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体育论文

时间:2022-04-10 08:45:27
摘要: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是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理论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这种迫切性主要来源于社区体育发展实践的压力。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政府积极引导、居民参与,以人为本、以社区体育服务为中心、多样化载体、本土化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 社区体育论文 社区体育 体育论文 体育

社区体育论文

社区体育论文: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太极文化

社区是由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家庭组成,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每个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应以积极的态度,创建和谐的家庭,构建和谐的社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体育在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增进身心健康,推动文化发展当中有着积极的作用。社区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文化需求,它是社区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太极拳运动有强身健体、保健养生等功能,更是我国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和欢迎。据有关报道,世界上练习太极拳者将近3亿人,太极拳运动适合不同人群的练习,吸引广大的练习爱好者,因此,社区体育开展太极拳运动,能够大力推动社区体育的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区体育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包含于社区文化,所含内容广泛。社区体育活动的活动条件、参与主体、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等等都是社区体育文化包含内容。一般认为社区体育文化的定义是生活在社区的居民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共同创造的集中体现社区居民体育价值观的群体意识、态度和行为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品质生活,因此,人们不仅局限于追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也越加强烈。只有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社区文化发展迅猛,带动社区文化发展的社区体育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区中成立的体育文化团体,通过各式各样的体育文化交流,例如: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体育舞蹈、秧歌等体育活动,活跃社区体育文化,满足社区居民对于体育文化的需求,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促进交流,融洽邻里关系,维护社区和谐,为共建和谐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

二、太极文化

太极拳是健身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太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与我国哲学、医学、养生学等传统文化相融合。作为中华武术中最具哲理及内涵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的拳种之一。“太极”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哲学韵味。易经中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直接规定了太极拳的思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讲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引,阴阳之母也……”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所在。

从太极拳练习的功能来看,太极拳有健身、修身养性、技击防身、鉴赏价值等功能,从大众参加练习太极拳的目的来看,大部分人练习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以学习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为修身养性的主要目的,太极拳中的动作运用,使其起到防身的作用,太极拳动作舒展,姿态优美,旋律和谐,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是太极拳一种美的体现,具有一定的鉴赏价值。

三、太极拳是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

练习太极拳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太极拳适合不同人群练习,不论青少年、中年、老年人都可以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太极拳动作简单,容易掌握,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太极拳运动,能够为居民提供一种健康的健身方式。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套路形式,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渲染社区体育文化,不但为社区体育文化增添了色彩,也为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打下基础。

目前,练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在城市的社区广场、绿地、公园等地方到处都能看到练习太极拳的不同人群,可见,太极拳影响的广泛性。我国正在努力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太极拳在广大社区居民中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社区作为组成城市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关系到了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高低,影响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和家庭幸福感的提升。练习太极拳有体松心静、身心和谐、动作连绵不断等特点,这样的动作要求,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中凸显,这也与我国提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太极拳运动不需要多大的场地,也不需要任何的器械设施。因此,从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需求来看,太极拳是一种最合适的,也是最容易普及和发展的体育项目。太极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社区让居民参与太极拳练习,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能,也能够使更多的居民深层次的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可以预料,太极拳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太极拳在广大国民当中的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

社区体育论文:浅谈社区体育及其特点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实施,社区体育及其工作更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社区体育在我国兴起较晚,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还较模糊,无疑将直接影响到社区体育的全面实施及其成效。这里仅就社区体育及其特点,谈谈个人粗浅认识,与同行们展开讨论。

1、关于“社区体育”与“社会体育”术语的选择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体育界始为流传,而此前只有“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的说法;与此同时,“社区体育”也作为一个专门用语陆续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出现。但观其基本含义又彼此雷同。论文百事通显得当前术语混乱,似有秘要加以澄清与正名。

根据术语与概念的关系,以及确定术语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并力求与国际用语相一致的基本要求,“社会体育”的提法,显然不妥。其一,“社会体育”概念太大,从字面上看,它应包括所有的“体育”,而其本意则是指“体育”中的一个局部或一个分支。这里关键在于“社会”一词的冠用。一般说来,“社会”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就构成为所谓社会。”显然,用“社会”冠于“体育”,即“社会体育”作为标志“体育”中某个局部的专门用语,是不确切的,极易使人们在局部和整体上概念不清、思想模糊。事实上表现在对“社会体育”的界定与解释,也不能自然其说。例如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1995年3月第一版)中就这样写道:“社会体育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社会体育的范围涉及整个社会,是学校体育、部队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那样一个广阔的领域。”从中不难看出,“对象”不清,“范围”不定。就所指“对象”而言,又是“公民”,又是“国民”,殊不如“公民”与“国民”并非同一概念。若以“公民”为对象,自然不包括年满1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和婴幼儿在?龋喝粢?“国民”为对象当然又该包括在内。且以“国民”为对象,又怎能除去学校的师生、部队的官兵和竞技运动中的运动员、教练员。就其“范围”而言,既是“涉及整个社会”,又怎能丢掉学校、部队不管。显然是多处漏洞、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不准确、更不科学。其二,从分类与划分角度看,在关于“社会体育”的论述中,所例举的“学校体育”、“部队体育”、“竞技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等四个术语,如果将其视为我国体育(总)的各个分支(或局部)的标志,其确定依据并不同一,既以“范围”,又以“目的”,严格说来很不科学严谨,同时反映对体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谋求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理当作用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一生,而在人生的一生中,就其主要活动场所而言,则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因此按体育实施的范围划分,即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是合符逻辑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诚然,人们会在家庭或学校或社区当中活动;家庭、学校、社区当中的体育信息也会彼此交流与沟通,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则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主要对象,这正是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具体体现。至于部队官兵,为了健、美、乐,同样可以借用体育与所在社区发生联系,与民同炼同乐,只是体育在部队则更多的表现为它是提高部队官兵军事素质的重要手段。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2、社区体育的意义及特点

2.1社区体育的意义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说来,社区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里。

2、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

3、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质,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2社区体育的特点

1、健美性与娱乐性

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当运动员,也不是为了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成年人进行体育的目的,则是在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已经定型成年的基础上,为了健身健康;为了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为了图快活,概括地说,就是为了“健、美、乐”。事实上,考察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动机亦不难发现,或为了强身健体;或为了美形、美姿、美态、美化动作;或为了玩一玩,图个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有时动机单一,有时多位一体,相得益彰,完全由具体的人,具体的内容与形式,具体的特定环境来决定。换言之,离开了上述动机与目的,成年人一般是不会过问体育的。这就决定了社区体育必须具有健美性与娱乐性特点,并以此区别于其它社区文化现象,决定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2、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

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成年人在其业余时间,自愿自觉、主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社区所辖成年人中,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体质健康、个人需求、业余时间以及所处的地位、社会环境等均存着异,给杜区体育实践中集体性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社区成年人以其身体运动实现“健、美、乐”目标,则主要表现为针对个人体质、健康、需求、心情、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在允许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的自我调控。换言之,虽然成年人所处的社区也不时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性体育活动,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交流体育信息,推动社区体育工作开展,显得很有必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健、美、乐”目标的实现,则主要不是依靠他人控制(即他控性),而是靠自己针对自己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来实现。

3、随意性与自觉性

社区体育的对象极其复杂,内容极其丰富,形式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反映其实施过程十分复杂,难于集中统一,必然灵活分散,而于社区成员中的个体则显得十分随意,其前提自然是人们的自觉性。换言之,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凡有人群的地方,无论是在体育场馆、公园绿地、还是在高山草原、江河湖海;也无论是在厂矿机关,还是街道、乡村,只要人们具有浓烈的健身意识,就可随意选择与之相应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身体锻炼。因此,随意性与自觉性也是社区体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社区体育论文: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贵州省 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资源共享 研究

论文摘要本课题根据贵州省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论述适合贵州省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共同发展,提高高校与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

一、前言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重要部分过去是分割开来,互不联系,各寻发展。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是有悖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而高校体育的设施齐全、人才众多、方法先进,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不仅要管好校内师生的健身活动,而且对校外周边的社区体育负有责任和义务。

贵州省内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国家的资金扶持,体育资源相对富裕,如何使相对富裕的人才、物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程度的作用,如何实现“大学服务于社会、社会回馈于大学”的功能转变,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和高校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来一些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资料50多篇,及其它相关书籍和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贵州省内该领域的10名专家、9个市(州、地)的10个城市社区、10所高校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64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758份。

3.数理统计法

熟练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5.0、excel,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应坚持的原则

1.和谐发展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原则可以为群众体育和健身活动提供建设场所和必要器材,为部分体育专项爱好者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为区内群众性的体育专项运动提供便利。

2.资源共享原则

目前我省开展社区体育有几大难处: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缺少设施、缺少资金投入。可见社区体育在有形资源上严重匮乏,同时我国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良好的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却在学校。但社区在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无形资源方面却比学校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3.互利互补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为大众健身服务的,在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高校体育的大部分设备应向社区内体育运动爱好者有控制的开放,以利于社区内居民健身;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在技术上给予社区体育活动以支持和帮助。

(二)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1.贵州省高校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调查现状

在对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占据很大比例。在学校没有形成很好的活动氛围,没有朋友陪同,一个人不愿意去占到26.6%,也反映出学生喜欢的运动方式。

贵州省目前在校大学生在空闲时间选择网上冲浪和看书写作业的占到了69.4%,而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4.8%,并且有10.8%的同学选择了其它,可见大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电脑游戏、视频聊天等现象还大量存在。

(2)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调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除去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外,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2-3次,这说明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达到或接近了体育人口标准(中国体育人口判定的标准为:(l)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2.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目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知,在限选一项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次为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散心解闷、休闲娱乐、增加人际交往、与同伴交流、缓解压力和减肥治疗疾病。大部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这说明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娱乐消遗的主要方式,并且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

