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时间:2023-03-23 09:44:30
摘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2021年、2022年中央一号等文件多次强调,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
关键词: 食用菌 产业 融合发展 模式

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产业振兴,在实现产业振兴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特色优势的食用菌产业,是我国第四大种植业[1],也是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3-4]。食用菌可食用、药用、滋补、观赏,可农、可工、可商、可园艺[5],其产业兼具一二三产业的特点,完全可以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对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笔者以梅州山区的食用菌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行动,对接并调查梅州市各县镇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总结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其产业融合情况,并提出食用菌三产融合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山区特色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依据。

1梅州山区食用菌产业现状

梅州市的山地、丘陵面积为1.26×104km2,占总面积的79%,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丘陵市[6]。梅州山区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野生食药用菌种类88种以上,包括灰肉红菇、鸡油菌、灵芝、紫芝、猴头菇、蛹虫草、黑木耳、毛木耳、茯苓、长裙竹荪、毛柄小火焰菇等[7]。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梅州山区栽培品种从早期单一的平菇、香菇发展到现在的食用、药用多品种并行格局。目前梅州山区食用菌栽培品种超过20个,多为药食兼用品种,包括赤灵芝、紫灵芝、金针菇、杏鲍菇、平菇、香菇、长根菇(商品名黑皮鸡)、黑木耳、毛木耳、秀珍菇、虎奶菇、茶树菇、草菇、双孢蘑菇、白背毛木耳、白金菇、竹荪、鹿角灵芝、大球盖菇、虫草花、榆黄菇等。2021年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梅州市多家食用菌行业协会开展食用菌产业调查,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梅州市食用菌产量已有1.49万t[8],产量排在前五位的品种是灵芝、平菇、香菇、杏鲍菇、金针菇,这五种食用菌产量占当年梅州市食用菌总产量94%,是目前梅州市场最常见、销售最好的菌类。

2梅州山区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和案例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2019年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和2021年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镇扶村行动,特派员团队深入基层,对接调查梅州山区各县(市、区)39个镇74个村,调研联系50多家食用菌企业(合作社、示范点),总结归纳出目前梅州山区食用菌融合发展模式有“林菌融合”“光菌融合”“菌旅融合”“特色产业”,并立足梅州山区现状探索“食用菌+生态循环”“食用菌+文化创意”“食用菌+金融”“食用菌+一路一带”等多种食用菌跨界融合创新模式[5]。现将主要发展模式及其代表案例阐述如下。

2.1“林菌融合”模式

“林菌融合”模式,即林下栽培食用菌,依托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利用树林良好的遮蔽性、充足的散射光、极佳的通风条件,配合适宜的温湿度并选择适合的食用菌品种,采用恰当方式栽培食用菌。地处粤东北山区的梅州市,根据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利用林下空间栽培食用菌,提高林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率,实现食用菌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利用,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特点。梅州市蕉岭县铁西村、平远县三达村(图1)、五华县模石村等,立足于当地丰富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紫芝、林下香菇、林下木耳等。比如平远县三达村地处粤闽赣交界,是一座人口仅700余人的小村庄,全村耕地不足6.67×105m2,山林却有1.73×107m2,“八山一水一分田”长期成为该村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山多地少严重制约该村的发展。2019年,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通过扶贫引导资金、贫困户自筹模式,租用林地1.3×105m2,带动11户村民栽培仿野生紫灵芝,一次栽培可采收2~4年,目前已栽培紫灵芝1.4万多袋,可实现年收益30多万[9]。该模式在梅州山区经济林资源丰富地区示范推广,可实现经济生态双丰收。

2.2“光菌融合”模式

“光菌融合”模式,即光伏设施下栽培食用菌,光伏食用菌是光伏发电行业和食用菌行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在菇房上面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发电,菇房内利用食用菌生长不需要大量太阳光的特性栽培食用菌。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能源局、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有关支持光伏扶贫工程、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的政策支持下,梅州山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利用村里闲置的旧学校或老屋老舍屋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而闲置的空间则用于发展适宜当地栽培的食用菌(比如赤灵芝、长根菇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比如梅县区丙村镇郑均村(图2)利用闲置房屋开展顶层光伏发电,室内一层和二层直接栽培灵芝;再如兴宁市新圩镇步东村利用闲置旧校室开展顶层光伏发电,将教室改造成智能控温菇房,栽培长根菇。该模式实现了农光互补,能够充分发挥光伏发电零污染的优势,在实现发电的同时,为食用菌提供适宜的菇房环境。该模式适用范围广,在梅州乡村闲置屋顶和土地均可推广,对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梅州市梅县宜塘村的广东丰年盛景生态有限公司,立足“光伏发电+生态农业”,在梅州首创“农光互补”模式。

