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0.5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青海民族研究杂志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89
  • 国际刊号:1005-5681
  • 出版周期:季刊
  • 邮政编码:810007
  • 国内刊号:63-1016/C
  • 全年订价:¥ 140.00
  • 发行地区:青海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特稿 百年党史研究
  • 民族学研究
  • 人类学研究
  • 历史学研究
  • 文化学研究
  • 宗教学研究
  • 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

    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以撒拉族为例。探讨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在其文化再生产和族群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集体记忆分为历史记忆、社会记忆和个体记忆,本文主要研究撒拉族的历史记忆。探讨一个无文字的简单社会(人口较少民族)借助族群的历史记忆如何维持族群边界、强化族群意识的现象。

  • 技术与文化的互为观照:科技人类学解读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及布努瑶引进黑山羊、金银花等种养技术和过山瑶妇女习得抛秧技术两个案例,认为科技人类学研究在于探究技术与文化的关联性:一方面寻求技术导引文化进化的机理或标识,另一方面揭示出技术背后的精神体系,以期合理把握技术与文化的变迁细节及共变规律。

  • 全球化与地方性:认同的全球化话语——基于同仁县“五屯”地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个案分析

    本文以人类学视野借助田野个案来侧重考察广义的“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对相关的一些身份认同,诸如族群/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建构以及公民认同等的影响。

  • 文化涵化与族群认同——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问题研究

    河南蒙古族是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在明代就已皈依藏传佛教,清初移牧黄河河曲后,由于受到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进一步影响,文化发生持续涵化,尤其是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丧失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发生断裂,同时经济和生计模式的相似性和跨族群宗教认同的建立和强化,使得河南蒙古族与周围藏族间社会一体性和同质...

  • 地方精英与族群认同——一个村庄族群记忆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一个地方族群的案例分析,试图从地方精英的话语表述和行为分析来探讨地方精英是如何影响地方族群记忆和地方族群认同的。并进一步强调族群的一些符号特征对于维持和凝聚族群的重要意义。

  • 表述的民间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四川贵琼藏族的羊年会为例

    民间信仰的多重表述,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这个过程是在地方、精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参与和影响下动态产生的。本文以文献为主、结合田野调查。考察了四川省贵琼藏族地区羊年会文本的多样形态.分析了为何被表述为“这样”的原因.讨论了多样性的羊年会与贵琼人的关系。本文认为,多样化的羊年会文本里,都有共同的、不变的信仰核心贯...

  •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灵物的人类学研究

    本文运用人类学理论方法,对在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普遍存在、内容多元、形式丰富、极富功利色彩的民居灵物进行与之有结构性关联的少数民族宇宙观、宗教仪式禁忌和空阃象征几个范畴的解读,以阐释民居灵物所蕴含的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并对与之相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策略提出个人观点。

  • “原真性”民俗文化之于古镇旅游的价值——以广西大圩古镇为例

    古镇旅游其本质上不仅仅是“古建筑旅游”,它是古镇民俗文化体验旅游。旅游者通过对古镇居民行为景观、日常生活、习俗惯制、岁时节令等民俗文化的体验,达到对古镇价值的全面理解。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原真性”古镇民俗文化是古镇文化遗产的精髓。对当地居民“原真性”民俗文化的关注。可以唤起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促进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 抗战时期吴泽霖教授在云南开展的民族田野调查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吴泽霖教授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多次深入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研究,他对么些人(今纳西族人)的研究十分深入。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和筹建丽江地区边胞服务站并指导该站工作,他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边政学理论。

  • 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妇女民间工艺现代化过程中教育缺失问题

    中国妇女民间工艺创作者受教育水平在东西部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对西部少数民族妇女的创作产生许多不利影响。造成西部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缺失有主客观等原因,因此解决问题也需要多管齐下,国家要切实重视扫盲工作,政府应大力支持艺人的创作,民间组织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创作者本人应该加强自我教育,积极开拓人生。

  • 民族习惯的国家表达——以少数民族环境习惯为侧重点

    环境习惯在环保方面应该是一种可用的资源。但环境习惯在当下如何最大发挥其环保功能则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才有可能达到极致,从中外历史考察也可看出不凡有国家法吸纳习惯的实例,而在当下之中国,习惯之国家表达无非是立法、司法、执法三种路径.本文分别对此三种路径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下行政路径是最有效、有可能...

  • 农民工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保护

    本文通过对农民工阶层法律地位的分析,从法理角度指出农民工一方面作为我国公民拥有法律规定的平等权;另一方面却又得不到有力的法律保护而处于边缘化的法律地位。由于其劳动法律地位的模糊,造成对其在立法和实践中的冷落,也是这种模糊成为我国农民工权利受阻或缺失的前提。文章在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特征及权益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民...

  • 论当代生态科学理论视野中的藏族传统游牧文化

    从物质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解决了草畜平衡、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节约与持续循环等重大问题;从精神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生态化的生命观、自然观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观;从制度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系统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这一总的精神与...

