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期货投资论文8篇

时间:2023-02-14 12:24:34

期货投资论文

期货投资论文篇1

一、国外期货投资基金的产生与发展

期货投资基金是指通过集资,以专业投资机构为主体进行期货投资交易,投资者承担风险并享有投资收益的一种投资工具,其投资对象包括调期、互换、期权、权证以及商品指数等衍生工具。期货投资基金的具体运作与证券投资基金相类似,具有规模经营,降低成本;组合投资,风险分散;专家理财,投资科学;专门保管,安全性高;经营稳定,收益可观等特点。另外,期货投资基金还具有期货交易与投资基金的双重特性,是投资者介入期货市场的重要桥梁。在国外成熟的期货市场,期货基金分为公募期货基金、私募期货基金和管理期货三类。

1949年,美国海登斯通证券公司的经纪人理查德?道前(RichardDonchian)建立于第一个公开发售的期货基金(ManagedCommodityFundFuturesInc.),成为世界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期货投资基金。直到60-70年代,期货投资基金才开始真正引起人们的兴趣,当时的投资者主要是小资金客户。1975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成立,监管期货投资基金经理(CPO)和商品交易顾问(CTA)的活动。80年代,期货品种由农产品发展到债券、货币、指数等金融领域,期货投资基金在资产的风险管理与运作方面的作用日趋重要。随着现资组合理论的诞生和投资技术的不断变化,期货投资基金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到1999年,美国期货投资基金的市场份额已由1988年的60亿美元增加到500亿美元。根据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资料,至2000年9月,美国共有基金经理(CPO)1416个,交易顾问(CTA)935个。目前,美国期货投资基金不仅成为期货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工具,而且已成为机构投资组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繁荣美国期货市场及促进美国资本市场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期货投资基金在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迫切性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几年的治理整顿,规范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今年以来国内期货市场发展形势良好,交易规模增加迅速,截止到2006年6月份,全国期货交易量累计达到212,569,166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48%,成交金额达到100971.5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9.43%。虽然交易增长迅速,但一些制约期货市场发展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例如,市场规模小、所覆盖的行业少,流动性差,交易主体比较单一,以“散户投资”为主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期货市场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期货市场迫切需要发展期货投资基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改善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的迫切需要

我国期货市场与发达国家期货市场在成熟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投资结构迥异,以“散户投资”为主的国内期货市场与以“机构投资”为主的国外期货市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散户投资者由于在知识、经验、资金规模、技术手段、信息、投资成本、交易渠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限制,在投资活动中处于劣势,极易成为市场的牺牲晶,这将会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要想改善这种不合理的投资结构,进一步规范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就必须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而期货投资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中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投资工具,小量资金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期货基金实现投资期货的愿望,把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资金集中于投资基金,实现资金的再配置,把中小散户投资转化为机构投资,从而可以改善市场的投资结构,形成了稳定的市场投资主体,保证了市场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有利于市场监控和风险防范。

2、是解决期货市场资金供给不足,提高市场流动性的迫切需要

我国期货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期货市场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尽管2006年上半年期货市场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但期货业的资本金只有60亿元左右,只相当于一只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存量资金明显不足。2004年,我国先后推出了玉米、棉花和燃料油等期货品种,而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期货也即将在我国推出。这些期货产品的推出将要求期货市场规模逐渐扩大,需要更多的资金参与,而期货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扩大市场规模,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工具。小量资金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期货基金实现投资期货的愿望,从而大大增加期货市场存量资金,提高我国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市场活力,恢复市场信心,推动期货市场不断发展。

3、是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各项功能的迫切需要

为了应对近年来国际原油、铜、黄金等资源类商品价格持续飙升,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国内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套保功能转移市场风险。发展期货投资基金有利于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在期货市场中,保值者和投机者都是不可少的,投机者为保值者分担一定的风险,缺少任何一方,交易都无法顺利进行。若投机者太少,套期保值者的风险就无人承担,市场缺乏流动性。随着众多现货商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必须要有对应的投机者作为现货商转移风险的承担者,而期货基金正是最好的风险承担者,通过建立期货基金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扩大了市场规模,使整个市场变得更加有效。

同时,发展期货投资基金有利于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期货投资基金的建立—方面扩大了期货市场的规模,另一方面,由于期货投资基金管理者专业知识丰富,信息掌握全面,技术操作科学,从而投资也相对比较理性。因此,期货投资基金的建立对价格稳定和理性波动有较大的作用,在交易规模达到合理水平以及投资者日趋理性后,期货价格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对现货价格的指导性,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将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4、是金融机构有效利用期货市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迫切需要

今年底,我国金融业将实现全面的对外开放,国内金融机构将面临国外实力强大的跨国金融机构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可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金融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期货交易这一先进的交易方式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期货市场自身的特殊性都表明,一般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基本上都不是直接参与期货市场交易,而主要是通过期货投资基金这种形式间接进入期货市场的。因此,发展我国期货投资基金可以为这些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交易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市场交易中,期货投资基金的这种职能显得尤为明显和重要。

三、我国目前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有利条件

1、期货市场的发展壮大,为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从2001年开始,我国期货市场交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市场流动性逐渐增强,2002年全年成交额接近4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成交总额已突破10万亿,其中上海、郑州、大连三地交易所的成交金额分别为60168.50亿元、11254.93亿元、29548.07亿元。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发展为仅次于LME的亚太地区最大的金属期货交易中心,而大连期货交易所已经成为仪次于CBOT的亚洲最大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推出了大豆、玉米、豆粕、豆油、棉花、白糖、小麦、铜、铝、天然橡胶和燃料油等11个期货大类品种。另外,我国第一个金融期货交易所也正在筹建之中,股指期货作为我国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将呼之欲出。国债市场的发展,机构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为国债期货及其衍生品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而汇率浮动范围的加大,也加快了汇率衍生工具的开发进程。期货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交易品种的逐渐拓宽,为期货投资基金构建投资组合提供了可选择的对象,为发展期货投资基金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2、期货市场的法制化运作,为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奠定了制度基础

我国期货市场从试点发展经过治理整顿,然后再进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市场的法制化运行环境已经显著改善,市场规范程度大大提高。当前期货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期货投资基金的安全规范运行奠定了制度基础。随着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证监会四个管理办法出台,市场监管能力明显提高,交易所运作理念、管理水平发生了极大改变,经纪公司经纪行为、内控机制日趋规范。2003年10月《投资基金法》正式出台,为开创我国基金业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期货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了规范的制度空间和余地,使发展期货投资基金有了法律上的依据。2004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将中国期货市场纳入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期货市场10多年发展过程中所作的探索性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另外,《期货交易法》也已于今年3月起由全国人大财经委负责起草,这将是资本市场领域继《公司法》、《证券法》修订后,又一项重要的立法工作,对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都将为我国期货投资基金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3、期货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为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奠定了人才基础

期货市场已经造就了—支既懂期货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期货管理人员、经纪人与投资者队伍,为期货投资基金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目前,我国有专业期货经纪公司180多家,4000余名从业人员和众多的投资者。经过十几年的市场磨练,中国国际等一些大型期货公司正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我国期货市场中的佼佼者。通过专业的培训和长期的实践,期货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高级管理人才,经过十几年来的风雨洗礼,已经初步具备了从事期货基金运作和管理的能力,为期货基金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经验。