(2)贵州省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对健身环境满意度

贵州省中心城市经济及生活水平与地区、县形成差距较大,所以城市的聚集功能普遍较强,而辐射、扩大能力较弱,体育资源优势向周边地区扩大不够,导致很多居民对健身环境的不满意。这反映出目前我省社区健身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加大人力、物力的补充。

(3)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因素排在前5位依次是:工作太忙、没有指导组织者、没有时间、没有体育场地、费用高等。形成以上因素的根源,首先是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疲劳,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而不想参加锻炼;二是体育场所有限,公共活动场地、器材偏少,大多数都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三是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社区内缺乏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锻炼,使体育锻炼进行的比较盲目和随意;四是体育场馆健身活动需要相当的费用,普通工薪阶层和下岗、离退休人员难以承受。

(4)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社会要求

目前我省社区居民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场地设施和人才指导的缺乏,同样也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体育场地各项面积中显示我省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2216.2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为46.8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1580.46万平方米;按占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0.57平方米;按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1平方米。

(5)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强。数据显示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为:每月50元以下的占69.6%,每月50-100元的占21.8%,每月100-150元的占6.7%,每月150元以上的占3.1%。我省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的比例较少,所以体育消费水平低于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

3.拓展工作思路,扩大资源共享

(1)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我省现有各种高校20多所,每年约有3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而大学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门类齐全。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综合素质上都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充足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各类群众的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及热心体育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2)我省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中体育教研室(部、系)作为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和指导体育锻炼的主要部门,拥有一定数量且具有体育科研水平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加之高校特有的良好科研条件和设备,对体育锻炼方法及其锻炼效果可以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应充分发挥、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的优势,为社区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3)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

社区体育发展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以此作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同时条件较好的社区,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也比较丰富,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向社区居民投入了大量经费,高校也可以和他们共建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四、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

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社区居民都应该从社会发展出发,更新观念,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重新定位,来提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认识,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实行开门办学的新思路,以高校体育为突破口,实现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优势形成资源共享

如果将社区中心和高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入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将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提高。这样既可满足高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竞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资金“人治”和短缺现象,场地设施又能得到专门机构的管理和保养。

(三)专门配备组织机构及专职人员

由于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的不同,各司其职,为了能让两者更好地联结,可以考虑组建成立专门“高校与社区互动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可以把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相应的组织工作,高校和社区各设一个分办公室,来负责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具体事宜,高校负责人由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领导担任;社区的负责人由街道办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五、结束语

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即社区体育要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表现为社区体育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高校体育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在现时代,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高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社区体育论文:浅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模式;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在运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阐述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内涵,分析了它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学校和社区实施“一体化发展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也要努力实现社会共享。”由于可以看出,整合、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社区体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两者的和谐发展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因此,针对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现状,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对两者的有机结合、共同发展以及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都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内涵

要解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内涵,我们应首先明白“一体化”的概念,《辞海》中对“一体”的解释主要是“比喻关系亲密,如同一个整体”,即某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中华学生词典》将“化”解释为“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可推断出,“一体化”是指“把有分离状态的一个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两个及多个事物转化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状态”。学校体育有着丰富的体育资源,其主要负责对象是学生;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后续延伸,其主要负责对象是社区居民。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内涵定义为:以学校为中心划分社区区域范围,学校和区域内社区的体育组织打破界限、整合资源,以学生和全体社区成员为服务对象,从而达到有效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和满足社区成员体育锻炼需求目的,在发展体育方面取得双赢的一种组织形式。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2.1 社区体育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2.1.1 为学校体育的转型提供重要依据

对学校来说,了解社会更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将学校体育融入社区体育的发展,有利于学校体育认清自身发展的不足,为学校体育的成功转型提供重要依据。社区体育是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与补充,它的发展状况给予学校体育一定的反馈信息,使学校体育这一基础群域能针对自己朝着教育社会一体化进程中的优势与不足,适时地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1]。通过社区体育这座桥梁,可以对受社会群体喜爱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将这些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达到及时更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为学校体育的转型提供重要依据。

2.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保证学校体育的连续性

一般来说,社区具有形式多样的体育组织,且这些组织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灵活性强、项目多样,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良好情感体验。学校如果能积极与这些组织联系,并进行资源整合,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且由于这些积极参加是建立在自己兴趣、爱好及自愿的基础上,学生将会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学生所处的环境大致分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部分,这三部分以不同的时间形式占据了学生的全部生活,除在学校外,学生如果也能在社区得到进行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将会对学生运动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使学校体育的连续性得到充分保证。

2.2 学校体育是解决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健身也逐渐有着强烈的需求,再加上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先主要由单位负责体育的模式已逐渐弱化,社区体育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已愈加突出,但由于我国社区存在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成为社区体育难以有效发展的主要障碍。总的来说,我国社区体育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总面积为13.2亿m?2,已有较快的发展,但人均面积仅1.03 m?2,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一些低收入国家。另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没有体育设施”在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中,由1996年的第4位上升至2000年的第2位;在所列的体育活动点面临的7个主要问题中,“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位第2位。

二是缺少专业的体育指导人才。我国社区体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社区体育指导机制,专业的体育指导人才也十分缺乏,且专业素质、年龄、学历结构、综合能力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截至2000年,我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发展到20万人左右,与1996年相比,我国社会指导员的数量虽然增长了3倍左右,但平均每7632人中才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而且很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身份、一份荣誉,真正从事专业指导活动的数量更少。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学体专毕业仅占总数的9.24%,高中和高中以下文凭占62.1%。其中50岁以上的指导员占45.5%,而30岁以下仅占15.27%[3]。真正在社区服务的体育指导人员主要是为业余为主,且大部分都是离退人员,他(她)们为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由于年龄特征,所指导的体育项目大多是传统健身养生之类,限制了社区体育内容多样化的发展,尤其是限制了适合青年、少年成员喜爱的现代健身项目的发展。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与社区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相比,由于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长期投入,学校具有社区无法比拟的体育资源优势。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中,学校系统占全国的67.17%,明显高于其他系统。然而,这些体育场地除平时的教学、训练、课外活动外,其他时间都是空闲,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更是基本空置。如果能合理利用学校这些场地资源,将可很好地解决社区居民缺乏体育锻炼场所的窘境。此外,学校也具有很好的体育人才资源。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是一支力量强大的健身指导队伍,他(她)们基本上接受过正规的体育专业教育,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能将这些体育专业人才资源通过合理的渠道与社区体育开展深层次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可缓解社区体育指导人才不足的状况。

3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的缺陷

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归属不同的管理体制体系内。学校体育隶属教育行政部门或各类行业系统,其管理体系是从教育部到各省市教育局,再到各学校。而社区体育隶属体育行政部门,其管理体系是体育总局到各省市体育中心,再到各街道社区体协或居委会。从管理体制上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领域,有各自的领导机构和职责范围,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交集,也缺乏协调机构来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沟通与协作,难以使两者的资源得到高效的共享与利用。这种跨行政部门的管理体制状况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3.2 缺乏相关立法和政策文件,难以对学校产生动力

“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宗旨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然而现实状况是,由于基础条件的差异,往往是学校体育向社区体育的单向渗透,这种状况在社区体育的起步阶段是无法避免的[4]。对学校来说,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必然会增加维护成本及增加学校不安全的因素;为社区体育服务也必然会给原本就承担超额工作量的学校体育工作者增加额外负担。再加上我国没有相关的立法和政策文件,因此学校难以从社会得到认可和回报,从而缺乏向社区体育倾斜的动力。这一点与群众体育发达的国家相差甚远,例日本的法律就规定了“学校体育设施必须对外开放,并对从事社会志愿性活动的民间非营利团体以法人资格,并支援其活动,使社区体育俱乐部以非营利法人身份进行运营活动成为了可能,促进了学校对社区体育开放的进展”;英国也于1988年就通过立法允许学校体育设施可以进行自由租赁。

3.3 学校体育工作者为社区服务的意识观念淡薄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受调查的学校体育工作者当中只有28.4%左右明确表示应该为社区体育工作服务,71.6%的人选了不确定或不应该[5]。这说明大部分的学校体育工作者缺乏为社区体育工作服务的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的积极性还没有被激发,更别说参与社区体育的实际指导活动。此外,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体育工作者为社区服务的社会价值很难得到体现,很多参与人员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义务工作,盈利性的工作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与普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者为社区体育服务的积极性,直接阻碍了“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设与发展。

3.4 学校与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互不相通、缺乏联系

最近几年来,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社区体育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有着丰富的体育活动组织,如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所开展的运动项目除秧歌、太极拳等传统项目外,体育舞蹈、柔力球、腰鼓、瑜伽、台球等现代体育项目也层出不穷。学校也具有种类繁多的体育活动组织,例各种运动项目的协会、俱乐部、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培训班等,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也十分兴盛。但这两者的活动组织却互不相通、互不联系,形成了各自的利益、职能,互相孤立,而没有把两者的优势资源组合起来,难以实现“一体化发展模式”。

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策略

4.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一体化发展模式”管理体系

政府是对两者实施管理的权力源头,要想使两者真正达到双赢、互利、共同推进,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行政干预手段,从管理体制上找到突破口,为“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清除现存于两者之间的管理体制障碍。可以分别在教育与体育行政部门设立“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组织机构,负责两者之间共同发展的立法、管理、指导、及监督等工作。此外,还应在各学校和基层社区、居委会设立“一体化发展体育组织机构”,负责相互之间的体育联络,相互了解彼此的状况(场馆设施、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的运动项目、体育人才等),并优化与整合学校和社区的体育资源,真正推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健康、稳固、协调地发展。

4.2 建立相关政策文件,激发学校为社区体育服务的动力

基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比社区体育更优势的特征,应通过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使学校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在为社区服务中能得到回报,激发其为社区体育服务的动力。

