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化内涵8篇

时间:2022-07-29 08:51:15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篇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97-01

摘要:

“敬”是孔子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态度,孔子所称道的“敬”适用于所有人之间,是为人处世成功的妙道,更是个人修养的必要因素,敬与中庸之道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敬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孔子;敬;态度;修养

《说文?苟部》:“敬,肃也。”《玉篇?苟部》:“敬,恭也。”恭、敬词义相近,恭注重于外表,敬则关乎内心。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敬是一种无形的物质,一种态度,孔子强调的敬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表现在子女孝,不仅是物质上的奉养父母,更应是精神层面的虔敬的态度,即使父母去世,在祭祀的时候仍然应抱着犹如父母未逝时伺候的恭敬的方式展开祭祀的礼仪活动。《中庸》第十九章中孔子说:“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此外当子游问孝时,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把敬甚至作为区别动物和人的一条标准。《礼记》的祭义篇中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孔子本身具有高度的孝的美德,他用他的敬爱父母的感情教育他的学生——孝的礼仪是必须的。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在国家机构中,臣之于君,依然需要敬的态度,犹如子女对待父母。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对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孝经》也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孝经?士章》)天子与臣民的相互关系中,敬的态度可以成为一种衡量的尺度,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君主以臣民是否尊敬他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则可以使国家稳定繁荣,对国家的发展十分有利。在全社会中传播一种敬的态度,就像孟子说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达成如张载所说的万物一体,把一切人当作自己的兄弟,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关爱,那么社会的和谐、和睦会使每个人都内心充满温馨,个人内心舒适感增强。

孔子活动的春秋时代,“敬”的文化内涵从先前的恭敬有所扩大,不仅是下对上应具有的或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还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行为准则,解释为庄重认真,包括普通的臣民,也包括君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敬事,即是做事认真,也即认真做事。孔子又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认真办事的举止行为被孔子与他最推举的仁联系起来,给予了“敬”以高度的肯定,樊迟问仁,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秉持恭敬认真积极谨慎之心做事,是取得他人信任、令他人放心的必要条件,是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推行的必要因素。只要能认真庄重做事,就会不犯错误,就能得到别人的友爱,孔子弟子司马牛不无担忧地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对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子夏安慰司马牛的理由与愿望是希望司马牛能成为孔子称颂的君子,孔子教育子张的话是认真严肃做每一件事,即使蛮貊之地也能施行个人的主张,做事达到“敬”,人就能在为人处世方面比较成功,有更多的朋友与发展的机会。

孔子认为“敬”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子路问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修己以敬”,即是敬修,或曰修敬,要使自身达到孔子所说的“敬”,有了“敬”的因素,就迈出了个人的修养的第一步。宋代的程颐认识到“敬”的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程氏遗书》卷十八)程颐认为,只是一个“敬”最重要,个人修养与学习知识分开而论。《大学》之目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要达到善,我们一定要学会“敬”。朱熹所定义的“敬”是这样的:“敬是戒慎恐惧之义”(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九);“身心收敛”,“不敢放纵”,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卷十二)。敬即保持庄重,剔除放浪不羁的妄想和妄为,达到的是一种自觉状态。孔子对颜渊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达到这种修养的功夫,其实贯穿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敬”。《中庸》倡导“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即是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此慎独,即是修养,完完全全的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修养自己。这修养功夫,亦只是一个“敬”。《大学》认为,治理国家经由八个步骤,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简称为“八条目”,个人修养高了,才能使治理国家伟业得以顺利实施。

孔子所说的“敬”有利于达成儒家所谓的善,缔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稳重、谦逊的性格,“敬”合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礼教,《礼记?内则》说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身终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敬”的态度是让我们按照上级的,长辈的意愿进行活动,不同意上级或长辈也不能当面强烈地指出,最多在上级或长辈愉悦时稍稍说明自己的观点意图,但千万不要企图说服和改变。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敬重已在其位的人,尊重他们的决定,维护他们的统治,有利于封建统治。敬,教会我们庄重认真;敬,教会我们约束冲动、邪念;敬,教会我们保守、不走极端,于是敬教会我们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顾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中庸》)孔子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谓之庸,中华民族“敬”人,敬事,取向中庸的行事风格,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注重小我的修养,注重小我的社会,服从国家的统治,从一而终的文化。

