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理想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2-08-28 15:54:56

理想调查报告

理想调查报告篇1

一、立法问题

(一)立法权限问题

1.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条例明确规定,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事故组织调查系政府职责,应当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较为独特,既不属于政府部门,也非派。法律有权设定其权利义务,但国务院在行政法规立法中作出影响工会组织权力义务的设定就值得商榷。

此外,从立法本意来说,对事故的“处理”不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事故调查组不是为查事故而设立,而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预防事故发生、总结事故经验,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实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才是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但是,发生事故的单位可能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具有“私人”性质。而事故调查权属于行政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性质,将“公权”赋予“私人”行使显然不合适,更何况事故调查行为是行政执法行为,“私人”组织行政执法活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更为不妥。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就存在政府为民营、外资企业指定任命调查组组长的可能。

2.条例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需要受到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立法权归属全国人大,涉及刑事的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专属权,行政法规立法中不宜作此类规定。

(二)法律条文的表述问题

1.条例第三条对事故等级划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其文字表述不够严谨。对于什么是特别重大事故,笔者的理解是指,“在同一起事故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以上”的事故。由于法律是针对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公众制定的,内行人可以读懂的文字不一定能让外行人也看得懂。笔者曾让几位中学生区分“有色”和“有色金属”,他们普遍表示仅对“有色金属”有些了解,对于“有色”则显得茫然。“有色”和“有色金属”在法律条文中的出现并不少见,不少条文中的“有色”就是指“有色金属”。笔者认为,将“有色金属”表述成“有色”是不严谨的。同样,条例对事故等级的划分缺少“在同一起事故中” 的限制条件,可能也会给人以误解,甚至误认为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一定期限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可以累计叠加。

2.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笔者不理解的是,这里的有关材料为什么不包含复印件,难道复印件不是材料?还是另有特指。如果是另有特指,则应当在法律条文中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二、法律适用问题

(一)适用范围

条例第二条规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如果一起事故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未危及公共安全,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是否适用本条例?比如:单位自行发电,由于接错线路,发生短路烧毁及其设备,造成经济损失;再如,由于购买的材料、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导致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此类事故,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去调查?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调查工作的需要?当前的生产经营单位,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小,相对国有企业的数量而言,该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起数将更多。现行法律对人身侵权案件尚存“自诉”规定,即“不诉不理”、“不告不理”。笔者认为,如果事故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政府不需要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否则,物权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将很难得到相应的体现。

(二)几个概念的理解

1.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迟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已经上报,但未在法定的时限内上报,不符合有关上报时限的要求。“迟报”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漏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在法定期限内上报,但是上报的内容不全,仅仅是整个事故的一部分,无法反映事故的全貌。“漏报”,仅仅启动了上报程序,对实体处分没有帮助。也有一说,对整个事故不报的行为也属于“漏报”。当然,“漏报”的前提必须是主观方面不存在过错。

“谎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以故意隐瞒事故真相或者编造、捏造虚假事故进行上报的行为。其形式上已经上报,时间上也满足法定要求,但是由于反映的内容不符合事故的客观真实,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瞒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对本应依法上报的事故人为的加以全部隐瞒或者部分隐瞒。其后果是,事故的真实性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从形式上看,“瞒报”与“迟报”相近;从结果上看,“瞒报”与“漏报”、“谎报”相近;从主观恶性上看,“迟报”和“漏报”均不存在主观故意,而“瞒报”、“谎报”则存在主观故意。

如何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是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关键,关系行政执法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能否不败诉,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政府形象的树立。现实遇到的难题是,在事故报告中,究竟什么样行为应当定性为“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定性错误,可能导致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导致行政违法。

鉴此,笔者建议对事故的上报行为仅作二类定性:一是“迟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是真实的,仅仅是时间程序上、形式上不能满足法定条件,即可以认定为“迟报”;二是“错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里包括全假或者部分假,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都属于“错报”。这样的分类可能更能方便执行,更有利于操作。

2.负责人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是本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是本行政机关的负责人,主持本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行政机关正职缺失时,主持本行政机关工作的副职是负责人。无论正职主持工作还是副职主持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只有一人,任何行政机关不可能同时存在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负责人”。笔者认为,事故发生时,有关负责人能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施救固然是好事,一能体现领导对事故的高度重视,二能对事故施救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但是,社会存在分工,政府与部门之间虽说分工不分家,但事实运作过程中存在分工合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种社会分工才出现职责分工,才有权责对等的需求,才有恪尽职守的要求,才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所有的事故都要求人民政府负责人赶赴现场,只恐怕人民政府负责人力不从心,加上政府负责人每天承担大量的日常工作,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事故,客观现实中也没有这种必要。社会要发展,事故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而且是天天有事故。倘若让省长、市长、县长凡事故必躬亲,经常奔波于事故现场,疲于应付事故而荒于政务,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办到。笔者考虑,既然政府的“负责人”只有一个,而政府的“领导”可能配有几个,能否将赶赴现场的“负责人”改成“领导”,这样或许会更有利于操作。从人头数量来看,多配几个政府副职可能更大,更有助于解决“负责人”奔赴现场的精力体力问题。

3.“现场有关人员”、“本单位”

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由于事故可能在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以外的区域发生,这里的事故现场有关人员是指那些人?是与事故单位存在组织、人事、工资、劳动关系的人,还是与事故本身造成的后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且在现场的人员。笔者认为,在事故现场的自然人合法权益因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受到侵害,该自然人应当属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如果该自然人与事故发生单位没有工作隶属关系或者是没有固定职业,要他们向他们的各自“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事故的施救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也有悖于条例的立法本意; 特别是对于没有固定职业的,谁又该是“本单位负责人”?需要具体的规定,以便于操作。

4.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应当谨慎启动应急预案,能够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尽可能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施救。因为每个事故应急预案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涉及多个部门,需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该程序一旦启动,其耗费将一直延续到事故现场清理、伤病人员救治直至善后处理,成本将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一个启动应急预案的标准,该应急预案就很容易被启动,势必给事故单位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会无意义地牵扯政府精力,占用社会有限公共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条件加以明确。现实中也没有一遇到事故就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必要。比如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很小的事故,在车间作些简单处理就足以消除影响的,这就没有必要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5.“有关”的范围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所有的人不应当都是有关人员,“有关”人员的范围也既不宜盲目扩大,也不宜过度缩小乃至于将真正有关人员排除在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认定。没有标准,可能也只能依据调查组的主观意志来自由判断?容易导致把无关的人员牵扯进来。操作起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活动,甚至变相成为违法干预、侵害生产经营单位的自。事故调查行为属于行政执法,有些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由企业牵头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该调查组是否也就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拒绝提供,该调查组又该采取什么措施?