4.2.1 实施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学校体育场馆使用的时段与社会居民体育场馆需求的时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学校体育场馆在早上、晚上、周末和节假日的使用效率都很低,而这些时段都是社区居民所需的时间段,特别是晚上和周末,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两者之间的协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针对现在学校体育场馆大部分也不充足的现状,一方面可以使政府对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转移到对学校现有场地设施的改造,因为与大规模新建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相比,对学校场地设施的改造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并同时建立相关政策文件,规定学校场地设施必须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有偿开放,在此基础上,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使此有偿的程度几乎人人都能接受,达到全体公民都能公平享有和使用公共体育资源的目的。

4.2.2 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者的有偿服务

目前,大多数为社区体育服务的学校体育工作者都是在业余时间内进行的义务服务,还没有将其作为本职工作或把它当作自己的职责,因此,对社区的体育服务难以形成规模,更难以将其一直保持下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形成对有关人员的激励机制,难以体现其社会价值。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相应的利益导向机制,对参加社区服务的学校体育工作人员,计算工作量,通过政府拔款、社区补贴、居民付费三者共同负担的形式,给予其适当的经济补助,并将此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工作业绩的评价指标之一,体现他们体育知识和劳动的社会价值,调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积极性。

4.3 加大“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宣传力度

推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根本宗旨是“学校体育社会化、社会体育学校化”,是一个惠及全员、利及长远的系统工程,有赖于社区所有成员、学校所有体育工作者及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全员参与”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但现实情况是,学校的体育活动,社区成员基本不了解;社区的体育活动,学校也基本不知情。特别是一些高校开办的各种体育培训班、体育俱乐部、场馆的有偿开放、比赛活动等,其本意是面向附近居民所开放,但往往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有意参加的社区居民毫不知情,极大浪费了学校的体育资源。应加大“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宣传力度,使全体成员了解其意义、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参与方法等,形成“学校体育人才直接参加社区体育的指导、管理、决策,社区体育人才直接参加学校体育的指导和管理,学校师生和社区成员积极参加学校与社区所举办体育活动”的良好局面,达到“人人关心体育、人人参与体育”的目的。

4.4 推广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授课模式,衔接两者的体育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课大多是基础课、选项课的授课形式,体育教学还多是整齐划一、以班级为单位的状况,这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已经较难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对体育发展的要求,已经较难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俱乐部”授课模式是目前很多国家积极推广的课堂组织形式,它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达到最大限度愉悦身心的目的,可以满足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需求。我们的学校体育应积极推广这种授课模式,建立起融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以单项运动组织为基础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这也与目前在社区体育中最受欢迎的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有很好的衔接,从而可以形成学生与社区居民共同参加同一俱乐部的现象,最大程度地使体育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5 结 论

5.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是解决发展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达到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5.2 目前,此模式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管理体制的缺陷;缺乏相关立法和政策文件,难以对学校产生动力;学校体育工作者为社区服务的意识观念淡薄;学校与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互不相通、缺乏联系。

5.3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一体化发展模式”管理体系;建立相关政策文件,激发学校为社区体育服务的动力;加大“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宣传力度;推广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授课模式,衔接两者的体育组织形式。

社区体育论文:浅析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路径探讨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资源共享

论文摘要: 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它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且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由于社区共享学校体育资源的管理机制缺失,公民社会缺位以及社区体育发展考核体系的缺陷,导致了出现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人为”割裂的尴尬局面。为了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可通过大力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健身意识;改革现行的体育资源建设与管理的“条条”分割的管理模式等方式能促进社区与学校体育资源的共享。

学校是各种体育人才汇集的地方,这些体育人才受过专业培训,可以成为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者、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能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专业的人才、知识、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体育教师具有开展运动竞赛、 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这一资源,可以推动社区体育的顺利开展。

一、江汉区学校体育资源扫描及共享状况

江汉辖区内有公立学校60所,运动场总面积为114293平方米,广场总面积为7100平方米;体育馆面积为7180平方米。学校体育资源除了配备以上硬件资源外还拥有了大量优秀的体育教师。总体而已,江汉区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状况不容乐观。江汉区只有部分中学体育资源对社区居民开放,而小学及幼儿园因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及防范能力薄弱而无法做到体育资源共享;学校体育人才为社区体育提供的服务也非常有限。

二、制约江汉区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根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要求,在30000~50000人口规模的社区中宜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其面积指标为10300~13600?(室外)和3600~4900?(室内);人均室外用地面积0.30~0.65?,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0~0.26?;城市社区人均室外用地面积为0.30~0.65?。

据统计,江汉社区体育用地总面积为34275平方米,江汉区现有人口为460883人,江汉社区体育建设面积最低缺口为103989.9平方米,人均面积为0.074平方米。而江汉区学校体育面积为114293平方米。如果能实现学校体育场地与社区共享,江汉区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将由0.074平方米提升到0.322平方米,提高了3.33倍。但社区与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却被以下因素制约着。

1.学校体育与社区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缺失。学校体育以教学为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社区体育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都是政府投资建设为社会服务的,二者皆属公共产品范畴;况且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因此,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甚为可行且非常必要。但因为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缺失,导致学校不愿意与社区共享体育资源。主要表现在学校无法承担因体育资源共享而造成的负担,如学校体育设施的维修、管理等。

2.公民社会发展程度低。社区体育的参与者及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但社区居民自我组织及自我管理的意识淡薄、能力有限,这就加大了社区体育发展的负担,加深了社区共享学校体育资源的隔阂。滞后了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及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阻碍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前进的步伐,带来的是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不相通、学校体育资源的闲置浪费,体育设施的重复建设的尴尬局面。

3.社区体育考核体系不科学严重制约着体育资源的共享。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任务”主要由街道文化站承担。上级部门对社区活动事项的考核采用量化的办法,以社区每年组织活动的次数和规模,或社区参加比赛的成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街道文化站在接受上级部门的考核时还必须上交组织活动的书面材料。这一考核办法不但加重了街道文化站的负担,更把大众化的社区体育活动引向组织化、形式化、半专业化或专业化方向,从而把广大社区居民排斥在社区体育活动之外,滞后了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

三、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路径选择

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首先要解决的是场所问题,而社区体育开展活动所需场地在短时期内,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居民健身所需的体育场地并不现实,只有充分利用周边学校场所,才是可行的办法。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打下坚实基础。社区体育作为一项涉及千家万户、亿万群众参加的体育事业,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在经济投入上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开发各种经济来源。发展体育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大众体育市场是发展社区体育的流行趋势。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意识,广泛地唤起公众对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价值的意识是大力开发大众体育市场的准备工作,只有唤醒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才能逐步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能力,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首先,学校体育的上级主管单位(区教育局)与社区体育上级主管部门(区文化体育局)同为江汉区政府职能部门。目前阻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因素是学校体育的建设、管理、运行投入经费由区教育局承担,而社区体育的建设、管理、运行投入经费则由区文化体育局承担。因此,在区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区教育局、文体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共同配合下,制定出学校体育建设、管理、运行能兼顾社区体育发展的可行办法,打破主要因经费问题而造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从而实现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和谐状态。

3.以人为本,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尽早实现资源共享。社区体育的突出特点是群众性、大众化,发展社区体育的宗旨在于丰富最为广大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因此,政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社区体育朝大众化方向发展。江汉区社区体育要朝大众化方向发展,则必须修改现行的社区体育考核办法,制定能反映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街道文化站考核标准。基于目前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体育人才奇缺的状况,现行的考核办法只提升极少部分社区居民的社区体育生活质量,对推动社区体育朝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更滞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

4.科学统筹,整合社会力量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除了涉及经费问题之外,还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学校体育通过服务外包等形式实现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都会提高社区居民的进入门槛,在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监管不完善的条件下,只有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资源的管理,才能有效降低社区体育运行的成本。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实现共享后,学校或社区等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等方式,招募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资源的管理。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实现共驻共建的和谐局面既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又能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离社区单位的支持,社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同样有助于推动社区单位的发展。节约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目标之一,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它不但能提供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有助于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社区体育论文:浅析日本社区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社区;高校;社会化

论文摘要:在日本.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已将学校体育有效地纳人了社会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法,旨在通过分析研究日本的社区体育.找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契合点.为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提供借鉴.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它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以社区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社区文化主体之一的社区体育无疑在社区发展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我国,社区是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到基层的载体,开展社区体育也就成为推动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以社区为载体,不仅促进了社区全体居民的群众体育活动,也为学校体育走向社会提供了可能.在日本,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体育已经被有效地纳人到了社会体系.

1、日本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1.1社区、学校体育一体化的桥梁—体育俱乐部

随着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体育俱乐部已成为大众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人们有组织参加体育活动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是社区体育的主要载体.在日本,80%以上市、镇、村有体育俱乐部,且体育俱乐部具有业余性、自愿性、公开性、民主性、公益性和独立性等特征,既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组织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又有利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一种方便群众、行之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据日本体育俱乐部协会1994年全国范围的调查: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总数为37.04万个,比1989年35.18万个增加了5.29c1c,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总数为1169万人,平均每个社区体育俱乐部有31名会员,按日本总人口1 .2亿计算,则社区体育俱乐部会员总数近占日本总人口的10% .

在日本,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学校的运动部和企业的俱乐部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影响和带动下,以社区为基础相继诞生了体育少年团、游泳俱乐部、体操俱乐部、妈妈排球俱乐部等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从而扩大了体育活动范围.日本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也以俱乐部的形式展开.校内俱乐部有两种,一种是称为特别活动的必修俱乐部,要求学生均应参加,但可从艺术、体育、科学中选择一个项目;另一种是自由俱乐部,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的,教师起帮助作用,自由俱乐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组织能力方面更具有特殊作用.学校中的部分体育俱乐部也是社会俱乐部的组成部分.

1.2体育俱乐部的资金来源

在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中,组织各种体育活动的经费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其中主要是会员费,另外还有社会赞助费、比赛门票和收人等.社区体育俱乐部在费用的收取上有四种途径:一是年会费;二是月会费;三是听课费;四是设施使用费.收费额的多少依年龄段划分.表1为日本麒麟体育俱乐部的年收人.

