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财经新闻论文

时间:2022-05-25 04:49:04
摘要:财经新闻虽然在定义上不同于民生新闻,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断绝二者之间的联系。从内容上讲,财经新闻可以研究由“民生化”新闻带来的“经济性”问题。从写作手法上讲,单纯的财经新闻的是客观、枯燥的,而用“民生化”的笔调能增强它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可见财经新闻的趣味性由民生化而出,专业性由经济性而定。所以,民生化的财经新闻应是我们要重视的一块新闻采编领域。
关键词: 财经新闻 财经论文 财经

财经新闻论文

财经新闻论文:都市报财经新闻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摘要]文章从对现在都市报的现状进行剖析出发,紧扣当今社会、现代生活、现代读者对财经新闻迫切需求的趋势,认为做强财经新闻报道可提升报纸影响力;就深奥和复杂的经济问题如何做得通俗易懂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结合实例,就如何做好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进行层层解析;提出了都市报应如何对财经新闻进行定位。最后,提出了对办好都市报的财经新闻需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就解决都市报财经新闻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财经新闻;都市报;读者;经济生活;理财

一、发展趋势

(一)做强财经新闻以提升都市报竞争力。都市报在10多年前创办之初以其可读性及关注民生见长,因为那时是谁的思想解放,谁敢为老百姓说话,谁的反响就会大,人们就爱读谁的报纸,这是当时都市报走红的重要原因。如今同一城市几家都市报风格都是同一版本,看一张报纸也就知道其他几家大概是什么内容,因为各自找不到出路,随之而来的是报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都市报应改变思维方向,重新认识如今读者。现在的读者已不是10年前的读者,老百姓现在的茶余饭后不再以议论政坛轶闻及猎艳为乐,而是更多地讨论如何赚钱、如何省钱、如何理财,这个任务应由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担当。关注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从财经新闻中找突破口,帮助读者掌握有用的信息,整理财经信息,这样报纸在争取市场成功上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并将会成为留住读者的新增长点。从广告构成分析,与都市报综合新闻相比,阅读财经新闻的广告客户支付能力更高,成长性会更好,广告投放水平也更高。但目前多数都市报的财经新闻还是单一的理财版、经济版,也只是登些服务信息和消费指南,只是告诉读者何处好吃好玩,如何购得价廉物美的商品。但这满足不了在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如对于近期人民币升值问题,有些都市报对此事也就是发一条几行的消息。这种财经新闻的操作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后带来生活的变化及投资方向了解的需求。

现在市场上不缺面向经理人的读物,缺的是帮助城市里的新来者赚钱、理财,帮助他们创业的读物。都市报如果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讨论,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和生活紧密相连,都市报才能适应都市读者的需要。目前,都市报对财经新闻的认识及操作人对都市报财经新闻的操作习惯和对市场需求的感觉还不到位,还不太习惯从宏观角度观察经济,没有完全把读者视为是一个有利益需求的经济人,没有帮助他们把握机会,为他们赚钱提供有价值的分析,帮助他们成为理性的经济人,使他们可以理性地认识经济事件、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律,解读政策的背后,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有所启迪。因为中国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人们有很多赚钱的机会,但需要选择,每一项选择都要付出机会成本,促使人们对信息与信息分析的依赖,但目前都市类报纸的财经新闻在这方面的操作模式都比较稚嫩。在经济起飞过程中,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可以随之共同成长。

读者为什么会购买这份报纸?读者从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到习惯相对固定地阅读。是因为这份报纸有可预期的东西,也就是读者期待着他要购买的这张报纸除能满足他的日常需求的综合性新闻外,还能满足他的价值观念,能满足他的利益。这个利益则是经济学概念上的福利、利益、信息消费,是从个人的、小群体利益角度切入,让读者感觉是从维护他的利益切入。不管是国际视角还是国内视角都应从读者利益切入,才能形成与读者的固定联系。

(二)把复杂的经济问题通俗化。都市报的操作者容易有个误区,以为财经新闻是给高端人士看的,但这与事实不符。这是因为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事实上,高端人士很少自己买报纸,高端人士需要的是一份符合自己口味的报纸,并不需要一份专门办给他看的报纸。如《华尔街报》的市场定位、读者定位、读者群的构成都够水准,但《华尔街报》从没声称它只办给高端人士看,它的阅读群体都大众化。

都市报的阅读群体决定了它报道的财经内容必须让人容易看得懂。这个群体需要的,是以高端的眼光来认识诸多经济现象,认识政策和规则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低端的眼光,也就是以平常人的眼光、以一般投资者的眼光和价值标准来解读政策规则、经济现象。《北京晚报》的财经新闻处理得就很漂亮,看得出他们的团队在采编上下了功夫,努力让市民看懂复杂的经济问题。其实,中国经济资源的主力的月薪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而非大企业和高层。真正让报纸受欢迎的是用高端的眼光、专业的知识分析当今的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经济规则,是立足于满足中层读者的消费需要、心理需要、价值需要和梦想需要。帮助想改善生活状况的人实现个人价值的梦和财富梦。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就是把软和硬、高端和低端、理论与实际统筹在一起,从中找到最佳结合点。

都市报的财经新闻的主张应该是影响生活。在今天信息来源和渠道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几家都市报刊出的东西绝大多数不是独家的,一家报纸赖以成功的已不再是独家新闻而是独家的判断方式、分析方式、观察眼光,是独家的见识,而不是独家的材料。财经领域信息来源也基本是共用的,如证券市场的行情、运行情况。一家报纸是否被认可,以投资者是否作为投资参考的必需为标准,这决定了财经新闻是否成功。财经的采编人员如果做到任何经济现象别人都说过了,读者还要看你怎么说,这就成功了。如果办报人只追求读者看了你的报纸就不用看别的,是不现实的,读者是聪明人,他们不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张报纸上。

财经新闻采编人员通过对衣食住行进行观点组合从而推出见识,读者就容易接受。都市报的目标读者是与经济生活相关的参与者,于是在处理新闻与信息方面更应注重其背后的利益、机会、趋势、方法,用财经故事与分析吸引读者;面对政策的,要对政策带来的生活影响作出纵向分析,对未来走势给出建议。因为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是对利益格局和市场格局的重新调整。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就应该考虑如何将政策解读得通俗易懂,如何从读者的日常生活去解读。政策的分析不一定是财经记者采写的,因为多数信息中心并非是地方,更多是国家,这时财经记者采写的稿件不一定有优势,应综合多位专家给出的结论。编辑要善于发现学者和智囊团的各种有吸引力的观点,并善于把具有特色的东西编辑出来,但编辑必须具备在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这种分析将扩大读者的投资视野,有助于读者的投资判断及理财。在作微观经济分析时,用与产品的消长有关的故事体现记者对经济和社会的认识,从而帮助读者更经济地消费。中国有句俗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对不同的地方产生的影响不一样,

如近期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在各地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有些读者就会问,我该不该还投资房地产?报纸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看提问题的人是在哪个城市、哪些城市房价被炒得虚高。因为一些中西部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还处于合理阶段,如果一味以虚高的上海、北京等为投资标准,就欠全面,这就需要采编人员好好处理报道的组合问题,这既体现了报纸的见识,也使读者从宏观政策中看到了对微观生活的影响,从而对投资或购物的安排进行调整,有些商人就是在宏观调控政策有重大调整并结合地方情况逆势而上发展起来的。

用财经故事的方式帮助读者理出头绪。如果宏观经济调控分析落脚在与百姓生存息息相关的文件上,就会极大地吸引读者。央视经济频道做老总访谈时,他们访谈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关心他挣了多少钱或有多少钱,而侧重从竞争的成功与失败来进行对话,记者也把自己当作经济中人,关注经济生活中的苦与乐。如果一张都市报针对本地市场与需求,在固定的版面位置刊发如何把握政策、如何应付工商税务会计等财经规则、如何选择产品、如何做市场,它就形成品牌。如报道一个人要开一个小咖啡屋,一共要经过哪些过程,这样就应从两部分切入:一部分是以现行政策解释这个市场的进入方式、进人规则;另一部分是创业故事。这样很符合现代阅读心理:成功失败的人生感悟的财经故事。就像物价上涨会受到每个人的关注一样,类似新闻素材用这样思维理出来读者就非常关心、好看又对人有启发。

(三)都市报财经新闻思维与角色。都市报的记者长期做民生新闻后形成了一种处理稿件的习惯,即用能否写大特写作为标准来衡量采编人员,而财经新闻要想让商业与读者离不开,不是靠能写大特写,而是所采编的东西对读者、对市场、对经济生活、对投资有多少参考价值。如最近美元贬值,编辑要了解现在的美元处在历史的什么价位走势上?是最低点了吗?如果是最低点,投资的机会又是怎样?风险在哪里?这样处理财经新闻才好读实用。

都市报的财经新闻与财经专业报刊版面的思维不同,专业类的报刊主要以宏观及理论见长,可对一个专家的理论文章进行全文刊登,适合专业人士阅读;而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是在宏观前提下对经济生活的组合分析,阅读群体是大众,在版式上要做便于阅读的分类。同时,根据现代生活快节奏、人们阅读是以浏览标题为主的特殊的社会需要,应在标题制作上做多行题,以便把文章要领表达清楚,方便读者看标题后作出是否阅读下去的选择。因而,根据都市报人力资源特点及阅读群体,在版面设计上就得有一套思路。头版的安排不应是动态性的,而是报道策划的财经新闻故事,注重故事背后的诱因及其对商业的影响。头版可以预先设计安排,有了时间上的便利,记者避免了疲于奔命应付日常稿,而有时间去写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头版下来的版面应是新经济专栏,以满足人们对科技、经济法律、经济环境、经营之道、小型商业、市场动向等信息的热切需要。因为,无论国外还是中国或一个地区读者对全球商业新闻都有相同的阅读需求。如南宁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都市报应帮助读者适应这种变化,找到适应这种变化的对策。广西能否在这次机遇中发展经济?这就看能否适应国际规则并利用规则竞争;老百姓能否从这个规则中获利?这就需要媒体告诉人们如何用新的观察方式认识原有的东西,尽早适应新的思维方式。媒体不能再用传统的处理标准与表述方式处理新闻,对主流媒体而言,这既是责任,更是机会。

从处理手法的组合利用上看,都市报的财经新闻较专业报刊少了财经一手新闻源,那么从注重当日新闻的原创发现到注重深度分析,从大财经角度、从资本市场角度处理新闻,从提供新闻信息到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是条好出路。如今的信息林林总总,信息来源多,选择余地大,都市报切不可把信息选择工作推给读者,因为这样一定会引起读者反感,采编人员应做好信息收集、选择的工作。在具体操作上既有财经媒体应有的专业视角与见识,又有大众媒体善于抓住读者的切人方法;既有经济现象分析的犀利,又有比较冷静的分析;既有独家的选题。又有大量对其他媒体报道经济大事的组合性利用。

《财经时报》是一家比较受读者欢迎的通俗财经生活类报纸,都市报的财经新闻版应学习他们的操作模式。《财经时报》背后有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组合,为读者经济生活提供参考。都市报也许没有一批拥有丰富财经知识的记者,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编辑群体有没有能利用资源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成功,自己有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谁有知识谁有资源,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把自己相对弱势的别的资源拿来加以利用。都市报的财经团队更应该如此。如果这个团队都知道从哪儿、怎么把自己相对弱势的资源和知识拿来加以利用,那就可以将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办好。

都市报是新兴媒体,富有活力是它的特点,但在具体操作采编环节上要有自己的角度。广西的《当代生活报》曾做过一组关于房地产的策划报道“百万大赢家”,处理就不太好。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策划,文章写得也不错,问题是放错了时间。如果把这组策划报道放在活动的开头或中间,就是一组不错的报道。因为当时的读者、商家对参加这个活动的愿望还不是很强烈,读者对目前宏观调控下投资房产心中没底,风险意识处在模糊状态,一方面觉得房价已经很高,有些害怕;另一方面又认为低迷状态下投资房地产对长远来说有利,地产商对活动的很多未知因素心存疑惑,媒体有必要对这个活动从各角度分析利与弊,供不同投资方向的人作判断,这时媒体报道尽可能做大做足。但是这组报道的出版时间是在“百万大赢家”活动结束之后,读者看到这组报道时会感觉已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投资机会已过,风险已不存在。此时,最多只能用消息报道作总结。

