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纺织贸易论文8篇

时间:2022-08-31 11:36:33

纺织贸易论文

纺织贸易论文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对美出口之路可谓是艰难坎坷,而要想扭转纺织品出口的被动局面,必须改变以往以量取胜的理念,提高产品质量和自主品牌价值,改革现有的产业结构和营销体系,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贸易摩擦;保护贸易政策;综合竞争力 一、美国为什么对我国出口纺织品频频发难 (一)导致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外因素 第一,美国借对中国纺织品的制裁缓解贸易逆差及失业压力。长期以来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使得美国国内许多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颇为不满,他们声称中美贸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损美国利益因而应对我国输美产品予以设限。而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又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为主,因此当美国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理由而采取保护性贸易政策时,作为我国出口重头的纺织品自然是首当其冲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剧增。美国却认为是低价进口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造成了美国国内产业工人的失业,尽管事实证明美国国内失业率与贸易逆差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美国政府则声称鉴于“公平”起见,须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纺织品采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为美国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我国的进口纺织品成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的“替罪羊”。 第二,美国对WTO体系下的特保条款和非市场经济条款肆意滥用。根据中国加入WTO时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加入WTO工作报告书》中做出的承诺,如果世贸组织成员在确定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由于市场扰乱、威胁和阻碍这些产品的有序发展的话,在与中国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则可对中国的出口纺织品进行限制,而由于相关文件中对于“市场扰乱”及“威胁、阻碍相关产品的有序发展”的标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美国则擅自将此标准当作“自由裁量权”而加以滥用,对我国的进口纺织品肆意制裁。 在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确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场经济条款规定,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界定价格要低于市场经济国家,这也意味着从2008年特保条款到期到2016年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有效期结束的八年间,反倾销与反补将成为美国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国出口纺织业的弊端 第一,出口纺织品同质化严重,单位创汇额低。我国出口纺织品多年以来主要有中低档产品构成,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难免要走低价竞争的道路,从而给了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可乘之机。产品范围的狭窄、营销路径单一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额巨大,损失惨重。 另外,与我国其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样,我国的出口纺织品也有技术附加值与品牌价值低的通病,大多数出口纺织品都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定牌生产,只能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而自主出口产品质量差,档次低,虽然出口量大,但价值低廉,创汇少。 第二,我国的所谓“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在美国频频遭遇特保调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已成为进口方对我国纺织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将对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解决乃至化解与其他进口国的贸易摩擦都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国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第三,出口纺织品行业协会调控能力欠缺。在对美国出口中频频遭与特保与反倾销调查中,我国纺织品行业协会责无旁贷。纺织品出口量增长失控,出口价格失调,在贸易风险之前缺乏相关的预警信息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职能上的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行业协会起步较晚,机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国行业协会的双重管理体制即所谓“半官半民”性,使其社会职能不明确,而且我国缺乏与行业协会职权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导致 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活动范围受限,执行力度欠缺,从而无法实现对出口纺织企业有效的宏观协调作用。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第一,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从量的优势转向以质取胜。要想让我国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在于“质”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纺织品质量与品牌价值,提高高档产品在出口纺织品中的比例,从而增加单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润,让种种保护贸易政策无从下手。针对当前我国出口纺织品中贴牌生产比例大,且国内品牌价值低、数量少的现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当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行业结构进行根本上的结构调整,从生产和定价两方面着手对行业结构进行整治。在出口纺织品的生产方面执行统一严格的质量标准,尤其在安全与卫生标准方面向西方主流标准看齐,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在定价方面,必须理顺当前低价竞争的价格体制,通过引入相关的最低工资制度、劳保制度、税收制度等将出口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在纺织行业内形成定价策略高度统一的“卡特尔”,对个别企业在贸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个人行为”坚决予以杜绝,这样才能够保证在长期中所有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国出口纺织品在海外市场能够稳据一席之地,品牌战略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必经之路,我国应通过技术与资金支持在纺织企业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业,通过过硬的质量和高端定价以及一系列完善的营销网络在进口国确立起巩固的市场地位,扭转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品以往粗制廉价的形象。 第二,做好应对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准备。但随着2008年特保条款得到期,反倾销将成为许多进口国尤其是美国制约我国纺织品进口的利器,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渐被认可,针对我出口纺织品的反补贴调查也很可能会有增多的趋势。面对可能到来的纺织品反倾销浪潮,除了要对出口纺织行业中的价格体系进行整改以外,纺织企业的产权制度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理顺,根据欧美的反倾销法,对于倾销的界定取决于一国政府在资源分配和定价中所起作用程度。产权不明晰是当前我国众多国有企业的通病,因而许多大型国有纺织企业须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在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前提下,有效地从机制上切断产权上的政企关联,为反倾销的应对打好基础。而与反倾销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对反补贴似乎更为陌生,在应对反补贴方面的人才相当匮乏,相关立法也欠完善,因而当务之急是在纺织行业内大力普及WTO框架下关于补贴与反补贴的法律法规,并尽快在国内培养起一批我们自己的反补贴应诉人才,尽快熟悉与适应国际反补贴应诉规则,为反倾销应诉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从单一的出口贸易向全球化经营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贸易体系中区域贸易协定的比例急剧增长,据统计,2005年在自由贸易协定之下的优惠贸易已占到总贸易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跨区域的双边贸易协定也有所增加,这些都对纺织品贸易有着深刻的影响。区域贸易的一体化对我国这样在纺织品贸易领域具有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国家是不利的,区域贸易组织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纺织品在这些地区的出口会产生巨大的贸易转移作用,因而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应当以合作贸易形式取代单一的出口贸易,通过海外生产及加工贸易的方式绕开区域贸易壁垒,从而利用 其内部贸易的优惠安排增大在这些地区的贸易额。 三、结语 伴随着中国纺织品出口走过了一段布满荆棘的道路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仅仅依靠低廉的价格和大量的销售额已经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了,纺织品贸易竞争的关键所在已经不在于谁掌握有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在于生产中的专有技术、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良好的信誉、服务等等。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贸易集团化的浪潮下,仅仅靠一国国内的生产和出口来占据海外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要想最大 限度的避开贸易壁垒、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就得本着“大市场”的理念在广泛地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国际贸易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中美纺织贸易争端暴露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软肋,也让我们意识到要想成为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稳若磐石的贸易强国,提高出口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是必经之路,也是关键所在。

纺织贸易论文篇2

2004年12月31日.世界《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到期.主宰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近30年的配额体制结束.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步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大国.注定要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角。从2005年年初开征纺织品从量出口关税.到后来宣布调高部分纺织品出口关税,再到后来的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新闻不断从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到多轮纺织品贸易磋商.纺织品贸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而敏感的话题。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到外贸从业人员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日益关注。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86年,关贸总协定将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导世界贸易总体趋势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59个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中有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优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国之间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和关税.逐步实现其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再如美国(2000年贸易与发展法》,赋予加勒比海邻近24个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个非洲国家生产的服装输往美国.在关税和配额方面享有优惠。在欧盟.其内部各国之间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关税已全部取消。欧盟还通过与地中海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与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家签订《联系与稳定协定》.推动双边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欧盟还与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分阶段地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关税。事实上,包括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问题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考虑特殊的安排。促进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内容。

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4月4日,美国启动针对3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欧盟公布对中国纺织品特限行动指南;4月28日,美国对l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同日欧盟对我9类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决定对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对我4种产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5月23日,欧盟对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5曰.欧盟宣布推迟对我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限制措施,设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欧盟对我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单方面地实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来越难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种种责难。因此.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2004年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行业总体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分别为9%、lO.2%、8%.并承诺在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如果说配额制度是一种有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话(毕竟受多边协议和增长率的限制),这种新形态就是一种自由保护主义了。一方面,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贸易限制实施更为自由.因为这些措施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甚至是单边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