1 .3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

由于国外大众体育组织的蓬勃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日本,有一支数量比例恰当、质量过硬、年龄结构合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社区,他们以传授运动技能、传播体育知识观念和开展大众体育为己任,在社区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日本文部省19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日本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为1:2 000,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为 69 633人,其中社区体育指导员为52 862人,占总数的75.90io旧本的文部省、厚生省、劳动省等都有社会指导员培训和资格认定制度.文部大臣认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共有六种:社区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指导员、商业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计划指导员、少年体育指导员和休闲体育指导员.日本文部省府县及市区镇村教委都设有社会体育指导委员会.日本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以兼职为主,而且大部分(占90%以上)是义务工作人员,报酬很少.

1.4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

日本文部省从1969年起,几乎每隔5年就进行一次体育设施现状调查(见表2).此外,日本还有各类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民间体育设施7万多个,企业(单位)体育设施3万多个.总体来说,学校体育设施约占50%,公共体育设施约占20 %,民间体育设施约占20 %,企业体育设施约占10%.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开放,社区设施向学校开放,这是日本社区体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些社区的体育设施除了向本社区的癸民开前外.环向其他社区的公民开放并提供服务,真正体现了“依托干大众.服务于大众”的社区理念.

2、启示与借鉴

2.1多元化、多渠道筹集体育活动经费

在我国高校,经费问题已成为制约俱乐部发展的“瓶颈”,在俱乐部经费问题上,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参加俱乐部的同学缴纳一定数量的会费,以补偿对教师、指导人员的劳务费用和对场地器材的磨损,另加体育部(教研室)少量的活动经费,共同构成俱乐部日常运作的全部费用.然而,这些费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运动、健身、娱乐的需求、所以,我们应开辟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一方面向社会寻求赞助;另一方面由社会单项体育协会向已加人该组织的高校俱乐部拨一定数量的经费,再加上原有的费用,则可大大缓解俱乐部运营中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进一步走向社会.

2.2探索与推广高校“俱乐部型”体育课模式

在日本,作为社会体育最佳组织形式的社区体育主要是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而体育俱乐部一直发挥着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的桥梁作用,高校体育已有效地纳人到了社会体系.目前在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校体育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对高校体育发展的要求,而与之相对应的“俱乐部型”体育课模式则具有如下优势:学生体育需求的满足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活动人数多,自觉参与意识强;团体内部环境的优化;运动行为能力的提高;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与加深.所以,高校只有建立起以单项体育组织为基础,以融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与体育教学俱乐部为一体的高校综合性体育俱乐部为其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且使俱乐部积极融人与参与到社会单项体育组织中,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加速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进程.

2.3转变观念,拓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路子

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la乏.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的数据表明,截至1997年6月,我国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万人,全国平均每2万人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7千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一导员.而日本每2千人口中就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与发达国家比较,与我国社会需求比较,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按日本现行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0万人,而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人,差距较大.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为改变现状,我们应充分利用高校中丰富的人力、物力和场地设施资源,为我国培养大量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1)由高等体育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来培养较高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二级);(2)由普通高校的体育部承担起培养较低层次社会体育指导员(三级)的任务.大学生文化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经过培训后完全可以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对体育事业的影响、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同时使高校体育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2.4社区、学校体育资源共享

在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量上,我国与日本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甚至远不如韩国.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必备的物质要素.但是,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匾乏,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的活动时间和内容,进而影响了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利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为此,各级体育部门都不断向群众开放自己所属的体育场馆.然而,由于这些部门的场地数量少、规格高,主要用于国际国内的比赛和训练,有的由于实行了经营化管理,很难做到经常性低收费向居民开放,因而难以满足居民健身、娱乐和休闲的需要.从全国范围看,学校体育场地的可利用能力相对较好,各高等院校,尤其是体育院校的场地设施状况更为良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这些场地设施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有些学校的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日本,为了开展社区体育,均提出了“学校向社会开放”的口号,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各国大众体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因而,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使之向社区开放,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社会体育资源体系.

3、主要结论

(1)日本社区体育发展的实践证明,高校体育不仅要注意完善内部机构,还要积极融人到社会、融人到社区中去.

(2)高校“俱乐部型”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我国高校改革的必由之路.

(3)要解决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瓶颈”一费用问题,只有拓宽思路,多方筹资.

(4)资源共享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创建文明社区的要求,也是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基本保证.

(5)加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是新形势下社区与高校体育发展的共同需求.

(6)加强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的培养,强化“终身体育”观念,延续高校体育作用时间.

社区体育论文:试析发展社区体育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意义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社区体育的开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并通过了解了郑州市部分社区体育的基本情况,提出开展社区体育的一些建议,希望能推动社区体育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社会和谐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社区体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重视和积极引导社区体育的开展也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1 社区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我国的体育管理者和学者们随着对社区体育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入,从1991年至今先后形成过不少定义,最终将社区体育定义为以基本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根据社区体育的定义,可以将社区体育概括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区域性体育,区域范围相当于基层、微型的社区;第二,它是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第三,它以本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第四,它的宗旨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据此,可以看出,社区体育具有六大构成要素,即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和经费、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

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的社区分类,我国的社区体育可分为农村社区体育、城市社区体育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城镇社区体育。就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而言,城市社区体育的开展已经已见雏形,农村社区体育和城镇社区体育的开展几乎还未起步,在此,文章将重点探讨城市社区体育,我们也应该相信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社区体育和城镇社区体育的开展。

2 城市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1 发展城市社区体育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会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即使是邻里之间,也很少有沟通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趋于“办事”而平时却很少交往,城市人们更多的交际圈是以同事、同学、朋友等为核心的,而邻居之间的交流相对稀少,可真谓是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城市沙漠化”,这也是现代人面临的情感冷漠和情感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不可避免地要形成一种人际关系,因社区而建立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归宿之一,社区人们之间的社会情感、相互交流的需要就变得更加迫切和必需。

通过本研究对郑州市部分社区进行的调查显示,69.1%的人们认为自己会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超过90%的人们认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们的交流。有大量的研究均表明,在集体活动中能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极大地增强了群体凝聚力,使群体体育活动更加协调有效地进行,并影响参加者的坚持性。在群体体育活动中可以获得一种归属感,而人是需要有归属感的,社区体育是一种非常好的集体性活动的形式,恰好能组织社区居民集体性的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满足人的这一需要,通过体育活动使人们增进了交流,拉近了情感,大多数人都十分珍惜在体育活动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社区居民建立的人际关系能更加亲密和牢固。通过组织社区体育活动能很好的促进社区的和谐,当然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2.2 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而社区体育有利于社区居民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这对于加强社会团结和睦、形成和谐社会的合力是至关重要的。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文化元素。社区体育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上所述,社区体育的开展可以加强人们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是社区和谐生活的重要润滑剂。生活在和谐社区中,有利于人们思想行为的和谐,减少精神压力。所以可以说社区体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既可以推动社区其他和谐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社区虽然是一个社会小细胞,但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到能否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对社会和谐具有基础性意义,所以发展社区体育对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2.3 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现阶段的重要追求,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融洽与共同发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素质提高和心理品质完善是其最根本的出发点。无须质疑,体育能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维护人的身、心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历来非常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体育事业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也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体育运动使人们的体质更加强壮,全面促进了人们生理机能的提高,这既能提高人们抵抗疾病的能力,又能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另外休闲体育是我们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人们在参与运动的同时也愉悦了心理。人的心理状态

是生理功能的内在表现,所以对生理的改造过程必然导致心理的发展,并且也只有将心理的发展纳入到身体的改造中,才能最终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发展。况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在政府的引导下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步将体育活动变为了一种企业文化。作为城市社区,更应该将体育活动作为社区重要的文化内容,这无疑能在人们面临生存巨大压力的现实社会中,有益调节工作后的紧张神经,缓解心理压力,是放松身心的最积极有效的休闲活动。

3 实施社区体育的途径

3.1 建立组织,使社区体育常规化

开展体育活动,离开相应的组织是不行的,只会是短期的,体育工作深入不下去,会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影响社区体育开展的效果。就社区体育组织而言,小到具体的社区,达到街道办,行政区都需要有自己的体育组织,或者有专人负责社区体育工作。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需要由上级的主管部门发起,引导,或者统一部署,并由专人负责具体实施,并将体育工作作为整个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其常态化,定期、有组织的进行。这种由上级组织发起的体育活动往往起到一个宣传,启动的效果,往往适用于社区间的体育活动。它能推动各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也能提高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除社区间的体育活动意外,对社区成员来说更有意义的是社区内的体育活动,社区内的体育活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组织(目前大多是物业管理公司)举行,另一部分是由部分社区体育爱好者进行,这种自发的体育活动往往人员固定,活动频率较高,比如太极拳、交谊舞、秧歌等,也有一些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较好,有篮球、乒乓球场地,也会有一些相对固定的人员。

3.2 发展社区体育指导员,积极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我们的社区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自发性的体育活动,主要问题是人员相对固定,参与范围较小,且缺乏相应的体育运动知识。我国在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是比较缺乏的,而对郑州市社区的了解来看,几乎所有的社区均没有社区体育指导员,这可能是经济力量不足的原因。但是,这里希望另辟蹊径,寻求一个更加科学的途径,比如根据社区情况,成立相应的体育协会,比如篮球协会、协会、武术协会等,一些指导员工作可以由这些协会来承担。通过成立协会来培养指导员来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3.3 因地制宜,利用各种体育活动场所,推动社区体育发展

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根据社区的体育设施的情况。一般来讲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制于社区的体育设施,但也可以根据社区的场地适当开辟一些体育活动场所,比如可以利用社区的空地开展太极拳、健身操等对场地要求不高的体育活动。社区的一些闲置的场地,房间都可以通过协调,改造成相应的体育活动场所,比如一些物业管理重心可以将一些空房变成室或乒乓球室等,这都会有效促进社区体育的开展,进而推动社区的和谐。