(四)财经新闻尽可能做出“财经味”。目前都市报财经新闻单一地偏好消费领域,但消费领域只是财经的极小部分,体现不出应有的“财经味”。都市报也对重要政策、经济现象、经济事件都作有力报道,但表达上、内容上不够财经化,不能让读者判断出具有财经价值。一张都市报,其读者中不乏企业经营者,如果财经新闻较少从经营角度、利益角度、能否赚钱角度对稿件进行相关处理,那就无法吸引这部分读者。每个人都关心竞争故事、实战秘诀,关心如何处理关键问题以及其中所涉及的经济活动中有意思的人与事。对于世界市场。不只是停留在说经济全球化,或者泛泛说国际竞争已经来临,而应是比较具体,需要从利益相关角度出发提供分析,需要有宏观行情、微观运行状态信息,增加专业、易懂分析性新闻。目前黄金市场走势强劲了半年,一些读者在这种热度中想投资,但又怕此时介入价格太高,这时报纸就要帮助分析黄金市场,这种分析必须要谈到世界黄金市场几十年来的走势规律。新浪财经网的财经专栏有篇文章分析黄

金走势堪称典范:

黄金自1980年达到创纪录的每盎司850美元,其后市场价格开始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下跌。一直下跌到250美元/盎司。在将人们对黄金投资的热情彻底打破之后,黄金又出人意料地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牛市行情,2005年四季度成功突破500美元/盎司后,2006年再接再厉。不断向上突破,目前开始向600美元/盎司发起了新的攻势。黄金走势如此之牛的原因是什么?黄金后市还会一直上涨吗?黄金之所以能够连续数年时间上涨,根本的原因是国际货币产生了信用危机。其中主要的货币――美元近几年大幅贬值,并且预计仍然将继续大幅贬值。从2001年到2004年底,美元的币值大幅下降,贬值幅度超过30%。近年虽然由于美元利率提高,暂时阻止了美元的进一步贬值,但是美元贬值的趋势已经被大多数投资者所认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黄金等贵金属保值的需求将不断被刺激出来。2005年中有一段时间黄金与美元没有明显的负相关作用,但是这只能说明黄金价格走势的强势,因此,一旦美元大幅贬值,黄金的上涨势头将更加猛烈。另外世界各国发行的“基础货币”越来越多,产生了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也正因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加上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比较良好,使得全球所有资源类的产品价格均大幅上涨,而黄金的价格涨幅还低于大部分其他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涨幅。资源类产品价格的连续大幅上涨。也使得通货膨胀的因素越来越明显,而黄金却是公认的“抗通胀”的利器。越来越多的资金介入黄金投资领域,不但使得黄金的价格水涨船高,也使得投资者投资黄金的信心越来越强。同时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不但使得通货膨胀阴影威胁到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使得原油高企的价格助推了黄金的价格。统计数据显示,迄今黄金基金已经积累的黄金逾440吨,另外,黄金价格虽然早在二十六年前上升到每盎司850美元,但是经过测算,以购买力衡量1980年的850美元相当于目前2200美元购买力。从这个角度观察思考问题,黄金即使重新达到每盎司850美元,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段关于黄金的财经新闻分析了二十年黄金价格的趋势,帮助读者判断目前黄金的投资情况,为读者对几十年的黄金价格及其规律性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财经味”浓又可读。

要让财经报道有“财经味”就不能离开企业家。在进行财经人物报道时,怎样判断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规律得到更好的印证。于是在报道人物时,仅仅反映企业家如何能干是不适应都市报读者对成功人士的审美要求的。采写财经人物的成功在于其在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如果我们将这一内容作为主题加以深化更具有经济意义及新闻价值。如《北京晚报》曾刊出一篇《诺基亚100亿美元为什么不做网站》,这篇稿子引起了企业家们的关注。原因是记者逆新经济网站热潮中的冷思考,文章体现了记者对经济现象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文章主题体现了在经济界里,没有永远的英雄,今天可能选择对了你就是英雄,明天你选择错了或许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人不可能做长久英雄,但经济界里,即使是一个失败者,也可能是个失败的英雄。

作为财经记者,应当关注其选择的依据与对如何选择所作的判断,这样的东西往往存在更大的价值,存在着能让一个人学习如何成为企业家、成为英雄的规则、方法和启迪。因为任何一个经营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根据不完全、不准确、不确定的信息作出选择。如果能报道出经营者怎样根据那些不完全、不准确、不确定的信息作出正确性的选择,这样的故事具有传奇性,又有方法论意义,就会非常好读又能为人记住,“财经味”也出来了。

数据体现经济化。都市报的财经报道,就缺乏这个元素。财经编辑要习惯用文章加数据,这是组合式编辑手法。曾经有份都市报的财经新闻上有组专题文章“另类3.15”,内容从投诉人手,初看以为是综合性新闻版所做的东西,这样的标题及切入点就不够“财经”,没有从市场角度,从帮助人们把握机会、获取利益、获得福利的角度去做。如果从市场角度判断,题目就可改成“3.15本身能带来多大收益?”每年的“3.15”都相应产生大量的公关费用、广告费用,相关的媒体都会拿到大量的广告,都可能创造很大的商机,而且“3.15”促使厂商行为有所调整,关于消费者维权这个问题就可与经济起飞联系起来。如果这组报道能用与“3.15”相关的数字进行分析,通过数字里面见商机,文章的“财经味”就大不一样了。

二、办好都市报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人力资源培养问题。都市报的财经采编人员大多是从民生新闻或消费性新闻中转过来做财经新闻的,于是有这样的尴尬:懂传播的不会做财经分析,会财经分析的又无法将自己的东西传达出来。如何造就人才?培训永远是需要的。因为,即使是从人才市场招来一群毕业于名牌高校的人才也需要训练。不管什么水准的人才到了一个新的集体也需要知道其规则和流程,否则没法开展工作。问题是媒体拿什么去训练?常规的是叫几个老员工客串上几节课,但缺乏系统的训练。这就要求领导者对如何进行定位有一个统筹的规划。长期以来,都市报的重点放在社会新闻上,所以都市报想要拥有一个强力财经团队,如同社会新闻采编一样庞大的团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培养几个核心编辑,能引导记者如何做分析。

(二)财经周刊化。都市报开创之初的定位决定了财经新闻的人才是弱势,不可能靠提供信息取胜。财经信息是专业财经报的强项,都市报财经新闻要走出新路应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把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周刊化,优势就出来了。生活节奏是七天,人们关注经济周期是一周,以七天为一周回顾以往,周刊就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提供深度新闻优势,以周为单位,更符合现代人效率优先又要深度的信息消费习惯;二是后发制人优势,即可充分利用其他媒体的发现和信息,借力打力。都市报财经周刊是与其前面母体综合新闻联系起来的。都市报的综合性新闻是“做熟了的场子”,既包括原有的声誉、影响等无形资产,也包括其原有判断新闻的经验、处理新闻生产流程的经验,财经周刊应充分利用母体影响渡过财经周刊的不成熟期。都市报读者大多是中低文化水平与收入水平,因此其长期的广告客户多是性病、皮肤病等,如果不向新的市场进军,广告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长此以往广告业务会萎缩。我们应该发展层次更高、对社会更有影响力这样的一批读者群,但他们对媒体的要求也会更高。他们或许由管理人员、企业家、企业高层、知识分子等组成,这些人可能非常忙,可能没有时间每天跟踪新闻,但他们也需要对汽车、房地产、证券、银行、投资理财、产经等经济生活有所了解,知道世界大事和发展趋势,他们不仅仅关注一条条信息,更关注其间的联系,其与自己利益的关系,关注对大趋势的分析,于是既有新闻性又有深度分析的财经新闻成为合适的信息来源。如果把它们作为日报整体发展策略的一部分,用周刊形式刊出,将发展日报的读者群。

(三)保持常态。财经新闻做得好不是靠轰动效应,而是靠保持常态,这个观点在这个追求市场效应的年代,可能难以为人们所接受。重大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但日常报道更能体现出这个媒体的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如果把大量的精力放在重大报道上而忽略了日常报道,读者就找不到一个稳定的信息来源,就无法形成固定的读者群,因此,轻视日常报道将得不偿失。从长期的实践发现,善于保持常态的报纸最后做得更大,如《读者》杂志,从创办以来一直保持自己对政治、社会、经济、人生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和方法。这种常态使它得以发展起来。财经周刊是集投资、理财、消费观念及消费态度为一体的,要保持常态需要的更是冷静分析的常态。这样就要求财经新闻的主持者把大量精力用在研究形势、判断情况、分析问题、确定选题上。确定一个可供长期应用的选题方向,每个具体的选题要设计10~20个值得关注且读者会关注的问题,每期推出一个投资方案给读者并对政策背后投资机会进行分析。让读者看出一条清晰的主线,这些主线串起的版面融报道、分析和判断为一体就成为系统的可读资源。保持常态的另一方面要注意消费者是个巨大的群体,消费者的另一面就是企业,财经新闻要永远把企业和消费者作为一对主要的点连起来,而财经新闻就是桥梁。

财经新闻论文:浅谈财经新闻的引语失当现象

摘要 当前的一些财经新闻报道,在引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杜撰消息来源,曲解消息来源的本意和滥用引语等现象,不仅给采访对象带来麻烦,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有时甚至会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引语规范与求实问题需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财经报道 引语失当

财经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是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因为财经资讯常常能影响读者的投资与经营活动。但从媒体屡见不鲜刊发的道歉声明和被网络热炒的一些口水官司看,财经新闻报道报道中引语“失当”导致新闻“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财经新闻不同于社会新闻,此类新闻引语失当轻则有损当事人的名誉和媒体的声誉,重则会误导读者的投资与经营判断,甚至引起市场的波动和混乱。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一种说法、一句评价、一个“爆料”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投资者、生产者、竞争对手、关联交易方等各方市场人士都会据此做出反应。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引语规范与求实问题需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恰当的引语无疑会使报道锦上添花。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引语的使用既是陈述事实的方式,也是一种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手法。引用当事人的富有色彩的语言,一方面让枯燥的财经新闻报道增加了生动的情景,使事实有血有肉,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冲突、戏剧性效果,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而通过引用与新闻相关的权威人士的一些不同观点,给出尖锐的分析,则有助于解释所报道的内容。引语正确而得当的使用会给枯燥、有时还会为略显深奥的财经报道添色不少。引语使用得当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消息来源的真实与正确运用;二是引语文本要准确还原采访对象的表述;三是在新闻叙事用法中合理使用引语这种形式。

正因为引语能够“锦上添花”,当前的一些财经新闻报道,在引语的使用上便存在着人为“做花”现象:杜撰消息来源、曲解消息来源的本意和滥用引语等现象。有传媒一度把杜撰此类消息来源视为潜规则。典型的是,由于“引语”往往出自当事人、知情者或权威人士之口,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语言的“保真”,所以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于是一些报道者有时会利用引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把它们间接地强加给读者。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新闻事实陈述完毕,对此事件或现象需要权威人士给出专业评判,于是记者代行权威人士之职,报道中会出现“相关人士认为”、“有关权威人士指出”等词语。还美其名曰这是在新闻报道中隐性发言的一种方式。更有媒体为了增强新闻的独家性,在引语来源的使用上公然作假。某媒体就曾刊发如下道歉声明:本刊上期刊发的《星展银行诉讼案》一文中,本刊并未直接采访当事人郝婷女士,采访所得关于案件本身的内容也未与郝婷本人直接核对,文中部分直接引语并不十分精准,而且文中“郝婷几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表述不当,应为“郝婷几度接受媒体采访”,针对后期制作错误给郝婷女士带来的困扰,特此致歉。这类涉及纠纷的财经报道,当事人有官司缠身,对自己在媒体公开发言都格外谨慎,媒体报道中所使用的引语若不准确,会给当事人带来法律方面的麻烦。所以报道中使用的引语一旦有一点瑕疵,当事人都会要求媒体发道歉声明。《广州日报采编行为准则》中就规定:直接引语应是某人所说的原话,除对语法和句法错误进行必要的纠正之外,记者不得制造直接引语,不得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进行添油加醋或肆意歪曲。希望媒体的这些准则能真正落到实处。