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企业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目的是希望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客观地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人类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多数地区企业的生产很难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存在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碍。

4.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回归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与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消,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配额取消使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此外,发展中国家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将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也会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在出现新的市场的同时,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以来其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服装的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服装在整个纺织品进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额取消后,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上升,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还将不断下降,将使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延续。一方面,进口价格持续下跌,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另一方面.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5.市场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如果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在配额取消前呈现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那么,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它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各自前5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表1)时,可以发现分别作为非配额国家和配额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进31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美国前五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还不到。因此.可以预计,随着配额的取消.美国及其它原设限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因此.取消配额后,市场开始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面临抉择。在这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行业利润趋薄。在高端产品市场,我国产品仍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竞争;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则将与为数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其中既包括东南亚国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

在日趋严峻的出口环境下.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持续增长.必须有的放矢地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对外拓展贸易市场

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众所周知.欧、美、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中一直占较大比重.一直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欧、美、日同时又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大国.2003年仅美欧纺织品服装进口就达230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美欧市场占有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增加2O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因此,欧、美、日仍应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

但是如果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市场.会造成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传统市场出现的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关税及有针对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区域优惠安排的趋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发展障碍。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中寻求进一步发展,优化全球出口市场的战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贸易市场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周边和新兴市场比如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市场。以俄罗斯为例有统计数据显~,2003年俄罗斯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其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计未来对于占尽地利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对内拓展出口动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价格驱动.2004年我国出151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3.51美元出13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这种价格驱动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形成了一种”数量大价格低“的现象。这其中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也有国内企业由于“对外出口偏好”而过度竞争的原因,还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出口常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实现贸易动力的转型尽快地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质量带动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回避某些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业是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利益的驱动同时又缺乏长远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所以不能奢望仅仅通过企业的觉悟实现动力转型这个目的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纺织贸易论文篇3

论文摘要:对欧盟东扩后中欧纺织品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欧盟东扩;中欧纺织品贸易;对策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的现状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额逐年递增,特别是欧盟东扩后中、欧纺织品贸易有了大幅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进口的第一大供应国,也是欧盟诸国纺织品服装原料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5年是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的第一年,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的比较优势得到短期释放。据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05年,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为1932377万美元,其中,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出口金额为1832320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94.8%,同比增长56.9%,中国对欧盟十五国出口金额为1746298万美元,同比增长66.2%。2006年,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纺织品进出口总额为654791万美元,其中出口金额为561292万美元,同比增长19.6%,中国对欧盟十五国出口金额为525855万美元,同比增长为18.7%。2006年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服装出口金额为1667908万美元,同比增长22.4%,其中,我国对欧盟15国出口金额为1602920万美元,同比增长23%。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随着中、欧贸易量的不断增加,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尤为突出。欧盟东扩及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以来,欧盟频繁针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如,2005年4月,欧委会对九种中国纺织品展开调查,5月欧盟要求中国限制纺织品出口,否则将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在中国对出口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的情况下,欧盟仍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引发了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虽然随后6月份中国和欧盟就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达成协议,但由于部分商品出口很快达到配额,引起中国纺织品大量在欧盟港口积压,等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1) (一)指标选取。本文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两个指标对中、欧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进行计量分析,第一个指标用于分析中、欧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与新加入欧盟十国产品相似度没有与原十五国相似度高,但仍与近半数国家的相似度超过了70%,可喜的是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似度指数大体上呈现递减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与十个新成员国的竞争性也在逐步降低,互补性增强。 综合上述内容,我国纺织品与欧盟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我国与这些国家产品的竞争性也很强,产品相似度指数极高,超过十个国家的产品相似度指数都超过了70%。之所以出现这么高的指数,可能是由于本文在选取纺织品分类时选取的类别偏少,只选取了SITC REV.3项下分类号为65的类别,类别选取集中导致产品相似度结果有点偏高,尽管如此,这也不能改变我国与欧盟纺织品相似度较高竞争性强的事实。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纺织品出口与欧盟国家相比拥有极强的竞争力,我国应继续发挥纺织品的竞争优势,增强对欧纺织品出口能力。但我国不能仅依靠劳动力价格低廉这一优势,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东南亚诸国等也拥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甚至有些国家比我国劳动力成本还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在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技术含量,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二)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处于贸易摩擦多发期,要促进我国纺织品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纺织品贸易环境。贸易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且关系 到其它与该行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需要政府、纺织品行业协会及各类纺织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以减少纺织品贸易摩擦,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我国纺织品国际品牌。当今国际贸易竞争已不仅是数量和价格的竞争,更多的是品牌竞争,而我国纺织品出口目前仍停留在通过大量出口来保持市场份额的阶段。只有大力培育我国纺织品自有品牌,才能树立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促进我国纺织品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我国就只能停留在基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基础之上的低端加工阶段,没有多少附加值,虽然出口量很大,但创造的价值与出口量相比小得多。 (四)实施对外投资战略,鼓励我国纺织品企业积极地“走出去”。我们应选择欧盟国家中政局稳定、政策优惠、成本低廉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国。结合我国纺织业的特点及目前遭遇的贸易壁垒,我国应积极选择适合我国纺织品企业的投资方式,以期绕过欧盟设置的层层障碍,促进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纺织贸易论文篇4

由于大国和小国在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致使合作成员国之间在成本分担和收益获得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传统的经济合作理论分析框架下我们假设区域合作成员国在权利上是平等的且合作是完全互惠的。目前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增长潜力。两国若想更好地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在合作博弈下,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充分必要条件。

命题1: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各成员收益的提高至少要等于由于参加经济合作所导致的各成员国的直接收益损失。证明:,,=(1,2,3,4,5,6),当国损失部分直接收益从而使得其他合作成员收益提高时,反映在国收益上的增加量我们不妨设为,国参与国经济合作时的直接收益损失量设为。合作是相互的,同理可以得到及。那么此时,国与国经济合作时带来的收益的净增量为{()+()}。因此,,{()+()}是所有参与合作成员国收益的净增量。显然,只有{()}0且{()}0同时都成立的时候,各成员国家才会参与区域的经济合作。通过命题1分析可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充分条件是各成员国通过有效的磋商,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以此约束双方之间的经济行为。合作的必要条件是中印双方纺织品服装贸易间的互补性。若满足了上述条件,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给各成员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定会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收益。

命题2:假设中印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为,与其他第三国的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为′,即有′。若国不能同时参与和′的经济合作联盟,则有国参与联盟′使联盟收益的增加量要大于国参与联盟使联盟收益净增加的量。证明:令={′},表示成员国属于联盟′而不属于联盟,由命题1可知,对于,当与国达成合作协议的,其相应的联盟收益净增加量{()+()}0时,则有,({)+()}0。命题2得证。

定义1:成员国对联盟即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收益的边际贡献为()(),其中()表示国不是中印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的成员国时联盟的值。

