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城市建筑8篇

时间:2022-08-06 14:00:58

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篇1

我们身边的城市,某些区域已经变得由下述两种状态所组成――被纪念碑式的建筑不停打断的无组织的空间,专横的不连贯的个人主义面貌。“当我们缺少对建筑之间的空间投入关注时,环境就会被动地变为单体建筑的集合,以至于城市结构本身也被撕裂成碎片” (《城市设计的维度》)。所以对建筑师而言也需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手中的工作,站在城市中看建筑。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再新鲜的想法,再怪诞的造型,用不了多久人们也会习以为常。只有少数建筑能真正沉淀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城市意象中的地标建筑。

作为建筑师,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大部分房子的命运是充当一个城市的背景,但恰恰是背景决定了城市的意象。尽管我们很在意自己每一个作品的特征和含义,可我们也慢慢学会了如何去塑造一个合乎背景要求的建筑。从一些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出发,既能符合甲方的要求,又能让建筑融入到现有的区域环境中,丰富背景的含义,是我们在静安公寓的设计中努力去尝试的。

在反复地对方案和场地进行讨论与思考后,下述五个方面成为静安公寓项目中处理城市关系的要点:

(1)利用基地的位置形成自三环路进入国展方向的底景,整合了局部凌乱的城市形态,明确了城市空间的方向性。

(2)充分利用场地沿城市街道的长度,布置高层板式公寓和办公,形成完整的城市街墙,衔接起两条道路延伸的空间。

(3)底层界面为开放的商业空间,这里要强调面对城市的开放性和适宜市民步行的尺度与环境,但在形象上又融合在整个街墙界面中,保持界面的完整。

(4)基地周边既有低矮的住宅区又有大型的办公酒店建筑,在尺度上面向城市一侧需要完整的体量与城市尺度平衡,而在居住区一侧又要适当过渡,尽可能减少对其环境的影响保证日照条件,使新建筑能和谐的融入到现有的区域中。

(5)面对街角建筑适当错动利用两条斜边,提示街角转折的方向,保持了界面的延续,以此定义转角空间区分两个功能体量。

建成的房子能友善地处理周边环境的关系,不太唐突地出现在街头。为此我们最初的坚持也算有了回报,这也同时鼓励我们更坚定地在以后的设计中从城市的角度入手,关注城市的利益和发展,让建筑融入到城市中去,塑造值得人们回味的背景。

作者:柴培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城市建筑篇2

中西方城市与建筑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西方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程的比较,反映出混沌与秩序两种方式对城市与建筑发展不同影响。指出了中西文化中思维的混沌性和秩序性的不同发展过程是导致中西城市与建筑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城市与建筑中现实之美、功能之美、生活之美才是真正的美,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展现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空间形态。

关键字:

城市与建筑文化混沌秩序

城市与建筑是人类生活的物质载体,必然积淀了人类悠久的文化,由于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心理结构、伦理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不同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但不同文化的总体倾向都可以归结为两类――混沌与秩序,只是他们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城市的发展与建筑文化呈现出由秩序向混沌而最终达到平衡的发展态势。在中国则表现出由混沌与秩序的混合状态。但这里的混沌并不意味着混乱、无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非线性过程的内在随机性所具有的特殊规律性。它的出现冲破了确定性和随机性之间不可逾越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得以以一种新的目光来认识和思考世界。

西方城市与建筑文化

从城市发展的过程看,西方城市发展经历了由秩序理性的状态向混沌状态演变的过程。从16世纪的“乌托邦”、18世纪末的“田园城市”、1933年的《雅典》中的“秩序”到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中的反叛、民主、关注人的行为活动、反对精英主义和功能理性主义、注重文化与生活环境再到 “混沌”理论,文脉、场所理论,新城市主义,城市的发展趋于人性、活跃向着健康稳定的状态发展。

公元前491年,希波丹姆所作的米利都城重建规划,在西方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格网,各建筑物都布置在格外网内,被公认为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标志着一种新的理论和实用标准的诞生。其后古罗马城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也采用类似的格网布局。16世纪摩尔提出“乌托邦”,18世纪傅立叶、欧文提出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1933年的《雅典》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的问题。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在规划方法上往往对传统城市“功能与空间混乱无序”持否定态度,强调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等等。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许多城市在上述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但其结果却给城市带来较大的破坏,不仅造成建筑上的“千城一面”,也导致了诸如“内城渗漏”、“钟摆式交通”、“社区瓦解”等一系列城市问题。随着环境概念的不断深化,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着重于“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城市多样性”的观点,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简单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把多样性看作意外的、无秩序和无规律可循的不良产物而主张摒弃的作法,实际上是反“城市”的。亚历山大在《城市并非树形》(1965)一文中,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对城市的复杂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反映着复杂的需求,也体现着复杂的文化价值。因此,城市并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简单的树形结构。而现代“混沌”含义的城市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它的整体性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内各个元素之间总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就建筑而言,可以概括为几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流派: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前三者主要表现秩序与理性而后者则表现出了混沌思想模式)。古典主义的三个分支――古典式、哥特式和折衷式,在构件选用合理性的探讨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有着共同遵守的原则,即按照新确认材料强度的科学,重新评价全部构件的比例;按照使用者的需要,合乎逻辑地进行规划与设计;以更灵活的观点看待古典对称与整齐的概念。著名的古典主义优秀作品是万神庙。