失当引语的另一种形式是,为了新闻看点,报道中的引用断章取义,曲解采访对象谈话的本意。在厦门通士达事件中,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的孙先生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熊敏的报道《中华全国总工会:GE厦门通士达严重违法》一文向媒体进行澄清。他认为《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相关报道不太负责任。孙先生向媒体讲述了该媒体对他的“采访”经过:4月16日下午,一名自称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给他打来电话,希望他对厦门通士达事件发表看法,他当时就告诉那名记者,“我刚出差回来,对此事不了解,要采访找新闻中心,我不便发表意见。”该记者又反复追访,旁敲侧击,不断向他询问有关企业的劳动时间和加班工资的问题,因此出现了报道中所谓“如果(美国MPO调查)属实,这是严重违法。”在电话采访过程中,孙先生仅就超时劳动和劳动待遇等问题发表了他的个人看法。但是,记者在没有征得孙先生同意的情况下,以此为依据,将他的“假设”改成了对厦门通士达事件的表态,并擅自打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旗号,说“GE厦门通士达严重违法”。

我们姑且不论新闻所报道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仅从新闻操作手法上看,记者在引用中消息源时,两方面做得欠妥。一是用国家部门一个工作人员的个人发言来代表这个部门的看法,这种做法是有欠妥当的。除非他被授权代表部门表态。但在我们的财经新闻中却时不时会出现类似的新闻操作方式。财政部一位研究员的看法,在网站上就被冠以“财政部称……”的新闻标题。财政部的任何政策取向,都会关系到国计民生,对政策敏感的投资市场更会闻风而动,等有人损失了真金白银,就不知是责怪财政部,还是追究媒体了一二是隐去谈话背景,弱化谈话者的假设前提,用标题或其它方式强化记者主观想要的引语文本,寻求新闻卖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媒体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发行量或点击率,但长此久往,传媒的公信力必然受损。因为媒体采访对象的言论的报道内容,必须建立在真实全面的基础上,要在读者充分了解新闻背景的情况下去解读新闻,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误导读者。

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另一类曲解采访对象谈话本意的现象,是由于记者的专业知识的欠缺,造成报道失实。由于记者对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的缺乏,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数据或谈话中涉及的行业术语,望文生义。采访过程没有向采访对象虚心求教,事后对采访内容没有认真消化,囫囵吞枣地在文中照搬采访对象的原话,导致新闻失实。这在涉及证券市场的财经新闻报道中尤其突出。不时会有上市公司就有此类事件发澄清公告。或是因为采访对象是权威专家,记者在采访中没有认真考察他讲话的立场,更没有注意分析他的观点所依赖的事实依据是否可靠,在报道中照单全收地引用,导致新闻失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洛阳地区做了一个演讲,介绍说测算到当年四季度的GDP增长会达到9-10%,物价会回到正。但是,现场的记者没有听懂,写成全年增长9-10%。这则新闻最先刊登在洛阳的一个区域的媒体,后被其他媒体的记者不求证检验地直接拷贝,导致一个错误的报道四处流传。他在自己博客中写到:“可以看到四处都搬用这个错误的报道,但是没有一个报道者找我本人确认过。”

更有媒体旧闻新发时,模糊时间概念,让受众对财经新闻的中引用文本产生曲解,从而引发市场波动。时效性是一些财经新闻的生命线,这种模糊时间概念的新闻操作手法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的冲击往往是媒体始料不及的。导致

2007年2月27日股市狂跌的消息面上有这样一则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就流动性管理、资产价格等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几个判断。其中就包括这样一句直接引语:“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是鼓励大家讨论房地产和股市有没有过热,价格水准合不合理”。从《香港商报》的报道原文看,周小川参加会议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间是春节之前,当时正值股市泡沫之争的热议阶段。由于专访文章发表时间已在春节之后,内地媒体和一些知名网站转发时,为了增强新闻的时效性,用“近日”、“日前”等词语模糊了原文的具体时间。周小川谈话的语境就有些语焉不详了。其中引用的一些话就被市场进行了另类解读。如文中引用的“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是鼓励大家讨论房地产和股市有没有过热,价格水准合不合理”的这个表态突然出现在股市泡沫争论基本告停之后,有投资者会解读成央行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形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的当时市场早就存在的加息预期,股市闻之狂跌8%以上。也就难怪有专家学者把这则消息视作2.27市场下跌导火索之一。财经报道中的此类引语使用不当,不仅会成为市场无端波动的导火索,媒体本身也会丧失公众的信任。

滥用引语的现象也是部分财经报道常出现的问题。在财经写作中,适当地保留一些人物精彩、有特色的话语,可以让专业术语频现的一些行业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增强。经济事件错综复杂,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人出来对事件进行表述,可以使报道更显客观冷静。诸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等新锐财经媒体上,引语的使用成为财经新闻写作一大法宝。但是引语使用过多,就有滥用之嫌。

笔者曾就某新锐财经媒体刊发的《分析师过冬》一文做过粗略统计。全文近五千字,有一半多的文字段落是由引语构成。这种大量使用引语新闻操作方式对记者是一大挑战。这些引语都非要不可吗?有些语言值得用直接引语吗?以笔者的阅读感受而言,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同语反复的简单信息有没有必要放在引号中加以强化?如:进入“流火的7月”,与张维一样,奔波在国内各大基金公司门前的券商分析师不在少数:“前几天,门都快被挤破了。”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混用规范吗?如:“据我所知,除中金和几家合资券商外,国内大部分券商分析师都被这一榜定了前(钱)程。”张维告诉本报记者,为什么分析师都对排名向往不已,除了和切实相关的年终奖有关外,排名所带来的“钱途效应”更加重要。文中还有很多引用只是借采访对象之口,描述业内的通常做法,有没有必要连续几个自然段都用引语的方式表述’以笔者之见,有些地方以平铺直叙的方法未尝不可,行文可能还更为流畅。

新闻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引语”?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布鲁克斯等编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在论述新闻叙述为何要选择用引语时,做了如下表述:采访对象说了一些独特的事情;以独特的方式说事情;某个重要的人说了某件重要的事。当然在新闻报道中引语也不排除鲜明地表达被采访对象的观点,或是在段与段之间起一种衔接作用,推动故事的发展。但我们的一些财经报道还停留在“某某人称”、“某某人介绍”、“某某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等词句的表达方式上。采访对象的说话语境、有无独特方式、语言的个性特征、能否用来衔接推动故事的发展等等,这些因素还远没有进入一些记者筛选引语的标准之中。甚至有一些业内人士的发言大而化之,全无信息含量,也赫然出现在直接引语之列。还有一些报道,不管什么话,都要引起来,而且是大段地引用。好的引语一定要短小、精炼、有独特之处、有信息含量。否则,报道中没有必要以引语的方式来表述。看来,恰当地使用“引语”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是引用采访对象确实说过的话语,而不能是记者的杜撰与想象;二是完整理解引用采访对象的话语,不能“合理”夸大或者断章取义;三是不能变换采访对象的“语境”,包括不能将时间、地点、主题、场合等张冠李戴;四是坚持必要性原则,不能为“引用”而引用。

一句话,财经新闻报道的“引语”能否被记者规范而恰当地使用,极有可能会影响到记者传递财经信息、阐释财经的内容的真实性,甚至影响目标受众的投资选择。所以要慎之又慎。

财经新闻论文:浅谈都市报财经新闻“本地化解读”

近几年,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传播重要财经讯息,而是越来越重视对财经政策的分析,结合本土的经济特点进行分析,突出引导性和服务性。本文结合包头市《包头晚报》的财经新闻报道,分析财经新闻的本地化发展方向。

一. 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

我国的都市报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这些报纸凭借其区域性较强、以市民为主要阅读对象、在内容上突出服务性等特点深受本地居民喜爱。而财经新闻是包含有金融、产业、行业、消费等有关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新闻。以前的财经新闻报道通常是指狭义的财经新闻,即以金融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题材的相关新闻报道;现在的则扩大了外延,指的是广义上的财经新闻,包含政经类、财经类、产经类、社会经济类等。这些新闻报道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受人们关注,这样的财经新闻既是新闻概念中涵盖经济新闻和金融新闻的“大财经”。

从目前市场上刊载财经新闻的报纸来看,通常有两种类型:专业财经报纸和都市报。专业财经类报纸虽然分析深刻、内容全面,但因对目标受众的定位较高,以致于一般的读者很难读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炒股、炒期货、黄金,做基金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读者需要得到财经信息,特别是需要深入浅出的“翻译”,这样的需求给都市报开辟财经新闻版块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本土化、通俗化的要求。

二. 都市报财经报道的本土化方向

1. 融入生活,剖析百姓关切话题。

受读者群广泛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影响,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必须要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想要做到这一点,都市报财经版的编辑就要将全国政策“落地”,找出本地市民对重大财经新闻的关注点,通过“小切口”做“大文章”。

2010年1月份,国家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40%;4月份,国务院发出关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9月底,多部委出台取消三套房贷、提高首付比例等楼市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政策对居民生活影响巨大,针对频繁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包头晚报》财经版、国内新闻和本地新闻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报道,阐述这些政策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政策出台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并结合包头市的实际,对居民买房、还贷,该政策对中介、房产等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一系列新闻报道可以使读者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影响,贴近百姓生活,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成功报道。

2010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五个月攀升,11月份达到5.1%,创下近28个月以来的新高。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稳物价十六条措施。物价指数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务院出台稳定物价的措施,深受市民关注。《包头晚报》财经版针对这条新闻在头版头条连续报道,并结合年初以来不断达到物价高点的绿豆、大蒜、糖等价格与新华社的分析、评论做成综合性报道,深入浅出地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将新闻做足,受到读者好评。

2. 通过实用性达到通俗化

财经新闻要通俗化,加强服务性。想要达到实用性,通俗化是必要的手段,而财经新闻报道通俗化就要求编辑对国家的财经政策进行分析解读。

2010年4月16日,酝酿十年、筹备三年多的资本市场基础性工具――股指期货正式挂牌交易。虽然该机构运行当时还处于尝试阶段,但股指期货的推出正式宣告了A股告别“单边市”。《包头晚报》财经版在对该消息进行报道的同时,(下转32页)还配发本地资深股评人的评论,结合股市实际和本地股民的理解,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该机构的成立对股市、股民投资的影响。这样的新闻报道就是实用性与通俗化一体化的报道,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是都市报财经新闻应有的报道方式。

3. 当好民生政策、经济数据的“翻译官”

财经新闻离不开经济数据和经济图表,对于读者来说,经济数据是民生政策的重要体现和落脚点,但从现实来看,人们虽然对此类新闻很感兴趣,真正能看懂图表、读懂数据、算懂经济账的读者并不多,财经新闻的编辑就要担当起民生政策和经济数据的“翻译官”。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此次汇改是在2005年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汇改半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和双向波动态势明显,幅度加大。汇率改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但却会产生长期的隐性效应,对此政策感兴趣的读者很多,但非经济专业人士对汇率变动并没有直观感受,为了将难懂的经济数据“翻译”得简单易懂,《包头晚报》财经版选择了汽车、电子产品、食品等几种“样品”,说明汇率变动前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样就使枯燥难懂的经济数据变得直观,便于读者对汇率政策改革的理解。对于包头地区本地经济数据,《包头晚报》也进行类似方式的解读,并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图表,直观地展现经济的发展。编辑对数据新闻的“翻译”,体现了报纸的可读性,实现了“易读”这一理念。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

财经新闻论文:网站财经新闻专题编排操作特点

【摘要】本文以腾讯网和新浪网的财经版块在2009年6月1日对“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专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的主题设立,版块安排,内容安排,视角分析等方面进行对比和总结,寻找出网络财经专题报道在形式和内容编排方面的特点,以期对网站财经新闻的专题报道的编排和运作起到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网站财经新闻 专题报道 编排原则 版面结构 媒介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媒体凭借其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对新闻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以及对不同媒介的整合融合能力,在重大财经新闻发生时能够迅速、全面地进行专题报道,形成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时间优势和内容优势。美国最大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6月1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我国著名门户网站腾讯和新浪在第一时间推出了自己的财经专题,本文对新闻事件发生当日2009年6月1日星期一8:00至2009年6月2日星期二8:00这个时间段内两个网站专题报道形式和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对网站财经专题的编排理念和操作特点做出以下分析和探索。