6.“擅离职守”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具有法定职责岗位的“擅离职守”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岗位职责可能随机程度会大一些,随时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岗位撤并、出差在外、无法及时赶回,客观原因失去联络无法联系,交通工具不变或者没有交通工具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条例规定的“擅离职守”该如何理解,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擅离职守?谁有权认定擅离职守?这些需要明确规定,才有利于操作。

三、其他问题

(一)事故报告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单位的名称、证照登记编号、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单位成立时间、办公地点或者住址、经营范围、主管机关等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及事故的简要经过

时间上统一以公元时间、24时制。地点上明确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当地的“土名称”。当地的交通状况,事故现场的描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点线、条块结合等等。

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上岗前或者事故发生前的现场人数清点、统计,事故发生后的人数清点、统计。可以从劳动防护用品领用情况、核对交接班对照表等方面推算事故现场的人数。损失方面重点统计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商品存货及其他物件损失情况。

4.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故上报情况,现场施救情况,现场指挥情况,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现场交通通讯情况,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情况。现场无法解决需要支援情况,比如:存在哪些未能自行克服的主要问题,对财产如何保护,对人身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7.对报告中陈述的事实应当提供、随附有关证据。

(二)公安机关的追捕归案能力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公安机关的侦查缉捕能力不容置疑,也是其业务之重点。但笔者还是有些疑虑,对公安机关提出高要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可能要考虑现实。前阶段有些地方提出“命案必破”,结果是否所有的“命案”都已“侦破”,即便把一个地方的所有警力都都投入命案的侦破工作,想要“命案必破”也很难。从公安机关现有人员素质、设施配备、其他装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分析,能保证依法立案,并采取积极的强制措施加以侦破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有些犯罪嫌疑人不是主观上想让其归案就能归案的,不仅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就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办到。“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不仅是现阶段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除非人类已经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已经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

(三)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可以看出,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国务院直接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第二种是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这种“授权”是否需要通过行政法规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还是通过国务院决定的形式予以确定,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是以行政法规立法形式确立,那么,如果没有法定事由并依照法定程序,被“授权”的部门对此类特别重大事故均有权直接代表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因为这种“授权”具有显著的“独占性”、“排他性”。

(四)地方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司法实践中,“授权”与“委托”通常都是合并使用,“委托”应当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的核心是授权,没有授权的委托是空洞的,委托是形式,授权是内容,不宜将授权和委托人为地分开使用。此外,地方政府无权“创设”进行“授权性”立法。在同一条例作出“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等二种不同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二者之间应当存在较大区别。相对前款规定的“授权”,笔者认为,条例规定的“委托”应当理解成单项委托,即接受委托的部门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事故调查结束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之日止,这期间有权以委托人的名义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对于其他事故,未经委托人委托,该部门没有调查权,不能当然的取得合法的调查资格。条例对如何办理和执行授权委托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五)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得跨越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活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公安机关刑事侦察活动)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以上”二字应当删除)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的属地原则无可争议,也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管辖的基本原则,即由行为发生地管辖为主。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其参加的地位?作用?是否作为事故调查组成员,履行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职责?如果履行职责,意味着跨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这将涉嫌违宪。另外,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如何得知发生事故?谁负有义务、负有责任通知、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这些问题,条例没有解决,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六)建议建立事故调查组人员的回避制度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是指参员事故调查的各成员单位,不是指个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似有不妥,应当是调查组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笔者认为,在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应当引入或者建立回避制度。

理想调查报告篇2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2年10月,对所在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203名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主。本次问卷共计发放220份,回收208份,回收率达94.55%。其中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达97.60%。问卷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主。共设置15个问题,并采取封闭式题目的设计方式。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信息收集的限制,调查过程中还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必要性认识明确,但对其实效性认可度低

在问及“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有无必要”时,选择“非常必要”和“必要”的分别占35.47%和48.77%。这说明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重要性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在问及“你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多大作用”时,22.17%的同学认为“作用非常大”,54.19%的同学认为“作用比较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问题上,有20.69%的同学给予了“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的回答,还有2.96%选择“不清楚”。这意味着还有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无法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说明当前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缺陷,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同时,由表2、表3的数据我们也能够看出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诉求与渴望。他们希望自己能参与感受,认为亲身参与会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方式,而且认为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缺乏的就是由教师或学校组织学生到社会中亲身体验这种教学方式。

2大学生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社会和学校并未对此做好准备

在被问及“关于社会实践的作用,你怎么认为”的问题时,有50.74%的同学表示“乐于参与,但限于条件实际学到东西不多,不能很好地锻炼自己”。这说明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至少有一半的同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组织对实践活动的态度(见表4),不愿意提供稳定的实践基地、有效的工作岗位。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缺少科学的管理制度、严密的考评方法(见表5)。所以在问及“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你如何做”时,仅有38.92%的同学“认真做好实践活动,并完成完备的调查报告”,38.93%的同学觉得“乐于实践,但准备不够充分,完成效果不是很好”。值得注意的是,有12.31%的学生是“迫于学分等压力勉强进行实践”,而且有9.85%的学生选择“不参与实践,需要上交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时临时编纂虚假经历或是直接在网上寻找相关文章拼凑成篇以求蒙混过关”。