现代主义又被称为功能主义,现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注重建筑目的逻辑性,将房屋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建筑参与或解决部分社会问题;注重建造过程的逻辑性,系统引进工业技术化、标准化、预制化,提倡建筑形式、结构体系、建造过程如实一致;注重建筑使用的逻辑性,提倡简洁、清晰、明朗的建筑风格,注重空间,应尽可能地满足功能要求。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被认为是理性主义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新现代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从两本有创新意义的著作开始,即A・罗西的《城市建筑》和G・格拉西的《建筑的逻辑结构》,前者强调已经确定的建筑类型在其发展中对城市形式的形态结构所起的作用,后者则试图为建筑学形成某种必要的组合法则。新理性主义的中心理论体系堪称类型学的方法论。他们强调城市是集体记忆的中心,和历史具有密切的联系,城市更新必须要从历史中寻找范例,引伸出“类似性城市”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有人认为是一个大杂烩,一种是新学院派,另一种是逃避一切规律,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揉在一起,让人难以琢磨。如建筑师该盖里与艾森曼的作品正是这样一种混沌的空间观,表现空间运动过程及其轨迹的设计意图,也蕴涵着一种混沌的思想。

中国城市与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运动的时空观。“道可道非常道”指出了宇宙的混沌本质,揭示了系统的非线;“小宇宙大宇宙”、“小周天大周天”的同构与重无穷自嵌套呈现出一种分形;“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递归表征了系统混沌的演化过程和分形产生的动力学机制。而以河洛周易、阴阳五行八卦为基础的风水理论及其“天地人”三才模式,正是这一哲学思想对古代环境规划、建筑学领域的实践活动所做出的一种前科学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见于《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随着历史礼制的强化,皇权一统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复,使得规划设计必须按主次布置,礼制序列在空间布局趋于复杂,于是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一切活动被禁锢在规整的大街小巷分成的内向院落之内中国古城很难扩大。 虽然为了体现皇权与礼制使中国的城市建设变得整齐划一,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的 “混沌”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

中国建筑的“混沌”涵义也是丰富的,中国文化是“以理节情”,反映到中国建筑风格是含蓄、温和,奇诡而不狂烈,艳丽而不糜烂,如观赏的空间、尺度、序列与功能的空间、尺度、序列一致,不给人杂乱、超常之感。布局、构造、部件等引发的“混沌”情感并非常规、非常人之感应,有个体与层次的限制,色彩、装饰等的复制、模式弱化了混沌感应,所以,中国建筑内部的“混沌”意象并不突出。相反,中国建筑形态作为文化要素,强化了其生活状态与人生意义,集体意象占有重要地位,如楼台、会馆、亭阁使中国建筑与环境、行为构合成整体,体现人、自然、神关系的无意识、直觉、情感等混沌思想在行为活动中流淌。

结论:

“利希滕贝格:正是,秩序是所有美德的婢女!但是,是什么产生秩序的呢?”城市与建筑的美应为城市与建筑中现实之美、功能之美、生活之美的统一。城市与建筑的现实之美、功能之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生活之美更离不开人类的主观感受。作为城市主角与建筑使用者的人类,其要求和愿望是多元的、异质的。只有混沌多元的城市与建筑才是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其体现出来的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空间形态才是城市与建筑美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沈玉麟.外国城建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许力 李道增 薛恩伦.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金伟. 混沌与秩序――城市规划理论的困惑. 规划师2002年第9期第18卷

袁忠. 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西方建筑思潮与中国建筑文化.华中建筑2007年第1期第25卷

作者简介:李楠(1984.5.3-)男,2007年7月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现就职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设计所,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李楠 电话 13898150239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8号中润国际大厦A座16层邮编110004

城市建筑篇3

目前世界城市以2%陆地的面积承载着全球50%的人口,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直接加剧资源短缺的矛盾,并且对生态环境、人口健康、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城市人口三分之二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其中贫困人口大约15亿,其中至少有6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11亿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几乎一半的建筑都在中国建设。

据统计,中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中国年新增建筑16亿~20亿平方米,其中的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中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

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因此建筑业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城市本身还是一个综合体,建筑则与这个综合体的大部分系统紧密相连,比如小到供排水系统、通风采暖系统,大到水生态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小区和城市绿化系统,等等。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条件,没有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乃至电力,非常容易发生传染病,生态、资源、安全、健康等问题交替出现,为人口文明进步带来挑战。也因此,新能源与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低碳经济潮流涌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的动力。

“绿色建筑相关生态和绿色产业将蓬勃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

近年来,发展绿色建筑已逐渐引领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绿色建筑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创新建设发展模式,推进建设领域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向绿色低碳建筑转型,实现建筑业对环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响,是中国建筑业和城市发展模式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雨水的收集利用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水安全的保障到空气污染控制、环境生态绿化等,都展现了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将成为从资源到产品到再生资源这样一个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为宜居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径。”仇保兴说。

他提出,一个城市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绿色建筑方面,要把握绿色建筑设计五原则。

这五项原则分别是:第一,建筑节能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的使用,还必须考虑尽量采用低品质(低能值转换率)的能源,如地热能、太阳能:第二,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应用简单技术,如通风、外遮阳等,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第三,利用低品质能源进行建筑整体性或基础性调温,利用高品质能源进行局部性、精细性调温,将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通则;第四,建筑将成为能源产生的单元,如屋顶计划中的太阳能利用;第五,从单一产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绿色能源园区。

与此同时,绿色的低碳的城市,也将成为新的发展主流。在城市生态和绿色建筑方面,国内不少地方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深圳是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国内前列的现代都市。“要发展低碳城市,就必须以绿色建筑为突破口。”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业界评价说,深圳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有三个,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绿色和屋顶绿化。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深圳面积狭小,建筑能耗在全市能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使得它成为了全国惟一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达到100%的城市。

天津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指标体系体现了复合生态原则,在生态评价上,体现了生态能量的要求,而且由生态河、生态链、生态走廊逐步向沿江、沿渤海湾延伸,交通是低能耗、低污染模式,倡导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再如曹妃甸,在这方面创新使用了多种评估工具,从零排放城镇、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开发新能源、中水回用、回收利用废弃物等理念,来探寻低碳城市的开发模式。

