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物鉴定与鉴赏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0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10
  • 国际刊号:1674-8697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230041
  • 国内刊号:34-1312/K
  • 邮发代号:26-228
  • 全年订价:¥ 820.00
  • 发行地区:安徽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亮鉴
  • 稽古
  • 学术研究
  • 博物馆学
  • 文化遗产
  • 考古研究
  • 云髻风裳不食烟——记嘉兴博物馆馆藏仕女画作品中的女仙形象

    中国仕女画是中国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女性美的一种直观体现,明清入近代以来,出现了一批专攻仕女画的著名画家,同时,仕女画的选题和画风日益成熟。在此选取嘉兴博物馆馆藏的几幅以女仙为题材的仕女画,跳脱文字带来的想象,来欣赏画家笔下的女仙形象,也试析以女仙为内容的仕女画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的原因。

  • 广东省博物馆藏道教人物画述略

    道教绘画是道教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文人神仙画、道士文人画、宫观壁画及民间水陆画和版画等。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近400件道教文物,其中道教人物画约30幅,包括八仙、众神及水陆画等类型。携其要者从绘画主题、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可以一窥馆藏道教人物画的面貌,为后续深入研究及博物馆藏品征集和展示利用奠定基础。

  • 馆藏“江南织造臣庆林”款锦匹赏析

    南京云锦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在元、明、清三朝一直作为皇家御用贡品,其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的杰出代表。云锦经过元、明二朝的发展至清代前期进入鼎盛时期,本文拟从馆藏"江南织造臣庆林"款锦匹介绍南京云锦的特点,以及清代后期江南织造由盛而衰的历史原因。

  • 一块特殊的东汉马纹砖鉴赏

    2004年,重庆开县东汉墓出土一块手工刻画的马纹砖,这种率意而为的画像应是个体制砖工人在劳动之余的即兴之作,体现了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对马的认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 登封曲河窑白釉珍珠地划花枕赏析

    曲河窑属磁州窑系,是唐宋时期的名窑之一。白釉珍珠地划花工艺由曲河窑发扬光大,成为北宋时期一种流行的瓷器装饰风格。本文以多件白釉珍珠地划花瓷枕为例,从工艺、形制、装饰、用枕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艺术赏析。

  • “清陈元青白瓷套印”鉴赏

    玺印是古代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过程中一种作为凭信的工具,有官印和私印两种类型。东至县博物馆收藏有一套"清陈元青白瓷套印",为陈元的私印,青白瓷,外盒为长方形,盒盖上暗刻隶书"环溪书巢"。四字,盒内有素胎白瓷印章六枚,厚薄相当,长宽各异,印文依次为"环溪""清世名门、长卿""以椟为荣""陈元印信""元""谨元封",字体有隶书、小...

  •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

    庆城县博物馆收藏的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劳动英雄"木奖匾,是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政府奖给劳动模范张振财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团结抗战、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面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

  • “黑石号”货物装载地点探究

    近年来,"海上丝绸之路"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黑石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发现,为海上丝路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材料,无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就"黑石号"出水的外销性瓷器,结合相关文献,对"黑石号"货物装载地点是何地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初步证明"室利佛逝"即是"黑石号"的装载地。

  • 李苦禅的创新与历史文化断层后的创新——从“写意雕塑”的新文化概念说开去

    最近读到一篇专论"写意雕塑"的文章。开篇即言:"‘写意雕塑’的文化概念是15年前我在‘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上演讲的主题。当时,对于这个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写意雕塑已为更多的专家和艺术家所认同。近年来,更是有不少人将‘写意雕塑’作为活化传统的代名词而加以研究。

  • 在具象中写意——潘玉良人物画中的融合艺术研究

    潘玉良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理念,她把中国传统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艺术的具象形式相结合,最终形成具有潘式特色的中西融合艺术语言。本研究从图式语言的角度去解读她的人物画,不再强调她的身份标签,并抛开纯时间和纯画种的区分,只选择具有东方意象的作品,以此对其作品中的融合艺术精神做微观上的分析和重组。

  • 略论苏轼与米芾的交往及对米芾书风丕变的影响

    苏轼与米芾是宋代"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二人作为有宋一代"尚意"书风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为革新宋代书风流弊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苏轼与米芾的二十余年的翰墨交往,成为他们深厚友谊的最好见证。苏轼对米芾褒赏有加,而米芾对苏轼充满了推崇和敬重。黄州之会,受苏轼点拨指导,成为米芾由唐入晋、转变书风的关键时期,最终形成其"风樯阵马,沉着...

  • 浅谈锁具的发展史

    锁具的历史从锁具的诞生到目前的逐步发展演变,中间未曾间断过,锁具的意义也不断地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迭,由最初简单的防御功能转化并逐步发展出其他方面,如工艺、技术、造型象征等种种含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过程,锁具才不再是单纯的实用产品,同时注入了人文精神,使其具备了可凭借科学的手...