一、快速组织报道,第一时间抢占新闻制高点,确保新闻 “新鲜”

真实、新鲜,是新闻的基本特征。财经新闻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对财经新闻的报道要特别考虑其时效性和快捷性。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东部时间6月1日早上,通用汽车公司正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由于时差原因此刻我国应处于晚间,报纸已经完成当天发行,此时新闻只能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而在这些媒体中只有网站媒体凭借其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能够迅速反应、综合报道、并且大范围传播。国内主流门户网站腾讯网和新浪网分别在6月1日20:02和6月1日20:00第一时间这则发生在美国的新闻,充分把握了新闻的时效性,保持了新闻的及时性和新鲜度。

所以网站财经新闻专题报道要始终凭借网络的迅捷性和便宜性,凸显报道中的时间优势,在内容编排及版块设置中千方百计突出网络的快捷性、时效性,在确定财经事件属于重大事件后,应该在第一时间财经新闻后迅速组织第二波专题报道,快速组织人员和资料,用网络技术的快速特点保证专题报道的内容充实丰富,同时又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而达到专题报道形式上的丰富和快捷。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增加图表、视频等媒介融合,丰富报道的形式和内容

财经新闻是包含很多专业性知识和事实的新闻报道,其经济学模式和经济学表达往往需要表格化、图示化的表达和呈现,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融合式的版面设计和内容安排大大增强了财经专题报道的专业性、权威性和易懂性,显现出了对于单一媒介形式的比较优势,这是网络新闻报道,特别是网络财经专题报道的优势和特色。在本次“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报道中,腾讯网和新浪网同时大量采用图片说明新闻,解释事件,仅专题首页在图片的使用量上就分别达到了62张和58张。其次,腾讯网和新浪网首页的图表和视频总数分别为1张、8张,2个、8个,这在浏览主题网页时接受度和理解度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新浪的页面由于搭配更多图表和视频而更加丰富和人性化,给受众一种清晰明了、言简意赅的感觉,传播效果更加有效,显示出财经报道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三、注意背景分析和新闻线索链接,全面报道新闻

重大的财经新闻是一个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关联的综合性事件,因此其专题报道就要注重挖掘背景材料,构建不同层次和角度的新闻视点,形成综合性、全面化的报道,从而丰富形式,充实内容。

在此次专题报道中腾讯网和新浪网通过链接和专题版块充分呈现“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发生前后的新闻背景材料,行业背景、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呈现企业、政府、用户等各个利益相关体的反应和动态,呈现出了一种大背景、大容量、大新闻的分析、报道状况,使财经新闻专题也体现出一种大的历史观和时代观,报道角度更加客观、公正、公平,报道效果自然也更加为广大网络受众所接受和认同,腾讯网和新浪网在新闻背景和线索链接方面的编辑情况如下表:

从图1中我们看到,两个网站的背景介绍和新闻链接不仅是单一的网页文本内容和形式,还包括对相关专业人士和专家的博客链接,从专家解读的角度更专业、更权威的分析新闻事件,辨明新闻真相。另外,两个网站更是链接了国外媒体对“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事件的报道,借助全球媒体对此次事件的反应和观点达到了从更全面的角度报道新闻的效果。相关国外媒体新闻报道引用如下表所示:

四、不断更新内容,提供实时报道,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形成连续报道

我们做新闻报道需要在理解信息特性的基础上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针对时效性强、变动情况多的经济信息更应该时刻关注事件的动向,在不断监视环境的基础上洞察其细节信息和隐藏信息,在进展中报道财经新闻,在财经新闻中报道事件进展,形成新闻点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的连续报道,从而呈现整体性和宏观性,为决策者把握经济信息走向,读者了解经济新闻方向提供有力保障。腾讯网和新浪网在“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报道中均设有实时报道专题版块,并且在相对时间段内的报道量分别为8篇和10篇,基本持平。

五、根据财经新闻特点,加大专业名词解释,加强专家分析解读

财经新闻因为牵涉经济、金融、财政等专业和行业,因而会包含大量并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的概念、知识和内容,这就要求在组织报道中,在版面设计中,要加大对专业名词和专业知识的解释,并尽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通俗化、娓娓道来式的大众化解读,以达到既普及知识又报道新闻的双重目的。

在“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的专题报道中就牵涉到“破产”,“破产保护”等概念,考虑到一般的读者未必都能理解,腾讯网和新浪网专门加入小知识版块,分别对破产与破产保护的区别以及美国《破产法》第11章,清算破产与重组破产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和普及。

六、设立读者调查版块,进行传受互动,在收集民情民意的同时为以后进行事件信息反馈打下基础

信息的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边传播信息边搜集反馈信息,以便检验传播效果,改进传播方式。网络因为具备互动性、参与性等特征,其反馈修正功能更加明显和完整。在财经新闻的专题报道中因为要考虑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反应就需要进行读者调查和反馈,在这一点上腾讯网和新浪网在调查内容的角度上虽然不同但都进行了积极调研,通过一些题目设置,在线问题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受众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对待事件内容的态度,并能够以此预测公众对该经济事件的心理预期和未来预想,在线调查可以很好地了解受众心理和受众态度,对于媒体把握舆论导向,引导舆论导向都具有积极意义。

七、注重微观经济事件和宏观经济形势的结合,达到经济事件的综合角度报道

财经新闻事件的土壤是社会主体和时代环境,任何微观的新闻都有宏观的背景,任何经济活动都是社会总活动的子活动,财经新闻专题报道应该在关注经济的基础上关注上层建筑。

腾讯相关版块以通用汽车:管理学发源地的管理难局;通用汽车破产重组将引发连锁效应;通用申请破产敲响现代工业时代的丧钟等文章进行评论分析。新浪在相关版块以通用破产,专家称将改变全球汽车业格局;通用的警钟为谁敲响;通用破产给亚欧汽车业带来机会等文章进行评论分析,从全球化状况,金融危机影响,汽车行业现状,工业发展瓶颈等多个方面和角度对“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这一重大经济事件进行全面剖析和解读,把这一经济事件放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分析和考量,达到观点最大程度的客观和全面,使这一经济事件扩展为社会事件,从而凸显报道的宏观性和历史性。这样的报道模式是当前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要求,也是财经新闻体现社会责任的必须。

从腾讯财经和新浪财经关于“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报道中的报道形式安排,版面安排,内容安排等可以管窥出当前网站财经新闻专题报道的编排操作特点,我们应该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不断继承、发展、创新,让网络报道的声音更强大,让财经新闻的网络专题报道更专业、到位、以服务大众需要,服务经济发展。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写作中对科技知识的把握

[摘要]由于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财经新闻工作者来说,在报道中如何运用科技信息提升经济新闻份量,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财经新闻 科技知识 新闻写作

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新闻媒体和党委机关报,责无旁贷地应该加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报道份量,为党的这一重大战略举措鼓与呼。一方面是要用大量的学科学、用科学的先进典型引路,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做深、做细、做活科技报道,特别是要在如何把科技报道写得通俗易懂,让读者一目了然和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由于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财经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如何运用科技信息提升经济新闻份量,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新闻中有关科技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篇有份量的经济新闻或多或少存在科技信息支撑元素,这在工农业生产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有的让人无法区分是经济新闻还是科技新闻。可以说,经济新闻与科技新闻融合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在经济新闻中处理好科技专有名词术语的通俗化是提高经济新闻可读性的重要一环。由此看来,财经新闻工作者掌握一套快速阅读科技资料方法,并且能迅速理解、立马准确运用并把冷僻的专业名词翻译成大众化语言十分必要。

当前,由于电脑的普及、电子文档的普遍应用,通过电子邮件拷个文件、汇报材料、工作总结等,就能获得大量材料,就这些材料编写稿件变得十分简单。如果从单纯发稿完成任务角度来看,现在的新闻稿的确很好写,写起来也很快。但如果从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把科技报道写得通俗易懂、提高科技新闻对经济报道支撑力度角度来看,则难度不是降低而是加大了。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科学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各种新名词、新定义不断涌现,从事相关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虽然不能全部掌握这些,但自身首先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认识。这就要靠新闻工作者平时认真学习、广学博闻、日积月累,才能成为一个对各种科技知识均有涉及的“杂家”。只有对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掌握,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听明白、问仔细,弄通弄懂科技专业名词的准确含义,把佶屈聱牙的科技专业名词翻译成为广大读者能读易看的大众化词语,使科技报道与其他报道一样具有吸引力,实现科技专业报道大众化。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识水平也不可能涵盖各学科、各专门领域。同时,新闻贵在“新”字,新闻工作者也没有时间从容学习、消化、吸收大量的最新科技知识。因此,如何把握科技资料说得通俗易懂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科技方面的各种论文文章、项目报告、实验数据报表、说明书及相关文字材料等,它们内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在表现形式却有共性规律可循,存在着规范的书写格式。因此,阅读科技报告、项目书、论文和说明书等科技材料时,如果寻找到其一般规律,归纳总结出其写作的共同特点,就能方便阅读。以最有代表性的科技论文为例,科技论文写作一般有题目、作者姓名和单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阅读科技材料首先是读标题,科技文章标题一般都比较长,而且不顺口,但读懂了对理解内容却有很大帮助。一篇有质量的科技论文,标题就能基本概括文章内容,它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因此,阅读科技论文首先就要看清楚这个标题属于哪一类型。科技论文的标题从标题性质上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功能性标题,如《高性能,无溶剂,长效,防腐,涂料》,这个标题就标明了5项功能,文章的内容自然也是围绕着这5个方面展开;二是界定性标题,如《一种键盘汉字输入方法》;三是说明性标题,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能源化综合集成技术工程示范》;四是来源类标题,如《增韧氧化物系结构精密陶瓷粉体及其制品――陶瓷拉丝模》,前面“增韧氧化物系结构精密陶瓷粉体及其制品”标明界定后面“陶瓷拉丝模”来自什么技术原理;五是其它类型,包括状物、数字、外文类标题等,《3091一步法催化氧化cOs脱硫剂及技术》。我们经常接触的科技材料以前两类标题居多,但更多的是两种以上功能类型兼有的标题,作者根据内容表述需要来确定,写作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看懂标题有助于快速知道、了解科技材料的大致内容,便于快速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判断一份科技材料有无新闻报道价值必须看材料内容,很多科技材料是厚厚一大本,这也有一个怎么看的问题,如果从头到尾看,半天、一天还不一定能看完,说不定最后什么也没看懂。因此,有必要找到快速阅读的方法。其正确的方法是,一要看清楚摘要和引言。摘要内容一般包括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核心内容,指明完成了那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引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效果极其在相关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等。二要细读正文中有关功能、用途介绍部分,这是有无报道价值的关键所在。看明白了这部分内容,心中就有了怎样利用这些资料深入采访、用什么体裁来写、能写成多重分量的稿件等问题的框架,这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懂,不是财经新闻工作者阅读科技材料的目的,财经新闻工作者阅读科技材料是为新闻报道服务的。有了正确的解读,才能准确地把握科技材料的内容,这时才能谈得上对科技材料进行再加工,把科技专业词语翻译成大众化语言,达到“俗”的境界,使广大读者能看懂、愿意读。科技报道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即财经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到“三个加强”和“四个谨防”。“三个加强”即首先是加强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才能融会贯通,写出的稿件让内行看了不笑话,外行也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其次是加强与科技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这样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有效,可以及时得到最新的信息,消除知识的断点、盲点,借鉴业内人士对问题的看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第三是多留心科技工作者在平常对一个科技项目的习惯称呼、叫法,加强基本功训练。“四个谨防”即谨防一知半解,科学技术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含糊不清;谨防主观臆断,写成的稿件要请科技工作者看一看;谨防卖弄,认为自己轻车熟路了,不会出错,其实错误往往就出在过于自信上;谨防赶时髦,生怕别人说自己没水平,堆砌科技词汇、新名词。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一点,不能为了大众化而大众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科学发展观,运用科技资料自身首先要尊重科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写作。大众化必须建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并且要符合科学技术自身规律。这样,才能使科技报道的“俗”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认同。对无法简化、翻译的专用科技名词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持其原貌,在其功能作用上注意说明清楚,这样就能为读者大众所接受。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俗”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