社区体育论文:浅析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及作用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服务

论文摘要:社区体育服务是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是保证社区体育顺利开展的有利因素。社区体育的组织服务、设施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和健身信启、服务构成了社区体育服务内容的主体。社区体育服务促进杜区精神文明建设、体育生活化、体育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全民健身大潮汹涌的今天,作为城市居民的聚集地—社区,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区体育”概念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可以预见,一场更大的全民健身浪潮在社区涌起。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社区体育”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应该怎么搞,如何更好地让市民享受到体育给他们健康和愉悦,如何更好地为群众锻炼身体做好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必要的指导,这将涉及到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及其作用问题。本文对此问题略做探讨。

1、社区体育的发展,使社区体育服务兴起成为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

1.1社区体育的兴起

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以80年代中期产生的街道让区体协为标志的。社区体育的提出,受社区服务的启发,1989年最早由天津市河东区提出,当时是指街道社区体协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后来扩展为所有小区域体育活动的统称。1991年7月,原国家体委首次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调研会”,至此,社区体育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运用。城市仕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是人们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建立与城市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外部条件;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社区体育首先是体育,除具有体育的基本特征外,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完全是在个人余暇时间内,即使社会机制开始予以关注,社区体育的开展仍然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体育还具有个人余暇性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余暇时间普遍增多,使得社区体育具有较强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1.2社区体育服务成为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虽然也有城市社区服务工作.但是明确提出社区服务概念和全而启动社区服务工程,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6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革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政部首先在城市基层开展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便民利民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社区服务的概念以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内容,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于是,民政部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在1991年提出社区建设这个新概念。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进社区建设”的职能。1999年3月,民政部推出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计划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全民健身(体育)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随着居民生活条件和意识的改善,需求出现多元化现象的必然结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余暇时间普遍增多,人们发展意识普遍增强,人们对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高涨,使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逐渐突现出来,也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城市发展的必然。

2、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

社区体育服务内容的确定,首先应从本地社区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社区体育的基础,因地制宜,从群众健身的急需项目做起。其次,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经验,需加以认真总结,以便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社区体育的服务内容,使之日趋完善和发展。第三,社区体育服务各项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地位、作用上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社区体育共有6大要素,即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和经费、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要因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场地设施、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管理者、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和直接目标。社区体育服务是以组织各项健身活动为主的,为使居民健身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工作构成。

2.1社区体育的组织服务

社区体育组织网络是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体系,要建立健全社区社会体育组织,扩大覆盖面,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街道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体育协会为核心,以群体单项和人群体育协会、晨晚练指导站,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协会为基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骨干,以社区广大成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种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的社区社会组织网络。研究证明,组织要素是影响活动经常化的基本因素。社区体育组织服务是动员广大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体育服务有组织的中介性、协调性、整和性特点,对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健身目标,进而实现社区体育工作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2.2社区体育的设施服务

目前,由于社区发展滞后导致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匾乏,条块分割导致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下,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社区的发展,必将推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辖区现有的体育场地的建设。修建和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为社区体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场地设施是构成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要素,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健身设施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措施。开展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也是建立全民健身活动“根据地”的重要举措。

2.3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

社区体育要顺利发展,就必须有大批掌握社会体育工作知识技能的人才来社区进行服务工作。其中,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力量。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而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是科学健身的前提。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包括健身指导、健身咨询和运动处方等方面,对提高社区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2.4社区体育的信息服务

就加强社区体育工作而言,信息和宣传就是一种服务,是教育服务、知识服务、信息服务。健身是一门学问,如何进行科学健身,不是硬梆梆的健身器材本身能够回答的。因此,信息和宜传是十分重要性。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说到底是为人民服务。必要的硬件是基础,但软件不能少。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树立正确的健身观等,都能通过信息和宣传来加以强化。社区体育属于群众,这是群众的阵地,决不能让“”之类邪恶的东西有立足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现代社会的信息媒介作用十分突出,健身知识、活动信息、政策法规、先进案例等的传播,调动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3、社区体育服务的作用

3.1社区体育服务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措施

社区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其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如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然而在当前的社区体育设施缺乏、居民体育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服务创造条件,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社区体育氛围,才能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真正做到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3.2社区体育服务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采用以建设“精神文明小区”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并将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作为评价指标,使得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认可。此外,由于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对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共同意识,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高尚的道德作风方面都为精神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地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3.3社区体育服务是体育社会化的促进因素

首先,体育社会化是我国体育改革的方向之一,而社区体育服务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社区体育服务改行政主导型体育为民间主导型体育,改国家投资为包括有偿服务在内的多渠道投资,使社区体育更加符合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化要求。

其次,社区体育服务能完善两个依托,扩大体育人群。两个依托:一是以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农村基层组织为主的网络依托;二是以场馆、学校、园林、空地为主的场地依托。扩大体育人群是在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同时,搞好中青年人的健身锻炼是体育社会化的一个重点。

3.4社区体育服务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举措

生活小区化导致社区服务的小区化,城市住宅建设以小区为基本模式,尤其强调小区生活服务(设施)配套问题,使得社区体育逐步向家庭延伸,这必将导致社区体育服务也相应采用适合于家庭的体育活动。体育服务有多种形式,如商业体育服务、社会体育服务等。但是只有社区体育服务是基层体育服务,其服务是贴近生活,对形成体育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社区体育服务属日常型活动,其“就地就近”的便利条件使居民体育的生活化成为可能。因此对实现体育生活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体育论文: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社区体育发展问题探讨

论文关健词: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发展

论文摘要: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必要途径,是体育社会化的新载体。社区体育的发展理论则是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关健,也是体育社会化的关健。因此在分析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体育发展的新理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20世纪最后15年群众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热点。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社区体育正是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发展的热点问题。因此,社区体育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理性探讨。

1、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

1. 1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理解

社区体育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社区体育发展涉及到社区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一:社区体育发展是由政府和居民共同从事的“双边项目”.双方对此都应做出贡献。第二: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和方法是非常广泛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第三:社区体育发展具有区域首创性特点,居民不仅应该积极参与,而且应鼓励发挥首创精神。第四:社区体育发展还包含着对自愿方法的强调,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将成为自由选择而非强迫认同的过程。因此.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也有不同观点,归纳如下四个方面。

1.1.1“过程”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社区体育变迁的目的。这个定义属于抽象工具理性范畴,把社区体育发展概括为能够促进社区变迁的民主参与过程。

1.1.2“方法”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实现一种目的的方法,凭籍这种“方法”完成社区体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特定目的。这个定义属于具体工具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视为实现一般变迁过程的方法、步骤。

1.1.3“方案”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由一个个项目计划即“方案”构成的,每一个“方案”都是根据社区体育发展实际需要制定出来的,通过完成这些“方案”来达到满足需求或问题解决的目标。

这个定义属于抽象目标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目标化为有计划地解决社区体育所面临实际问题的行动、活动或工程。

1.1.4“运动”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一种社会运动,它致力于社区整体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学.涉及到不同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选择和社会理想。这个定义属于抽象目标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制度化为实现理想和信念的一种社会运动。

1.2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

上述关于社区体育发展的理解是从两个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的:一是目标理性思维,回答干什么的问题;二是工具理性思维,回答怎么干的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讲,目标理性和工具理性没有那一个更科学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理解,主要是分析社区体育发展四个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四个要素,把它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完整界定。

综合考虑以上的要素,结合我国近年来社区体育发展的实践情况,我们对社区体育发展这一概念的表述是:所谓社区体育发展,是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社区组织整合社区体育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体育的问题,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加强社区体育参与意识,培育体育情感、体育人口,确立新的体育形态、推动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过程。

2、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小区的辖区内,在农村是指乡镇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生活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资基础,以全体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社会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可以从社区体育概念和社区体育发展概念中推断出来。从社区体育概念出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可归纳为社会体系模式、社会区域模式;从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出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可归纳为计划变迁模式、政府授权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文化创新模式。前两种模式是从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模式引申出来的,所以叫存在模式;后四种模式都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所以叫社区体育发展的功能模式。

2.1社会体系模式

社区体育是持续的社会体系,具有相互依赖、共生共荣和均衡发展的特点。按照此模式规划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坚持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成员三方合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种资源共同支持的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必须坚持系统联动、功能互补、互相沟通和整体发展的理论和价值取向。

社区体育发展是一个变迁的体系,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做好“动态平衡”工作,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分工与合作、继承与创新、局部与全局、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辨证关系,使社区体育发展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常新的面貌。

2.2社会区域模式

社区体育为一定区域内的个人、群体、组织、机构提供了互动的舞台,社区体育的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区域性、以本区域的自然环境设施为物资条件等特点,丰富了社会区域生活的内涵。社会区域模式是对某个区域的体育工作(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本地(或地区)特点的制度化的社区体育行为过程。按照此模式设计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积极性,立足于本地社区,促进社区在居民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社区建成居民所向、心灵所归的精神家园。

2. 3计划变迁模式

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一个自觉的、飞跃的、进步的和有计划的社会体育变迁过程。要搞好社区体育发展,首先必须制定好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和目标模式。我们希望明天的社区体育是什么样子、达到什么目标,就要在今天进行理性的规划和设计,未来的社区体育是现在社区体育的理性延伸和规划实现的。

2.4政府授权模式

政府授权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典型社区发展模式。联合国的文件规定,社区发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人民参与闭。政府授权与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双边合作的定义是一致的,反映了社区发展政府授权的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发展离不开社区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因此也同样具有政府授权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发展政府授权模式除了行政上的领导、政策上的优惠外,它本身也从财政拿出相当可观的启动资金,建设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这对调动社区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发展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2.5社会参与模式

