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理想教案8篇

时间:2022-04-08 17:53:15

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篇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在把握案例教学的概念、内涵、实质及实施原则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推行案例教学时,必须遵循和把握准确性原则、生动性原则、政治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原则。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为目的,它既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又是当前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在案例教学法的实行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量吸收了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理清案例教学的概念、内涵、实质的基础上,有效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实施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内涵及实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从理论的高度把握纷纭复杂生活现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究,发散思维,运用逻辑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案例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应用当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总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1]。因此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启发式、体验式学习,引导受教育者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由于案例教学采用的是“双向互动”教学方式,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把学生当作客体的一味灌输的方法。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研讨。“实施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激发和强化头脑思维的过程,同时又是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2]案例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一些缺陷,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充实教学内容,活泼课堂气氛,改变传统行为主义的单边教学路径,尤其师生全面参与、平等对话的课堂讨论,对提升教学质量无疑能起到重大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它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与思考现实问题,能够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促进教师自身更新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一)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可以将政治理论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即案例交给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活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与探索并举,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端正思想认识,调整心理状态,积累人生经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单向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相比,采用案例教学法更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宗旨。

(二)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价值观上,案例教学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表现的是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案例教学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地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再通过充分的课堂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案例,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判断与分析,教师就要活化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让学生思考、探讨,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

(三)促进教师更新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和科学性,注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开展案例教学,还要求教师重视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以丰富教学内容。可见,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新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实施原则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的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教学案例来自现实社会,服务于课堂教学。准确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应具备的首要属性。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教学要求等科学地选择案例,合理地对案例素材进行必要的取舍。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通过认真的对比分析,选择出最恰当、最具典型性的案例。第二,案例中的各种信息必须真实、准确,教师决不能为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而凭空想象和杜撰案例。第三,教师在课堂上对案例的点评不能以个人的直观感受或思想情感代替客观实际,只有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实感,才能激发他们分析、思考和评价案例的热情。

(二)生动性原则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案例的生动性。枯燥乏味的案例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降低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甚至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具有特定的背景、鲜活的人物、具体的情境、动人的情节,这样才能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发生在对青年人有吸引力的人物身上的事件,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及情感反应,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三)政治性原则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时,教师的基本立场必须正确,在政治倾向上不能保持中立,必须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色,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注意在教学中弘扬主旋律,决不能选用渲染低级趣味和具有负面影响的案例,否则就会在价值导向上出现偏差,有违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根本宗旨,影响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努力通过正面教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四)针对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必须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选择的案例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一定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关心的社会问题来展开,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干扰主要教学内容的展开,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应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具有震撼作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时效性原则

根据大学生青春活泼、关注现实、追逐流行和时尚等特点,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紧扣时代脉搏,这样才能紧跟形势,推陈出新,选择出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学生较近、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学案例不能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教师尽量不要选用时过境迁、与社会现实有较大差距的案例资料,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高度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尽量使选择的案例反映新思想、新观点。选择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新闻性与时效性,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讲透难点、重点、疑点,帮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看法,澄清他们的模糊认识。

(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原则

从信息流向来看,传统教学实现的是信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主角。案例教学可以使课堂由“灌输”变为“探究”。因此,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必须率先转变观念和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案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立场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注重课堂互动,注重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自我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思考;要强化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责任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作为案例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其教学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有两个关键,一是教学案例的搜集、选择和加工处理,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在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观念上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积极营造民主气氛,循循善诱,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好地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与思考问题,能够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范连生 单位: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理想教案篇2

关键词案例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调研

案例是随着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普及,被人们所熟知的。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师生的讲授-讨论-分析-总结-阐发等过程来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1870年,哈佛大学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1920年,哈佛大学开始调查、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试用。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引入我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教学功能,与讨论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9种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案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居首位,知识的讲授和接受、储存方面居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居第四。欧洲议会商业教育会对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能力调查后,也认为,案例分析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特别有效,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决策能力方面比较有效。国内教学案例运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与传统讲授教学相比,来谈案例教学的特点;(2)关于案例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3)案例教学过程及操作策略的研究。但是研究对案例自身的介绍相对较少,对案例的一般规定性的介绍,也往往与案例的运用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涉及法律、道德、哲学等方面,案例运用较多。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但是在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理念不清、案作例用、案理分离和案评单一等问题。如何从案例的自身功能去发挥案例的作用,根据案例自身的基本要求,依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薄弱。因此,调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对案例的看法与实际的教学行为为例,拟从案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时间、师生角色、质量与作用、与其他教学方式关系的四个维度,从实证的角度对师生的案例认识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量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有效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力求为培养师生正确的案例观念,以及良好的教学行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1调研情况