责编:姚少宝

财经新闻论文:民生化财经新闻的好看与实用

【摘要】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我们要解读财经,看清在经济数据表面下所隐藏的深层次的经济现象,把它做成老百姓爱看且看得懂的新闻。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从百姓的视角报道财经新闻;二是为百姓答疑解惑,体现服务性;三是巧用图片、图表来阐释财经新闻。

【关键词】财经新闻 民生新闻 服务性

财经新闻,从广义上说就是一切和经济有关的新闻。说到财经新闻,人们脑海里马上会联想到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外汇、银行、保险等诸多金融资讯与财经信息,而提到这些又总是和深奥、晦涩、难懂联系在一起。基尼系数、外汇储备、GDP、CPI……这些专业词汇让不少普通百姓云里雾里。同样是这些内容,如果换一种说法就不一样了,比如我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基尼系数)?我国是否成为美国最大债主(外汇储备)?我国和欧美国家还有哪些差距(GDP)?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是提高还是降低了(CPI)?相信面对这样的财经新闻,观众就会支起耳朵,瞪大了双眼仔细看。把生涩难懂的术语进行“草根化”处理,变成浅显易懂的生活化语言,让普通观众一看就能明白,这就是民生化的财经新闻。

现如今,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入,财经新闻也成为我国媒体越来越重要的报道内容,大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整,各种政策,小到与老百姓日常民生相关的财经信息,都是我们报道的范围。但财经新闻在采写过程中,普遍存在长、大、空的现象,很多财经新闻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数据,语言干瘪,往往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因此在财经新闻的报道中,我们不该只做有关部门的传话筒,而是要想办法学会解读财经,看清在经济数据表面下所隐藏的深层次的经济现象,把它做成老百姓爱看且看得懂的新闻。所以,在报道财经新闻时如何做到好看又实用就要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多从百姓的视角报道财经新闻

有些记者在报道财经消息时,仅仅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直接摘抄报道,把财经消息写成了一般的动态消息,这种报道虽然突出了报道的客观性,也相对简单省力,但是却忽略了大多数观众在理解上的困难。

举个例子:一篇报道CPI指数的新闻说到,2008年9月12日,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CPI指数同比上升8.5%,然后就是一连串的数字,再配上些鸡鸭鱼肉的画面就成了一篇报道。普通的老百姓对数字并不敏感,这样的报道方式在观众的脑海里也不会有什么印象。8月份CPI指数同比上升8.5%,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如果去年8月份,老百姓在生活用品的开支上平均支出800元就足够的话,那么今年8月份则要花去868元,比去年多付68元钱。如果记者能够把CPI这样换算一下,把报道的方式换成普通民众的视角,观众就容易理解,也会觉得CPI的升降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更会对这篇财经报道印象深刻。

再举个例子:最近汽柴油的价格上涨,多数的新闻仅仅是报道了汽油每吨上涨多少,柴油每吨上涨多少,航空燃油上涨多少,这样的报道方式完全是官方的口吻。油价涨了,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并没有体现出来。如果记者能够找几个出租车司机,找些私家车主或者航空公司采访一下,油价上涨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出租车司机会说,以前一天能挣300块,现在油价涨了,去掉成本,只能挣180元。私家车主会说,以前加满一箱油只要200元,现在要250元,会考虑一星期少开一天车。航空公司会说,市民购买飞机票,将会比以前贵几十元。因为油价涨了,航空公司也将执行燃油附加费上调政策。这样的报道方式,让观众一看就明白了油价对其生活的影响。而且这样的财经新闻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做细做精了,比一连串枯燥乏味的数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闻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在财经新闻的报道中应多从百姓视角来透视经济事件,找出这一事件和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面,让百姓明白这一经济事件对生活的影响;而多从百姓的视角去报道,也会使枯燥的财经新闻变得更具有“人情味”。

二、为百姓答疑解惑,体现服务性

财经新闻的服务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为受众提供的有效信息上,财经新闻既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好的民生财经新闻报道也应该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这些报道不仅要告诉民众现在经济领域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告诉他们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商品价格的变化,市场的预测等等,从而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但在一些欠发达城市的财经媒体报道中,由于人力物力跟不上,记者往往缺乏对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多重观察视角,也使得财经报道中存在着报道层次浅、报道视野窄、报道方式旧和报道效果差等问题。而受众渴望新闻媒体能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希望财经报道能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帮助他们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从而获取应有的经济利益。因此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体现人文关怀是我们现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投资理财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所以在报道财经新闻选择切入点时,应从过去追逐的大效益、大场面、大意义等所谓的“大财经”转到关注民众生活点点滴滴的“小财经”上,多做解释性的报道,为普通观众答疑解惑,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而从百姓身边事入手,以小见大,这样的财经新闻不仅好看实用,也可以体现新闻报道中的贴近性、服务性。

比如《财经特快》栏目最近推出的一系列有关百姓理财的报道和对技术指标的分析解读,就充分体现了民生化财经新闻中的贴近性和服务性。只有把财经新闻做成民生化、服务类的新闻,才能赢得观众。

三、巧用图片、图表阐释财经新闻

一篇好的财经报道,常常需要用图片和图表来进行补充,比如在说到股市大小非解禁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大小非解禁猛如虎,但用画面如何来表现?如果只插一些股票大厅的镜头,这样的画面显然是苍白无力的,这时候就可以以漫画这种图片形式来表现大小非解禁的凶猛。一只大老虎向小散户扑去,漫画简洁的线条配简单的文字就能刻画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字幕加图片,能真实深刻地再现社会问题,为枯燥的财经新闻增加了趣味,增添了民生性与可看性,何乐不为呢?

而图表也是如此,它可以让新闻看起来更引人注目。图表是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主要表现形式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条形图等,它能直观的反映新闻报道中所提及的相应内容。比如在对各地房价涨幅的一篇报道里,对不同省市的房地产价格做了柱状图。如果用透明底字幕一一说明不同省市的房价,估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用文字描述,罗嗦且不易引人注意。而图表一般是使普通观众较好理解财经新闻的首选方式。再比如在一篇上市公司中报业绩的报道中,对公司的盈利、持平、亏损做了饼状图。饼状图能更细致、清晰地表现出上市公司盈亏家数组成部分和所占比例。让观众一目了然。图表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是民生财经新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此外,要做好民生化的财经新闻还需要在报道时运用丰富有趣的语言,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财经新闻通常都伴随着语言抽象、专业化、比较难懂的报道,观众在看到这样的报道时会潜意识把自己排除在外,或许都不拿正眼瞧一下就换台了。我国很大一部分人口是农民群众,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其平均学历水平是初中文化,那么如此多数的观众显然是没兴趣去看那些纯经济的报道,因此在民生化的财经新闻中就需要以平民的口吻去叙述。而运用通俗易懂语言的重要手段有形象生动的打比方、举例子等。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民生新闻与财经新闻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总认为财经新闻与民生新闻格格不入,其实不然。因为在财经新闻中往往蕴藏着大量的民生内容,比如房产政策、社会保障、银行降息、油价上涨等等,这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对这些财经新闻中的民生内容,需要记者很好地挖掘,运用民生化的视角去关注和制作。

财经新闻虽然在定义上不同于民生新闻,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断绝二者之间的联系。从内容上讲,财经新闻可以研究由“民生化”新闻带来的“经济性”问题。从写作手法上讲,单纯的财经新闻的是客观、枯燥的,而用“民生化”的笔调能增强它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可见财经新闻的趣味性由民生化而出,专业性由经济性而定。所以,民生化的财经新闻应是我们要重视的一块新闻采编领域。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

责编:姚少宝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中特征选择算法研究

摘要:即时的财经新闻对于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分析以往的财经新闻和市场变化来判断未来的市场趋势。本文分析比较了文本挖掘技术中常用的四种特征选择方法在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中的作用,即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和X2统计方法,并得出X2统计方法能够最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分类性能的结论。

关键词:特征选择 文本挖掘 财经新闻

1、引言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财经新闻的作用不可忽视。人们可以依靠即时准确的财经新闻进行投资管理,判断市场动向以及指导经营决策。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决策者需要根据即时报道的财经新闻作出恰当反应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仅仅依靠人力已难以完成对大量新闻报道的收集和分类工作,因此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

本文以财经新闻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为例,构建了一个用于研究股票价格走势的财经新闻挖掘系统模型。将财经新闻影响下的股票价格变化看作是一个文本分类问题,即根据新闻后相关公司股价是上升还是下降,可以将新闻分成积极和消极两大类。据此通过训练财经新闻分类器来判断新的一篇财经新闻对公司股价的影响。特征选择方法能够挑选出有效的分类特征,从而提高文本分类的性能,文中重点研究了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x2统计法四种特征选择方法在新闻文本分类中的效果。

2、财经新闻挖掘系统

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新闻文本表示和文本分类,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文本表示包括文本的类别标注、文本预处理、最后根据向量空间模型将文本表示成特征向量的形式。文本分类是指采取某种分类算法,通过训练训练样本构造分类器,从而对测试样本进行分类的过程。

2.1 文本类别标注

文本分类是一种有指导机器学习问题,它需要事先定义一些主题类别,然后根据文本的内容自动将每篇文档归入其中的一个类别。根据财经新闻对于当日股票价格的影响,人工分析文本的类别并在文本名前加注类别标识(1表示上升类,1表示下降类)以供训练分类器使用。

2.2 文本预处理

中文文本预处理主要包括中文分词和去停用词。中文分词的任务是将汉字序列切分成一个一个单独的词,从而能够被计算机理解和处理。目前中文分词方法主要有三类:基于字符串匹配、基于统计和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本系统中采取了最常用、最易实现的第一种分词方法―字符串匹配方法。停用词指在文本中多次出现但没有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虚词、介词、连词、副词等。这些词对文本分类没有贡献,反而会降低分类性能,因此在预处理时应过滤掉。

2.3 向量空间模型

系统使用向量空间模型(VSM)对文本进行表示,VSM的基本思想是将文本看作特征词的集合,并使用特征词的权向量表示文本,能够将文本内容转换成易为计算机处理的向量方式。

特征词是一组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可以代表文本内容的关键词,根据特征词在文本中的重要程度,给每个特征词赋予一个权值。

文本集合中的所有特征词构成一个词汇表。若一个词汇表包含 n个特征词,那么该词汇表可定义为一个n维空间,文本可以表示为这个空间中的n维向量,向量在每一维上的分量为该维对应的特征词在文本中的权值。

2.4 文本分类

目前存在多种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分类算法,例如K-近邻算法、朴素贝叶斯算法、神经网络方法、支持向量机算法(SVM)等等,本系统采用SVM分类算法。SVM的基本思想是在向量空间中构造一个超平面作为决策面,使两类之间的距离最大。

3、特征选择方法

当分析大量新闻文本时,用来表示文本的特征向量的维数也会很大,可能会达到几万维,如此高维的特征空间会使分类算法无法进行或效率很低,因此需要对特征空间进行降维处理。特征选择即是一个有效的降维方法。

特征选择方法的思想[6]就是采用某种评估函数对每个特征词进行计算,然后按照计算结果的高低排列,数值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特征词被选取。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有: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x2统计等。本文详细介绍后四种方法。

3.1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信息增益法在机器学习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它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特征值的取值不同来划分学习样本空间,然后根据所获得信息增益的多少对有效特征进行筛选。信息增益法计算得到的值表示了特征词在训练集上的分布,分布越集中则特征词越重要。评价公式如下:

(3-1)

其中,为文本类的数目,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特征词在文本集合中出现的概率,表示文本集合中非特征词出现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包含的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不包含t的文本属于类的概率。

3.2 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

互信息是信息论中的概念,作用是度量一个消息中两个信号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其缺点为容易受到单个词语边缘概率的影响。评价公式如下:

(3-2)

其中,为文本类,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特征词在文本集合中出现的概率,表示出现在类文本中的概率。

3.3 期望交叉熵(Expected Cross Entropy)

期望交叉熵与信息增益相类似,是一种基于概率的方法,与信息增益有所不同,期望交叉熵只考虑出现在文本中的特征项。它反映了文本类别的概率和某种特征词条件下文本的类别概率之间的距离。评价公式如下:

(3-3)

其中,表示特征词在文本集合中出现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包含的文本属于类的概率。