业内城市建筑专家说,人类不仅需要乌托邦式的梦想,更需要具有可操作、多样化、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城市的拯救不能仅仅寄托于未来的技术发展,更要注重那些现在就可用的“战斗武器”。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才有了中国与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合作来建设生态城市的项目。这类生态城市一般设定居住人口为30万左右,以实用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服务业或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

目前我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中国正以最旗帜鲜明的姿态向“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的方向迈进。

其实,所谓低碳,所谓绿色,并不完全需要“高科技”元素的支撑。

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征。现在陕北一些地方在建设新楼房,让住窑洞的老百姓搬进去,结果发现冬天取暖烧的煤是过去的三倍。后来旅游部门发现了商机,把空置的窑洞开发成宾馆租给游人住,反而很受欢迎。

城市建筑篇4

城市,瞬息万变的高级文明形态。

城市的建筑就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个性、品位、现状。上一代人离去了,上一代的城市建筑却把上一代这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韵味记录了下来,周而复始。

她没有终止,总是在不断变化着高度或者风貌。有时,她会像凝固的音乐,有时,又仿佛是流动的影像……

如果把城市比做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从外表上看,便应是可以一目了然的,无论他是工人、学生、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城市的性质,也正如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内在素质,会从根本上决定城市形象,当然也包括建筑的形象。

一个人背着相机,游走在这城市里,留意身边的建筑,用相机随意或不随意地记录着所见,再将这些记录下的所见与摄友们分享。

每一代人似乎都可以说出自己和城市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游走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里,要想捕捉某个影像,需要你每时每刻保持观察力,也许在你上班的路上,就可以看见有意思的画面。

拍摄建筑并不那样容易。在拍摄之前要观察光源,还要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因为建筑需要衬托才显得生动。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在人流车流中往往站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捕捉到一个理想的瞬间,有时还要冒险去爬高下低。

富有个性的建筑,这种个性可以表现在建筑的使用功能、规模、形体上,也可以表现在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上,还可以表现在具体的构件上,如屋顶、柱廊、门窗等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拍摄城市建筑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和读者分享。

1.巴黎新区的建筑,非常典型的一张建筑摄影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因透视和广角镜头效果造成的变形。

2.透过民居往上看现代的高楼,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对比。

使用Nikon D70相机,19mm超广角镜头。

3.冬天早晨暖暖的阳光,淡淡的雾气,远处的高楼轮廓依稀可见,和川流的行人与车辆组成了一幅很有趣的画面。使用Nikon D70相机,135mm镜头,光圈F8,快门1/250s, 用Photoshop后期调整色温为偏暖。

通过二维空间的平面形式来表现建筑

当摄影师用相机取景时,只有当相机保持水平,建筑的垂直线才会在照片中保持垂直。这就限制了用相机拍摄建筑的灵活性,特别是在地面拍摄高层建筑时,画面下半部的地面往往会显得过多,而建筑的顶部又无法被摄入画面。如果相机向上仰拍,虽然建筑的顶部被摄进了画面,但原本垂直地面的线条却会向上会聚,摄影中把它俗称为“透视变形”。所以一些专业的摄影师会使用特殊的移轴镜头和相机调整这样的变形,可是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可以使用广角或超广角镜头刻意突出倾斜线来表达视觉的冲击力或戏剧性构图(见图1、图2),或者使用长焦镜头压缩画面,使变形减少,使画面更富层次感(见图3)。对于取景,竖幅画面拍摄有利于表现建筑物的高大雄伟和街道的纵深感,横幅画面拍摄能较好地表现建筑群的林立。

用光线的变化表现立体空间

正确用光的含义是指控制光的方向、强度和光质,既要表现出受光面材料的纹理质感,又要能显示出阴影的层次而又不失细节。通常说,拍摄建筑物时,45度侧光是比较适合和常用的光线,但在表现外墙装饰为玻璃材料等现代建筑时,光照的角度就要灵活掌握了,要根据光线来表达你的主题(见图4、图5、图6、图7)。

4.夕阳在大厦的墙面上留下了柔和的金色阳光,使用Nikon D70相机,镜头70-300G,300端,光圈F8,因为明暗反差比较大,曝光-1。

5.逆光下,城市的道路就像河流一样,穿行的人们像是流动的音符。光圈F8,快门1/500s。

6.圣新大教堂的白色和蓝色天空,构成简单明快的色调,侧光的运用使得建筑的立体感非常突出。

7.教堂尖顶在树叶的背影中,指向深邃的蓝天,光与影体会的不就是那份信仰吗?使用Nikon D70相机,28mm~105mm镜头,105mm端,光圈F8,快门1/500s。

表现城市建筑中重复的线条和形状

画面上的线条是由相邻两种影调的分界线勾画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在构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线条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直线(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曲线、折线、圆弧线以及重复线等等。还有就是像迷宫一样重复的形状,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等等。

如何在这些繁杂的线条和重复的形状中寻找美感就是摄影者所要考虑的,包括线条的粗与细、实与虚、淡与浓之分等等。粗线条强,细线条弱;实线条静,虚线条动;淡线条轻,浓线条重。在构图中应尽可能充分利用线条的形式美和它们的艺术感染力,通过精心设计来提高画面的艺术性。在重复中寻找细微的变化,找到色彩或形状的搭配,使照片更具趣味(见图8、图9、图10、图11)。