定义2:对′,若参与国参加联盟′的边际贡献大于参加联盟的边际贡献,即(′)(′)()(),则称合作博弈(,)是凸的。引理1对效应可转移的博弈(,),若存在固定的数值(其中,)使得和,()=()+()+,(+),则Shapley值为(,)=()+0.5,(+)。为简化模型方便分析,假设参加中印经济合作的行为对非成员国没有影响,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政策在参与合作前后没有变化。于是,我们可以将特征函数定义如下:其中,0是合作之前各成员国自身的保留效用;为结成联盟时联盟全体成员国获益的总和;为未参加联盟的成员国(但仍属于)对联盟造成的损失;表示未参与联盟而与联盟以外的成员国(但在内)合作所可能获得的收益。与命题1的论证类似,对,有()=()+()+{()+()}令=,=,=,则(,)=0+=1+0.5=1{()()}对于区域经济合作博弈(,)而言,Shapley值为:(,)=0+=1+0.5=1{()()},=1,2,如果结成联盟却没有发生效用转移,则成员国得到的收益为01+=1,=1,2,。由上述博弈模型分析可知,每个成员国参与经济合作所得到的收益等于合作却没有效用转移时的收益加上合作停止时收益之差的二分之一。显然,这意味着各成员国一直保持合作状态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相互停止合作时所得到的收益。命题3:所有成员国都参与合作时,其处于核心Shapley利益分配矢量给每个成员国分配的利益补偿量将为=0.51([()())],=1,2,。证明:对任意的成员国和,是国与其他成员国合作而不与国合作时得到的收益,是国不与国合作时导致的损失。因此,国不与国合作时的收益的净增加量为。同理,为国不与国合作时的净收益。所以,补偿给成员国的总净收益是成员国与国之外其他所有成员国合作净收益之和减去成员国与除国之外其他所有成员国合作净收益的一半。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知,从不合作中获得较多收益的成员国应该从获得收益较少的成员国中得到利益补偿,这显然不符合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因此,为达成区域经济合作协议,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从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取收益较多的成员国应该给予获取收益较少的成员国一定的利益补偿。同时,获益较高的成员国在补偿获益较少成员国后,其福利水平仍比未参与经济合作前有所上升。[4]从上述三个命题的证明及分析中可以得知,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为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充分条件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成员国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磋商,积极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以求达成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以制约双方的经济合作行为。同时建立一套公平、有效、完整的利益补偿机制,使获利更多的一方通过利益输送补偿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获利较少的一方,以此均衡双方利益,从而形成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实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保证各方贸易合作的可持续发展。[5]由此可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需要满足贸易互补性、合作后福利提高、利益分配合理等几个条件。

二、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互补性分析

中印两国作为纺织品服装大国,其实在纺织原料、技术等方面,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纺织原料丰富,但相对于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来讲,供应还显得相对不足。为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每年都需从美国和印度等国家大量进口纺织原料。而印度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棉花生产,同时又是世界第二大纤维素纤维生产国,还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生丝生产国,另外还拥有世界最大产量的黄麻生产。纺织原料丰富且品种齐全,且相对于印度国内的生产需求来说还有较大剩余,每年都有大量原料可供出口。因此,在天然纺织原料这一方面,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需求。另一方面印度纺织品服装业虽然拥有丰富的天然纤维,但人造纤维相对不足。印度由于人造纤维生产起步较晚,企业生产规模都较小,人造纤维的产量无法满足印度国内的巨大需求。为满足国内纺织品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每年印度都需从国外进口相当数量的人造纤维。而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在人造纤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印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着很好的互补关系。互补性的存在将促进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两国发展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现实基础。为更直观地展示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互补性程度,本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进行实际测算。贸易互补性指数由经济学家PeterDrysdale于1967年提出,旨在分析和衡量两国贸易互补性程度。单个产业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定义公式为:为出口国对进口国在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表示国产品的进口额,表示国总的进口额,为国产品的出口额,为国总的出口额。值变动的范围为0到1。值越是接近0,则意味着出口国和进口国在产品出口进口方向上吻合程度差,也即两国在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程度较低;而当接近1,则表示出口国出口的产品和进口国进口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即两国在产品上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中2001年至2013年中印纺织品服装相关数据2001年至2013年无论是中国出口与印度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还是印度出口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都呈大于0且非常接近1的趋势。虽然各年份中国与印度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有所波动,但整体而言自本世纪之初以来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都非常高,保持大于0.9且无限接近于1的状态,这意味着中印两国在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上存在着巨大的贸易互补性。两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联系较为紧密,相互依赖程度较高。近年来,中印两国间的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额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且每年的贸易额占两国总的贸易额的比重均超过10%以上。这一贸易事实也很好地佐证了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间贸易互补性的特征。因此,综上中印纺织品服装产业间互补性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度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相互依赖程度高,贸易增长空间大。若两国能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两国纺织品服装业之间的互补性,进行产业内的贸易合作,必能很好地促进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以上分析指明了贸易互补性是两国贸易合作的重要现实依据,这为进一步扩大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内贸易的合作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说明两国实行纺织品服装业的贸易合作是现实可行的。

(二)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收益—损失分析

1.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收益第一,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经济互补带来的福利收益。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一个重要现实基础是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的贸易互补性,这也是两国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更好地发挥两国间的经济互补性,进一步扩大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带来福利的提升。第二,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福利收益。目前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两国纺织品服装的传统出口市场需求疲软,且为保护本国自身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也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保持并促进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良性发展,中印两国须开拓新兴市场。而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大发展经济体,两国国内市场空间巨大。因此,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之间的合作将大大提升市场容量,增加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量,从而带来贸易收益福利。第三,关税和非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降低带来的福利收益。受政治、文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印度一直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且近年来在两国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而印度则一度处于逆差状态。为保护本国产业,缩小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贸易摩擦显著增多。除一般的关税措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手段得到大量运用。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严重阻碍了两国间的贸易发展。而自由贸易能带来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若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实行贸易合作,降低甚至取消关税和非关税等相关贸易壁垒,推行自由贸易,将极大地提升两国的福利收益。

2.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损失第一,关税损失带来的福利损失。为促进中印两国贸易的自由化,提升贸易效率,降低甚至消除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关税必不可少。而关税的降低甚至消除定然会对两国造成一定的税收损失,但从整体的经济效益来看,这一损失并不值得担忧。关税的降低甚至消除将大大地降低企业的产品出口成本,提高贸易收益,也将会使消费者收益。第二,贸易竞争造成的福利损失。目前,中印两国都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由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一定的类同性,导致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激烈。若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推行纺织品服装间的贸易合作,定然会给对方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的优胜劣汰,升级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综合上述福利收益损失分析,可以得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带来的福利收益将远远大于引致的福利损失。

(三)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利益分配分析

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任何有损合作的行为都会造成其自身收益的下降,只有坦诚地按相应的规则制度和对方合作,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选择贸易合作对中印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一直保持合作状态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相互停止合作时所得到的收益。稳定的生产资料才能让民众的心踏实下来,置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为重要的。使民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其三是“以德治国”的执政思想。董仲舒坚持“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薄赋敛,省摇役,以宽民力”。(《食货志》)同时,他认为“德治”还要重教化,“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儒学发展到汉代已趋于成型,其提倡治国要施仁政,要轻刑罚,轻徭役,尽量减轻民众的负担和惧怕之心,以仁德的方法对民众进行管理,使“德治”在汉代广泛推行,诸子百家,独以儒术治国,形成德刑兼用的治国原则,体现了儒学对治国理政的深度关怀。

三、结语

纺织贸易论文篇5

由于大国和小国在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致使合作成员国之间在成本分担和收益获得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传统的经济合作理论分析框架下我们假设区域合作成员国在权利上是平等的且合作是完全互惠的。目前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增长潜力。两国若想更好地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在合作博弈下,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充分必要条件。