笔者采取立意抽样方法抽取我校540名学生,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包含以下内容:(1)案例运用时间,如所用频率、时间段等;(2)师生角色,如运用案例教学时承担的是主导者、促进者或参与者等;(3)案例评价,如对案例态度、作用、质量等的认识;(4)案例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等。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537份,回收率为99.44%。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为97.4%。调查结果显示:有47.72%的教师经常采用案例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所占教学时间20%~80%的为81.37%,其中20%~40%的为33.65%;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评价中,喜欢并支持的为82.32%,认为提供案例质量较好的为41.06%,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依次为提高思维判断能力74.71%,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72.81%,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2.05%。对师生在案例教学的角色认知中,有45.82%的学生认为学生是促进者、主导者,教师是参与者。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中,有83.08%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可以使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2讨论

2.1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不清,难以体现案例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案例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时空性等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基本原理和概念,关照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以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调查显示,14.07%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83.08%的学生认为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和大部分教师认为运用案例可以增加理论课的吸引力、趣味性,仍然是侧重于传统授受式知识教学目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能力,难以达成三维目标的统一。(2)案作例用,难以发挥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培养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往往容易混淆了运用案例和举例的教学方式,简单认为,案例不过是一个例证,是对要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误把案例当作举例,把案例的运用当作了演绎或者说明理论而不是为了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借助案例来完成。教师在举例中居于主要地位,学生通过例子被动认识理论,有近2%的学生认为对知识掌握程度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区别,有5.5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有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案作例用,并未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并未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3)案理分离,难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因其具体生动,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然而师生往往过于侧重案例的趣味性、吸引力,忽略了案例的思想性、理论性。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容易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引导性。案例分析缺少时代背景、社会意义,难以揭示案例所包含的普遍结论以及对学生生活的现实意义,不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关联性,结果导致学生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成为无源之水。调查显示,对待案例教学的态度,不喜欢不支持的占6.4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1.22%,有3.61%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没有帮助,2.85%的学生认为案例在促进知识掌握程度上,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或无所谓。(4)案评单一,难以符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对案例的评价侧重于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墨守唯一标准答案,忽视多元化思维交流碰撞的生成。缺乏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关联性,难以顾及到案例自身的价值、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状况,降低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只有19.58%的学生认为提供教学案例质量很好,有38.04%的学生认为一般,近1%的学生认为较差。

2.2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转变的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案例运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相关思维和职业技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台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性等特点。因此,案例生成“多元价值取向”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一元价值导向”要求存在差距。传统的讲授教学一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其存在诸多弊端而屡遭诟病,教学案例的运用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的不足,但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有的教师也没有完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标准答案。这就难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2)对案例本质认识片面。在实际的案例运用中,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就是案例加理论的描述或说明方式。或先讲理论,然后举出一些案例加以印证;或先举事例,后讲解概念和原理来说明、解释。事实上,前一种方法是举例,举例对于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很有帮助,难以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种仅仅是导入教学的一种手段或形式而已,引起学生注意或兴趣,但容易架空理论。还有的教师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案例,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关照案例的联系。(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盲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案例运用过程中,不仅需要案例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育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案例就是一种问题情境,案例运用就是设置内涵有理论导向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以问题为中心,汇集问题表征,指向问题解决。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案例运用方法作进一步的改进,是教师缺乏教育性知识的指引;教师不能把理论与案例及自身生活经验融合,赋予案例与经验的个别意义,并升华为一般理论,是教师缺少实践性知识的根基。(4)发展性评价难以全面落实。中小学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评价制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狭隘地认为运用知识就是提取记忆。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成为附属的、次要的,乃至不需要活化的案例,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但容易忽略案例中所隐含的理性知识,致使情感道德价值观失去生成和发展的引领,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观照,形成虚泛或苍白无力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2.3应对措施