我们尊敬君主、祖先,自然的伟大力量,古代我们敬畏不可知的自然,我们首先想到从祖先的经验中取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尊敬,我们保存并传递发扬古代的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孔子的“敬”有利于人际的交往,社会的稳定,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意义,但“敬”的思想控制我们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和进取心,我们不敢打破传统,不仅是舆论的力量,还有我们自身对“敬”文化的接受,20世纪的鲁迅是伟大的,他打开宥于传统桎梏的铁屋,他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传承下来各个部分,喊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愤怒的声音。我们的视野在扩大,我们的文化受到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多元化,“敬”的文化涵义已经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但请辩证思考我们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

[2]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

[4]任继愈.把儒教放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来观察——序李申著《中国儒教论》岳阳:云梦学刊2005年02期第7~9页.

文化内涵篇2

室内设计是建筑内部空间的环境设计,根据空间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理想场所。其中“文化”为室内设计的要素之一。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的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整体关系, 首先要解决好空间、界面、家具、色彩等一系列问题, 把握室内的性质和用途, 因地制宜, 对症下药, 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室内空间有虚有实, 有主有次, 有大有小, 有开有合, 按照空间性质和用途, 决定空间衔接、过渡、渗透、序列等关系, 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强调、调整, 确定空间动静、私密、开合与封闭、虚拟的程序, 从而使空间能够传达出协调、自然的感受, 这是室内设计成功与否的基本条件。

室内设计怎样体现文化

何谓文化?文化其实就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充分表达并升华每位业主的居室文化是设计的追求,根据每位业主的生活习惯、社会阅历、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的不同,家居的个性化、文化底蕴也就是设计师不断进步的源泉。

起居文化主要体现在住、食生活方式。平时工作忙碌的现代人,回到家中最想能够好好休息、清静一下,这就需要设计营造一个“禅的世界”的文化意味(文化中的一种)。例如,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家居空间,起居室:摆在中央的白色沙发特别显耀,吸引人躺上去,好好松懈一下全部身心,大门的一角安置着很流行的迷你喷泉和小水塘,水池周围花草锦簇,水气袅绕,细碎的潺潺水声,令人仿佛置身大自然。卧室:朴实的棕色,四平八稳的正方形装饰,床头上一两幅书法作品,简单图案的素色床单,精致的点香炉。厨房:通过突出的清洗槽把狭长的厨房分为干、湿两用间,储藏和炊煮洗涤各归纳在一端,方便合理。平时搜集起来的多样摆设品做陪衬,例如佛像香炉、古董油灯、古董时钟等,在画龙点睛的同时,淡淡溢出禅意。轻轻地进来,静静地享受,洗去一天的忙碌,完全放松,可以欣赏美好的音乐,亦可以去亲手制作几道美味佳肴,一切尽在禅意世界中,是多么的不经意,又是多么的和谐。

其实,室内设计其目的就是围绕一种主题文化,做多方面的处理,或活泼多彩,或渐入佳境,或无限怀古,或拥抱未来。

室内陈设艺术反映文化内涵

陈设品作为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室内环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格调高雅、造型优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陈设品使人怡情悦目,陶冶情操,这时陈设品已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室内空间以精神价值。如在书房中摆设根雕、中国画、工艺造型品 、古典书籍、古色古香的书桌书柜等等。这些陈设品的放置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使人们以在此学习为乐,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更加热爱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工作者在自己的室内空间放置既有装饰性又有很高艺术性的陈设品。这些陈设品有很多是他们自己设计并制作的,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美化了环境,还使人们从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了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增加了生活的情趣。

陈设品选择与布置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特征、性格爱好及修养、品味,还是人们表现自我的手段之一。例如:猎人的小屋陈设兽皮、弓箭、锦鸡标本等等,显示了主人的职业以及他勇敢的性格。