3大学生乐于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但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被问及到“大学生志愿者应该以什么样的初衷参与志愿者活动”时,有61.08%的同学都是“希望为该项活动做贡献,担起相关责任”,有35.96%的同学“为提高个人能力,增加个人竞争力”。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们愿意通过志愿服务这样的活动为社会和他人奉献,并想借此活动锻炼个人的能力。但在问及“大家不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时,除了56.16%的同学是“因为自己的时间不多,怕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外,仍有11.33%的同学“认为志愿活动只是单纯地付出,一点收获也没有”,15.27%的同学是因为“还没碰到感兴趣且与专业知识对应的项目”,还有17.24%的同学由于“缺乏对志愿者的专项法律、法规保障,权利义务关系的了解”而选择不参加。在从事过志愿服务活动后,了解学生的收获时(见表6),发现有6.40%的学生觉得自己“为社会服务的愿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都未实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目前学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严密的管理机构;服务内容僵化,不能真正地为社会服务,工作流于形式;服务项目科技含量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少,与专业不对口。

三建议与对策

服务学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方法,是将社区服务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旨在提升学生的公民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在服务学习中,学习者所提供的服务不仅有利于服务活动本身,学习者自己也同时受惠。”[2]

笔者在问卷最后问及“你听说过‘服务学习’这项课程吗?”时,选择“没听说过”占48.76%。由于服务学习在我国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许多高校及大学生们对“服务学习”这一概念还很陌生。但之后笔者对服务学习的课程作了简要介绍及描述后,表示对服务学习“感兴趣,想参加”和“感兴趣但没有机会参加”的分别占46.80%和41.38%。由此可见,把服务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有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环节,为服务学习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然而,在高等院校开展服务学习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笔者相信,从长远来看,早日引入并实施服务学习的高校必将会从其实践中受益。

参考文献

理想调查报告篇3

为了进一步提高队伍正规化建设能力水平,落实警察职业保障工作制度,切实掌握XX县公安局基层队伍思想状况和民警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开展民警个体心理危机干预,深入推进全县公安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XX县公安局公安理论调研组对掌握情况进行综合汇总。通过思想上理解民警、行动上关爱民警,使民警队伍的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力求原汁原味、事实求是地反映队伍状况和把握民警思想脉搏,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浓厚氛围,现将XX县公安局基层民警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情况报告如下:

一、队伍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XX县公安局党委一直高度重视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始终把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确保队伍思想稳定和步调一致。

从队伍结构上看,目前,我局政法编制430人,现有在职在编民警377人,目前尚缺警力51人。其中,党委班子成员16人(含挂职4人),女民警55人,占人数比例14.59%。离退体人员109人,协警辅警187人。

从警力分布来看,我局局机关综合部门只有28人(含局领导),占在编在岗部人数的7.43%,剩余在编在岗民警全部分布到执法勤务机构(一线部门)和基层派出所。我局一线部门共有警力349人,占在编在岗总人数的92.5%;派出所155人,占在编在岗总人数的41%。我县的人均拥警率为1.3‰,警力存在相对不足,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实战工作是不相适应。

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151人(其中,30岁以下

有105人,30岁至35岁46人),36至49周岁134人,50至55周岁79人,56周岁以上29人。民警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40.5岁,民警队伍中层“断档”、“两极分化”趋势严重。

从知识结构来看:硕士研究生1人;研究生6人;大学225人;大专139人;中专9人;高中3人;初中2人。大专以下学历人数占全体干警比例为10%。政法专业人员占全体干警比例为60%。

总体上讲,民警队伍思想状况良好,工作情绪稳定,听召唤、守规矩;人心齐、风气正;一种“比学赶帮超”氛围浓厚。

二、当前民警思想状况主要调查内容:

此次调研结合民警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走访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对部分民警进行思想状况进行了了解,和基层单位通过个别谈心谈话交流、召开所队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对所在单位的民警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先期摸排、分析,及政工部门收集掌握。主要内容重点为:

(一)调查民警思想动态状况。

掌握民警思想动态、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掌握民警关心关注的突出、热点、难点问题,及民警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所怨,摸清民警思想脉搏;掌握民警家庭、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及民警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找准存在问题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个性化开展思想工作的预期目的。

(二)调查民警精神状态情况。

重点调查和掌握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后民警的思想认识和反映,专项行动中民警的工作热情和精神状态;掌握先进典型、后进民警工作状况;摸清和掌握队伍中不能独立担当工作民警的底数。

(三)调查队伍遵章守纪情况。

重点调查和掌握队伍内部违法违纪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重点调查民警家庭经济状况、收入来源以及涉商经商人员底数,调查中央“八项规定”、公安部“三项纪律”等制度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

(四)调查现有制度落实情况。

重点调查和掌握队伍学习制度的建立和推动落实情况;掌握从优待警和优抚工作执行情况,体检、休假制度贯彻落实情况,以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民警落实“六必谈、五必访”情况。及其他需要调查分析的民警队伍思想情况以及民警对上级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三、综合队伍思想状况和民警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近年来,XX县公安局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在摸清民警思想脉搏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教育民警、激励民警、鼓舞民警、塑造民警,民警思想状况有了可喜变化,队伍的主流和整体状况是良好的,为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目前,我局民警思想稳定,工作热情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调查问卷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有部分民警心理焦虑

、烦恼,受工作压力大影响导致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差、身体健康与生理变化、生活单调枯燥,敏感、缺乏自信和恒心、想驾驭别人,不服从,易激动等情绪倾向。

(一)客观原因:

一是执法环境差,部分民警心理压力大。

从民警对工作的感受调查情况看,有

77%的民警觉得目前的工作压力大。一方面,基层一线单位的任务、性质决定着基层民警经常要处置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和各种暴力行为的威胁,这种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导致了民警经常要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心理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警有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压力。一方面,在具体执法活动中,执法程序要求严,办案纪律要求多,导致了基层民警在一些执法活动中缩手缩脚,给民警的工作增加了许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民警的挫折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二是工作任务重,部分民警情绪烦躁。

一方面,各类考核、检查、台帐繁杂,耗费了基层民警的大量精力,民警普遍感到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心理上厌烦,身体上疲乏,消弥了民警对做好各项公安业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有部分民警对考核工作提出建议,有的对民警岗位调整提出建议,有的民警建议减少非警务工作、较少“务虚”性工作,有的民警希望单位真正落实民警休假政策,还有的民警认为会议较多,且时间太长,影响民警正常工作。一方面,受体制制约,绝大多数民警认为干到退休只能是个科员,在晋升职级上基本没有希望,导致民警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不足。