2.3“菌旅融合”模式

“菌旅融合”模式是近年来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农业新业态,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开展食用菌采摘体验、地方文化旅游观光。将食用菌产业与地方旅游产业有效融合,打造农旅结合的食用菌旅游观光园,能够推动特色食用菌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延伸食用菌产业链、价值链、效益链。梅州市是广东省唯一全域历史上位于中央苏区的地级市,依托梅州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特色“菌旅融合”的食用菌生态休闲旅游(食用菌采摘品尝+红色文化旅游)。梅州市蕉岭县东岭村(图3)以实施“红色村”建设为契机,有效融合红色文化、特色民宿、食用菌产业,一方面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基地,建设并完善蕉岭县(东岭)革命历史事迹展、蓝坊肚战斗遗址、“红色印象”研学基地、革命红色线路等红色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和特色民宿产业,引进企业,将闲置小学校舍打造成为“红星客栈”,并建立年产900t菌棒的菌种厂。在红色文化基地旁打造面积1.7×105m2的食用菌产业园,打造农文旅于一体的观光采摘产业,2021年食用菌产业园产值达980多万元[10],实现梅州市白色农业(食用菌)产业与林业绿色资源、红色文化、康养旅游有机融合发展。广东省首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蕉岭县石寨村,利用当地丰富的野生食用菌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以品尝红菇与红色文化结合的菌旅融合农家乐体验游,提高红色文化附加值,并推动野生食用菌发展。该模式可有效融合食用菌产业与梅州市客家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具有鲜明梅州市特色的食用菌旅游产业,丰富多样的产品结构构建完备的旅游产业链,其市场前景好,开发价值高。

2.4“特色产业”模式

“特色产业”模式是利用食用菌原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培育“一村一品”特色食用菌产业,使一个村甚至几个村拥有一种或一类市场潜力大、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食用菌产品,通过产品开发,变资源为产品、变产品为商品、变商品为名品,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梅州市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食用菌产业,形成包括灵芝、长根菇、黑木耳等影响较大的一批“客乡菌”特色专业村,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带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特色产业农工融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目前,梅州市有4个省级“一村一品”食用菌专业村,包括丰顺县东里村、兴宁市大村村、蕉岭县广育村、梅县区鹅峰村。蕉岭县广育村(图4)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引进梅州市南方长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黑木耳栽培,与周边的叶田村、乐干村、大坝村、石峰村、豪岭村建立连片黑木耳栽培基地3.33×105m2,实现年产富硒黑木耳500t,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11]。同时广育村成立蕉岭县夫妻树食用菌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黑木耳示范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该村的黑木耳成为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夫妻树黑木耳”成为蕉岭县特色品牌,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0万,有效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梅州山区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调查发现,目前梅州山区食用菌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三方面不利因素。一是食用菌产业链短,多集中在生产、初级产品销售,食用菌精深加工、物流和“食用菌+”的文旅产业相对滞后,三产融合程度低;二是食用菌企业规模小,经营主体以个体户、合作社和小微企业为主,利益联结机制不明显,联农带农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少,目前梅州市省级食用菌龙头企业仅有1家(广东代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是食用菌产品品质不高,以家庭作坊式粗放型栽培为主,产品多自产自销或代加工销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结合目前梅州山区食用菌产业现状和食用菌融合模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梅州山区食用菌产业融合。

3.1立足优势、因地制宜,提升食用菌产业质量

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梅州市立足山区资源禀赋,依托当地客家文化、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选准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客乡菌等特色优势产业[1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积极推进梅州市“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将乡村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做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特色小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一村一品、种业工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项目为载体,加快菌种品种改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产供销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着力打造好“梅字号”食用菌区域特色品牌;同时深度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与食用菌产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业,努力提升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2主体培育、夯实根基,激发乡村产业内生动力

市场主体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和规模[13]。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亟须培育市场主体,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激发乡村产业内生动力。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培育食用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栽培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包含生产、加工、贮藏、物流、销售等的全产业链建设。二是构建产业联农带农利益分享机制。鼓励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农企合股、分红奖励等模式,将企业、合作社、菇农构建产业发展的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让菇农共享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果。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提高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支持发展梅州市特色优势农业项目,带动乡村产业“接二连三”,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3.3政府引导、多方联动,增强产业融合社会化服务

政府政策扶持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关键。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出台各类政策,制定农村三产融合的合理规划,解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土地、资金、物流等瓶颈制约,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同时积极鼓励支持相关单位申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食用菌特色小镇等三产融合项目。相关食用菌企业则提供菌种、技术、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使菇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专业合作社则帮助菇农有效沟通政府、企业,完善各方利益联结机制,为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的产供销贮、生产经营等提供服务。同时,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加强合作,壮大实力,优势互补,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延伸产业链,促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强强联手、合作共赢。

4结语

目前,我国各地农村三产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1,14],相信梅州市依托自身地理优势、资源禀赋、山水人文优势,赶抓全面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以加速融入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契机,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和发力点,加大农村三产融合在政策支持、人才支撑、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力度,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宜梅州山区食用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李忠 卓国宁 张冬生 刘高新 谢真生 陈新强 单位:梅州市农林科学院 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广东省林下特色资源(梅州)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