  • 略论民族关系研究的构成要素及其启示

    民族关系研究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参阅中外有关民族关系研究的文献,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希冀对同仁在该话题与背景下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 论回族穆斯林的“接哈吉”仪式

    朝觐是每个回族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履行的一项宗教功课。完成朝觐功课的人被称之为哈吉,哈吉是一个承载意义的象征符号,回族社会中在接哈吉仪式实质上为一个典型的强化仪式,在现实中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 史前群婚时期质疑

    史前时期的婚姻形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其中群婚时期的存在与否尤为争论的关键,通过对史前婚姻形态和所谓的群婚时期进行了解,对群婚这一阶段是否存在提出质疑,从而分析出在史前阶段并不存在群婚这个时期的可能性,并由此对人类早期的婚姻状况进行一些大胆的推测。

  • 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的实现方式探析

    本文从民族机构科研人员、民族数字信息资源集成的需要,对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组织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元数据选择、民族信息分类和民族学本体等方式实现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并探讨了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组织的发展趋势。

  • 论元代回回天文历算的历史地位

    在蒙古军第三次西征的历史过程中。阿拉伯民族许多先进的天文历算成就被扎马鲁丁等学者陆续传入中国,因而成为元代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上都回回天文台的创建。上都一时成为东方回回天文历算的研究和传播中心。在这里,回回天文历算不仅以它独特的科学体系而与中国的传统天文历算相媲美,而且它还积极地推动着中国传统天文历算向更高的...

  • 论清王朝与布鲁克巴之间的宗藩关系

    南亚小国布鲁克巴(今不丹国),曾经一度内附与大清王朝,成为清代的属国。但学界对此,尚无专论。本文利用新出版材料对清王朝与布鲁克巴这种政治关系作初步探讨,疏漏缺失,尚祈方家指正。

  • 撒鲁尔王朝与撒拉族

    本文根据对撒鲁尔王朝的研究,提出了十三世纪中国撒拉族先民来自该王朝的撒鲁尔人的假设。对乌古斯与撒鲁尔的关系、塞尔柱帝国与撒鲁尔的关系、撒鲁尔人在安纳托利亚和今土库曼斯坦的情况,本文也作了简单的论述。

  • 与狐兰支亡降匈奴事件有关的三枚汉简新探

    本文对敦煌马圈湾出土编号分别为敦85、敦86和敦127的三枚汉简进行了新的考证。初步认为简文所反映的史事很可能与始建国二年车师贵族狐兰支亡降匈奴和戊己校尉史陈良反叛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而不是天凤三年王莽征伐西域战争中的一些细枝末节。

  • 青海省三江源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考察——基于玛多县的调查分析

    青海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补偿标准偏低,激励作用不强;二是按户补偿的方式使得部分牧户在减畜和移民方面缺乏积极性;三是部分游牧户没有纳入到生态移民的补偿范围内;四是后续产业发展不足,移民户就业无门;五是牧民融资困难,发展资金不足。建议: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公式...

  • 元代回回商人在甘宁青的活动和特点

    蒙元王朝在其盛时状况时期,无论是在社会经济,还是在交通运输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加之元代对商业活动的保护和有效管理,都为元代社会地位较高的回回商人在甘宁青的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整个元代而言,甘宁青回回商人的商业活动无法和东南沿海及中原地区的回回商人的商业活动相提并论,但是这一时期回回商人相比于他们的先民...

  •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近代以来中国西北地区回族商业发展述略

    近代以前,中国西北商业被回族商人和山西商人所垄断,但同(治)光(绪)朝之后,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整体上而言,回族商业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但甘南地区回族商业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试图廓清这一基本情况,希望对研究近代回族社会发展有所裨益。

  • 清代青海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

    青海地处边远,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产方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清一代,青海的商品经济发展滞后,并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发展特点。

  • 商人组织与近代民族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以广西为例

    文章对近代以来广西商人组织的发展数量、规模及其对城乡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近代商人组织在规范广西城镇市场秩序,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城镇工商实业、推动乡村经济的进步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对广西城乡社会经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1980年以来古代中央王朝统辖西北民族地区政策研究述评

    重视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北地区的“边政”问题并深入进行研究,是近现代以来西北史地之学的传统。1980年以来,史学界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比较集中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古代中央王朝统辖西北民族地区的指导思想、基本政策、具体措施、管理机构、统治效果等各个层面。对之进行必要的总结与评析,指出不足,有利于该项研究的不断深化。

  • 北宋神哲时期对西北蕃部的民族立法

    宋神宗、哲宗时期,随着熙宁、绍圣的开边拓土,蕃汉民族交往日益增加,土地关系、民族关系以及新旧归附区社会稳定等诸多新问题接踵而至。为了保障西北边疆政策的顺利贯彻,政府强调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西北蕃部的治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西北蕃部各族的民族法律法规,它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对于处理西北边地各族矛盾和纠纷、打击西北缘边各...

  • 红军西征在宁夏地区的民族政策

    红军西征时在宁夏豫旺地区实行了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先后成立了豫海县单家集回民自治政权,帮助回民群众进行反对苛捐杂税和分财产的斗争;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建立回民自己的武装,实现多民族联合抗日。这些民族政策的伟大尝试,对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形成,对支持八年民族抗战乃至对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壮族《七牛山》传说的文化价值

    《七牛山》传说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它具有民俗学价值,生动地反映了闹“牙优”这一过去流行于壮族中的歌俗。它对于进一步探讨壮族歌俗的起因有一定意义,就《七牛山》传说看,壮族歌俗很可能源于古代人民乐神娱神,交通鬼神,消灾祈福的需要。该传说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具有悲剧美,让人感受到一种裂人心肺的悲剧力量;它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