命题1: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各成员收益的提高至少要等于由于参加经济合作所导致的各成员国的直接收益损失。证明:,,=(1,2,3,4,5,6),当国损失部分直接收益从而使得其他合作成员收益提高时,反映在国收益上的增加量我们不妨设为,国参与国经济合作时的直接收益损失量设为。合作是相互的,同理可以得到及。那么此时,国与国经济合作时带来的收益的净增量为{()+()}。因此,,{()+()}是所有参与合作成员国收益的净增量。显然,只有{()}0且{()}0同时都成立的时候,各成员国家才会参与区域的经济合作。通过命题1分析可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充分条件是各成员国通过有效的磋商,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以此约束双方之间的经济行为。合作的必要条件是中印双方纺织品服装贸易间的互补性。若满足了上述条件,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给各成员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定会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收益。

命题2:假设中印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为,与其他第三国的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为′,即有′。若国不能同时参与和′的经济合作联盟,则有国参与联盟′使联盟收益的增加量要大于国参与联盟使联盟收益净增加的量。证明:令={′},表示成员国属于联盟′而不属于联盟,由命题1可知,对于,当与国达成合作协议的,其相应的联盟收益净增加量{()+()}0时,则有,({)+()}0。命题2得证。

定义1:成员国对联盟即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收益的边际贡献为()(),其中()表示国不是中印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的成员国时联盟的值。

定义2:对′,若参与国参加联盟′的边际贡献大于参加联盟的边际贡献,即(′)(′)()(),则称合作博弈(,)是凸的。引理1对效应可转移的博弈(,),若存在固定的数值(其中,)使得和,()=()+()+,(+),则Shapley值为(,)=()+0.5,(+)。为简化模型方便分析,假设参加中印经济合作的行为对非成员国没有影响,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政策在参与合作前后没有变化。于是,我们可以将特征函数定义如下:其中,0是合作之前各成员国自身的保留效用;为结成联盟时联盟全体成员国获益的总和;为未参加联盟的成员国(但仍属于)对联盟造成的损失;表示未参与联盟而与联盟以外的成员国(但在内)合作所可能获得的收益。与命题1的论证类似,对,有()=()+()+{()+()}令=,=,=,则(,)=0+=1+0.5=1{()()}对于区域经济合作博弈(,)而言,Shapley值为:(,)=0+=1+0.5=1{()()},=1,2,如果结成联盟却没有发生效用转移,则成员国得到的收益为01+=1,=1,2,。由上述博弈模型分析可知,每个成员国参与经济合作所得到的收益等于合作却没有效用转移时的收益加上合作停止时收益之差的二分之一。显然,这意味着各成员国一直保持合作状态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相互停止合作时所得到的收益。命题3:所有成员国都参与合作时,其处于核心Shapley利益分配矢量给每个成员国分配的利益补偿量将为=0.51([()())],=1,2,。证明:对任意的成员国和,是国与其他成员国合作而不与国合作时得到的收益,是国不与国合作时导致的损失。因此,国不与国合作时的收益的净增加量为。同理,为国不与国合作时的净收益。所以,补偿给成员国的总净收益是成员国与国之外其他所有成员国合作净收益之和减去成员国与除国之外其他所有成员国合作净收益的一半。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知,从不合作中获得较多收益的成员国应该从获得收益较少的成员国中得到利益补偿,这显然不符合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因此,为达成区域经济合作协议,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从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取收益较多的成员国应该给予获取收益较少的成员国一定的利益补偿。同时,获益较高的成员国在补偿获益较少成员国后,其福利水平仍比未参与经济合作前有所上升。[4]从上述三个命题的证明及分析中可以得知,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为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充分条件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成员国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磋商,积极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以求达成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以制约双方的经济合作行为。同时建立一套公平、有效、完整的利益补偿机制,使获利更多的一方通过利益输送补偿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获利较少的一方,以此均衡双方利益,从而形成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实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保证各方贸易合作的可持续发展。[5]由此可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需要满足贸易互补性、合作后福利提高、利益分配合理等几个条件。

二、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互补性分析

中印两国作为纺织品服装大国,其实在纺织原料、技术等方面,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纺织原料丰富,但相对于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来讲,供应还显得相对不足。为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每年都需从美国和印度等国家大量进口纺织原料。而印度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棉花生产,同时又是世界第二大纤维素纤维生产国,还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生丝生产国,另外还拥有世界最大产量的黄麻生产。纺织原料丰富且品种齐全,且相对于印度国内的生产需求来说还有较大剩余,每年都有大量原料可供出口。因此,在天然纺织原料这一方面,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需求。另一方面印度纺织品服装业虽然拥有丰富的天然纤维,但人造纤维相对不足。印度由于人造纤维生产起步较晚,企业生产规模都较小,人造纤维的产量无法满足印度国内的巨大需求。为满足国内纺织品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每年印度都需从国外进口相当数量的人造纤维。而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在人造纤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印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着很好的互补关系。互补性的存在将促进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两国发展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现实基础。为更直观地展示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互补性程度,本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进行实际测算。贸易互补性指数由经济学家PeterDrysdale于1967年提出,旨在分析和衡量两国贸易互补性程度。单个产业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定义公式为:为出口国对进口国在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表示国产品的进口额,表示国总的进口额,为国产品的出口额,为国总的出口额。值变动的范围为0到1。值越是接近0,则意味着出口国和进口国在产品出口进口方向上吻合程度差,也即两国在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程度较低;而当接近1,则表示出口国出口的产品和进口国进口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即两国在产品上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中2001年至2013年中印纺织品服装相关数据2001年至2013年无论是中国出口与印度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还是印度出口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都呈大于0且非常接近1的趋势。虽然各年份中国与印度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有所波动,但整体而言自本世纪之初以来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都非常高,保持大于0.9且无限接近于1的状态,这意味着中印两国在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上存在着巨大的贸易互补性。两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联系较为紧密,相互依赖程度较高。近年来,中印两国间的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额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且每年的贸易额占两国总的贸易额的比重均超过10%以上。这一贸易事实也很好地佐证了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间贸易互补性的特征。因此,综上中印纺织品服装产业间互补性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度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相互依赖程度高,贸易增长空间大。若两国能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两国纺织品服装业之间的互补性,进行产业内的贸易合作,必能很好地促进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以上分析指明了贸易互补性是两国贸易合作的重要现实依据,这为进一步扩大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内贸易的合作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说明两国实行纺织品服装业的贸易合作是现实可行的。

(二)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收益—损失分析

1.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收益第一,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经济互补带来的福利收益。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一个重要现实基础是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的贸易互补性,这也是两国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更好地发挥两国间的经济互补性,进一步扩大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带来福利的提升。第二,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福利收益。目前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两国纺织品服装的传统出口市场需求疲软,且为保护本国自身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也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保持并促进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良性发展,中印两国须开拓新兴市场。而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大发展经济体,两国国内市场空间巨大。因此,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之间的合作将大大提升市场容量,增加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量,从而带来贸易收益福利。第三,关税和非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降低带来的福利收益。受政治、文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印度一直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且近年来在两国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而印度则一度处于逆差状态。为保护本国产业,缩小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贸易摩擦显著增多。除一般的关税措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手段得到大量运用。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严重阻碍了两国间的贸易发展。而自由贸易能带来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若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实行贸易合作,降低甚至取消关税和非关税等相关贸易壁垒,推行自由贸易,将极大地提升两国的福利收益。

2.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损失第一,关税损失带来的福利损失。为促进中印两国贸易的自由化,提升贸易效率,降低甚至消除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关税必不可少。而关税的降低甚至消除定然会对两国造成一定的税收损失,但从整体的经济效益来看,这一损失并不值得担忧。关税的降低甚至消除将大大地降低企业的产品出口成本,提高贸易收益,也将会使消费者收益。第二,贸易竞争造成的福利损失。目前,中印两国都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由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一定的类同性,导致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激烈。若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推行纺织品服装间的贸易合作,定然会给对方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的优胜劣汰,升级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综合上述福利收益损失分析,可以得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带来的福利收益将远远大于引致的福利损失。