2.3.1转变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案例多元价值生成的耦合案例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形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它生成着价值和意义;其目标是不以终端结果为满足,而是发现新的生长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理论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三维的统一,教学案例的运用必须围绕和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的要求,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抓住理论体系的精华和灵魂,教学案例蕴涵理论,并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又要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意义,内化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案例的运用,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自己思想实际问题过程中,自觉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3.2强化案例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的背景基础上,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关照一个现实问题,或由现实问题指向已有理论。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亦或是客观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是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具有更强的意识能动作用和行动者的阐释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把问题或问题情境寓于案例之中,案例探讨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知识,而且还有对事实的解释。问题成为案例学习内容的载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过程。所以,任何一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都不是率性而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更是概念、方法、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命题或理论研究过程的理解。由此看来,案例所蕴含的问题必然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一定的开放性和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联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时时具备问题意识,处处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讨论基本概念或原理的发现历程,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经历独特感受,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3.3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性知识包括学科教学法、一般教学法、课程知识、条件性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知识及其认识。借助案例,糅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性和实践性知识,使教师逻辑思维结构由书本转向问题,在案例、理论与问题的交互中,形成教师知识结构在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吸纳新信息的开放性,预见新成果的前瞻性,和自主获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性。2.3.4完善案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1)需要理论指导下的冲突。引发学生在已有理论或经验的基础上,讨论案例在教学中的价值,它指向一个什么理论。(2)要能理性做出决定。学生从案例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采取行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并回答为什么。(3)案例要简洁、典型。事实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案例的主题,要尽可能涵盖一般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理想教案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71—02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特点和优势[1]。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案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因而仍有必要结合案例教学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本质与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创立了案例教学法。兰德尔认为,法学教学应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的精神实质。1910年,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授课,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起初较为缓慢,随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德汉姆的推动下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逐步扩展到管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手段。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构成了开展案例教学的根本要求。

(一)案例组织的情境性

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依据而加工整理的教学资料。案例是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通常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以叙事的形式呈现。人们编制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不会加入编写者的意见和观点,编写者仅仅客观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研讨,依托案例探究建构教学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的内隐性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潜移默化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双方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参与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研讨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根本指向。

(三)教学效果的生成性

与传统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通过“注入式”教学向“参与式”教学的转变,尊重和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引导受教育者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认识的深化发展。因而,案例教学既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通过案例创造受教育者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自实施“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编写教学案例、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中积累了丰硕成果,深化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案例教学已成为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和喜欢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然而,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客观上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事件,固化为教育程式”的突出问题。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教学设计和方法论意识,不能充分考虑思想理论与案例之间的合宜性与复杂性,将案例教学简单地理解为举例说明,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案例教学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在长期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固化为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更为突出的是,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思想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和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程式化的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忽视了深度访谈和有效沟通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由于案例教学的情境性、内隐性、生成性受损,案例教学变成了形式主义的工具,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宏阔价值视阈。

理想教案篇4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政治觉醒,在2005年,中央有关部委便推出了极具实践的新课程体系[1]。新的课程将原有的7门课减为5门课,这5门课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新任务,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哲学的高度为学生建构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悉数展示给学生,让他能够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寻找自己人生未来的价值与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中华民族的过去,尤其是1840年以来的伤痛,用历史材料去证实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和政权合法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很贴近现实,为学生未来生活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考虑并务实地把法律加入其中;《形式与政策》明确地针对时下热点,帮助学生摆正方向并深度分析,是学生理解大势的重要工具。总的来看,我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围绕着“大局”来展开,让学生形成大局意识,在学习中主动知道大局,分析大局,坚持大局。

面对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人员,必须深刻地分析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现实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引进国外思想教育的新成果和新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堂活动,大多没有实质内容,只是在唱“口号”,拉“标语”,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中去发掘最能打动他们的正能量。这些浮于表面的教学活动,只会让思想政治课失去更多的地位和支持,因而,必须以最新鲜的思维去撬动成旧的教学模式。

