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1-17 17:19:44
摘要:中职学校应建设一支由校内专业带头人、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在打造师资队伍时,要引进、培养富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企业兼职教师,通过组织安排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参加休闲农业专业学术会议、进修、主持或校企合作项目开发,以及邀请国内外院校的学者到中职学校访问交流等,培养、聘请专业带头人,分别参与休闲农业公司经营管理业务实践,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科研、教学能力。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专业 人才培养

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乡村振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伟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三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党中央明确指出,乡村振兴须依赖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随着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衍生出新形态,即“休闲农业”,其是农业产业在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有机融合,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区别,作为一种新经济业态,“休闲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领域。面对休闲农业发展新形势,中职学校在本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理应担当育人职责,发挥关键作用,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教学创新改革,打造职业教育新体系,激活人才培养活力。

1海南本地休闲农业专业教育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休闲农业属于新兴专业,其出现、发展是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而进步。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发展面临时代变革,应用型休闲农业的专业教育有其特殊的使命,就海南本地休闲农业专业教育总体现状来看,休闲农业的学科划分属性特征不显著,总体办学定位有偏差,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休闲农业学科和专业教育混淆且缺乏高度细分,而且对休闲农业“以本为本”、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海南本地休闲农业学科与专业教育之间、通识教育与休闲农业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彰显,困扰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学校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教学改革与长远发展。

2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学校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够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严重不足,理论和生产活动相脱节。于中职生而言,其选择中职学校,就是希望提升职业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中职学校大有可为。虽然在产业变革早期,很多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复合型素养。尤其在休闲农业时代,各种创新理念不断产生,而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沿用过去的教学内容,缺乏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导致学生与社会脱节,虽然耗费大量时间学习休闲农业知识,但走向社会进入岗位却手足无措[1]。

2.2缺乏高效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在当今社会中,各行各业对中职学生职业技术要求显著提高,休闲农业也不例外,无论理论教学,还是专业实践,都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更严格的标准。但在学校大环境中,休闲农业似乎并没有引起师生高度、广泛重视,由于其属于新兴业态,所以中职学校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标准模式,受传统模式制约,个别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成绩好,就意味着能力强,所以实践教学被淡化。对于学校而言,上级管理者更注重休闲农业理论教学,忽视和弱化校企合作,即使开展校企合作,因合作机制、模式、路径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模糊,最终会导致流于形式。

2.3“1+X”证书制度实施不力

早在2019年,我国教育部就职教改革方案,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通知。基于此,各中职学校相继开始探索“1+X”证书制度,但因该制度试点时间短,所以各校对于制度实施政策精神领会不到位,与此同时,学校与之匹配的师资、人才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训软硬件等均比较欠缺。尤其是休闲农业专业“1+X”“双师型”企业专家团队,结构严重失衡,专业水平仍待提高。此外,针对休闲农业专业“1+X”证书有哪些、与休闲农业专业“1+X”专业吻合度多大,证书标准与中职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差异有哪些,如何通过教改提高休闲农业专业“1+X”证书通过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等,都有待系统研究。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休闲农业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仅依靠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在制度实施中,重学业,轻职业能力;重毕业证,轻技能证书;加之学校缺乏引导,使得师生对行业、企业和岗位要求无客观认知[2]。

2.4师资力量队伍建设不强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中职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当“舵手”,为学生指明方向,更需扮演引路人角色,让学生少走“弯路”,最大程度为学生职业发展“保驾护航”。但由于休闲农业是新兴专业,对很多中职学校而言,都缺乏强大师资队伍,尤其在现有体制下,有些中职学校的休闲农业教师队伍缺乏职业大局观,加上自身专业素养、学识、能力不足,所以对职业发展判断、休闲农业形势预测均存在一定滞后性,不能在关键时刻为学生提供相应专业指导。在传统理念束缚下,有些学校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改革,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创新能力。

2.5课程资源库建设滞后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促进教育领域数字化资源开发利用。如今是智慧教育时代,打造专业课程数字资源体系,建立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对推动中职休闲农业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都有着重大意义。在教育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根据区域、行业特点,组织开发优质专业教学源库,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作为中职学校休闲农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资源,其契合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能学、辅教”价值功能定位,但因休闲农业课程同时包含基础理论、知识、技能等多项内容,所以很多中职学校开发建设的休闲农业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并不完善,且十分滞后,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如教学资源庞杂、零散,良莠不齐,缺乏管理、缺少更新等。

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中职学校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教改对策

3.1产教融合:积极构建“四互四联”融合机制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合作,是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一种深度合作,在产教融合中,职业学校积极把产业与教学结合,相互促进,通过人才培养,使其为社会产业服务,因此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观光农业企业、设施农业企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旅游和农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观光农业开发、技术和质量管理等工作。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在产教融合中要着力提升融合深度,即人才的培养要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建立“四互四联”融合机制。①“互动”。中职学校教师基于网络与学生、企业员工实时互动。②“互换”。中职学校教师与休闲农业企业专家进行角色互换,即安排企业专家给学生授课,学生可去休闲农庄实习,农庄主为学生传授创业心得和经营理念,优秀实习生毕业后可留岗直接做管理、策划。学校专家可指导休闲农庄规划、经营、种养。③“互补”。社会服务与中职学校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互补,教授团队为休闲农庄提供诊断服务,同时获得丰富实践案例“反哺”学校专业教学。④“互助”。休闲农业相关专业教师和实训基地互助。“四联”:要求中职学校、当地政府、社会相关行业和休闲农业企业协作,形成四方联动机制,即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由行业指导产教融合、由校企共建产教融合项目。通过四方有机结合联动,互动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