广泛参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必要条件。这首先是由于社区体育发展具有突出的社会化特征,这种社会化特征决定了社区体育发展既不是单纯的某一部门、某一团体的行为,也不单纯是某些个人的行为,而是社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团体、自治性组织和广大居民共同的行为。社会参与模式包括对社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社会资本的调动,社会资本就是社区居民作为民主国家公民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和责任,是社区居民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激活它们,就会变成社区体育发展的无穷力量。

2.6文化创新模式

文化创新包括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它是集信息集约、技术革新、文化嫂变和观念扩散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发展模式。社区体育具有的民族性体育文化、区域性体育文化特征,决定了社区体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征下发展的将成为发展的可能和必然。从这个思维角度出发,它也同样适用于文化创新模式。这种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突出了文化特征,包括社区体育新技术的引进、思维观念的变革和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所导致社区体育变化的过程,它是自觉和不自觉、渐变和突变、理性和非理性社区体育变迁的综合体。

3、社区体育发展的机制原理

社区体育发展的机制原理是指社区体育发展的结构、功能及动力关系。从结构上说,社区体育发展结构分为四个子系统:即概念子系统、组织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和器具子系统。概念子系统是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价值目标的导向系统,社区体育发展的理念、目标和意义均从这个子系统提出。组织子系统是启动和领导社区体育发展的执行系统,负责社区体育资源的动员和组织、项目的选择,问题的解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活动整合和过程监控等。文化子系统是指活动和动作规范系统,是制约着个人、群体、组织和机构的运行及其相互关系。器具子系统是满足社区成员物资和文化需求的供应系统,包括场地、健身器材、用具等,保证社区体育发展平稳、顺利、健康的运转(见下图)。

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计划推动;二是社区成员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社区体育发展的整体动力。

4、社区体育发展的理念

4.1以人为本

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坚持自愿选择、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社区体育发展所作的任何事情,包括它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茫茫宇宙,唯人为大,林林万物,为民是从”的人文理念,居民需求的服务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 2以服务为中心

功能定位是确定发展理念的前提。社区体育发展的功能,只有通过服务才有可能得到体现,社区体育服务将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中心工作。而社区体育服务的实施又必须通过制度保障和资源供给,形成良性发展局面。因此,建立一个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就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构建具有明确功能定位的、可操作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系统,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4.3资派挤合

调动和整合社区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潜在资源,使之变成社区体育发展的现实资源,促进社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区体育服务的全面进步,这既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价值目标,又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价值理念,因为它包涵居民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回报等共享和共担的观念。

4. 4本土化发展

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形成了我国区域文化氛围和行为习惯特征。社区体育也是在这种环境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新的体育形态。社区体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征下本土化发展,将成为发展的可能和必然。

4. 5社区.与: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和要义

在社区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居民的直接参与和治理,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区体育意识,才能有效地整合与发挥社区自身的各种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居民的社区参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离开了居民的社区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和完整意义的杜区体育发展。虽然我国各地社区体育各有特色,但相同之处就是“参与、分享”,这就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精神所在。也就是说,实施社区体育发展规划,核心是形成一种自主、积极参与精神,通过参与实现共同的目标,享受共同的创造的成果。我国当前的社区体育发展,内涵及其丰富,其核心就是要倡导自主参与的精神。

4. 6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体育发展的多样化载体

社区自治,顾名思义就是社区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依法享有自主管理社区事物的权利及其过程,是居民社区参与的高级形态。社区体育发展正是需要自治组织、中介组织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发达,人力资源却相当充足的国家,依靠民众的广泛参与推动社会体育发展已成为现实的选择。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在我国尚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它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介组织开始介人体育赛事、体育经营、体育管理等,这些情况表明,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正日益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必将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新载体。

5、小结

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是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理论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这种迫切性主要来源于社区体育发展实践的压力。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政府积极引导、居民参与,以人为本、以社区体育服务为中心、多样化载体、本土化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社区体育论文:陕西省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作者:白跃世 魏鹏娟 马迅

【摘要】本文从陕西省社区体育服务的具体情况入手,通过对陕西省若干社区的调查,描述陕西省社区体育服务基本现状,分析影响社区体育服务绩效的因素,并提出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模型。

【关键词】社区体育; 服务; 绩效评价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社区体育服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和体育信息宣传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建成,社区的体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居民的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社区体育服务系统作为体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对该系统的绩效进行科学化的评价将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1 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主题要素

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主题要素是绩效评估出发点的具体表现,反映了绩效评估的重点和倾向。

1.1 经济主题:在评估社区体育服务的绩效时,首要的一个问题便是“体育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是不上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金钱”,这是经济指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经济指标一般指体育组织投入到体育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水准,它关心的是如何使投入的项目作最经济的利用。

1.2 效率主题:效率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体育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效率指标通常包括:体育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体育服务与产品的数量、每项体育服务的单位成本等。

1.3 效果主题:效果关心的问题在于:如使用者身体状况的改变程度,使用者满意程度,政策目标的成就程度等。它是衡量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设计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服务工作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完整的执行程序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而己。”

1.4 公平主题:自国家健身计划颁布以来,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衡量社区体育服务绩效的重要指标。

2 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1 专家咨询结果:本次研究采取专家咨询法(delphi method)的主要目的旨在进一步筛选指标和确定指标的权重。共遴选出30位在社区体育相关领域工作的专家和学者,其中第一轮发出问卷30份,回收问卷2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87%,第二轮发出问卷26份(即第一轮回收的专家),回收率100%。这26位专家分别工作在与社区体育服务相关的科研、教学、行政管理领域,工作地区分布于全省的各个地级市,在所有参加调查的专家中,表示对评价指标很熟悉的占13人(50 %),熟悉10人( 38.46 % ),没有人表示不熟悉。其建议和意见应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专家对方案作出判断的依据;一个是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国内外同行的了解和直觉,判断系数总和等于1表明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大,判断系数总和等于0.7表明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为中等,判断系数总和等于0.5表明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小。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分为6个等级,它们分别是很熟悉、熟悉、较熟悉、一般、较不熟悉、很不熟悉等,以上具体量化值分别见表2和表3。根据以上计算方法计算出本次研究专家权威系数,结果见表1:

根据计算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对三项一级指标,判断依据对专家的影响程度为介于中等与大之间,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均在熟悉与很熟悉之间,专家的权威程度的平均值均在0.75以上,说明本次研究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根据专家权威程度与预测精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知本次研究的精度也较高。

2.2 第一轮与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在第一轮专家咨询中,专家对指标从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两方面进行五等级评价,并了解专家对一级指标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计算每个指标所得分数的均数、变异系数,在所有寄回问卷的专家中,有一半的专家对评价指标提出了详细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对咨询结果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与修改,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评议表。本研究咨询中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判断,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分别赋值9, 7, 5, 3, 1分,因此算术均数取值在1-9分。变异系数表示专家意见对某个指标的协调程度,说明专家对该指标相对重要性和相对可操作性的波动程度,或者说是协调程度。变异系数越小,专家们对该指标的协调程度越高。

3陕西省社区体育服务绩效的评价

综合评价是对一个复杂系统的多个指标进行总评价的特殊方法。广义地说,有多种统计方法及其衍生的方法可用于综合评价,因为任何统计指标都综合一定的信息。这些方法已经开始应用于研究的各个领域,展示了这些方法可观的应用前景。在本次研究中,利用三种综合评价方法,即加权累计综合评分法、topsis法和秩和比法等,将陕西省10个评价地区进行评价排序。以下是这三种综合评价的评价结果。

、以上三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看,评价对象的排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为了寻找一种更为稳定和合理的评价结果,本次研究将上述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在进行组合评价之前,需要对上述三种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检验,如果他们之间呈密切相关关系,即具有一致性,才能进行结果的组合。

由于选用不同的方法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综合评价,其结果很难令人信服,因而,有必须要选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而后将集中评价结果进行组合。本课题采用模糊borda法对我省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见表6:

4 相关讨论

根据陕西省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的结果分析可以得知,影响社区体育服务总体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造成目前各地社区体育服务绩效差异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投入、机构网络的建设、人员素质、康复以及计划生育功能的落实、社区体育服务的经济效益以及供、需双方的满意度、反应性等。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正是这些关键要素存在显著的差异,造成了各地最终绩效结果的差别。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完善机制、确保质量、加强队伍建设和监督管理是今后陕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

社区体育论文:浅析如何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摘要】城市社区体育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条件,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门,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体育迎来发展的重大契机。大力推进社区体育,将能有效地提高城区建设的内在质量,完善社区的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促使居民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还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同时,社区体育建设能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养,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 社区与学校 健康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镇化推进速度明显提升,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中村、危旧房拆迁改造基本完成,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8小时以外的生活居住区--社区,将逐步成为新的社会调控体系,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维护社区秩序的稳定。体育运动是构建健康向上文明生活的有效载体。社区体育在进行社会规范、满足居民体育需求、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确立了"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针,必将使城市社会体育进入一个全面、全新的发展阶段。

社区体育的定义,确切地说,是以社会个体成员的闲暇消遣、强身健体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其基本特性是个人闲暇性和健身性。现实中的社区体育发展结合了各种因素,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六项衍生特点,即高松散性、低竞技性、重自愿性、轻规定性、多缓慢轻柔、少投入消耗。社区体育的这些基本特点和衍生特点,就构成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1]

一、我国社区体育开展情况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市民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民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促成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和趋势的研究,已是众多专家学者在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

我国大众体育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不足l平方米且有34.6%未向社会开放,而美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平方米。据对南京、苏州、上海、温州和杭州5城市4500多人调查,有51.11%的居民认为缺少场地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

以河北省为例,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各类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1.08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1.6平方米。河北省现有39484个体育场地中,分布在校园内的有27663个,占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数的70.06%;这些场地中,有20427个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占总数的51.73%。其中,占有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数70.42%的教育系统,其开放率是43.80%。[2]