二、专题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上世纪初,美国学者[2]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开始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承认与推广。案例教学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理论角度去看待它,很明显就可以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身影,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必须依靠主体对外在素材进行分析和内化,才能产生自我的知识体系。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便受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关注,他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不断地引入这种新型模式,形成了独有的专题案例教学模式。从概念上来说,专题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通过师生在案例情景下互动交流,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评价、应用四大环节,从而构建自己的实践生活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为背景,将课堂知识教学实例化,从现实背景帮助学生产生更真实的实践体验。在专题案例教学的实施时,教师主要需要抓住以下案例选择——案例制作——案例分享——案例评价四个环节,相互之间关系固定,不能随便打乱。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时,表现为适应新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特别是课堂主动性调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效果等方面,作用巨大。

(一)调动课堂主体的能动性

大学课堂在本质上其实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这一个平台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东西,应该是尽可能地真实或还原真实。课堂的模拟性特征,使得它必须要给主体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去利用和发掘自我的潜在能力。传统的课堂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而现代的课堂不仅要为教师设计,还要为学生设计。这种设计的核心就是主体的能动性,以能动性为抓手,着力提高课堂最终的时效性[3]。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动性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种考验就是源于案例的制作,例如: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前的案例制作时,考虑到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形象性与故事性相结合,之后确定“林则徐的仕途浮沉”作为案例,在找寻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知道许多历史知识和典故,并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不公深感沉痛。为了扩大学生的认知面,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解读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从台湾学者研究林则徐的论文和资料,又会有另一种解读。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课下去充实自己,教师要充实自己,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充实学生,在上课时,我便以“林则徐的仕途浮沉”为教学材料,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还有许多不为自己所熟知的故事兴奋不已。通过一个小小的案例,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被调动了起来,而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因为这一个制作案例的过程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开发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现代学习理念要求学习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重要是创造知识即是探究性学习,案例学习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学习资源运用上,实践教学[4]运用的资源最为多样,也最为综合,最适合实践教学的模式便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资源来自实践,特别是来自于真实的社会时政热点,对于当代大学生十分具有吸引力,而且很能打开他们的思维窗口,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透析时事背后的深刻规律。这种丰富的资源,必须得到有效整合,这种手段只有案例。针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实践法律规范”的案例教学,表面上看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明白法制重要性,但是这种与他们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的话题,很难引起共鸣。因此,我制作了专题案例“美国次贷危机与法制的关系”,选取了多种类型和多种观点的材料,集合百家之言,例如:西方媒体对自身文明的审视;中国社会各界盲目乐观;学者对美国和世界金融制度的反思等等。这些多样的材料和资源,都可以集中到“次贷危机”这个案例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时政学习的材料,也增加了更多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习资源。从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最好的开展形式就是案例教学法,这种将多元化的资源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民主与和谐的交流气氛。

(三)生成教学成果的显著性

一门课最能反映教学效益的东西,便是教学成果,特别是显而易见的成果。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这项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与统筹,特别是在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讨论与述评时,必须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紧紧地凝聚在“大局”思想上来。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的目标就是实现情感态度的认同,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以情感类的专题案例分析与探讨最能产生显著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个人品格培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在第三章“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标题下第二节“人生价值的取向与把握”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面临选择时的从容不迫的精神,在这种个人价值取向比较明显的课题,往往会让很多教师在阐述“大局”和“小我”之间关系上犯难,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实这些困惑,并不是没有破解之法,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能够以真情实感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尽可能地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取向。例如:我在这一课时的设计时,以“我的选择,我负责”为题目,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个人选择等内容制成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以“我”的角度去面对我以前所遇到的困难和抉择,畅快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那节课结束之后,有很多学生自愿留下来和我一起交流自己的感悟,还有自己所面临的困扰,希望能够从我这里获得更多的答案,虽然我并没有给他们任何准确的答案,但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这群浑浑噩噩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也开始有了思考,对于现在和未来可能面临的选择有了醒悟。

三、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简单地说,我们的专题案例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以一种真实场景重现的模式,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研究或探究的过程。在实践这个过程时,教师有可能遇到各种挑战和障碍,特别是来自学生的挑战,还有就是制作案例遇到的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必须依赖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发挥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并开发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和素材以及利用情感态度的非理性特征,去完成教师的教学引导工作。