8、罗马角斗场,由三道弧线和竖线构成的画面,使建筑表现出一种张力,宏伟而壮观,让人感叹人类文明的伟大。

10、四个重复的窗,就像四幅装饰画一样,仔细看,每个窗里的圣诞花都不太一样。

使用Nikon D70相机,镜头Nikkor-H Auto 50mm F2,光圈F8,快门1/125s。

9、11、有时色彩或者块、面,就是照片的主题,留意都市里那些时尚的楼群,你会发现像七巧板一样的画面。使用Nikon D70相机,镜头70-300G。

发现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是一个让人活动的空间,在拍摄城市建筑的过程中去发现建筑与人的关系是必要的,建筑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有时人的活动可以衬托建筑。建筑的个性可以表现在人对于建筑的使用功能、规模、形体的各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具体的构件上,如屋顶、柱廊、门窗等等(见图12、图13、图14)。

12.在水泥森林里,忙碌的人们从这片林子到那片林子……使用Nikon D70相机,镜头Nikkor-H Auto 50mm F2,光圈F8,快门1/500s。

13.人们在节日里装点自己的居室,窗口的铃铛、雪花,还有窗玻璃映出的房子形成了一副很有意思的画面。使用Nikon D70相机,镜头Nikkor-H Auto 50mm F2。

14.悠闲的下午,慵懒的夕阳,照射在人们的脸上和斑驳的旧门上。使用Nikon D70,135mm镜头,光圈F8,快门1/200s。

以上就是一些拍摄城市建筑的心得,还有很多拍摄技巧和构思是在拍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的,城市建筑那有趣的画面永远都拍不完。你是不是也跃跃欲试了?

城市建筑篇5

关键词:符号城市 建筑 标志系统 速度

正文部分:

标志系统与建筑

建筑,道路和绿地等元素一起组成了城市。但是行走在现代城市中,不管是在中国的北京上海,还是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你无法忽视的是城市中的标志系统:指示牌,广告牌,显示器等,如图1所示。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文丘里第一次提出了这些标志系统对于城市景观的重要性。他说道:“标志物能主导空间,而建筑则不足以如此,因为标志物比建筑形式更能形成空间关系。在这种景观中,建筑变成了空间中的符号而非空间中的形式。建筑的表意性变得非常小,‘标志物要大而建筑要小’,这才是第66号大道的金科玉律。”在这段话中,文丘里认为在拉斯维加斯这样的商业之都中,标志系统似乎已经凌驾于建筑之上了!

而在现在的建筑学教育中,标志系统一直被认为是建筑和城市的大敌。似乎车站设计的好,就不需要指示牌,商店的立面最好素雅干净,道路两边最好是纯净的绿化带。其实,这样的城市极其缺乏标志性,极其缺乏活力。拿本书中一再提到的商业区为例,如果没有大且醒目的广告牌,又怎么知道哪里是男装区,哪里是女装区,哪里是童装区?又怎么会确定这里是商场而不是政府大楼?

现代社会,标志系统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需求有时会要求建筑与图示、符号做某种结合:立面上出现了大幅的广告牌,或者被大型指示牌遮挡,周围挂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这也许是建筑的失败,却是城市的成功作为一个负责的建筑师,我想合适的做法并不是把标志系统和建筑隔离开来,而是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为这些标志系统留出余地。

在某一次的城市设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武汉高校附近是极其缺乏标志性的,于是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城市标志系统的相关设计。通过将校园特色与图像,文字,景观,¬¬已有标志物,甚至是声音的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图2所示。将华师大门两侧的柱子改成翻版墙,用来张贴广告和学校信息;在华师边界的两边种上桂花树,用气味暗示学校的存在(华师的象征之一是桂树);在武汉理工的浮雕墙上,镶上彩色的瓷砖强调出并不抢眼的浮雕,学生们可以在彩色玻璃上刻画;学校旁边的一段临时围墙被改造成涂鸦墙,庆祝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学校围栏的上面挂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衫,以显示学校氛围;武大周围商铺的铭牌上,附上有樱花图案的半透明薄膜(武大以樱花闻名);武大周边人行道的拼图也改为樱花图案。

¬作为符号的建筑

当传统的标志系统不满足于信息交流时,建筑物有时也会变成一种符号,担负着标志物的角色,引导着人们,吸引着人们。文丘里曾经提出了“作为空间的建筑”和“作为符号的建筑”,引起将空间塑造作为第一要义的现代建筑师们的思考。他说:“蒙蒂塞洛汽车旅馆的标志的外轮廓就像一个巨大的高脚柜橱,使高速公路上的人们在看到汽车旅馆之前先看到它。这种形式化且标志化的建筑物是反空间的,它注重信息交流甚于重视空间。信息交流――作为建筑和景区中的一大要素――支配着这里的空间。”也就是说,在那样特定的环境里,建筑物的外部空间要重于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让别人产生兴趣,明白建筑的功能,吸引人进入,这是最首要的任务。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商业建筑大多形式鲜明,标志性强,如武汉光谷的球形商场和北京的福禄寿大酒店,还有本书中提到的鸭子型的鸭肉店(被人们称为“长岛鸭仔”)。

作为符号的建筑早已存在,“A&P停车场是凡尔赛时代以来巨型空间演进过程中的当地阶段…穿越意大利式市镇广场就要传谣四周高耸的建筑,而穿越这种景区就要穿越宽阔的巨型‘组织结构’…巴洛克式穹顶既是符号又是空间结构,它们的外部尺度比内部尺度大,为的是在其所处的城市地段中居主导地位,并传达其象征意义。”似乎以前的建筑在传达信息时更为优雅更为和谐,而后现代后期的“福禄寿“之流,对于感官的刺激过于粗俗直接,容易带来审美疲劳。

有时建筑本身就是标志。的确,某些建筑在去掉外表的一切装饰之后,仍然可以辨认出它的功能。中国的政府机关大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国的政府大楼,公安大楼几乎都是一个样,高高的台阶,严整的立面,仿佛出自于一个建筑师之手。但是这样却极具辨认度,也成功的传达了官式建筑的威严,当然,官式建筑是否需要传达这样的信息也是值得讨论的,这里略去不谈。

建筑物作为符号传达信息时,有时并不完全依靠于其形象。书中说:“作为符号,标志物和建筑借助于它们的方位来界定空间“。迎向人群的建筑会让人感受到受强烈的公共性,而背向人群的建筑则显得公共性较弱,似乎不那么”欢迎人进入“。而一个直截了当的入口,一个干净利落的坡道,会很清晰的向人们传达这样的信息:这就是目的地!