3.2校企合作:大力拓展双方合作领域、程度、形式及内容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这是一种注重质量,注重实践,注重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而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休闲农业类企业:观光园区设计、观赏植物种殖、园区旅游接待和园艺产品营销等。首先,应深度拓展校企合作领域。目前,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形式单一,如专题讲座、专家座谈等,为了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领域,中职学校可邀请校外专家参与休闲农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本教材开发编写等,还可邀请共同开拓研究休闲农业校企合作横向课题,学校教师可赴企授课、参与企业实践周活动、素拓活动和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等。其次,应深度拓展校企合作程度。笔者认为,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应拓展合作方式,分别由校企安排相应专业课师资对学生定向培训、考证。第一年在校常规学习,第二年上半年由企业技术教师来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下半年入企实习,第三年就业。在此过程中,由院校提供实训场地及相应资源,负责学生日常教学及管理,并配合企业做好安置学生就业相关工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中职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开办休闲农业人才培训技能班,为师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师生可定期赴企调研、见习,了解企业所需,以便实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对接。再次,应深度拓展校企合作方式。通过不断丰富校企双方合作形式,引导中职学校采用“订单班”模式,为休闲农业企业定制培养个性化人才,也可由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打造“嵌入式”课程,实现企业、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置换,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训,用企业课程学分弥补学校专业课程学分的不足,引导人才适时进入企业进行适应性训练,也可采用“2+1”、顶岗实习模式等,组织学生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3]。此外,应深度拓展校企合作内容。例如,中职学校和企业可共同开发、打造和建立依托现代休闲农业的职教平台,在平台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按照“互利共赢”原则,扩大校企合作沟通渠道,根据休闲农业特点,设立专业委员会,加强专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动态评价机制,合作共建休闲农业企业联盟,引导和激励构建校企合作长效保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3“1+X”证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规范化与标准化

中职学校在教改方面,要深入研究国家试点方案文件,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本校休闲农业专业建设特色和目标,有选择地申报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深入研究“X”证书内容,以及不同级别证书的内涵、标准、条件等,据此科学制定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要根据“1+X”证书制度教师培训要求,组织专任教师参加专业考核,划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修订和调整中职学校休闲农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逐步指导和实现书证融通,更要建立健全相关证书培训所需教学实训设施设备,通过成立工作小组,负责统筹规划,根据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构建和追踪学生就业数据库,掌握工作开展问题,搭建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盘活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3.4师资力量:打造“双向流动、专兼结合”专业队伍

中职学校应建设一支由校内专业带头人、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在打造师资队伍时,要引进、培养富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企业兼职教师,通过组织安排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参加休闲农业专业学术会议、进修、主持或校企合作项目开发,以及邀请国内外院校的学者到中职学校访问交流等,培养、聘请专业带头人,分别参与休闲农业公司经营管理业务实践,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科研、教学能力。在专业建设上,要与专业带头人一同制定中职学校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共同打造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与此同时,也要制定兼职教师聘用计划,聘请休闲农业公司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安排相关业务培训,兼职教师双岗双薪,让双岗双薪制逐步职业化,让学生经过“四轮交替”,实操递进教学,在学校教学、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校内实习实训、企业“师带徒”训练中,在校内模拟、岗位实践中,适时转变身份,更快更好融入企业,有效破除校企合作时空障碍,遏止中职学校休闲农业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出现。

3.5课程资源库:依托“互联网+”实现“能学辅教”目标

中职学校休闲农业课程资源库建设应依托“互联网+”技术,整合各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优质资源,以AutoCAD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主线,建成休闲农业专业课程学习中心,满足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4类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坚持中职学校休闲农业课程资源库开发建设“设计一体化”“课程结构化”“资源颗粒化”的原则,先要设计休闲农业课程体系,再建设休闲农业专业课程资源库,依据休闲农业课程体系建设休闲农业课程资源库,充分体现“一体化”建设理念。在资源库开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将休闲农业课程资源设计成“微单元”,让知识或技能点“颗粒化”,便于学习利用[4]。由于休闲农业课程是一门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所以课程资源库开发建设须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重点将观光农业概论、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现代观光园区管理、园艺植物无土栽培、花卉栽培学、园艺植物病虫防治学和观赏果树栽培等作为主干课程,尽力做到学习与工作过程,实践与工作场景相一致,培养学生观光园区规划设计与管理、观光旅游、观赏植物的栽培等核心技能。休闲农业专业资源库课程项目的选择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按照技能鉴定要求,由易入难,由简单到复杂,将相关专业课程分为不同的情景,每个情境可延伸2~4个任务,每个任务再延伸相应知识点或技能点,形成树状课程体系,具体到资源类型,可以微课、视频资料和动画库等动态资源为主,同时以试题资源、文本、课件及图片库等静态资源为辅。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优化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4结束语

休闲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政治及文化教育多种功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加强中职学校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教学改革,应将休闲农业学科纳入到中职院校现有专业教育体系,根据休闲农业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教改目标,侧重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师资培养与作用、教材库建设与学生评价和作用等方面营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集成多元模式,助力休闲农业发展,探索形成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中职学校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教学改革建设机制,让休闲农业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重要基础[5]。

作者:邝华敏 单位:海南省农业学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