(一)专题案例单一

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尤其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教学载体——案例。如果案例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有效实现引领,那么很有可能整堂课都是会失败。但是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常常面临的情况就是案例紧张,案例内容过于单一,更甚至于没有案例可用。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上课准备,平时生活过程中时刻注意案例的搜集,特别是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这些事情就是最好的案例,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例如:前几年,学校周围发生了不少与学生有关的治安案件,但是学生相互之间并不能说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内情。不过各种流言和小道消息,在学生之间便不胫而走,对于学校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中便用“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为案例课题,将自己所知道的各种大小事情都编在其中,以自己听说和亲身经历的时间先后顺序打在PPT上面,让学生参与并填充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内容,经过一节课的努力,各种大小故事便都浮出了水面。从学生的细节补充,我的案例库又得到了充实,并且将他们的消息来源和我的消息来源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最多的就是以“听说”“据说”等不确定信息。最后,我用法律基础知识为学生的道听途说做了界定,这些流言只要不是针对他人的恶意攻击和诽谤都无伤大雅,但是我们老是生活在流言之中显得太悲哀了。生活不仅也是一个“万花筒”,而且也是储藏案例资源的大宝库,只有留心生活,留心小事,我们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案例供给。

(二)背景知识不足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综合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知识,比如: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等,这种复杂的学科背景,直接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出现的案例内容复杂多样。这种多样的案例虽然可以给学生以多种层次和角度的透析视角,但是也给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带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我国文理分科的高中教育教学现状,一时无法被打破的情况下,课堂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不足产生的问题,显得更加棘手。在此时,补充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也存在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时间上并不能够充分的满足;二是学生自己并不会化太多的心思去关注这些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必须选择一个能够化难为易的方法,把背景知识浅化为已有的生活常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内容。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一章,关于“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内容是学生在学习时,最难以理解的一节知识,因为这里涉及的背景知识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又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理论作为课题的背景知识,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理解起来都很有难度,更何况是非专业的学生。在上这一课时,我选择了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案例,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及背后的原因所折射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让学生从正面去了解共产主义的存在巨大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三)课堂结构松散

日常生活中,案例往往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虽然能够调动人们的兴趣并引来极大的关注,但是这种故事化的倾向也使得实行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结构比较松散,难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进行足够深度的思考,总是停留在表面。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是课堂气氛活跃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学生的热情一定要集中到学习上来,将精力放在对课堂问题的探究和案例的分析上去。对于课堂结构松散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己的局限。因而,在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课时,我原本设计好以“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内容和实践”作为案例交由学生分析,这条基本路线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并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贯彻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然而,在进入教室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正在议论“中日之争”,而且谈论得很激烈。我想自己应该适时调整自己上课的思路,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放在最后,先以“”问题为引子,和学生一起探讨相关问题的产生、变化和现状,并让学生以自己的想法制作一个方案“夺回”。表面上看来,这堂课已经脱离了上课的主线,但是最后3分钟的时候,我打住了所有的讨论,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争端之我见”。这样一下就将案例教学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大家充分的讨论已经有了充足的资源,课后学生便可以从上课时获得的信息去制作属于自己的“社会初级阶段”案例。

理想教案篇5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从理论的高度把握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提炼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将其浓缩成一个个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剖析这些案例,案例分析过程中,融会贯通有关的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美国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其主要特点是: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组织课堂为主,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要求学生预习,学生在辩论和教师指导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和才干。在上课时,一般由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陈述案件事实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就讨论的方式灵活掌控,不拘一格,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不单纯去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教学,迫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要求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之中,真正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为了准备发言,除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之外,还必须一头扎进图书馆阅读案例之外的大量书籍,查找资料,甚至必须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来缓解学习的巨大压力,使学生感到上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必须全力以赴。

(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言表达能力、胆量和快速反应能力等。

(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的学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闪光;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因为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型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出现,且涉及的知识面广、跨度大,使得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地备课,必须对所讲授的课程所涉及学科及相关学科都非常熟悉且有较深的造诣。