速度于城市

现代社会,汽车对于城市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美国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度“,在很多城市都有汽车博物馆,可见其对于美国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和巨大。

以拉斯维加斯为例,拉斯维加斯是一座高速运转的赌城,交通体系发达,不仅人们的运动速度快,生活节奏也很快。这样的速度也带来了城市景观的变化。林奇曾经做过研究,发现,驾车人和行人沿路能看见的物体中,有一大半位于视线正前方并限于路边的物体,就像是戴上了眼罩(这就是为什么标志物要大而且要沿着道路。)……对于驾车人和行人来说,速度是决定视角的决定因素。速度增加时,人的注意力范围会变窄,从细节转移到整体感觉上,转移到有决定性的点上。“总体来说,在汽车引领的速度之下有效的传达信息,有两个办法。一是在视线前方不断直接的重复――如城市主干道上的广告牌。二是从很远距离都能看到的奇特的大尺度的建筑――如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图6所示。

慢速路边的建筑可以精致小巧,因为人们可以慢慢观赏,精密的细部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快速路边的建筑如果精致就实在是没什么必要,因为高速之下,是不会有人会注意细节的,有印象的只是总体形象。

除此之外,日益加快的速度也对城市中的标志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人能犹豫的时间变得很短,危险性也增强了。在本书中,文丘里提到:“……驾车人没有时间在危险而复杂的环形路网之中考虑反常的细节。他(或她)要依赖道路的引导标志,才能在快速行驶时识别空旷空间中的巨大标志。“可见,速度的提升对于城市景观的改变,从建筑物到标志系统,是全面而深刻的。

结语――广袤的原野和复杂的城市

在一片原野中的萨伏伊,柯布西耶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对住宅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充分实现了“建筑五要素”的设想。正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单纯,建筑师能集中精力关注建筑本身的逻辑。

城市建筑篇6

上海旭天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年,是一家从事内外墙粉刷、涂装工程;防水堵 漏、房屋维修工程;“平改坡”改造工程;防腐、地坪漆、高层清洗工程与室内外装饰工程 等多项专业工程的公司,目前系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团体会员和建(构)筑物清洗保洁 专业委员会委员。

旭天公司始终坚持“团结、务实、文明、敬业”的企业精神,以“专业专注、安全保质 、诚信服务”的企业宗旨为广大客户排忧解难、依靠其独到的技术,先进的经营理念,8年 来,先后为上海虹房集团、上海虹口足球场、上海香港广场、上海时代广场、上海新金桥大 厦、上海宝隆宾馆、上海靳羽西化妆品有限公司、雷神德奎(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 保税区、上海桃林小区、潍坊新村、竹园小区、上海万安路小区等数十家客户建立长期外墙 涂装,平改坡改装、防水工程、防腐工程、楼宇清洗、室内装潢项目,总面积达数百万平方 米,全部受到广大业主的高度好评,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上海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建筑的外观造型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如园型、尖型 、拱型、球型、斜型、大跨度挑檐型、古建筑等,旭天公司集多年实践经验采用了一系列特 殊的涂装操作工艺,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为上海城市建筑充当美容师。

上海市自1999年9月开始试行“平改坡”改造以来,旭天公司承接了多项“平改坡”工 程,为上海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为美化上海的都市景观作出了贡献。

上海地处亚热带,终年潮湿多雨,许多建筑物出现屋顶、外墙、窗户、地下室渗水等问 题,旭天公司积极配合市政建设参与城市防水工程的施工工作,尤其针对多层老房型的防水 施工作业,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水工程操作工艺,为提高上海市民的居住生活品质保 驾护航。

时间流逝,腐蚀现象发生在各个领域中,如土壤对管网及建筑物基础的腐蚀;大气对桥 梁、构筑物、钢结构的腐蚀;海水对船舶及码头的腐蚀;化学介质对金属、非金属及建筑材 料的腐蚀等等,旭天公司采用正确选材、规范施工、科学管理,从而确保防腐蚀工程的质量 ,减少腐蚀带来的损失,并使建筑物和构筑物达到应有的使用年限,成为了一个防腐蚀“急 先锋”。

城市建筑物的地坪油漆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多样性,旭天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 工艺以满足客户为宗旨,达到美观、耐压、耐磨损、耐腐蚀、防火、防油、防静电、防污染 的综合防护目的,施工项目质量深受客户的高度评价。

上海城市高楼的外观清洁是衡量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标准之一,旭天公司采用具有国际先 进水平的高新清洗剂材料对环境无污染,对动植物无危害的环保型生物清洗剂,先后受托多 项古老建筑物、高楼公寓的外墙清洗、保洁,为上海创造一个清洁、优美的环境作奉献。

上海商务办公楼、居民住宅楼市场的旺势,为室内装潢行业带来巨大商机,旭天公司集 室内装潢设计、施工于一体,以人为本,情感设计,体现一个“精”字,让你享有一个舒适 、美观、大方的办公与生活居住环境,公司设计装潢的项目中多次获奖……