调查显示,有

56%的民警感到身心疲惫,

38%的民警感到心理负担很重。调查问卷中有

14%的民警认为在工作中大多数的法定假日不能正常休假或轮休。由于长时间、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对基层民警造成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一些民警精神紧张、身心疲惫、脾气暴躁。

三是兼顾工作家庭,部分民警受家庭问题困扰。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3%的民警家属都很支持民警工作,但困扰民警的诸多问题,如经济负担重、对父母赡养、子女上学就业难、缺少沟通都将长期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广大民警能否安心工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是身体亚健康状态,部分民警有后顾之忧。

调查显示,有

73%的民警认为工作时间过长,

82%的民警认为自己的作息时间无规律。全局民警

2015年度体检结果表明,检查项目全部正常的民警只有

17%,有

85%名民警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民警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这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工作任务的完成。

五是待遇偏低,部分民警心理不平衡。

一方面,公安民警付出很多,但是与工商、税务、烟草等收入高的行业相比,回报反差大,民警们感到心理不平衡,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影响,等价交换与利益原则渗透到警察队伍之中,使一部分民警的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使得利益至上的思想有了存在的土壤。有部分民警认为经济负担重成为困扰其家庭生活的主要问题,还有

77%的被调查者最大期望是提高经济待遇。政治待遇方面,公安民警由于人数众多,职数有少,个人政治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有

56%的民警最大的期望是组织能任用提拔。经济、政治待遇偏低导致了民警心理的不平衡,不仅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使一些民警在职业选择上发生变化。调查表明,有

13%的民警认为如果再选择一次职业,不会再选择警察这个职业。

(二)主观方面:

其具体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工作进取态度问题。

个别领导缺乏担当意识,干部榜样作用不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各司其职;个别民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事的心态,遇事绕道走,争先创优意识不强。部分领导没有大局意识,缺乏协作,甘居中流,不督不办,甚至督了也不办。导致少数单位和民警缺乏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和你追我赶的活力。

(二)敬业奉献精神状况。

不少民警缺乏职业荣誉感,认为警察只是为了挣一份固定工资,只要不犯错误,保住饭碗即可,思想懒惰,工作懈怠,遇事不动脑筋,不钻研。个别民警只求组织照顾,不求个人付出。少数不满足于现任职位,不安心工作。

(三)工作纪律作风问题。

少数民警不能严格执行制度,得过且过,对警规警纪置若罔闻。对从优待警企盼强烈。大部分民警热切期盼解决民警抚恤工资问题,不少基层所队领导希望加大考核激励力度,奖勤罚懒,从另一方面更好地将从优对待积极上进的民警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民警心理干预方式及解决问题建议和对策

民警个体心理危机主要划分为两大类:负性生活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和负性工作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上述,对民警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建议采用以下渠道校正民警失衡情绪。

一是着手于实际,开展调查研究。

公安机关每半年组织各基层单位开展一次集中调研活动,通过发放问卷、典型调查、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研讨交流及家庭走访等形式,了解基层民警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思想诉求,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准确把握队伍思想状况,深刻分析民警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及时呈送县局党委,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着眼于长远,制定惠警政策。

政工部门对民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分析;对有利于队伍建设、有利于公安工作发展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要及时予以采纳;对民警反映比较集中的突出问题和普遍性问题,要专题研究,完善相关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针对民警队伍中存在的突出性、普遍性思想问题和苗头倾向,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及时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做到个性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队伍。

三是着力于基础,加强职业保障。

政策措施上,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逐步解决民警在从优待警上所关注的热点、难点,做到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开展民警喜闻乐见的警营文化活动、户外健身活动,合理安排休假、定期体检,切实关注民警生活。警力安排上,合理配置警力资源。要慎用警力,公安民警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任务繁杂。应当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和不同的工作需求及公安民警不同的心理特征将警力合理调配。岗位交流上,定期实行警种轮岗。继续实行轮岗交流学习,在队伍调整民警时,要“老中青”结合,可以考虑工作任务繁重和心理压力大警种与较轻的警种定期轮换,以实现总体分配均衡。权益维护上。公安民警执法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广大基层民警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很多情况下执法办案的公安民警反倒是弱势群体,打骂警察、恶意造谣等现象必须严加处理。

理想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56-0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性,实现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本学期起,“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科研项目组在学校党委和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开始进行《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实验和试点工作。为顺利地展开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并完成该科研项目第一阶段任务,组织任课教师在学生中开展了关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目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资源状况及整合利用情况,为顺利推进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问卷由15个问题构成,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和对学院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的反映和效果评价、被调查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采取何种形式、考核标准等方面的意见。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取了由课题组成员到课堂请授课教师协助完成,实际发放418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有效回收率为92.8%。

二、调研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与认识

学生对于两课的态度和认识,本次问卷设计了3个问题:

问题1.你喜欢学院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吗?

A.很喜欢 B.一般 C.无所谓

D.不喜欢 E.很讨厌

全部学生对这个问题给出选择,其中,选择很喜欢的占35%,一般的占20%,无所谓的占10%,不喜欢的占35%,很讨厌的是0。从学生的选择可以看出,我院的两课教学对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问题2.如果你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原因是(可多选):

A.从事所喜欢的职业的需要 B.教师教学方法好 C.政治学科内容令我感兴趣 D.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E.可以学到更多科学文化知识 F.其他

对于问题2的选择,大部分学生选择D、E,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两课的态度是比较端正的。

问题3.如果你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原因是:A.教材内容枯燥乏味 B.教学方法死板 C.学校、家长不重视 D.教师个人素质太低(包括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态度) E.难学 F.其他

问题3的提出考查学生认为两课一般或不喜欢的原因,有53%对此作出选择,选择A认为教材内容枯燥乏味的占49%,另有3%的选择B,还有1%选择E、F。

(二)学生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程度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程度,问卷设计了4个问题:

问题1.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A.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B.理念与现实脱节 C.“填鸭式”教学 D.考核方式死板

在这个问题的选择上,有87%的学生选择了A,这说明目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问题2.您认为是否应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A.赞成 B.可以接受,但是方法形式要适当时 C.没有太大必要 D.无所谓