二、从对系统讲授教学模式的反思,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积极效应

从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来看,系统讲授教学模式,有的学者称之为演讲式教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是信息输出方,学生是信息输入方;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有的学者指出,尽管系统讲授不等于满堂灌,却极易形成满堂灌。有的学者指出,系统讲授模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将教学活动中的个体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既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种多样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从积极效应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可以起到系统讲授教学模式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入脑入心,化为大学生思想和行动指南的关键。首先,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于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甚至有些案例是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亲自调查的材料,不仅真实可信,而且可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具有吸引力。其次,案例教学的案例是通过搜集而来的大量具体事例的筛选和提炼,它相对于传统教学中为说明理论的简单举例更具有说服力和思想的渗透力,更符合教学要求。再次,案例教学可充分利用间接社会实践资源,从中辑录信息新、时代感强、丰富生动、有说服力的录像资料,从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调动学生“我要学”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渴求沟通,渴望平等,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因此,必须要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案例教学无论是课前的阅读准备,还是课堂上的你争我辩,或者是小论文撰写的质量水平,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通过一系列过程的主动参与,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完全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案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

“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三)案例教学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训练场所,对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学思考、语言组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较好的表现,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经过思考后形成文字,再通过课堂上与他人的争辩中磨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小论文的撰写提高写作水平。其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的关键是“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和信息,让学生对此作出判断与分析,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再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必须参与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唤起学生创新的冲动,使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分析案例,去寻找答案,从而将单纯灌输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创造

性素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应体现自身的特点

把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简单移植其他课程的做法,而应体现和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自身特点。

(一)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精心选择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的案例,是成功地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关键。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三个特点,即真实性,即它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真实可信;针对性,即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帮助他们澄清是非界限;开放性,即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对案例进行全位的分析研究与探讨,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引起社会关注、全民热(文秘站:)议的“周老虎”事件、“李羚羊”事件、“艳照门”事件等,无不是佐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依法治国、道德跟进的鲜活案例。

(二)围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但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引入案例后,教师应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促使学生围绕案例逐步深入地进行思考。

(三)点评总结要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对案例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十分重要,它不仅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案例教学法的全过程之中,但点评总结最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进行点评总结时,要注意增强针对性,使学生有启发、有教益、有提高。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的思想倾向,教师要明确地给以指出和纠正,坚持正面教育,做到以理服人,并引伸提炼出相关的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学会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

理想教案篇6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从理论的高度把握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提炼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将其浓缩成一个个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剖析这些案例,案例分析过程中,融会贯通有关的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美国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其主要特点是: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组织课堂为主,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要求学生预习,学生在辩论和教师指导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和才干。在上课时,一般由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陈述案件事实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就讨论的方式灵活掌控,不拘一格,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不单纯去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教学,迫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要求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之中,真正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为了准备发言,除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之外,还必须一头扎进图书馆阅读案例之外的大量书籍,查找资料,甚至必须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来缓解学习的巨大压力,使学生感到上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必须全力以赴。

    (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言表达能力、胆量和快速反应能力等。

    (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的学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闪光;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因为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型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出现,且涉及的知识面广、跨度大,使得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地备课,必须对所讲授的课程所涉及学科及相关学科都非常熟悉且有较深的造诣。

    二、从对系统讲授教学模式的反思,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积极效应

    从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来看,系统讲授教学模式,有的学者称之为演讲式教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是信息输出方,学生是信息输入方;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有的学者指出,尽管系统讲授不等于满堂灌,却极易形成满堂灌。有的学者指出,系统讲授模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将教学活动中的个体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既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种多样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从积极效应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可以起到系统讲授教学模式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入脑入心,化为大学生思想和行动指南的关键。首先,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于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甚至有些案例是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亲自调查的材料,不仅真实可信,而且可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具有吸引力。其次,案例教学的案例是通过搜集而来的大量具体事例的筛选和提炼,它相对于传统教学中为说明理论的简单举例更具有说服力和思想的渗透力,更符合教学要求。再次,案例教学可充分利用间接社会实践资源,从中辑录信息新、时代感强、丰富生动、有说服力的录像资料,从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调动学生“我要学”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渴求沟通,渴望平等,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因此,必须要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案例教学无论是课前的阅读准备,还是课堂上的你争我辩,或者是小论文撰写的质量水平,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通过一系列过程的主动参与,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完全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案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三)案例教学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训练场所,对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学思考、语言组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较好的表现,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经过思考后形成文字,再通过课堂上与他人的争辩中磨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小论文的撰写提高写作水平。其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的关键是“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和信息,让学生对此作出判断与分析,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再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必须参与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唤起学生创新的冲动,使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分析案例,去寻找答案,从而将单纯灌输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创造

    性素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应体现自身的特点

    把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简单移植其他课程的做法,而应体现和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自身特点。