(三)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利益分配分析

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任何有损合作的行为都会造成其自身收益的下降,只有坦诚地按相应的规则制度和对方合作,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选择贸易合作对中印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一直保持合作状态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相互停止合作时所得到的收益。稳定的生产资料才能让民众的心踏实下来,置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为重要的。使民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其三是“以德治国”的执政思想。董仲舒坚持“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薄赋敛,省摇役,以宽民力”。(《食货志》)同时,他认为“德治”还要重教化,“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儒学发展到汉代已趋于成型,其提倡治国要施仁政,要轻刑罚,轻徭役,尽量减轻民众的负担和惧怕之心,以仁德的方法对民众进行管理,使“德治”在汉代广泛推行,诸子百家,独以儒术治国,形成德刑兼用的治国原则,体现了儒学对治国理政的深度关怀。

三、结语

纺织贸易论文篇6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对美出口之路可谓是艰难坎坷,而要想扭转纺织品出口的被动局面,必须改变以往以量取胜的理念,提高产品质量和自主品牌价值,改革现有的产业结构和营销体系,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贸易摩擦;保护贸易政策;综合竞争力 一、美国为什么对我国出口纺织品频频发难 (一)导致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外因素 第一,美国借对中国纺织品的制裁缓解贸易逆差及失业压力。长期以来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使得美国国内许多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颇为不满,他们声称中美贸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损美国利益因而应对我国输美产品予以设限。而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又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为主,因此当美国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理由而采取保护性贸易政策时,作为我国出口重头的纺织品自然是首当其冲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剧增。美国却认为是低价进口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造成了美国国内产业工人的失业,尽管事实证明美国国内失业率与贸易逆差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美国政府则声称鉴于“公平”起见,须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纺织品采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为美国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我国的进口纺织品成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的“替罪羊”。 第二,美国对WTO体系下的特保条款和非市场经济条款肆意滥用。根据中国加入WTO时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加入WTO工作报告书》中做出的承诺,如果世贸组织成员在确定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由于市场扰乱、威胁和阻碍这些产品的有序发展的话,在与中国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则可对中国的出口纺织品进行限制,而由于相关文件中对于“市场扰乱”及“威胁、阻碍相关产品的有序发展”的标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美国则擅自将此标准当作“自由裁量权”而加以滥用,对我国的进口纺织品肆意制裁。 在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确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场经济条款规定,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界定价格要低于市场经济国家,这也意味着从2008年特保条款到期到2016年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有效期结束的八年间,反倾销与反补将成为美国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国出口纺织业的弊端 第一,出口纺织品同质化严重,单位创汇额低。我国出口纺织品多年以来主要有中低档产品构成,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难免要走低价竞争的道路,从而给了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可乘之机。产品范围的狭窄、营销路径单一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额巨大,损失惨重。 另外,与我国其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样,我国的出口纺织品也有技术附加值与品牌价值低的通病,大多数出口纺织品都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定牌生产,只能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而自主出口产品质量差,档次低,虽然出口量大,但价值低廉,创汇少。 第二,我国的所谓“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在美国频频遭遇特保调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已成为进口方对我国纺织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将对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解决乃至化解与其他进口国的贸易摩擦都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国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第三,出口纺织品行业协会调控能力欠缺。在对美国出口中频频遭与特保与反倾销调查中,我国纺织品行业协会责无旁贷。纺织品出口量增长失控,出口价格失调,在贸易风险之前缺乏相关的预警信息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职能上的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行业协会起步较晚,机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国行业协会的双重管理体制即所谓“半官半民”性,使其社会职能不明确,而且我国缺乏与行业协会职权相应的 法律法规,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活动范围受限,执行力度欠缺,从而无法实现对出口纺织企业有效的宏观协调作用。二、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第一,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从量的优势转向以质取胜。要想让我国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在于“质”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纺织品质量与品牌价值,提高高档产品在出口纺织品中的比例,从而增加单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润,让种种保护贸易政策无从下手。针对当前我国出口纺织品中贴牌生产比例大,且国内品牌价值低、数量少的现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当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行业结构进行根本上的结构调整,从生产和定价两方面着手对行业结构进行整治。在出口纺织品的生产方面执行统一严格的质量标准,尤其在安全与卫生标准方面向西方主流标准看齐,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在定价方面,必须理顺当前低价竞争的价格体制,通过引入相关的最低工资制度、劳保制度、税收制度等将出口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在纺织行业内形成定价策略高度统一的“卡特尔”,对个别企业在贸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个人行为”坚决予以杜绝,这样才能够保证在长期中所有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国出口纺织品在海外市场能够稳据一席之地,品牌战略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必经之路,我国应通过技术与资金支持在纺织企业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业,通过过硬的质量和高端定价以及一系列完善的营销网络在进口国确立起巩固的市场地位,扭转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品以往粗制廉价的形象。 第二,做好应对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准备。但随着2008年特保条款得到期,反倾销将成为许多进口国尤其是美国制约我国纺织品进口的利器,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渐被认可,针对我出口纺织品的反补贴调查也很可能会有增多的趋势。面对可能到来的纺织品反倾销浪潮,除了要对出口纺织行业中的价格体系进行整改以外,纺织企业的产权制度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理顺,根据欧美的反倾销法,对于倾销的界定取决于一国政府在资源分配和定价中所起作用程度。产权不明晰是当前我国众多国有企业的通病,因而许多大型国有纺织企业须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在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前提下,有效地从机制上切断产权上的政企关联,为反倾销的应对打好基础。而与反倾销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对反补贴似乎更为陌生,在应对反补贴方面的人才相当匮乏,相关立法也欠完善,因而当务之急是在纺织行业内大力普及WTO框架下关于补贴与反补贴的法律法规,并尽快在国内培养起一批我们自己的反补贴应诉人才,尽快熟悉与适应国际反补贴应诉规则,为反倾销应诉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从单一的出口贸易向全球化经营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贸易体系中区域贸易协定的比例急剧增长,据统计,2005年在自由贸易协定之下的优惠贸易已占到总贸易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跨区域的双边贸易协定也有所增加,这些都对纺织品贸易有着深刻的影响。区域贸易的一体化对我国这样在纺织品贸易领域具有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国家是不利的,区域贸易组织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纺织品在这些地区的出口会产生巨大的贸易转移作用,因而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应当以合作贸易形式取代单一的出口贸易,通过海外生产及加工贸易的方式绕开区域贸易壁垒,从而 利用其内部贸易的优惠安排增大在这些地区的贸易额。 三、结语 伴随着中国纺织品出口走过了一段布满荆棘的道路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仅仅依靠低廉的价格和大量的销售额已经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了,纺织品贸易竞争的关键所在已经不在于谁掌握有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在于生产中的专有技术、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良好的信誉、服务等等。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贸易集团化的浪潮下,仅仅靠一国国内的生产和出口来占据海外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要想最 大限度的避开贸易壁垒、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就得本着“大市场”的理念在广泛地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国际贸易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中美纺织贸易争端暴露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软肋,也让我们意识到要想成为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稳若磐石的贸易强国,提高出口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是必经之路,也是关键所在。