在回答这一问题时,50.2%的学生对学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表示赞成;35.3%的学生选择了B;8.5%的学生认为开展实践教学没有太大必要;7%的大学生认为开不开展实践教学无所谓。通过本问题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院大部分学生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态度是积极的,一小部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知晓度比较低,这表明学院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推广和宣传,另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渐进式引入实践教学。

问题3.您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对理论教学的意义有哪些(可多选):

A.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讲座报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理论结合实践

C.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为将来工作积累经验

D.没有多大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大部分学生选择了ABC,这说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问题3.您认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开展状况如何:

A.效果很好 B.效果一般 C.徒有虚名,很少或几乎没有

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全部学生给出选择,89%的学生选择C,11%的学生选择B,这一结果表明,目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有了实践教学大纲,但并没有真正贯彻执行,同时也说明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有限。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采取的形式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这一方面,本问卷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1.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中,您更喜爱哪些形式(可多选):

A.任课教师组织的专题讲座 B.团委、学生处或思政老师带队的参观、学习和社会调查等 C.学生自行参与的假期社会实践 D.学院建立的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 E.初步建立网络互动平台或者学校的主题网站 F.组建各种学生社团,以社团为单位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G.校园广播站 H.校园板报或者学生办报

问题2.您希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应采取的最佳方式是:

A.学院联系实践单位,老师带队深入社会调查实践

B.由学生自行参与社会调查

课题组设计了几个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考察大学生的兴趣所在,结果依次是:在各个部门老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考察或学习占35.0%;开展社会调查占28.9%;初步建立网络互动平台或者学校的主题网站占10.9%;校园广播站、校园板报或者学生办报占16.1%;学生自行参与的假期社会实践占4.7%;任课教师组织的专题讲座占4.4%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大学生更愿意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课题组还就大学生希望开展哪些实践教学活动形式等进行了调查。选择A的比例为90%,选择B的为10%。从此可以看出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环节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环节,本问卷设置了2个问题:

问题1.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核成绩是否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实际情况:

A.完全可以 B.应该可以 C.有一定局限性,效果打折扣 D.完全不能

对于这个问题,75.6%的学生选择答案C,有20.5%的学生选择答案D,3.9%的学生选择B,选择A的为0,从结果看,目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环节有一定的缺陷性

问题2.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成绩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考核(可多选):

A.试卷考试 B.课堂表现 C.平时作业 D.日常思想行为表现 E.社会实践

对于此问题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选择了DE,这说明学生们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对于过去那种“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法很多同学也有一定的异议。

(五)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上课方式的建议

在问卷调查的最后设计了一个表述性的问题。即:

问题15.你对思想政治课上课方式有什么建议?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征求学生对于两课教学的建议,以供下一期教学工作设计参考。有17%的学生对这个问题作了书面回答,汇总的意见主要有:授课内容要联系社会实际与现实接轨;讲课方式增加视频资料以提高兴趣;能够到课外去实践等等,不一而同。

三、问卷调查的结论

依据以上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课题组对目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作出以下结论。

1.目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存在实践教学次数过少或者没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吸引力差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学院领导还是师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2.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另外,学院相关部门的配合也不到位。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的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相比,具有面广、参与学生多的特点,因而在经费上,学校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要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仅仅局限于观看教学资料片,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演讲比赛,实践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开展辩论赛、讨论会、社会调查、知识竞赛、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和相关的纪念活动等。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保障,更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路的方向。目前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有理由相信,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数据和结论,会为以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提供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崔海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绥化学院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王永顺,陈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06).

[3]蒋孝山,张秀荣,王淑荣.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教学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理想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职业理想 调查

1 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与整体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就读于西南大学的免费师范生239名。涉及了文科、理科、艺体3类从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9个专业,并尽量照顾了性别比例,东、中、西部生源比例,富裕、中等、贫困家庭经济状况比例。

问卷调查工具使用自编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调查问卷”。在调查中共发放27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9%。本调查问卷属于结构型问卷。除个人信息外,还有18个问题,涵盖对职业理想的态度、职业理想的内容、职业理想的作用、影响职业理想的因素等方面。其中单项选择题10题,多项选择题5题,非选择题3题。经检验,信度%Z系数为0.782,说明调查结果比较可信。

数据采用 SPSS18. 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树立状况

这方面的情况主要通过“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这一问题反映。29.0%选择“小学及以前”,50.7%选择“中学”,15.4%选择“进入大学后”,5.0%选择“现在还没有”。

可以看出,除极少数现在仍没有确立职业理想外,绝大多数免费师范生有且在中小学就有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2.2 免费师范生对职业理想的态度

在问及:“你认为职业理想对你的人生发展有多大的作用?”时,14.9%选择“巨大”56.1%选择“很大”,19.00%选择“一般”,5.9%选择“较小”,4.1%选择“不清楚”。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免费师范生认为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巨大”或“很大”,但仍有近25%的同学对职业理想并不看重。

2.3 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容

(1)当问到:“在参加高考前,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时,有12.7%的学生选择“政府部门工作”,10.4%的学生选择“公、检、法”,7.2%的学生选择“银行财会”,6.8%的学生选择“应用技术类工作”,3.2%的学生选“科研工作”,25.3%的学生选“教师”;9.0%的学生选择“艺术家、作家”,还有12.2%的学生选择“其他”。

总体上看,各选项均有分布,除“科研工作”、“教师”两项外,其他项目选择数差异不大,近似于平均的随机分布。“教师”在诸多选项中所占比例最高,表明较多免费师范生在高考时已树立起投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

(2)当问到:“如果从事教育事业,你更希望自己做哪一方面的工作?”选择“实际教学工作”的人数占大多数,表明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比较倾向于成为任课教师。选择“教育管理工作”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且有相当多的同时选择了“实际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这从侧面反映了多数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中包含较多的发展因素。

此外,从调查中还可看出选择“教育研究工作”的较少,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数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更偏重实践性。

2.4 职业理想对免费师范生的影响

2.4.1 对重大抉择的影响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高考后的填报志愿更是影响毕生发展方向的重要人生抉择。一般说来,志愿选择的主要理由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因素,而忽略考虑的则为影响力较小的因素。

