主体冲突

价值主体冲突主要体现为图书馆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与馆员或读者的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冲突。

第一,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社会环境下,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发挥个体的能动性,满足个人的利益需要。图书馆员有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图书馆有服务社会大众,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公共社会责任,于是公益、自由、平等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与馆员的个体本位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第二,图书馆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指导下,图书馆的目标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但在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影响下,当读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产生矛盾时,读者可能会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于是图书馆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与读者的个体本位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2.2 价值取向冲突

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呈现为价值取向的不同,由此产生了价值取向的“一元”与“多元”的问题。

价值取向的一元化具有普遍的规范功能,是人们共同的目标追求。例如,在面临图书馆的对外事务,馆员会自觉地团结起来共同维护馆的形象和利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不同利益追求的表现,对于图书馆和馆员来说,既要建设群众满意的图书馆,又要实现和维护自身各种利益;对于读者来说,既要遵守公共图书馆的相关制度规范,又要追求自身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这些多元的价值取向,往往令人无所适从,从而陷入价值取向冲突。

2.3 价值选择的决策问题

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发生冲突,就面临着价值选择的决策问题。

第一,从馆员角度来看,不少图书馆员对于图书馆建设也有不少的理论和见解。然而就我国来说,仍然有许多不利于非盈利非政府部门发展的因素存在,因此如何做,做什么便成为难以决策的问题。图书馆和馆员可能会将决策标准定在短期的利益追求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导致了功利主义,进一步凸显了价值选择的冲突。

第二,从读者角度来看,当读者的个人利益受到规限时,受个体本位价值观影响,一些读者往往会通过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来满足个人需求。如读者会偷偷地将笔记本带入参考书库作记录之用。对此图书馆应该是加强监管力度,还是修改章程,加大参考书库的开放力度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呢?

3 图书馆价值观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

核心价值观是居于主导地位,是基本价值标准。强有力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能主导图书馆馆员的理念,能在读者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品牌,能将大家的思想在不放弃个人利益的前提下统一到一起。如果图书馆提出一个能让多方认同且遵守的核心价值观,有助解决社会本位价值观与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冲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价值观已不能满足多元文化馆的发展要求,本文提出多元文化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包容、博爱。

第一,对于图书馆来说,自由是指图书馆要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让读者能自由地在图书馆中得到信息,让馆员有一个更宽松的工作环境;平等是指馆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和馆员;包容是指馆在资源分配、制度制定、服务提供方式上要顾及弱势或亚文化社群;博爱是指馆要关怀每一个参与图书馆的馆员和读者。

第二,对于馆员来说,自由是指减少对读者的不合理干预;平等是指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包容是指对于要更有包容心去对待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博爱是指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读者。

第三,对于读者来说,自由是指大众的利益。读者在馆内应时时顾及大众利益;平等是指平等地对待馆内其他读者;包容是指更加包容图书馆、馆员或其他读者的一些行为和现象,多从他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博爱是指热爱图书馆的环境,与馆员、其他读者和平共处。

要全体人员共同认可核心价值观,单靠官方的提出与宣传并未足够,还须在核心价值观和馆员和读者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两者中找到共通点,努力将三者结合起来。例如进行馆员服务质量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馆员职业发展和绩效工资的依据之一;将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与馆员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努力建设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对馆员的继续教育,使馆员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得到加深,并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努力实践;将“自由、平等、包容、博爱”作为对外品牌进行图书馆宣传,同时加强读者客户关系管理,既搞好图书馆公共关系又能对读者起到教育作用。

3.2 尊重和研究读者文化、馆员文化,构建和谐的图书馆

多元文化提倡各种类型文化的共存共发展,平等地看待每一种文化。因此,面对不同的馆员和读者,图书馆管理者并不能加以扼制或排斥,而应尊重和研究他们,通过各项管理方法去消除冲突,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图书馆。

持有相似价值观的读者形成了读者群,他们在阅读兴趣、对图书馆认识、个性化服务需求、图书馆服务感知上有共同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读者文化。首先,图书馆和馆员必须去理解研究这些读者文化,只有理解了构成原因、存在情况和特点,才能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其次,图书馆和馆员必须去接纳这些读者文化,才能够提升服务质量;最后,还应努力将不同的读者文化与图书馆串联起来,使读者文化与图书馆文化得到融合,在允许不同读者文化存在的前提下,共同遵守同一图书馆文化。

面对不同馆员,首先,图书馆应该民主地对待馆员文化,承认馆员的个体利益,尊重馆员的价值取向,使馆员价值观与图书馆价值观取得协调;其次,馆员文化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只有这样的馆员队伍才能以健康的形象展示在读者大众面前,敢于创新、自觉学习、文明讲礼、品行高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馆员所应共有的,图书馆也应努力地培养这种员工文化;最后,馆员间应该是团结协作的。只有在对话的环境中,馆员的思想才能得到交流,好的价值观才能指引不良价值观,从而抵制不良行为,使馆内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图书馆应该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加强馆员队伍的凝聚力建设,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均能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当代中国价位判断体系的转型[J].社会学研究,1995,5.

[2]纪清华.浅议图书馆的价值观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9 期,39-41.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

[4]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图书馆;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1-0082-04

1 图书馆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的道路,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大学图书馆作为提升大学生素质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正是为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氛围,是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培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承担起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充分利用其优势帮助大学生增强价值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塑造能力。

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不能仅仅是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刻板说教,还要有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诸多教育力量的共同作用,校内各种力量的整合对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1]。在北师大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又指出,高等学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因此,无论从价值体系要求本身看,还是从图书馆本身具有的各种优势看,图书馆都有必要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图书馆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客观优势

2.1 图书馆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环境优势

在高校,图书馆以其特有的环境优势吸引着大量学生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具有浓郁的书香氛围,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优美、舒适、宁静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有整齐规范的书库,分类有序的图书,宽大、明亮的阅览室。图书馆的环境所辐射出的文化魅力使得任何一个来到这个环境里的读者,都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放低声音,自觉地成为图书馆文明、礼貌、遵纪、自重的构造者,每一个读者也不自觉地成为了这个环境的组成部分。长期来这里的读者,在心灵、在品德,甚至在性格上都会受到熏陶。

2.2 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

在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吸引着大学生。各种优秀的读物,门类齐全,可满足各种兴趣和爱好,既有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也有通俗易懂、趣味十足的,更有融艺术性、文学性、感染性、教育性于一体的,还有反映学术最前沿、时代最潮流的。

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不仅是丰富的纸本读物,还有各种载体的电子读物,如众多的数字图书、专业数据库、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还有各类学习工具、学习方法,以及和考试有关的模拟平台。

面对这些丰富的资源及多样化的资源提供方式,图书馆能够帮助读者在这信息的海洋里,学会如何去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读者在图书馆进行阅读,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兴趣,还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价值观、人生观、处世态度等。

图书馆所具有的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对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武装头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激励价值。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作用。

2.3 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学习和自由的氛围

现代的图书馆是一个充满学术和学习氛围的象牙塔,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学习、 思考、 研究的场所,能使读者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学习、钻研。在这里,你可以看任何你喜欢看的书籍,学任何你愿意学的知识。这种自由、自主,在课堂上、在宿舍里、在家里都是没有的。

图书馆还提供了供读者交流、研讨甚至交友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读者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也可静静地聆听别人的高谈阔论。

3 图书馆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2014年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希望大学生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这也给如何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学校要在学习上为大学生求真学问提供便利条件,在道德修养提高和道德实践上提供机会,在提高思辨能力上给予引导和帮助,还要在扎实干事和踏实做人上创造修炼的机遇。

3.1 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引导大学生的和谐、友爱和敬业的精神

图书馆正在由以资源建设为主向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主转化,过去的闭架书库不复存在,现在可随意阅读的全开放式的书库,随时随地可阅读的网络化电子书,大规模的馆际资源共建共享和简易方便的馆际互借,宽敞舒适的图书馆环境等等,这些都是以读者为中心而变化的。

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和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大学生更是如此。诚信和友爱是建立在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读者第一,就是要尊重、理解和宽容读者。图书馆的服务首先应该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偏好。在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人,而在学会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奠定和谐、友爱的价值观。

对于来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大学生,要用信任树立他们的自尊,用欣赏增强他们的自信,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模范和表率,使他们从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切实的体验,达到培育的目的。

图书馆在服务读者时应明确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使各项服务既目标明确,又使学生不感觉到生硬刻板,把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零碎的各项活动中去。以一年一度的迎新工作为例:为了把这项工作与培育工作融为一体,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图书馆精心设计,细致操作,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新生,在学生心中打下感情和认知基础,为以后开展工作做好铺垫。除了例行的入馆教育,分批组织参观,组织新生座谈会,把图书馆服务延伸到新生宿舍;就图书馆某些工作和决策邀请新生全过程参与,对某些问题请学生组织并参与研讨等;对于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联合学生部门共同组织新生读书会,并在图书馆的一些文化宣传上注重不同民族的特点,交流不同的文化、习俗、传统等,促使新生增进了解,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避免在大学生活中的种种误解。图书馆通过这些努力在大学生中倡导和营造和谐、团结、友爱的氛围,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树立了典范,奠定了基础。