城市建筑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

好的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如同凝固的音乐,但再好的建筑也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它不能脱离城市环境而独立存在,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方面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规划部门所遇到的障碍依然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实质上是“城市”与“建筑”之间的矛盾,如尺度大小、空间开闭、综合单纯、公共私密……“城市设计”的范围很大,大到可以是整个城市。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中介是“块域设计”,所谓“块域设计”的“块域”是由建筑设计任务引起,兼顾城市整体或局部的要求,以所设计建筑为核心的。它不等同于城市规划或设计中的“区域”、“地段”。 “块域设计”是对于同建筑单体或组群及其环境相关的体块与地域所进行的综合设计,是由建筑设计向扩展的。“块域”的范围取决于所依附建筑设计对象的重要程度或规模,是无定的。

建筑是城市的主要象征,也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快速发展中,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建筑师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不论是设计单体建筑或群体建筑。正如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符合环境的肌理的流线,虚实对比的立面,与环境格调相协调的色彩处理,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的整体轮廓。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要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建筑的进步和发展与建筑材料的创新及运用也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上,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又表现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建筑材料的发展及运用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于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设计表现手法的进步有利于对建筑材料的创新与发展。

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也受具体的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以前建筑密度、容积率之类的具体物质化指标,是建筑的控制指标,甚至也是城市设计关于建筑形体的导向性要求,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只要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也能取得好的设计效果。

总之,建筑就像是风筝,要让它自由的飞,至于如何飞,要看它在自由的天空中想飞多高,想怎么飞,那是建筑的问题,当然也是业主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重要的是牢牢抓住风筝的这根绳子,我觉得这根绳子应当是人口密度,日照间距,污染指数等,而这根绳子也可以说就是我们的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那么实际上也还是对建筑的一种控制行为,只有合理的控制才可能有自由的飞。

参考文献

城市建筑篇8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建筑色彩;华阴市

1城市建筑色彩概述

1.1城市色彩与不同功能区的色彩景观

1.1.1城市色彩城市色彩是存在于一个城市内的颜色范围里,它涉及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气候、植被、建筑、产品和文化等。从建筑的角度来细分,城市色彩又包括商业建筑的色彩、居住建筑的色彩、办公建筑的色彩、景观建筑的色彩、和文化建筑的色彩等等,它是一个集中的、完整的建筑色彩生态体系。[1]城市色彩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山脉、河流、湖泊、植被、城市建筑物和城市标识物等。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颜色,例如:巴黎以黑色、白色或灰色的弱顶壁颜色作为基本色;希腊人用色彩去加强大理石神庙的视觉效果,把群像雕塑装饰的扇面正面涂成浅蓝色或朱红色,给城市增添幽深的意境;意大利圣索菲亚大教堂上的马赛克与大理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种色彩效果给人轻快的空间感受[1];我国北方城市惯用暖色调,南方城市惯用冷色调,黄土高原的红砖瓦、黄土坳,江南水乡的青阶、绿墙。所有这些构成了城市的风貌和丰富多彩的外观。城市色彩的规划可以延伸城市历史风貌,体现地域文化,展现地域风情。色彩的感知是个人化的,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却是社会化的,城市色彩的形成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经济、社会色彩价值观及地域建筑材料的影响。[2]城市色彩规划的实质即:塑造城市形象,体现都市魅力。因此,如何通过建筑色彩这一要素,来合理有效地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形成城市特色,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形象,是项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在城市规划中都将建筑色彩作为规划设计的重点,而占国内城市规模总量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却在这方面与大城市有很大差距。基于此,对中小城市规划中城市建筑色彩的研究分析,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1.1.2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色彩景观现代城市是具有综合的区域,因此城市中包含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有休闲(风景)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办公(行政)区等。不同的功能区需要不同的色彩氛围,于是在各类功能区之间就出现了色彩不同的建筑景观。休闲(风景)区的建筑是根据本地的植被、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修建,更能体现城市的本身的自然风貌,在大城市的休闲区其人文景观更为突出(图1);商业区建筑的色彩就相对更鲜亮。同时,商业区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表现地域文化的特点(图2);住宅区的建筑,色彩温和、温馨(图3);行政(办公)区的建筑色彩则以庄重、严肃的色调为主(图4)。

1.2建筑色彩与文化色彩设计的重要作用

城市中建筑的色彩关系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代表着其特色和品位。老北京的灰墙、灰瓦、老梧桐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调,散发出古都浓郁的文化底蕴,衬托出帝王之都的恢弘与霸气。老城青岛的朱红色外墙、碧海、蓝天,也充分显示出这座海滨城市的美丽与浪漫。[3]城市色彩是与当地环境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城市中的各种关系由人创造,同时也在影响人生活的环境。和谐、舒适的建筑色彩对城市化的发展、地区的经济增长、城市影响力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中小城市建筑色彩概况

我国早在1978年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形象设计的研究,如最早将城市色彩设计的概念引入中国,并提出城市形象概念与构成的著名CI专家何攀华教授。从二十世纪末至今,国内许多城市正在注重色彩规划理论的研究与实际应用,特别是如北京、上海的大城市,城市建筑色彩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经取得了实际的效果,色彩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越发重要。然而,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大中小城市迅速崛起,使得许多城市在速度中迷失了自己,用心观察便知这其中大都是占中国城市规模多半的中小型城市。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城市建筑色彩的设计运用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其理论研究方面发展也不全面。由于缺乏对建筑色彩统一的研究认识,而竞相模仿、相互攀比,造成了建筑上色彩的混乱无序,失去了其城市独有的色彩与韵味,造成“千城一面”的困局[4]。