4、国内证券基金的蓬勃发展,为发展期货投资基金提供了经验借鉴

证券投资基金在管理与运作上与期货投资基金是相似的,因而有许多值得期货投资基金借鉴的地方。国内证券基金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是期货投资基金发展的宝贵财富。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基金公司52家,持有基金资产总规模达到4797亿元。其中,开放式基金169只,基金资产份额4056.86亿份,基金资产规模4179.20亿元;封闭式基金54只,基金资产份额817亿份。而且,这几年来,证券基金的运行明显好于股票市场综合指数,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明显好于股票指数的收益。另外,《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中的大部分条款对期货投资基金实际上也是适用的,在制定期货投资基金相关法规时可以充分借鉴,保证期货投资基金发展规范化。

四、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战略构想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金融期货交易所的建立和股指期货的推出,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将成为市场必然趋势。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我国期货投资基金发展的如下战略构想:

1、建立多层次的期货投资基金监管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对期货投资基金业的监管必须多管齐下,我国应建立中国证监会、期货行业协会、基金托管银行、基金投资人大会和社会监督等多层次的期货投资基金监管体系,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要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高管人员和基金经理的私人财产进行必要的监管,控制基金管理公司滥用财产或利用职业便利侵犯基金投资人利益的行为。此外,还应该考虑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责任审计制度和投资人请求赔偿民事诉讼制度等,以切实保障期货基金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可以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投资基金法》的指导思想入手,制订相应的期货投资基金的管理办法,强化监管和自律,保证期货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

2、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方式

我国期货投资基金的信息披露方式在遵循国际已普遍承认的披露方式和原则的基础上,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基金信息披露方式,这是保证期货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过程中,要强化监管职责,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对期货基金进行有效监督,保证期货投资基金市场的稳步发展。充分发挥期货业协会的作用,由协会建立一整套以风险和回报为评估标准的期货投资基金评估体制,监督基金信息的披露。同时,还应建立起由市场第三方独立组建的基金评估机构,对期货基金的运作情况进行客观评估,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也进一步强化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督工作。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期货市场,丰富期货基金的投资对象

在中国目前情况下,期货基金可以投资的对象包括三大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品种,电子商务现货批发市场仓单和远期现货,上海黄金交易所品种,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远期债券,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期货投资基金组合构建的多样化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期货投资基金需要具备市场容量大、品种丰富、流动性高的市场基础。在搞好现有品种的同时,逐步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商品期货合约,并在适当的时机推出我国的金融期货品种。上市品种的多样化有利于期货投资基金顺利构建投资组合,并且使不同基金专注于不同的领域,形成多样化的投资风格,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推出金融期货品种,将吸引大量金融机构参与期货市场,而许多不宜直接入市的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投资期货投资基金这种形式。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期货投资基金发展的源泉所在。

4、加强期货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期货投资的保证金交易的杠杆原理使得其风险和收益的波动程度大大高于其它投资品种,相应的期货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也有其特性。期货投资基金风险管理体系总体框架从结构上应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两个组成部分,从内容上应包括期货投资基金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和期货投资基金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两大部分。在对期货投资基金总体风险进行评估后,应对其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该管理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期货投资基金高级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的情况,对风险进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制订期货投资基金长期风险战略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并经由风险管理部门作出风险管理计划,将总体风险分解到期货投资基金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

5、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应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期货投资的杠杆效应,期货投资的损益变化比较大。同时期货投资基金作为新生事物刚推出时,对监管者、基金公司和投资者,都还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而且监管当局也需要在相对简单的环境中来逐渐完善自己的监管职能。因此发展期货投资基金不宜一步到位,而应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发展初期,应首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量地下私募期货基金进行引导和规范,建立公开化、规范化的私募期货投资基金,同时,严厉打击地下非法的私募基金。这样将引导相当部分的地下私募基金走到阳光下,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金融风险。随着监管能力的逐步加强,可逐渐增加私募期货投资基金的数量,进一步挤压地下私募基金的生存空间。同时,可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试点,允许其将部分资金(例如基金总资产的10%)投资于期货市场,等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考虑适当扩大投资于期货市场的比例。在私募期货基金达到一定规模,监管能力和手段达到一定水平后,在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基础上,推出公募期货投资基金。在公募期货投资基金的发展顺序方面,还应遵从先推出封闭式基金,等市场条件更加成熟后再考虑推出开放式基金的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萧瑞贾玉贺:我国期货投资基金的构想[J].南方金融,2004,(6).

[2]张新文陆倩: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金融,2005,(6).

[3]祁国中: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J].上海金融,2004,(6).

[4]彭伏阳江洪:期货投资基金风险控制探析[N].期货日报,2004-8—16.

[5]叶永刚等:国外期货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N].期货日报,2004-8-26.

期货投资论文篇2

【论文摘要】长期股权投资在企业的对外投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它以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股份为目的,意在对其施加影响。本文针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构建流程化的投资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防范股权投资风险。

【论文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一、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可分为投资决策风险、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和投资清算风险。具体来说:

(一)投资决策风险

1.项目选择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单位所处行业和环境的风险,以及其本身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2.项目论证的风险。主要是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及可行性论证风险。

3.决策程序的风险。主要是程序不完善和程序执行不严的风险。

(二)投资运营管理风险

1.股权结构风险。包括:股东选择风险、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投资协议风险等。

2.委托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然会产生委托关系。委托制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人可能会利用自身优势,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3.被投资方转移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会通过股权关系传递到投资方。

4.项目责任小组和外派管理人员风险。一方面,投资方选派项目责任小组或个人,对投资项目实行责任管理;另一方面,也向被投资方派驻董事、监事、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小组与外派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所限或是责任心不强,使管理的过程存在风险。

5.信息披露风险。被投资方管理层不严格遵照投资协议中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故意拖延、不及时报告财务和重大经营方面的信息,暗箱操作,对外部投资者提供已过滤的、不重要的甚至虚假的信息,令投资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使投资方处于严重的信息劣势之中,将严重影响投资方的管理。

(三)投资清理风险

1.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等。利率风险主要是利率变动导致投资收益率变动,从而对投资人收益产生影响。通货膨胀风险是物价上涨时,货币购买力下降,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是政府指导经济工作时所作的突然性政策转变,或新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企业经营产生致命影响。

2.来自被投资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内部的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的转移,给投资方带来退出风险。

期货投资论文篇3

预期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和心理现象,是人们在进行经济行为活动之前对经济变量的﹁种估计和主观判断。它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与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预期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利益。资本市场投资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它是投资者资本的投资和交易,是普遍地存在着预期因素作用和影响的。预期作用于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影响各经济行为主体的预期作用于投资需求的。投资者预期对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影响是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者必须考虑的微观因素。正是投资者预期的变化莫测,导致了资本市场投资供求变动,从而影响经济波动。所以,有资本市场,就有预期;有预期的作用和影响,就自然地包括资本市场的预期问题。资本市场与预期之间存在着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资本市场预期的普遍性