3.2 用规范的制度培育大学生的文明、诚信和公平观

图书馆是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等公共服务的,而不是针对少数人的私人服务,应该按制度的规定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读者。大学生的文明和诚信是实现公平的基础,如果很多读者都无视制度,借书不还,预约而不借,对图书随意写画圈点、污损,在图书馆学习时无视他人存在,我行我素,在图书馆交互平台上发表不文明、不负责任的言论等,这些有违文明和诚信的行为,图书馆制度将会公平地对他们给予教育和处罚,在大学生心中彰显出制度的约束力和公平性。图书馆奉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把培育读者的文明、诚信放在重要位置。对刚入校的新生应更加重视培育,使这些充满理想和期盼的思维在文明和诚信的引导下逐渐深入理解制度的公平。

为了达到读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统一,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图书馆无处不体现对读者的平等权利的尊重,不论学识多寡、地位高低、贫富、长幼,只要你来到图书馆,都会一视同仁地受到热情的服务。建立在公平和诚信基础上的读者借阅制度,提供丰富勤工助学岗位的友爱、互助制度,还有图书馆建立在正义、爱国基础上的馆藏制度,这些制度进行提炼,通过各种形式的言传和身教,使大学生读者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活实际融为一体,将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图书馆的这些制度设计起到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的作用。

3.3 用信息的自由和平等培育大学生的自由、平等观

保障读者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充分享有信息自由的权利是实现信息公平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2]。作为一个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机构,“零门槛”“无障碍”“平等”“免费”是图书馆保障读者信息自由和平等的基础。《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19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应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3]这些规定为图书馆培育大学生的自由、平等观提供了支撑。

《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指出:“图书馆是国家和政府为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而进行的制度安排。”为此,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高龄教工、低年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残障学生、小语种学生弱势群体,在图书馆设备设施配置、馆藏资源建设、服务人员的语言和行为培训、图书馆文化导向等方面都要体现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措施考虑,并号召大家对他们理解、帮助和礼让。图书馆要通过这些措施向读者彰显自由和平等无处不在。

为了保障读者获取信息的更大自由,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建成了众多的联盟,如CALIS、BALIS、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及其他各省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应主动积极承担起培育大学生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信心和决心,并把图书馆的努力和成果不断地向大学生展示,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邀请大学生共同参与其中,用行动来培育、理解和践行自由观和平等观。

3.4 充分利用文献资源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奠定认知基础

图书馆可以在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上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解决一些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对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认识融入到阅读和学习过程中,融入到兴趣上来,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来。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新思潮,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时采购和收集这方面的优质文献资料,以合适的载体加强宣传和推广,包括新书展示、资源二次开发后的网络宣传和橱窗宣传;针对热点问题组织读书会和沙龙,邀请有一定影响力校内外专家参与点评,帮助学生厘清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从而使大学生得到正确而又深入的引导,实现馆藏资源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

例如为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我们通过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国际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和、靖国神社等问题,乌克兰危机、ISIS、叙利亚等问题,及时采购一些这方面的图书,组织大学生参与读书沙龙,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本质,弄清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以及我国为了核心利益而作出的对策和斗争等。再通过网络和博客、微博、微信等,把这些活动成果甚至录像进行传播,使更多的学生获得爱国教育。通过这些读书活动的开展,把学生的理国融入到对一些国内国际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读书活动中。这比简单的爱国主义宣传和说教更有效果,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还有涉及诚信、敬业、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问题,也可采购和搜集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及时组织相关活动,不断扩大图书馆对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力。

4 结 语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教育职能是通过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作用体现出来的,只有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融入到图书馆服务的全过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图书馆在新时期的价值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大学生精神彼岸的探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6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3]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教高〔2002〕3号 [Z].[2015-04-08].http:///gczn/sygc.

[4].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和谐图书馆;现代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本人主要从现代价值理念的确立对和谐图书馆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及改革发展的路径进行初步的研究,探寻“以人为本”价值观在图书馆价值理念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一、新时期图书馆发展中的空缺

去年十二月份,江苏省高校图工委读者工作专委会在淮阴师范学院召开,从各高校图书馆人士的发言中,可看出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几方面问题:第一,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第二,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第三,从传统的馆藏到主动服务的转变等等。其实,核心价值观问题不仅是图书馆届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价值观却出现了偏差。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的圣殿,它本应是价值理念的栖息地,如果在这文化圣殿里仍找不到价值理念的痕迹,那我们的价值观真如那断了线的风筝,找不到归宿。纵观目前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馆舍越来越大、地位却越来越边缘化;图书入藏量越来越大,借阅量却越来越小;信息更新越来越快、电子资源越来越丰富,服务却越来越被动,我们所获得的远远低于我们所投入的。这种悖论关系并不是信息发展所导致的,也不是我们的知识层次所不能达到的,而是我们缺少了维护这些资源发展中的一根主线,我们没有去探索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价值理念,它是我们图书馆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体现,缺少它,我们的服务永远是被动的,我们的悖论关系一直存在着,我们的地位也就越来越边缘化。

二、现代价值理念在社会中的奠基作用

现代价值理念离不开两个原则。第一,要体现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第二,能代表各种观念的普遍价值。随着人类,人类社会的不断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才是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类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康德说过“人,以及与他一起,每一个理性的创造物,才是目的本身。”因此,现代价值理念不仅要揭示人的根本性质,还要符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能让大多人所接受。

现代价值理念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历史形成的。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经历了这些运动洗礼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本身、人性的重要。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卢梭的“人的自由与平等”;从洛克的“人享有各种权利”到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不反映了“人是目的”的价值理念。所以说现代价值理念就是“以人为核心”的价值理念。现代价值理念在社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人自身的作用;二是对民主社会的导向作用。

(1)现代价值理念揭示了人的内在价值,它与人、人的生存有着紧密联系,也就是,现代价值理念既体现了人的内在价值,又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意义。我们知道,人的生命内涵是很复杂的,既有最基本生理性的生存,又有精神的需要,还有道德追求乃至更高境界的具有神圣性价值的追求。人,作为一个个体来说,生存是其第一需要;作为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不仅仅只有生存的需要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本质需要。当人既满足了生存需要,又满足了自由自觉的活动需要,那么他的价值要求就成为其永恒的目的了,这才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层面。相反,“只有当生命中包含了精神的神圣的价值时,才会体现出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以,不管什么人,无论他有多么平凡,只有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实践活动中,只有把精神道德方面的追求看做人生的目标,其生命才有意义,否则,与动物又有何区别?当然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有各自的差别,由于文化水平不同、认识程度各有深浅、内心接受程度也有差异,所以,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各有差异,但是,是本质,就应该不变,就应该保持永恒。

(2)从社会民主角度来看,现代价值理念起着引导社会公平、正义、民主的作用。一个人,他的心中有正义,有民主,他才会去向往正义、民主;一个社会,它的民主程度同样也反应了这个社会中的价值理念所在。所以现代价值理念是体现和实施公平、正义、民主的前提条件。现代价值理念体现的人的内在本质要求,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社会角度,都充分体现了对民主、公平、正义的追求。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的价值理念确实出现了空缺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对物质的享受代替了对精神的需求,这种空缺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所以说,只有树立起一个积极的、向上的、民主的、和谐的价值理念,民主、公平、正义才能找到方向。

三、新时期图书馆的现代价值理念内涵

现代价值理念的核心部分乃是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塑造方面,国外图书馆要比我们早的多。比如东北伊利诺大学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为:优质服务、智力自由、私人合作与写作、平等和开放的获取信息、尊重人的尊严等。大约在1998年前后,我国研究者才开始关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从2006年开始我国图书馆逐步提出来关于核心价值的研究。在2006年12月提前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新年峰会”议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议题―――“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再认识”。在2007年图书馆年会征文选题中“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再认识”被列为第一分主题。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也只有通过人才能体现出来。人在此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作为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读者,一个是作为图书馆服务者的馆员,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图书馆发展着的主体。“以人为本”明确把人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既包括人的自由、平等、互重;还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所有图书馆人(服务者和服务对象)的基本理念,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精神准则,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旦确定下来就不会轻易改变的永恒的原则。它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人的,而核心价值是用来解放人的;它与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有区别,服务理念重在对读者的服务,体现的是读者的需求。而核心价值观不但体现了读者,也体现了提供服务者的需求。作为图书馆现代价值理念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知识的和谐发展。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传播文化知识、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这些职能不管从哪方面看都离不开人与知识的互动。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图书馆的借阅量在逐年下降,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借阅量曾明显下降趋势。我们知道,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这个时代必将让过去的某些资源产生很大的变化,如今的纸质文本就印证了这样的发展。并不是我们的纸质文献不够多,也不是知识含量不够高,而是网络的千姿万态,更加吸引了我们的读者。我们的读者在与网络信息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而在纸质文献方面了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针对这样的情况,各大高校也都提出了很多办法和措施。然而,我们应该清楚,人对知识的苛求主要不是用政策来调节的,更主要的是自身的理念的引导。强求看的书,肯定没有自愿看书有价值。这种理念的塑造,一是受读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二是文化价值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价值要想得到读者的追求,必须有人来传播。学校的老师、新闻媒体、网络、等等,还有不可或缺的就是图书馆自身的传播。所以,不管是电子信息资源、还是纸质文献,要想获得与人的和谐共鸣,必须有迎合读者需要的正确的理念的引导。这种理念既要让大部分读者都能接受,也要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现代价值理念在图书馆未来发展中的意义