    (一)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精心选择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的案例,是成功地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关键。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三个特点,即真实性,即它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真实可信;针对性,即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帮助他们澄清是非界限;开放性,即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对案例进行全位的分析研究与探讨,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引起社会关注、全民热议的“周老虎”事件、“李羚羊”事件、“艳照门”事件等,无不是佐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依法治国、道德跟进的鲜活案例。

    (二)围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但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引入案例后,教师应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促使学生围绕案例逐步深入地进行思考。

    (三)点评总结要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对案例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十分重要,它不仅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案例教学法的全过程之中,但点评总结最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进行点评总结时,要注意增强针对性,使学生有启发、有教益、有提高。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的思想倾向,教师要明确地给以指出和纠正,坚持正面教育,做到以理服人,并引伸提炼出相关的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学会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

理想教案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县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政治上自信、发展上自强、守法上自觉”总体要求,以“四个全面”为统领,以“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为主题,以守法诚信为重点,围绕县委“133”工作思路,主动适应新常态,巩固前期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二、主要目标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本单位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荣誉,积极促进“两个健康”。落实五个着力点:着力引导遵纪守法;着力引导诚实守信;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着力引导参与创稳;着力维护合法权益。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5月10日至6月10日)

制定方案。根据中共州委统战部、州工商联《以守法诚信为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事实方案》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6月11日至11月30日)

1、宣传教育。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依法治省纲要》、《州依法治县纲要》和《中共县委关于全面开展乡村治理的决定》等,围绕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权保护、产品安全、劳动关系、知识产权、对外合作、经济协作等方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经济常态化形势下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采取到企业查看、下乡指导企业发展等活动,将法制带进企业。

2、加强法律维权服务工作。

结合我局统计业务和企业的联系,适时下企业开展工作,指导企业做好统计数据的填报工作,向企业发放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册,及时提供法律服务,积极收集企业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解读政策,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各种统计法律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统计法制环境。

3、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活动。建立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切实做到“五要”、“五不”,推进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用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提升企业精神,结合我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水平。

4、开展“答疑解惑、坚定信心”活动。倬却把我非公有制经济人事的思想脉搏,积极回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所思所想所盼,帮助企业树立守法最安全的意识,建立新型健康的政商关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守法诚信作为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条件。

5、帮助企业加快发展。帮助企业把握国家法律农夫与市场主体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县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的协同创新联盟,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精心开发我县特色产品,使之形成我县生产型的创新驱动力。帮助企业完善风险防监控机制,引导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和预警防范机制。

6、继续推进“全员参与主动创稳”活动。进一步引导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入推进全员参与主动创维活动,深刻把握“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的内在联系,牢固树立“维护稳定、人人有责”,“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的思想,用实际行动彰显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反分维稳、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

总结提炼本单位教育试讲活动中的特色做法和经验,探索建立正面引导、政企沟通、协调互动等长效机制,形成书面总结,按照规定时间,于12月20日前上报县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办公室。

第四阶段:基本要求

理想教案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创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103-03

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讲述“依法制裁违法犯罪”时,分别展示违法和犯罪两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实质是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因此,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大力推广。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第三次全教会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已为人们所认同,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在思想上激发学生创新火花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支配着学生的言行。只有思想观念更新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才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中去。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知识时,首先口述2002年前几个月,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例子。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多次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还会出于教师的意料之处。这样会大大地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如在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选用贪污受贿的案例。虽官居中央候补委员,福建省省委副书记,但他触犯了法律,仍受法律的制裁,这样讲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明力。

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 时,可选用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后纳税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的反面案例。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学生会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二、在教材中挖掘创新教育因素

(一)名言警句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铺路石”

教材中设置了不少名言警句,如初一上册共有31条,其中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就有21条,下面列举几条足以说明它对学生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激励学生去发明创造;“天生我才必有用”,充分肯定了人人都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抢前争先,实干快上”的湖北精神,鼓励人们争创一流;“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鼓舞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创业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等等。这些名言警句,句句铿锵有力,条条掷地有声。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它,就一定能开启学生思维,催逼学生上进,为学生创新思想的形成铺平道路。

(二)典型人物、事例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导引仪”