在问到:“促使你最终选择成为免费师范的主要理由是”,选择“热爱教师职业”“希望能够支援家乡建设”“有志于从事教育行业”“借助免费师范政策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和教育家”这四项与职业理想关系比较密切的选项中至少一项的频数为132,而选择“家庭经济状况”“希望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两项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的选项中至少一项的频数为189,与职业理想和现实均毫无关系的频数为22。说明在重大问题的抉择上,影响免费师范生的最重大因素为现实因素,其次即为职业理想因素。

2.4.2 对关于教师、教育等相关问题的观念的影响

由于对教师、教育等相关问题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由感性态度决定,职业理想树立早晚与之有密切联系(早年经验往往与感性体验关系紧密),故把“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也作为职业理想状况的一项描述性项目。

通过研究“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自己的职业理想” “你认为职业理想对你的人生发展有多大的作用”与“你对教师职业的观点是”“你对‘到县以下义务教育学校支教两年’的观点是”的关系来探究职业理想对关于教育、教师等相关问题的观念影响。数据分析结果为:职业理想对关于教师、教育等相关问题的观念具有重大影响。职业理想确立较早、作用较大的学生越认同教师职业并支持长期支教。

2.4.3 对未来期望的影响

此方面主要通过研究“你认为职业理想对你的人生发展有多大的作用”与“你认为自己的未来是否值得忧虑”“作为免费师范生,你设想中的未来工作状况(地点、工资、住房等)是怎样的”的关系来探究职业理想对关于教育、教师等相关问题的观念影响。数据分析结果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2.4.4 当前学习生活的影响

在问到“你会为了实现它做出怎样的努力?”(非选择题),83.7%的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意愿,回答的内容涵盖“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多思考钻研”等多个方面。而其余的16.3%的学生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努力意愿甚至表现出消沉的倾向。

2.5 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实现的影响因素

2.5.1 外界因素

在问到“你认为影响人实现职业理想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时,问卷给出四个选项,学生进行多选。经统计,选择总数量第一位的为“生活工作的物质条件”,占32.5%;第二位的是“自己或家人的社会交际情况”,占32.1%;第三位的是“家庭氛围”,占29.2%;此外还有6.2%选择“其他”。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免费师范生最为关注“生活工作的物质条件”,联系其家庭背景,可能是由于多数免费师范生因家庭经济状况束缚了自己的发展,使自己没有取得与努力相称的成绩。“生活工作条件”“家庭氛围”“自己或家人的社会交际情况”三项被选率几乎持平,说明免费师范生在分析外界因素时考虑比较全面。

2.5.2 自身因素

在问到“你认为影响人实现职业理想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哪些”时,问卷给出六个选项,学生进行多选。经统计,选择总量第一位的为“学习工作能力”,占29.5%;第二位的是“交际能力”,占25.4%;第三位的是“性格”,占20.9%;第四位的是“品德”,占16.9%;第五位的是“外貌”,占6.8%;此外还有0.5%选择“其他”。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免费师范生最为认同“学习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免费师范生作为基础教育的相对胜出者,一贯的价值取向为学习工作能力至上,崇贤尚能。而选择交际能力的也比较多,反映的是免费师范生多能认识到人际交往在教育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调查时,还有这样的情况:选择“品德”一项的人很少,而且有部分学生在选择“交际能力”后还在旁边注释其含义——关系、门路。

3 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存在很多问题,如:免费师范生承认职业理想的重要作用,但在现实问题上职业理想往往做出让步;免费师范生在对“实现职业理想的影响因素”的认识上较为忽视道德品质等等。这些问题及其对策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

理想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教W 困难问题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5;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82-03

引言

虽然多年来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高度重视,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深度还不够。大量的研究文章,一方面重复党和政府有关的文件精神和词句,以此确立文章的理论高度和依据;另一方面又反复研究常规教学方法的得失,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深度越是不够,就越依赖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作为理论依据,而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和政策反过来也只能依据这样的研究成果,这近乎行成了一个封闭循环,空洞的理论说教导致思想政治课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本课题采取了调查问卷的形式,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困难的因素有国家、社会背景、教师以及学生各个方面,因此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对策建议主要从教师因素谈起,与国家、社会背景以及学生方面相互配合,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建省部分高校2014、2015、2016级在校学生,为了保证本次调研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合理性,此次调查问卷我们均采取网络问卷,采取抽样调查即选取2014、2015、2016级部分学生进行问卷作答。我们项目组老师联合其他学校合作老师要求学生务必用手机点击链接,并以此次回答问卷作为平常考核的加分项目,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配合。本次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性达100%。

一、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因为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开设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在回答“思想政治课开设是否有必要”时,回答“非常有必要的”占44.28%,回答“有必要”的占35.01%,二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89.29;回答“如果思想政治课是选修课,你是否会选”,回答“绝大多数同学会选”的比例为14.84%,认为“大部分同学会选”的比例为41.85%,二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56.69%。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绝大多数还是认同思想政治课开设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大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能力素质外,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因为大学生成才之前先要学会成长,而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发挥起导向作用,而这恰恰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开设的必要意义之所在。

(二)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让大学生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回答“你为什么来上思想政治课”,回答“可以提高理论素质的”人数比例为55.72%,占了绝大多数。回答“您认为思想政治课对您未来有什么影响”时,选择“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比例为47.69%,“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比例为37.96%。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还是会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让自己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大学生是建设未来中国的主体力量,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才能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上评价为满意居多

在课堂上表现认真的同学占大多数,但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气氛稍显压抑,学生积极性不强,部分同学会逃课旷课。回答“你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总体印象是什么”,回答“非常满意”比例为19.46%,回答“你在思想政治课课堂的表现如何时”,回答“认真听讲做笔记”比例为42.43%,“只听不做笔记”比例为52.38%,二者相加比例为94.81%。在回答“您觉得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气氛怎样时”,回答“学生在课堂没有什么积极性,气氛压抑“比例为43.55%,回答”请假旷课逃课”学生比例为2.68%,回答“学生自做自己的事情的”比例为4.62%。三者相加比例为50.85%,超过了一半。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整体还是满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上课认真的学生也还是占大多数,但同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能算很高,旷课逃课的现象不容忽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形式有待优化和提高。好的课堂教学通常座无虚席,而成长中的大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都很高,学生都认同思想政治课开设有其必要性,也承认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对学生有积极的意义,但课堂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思想政治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存在不足,也警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要紧跟时代和学生思想与时俱进。