室内设计与当代文化环境

国内始于80年代初的室内设计行业蓬勃发展至今,“文化环境”正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同与重视,这是一种现代意识,也是社会进步的另一方面的表现环节。该行业,无论装饰公司还是设计师,往往只注重装饰装修而忽视了文化环境。说白了,把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考虑自已的设计对周边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这样直接导致了设计的盲目性及整个行业的畸形发展。大多数古老的文化遗产、文明痕迹都人为地随着所谓的发展建设而逐渐流逝,各地都浮现出许多典型的例子。我们知道,民族的才是永恒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化,是有一定的地位的,问题是怎样把传统的精髓和现代意识巧妙合理地衔接,关键还是应突出传统文化的精神。

室内设计与“文化环境”相结合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事,也是和业主息息相关的。现在的业主比设计师更超脱,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关键是设计师应该怎么去引导。从强调装饰到祟尚简洁,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总是渗透设计行业的每一个环节。国内从三四十年代大量涌现的西洋古典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到时期带有历史印记的建筑的出现,80年代兴起的重装饰的风潮,直至今日提出的当代文化环境与室内设计相结合。设计师应尽力避免在设计和建设中破坏整体环境,在整体环境塑造上首先应尊重地域文化。对于设计师本身来讲,设计师是室内装修设计的主体因素、它的设计作品反映了他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认识和追求,室内装饰装修实质上就是要运用文化环境这个载体。文化这个概念与现代是完全不矛盾的。现代的设计之中可以反映传统文化、可以体现现代文化,关键是看设计师如何去把握。各种不同的文化适合于不同的环境与空间,在这里关键是要体现一个‘美’字,再一个应该尽量满足功能的需求。比如设计一个影院,也许造型风格非常美观,与文化环境结合得很恰当,但如果室内不能满足应有的声学、光学、人体功能学的要求,这样的设计也不是成功的。各种文化之间应有一定的交融性、并不是说各种文化都是孤立存在的,只有相互融合,才能推陈出新。

从室内设计行业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文化的概念也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关心现代文化的时候,不妨也与大环境结合起来。目前世界政治是多元化,经济趋于一体化,这样的格局会不会影响到意识形态?我们的建筑设计也好,室内设计也好,发展趋势是不断地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目前的文化有一种认同性,建筑本身已经考虑了它的功能,它的内在思想,它的精神宗旨,也就是说,建筑已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健康的骨架,在这个基础上,室内环境设计是在赋予它丰富的肌肉及完善的肌肤,即便这样,一个建筑成为了完美的作品,这就需要建筑师与室内外设计师经常地进行沟通,也包括业主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深层次的理解与高层次的提携。我们的室内设计行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业主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强行要求设计师把一些符号与形式加入设计之中,而往往此元素并不一定能体现文化内涵,甚至起到破坏整体的作用。其次,行业内部人员素质也是体现文化的一个基本因素,因此,我们应该用当代的眼光审视当代的文化,用当代的眼光审视室内设计行业。

文化内涵篇3

关键词:文化;社区;人文内涵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一、文化社区建设中人文内涵的多维观照――地域性、传承性、创造性

1.历史地域性

一个社区拥有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色以及人文内涵。地域性差异较大的社区,我们不难认识其文化的差异,如东西半球形成的中西文化,我国东海西域、北国南疆的文化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长三角”地区就因为滨江临海,又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征,其居民大多讲甜软的吴语或越语,水乡的秀丽和大海的宽阔铸就了他们细腻委婉、善于思考、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但在同一个城市中的不同社区,会不会因为地理位置微小的差异而形成文化的差异,这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其实只要我们稍稍调查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各个社区,我们就会发现其文化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其地域性同样构成了相对不同的人文内涵。随着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意识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知识分子群居地、商贸人士群居地、公务人员群居地和普通市民群居地等,这些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群居体,其地域性的差异形成他们独具特色的人文内涵,同时,又自然构成了社区文化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文化社区建设中,不能忽视地域性对于特色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2.历史传承性