  • 关于一件清代铁叶铠甲的历史考据

    大清以武立国,满清的创立者,清太祖努尔哈赤带着13副铠甲和不到一百名士兵开始闯入历史的舞台,最终建立功业,夺取天下。由此,清朝对盔甲极为重视,格式也极为讲究。本文以锦州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精美的绣金四爪龙铠甲为例,推理分析该件铠甲的历史来源。

  • 浅议唐墓中的守护神天王俑

    本文以两件唐代彩绘天王俑谈起,试从天王俑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以及造型、冠饰、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彩绘天王俑在唐朝各个时期体征的变化,以凸显盛唐时期厚葬之风的盛行以及唐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融合。

  • 两广出土汉俑的类型及文化因素考察

    两广地区迄今已发掘出数量庞大的汉墓,其中不乏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的随葬墓俑。通过服饰、肢体动作等身份信息可将俑分成九类,并在类型学型式划分的基础上分为四期。最后初步推测出其工艺及造型大致受中原汉式、楚地、滇东、海外异族形象等因素影响。

  •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寿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窑场。据考古研究发现,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晚期,兴盛于隋唐,唐代末期衰落,但窑火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有400多年的历史。本文从寿州窑的发展历史入手,从历史背景和工艺演变等角度阐述寿州窑瓷器的釉色演变,试图找到一种规律。

  • 隋唐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探析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后,隋炀帝杨广下令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为方便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开凿的运河,主要开通了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自江南至长安(今西安)的一条水上通道。大运河商丘段是通济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3月5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公布时,这个考古新发现被正式命名为...

  • 《灵山保国寺志序》碑溯源——略论清乾嘉重臣费淳与宁波保国寺的关联

    宁波保国寺现存有一方《灵山保国寺志序》碑,碑上之序为清代费淳所撰。费淳历仕清乾嘉两朝,是为数不多的汉人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者,为官廉谨公允,颇有政声。本文从该志序碑着眼,考论费淳与千年保国寺的历史渊源。

  • 论泰州古城南水关遗址相关问题

    泰州城南水关遗址是在2009年12月城防工程施工中被发现的。后经泰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发掘,发现了礌石、古钱币、陶罐等文物。通过对水关遗址结构及出土铭文城砖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我们认为泰州城主要建于南唐时期,宋代经过增修,同时城壕的高度和深度也经过了扩展。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缮。

  • 青铜镜进化论补充说明之一——几种线条工艺、时间及应用

    为完善、修正青铜镜雕版制范技术进化论体系,本文对纹饰线条工艺、出现时间进行分析,举例说明应用,并初步提出进化论适用于同期瓦当、部分画砖纹饰技术工艺解析的看法。

  • 应重视传统银饰的收藏

    中国传统银饰品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绵延时代久远,地域分布辽阔,存世量丰实,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本文通过银饰的发展、纹样、特点等方面的论述,反映了重视中国传统银饰品的收藏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邓州古八景

    八景是对一个城市典型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的统称,是古代城市普遍的文化现象,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八景最初是文人进行诗画创作的题材,后来发展成为一笔数量可观的风景资源,常常被记录于地方志书之中。邓州古八景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邓州志》,到清代有所变化。邓州八景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环境的改变,其文化景观多已...

  • 略论林则徐漕务改革思想

    对于林则徐,我们并不陌生,他曾是"虎门销烟"的主角,然而林则徐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事业的贡献远不止于"虎门销烟"这一项功绩。他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对漕务改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考虑用"商办"来代替"官办",这是制度上的一个伟大创新。虽然他的抱负没有施展成功,但是历史却将他的漕务思想遗留了下来,让我们在今天可以见到这笔宝贵的精...

  •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泉州因刺桐港而享誉全世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有一千多年的古港历史。自古享有"东方第一大港""四海人文第一邦"等盛名,是知名的"世界宗教博物馆",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保存地,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起点城市。

  •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预警体系的构建

    以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为例,探讨如何构建科学、系统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从而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水平,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福建土楼监测的现状,研究制定符合福建土楼实际情况的监测指标体系,提出建立国家、省级、遗产地三级动态监测框架,并对监测的行政安排、工作机制、设备需求等提出初步的思考。

  • 从数字分析看史前玉琮文化

    本文通过史前文化玉器出土的数据对比,揭示了史前玉琮文化的根源意义,化繁为简,对商周时期玉琮延伸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定安县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为了使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长久地保存下去,博物馆必须采取多种技术性预防措施,将文物保存、展示于适宜的环境中。本文就定安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保管现状及文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

  • 浅析基层博物馆馆藏书画的日常养护

    本文通过对本区域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总体情况的分析,以及目前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馆藏设施较薄弱的现状,结合笔者的基层馆日常工作状况,以馆藏纸质类文物为例,列举日常养护中需注意的基本要素和基础保护动作,以便基层文博工作人再斟究,更合理地保护好文化遗产。

  • 浅谈古尸的分类

    古人普遍认为在人死后需要好好保存尸体,相貌保存得越完好,人死后就越会得到幸福。埃及人把尸体制成木乃伊,而在中国出土的古尸形成原因与埃及木乃伊不尽相同。本文以长沙马王堆女尸等为例探讨中外地区古代历史上人们对古尸的保存与现代保护的技术。探讨古代社会保存尸体的防腐技术及医学发展水平等情况。

  • 天水市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实践

    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概念。至20世纪90年代,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理念逐渐被世界主流文化遗产界接受并成为共识。从2005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将上海市博物馆作为基地,制定了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各项相关标准,以2010年世博会的应用为示范,逐步向全国文博单位推广。天水市博物馆是甘肃省重要...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