首先,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图书馆是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就是我们的财富,然而,拥有这么大财富的图书馆在社会中却被边缘化,我们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拥有实现价值的信念,而我们正缺少这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图书馆的管理中,人的管理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图书馆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是要把人放在图书馆发展的第一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图书馆发展的核心。

对读者说,我们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看做我们服务的理念,倾其所能帮助读者,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这样才能展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体现的越高,就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图书馆的地位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图书馆馆员自身说,“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能为图书馆创造一个和谐,充满生机的环境。服务者自身的权利、地位得到体现,他才会给别人提供服务。如果我们把馆员的价值与图书馆的价值统一起来,给馆员们提供空间来施展他们的才能,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其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我们图书馆的价值也就在馆员身上得到了体现。

其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的体现要通过“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引导。图书馆既然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参与社会教育职能,那么对读者的教育就是图书馆不可或缺的要素。当然我们的教育不会像课堂上的老师那样,直接授予,我们可以引导。有的图书馆就非常重视自己的馆文化。所以读者价值通过对图书馆的文献阅览、参考咨询、教育与培训等等活动,获取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信息、获取图书馆的文化理念而得到体现。国外许多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训,其中哈佛大学有这样一句馆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其实这就是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我想,这样的馆训总能影响一部分读者。文化是隐形的,但是它给予人的力量是可感知的。如果我们用这种隐形的文化理念去引导读者,使其塑造自身的价值理念,我们图书馆的价值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升华。这种升华,对图书馆、对读者、乃至社会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图书馆是培养人和优化人性的文化圣殿,要使读者能将图书馆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最大化的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就必须使图书馆实现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变。这种转变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展现图书馆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此,图书馆的价值理念就显得无比重要,它影响读者从图书馆接受的信息资源和教育理念,当这种教育产生的效益体现到社会各个领域,就会产生其各个领域自身的收益。这就是图书馆价值从读者身上产生、转化并得到了体现。

参考文献:

[1] 徐宗良.现代价值理念的影响与作用[J]. 道德与文明, 2011年第2期.46页-53页.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图书馆标准体系;理论依据;参照指标;建设基础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8

我国图书馆学界对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90年,黄宗忠教授就提出:“标准化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图书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因此,图书馆标准是高速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提高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馆及相关机构对于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特别是2008年10月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立以后,组织开展了大量建设工作,成效斐然。但是,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尽管图书馆标准化工作如火如荼,但很少有研究者对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参照体系及其建设基础展开深入分析。显然,图书馆标准体系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将其构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对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旨在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视角,解读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依据,并对国外相关指标体系及其理念进行分析,进而考察图书馆标准规范化的基础,以期丰富学界对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认识,并为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参照。

1.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者对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三个方面。

大量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工作展开了研究。据邱均平等的研究,截至2014年9月,在CNKI和CSSCI两个数据库中,收录的高校图书馆标准化相关文献达368篇,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对欧美日等国外高校图书馆标准的研究:二是从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问题。此外,张东华等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与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贾朝霞(2012)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采访有效性评价标准。王荣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王伟S讨论了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问题。张惠君等评述了“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标准与规范。彭一中等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化问题。郭晶等考察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

对于图书馆业务流程标准化的研究集中在文献编目等方面。早在1988年,方子丽就指出,国际编目在向标准化方向努力。杨玉麟(1989)曾对早期我国图书馆文献工作标准化的成果进行了介绍。陈成桂(2005)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编目问题。梁焰(2006)对我国在版编目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针对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与规范的建设框架问题,张晓琳等(2003)展开了系统论述,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刘锦山(2001)对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工程建设进行了探析。李晟光[蚓(2006)对数字图书馆标准化的成本一收益进行了分析。

此外,刘兹恒等对照ISO和IFLA的图书馆标准体系,分析了其对我国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启示。王世伟指出,着力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着力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着力于“面向国际”战略的谋划是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2.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2.1可能性:“客观知识”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英国哲学家Karl R.Popper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由于能够完整地回答图书馆何以可能标准化的问题,因此,可被视为图书馆走向标准化重要的理论依据。Popper指出,“世界一”是物理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世界三”则是客观的思想内容,特别指科学的因果思想以及技术作品的知识世界。其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影响,而“世界三”却自成一体,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世界。Popper认为,每一本书都是客观知识凝结,无论这种知识是真是假、有用或无用、有读者阅读或没读者阅读。

自“三个世界”理论产生后,图情学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丰富其内容。Bertram Brookes所提出的“知识观”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Brookes提出,Popper的“世界三”必须延伸到信息。他认为,“世界三”中的客观知识即为记录、语言、艺术、科学、技术等文化类思想产品,信息科学(InformMion Science)的根是客观的知识理论,而不是主观的知识理论。Brookes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开拓第一世界,而将他们的成果记录于“世界三”: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家的研究,属于“世界二”,通过与世界一的相互作用,而将其记录存留于“世界三”:图书馆和信息服务职业的从业者的工具则是收集和组织“世界三”的记录,相关理论则研究“世界二”和“世界三”如何相互作用,使知识能够被更有效地利用。

显然,如果承认Popper所述的“客观的知识世界”的存在,那么图书馆的职业活动就可被视为客观知识的收集、整理、贮存及提供利用等活动。通过Brookes的界定,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图书馆及相关信息服务行业职业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客观知识”,因此,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2.2必要性:“五定律”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既然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因“客观知识”而具备完全的可能性,则进而需要回答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有何必要?

由印度图书馆学家S.R.Ranganmhan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被誉为对图书馆职业的最简洁表述。五定律的主要内容包括:书为利用(books are for use),读者有其书(every readerhisbook),书有其读者(everybookits reader)。节省读者时间(save the time of the reader),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无疑,Ranganathan描述了图书馆的理想面。然而,在现实中,达成这五个定律殊非易事。我国台湾图书馆学家何光国指出,现实中的图书馆职业实践常常可以描述为:书是为归集而非利用,有些读者不得其书,有些书在书架上收集尘埃,浪费读者和馆员时间,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旧货仓库。Jesse Shera也指出,世界上再完善的图书馆,恐怕也无法完全达到Ranganathan所列举的五项标准,尤其是其中第二律和第三律。

不难看出,把图书馆的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中,馆藏资源难以被用户充分利用是制约图书馆由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的主要障碍。实现管理过程与馆藏资源的标准化、统一性,是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基本目的。通过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可获取性,显然是连接图书馆理想面与现实面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达成图书馆的职业目标,跨越从理想面到现实面的鸿沟,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标准体系。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紧迫。

2.3现实性:“社会认识论”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当代图书馆职业面对的最大现实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及其承载的数字化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这一现实,图书馆职业正在经历一场嬗变。

“社会认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Jesse H Shera认为,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责任是将世界上最佳著作交给最需要它的读者。从Shera的视角看,读者与馆藏资源之间存在着鸿沟,必须依靠图书馆这座桥才能结合在一起。我国台湾图书馆学家沈宝环基于Shera的理论,提出两点重要认识:其一,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无需馆员这一中介也能结合。无疑,这一观念导致图书馆应走向开架;其二,馆员要想在信息资源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则须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并洞悉读者所需。早在因特网尚不够普及的1994年就有学者指出,熟悉网上检索的读者,实际上不再需要图书馆和馆员作中介而取得所需信息。然而,即使在网络广为普及的今天,只要图书馆赖以生存的记录仍然存在,图书馆就仍然存在着勃勃生机,只是信息资源(至少部分地)从有形走向无形,信息服务(至少部分地)从面对面走向远程化、虚拟化。正是基于这一状况,与网络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展望未来,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一部分,主动走向标准化,从而自觉地服从于整个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规制,这将不仅是图书馆职业价值在信息时代的基本体现,甚至直接关乎图书馆职业存亡。