经济人必须作出的多数决策都涉及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和收益的一定预期。例如,一个人在作冰箱、彩电等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决策时,要对这些商品未来的价格走势和自己的收入前景进行一定的预期;企业在制订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收益也进行一定的预期。又如,某一资本市场投资者现在购买股票,以期望将来获得丰厚的股息和资本投资预期收益;国家在调整一项宏观经济政策时,决策者往往分析其实施效应和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个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活动无不受到预期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对预期的理解无论在描述个体行为、解释宏观经济波动还是在研究资本市场投资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资本市场投资是高风险投资行为,因为资本市场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而不确定性越大,就越有风险,就越需要事前的预期。资本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行为决策,实质上都包含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结果的预期。例如,投资于一项资本资产的决策,涉及到今天做出的财务支出能够预期在未来获得可观的收入,在完全实现之后,这个收入能够证明最初的投资行为是值得的。希望实现资本收益而购买政府债券的决策,包含着对未来利率走向的预期。可以引据的例子还很多。诸如以上这些活动,都需要如下一些预测或估计、判断:第一,在当前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时,有可能发生什么,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第二,如果现在采取一定的行动,又将可能发生什么,发生的可能性又有多大;第三,今后采取行动,可能性会怎样,即发生什么,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资本市场投资过程中,预期自始至终存在着并发挥它的作用和影响。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要进行风险预期,进行预期收益和投资不确定性的考虑;在投资过程中,随着投资不确定性的变化,投资者要调整投资行为;投资以后,投资者要总结预期与实际发生结果的偏差,为今后投资作参考依据。投资者既要分析事实的变化,又要思考其他投资者和自己对这些变化可能的反应,从而投资者和市场之间形成了一个自我反馈的循环机制。投资者进行的预期,往往以相互之间的行为选择作为基础,参考他们的投资行为,形成自己的投资预期,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投资者之间的决策以相互之间的行为选择为基础,预期行为贯穿于整个投资过程中。

这里强调了资本市场中预期的普遍性,并不是说预期是资本市场投资中决定一切的变量,更不是说资本市场投资多少完全是由预期惟一决定的。我认为,预期是影响资本市场投资的重要因素和变量之一。它的作用和影响,是通过其他变量的变动体现出来的,脱离了资本市场这一客观载体,也就不存在预期这一主观因素。反之,脱离了预期这一主观因素,也不能全面地解释资本市场上的许多问题。例如,股市的波动。当人们从增加的收人中正常地按边际消费倾向分配收入时,按正常心理去进行投资时,预期因素将不对人们的行动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作用。然而,预期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将普遍存在于资本市场中的预期问题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能揭示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和解决资本市场中存在的消极预期、发挥积极预期作用问题。如果一部分人对政治经济形势的信息不准,依着自己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了解,预期它经营状况良好,涨势明显,继续买进;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上市公司虽有实力基础,但有许多未来不利的政治经济事件将影响整个股市,预期股市将整个下跌,决定卖出。所以,买者、卖者基于不同信息的不同预期,会增加资本市场供求。

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进行预期的目的就是获得预期的收益或利润。这一目的往往是随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的利润率下降而改变的。在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高低则完全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高低,而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心理问题,是对未来的信心问题和预期问题。信心对于资本市场的走向关系重大,特别是在股市的走向发生转折时,信心显得更重要。所谓信心(Confidence),就是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市场走向趋好的预期。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数以万计,各有各的预期,但各个投资者的预期相互影响,会形成在市场上能影响其走向的、起导向作用的预期,这就是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信心。

可见,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行为的预期普遍地存在于资本市场之中。有资本市场,就有预期行为。资本市场预期具有普遍性。

二、预期作用于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传导机制分析

预期可以在不同的个人之间传递,以形成一个绝对优势的预期主流,这就是预期的传导机制。预期的传导机制可用下图描述:

由图1可以看出,预期最初由个体形成,从而影响其微观决策。个体预期经传播逐渐形成大多数人的社会预期。社会预期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从而增加或降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应。预期在传导过程中有放大、缩小从而使信息失真的可能,因而很容易对经济波动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经济的扩张阶段,预期的放大可能导致经济更急剧地扩张;萧条时期,悲观预期的放大将加剧经济的萧条。反过来,预期的收缩有利于抑制经济的过热,或促使经济尽快复苏。

在预期的传导过程中,可能会滤掉一些信息,修正原来的预期,这就是预期的调整(Adjustment)。如果在预期的传导过程中,加进了某些新的重要消息时,这些消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广为流传,从而也可能导致预期突变。例如,20世纪30年代经济出现大萧条时,攻击性事件形成的预期突变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重地影响了资本供给和预期收益等,进而影响投资总量和消费总量。经济大萧条是经济活动中预期突变的一个典型例子。预期突变实际上也是一种预期的调整。

影响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银行利息率、投资成本、投资不确定性和风险,尤其是投资的预期收益。投资决策实际上取决于净收益率,即预期收益和投资成本之差。一般的理论分析都是假定在预期收益一定的基础上层开的。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资的成本,投资者可以获取更多的预期收益,投资需求增加。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判断和估计会影响到预期收益水平,如果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看淡,会导致其对投资所能获得的收益预期降低,投资需求减少。只有当投资前景预期看好时,资本市场投资需求才会增加,资本市场才会繁荣发展。

预期作用于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影响各经济行为主体的预期作用于投资需求的。资本市场预期的好坏会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收入预期,进而影响甚至改变他们既有的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MPC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投资乘数K,因为K=1/(1-MPC)。MPC的提高,会导致K的增加,Y=KI,进而会导致GDP的增加。相反,MPC的降低,会导致K的减少,而GDP也跟随减少。所以,MPC、K和GDP是呈同方向变动的。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经济前景的良好预期会增加他们的投资信心,直接引发投资者投资需求的增加。

三、预期与资本市场投资供求变动分析

资本市场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要素市场,信息、资本的快速流动使资本市场价格频繁变化。预期变化莫测,导致了资本市场投资供求变动,从而影响经济波动。反过来,经济的波动,会影响到资本市场投资的波动,进而又会影响到投资者预期的形成和调整。这就形成了预期与资本市场投资供求变动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资本市场预期问题存在的表现。预期既可以使资本市场投资供求两旺,也可以使之供给不足、需求不旺。不仅如此,资本市场投资供求的平衡可以使投资者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正确进行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预期,形成适当的、与实际收益相差不大的预期收益;它的不平衡也可以使投资者掌握和利用信息效率不高,错误地进行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预期,从而形成不适当的、与实际收益相差较大的预期收益。

在投资者对证券前景的预期为一定的条件下,某种证券的价格越低,这种证券的价格转向上升的可能性就越大,预期收益就越多,投资者愿意进行这种证券的投资就越多;反之,某种证券的价格越高,这种证券的价格转向下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期收益就越少,投资者愿意进行这种证券的投资就越少。如图2所示。

在图2中,以横轴表示资本市场上某种证券的投资量,纵轴表示投资这种证券的预期收益,如果把证券投资曲线I表示为平滑的曲线,那么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在投资者对证券投资前景的预期为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一定的证券投资曲线。如果投资者对证券投资前景的预期发生变化,证券投资曲线将会发生移动。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对证券投资前景变得更乐观,那么投资该种证券的数量将增加,证券投资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如图3中的I曲线移向I曲线;反之,证券投资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由I曲线移向I曲线。

资本市场投资供求是如何受预期影响的呢?可用这样的例子来说明:第一位投资者说:最近股票可能会上涨。第二位投资者说:最近股票可能平均上涨20%.两位投资者虽然都描述同一件事,但所进行的预期不同,第一位投资者只预期股票上涨这件事,而第二:位则预期股票可能会上涨多少。也就是说,两位投资者预期股票上涨的确定性程度不一样。前者确定性程度低,不确定性程度高,因而预期不完整;而后者确定程度多,不确定程度少,他所进行的预期较为完整。因此可以说,预期就是使投资者减少对未来经济活动了解的不确定程度。当投资者预期进行某项投资时,一些大的投机者,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大量买进或抛出,形成对资本市场供求的巨大冲击,导致资本市场供求的剧烈波动。

