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音乐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时间:2023-03-21 16:16:03
摘要:本文将以赫哲族音乐为切入点,通过对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多角度分析,挖掘赫哲族音乐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从而探索其在地方大学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为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音乐文化 校园文化 建设 意义

音乐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集中居住在三乡两村。赫哲族人靠捕鱼为生,除了渔猎生产外也耕种少量的土地,历史的积淀、群居的生活以及白山黑水的滋养,使赫哲族逐渐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这些音乐从题材到体裁、从表现形式到创作手法都深深地烙上了赫哲族的印记。

一、赫哲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一)赫哲民歌

赫哲民歌是赫哲族流传度比较高的一种音乐形式,内容多和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有关。无论赫哲族的男女老少都能根据当下的环境和心情,唱上几曲即兴的调子。赫哲民歌一般采用五声调式居多,曲调结构比较简单、节拍比较固定,以宫、徴调为主要调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表现形式多为独唱,也有少量对唱形式。赫哲族的小调优雅动听,无论是音调和旋律,均会令人感觉江水海浪的起落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也带有浓郁的渔猎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曲调有比较熟知的赫尼哪调、萨满调、伊玛堪调、嫁令阔调以及白本出调、老头调、少女调喜调、悲调等。赫尼哪调是一种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民间小调,曲调明朗轻快,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广为熟知的《乌苏里船歌》就是赫尼哪调的典型代表。嫁令阔调是一种歌颂大自然、歌颂家乡的抒情歌曲,情感朴素,轻柔悠扬,也是一种流传度很广的曲调,如《松花江相会情歌》。萨满调是赫哲族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曲调,主要用于祭祀、萨满活动时演唱,曲中也蕴含着赫哲族人的宗教文化,主要有《跳神归来歌》《家祭神歌》等。深受大家喜欢的伊玛堪调是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调不仅在音乐表达、音乐题材和创作手法上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价值,尤其是在民族音乐和说唱音乐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同时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其鲜明的、浓郁的民族神韵和其中蕴含的民族个性也让赫哲人的民族艺术在世界绽放光彩[1]。不同的曲调表达了赫哲民歌不同的音乐思想,不同的曲调构成了赫哲民歌丰富的音乐题材,不同的题材又赋予赫哲人在音乐上的不同表达,这既展现出赫哲族民歌在赫哲族音乐艺术漫谈发展史的丰富多彩,又展现出赫哲族音乐文化中特有的渔猎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赫哲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赫哲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也是赫哲族灿烂民族文化发展史的一种历史记录[2]。

(二)说唱音乐

伊玛堪作为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俨然已经成为一部包含赫哲族人民文化、生活、习俗等的历史教科书,为考查和研究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提供到了重要依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是一种以赫哲族人特有的语言,以说为主以唱为辅而无伴奏乐器表达歌曲内容的一种说唱音乐,流行于黑龙江赫哲族聚居区。以演唱曲目、内容和篇幅分类,“伊玛堪大唱”多以表现英雄与传奇性内容(创世传说)为主,以说为主要表演形式,说唱相结合,表达完整的长篇故事,曲调因艺人而定,擅长吟诵、叙事,演唱随意性较大,有时也在说中穿插一些专用曲调。“伊玛堪小唱”多为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主要表达的是赫哲人日常生活方面的故事,唱是其主要的表演形式。曲调更具歌唱性、抒情性,多为民歌、小调等。据考察,伊玛堪作品共有三种题材,一类是萨满英雄故事,其萨满文化特征明显,一般篇幅较长,跳神仪式和萨满神歌穿插其中,是萨满文化的直接产物,是伊玛堪作品中最古老的部分,流传至今。一类是民间传奇故事,故事情节往往建立在玄幻传奇的故事基础上,却多了一份生活化和世俗化,某些故事情节如《狐仙故事》《神女和奔月》与中国神话有相似之处;另一类则是烟火人间,日常生活故事,与前两种类型相比,此类作品一般篇幅较小,演唱起来也比较容易,更具歌唱性。伊玛堪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作品如《什尔达鲁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等[3]。

(三)民族乐器及器乐作品

我国民族学家凌纯声老师在20世纪30年代调查时发现,赫哲族器乐方面极不发达,虽然在赫哲的故事中提到胡笳、喇叭、笙、笛等吹奏乐器的名称,但这些乐器都并非赫哲族特有。现在流传下来的赫哲族乐器除了口弦琴和鼓之外,已经找不到其他乐器了。口弦琴被赫哲族人称作“空康吉”或“空木含给”,这种外形酷似三叉口琴、用铁丝钢片制成的小乐器,其音色悠扬柔和。口弦琴作为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乐器,也不是赫哲人自创的乐器,或许是汉族或俄罗斯民族输入的。鼓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打击乐器,在赫哲族非常流行,沿用至今。在当时,赫哲人用的鼓有两种:一种叫做圆鼓,用于阿哈玛法。另一种是萨满用的蛋形鼓。这两种形式大小虽然不同,但都为单面鼓,其使用方法基本一样。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和民间祭祀,既是萨满的法器,又作为乐器使用[4]。赫哲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没有本民族文字却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赫哲族的历史传统和灿烂文化都依靠代代赫哲人的口耳相传世袭传承。在漫长的共同体演进和与大自然的妥协和抗争中赫哲人用智慧和想象缔结着对自然和自身的情感和认知,积淀了深厚灿烂的民族文化,而音乐艺术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有效载体,不仅是赫哲族音乐文化的瑰宝,更是在赫哲文化历史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赫哲族音乐以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民族性格传承着赫哲文化,讲述着赫哲故事,而故事中所映射出的中国文化和赫哲族的渔猎文化,也呈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5]。

二、赫哲族音乐融入地方大学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手段,一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尤其是地方高校也应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创新已濒临消失的地方少数音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发挥引领作用,彰显办学软实力。

(一)丰富地方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高等学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之一,对大学生在道德、意识、信念、价值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引入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音乐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地方高校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发展、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精神,从而唤起青年一代保护、发展、传承珍贵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意识,为推广和保护以赫哲族音乐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探索新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校园音乐文化的传播力量,使同学们通过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打破民族文化壁垒,增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亟待保护、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5]。

(二)结合高校教研优势,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以赫哲族音乐文化为代表的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传承中的主渠道的作用。1.结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发挥地方高校在以赫哲族为代表的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传承中的引领作用。地方高校作为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应进一步探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和从业人员的人才培育模式,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储备力量。对于传承、发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这一历史性课题,高校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发挥自身在传承发展传统民族音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既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要,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教学。2.依托地缘优势及地方高校科研体系,探索以赫哲族音乐为代表的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和传承创新。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逐渐形成的今天,由于民族间不断融合,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也濒临失传,极具地缘优势的地方高校应依托科研优势,结合田野调查、收集整理以赫哲族为代表的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史料,多学科、多角度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价值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和记载并结合时代特点,在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探索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是少数民族音乐可持续传承最牢固、最有力的保障。3.积极推动高校专业音乐人才对以赫哲族音乐文化为代表的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和创作。音乐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发展,我们既要利用专业的音乐知识全方位对赫哲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以口传心授为主的赫哲族音乐进行声音考录、乐谱记载,让赫哲族音乐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长久流传,同时我们也要以时代的视角、现代化的创作手法为赫哲族音乐谱写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乐章,让以赫哲族音乐文化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发展、创新,续写民族音乐文化故事,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精神,让北方渔猎民族灿烂的音乐文化在多元的世界民族文化中绽放异彩。

作者:刘丽舒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