我国台湾学者何光国对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新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实,图书馆是否能保持生机,则要看它们是否能够像过去数千年一样,机灵地、紧紧地随着信息记录形式及使用方法的变迁,而即时相应更易。这便是图书馆亘古不变的生存大道理和哲学根本。同时,何光国还基于对信息社会背景下“新经济”的观察,提出图书馆今后企业和服务发展的指南:资讯本体二值化、资讯载体多元化、资讯内容密集化、资讯组织自动化、资讯需求个别化、资讯服务专业化、资讯供应商业化、资讯沟通双向化、资讯传输宇宙化、资讯资源国际化。基于上述分析,何光国指出,“在21世纪‘数位化资讯社会’里,资讯将全盘‘数位化’,‘纪录’的格式也必须趋向统一……现代的图书馆是毛毛虫,21世纪后半世纪的‘图书馆’将会是一只美丽万千的蝴蝶”。无疑,图书馆业务走向标准化,正是对数字化时代“机灵”地顺应。

总之,从理论视角来审视,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兼具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在“数字图书馆”甚嚣尘上的今天,图书馆的标准化趋向更显得紧迫。何光国认为,数位化资讯传送和收受的各种软硬件设计规格统一,数位化资讯传送、检索和使用格式标准统一,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品质管理统一集中,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应采用统一标准等9个方面是“虚拟图书馆”的生存条件和必经之路。显然,这些问题都与图书馆标准化息息相关。

3.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参照指标及其理念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图书馆界针对图书馆业务活动,起草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了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标准规范框架。整体而言,我国图书馆相关标准文件从内容上借鉴国外规范文本,努力体现国际图书馆界相关标准规范的理念。

3.1ISO系列标准及其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图书馆的标准规范工作源自1978年我国恢复ISO成员国资格。自1979年全国信息与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工作者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大量规范文件,这些文件从不同角度体现了ISO相关标准的理念。

(1)ISO 11620:1998及ISO 11620:1998/Amd,1:2003。ISO 1 1620:1998及ISO 1 1620:1998/Amd,1:2003即图书馆绩效指标(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第1版,1998年4月)和图书馆绩效指标补充本(Information and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MENDMENT 1:Addi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ibraries)(补充本第1版,2003年7月)。这一指标的基本理念在两方面:一是比照图书馆自身的任务、目的和目标,对其服务及相关活动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二是通过过程性评估,促进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最终实现图书馆之间的比较。

(2)ISO/TR 20983:2003。ISO/TR 20983:2003即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s)(第1版,2003年11月)。其核心理念是基于“成长性”评估,证明图书馆价值并促进馆际比较。具体评估策略是通过对单个图书馆不同年度绩效数据的比较,发现图书馆历年以来业务量与业务结构的变化,从而识别其图书馆的“成长性”,并据此做出管理决策。

(3)ISO 2789:2006。ISO 2789:2006即国际图书馆统计(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2006年9月第4版)。这一指标体系所体现的最重要理念是经过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活动与其他相似机构之间是类似的,通过对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全程监控,并通过图书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比较,可以有效评估图书馆业务活动的价值与效益。

3.2GB/T 19580-2012及在图书馆标准化中的应用

除ISO标准外,我国图书馆界还积极参照更大适用范围的标准规范文本,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益。近年来,卓越绩效评估工作已得到图书馆界的一定重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2012)是由国家质检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管理会,属我国国家标准。这是一个适用于各类组织机构进行评估的准则。2013年,东莞图书馆在东莞市卓越绩效评估中获得一等奖,首开我国公共文化机构展开卓越绩效评估的先河。

卓越绩效评估的整体架构包括“两个三角”和“七大模块”。两个三角即“驱动三角”――领导、战略、顾客与服务对象和“从动三角”――资源、过程、结果。七大模块指领导力与组织架构、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服务对象的界定与业务活动的展开、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价值创造过程、其支撑系统、绩效测量与知识管理、结果评估与反馈机制。这一评估可被用来作为业务工作改进工具、管理水平提升工具和服务绩效衡量工具。

从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卓越绩效评估体现了如下基本理念:用户需求导向,实现发展战略标准化;关注价值创造,追求绩效输出标准化;优化管理过程,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卓越绩效评估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包括: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组织文化,顾客驱动,强调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适度灵活,关注未来,促进创新,基于事实展开管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等。

3.3国际图书馆界质量管理项目的主要理念

图书馆质量管理项目着眼点在于对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效益进行评估,这些项目所体现的理念对于构建图书馆服务标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LIBECON。LIBECON即国际图书馆管理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 Library Economics Research Study)。这一项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法国国际公共财经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欧盟委员会、国际图联(IFLA)等机构发起的。其主要目标是建成一个定标比超的工具,通过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支撑,促使全球化层面的图书馆行业政策的形成。贯穿于LIBECON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对图书馆事业运行成本的分析,考察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价值。

(2)LibQUAL+。LibQUAL+系统是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为美国及国际图书馆界提供的统计及评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整套在线服务。其核心理念是基于读者角度而展开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具体而言,这一系统通过征求、跟踪、了解读者对图书馆质量的意见,进而将这些意见转化为开展业务活动的具体依据。

(3)SCONUL。SCONUL(Society of CoHege,Na 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由英国和爱尔兰的大学图书馆共同组成。这一平台主要提供图书馆绩效测评数据、工具及测量技术。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对电子资源的全面评估,有效支撑学术研究,实现大学图书馆的职业价值。

(4)LISU。LISU(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atistic Unit)是一个重要的图书馆服务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为英联邦相关国家提供相关统计信息。LISU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基于绩效评估,形成独立的“第三方”建议,以便为图书馆职业针对文化和学术研究开展活动提供管理支撑。

(5)COUNTERoCOUNTER(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 Electronics Resources)即网络电子资源在线利用统计项目。这一项目由一家注册于英国的公司――COUNTER Online Metric负责运营管理。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设立标准,促进采用统一的、可靠的和兼容的方法来记录和报告在线利用统计,从而为图书馆员、出版商和中间服务商服务。

3.4IFLA相关标准的理念与启示

IFLA(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 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作为当前最大的图书馆行业性国际组织,在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迄今为止,IFLA及其各分支机构已出台了大量标准规范文本,得到了世界各国图书馆界的普遍应用。2012年,IFLA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Standards),作为6个战略计划中的1个,全面协调IFLA内部和外部的标准化工作,同时也支持各个专业部,尤其是专业组的标准化工作,标志着IFLA图书馆标准化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些标准涉及技术、服务、流程等多个方面。如,1996年,IFLA学术和研究图书馆专业组颁布《学术图书馆绩效评估国际指南》(Measuring Quality: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o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该指标体系重心在以用户为导向的指标上,包括:有效性、文献传递、馆藏利用、采访速度、图书加工处理速度、馆际互借速度以及用户满意度等。该指南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包括:图书馆职业活动质量评估应该具有可比性,优质的图书馆业务活动就是要用最合理的工作成本获得可靠的业绩。

4.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

4.1社会基础

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政治、文化等诸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地变迁。在信息资源日益上升为重要战略资源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需要比其他行业更迅捷地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无论从硬件环境还是软件条件看,信息资源赖以传播的网络都是一个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作为信息资源的存贮者和提供者,图书馆无疑需要自觉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便能接入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流系统之中。

4.2政策基础

自2012年起,我国政府实施的“三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使数以亿计的民众受益。然而,图书馆职业的从业者必须意识到,作为政府支撑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只有不断地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效益与价值,方能得到社会源源不断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公共资源必将(也只能)向能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部门集中。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一个目的,是把图书馆置入社会效益评估的整体环境之中,以便实现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效益的实质性比较。只有通过这种跨部门的比较,图书馆才能向全社会证明自身的效益,而只有充分地证明了自身的效益,图书馆才能得到持久而强劲的支持。

4.3职业基础

知识组织整理方法是图书馆学最富有生命力和动态性的领域之一。从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分类体系已历经一个多世纪而不衰,并在数字化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图书馆学家Richmond曾乐观地预言,“在已有的分类法、参照系统、索引、叙词表等技术之外,我们完全有可能增添处理更难问题的更复杂的方法”。不难看出。知识整序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业务,而这一业务正是基于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而展开的。

4.4方法论基础

著名标准化专家李春田把标准化的方法论基础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即标准化是先有目标并且以目标为先导,引领标准化全过程。目标导向是标准化方法论的一块重要基石。在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中,所涉及的环节、部门都分别承担着为确保总目标实现的分目标,从而形成图书馆业务活动的高度组织性和整体效能;二是系统分析。在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决策和执行的反复交替。诸如分析服务对象、确定总目标、明确相关要素、分析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整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目标分解、对标准规范体系的评审、直到标准规范体系的验收;三是整体协调。标准规范体系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整体,要仔细分析和确定它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性质和作用。这就要求图书馆业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放到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调整,都必须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所谓整体协调,简单地说,就是为实现最佳整体目标而优化业务流程,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同时相互协调。整体协调是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过程中最难的工作,同时也是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工作。可以说整体协调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是图书馆规范标准体系之所以能获得最佳整体效益的内在根据。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 WSIS IFLA 图书情报工作