投资于资本市场使股票及其他证券的价格远离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毫不相关,它的变动基本上依赖于在对资本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期基础上形成的供给和需求,由此形成的各种市场信息必然也仅仅是资本市场投资者对证券本身预期的供给和需求的反映,对于实体经济的反映来说是一种人为的扭曲。因此,在资本市场上,更多的是预期心里与投机活动相结合,对于供求的波动推波助澜。预期使投资者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由此使资本市场投资发生供求变动。

例如,如果投资者预期A种股票收益超过B种股票,那么他就会抛出B种股票,购买A种股票,这样对A种股票的需求就增加了,对B种股票的需求就减少了。投资者会相信,在长期中,他们的预期是正确的,因而采取了抛B购A的投资决策行为。资本市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使得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成为一种常态,导致资本市场的非均衡(Nonequilibrium)状态,并使均衡成为一种特例,引起资本市场的经常性波动。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每个投资者所拥有的信息都是对称的,即理性的投资者无法利用内幕消息和意外冲击来获得额外的预期收益,这就意味着资本市场在任何情况下都将处于均衡状态,投资者预期不会出现任何非理性变动导致资本市场陷于非均衡状态,更不会出现投机冲击引起资本市场投资的失衡。尽管理性预期是运用一切可用信息而作出的最佳预测(Best Prediction),但以理性预期为据而作出的预测并不总是完全正确的。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的惰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不可能得到全部可供利用的各种经济信息以形成准确的预期。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基于投资者对未来的不同预期,受投资者心理因素影响很大,有时资本市场的大动荡正是大众强烈的追随心理作用的结果。资本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还经常受到各种消息的影响,这些消息往往是未经证实的传闻、有关新闻报道、机构大户的行踪等,这些因素常常使之短期内出现异常波动,从而使资本市场投资供求处于不平衡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实行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外,还可以从预期的角度考虑,引导投资者改变预期从而增加或减少投资,促使资本市场投资供求处于平衡状态。

四、结论

1.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充满预期因素作用和影响的市场。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要进行风险预期,考虑预期收益和投资的不确定性;在投资过程中,随着投资不确定性的变化,投资者要调整其投资行为;投资以后,投资者要总结预期与实际发生结果的偏差,为今后投资作参考依据。预期行为贯穿于整个投资过程中。从本质上来说,投资者投资于资本市场,就是投资于这个市场的未来收益预期。

2.资本市场投资供求均衡点是否稳定,取决于经济运行在受到冲击后将会如何变化的预期。预期的合理引导,对于投资者进行资本市场投资、防止经济的剧烈振荡,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功效。

期货投资论文篇4

关键词:期货市场;投资主体;均衡;指数

期货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投资主体结构是一个重要的风险触发源。从根本上说,控制期货市场风险,一方面是要规范投资者的行为;另一方面要保证市场上各类投资者结构合理、力量均衡。因此,构建期货投资主体均衡性的指数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一、期货投资主体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期货市场年鉴2013》的相关数据,本文从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投资年限、学历结构、交易目的和投资规模六个方面整理了2012年度我国期货投资主体结构,如表1和表2所示。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年龄结构上,我国期货投资主体中壮年居多,占比61.33%(18+32+29.33),如表1所示。这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投资者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工作事业较稳定,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

表1 我国期货投资主体年龄、职业、投资年限现状

第二,从职业上看,期货投资主体以个人、商人和教师为主,占比93.63%(30+36.36+27.27),如表1所示。这类人群知识比较丰富,有相对较好的投资分析能力,且有剩余资金进行投资。

第三,在投资年限上,投资主体以3-10年的投资主体为主,占比54.53%(28.22+26.31),如表1所示。主要因为这部分投资主体入市时间比较长,在期货投资市场上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可以较好地把握投资度。

第四,从期货投资主体的学历来看,高中、专科及本科投资者的人数较多,占比78.88%(24.44+27.77+26.67),如表2所示。由于期货投资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高素质投资者的投资比较稳定、理性,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强与其他个体,可以用更多的反馈信息来把握自己的投资,同时在风险控制能力和受挫能力上也优于其他投资者。

表2 我国期货投资主体学历、交易目的、投资规模现状

第五,从交易目的上看,绝大多数投资者倾向于投机,占比72.86%,如表2所示。仅有一小部分人倾向于套期保值,占比27.14%,这部分套期保值者均为机构投资者。

第六,从投资规模上看,中小投资者是市场中的主力军,占比72%,(26.8+24+21.2),这部分投资者资金规模稍大,但对期货市场的知识了解较少,在投资决策中会盲目追风,同时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期货投资主体结构均衡性指数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深入了解和分析期货投资主体,张玉智(2007)从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投资年限、学历结构、交易目的和投资规模六个方面设计了期货投资主体的均衡比例。本文沿用该思想,将这一比例与前文投资主体结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用AHP理论构建期货投资主体均衡性指数。期货投资主体的均衡结构如表3所示。

用AHP决策问题的思路如下:

(1)对所需解决的进行分层。

(2)分析各层要素的主次,并依据客观事实给予量化评分;然后确定每一层次的全部要素,相对于决策事件的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

(3)依据2所得的权重值,计算出最底层要素相对于最高层要素目标层的组合权重值,以此为依据选择决策方案。

依据AHP的理论,用以下步骤建立期货投资主体均衡性指数模型:

首先针对最底层要素,统一处理不同度量单位的要素指标,将其量化为同意度量的一系列数据。在采取数据困难时,可利用专家估计法获得要素指标数据。

按0-100分度,得出期货投资主体均衡性评价指标相对于各数列的对应数期货投资主体均衡性的各项指标。

权重系数按0-1,由数学理论可知,每一层的权重系数为1,各系数可由专家主观评估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得出,再由AHP处理后确定。

由指标层开始向上逐一汇总。指标层的各项指标分值根据其影响重要加权后相加,即得到主体层上的分值。主体层上的各项分值根据其影响重要性加权后相加即得到期货投资主体均衡性指数。

期货投资主体均衡性的指数是基于期货投资主体均衡性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构建的,因此可以用均衡性指数BI(Balance Index)来表示。

BI的计算公式为:

三、期货投资主体均衡性评价

由以上分析得出期货投资主体标准差为3.34。用以上实际调查结果与最均衡情况时的偏离程度3.34,来说明期货市场投资主体是否均衡。根据中国期货市场历史上的数据算出的最佳的标准差值为0.4,所以根据专家打分法得出表4。

所以,期货市场投资主体均衡状态介于2.12-3.46之间,赋值标准化介于25-45之间,评价结果为“差”。

四、结论与建议

期货市场投资主体均衡性指数为70,说明期货市场投资主体不均衡,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不断优化期货投资主体的结构,在年龄、职业、年限、学历、交易目的和投资规模等方面逐步调整比例,使之达到最优,以推动我国期货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悫华.期货投资基金与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与完善[J].商场现代化,2005(10):1-2

[2].中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7-8

[3]张玉智、刘克.投资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69-177

[4]张玉智、靖继鹏.中国期货市场信息吞吐功能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0):22-26

[5]张玉智.我国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环境优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1):93-97

[6]何锋、王津港.商品期货市场效率的层次及其评价[J].云南 经大学学报2010(1):89-90

[7]何德旭、娄峰.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金融评论,2012(5):6-8

期货投资论文篇5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市场运行的实证分析,探讨投资拉动等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影响, 论证转变经济方式、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并对政策制定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 政策制度扩大内需