3.4 x2统计(x2 Statistic)

x2统计法衡量的是一个词语一个类别之间相关的程度。它假设特征词与文本之间具有一维自由度的x2分布。若某特征词的值越高,其与该文本类的相关度就越大,信息也较多,独立性较小。评价公式如下:

(3-4)

其中,N为文本集合中文本数量,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A表示类文本和特征词同时出现的频度,B表示非类文本出现特征词的频度,C表示类文本不出现特征词的频度,D表示非类文本不出现特征词的频度。

4、实验结果

本文从新浪财经网上选取四家上市银行从2009年到2010年共计400篇财经新闻报道。并且以TXT文本格式保存,仅保存标题和文章内容。其中300篇用作训练样本,100篇用作测试样本。

我们分别使用上述四种特征选择方法,选取合适的阈值,得到用于分类的特征词向量集合,观察每种方法下的分类准确率。同时比较了不使用任何特征选择方法的情况下,系统的分类性能。所得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述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特征选择方法可以提高新闻文本分类的准确率,从而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相关股价的走势。四种特征选择方法中,x2统计效果最优,期望交叉熵效果优于信息增益。

5、结语

快速变动的财经市场中,实时报道的新闻对于股票市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财经新闻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判断新闻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指导投资者或者企业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定并获得相应的收益。本文分析了特征选择技术在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中的作用,考察了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x2统计四种特征选择方法。实验结果表明x2统计方法相对最为有效,使分类准确率达到65%。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与人文情怀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经类新闻应运而生,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社会文明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整个社会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新闻作为传播时讯的介质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报道中体现人文情怀。财经新闻与人文情怀的融合日益受到公众的欢迎,也诞生了一篇篇充满“人性的美文”。为了更好的把握新闻中的“人性”,也应探索一些写作技巧,推动财经新闻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财经新闻 人文情怀 报道应用 编辑策略

一、财经新闻中的人文情怀

财经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泛称“经济新闻”,覆盖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狭义的则重点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市场。财经新闻向来以严肃的姿态出现,一般来说,它比普通新闻更专业、更抽象,从一定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划入“硬新闻”。但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文明进步、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阅读“软新闻”,财经新闻一定程度上也做了些改变,在保证报道专业、真实的基础上,也穿插些人文情怀,将抽象的经济现象放到普通大众具体的生活中去,更通俗易懂、轻松活跃。

财经新闻报道就像做衣服,虽然大多数人都不会做衣服,但是却会欣赏衣服,每个人在选衣服时也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同理,除了活跃在一线的记者和从事新闻研究的人,很少有人会以专业的眼光评说财经新闻,但是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单纯的罗列数字、堆砌专业用语往往直接被他们“pass”掉。鉴于此,想要一则财经新闻耐看必须要有人文情怀。老百姓为什么对房地产类新闻感兴趣,因为房价关系到切身生活,至于股市是熊市还是牛市,那是被套牢的利益群体所关心的,它一般很少会像住房问题一样被提升到全民全社会的高度。一篇枯燥的财经新闻也因此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他们也产生了强大的阅读需求,关心时政不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工作,因此,新闻要影响广泛必须加入人文情怀,如此的财经报道才更耐看、耐咀嚼。

二、人文情怀在财经报道中的应用

以人文视角报道财经现象早已有之,目前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它作为三联书店创办的综合性新闻时事类周刊,论新闻能力可能比不上《中国新闻周刊》,就财经专业性来看可能比不上《财经》,但三联书店的人文底蕴却是其杀手锏。例如,“三联”在2008年第2期刊登的一篇财经报道――《20岁创投新军的蛮荒力量》,从财经专业角度来说,他们介入风险投资在专业人士看来也就算是“校外社会实践”“拿钱买经验”。但是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力来分析,家境富裕的年轻人热衷于风险性投资,也能挖掘出不少的人文内容。从文章的报道内容上看,记者在叙述他们的投资工作时,注意发掘其投资行为背后的欲望冲动、人性深度。这些都使《三联生活周刊》的财经报道有了鲜明的特色。

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是“三联”财经类新闻报道的一贯风格,将专业知识融于人物的思想、人格、感情之中更能吸引大众,如此的财经新闻更不失为一篇好的报道,在讲和谐、抓文明的现代社会也会成为一种报道趋势,符合新闻人性化的发展。

寓人文于财经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

1.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每一条财经新闻大都会有一个“主角儿”,或是一个人,或是一个企业、集体,甚至是一种经济现象,选取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并将之人性化、拟人化。比如说前文提到的风险投资年轻力量,文章开篇即是散文式的人物介绍:“1986年出生的XX,2006年底从武汉到上海,刚与总经理见面时举止僵硬,脸上红了又红,完全是一个大孩子模样……”寥寥几句的介绍后引入正题――“和一班大孩子不同的是,他是携带者几亿元投资资金,从家里到上海创业的。”这样的财经新闻开头非常精彩,既交代了人物主体及其特征,又开始了正题的叙述。短小精悍的一段,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害羞的大孩子,携带者不菲的几亿元投资金。带着怀疑,多数人都会选择读下去,至此这篇财经新闻也就成功了。

2.生动活泼的小标题。从一般角度看,写财经新闻也是写文章,而且为了简明易懂,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如此不妨添加些小标题,尽量用人性化的词语、轻松化的语气,也可以引用或改编一些寓言故事等。比如《中国经营报》2007年6月11日刊登的《真正的风险暗流:明星基金如此做短线》中就用了短小精悍的小标题,增加了情趣,像“短炒:奇妙的节奏”、“换手:风光的秘诀”、“制度:皇帝的新衣”,分别交代了短线炒作的现象、短线交易之后的秘密、导致短线操作背后的原因。

3.人性化的新闻人物故事。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德希尔瓦说:讲故事实际上是一种很特别的报道形式。新闻界近年来掀起了“讲故事”的潮流,有专家甚至认为《华尔街日报》之所以产生了那么多优秀的报道诀窍就在于讲故事。的确,单纯严肃的新闻既呆板又缺乏吸引力,而将故事寓于新闻之中会更容易打动人、感染人,财经新闻亦是如此。例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的《“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和人类健康有关的环保问题日益成为国际难题,也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的关心,该文章正是在此背景下刊发的,文章第一部分先以一个怵目惊心的故事开头:“医生在给一个因意外电击受伤的5岁男童看病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他正经受着另一个同样严重的病的折磨,他的血液中血铅含量严重超标。”短短几十字带出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新闻人物故事,这样的故事,既令人震惊,又让人迫不及待地继续读下去。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本文的主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环保问题刻不容缓,否则危及子孙后代!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英语的词汇及语篇特点

[摘要]英文财经新闻报道从个别字词的选用到全篇内容的陈述都体现了新闻报道惯有的及时、客观、新颖的特点。本文从专业需求方面,全面介绍了经济报道在词汇及语篇两方面所表现出的独有特征。

[关键词]财经新闻 词汇特点 语篇特点

一、财经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1.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征就是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多,而且许多常用词被赋予特殊的含义,例如:

COMEX July copper futures slumped Friday morning as traders carried longs into September contract in the market’s only feature, dealer said.

贸易是财经报道的另一大类,句中futures 并非名词将来的复数形势,它是当今非常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期货贸易,期货买卖可以卖出shorts(空头),也可以买入,就如句中longs(多头)。

2.英文财经报道为了体现新颖、通俗,也经常用一些外来语、俗俚语、口语表达形式以及比较生动、灵活的小词。例如,

“At the same time, Ortiz threw cold water on the idea advanced by several U.S. lawmakers…”(throw cold water意为“泼冷水”,也是通俗的表达方式。) “The weak dollar … has hammered the earnings of the big exporters at the heart of Japan's economy.”( hammer原本指“用锤子钉…”,是一个很形象的小词,这里转意为“严重影响”。)

3.省略.ebay. E trade and other prominent sites were paralyzed for hours at a time last week when hacker overloaded them with fake traffic.

Hacker 本来是计算机领域中的专有名词,特指那些具有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方面高级知识的程序员,由于某些hacker对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攻击,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而被称为“黑客”。

4.财经报道用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形容经济数据及市场变动的词通俗、形象。经济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但新闻必须面对老百姓,为了尽量贴近日常语言,贴近读者,这类文章在使用各种专业术语的同时,还经常采用生动的俗语和形象地比喻。例如,

Iridium had hoped for an eleventh-hour rescuer.

Eleventh-hour 生动地再现了营救铱星公司的最后一线希望。

5.财经新闻英语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这就决定了其语言必须简练,缩写连词和分词的使用满足了财经新闻英语快捷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速度。例如,WTO,GDP,SFC, export-led等词的广泛使用。

二、经济新闻英语语篇特点

与普通新闻报道的结构一样,英文财经新闻报道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标题(Headline)、导语(Lead)和正文(Body)。

标题以一种类似电报体(telegraphic)的语言形式,十分简洁地告诉读者所发生的主要事件及有关消息。在句子中起语法限定作用的连接词、冠词、介词、代词等在标题中通常被省略。如:“E.U. Summit: Leaders Downplay, But Can’t Banish, EMU Strife ” ( 欧联盟高峰会:首脑们有意回避却无法消除欧洲货币联盟争执),这一标题的完整表达形式应该是:“At the E.U. Summit the Leaders Downplay But They Cannot Banish the EMU Strife”。

正文则进一步阐述、说明事件发生的来胧去脉,并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或知识。为达到客观真实的效果,英文财经报道的正文中往往采用大量的引述。因此,一篇报道中源引政府官员、市场人士、分析评论专家的话层出不穷。引述可以是一段完整的话,或者一句话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原话中一两个词。例如下面这则报道中划线的部分均为直接引述:

“Tomorrow the government will go back to work and now the debate will begin in earnest on how to balance the budget in a way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ests and the value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Clinton told reporters at the White House shortly after the deal was announced on Capitol Hill.

除了以上这种直接引述外,英文财经报道的正文中还有更多的间接引述。这类引述通常以一些常用的表达法引导,如:“say”(说), “express”(表示), “tell”(告诉), “according to…”(根据…)等等。所有这些引述都旨在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综上所述,除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我们还应该对英文财经报道的语言运用规律和篇章特征有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财经济报道传递信息的主要功能,才能及时了解、准确掌握英文经济报道的信息内容。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中关于“国进民退”报道的框架分析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然而,据媒体报道以及部分学者的文章,这项救市措施,却导致了 “国进民退”的现象。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这四份有代表性的财经报纸关于“国进民退”报道进行了框架分析。

关键词:框架理论 国进民退 财经报道

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随之而来的是宽松的信贷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是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①,而对民营企业却产生了挤出效应②。这种现象,被许多媒体称为“国进民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进民退”定义的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过程,是指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的比重相对上升,而民营经济的比重相对下降③。2009年,“国进民退”一词被各大财经媒体广泛提及。

本文试图通过对财经报道中关于“国进民退”现象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比较不同财经媒体所呈现出的不同媒介图景。

1955年,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贝特森最早提出了框架的概念,认为框架是传者供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④。“框架”作为理论,起源于1974年戈夫曼的《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戈夫曼将“框架”概念引入到社会生活领域。戈夫曼的框架概念意图说明个体如何依据某种规则来管理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

恩特曼发展了戈夫曼的概念,指出通过“选择”和“凸现”,得以“阐释了问题、分析了原因、进行了道德判断、提出了解决之道”。恩特曼的定义强调了媒介从业人员通过选择和凸现事物的某些方面来影响新闻受众对该事物的理解。

运用框架理论,学者们的研究分布在媒体效果、媒体内容和新闻生产等三个维度:有学者从受众角度出发,分析媒体框架对受众个体的认知、态度和信念所产生的影响;有学者研究不同的媒体如何报道某个特定议题,并比较其中的差别;还有学者考察媒体如何生产出特定的新闻框架。框架至少存在于新闻消息来源、新闻文本、新闻工作者、受众以及社会文化等之中。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尽管中国知网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有上千条关于“国进民退”的报道,但笔者发现以下几类报纸最能代表新中国成立后财经新闻发展的几个阶段:权威党报的经济版、最早出现的综合类经济报、证券市场出现后专业的证券类报纸,以及主流商业报纸。笔者从中选择了相对而言更能代表该类特性的《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以“国进民退”为主题词,以2004年“国进民退”萌发之时开始,至2011年3月止,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得到《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6篇,《经济参考报》37篇,《中国证券报》20篇,《21世纪经济报道》58篇,共131篇。