[分类号]G25/G35

1 全球信息社会建设热潮与信息社会世界峰会

1.1全球信息社会建设新阶段的标志

“信息社会”一词最早于1964年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这一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内涵和意义也不断被发掘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通讯和交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信息数量急剧增加,信息社会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全球信息社会发展的状况如何?如何促进全球信息社会的建设?如何评估各个国家、区域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一类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而本世纪初“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Society,WSIS)”的召开改变了这一状态。笔者认为,峰会的召开是信息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标志,自此全世界的人民将在对信息社会发展的未来达成明确共识的基础上,按照共同设定的目标建设信息社会。

1.2 WSIS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数字革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思考、行动、交流、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获得知识和信息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帮助成千上万人民改善生活质量。然而,数字革命也带来了数字鸿沟,加大了富有和贫穷国家之间的差距,填补数字鸿沟、谋求在世界范围内共同探讨信息社会的发展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际电讯联盟得到联合国大会第56/183决议批准在联合国的支持下举行“信息社会世界峰会”。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由两阶段会议组成:第一阶段会议2003年在日内瓦举行,来自175个国家的11000多人参加了这次峰会,他们之中有国家政府首脑,副总统,部长副部长,国际组织、私营部门、民间团体的高级代表,还有来自媒体、企业、非政府组织的各种与会者。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有两个:通过了名为“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战”的《原则宣言》、提出了实现信息社会建设具体目标的《日内瓦行动计划》。

第二阶段会议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19000多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174个国家的代表、欧洲共同体、19个实体和政府间组织、5个联合国区域性委员会、联合国机构和计划署、11个专门机构和相关组织、30个应邀作为观察员参会的政府间组织、606个在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具有咨商地位或在峰会筹备进程中得到资格认定的非政府组织、226个在峰会筹备进程中得到资格认定的工商实体和国际电联的部门成员代表。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也有两个:形成了“突尼斯会议共识”以及“信息社会突尼斯议程”。

1.3 WSIS对信息社会建设的具体贡献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是联合国支持下全球范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活动,WSIS打算通过形成的文件和达成的共识将各国政府、社会团体和国际组织联合到一起,反映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愿望和要求,为实现“所有人的信息社会”的建设目标奠定政策基础、设定统一的目标、建立监督进程、促进发展和合作建设机制。

经笔者对WSlS众多文件的研究和分析,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对全球信息社会建设的具体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3.1 宣告了世界人民对建设信息社会的共同愿望WSIS在《原则宣言》中提出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提出在这个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1.3.2提出了建设信息社会的重要原则WSIS提出的共同原则是“改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接入和技术的获取,加大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开展能力建设;增强信息通信技术使用方面的信心与安全性;在各个层面创建有利环境;开发和拓宽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认媒体的作用;解决信息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并鼓励国际和区域性合作”。

1.3.3描绘了向全民信息社会迈进的美好前景 WSIS认为“我们正在共同迈入一个潜力巨大的新时代,一个信息社会的新时代,一个加强人类沟通的新时代。在这个新兴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生成、交流、共享和传播。”

1.3.4强调了所有人共同参与信息社会建设的观点 WSIS阐明:“如果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所有人都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在全球团结和各民族与各国家之间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一个崭新的知识共享的信息社会。”

1.3.5提出了国家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的应用目标WSIS照顾到国家的不同情况,提出可以根据国家的特点,考虑建立以下10个方面的国家目标:①用ICT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信息通信技术一下同)连接村庄和确定社区接入点;②用ICTs连接大学、学院、中小学;用ICTs连接科学和研究,④用ICTs连接公共图书馆、文化中心、博物馆、邮局和档案馆;⑤用ICTs连接健康中心和医院;⑥连接所有的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建立站点和电子邮箱地址;⑦根据国家的环境,改造所有的初等和中等学校课程以满足信息社会的挑战,⑧确保所有的世界人口获得电视和收音机服务;⑨鼓励内容开发,为了便于世界上各种现存的语言能方便地使用于互联网,应创造适当的技术条件;⑩确保一半以上的世界居民在他们所在的区域能够获得ICTS技术。

1.3.6提出了实现信息社会建设的具体行动方针行动方针包括11个具体方面:①各国政府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在信息通信技术促发展方面的作用;②信息通信基础设施;③信息和知识的获取;④能力建设;⑤树立对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信心并确保安全;⑥有利的环境;⑦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益处;⑧文化多样性和特征、语言多样性和本地内容;⑨媒体;⑩信息社会的道德内涵;⑥国际和区域性合作。

1.3.7设计了各国信息社会进程的跟进和评估的办法通过具有可比性的统计指标和研究成果,制定现实的国际业绩评估方法和基本标准体制,以跟踪日内瓦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

2 IFLA针对WSIS所采取的系列行动以及成就

由于信息社会涉及到信息内容的诸多问题,图书情报界对信息社会建设历来非常关注,此次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召开也同样受到了图书情报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合作,尤其值

得称道的是,图书情报界还根据自己的宗旨、目标、任务和特点,根据信息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利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机会,以最大的努力来谋求获得世界各国决策者对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工作价值的认识,力争在信息社会的建设中图书情报工作持续参与以及与相关领域合作来共同发展。

以下就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针对WSIS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和所获得的主要成就来分析这一点。

2.1 IFLA针对WSIS的系列活动

2.1.1在WSIS第一阶段的活动 在WSIS日内瓦会议召开之前,IFLA为准备参加这次会议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

・2003年5月,IFLA针对WSIS日内瓦会议原则宣言草案(Draft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and Draft Action Plan)提出了自己的意见,IFLA认为成立于1927年、拥有150个国家的1720个成员的IFLA有资格代表成千上万的工作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用户的利益来发表看法,IFLA根据草案中对图书馆的作用强调得不够的情况,提出了针对日内瓦原则宣言和行动机会的具体修改意见;

・2003年8月,IFLA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决议,决议中强调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处于中心地位,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在信息社会建设中面临着机会,呼吁参加WSIS的政府代表正确认识图书馆的作用,对图书馆未来在信息社会中继续做出贡献予以支持。

・2003年11月,IFLA在日内瓦大学举行了名为“把图书馆放在信息社会的中心(Library @ the heart of InformationSociety)”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会前会议。会议希望将有见地的世界图书馆员们聚集起来,共同讨论在全球信息社会背景下,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所应有的正确观念和行动。

IFLA认为WSIS是让IFLA的声音被世界听到的一个最好的机会,因此,它要求IFLA会议成员去寻找自己国家的代表,与他们联系,邀请和鼓励他们出席IFLA的会前会议,向政府和其它参与WSIS的组织宣传图书馆。

2.1.2在WSIS第二阶段的活动 由于IFLA的活动为图书馆在WSIS中产生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WSIS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第二阶段在会议,IFLA继续发挥影响力,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

・2005年11月6-9日,IFLA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国信息素养国家论坛合作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召开了一个高水平的研讨会,会议的议题是信息素养和终生教育,会议发表了一份关于信息素养和终身教育的声明“信息社会的灯塔(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IFLA将这次会议看作是与WSIS相关的活动,是对人类信息社会建设的一个贡献。

・2005年11月10-11日,IFLA举行了WSIS峰会的会前会“图书馆:信息社会在行动。会议总结了IFLA在WSIS日内瓦会议上的成就,提出为了确保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必须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实际,以便让信息社会基金管理处知道图书馆在让知识和信息可获得方面的成就和服务,最终能够鼓励他们投资图书馆的未来活动。在这次会前会上,IFLA启动了“图书馆成功故事数据库”,了“图书馆亚历山大宣言:信息社会在行动”。

・11月16-18日,IFLA参加了WSIS突尼斯第二阶段的会议,在会议阶段,IFLA的按照会前会议设定的活动目标,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在日内瓦会议中图书馆所获得的认可,推进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社会认识和投资活动的可能。

2.1.3在WSIS突尼斯会议之后,IFLA的后续活动2006年6-8月,IFLA了一份名为“图书馆和WSIS行动路线”的文件草稿,文件分析了日内瓦行动计划,确定IFLA、国家图书馆协会和其它致力于追随WSIS的团体所适合的每一个宣传目标。IFLA将WSIS日内瓦会议确定的11项行动计划加以复述,在每一个相关段落或者子段落下面确定了IFLA的宣传主题,即从日内瓦行动计划制定的WSIS行动纲领中抽取全文,与IFLA和图书馆共同体的目标进行对应。该文件声明是草稿,欢迎成员提出修改意见。

2007年5月IFLA还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WSIS的后续会议以保证图书馆和它的用户能够保留在信息社会建设议程中。

IFLA还设定今后的工作包括:广泛传播WSIS成果,鼓励其成员使用他们的图书馆在地区和国家各个水平做宣传;由同行举行一些后续的会议;信息社会的主题将会出现在机构地区的会议上;将生成特别的工具为图书馆生成促进信息社会发展活动的资料;已经生成的图书馆成功故事数据库将继续得到维护和发展。

2.2 IFLA在参与WSIS活动方面的工作成就

笔者认为,从IFLA所举行的与WSIS相关的各种活动来看,IFLA的活动目标和行动方案十分明确,即:

・第一阶段的工作是强调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的作用,让它得到更多决策层的认可,并力求在WSIS文件中体现这种认识,这个工作持续到WSIS日内瓦会议结束;

・第二阶段的工作是提升对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现有构成中作用的认识,确保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作用在WSIS中已经争取到的良好形象得到进一步肯定,这个工作持续到WSIS突尼斯会议结束;

・第三阶段的工作是按照WSIS的行动计划,让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工作真正融入到信息社会的建设中,在信息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方面起到实际作用。

由于IFLA的努力,图书馆对信息社会建设的作用在WSIS日内瓦会议文件中得到了正式承认,在突尼斯会议中也进一步得到巩固。IFLA在信息社会峰会日内瓦阶段所取得的成就被成功地带到最终的文件中,在信息社会突尼斯议程这个关键的结论性文件中,图书馆在提供给所有人的对于知识和信息的平等获取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强调,该文件号召政府特别支持图书馆在提供自由平等地获得信息、改善ICT素质和社区连接性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服务水平低下的群体中。这表明图书馆在建立一个包容性的民主的信息社会中被认为是基本的要素,图书馆的作用终于得到了来自非图书馆界社会的认可。

3 图书情报界在世界信息社会建设中应有的 立场、观点

3.1 图书情报界对世界信息社会建设的态度

在世界信息社会建设中,图书馆情报界采用怎样的立场和观点呢?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图书馆的作用方面来看,我们采用的态度也许是影响到图书馆和信息工作者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社会的目标在未来终将会实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图书馆是否能够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程度怎样?这些情况影响到信息社会中人们将如何对待图书馆,影响到图书馆能否在信息社会建设的大项目中获得更多

的投资并因此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壮大自身。

目前图书情报界可以采取的态度包括:

・对信息社会的建设采取观望态度,希望因为图书馆在信息内容方面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被世界所自然而然地注意到;

・公开承认和支持信息社会建设的重大价值,如果得到邀请就参与信息社会建设活动;

・积极参与信息社会的建设,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

・尽最大努力争取图书馆在信息社会建设中应有的中心地位得到世界的承认,将信息社会建设目标与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工作目标相对应,让图书馆在信息社会建设的机遇中得到新的发展。

幸运的是,IFLA抓住这个可以让世界倾听我们声音的最好时机,明智地采取了上述态度中的第4种,为世界范围的图书馆争取了更多的权力和发展的机会。

3.2 IFLA所表明的立场和观点

IFLA在WSIS的系列活动所形成的文件中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们不仅代表了全世界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工作者的共同利益,而且代表了接受图书馆和信息工作服务的用户的利益,同时,这些立场和观点也是图书情报界在未来信息社会中确立自己的地位、找到事业的发展方向的一个最好的参照。因此,笔者在此将IFLA所表现的立场和观点加以分析、提炼和总结。

3.2.1 图书馆和信息工作的目标与信息社会的理想息息相关

IFLA在围绕WSIS形成的系列文件中多次强调图书馆和信息工作的目标,并将它们与信息社会建设的目标相对应。在对WSIS日内瓦原则草案修改意见中,IFLA表示:我们已经通过了一系列的图书情报专业原则和要求,这些原则和要求有些直接与信息社会所代表的理想相关,比如维护信息自由的原则,促进文化知识、阅读和终身学习,提供信息自由获取,平衡作者的知识产权和用户需要,促进资源共享,

在以阿拉伯、法、德、希腊、意大利、俄、西班牙文7种语言的“亚历山大宣言”中,IFLA声明:图书馆信息工作对包容性的信息社会的合理运营有贡献,这是因为他们通过提供以任何媒介的、不考虑国界的对信息、思想和想像力作品的获得而使知识自由成为可能,他们通过反对任何形式的审查而帮助捍卫民主和普遍性的公民权力。

在对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工作的独特作用进行分析时,IFLA认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工作能够对个人的特别的问题和需要作出回应,这就弥补了媒体普遍性的知识传输,使图书馆和信息工作对于民主和开放的信息社会而言非常重要;图书馆对于信息灵通的市民和透明治理以及电子政务执行都非常重要。此外,图书馆和信息工作通过促进信息素养和提供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的支持和培训促进能力建设,由于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中心,所以这方面对于促进信息社会发展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

IFLA认为,IFLA和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与日内瓦信息社会峰会采纳的所有人的信息社会有着共同的愿景,这个愿景发扬了一个包容性信息社会的精神,这个信息社会建立在每个人能够产生、获得、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的这个人类基本权力之上。

3.2.2图书馆应放在信息社会的中心位置IFLA为2003日内瓦WSIS举行的会前会议命名为“将图书馆放在信息社会的中心”,明确地表明了“图书馆是信息社会的核心”这个立场。在随后的多份文件中,IFLA还不断在强调这个立场。

IFLA的观点是:

・世界范围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士将起到自己一贯的作用帮助实现信息社会的目标,图书馆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来对广泛的人群传递实现信息社会需要的服务,图书馆有传统的值得骄傲的合作传统,可以通过本身的合作和与其它公共、私营和自愿团体合作来帮助实现信息社会的目标。

・WSIS原则草案中涉及的原则没有对信息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信息技术能够传递信息、灵感和知识,但是所传递的内容必须是合适、可信、及时、没有语言障碍的,这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义务,搜索需要的信息、评价它的精确性是必须获得的技能,而图书馆总是将这作为他们核心事业并将在电子时代还会继续如此;从资源的占有情况看,因为个人不能购买所有的纸质信息,个人也不可能购买所有的软件和硬件来获取昂贵的电子资源集合,而图书馆可以做到,图书馆还可以提供一个环境让必要的搜索和解释技能可以被获取和开发。

・相信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能够并且应该在帮助准备一个平等的全球信息社会方面起关键作用。许多国家已经有了各种图书馆网络、相对适度水平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提供的投资,能够在许多地区开展信息革命,在处理数字鸿沟、加大获取和发展技能和机会方面已经有好的实践实例。

3.2.3与人们重视信息技术和信息过程相比较,信息内容应该得到更加的重视在向WSIS会议代表们宣传图书馆的活动过程中,图书馆和图书馆员都感觉到,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关注程序、协议、技术和手段,注意的是管道而不是管道中传递的信息,因此,尽管图书馆十分努力,但仍然只得到较少的关注。

图书馆也清楚地意识到,在新技术的光环引诱下,人们有可能会重新发明轮子。

IFLA呼吁:世界有100万所图书馆;160亿册书籍,书籍的总量是世界人口总量的两倍半,世界有69万名图书馆员一―他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帮助建设信息社会。因此,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3.2.4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必须在信息社会建设中继续发挥中心作用 IFLA围绕WSIS的所有工作就是希望,图书馆要继续在信息社会建设中发挥中心作用。从力争在WSIS正式会议文件中图书馆的作用得到认可,到采取的一系列后续活动安排,都表明了IFLA的态度。

IFLA希望这样的观点不只是得到图书馆员的认可,而要得到社会其它非图书馆人士的一致认可。在IFLA的文件中,它还提出希望国家、地区、地方政府和国际组织做到:①在信息社会策略、政策和预算中将投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工作作为重要的因素;②升级和扩展已有的图书馆网络让他们的公民和社会获得更大的可能的利益;③鼓励无限制地获取信息和自由表达信息;④鼓励开放获取,处理获取信息的障碍;⑤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支持产生有文化和有技能的市民的政策。

WSlS峰会结束了,但图书馆争取成为信息社会的中心地位的努力远没有结束,正如IFLA报告中所阐述的,峰会结束了,但进程并没有结束,工作也没有结束。各地的IFLA成员现在有了新的挑战,就是要跟进和确保图书馆在世界所获得的正式被承认、普遍被知晓并被积极支持的经验和状况。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管理工作;科学发展观;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其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基地之一。高校图书馆适当引进学生参与管理,不但能促进图书馆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改善图书馆的内部环境,使图书馆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而且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因此,探索建立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让大学生充分利用勤工助学的机会,参与图书馆管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图书馆发展,是高校图书馆面对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概述

1.主体与客体。本文所论述的主体是指我国国内全日制的本科、专科的高等院校在读的大学生,客体主要是指上述高等院校具有一定规模体制的图书馆。它们的地位作用,在高校的教学、学习、科研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当前,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大学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参与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被安排到图书馆参与适当的管理工作,二是因高等教育培育学生的需要,由学校或相关部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2.目的和意义。目前高校每年都有许多学生来自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为圆大学梦而令其父母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圆梦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高校图书馆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其目的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希望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时间,参与一些书刊管理等社会工作,同时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完成学业。二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的需要而作出的一种有效尝试。例如广州大学图书馆2007~2009三年中,先后共接受了80名来馆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学生,分别安排在编目部、技术部、项目部、期刊部、流通部和自修室等部门工作,他们参与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锻炼,又是学校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种途径,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和自身发展要求,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增强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和目的所在。