研究背景综述

2008年11月5日,总理提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在后续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保持增长。巨额投资之初,对于该政策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的争论,经济学界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把通货膨胀看作货币供给对货币需求的偏移,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由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较低,V较小对物价水平P产生抑制作用,大量信贷扩张并不会立即形成明显的物价水平上涨。但现实经济运行中,短期物价水平仍然存在较多的波动;投资计划实施近两年后,通货膨胀现象日趋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09年7月降至-1.80%触底以来,已快速上升至2010年11月的5.10%。因此,较低的货币流通速度影响价格水平的提升,也同时影响了扩张性政策对经济总量的推动作用。另外,经济上升期内,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短期内有所加快,通货膨胀影响随之被放大。

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制度性因素,从而独立于货币供给行为和短期经济波动。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关于英美货币史的研究中,从经验证据的角度证明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英美两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保持稳定,从而为主张稳定货币来稳定经济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然而,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情况是建国以来均匀下降,且下降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有必要探究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偏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因素,以及该制度因素的短期作用机制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市场运行的实证分析,讨论投资拉动等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影响,以此论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并对政策制定提出相关建议。

目前有许多学者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制度成因作了分析。夏斌、高善文(2003)基于黑箱理论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趋势作出分析,李治国、唐国兴(2005)提出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较大影响,唐国兴、徐健刚(2006)指出外资的引进对流通速度存在的变动机制。刘曦和贺学春(2006)分析指出,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证券市场的发展、金融制度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都有很大影响。吴建军(2004)在论文中指出,收入差距扩大是流通速度下降的因素之一。吴兴旺、张富祥(2009)提出地区发展差距过大是造成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显著下降的重要成因。上述各学者的分析具有充分的理论价值,对货币流通理论的深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但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受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的分析着眼于制度本身而不是经济现象。目前尚未发现基于财政、货币政策因素出发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讨论。在当前许多论文中,往往从“现象”出发对货币流通速度作出分析,如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的上升等等。但究其“现象”背后变动的深层次原因,大多可归为“重增长,轻民生”的以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方针。因此,本文从“制度因素”出发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机制予以分析。

在货币主义理论体系中,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制度性因素,从而独立于货币供给行为和短期经济波动。然而,由于金融创新等制度因素的深层次变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各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开始呈现不稳定态势,从而在政策操作层面上为稳定货币的主张带来困难。我国货币市场体系自改革开放后得到逐步完善。但长期以来,货币市场运行呈现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各层次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脱离经济增长率;即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三个经济指标的现存关系是:货币供应量M的增速大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Y增速和物价水平P增速之和。该现象的背后因素是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不断下降,货币扩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而被削弱。与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横向比较,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V2(名义GDP/M2)在一个世纪内逐步从3.3下降到1.1,但我国仅在半个世纪内即从建国之初的6.7下降到目前的0.63。因此,高速下降的表象之下必然存在我国异于西方主要市场的特殊制度性因素。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影响因素

本文推定利率、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流通速度正向相关,GDP中投资比例与货币流通速度反向相关(见图1)。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以及现金余额数量说

费雪提出货币交易方程式MV=PT,V为流通速度,T为各种商品的交易量。马歇尔、庇古等剑桥经济学家提出M=KPR,R为“真实资源”,K为R中货币形式持有比例,K取决于持有货币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点。如果认定T≈R,则可推导出K=V-1。,若r及π上升,由于利率r和通货膨胀率π均为持有货币的边际成本,则理性选择为减少货币形式的资产比例,故K下降,而V上升。因此,货币流通速度V与利率r及通货膨胀率π正向相关。

(二) 货币主义理论对通货膨胀影响机制的分析

弗里德曼于1970年发表了《货币分析的理论框架》,随后发表《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构建了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体系。其中,货币流通速度的表达式:

其中β为名义收入增长率适应性预期常数,S为货币流通速度对利率的敏感性,M为货币量增长率,y*为预期名义收入增长率。正常情况下0

(三)资本周转时间分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W-G-W’的资本周转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即可分为生产过程W-G和销售过程G-W’两部分。按照现有情况,我国投资形成总额中大约四分之三为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可以选取房地产企业作为投资的样本。如将封闭经济简化为消费和投资两部门,消费品生产企业和房地产企业无论在生产周期和销售周期均呈现明显不同,消费领域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均较短,资本周转时间大大短于投资领域。因此,经济结构中投资比例越高,资本周转时间越长,货币流通速度越慢。

(四)资本回报率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微观衡量指标为资产周转次数,该指标可以应用于如下财务分析公式中:资本回报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次数。在一般均衡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遵循“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因此市场均衡条件下资本回报率相同,而具有较高资本回报率的部门必然周转次数较低。对比投资和消费两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销售净利率一般高于快速消费品部门,因此投资部门的资产周转次数较低,货币流通速度较慢,故投资比例与货币流通速度正相关。

基于我国1980-2008年度货币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

长期回归模型。由于我国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路径选择中,长期倾向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且主要依赖财政支出的方式扩大投资以扩张经济规模,因此本文选择投资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财政政策的指标(简称IP)。另外,选择与实际利率直接相关的两个指标:名义利率及通货膨胀率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自变量,以货币流通速度作为因变量,并定义为V2=名义GDP/M2。根据我国1980-2008年度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该实证分析的结果为:货币流通速度与名义利率r、通货膨胀率π正向相关,与投资占GDP的比重IP反向相关。按照残差一阶自相关模型,可以建立多元线性方程如下:

其中,(Adjusted R2=0.9946,所有自变量t检验值均大于2, F检验值为1253.63,S.E=0.0327,DW=1.5736,且自变量IP对因变量V2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其F检验值为5.77591>2)。

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根据以上多元线性方程,可以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ecm)用以分析短期影响:

其中,各自变量的t检验值均大于2,S.E=0.0338,DW=1.5654。该短期模型ecm项的系数小于0,符合反向纠正机制,即上一期的非均衡误差在本期以0.5733的比率得到修正。

结论

“高积累,低消费”式的传统投资拉动型经济扩张路径必然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不断下降,从而削弱财政政策的作用。为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扩大消费需求;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科学搭配

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为实现投资扩大经济总量的政策目的,需充分重视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扩张性政策如能发挥作用,理论上需要货币流通速度保持稳定或逐步提高。而鉴于前文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的同向变动机制,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可以考虑配合稳健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维持利率r在一定水平以平抑投资增加对货币流通速度V的减缓作用。

(二)货币政策需考虑流通速度短期波动的影响

根据以上短期模型,通货膨胀率π、投资比例IP两变量对货币流通速度V的作用方向相反。其中,π变动较为频繁,月度间常常发生较大变化,而IP属于长期变量,需要数年才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比较短期模型中两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到,与投资比例相比,通货膨胀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短期波动存在明显影响。这在经济行为中表现为货币贬值促使居民将储蓄转为消费,从而在短期内提高流通速度。在货币供应缺乏弹性的条件下,流通速度的加快将会迅速放大通货膨胀的影响。

因而央行在确定货币投放总量时,需充分考虑流通速度短期波动的影响,该机制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提出了稳健审慎、灵活机动的要求。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制度因素的范畴不仅仅包括政府主导的货币及财政政策,还包括文化传统、金融深化、外界冲击、政务效率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夏斌,高善文,陈道富.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从黑箱理论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3(12)