本文首先分析新闻分布的基本类目,然后根据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臧国仁的分类,划分为三个层级结构。

研究结果如下:

1.基本类目分析:消息来源

记者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受到研究者的诸多关注,因为记者往往通过主观描述来呈现客观事实,因此消息来源被视为塑造新闻框架的重要变项。

由上表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引用得更多的是从政府官员、官方的数据处得到的消息。《经济参考报》引用得最多的是学者的分析,其次是政府官员的消息,而官方数据、第三方报告也成为消息来源。另外,除了传统来源外,《经济参考报》的亮点是,增加了网友的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作为偏证券类的财经媒体,在消息来源层面的一大特征就是用了较多的证券从业人士的消息。而其引用得最多的则是记者自己的分析。商业人士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中引用最多的消息源,符合其受众的定位。该报纸也喜欢将官员和学者作为消息源,与其他3份报纸比较一致。另一值得注意的来源是行业协会。

2.框架理论的三个层级分析

(1)高层结构

根据事件的发生和进展,从媒体自身的认知框架和价值判断出发,4家媒体对“国进民退”现象作了以下主题设置:

可以看到,4家媒体在主题设置上有以下相同之处。

首先,“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复苏与发展”、“改革”等主题被设置较多。充分反映了“国进民退”现象背后的意义――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所有制层面的问题,以及这种问题迫切需要一定的改革作为铺垫。

从这4份报纸设置的主题,可以勾画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幅画卷。4份报纸对宏观层面的把握,体现出了财经媒体报道专业、深入的特征,呈现出了“国进民退”现象的宏大背景。相对于其他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更突出了“非公经济”,以及“国有经济”和“改革”。

(2)中层结构

亦即如何组织材料建构新闻。臧国仁将其分为情节框架和议题框架。在这个层级上,借鉴臧国仁的分类,也分为“情节框架”和“议题分析框架”两种框架。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多用情节框架,《中国证券报》则情节框架与议题框架的比例基本持平,议题框架比例略高,而最突出的则是《21世纪经济报道》,其中情节框架占了72.41%,远远超出议题框架,反映出该媒体多用对具体事件的报道来呈现“国进民退”的议题,而其他几家媒体则多用议题框架呈现“国进民退”。对于同样的情节框架,《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和《中国证券报》则更多采用了议题框架。

(3)低层结构

首先,对文本内容进行倾向性分析。

对“国进民退”这一说法是否认同,这里分为“认同”、“反对”、“中性”,其中,认同分为“承认”和“强调”两个维度。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中对“国进民退”持认同观点的极少,且都属于程度较浅的承认,而非程度更深的强调。而反对的观点则有56%,剩下的则持中性的态度。

与《人民日报》旗帜鲜明的反对态度不同,其他三份报纸则更趋向认同的观点,认同的观点占将近一半的比重。《经济参考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更趋向于强调“国进民退”现象的客观存在,而《中国证券报》则更多的是程度较轻的“承认”。

其次,分析文本中对“国进民退”的整体判断。

对于“国进民退”现象,一部分人认为是在少数行业中出现的,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是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中都出现的。《人民日报》中对“国进民退”的指述,大多是代表整体性的现象。而《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中,两方面最为平衡,但仍是整体性的“国进民退”更多。

结语

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这四份日报关于“国进民退”报道框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受媒体的性质、关注的焦点、记者的偏好、受众的定位、目标市场的定位、肩负的责任等因素影响,尽管都属于经济新闻,但不同类型的媒体对“国进民退”这一话题的建构却并不相同。

《人民日报》试图构建的是一种宏观上的“国进民退”现象,在广义上并不存在,而未来中国经济仍将重视非公经济乃至加大对其扶持力度的图景。《经济参考报》呈现的则是一种百家争鸣思想的交锋,既有认同“国进民退”的观点,又有反对的观点,但关键是去探究“国进民退”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中国证券报》也从原因上进行了探究,但也注重“国进民退”现象可能引发的包括对证券市场在内的影响,关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1世纪经济报道》则通过对行业、企业“国进民退”个案的累积报道,更多地认同“国进民退”在某些行业的存在,并可能威胁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财经新闻论文:论英语财经新闻的译名统一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在网络上建立新闻网站,特别是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类报道,借由网络这个新闻报道的全新而高效的媒介,传播财经英语新闻。本文针对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问题,分析了当前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统一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译名不统一问题的一些建议:报道者要提高对译名统一的重视态度、加强学习和积累,并将这一原则贯穿实践,时刻核查以保证网络对外财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忠实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网络 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 译名统一

中国的国际网络新闻传播,尤其是网络对外财经新闻传播也凭借着网络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逐渐稳步地发展起来。但是,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我们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形象,以及国家经济和文化工作的严肃性。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现象

由于中国的对外经贸发展迅猛,对外汉英类型的财经新闻报道日益重要,经贸财经新闻报道的外国读者多,他们通过对我们的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来了解信息、思考问题、起草文件以及判断贸易伙伴。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一些网络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译名不统一现象,各家媒体各自为政,把各种专名按自己理解、自行其是地译成英文,导致译名出现混乱。

不统一的译名主要出现在经贸财经术语方面。许多术语没用通用译名表达,没有把财经信息忠实地表达出来。网络财经新闻报道中的术语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否则会造成一些交流传播中的误解。例如:生产资料production materials,应为means of production,消费品 consumption goods应为consumer goods,贸易体系trading system应为trade system。

由于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的数量多、方面广、信息量大。相应地,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等专名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译名不统一问题。例如:同一财经新闻报道网站中同一个人出现不同的译名,即一名多译。这点上,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上可谓是“百花齐放”,难于统一,很容易误导读者弄错阅读对象。

外文缩写词,常常不加注释,用英文缩写词造成意义不明、理解混乱。例如: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United Nations Disarmament Commission和联合国开发公司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英文简称都是UNDC。

财经新闻报道中国外一些重要合同和协议的译名不统一。许多重要合同、条约和协议的名称具有法律效力和严格的规范性,英语表达差别一个词,效用和所指就完全不同。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统一的重要性

译名统一是传递信息的关键。译名不统一,与国际经贸通用英语术语不接轨的英语译名,不但使英语读者茫然不知所云,而且经贸财经信息准确地表达和传播传递功能也无法正确实现,同时使新闻信息的忠实性变得不可能。

译名不统一对经贸财经信息交流的危害要比对其他领域交流的危害严重得多。1.一些报道者如果把一些名称按照自己的思维创译,译名再好也不是原文所指,而这些译名往往在新闻报道信息中起重要的确定作用,译名不准确必然误导读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2.国际经贸财经交流的术语规范是正常开展国际经贸财经交流的前提。译名不统一,轻者会影响信息传递,重者可能造成经贸财经损失,贻误重要的商机,引起国际经贸纠纷,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往往是难以估量的。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问题的建议

译名的规范化,是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标志,是国家国际经贸运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工作严肃性的表现。网络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平台,更应该避免译名不统一造成的不良新闻舆论形象影响。所以,新闻报道者要认真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和避免译名不统一。

新闻报道者要重视译名统一原则。如果不使用国内外统一的译名来报道,报道者不但不能认为自己完成了报道任务,而且还应该认为自己是在制造经贸纠纷、贻误商机。如果报道者能把译名统一原则提高到这个角度来对待,当前网络对外财经英语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就会大大改善甚至消除。

新闻报道者要加强学习和积累正确译名。新闻报道者必须加强经贸财经专业学习,不断参考权威部门的经贸财经新生词语译名的动向,又要勤查经贸财经专业词典。1.熟悉经贸财经专业术语,了解经贸英语表达特点和汉英对应术语,尤其是固定译名的英汉对等。2.组织机构名称大都固定,没有变通余地,要求新闻报道者必须用统一的、通用的、既定的译名来传递信息。

新闻报道者在工作中要认真核准相应译名。新闻报道者一定要把译名统一原则贯穿实践,这就对新闻报道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报道者必须时刻核查自己的英文财经报道是否符合译名统一,注意世界通用的术语要完全一致,同时认真核实每个组织机构和所报道的协议、条款的英文译名。特别是重要协议和合约具有法律的严肃性,译名必须统一、严谨,且该种译名是固定不变的。

结合实践,注重惯例。就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而言,要做到准确传达意思,使用符合国际惯例和英语国家习惯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新闻报道效果。

财经新闻论文: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传播价值研究

始于华尔街且以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正危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对金融危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金融危机为媒体报道形成了新的语境。

这种源于经济大环境和受众对财经新闻爆发式的需求,正无形中推动着财经新闻报道方式的不断进步和报道手法的逐渐完善。本文旨在分析金融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传播价值。希望为大众传媒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新闻报道现状

金融危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会产生各种影响,财经新闻通过对金融危机及时、客观、准确、科学的报道可以让受众获得需求的知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理性决策。把握市场机会,规避经济风险。

目前。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于金融危机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报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纷纷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

金融危机下报纸杂志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随着股市的一落千丈和房地产行业的一度走跌。“股票热和基金热”开始“退烧”,受众更多地需求综合性、多层次、多方面的财经信息。以《羊城晚报》为例,该报开设了“金融海啸下的理财生活”,为读者提供建议性指导,例如怎样对待当前的股市?基金选择时该注意哪些?楼市的动态等。期刊方面,专业性的财经期刊剖析危机根源并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进行前瞻性展望。譬如,《中国金融》2008年第6期“经济观察”专栏发表了《中国经济具备应对危机的调整能力》,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危机,同时为大家树立信心。非专业性的财经期刊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注重语言上的亲民性,从不同程度上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财经新闻。

金融危机下电视、广播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电视、广播在报道中展现了自身的优势。以央视经济频道为例,对于金融海啸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从2008年9月20日晚开始,央视经济频道连续推出大型直播系列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第一时间全方位传递金融海啸的最新进展;常规性的资讯节目《第一时间》、《全球资讯榜》也开始将金融海啸作为报道的重要内容。随着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经济频道又从10月11日开始,每天傍晚6点增加一档《直击华尔街风暴》的直播节目。这样,经济频道就实现了全天四大时段密集编排播出,重要新闻不间断滚动,最新信息及时播报的播出状态,不仅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更体现了频道专业品质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金融危机下网络媒体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网络媒体在报道上借助自身快速及时、信息海量的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让受众获得多方面的财经新闻。

以“新华网――财经频道”为例,网站各个栏目板块涉及金融危机的报道数量很多。随机选取该网站某天的财经新闻,以2009年1月29日为样本,涉及“金融危机”的财经报道就多达几十条。从“财经热点”板块的《从金融危机看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及其风险》到“宏观经济”板块的《调查:对金融危机“关心担心但不害怕”是中国社会主流》,全方位解读金融危机和当前的经济形势。

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的传播价值

“风暴”、“地震”、“海啸”这些词汇被用来描述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各行业的影响,也成为当前的热点议题。

在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的传播价值是如何体现的?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的传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衡量其传播价值的重要方面。在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的报道所体现的传播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财经新闻报道在全球经济的视野下以科学的态度,准确、及时地报道财经讯息,内容客观地反映当前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信息的时代性是财经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衡量元素,紧跟时代的财经新闻才能产生社会效益。

财经报道的大众性。对财经新闻有种尴尬的评价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大众传媒,大众性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金融危机下,财经新闻的报道要反映和大众息息相关的大众利益,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本着大众性的要求。

无可置疑,财经领域最敏感的是数字,股市涨跌、存贷款升降、利率调整、价格水平、产值利润等,用数字来说明财经领域的变化是颇具说服力的,但仅用数字来报道新闻事件却是远远不够的。财经报道如果只是数据和专业术语的分析,往往呆板和难以让受众理解。结合实例,在数据说明的基础上辅以让受众可以理解的生动报道,使财经新闻更加贴近和接近受众。众知情权的基础上,用各种传播方式有意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促使受众调整面对危机时的心态,从人心惶惶到和谐稳定,最终使社会舆论回归理性。

财经新闻的专业性。许多网站开始挖掘财经新闻的深度和专业性,电视、广播对于金融危机下的财经资讯报道也注重专业的视角,报纸期刊精挑细选、合理安排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下,各种媒体都着手提供专业性的报道,提高报道质量,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适宜的报道策略