3.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价值观之我见。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有助于了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管理方式,很快熟悉和掌握期刊和图书的分类和排架,为其他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提供导航帮助。与此同时,加强了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为其今后适应社会提供了有利帮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加深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有助于培养其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质。第二,缓解了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图书馆员严重不足的压力。现实中多数高校图书馆开放时间至少每周72小时以上,扩大招生规模后,开架服务书刊乱架现象更为严重,现有人手非常有限,学生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缓解紧张工作压力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满足图书馆管理需求的同时,学校还能节省许多不必要的支出,免去了住宿、医疗、保险以及相应的管理费用等开支。第三,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学生,既是工作人员,又是读者,双重身份使他们自然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提供者和被服务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充当了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图书馆多了一条最直接、最方便搜集读者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他们能代表读者的呼声,最了解读者的阅览需求,通过他们了解、掌握读者的需求信息,调查了解不同专业、不同读者群的阅读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及时满足读者的建议和要求,使馆内各项规章制度朝着有利于读者服务的方向不断完善,使馆藏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文献的服务质量。同时,通过他们特殊身份的工作,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支持图书馆的工作,对纠正部分读者认为图书馆仅仅是一个借阅图书、外加阅览室的错误认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辨析

1.主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应有的岗前培训,工作目的定位欠妥。因为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学生主要由上述谈到的两种类型人员组成,而这些学生一般是学校相关部门提供,而不是根据图书馆的需求择优招聘选拔的,因此其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只是将此机会定位为一项单纯的解困措施,学校也没有将此项工作上升到培养人才及训练技能的高度,缺乏应有的岗前培训,导致学生岗位职责不明,劳动纪律松弛,工作责任心欠缺,工作目的定位不高。鉴于此况,图书馆也只能安排学生从事一些简单、零星的体力劳动,而大量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相对较高的工作却涉足甚少,这也是导致学生索取酬金的心理定位较高,工作效率相对低下的原因之一。如:来我馆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学生,都是学生处分配来的,不是根据图书馆的需求择优招聘选拔的。

2.参与管理的岗位劳动强度不均,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很多岗位都是比较简单而轻松的体力劳动,例如打扫课室、清洁办公室等,而图书上架工作是繁重而琐碎的,学生往往会把这类工作与其他岗位的工作进行比较,尽管不同的工作岗位劳动强度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但工作好坏却不影响其待遇,甚至有时他们所得工资却相同。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工作待遇太低和奖金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并由此产生不平衡心理而积极性不高,甚至还出现怠工现象,以致纷纷跳槽。广州大学图书馆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一些学生既嫌工作辛苦,又怨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加上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月只能做40个小时的图书馆管理工作,这些情况导致三年内先后有32名学生或中途退出,或离岗寻找校内其他工作,严重地影响了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开展。

3.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缺乏规范管理,桥梁作用未充分体现。一方面,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制订了一些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管理条例,但不够全面和科学,规定不明确,人为因素较多,随意性较强,条例、制度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不够,造成有些学生职责不明确,劳动纪律差,工作被动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遵守纪律和积极主动的精神,成为简单的雇佣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因为课程限制,一般都要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确定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时间,因此流动性、随意性比较强,如广州大学图书馆,学生来的时间大多数在下午、晚上和星期六、日,这种随机性给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增加了工作开展的难度。而作为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参与管理工作的学生其双重身份没有得到图书馆足够的重视,图书馆仍然只注重荐购图书、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等传统方式与读者联系、沟通,却忽视了在参与管理工作中学生的桥梁作用,不注重平时通过学生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关系,桥梁作用未充分体现,甚至失去了其作用。

三、我对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一些看法

1.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科学发展,是针对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参与管理工作进行的有计划、合理的安排,以满足、保障高校图书馆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而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内容应涉及服务方向及模式、管理体系等领域,但采取什么措施又如何创新、建设和管理模式,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进行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建立并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可操作性发展目标,其目的是确保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2.实行严格选拔、合理分工、岗前培训的用人机制。高校图书馆应与学校相关部门协商,改变用工招聘方式,应根据图书馆的条件和需求招聘符合要求的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合理分工,发挥其特长,弥补现有图书馆人员在专业上的不足,以利于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上岗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在基本素质培训方面,着重于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道德素质,从心理、思想以及高等教育培育方向上帮助他们解除压力,使他们自勉自励,正确看待生活的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劳动光荣的意识,珍惜自己的劳动所得,从容对待人生和现实,培养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养成敬业、奉献的良好品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例如广州大学每年都要招收一个少数民族新疆班,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是图书馆面对的新课题,在实行严格选拔、合理分工、岗前培训的同时,还要考虑他们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俗,尊重其民族信仰,避免民族矛盾的发生,在对待这些学生时先考虑安排在图书馆友好文库工作,友好文库从字面上更容易理解,与其他学生相比,也可让这些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主人翁意识大为增强。图书馆作为重点防火单位,也应将安全教育纳入其中。在基本技能培训方面,要针对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加强学生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图书的分类和编目等专业知识。严格选拔、合理分工、岗前培训的用人机制是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基础,相关部门应慎重对待。

3.建立监督、评估管理体系,确保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科学发展。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初始阶段,主要是图书馆业务的熟悉和图书馆工作方式基本运行模式的了解,因此客观上对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缺乏相应科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如何根据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借鉴评估经验对其实施监督与评估,以评促发展是一个新的领域,国内高校图书馆普遍缺乏的也正是这点。为此,与严谨的管理制度相结合,建立适应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情况的科学发展监督和评估体系,是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科学管理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促进该项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例如有的图书馆针对有的学生能干和懒惰就制定了严格的考评标准,对那些有老师在时干活一个样,没时乱上书或不干活的学生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尽管效果不大,但对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规范和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立适应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管理体系,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各高校所处地域环境的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引入市场经营理念,奖勤罚懒,以奖为主,要对其中的积极分子进行及时的评选和定期的表彰,以激励在岗人员努力工作。同时,设立意见箱,接受读者的监督,如有投诉,查明属实者立即停止其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为核心指标的监督和评估体系,推进体制创新和监督评估机制建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推进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良性运行机制的科学发展。

4.完善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桥梁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设置专门为勤工助学学生服务的部门,有其按一定的时序上下课、实习的作息安排,而勤工助学学生的稳定性不够,经常要更替新的学生,有必要为他们专门成立一个机构规范管理,专人专职负责勤工助学学生上岗培训与全面管理工作,以维护勤工助学学生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在制度上制订并完善严格的学生管理细则,规范其行为的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岗位责任和任职资格义务,做到职责明确。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是密切图书馆与读者联系的重要途径,是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了一座亲近的友谊桥梁,也建立了一种互相监督的机制,他们虽然在图书馆工作,但同时又生活在广大读者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诚恳邀请他们注意随时搜集、及时反映身边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应直接向馆内提出,起到对图书馆的监督作用。图书馆要统一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的桥梁作用,应注重主动询问、倾听学生本人及他们搜集到的其他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予及时的处理和答复,暂时无法解决的做好解释,边听边改,以诚相待,并通过各种形式在广大读者中肯定和宣传学生的桥梁作用,通过“搞宣传”、“造声势”,使他们的桥梁作用得到图书馆和广大读者双方的重视,为学生发挥桥梁作用创造条件。

5.加强图书馆队伍自身建设,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带领学生参与管理工作。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图书馆员的职位责任感、道德与人文素质的修养以及工作作风对图书馆氛围和环境的营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图书馆员和参与管理的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在工作中,馆员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一方面应多关心参与管理的学生,加强沟通,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不可忽视馆员的自身建设,言传身教、服务育人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员要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要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感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相比其他相对成熟的图书馆业务而言,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探讨,随着高校图书馆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尚需在高校图书馆不断深化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晓华.高校图书馆如何使用学生管理员[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05,(3):127-128.

[2]汤满满.高校图书馆学生助理管理工作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3):11-12.