2.李治国,唐国兴.货币流通速度模型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之谜[J].上海金融,2005(6)

3.刘曦,贺学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株洲工业学院学报,2006(2)

4.唐国兴,徐剑刚.引进外资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

5.吴建军.我国M2/GDP过高的原因―基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J].经济学家,2004(1)

期货投资论文篇6

关键词:商品及期货市场 商品期货投资基金 发展前景

一、引言

2010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中小投资者现有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寻找抵抗通胀的有效工具成了中小投资者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使商品供应和需求企业承受了巨大的非经营风险,如何有效地实现套期保值也成了这些企业迫切的需求。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要在中国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当前我国这样的一个环境是否应该立刻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盲目地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可能不仅不能起到活跃市场经济、带动社会发展的目的,还很有可能造成整个市场的混乱。

二、相关理论

(一)商品纳入投资组合的可行性

投资者将一个资产纳入投资组合,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该资产可以增加组合的期望效用,通常用夏普比率表示,既可以增加组合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另一个就是该资产具有不可复制性。著名金融学家Fama和French已经证明了商品符合上面的条件,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他们通过测算,得到标准普尔500指数夏普比率为0.6,GSCI商品投资指数夏普比率为0.85,也就是商品投资可以提高组合的期望效用,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3,证明了商品的收益并不能用商品相关股票来替代。这样不管从理论还是现实的角度都说明了商品纳入投资组合的可行性。

(二)商品投资纳入组合的优势

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指出:建立彼此之间愈不相关的投资组合愈能降低投资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度越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就越低。1983年,Limner博士在《管理商品—金融期货账户(基金)在股票与债券组合中的潜在作用》中指出,商品及期货与股票、债券组合间的回报的相关性很弱,甚至为负。1998年Spurgin设计了四个组合:第一个是100%的股票指数,第二个是100%的债券指数,第三个是50%股票指数、50%债券指数,第四种40%股票指数,40%债券指数和20%商品指数,通过1991年到1996年的数据表明,第四组的投资收益最大。这也就充分证明了商品纳入投资组合可以起到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扩张有效边界的作用。

三、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基本问题

(一)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概念

本文中的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是指对商品现货、商品衍生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权证,指数等)以及金融衍生品进行组合投资的基金。

(二)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类别

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按照不同的形式可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

1、公募商品期货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类似,面向大众募集资金,主要的投资者是中小投资者,申购起点比较低。

2、私募商品期货投资基金:往往以合伙制的形式存在,包括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一般合伙人就是发起、组织基金的个人或机构,也是基金的管理者。有限合伙人是为基金提供大部分资金的投资者,但不参加基金的日常管理活动,只按照协议收取资本利润,并且承担有限责任。

3、个人管理商品期货投资账户:投资者自己聘请一个商品基金经理来管理他们的资金,开立个人管理商品期货投资账户。这种方法只能被资金实力庞大的投资人所使用。

四、我国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意义

(一)拓宽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国内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快速上涨(特别是人民生活所需的必需品),7月CPI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这也使得众多普通投资者将“抵抗通胀”作为理财的首要目标。可是当下国内的投资渠道并不完善,普通投资者一般只能把钱存在银行、购买国债、投资股票、证券基金或者炒房,但这样的一些投资方式都难以达到投资者“抵抗通胀”的要求。普通投资者有以“抵抗通胀”为目的的投资诉求,却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投资商品市场来抵抗通胀,可是商品市场投资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开户资金要求和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特别是商品期货),这是中小投资者很难做到的, 而商品期货投资基金通过集合大众的资金,专家投资,可以有效地提供各种商品投资组合,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并降低个人风险。

(二)为企业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

近年来我国对初级商品的进口量增加迅速,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进口大国之一。进口了我国原油消费量的1/3,铁矿石的50%,大豆的60%,天然橡胶的2/3,铜精矿的约2/3以及精铜的1/3都依靠进口,尽管我国对这些初级商品具有巨大的需求,可商品的定价权并不在我们手里,并且近几年这些商品的价格波动比较大,这让很多基础商品需求者承担了巨大的价格风险。

一些基础商品需求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套期保值来避免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也在做套期保值,可是由于公司缺乏专业的商品及衍生品人才,盲目进行投资,造成巨额亏损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中航油(新加坡)2004年因石油期权交易亏损5.5亿美元而破产,东航2008年因航油套期保值亏损62亿元人民币,2008年国航套期保值亏损91.5亿。而商品期货投资基金以专家理财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盲目的投资,同时对于企业大额的套期保值,可以采用私募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或个人管理商品期货投资账户的方式,同样可以保持灵活,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促进商品及期货市场的发展

没有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从国外一些成熟市场来看,商品期货投资基金占整个商品及期货市场的60%以上,而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期货市场上50%以上的投资者是散户。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有助于培养商品投资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能有效改善商品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让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成为稳定市场的中坚力量,使得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我国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现有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条件

1、规范、稳定、快速发展的商品市场,近年来,我国大宗商品及期货市场已初具规模,并日益成熟。上海、大连和郑州三家期货交易所的交易规模已排在世界前列。另外我国各地的大宗现货交易市场也是快速发展,到目前已经有超过300家的电子化大宗商品交易所,它们交易的品种想到齐全,完全可以满足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投资要求。

2、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巨大的市场需求,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领先全球迅速发展,人民收入显著提高,可支配收入同样快速增长,人民手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截止到2011年的6月份,我国各项人民币存款达78.64万亿,而同期物价水平的上升又长期高于存款利率,人民渴望能找到更好的投资渠道,这就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前景奠定了市场基础。

3、商品及期货从业队伍的不断壮大,商品及期货市场已发展多年,相应的从业人员也已初具规模,截止到2011年7月,我国期货从业人员已有25000多人,其中不乏一些对商品及期货了解很深的精英们,这就很好的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推出提供了人才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投资者仍然缺乏理性,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投资者对投资理财还不是很了解,通过“艺术品股票事件”就可见一斑。投资者们很多是从众心理,看见了利益就挤进去,却从不考虑风险。在我国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很有可能会造成类似的情况,形成巨大的泡沫,严重影响商品及期货市场的稳定性,甚至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

2、缺乏统一的市场监管者,目前四大期货交易所归中国证监会监管,而电子化交易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属于地方政府监管,还有上海黄金交易所归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没有统一的监管,就很难对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投资情况进行有效地监控,不能对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投资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就容易使得基金的投资规模和风险失控,让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也会造成市场的不稳定。

3、相关的法律体系并没有建成,目前我国关于商品及期货市场的法规主要包括《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等,但并没有专门针对大宗商品交易的法律以及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法律,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盲目地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只能是造成市场的混乱。

六、关于我国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商品期货投资基金对我国的意义重大,我们需要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但决不能冒进,一定要先把基础工作先做好,然后逐步的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扩大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覆盖面和规模。

(二)关于我国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建议

1、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只有建立起相关的法律体系,市场才能够在法律的监控下良好的运作,首先我们可以制定出《期货法》、《电子化大宗商品交易法》以及《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法》等,来充实和完善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相关的法律体系。

2、统一相关市场的监管,建立一个独立的部门来监管电子化大宗商品、期货及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比如可以在中国证监会的内部成立电子化大宗商品交易部、商品期货投资基金部(注:期货一、二部已经成立了)等,以此来将整个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相关市场纳入统一的监管,确认市场的监管者,明确责任,避免多方监管,相互推诿,导致无人监管的局面。统一的监管,可以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有效性,合理的控制基金的投资规模和风险,以此来保护投资者和整个市场。