目前的传统社区中,文体活动设施普遍缺乏,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提高的各种需求。资料显示,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就近的公园(22.8%)、街道居委会场地(16.8%)和街头巷尾(19.9%)[3]活动。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由于社区发展的差异,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能够建设各种体育场馆和场地,为居民提供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而那些没有条件的社区就不能提供这样的体育活动环境。其次,社区中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学校和单位,并未真正把其场地提供给居民,社区与学校与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影响了居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学校体育场开放程度小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如何利用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切实推进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区健身设施严重匮乏。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之间,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土地的珍贵毫不为过。为了使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和金钱,居民社区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地去兴建运动场地和设施。从调查统计新建成的楼盘,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主要形式为健身路径,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常见到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健身场地和设施几乎没有。在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过程中,应当认真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紧打造一批城市亮点工程,兴建更多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

二、抓住城镇化改造的有利形势,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建设

1、切实做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监管工作

要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要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建设部建标〔1993〕542号)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5〕156号),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关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会同城市规划等部门确定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建设部门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综合改造工程,体育部门要参与其中的评比和验收。政府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一项考评指标。各社区要充分挖掘潜力,积极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国土、体育部门,规划建设好适合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和居民日常健身的体育设施。要严格依据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政策的修改和完善应列入到议事日程当中。现有设施的建设与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表现为"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即重少年儿童和老年,忽视了青壮年群体的需要。居民居住密集场所,应规划一些大型的体育运动场地,满足更多人的运动爱好。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社区当中,健身路径等小型的体育设施比较完备,但是较大型的运动场地和设施还极度缺乏。例如人们喜爱的篮球、排球、网球等,而与此相对应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社区,普遍拥有灯光塑胶场地,在人们饭后闲暇时,进行运动和比赛,很好地满足了中间年龄人群的运动爱好。

2、大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作为社区居民,增加居民的健身意识,是一个长远而且重要的环节,据调查,社区居民参加身体锻炼的成两头分布,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中青年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锻炼,健身意识淡薄。在部分社区,麻将、电视、游戏机成为他们的主要休闲活动,社区仿佛成为新一代赌王与游戏王的培训基地。

据调查数据显示,35---50岁年龄段居民一周安排两次(含两次以上)健身锻炼的占不足15%,与此相对应的是这部分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有43%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体重异常、血压血脂异常、精神焦虑等症状。社区居民的良好的健身意识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如何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是摆在各级政府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提高群众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应以人为本,在居民中大力宣传健康第一、运动增进健康、终身体育等健身意识,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例如可以采用定期的体检活动,建立了体检档案,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另外,可以通过健康讲座的形式,聘请专家讲师利用节假日、下班后的休息时间深入社区,向居民宣讲解疾病预防、饮食健康、运动与健康等知识,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识。使大家了解到只有通过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平衡心态等,才能获得健康的身体。

3、充分利用周边学校、健身中心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形成社区居民与学生共享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双赢机制。

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有利于市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解决市民就近健身的问题,这比撒网式的再建体育场馆划算得多;开放学校资源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学校应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地向社区开放公共资源。目前,一边是社区居民苦于没有锻炼身体的场地和设施,另一边是学校的体育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当中。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的体育资源应向广大社区居民进行开放。许多城市都在试行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服务于周边社区居民,但是一系列的问题还困扰着具体的实施。例如,学校能向社会开放的体育设施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到学校锻炼的积极性;大部分受访市民则表示,没有到学校锻炼的习惯;器材损耗谁来掏腰包,社区居民进校门怎么管理,居民在学校受了伤怎么办,外人进出校园,学生的安全怎么保障……这些现实问题让学校顾虑重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后,最担心的就是影响教学和管理。学校经费本来就有限,用于体育场馆的投入更少,如果让学校长期义务奉献,不现实,对外开放难以持续等等[4]。

对于开放学校体育资源的种种问题,各级政府还处于摸索阶段,为了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实时适度地开放学校体育资源是现阶段推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和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对校园开放进行规范。例如,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建议健身者凭身份证或居住证进入学校,单位集体运动的则需提前预约。另外,为了保障学校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及管理,建议居民向学校支付适当的费用,具体标准由教育、物价部门制定。另外政府财政应对学校体育资源进行关注,给学校增加一点体育设施的养护费,就可以达到少投入,大产出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体育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协调工作,全力配合社区内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业等单位,有计划地开放其体育场地设施,并可适当地提供有偿服务。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老城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学校、机关、团体、企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周边群众开放。

4、注重运动健身的指导工作,建立社区体育的培训机制

居民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去传播健身理念,组织开展体育活动,需要有专业人才去教授技术动作,指导健身练习。因此在社区居委会的构成当中,应增加社区体育指导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目前在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很多都开有社区体育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由于社区体育发展的滞后,还没有真正地走上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岗位。因此,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完善社区法规,建立社区体育部门,负责指导管辖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引导群众通过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有计划、有指导、更安全。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使康体健身真正成为社区百姓的新时尚,从而达到增强全民族健康体魄的目标。

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增强国民体质,社区活动是重中之重,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和社区的有效配合,学校的体育资源正好可以为社区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学校拥有的体育资源和文化教育优势,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咨询和继续学习机会。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配合将越来越紧密,学校将成为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组织者。

社区体育主要针对社区居民,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借助城市改造升级的契机,大力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将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的内在质量,完善社区的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还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同时,社区体育建设能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养,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的开展。

社区体育论文:社区体育治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政府

[论文摘要]城市社区体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区体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分析视角,探讨通过构建城市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来解决问题,并分析这一过程中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1多中心治理及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

1.1多中心治理的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这场改革推动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应运而生。

关于治理的定义,西方学者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的说法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他们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者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一定义为我们描绘了当代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传统政府“单中心”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统治格局,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参与的多元的权力中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治理方式也是多元的,通过各主体间合作、协商、建立伙伴关系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1.2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

社区体育活动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出现,80年代中期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国家体委等五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对社区体育进行了界定,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根据这一定义,社区体育服务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增进社区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全面健康;社区体育服务的对象是以街道办事处划分的全体社区成员,不仅包括社区的居民,还包括社区所辖的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其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场地及器材、开设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指导、体质监测、体育服务信息、体育活动的组织服务等。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指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和非政府部门(社区所辖各类机构、私营体育服务企业、体育社团或居民)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共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治理。

2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

2.1突破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体制障碍,要求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

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并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了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三级管理系统。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政府工作职能,社区居民委员会接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在具体工作中,二者的职责界限模糊,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我国的社区服务从一开始就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将促使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发生转变。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全能政府遇到市场经济挑战的情况下,重视政府之外的市场及社会力量,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中心格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而社区体育所独有的地域性、自愿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社区体育服务更加适合采取多中心治理的体制,除了需要代表政府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外,还应当有更多的私营体育服务机构及非营利的体育社团参与社区体育服务。非营利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自治性特点,能保证其在提供体育服务过程中,解决一些政府和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

2.2突破社区体育发展的资源瓶颈,要求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

从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来看,场地、经费及人才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政府经费投入有限,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场馆设施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等问题。除了物质和资金条件,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离不开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参与和指导及有关的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管理,他们的数量及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发展的质量、深度和广度。但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体育人口来说,我国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人数少、指导率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我国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大部分管理人员都兼任多职,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以天津市为例,全市晨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者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30%。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场地设施、经费及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多中心的治理框架下,社区所属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均可以成为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这些单位尤其是学校向社区提供体育场地、设施,是解决场地、设施短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社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天津市马场街社区本着双赢互动的原则,与社区内外的机关、院校、部队、医院、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共建了社会实践基地,为居民提供日常健身咨询、健身技能培训、体质检测等服务。与天马集团、水利局、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干部俱乐部、自然博物馆等12家单位达成协议,通过无偿或低偿等方式,向社区开放35个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达到11500平方米。每年的社区运动会和大型体育竞赛都利用这些单位的场地和设施举行。

3政府在构建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过程中的责任

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发形成,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社会力量和市场发育均比较薄弱的国家,推行这样的管理模式,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3.1转变职能,培育社会和市场力量

多中心管理模式必须贯彻“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把政府过于集中的权力分散开来,以纵向放权实现层次化管理,以横向分权实现社会化管理,将体育管理体制从现在的线性结构改为矩阵结构,从行政命令式的“垂直管理”改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矩阵式管理。政府承担体育的宏观管理、体育总目标和政策的制定、政策调控、经费支持等职能。其中,社区体育的基层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由主办体育转为主管体育,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整个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开发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培育社区体育组织等。

培育社区体育非营利组织。健全、自主的居民自治组织既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主要力量。因此,要确保社区自治的各项权利,发挥社区在体育服务方面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应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综合管理权赋予社区居民委员会,使之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会组织。

引导市场力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根据居民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对于一些基本的需求,可以由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以免费或低收费的方式提供,对于一些个性化的高层次的体育需求,政府可以调动市场力量加以解决,走产业化的道路。政府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场地、税收等有利条件。

3.2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形成体育观念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未被更多社区居民所采纳。由于社区体育具有较强的个人余暇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对社区体育的发动、组织和管理不能做硬性干预,而主要应从刺激其体育需求,调动其参与积极性着手。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地向辖区居民宣传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开展健身知识咨询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通过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的积极性。

3.3投入经费,保证社区体育服务的公益性

由于社区体育利益的外溢性,公益性是社区体育的一项本质特征。政府在鼓励各方力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同时,应保证社区体育公益目标的实现。维持社区体育发展的均衡性,逐步增加对社区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

社区体育论文:文体局发展社区体育管理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体委、教委(教育厅)、民政厅(局)、建委(建设厅)、文化厅(局):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社区体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发展还不平衡,人们的社区体育意识还不够强,社区体育组织还不够健全,参与的人和单位还不够广泛,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还不能满足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就近、方便、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现对加强社区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任务与职责

(一)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多种方式,发动、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

(二)市、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社区体育作为贯彻《体育法》、实施《纲要》的一项具体措施,纳入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一项内容,努力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三)市、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加强对社区体育的领导,依据《体育法》和《纲要》制定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健全以社区体育组织为主体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制定开展社区体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社区体育理论研究,建立社区体育发展的指标体系。