要从小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在人品、性格、情操、意志、思维等方面进行陶冶、磨砺、训练。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仍以鄂版初一上册教材为例:“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朱彦夫、张海迪等身残志坚,写出了《把一切献给党》、《极限人生》、《轮椅上的梦》等催人奋进的好书;一代伟人邓小平“三落三起”,终于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还有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桥梁专家茅以升、数学家苏步青等科学家举不胜举。这些伟人名人,本身的成长就是一部创新史,他们的思想更是闪耀着创新精神的光辉。我们如果能将这些鲜活人物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定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奋斗,创新思想就能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创造发明就会变成学生自觉行动。

(三)多样栏目设置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试验场”

教材刷新了陈旧的编排模式,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课堂思维想象空间。教材中设置了“各抒已见”、“七嘴八舌”、“想一想”、“动脑筋”、“说一说”、“议一议”、“忆一忆”、“动动手”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开辟,打破了教师包揽讲课的一统格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人格上真正体现出平等地位,课堂形成民主和谐氛围,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学生都能对教材观点、内容提出质疑,进行探究,发表各自看法。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上述栏目的科学运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除了上述内容外,教材中创新教育因素众多,我们必须努力发掘。

三、在练习中设置创新思维能力考查题

思想政治课要设置具有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的考查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考查题应具有如下特点:(1)材料新颖,时代感强;(2)信息量大,留给学生想象空间大;(3)要具有开放、发散、求异思维的特点。不拘泥于教材,要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并能活学活用;(4)解答角度多,具有多元性,灵活性。学生通过训练,达到如下效果:一是更加喜爱这门学科,二是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养成了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看事物的习惯。

四、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材(鄂版)每课书后都设置了实践与活动,要求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这为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理想场地。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活动课开展好。第三次全教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怎样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呢?一是有计划地规范活动过程。在实施活动前,将活动的主题、内容、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作好准备,看谁准备有新意。学生准备的过程也就是培养能力的尝试过程。(2)开展好多种形式的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性体现了能力培养的多样性,如撰写小论文,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提炼、综合等写作能力;讲演与辩论,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材料论证充分、寻找“战机”恰当、语言表达准确等能言善辩能力;社会调查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了解、识别真假善恶、处理问题等社会活动能力。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对传统的课堂讨论,写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认真准备,搞出新意

根据问卷、座谈和个别谈心等形式获得的情况,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选择一些学生普遍关心、有代表性的问题,设计出若干课堂讨论题,比如,“我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平均主义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着重抓什么”等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课堂讨论不在多,贵在精,关键是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能引起争论。为此,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发言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只是凭感觉发议论。学生准备的发言提纲可以作为平时成绩,这种也促使学生认真准备。对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或出现的明显不妥当的言论,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最后还要作出总结,引导学生运用邓小平理论来分析和看待社会现实问题。这种有准备、有争论、有总结的讨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采用学生喜欢的辩论、演讲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辩论不同于注重谈个人观点的课堂讨论,而是通过两种不同观点的直接交锋,促使学生对自己所坚持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与弊的辩论,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理解。这种辩论也是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是先进行小组的辩论,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在此基础上选出代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堂辩论,最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观点作一总结和评论,有时也宣布某一方获胜,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演讲来展示风采也是学生欢迎的,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演讲稿,发挥自己所长,既可以写成小论文,也可以写成散文和诗歌,都作为平时成绩。学生准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根据班级大小采取全部和部分学生登台演讲的方式进行。演讲的学生或结合社会的发展,或结合家乡和家庭的变化,或结合个人经历,抒发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真情实感。声情并茂的演讲,不时引起学生的笑声和掌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重视多媒体的运用

近年来,我校对公共教室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大部分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堂上已可以随时运用投影仪、录像机、VCD等电化教学手段。随着硬件的改善,教师们设法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产原电视片在课堂上播放,效果非常好。

(四)组织好参观活动

外出参观也是学生普遍欢迎的。学校为此专门划拨一部分公共课学生社会实践经费予以支持。任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联系参观单位,一个教学班每学期一般会组织一到两次参观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新疆博物馆,对这些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都给予适当点评,有的还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免把参观当作一般的浏览活动。

总之,一定要把案例教学当成一个教学的重点。要钻研这件事,琢磨这件事;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懂得结合理论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在求实效上狠下功夫。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