3、提高投资者对市场的认知程度,对投资者也应该进行教育,让他们对相关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出他们理性投资的理念,同时严厉打击投机、炒作行为,建立起理性投资的概念,培育稳定、健康发展的市场。

4、先私募,后公募的路线,私募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投资者都比较大,他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市场的认知程度都相对比较强,他们比较适合作为市场的先锋,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发展之路,然后引入到大众投资者中,适时的推出公募商品期货投资基金。

参考文献:

[1]王海旭.美国期货投资基金运作与监管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长春:吉林大学,2006

[2]姜彦福等.期货投资基金以及商品投资基金运作与监管模式研究,北京:期货投资基金课题组,2004:9-60

[3]高伟、李海军.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展望,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3):25-30

[4]刘潇、程威、王玲玲.国内商品市场最优投资组合分析,金融经济,2010(22):110-111

[5]李江鹰.商品期货金融化的利弊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30):82

[6]史晨昱.大宗商品金融化,中国金融,2011(7):96

期货投资论文篇7

关键词:商品期货;金融化;套期保值

一、引言

期货投资基金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商品期货市场快速金融化的近十几年,发展尤为迅猛。近年来,全球商品期货市场一体化、金融化的进程大大拓宽了期货投资基金的投资渠道、对象和范围,使得期货基金可以在全球几十个金融市场、上千个品种中进行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寻求获利机会。

二、商品期货金融化有利于提高期货基金与传统基金的投资能力

期货投资基金在国外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这反映了整个投资市场的力量,说明在客观上存在着对商品期货投资的巨大需求,而产生这种巨大需求的原因正在于商品期货所具有的其他投资工具所不具有的特点和功能。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商品期货在投资领域的作用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品期货投资具备改善和优化投资组合的功能

期货管理基金、对冲基金等商品期货市场上的非主流投资工具不同于共同基金,这是因为他们可以运用动态交易策略、衍生品交易、买空或卖空、杠杆交易等来扩大它们的赢利,所以不易受到市场涨跌走势的影响。这一特性的重要表现是期货管理基金或对冲基金与股票和债券等资产的相关性为零甚至为负,这对投资者相当重要,因为投资者可以通过在其投资组合中加入相关性较低的资产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二)商品期货投资具备防范股票市场系统风险的功能

特别是在股票市场处于熊市的状态下,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在资产组合中加入商品期货、对冲基金等非主流投资工具不但可以使其资产防御风险,还能提高收益。1987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十月股灾”使得许多投资者开始对非主流投资工具的分散市场风险的能力表现出很大关注。而2001年来美国股票市场的低迷走势,又使得股票和债券持仓较重的投资组合的业绩变的十分暗淡。所以,投资者越来越愿意实际上也不得不在其投资组合中调入更多比例的非主流投资工具,可以增加投资组合在股票市场下跌中的抗风险能力。

(三)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

根据JPMorgan(1994)的报告,在传统的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中加入15%或更多的商品期货可以显著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一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报告(1999)的结论显示,在规模及风险相同的前提下,包含20%商品期货基金的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比未含商品期货的投资组合的收益要高50%。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2003年的研究报告得出结论,一个包含45%的股票、35%的债券、20%的商品期货管理基金的投资组合在所有投资组合中收益最大,风险最小。

三、商品期货市场金融化阻碍了传统套期保值业务发展

另外,商品期货交易金融化后带来的价格波动性增加给期货市场与期货交易所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商品价格的套期保值变得更加复杂,期货市场参与者倾向于降低套期保值与套利的业务活动。此外,期货交易所给出的期货价格也越来越缺乏对经济现实的指导意义,导致期货交易所在实体经济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受到影响。产业界无法根据期货交易所的价格变化来指导具体的生产、销售或采购业务活动。

商品期货市场交易的金融化,使得期货市场价格更加容易受到金融投资者的炒作而脱离供求关系基本面。这种情况下,利用期货对商品现货价格进行的套期保值活动必然受到不良影响,套期保值变得更加困难,套保的期限也开始变得日益短期化。特别是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投资者的参与显著增加了市场价格的波动率,使得套期保值参与者面临短期追加保证金的概率升高,从而提高了套期保值的成本。这种避险成本的提高很可能将正常的商业性参与者逼出期货市场,放弃套期保值。

四、总结

作为20世纪另类投资理论快速发展的一种实践产物,商品期货金融化在丰富投资策略、扩展投资领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期货投资基金的兴起以及传统投资基金参与商品期货投资后在投资回报率方面获得的提高。然而,不加监管的商品期货金融化对于商品期货市场本身运行而言形成了一定隐患,价格波动性增加给期货市场与期货交易所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商品价格的套期保值变得更加复杂,期货市场参与者倾向于降低套期保值的业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吴航.国际期货市场的理论与实物研究[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Nash, Daniel J, Morgan Stanley Global Pensions Group 4. Long term investing in commodities[J].Global Pensions Quarterly,2001(1).

期货投资论文篇8

内容摘要:股市的高投机性和暴涨暴跌一直是阻碍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自从我国实际推出股指期货以来,理论界对于其是否发挥了股市稳定器作用争论颇大。本文从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影响的机制和我国股指期货发展现状两个角度,探讨了其对股市稳定性影响的作用。

关键词:股指期货 现货市场 股市稳定性

自2010年4月成功推出股指期货以来,我国在制度层面结束了股市单边市的局面,理论和实务界对于迄今为止的股指期货市场运行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客观上,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我国股指期货实际运行以来,股票现货市场的发展并不符合多数人的期望,理论和实务界对股指期货是否真正起到了稳定现货市场作用的争论颇大。

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影响机制

对于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已有理论认为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既存在正面的影响,也可能存在负面冲击。

可能存在的正面影响主要包括:一是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发现功能。价格发现功能是股指期货所独有的功能,是指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的过程。通常认为,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包括:

首先,股指期货市场由于具备保证金交易和交易费用低廉等机制上的优势,能较快对信息作出反应。其次,我国股指期货开盘较现货市场早15分钟,收盘较现货市场晚15分钟,能提前消化前一个收市日后新出现的消息,并迅速体现在股指期货价格变动上。第三,从股指期货交易的基本原理来看,当期货交易者特别是大型机构投资者预计大盘即将上涨而准备建仓时,可以先做多股指期货锁定建仓成本后再买入股票;当预计大盘即将下跌打算出货时,往往先做空股指期货锁定风险后再抛售股票,因此股指期货市场的变化通常领先于股票市场。

二是改变单边交易机制,抑制现货市场暴涨暴跌。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我国股票市场没有做空机制,投资者只能现货市场上买卖股票才能实现盈利或减少亏损。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必需在现货市场上大量买进或卖出股票,这种局面导致在牛市中加大了对股票现货的需求,而当股市出现下滑增加对股票的供应,客观上会进一步推高股指或导致股市崩盘。股指期货的存在,一方面结束了单边市才能盈利的局面,使得投资者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有获利机会,有利于吸引投资者特别是大型机构投资者的进入,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它可以降低大资金对股票现货的需求或供给。当投资者特别是大型机构投资者判断股票上涨时,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建仓,从而降低了对现货的需求;当他们判断股市将要下跌时,可以做空股指,而不必大量卖出股票,减少了现货供给,减缓股指的下跌趋势。