金融海啸为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机遇也是并存的,媒体应选择适宜的报道策略,结合自身特色,创新报道方式。

报道内容上增强宏观经济新闻的渗

在财经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要以“受众为中心”。财经新闻是否具有传播价值还是要看受众是否喜爱,而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是受众喜爱的前提和基础。

财经新闻的实用性和引导性。金融危机下,人们需要实用性的财经知识积累。《羊城晚报》的“金融海啸下的理财生活”就较好地满足了受众需求。央视《对话》栏目的特别节目《华尔街风云》邀请了与华尔街有过某种联系的嘉宾结合实际经验,以专业的视角和独到的见地为观众深层次地解读华尔街风暴。

“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信心。”因此,具有舆论引导功能的大众媒介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尊重受透性和关联性。在金融危机下,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逐渐走强。譬如,美国金融体系出问题,是否会影响到正在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是否会影响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国内的股市和楼市是否会受到波及和影响等类问题受到了百姓的关注。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新闻与百姓的关系日益紧密。其渗透力必将继续提升。增强财经新闻各个领域的关联性,是财经报道内容选取的策略。

加强事件性财经新闻的报道。金融危机给经济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此阶段,突发的事件性新闻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譬如“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破产”等新闻。

《东方早报》对“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破产”进行了深入报道――“受金融风暴拖累,公司净负债53亿美元,旗下报纸及电视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已开始摧毁本已不景气的全球传媒业……”新浪财经频道也进行了深度报道。

经济事件的发生是金融危机影响的代表性产物,加强事件性财经新闻的报道是媒体应关注的策略。

注重社会性财经新闻的报道,增强其实用性。社会性经济新闻与普通读者关系甚密。在金融危机下,媒体同样要创新对社会新闻的报道策略。结合百姓生活实际和当前的经济形势,选取和设置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社会新闻。

增强财经新闻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一则理想的财经新闻应该是怎样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一篇优秀的财经报道,一定是善于找到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联系的报道,它应该是权威专业的,同时也是深入浅出的。金融海啸下财经新闻要想获得受众的信赖和青睐,必须注重新闻的权威性和可读性。

选择多样性的传播方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平面媒体可以和网络媒体相互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网络媒体在播放视频财经新闻的同时可以附上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增强财经新闻的可读性。借助先进的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最好的财经资讯。

结语

金融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一方面要适应其报道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及时调整其价值取向,分析受众需求,结合财经形势进行必要的报道策略选择,顺应和引导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

财经新闻论文:浅议财经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

财经新闻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新闻报道的当家栏目,不仅有大量的财经类日报、周报,而且凡是综合性日报也必定有财经专版。因为财经报道关系到国计民生,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财经新闻,越来越多的媒体把触角伸向财经领域。目前财经媒体可以分为专业性财经媒体和综合性财经媒体。前者主要围绕特定的投资工具和投资市场做文章,如《证券报》、《房地产报》、《保险报》、《期货报》等,后者则基本涵盖所有投资市场和财经领域,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中国经营报》等。

那么什么是财经新闻?狭义的财经新闻,主要指金融新闻,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以投入产出为主线,通常重点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并用金融资本市场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生活。但广义的财经新闻不仅包含金融新闻,还包括社经新闻、产经新闻和政经新闻,覆盖了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从经济工作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领域。其中社经新闻包括消费市场新闻,也包含民间理财、创业故事等社会新闻,甚至还涵盖了财富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等极其宽泛的内容。产经新闻以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为主要内容。政经新闻则往往涉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经济大局,通常事件已上升为政治问题,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石油变局、美国次贷危机等等。

本文所指的财经新闻是广义的财经新闻,它与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各类新闻一样,应具备新闻共有的价值因素。众所周知,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种特殊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具有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普遍关注的共同特征,包括五大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但是,财经新闻关注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及行业的专业性,又决定了财经新闻有着不同于其他新闻的特性,如果仅从五大新闻要素出发判断财经新闻价值,具体到日常工作中有不小的操作难度,本文将从五大基本新闻价值要素出发,讨论十项具体可操作的价值判断标准,以指导日常报道思路。

第一,以财经事件发生的多少为标准。“物以稀为贵”。这个标准很好理解,在财经新闻操作中,新闻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频率越少便越有价值,甚至有时候偏离常规的事件反而是该新闻吸引人的魅力之一。2008年9月15日,新华网国际频道了一则新闻――“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该新闻描述了纽约时间14日晚上,纽约曼哈顿人流熙攘依旧,但在第七大道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总部门口,不断走出抱着箱子、拖着行李的员工,走向街头寻找出租车。这是因为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为这次收购提供保证,包括美国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等潜在收购者14日相继退出谈判,雷曼兄弟面临破产。在此之前很难有人能预料到,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所以该新闻价值最大之处就在于它是非常态的,因为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危机第一枚骨牌倒下,全球经济开始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

第二,以发现事件的早晚为标准。其实该标准与新闻价值五要素中的“时新性”是一致的,但在财经报道中,率先报道某事件,则更能体现该新闻的价值。比如去年发生的“VISA封堵银联境外通道”事件,最早是《北京晨报》2010年5月28日报道的。报道前一天银行业人士向《北京晨报》报料称,VISA国际组织近日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2010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收单行为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这则新闻本身因为涉及刷卡人利益,影响面广泛,再加上是两大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之争,毫无疑问具有财经新闻价值。但在该则新闻发生后,各大财经媒体的反应普遍滞后,大多6月份才陆续跟进,《北京晨报》的“VISA封堵银联,刷双币卡时选银联要重罚银行”一文被广泛转载,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事件并作出报道的新闻相对更有价值。

第三,以事件的影响力大小为标准。事件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越具有新闻价值。理解这一点,就是要跟社会的热点相称。《浙江日报》2010年6月25日刊发的“义乌国资重树大旗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一则新闻,从个体角度来讲的确很重要,因为义乌解决了县域国有经济在高开放、高民营化、高市场化条件下难以实现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发展壮大的难题,已经探索出一条新的国资改革路子,非常值得其他县级城市学习与借鉴。但该新闻却没有引起国内众多财经媒体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义乌的特例性,其他地区难以取经,也就是影响面不够广泛。

但三鹿奶粉事件报道却因为影响力大,几乎全国所有媒体都在重要版面予以报道。2008年9月11日,上海《东方早报》刊发了“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首次曝光了三鹿奶粉事件,对致甘肃14名婴儿患病的罪魁祸首三鹿奶粉进行了点名。之后,关于三鹿奶粉的报道成了各媒体的重点稿件,与此同时,国家质监总局也迅速采取了行动,短短数天之内,一场奶粉行业质量检查风暴就席卷全国。

第四,以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为标准。不确定性这一点比影响力标准更有价值,因为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排除,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假如事实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那么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和信息就越具有新闻价值。比如在“VISA与银联之争”的各类报道中,每篇新闻都报道了双方之间的纠纷,因为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但读者更想了解的是双方如果一直“打”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到底双方谁占上风,涉及用户会不会多交钱,能够对这些不确定的信息作出分析的报道将更有价值。

第五,以事件本身的矛盾冲突大小为标准。财经事件大多涉及企业运营,因此事件中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去年的“国美事件”。2010年5月11日,国美电器在香港召开股东周年大会,创始人黄光裕与董事局前主席陈晓之间的矛盾浮出水面,在黄光裕一方的眼里,陈晓像是一个背叛者、一个篡位的逆臣,他利用黄光裕案发形成的权力真空,引入贝恩作为自己的外援,利用期权激励方案收买国美旧部,他可能与资本合谋控制这家黄光裕一手带大的公司。而按照陈晓的说法,黄光裕的一系列动作也将会把国美带入绝境。

这则新闻涉及两位行业名人的矛盾,涉及一家上市公司的发展前途,各大财经媒体开始跟踪该事件,并大多着重处理。由此可见,该事件的最大新闻价值在于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决裂,并影响到企业运营,此后双方的举动都成了第二天的头条新闻,甚至双方和解后的后续报道也占据了大幅版面。

第六,以与受众利益关联度高低为标准。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现在很多财经新闻,本身也很重要,但是它跟大众的利益关联度不是很高,因此新闻价值就会相对降低。以《浙江日报》2010年6月25日刊发的“义乌国资重树大旗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为例,这则新闻题目概念非常好,从政策的角度、经济内涵的角度,新闻价值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作为一个向大众传播的题目,新闻价值就差一点,因为它和大众利益的关联度太低。

还是以《东方早报》刊发的“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稿件来对比,由于婴幼儿奶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特别是较知名品牌奶粉如果有质量问题,对消费者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就是与受众关联度高。而《东方早报》的该则新闻通过报道推动了事件真相化,因此还荣获了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新闻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当然由于其新闻的重大意义,其价值表现并不仅仅靠“与受众利益关联度高低”来评判,只是相对突出。

第七,以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远近为标准。新闻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包括兴趣、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经济收入、民族和宗教心理距离,就越有新闻价值。从“VISA与银联之争”来说,其新闻价值对于农民和白领来说肯定是差异非常大的。该新闻事件中不确定的信息主要是境外刷卡消费要不要多付钱的问题,因此城市白领,特别是有出境消费的白领对该则新闻就会更加关注,而对没有这方面经历的读者来说,其新闻价值就很低。因此在判断财经新闻价值时要时刻从定位的受众出发。

第八,以事件中相关因素的知名度为标准。知名度标准就是看事件是否和著名人物、著名地点相关,因为这些事件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媒体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资源的经营过程,资源好,有知名度,那么新闻价值自然就高。2010年7月1日,曾创办中文网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的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连发出21条微博,把矛头指向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在这一系列微博中,方舟子从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透露的其个人学位、求学及工作经历中,提出了多个质疑,并出示了部分查证证据,提出“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而后唐骏回应,双方你来我往,始终被财经媒体关注。唐骏的假学历事件,假如不是因为唐骏本人在财经界的知名度,则该事件就难以成为一条有价值的财经新闻,但因为该事件的男主角是唐骏,所以使得该事件不仅占据了财经媒体版面,还被广泛讨论。

第九,以传播知识的实用性为标准。有相当一部分财经新闻的读者对价值的诉求非常明确,就是能从财经新闻中获知有价值的信息,并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比如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对该类读者来说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信息量和实用性,能够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投资环境,并作出正确的抉择。《现代金报》2008年1月30日的一则新闻“春节7天如何理财:通知存款收益远超活期储蓄”能较好地说明该标准的使用。通常我们说到银行业务,非专业人士了解得很少,但其实这其中不同的业务能带来的投资收益相差很大,一段不长的时间里该如何理财呢?比如把股市里的资金抽出来了,放在哪里比较稳妥,同时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呢?该新闻不仅明确指出了可选择的业务,并且详细分析了收益不同,非常有实用性。另外,传播知识的实用性还要注重财经信息的知识化。比如一则新闻,只就事说事,即使说得再透彻也不如把财经事件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生动呈现出来的新闻有价值,因为后者不仅让读者了解了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思考,甚至可以培养财商。

第十,以报道中人物情感表现丰富为标准。在财经新闻选择中,通常能碰到一些事件性并不强的事件,要不要选择?这种情况下,新闻的价值更多地来自对事件主角的刻画。比如对某企业家的报道,即使该企业家早已是公众人物,近期并没有事件性新闻发生,但如果能通过访谈的方式让公众从多个角度认识他,着力表现其真实的情感,也具有新闻价值。在对人的报道中,特别要注意仅有财经视角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人性的洞悉,对人物情感表现越深刻,对社会把握越深刻,新闻的价值就越大。因为不管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还是文娱新闻,它最终的价值都是诉诸人性,让人得到真正的价值。有一些财经报道在重视财经数字上有极端现象,堆砌数字报表,反而忽视了对新闻人物的刻画,这其实是偏离财经新闻价值的。

由于财经新闻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财经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为读者服务,这同时也是财经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工作操作中,对能够符合上文所提出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事件应该多加关注,符合标准越多的其财经新闻价值自然就越高。但财经新闻工作者始终要记住,新闻第一重要的永远是事实,任何价值标准都是从事实出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有较高新闻敏感的媒体人对价值判断标准把握得会更敏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