纺织贸易论文篇7

论文摘要: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闻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纺织品服装进口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纺织品服装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出口的贡献。我国要加强自主创新,改变纺织品服装出口依赖于进口的局面: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弹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相关文献回顾及评价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Edwardsf1998)通过对30个发展中国家1970—1983年的数据进行检验.认为开放的国家伴随着经济的高增长n1。Kwanh和Cosomities(1990)以中国1952~1985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发现出口与产出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嘲。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许和连、赖明勇f2001)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19781998年的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GDP、出口与贸易条件之问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t31。石传玉,王亚菲,王可等(2003)对1952—2000年间我国GDP与进出口的有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发现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州。对经济增长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关系研究,目前有少量学者正在逐渐涉人。姜延书,付韶军,白小伟等(2006)以我国1985—2004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纺织品出口和纺织品国内需求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协整关系魄。

上述专家学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对本文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有些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而对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必须以样本数据的平稳性为前提条件.对非平稳性的时间序列直接应用回归分析有可能产生“伪回归”,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二,一般的定量研究,对模型的可靠性(尤其自相关性、异方差性等)没有做进一步的检验,得到的研究结论可信度差;第三,简单的回归易于把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相混淆,把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变量经过“伪回归”后做出因果关系分析:第四,由于经济增长与纺织品服装进口、出口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采用单方程经济模型,一方面,不便于分析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另一方面,易产生变量的内生性偏差。因此,有必要通过多方程模型来分析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

2研究方法

20世纪70、80年代,Granger和Newbo|d通过多次模拟分析.发现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会造成“伪回归”现象,因此对非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应用传统的最小二乘回归。

Enger和Granger提出了随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基础思想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值呈现非平稳性,但它们是同阶单整的.变量之问有可能存在某种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基于这一理论考察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与GDP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本文的分析方法具体如下。

单位根检验。最常见的时问数列的平稳性检验就是单位根检验。本文将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的变量还需要检验其差分的平稳性。如果变量的n阶差分是平稳的,则称此变量是n阶单整,记为I(n)。所有变量同阶单整是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

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1969)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解决了变量之间是否及如何构成因果关系的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就可以说x变化是Y变化的原因。

联立方程组模型。对于联立方程组模型中的单方程(即结构式方程)。只有在可识别的条件下才能被估计,结构式方程是否可以识别存在如下定理:在一个含有M个联立方程组的模型中.一个方程如果能被识别,该方程所排除的前定变量的个数必须不少于它所含有的内生变量的个数减1,即:K—k≥in一1(其中K为模型中前定变量的个数,k为给定方程中前定变量的个数,m为给定方程内生变量的个数),对于可以识别的方程组模型,一般可以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来进行估计[91。根据估计结果,还有必要从拟合优度、F检验统计量值、样本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是否存在自相关、异方差性等方面,对模型的可靠性做进一步的分析。

本文以1985~2005年为统计样本,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及联立方程组模型,分别考察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与我国GDP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在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最后给出研究的结论和政策启示。

3实证分析

3.1样本数据的建立

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是1985~2005年。我国的GDP(支出法)、纺织品服装进口额(M)、出口额(x)的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6中国纺织T业发展报告》以及历年《中国纺织工业年鉴》。按照年平均汇价(中间价)将当年进口额、出口额美元价格折算为当年人民币价格。为了消除数据系列的不平稳性。用GDP缩减指数(以1985年为基期)将我国GDP、纺织品服装进口额、出口额进行调整。南于样本区间大,统计数据多,这里省去模型应用的原始统计数据及计算结果(如果需要,可向作者索取),直接给出我国GDP、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进口额(单位均为亿元)的自然对数值,分别用lnGDP、lnX、lnM表示(见表1)。

3.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应用Eviews软件,对表1巾的lnGDP、lnX、lnM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2。从表2可以看,通过相应的检验方式,各变量的ADF检验统计量值均小对应的1%或者5%临界值,表明各变量均是平稳的;此,各变量都是0阶单整系列,于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3因果关系检验

对变量lnGDP分别与lnX、lnM进行因果关系检验,观察

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设定的滞后阶数很敏感,在对不同滞后期的检验结果进行评价时.一般地以AIC或SC取值最小,同时考虑检验模型中随机干扰项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为依据I。检验结果见表3,检验的模型均不存在1阶和2阶自相关性。从表3看出,在5%显著水平下,我同纺织品服装进口变化是我国GDP变化的原因.而我国GDP变化不是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变化的原因。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变化是出口变化的原因.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变化不是进口变化的原因。在10%显著水平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变化与我国GDP变化互为因果关系。基于此检验结果可以确定:在模型中,lmM应为自变量,lnGDP、lnX既可为自变量也可为因变量

3、4联立方程组模型的建立、识别和估计由于本文研究目的是分析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又根据因果关系分析的结论,经过反复试验法,并且把存在自相关的模型进行校正,引入滞后一期的lnGDP作为滞后内生变量,建立如下联立方程组模型的基本形式。

lnGDPL=0【(I+0【IlnX+0【2lnGDP¨+[1(1)

lnGDP=13olnM+p.1nGDP¨+p2AR(1)+(2)

lnX=-y0+-yIlnM+^y2lnGDP+(3)

根据本文的研究方法所述,上方程组中,先决变量为lnM和lnGDPK=2,式(1)、式(2)、式(3)中k值分别为1、2、1,对应的m值分别为2、1、2,则式(1)、式(2)、式(3)均为恰

好识别方程,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来进行估计,结果见式(4)、式(5)和式(6)。

lnGDP,=0.6177+0.10481nX+0.87461nGDP¨+I(4)

t:(2.5958)(2.3668)(16.3409)校正的R=0.9984D.W.=1.1914F=6012.916Prob.=0.000

lnGDP~=0.06891nM~+0.96971nGDP+0.7841AR(1)+tx2(5)

t:(2.2901)(55.5992)(6.6323)校正的R=0.9985D.W.=1.5131

lnX=一2.7949+0.31531nM+0.79441nGDPl=o(6)

t:(一3.2132)(3.3901)(6.1301)校正的RZ=_0.9646D.W.=1.0920F=258.799Prob;0.000

3.5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从式(4)、式(5)、式(6)的结果看,拟合优度均在96%以上。在5%的显著水平下,样本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从经济意义上考虑,样本的回归系数符号是合理的。对式(4)、式(5)、式(6)的残差进行LM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LM(1)检验相伴概率分别为0.0857、0.4402、0.0695.表明模型均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对式(4)、式(5)、式(6)的残差进行异方差性White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检验相伴概率分别为0.1463、0.1044,0.7006,表明式(4)、式(5)、式(6)均不存在异方差,说明模型是有效的。

从长期来看,式(4)结果表明,lnGDP关于lnX的长期弹性为0.8357(0.1048/(1—0.8746)),如果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实际值,下同)每增长1%,我国实际GDP会增长0.84%((1+1%)0.8357-1]x100%)左右。式(5)结果表明,lnGDP关于lnM的长期弹性为2.2739(0.0689/(1—0.9697)),如果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每增长1%。我国实际GDP会增长2.29%左右。因此.纺织品服装进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大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贡献。同时,式(6)结果表明,lnX关于lnM的长期弹性为0.3153.如果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每增长1%,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会增长0-31%左右。lnX关于lnGDP的长期弹性为0.7944,如果我国实际GDP每增长1%,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会增长0.79%左右。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大于GDP增长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贡献。超级秘书网

4研究结论、原因分析和政策启示

4.1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

(1)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原因在于:一方面,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纺织品服装出口是我国商品出口的重要来源,纺织品服装出口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加快了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

(2)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理由在于:一是我国纺织生产上所需的纺织原材料及高级服装面料等的进口.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我国纺织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二是进口到我国的部分纺织品服装很快转化为最终消费,进一步刺激了投资需求,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