三是增进套期保值,进行风险对冲,优化资产配置 。股指期货对于稳健型的现货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从而有效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投资者看多后市而已经持有股票组合,为防止股票组合价格下跌的系统风险,可以选择在期货市场卖出股指期货。若大盘如投资者预期上涨,则投资者尽管在股指期货交易中有亏损,但可以用股票组合的收益来弥补;但是若大盘出现下跌,股票组合的亏损可以由股指期货的收益来弥补,从而将系统性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时,股指期货丰富了市场投资工具,改变了目前投资理财产品高度趋同的现状,增加市场深度。股指期货市场虽然在形式上是一个不同的市场,但其本质是现货市场的衍生物,是股票组合一种新的交易方式,给投资者增加了更多选择,不仅可以选择在现货市场买股票,也可以选择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进行买空或卖空,同时还可以促进证券中介机构开发包括股指期货与股票套利相结合的多种金融产品。同时,由于期货合约是无限可生的,不存在短期稀缺性,因此更能承受流入资金的冲击。在这个意义上,股指期货能增强股市的流动性、活跃度和市场发展深度。

不过,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也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加剧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一是交易转移 。股指期货因具有交易成本低、保证金交易、杠杆倍数高和“T+0”交易等特点,无论是收益还是亏损都存在放大效应,因而能吸引偏爱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由现货市场转向期货市场。股指期货迅速引起了国内投资者的关注,成交量迅速放大。其中,交易启动后的第三天,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股指期货主力合约成交金额就达到了1363亿元,超过了上海证交所的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量。统计数据表明,从2010年4月份股指期货推出至2010年10月的141个交易日中,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金额达到了61.2万亿元,日平均交易金额达到了4396.9511亿元;而在2010年1至10月,股票现货市场总体成交金额为41.35万亿,两市日均成交金额为2098.89 亿元,不到股指期货日均交易金额的一半。

二是投机性与市场波动。对于股指期货交易对现货价格波动性的影响,来自理论推演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部分观点认为股指期货可以通过套期保值、风险对冲来减少股市的不确定性,有稳定股市的作用;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股指期货市场存在众多的投机者,增大了股市价格变动的不稳定性;而另有部分学者则认为现有数据没有表明二者存在相关性。主张股指期货可能会加剧投机、加大现货市场波动性的观点认为,期指的交易会增加信息传送的速度,通过指数套利或其它渠道迅速影响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期指交易有很高的杠杆作用,利用其高度投机可能使期指价格产生大幅波动而影响现货价格;期指的“到期日效应”也有可能会使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加剧。从我国目前股指期货交易者的构成和交易目的来看,股指期货市场沿袭了现货市场的发展格局,实际参与者90%以上是一些富有的个人投资者,他们并没有把股指期货作为对自身股票资产组合进行套期保值、风险对冲的工具,而是追求投机可能带来的高收益。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价值发现、稳定在我国目前的期货交易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相反其负面效应如投机功能反而得到凸显,成为游资进行投机的另外一个市场,助长了投机之风。

我国股指期货与股市稳定性分析

在对股指期货的论证和推出过程中,我国监管层和理论界均对其寄予了厚望。但自2010年4月我国股指期货推出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的股指期货并没有发挥期望中起到稳定股票现货市场的作用。例如,在股指期货推出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股指均大幅跳水,上证综指在股指期货推出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单日跌幅即达到了4.8%;至7月5日的52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单边下行至2478点,跌幅高达23.7%。

对于这种局面,理论界对于我国股指期货是否能对现货市场起到稳定器作用展开了热议。反对的观点认为,自我国股指期货推出以来,现货市场出现了日中大跌和股指连续下滑,股指期货交易制度的设计和投资者结构加剧而非抑制了现货市场的投机氛围,股指期货放大了股市下跌幅度。支持的观点则认为,新一轮股市的下滑并非由于股指期货引发,而是由于同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反,它会形成一股平衡的力量,防止股市大起大落,其中典型的证明便是股指期货推出后的市场波动幅度较推出前要小。

与此同时,从期货市场本身的发展来看,它本身就充满了投机性。这种结果的出现与我国股指期货发展时间尚短、投资者对新型金融交易工具尚处于兴奋期有关,但我国现阶段股市投资者结构和股指期货的制度设置也是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

交易参与者结构单一,投机性强。截止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参与交易者以个人投机易为主,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的风险规避型交易者过少。第一个体现是我国目前股指期货交易主体仍以自然人为主,机构参与率低。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5.6万个账户中,98%的账户为自然人,机构投资者进入不足;自然人账户中,实际参与交易的账户数达到了87%,多数为大宗商品市场的老客户和证券市场经验比较丰富的客户。第二个体现是持仓率偏低。本文计算了2010年4月23日至12月3日33个交易周主力合约的成交持仓比,发现量远远大于持仓量,平均成交/持仓比数为63.07,甚至有几个月份的成交持仓比超过了100%,显然我国目前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资金主要以日内交易为主,投机性过强。

交易制度期现市场不匹配。目前我国现货市场上股票和基金交易实行的是“T+1” 交易,而股指期货则实行“T+0”交易制度。这种差异使得部分偏好投机易和资金量大的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期货市场,“T+0”的交易制度和保证金交易杠杆功能的存在,使得他们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不受交易次数限制地进行交易,及时获利了结或止损出局;而现货市场上的交易者则无法囿于“T+1”的交易制度,在股市出现转折而下跌时无法及时止损,在出现上涨进行补仓时则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

开盘时间不一致影响股市走势。由于我国股指期货早于现货市场15分钟开盘,晚于现货市场15分钟收盘。这种局面对现货市场造成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影响是股指期货市场上能提前消化市场上出现的新信息,及时完成交易或提前布局以达到控制风险或建仓的目的;第二个影响在于股指期货开盘后的15分钟,会对当天现货市场的开盘价造成影响,改变现货市场的预期,可以通过开盘价来做空估值,从而达到影响或控制现货市场走势的目的。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引导保险、信托、DFII等机构投资者入市,优化市场参与主体结构

股指期货的正常发展需要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既需要有以套期保值、风险转嫁为主要目的的交易者,也需要主动承担风险进行投机的交易者。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可以极大改善投资者结构,特别是增加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交易者数量和资金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抑制投机氛围,从而达到稳定现货市场的目的。鉴于我国目前参与期货交易散户居多的现实,应切实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特别是鼓励以套期保值为交易目的的交易者进入市场,抑制期货市场的投机性。

(二)进一步改善股票现货市场基础环境,提高交易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质量

从中长期来看,股指期货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的信息,也不能改变期货标的物指数的基本走势,决定现货市场走势的仍然是股市的基本面。无论是期货市场还是现货市场的发展仍需要良好的上市公司质量为基础。为发展健康的证券市场,充分发挥股市期货价格发现功能,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盈利能力,增强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培育投资者投资的理念;其次需要加强对证券现、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程度,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质量,培育良好的市场氛围。

(三)加强对特殊交易的监控,防止市场操纵

我国的股指期货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新进入的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对交易规则的理解和交易策略的把握基本处于适应期和探索阶段,容易受到老练交易者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交易者的攻击。因此,为防止期货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保护经验不足投资者的利益,除了加强市场进入门槛和投资者教育之外,监管机构目前的重要任务是对特殊交易进行严密监控,防止市场操纵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强.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综述[J].武汉金融,2007(4)

2.徐瑞.股指期货上市对市场的影响分析[J].金融纵横,201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