新型的城市产生新型的社区,新型的文化社区不会缺失历史的传承。虽然,城市社区不同于自然村落,其文化传承也不会那么原始,那么直接,那么固守,但是,任何现代化文化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聚居一体,他们虽然都有各自的文化历史和文化性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会逐渐成“地域性趋同”的文化特质和传统性格相互碰撞、相互渗透而产生的新型的人文内涵。例如江苏的海安龙舞、海安花鼓就是在挖掘当地传统民间龙舞、花鼓的基础上,并融人了现代舞蹈理念创作而成的。在文化社区建设中,尊重社区人的历史传承,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历史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之一。文化是人创造的,所有的历史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一个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化社区,必然有一定的创造性,这个创造性也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中人文内涵的量要内容之一。在文化社区建设中,认识和开发这个创造性,把文化社区真正办成一个现代人生活的精神家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属于人文内涵的创造性不是外部强加给社区人的,而是社区人本身已经具备的人文内涵,作为文化建设部门或社区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认识这个人类的创造性,在不同居住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居住群体中,让文化社区建设始终有一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创造性将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使人文内涵得到更加充分而美好的张扬。

二、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政策导向、组织架构、运行机制

1.政策导向

文化社区建设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并制定各种文化政策来推进文化社区的建设。如日本,1996年文化厅制定了《文化立国21世纪方案》并在这一年开始实施“文化街计划”,文化建设的重心由“地方文化的普及”转为“地域街区建设”。各地的自治区主动采取措施,建设文化会馆、美术馆,开始了以文化为中心的街区建设。政府奖励并支援各地的文化街区建设。美国也有许多城市倡导要把社区建成学习型场所。在我国,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关文化经济政策等。这是一种政策导向,为文化社区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文化内涵篇4

关键词:中国;玉文化;内涵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显示:在新石器时代(距离如今七千多年前),我国智慧的祖先便能够天然玉料进行精细工具及装饰品的制作。纵观历史长河,我国玉文化渊源流长,并且我国是玉文化浓厚的一个国家,玉文化体现在道德、政治、以及审美等多个方面,内涵深刻,影响深远[1]。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玉文化,本课题针对“中国玉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便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玉文化概述

从中国本土来看,将玉视为天地精气的“圣物”,这样便让玉具的宗教象征意义显得非常突出。从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皇宫也存在很多玉制品,而皇宫玉制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官阶地位的象征物;从礼制层面来看,玉制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使社会统治秩序得到有效维持。与此同时,从古代丧葬来看,玉器也通常作为陪葬品,这是由玉的器材所决定的,能够长远保存下来,当然这里面也富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与此同时,一些玉纯白无暇,被比喻成君子,从道德层面来看,玉也富含道德层面的内涵[2]。从玉的本质层面分析,美石为玉,玉属于石头的精华,从佛学层面而言,将玉称之为大地舍利子,为驱邪避凶的灵石。现如今,玉参与进商业生产当中,为推动我国玉文化也起到了至关作用的重要,现代玉的种类非常之多,包括了:蓝田玉、和田玉、蛇纹石玉、水晶石、鸡血石以及珊瑚玉等等。总体而言,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的商业玉石也避免不了玉文化的宣传。换而言之,玉石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稳健的发展,便需要了解中国的玉文化,将玉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载体,保证在玉石企业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上,玉文化也能够得到发展与传承。

二、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分析

中国玉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总结起来包括:道德内涵、政治内涵、宗教内涵以及审美内涵。下面便针对这些内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在道德层面的内涵分析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道德内涵,不妨从春秋战国谈起,处于当时的时期,经历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人们将玉文化从“神”的层面解放出来,将玉视为道德的有机载体。这一解放,使玉文化渗透了“人性”的内涵[3]。部分玉器洁白无瑕,晶莹剔透,通常为君子的自喻,将玉比喻成君子守信、谦虚、智慧的象征。总而言之,将玉在道德层面的内涵深远,也正因为玉具备道德层面的内涵,也使得玉在历史长河里流传至今,仍被人所追捧。

(二)玉文化在政治用娴哪诤分析

我国古代,玉器的生产权力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因此将玉器作为权力以及财富的象征。最为明显的便是古代的达官贵人的公子们腰间会佩戴显眼的玉器。将玉文化延伸到政治层面,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完璧归赵”是有名的和氏璧典故,该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因此,从政治层面来看,玉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实力。此外,古代帝王都会有传国玉玺,玉玺便是将玉作为制作材料,传国玉玺和现在的印章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着一种证明。