1.4色彩心理学与色彩体系研究依据

人对于色彩的感知是复杂的,色彩不只是一种现象在人眼中的表达,色彩也有其表情,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人眼反应色彩,色彩表情也可以作用于人脑,形成不同的色彩感受。例如:个人情绪、记忆的影响因素、色彩的心理感觉等,不同的人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是相同的[5]。色彩的感觉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包括兴奋、感觉、收缩、平静感、膨胀感和前进后退的感觉沉重感等;此外,颜色也会导致消极的和积极的,舒适和疲劳,和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焦虑。[6]综合色彩和色彩心理学的特点,孟塞尔(MUNSELL)色彩系统为此提供了研究依据。孟塞尔色彩系统是由美国艺术家A.MUNSELL在1898年发明的一种常用的颜色测量系统。孟塞尔色彩的立体模型类似一个双锥体型,它的中央轴代表无彩色(中性色的明度等级)。其中,孟塞尔值是指价值的顶端的白色到黑色的区域在过渡区的底部,分为11个相等的灰度距离感。其中,孟塞尔彩度是某一个特定的颜色与其中心轴的水平距离为饱和度,它是代表具有相同明度值的色彩离开中性色的程度差[7]。中性色的色度的中心轴0,远离中心轴,色度值越大。中央轴的水平投影角代表色相(图5-6)孟塞尔色立体模型的水平剖面,它代表了10种颜色的中心角,其中有5种主要的颜色:绿(G)、红(R)、黄(Y)、蓝(B)、紫(P)和中间五种的颜色:蓝绿(BG)、黄红(YR)、绿黄(GY)、紫蓝(BP)、红紫(RP),每种颜色又可分为10个等级。孟塞尔将这三种因素命名为:色相、明度、彩度,这三个因素可全方位的定义千百种色彩。

2华阴市建筑色彩现状分析

2.1华阴市简介

华阴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是陕西有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优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华阴市境内有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与素有“陕西小故宫”之称[8]西岳庙,其经济以旅游为基础。在这样一座拥有名山、行宫的历史文化小城中,如何依托自然之美与传统之美将自然、古朴、现代融于一体,使得华阴的城市不失其魅力与灵性。建筑色彩的设计研究在这里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城市建筑色彩的分区考察

2.2.1休闲(风景)区———华山、西岳庙休闲(风景)区是旅游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游客对风景区建筑的美感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华阴市的休闲(风景)区,是以华山—西岳庙为主体,其中自然风光是以华山风景为主,人文风光则是以西岳庙为主,其建筑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风格是以红墙、绿瓦、石雕的木建筑构造为主。在对休闲(风景)区的改造建设中,既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又要注意新修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美感。为大力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华阴市城建部门于2000年对岳庙步行街进行了重建和修复。这里曾是繁华的集贸市场,每逢历代帝王来西岳庙祭祀华山神等朝会活动时,此段街区的贸易活动繁荣景象便会呈现空前盛况,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古老沧桑的西岳庙街道终于再现了古老街市独特面貌。岳庙仿古街与西岳庙相辅相成,其主要的作用是商业性步行街。对区域内的建筑色彩考察分析得出,风景区内的古建筑大都为深灰色、朱红等传统色调,另外用仿汉白玉的大理石栏杆加以装点,整体给人以安静、祥和的氛围。2.2.2商业区商业区是以商业街、步行街等形式为主体建筑的区域。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呈现密集、连续分布状态。在商业建筑中,商业广告占据建筑外表面积很大一部分,而大面积得颜色在整个城市是最热情和活泼的视觉导向,所以商业区要有醒目的颜色烘托出热闹、繁华的商业气氛,继而达到吸引消费的目的,所以这一区域的建筑色彩的选择不必拘于城市主基调之内。[9]华阴市是以旅游消费为主体的县级市,因此它的商业区主要是围绕酒店、饭店、超市为主导的区域。首先,酒店主要分布在华山景区附近和华山路,其装修建筑色彩多样,有现代式色彩明亮的快捷酒店,也有富丽堂皇、假山绿地的温泉庄园,同时也有仿古式的酒楼。其次,饭店主要分布在南环路、万象街,以各色涮肉、面店、蛋糕房、酒店、陕西小吃为主。其装修色彩以突出其特色吃食为重点,其中南环路的吃食街由于开发较早,其门店的装饰色彩各异,以红色、黄色的招牌为主;万象街门店的装饰较为统一,多为黑+白或黑+黄等较为古朴的色彩为主。超市,在各个中心地段都有分布,成为各个区域的繁华中心。整体来说,华阴市的商业区是以食宿购物为主导的,开发较早的门店街区建筑色彩都比较花哨,色彩明丽;较晚开发的街区建筑色彩与西岳庙、玉泉古朴的建筑色彩相适应,给人们以强烈的融入感。2.2.3住宅区居住区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居住区的用地比例一般占到城市用地所谓30%以上,其建筑色彩被认为是构建优美城市色彩环境的基石。华阴市属于小型城市,居住区在市区内并不占主要部分,而大多集中于各个乡镇中。但这并不影响对华阴市区建筑色彩的解读。华阴市区内的居住区分布相对分散,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市政府广场附近算是比较早的居住区,色彩以灰白色为主;东方名城、世纪佳缘、邮政小区都是最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开发后崛起的,色彩明丽,以朱红色、明黄色、为主,凸显新城的活力,和城市生活的温馨感。