市、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要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切实发挥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城市管理中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等职能作用,将开展社区体育作为街道办事处的一项工作职责,将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和评估,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市、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工作中,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开展。街道办事处的文化站,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市、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市、区、居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合理布局,统一安排。

在开展社区体育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

(四)街道办事处对辖区体育工作具有领导、管理的职能。要调动辖区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和组织社区内成员经常开展体育健身、竟赛、表演和体育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

(五)居委会应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广泛宣传、发动。组织居民经常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

(六)到本世纪末,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达到: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快的改善,社区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体质普遍增强,社区体育组织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二、组织管理与体制

(七)按照《体育法》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的规定,区(市辖区、不设区的即为市,下同)人民政府可授权街道办事处主管辖区社会体育工作和组织实施辖区体育活动。形成以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

(八)街道办事处应成立以街道办事处行政领导挂帅、辖区内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体育组织。应有部门管理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等,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九)居委会应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居住区、楼群晨、晚练指导站等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十)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区意识,支持、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类体育活动。

三、骨干队伍建设

(十一)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熟悉、热爱体育工作的干部充实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并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社区体育干部。

(十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骨干。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的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作用。

(十三)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体育干部、业余体校教练员、体育教师以及热心体育和有体育专长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吸收他们参与社区各类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以及活动的组织、技术指导等。

(十四)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各类体育干部、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利用

(十五)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已建成的居住区要努力挖掘潜力,为居民修建简易体育场地;新建居住区、小区,必须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的(GB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原城乡建设部、国家体委1986年颁布的(86)体计基字559号《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规划、建设好社区体育设施。

(十六)街道办事处应在辖区内有计划地修建社区体育活动室或体育服务站(点),并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到本世纪末,力争50%以上的街道达到上述要求。

(十七)合理使用街道辖区内现有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一律向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

(十八)应在社区内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开辟健身场所,使居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做到运动场地就在身边。鼓励居民自力更生及义务维护和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提倡居民添置体育健身器械,开展家庭健身活动。

(十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和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体育设施的,须经当地体育、城市规划行政部门批准,并及时归还;确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作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并要在就近、方便使用的原则下,先行在适当地点择地新建,面积、标准不得低于原有设施。

五、经费来源

(二十)社区体育经费实行公益型的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区人民政府要根据《体育法》的规定,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工作安排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单位举办或承担社区大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由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社区的各类体育协会或其他体育组织可实行会员制,可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

(二十一)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有利条件。要努力开展技术指导、骨干培训、体育表演、健身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服务,在经营、税收、资金等方面参照*年8月民政部、国家体委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的有关政策执行。

六、健身活动

(二十二)社区体育以经常性健身活动为主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在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中,要讲究科学,注意安全,重在参与。实行传统健身养生法与现代健身方式相结合,个人锻炼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健身娱乐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健身活动与节假日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要加强晨练、晚练和季节性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引导不同特点的人群参加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要关心和重视知识分子、老年人、幼儿和残疾人的体育活动。

(二十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居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竞赛活动以动员尽可能多的居民群众参加为基本出发点,办出特色,形成传统。

社区体育组织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综合性体育竞赛活动和单项竞赛活动,要有目的地结合节假日组织体育竞赛、表演和社区内外的交流活动,形成热点,利用寒暑假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单项体育竞赛、培训以及锻炼小组等活动。

七、评比表彰

(二十四)按照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制订的《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审办法》,定期在全国开展评比表彰“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活动。

(二十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评比表彰制度,树立榜样,典型引路。

社区体育论文:社区体育建设

【摘要】城市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产物,社区体育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并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和生命力。文章就社区体育的特征作了分析,为如何认识和建设城市社区体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特征;社区体育;文化推动力

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区范围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为满足社区成员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身心健康而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区体育建设水平稳步提高,社区体育已在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认清社区体育的动力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社区体育服务的提供方式和消费方式;正确认识社区体育的服务特征,可以使社区体育服务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一、城市社区体育的动力特征

(一)改革推动力

1.社会转型给社区体育带来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从高度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从同质单一性向异质多样化的转变;从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实质是从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在整个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体育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生活习惯、余暇目标方面都存在差异。

2.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余暇时间增多。1997年国家统计局、卫生部、民政部等6单位对29个省市的71个城市约1.5万人进行了调查,与1990年相比,中国人生活时间的分配有如下趋势,(1)工作时间不断减少:1990年我国城市职工平均每日工作7小时19分钟,1997年为5小时37分钟。(2)家务劳动时间不断减少:1990年女性职工平均每日家务劳动4小时23分钟,男性职工2小时10分钟。1997年女性工作时间为3小时3分钟,男性为1小时43分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体育将向更普及化、更组织化、更高水平方向发展。在今后的10年中,城市职工的余暇时间将从每周的19小时增长到30小时,人们在社区生活的时间将大大延长,人们的体育活动主要在社区生活时间内开展。

3.社区体育的法制、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社区体育工作都有专门的说明。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实施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1997年4月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在社区体育的主要职责与任务、组织管理与体制、场地设施建设与作用、经费来源等方面,对市、区人民政府和五个部委分别提出了要求。

(二)政府调控力

1.建立政府授权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政府授权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典型社区发展模式。联合国的文件规定,社区发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人民参与。政府授权与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双边合作的定义是一致的,反映了社区发展政府授权的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建设离不开社区建设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因此也同样具有政府授权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建设政府授权模式除了行政上的领导、政策上的优惠外,它本身也从财政拿出相当可观的启动资金建设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这对调动社区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2.制定适应我国实际需要的社区体育政策。社区体育政策是政府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对一定时期社区体育结构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国家或地方体育发展规划为目标,所制定的有关社区体育结构和社区体育组织调整的政策措施的总称。社区体育政策是社区体育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国家或地方的社区体育发展有赖于制定科学的社区体育政策。制定社区体育政策应先对本地区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再结合本地区体育资源的优势,经过科学分析后,确立主导性社区体育方式,通过主导性社区体育带动整个社区体育结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转变。

(三)文化推动力

体育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它从健康身体、娱乐身心出发,与德育、智育一道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容易被大众承认和接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为改善和充实大众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中华武术、气功、围棋、中国式摔跤、马球、赛马、龙舟、舞狮、健身操等,以及现在仍然在各个民族中广为流传并深受各民族喜爱的体育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等,都是社区体育文化中的丰富内容。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推动社区体育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已经为我们发展跨世纪的体育文化做出了纲领性的规定,那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体育文化,并使它成为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出发解决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丰富我们民族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感受。中国人的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应该选择“更普及、更大众、更民族”。

二、城市社区体育的服务特征

(一)人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人的价值和自我完善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要求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以人性化为核心。显然,仅是社区体育的普及已不能满足当代居民的体育要求,只有层次化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活动才能体现现代化的社区体育模式。根据居民不同的要求可以把居民按以下几种类别划分:(1)根据年龄把居民分为小、中、老三个群体,不同年龄展开相应的体育活动,如中年人热衷于休闲、娱乐、时尚方面的运动,老年人喜欢健身性的运动;(2)体育锻炼群体和弱势群体,对于体育活动中的弱势群体,本着福利性服务原则,动员他们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享受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成为真正的体育人口;(3)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对于流动人群,以尊重他们不同文化背景、传统习惯为前提,动员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得他们对社区有强烈的归属感。

(二)信息化服务

步入小康社会,信息化服务是关键,可以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宣传健身知识、活动信息、政策法规、先进案例等。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拥有全面的社区体育服务网络。一方面便于居民的学习和查询相关知识,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吸收其它社区的先进案例和经验来展开体育活动。(2)善的反馈信息处理体系。处理好反馈信息可以准确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体育建设。

(三)生态化服务

生态城市与生态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强调以生态为背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生态城市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来看,社区体育也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强调以促进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而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物质层面:建设适应不同人群,具有社区自然特色的体育设施体系,使得健身环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2)组织管理层面: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风俗文化、传统习惯、和不同人群的需要,融入自然,开展一些生态体育活动,如郊游、踏青、登山、野外活动、远足、自行车、探险等。使得居民的休闲方式也开始从内敛式、封闭式向发散式、开放式转化,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3)体育价值层面:普及全民健身的公众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与健康发展理念。

(四)多元化服务

社区体育共有六大要素,即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和经费、管理者和组织者、社区体育活动。所谓多元化,是指要从多个方面为社区体育服务:(1)制度化:社区体育服务是一个整体性的服务工作,包括设施、指导、组织和信息。因此,社区体育服务制度化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和关系,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化建设:一方面使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和正规化;另一方面,使社区体育的规范内在化,为社区居民所接受和认同。(2)规范化:社区体育服务的政策、制度和措施要规范化,即政府和组织指定的社区体育工作方案及实施办法要科学化、法制化,并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要规范化,即社区公建体育设施的选址条件、占地面积、功能和设备要求均应规范化使用,不得挪为他用。社区体育指导员配备和培训要规范化,即根据实际工作量和指导对象的数量,确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配备比例及上岗前培训要求。(3)指标化:社区体育服务发展指标是测量社区体育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方法,通过社区体育服务指标体系有利于社区体育服务状况与发展进行评估,发现社区居民的体育要求,社区体育服务指标包括社区体育组织、设施和活动指标。(4)现代化:社区组织管理要体现现代化,具体表现在组织管理机构对场地设施的使用及对内部的人、财、物管理方法要科学化,考核和监督要符合规范化要求。信息现代化,社区居民可利用社区体育服务的网络平台达到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指导方法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健康观,掌握多钟锻炼方法和理论,对不同的对象制定出不同的运动处方。

三、结语

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离不开国民素质的增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区体育。因此,关注社区体育的发展就是对大众健康的最大关心。在我们了解了城市社区体育的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社区体育的有效机制,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