(三)玉文化在宗教层面的内涵分析

早在新石器时期,玉器便在宗教祭祀中发挥了作用,而后发展的越来越明显。从我国西周时期来看,具备了非常完善的玉祭祀礼仪,并且部分有关将玉器作为祭祀的礼仪便历代帝王所沿袭下来。之所以在祭祀礼仪会使用玉器,主要是因为玉可长久保存,相比人的肉体,保存的时间更加久;与此同时,玉器上可以刻上一些图案及文字,这种文化的载体能够寄托古代人的精神与信仰,所以玉器具备神秘、代表某种信仰的功能。

(四)玉文化在审美层面的内涵分析

从古代文学来看,描述玉的名句诸多,例如:《诗经・小雅・鹤鸣》中有云“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等[4]。虽然一些古诗词当中应用到玉并不是歌颂玉,而是将玉进行比喻,但从中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玉的审美内涵。

三、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并且玉文化的内涵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道德内涵,比如能够比喻成君子;政治内涵,比如传国玉玺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宗教内涵,比如在祭祀礼仪中使用到玉器;审美内涵,比如在古代诗词名篇、著作当中应用到玉等。总而言之,玉文化的内涵深刻,从现代社会生活来看,人们对玉也是非常喜爱,并且作为一种商品,玉在现代的形式各式各样,但是在长远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忘记玉的内涵本质,需将中国的玉文化传承下去,使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传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促进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林梅.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地位[J].沧桑,2013,01:42-44+49.

[2]靳彦乔.浅议中国玉文化及制玉材质[J].收藏家,2011,09:35-40.

文化内涵篇5

究竟什么是文化散文,迄今为止并没有公认的结论。一般来说,文化散文是指那种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佘树森先生曾给出了这样的界定:“人情种种,世俗百态,成为一些散文家观照的热点。由于这种观照常取文化视角,伴以历史文化反思,故又称为‘文化散文’;由于这种观照多以非凡的机智,集中透视矛盾诸相,故行文常含幽默,还由于作者故作‘超脱’与‘旷达’,所以常有苦涩掩藏于闲适中。”①

事实上,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文化散文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散文实践中就已经产生,并且出现了诸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沈从文、钱钟书、林语堂等散文大家,他们或从历史批判、文化反思角度;或从人情世俗文化角度;或从宗教文化角度;或从乡土文化角度;或从哲理文化角度,自觉地运用散文的艺术形式去观照民族文化,抨击、批判和反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病态部分及其给民族造成的种种丑陋劣根性和心态,进行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借鉴、融合。这些散文视野开阔、内涵丰富,强烈地表现出对人文精神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不仅使当时散文走出了狭窄的感性空间,具有了知性的品格,至今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影响着当代散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散文潮流,实质上是对“五四”文化散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和回归;是对三四十年代因残酷现实而出现的纪录式、速写式、素描式功利性散文,五六十年代因强调单一主题单一言说方式而导致苍白、虚假散文的一种挣脱和反拨;也是对新时期散文在商品大潮的冲击,通俗文化升温,精英文化日渐失落情况下出现的感性有余,理性缺失,柔媚有加,厚实不足的散文平庸趋向的一种反思和修正!

相对于一般散文而言,“文化散文”应该具备以下突出特征:

一是取材上的文化视野。一般的散文可以是写些身边琐事,花花草草,风花雪月,个人哀乐,一己悲欢。而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要有突出的文化意味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些甚至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标志与象征。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虽然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二是写作立场上的强烈文化意识。文化散文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以文化意识来表现描写对象,它的文本魅力在于文化主体(作者)对文化客体的生命,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描写文化历史、文化陈迹、文化人事的作品也不少,如杨朔、秦牧等人的散文,不过,由于这些作品缺乏文化穿透力者和深刻的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尤其缺乏的是特立独行的文化思考,所以算不上文化散文。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或许由于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激愤批判,往往就被认为只是社会杂文,其实,他们的散文是用极为强烈的文化意识来集中反思和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法虽不像余秋雨的散文那么文气典雅,但从取材、意指、内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来看,其实都是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三是思想意蕴上的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比抒情散文更具深度和厚度。文化散文往往立足于新的时代高度,用现代眼光重新观照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从中挖掘出新的文化内涵,通过作者的思辨与评说,得出富于启迪的结论。鲁迅的散文从现代文明社会,现代人生的文化要求出发,以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反思传统文化,猛烈抨击和否定其中种种落后的丑恶的文化现象,批判国民丑陋的根性,寄寓着鲁迅对民族品格的重塑和民族文化振兴的企盼!浸透着鲁迅对中华民族文化一种血脉相连的深挚感情。从当代大陆作家张承志、余秋雨和台湾作家龙应台、柏杨、李敖的文化反思散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对鲁迅反思文化散文的精神与风格的传承。