2.3华阴市建筑色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3.1城市缺乏主色调华阴市是一座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型城市,新城区正在开发筹备中,老城区也在正常运营当中,但新旧两城区在视觉色彩上会给人产生强烈的反差。而且景区里的古建筑色彩和城区里的现代建筑之间色差太大,容易给人带来突兀的感觉。城市建筑色彩元素可以有很多,但如果不控制色彩的整体规划,很容易出现色调混乱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城市色彩的设计,应着重指引城市整体色彩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即确定城市主色调。在大城市可能各个分区和各个公共空间中建筑的色彩还有更为明细的色调,但小城市的空间范围有限,不必考虑使用过多的色调。因此,对于像华阴这样的以旅游为基点的发展型小城市,更需要在其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确定城市的主色调,形成自己一面独特的旗帜。2.3.2城市各区内均存在用色混乱、过度和广告牌乱置的不和谐现象城市各区建筑色彩混乱,城区广告牌林立乱置,影响市容。原因如下:首先,在老城区里由于开发早,城区规划建设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导致建筑色彩用色混乱、各色广告牌乱置,造成城区规划混乱、视觉拥挤的现象。其次,在新城区内住宅楼与商业街混在一起,鲜亮的建筑色彩虽然给商业街增添了活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扰了居住区的安宁。再次,风景区,在西岳庙景区的周围广告牌乱置和用色混乱的现象十分明显,西岳庙处在城乡交接处,其对面就是村落,与古朴庄重的西岳庙显得格格不入,于是城建局就在村子和路面的中间,竖了几个大型的广告牌,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遮羞”的效果,但治标不治本。另外城建和文物保护的相关部门,在对西岳庙修缮和庙宇的重新着色方面,似乎缺乏对建筑色彩研究,使得西岳庙修缮好的色彩鲜艳到几近夸张,使得古建筑整体有一种浮夸、虚造的感觉,失去了其作为“陕西第一行宫”的古朴与庄重。

2.4华阴市城市规划中建筑色彩的重要作用

建筑是城市的代表,城市的建筑色彩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气质与品位。华阴市是一座快速发展的旅游型城市,城市的形象对其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建筑色彩作为城市形象的“第一代言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城市建筑色彩的规划设计要注意:第一,获取城市建筑色彩总体状况的把握,避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环境的破坏现象。第二,城市建筑色彩要有其主色调,突出城市特点,丰富建筑层次感,使城市建筑更有主体性。第三,在规划中应依据城市主色调,充分考虑功能区建筑色彩的作用,使其和谐统一。第四,在各个功能区的衔接处,要注重考虑建筑色彩的过度问题。第五,在对古建筑的修缮和墙体着色方面,要注重对古迹的还原,在保护估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修缮,避免因过度用色而对古迹造成的视觉损毁。在古迹保护方面,建筑色彩的设计运用同样重要。综上所述,建筑色彩的设计运用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3中小城市规划中建筑色彩重要性的探索

3.1城市规划意识有待普及

中国的中小城市受到其经济限制,城市规划者建设早期并不会将建筑的色彩设计放入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之中,导致部分中小城市出现色彩混乱的局面,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城市规划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其实,对财政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来说,规划建筑色彩控制的经济成本,要远比对建筑的规划设计划算得多,且受干扰小,更易于实施。[10]华阴是新兴的旅游城市,以规划城市建筑色彩来提升城市形象,对提高城市影响力和宣传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发展初期的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城市建筑色彩的研究和设计和色彩意识的普及。

3.2确定符合城市特点的主色调

确定城市色彩的主色调是城市色彩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中有不同功能属性的建筑,若要将城市的形象统一起来,就必须确定相对一致的主色彩。同时,主色调的确定要根据当地具体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的色彩来确定。华阴市城市主色调的确立要采集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的各方意见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设定的主色调才会给城市中的人营造一种“华山人”的骄傲和归属感。所以中小城市在主色调的确立中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地域与文化”的结合,营造一种舒适、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3.3提高建筑师对建筑色彩作用的认识

中小城市由于发展迟缓,同时也缺乏相关色彩研究的专业型人才,所以在城市的规划设计时,常常陷于“主流”和“被动”之中,缺乏对自己本城市建设设计的主控力。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注重培养设计师的色彩意识和乡土意识,因为在具体的城市设计中不仅要拥有专业系统的城市规划色彩建筑知识,更要对这座城市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设计师如果没有去体验过这座城市的生活氛围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其设计就会因缺乏内涵而空洞。只有懂得当地独特的人文与地理条件,才能设计出适合当地生活需求的建筑,营造良好的城市色彩。华阴市在这方面算是个不错的实践者,如华阴市万象饮食街的设计,其古韵的造型,就充分体现了华阴这座拥有浓郁人文历史气息小城的韵味,这为华阴市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前景更新添了新的动力。

4结语与希冀

西方国家对城市色彩设计和建筑色彩的规划的研究起源很早,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独特性很强,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其文化底蕴不输于任何一个国家。城市就像是文化的明信片,能直接反应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品位,提升形象是提升城市品位最直接的表达。而注重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是提升城市形象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占据国内城市数量大多数的中小城市来说,重要的更是以注重城市建筑色彩的规划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本文依据这个现实,以陕西省华阴市这一小城市为例,分析了此背景下的中小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现状,结合已有的成功案例,探讨了中小城市建筑色彩在城市规划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论文的写作,笔者也认识到城市建筑色彩要在城市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人民群众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参与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尹思瑾.城市景观规划设计[M].湖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4-102.

[2]朱静静.基于地域特色西安市长安区城市色彩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5-01.

[3]宋建民.色彩设计在法国[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58-59.

[4]雷姆.库哈斯OAM事务所等著.大师的色彩[M].北京中国李亮,李华,译.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38-239.

[5]曹苇.基于展台色彩设计要点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2014(7).

[6]孙旭刚.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7]徐海松.颜色技术原理及在印染中的应用(九)第七篇色序系统[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215-216.

[8]庞桂珍,吕艳,蔡冬冬.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4).

[9]李晓敏.城市色彩控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推荐期刊
  • 城市
    刊号:12-1225/C
    级别:省级期刊
  • 智能城市
    刊号:21-1602/N
    级别:省级期刊
  • 城市建筑
    刊号:23-1528/TU
    级别:省级期刊
  • 城市情报
    刊号:42-1761/G0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