[3]刘青芬,杨丽君.大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的探索[J].上海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研究,2009,(1):27-30.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篇7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笔者从分析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004年9月,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同时也向全党提出当前历史任务,给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方向。只有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国家才能长足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理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彻底改变观念,体现和谐社会精神,对此图书馆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拟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1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1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图书馆在体现自身价值、寻求政府支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看到了图书馆在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图书馆社会效益的非直接性,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图书馆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做贡献,更好地为地方领导的“政绩”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图书馆尽量贴近国家政治重心,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和社会教育、知识传播者的作用,真正体现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深造、进修、终身教育的“没有围墙大学”的功用;二是抵御文化侵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许多文明瑰宝、精神财富正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拜金享乐主义的无情侵蚀,许多优秀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的遭到损害,有的甚至已被湮灭、同化,有的危在旦夕,对人类文明安全、各国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从世界民族之林中消失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能够担当起抵御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责任和义务,起到保卫我国文化安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为图书馆有识之士深知,一旦文化消亡了,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1.2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们业余精神娱乐生活

最根本的目的是确实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贴近国家政治重心,发挥社会功能,密切配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活动。比如福建省图书馆邀请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中天到福州开题为《城市个性与城市文化》的讲座,近千人的场地座无虚席,受到了福州市民的热烈欢迎,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和加强。又如,最近易中天、于丹、纪连海深受老百姓喜欢,其书《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颇得大众喜爱,正处热销之中,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公共图书馆抓住机遇,多购入这些书及相关图书,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读者到馆借书,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体现价值。

图书馆在提高我国公民国民素质,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护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占领文化阵地,丰富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等社会建设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图书馆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缩小信息鸿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图书馆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1.3为地区实现文化战略添砖加瓦

图书馆改变观念,改善自己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贴近国家政治重心,体现自身社会文化价值,进而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在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中确实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让政府看到公共图书馆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地区文化战略添砖加瓦,尤其是处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图书馆,如广东、上海、北京、深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省、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强市的战略目标,图书馆抓住机遇,调整好职能和目标,努力开展工作,在省市实现文化战略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达到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2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1改变观念,积极参与

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意识上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岗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性质,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不会下岗,二不会少拿一分钱工资,一旦捧上了这个饭碗就不怕失业下岗,具有浓重的“吃皇粮”、“铁饭碗”思想。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2.2建立相关制度,优化管理

当前,图书馆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员“出口”和人员激励机制、工作考核制度。因此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被动地为社会大众服务,等着读者上门借书,观念保守,甚至有的馆员素质低下,常与读者大众发生纠纷。且不论国内发生的“国图事件”和“苏图事件”,馆方和读者谁对谁错,他们已使公共图书馆甚至其馆员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加上图书馆与大众媒体沟通不足、有的馆员又与读者沟通不足,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已在某些程度上陷入困境,这不利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故图书馆应建立人员分流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并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先予以教育,对屡教不改或是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或轮换岗位,再不合格者直至分流,取消“铁饭碗”制度。此外,还应建立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公共图书馆“进人关”,逐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到图书馆工作。

2.3加强图书馆职业精神教育

部分公共图书馆员缺乏较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对图书馆工作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图书馆员敬业精神淡化。因此,应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馆员素质,在对馆员的教育和考察方面,要业务技术和人文素养并重,使馆员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得使者的巨大价值,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知识传播和保存使者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保障社会底层民众信息公平获取权方面,更是不可替代。

2.4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馆员教育,使其形成节约意识,制止铺张浪费,节省办公费用,并且建立监督机制,把节约纳入馆员考核范围,与馆员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提拔相挂钩,有效制止浪费;二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独立的财会机构,配备称职的财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三是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水平,争取实现图书馆财务管理的良好运转,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四是要优化资金的配置,有的馆领导宁愿买大部头书以充当“镇馆之宝”,而对群众喜欢阅读的图书购之甚少,应当改变这种状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购买读者喜欢的图书上面,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促进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取,构建和谐社会。

2.5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

馆员待遇差,比如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学习进修、职称评聘、职务提拔及科研条件等方面,都比高校系统的其他知识分子群体来得差。待遇差又造成社会地位低下,馆员一有机会就“跳槽”从政或另谋高就,把图书馆工作当成“副业”,另外再搞一个“正业”,做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才能够稳定“军心”,保证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和谐。

2.6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促进图书馆事业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

当前,图书馆应为保障社会公民信息自由获取权利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信息平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并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图书馆事业与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和谐共同发展。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图书馆在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争取到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苏李秀英女士150万元捐款,图书馆在获得社会支持后既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又回馈社会,投入到社会文化事业中,从而实现图书馆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意识到“吃皇粮”思想的错误性以及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欠缺,彻底改变观念,确实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强化图书馆工作职业荣誉感,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沟通,力图改善并提高图书馆及馆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

[2]张思辉.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4).

[3]陈伟.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低谷”现象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论坛,2004,(8).

[4]孙德宏.对我国图书馆公众形象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9).

[5]吴慰慈.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1).

[6]陈超.国内外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J].图书馆杂志,2002,(2).

[7]易淑英.加强图书馆馆风建设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6).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篇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彻底改变观念,体现和谐社会精神,对此图书馆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拟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1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1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图书馆在体现自身价值、寻求政府支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看到了图书馆在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图书馆社会效益的非直接性,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图书馆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做贡献,更好地为地方领导的“政绩”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图书馆尽量贴近国家政治重心,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和社会教育、知识传播者的作用,真正体现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深造、进修、终身教育的“没有围墙大学”的功用;二是抵御文化侵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许多文明瑰宝、精神财富正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拜金享乐主义的无情侵蚀,许多优秀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的遭到损害,有的甚至已被湮灭、同化,有的危在旦夕,对人类文明安全、各国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从世界民族之林中消失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能够担当起抵御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责任和义务,起到保卫我国文化安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为图书馆有识之士深知,一旦文化消亡了,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1.2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们业余精神娱乐生活

最根本的目的是确实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贴近国家政治重心,发挥社会功能,密切配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活动。比如福建省图书馆邀请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中天到福州开题为《城市个性与城市文化》的讲座,近千人的场地座无虚席,受到了福州市民的热烈欢迎,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和加强。又如,最近易中天、于丹、纪连海深受老百姓喜欢,其书《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颇得大众喜爱,正处热销之中,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公共图书馆抓住机遇,多购入这些书及相关图书,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读者到馆借书,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体现价值。

图书馆在提高我国公民国民素质,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护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占领文化阵地,丰富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等社会建设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图书馆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缩小信息鸿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图书馆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1.3为地区实现文化战略添砖加瓦

图书馆改变观念,改善自己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贴近国家政治重心,体现自身社会文化价值,进而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在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中确实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让政府看到公共图书馆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地区文化战略添砖加瓦,尤其是处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图书馆,如广东、上海、北京、深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省、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强市的战略目标,图书馆抓住机遇,调整好职能和目标,努力开展工作,在省市实现文化战略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达到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2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1改变观念,积极参与

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意识上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岗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性质,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不会下岗,二不会少拿一分钱工资,一旦捧上了这个饭碗就不怕失业下岗,具有浓重的“吃皇粮”、“铁饭碗”思想。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2.2建立相关制度,优化管理

当前,图书馆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员“出口”和人员激励机制、工作考核制度。因此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被动地为社会大众服务,等着读者上门借书,观念保守,甚至有的馆员素质低下,常与读者大众发生纠纷。且不论国内发生的“国图事件”和“苏图事件”,馆方和读者谁对谁错,他们已使公共图书馆甚至其馆员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加上图书馆与大众媒体沟通不足、有的馆员又与读者沟通不足,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已在某些程度上陷入困境,这不利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故图书馆应建立人员分流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并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先予以教育,对屡教不改或是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或轮换岗位,再不合格者直至分流,取消“铁饭碗”制度。此外,还应建立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公共图书馆“进人关”,逐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到图书馆工作。

2.3加强图书馆职业精神教育

部分公共图书馆员缺乏较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对图书馆工作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图书馆员敬业精神淡化。因此,应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馆员素质,在对馆员的教育和考察方面,要业务技术和人文素养并重,使馆员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得使者的巨大价值,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知识传播和保存使者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保障社会底层民众信息公平获取权方面,更是不可替代。

2.4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馆员教育,使其形成节约意识,制止铺张浪费,节省办公费用,并且建立监督机制,把节约纳入馆员考核范围,与馆员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提拔相挂钩,有效制止浪费;二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独立的财会机构,配备称职的财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三是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水平,争取实现图书馆财务管理的良好运转,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四是要优化资金的配置,有的馆领导宁愿买大部头书以充当“镇馆之宝”,而对群众喜欢阅读的图书购之甚少,应当改变这种状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购买读者喜欢的图书上面,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促进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取,构建和谐社会。

2.5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

馆员待遇差,比如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学习进修、职称评聘、职务提拔及科研条件等方面,都比高校系统的其他知识分子群体来得差。待遇差又造成社会地位低下,馆员一有机会就“跳槽”从政或另谋高就,把图书馆工作当成“副业”,另外再搞一个“正业”,做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才能够稳定“军心”,保证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和谐。

2.6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促进图书馆事业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

当前,图书馆应为保障社会公民信息自由获取权利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信息平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并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图书馆事业与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和谐共同发展。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图书馆在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争取到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苏李秀英女士150万元捐款,图书馆在获得社会支持后既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又回馈社会,投入到社会文化事业中,从而实现图书馆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意识到“吃皇粮”思想的错误性以及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欠缺,彻底改变观念,确实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强化图书馆工作职业荣誉感,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沟通,力图改善并提高图书馆及馆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建设。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笔者从分析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

[2]张思辉.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4).

[3]陈伟.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低谷”现象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论坛,2004,(8).

[4]孙德宏.对我国图书馆公众形象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9).

[5]吴慰慈.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1).

[6]陈超.国内外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J].图书馆杂志,2002,(2).

[7]易淑英.加强图书馆馆风建设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