四是行文上的具有文化韵味。文化意味不仅意味着文化散文必须有文化的品格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化的历史脉动昭示个体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人生际遇,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种文化批评的价值立场,融文化叙事、文化考古和文化批评为一体。鲁迅的文化散文,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史诗规模和自觉的美学追求与美学创造的完美统一。其杂文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超越往古的艺术成就,开辟了一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化散文的广阔道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除了那种诗意的写作风格外,便是那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那是一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这种文化意味常常能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和民族情感。

总的来看,当代文化散文上承五四以来的启蒙理想、理性精神传统,面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商品膨胀、文化失范、精神流浪、文学思想深度的平面化与理性思辨的弱化,以及审美感知的钝化与诗意诗情的消减,它的出现、崛起和繁荣,既保持了文学的尊严和独立性,也在某种意义上充实并提升了国民精神的现代性品格,成为新时期文学文化寻“根”意向最沉稳饱满的硕果,体现出新时期文学最后的辉煌与精神强光。尽管在创作上,观念有不同,思考有深浅,水平有高低,风格有雅俗。但整体言之,文化散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为散文的繁荣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带来了新风气,给读者提供了新的认知、新的视野和新的审美感受。

注释:

①佘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页。

文化内涵篇6

应当说不少农村已经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尤其对一些传统的农作物进行挖掘,从农作物身上寻求到诸多文化色彩,譬如大西北的红高粱,长江下游的香稻谷,从这些农产品身上我们都能挖掘得到诸多的文化因子。再如“茶”,茶文化可以说在我们全国农作物中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凡是茶乡人的茶,外包装都很有特色,怎样的茶配备怎样的茶具,有时也会让我们感到这本身就是一种茶文化。这种特色并非完全就是茶的本身,有的还包含人们在品茶上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色。不少的农产品还蕴藏着好多的品质,它们既能够让人们去食用,又能够从一定角度去启迪人怎样生活,怎样为人,怎样处事等。应当说这些农产品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设计在包装上,购买者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享受,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享受。

二、农产品包装设计文化内涵必须体现区域特征

一般农产品都在一定的区域内生长,是因为一定的农作物适应一定区域内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一方水土孕育着颇具一定特色的农产品。一定的区域所生活的群体在历年的生存繁衍基础上形成一定区域人群的共同生活习性,这源远流长的生活习性同样形成一定区域的文化现象,一定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也推动区域文化的发展,而区域文化发展也在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产品包装设计文化内涵的体现就是在对一定区域内的文化进行传播和弘扬,就是在促进自身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外阜人群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区域文化的传播,这传播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就意味着本阜群体对自身生活区域文化的张扬。所以,农产品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一定要体现区域特色。如何体现区域文化特色?这是我们所必须研究的话题。我以为:区域文化体现于农产品包装上,那区域文化的选择必须保证与农产品特色的有效融合,保证区域文化永远是一定区域的一面旗帜。农产品包装设计文化内涵则必须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努力形成区域文化特色,所谓特色应当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从一定的实践层面看,区域文化有些已经是被公认的,而有的还蕴藏在一定区域,未曾开发出来,也没有得到外界的公认,譬如在一定区域内就有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开发利用并打造出去就是一定区域的文化品牌。我们将结构、类型和特质及发展水平能够比较好地挖掘出来,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就可成为一定区域内的优秀文化资源。

三、农产品包装设计文化内涵必须体现创新特征

文化内涵篇7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内涵 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 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四)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文化内涵篇8

“凤阳花鼓”又名“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大体起源于宋朝发展于元、明,成熟与清代中叶,晚期和民国年间出现新的高潮。凤阳花鼓是一种融汇于凤阳民间生活点滴,集歌舞、说唱、表演、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凝聚了十分浓厚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凤阳花鼓的概述