二、大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而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

(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教学课程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你认为什么是教学效果时”选项时,选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的占23.84%,“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占31.39%。调查数据说明学生认为开设一门课就是能够通过上课让学生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才是教学效果好的标准。

(二)好的思想政治课课应该是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不是因为是必修课程,要拿学分,被学校课堂纪律约束而不得不上

在“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选项时,“必修课必须上”占到了31.14%,“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占”4.14%,“受学校课堂纪律约束”占1.46%,三者相加比例达到了36.74%。调查数据说明很多学生上课并非出于对思想政治课的喜欢,而是学校的纪律和学分影响。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思想政治课还远未达到让大多数同学发自内心的喜欢。如果不能学到想学的东西,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也就很难成为让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之所以不够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师教学素质能力的提高,它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选择社会环境问题”占25.55%,“选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比例分别为15.09%、14.11%、16.79%。三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45.99%。上述调查数据说明,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不高的一个制约因素。社会大环境对思想政治课的忽视,而在高校环境中,是否为教师认真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激励机制,是否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提供了足够完善的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W方法都属于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范畴,它们的比例占到了45.88%,说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影响力,对于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是否是一堂高质量的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效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抓好教师这一环节。

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

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除教师素质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也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

在“你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这一选项,这是多选题。从高到低依次是:理论素养深厚、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占77.62%、对时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占76.89%、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占50.61%、语言风趣幽默占74.45%,激发同学的课堂参与感66.86%。调查数据显示学生遇到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功底扎实的老师,还是会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如果老师对时事能有独到的见解、语言风趣幽默、能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这种老师也比较受学生欢迎,由此说明思想政治课上好的关键在老师,而这就需要老师认真研究,紧跟时代,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功底,通过多种方式形成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关心和了解学生,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二)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

在“您所希望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怎么样的”选项中,对教学内容要求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教学内容取材于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教学内容能够时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不要太抽象。它们的比例分别为83.45%、58.88%、53.53%、42.82%。在“您对当前上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何感受时”的选项中,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的感受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感兴趣;理论知识过多,不贴近实际生活,枯燥无味;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内容深奥,难以理解。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5.72%、40.63%、26.76%、19.22%。调查数据说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来上课并认真听课。他们喜欢那些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够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他们不仅有兴趣,而且有共鸣,能够学到东西,也能让他们懂得如何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思想政治课是紧跟党和时代的,所以要时时更新,与时俱进,不要太深奥,不要太抽象,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疲惫,因为“政治的空谈往往能淹没一切。”{1}

(三)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

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唯此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2}在“按优先顺序选择您喜欢哪些教学方式”一题中,选项“纯理论性教学”的只占16.3%,“开展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比例为61.07%,“课堂材料分析和案例教学”占到了51.58%,“主题讨论式教学”比例为51.58%,“交流座谈”为37.23%。调查数据说明除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能否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影响手段。在这些手段中,开展课外及社会实践活动占的比例最高,说明相对于深奥枯燥的课堂教学,学生更渴望走出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理解运用理论。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一言堂,学生更喜欢老师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不管是主题式讨论还是交流座谈,学生都希望能有机会参与进来。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启发,能够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探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好的社会宣传和教育能够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单纯政策性宣传的工具印象,而更多地关注思想政治课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除社会环境的因素和教师素质决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在“您认为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选项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占到了50.45%,”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占到了47.2%。在“您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选项中,答案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微电影”、“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6.45%、53.77%、51.58&、49.88%。调查数据说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认为更科学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比如理论考试加学生实践成绩,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深奥的理论只有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体验和理解。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课和科技化,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采取微电影、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手段,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组织能力,又能在志愿者服务当中感受帮助人的喜悦。在社会考察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比单纯上课听老师讲述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会让学生更有同感,也让他们更接近社会的本质,以后更好的融入和适应社会。

四、综合调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

总结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师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与整体素质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具体表现:一是师资队伍的人员增加的缓慢,知识结构以及学历机构的不均衡。二是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对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要求,因为本身承担的教学任务量繁重,常年用一成不变的内容与方法授课,只为完成表面的工作量而忽视教学质量。三是部分教师不愿意花时间认真钻研党的文件和理论,认真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让自己变的博学,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现状与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提到思想政治课几个字就觉得反感,学生的漠视反过来打击教师上课的积极性,继而造成教学效果恶化的恶性循环。

2.学生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更多关注在校期间专业课学得有多好,获得的奖有多少,取得的证书有多少,过分关注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对德与做人的认识,“思政课就是在垃圾的时间上垃圾的课”的流行就是鲜明写照。与成为一个有德的人相比,学生更关心是否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人的标准就是实用意义上的能不能成为有钱人。对于思想政治课给予学生“三观”的培养,思想政治课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意义和价值学生认识不到,充其量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课只是让他们完成所修的学分就可以了。

3.高校管理层面。高校管理层面对思想政治课的相关配套措施也不尽如人意,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未能落到实处,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比如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时间的安排、授课班级的分配、多媒体设施的质量以及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经费,诸多限制导致教学手段只能单一化操作,再加上以课题文章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标准,必然导致教师以重课题为倾向从而轻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4.社会环境方面。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困境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引起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再加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多以实用主义为判断,结果就是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上,只对主科、专业课程感兴趣,对非专业课不感兴趣,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想学习。

另一方面,W校不良环境和家庭不良环境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教育的欠缺;社会上的少数领导干部以及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上在暴利驱使下的餐饮、网吧、歌舞厅等学校周边环境恶劣,都让学生的思想深受其害。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高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对于刚刚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批判思考的学生来说,他们并非天然地讨厌思想政治课单调的灌输,而是这方面缺少环境方面的有效引导。在这方面高校领导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而不是上面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才重视一下,其他时间都把思想政治课教学抛之脑后。对于教师上课的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的师资建设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教学所需要的配套措施等环节都有一系列的制度加以落实。

2.教师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以及教学魅力,因为这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首先要理解透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能够用接近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需要的语言,深入浅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三观”的培养以及对德和做人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这就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博览群书,要关注社会动态,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上的生动、有趣并具有方向性。