(3)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对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贸易在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比如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料、来料加工贸易占出口的26-3%.加工出口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二是我国许多纺织行业产品出口所需的纺织原材料及高级服装面料等依赖于进口,比如目前我国每年要进口几十亿美元的外国面料。因此。纺织品服装进口变化是出口变化的原因,进口对出口具有促进作用。(4)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贡献。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是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我国许多与纺织有关的先进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还相当高。另一方面,我国纺织产业还处在世界生产价值链的末端,诸如设计、产品开发、印染后整理、品牌营销等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不多。因此,相对纺织品服装进口来讲.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4.2政筻启示

纺织贸易论文篇8

【摘要题】中国经济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纺织品贸易/主动配额制/可持续发展

【正文】

2005年6月11日,中国与欧盟贸易委员会联合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杉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同时,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的承诺。6月17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发言人也表示,中美很可能达成类似于中欧的协议。本来以为在2005年就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却迎来了一个“前全面开放期”,一个被称为“主动配额制”的措施将成为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选择,中国不得不在纺织品出口上以“自限”代替“他限”。对此,我国商务部部长的评价是:协议将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出口环境,也为欧盟纺织品企业创造了稳定的进口环境,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从理论上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取消,使世界纺织品市场真正进入了“自由贸易”时代,这为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凭借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政府为什么恰在此时出台了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举措?有人说,这是在欧美等国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实行的。

对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制”,是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达到950亿美元,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份额的20%左右。中国已位于世界纺织大国之首,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

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我国各大纺织企业少了“配额”这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累赘,都对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些企业押宝“配额取消”而盲目数量扩张,部分老板过分看重低价策略,扩大出口似乎成了我国各纺织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据海关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前7个月我纺织品出口达615亿美元,其中6、7月出口均突破百亿美元,单月增幅较前5个月有明显上升。其中上半年我对欧出口共计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6月份对欧出口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美方宣称的初步统计数据说,前3个月期间,来自中国的衬衫、上衣及长裤较上年同期的增幅超过了1000%;内衣进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

在目前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蜂拥出货,这种“井喷”现象必然起美国、欧盟的高度恐慌,“特保措施”、反倾销等措施随即而来。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纺织产业的“中国制造”已经遭遇到来自全球的抵制。欧盟最主要的担心是,在中国纺织品冲击下导致当地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12月13日明确宣布,2005年全部取消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在必要时将启动中国“入世”协定书中的有关纺织品特殊保障机制,以阻止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大量涌入欧盟。2005年4月下旬,欧盟又宣布对进口的9类中国纺织品发起调查。5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可能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欧盟扩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限制的范围,可能会波及到其他7种中国纺织品。

压力不仅仅来自欧盟。为防止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进入2005年5月中下旬以来,中美间关于纺织品的摩擦持续升温。2005年5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3类中国服装产品进口设限;18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更多中国纺织品设限,受限产品包括男式和男童棉织和人造纤维衬衫、人造纤维裤子、人造纤维针织衬衣和外衣以及精梳棉纱等。6月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公布对中国出口的包括裤子、衬衫、内衣等7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并决定将此限制持续到2005年12月31日。接下来实施的“封关”和“清关”更让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滞留在运输路途中。

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大量廉价纺织品出口产生了恐慌。2004年12月16日,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签署了两项旨在限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法令,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规定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量不得超过上年阿根廷全部同类商品进口总量的7.5%和6%。业内人士分析,阿根廷政府的这一举措,为其他国家抵制中国纺织产品作出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与此同时,65个国家的115个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鼓动并要求延长现行配额体制,限制中国纺织在全球抢占市场……

但另一方面,中国纺织品却出现了明显的出口“量增价跌”局面。以美国为例,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金额的15%,对其他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全球化之路,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我国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引发的问题日益突显,已经到了危及行业生存的地步了。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纺织品为什么会成为欧美特保的目标?纺织品行业本身是否也有起祸之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主动配额制”也是解决我国纺织品行业现存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服装、棉纺织品、毛纺织品、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纺织品产量占世界的50%,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0%,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在纺织品服装上充分表现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并不是纺织品生产强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企业多,但规模小。全国数万家纺织服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从出口方面看,目前我国有4万多家纺织品出口企业,但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仅3000家。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

第二,设计开发能力弱,名牌产品少。中国是一个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国内服装业目前还没有催生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这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一大缺憾。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0%。之所以造成国际品牌缺失的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装备实力还不强,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有机构为各国的设计能力打分,中国为2.4,日本4.6,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

第三,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比重大。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造成国内服装业多年来主要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目前,制约服装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出口服装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出口仍然以贴牌为主,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为主,低价竞销现象严重。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这大大制约了出口服装的价值,也是造成出口纺织品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第四,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仍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描述。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进入市场时,有些方面是无序的,有的方面是靠互相杀价,许多中小企业靠的就是价格低廉来占领市场,纺织产品出口形成了数量大而价格低的不利局面。从总体上看,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和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收入占不到10%,90%的利润都属于国外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了争取出口机会,仍在竞相压价。“不管价格,先抢定单”是我国纺织品行业恶性竞争的真实写照。现在很多纺织企业以低于成本价20%左右的价格处理产品,比如说棉纱正常价是400元一件,现在很多企业350元左右就卖了。尽管企业受的损失很大,但不这样做,损失可能更大。在历次的广交会上,很多外商挨个摊位谈价格,每次都用上家开出的较低价格来弹压下家,甚至品牌企业也无法幸免地要低价销售产品。这导致纺织服装行业交易成本高,内耗大,形不成良好的企业生态。2004年我国针织衬衫每件平均单价为2.17美元,裤子为2.89美元。2005年1—2月,江苏省棉纺织业利润只有1.42%。

第五,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纺织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在质量一样的前提下,确实具有价格低、性价比高的优势,而纺织品成本低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优势。比如中国制造衬衫的成本大约是1.12美元,而最便宜的拉丁美洲国家也要达到1.5美元,最贵的就是墨西哥,大概2美元,美国大约是5美元的生产成本。因此,中国纺织品行业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那么,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来自哪里?一是工资极低,二是无福利保障。例如2002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0.62美元,相比之下,韩国3.63美元,德国21.48美元,美国工厂每小时支付21.11美元,其他30个外国国家每小时平均支付14.22美元。

但是劳动力成本过低,一方面不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基础上的纺织品出口低价格,则会冲击国外同行业市场,民众的敌对情绪会影响到政府的态度。从我国服装业所受到的一系列反倾销事件中,我们应当反思:虽然竞争是无情残酷的,但“你失业、我生存,你倒闭、我发展”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的社会与经济,这是人家所不愿看到的。如果长期维持这样的价格优势,就容易受到反倾销的指控,且极易招致国际上反倾销打击。

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小,中国纺织业现在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增加深加工、高质量的产品。要使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真正从配额取消中获益,纺织服装业就必须强化行业自律,从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要根据不同市场和不同时期的要求,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装类产品,从低价经营提升到品牌经营,创出中国的中高档服装品牌。

“主动配额制”对实现我国纺织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低档次的数量扩张型水平上,这本身就不太正常。越来越多的纺织品贸易摩擦迫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在新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增长模式进行全面的反思:一方面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其他国家同行的利益,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最终实现纺织品贸易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对纺织品国际贸易宏观调控的手段,“主动配额制”具有透明度高、公正、公平的优点,主要目的是适当调节纺织品的出口节奏,维护世界纺织品贸易的正常秩序,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主动配额制”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倒逼式”机制,可以迫使我国企业转而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行业的生产转型。

首先,“主动配额制”有利于消除国际上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恐惧,减少贸易摩擦。