1. 凤阳花鼓的发展现状

凤阳花鼓具有三种表演形式:花鼓小锣、花鼓灯和花鼓戏。凤阳花鼓被分为两种:大花鼓和小罗花鼓。大花鼓采用集体演绎的形式,是由十余人集体敲打演奏出来的一种节奏感强、气氛欢悦的锣鼓乐,并且,大花鼓在演奏的同时常常以山歌演唱为伴;小锣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和“双条鼓”,通常采取双人演奏的形式,其中一人负责打鼓而另一人负责敲锣。过去,花鼓小锣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乞讨工具,随着其广泛流传,花鼓逐渐走上舞台。

2. 凤阳花鼓的发展特征

(1)多元文化的融合

凤阳花鼓是凤阳民间文化的凝聚和升华,既具有民间文化中群众自娱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农耕文化等特征,又因帝王的推崇使得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变得儒雅、细腻,无论是歌词还是表演内容都被赋予了华贵的色彩特征。同时经过了历史沉淀,凤阳花鼓融入了南北不同时期的文化因素的品质,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

(2)浓郁的地域特征

凤阳是南方与北方的交汇之处,在文化、习俗等方面融汇了南方与北方的双重特征。首先,南方姑娘的娇羞与北方女子的豪爽为凤阳花鼓的人物性格增添了浓郁的色彩,其次,南北方的生活细节也为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提供了良好的演绎基础,这些都使得凤阳花鼓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

(3)艺术形式的创新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改变、艺术底蕴的丰厚,对凤阳花鼓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首先,凤阳花鼓的“腰鼓”由起初的“身背”发展成后来的“手拿”直至演变成当今的“双条鼓”;其次,凤阳花鼓的伴唱“小调”在凤阳本土小调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地域的流行小调,并将其融入凤阳花鼓的表现内容之中。

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是在特定的环境以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渗透于民间生活的民俗形态,充分展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场面,使得凤阳花鼓有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底蕴,值得深入发掘和思考。

1. 凤阳花鼓的农耕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是源于凤阳地区民间生活的一种艺术形态,在表演内容上广泛融入了民间农耕的生产、生活细节。无论是从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还是组织形式上都与农耕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被称为“凤阳三花”之一的“花鼓舞”,其节奏、韵律以及动作都充满着浓郁的农耕气息和民俗特征,同时,“花鼓舞”的大俗即大雅的艳丽色彩也是充分体现孕育花鼓灯的是勤劳的农民。此外,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大多从自然以及劳动生产动作中提取而来,但同时又赋予了花鼓灯更多的情感和艺术性。

2. 凤阳花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源于民间,在地域特征和农耕文化的多重影响下,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凤阳花鼓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时期,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的特征。凤阳花鼓完整地保存了民间地区的劳动、生活以及民俗的记忆,在其广泛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被人们所发掘。如今更多的人们接触到凤阳花鼓艺术,从凤阳花鼓的表演中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

3. 凤阳花鼓的区域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是安徽凤阳地区的代表性艺术,在曲艺领域、音乐领域以及文化领域都拥有深厚的影响力,凤阳花鼓已经成为皖东区域的文化符号。作为“凤阳三花”中的“花鼓戏”,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完整地保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和传说,其中主要的曲目有《流星赶月》、《狮子灯》、《凤阳花鼓》等。2006年凤阳花鼓被选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现已成为皖东区域的文化名片。

4. 凤阳花鼓的艺术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凤阳花鼓来源于民间艺术、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它将民间生活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如美学家李厚泽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特别突出了几点内容要求的形式美”。凤阳花鼓的艺术文化内涵在于,它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以及审美进行提炼和升华,形成了一种艺术,又在艺术的表现中反映了人民对于美的认识。凤阳花鼓在表现过程中,除了花鼓、服装之外,还要借助彩扇、手绢、花伞等道具,这些道具与花鼓和服饰形成紧密的配合,通过优美的艺术展现表达了凤阳人民的劳动生活、情感、以及民俗风情等,从而展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变化。

结 语

推荐期刊