3.教育环境方面:第一,优化宏观教育环境,也就是国家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要构建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环境的优化,要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优化微观教育环境,也就是校园环境。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就是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拥有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更容易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结合调查数据及分析结论可见,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与时俱进,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成大学生终身受益、终身喜爱的课程;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除教师素质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为2015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JAS151506)的课题成果。]

注释: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N]人民日报,1978-12-13

{2}林雪原.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05(1)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理想调查报告篇7

一、教育调查报告的概念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一门科学,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同志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深深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他说:“要了解情况,惟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 思想的理论的形成就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土地革命时期,曾在湖南和江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即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等。1941年,为在党内形成调查研究的风气,专门出版了《农村调查》一书,并在序言中说:“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即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以上三处均弓旧《选集》第三卷《<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特别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几乎任何一项重大决策

都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而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往往就要出问题。陈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可见,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事业兴旺的保证。

调查报告是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收集专门的社会资料、分析社会资料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调查报告的一种,它是就某种教育现象,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形成认识而写成的文字材料。教育调查报告的范围限于教育领域,其材料也包括与教育有关的其他社会内容。教育调查报告通过与教育有关问题的调查,掌握规律;二发现同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教育科学和科学教育服务。

二、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现代调查研究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调查研究中。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它们的应用使调查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面谈谈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调查性

写作材料获取有许多途径,就调查报告而言,它的材料必须是调查所得,然后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报告。调查是报告的基础,报告是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文字分量而言,七分是调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结论。没有调查材料就没有报告,因此常有人说调查报告是“三分报告七分调查”。这正如所说:“没有调查就没在发言权。”就这项工作花的时间而言,集中在收集调查材料上)没有在调查上下足功夫,绝不可妄谈“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

(二)资料性

调查报告要拥有大量材料,有了这大量的材料,才有了说服力,所以,调查报告是材料性很强的文体,这些材料将成为有关部门研究问题、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历史性材料存档,它又是研究某方面问题的重要历史资料。

(三)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报告的材料和结论都必须客观,都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思想因素。这就要求作者一切从实际出发,排除思想杂念和外来干扰、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要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首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以保证思想观念的客观性。其次要用统计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理论去分析问题,要让资料说话、数据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再次,语言必须平实、明快、简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材料,不夸张,不修饰,不追求文采。

(四)本质性

调查报告的b的就是要通过调查揭示事情的本质,教育调查报告则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一些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作参考,或给教育效学部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作参考。因此,本质性是教育调查报告的根本特征、不能直面教育现实、揭示教育方面某些本质问题,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毫无意义。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分类比较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出的类别就不相同。“按行业部门分,教育调查报告只是其中的一种,从其他角度的分类也适合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根据调查研究曲周的来划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解释性调查是以探究调查对象产生的原因为目的,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预测性调查是通过了解调查对象的过去、现在,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状况的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定性调查、定量调查。定性调查是在掌握一定的典型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推理的方法,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定性调查很容易受调查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致使结论失误。定量调查是在掌握大量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量的说明。

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来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所有调查对象作逐一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全面情况。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作为代表,并推断出全体情况的结论。个案调查是从全体对象中选出个别作代表。并对之作综合调查,以推断出关于全体的普遍性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调查和建议性调查。理论性调查的特征是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或验证或补充或否定某一教育理论。建议性调查则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调查,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制定决策作参考,教育调查报告以此为常见。

理想调查报告篇8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一门科学,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同志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深深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他说:“要了解情况,惟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思想的理论的形成就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土地革命时期,曾在湖南和江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即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等。1941年,为在党内形成调查研究的风气,专门出版了《农村调查》一书,并在序言中说:“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即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以上三处均弓旧《选集》第三卷《<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特别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几乎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而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往往就要出问题。陈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可见,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事业兴旺的保证。

调查报告是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收集专门的社会资料、分析社会资料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调查报告的一种,它是就某种教育现象,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形成认识而写成的文字材料。教育调查报告的范围限于教育领域,其材料也包括与教育有关的其他社会内容。教育调查报告通过与教育有关问题的调查,掌握规律;二发现同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教育科学和科学教育服务。

二、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现代调查研究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调查研究中。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它们的应用使调查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面谈谈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调查性

写作材料获取有许多途径,就调查报告而言,它的材料必须是调查所得,然后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报告。调查是报告的基础,报告是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文字分量而言,七分是调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结论。没有调查材料就没有报告,因此常有人说调查报告是“三分报告七分调查”。这正如所说:“没有调查就没在发言权。”就这项工作花的时间而言,集中在收集调查材料上)没有在调查上下足功夫,绝不可妄谈“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

(二)资料性

调查报告要拥有大量材料,有了这大量的材料,才有了说服力,所以,调查报告是材料性很强的文体,这些材料将成为有关部门研究问题、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历史性材料存档,它又是研究某方面问题的重要历史资料。

(三)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报告的材料和结论都必须客观,都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思想因素。这就要求作者一切从实际出发,排除思想杂念和外来干扰、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要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首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以保证思想观念的客观性。其次要用统计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理论去分析问题,要让资料说话、数据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再次,语言必须平实、明快、简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材料,不夸张,不修饰,不追求文采。

(四)本质性

调查报告的B的就是要通过调查揭示事情的本质,教育调查报告则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一些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作参考,或给教育效学部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作参考。因此,本质性是教育调查报告的根本特征、不能直面教育现实、揭示教育方面某些本质问题,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毫无意义。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分类比较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出的类别就不相同。“按行业部门分,教育调查报告只是其中的一种,从其他角度的分类也适合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根据调查研究曲周的来划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解释性调查是以探究调查对象产生的原因为目的,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预测性调查是通过了解调查对象的过去、现在,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状况的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定性调查、定量调查。定性调查是在掌握一定的典型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推理的方法,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定性调查很容易受调查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致使结论失误。定量调查是在掌握大量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量的说明。

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来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所有调查对象作逐一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全面情况。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作为代表,并推断出全体情况的结论。个案调查是从全体对象中选出个别作代表。并对之作综合调查,以推断出关于全体的普遍性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调查和建议性调查。理论性调查的特征是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或验证或补充或否定某一 教育理论。建议性调查则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调查,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制定决策作参考,教育调查报告以此为常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