从出口退税以增加出口量,到主动实施“主动配额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变“他限”为“自限”,以限制出口总量。中国政府对纺织品外贸政策的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其根本目的旨在缓解一些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汹涌而入的担心。我国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客观上是为了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创造自由、宽松的纺织品国际贸易环境;从长远来看,在国际贸易领域,妥协与退让未必就是贬义词,如果争议双方都通过磋商选择妥协的话,其结果甚至可能是双赢。因此,中国在美国与欧盟联合施压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主动配额制”之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纺织品贸易新秩序,缓解贸易摩擦,这不仅能够将实际贸易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且对外表明了一个欲以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争端的积极姿态,赢得了谈判的先机。

其次,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有助于纺织品行业提升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家庭工厂的低成本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大量“做一单就跑”的小企业不仅扰乱了出口秩序,也毁了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形象。从长远来讲,中国纺织品要加强自身竞争力,必须放弃原有的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技术研发、设计能力不足、产品单一等不足问题,塑造出一批世界知名的纺织品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主动配额”的分配为中国政府整治纺织品出口行业提供了机会。

在纺织品的出口上,我国政府这次采取的“主动配额制”办法,要控制的是“量”,而不是“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抑制低价恶性竞争,这是一种“倒逼式”的产业变革方式。在这项政策下,对质次价廉的商品压力较大,对质优价高的商品压力较小,这将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改变以往“靠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方法,转向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走品牌经营的路线。

从长远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我国政府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愿望,其旨在帮助中国纺织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把握时机,走健康有序发展之路,避免盲目追求数量,推动纺织企业向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最终将导致我国纺织业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优化我国纺织品出口结构的目的。

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同许多生产中低档产品的中国生产商一样,低廉的出口价格一直是纺织品占据国际市场的法宝,“中国制造”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我国对纺织品出口采取“主动配额制”,主观上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需要。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提高我国的贸易条件恰逢其时。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出口量减少,客观上会形成“物以稀为贵”的局面,最终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价格的上升,避免出口量增价跌的现象。与由进口国限制进口相比,我国通过出口数量限制,获得了在进口国以高于世界市场价格销售的价格加成收入;而如果被征收反倾销税,这部分价格加成收入势将落入进口国政府囊中。因此,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不仅可以有利于改变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将以前无偿给外国用户提供的“福利”收回给国内,从而达到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条件的效果。

最后,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纺织工人的收入和福利。

员工待遇不合理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在劳动力福利等方面比西方企业受到的约束少,我国纺织品服装以价廉物美而取胜,其实是用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来换取外币。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以牺牲我国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出口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是不相符合的,因为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将把数量众多的以剥削纺织工人为手段、生产低档纺织品的中小企业淘汰出局,而剩余的则是那些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管理正规的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随着众多不规范纺织服装企业的退出,我国目前存在的出口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将得到改观乃至消失,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增强,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效益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工人的整体收入最终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得到完善。

政策初步效果与预期

我国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以来,目前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从实施的政策效果来看,基本上实现了我国的预期目的。

首先,从国际贸易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防止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形成合围态势,也缓解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纺织品问题上的矛盾。从两个多月来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实践来看,中欧围绕着纺织品贸易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基本消除。由于打破了美欧合围中国的风险,加上其他市场的进展,即使在美国对我国所有纺织品设限的极端情况下,我国纺织业2005年、2006年的出口总额仍然可以超过上年。而反观中美纺织品贸易,由于种种原因,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尚未成功,因此,中美纺织品贸易一直是问题不断,摩擦不止。8月底,随着新的一轮即第四轮中美纺织品磋商未达成广泛的一致,9月1日,由美国商务部牵头负责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立即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合成纤维布和胸衣以及其他内衣等两大类产品设置进口限制。该委员会还同时宣布,将对中国其他4类纺织品进口设限决定的审查期限推迟到10月1日继续进行。对于美国的这种贸易霸权,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要坚决进行反击,以维护我国的贸易权利。但中欧和中美纺织品贸易目前的不同处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其次,从国内来看,中欧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后,国内纺织品企业开始感受到协议带来的诸多好处,一是我国纺织品企业有了一个稳定的贸易环境,不再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出口纺织品配额一旦确定后,大家都可以按照出口计划进行生产,从而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扩张和无计划性。近两个月来我国纺织品行业产品增长速度放缓就是明证。二是加快了国内纺织品行业重组兼并的步伐,促进了纺织行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大省浙江,如何实现企业的资本联合、力促产业升级,已成为新一轮纺织品产业升级的焦点。据宁波市外经贸局有关官员说,目前该市100多家中小型纺企开始尝试资本联合。由6家慈溪民营企业和香港公司联合投资5亿元组建的浙江杭州湾腈纶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已顺利投产。江苏启东市大多数企业表示,他们不希望通过简单的出口数量增长来挤占国际市场,而是希望通过结构升级,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启东市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亨达公司2005年斥资3000多万元建设新的厂区,并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缝制设备。一些中小企业,如启东群英制帽有限公司投资数百万元,扩建了近7000平方米的厂房,先后购置了电脑横机、电脑圆机等自动化设备,并投入数十万元在网上建立起企业形象平台。提高产品品质,以谋求生存发展空间,目前已成为大多数纺织品生产者的共识。此外,“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数量下降,已经引起欧洲纺织品零售市场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虽然因为价格反映的时滞性,我国目前出口到欧洲的价格是在“主动配额制”政策实施之前就协议好的,因而经济效果还不太明显。但从不太长的时期来看,很可能就在年底,我国出口欧洲纺织品的价格必将上升,这将大大改善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条件。

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开始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中欧纺织品协议生效两个多月后,欧盟开始体会到自己设限的尴尬:截至8月中旬,协议涵盖的10类纺织品配额已经基本用完,大量按订单发往欧洲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积压在欧洲各港口无法入关,欧洲的零售商们正面临着“无货可卖”的窘境,欧洲的进口商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导致欧盟内部要求取消纺织品贸易限制的呼声不断增大。荷兰、丹麦、瑞典、芬兰和德国更是公然反对配额限制,并敦促欧盟尽快改弦更张。在内部压力之下,欧盟贸易委员会于8月24号来华寻求货物压港解决之道;欧盟委员会也不得不表示,为避免给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造成损失,欧盟将允许部分超出配额的中国产套衫和长裤这两类纺织品进入欧盟市场。欧盟对纺织品问题的反复和内部压力,有利于中国对欧盟纺织品的出口。从长远来看,欧洲纺织品制造业和贸易业、零售业之间的博弈,将使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矛盾转化为他们的内部矛盾,从而更利于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

针对“主动配额制”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国际形势,一方面我们应该继续严格执行纺织品贸易的“主动配额制”政策,消除其他国家的疑虑,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可以利用目前欧洲纺织贸易业、零售业给欧盟政府造成的压力,加大我国政府与其谈判的力度,争取尽可能多的纺织品出口配额,为我国纺织品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并最终达成国际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目标。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方面,尽管双方暂时未能达成一个协议,但我们可以继续针对遗留问题取得进展。因为从长远来看,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最终也只能通过谈判来加以解决。一旦中美纺织品贸易达成一致,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与出口就将进入有序和可预期的稳定阶段,行业形势将趋于好转,配额取消所带来的实质性利好将逐步呈现。也就是说,即使中美达成的方案是最差的一种,其对于不确定性的消除的意义仍远大于限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意义仍然是正面的。另一方面,也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我国纺织品行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推动我国纺织品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实现整个行业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力,肖华.中国纺织业,不仅仅是贸易战.南方周末,2005—06—09

[2]宗和.纺织业进入“前全面开放期”.联谊报,2005—06—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